CN111831155A - 显示面板、显示装置及显示面板的驱动方法 - Google Patents

显示面板、显示装置及显示面板的驱动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831155A
CN111831155A CN202010538295.3A CN202010538295A CN111831155A CN 111831155 A CN111831155 A CN 111831155A CN 202010538295 A CN202010538295 A CN 202010538295A CN 111831155 A CN111831155 A CN 11183115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ouch
layer
electrode
display panel
lea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538295.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曼曼
许传志
李威龙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Kunshan Govisionox Optoelectronic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Kunshan Govisionox Optoelectronic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Kunshan Govisionox Optoelectronics Co Ltd filed Critical Kunshan Govisionox Optoelectronic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10538295.3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1831155A/zh
Publication of CN11183115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831155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 G06F3/0412Digitisers structurally integrated in a display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 G06F3/0416Control or interface 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digitise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Devices For Indicating Variable Information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显示面板、显示装置及显示面板的驱动方法。该显示面板包括阵列基板,阵列基板包括依次层叠且相互绝缘设置的第一金属层、第二金属层及第三金属层;触控电极层,设置于第三金属层背向第二金属层的一侧,且与第三金属层绝缘设置,触控电极层通过触控引线与控制芯片电连接;显示功能层,设置于触控电极层背向第三金属层的一侧,且与触控电极层绝缘设置。根据本发明实施例,能够减小显示面板的厚度。

Description

显示面板、显示装置及显示面板的驱动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电子产品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显示面板、显示装置及显示面板的驱动方法。
背景技术
近年来,触控技术在各种尺寸的显示设备上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触控显示面板作为一种新型的人机交互输入方式的显示面板,与传统的显示器、键盘和鼠标输入的方式相比,触摸屏的输入更为简单、直接、方便。
触控显示面板一般包括显示面板和触控面板两部分。在制备触控显示面板时,最基本的方案是首先分别制备显示面板和触控面板,而后将显示面板和触控面板贴合形成触控显示面板。随着显示技术的不断发展,用户对显示面板轻薄化的要求逐渐增高。然而上述方案制备出的显示面板的厚度无法更好的满足用户的轻薄化需求。
因此,亟需一种新的显示面板、显示装置及显示面板的驱动方法。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显示面板、显示装置及显示面板的驱动方法,能够减小显示面板的厚度。
第一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显示面板,包括:
阵列基板,包括依次层叠且相互绝缘设置的第一金属层、第二金属层及第三金属层;
触控电极层,设置于第三金属层背向第二金属层的一侧,且与第三金属层绝缘设置,触控电极层通过触控引线与控制芯片电连接;
显示功能层,设置于触控电极层背向第三金属层的一侧,且与触控电极层绝缘设置。
在第一方面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触控电极层包括相互绝缘设置的多个触控电极块,各触控电极块各自通过触控引线与控制芯片电连接。
在第一方面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触控引线与触控电极块同层设置;
或者,触控引线设置于第三金属层与触控电极层之间,且与第三金属层及触控电极层绝缘设置,触控引线为金属引线。
在第一方面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长度相同的触控引线的线宽相同,且长度越长的触控引线的线宽越大。
在第一方面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触控电极层包括相互绝缘设置且在垂直于显示面板上的投影相互垂直的触控驱动电极和触控感应电极,触控引线包括触控驱动引线和触控感应引线,触控驱动电极通过触控驱动引线电连接,触控感应电极通过触控感应引线与控制芯片电连接。
在第一方面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触控驱动电极和触控感应电极均为条形电极,且触控驱动电极和触控感应电极不同层设置;
或者,触控驱动电极包括相互电连接的多个驱动电极块,触控感应电极包括相互电连接的多个感应电极块,驱动电极块及感应电极块同层设置,且驱动电极块及感应电极块中的任意一者通过跨桥方式电连接。
在第一方面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显示功能层包括多个发光单元,各发光单元包括层叠设置的第一电极、发光层及第二电极,第一电极位于发光层面向触控电极层的一侧,第二电极位于发光层背向触控电极层的一侧;
与相邻发光层之间的区域对应的第二电极为镂空结构。
在第一方面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触控电极层通过第一平坦化层与第三金属层绝缘,显示功能层通过第二平坦化层与触控电极层绝缘;
显示功能层还包括像素定义结构,像素定义结构限定出多个开口区域,发光单元一一对应设置于开口区域。
第二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包括如第一方面任一实施方式所述的显示面板。
第二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面板的驱动方法,应用于如第一方面任一实施方式所述的显示面板,该方法包括:
在一帧时间内的触控位置检测阶段,向触控电极输入触控驱动电压,且控制显示面板处于非显示状态;
在一帧时间内的发光阶段,向显示功能层输入发光信号,以使显示面板显示预设图像信息;
其中,发光阶段的时长大于触控位置检测阶段的时长,且在触控位置检测阶段,人眼无法识别显示面板的非显示状态。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触控电极层位于显示功能层与阵列基板的第三金属层之间,无需再将触控电极层设置在显示功能层背向阵列基板的一侧,进而无需再设置保护层来保护触控电极层,一方面,可以减小显示面板的整体厚度,满足用户的轻薄化需求;另一方面,可以减少工艺流程,进而可以缩短显示面板的制作时间,降低显示面板的制作成本。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本发明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所描述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通过阅读以下参照附图对非限制性实施例所作的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其它特征、目的和优点将会变得更明显,其中,相同或相似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或相似的特征,附图并未按照实际的比例绘制。
图1是根据本发明一种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的正视示意图;
图2是根据本发明一种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的俯视示意图;
图3是根据本发明另一种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的俯视示意图;
图4是根据本发明又一种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的俯视示意图;
图5是根据本发明又一种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的俯视示意图;
图6是根据本发明一种实施例提供的图5中A-A向的剖视图;
图7是根据本发明又一种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的俯视示意图;
图8是根据本发明又一种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的俯视示意图;
图9是根据本发明一种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的驱动方法的流程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0-显示面板;
10-阵列基板;11-衬底;12-有源层;131-第一金属层;132-第二金属层;133-第三金属层;141-第一绝缘层;142-第二绝缘层;143-第三绝缘层;151-第一平坦化层;152-第二平坦化层;16-触控电极层;161-触控电极块;162-触控驱动电极;1621-驱动电极块;1622-第一连接部;163-触控感应电极;1631-感应电极块;1632-第二连接部;
20-控制芯片;21-触控引线;211-触控驱动引线;212-触控感应引线;
30-显示功能层;31-发光单元;311-第一电极;312-发光层;313-第二电极;32-像素定义结构。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详细描述。应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被配置为解释本发明,并不被配置为限定本发明。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本发明可以在不需要这些具体细节中的一些细节的情况下实施。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
应当理解,在描述部件的结构时,当将一层、一个区域称为位于另一层、另一个区域“上面”或“上方”时,可以指直接位于另一层、另一个区域上面,或者在其与另一层、另一个区域之间还包含其它的层或区域。并且,如果将部件翻转,该一层、一个区域将位于另一层、另一个区域“下面”或“下方”。
为了更好地理解本发明,下面结合图1至图9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显示面板、显示装置及显示面板的驱动方法进行详细描述。
图1是根据本发明第一种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的正视图。图2至图5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的俯视图。图2至图5中,为了清楚的示出触控电极层的结构,对显示面板的其它膜层进行了隐藏绘示。
如图1至图5所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面板100。显示面板100包括阵列基板10及显示功能层30。显示面板100的触控电极层16位于阵列基板10与显示功能层30之间,且与阵列基板10及显示功能层30绝缘设置。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阵列基板10可以包括依次层叠且相互绝缘设置的第一金属层131、第二金属层132及第三金属层133。触控电极层16设置于第三金属层133背向第二金属层132的一侧,且与第三金属层133绝缘设置。触控电极层16通过触控引线21与控制芯片20电连接。显示功能层30设置于触控电极层16背向第三金属层133的一侧,且与触控电极层16绝缘设置。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触控电极层16位于显示功能层30与阵列基板10的第三金属层133之间,无需再将触控电极层16设置在显示功能层30背向阵列基板10的一侧,进而无需再设置保护层来保护触控电极层16,一方面,可以减小显示面板的整体厚度,满足用户的轻薄化需求;另一方面,可以减少工艺流程,进而可以缩短显示面板的制作时间,降低显示面板的制作成本。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阵列基板10可以包括衬底11,阵列基板10的第一金属层131、第二金属层132及第三金属层133可以层叠设置在衬底11上。衬底11可以由刚性材料形成,如玻璃;衬底11也可以由柔性材料形成,如聚酰亚胺(Polyimide,PI)。本发明对衬底11的材料不作限定。
阵列基板10可以包括有源层12。有源层12可以设置在衬底11上,且位于第一金属层131与衬底11之间。有源层12可以是p-si半导体或者a-si半导体。有源层12与衬底11之间可以设置缓存层(图中未示出)。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阵列基板10可以包括第一绝缘层141、第二绝缘层142及第三绝缘层143。第一绝缘层141位于有源层12与第一金属层131之间,实现有源层12与第一金属层131的绝缘设置。第二绝缘层142位于第一金属层131与第二金属层132之间,实现第一金属层131与第二金属层132的绝缘设置。第三绝缘层143位于第二金属层132与第三金属层133之间,实现第二金属层132与第三金属层133的绝缘设置。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阵列基板10上可以形成用于驱动显示功能层30发光显示的像素驱动电路。像素驱动电路可以包括薄膜晶体管,薄膜晶体管包括栅极、源极、漏极和半导体层,栅极与扫描线电连接。栅极形成在第一金属层131,源极及漏极形成在第三金属层133,半导体层形成在有源层12。漏极与显示功能层30电连接,从而使得显示面板发光显示时,可以通过扫描线控制各薄膜晶体管的导通和截止,并在薄膜晶体管导通时,将数据线上的驱动信号传输给显示功能层30,以实现显示功能层30的发光显示。
漏极与显示功能层30电连接,需要穿过触控电极层16,可以对触控电极层16打孔,实现漏极与显示功能层30的电连接。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触控电极层16包括相互绝缘设置的多个触控电极块161,各触控电极块161各自通过触控引线21与控制芯片20电连接。多个触控电极块161阵列分布。在第一方向X上,可以设置m个触控电极块161,在第二方向Y上,可以设置n个触控电极块161,即共设置m×n个触控电极块161。
触控电极块161可以为透明电极。例如由氧化铟锡(Indium Tin Oxide,ITO)等透明导电材料形成。
触控电极块161为自电容电极,其既作为触控驱动电极,又作为触控感应电极。具体的,各个触控引线21用于将控制芯片20发出的触控驱动信号发送至各个触控电极块161,并通过同一触控引线21将触控电极块161产生的触控感应信号传输回控制芯片20。
其中,控制芯片20一般为IC芯片,通过检测触控驱动信号与触控感应信号的变化确定触控位置,具体可以通过触控电极块161的电容量变化确定,若将触控电极块161在第一方向X的数量设置为m,在第二方向Y的数量设置为n,则触控位置检测处的数量为m×n。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触控电极层16的各个触控电极块161为自电容电极,各个触控电极块161位于同一膜层,因此只需要一道工艺即可完成对触控电极层16的制作,进一步减少工艺流程,进而可以缩短显示面板的制作时间,降低显示面板的制作成本。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请继续参考图2,触控引线21可以与触控电极块161同层设置。触控引线21可以设置在相邻触控电极块161之间。触控引线21与触控电极块161可以采用相同的材料形成,例如均利用透明ITO形成。如此,仅需一道工艺制程即可同时形成触控引线21及触控电极块161,从而进一步减少工艺流程,进而可以缩短显示面板的制作时间,
降低显示面板的制作成本。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请参考图3,触控引线21可以设置于第三金属层133与触控电极层16之间,且与第三金属层133及触控电极层16绝缘设置,触控引线21可以为金属引线。具体的,可以利用过孔的方式将触控引线21与触控电极层16各个触控电极块161电连接。将触控引线21设置在第三金属层133与触控电极层16之间,利用第三金属层133与触控电极层16之间原有的绝缘层即可,即不需要增加额外的绝缘层。并且,触控引线21采用金属材料,金属材料的阻抗较小,可以提供触控识别的灵敏度。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长度相同的触控引线21的线宽相同,且长度越长的触控引线21的线宽越大。如图2或图3所示,各触控电极块161与控制芯片20的距离不同,其所需要的触控引线21的长度也存在差异。若所有的触控引线21均采用相同的线宽,则长度越长的触控引线21其电阻值则越大,导致各触控引线21的阻抗不一致,影响触控位置识别的准确性。而将长度较长的触控引线21的线宽设置较大,可以减小长度较长的触控引线21的电阻值,使得各触控引线21的阻抗保持一致,进而提高触控位置识别的准确性。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如图4及图5所示,触控电极层16可以采用互电容电极形式。触控电极层16包括触控驱动电极162和触控感应电极163。触控驱动电极162和触控感应电极163相互绝缘设置且在垂直于显示面板上的投影相互垂直。触控驱动电极162可以沿第二方向Y延伸,多个触控驱动电极162在第一方向X上间隔分布。触控感应电极163可以沿第一方向X延伸,多个触控感应电极163在第二方向Y上间隔分布。触控引线21包括触控驱动引线211和触控感应引线213。触控驱动电极162通过触控驱动引线211与控制芯片20电连接,触控感应电极163通过触控感应引线212与控制芯片20电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也可以是触控驱动电极162沿第一方向X延伸,多个触控驱动电极162在第二方向Y上间隔分布。触控感应电极163沿第二方向Y延伸,多个触控感应电极163在第一方向X上间隔分布。本发明对此不作限定。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请继续参考图4,触控驱动电极162和触控感应电极163可以均为条形电极,且触控驱动电极162和触控感应电极163不同层设置。触控驱动电极162和触控感应电极163之间可以设置绝缘层进行绝缘。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请继续参考图5,触控驱动电极162可以包括相互电连接的多个驱动电极块1621,触控感应电极163可以包括相互电连接的多个感应电极块1631。多个驱动电极块1621可以通过第一连接部1622连接。多个感应电极块1631可以通过第二连接部1632连接。驱动电极块1621及感应电极块1631可以同层设置,且相邻的驱动电极块1621和相邻的感应电极块1631中的任意一者通过跨桥方式电连接。驱动电极块1621及感应电极块1631同层设置,可以在同工艺过程中同时形成驱动电极块1621及感应电极块1631,从而简化工艺步骤。
如图6所示,相邻感应电极块1631通过跨桥方式电连接,第二连接部1632可以设置于感应电极块1631面向第三金属层133的一侧,并通过过孔的方式将感应电极块1631与第二连接部1632电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相邻的两个驱动电极块1621之间、相邻的两个感应电极块1631之间及相邻的驱动电极块1621与感应电极块1631之间间隔预设间隙,使得彼此之间相互绝缘,可以根据实际工艺需要和设计需要调整间隙的大小。
在一些实施例中,驱动电极块1621与感应电极块1631可以是由氧化铟锡(Indiumtin oxide,ITO)、银纳米线(AgNW)的纳米金属线、石墨烯等材料形成。第一连接部1621可以与驱动电极块1621的材料相同,第二连接部1632可以与感应电极块1631的材料相同。
在一些实施例中,驱动电极块1621与感应电极块1631的形状可以是菱形、三角形、矩形等,本发明对此不作限定。
与将互电容形式的触控电极层16设置在显示功能层30背向阵列基板10的一侧相比,本发明实施例将互电容形式的触控电极层16设置在显示功能层30与阵列基板10之间,无需再设置保护层来保护触控电极层,达到减小显示面板的整体厚度,满足用户对显示面板的轻薄化需求,且能够减少工艺流程,进而可以缩短显示面板的制作时间,降低显示面板的制作成本。
在图4及图5所示的互电容形式的实施例中,控制芯片20通过触控驱动引线211向触控驱动电极612发送触控驱动信号,并通过触控感应引线212将与触控驱动电极612组成互电容电极对的触控感应电极613产生的触控感应信号传输回控制芯片20,此时,通过检测触控驱动电极612和触控感应电极613之间的电容变化来确定触控位置。
在上述实施例中,触控驱动引线211和触控感应引线213可以采用Mo、MoAlMo、TiAlTi等金属材料制作,也可以采用如ITO等透明导电材料制作。触控驱动引线211和触控感应引线213均为金属线,金属线的阻抗值较小,能够提高显示面板的触控性能。
在一些实施例中,显示面板100可以包括显示区AA和围绕显示区AA的非显示区NA,触控驱动引线211、触控感应引线213及控制芯片20可以均设置在非显示区NA。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请继续参考图1,显示功能层30可以包括多个发光单元31,各发光单元31可以包括层叠设置的第一电极311、发光层312及第二电极313,第一电极311位于发光层312面向触控电极层16的一侧,第二电极313位于发光层312背向触控电极层16的一侧。
发光层312可以为有机发光二极管(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ode,OLED)发光层,根据发光结构的设计需要,发光层312还可以包括空穴注入层、空穴传输层、电子注入层或电子传输层中的至少一种。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电极311为反射电极,包括第一透光导电层、位于第一透光导电层上的反射层以及位于反射层上的第二透光导电层。其中第一透光导电层、第二透光导电层可以是ITO、氧化铟锌等,反射层可以是金属层,例如是银材质制成。第一电极311可以是发光单元31的阳极。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电极311与第三金属层133通过过孔的方式电连接。可以对位于第一电极311与第三金属层133之间的触控电极层16进行打孔,且该过孔与触控电极层16绝缘。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电极313包括镁银合金层。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电极313可以互连为公共电极。如图7或图8所示,与相邻发光层312之间的区域对应的第二电极313为镂空结构。将第二电极313设置为镂空结构,可以避免阴极屏蔽触控物体(如手指)上的电荷,导致无法准确识别触控位置的问题。
示例性的,可以先制备一整面第二电极313,然后对整面第二电极313进行图案化处理,使图案化处理后的第二电极313能够完全覆盖发光层312,在相邻发光层312之间的区域进行开口。开口的形状可以是矩形、长条形、圆形等,本发明对此不作限定。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请继续参考图1,触控电极层16可以通过第一平坦化层151与第三金属层133绝缘,显示功能层30通过第二平坦化层152与触控电极层16绝缘。利用阵列基板的平坦化层将触控电极层16与显示功能层30及第三金属层133绝缘设置,不用额外的设置绝缘层,从而能够简化工艺。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请继续参考图1,显示功能层30还包括像素定义结构32,像素定义结构32限定出多个开口区域K,多个开口区域K可以阵列排布,发光单元31一一对应设置于开口区域K。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显示装置,包括上述任一实施例所述的显示面板,该显示装置可以应用于虚拟现实设备、手机、平板电脑、电视机、显示器、笔记本电脑、数码相框、导航仪、可穿戴手表、物联网节点等任何具有显示功能及触控功能的产品或部件。由于该显示装置解决问题的原理与上述显示面板相似,因此该显示装置的实施可以参见上述显示面板的实施,重复之处不再赘述。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显示面板的驱动方法,用于驱动上述任一实施方式的显示面板100。图9示出根据本发明一种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的驱动方法的流程示意图,如图9所示,显示面板的驱动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10,在一帧时间内的触控位置检测阶段,向触控电极层输入触控驱动电压,且控制显示面板处于非显示状态。
步骤120,在一帧时间内的发光阶段,向显示功能层输入发光信号,以使显示面板显示预设图像信息;
其中,发光阶段的时长大于触控位置检测阶段的时长,且在触控位置检测阶段,人眼无法识别显示面板的非显示状态。
例如,一帧的时间可以设置为16.67ms,可以选取其中的2ms作为触控位置检测阶段,其余时长为发光阶段。当然也可以根据控制芯片20的处理能力及显示要求适当的调整两个阶段的时长,在此不做具体限定。
在一些实施例中,两个阶段不分先后,交替进行,当显示面板处于触控位置检测阶段时,向触控电极层输入触控驱动电压,根据触控电极层所采用的自电容电极或互电容电极形式,通过触控电极块自身或触控电极层的触控驱动电极和触控感应电极之间的电容变化确定触控位置。
以显示面板的触控电极层为自电容形式为例,在步骤110中,可以向触控电极层输入+5V的触控驱动电压,且阻断向显示功能层输入发光信号。在步骤120中,可以向触控电极层输入0V的触控驱动电压,且向显示功能层输入发光信号,即为显示功能层提供正常的扫描信号、数据信号等。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的驱动方法,在实现显示功能的同时,又能实现触控功能,且将发光阶段的时长设置为大于触控位置检测阶段的时长,以确保在触控位置检测阶段,人眼无法识别显示面板的非显示状态,避免影响用户的使用感受。
以上,仅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清楚地了解到,为了描述的方便和简洁,上述描述的***、模块和单元的具体工作过程,可以参考前述方法实施例中的对应过程,在此不再赘述。应理解,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各种等效的修改或替换,这些修改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还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中提及的示例性实施例,基于一系列的步骤或者装置描述一些方法或***。但是,本发明不局限于上述步骤的顺序,也就是说,可以按照实施例中提及的顺序执行步骤,也可以不同于实施例中的顺序,或者若干步骤同时执行。

Claims (10)

1.一种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包括:
阵列基板,包括依次层叠且相互绝缘设置的第一金属层、第二金属层及第三金属层;
触控电极层,设置于所述第三金属层背向所述第二金属层的一侧,且与所述第三金属层绝缘设置,所述触控电极层通过触控引线与控制芯片电连接;
显示功能层,设置于所述触控电极层背向所述第三金属层的一侧,且与所述触控电极层绝缘设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触控电极层包括相互绝缘设置的多个触控电极块,各所述触控电极块各自通过所述触控引线与所述控制芯片电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触控引线与所述触控电极块同层设置;
或者,所述触控引线设置于所述第三金属层与所述触控电极层之间,且与所述第三金属层及所述触控电极层绝缘设置,所述触控引线为金属引线。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长度相同的所述触控引线的线宽相同,且长度越长的所述触控引线的线宽越大。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触控电极层包括相互绝缘设置且在垂直于所述显示面板上的投影相互垂直的触控驱动电极和触控感应电极,所述触控引线包括触控驱动引线和触控感应引线,所述触控驱动电极通过所述触控驱动引线电连接,所述触控感应电极通过所述触控感应引线与所述控制芯片电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触控驱动电极和所述触控感应电极均为条形电极,且所述触控驱动电极和所述触控感应电极不同层设置;
或者,所述触控驱动电极包括相互电连接的多个驱动电极块,所述触控感应电极包括相互电连接的多个感应电极块,所述驱动电极块及所述感应电极块同层设置,且所述驱动电极块及所述感应电极块中的任意一者通过跨桥方式电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功能层包括多个发光单元,各所述发光单元包括层叠设置的第一电极、发光层及第二电极,所述第一电极位于所述发光层面向所述触控电极层的一侧,所述第二电极位于所述发光层背向所述触控电极层的一侧;
与相邻所述发光层之间的区域对应的所述第二电极为镂空结构。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触控电极层通过第一平坦化层与所述第三金属层绝缘,所述显示功能层通过第二平坦化层与所述触控电极层绝缘;
所述显示功能层还包括像素定义结构,所述像素定义结构限定出多个开口区域,所述发光单元一一对应设置于所述开口区域。
9.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8任一项所述的显示面板。
10.一种显示面板的驱动方法,应用于权利要求1至8任一项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
在一帧时间内的触控位置检测阶段,向所述触控电极输入触控驱动电压,且控制所述显示面板处于非显示状态;
在一帧时间内的发光阶段,向所述显示功能层输入发光信号,以使所述显示面板显示预设图像信息;
其中,所述发光阶段的时长大于所述触控位置检测阶段的时长,且在所述触控位置检测阶段,人眼无法识别所述显示面板的非显示状态。
CN202010538295.3A 2020-06-12 2020-06-12 显示面板、显示装置及显示面板的驱动方法 Pending CN111831155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538295.3A CN111831155A (zh) 2020-06-12 2020-06-12 显示面板、显示装置及显示面板的驱动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538295.3A CN111831155A (zh) 2020-06-12 2020-06-12 显示面板、显示装置及显示面板的驱动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831155A true CN111831155A (zh) 2020-10-27

Family

ID=7289870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538295.3A Pending CN111831155A (zh) 2020-06-12 2020-06-12 显示面板、显示装置及显示面板的驱动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1831155A (zh)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677410A (zh) * 2013-12-02 2014-03-26 合肥京东方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触控基板、触摸屏及显示装置
CN107291295A (zh) * 2017-06-28 2017-10-24 武汉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内嵌式触控oled显示装置
CN108183121A (zh) * 2017-12-15 2018-06-19 武汉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柔性显示面板及其制作方法
CN109273481A (zh) * 2017-07-17 2019-01-25 上海和辉光电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09886140A (zh) * 2019-01-28 2019-06-14 上海天马有机发光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及其制作方法和显示装置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677410A (zh) * 2013-12-02 2014-03-26 合肥京东方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触控基板、触摸屏及显示装置
CN107291295A (zh) * 2017-06-28 2017-10-24 武汉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内嵌式触控oled显示装置
CN109273481A (zh) * 2017-07-17 2019-01-25 上海和辉光电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08183121A (zh) * 2017-12-15 2018-06-19 武汉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柔性显示面板及其制作方法
CN109886140A (zh) * 2019-01-28 2019-06-14 上海天马有机发光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及其制作方法和显示装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473453B (zh) 具有指纹辨识的曲面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设备
US10235002B2 (en) Touch sensor
JP5647202B2 (ja) タッチ認識機能を有する表示装置
CN110349976B (zh) 阵列基板及其制备方法、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CN105353547B (zh) 具有输入功能的电光装置
JP4720857B2 (ja) 静電容量型入力装置および入力機能付き表示装置
CN102096515B (zh) 触摸显示面板
US11561660B2 (en) Display apparatuses and self-capacitance touch panels thereof
TWI621261B (zh) 有機發光二極體觸控顯示裝置
TWI603236B (zh) 觸控面板、觸控顯示面板及觸控訊號的感測方法
TW200307871A (en) Electronic device with display panel and user input function
KR20120043883A (ko) 터치 스크린 패널
JP2010079791A (ja) 静電容量型入力装置、入力機能付き表示装置および電子機器
KR100941858B1 (ko) 유기전계 발광 표시장치
US11287924B2 (en) Touch substrate, touch driving method and electronic device
KR20180008968A (ko) 표시장치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휴대용 단말기
US11935320B2 (en) Fingerprint recognizing display panel and fingerprint recognizing display
US10620735B2 (en) Force touch module,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display screen and display device
KR102594615B1 (ko) 입력감지유닛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표시장치
KR100902211B1 (ko) 터치패널 일체형 유기전계발광 표시장치
KR20130104857A (ko) 표시장치용 정전용량식 터치 감지 패널
US20190243485A1 (en) Touch input device
CN218273359U (zh) 显示装置和触控结构
JP2012003768A (ja) タッチ式透明キーボード
CN115268698A (zh) 显示装置和触控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201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