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727653A - 转移业务的方法、装置、通信设备及存储介质 - Google Patents

转移业务的方法、装置、通信设备及存储介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727653A
CN111727653A CN202080000979.6A CN202080000979A CN111727653A CN 111727653 A CN111727653 A CN 111727653A CN 202080000979 A CN202080000979 A CN 202080000979A CN 111727653 A CN111727653 A CN 11172765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erminal
base station
quality
reference signal
informa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80000979.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杨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eijing Xiaomi Mobile Softwar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eijing Xiaomi Mobile Softwar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eijing Xiaomi Mobile Software Co Ltd filed Critical Beijing Xiaomi Mobile Software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172765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727653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36/00Hand-off or reselection arrangements
    • H04W36/34Reselection control
    • H04W36/36Reselection control by user or terminal equipment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50Allocation or scheduling criteria for wireless resources
    • H04W72/535Allocation or scheduling criteria for wireless resources based on resource usage polici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48Allocation of pilot signals, i.e. of signals known to the receiver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36/00Hand-off or reselection arrangements
    • H04W36/0005Control or signalling for completing the hand-off
    • H04W36/0083Determination of parameters used for hand-off, e.g. generation or modification of neighbour cell lists
    • H04W36/00837Determination of triggering parameters for hand-off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36/00Hand-off or reselection arrangements
    • H04W36/03Reselecting a link using a direct mode connection
    • H04W36/033Reselecting a link using a direct mode connection in pre-organised network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40/00Communication routing or communication path finding
    • H04W40/02Communication route or path selection, e.g. power-based or shortest path routing
    • H04W40/20Communication route or path selection, e.g. power-based or shortest path routing based on geographic position or loc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12Wireless traffic scheduling
    • H04W72/1221Wireless traffic scheduling based on age of data to be sent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50Allocation or scheduling criteria for wireless resources
    • H04W72/52Allocation or scheduling criteria for wireless resources based on load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6/00Connection management
    • H04W76/20Manipulation of established connections
    • H04W76/22Manipulation of transport tunne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6/00Connection management
    • H04W76/20Manipulation of established connections
    • H04W76/27Transitions between radio resource control [RRC] stat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7Inter-user or inter-terminal alloc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8/00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e.g. terminals, base stations or access point devices
    • H04W88/02Terminal devices
    • H04W88/04Terminal devices adapted for relaying to or from another terminal or user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转移业务的方法,其中,应用于第一终端中,方法包括:响应于确定满足业务转移条件,将第一终端与基站之间传输的业务数据,转移至在第一终端与第二终端之间传输,以将所述第二终端作为第一终端与基站进行通信的中继终端。

Description

转移业务的方法、装置、通信设备及存储介质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无线通信技术领域但不限于无线通信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转移业务的方法、装置、通信设备及存储介质。
背景技术
为了支持终端与终端之间的直接通信,引入了直连链路(sidelink)通信方式。终端与终端之间的接口为PC-5。根据发送终端和接收终端之间的对应关系,直连链路(sidelink)支持三种传输方式,分别为单播、多播和广播。一个终端可以不直接与基站连接而通过另外一个终端的中继实现与基站的通信。其中,与基站没有连接的终端称为远端终端(remote UE);提供中继功能的终端称为中继终端(relay UE);远端终端与中继终端之间通过直连链路(sidelink)通信。
当终端离开网络覆盖范围时,为了保持同网络的连接,基站会将终端的业务转移到中继终端。基站会向终端发送无线资源控制(RRC,Radio Resource Control)消息,无线资源控制(RRC)消息用于指示终端将业务转移到目标中继终端。但是,终端与基站之间的信道质量是变化的,如此,在信道质量变化需要转移业务数据的传输时,如何尽快的进行业务数据的传输转移,一方面确保通信质量,另一方面减少延时,是相关技术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公开实施例公开了一种转移业务的方法、装置、通信设备及存储介质。
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种转移业务的方法,其中,应用于第一终端中,所述方法包括:
响应于确定满足业务转移条件,将所述第一终端与所述基站之间传输的业务数据,转移至在所述第一终端与第二终端之间传输,以将所述第二终端作为所述第一终端与所述基站进行通信的中继终端。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业务转移条件是由基站发送的;
或者,
所述业务转移条件是由通信协议规定的。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方法,还包括:
响应于确定所述第一终端与所述基站之间的无线信道质量小于第一设置阈值,且在确定出满足所述业务转移条件时,将所述第一终端与所述基站之间传输的业务数据,转移至在所述第一终端与所述第二终端之间传输。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方法,还包括:
响应于确定所述第一终端与所述基站及所述基站的邻基站之间的无线信道质量均小于第二设置阈值,且在确定出满足所述业务转移条件时,将所述第一终端与所述基站之间传输的业务数据,转移至在所述第一终端与所述第二终端之间传输。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业务转移条件至少包括:
所述第一终端与所述第二终端之间的信道质量在所述预定时间段内大于第三设置阈值。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业务转移条件,还包括:
所述第一终端与所述基站之间的距离大于距离阈值;
和/或,
所述第一终端搜索不到信号强度大于信号强度阈值的小区。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方法,还包括:
接收所述基站发送的与所述第一终端确定所述业务转移条件相关联的信息;
其中,所述与所述第一终端确定所述业务转移条件相关联的信息,包括以下至少之一:
确定所述第一终端和与第二终端之间的信道质量的第一信息,包括:用于测量所述第一终端与所述第二终端之间的无线信道质量的第一参考信号的信息、所述第一参考信号的测量类型信息和所述第三设置阈值;
确定所述第一终端与基站之间的无线信道质量的第二信息,包括:用于测量所述第一终端与所述基站或所述邻基站之间的无线信道质量的第二参考信号的信息、所述第二参考信号的测量类型信息、所述第一设置阈值和/或所述第二设置阈值;
所述预定时间段的信息;其中,所述预定时间段的信息用于确定所述第一终端与所述基站之间的无线信道质量在所述预定时间段内小于所述第一设置阈值,或者用于确定所述第一终端与所述基站及所述基站的邻基站之间的无线信道质量均在所述预定时间段内小于所述第二设置阈值,或者用于确定所述第一终端与所述第二终端之间的信道质量在所述预定时间段内大于所述第三设置阈值。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参考信号为如下之一:同步信号块SSB参考信号、信道状态信息参考信号CSI-RS。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参考信号为如下之一:解调参考信号DMRS、信道状态信息参考信号CSI-RS。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测量类型包括如下之一:参考信号接收功率RSRP、参考信号接收质量RSRQ、信道质量指示CQI。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方法,还包括:
接收所述基站发送的第一逻辑信道与第二逻辑信道之间的映射关系信息;
其中,所述第一逻辑信道为所述第一终端与所述基站之间进行无线通信的逻辑信道;所述第二逻辑信道为所述第一终端与所述第二终端之间进行无线通信的逻辑信道。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终端与所述第二终端基于直连链路sidelink进行通信。
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第二方面,提供一种转移业务的方法,其中,应用于基站中,所述方法包括:
向第一终端发送业务转移条件;
其中,所述业务转移条件用于:触发所述第一终端在确定出满足所述业务转移条件时,将所述第一终端与所述基站之间传输的业务数据,转移至在所述第一终端与第二终端之间传输,以将所述第二终端作为所述第一终端与所述基站进行通信的中继终端。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业务转移条件至少包括:
所述第一终端与所述第二终端之间的信道质量在预定时间段内大于第三设置阈值。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业务转移条件,还包括:
所述第一终端与所述基站之间的距离大于距离阈值;
和/或,
所述第一终端搜索不到信号强度大于信号强度阈值的小区。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方法,还包括:
向所述第一终端发送与所述第一终端确定所述业务转移条件相关联的信息;
其中,所述与所述第一终端确定所述业务转移条件相关联的信息,包括以下至少之一:
确定所述第一终端和与第二终端之间的信道质量的第一信息,包括:用于测量所述第一终端与所述第二终端之间的无线信道质量的第一参考信号的信息、所述第一参考信号的测量类型信息和第三设置阈值;
确定所述第一终端与基站之间的无线信道质量的第二信息,包括:用于测量所述第一终端与所述基站或所述邻基站之间的无线信道质量的第二参考信号的信息、所述第二参考信号的测量类型信息、第一设置阈值和/或第二设置阈值;
所述预定时间段的信息;其中,所述预定时间段的信息用于确定所述第一终端与所述基站之间的无线信道质量在所述预定时间段内小于所述第一设置阈值,或者用于确定所述第一终端与所述基站及所述基站的邻基站之间的无线信道质量在所述预定时间段内均小于所述第二设置阈值,或者用于确定所述第一终端与所述第二终端之间的信道质量在所述预定时间段内大于所述第三设置阈值。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参考信号为如下之一:同步信号块SSB参考信号、信道状态信息参考信号CSI-RS。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参考信号为如下之一:解调参考信号DMRS、信道状态信息参考信号CSI-RS。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测量类型包括如下之一:参考信号接收功率RSRP、参考信号接收质量RSRQ、信道质量指示CQI。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方法,还包括:
向所述第一终端发送第一逻辑信道与第二逻辑信道之间的映射关系信息;其中,所述第一逻辑信道为所述第一终端与所述基站之间进行无线通信的逻辑信道;所述第二逻辑信道为所述第一终端与所述第二终端之间进行无线通信的逻辑信道。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终端与所述第二终端基于直连链路sidelink进行通信。
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第三方面,提供一种转移业务的装置,其中,应用于第一终端中,所述装置包括转移模块,其中,
所述转移模块,被配置为响应于确定满足业务转移条件,将所述第一终端与所述基站之间传输的业务数据,转移至在所述第一终端与第二终端之间传输以将所述第二终端作为所述第一终端与所述基站进行通信的中继终端。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装置还包括接收模块,其中,所述接收模块被配置为所述业务转移条件是由基站发送的;或者,所述业务转移条件是由通信协议规定的。
在一个实施例中,其中,所述转移模块,还被配置为:响应于确定所述第一终端与所述基站之间的无线信道质量小于第一设置阈值,且在确定出满足所述业务转移条件时,将所述第一终端与所述基站之间传输的业务数据,转移至在所述第一终端与所述第二终端之间传输。
在一个实施例中,其中,所述转移模块,还被配置为:响应于确定所述第一终端与所述基站及所述基站的邻基站之间的无线信道质量均小于第二设置阈值,且在确定出满足所述业务转移条件时,将所述第一终端与所述基站之间传输的业务数据,转移至在所述第一终端与所述第二终端之间传输。
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第四方面,提供一种转移业务的装置,其中,应用于基站中,所述装置包括发送模块,其中,
所述发送模块,被配置为向第一终端发送业务转移条件;
其中,所述业务转移条件用于:触发所述第一终端在确定出满足所述业务转移条件时,将所述第一终端与所述基站之间传输的业务数据,转移至在所述第一终端与第二终端之间传输,以将所述第二终端作为所述第一终端与所述基站进行通信的中继终端。
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第五方面,提供一种通信设备,所述通信设备,包括:
处理器;
用于存储所述处理器可执行指令的存储器;
其中,所述处理器被配置为:用于运行所述可执行指令时,实现本公开任意实施例所述的方法。
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第六方面,提供一种计算机存储介质,所述计算机存储介质存储有计算机可执行程序,所述可执行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本公开任意实施例所述的方法。
本公开实施例中,第一终端在获取到所述业务转移条件之后,可以自行根据业务转移条件判断是否需要进行业务数据的传输转移,而非被动地等待基站下发业务转移指令后再进行业务数据的传输转移。如此,相较于相关技术,减少了因接收不到所述无线资源控制(RRC)消息而导致无法实现业务转移的情况,提升了业务转移的可靠性,提升了通信网络的稳定性。
附图说明
图1是一种无线通信***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无线通信***的示意图。
图3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转移业务的方法的流程图。
图4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转移业务的方法的示意图。
图5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转移业务的方法的流程图。
图6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转移业务的方法的流程图。
图7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转移业务的方法的流程图。
图8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转移业务的方法的流程图。
图9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转移业务的方法的流程图。
图10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转移业务的方法的流程图。
图11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转移业务的方法的流程图。
图12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转移业务的装置的流程图。
图13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转移业务的装置的流程图。
图14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用户设备的框图。
图15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基站的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这里将详细地对示例性实施例进行说明,其示例表示在附图中。下面的描述涉及附图时,除非另有表示,不同附图中的相同数字表示相同或相似的要素。以下示例性实施例中所描述的实施方式并不代表与本公开实施例相一致的所有实施方式。相反,它们仅是与如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详述的、本公开实施例的一些方面相一致的装置和方法的例子。
在本公开实施例使用的术语是仅仅出于描述特定实施例的目的,而非旨在限制本公开实施例。在本公开实施例和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使用的单数形式的“一种”和“该”也旨在包括多数形式,除非上下文清楚地表示其他含义。还应当理解,本文中使用的术语“和/或”是指并包含一个或多个相关联的列出项目的任何或所有可能组合。
应当理解,尽管在本公开实施例可能采用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来描述各种信息,但这些信息不应限于这些术语。这些术语仅用来将同一类型的信息彼此区分开。例如,在不脱离本公开实施例范围的情况下,第一信息也可以被称为第二信息,类似地,第二信息也可以被称为第一信息。取决于语境,如在此所使用的词语“如果”可以被解释成为“在……时”或“当……时”或“响应于确定”。
出于简洁和便于理解的目的,本文在表征大小关系时,所使用的术语为“大于”或“小于”。但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可以理解:基于相应的技术场景和技术方案,术语“大于”也可以涵盖“大于等于”的含义,“小于”也可以涵盖“小于等于”的含义。
请参考图1,其示出了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无线通信***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无线通信***是基于蜂窝移动通信技术的通信***,该无线通信***可以包括:若干个用户设备110以及若干个基站120。
其中,用户设备110可以是指向用户提供语音和/或数据连通性的设备。用户设备110可以经无线接入网(Radio Access Network,RAN)与一个或多个核心网进行通信,用户设备110可以是物联网用户设备,如传感器设备、移动电话(或称为“蜂窝”电话)和具有物联网用户设备的计算机,例如,可以是固定式、便携式、袖珍式、手持式、计算机内置的或者车载的装置。例如,站(Station,STA)、订户单元(subscriber unit)、订户站(subscriberstation),移动站(mobile station)、移动台(mobile)、远程站(remote station)、接入点、远程用户设备(remote terminal)、接入用户设备(access terminal)、用户装置(userterminal)、用户代理(user agent)、用户设备(user device)、或用户设备(userequipment)。或者,用户设备110也可以是无人飞行器的设备。或者,用户设备110也可以是车载设备,比如,可以是具有无线通信功能的行车电脑,或者是外接行车电脑的无线用户设备。或者,用户设备110也可以是路边设备,比如,可以是具有无线通信功能的路灯、信号灯或者其它路边设备等。
基站120可以是无线通信***中的网络侧设备。其中,该无线通信***可以是***移动通信技术(the 4th generation mobile communication,4G)***,又称长期演进(Long Term Evolution,LTE)***;或者,该无线通信***也可以是5G***,又称新空口***或5G NR***。或者,该无线通信***也可以是5G***的再下一代***。其中,5G***中的接入网可以称为NG-RAN(New Generation-Radio Access Network,新一代无线接入网)。
其中,基站120可以是4G***中采用的演进型基站(eNB)。或者,基站120也可以是5G***中采用集中分布式架构的基站(gNB)。当基站120采用集中分布式架构时,通常包括集中单元(central unit,CU)和至少两个分布单元(distributed unit,DU)。集中单元中设置有分组数据汇聚协议(Packet Data Convergence Protocol,PDCP)层、无线链路层控制协议(Radio Link Control,RLC)层、媒体访问控制(Media Access Control,MAC)层的协议栈;分布单元中设置有物理(Physical,PHY)层协议栈,本公开实施例对基站120的具体实现方式不加以限定。
基站120和用户设备110之间可以通过无线空口建立无线连接。在不同的实施方式中,该无线空口是基于***移动通信网络技术(4G)标准的无线空口;或者,该无线空口是基于第五代移动通信网络技术(5G)标准的无线空口,比如该无线空口是新空口;或者,该无线空口也可以是基于5G的更下一代移动通信网络技术标准的无线空口。
在一些实施例中,用户设备110之间还可以建立E2E(End to End,端到端)连接。比如车联网通信(vehicle to everything,V2X)中的V2V(vehicle to vehicle,车对车)通信、V2I(vehicle to Infrastructure,车对路边设备)通信和V2P(vehicle topedestrian,车对人)通信等场景。
这里,上述用户设备可认为是下面实施例的终端设备。
在一些实施例中,上述无线通信***还可以包含网络管理设备130。
若干个基站120分别与网络管理设备130相连。其中,网络管理设备130可以是无线通信***中的核心网设备,比如,该网络管理设备130可以是演进的数据分组核心网(Evolved Packet Core,EPC)中的移动性管理实体(Mobility Management Entity,MME)。或者,该网络管理设备也可以是其它的核心网设备,比如服务网关(Serving GateWay,SGW)、公用数据网网关(Public Data Network GateWay,PGW)、策略与计费规则功能单元(Policy and Charging Rules Function,PCRF)或者归属签约用户服务器(HomeSubscriber Server,HSS)等。对于网络管理设备130的实现形态,本公开实施例不做限定。
为了方便对本公开任一实施例的理解,首先,通过一个实施例对一种小区切换的场景和终端业务转移的场景进行说明。
为了提高小区切换的鲁棒性,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5G提出了基于条件的切换过程(CHO,Conditional Handover)。即网络可以提前为终端配置切换到的目标小区和小区切换的触发条件。当切换触发条件满足时,终端可以自行发起切换过程切换至目标小区,不需要网络再发送切换命令。网络可以为终端配置一个或多个条件切换目标小区的切换条件。切换条件包括A3和A5事件。其中,A3事件为:相邻小区的信道质量高于服务小区一定数值。A5事件为:相邻小区的信道质量高于一定门限且服务小区的信道质量低于一定门限。
这里,终端在进行小区选择时,会选择合适(suitable)的小区进行驻留。合适的小区为无线信号质量高于设置阈值且属于终端所选择的公共陆地移动网(PLMN,Public LandMobile Network)的小区。
请参见图2,无线通信***包括基站21、中继终端22、远端终端23。当远端终端位于服务小区边缘或者离开服务小区时,远端终端的业务数据会从在基站和远端终端之间传输转变为在中继终端与远端终端之间传输。
这里,一方面,在业务转移时,向中继终端转移业务,如果只考虑信号强度,在服务小区存在覆盖漏洞的区域中,可能会触发终端向中继终端进行业务转移。但是,这种情况下本不应该使用中继终端,而应该触发无线资源控制(RRC)连接建立,恢复与在此处有覆盖的网络的无线资源控制(RRC)连接。另一方面,当终端离开网络覆盖范围时,为了保持同网络的连接,基站会将终端的业务转移到中继终端。基站会向终端发送无线资源控制(RRC,Radio Resource Control)消息,无线资源控制(RRC)消息用于指示终端将业务转移到目标中继终端。但是,当终端与基站之间的信道质量快速下降时,终端可能无法正确接收到基站发送的无线资源控制(RRC)消息,这会导致无法将业务转移到中继终端。
如图3所示,本实施例中提供一种转移业务的方法,其中,应用于第一终端中,该方法包括:
步骤31,响应于确定满足业务转移条件,将第一终端与基站之间传输的业务数据,转移至在第一终端与第二终端之间传输,以将第二终端作为第一终端与基站进行通信的中继终端。
在一个实施例中,业务转移条件是由基站发送的;
或者,
业务转移条件是由通信协议规定的。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终端接收基站发送的业务转移条件。
在另一个实施例中,业务转移条件基于第一终端进行无线通信时的通信协议确定。
在一个实施例中,触发将第一终端与基站之间传输的业务数据,转移至在第一终端与第二终端之间传输,包括:
自行触发将第一终端与基站之间传输的业务数据,转移至在第一终端与第二终端之间传输。
在一个实施例中,终端可以是但不限于是手机、可穿戴设备、车载终端、路侧单元(RSU,Road Side Unit)、智能家居终端、工业用传感设备和/或医疗设备等。
在一个实施例中,基站为终端接入网络的接口设备。基站可以为各种类型的基站,例如,3G基站、4G基站、5G基站或其它演进型基站。
在一个实施例中,每个基站对应一个服务小区。基站可以给位于服务小区中的第一终端、第二终端提供无线接入服务。在一个实施例中,基站可以是第一终端的锚点基站。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终端和第二终端之间基于直连链路(sidelink)进行无线通信。
在一个实施例中,中继终端可以是具有中继功能的终端。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终端可以是中继终端。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终端能够获知服务小区中存在的第二终端。
在一个实施例中,基站可以预先将服务小区中的所有第二终端的标识信息或者部分第二终端的标识信息发送给第一终端。第一终端可以根据第二终端的标识选择第二终端,并与选择出的第二终端进行通信。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终端基于与第二终端之间的无线信号强度选择第二终端。
在一个实施例中,在第一终端与基站之间的无线信号强度大于无线信号强度阈值时,第一终端与基站之间采用建立无线资源控制(RRC)连接的方式进行无线通信。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二终端与基站之间基于无线网空口(例如,Uu口)的协议进行通信。第二终端与第一终端之间基于直连链路(sidelink)的协议进行通信。
在一个实施例中,业务转移可以是将第一终端与基站之间基于无线网空口(例如,Uu口)的协议进行传输的数据,转移至在第一终端与第二终端之间基于直连链路(sidelink)协议进行传输。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二终端可以将从第一终端处接收到的业务数据通过无线网空口(例如,Uu口)协议发送至基站。第二终端也可以将从基站处接收到的业务数据通过直连链路(sidelink)协议发送至第一终端。
在一个实施例中,可以是接收基站通过无线资源控制(RRC)信令发送的业务转移条件。
在一个实施例中,响应于第一终端通过基站接入无线网络,接收基站发送的业务转移条件。
在一个实施例中,无线资源控制(RRC)信令可以是包括携带有业务转移条件的无线资源控制(RRC)连接重配置(RRCConnectionReconfiguration)信令。终端接收通过无线资源控制(RRC)连接重配置(RRCConnectionReconfiguration)信令发送的业务转移条件的信息。这样,可以利用已有的无线资源控制(RRC)信令携带业务转移条件的信息,实现了无线资源控制(RRC)信令的复用,提升了信令的兼容性。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终端在确定出满足业务转移条件之前就可以接收基站发送的业务转移条件。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再次参见图2,可以是在第一终端离开服务小区,当基站与第一终端之间的无线信号强度在预定时间段内始终小于时间阈值时,触发业务转移的流程。
在一个实施例中,可以是第一终端进入服务小区中的信号覆盖盲区,基站与第一终端之间的无线信号强度在预定时间段内始终小于时间阈值时,触发业务转移的流程。
在一个实施例中,当第一终端为对实时性均要求高的设备(如,手机),可以配置预定时间段对应的时间长度小于第一时间阈值;当第一终端为对实时性均要求低的设备(如,定位设备),可以配置预定时间段对应的时间长度小于第二时间阈值。这里,第一时间阈值小于第二时间阈值。这里,第一时间阈值越小,第一终端就能够更块地触发业务转移流程。本实施例中,可以满足不同设备对实时性的不同需求。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终端在需要将第一终端与基站之间传输的业务数据转移至在第一终端与第二终端之间传输时,可以测试第一终端与服务小区中存在的中继终端之间的信号强度,从多个中继终端中选择一个无线信号强度大于无线信号强度阈值的终端作为第二终端。这里,选择无线信号强度大于无线信号强度阈值的终端作为第二终端可以使得第一终端与第二终端间的无线通信质量更高。
在一个实施例中,业务转移条件可以是第一终端与第二终端之间进行通信的无线信号强度大于设置的信号强度阈值。
在一个实施例中,在第一终端离开服务小区,基站与第一终端之间的无线信号强度在预定时间段内始终小于时间阈值时,触发业务转移的流程。业务转移的流程启动后,在满足第一终端与第二终端之间的信号强度大于设置的信号强度阈值时,将第一终端与基站之间传输的业务数据,转移至在第一终端与第二终端之间传输。
在本公开实施例中,第一终端在确定出满足业务转移条件之前就可以接收基站发送的业务转移条件。在确定出满足业务转移条件时,就可以直接触发将第一终端与基站之间传输的业务数据,转移至在第一终端与第二终端之间传输。相较于在需要转移业务时,第一终端才通过无线资源控制(RRC)消息从基站获取基站指示的第二终端,并将第一终端与基站之间传输的业务数据,转移至在第一终端与第二终端之间传输的方式。减少了因接收不到无线资源控制(RRC)消息而导致无法实现业务转移的情况,提升了业务转移的可靠性,提升了通信网络的稳定性。
如图4所示,本实施例中提供一种转移业务的方法,其中,该方法还包括:
步骤41,响应于确定第一终端与基站之间的无线信道质量小于第一设置阈值,且在确定出满足业务转移条件时,将第一终端与基站之间传输的业务数据,转移至在第一终端与第二终端之间传输。
在一个实施例中,确定第一终端与基站之间的无线信道质量小于第一设置阈值可以是确定第一终端与基站之间的无线信道质量在一个或多个预定时间段内小于第一设置阈值,也可以是确定第一终端与基站之间的无线信道质量在一个或多个预定时间点上小于第一设置阈值。
在一个实施例中,预定时间段或时间点由基站进行配置,基站将配置好的时间段或时间点的信息发送给第一终端。
在一个实施例中,当第一终端为对可靠性和实时性均要求高的设备(如,手机),基站可以配置预定时间段对应的时间长度或预定时间段的数量小于第一阈值;当第一终端为对可靠性和实时性均要求低的设备(如,定位设备),基站可以配置预定时间段对应的时间长度或预定时间段的数量小于第二阈值。这里,第一阈值小于第二阈值。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设置阈值由基站进行配置,基站将配置好的第一设置阈值的信息发送给第一终端。
在一个实施例中,在一个实施例中,当第一终端为对可靠性要求高的设备(如,手机),基站可以配置第一设置阈值为A值;当第一终端为对可靠性要求低的设备(如,定位设备),基站可以配置第一设置阈值为B值。这里,A值大于B值。
在一个实施例中,可以是对预定时间段内第一终端与基站之间的无线信道质量数据进行采样统计,然后对采样统计的无线信道质量数据求平均值,当平均值小于第一设置阈值时,确定第一终端与基站之间的无线信道质量在预定时间段内小于第一设置阈值。
在一个实施例中,在第一终端与第二终端之间的信号强度大于设置的信号强度阈值时,第一终端确定出满足业务转移条件。
如图5所示,本实施例中提供一种转移业务的方法,其中,该方法还包括:
步骤51,响应于确定第一终端与基站及基站的邻基站之间的无线信道质量均小于第二设置阈值,且在确定出满足业务转移条件时,将第一终端与基站之间传输的业务数据,转移至在第一终端与第二终端之间传输。
在一个实施例中,确定第一终端与基站及基站的邻基站之间的无线信道质量小于第二设置阈值可以是确定第一终端与基站及基站的邻基站之间的无线信道质量在一个或多个预定时间段内小于第二设置阈值,也可以是确定第一终端与基站及基站的邻基站之间的无线信道质量在一个或多个预定时间点上小于第二设置阈值。
在一个实施例中,预定时间段或时间点由基站进行配置,基站将配置好的时间段或时间点的信息发送给第一终端。
在一个实施例中,当第一终端为对可靠性和实时性均要求高的设备(如,手机),基站可以配置预定时间段对应的时间长度或预定时间段的数量小于第一阈值;当第一终端为对可靠性和实时性均要求低的设备(如,定位设备),基站可以配置预定时间段对应的时间长度或预定时间段的数量小于第二阈值。这里,第一阈值小于第二阈值。
在一个实施例中,每个基站对应一个服务小区,邻基站为基站的相邻基站,每个邻基站对应一个邻基站的小区。
在一个实施例中,基站与邻基站之间的连接接口可以是4G的X2接口;基站与邻基站之间的连接接口也可以是5G的Xn接口。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二设置阈值由基站进行配置,基站将配置好的第二设置阈值的信息发送给第一终端。这里,第一设置阈值可以与第二设置阈值相同,第一设置阈值也可以与第二设置阈值不同。
在一个实施例中,当第一终端为对可靠性要求高的设备(如,手机),基站可以配置第二设置阈值为C值;当第一终端为对可靠性要求低的设备(如,定位设备),基站可以配置第二设置阈值为D值。这里,C值大于D值。
在一个实施例中,可以是对预定时间段内第一终端与基站之间的无线信道质量数据进行采样统计,然后对采样统计的无线信道质量数据求平均值,当平均值小于第二设置阈值时,确定第一终端与基站之间的无线信道质量在预定时间段内小于第二设置阈值。
在一个实施例中,业务转移条件至少包括:
第一终端与第二终端之间的信道质量在预定时间段内大于第三设置阈值。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三设置阈值由基站进行配置,基站将配置好的第三设置阈值的信息发送给第一终端。
在一个实施例中,可以是第一终端与第二终端之间的无线通信信号的信号强度在预定时间段内大于第三设置阈值。
在一个实施例中,当第一终端为对可靠性要求高的设备(如,手机),基站可以配置第三设置阈值为E值;当第一终端为对可靠性要求低的设备(如,定位设备),基站可以配置第三设置阈值为F值。这里,E值大于F值。
在一个实施例中,可以是对预定时间段内第一终端与第二终端之间的无线信道质量数据进行采样统计,然后对采样统计的无线信道质量数据求平均值,当平均值大于第三设置阈值时,确定第一终端与第二终端之间的无线信道质量在预定时间段内大于第三设置阈值。
在一个实施例中,业务转移条件,还包括:
第一终端与基站之间的距离大于距离阈值;
和/或,
第一终端搜索不到信号强度大于信号强度阈值的小区。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终端与基站之间的无线信道质量在预定时间段内小于第一设置阈值时,且第一终端与第二终端之间的信道质量在预定时间段内大于第三设置阈值时,且第一终端与基站之间的距离大于距离阈值时,确定第一终端需要进行业务转移。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终端与基站之间的无线信道质量在预定时间段内小于第一设置阈值时,且第一终端与第二终端之间的信道质量在预定时间段内大于第三设置阈值时,且第一终端搜索不到信号强度大于信号强度阈值的小区时,确定第一终端需要进行业务转移。
在一个实施例中,在预定时间段内,对第一终端与基站之间的距离进行采样,当第一终端与基站之间的距离的采样值的平均值大于距离阈值时,确定第一终端与基站之间的距离大于距离阈值。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终端搜索不到信号强度大于信号强度阈值的小区可以是不能搜索到除服务小区之外的合适的小区;其中,合适的小区为小区信号强度大于信号强度阈值的小区。
如图6所示,本实施例中提供一种转移业务的方法,其中,该方法还包括:
步骤61,接收基站发送的与第一终端确定业务转移条件相关联的信息。
其中,与第一终端确定业务转移条件相关联的信息,包括以下至少之一:
确定第一终端和与第二终端之间的信道质量的第一信息,包括:用于测量第一终端与第二终端之间的无线信道质量的第一参考信号的信息、第一参考信号的测量类型信息和第三设置阈值;
确定第一终端与基站之间的无线信道质量的第二信息,包括:用于测量第一终端与服务基站或邻基站之间的无线信道质量的第二参考信号的信息、第二参考信号的测量类型信息和第一设置阈值或第二阈值;
预定时间段的信息;其中,预定时间段的信息用于确定第一终端与基站之间的无线信道质量在预定时间段内小于第一设置阈值,或者用于确定第一终端与基站及基站的邻基站之间的无线信道质量在预定时间段内均小于第二设置阈值,或者用于确定第一终端与第二终端之间的信道质量在预定时间段内大于第三设置阈值。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参考信号为如下之一:同步信号块(SSB,SynchronizationSignal and PBCH block)参考信号、信道状态信息参考信号(CSI-RS,Channel-stateinformationRS)。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二参考信号为如下之一:解调参考信号(DMRS,DemodulationReference Signal)、信道状态信息参考信号(CSI-RS)。
在一个实施例中,测量类型包括如下之一:参考信号接收功率(RSRP,ReferenceSignal Receiving Power)、参考信号接收质量(RSRQ,Reference Signal ReceivingQuality)、信道质量指示(CQI,Channel Quality Indicator)。
如图7所示,本实施例中提供一种转移业务的方法,其中,该方法还包括:
步骤71,接收基站发送的第一逻辑信道与第二逻辑信道之间的映射关系信息;
其中,第一逻辑信道为第一终端与基站之间进行无线通信的逻辑信道;第二逻辑信道为第一终端与第二终端之间进行无线通信的逻辑信道。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逻辑信道为蜂窝无线通信的逻辑信道,第二逻辑信道为直连链路(sidelink)无线通信的逻辑信道。
在一个实施例中,逻辑信道可以为控制信道,也可以为业务信道。其中,控制信道用于传输控制面信息,业务信道用于传输用户面信息。
在一个实施例中,控制信道用于传输信令或同步数据,业务信道传输编码及加密后的数据。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逻辑信道为进行无线网空口(例如,Uu口)无线通信对应的逻辑信道。第二逻辑信道为进行直连链路(sidelink)的PC-5口无线通信对应的逻辑信道。
为了方便对本公开任一实施例的理解,以下进一步通过一个实施例对本公开技术方案进行示例性说明。
示例1
无线通信***包括服务基站、终端1、终端2和终端3。其中,终端2、终端3具有中继功能。请参见图8,该方法包括:
步骤81,服务基站向终端1发送业务转移条件的命令。业务转移条件用于:触发终端1在确定出满足业务转移条件时,将终端1与服务基站之间传输的业务数据,转移至在终端1与终端2之间传输;其中,业务转移条件的命令至少携带以下信息:
终端2的标识B;终端2对应的直连链路(sidelink)参考信号类型为解调参考信号(DMRS)的信息;直连链路(sidelink)的测量类型为参考信号接收功率(RSRP)的信息;第三设置阈值为-98db的信息;Uu口参考信号为同步信号块(SSB)的信息;Uu口测量类型为参考信号接收质量(RSRQ)的信息;第二设置阈值为-100db的信息。指示除了服务小区外无法搜索到合适的小区的信息;Uu口测量配置适用于服务小区的信息。终端3的标识C;终端3对应的直连链路(sidelink)参考信号类型为信道状态信息参考信号(CSI-RS)信号的信息;直连链路(sidelink)的测量类型为参考信号接收质量(RSRQ)的信息,第三设置阈值为-99db的信息;Uu口参考信号为信道状态信息参考信号(CSI-RS)的信息;Uu测量类型为参考信号接收功率(RSRP)的信息,第二设置阈值为-101db的信息;设置距离为500m的信息;Uu测量配置适用于所有小区的信息。
步骤82,终端1不断测量与服务基站、终端2、终端3之间的无线信道质量。
步骤83,当终端1测量到与终端2之间的解调参考信号(DMRS)的参考信号接收功率(RSRP)测量结果为-97db,同时服务基站的同步信号块(SSB)信号的参考信号接收质量(RSRQ)测量结果为-101db,且存在邻小区为合适的小区。则不触发业务转移。
步骤84,当终端1测量到与终端3之间的信道状态信息参考信号(CSI-RS)信号的参考信号接收质量(RSRQ)测量结果为-98db,同时所有邻小区的信道状态信息参考信号(CSI-RS)信号的参考信号接收功率(RSRP)测量结果都低于为-101db,并且距离服务基站的距离为501m,则触发向终端3进行业务转移。这里。业务转移为将终端3与服务基站之间传输的业务数据,转移至在终端1与终端3之间传输。
如图9所示,本实施例中提供一种转移业务的方法,其中,应用于基站中,方法包括:
步骤91,向第一终端发送业务转移条件;
其中,业务转移条件用于:触发第一终端在确定出满足业务转移条件时,将第一终端与基站之间传输的业务数据,转移至在第一终端与第二终端之间传输,以将第二终端作为第一终端与基站进行通信的中继终端。
在一个实施例中,触发第一终端在确定出满足业务转移条件时,将第一终端与基站之间传输的业务数据,转移至在第一终端与第二终端之间传输,包括:
触发第一终端在确定出满足业务转移条件时,自行将第一终端与基站之间传输的业务数据,转移至在第一终端与第二终端之间传输。
在一个实施例中,终端可以是但不限于是手机、可穿戴设备、车载终端、路侧单元(RSU,Road Side Unit)、智能家居终端、工业用传感设备和/或医疗设备等。
在一个实施例中,基站为终端接入网络的接口设备。基站可以为各种类型的基站,例如,3G基站、4G基站、5G基站或其它演进型基站。
在一个实施例中,每个基站对应一个服务小区,基站可以给位于服务小区中的第一终端、第二终端或者中继终端提供无线接入服务。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终端和第二终端之间基于直连链路(sidelink)进行无线通信。
在一个实施例中,中继终端可以是具有中继功能的终端。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终端可以是中继终端。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终端能够获知服务小区中存在的第二终端。
在一个实施例中,基站可以预先将服务小区中的所有或者部分第二终端的标识信息发送给第一终端。这样,第一终端可以根据第二终端的标识选择第二终端,并与选择出的第二终端进行通信。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终端基于与第二终端之间的无线信号强度选择第二终端。
在一个实施例中,在第一终端与基站之间的无线信号强度大于无线信号强度阈值时,第一终端与基站之间采用建立无线资源控制(RRC)连接的方式进行无线通信。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二终端与基站之间基于无线网空口(例如,Uu口)的协议进行通信。第二终端与第一终端之间基于直连链路sidelink的协议进行通信。
在一个实施例中,业务转移可以是将第一终端与基站之间基于Uu口的协议进行传输的数据,转移至在第一终端与第二终端之间基于直连链路(sidelink)协议进行传输。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二终端可以将从第一终端处接收到的业务数据通过无线网空口(例如,Uu口)协议发送至基站。第二终端也可以将从基站处接收到的业务数据通过直连链路(sidelink)协议发送至第一终端。
在一个实施例中,可以是接收基站通过无线资源控制(RRC)信令发送的业务转移条件。
在一个实施例中,响应于第一终端通过基站接入无线网络,接收基站发送的业务转移条件。
在一个实施例中,无线资源控制(RRC)信令可以是包括携带有业务转移条件的无线资源控制(RRC)连接重配置(RRCConnectionReconfiguration)信令。基站通过无线资源控制(RRC)连接重配置(RRCConnectionReconfiguration)信令发送业务转移条件的信息。这样,可以利用已有的无线资源控制(RRC)信令携带业务转移条件的信息,实现了无线资源控制(RRC)信令的复用,提升了信令的兼容性。
在一个实施例中,在确定出满足业务转移条件之前基站内就可以向第一终端发送业务转移条件。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再次参见图2,可以是在第一终端离开服务小区,当基站与第一终端之间的无线信号强度在预定时间段内始终小于时间阈值时,触发业务转移的流程。
在一个实施例中,可以是第一终端进入服务小区中的信号覆盖盲区,基站与第一终端之间的无线信号强度在预定时间段内始终小于时间阈值时,触发业务转移的流程。
在一个实施例中,当第一终端为对可靠性和实时性均要求高的设备(如,手机),可以配置预定时间段对应的时间长度小于第一时间阈值;当第一终端为对可靠性和实时性均要求低的设备(如,定位设备),可以配置预定时间段对应的时间长度小于第二时间阈值。这里,第一时间阈值小于第二时间阈值。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终端在需要将第一终端与基站之间传输的业务数据转移至在第一终端与第二终端之间传输时,可以测试第一终端与服务小区中存在的中继终端之间的信号强度,从多个中继终端中选择一个无线信号强度大于无线信号强度阈值的终端作为第二终端。
在一个实施例中,业务转移条件可以是第一终端与第二终端之间进行通信的无线信号强度大于设置的信号强度阈值。
在一个实施例中,在第一终端离开服务小区,基站与第一终端之间的无线信号强度在预定时间段内始终小于时间阈值时,触发业务转移的流程。业务转移的流程启动后,在满足第一终端与第二终端之间的信号强度大于设置的信号强度阈值时,将第一终端与基站之间传输的业务数据,转移至在第一终端与第二终端之间传输。
在一个实施例中,业务转移条件至少包括:
第一终端与第二终端之间的信道质量在预定时间段内大于第三设置阈值。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三设置阈值由基站进行配置,基站将配置好的第三设置阈值的信息发送给第一终端。
在一个实施例中,可以是第一终端与第二终端之间的无线通信信号的信号强度在预定时间段内大于第三设置阈值。
在一个实施例中,当第一终端为对可靠性要求高的设备(如,手机),基站可以配置第三设置阈值为E值;当第一终端为对可靠性要求低的设备(如,定位设备),基站可以配置第三设置阈值为F值。这里,E值大于F值。
在一个实施例中,业务转移条件,还包括:
第一终端与基站之间的距离大于距离阈值;
和/或,
第一终端搜索不到信号强度大于信号强度阈值的小区。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终端与基站之间的距离大于距离阈值时,确定第一终端需要进行业务转移。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终端与基站之间的距离在预定时间段内大于距离阈值。
在一个实施例中,在预定时间段内,对第一终端与基站之间的距离进行采样,当第一终端与基站之间的距离的采样值的平均值大于距离阈值时,确定第一终端与基站之间的距离大于距离阈值。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终端搜索不到信号强度大于信号强度阈值的小区可以是不能搜索到除服务小区之外的合适的小区;其中,合适的小区为小区信号强度大于信号强度阈值的小区。
如图10所示,本实施例中提供一种转移业务的方法,其中,该方法,还包括:
步骤101,向第一终端发送与第一终端确定业务转移条件相关联的信息。其中,与第一终端确定业务转移条件相关联的信息,包括以下至少之一:
确定第一终端和与第二终端之间的信道质量的第一信息,包括:用于测量第一终端与第二终端之间的无线信道质量的第一参考信号的信息、第一参考信号的测量类型信息和第三设置阈值;
确定第一终端与基站之间的无线信道质量的第二信息,包括:用于测量第一终端与基站或邻基站之间的无线信道质量的第二参考信号的信息、第二参考信号的测量类型信息、第一设置阈值和/或第二设置阈值;
预定时间段的信息;其中,预定时间段的信息用于确定第一终端与基站之间的无线信道质量在预定时间段内小于第一设置阈值,或者用于确定第一终端与基站及基站的邻基站之间的无线信道质量均在预定时间段内小于第二设置阈值,或者用于确定第一终端与第二终端之间的信道质量在预定时间段内大于第三设置阈值。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参考信号为如下之一:同步信号块(SSB,SynchronizationSignal and PBCH block)参考信号、信道状态信息参考信号(CSI-RS,Channel-stateinformation RS)。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二参考信号为如下之一:解调参考信号(DMRS,DemodulationReference Signal)、信道状态信息参考信号(CSI-RS)。
在一个实施例中,测量类型包括如下之一:参考信号接收功率(RSRP,ReferenceSignal Receiving Power)、参考信号接收质量(RSRQ,Reference Signal ReceivingQuality)、信道质量指示(CQI,Channel Quality Indicator)。
如图11所示,本实施例中提供一种转移业务的方法,其中,该方法还包括:
步骤111,向第一终端发送第一逻辑信道与第二逻辑信道之间的映射关系信息;其中,第一逻辑信道为第一终端与基站之间进行无线通信的逻辑信道;第二逻辑信道为第一终端与第二终端之间进行无线通信的逻辑信道。
在一个实施例中,逻辑信道可以为控制信道,也可以为业务信道。其中,控制信道用于传输控制面信息,业务信道用于传输用户面信息。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逻辑信道为蜂窝无线通信的逻辑信道,第二逻辑信道为直连链路(sidelink)无线通信的逻辑信道。
在一个实施例中,控制信道用于传输信令或同步数据,业务信道传输编码及加密后的数据。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逻辑信道为进行无线网空口(例如,Uu口)无线通信对应的逻辑信道。第二逻辑信道为进行直连链路(sidelink)的PC-5口无线通信对应的逻辑信道。
如图12所示,本实施例中提供一种转移业务的装置,其中,应用于第一终端中,装置包括转移模块121,其中,
转移模块121,被配置为响应于确定满足业务转移条件,将第一终端与基站之间传输的业务数据,转移至在第一终端与第二终端之间传输,以将第二终端作为第一终端与基站进行通信的中继终端。
在一个实施例中,该装置还包括接收模块122,其中,接收模块122被配置为业务转移条件是由基站发送的;或者,业务转移条件是由通信协议规定的。
在一个实施例中,该转移模块121,还被配置为:响应于确定第一终端与基站之间的无线信道质量小于第一设置阈值,且在确定出满足业务转移条件时,将第一终端与基站之间传输的业务数据,转移至在第一终端与第二终端之间传输。
在一个实施例中,该转移模块121,还被配置为:响应于确定第一终端与基站及基站的邻基站之间的无线信道质量均小于第二设置阈值,且在确定出满足业务转移条件时,将第一终端与基站之间传输的业务数据,转移至在第一终端与第二终端之间传输。
如图13所示,本实施例中提供一种转移业务的装置,其中,应用于基站中,装置包括发送模块131,其中,
发送模块131,被配置为向第一终端发送业务转移条件;
其中,业务转移条件用于:触发第一终端在确定出满足业务转移条件时,将第一终端与基站之间传输的业务数据,转移至在第一终端与第二终端之间传输,以将第二终端作为第一终端与基站进行通信的中继终端。
关于上述实施例中的装置,其中各个模块执行操作的具体方式已经在有关该方法的实施例中进行了详细描述,此处将不做详细阐述说明。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一种通信设备,通信设备,包括:
处理器;
用于存储处理器可执行指令的存储器;
其中,处理器被配置为:用于运行可执行指令时,实现应用于本公开任意实施例的方法。
其中,处理器可包括各种类型的存储介质,该存储介质为非临时性计算机存储介质,在通信设备掉电之后能够继续记忆存储其上的信息。
处理器可以通过总线等与存储器连接,用于读取存储器上存储的可执行程序。
本公开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计算机存储介质,其中,所述计算机存储介质存储有计算机可执行程序,所述可执行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本公开任意实施例所述的方法。。
关于上述实施例中的装置,其中各个模块执行操作的具体方式已经在有关该方法的实施例中进行了详细描述,此处将不做详细阐述说明。
图14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用户设备(UE)800的框图。例如,用户设备800可以是移动电话,计算机,数字广播用户设备,消息收发设备,游戏控制台,平板设备,医疗设备,健身设备,个人数字助理等。
参照图14,用户设备800可以包括以下一个或多个组件:处理组件802,存储器804,电源组件806,多媒体组件808,音频组件810,输入/输出(I/O)的接口812,传感器组件814,以及通信组件816。
处理组件802通常控制用户设备800的整体操作,诸如与显示,电话呼叫,数据通信,相机操作和记录操作相关联的操作。处理组件802可以包括一个或多个处理器820来执行指令,以完成上述的方法的全部或部分步骤。此外,处理组件802可以包括一个或多个模块,便于处理组件802和其他组件之间的交互。例如,处理组件802可以包括多媒体模块,以方便多媒体组件808和处理组件802之间的交互。
存储器804被配置为存储各种类型的数据以支持在用户设备800的操作。这些数据的示例包括用于在用户设备800上操作的任何应用程序或方法的指令,联系人数据,电话簿数据,消息,图片,视频等。存储器804可以由任何类型的易失性或非易失性存储设备或者它们的组合实现,如静态随机存取存储器(SRAM),电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EPROM),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PROM),可编程只读存储器(PROM),只读存储器(ROM),磁存储器,快闪存储器,磁盘或光盘。
电源组件806为用户设备800的各种组件提供电力。电源组件806可以包括电源管理***,一个或多个电源,及其他与为用户设备800生成、管理和分配电力相关联的组件。
多媒体组件808包括在所述用户设备800和用户之间的提供一个输出接口的屏幕。在一些实施例中,屏幕可以包括液晶显示器(LCD)和触摸面板(TP)。如果屏幕包括触摸面板,屏幕可以被实现为触摸屏,以接收来自用户的输入信号。触摸面板包括一个或多个触摸传感器以感测触摸、滑动和触摸面板上的手势。所述触摸传感器可以不仅感测触摸或滑动动作的边界,而且还检测与所述触摸或滑动操作相关的持续时间和压力。在一些实施例中,多媒体组件808包括一个前置摄像头和/或后置摄像头。当用户设备800处于操作模式,如拍摄模式或视频模式时,前置摄像头和/或后置摄像头可以接收外部的多媒体数据。每个前置摄像头和后置摄像头可以是一个固定的光学透镜***或具有焦距和光学变焦能力。
音频组件810被配置为输出和/或输入音频信号。例如,音频组件810包括一个麦克风(MIC),当用户设备800处于操作模式,如呼叫模式、记录模式和语音识别模式时,麦克风被配置为接收外部音频信号。所接收的音频信号可以被进一步存储在存储器804或经由通信组件816发送。在一些实施例中,音频组件810还包括一个扬声器,用于输出音频信号。
I/O接口812为处理组件802和***接口模块之间提供接口,上述***接口模块可以是键盘,点击轮,按钮等。这些按钮可包括但不限于:主页按钮、音量按钮、启动按钮和锁定按钮。
传感器组件814包括一个或多个传感器,用于为用户设备800提供各个方面的状态评估。例如,传感器组件814可以检测到设备800的打开/关闭状态,组件的相对定位,例如所述组件为用户设备800的显示器和小键盘,传感器组件814还可以检测用户设备800或用户设备800一个组件的位置改变,用户与用户设备800接触的存在或不存在,用户设备800方位或加速/减速和用户设备800的温度变化。传感器组件814可以包括接近传感器,被配置用来在没有任何的物理接触时检测附近物体的存在。传感器组件814还可以包括光传感器,如CMOS或CCD图像传感器,用于在成像应用中使用。在一些实施例中,该传感器组件814还可以包括加速度传感器,陀螺仪传感器,磁传感器,压力传感器或温度传感器。
通信组件816被配置为便于用户设备800和其他设备之间有线或无线方式的通信。用户设备800可以接入基于通信标准的无线网络,如WiFi,2G或3G,或它们的组合。在一个示例性实施例中,通信组件816经由广播信道接收来自外部广播管理***的广播信号或广播相关信息。在一个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通信组件816还包括近场通信(NFC)模块,以促进短程通信。例如,在NFC模块可基于射频识别(RFID)技术,红外数据协会(IrDA)技术,超宽带(UWB)技术,蓝牙(BT)技术和其他技术来实现。
在示例性实施例中,用户设备800可以被一个或多个应用专用集成电路(ASIC)、数字信号处理器(DSP)、数字信号处理设备(DSPD)、可编程逻辑器件(PLD)、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PGA)、控制器、微控制器、微处理器或其他电子元件实现,用于执行上述方法。
在示例性实施例中,还提供了一种包括指令的非临时性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例如包括指令的存储器804,上述指令可由用户设备800的处理器820执行以完成上述方法。例如,所述非临时性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可以是ROM、随机存取存储器(RAM)、CD-ROM、磁带、软盘和光数据存储设备等。
如图15所示,本公开一实施例示出一种基站的结构。例如,基站900可以被提供为一网络侧设备。参照图15,基站900包括处理组件922,其进一步包括一个或多个处理器,以及由存储器932所代表的存储器资源,用于存储可由处理组件922的执行的指令,例如应用程序。存储器932中存储的应用程序可以包括一个或一个以上的每一个对应于一组指令的模块。此外,处理组件922被配置为执行指令,以执行上述方法前述应用在所述基站的任意方法,例如,如图2-6所示方法。
基站900还可以包括一个电源组件926被配置为执行基站900的电源管理,一个有线或无线网络接口950被配置为将基站900连接到网络,和一个输入输出(I/O)接口958。基站900可以操作基于存储在存储器932的操作***,例如Windows Server TM,Mac OS XTM,UnixTM,LinuxTM,FreeBSDTM或类似。
本领域技术人员在考虑说明书及实践这里公开的发明后,将容易想到本发明的其它实施方案。本公开旨在涵盖本发明的任何变型、用途或者适应性变化,这些变型、用途或者适应性变化遵循本发明的一般性原理并包括本公开未公开的本技术领域中的公知常识或惯用技术手段。说明书和实施例仅被视为示例性的,本发明的真正范围和精神由下面的权利要求指出。
应当理解的是,本发明并不局限于上面已经描述并在附图中示出的精确结构,并且可以在不脱离其范围进行各种修改和改变。本发明的范围仅由所附的权利要求来限制。

Claims (28)

1.一种转移业务的方法,其中,应用于第一终端中,所述方法包括:
响应于确定满足业务转移条件,将所述第一终端与所述基站之间传输的业务数据,转移至在所述第一终端与第二终端之间传输,以将所述第二终端作为所述第一终端与所述基站进行通信的中继终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
所述业务转移条件是由基站发送的;
或者,
所述业务转移条件是由通信协议规定的。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方法,还包括:
响应于确定所述第一终端与所述基站之间的无线信道质量小于第一设置阈值,且在确定出满足所述业务转移条件时,将所述第一终端与所述基站之间传输的业务数据,转移至在所述第一终端与所述第二终端之间传输。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方法,还包括:
响应于确定所述第一终端与所述基站及所述基站的邻基站之间的无线信道质量均小于第二设置阈值,且在确定出满足所述业务转移条件时,将所述第一终端与所述基站之间传输的业务数据,转移至在所述第一终端与所述第二终端之间传输。
5.根据权利要求3或者4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业务转移条件至少包括:
所述第一终端与所述第二终端之间的信道质量在所述预定时间段内大于第三设置阈值。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业务转移条件,还包括:
所述第一终端与所述基站之间的距离大于距离阈值;
和/或,
所述第一终端搜索不到信号强度大于信号强度阈值的小区。
7.根据权利要求3或者4或者5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方法,还包括:
接收所述基站发送的与所述第一终端确定所述业务转移条件相关联的信息;
其中,所述与所述第一终端确定所述业务转移条件相关联的信息,包括以下至少之一:
确定所述第一终端和与第二终端之间的信道质量的第一信息,包括:用于测量所述第一终端与所述第二终端之间的无线信道质量的第一参考信号的信息、所述第一参考信号的测量类型信息和所述第三设置阈值;
确定所述第一终端与基站之间的无线信道质量的第二信息,包括:用于测量所述第一终端与所述基站或所述邻基站之间的无线信道质量的第二参考信号的信息、所述第二参考信号的测量类型信息、所述第一设置阈值和/或所述第二设置阈值;
所述预定时间段的信息;其中,所述预定时间段的信息用于确定所述第一终端与所述基站之间的无线信道质量在所述预定时间段内小于所述第一设置阈值,或者用于确定所述第一终端与所述基站及所述基站的邻基站之间的无线信道质量在所述预定时间段内均小于所述第二设置阈值,或者用于确定所述第一终端与所述第二终端之间的信道质量在所述预定时间段内大于所述第三设置阈值。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第一参考信号为如下之一:同步信号块SSB参考信号、信道状态信息参考信号CSI-RS。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第二参考信号为如下之一:解调参考信号DMRS、信道状态信息参考信号CSI-RS。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测量类型包括如下之一:参考信号接收功率RSRP、参考信号接收质量RSRQ、信道质量指示CQI。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方法,还包括:
接收所述基站发送的第一逻辑信道与第二逻辑信道之间的映射关系信息;
其中,所述第一逻辑信道为所述第一终端与所述基站之间进行无线通信的逻辑信道;所述第二逻辑信道为所述第一终端与所述第二终端之间进行无线通信的逻辑信道。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第一终端与所述第二终端基于直连链路sidelink进行通信。
13.一种转移业务的方法,其中,应用于基站中,所述方法包括:
向第一终端发送业务转移条件;
其中,所述业务转移条件用于:触发所述第一终端在确定出满足所述业务转移条件时,将所述第一终端与所述基站之间传输的业务数据,转移至在所述第一终端与第二终端之间传输,以将所述第二终端作为所述第一终端与所述基站进行通信的中继终端。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业务转移条件至少包括:
所述第一终端与所述第二终端之间的信道质量在预定时间段内大于第三设置阈值。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业务转移条件,还包括:
所述第一终端与所述基站之间的距离大于距离阈值;
和/或,
所述第一终端搜索不到信号强度大于信号强度阈值的小区。
16.根据权利要求13或者14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方法,还包括:
向所述第一终端发送与所述第一终端确定所述业务转移条件相关联的信息;
其中,所述与所述第一终端确定所述业务转移条件相关联的信息,包括以下至少之一:
确定所述第一终端和与第二终端之间的信道质量的第一信息,包括:用于测量所述第一终端与所述第二终端之间的无线信道质量的第一参考信号的信息、所述第一参考信号的测量类型信息和所述第三设置阈值;
确定所述第一终端与基站之间的无线信道质量的第二信息,包括:用于测量所述第一终端与所述基站或所述邻基站之间的无线信道质量的第二参考信号的信息、所述第二参考信号的测量类型信息、第一设置阈值和/或第二设置阈值;
所述预定时间段的信息;其中,所述预定时间段的信息用于确定所述第一终端与所述基站之间的无线信道质量在所述预定时间段内小于所述第一设置阈值,或者用于确定所述第一终端与所述基站及所述基站的邻基站之间的无线信道质量在所述预定时间段内均小于所述第二设置阈值,或者用于确定所述第一终端与所述第二终端之间的信道质量在所述预定时间段内大于所述第三设置阈值。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第一参考信号为如下之一:同步信号块SSB参考信号、信道状态信息参考信号CSI-RS。
18.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第二参考信号为如下之一:解调参考信号DMRS、信道状态信息参考信号CSI-RS。
19.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测量类型包括如下之一:参考信号接收功率RSRP、参考信号接收质量RSRQ、信道质量指示CQI。
20.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方法,还包括:
向所述第一终端发送第一逻辑信道与第二逻辑信道之间的映射关系信息;其中,所述第一逻辑信道为所述第一终端与所述基站之间进行无线通信的逻辑信道;所述第二逻辑信道为所述第一终端与所述第二终端之间进行无线通信的逻辑信道。
21.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第一终端与所述第二终端基于直连链路sidelink进行通信。
22.一种转移业务的装置,其中,应用于第一终端中,所述装置包括转移模块,其中,
所述转移模块,被配置为响应于确定满足业务转移条件,将所述第一终端与所述基站之间传输的业务数据,转移至在所述第一终端与第二终端之间传输,以将所述第二终端作为所述第一终端与所述基站进行通信的中继终端。
23.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装置,所述装置还包括接收模块,其中,所述接收模块被配置为所述业务转移条件是由基站发送的;或者,所述业务转移条件是由通信协议规定的。
24.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装置,其中,所述转移模块,还被配置为:响应于确定所述第一终端与所述基站之间的无线信道质量小于第一设置阈值,且在确定出满足所述业务转移条件时,将所述第一终端与所述基站之间传输的业务数据,转移至在所述第一终端与所述第二终端之间传输。
25.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装置,其中,所述转移模块,还被配置为:响应于确定所述第一终端与所述基站及所述基站的邻基站之间的无线信道质量均小于第二设置阈值,且在确定出满足所述业务转移条件时,将所述第一终端与所述基站之间传输的业务数据,转移至在所述第一终端与所述第二终端之间传输。
26.一种转移业务的装置,其中,应用于基站中,所述装置包括发送模块,其中,
所述发送模块,被配置为向第一终端发送业务转移条件;
其中,所述业务转移条件用于:触发所述第一终端在确定出满足所述业务转移条件时,将所述第一终端与所述基站之间传输的业务数据,转移至在所述第一终端与第二终端之间传输,以将所述第二终端作为所述第一终端与所述基站进行通信的中继终端。
27.一种通信设备,其中,包括:
天线;
存储器;
处理器,分别与所述天线及存储器连接,被配置为通执行存储在所述存储器上的计算机可执行指令,控制所述天线的收发,并能够实现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12或者权利要求13至权利要求21任一项提供的方法。
28.一种计算机存储介质,所述计算机存储介质存储有计算机可执行指令,所述计算机可执行指令被处理器执行后能够实现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12或者权利要求13至权利要求21任一项提供的方法。
CN202080000979.6A 2020-05-15 2020-05-15 转移业务的方法、装置、通信设备及存储介质 Pending CN111727653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CN2020/090692 WO2021227081A1 (zh) 2020-05-15 2020-05-15 转移业务的方法、装置、通信设备及存储介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727653A true CN111727653A (zh) 2020-09-29

Family

ID=7257422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80000979.6A Pending CN111727653A (zh) 2020-05-15 2020-05-15 转移业务的方法、装置、通信设备及存储介质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20230199896A1 (zh)
CN (1) CN111727653A (zh)
WO (1) WO2021227081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3000149A1 (zh) * 2021-07-19 2023-01-26 北京小米移动软件有限公司 一种中继终端设备测量上报的方法及其装置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582590A (zh) * 2001-12-21 2005-02-16 株式会社日立制作所 使用具有中继功能的移动台的移动通信网以及用于奖励移动台的中继活动的方法
WO2017024453A1 (zh) * 2015-08-07 2017-02-16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连接控制装置及方法
CN107683622A (zh) * 2015-04-07 2018-02-09 黑莓有限公司 用于任务关键的语音呼叫的基于网络的操作与基于中继的操作之间的切换
CN110213801A (zh) * 2018-02-28 2019-09-06 成都鼎桥通信技术有限公司 异构网络通信方法及设备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582590A (zh) * 2001-12-21 2005-02-16 株式会社日立制作所 使用具有中继功能的移动台的移动通信网以及用于奖励移动台的中继活动的方法
CN107683622A (zh) * 2015-04-07 2018-02-09 黑莓有限公司 用于任务关键的语音呼叫的基于网络的操作与基于中继的操作之间的切换
WO2017024453A1 (zh) * 2015-08-07 2017-02-16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连接控制装置及方法
CN110213801A (zh) * 2018-02-28 2019-09-06 成都鼎桥通信技术有限公司 异构网络通信方法及设备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3000149A1 (zh) * 2021-07-19 2023-01-26 北京小米移动软件有限公司 一种中继终端设备测量上报的方法及其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1227081A1 (zh) 2021-11-18
US20230199896A1 (en) 2023-06-2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2042224B (zh) 切换小区的方法、装置、通信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0463249B (zh) 连接配置的方法及装置、通信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2262597A (zh) 通信方法及装置、网络设备、ue及存储介质
CN113796122B (zh) 一种切换中继用户设备的方法、装置、设备及可读存储介质
CN113170334B (zh) 信息传输方法、装置、通信设备和存储介质
CN112236977B (zh) 参数配置方法、装置、通信设备和存储介质
US20230007720A1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processing radio link failure, and computer storage medium
CN111771406A (zh) 发送寻呼消息的方法、装置、通信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4916251A (zh) 通信方法及装置、接入设备、终端及存储介质
CN111771351A (zh) 数据传输处理方法、装置、通信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5053473A (zh) Rsrp门限确定方法、装置、通信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4097275A (zh) 小区重选方法、装置、通信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5244962A (zh) 测量间隔的配置方法、装置、通信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4916253A (zh) 无线通信的方法、装置、通信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1149388B (zh) 通信处理方法、装置及计算机存储介质
CN112075099A (zh) 定时器的控制方法、装置、通信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1919460A (zh) 网络数据收集方法及装置、网络设备、用户设备及存储介质
WO2021227081A1 (zh) 转移业务的方法、装置、通信设备及存储介质
US20240064606A1 (en) Relay ue select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information pro- cessing method and apparatus, and device and medium
CN114902730A (zh) 信息传输方法、装置、通信设备和存储介质
CN115443676A (zh) 测量间隔预配置处理方法、装置、通信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4391265A (zh) 信息传输方法、装置、通信设备和存储介质
CN111034263B (zh) 信息传输方法、装置及通信设备
CN112586027B (zh) 测量数据处理方法、装置、通信设备和存储介质
WO2023178488A1 (zh) 测量方法、装置、通信设备及存储介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200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