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712620B - 工作介质特性差发电***及使用该发电***的工作介质特性差发电方法 - Google Patents

工作介质特性差发电***及使用该发电***的工作介质特性差发电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712620B
CN111712620B CN201980013050.4A CN201980013050A CN111712620B CN 111712620 B CN111712620 B CN 111712620B CN 201980013050 A CN201980013050 A CN 201980013050A CN 111712620 B CN111712620 B CN 111712620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orking medium
heat
power generation
heat engine
generation system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80013050.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1712620A (zh
Inventor
小林隆逸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Kobayashi Ryuitsu
Original Assignee
Kobayashi Ryuitsu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Kobayashi Ryuitsu filed Critical Kobayashi Ryuitsu
Publication of CN11171262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71262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171262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71262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7/00Arrangements for handling mechanical energy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e.g. 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mechanical driving motors or auxiliary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7/18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electric generators with mechanical driving motors, e.g. with turbines
    • H02K7/1869Linear generators; sectional generators
    • H02K7/1876Linear generators; sectional generators with reciprocating, linearly oscillating or vibrating parts
    • H02K7/1884Linear generators; sectional generators with reciprocating, linearly oscillating or vibrating parts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free piston engin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KSTEAM ENGINE PLANTS; STEAM ACCUMULATORS; ENGINE PLAN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NGINES USING SPECIAL WORKING FLUIDS OR CYCLES
    • F01K25/00Plants or engines characterised by use of special working fluid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Plants operating in closed cy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01K25/08Plants or engines characterised by use of special working fluid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Plants operating in closed cy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using special vapours
    • F01K25/10Plants or engines characterised by use of special working fluid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Plants operating in closed cy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using special vapours the vapours being cold, e.g. ammonia, carbon dioxide, ether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KSTEAM ENGINE PLANTS; STEAM ACCUMULATORS; ENGINE PLAN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NGINES USING SPECIAL WORKING FLUIDS OR CYCLES
    • F01K21/00Steam engine plan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01K21/005Steam engine plan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using mixtures of liquid and steam or evaporation of a liquid by expansion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KSTEAM ENGINE PLANTS; STEAM ACCUMULATORS; ENGINE PLAN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NGINES USING SPECIAL WORKING FLUIDS OR CYCLES
    • F01K21/00Steam engine plan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01K21/04Steam engine plan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using mixtures of steam and gas; Plants generating or heating steam by bringing water or steam into direct contact with hot ga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KSTEAM ENGINE PLANTS; STEAM ACCUMULATORS; ENGINE PLAN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NGINES USING SPECIAL WORKING FLUIDS OR CYCLES
    • F01K23/00Plants characterised by more than one engine delivering power external to the plant, the engines being driven by different fluids
    • F01K23/02Plants characterised by more than one engine delivering power external to the plant, the engines being driven by different fluids the engine cycles being thermally coupled
    • F01K23/04Plants characterised by more than one engine delivering power external to the plant, the engines being driven by different fluids the engine cycles being thermally coupled condensation heat from one cycle heating the fluid in another cycl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KSTEAM ENGINE PLANTS; STEAM ACCUMULATORS; ENGINE PLAN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NGINES USING SPECIAL WORKING FLUIDS OR CYCLES
    • F01K25/00Plants or engines characterised by use of special working fluid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Plants operating in closed cy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01K25/06Plants or engines characterised by use of special working fluid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Plants operating in closed cy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using mixtures of different fluid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KSTEAM ENGINE PLANTS; STEAM ACCUMULATORS; ENGINE PLAN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NGINES USING SPECIAL WORKING FLUIDS OR CYCLES
    • F01K27/00Plants for converting heat or fluid energy into mechanical energy,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35/00Generators with reciprocating, oscillating or vibrating coil system, magnet, armature or other part of the magnetic circuit
    • H02K35/02Generators with reciprocating, oscillating or vibrating coil system, magnet, armature or other part of the magnetic circuit with moving magnets and stationary coil system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7/00Arrangements for handling mechanical energy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e.g. 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mechanical driving motors or auxiliary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7/18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electric generators with mechanical driving motors, e.g. with turbin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10/00Energy generation through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 Y02E10/20Hydro energy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Engine Equipment That Uses Special Cycles (AREA)
  • Wind Motors (AREA)
  • Connection Of Motors, Electrical Generators, Mechanical Devices, And The Like (AREA)
  • Electrical Discharge Machining, Electrochemical Machining, And Combined Machining (AREA)
  • Supply And Distribution Of Alternating Current (AREA)

Abstract

一种工作介质特性差发电***及使用该发电***的工作介质特性差发电方法,其能将自然界的热能作为温热源,一边极力抑制热能的损耗一边进行发电。在使第一工作介质(W1)流通的第一工作介质线(L1)上,具备第一热交换器(1A)、第一热机(2A)及第一发电机(3A),在使第二工作介质(W2)流通的第二工作介质线(L2)上,具备第二热交换器(1B)、供给第三工作介质(W3)的第三工作介质供给组件(5)、混合第二工作介质(W2)和第三工作介质(W3)的混合组件(6)、第二热机(2B)及第二发电机(3B),在第一工作介质线(L1)上的第一热机(2A)的下游侧和第二工作介质线(L2)上的第二热机(2B)的下游侧的双方具备第三热交换器(1C),在该第三热交换器(1C)上具备用于排出第三工作介质(W3)的第三工作介质排出组件(10)。

Description

工作介质特性差发电***及使用该发电***的工作介质特性 差发电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将从可再生能源中取出的热能经工作介质变换成动能,并将该动能变换成电能的发电装置及发电方法。
背景技术
以往,开发了各种发电***和发电方法,这些发电***和发电方法将作为可再生能源的海水、河水、湖水等水作为热源的热、太阳能、地热、空气(大气)热等在自然界中存在的热能经工作介质最终变换成电能。
在利用了这样的自然界的热能的发电***中,作为使由流体构成的工作介质循环的循环,使用了朗肯循环(Rankine Cycle)或卡里纳循环(Karina Cycle)等热循环。在这些热循环中,包含将自然界的热能作为温热源将工作介质加热蒸发的工序;在热机中使用成为气体的工作介质将热能向动能变换进而变换成电能的工序;由冷热源将使用完的工作介质冷却冷凝的工序。
因此,冷热源介质通过与使用完工作介质进行热交换从该工作介质得到热能。如果将此冷热源介质得到的热能也能有效利用来生成电能,则因为能将自然界的热能无损耗地向电能变换,所以期望着这样的***、方法。
例如,在下述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发电***、发电方法,该发电***、发电方法将冷热源介质作为工作介质的加热剂来捕捉,将冷热源介质从使用完工作介质得到的热能再次施加给工作介质。
另外,在下述专利文献2中,公开了一种发电***、发电方法,该发电***、发电方法使用两种热循环,将一方的热循环的使用完工作介质的热能传递给另一方的热循环的工作介质即一方的工作介质的冷热源介质,由该冷热源介质也能进行发电。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表2015-523491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表2016-510379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根据在上述专利文献1中公开的发电***及发电方法,能再利用使用完工作介质保有的热能,但是,因此存在如下的问题,即,如果不由温热源进一步加热冷热源介质(加热剂),则不能向工作介质传递有效的热能。
因此,在将由燃烧等人工生成的热能作为温热源使用的情况下,即使能节约生成的热能,在将自然界的热能作为温热源使用的情况下,也不能进行特别有效的热能的利用。
与此相对,根据在上述专利文献2中公开的发电***及发电方法,具有如下的优点:能将一方的热循环的使用完工作介质保有的热能传递给作为冷热源介质的另一方的热循环的工作介质,将该热能保持不变地在另一方的热循环中灵活使用。
但是,在上述专利文献2在公开的发电***及发电方法中,存在如下的问题:在一方的热循环中使氢和氧燃烧成为必要条件,换言之,结果是人工生成新的热能成为必要条件。
为了解决课题的手段
本发明提供一种高效率的发电***及发电方法,该发电***及发电方法能复合地使用两个热循环和三种工作介质,发挥各工作介质的特性,有效地进行热能的从一方的热循环的工作介质向另一方的热循环的工作介质的传递,两种工作介质协作将此被赋予的热能变换成动能,进而向电能变换。
如上所述,本发明的发电***是一种工作介质特性差发电***,其特征在于,将在自然界中存在的热能作为工作介质的温热源,并具备如下的A至D的结构:
A:具有使第一工作介质流通的第一工作介质线和使第二工作介质流通的第二工作介质线,
B:在上述第一工作介质线上,具备用于在上述第一工作介质与温热源介质之间进行热交换的第一热交换器;从由该第一热交换器加热的上述第一工作介质取出动能的第一热机;和将由该第一热机取出的动能变换成电能的第一发电机,
C:在上述第二工作介质线上,具备用于在上述第二工作介质和温热源介质之间进行热交换的第二热交换器;供给与由该第二热交换器加热的上述第二工作介质混合的第三工作介质的第三工作介质供给组件;混合上述第二工作介质和上述第三工作介质的混合组件;从上述第二工作介质和上述第三工作介质的混合流体取出动能的第二热机;和将由该第二热机取出的动能变换成电能的第二发电机,
D:在上述第一工作介质线上的上述第一热机的下游侧和上述第二工作介质线上的上述第二热机的下游侧的双方,具备用于在从上述第一热机排出的上述第一工作介质与从上述第二热机排出的上述第二工作介质和上述第三工作介质的混合流体之间进行热交换的第三热交换器,在该第三热交换器上具备用于排出上述第三工作介质的第三工作介质排出组件。
优选是,通过在上述第二工作介质线上的上述混合组件和上述第二热机之间,具备压缩上述第二工作介质和上述第三工作介质的混合流体的压缩机,能可靠地由上述第二热机从上述第二工作介质和上述第三工作介质的混合流体取出动能。
另外,通过使上述第一热机及上述第二热机的双方为外燃机,能做成不伴随燃烧地将上述各工作介质的热能变换成动能的结构。
另外,通过使流入上述第一热交换器的温热源介质的温热源和流入上述第二热交换器的温热源介质的温热源为共同的温热源,能效率良好地利用自然界的热能,并且能使***整体变得紧凑。
优选是,上述第一发电机做成如下的结构,即,在缸和活塞的一方具备永久磁铁带区域;在另一方具备电动线圈带区域,并内含上述第一热机。同样,上述第二发电机做成如下的结构,即,在缸和活塞的一方具备永久磁铁带区域;在另一方具备电动线圈带区域,并内含上述第二热机。由此,能以高效率将热能最终变换成电能,并且能实现***的紧凑化。
进而优选是,通过将上述第一发电机和上述第二发电机做成了一个共同的发电机,能实现***的紧凑化。
本发明的发电方法是使用上述的发电***的工作介质特性差发电方法,作为上述第一工作介质使用具有比流入上述第一热交换器的温热源介质的温度低的沸点的流体,作为上述第二工作介质使用具有比流入上述第二热交换器的温热源介质的温度高的沸点的流体,并且作为上述第三工作介质使用具有比上述第二工作介质的凝固点低的沸点的流体。
例如,作为上述第一工作介质使用戊烷或异丁烷或氨或氨和水混合液或氟利昂替代物,作为上述第二工作介质使用水,并且作为上述第三工作介质使用空气。
另外,在混合上述第二工作介质和上述第三工作介质的混合组件中,将上述第二工作介质的小滴向上述第三工作介质中喷雾,由此,将上述第三工作介质保有的热能的一部分作为蒸发潜热可靠地保持在上述第二工作介质的小滴内,同时使上述第三工作介质成为高密度。
优选是,通过在补充因上述第二工作介质的小滴的向上述第三工作介质中的喷雾而降低的压力后,向上述第二热机供给上述第二工作介质和上述第三工作介质的混合流体,能有效地利用上述第二工作介质和上述第三工作介质的混合流体的热能。
更优选是,上述降低的压力的补充在从上述混合组件向上述第二热机的供给过程中进行。
另外,在向上述第二热机的供给过程中,供给上述第二工作介质和上述第三工作介质的混合流体,并且还供给上述第二工作介质,由此,能使上述第三工作介质成为更高密度。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发电***及发电方法,复合地使用两个热循环和三种工作介质,发挥各工作介质的特性,有效地进行热能的从一方的热循环的工作介质向另一方的热循环的工作介质的传递,即使该热能例如是低水平,两种工作介质协作也能将该热能向动能变换,进而向电能变换。
因此,仅由自然界的热能就能提供赋予给各工作介质的热能,并且能无浪费地利用被赋予的热能,能不增加环境负荷地低成本且安全地得到电能。
另外,作为温热源,例如如果使用海水,则能降低近年上升的海水的温度,进而能减少与海水的温度上升相伴的台风、季风等异常发生,也能对地球环境的改善做出贡献。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例1的工作介质特性差发电***的概要图。
图2是实施例2的工作介质特性差发电***的概要图。
图3是实施例3的工作介质特性差发电***的概要图。
图4是实施例4的工作介质特性差发电***的概要图。
图5是第二工作介质和第三工作介质的混合组件的概要图。
图6A是表示气缸构造的发电机中的第一工作介质供给时的状态的纵向剖视图。
图6B是表示气缸构造的发电机中的第二工作介质和第三工作介质的混合气体供给时的状态的纵向剖视图。
图6C是表示气缸构造的发电机中的第一工作介质排出时的状态的纵向剖视图。
图6D是表示气缸构造的发电机中的第二工作介质和第三工作介质的混合气体排出时的状态的纵向剖视图。
图7A是表示气缸构造的发电机中的第二工作介质和第三工作介质的混合气体供给时的状态的纵向剖视图。
图7B是表示气缸构造的发电机中的第二工作介质的追加供给时的状态的纵向剖视图。
图7C是表示气缸构造的发电机中的第二工作介质和第三工作介质的混合气体(包含追加的第二工作介质)的排出时的状态的纵向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实施发明的方式
下面,基于图1至图7说明本发明的最佳的方式。
<工作介质特性差发电***的基本结构>
本发明的工作介质特性差发电***是以将在自然界中存在的热能作为工作介质的温热源为前提的发电***。在此,在自然界中存在的热能是指以海水、河水、湖水等水为热源的热、太阳能、地热、空气热等。也就是说是指在自然界中存在的可以在比较短的期间内再生的热能。
本发明的工作介质特性差发电***,如图1至图4所示,具有使第一工作介质W1流通的第一工作介质线L1和使第二工作介质W2流通的第二工作介质线L2。这些第一和第二工作介质线L1和L2是由已知的管道、软管等构成的配管,由该第一和第二工作介质线L1和L2如后述的那样利用两个热循环进行发电。
另外,在图1至图4中,由附加了剖面线的箭头表示第一工作介质W1的流通,由涂黑的箭头表示第二工作介质W2的流通,由空白的箭头表示第三工作介质W3的流通,由涂灰色的箭头表示第二工作介质W2和第三工作介质W3的混合流体的流通。
对第一工作介质线L1上的结构及第二工作介质线L2上的结构进行详细叙述。首先,在第一工作介质线L1上,成为具备第一热交换器1A、第一热机2A和第一发电机3A的结构,该第一热交换器1A用于在第一工作介质W1与温热源介质h之间进行热交换;该第一热机2A从由该第一热交换器1A加热的第一工作介质W1取出动能;该第一发电机3A将由第一热机2A取出的动能变换成电能。
与此相对,在第二工作介质线L2上,成为具备第二热交换器1B、第三工作介质供给组件5、混合组件6、第二热机2B和第二发电机3B的结构,该第二热交换器1B用于在第二工作介质W2和温热源介质h之间进行热交换;该第三工作介质供给组件5供给与由第二热交换器1B加热的第二工作介质W2混合的第三工作介质W3;该混合组件6将第二工作介质W2和第三工作介质W3进行混合;该第二热机2B从第二工作介质W2和第三工作介质W3的混合流体(W2+W3)取出动能;该第二发电机3B将由第二热机2B取出的动能变换成电能。
另外,优选将第一工作介质线L1上的第一热机2A和第二工作介质线L2上的第二热机2B的双方作为外燃机,例如已知的蒸汽涡轮机等外燃构造的涡轮机、已知的自由活塞、已知的旋转件等。这是因为,外燃机即使不伴随燃烧,也能基于工作介质自身的膨胀取出动能,能有效地灵活使用仅在自然界中存在的热能。但是,本发明不排除将第一热机2A和/或第二热机2B作为内燃机。
另外,在第一工作介质线L1上的第一热机2A的下游侧和第二工作介质线L2上的第二热机2B的下游侧的双方,具备用于在从第一热机2A排出的第一工作介质W1与从第二热机2B排出的第二工作介质W2和第三工作介质W3的混合流体之间进行热交换的第三热交换器1C,在该第三热交换器1C上具备用于排出第三工作介质W3的第三工作介质W3的排出组件10。
另外,在第一工作介质线L1上的第三热交换器1C和第一热交换器1A之间,具备用于使液体的状态的第一工作介质W1流通的第一泵4A,并且在第二工作介质线L2上的第二热交换机1B和混合组件6之间,具备用于使液体的状态的第二工作介质W2流通的第二泵4B。另外,优选是,将第二泵4B作为加压泵,将第二工作介质W2在加压后向混合组件6供给。
在此,对各工作介质W1、W2和W3进行说明。作为第一工作介质W1,使用具有比流入第一热交换器1A的温热源介质h的温度低的沸点的流体。因此,第一工作介质W1由第一热交换器1A加热蒸发,并作为气体向第一热机2A供给。另外,作为第二工作介质W2,使用具有比流入第二热交换器1B的温热源介质h的温度高的沸点且具有低的熔点的流体。因此,第二工作介质W2在由第二热交换器1B加热后也以液体的形式保持不变地向混合组件6供给。另外,作为第三工作介质W3,使用具有比第二工作介质W2的凝固点低的沸点的流体。因此,第三工作介质W3至少当第二工作介质W2为液体的温度时是气体。
作为第一工作介质W1,能使用用于已知的二进制发电***的流体,例如,使用戊烷或异丁烷或氨或氨和水混合液或氟利昂替代物。另外,作为第二工作介质W2,例如,能使用水,并且作为第三工作介质,例如,能使用空气(大气)。
上述的混合组件6,如图5所示,具有密闭空间6a,在该密闭空间6a内,混合经第三工作介质供给组件5供给的第三工作介质W3和经第二工作介质供给组件7供给的第二工作介质W2。
优选是,第二工作介质供给组件7具备喷嘴等喷雾组件,通过将作为液体的第二工作介质W2的小滴向作为气体的第三工作介质W3喷射,将第二工作介质W2与第三工作介质W3混合成为混合气体。即,混合到第三工作介质W3内的第二工作介质W2的小滴与该第三工作介质W3进行气液接触而夺取该第三工作介质W3的热能,作为蒸发潜热进行保持,同时存在于该第三工作介质W3内。此时,第三工作介质W3体积减小,进行高密度化。
另外,更优选是,在混合组件6上具备差压补充组件9,即,补充因第二工作介质W2向第三工作介质W3内的混合而减小的压力(差压)的组件。作为该差压补充组件9,能使用有压扇、风扇、鼓风机等已知的送风机或已知的压缩机。
另外,在第二工作介质线L2上,在混合组件6和第二热机2B之间具备压缩机8,将第二工作介质W2和第三工作介质W3的混合气体调整成适当的压力,向第二热机2B供给。但是,在本发明中,能由混合组件6使内含了第二工作介质W2的第三工作介质W3成为高密度,即使不进行过大的加压,也能由第二热机2B有效地取出动能。另外,在本发明中,如果能在混合组件6中调整成适当的压力,则也可以与实施相应地省略压缩机8。
具备上述的基本结构的本发明的工作介质特性差发电***,复合地使用由第一工作介质线L1和第二工作介质线L2进行的两个热循环和第一工作介质W1、第二工作介质W2及第三工作介质W3的三种工作介质。
而且,能发挥各工作介质W1、W2、W3的特性,有效地进行热能的从流通于第一工作介质线L1的第一工作介质W1到流通于第二工作介质线L2的第二工作介质W2的传递,第二工作介质W2和第三工作介质W3协作,由第二热机2B将此被赋予的热能变换成动能,进而由第二发电机3B向电能变换。
<工作介质特性差发电***的详细结构>
图1表示本发明的工作介质特性差发电***的实施例1,同样地图2表示实施例2,图3表示实施例3,图4表示实施例4。在这些实施例中,能将在自然界中存在的热能中的以海水等水为热源的热能作为第一热交换器1A和第二热交换器1B的共同的温热源H,效率良好地利用自然界的热能,并且使***整体紧凑化。但是,本发明不限于此,能将其它的在自然界中存在的热能,例如太阳能、地热、空气热作为温热源H灵活使用,并且也可以利用不同的自然界的热能作为第一热交换器1A中的温热源H和第二热交换器1B中的温热源H。下面,基于各实施例,对详细结构进行说明。
<实施例1>
实施例1的工作介质特性差发电***,照样具备上述的基本结构。另外,作为第三工作介质W3,假想使用大气(空气),第三工作介质供给组件5将大气取入向混合组件6供给,第三工作介质排出组件10将第三工作介质W3从第三热交换机1C保持不变地向大气放出。
另外,作为第一发电机3A、第二发电机3B,除了能使用涡轮发电机等已知的发电机以外,也能做成具有后述的实施例3的气缸构造的发电机。
在将第一发电机3A做成具有气缸构造的发电机的情况下,交替地向左气压室和右气压室供给第一工作介质W1,同样地在将第二发电机3B做成具有气缸构造的发电机的情况下,交替地向左气压室和右气压室供给第二工作介质W2和第三工作介质W3的混合气体(W2+W3)。
<实施例2>
实施例2的工作介质特性差发电***,成为如下的结构:具备兼作这些第一和第二发电机3A和3B的一个共同的发电机(第一发电机兼第二发电机:3A+3B)3C,代替如实施例1的***的那样在第一工作介质线L1上和在第二工作介质线L2上分别单独地具备第一发电机3A和第二发电机3B。
该发电机3C能使用已知的发电机,利用从第一工作介质W1的热能变换的动能和从第二工作介质W2和第三工作介质W3的混和气体的热能变换的动能来得到电能。优选是,如果使用具有由实施例3说明的气缸构造的发电机,则能效率良好地进行发电。
另外,在本实施例中,成为如下的结构:不仅由第二工作介质供给组件7将第二工作介质W2向混合组件6供给,还向压缩机8供给。该结构当然能适用于上述的实施例1,也能适用于后述的实施例3、实施例4。
另外,在本实施例中,以如下的情况为前提,成为具备第三工作介质线L3的结构:使第三工作介质W3不是大气,而是使用在除此以外的常温下是气体并具有比第二工作介质W2的凝固点低的沸点的流体。不用说,此第三工作介质线L3既能适用于上述的实施例1,也能适用于后述的实施例3、实施例4。另外,第三工作介质线L3也是由已知的管道、软管等构成的配管。
<实施例3>
实施例3的工作介质特性差发电***,为了实现比实施例1、2更高的效率和***的紧凑化,成为具备发电机(第一、第二发电机兼第一、第二热机兼压缩机:2A+2B+3A+3B+8)3D的结构,该发电机3D兼备第一、第二发电机3A、3B、第一、第二热机2A、2B和压缩机8的功能。即,能做成在发电机中包括热机的功能进而包括压缩机的功能在内的结构,能使该发电机成为兼备第一发电机3A和第二发电机3B的功能的结构。
如果对发电机3D进行详细叙述,则如图6A至图6D所示,该发电机3D交替地将与气缸11的左端壁12接触的左气压室14内的气压和与该右端壁13接触的右气压室15内的气压施加给气缸11内的活塞(自由活塞)16而具有使该活塞16在轴线方向进行往复移动的气缸构造。
另外,还具有如下的结构:在与活塞16的左气压室14接触的左受压面17和与右气压室15接触的右受压面18之间形成了永久磁铁带区域19,并且在气缸11的左右端壁12、13之间的筒壁上形成了遍及左右气压室14、15的电动线圈带区域21,通过具有永久磁铁带区域19的活塞16的在轴线方向的往复移动,引起在电动线圈带区域21中的发电。另外,也可以与上述相反,与实施相应地做成在活塞16侧具备电动线圈带区域,在气缸11侧具备永久磁铁带区域的结构。
另外,活塞16做成筒形活塞构造,该筒形活塞构造将由永久磁铁构成的多个环16a层叠成了一体且同轴心的构造的永久磁铁筒体16′外插在筒形磁轭20上,将该筒形磁轭20的筒孔23的两端开口面由受压端板24封闭。能由环16a的层叠数量的增减来增减活塞16(永久磁铁带区域19)的长度。
另外,永久磁铁筒体16′的极性按照已知的电磁感应原理,做成永久磁铁的磁力线有效地作用于电动线圈带区域21的电动线圈的配置。另外,形成电动线圈带区域21的电动线圈包括由按照上述极配置由多个单位电动线圈组形成的情况。另外,在受压端板24的外周面上设置实现与气缸11的内周面进行气密封闭的环状密封件25。另外,虽未具体地图示,但也可以在永久磁铁筒体16′的两端外周面上设置环状密封件25。优选是,使用由陶瓷板、纤维板、石材板、混凝土板、碳板、金属板等构成的耐热板形成受压端板24。
而且,做成如下的结构:交替地进行第一工作介质W1的通过左供给口26向左气压室14内的供给和第二工作介质W2及第三工作介质W3的混合气体的通过右供给口27向右气压室15内的供给,该第一工作介质W1的气压与第二工作介质W2和第三工作介质W3的混合气体的气压协作,使活塞16在轴线方向进行往复移动。另外,第一工作介质W1在活塞16结束向右方的移动时从左排出口28排出,第二工作介质W2和第三工作介质W3的混合气体在活塞16结束向左方的移动时从右排出口29排出。
因此,能由发电机3D从第一工作介质W1得到动能,将该动能向电能变换。同样地能从第二工作介质W2和第三工作介质W3的混合气体得到动能,将该动能向电能变换。因此,发电机3D能兼作基本结构的第一、第二发电机3A、3B和第一、第二热机2A、2B。
进而,如图6B所示,当活塞16由从左供给口26向左气压室14供给的第一工作介质W1向右方移动时,即当右气压室15的体积由活塞16减少下去时,如果从右供给口27向该右气压室15供给第二工作介质W2和第三工作介质W3的混合气体,则该第二工作介质W2和第三工作介质W3的混合气体由活塞16压缩。因此,发电机3D能兼作基本结构的压缩机8。另外,当省略压缩机8时,虽未具体地图示,但在活塞16的向右方的移动结束时,只要从右供给口27向右气压室15供给第二工作介质W2和第三工作介质W3的混合气体即可。
另外,如图7A至图7C所示,如果在发电机D的右气压室15上设置追加供给口27′来追加供给第二工作介质W2,则能使活塞16效率良好地移动。
即,如图7A所示,如果从右供给口27供给的第二工作介质W2和第三工作介质W3的混合气体被压缩,然后,如图7B所示,活塞16开始向左方的移动,在通过追加供给口27′时从该追加供给口27′追加供给第二工作介质W2,则追加的第二工作介质W2补充第二工作介质W2和第三工作介质W3的混合气体,使活塞16的向左方的移动持续。
换言之,因为此时第三工作介质W3是在第二工作介质W2的冷凝点上不冷凝的气体或在第二工作介质W2的凝固点不冷凝的气体,所以第三工作介质W3回收第二工作介质W2在冷凝点或凝固点放出的冷凝热或凝固热,由该热回收使第三工作介质W3膨胀而向活塞16施加该气压,使该活塞16的移动持续。
然后,包括被追加的第二工作介质W2在内的与第三工作介质W3的混合气体,如图7C所示,从右排出口29排出。
另外,虽然未具体地图示,但因为设置了追加供给口27′的右气压室15是可兼备压缩机8的功能的部分,所以如果在从右供给口27供给第二工作介质W2和第三工作介质W3的混合气体的同时从追加供给口27′追加供给第二工作介质W2,则能如实施例2的那样做成由第二工作介质供给组件7也向压缩机8供给第二工作介质W2的结构。
<实施例4>
实施例4的工作介质特性差发电***,与实施例3的***结构同样,但成为使第一工作介质W1和第二工作介质W2与作为温热源H兼温热源介质h的海水等直接进行热交换的结构。即,是将第一热交换器1A及第二热交换器1B设置在温热源H内的结构。因此,能使***结构更紧凑。
<工作介质特性差发电方法>
对使用上述的本发明的工作介质特性差发电***的发电方法,以图1至图4为基础进行详细描述。如上所述,作为第一工作介质W1,使用具有比流入第一热交换器1A的温热源介质h的温度低的沸点的流体,作为第二工作介质W2,使用具有比流入第二热交换器1B的温热源介质h的温度高的沸点且低的熔点的流体,作为第三工作介质W3,使用具有比第二工作介质W2的凝固点低的沸点的流体。作为例示,作为第一工作介质W1能使用戊烷或异丁烷或氨或氨/水混合液或氟利昂替代物,作为第二工作介质W2能使用水,作为第三工作介质W3能使用空气(大气)。
首先,在第一工作介质线L1上,第一工作介质W1由第一热交换器1A与温热源介质h进行热交换而被加热并进行蒸发。成为气体的第一工作介质W1向第一热机2A供给,将保有的热能由该第一热机2A向动能变换,该动能由第一发电机3A向电能变换。
从第一热机2A排出的第一工作介质W1,即,使用完的第一工作介质W1与后述的使用完的第二工作介质W2及第三工作介质W3的混合气体(W2+W3)由第三热交换器1C进行热交换而被冷却并进行冷凝。即,使用完的第二工作介质W2和第三工作介质W3的混合气体(第二工作介质W2存在成为液体或固体的情况)是第一工作介质W1的冷热源介质。而且,成为液体的第一工作介质W1由第一泵4A再次向热交换器1A供给,进行循环。
与此相对,在第二工作介质线L2上,第二工作介质W2由第二热交换器1B与温热源介质h进行热交换而被加热。第二工作介质W2,如上所述,因为是具有比温热源介质h的温度高的沸点且比温热源介质h的温度低的熔点的流体,所以在通过第二热交换器1B之后也是液体保持不变,由第二泵4B流通,经第二工作介质供给组件7向混合组件6供给。另外,如果使第二泵4B为加压泵,则能将第二工作介质W2在加压后向混合组件6供给。
图5如所示,在混合组件6的密闭空间6a内,第二工作介质W2由第二工作介质供给组件7喷雾成为微细的小滴,与由第三工作介质供给组件5向该密闭空间6a供给的第三工作介质W3混合。第三工作介质W3,如上所述,因为是具有比第二工作介质W2的凝固点低的沸点的流体,所以如上所述,当第二工作介质W2为液体时,是气体。因此,如果将第二工作介质W2的小滴向第三工作介质W3喷雾,则生成由内含第二工作介质W2并进行高密度化的第三工作介质W3构成的混合气体。
此时,第三工作介质W3的热能因第二工作介质W2的小滴而减少,压力也降低,减少的热能作为蒸发潜热由第二工作介质W2的小滴保有。换言之,第二工作介质W2的小滴将从第三工作介质W3夺取的热能作为蒸发潜热保持,同时成为存在于该第三工作介质W3内的状态。另外,在本发明中,不排除在第三工作介质W3内第二工作介质W2的小滴的一部分进行气化而成为湿蒸汽的情况。
如上述的那样被混合了的第二工作介质W2和第三工作介质W3的混合气体,优选是由差压补充组件9补充差压(因混合而降低了的压力),向压缩机8供给。或者当省略压缩机8时,向第二热机2B供给。作为差压补充组件9,如上所述,能使用有压扇、风扇、鼓风机等已知的送风机或者已知的压缩机,特别是如果作为差压补充组件9使用送风机,则因为能在向压缩机8或者第二热机2B的供给过程中补充差压,所以能有效地进行差压补充和供给。
向压缩机8供给的第二工作介质W2和第三工作介质W3的混合气体被调整成适当的压力,由第二热机2B将热能向动能变换,由第二发电机3B将该动能向电能变换。
在第二热机2B中,内含第二工作介质W2并成为高密度的第三工作介质W3有效地进行膨胀,将热能向动能变换。即,在第二热机2B中,第二工作介质W2放出凝固热或冷凝热,第三工作介质W3回收该放出的凝固热或冷凝热进行有效地膨胀。因此,内含成为固体或者液体的第二工作介质W2的第三工作介质W3成为极低温度而从第二热机2B排出。因此,如上所述,在第三热交换器1C中,能作为第一工作介质W1的冷热源介质有效地利用。
在第三热交换器1C中使用完的由第一工作介质W1加热的第二工作介质W2和第三工作介质W3的混合气体进行气液分离,液体的状态的第二工作介质W2再次向第二热交换器1B供给,气体的状态的第三工作介质W3由第三工作介质排出组件10排出。被排出的第三工作介质W3,既可以如在实施例1、3、4的发电***中说明的那样向大气放出,也可以如在实施例2的发电***中说明的那样经第三工作介质线L3向第三工作介质供给组件5流通。
另外,如在实施例2的发电***中说明的那样,由第二工作介质供给组件7不仅能将第二工作介质W2向混合组件6供给,也能向压缩机8供给。在此情况下,能补充由混合组件6生成的第二工作介质W2和第三工作介质W3的混合气体的压力,并且能使该混合气体中的第三工作介质W3进一步高密度化,由第二热机2B可靠地取出动能。
进而,如果如实施例2的发电***的那样,使用兼作第一和第二发电机3A和3B的一个共同的发电机(第一发电机兼第二发电机)3C,或者如实施例3和4的发电***的那样,使用兼备第一和第二发电机3A和3B、第一和第二热机2A和2B以及压缩机8的功能的发电机(第一和第二发电机兼第一和第二热机兼压缩机)3D,则能进行更有效的发电。
本发明复合地使用两个热循环和三种工作介质,着眼于各工作介质的特性差,能有效地进行热能的从一方的热循环的工作介质向另一方的热循环的工作介质的传递,两种工作介质协作将此被赋予的热能向动能进而向电能变换。
因此,仅由自然界的热能提供赋予给各工作介质的热能,并且即使被赋予的热能是低水平,也能无浪费地灵活使用。即,能将与气温背离少的比较低的温度的热能作为温热源,能在极力抑制热能的损耗的同时进行发电。
产业上的利用可能性
本发明的发电***及发电方法,能以低成本进行安全且不会增加环境负荷的电力供给。因此,作为利用化石燃料或原子能的发电***、发电方法的代替,是在产业上的利用可能性非常高的发电***及发电方法。
符号的说明:
1A:第一热交换器
1B:第二热交换器
1C:第三热交换器
2A:第一热机
2B:第二热机
3A:第一发电机
3B:第二发电机
3C:发电机(第一发电机兼第二发电机)
3D:发电机(第一和第二发电机兼第一和第二热机兼压缩机)
4A:第一泵
4B:第二泵
5:第三工作介质供给组件
6:混合组件
6a:密闭空间
7:第二工作介质供给组件
8:压缩机
9:差压补充组件
10:第三工作介质排出组件
11:气缸
12:左端壁
13:右端壁
14:左气压室
15:右气压室
16:活塞
16′:永久磁铁筒体
16a:环
17:左受压面
18:右受压面
19:永久磁铁带区域
20:筒形磁轭
21:电动线圈带区域
23:筒孔
24:受压端板
25:环状密封件
26:左供给口
27:右供给口
27′:追加供给口
28:左排出口
29:右排出口
L1:第一工作介质线
L2:第二工作介质线
L3:第三工作介质线
W1:第一工作介质
W2:第二工作介质
W3:第三工作介质
H:温热源
h:温热源介质。

Claims (13)

1.一种工作介质特性差发电***,其特征在于,将在自然界中存在的热能作为工作介质的温热源,并具备如下的A至D的结构:
A:具有使第一工作介质流通的第一工作介质线和使第二工作介质流通的第二工作介质线,
B:在上述第一工作介质线上,具备用于在上述第一工作介质与温热源介质之间进行热交换的第一热交换器;从由该第一热交换器加热的上述第一工作介质取出动能的第一热机;和将由该第一热机取出的动能变换成电能的第一发电机,
C:在上述第二工作介质线上,具备用于在上述第二工作介质和温热源介质之间进行热交换的第二热交换器;供给与由该第二热交换器加热的上述第二工作介质混合的第三工作介质的第三工作介质供给组件;混合上述第二工作介质和上述第三工作介质的混合组件;从上述第二工作介质和上述第三工作介质的混合流体取出动能的第二热机;和将由该第二热机取出的动能变换成电能的第二发电机,
D:在上述第一工作介质线上的上述第一热机的下游侧和上述第二工作介质线上的上述第二热机的下游侧的双方,具备用于在从上述第一热机排出的上述第一工作介质与从上述第二热机排出的上述第二工作介质和上述第三工作介质的混合流体之间进行热交换的第三热交换器,在该第三热交换器上具备用于排出上述第三工作介质的第三工作介质排出组件。
2.如权利要求1记载的工作介质特性差发电***,其特征在于,在上述第二工作介质线上的上述混合组件和上述第二热机之间,具备压缩上述第二工作介质和上述第三工作介质的混合流体的压缩机。
3.如权利要求1或权利要求2记载的工作介质特性差发电***,其特征在于,上述第一热机及上述第二热机的双方是外燃机。
4.如权利要求1或权利要求2记载的工作介质特性差发电***,其特征在于,流入上述第一热交换器的温热源介质的温热源和流入上述第二热交换器的温热源介质的温热源是共同的温热源。
5.如权利要求3记载的工作介质特性差发电***,其特征在于,上述第一发电机做成如下的结构,即,在缸和活塞的一方具备永久磁铁带区域;在另一方具备电动线圈带区域,并内含上述第一热机。
6.如权利要求3记载的工作介质特性差发电***,其特征在于,上述第二发电机做成如下的结构,即,在缸和活塞的一方具备永久磁铁带区域;在另一方具备电动线圈带区域,并内含上述第二热机。
7.如权利要求1或权利要求2记载的工作介质特性差发电***,其特征在于,将上述第一发电机和上述第二发电机做成了一个共同的发电机。
8.一种工作介质特性差发电方法,其使用上述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7的任一种工作介质特性差发电***,其特征在于,作为上述第一工作介质使用具有比流入上述第一热交换器的温热源介质的温度低的沸点的流体,作为上述第二工作介质使用具有比流入上述第二热交换器的温热源介质的温度高的沸点的流体,并且作为上述第三工作介质使用具有比上述第二工作介质的凝固点低的沸点的流体。
9.如权利要求8记载的工作介质特性差发电方法,其特征在于,作为上述第一工作介质使用戊烷或异丁烷或氨或氨和水混合液或氟利昂替代物,作为上述第二工作介质使用水,并且作为上述第三工作介质使用空气。
10.如权利要求8或权利要求9记载的工作介质特性差发电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混合上述第二工作介质和上述第三工作介质的混合组件中,将上述第二工作介质的小滴向上述第三工作介质中喷雾。
11.如权利要求10记载的工作介质特性差发电方法,其特征在于,在补充因上述第二工作介质的小滴的向上述第三工作介质中的喷雾而降低的压力后,向上述第二热机供给上述第二工作介质和上述第三工作介质的混合流体。
12.如权利要求11记载的工作介质特性差发电方法,其特征在于,上述降低的压力的补充在从上述混合组件向上述第二热机的供给过程中进行。
13.如权利要求11或权利要求12记载的工作介质特性差发电方法,其特征在于,在向上述第二热机的供给过程中,供给上述第二工作介质和上述第三工作介质的混合流体,并且还供给上述第二工作介质。
CN201980013050.4A 2018-03-01 2019-02-07 工作介质特性差发电***及使用该发电***的工作介质特性差发电方法 Active CN11171262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8-036840 2018-03-01
JP2018036840A JP6363313B1 (ja) 2018-03-01 2018-03-01 作動媒体特性差発電システム及び該発電システムを用いた作動媒体特性差発電方法
PCT/JP2019/004410 WO2019167588A1 (ja) 2018-03-01 2019-02-07 作動媒体特性差発電システム及び該発電システムを用いた作動媒体特性差発電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712620A CN111712620A (zh) 2020-09-25
CN111712620B true CN111712620B (zh) 2022-10-28

Family

ID=6297654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80013050.4A Active CN111712620B (zh) 2018-03-01 2019-02-07 工作介质特性差发电***及使用该发电***的工作介质特性差发电方法

Country Status (40)

Country Link
US (1) US10862370B2 (zh)
EP (1) EP3587752B1 (zh)
JP (1) JP6363313B1 (zh)
KR (1) KR102571799B1 (zh)
CN (1) CN111712620B (zh)
AR (1) AR125048A1 (zh)
AU (1) AU2019226944B2 (zh)
BR (1) BR112020015943A2 (zh)
CA (1) CA3090470A1 (zh)
CL (1) CL2020002263A1 (zh)
CO (1) CO2020010853A2 (zh)
CR (1) CR20200377A (zh)
CU (1) CU20200063A7 (zh)
DK (1) DK3587752T3 (zh)
DO (1) DOP2020000165A (zh)
EA (1) EA202092059A1 (zh)
EC (1) ECSP20053276A (zh)
ES (1) ES2913703T3 (zh)
GE (1) GEP20227379B (zh)
HR (1) HRP20220590T1 (zh)
HU (1) HUE058733T2 (zh)
IL (1) IL276531B2 (zh)
JO (1) JOP20200207A1 (zh)
LT (1) LT3587752T (zh)
MA (1) MA49161B1 (zh)
MD (1) MD3587752T2 (zh)
MX (1) MX2020008966A (zh)
NI (1) NI202000059A (zh)
PE (1) PE20210606A1 (zh)
PH (1) PH12020551288A1 (zh)
PL (1) PL3587752T3 (zh)
PT (1) PT3587752T (zh)
RS (1) RS63215B1 (zh)
SA (1) SA520420053B1 (zh)
SG (1) SG11202007996SA (zh)
SI (1) SI3587752T1 (zh)
TW (1) TWI777033B (zh)
UA (1) UA126305C2 (zh)
UY (1) UY38073A (zh)
WO (1) WO2019167588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222789A (zh) 2019-08-22 2022-03-22 三菱化学株式会社 环氧树脂组合物、固化物和电气/电子部件
US11035260B1 (en) 2020-03-31 2021-06-15 Veritask Energy Systems, Inc. System,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energy conversion

Family Cites Families (4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266246A (en) * 1963-02-01 1966-08-16 Licencia Talalmanyokat Binary vapor generating systems for electric power generation
US3257806A (en) * 1965-03-04 1966-06-28 Westinghouse Electric Corp Thermodynamic cycle power plant
US3974642A (en) * 1973-01-26 1976-08-17 Fives-Cail Babcock Societe Anonyme Hybrid cycle power plant with heat accumulator for storing heat exchange fluid transferring heat between cycles
US3972195A (en) * 1973-12-14 1976-08-03 Biphase Engines, Inc. Two-phase engine
HU168785B (zh) * 1974-12-09 1976-07-28
US4132077A (en) * 1977-02-02 1979-01-02 Johnson Don E Process and apparatus for obtaining useful energy from a body of liquid at moderate temperature
US4106294A (en) * 1977-02-02 1978-08-15 Julius Czaja Thermodynamic process and latent heat engine
US4249385A (en) * 1978-04-25 1981-02-10 Bissell Lawrence E Two-phase thermal energy conversion system
US4387576A (en) * 1978-04-25 1983-06-14 Bissell Lawrence E Two-phase thermal energy conversion system
JPS5797006A (en) * 1980-12-09 1982-06-16 Ii Bitsuseru Roorensu Two-phase heat energy convertor
JPS5873905U (ja) * 1981-11-13 1983-05-19 株式会社東芝 冷熱利用発電プラント
JPS5873905A (ja) 1982-09-20 1983-05-04 日東電工株式会社 導電性シ−トまたはテ−プ
JPS59200076A (ja) * 1983-04-27 1984-11-13 Mitsui Eng & Shipbuild Co Ltd 地熱水の輸送方法
US4573321A (en) * 1984-11-06 1986-03-04 Ecoenergy I, Ltd. Power generating cycle
JPS6226304A (ja) * 1985-07-29 1987-02-04 Mitsubishi Heavy Ind Ltd 蒸気−バイナリ−複合地熱発電システム
JPH01113506A (ja) * 1987-10-26 1989-05-02 Kobe Steel Ltd 熱回収装置
US5483797A (en) * 1988-12-02 1996-01-16 Ormat Industries Ltd. Method of and apparatus for controlling the operation of a valve that regulates the flow of geothermal fluid
JPH09209716A (ja) * 1996-02-07 1997-08-12 Toshiba Corp 発電プラント
JP3011669B2 (ja) * 1997-01-21 2000-02-21 株式会社東芝 混合媒体サイクル発電システム
US20030005696A1 (en) * 2000-10-18 2003-01-09 Wilson Benjamin Raymond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energy extraction devices
RU2006139188A (ru) * 2004-06-01 2008-07-20 Нобору МАСАДА (JP) Устройство с высокоэффективным тепловым циклом
BRPI0516416A (pt) * 2004-12-24 2008-09-02 Renewable Energy Systems Ltd métodos e aparelho para geração de energia
GB0511864D0 (en) * 2005-06-10 2005-07-20 Univ City Expander lubrication in vapour power systems
US9499056B2 (en) * 2007-06-28 2016-11-22 Averill Partners, Llc Air start steam engine
US9309785B2 (en) * 2007-06-28 2016-04-12 Averill Partners Llc Air start steam engine
WO2010011799A2 (en) * 2008-07-25 2010-01-28 Thomas Kakovitch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incorporating a low pressure fluid into a high pressure fluid, and increasing the efficiency of the rankine cycle in a power plant
US20100242476A1 (en) * 2009-03-30 2010-09-30 General Electric Company Combined heat and power cycle system
US20100326076A1 (en) * 2009-06-30 2010-12-30 General Electric Company Optimized system for recovering waste heat
GB0917319D0 (en) * 2009-10-05 2009-11-18 Rolls Royce Plc An apparatus and method of operating a gas turbine engine
US8667797B2 (en) * 2010-07-09 2014-03-11 Purdue Research Foundation Organic rankine cycle with flooded expansion and internal regeneration
JP5800295B2 (ja) * 2011-08-19 2015-10-28 国立大学法人佐賀大学 蒸気動力サイクルシステム
JP5862133B2 (ja) * 2011-09-09 2016-02-16 国立大学法人佐賀大学 蒸気動力サイクルシステム
US8783035B2 (en) * 2011-11-15 2014-07-22 Shell Oil Company System and process for generation of electrical power
US8857185B2 (en) * 2012-01-06 2014-10-14 United Technologies Corporation High gliding fluid power generation system with fluid component separation and multiple condensers
JP5902512B2 (ja) * 2012-03-02 2016-04-13 ヤンマー株式会社 廃熱回収ランキンサイクルシステム
GB201208771D0 (en) 2012-05-17 2012-07-04 Atalla Naji A Improved heat engine
US20130312414A1 (en) * 2012-05-22 2013-11-28 Harris Corporation Hybrid thermal cycle with low pressure boiler
US9038389B2 (en) * 2012-06-26 2015-05-26 Harris Corporation Hybrid thermal cycle with independent refrigeration loop
US20140026573A1 (en) * 2012-07-24 2014-01-30 Harris Corporation Hybrid thermal cycle with enhanced efficiency
JP6308479B2 (ja) 2013-01-24 2018-04-11 ヒンダース,エドワード 二閉ループ動作複合ブレイトン/ランキンサイクルガスおよび蒸気タービン発電システム
US9145795B2 (en) * 2013-05-30 2015-09-29 General Electric Company System and method of waste heat recovery
BE1021700B1 (nl) * 2013-07-09 2016-01-11 P.T.I. Inrichting voor energiebesparing
JP6338143B2 (ja) * 2014-03-19 2018-06-06 三浦工業株式会社 冷却システム
CN104153957A (zh) * 2014-08-22 2014-11-19 张培坤 一种新型的温差聚能循环发电装置及其发电方法
WO2016039655A1 (en) * 2014-09-08 2016-03-17 Siemens Aktiengesellschaft System and method for recovering waste heat energy
JP5778369B1 (ja) * 2015-05-13 2015-09-16 隆逸 小林 高密度空気の製造方法及び利用方法
ITUB20156041A1 (it) * 2015-06-25 2017-06-01 Nuovo Pignone Srl Sistema e metodo a ciclo semplice per il recupero di cascame termico
BR112018002719B1 (pt) * 2015-08-13 2023-04-04 Gas Expansion Motors Limited Motor termodinâmico
EP3366894B1 (de) * 2017-02-24 2022-04-20 AgroNorm Vertriebs GmbH Vorrichtung zum umwandeln von thermischer energi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KR102571799B1 (ko) 2023-08-25
CU20200063A7 (es) 2021-05-12
MA49161A (fr) 2020-03-25
US10862370B2 (en) 2020-12-08
IL276531B1 (en) 2023-12-01
PL3587752T3 (pl) 2022-06-13
CN111712620A (zh) 2020-09-25
US20200052555A1 (en) 2020-02-13
SG11202007996SA (en) 2020-09-29
DK3587752T3 (da) 2022-05-16
EA202092059A1 (ru) 2020-11-05
PT3587752T (pt) 2022-05-13
JP6363313B1 (ja) 2018-07-25
NI202000059A (es) 2021-03-11
SA520420053B1 (ar) 2022-08-08
BR112020015943A2 (pt) 2020-12-15
HRP20220590T1 (hr) 2022-07-08
CA3090470A1 (en) 2019-09-06
IL276531A (en) 2020-09-30
TW201937055A (zh) 2019-09-16
CL2020002263A1 (es) 2021-04-16
WO2019167588A1 (ja) 2019-09-06
MA49161B1 (fr) 2022-05-31
RS63215B1 (sr) 2022-06-30
UY38073A (es) 2019-10-01
TWI777033B (zh) 2022-09-11
AU2019226944A1 (en) 2019-10-24
JOP20200207A1 (ar) 2020-08-30
JP2019152125A (ja) 2019-09-12
LT3587752T (lt) 2022-06-10
EP3587752A1 (en) 2020-01-01
MD3587752T2 (ro) 2022-06-30
CR20200377A (es) 2021-02-11
AU2019226944B2 (en) 2024-07-18
SI3587752T1 (sl) 2022-07-29
PH12020551288A1 (en) 2021-07-12
EP3587752A4 (en) 2021-02-24
AR125048A1 (es) 2023-06-07
CO2020010853A2 (es) 2020-11-10
ES2913703T3 (es) 2022-06-03
HUE058733T2 (hu) 2022-09-28
UA126305C2 (uk) 2022-09-14
ECSP20053276A (es) 2021-01-29
IL276531B2 (en) 2024-04-01
GEP20227379B (en) 2022-05-10
DOP2020000165A (es) 2020-11-30
PE20210606A1 (es) 2021-03-23
KR20200124656A (ko) 2020-11-03
EP3587752B1 (en) 2022-03-16
MX2020008966A (es) 2020-10-0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260820B2 (en) Pumped heat energy storage system using a conveyable solid thermal storage media
US9863287B2 (en) Heat engine system with a supercritical working fluid and processes thereof
US3830062A (en) Rankine cycle bottoming plant
EP2500530A1 (en) Engine waste heat recovery power-generating turbo system and reciprocating engine system provided therewith
RU2673959C2 (ru) Система и способ регенерации энергии отходящего тепла
CN101248253A (zh) 利用废热的级联有机兰金循环
CN111712620B (zh) 工作介质特性差发电***及使用该发电***的工作介质特性差发电方法
US20130269331A1 (en) Compressed gas energy storage system
KR101247772B1 (ko) 유기 랭킨 사이클을 이용한 선박의 발전장치
JPH1172028A (ja) 電力平準化発電方法
CN115234318B (zh) 配合火电厂深度调峰的二氧化碳储能***及其控制方法
EA040705B1 (ru) Система генерирования электроэнергии на основе разницы свойств рабочей среды и способ генерирования электроэнергии на основе разницы свойств рабочей среды, в котором используется такая система
OA20209A (en) Working medium characteristic difference power generation system and working medium characteristic difference power generation method in which said power generation system is used.
JP7527066B1 (ja) 発電システム
KR101211651B1 (ko) 선박의 폐열을 이용한 유기랭킨발전시스템
JPH10299472A (ja) 多孔質材料を用いた熱交換器及び該熱交換器によるエネルギ回収装置を備えたセラミックエンジン
JP2000199685A (ja) 気体排熱の回収装置
WO2016124924A1 (en) Energy generation systems
RU2205969C2 (ru) Способ работы газопаровой установки с ядерным реактором
CN105134319A (zh) 利用液化空气做功驱动机械设备、液氮做功产生电能的方法
Bhinder et al. Reducing the cost of generating electrical power
SK18496A3 (sk) Použitie tekutín v kompletne superkritickom stave ako pracovných médií generátorov tlaku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EG Reference to a national code

Ref country code: HK

Ref legal event code: DE

Ref document number: 40029179

Country of ref document: HK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