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766739B - 显示模组和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显示模组和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766739B
CN111766739B CN202010565770.6A CN202010565770A CN111766739B CN 111766739 B CN111766739 B CN 111766739B CN 202010565770 A CN202010565770 A CN 202010565770A CN 111766739 B CN111766739 B CN 111766739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ght
display
display module
area
modu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565770.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1766739A (zh
Inventor
林美虹
余艳平
罗国仕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Xiamen Tianma Microelectronic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Xiamen Tianma Microelectronic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Xiamen Tianma Microelectronics Co Ltd filed Critical Xiamen Tianma Microelectronic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10565770.6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1766739B/zh
Publication of CN11176673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76673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176673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76673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G02F1/1336Illuminating device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G02F1/1336Illuminating devices
    • G02F1/133602Direct backlight
    • G02F1/133606Direct backlight including a specially adapted diffusing, scattering or light controlling member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Nonlinear Science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rystallography & Structural Chemistry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Devices For Indicating Variable Information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显示模组和显示装置,属于显示技术领域,显示模组包括显示面板、背光模组、补光聚光组件、采光组件;显示面板包括多个像素区和多个透光区,背光模组包括多个通孔,补光聚光组件包括多个补光灯和多个聚光结构,在垂直于显示模组出光面的方向上,通孔与透光区相互交叠,补光聚光组件的补光灯和聚光结构中的至少一者与背光模组的通孔至少部分交叠。显示装置包括上述显示模组。本发明可以提高屏下摄像头结构的全面屏的整体显示效果,提升用户体验度,还可以使采光组件设置在背光模组下方的任意位置,即采光组件的设置位置可以不受透光区和通孔开设位置的限定,有利于为整机设计提供方便。

Description

显示模组和显示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显示技术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显示模组和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显示技术的发展,液晶显示器(Liquid Crystal Display,LCD)等平面显示装置因具有高画质、省电、机身薄及应用范围广等优点,而被广泛的应用于手机、电视、个人数字助理、数字相机、笔记本电脑、台式计算机等各种消费性电子产品,成为显示装置中的主流。现有市面上的液晶显示器大部分为背光型液晶显示器,其包括液晶显示面板及背光模组(Backlight Module)。为了满足用户多样化的使用需求,显示设备通常会安装摄像头、光电传感器等器件。
随着手机屏幕对高屏占比的需求日益增加,在不断追求终端大屏占比的过程中,人们提出了“全面屏”的概念。现市场对全面屏的渗透率接近70%。全面屏意味着在终端正面不再有专门的空间用于设置前置摄像头、听筒等器件,现有全面屏通常有两种,一种为升降式摄像头,但摄像时需要摄像头机构响应时间,且摄像头无机壳保护;一种为盲孔屏,即屏下摄像头设计,将前置摄像头设置在屏幕之下,屏内预留盲孔区放置摄像头,但区域内不可显示画面。现有技术中把摄像头直接放置在LCD屏幕下方,还存在以下问题:摄像头对应区域无法实现高透,这样成像质量相对较差;背光需在摄像头区挖孔,显示时,背光无法通光;放置摄像头区的显示效果无法与正常显示区的显示效果达到一致,严重影响了用户体验。
因此,提供一种可以解决摄像头区的显示问题,提高整体显示效果的显示模组和显示装置,是本领域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显示模组和显示装置,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屏下摄像头区域显示效果不佳,严重影响用户体验的问题。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显示模组,包括:显示面板;背光模组,位于显示面板远离显示模组出光面的一侧;补光聚光组件,位于背光模组远离显示模组出光面的一侧;采光组件,位于补光聚光组件远离显示模组出光面的一侧;显示模组包括多个第一显示区和多个第二显示区;显示面板包括多个像素区和多个透光区,像素区位于第一显示区范围内,透光区位于第二显示区范围内;背光模组包括多个通孔,在垂直于显示模组出光面的方向上,通孔与透光区相互交叠;补光聚光组件包括多个补光灯和多个聚光结构,在垂直于显示模组出光面的方向上,补光聚光组件的补光灯和聚光结构中的至少一者与背光模组的通孔至少部分交叠;显示模组包括第一工作状态和第二工作状态;在第一工作状态,补光灯工作,显示模组的第一显示区和第二显示区均进行显示工作;在第二工作状态,补光灯不工作,环境光经过透光区、通孔后,由聚光结构汇聚至采光组件,采光组件进行采光工作。
基于同一发明构思,本发明还公开了一种显示装置,该显示装置包括上述显示模组。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提供的显示模组和显示装置,至少实现了如下的有益效果:
本发明提供的显示模组,在与显示面板的多个透光区对应位置处的背光模组相应位置挖设通孔,通孔位置处的补光聚光组件设计聚光结构和补光灯,显示模组在显示状态时,显示面板的像素区可以通过在显示面板的薄膜晶体管阵列基板与彩色滤光片基板之间灌入液晶分子,并在两片基板上施加驱动电压来控制液晶分子的旋转方向,以将背光模组的光线折射出来产生画面,从而使显示模组的各个第一显示区正常显示出所需的画面。而在垂直于显示模组出光面的方向上,补光聚光组件中的补光灯与背光模组的通孔交叠,补光灯处于工作状态,补光灯的光线依次通过背光模组的通孔和显示面板的透光区,使显示模组的各个第二显示区显示出所需颜色的画面,实现显示模组的第一显示区和第二显示区均进行显示工作。显示模组在采光状态时,在垂直于显示模组出光面的方向上,补光聚光组件中的聚光结构可以与背光模组的通孔交叠,由于此时补光灯不工作,即补光灯不发光则不影响采光效果,补光聚光组件中的聚光结构和补光灯可以均与背光模组的通孔交叠,外部环境光的光线依次经过显示面板的透光区、背光模组的通孔后,由聚光结构汇聚至采光组件,采光组件进行采光工作。本发明的透光区均为高透膜层,环境光能够更高效的通过,从而使采光组件的成像质量相对较好,补光灯的设置可以使第一显示区和第二显示区的显示效果基本一致,从而有利于提高屏下摄像头结构的全面屏的整体显示效果,提升用户体验度。并且,本发明通过显示面板的透光区、背光模组的通孔、补光聚光组件的补光灯和聚光结构在垂直于显示模组出光面E的方向上位置的配合,可以使采光组件设置在背光模组下方的任意位置,即采光组件的设置位置可以不受透光区和通孔开设位置的限定,有利于为整机设计提供方便。
当然,实施本发明的任一产品不必特定需要同时达到以上所述的所有技术效果。
通过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的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其它特征及其优点将会变得清楚。
附图说明
被结合在说明书中并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的附图示出了本发明的实施例,并且连同其说明一起用于解释本发明的原理。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模组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A-A’向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1中部分区域的局部分解图;
图4是图1中部分区域的另一种局部分解图;
图5是图1中部分区域的局部分解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显示模组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显示模组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8是图7中部分区域的局部分解图;
图9是图7中部分区域的另一种局部分解图;
图10是图7中B-B’向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11是图7中B-B’向的另一种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12是图7中部分区域的另一种局部分解图;
图13是图7中部分区域的另一种局部分解图;
图14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将参照附图来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各种示例性实施例。应注意到:除非另外具体说明,否则在这些实施例中阐述的部件和步骤的相对布置、数字表达式和数值不限制本发明的范围。
以下对至少一个示例性实施例的描述实际上仅仅是说明性的,决不作为对本发明及其应用或使用的任何限制。
对于相关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已知的技术、方法和设备可能不作详细讨论,但在适当情况下,所述技术、方法和设备应当被视为说明书的一部分。
在这里示出和讨论的所有例子中,任何具体值应被解释为仅仅是示例性的,而不是作为限制。因此,示例性实施例的其它例子可以具有不同的值。
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讨论。
请参考图1、图2、图3和图4,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模组的平面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中A-A’向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图3是图1中部分区域的局部分解图,图4是图1中部分区域的另一种局部分解图,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模组000,包括:
显示面板10;
背光模组20,位于显示面板10远离显示模组出光面E的一侧;
补光聚光组件30,位于背光模组20远离显示模组出光面E的一侧;
采光组件40,位于补光聚光组件30远离显示模组出光面E的一侧;可选的,采光组件40可以为摄像头或光线传感器,本实施例以采光组件40为摄像头为例进行本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解释说明;
显示模组000包括多个第一显示区AA1和多个第二显示区AA2;
显示面板10包括多个像素区101和多个透光区102(图中未填充),像素区101位于第一显示区AA1范围内,透光区102位于第二显示区AA2范围内;本实施例的图1仅是示意性画出多个像素区101和多个透光区102在显示面板10上的位置和数量,以及示意性画出了透光区102的大小,具体实施时,不仅限于此;
背光模组20包括多个通孔201,在垂直于显示模组出光面E的方向Z上,通孔201与透光区102相互交叠;
补光聚光组件30包括多个补光灯301和多个聚光结构302,在垂直于显示模组出光面E的方向Z上,补光聚光组件30的补光灯301和聚光结构302中的至少一者与背光模组20的通孔201至少部分交叠;可选的,补光灯301可以为次毫米发光二极管(mini LED)或微发光二极管(micro LED)中的任一者,聚光结构302可以为具有光线汇聚功能的光导纤维头或者透镜结构,本实施例在此不作具体限定,只需满足补光灯301可以自发光且发光颜色多种即可,聚光结构302可以具有光线汇聚效果即可;
显示模组000包括第一工作状态和第二工作状态;
如图3所示,在第一工作状态,补光灯301工作,显示模组000的第一显示区AA1和第二显示区AA2均进行显示工作;
如图4所示,在第二工作状态,补光灯301不工作,环境光经过透光区102、通孔201后,由聚光结构302汇聚至采光组件40,采光组件40进行采光工作。
具体而言,本实施例的显示面板10包括多个像素区101和多个透光区102,每个像素区101可以包括不同颜色的多个子像素(可以至少为红色子像素、绿色子像素、蓝色子像素,图中以不同填充图案区分),透光区102可以为显示面板10设置的准直孔区域,透光区102具有高透效果,因此透光区102位置处可以采用光学胶等其它高透明材料填充,所对应的阵列层(薄膜晶体管阵列基板)可以只留下高透光的膜层(例如缓冲层,图中未填充),其余透光率低或者不透光的膜层(如图2所示,例如上下偏光片、黑矩阵等,图中未填充)在该区域内可做去除处理。本实施例中,具有该显示面板10的显示模组000包括多个第一显示区AA1和多个第二显示区AA2,其中,每个第一显示区AA1的位置与显示面板10的像素区101对应设置,每个第二显示区AA2的位置与显示面板10的透光区102对应设置。背光模组20包括多个通孔201,位于背光模组20下方的补光聚光组件30包括多个补光灯301和多个聚光结构302,在垂直于显示模组出光面E的方向Z上,通孔201与透光区102相互交叠,补光聚光组件30的补光灯301和聚光结构302中的至少一者与背光模组20的通孔201至少部分交叠,从而可以在补光聚光组件30中的补光灯301与背光模组20的通孔201交叠时,补光灯301工作时的光线M可以通过透光区102进行第二显示区AA2的补光显示,而在补光聚光组件30中的聚光结构302与背光模组20的通孔201交叠时,环境光的光线N可以通过该透光区102进入采光组件40(摄像头或光线传感器),进行采光工作。
本实施例的显示模组000在工作时至少包括两个工作状态,分别为第一工作状态和第二工作状态;第一工作状态即为显示模组000的显示状态,如图3所示,此时显示面板10的像素区101可以通过在显示面板10的薄膜晶体管阵列基板与彩色滤光片基板之间灌入液晶分子,并在两片基板上施加驱动电压来控制液晶分子的旋转方向,以将背光模组20的光线折射出来产生画面,从而使显示模组000的各个第一显示区AA1正常显示出所需的画面。而在垂直于显示模组出光面E的方向Z上,补光聚光组件30中的补光灯301与背光模组20的通孔201交叠,补光灯301处于工作状态,补光灯301的光线M依次通过背光模组20的通孔201和显示面板10的透光区102,使显示模组000的各个第二显示区AA2显示出所需颜色的画面,实现显示模组000的第一显示区AA1和第二显示区AA2均进行显示工作。第二工作状态即为采光组件40的拍照采光状态,如图4所示,此时在垂直于显示模组出光面E的方向Z上,补光聚光组件30中的聚光结构302可以与背光模组20的通孔201交叠,可选的,由于此时补光灯301不工作,即补光灯301不发光则不影响采光效果,补光聚光组件30中的聚光结构302和补光灯301可以均与背光模组20的通孔201交叠,外部环境光的光线N依次经过显示面板10的透光区102、背光模组20的通孔201后,由聚光结构302汇聚至采光组件40,采光组件40进行采光工作,例如摄像头完成拍照工作。
本实施例提供的显示模组000,在与显示面板10的多个透光区102对应位置处的背光模组20相应位置挖设通孔201,通孔201位置处的补光聚光组件30设计聚光结构302和补光灯301,正常显示时,可以通过感应装置(可以为传感器,本实施例对其结构不作具体限定)来感应每个透光区102周边附近对应的像素区101的数据信号的色调,以使与该透光区102交叠的补光灯301显示相应的色度,实现第二显示区AA2与第一显示区AA1的整体显示效果基本一致;采光工作时,补光灯301不工作,补光聚光组件30设计聚光结构302与显示面板10的透光区102、背光模组20的通孔201位置对应,进而环境光可到达补光聚光组件30的聚光结构302,再由聚光结构302将环境光汇聚到采光组件40,实现拍照采光功能。本实施例的透光区102均为高透膜层,环境光能够更高效的通过,从而使采光组件40的成像质量相对较好,背光模组20在透光区102对应位置挖设通孔201,显示时,背光模组20的各个通孔201区域具有通光作用,且补光灯301的设置可以使第一显示区AA1和第二显示区AA2的显示效果基本一致,从而有利于提高屏下摄像头结构的全面屏的整体显示效果,提升用户体验度。并且,本实施例通过显示面板10的透光区102、背光模组20的通孔201、补光聚光组件30的补光灯301和聚光结构302在垂直于显示模组出光面E的方向Z上位置的配合,可以使采光组件40设置在背光模组20下方的任意位置,即采光组件40的设置位置可以不受透光区102和通孔201开设位置的限定,有利于为整机设计提供方便。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的图2的显示模组的剖面图中,仅是示意性画出了与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相关的显示模组的技术特征,显示面板10和背光模组20的结构不仅限于此,还可以包括其他能够实现显示功能的结构,显示面板10可以为液晶显示面板,背光模组20可以为侧入式背光或者直下式背光中的任一种,具体可参考相关技术中液晶显示面板和背光模组的结构和原理说明,本实施例在此不作赘述。本实施例对于透光区102、通孔201、补光灯301、聚光结构302的形状不作具体限定,可以为圆形、长条形或其他形状,本实施例的图1和图3中以透光区102和通孔201为长条形,聚光结构302和补光灯301为圆形为例进行解释说明,但不仅限于此,具体实施时,可根据实际需求选择设置具体形状,只需满足在垂直于显示模组出光面E的方向Z上,通孔201与透光区102相互交叠,补光聚光组件30的补光灯301和聚光结构302中的至少一者与背光模组20的通孔201至少部分交叠即可。
需要进一步说明的是,本实施例的整个全面屏显示模组000的局部区域可以采用上述实施例中的显示面板10的像素区101和透光区102的设置,也可以为整个全面屏显示模组000的整体区域均采用上述设计,本实施例不作具体限定,具体实施时,可根据实际需求选择设置。
可选的,如图5所示,图5是图1中部分区域的局部分解连接结构示意图,本实施例中与通孔201位置处对应的补光聚光组件30设计聚光结构302和补光灯301,正常显示时,可以通过感应装置50来感应每个透光区102周边附近对应的像素区101的数据信号的色调,以使与该透光区102交叠的补光灯301显示相应的色度,实现第二显示区AA2与第一显示区AA1的整体显示效果基本一致,其中感应装置50可以集成设计在驱动芯片(IC,IntegratedCircuit集成电路,图中未示意)中,每个透光区102周边附近对应的像素区101的数据信号可以通过感应装置50的感应来判定补光灯301需要发出的光的颜色。可选的,各个透光区102周边附近可以指一个透光区102周边的像素区101内5-10个子像素的范围,若一个透光区102的上下左右显示的是不同的色调时,可用IC的逻辑信号来控制补光灯301发出的光的颜色,比如一个透光区102的上下左右5-10个子像素范围内RGB数据信号的电压总量比达到某个预设值时,该透光区102位置处的补光灯301则发出该预设值对应的颜色的光,而为其他预设值时,该透光区102位置处的补光灯301则发出其他不同颜色的光,即补光灯301的发光颜色可通过IC的感应检测来控制。
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请结合参考图1和图6,图6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显示模组的平面结构示意图,本实施例中,显示面板10的每个像素区101至少包括三个不同颜色的子像素1011,一个透光区102与至少一个像素区101对应设置。
本实施例进一步解释说明了显示面板10的每个像素区101可以至少包括三个不同颜色的子像素1011,分别为红色子像素R、绿色子像素G、蓝色子像素B,图1和图6中以不同填充图案区分。并且一个透光区102的位置可以与至少一个像素区101的位置对应设置,如图1所示,当显示模组000需要较清晰的拍照效果时,在相同面积的区域内,可以仅包括一个透光区102和一个像素区101,即一个像素区101对应一个透光区102,从而可以使更多的外界环境光进入采光组件40中。如图6所示,当显示模组000对拍照效果要求不高的情况下,在相同面积的区域内,可以包括多个像素区101和一个透光区102,即多个像素区101对应一个透光区102(图6中以4个像素区101对应一个透光区102为例进行说明),可降低制作成本的同时,还有利于提升显示效果。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不具体限定一个像素区101是否仅对应设置一个透光区102,一个像素区101对应设置的透光区102的数量可根据需要的拍照效果来选择设置。
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请继续结合参考图1、图2和图6,本实施例中,在垂直于显示模组000出光面E的方向Z上,透光区102的面积S2等于子像素1011的面积S1。
本实施例进一步解释说明了在垂直于显示模组000出光面E的方向Z上,可以设置透光区102的面积S2等于子像素1011的面积S1,由于显示面板10上开设的透光区102的面积过大虽然可以提高采光组件40的采光效果(拍照效果),但透光区102的面积过大可能会降低屏幕正常显示效果,反之,透光区102的面积过小会降低采光组件40的采光效果(拍照效果),因此显示面板10上开设的透光区102的面积不宜过大和过小,一般同像素区101的每个子像素1011的大小级别,即透光区102的面积S2等于子像素1011的面积S1,在有利于提升采光组件40的采光效果的同时,还可以不影响屏幕的显示效果。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对于显示面板10上开设的透光区102的形状不作具体限定,但由于显示面板10上有较多的布线设计,因此,将透光区102开设为规则图形(如长条形)可以方便显示面板10上其他信号走线的布线设计。
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请参考图7-图9,图7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显示模组的平面结构示意图,图8是图7中部分区域的局部分解图,图9是图7中部分区域的另一种局部分解图,本实施例中,至少一个像素区101与一个透光区102构成一个显示单元100,显示面板10包括多个阵列排布的显示单元100;沿第一方向X,多个显示单元100形成显示单元行100H,多个显示单元行100H沿第二方向Y依次排列;沿第二方向Y,多个显示单元100形成显示单元列100L,多个显示单元列100L沿第一方向X依次排列;其中,第一方向X与第二方向Y相交,可选的,第一方向X和第二方向Y在平行于显示模组出光面的方向上相互垂直;
相邻两个显示单元列100L中,同一个显示单元行100H中的两个像素区101的中心点O1的连线为第一连线L1,第一连线L1的延伸方向与第一方向X相交;
相邻两个显示单元列100L中,同一个显示单元行100H中的两个透光区102的中心点O2的连线为第二连线L2,第二连线L2的延伸方向与第一方向X相交,且第一连线L1的延伸方向和第二连线L2的延伸方向相交。
本实施例进一步解释说明了至少一个像素区101可以与一个透光区102构成一个显示单元100,如图7所示,一个像素区101与一个透光区102构成一个显示单元100,其中,多个显示单元100呈阵列排布,沿第一方向X(横方向),多个显示单元100形成显示单元行100H,多个显示单元行100H沿第二方向Y(纵方向)依次排列;沿第二方向Y(纵方向),多个显示单元100形成显示单元列100L,多个显示单元列100L沿第一方向X(横方向)依次排列,可选的,第一方向X和第二方向Y在平行于显示模组出光面的方向上相互垂直。并且本实施例的相邻两个显示单元列100L中,同一个显示单元行100H中的两个透光区102的中心点O2的连线为第二连线L2,第二连线L2的延伸方向与第一方向X相交;相邻两个显示单元列100L中,同一个显示单元行100H中的两个像素区101的中心点O1的连线为第一连线L1,第一连线L1的延伸方向与第一方向X相交,即各个像素区101是交错设置的,每个显示单元行100H的各个像素区101不在同一水平线上,每个显示单元行100H的各个透光区102也不在同一水平线上,如图7所示,同一行的显示单元行100H中,第偶数个像素区101的中心点O1的连线与第一方向X的延伸方向相同,在同一条水平线上,第奇数个像素区101的中心点O1的连线与第一方向X的延伸方向也相同,在同一条水平线上,但是任意相邻的两个像素区101的中心点O1的连线(第一连线L1)的延伸方向与第一方向X相交;同一行的显示单元行100H中,第偶数个透光区102的中心点O2的连线与第一方向X的延伸方向相同,在同一条水平线上,第奇数个透光区102的中心点O2的连线与第一方向X的延伸方向也相同,在同一条水平线上,但是任意相邻的两个透光区102的中心点O2的连线(第二连线L2)的延伸方向与第一方向X相交,且第一连线L1的延伸方向和第二连线L2的延伸方向相交,从而可以形成图7所示的显示单元100的排布方式。若同一个显示单元行100H的各个透光区102在同一水平线上,则正常显示时,人眼容易识别该透光区,进而容易影响正常显示效果,因此本实施例采用马赛克原理,如图7所示的显示单元100的排布方式可以避免透光区102的开设对显示效果的影响。
本实施例的显示单元100的排布方式如图7所示,则显示模组的工作原理可以为:显示模组的第一工作状态即为显示模组000的显示状态,如图8所示,此时显示面板10的像素区101可以通过在显示面板10的薄膜晶体管阵列基板与彩色滤光片基板之间灌入液晶分子,并在两片基板上施加驱动电压来控制液晶分子的旋转方向,以将背光模组20的光线折射出来产生画面,从而使显示模组000的各个第一显示区AA1正常显示出所需的画面。而在垂直于显示模组出光面E的方向Z上,补光聚光组件30中的补光灯301与背光模组20的通孔201交叠,补光灯301处于工作状态,补光灯301的光线M依次通过背光模组20的通孔201和显示面板10的透光区102,使显示模组000的各个第二显示区AA2显示出所需颜色的画面,实现显示模组000的第一显示区AA1和第二显示区AA2均进行显示工作。显示模组的第二工作状态即为采光组件40的拍照采光状态,如图9所示,此时在垂直于显示模组出光面E的方向Z上,补光聚光组件30中的聚光结构302可以与背光模组20的通孔201交叠,可选的,由于此时补光灯301不工作,即补光灯301不发光则不影响采光效果,补光聚光组件30中的聚光结构302和补光灯301可以均与背光模组20的通孔201交叠,外部环境光的光线N依次经过显示面板10的透光区102、背光模组20的通孔201后,由聚光结构302汇聚至采光组件40,采光组件40进行采光工作,例如摄像头完成拍照工作。
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请继续结合参考图1-图9,本实施例中,通孔201的孔径大小范围为2-5mm。
本实施例进一步解释说明了背光模组20上开设的通孔201的孔径大小范围为2-5mm,从而可以在不影响背光模组20其他结构布设的情况下,还能够满足通孔201具有足够的孔径大小以通过补光灯301的光线和环境光的光线,有利于保证显示效果的同时提升采光组件40的采光效果。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的图1-图9均以通孔201为长条形结构为例进行说明,通孔201为长条形时,其孔径可以为长条形的外径,通孔201还可以为圆形或其他形状,通孔201为圆形时,其孔径即为圆形孔的直径。
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请继续参考图1-图9,本实施例中,补光灯301和聚光结构302位于补光聚光组件30的同一层。可选的,如图2所示,在垂直于显示模组000出光面E的方向Z上,通孔201的面积大于透光区102的面积,一个通孔201向显示模组000出光面E的正投影覆盖至少一个补光灯301与至少一个聚光结构302向显示模组000出光面E的正投影。
本实施例进一步解释说明了补光聚光组件30可以为一个膜层的结构,补光灯301和聚光结构302可以位于补光聚光组件30的同一膜层。此时,在垂直于显示模组000出光面E的方向Z上,通孔201的面积大于透光区102的面积,即背光模组20上开设的通孔201的面积相对较大,可以大到一个通孔201能够同时与一个补光灯301和一个聚光结构302相互交叠的程度,从而在正常显示时,补光灯301处于工作状态,由于补光灯301光源为发散状,所以补光灯301的光线能够通过背光模组20的通孔201到达显示面板10的透光区102,实现正常显示,即补光灯301的光线M依次通过背光模组20的通孔201和显示面板10的透光区102,使显示模组000的各个第二显示区AA2显示出所需颜色的画面,实现显示模组000的第一显示区AA1和第二显示区AA2均进行显示工作。而在采光组件40的拍照采光状态,补光聚光组件30中的聚光结构302和补光灯301虽然均与背光模组20的通孔201交叠,但是补光灯301不工作,即补光灯301不发光则不影响采光效果,外部环境光的光线N依次经过显示面板10的透光区102、背光模组20的通孔201后,由聚光结构302汇聚至采光组件40,采光组件40进行采光工作,例如摄像头完成拍照工作。
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请结合参考图7、图10-图13,图10是图7中B-B’向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图11是图7中B-B’向的另一种剖面结构示意图,图12是图7中部分区域的另一种局部分解图,图13是图7中部分区域的另一种局部分解图,本实施例中,补光聚光组件30至少包括第一膜层30A和第二膜层30B,且第一膜层30A位于第二膜层30B远离背光模组20的一侧,多个聚光结构302均位于第一膜层30A,多个补光灯301均位于第二膜层30B。
本实施例进一步解释说明了补光聚光组件30可以为包括至少两个膜层的结构,补光灯301和聚光结构302分别位于补光聚光组件30的不同膜层。补光聚光组件30至少包括第一膜层30A和第二膜层30B,且第一膜层30A位于第二膜层30B远离背光模组20的一侧,多个聚光结构302均位于第一膜层30A,多个补光灯301均位于第二膜层30B。本实施例的补光灯301和聚光结构302分别位于补光聚光组件30的不同膜层,从而可以在正常显示时,在垂直于显示模组000出光面E的方向Z上,仅需使第二膜层30B的补光灯301与背光模组20的通孔201位置相互交叠(如图10和图12所示)即可,而在采光工作状态时,在垂直于显示模组000出光面E的方向Z上,仅需移动使第二膜层30B移动,将补光灯301与通孔201的位置进行错位,进而使第一膜层30A的聚光结构302与背光模组20的通孔201位置相互交叠(如图11和图13所示),即可实现采光组件40的采光工作。本实施例采用补光聚光组件30的两个膜层的错位移动设计,通孔201的大小可以开设较小,可选的,通孔201的面积可以小于或等于透光区102的面积,从而有利于降低背光模组20的亮度损失,避免对显示效果产生影响。
可选的,请继续结合参考图7、图10-图13,本实施例的补光聚光组件30的两个膜层中,第二膜层30B可以包括多个镂空部30B1,每个镂空部30B1与补光灯301相邻设置,补光聚光组件30还包括错位控制结构(图中未示意),错位控制结构用于控制第二膜层30B移动;
在显示模组000的第一工作状态,错位控制结构移动第二膜层30B,控制透光区102、通孔201、补光灯301、聚光结构302四者向显示模组000出光面E的正投影相互交叠;
在显示模组000的第二工作状态,错位控制结构移动第二膜层30B,控制透光区102、通孔201、镂空部30B1、聚光结构302四者向显示模组000出光面E的正投影相互交叠。
本实施例进一步解释说明了补光聚光组件30的两个膜层的错位移动设计可以通过错位控制结构来实现,补光聚光组件30可以电连接错位控制结构,错位控制结构可以与第二膜层30B电连接,用于根据显示模组000的工作状态的选择来控制第二膜层30B移动,第二膜层30B上可以设置与每个补光灯301相邻的多个镂空部30B1,在显示模组000的第一工作状态(即显示状态),错位控制结构通过控制第二膜层30B的移动与否,使显示面板10的透光区102、背光模组20的通孔201、补光聚光组件30的第二膜层30B上的补光灯301、第一膜层30A上的聚光结构302四者向显示模组000出光面E的正投影相互交叠,从而可以使补光灯301的发出的光线从通孔201通过,使透光区102与像素区101均进行显示。在显示模组000的第二工作状态(即采光状态),错位控制结构可以控制第二膜层30B移动(如图12到图13的过程中示意的移动方向F),使显示面板10的透光区102、背光模组20的通孔201、补光聚光组件30的第二膜层30B上的镂空部30B1、第一膜层30A上的聚光结构302四者向显示模组000出光面E的正投影相互交叠,从而无论采光组件40位于背光模组20下方的任何位置,环境光均可以依次通过透光区102、通孔201、镂空部30B1进入聚光结构302,并通过聚光结构302汇聚至采光组件40完成采光工作。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的图12仅是示意性画出第二膜层30B上的多个镂空部30B1与补光灯301相邻设置的位置关系,具体实施时,镂空部30B1的位置不仅限于图12所示的位置,还可以为与补光灯301相邻设置的其他任意位置,镂空部30B1的形状也不仅限于此,可以为其他任意镂空的形状,本实施例不作具体限定。
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请继续结合参考图7、图10-图13,本实施例中,错位控制结构包括滑轨或弹簧(图中未示意)中的任一者,错位控制结构与第二膜层30B连接。
本实施例进一步解释说明了用于控制第二膜层30B移动的错位控制结构可以为滑轨或弹簧中的任一者,滑轨或弹簧中的任一者与第二膜层30B连接,例如错位控制结构可以为安装在第二膜层30B上的滑轨,在显示模组000的第一工作状态(即显示状态),第二膜层30B不移动,保持显示面板10的透光区102、背光模组20的通孔201、补光聚光组件30的第二膜层30B上的补光灯301、第一膜层30A上的聚光结构302四者向显示模组000出光面E的正投影相互交叠,而在显示模组000的第二工作状态(即采光状态),错位控制结构可以控制第二膜层30B在滑轨上沿一个方向移动(如图12到图13的过程中示意的移动方向F),使显示面板10的透光区102、背光模组20的通孔201、补光聚光组件30的第二膜层30B上的镂空部30B1、第一膜层30A上的聚光结构302四者向显示模组000出光面E的正投影相互交叠,从而无论采光组件40位于背光模组20下方的任何位置,环境光均可以依次通过透光区102、通孔201、镂空部30B1进入聚光结构302,并通过聚光结构302汇聚至采光组件40完成采光工作。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仅是举例说明错位控制结构可以设置的结构,但不仅限于此,还可以为其他结构,并且错位控制结构控制的补光聚光组件30的第二膜层30B位于背光模组20和显示面板10外部,属于外挂结构,即不集成于背光模组20和显示面板10内,进而可以灵活设置,以实现补光聚光组件30的第二膜层30B的移动,可选的,错位控制结构还可以电连接有位置感应器,用于检测补光聚光组件30的第二膜层30B的移动位置,尽量保证第二膜层30B的移动位置准确。
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请参考图14,图14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本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111,包括本发明上述实施例提供的显示模组000。图14实施例仅以手机为例,对显示装置111进行说明,可以理解的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111,可以是电脑、电视、车载显示装置等其他具有显示功能的显示装置111,本发明对此不作具体限制。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111,具有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模组000的有益效果,具体可以参考上述各实施例对于显示模组000的具体说明,本实施例在此不再赘述。
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请继续结合参考图1-14,本实施例中的显示装置111还包括驱动芯片,驱动芯片与显示面板10的各个像素区101电连接,补光聚光组件30的多个补光灯301与驱动芯片电连接。
本实施例进一步解释说明了显示装置111还可以包括驱动芯片,驱动芯片与显示面板10的各个像素区101的子像素电连接,用于为显示装置111提供显示驱动信号,实现显示功能。并且本实施例的补光聚光组件30的多个补光灯301与驱动芯片电连接,与通孔201位置处对应的补光聚光组件30设计聚光结构302和补光灯301,正常显示时,可以通过集成于驱动芯片内的感应装置50来感应每个透光区102周边附近对应的像素区101的数据信号的色调,以使与该透光区102交叠的补光灯301显示相应的色度,实现第二显示区AA2与第一显示区AA1的整体显示效果基本一致,每个透光区102周边附近对应的像素区101的数据信号可以通过感应装置50的感应来判定补光灯301需要发出的光的颜色。可选的,各个透光区102周边附近可以指一个透光区102周边的像素区101内5-10个子像素的范围,若一个透光区102的上下左右显示的是不同的色调时,可用驱动芯片的逻辑信号来控制补光灯301发出的光的颜色,比如一个透光区102的上下左右5-10个子像素范围内RGB数据信号的电压总量比达到某个预设值时,该透光区102位置处的补光灯301则发出该预设值对应的颜色的光,而为其他预设值时,该透光区102位置处的补光灯301则发出其他不同颜色的光,即补光灯301的发光颜色可通过驱动芯片的感应检测来控制。
通过上述实施例可知,本发明提供的显示模组和显示装置,至少实现了如下的有益效果:
本发明提供的显示模组,在与显示面板的多个透光区对应位置处的背光模组相应位置挖设通孔,通孔位置处的补光聚光组件设计聚光结构和补光灯,显示模组在显示状态时,显示面板的像素区可以通过在显示面板的薄膜晶体管阵列基板与彩色滤光片基板之间灌入液晶分子,并在两片基板上施加驱动电压来控制液晶分子的旋转方向,以将背光模组的光线折射出来产生画面,从而使显示模组的各个第一显示区正常显示出所需的画面。而在垂直于显示模组出光面的方向上,补光聚光组件中的补光灯与背光模组的通孔交叠,补光灯处于工作状态,补光灯的光线依次通过背光模组的通孔和显示面板的透光区,使显示模组的各个第二显示区显示出所需颜色的画面,实现显示模组的第一显示区和第二显示区均进行显示工作。显示模组在采光状态时,在垂直于显示模组出光面的方向上,补光聚光组件中的聚光结构可以与背光模组的通孔交叠,由于此时补光灯不工作,即补光灯不发光则不影响采光效果,补光聚光组件中的聚光结构和补光灯可以均与背光模组的通孔交叠,外部环境光的光线依次经过显示面板的透光区、背光模组的通孔后,由聚光结构汇聚至采光组件,采光组件进行采光工作。本发明的透光区均为高透膜层,环境光能够更高效的通过,从而使采光组件的成像质量相对较好,补光灯的设置可以使第一显示区和第二显示区的显示效果基本一致,从而有利于提高屏下摄像头结构的全面屏的整体显示效果,提升用户体验度。并且,本发明通过显示面板的透光区、背光模组的通孔、补光聚光组件的补光灯和聚光结构在垂直于显示模组出光面E的方向上位置的配合,可以使采光组件设置在背光模组下方的任意位置,即采光组件的设置位置可以不受透光区和通孔开设位置的限定,有利于为整机设计提供方便。
虽然已经通过例子对本发明的一些特定实施例进行了详细说明,但是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理解,以上例子仅是为了进行说明,而不是为了限制本发明的范围。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理解,可在不脱离本发明的范围和精神的情况下,对以上实施例进行修改。本发明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来限定。

Claims (14)

1.一种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包括:
显示面板;
背光模组,位于所述显示面板远离所述显示模组出光面的一侧;
补光聚光组件,位于所述背光模组远离所述显示模组出光面的一侧;
采光组件,位于所述补光聚光组件远离所述显示模组出光面的一侧;
所述显示模组包括多个第一显示区和多个第二显示区;
所述显示面板包括多个像素区和多个透光区,所述像素区位于所述第一显示区范围内,所述透光区位于所述第二显示区范围内;
所述背光模组包括多个通孔,在垂直于所述显示模组出光面的方向上,所述通孔与所述透光区相互交叠;
所述补光聚光组件包括多个补光灯和多个聚光结构,在垂直于所述显示模组出光面的方向上,所述补光聚光组件的所述补光灯和所述聚光结构中的至少一者与所述背光模组的所述通孔至少部分交叠;
所述显示模组包括第一工作状态和第二工作状态;
在所述第一工作状态,所述补光灯工作,所述显示模组的所述第一显示区和所述第二显示区均进行显示工作;
在所述第二工作状态,所述补光灯不工作,环境光经过所述透光区、所述通孔后,由所述聚光结构汇聚至所述采光组件,所述采光组件进行采光工作。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像素区至少包括三个不同颜色的子像素,一个所述透光区与至少一个所述像素区对应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在垂直于所述显示模组出光面的方向上,所述透光区的面积等于所述子像素的面积。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至少一个所述像素区与一个所述透光区构成一个显示单元,所述显示面板包括多个阵列排布的所述显示单元;沿第一方向,多个所述显示单元形成显示单元行,多个所述显示单元行沿第二方向依次排列;沿所述第二方向,多个所述显示单元形成显示单元列,多个所述显示单元列沿所述第一方向依次排列;其中,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第二方向相交;
相邻两个所述显示单元列中,同一个所述显示单元行中的两个所述像素区的中心点的连线为第一连线,所述第一连线的延伸方向与所述第一方向相交;
相邻两个所述显示单元列中,同一个所述显示单元行中的两个所述透光区的中心点的连线为第二连线,所述第二连线的延伸方向与所述第一方向相交。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通孔的孔径大小范围为2-5mm。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补光灯为次毫米发光二极管或微发光二极管中的任一者。
7.根据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的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补光灯和所述聚光结构位于所述补光聚光组件的同一层。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
在垂直于所述显示模组出光面的方向上,所述通孔的面积大于所述透光区的面积,一个所述通孔向所述显示模组出光面的正投影覆盖至少一个所述补光灯与至少一个所述聚光结构向所述显示模组出光面的正投影。
9.根据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的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补光聚光组件至少包括第一膜层和第二膜层,且所述第一膜层位于所述第二膜层远离所述背光模组的一侧,多个所述聚光结构均位于所述第一膜层,多个所述补光灯均位于所述第二膜层。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膜层包括多个镂空部,每个所述镂空部与所述补光灯相邻设置,所述补光聚光组件还包括错位控制结构,所述错位控制结构用于控制所述第二膜层移动;
在所述显示模组的所述第一工作状态,所述错位控制结构移动所述第二膜层,控制所述透光区、所述通孔、所述补光灯、所述聚光结构四者向所述显示模组出光面的正投影相互交叠;
在所述显示模组的所述第二工作状态,所述错位控制结构移动所述第二膜层,控制所述透光区、所述通孔、所述镂空部、所述聚光结构四者向所述显示模组出光面的正投影相互交叠。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错位控制结构包括滑轨或弹簧中的任一者,所述错位控制结构与所述第二膜层连接。
12.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通孔的面积小于或等于所述透光区的面积。
13.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12任一项所述的显示模组。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驱动芯片,所述驱动芯片与所述显示面板的各个所述像素区电连接,所述补光聚光组件的多个所述补光灯与所述驱动芯片电连接。
CN202010565770.6A 2020-06-19 2020-06-19 显示模组和显示装置 Active CN111766739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565770.6A CN111766739B (zh) 2020-06-19 2020-06-19 显示模组和显示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565770.6A CN111766739B (zh) 2020-06-19 2020-06-19 显示模组和显示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766739A CN111766739A (zh) 2020-10-13
CN111766739B true CN111766739B (zh) 2022-05-13

Family

ID=7272279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565770.6A Active CN111766739B (zh) 2020-06-19 2020-06-19 显示模组和显示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1766739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365852B (zh) * 2020-10-27 2021-10-15 厦门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显示模组及其驱动方法、显示装置
CN115379078A (zh) * 2021-05-21 2022-11-22 北京小米移动软件有限公司 屏下摄像结构、图像拍摄方法、装置、终端及存储介质
CN113589589B (zh) * 2021-07-21 2022-12-23 武汉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显示装置
CN116381977A (zh) * 2021-12-21 2023-07-04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屏下摄像组件和终端
CN114415411B (zh) * 2022-01-28 2024-03-26 武汉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屏下监测显示装置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9990016000A (ko) * 1997-08-12 1999-03-05 윤종용 액정표시장치의 백라이트 어셈블리
CN109407407A (zh) * 2018-12-21 2019-03-01 厦门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显示装置
CN110618557A (zh) * 2019-09-30 2019-12-27 武汉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CN110632752A (zh) * 2019-09-27 2019-12-31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聚光板、聚光显示屏及移动终端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9990016000A (ko) * 1997-08-12 1999-03-05 윤종용 액정표시장치의 백라이트 어셈블리
CN109407407A (zh) * 2018-12-21 2019-03-01 厦门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显示装置
CN110632752A (zh) * 2019-09-27 2019-12-31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聚光板、聚光显示屏及移动终端
CN110618557A (zh) * 2019-09-30 2019-12-27 武汉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766739A (zh) 2020-10-1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1766739B (zh) 显示模组和显示装置
CN110189627B (zh) 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10231735B (zh) 显示装置
CN110491909B (zh) 显示面板
US7755597B2 (en)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and driving method used in same
CN100432771C (zh) 电光装置及电子设备
CN111176018A (zh) 一种显示装置
EP1591987B1 (en) Display device, color filter, and electronic apparatus
KR101296703B1 (ko) 비디오 및 콘텐트로 제어된 백라이트
CN110794604A (zh) 显示装置及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CN112489585B (zh) 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US11493802B2 (en) Backlight unit and display device including the same
US20230006002A1 (en) Display module and display device
CN110854158A (zh) 显示装置
US20050280757A1 (en)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CN113921539A (zh) 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US11662624B2 (en) Backlight unit and display device using the same
US20240168328A1 (en) Hybrid display device and spliced display device
JP2008139528A (ja) 電気光学装置及び電子機器
CN216696933U (zh) 拼接显示面板及拼接显示装置
CN101226293B (zh) 显示装置
JP2007287789A (ja) 照明装置、液晶装置及び電子機器
JP2007212712A (ja) 電気光学装置及び電子機器
KR100928114B1 (ko) 표시 장치
CN100435006C (zh) 背光、显示设备和光源控制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