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591359B - 车辆的用于引导气流的下护板结构 - Google Patents

车辆的用于引导气流的下护板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591359B
CN111591359B CN201911132268.XA CN201911132268A CN111591359B CN 111591359 B CN111591359 B CN 111591359B CN 201911132268 A CN201911132268 A CN 201911132268A CN 111591359 B CN111591359 B CN 111591359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ody portion
hole
duct
vehicle
main bod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1132268.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1591359A (zh
Inventor
朴南昊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yundai Motor Co
Kia Corp
Original Assignee
Hyundai Motor Co
Kia Motors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yundai Motor Co, Kia Motors Corp filed Critical Hyundai Motor Co
Publication of CN11159135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59135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159135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59135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5/00Superstructure or monocoque structure sub-units; Parts or details thereof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D25/20Floors or bottom sub-uni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35/00Vehicle bodies characterised by streamlining
    • B62D35/02Streamlining the undersurfac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K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ROPULSION UNITS OR OF TRANSMISSIONS IN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LURAL DIVERSE PRIME-MOVERS IN VEHICLES; AUXILIARY DRIVES FOR VEHICLES; INSTRUMENTATION OR DASHBOARDS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S IN CONNECTION WITH COOLING, AIR INTAKE, GAS EXHAUST OR FUEL SUPPLY OF PROPULSION UNITS IN VEHICLES
    • B60K11/00Arrangement in connection with cooling of propulsion units
    • B60K11/08Air inlets for cooling; Shutters or blinds therefo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37/00Stabilising vehicle bodies without controlling suspension arrangements
    • B62D37/02Stabilising vehicle bodies without controlling suspension arrangements by aerodynamic mea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80Technologies aiming to reduce greenhouse gasses emissions common to all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 Y02T10/82Elements for improving aerodynamic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80Technologies aiming to reduce greenhouse gasses emissions common to all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 Y02T10/88Optimized components or subsystems, e.g. lighting, actively controlled glass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Fluid Mechanics (AREA)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 Cooling, Air Intake And Gas Exhaust, And Fuel Tank Arrangements In Propulsion Uni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车辆的用于引导气流的下护板结构,其包括主体部分,其具有平板形状并且安装在车辆的下表面上。在主体部分中形成通孔,以使在主体部分上方流动的空气能够被引导到主体部分下方的区域。

Description

车辆的用于引导气流的下护板结构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构造成引导空气流动的下护板结构,并且更具体地,涉及构造成增加空气量的用于车辆的下护板结构,其增加了通过前部格栅流入散热器的空气的流速。
背景技术
例如当车辆在夜间行驶的时候打开的前照灯之类的光产生装置,当进入拐弯区域的时候打开/关闭的转向指示器等,以及例如将冷却剂的热量散发到空气中的散热器之类的热交换装置,都安装在车辆的前部部分。
通常,前部格栅位于车辆的前部部分的中央,光产生装置对称地位于前部格栅的左侧和右侧,并且热交换装置位于前部格栅的后面。
当车辆行驶时,由大气引起的空气阻力作用在与车辆的行驶方向相反的方向上。由于空气阻力使动力产生装置中产生的驱动力损失,因此为了使动力产生装置的能量效率最大化,需要将车辆的外观设计成使空气阻力最小化。
由于这个原因,已经使用了用于车辆的前部部分、发动机罩、挡风玻璃、A柱、篷杆和行李箱的角形形状,并且将这些元件设计成具有弯曲的形状。由于构成车辆的顶表面的各个部分被制造为具有弯曲的形状,因此,当车辆行驶时,存在于行驶方向上的空气沿着车辆的表面流动,因此可以减小空气阻力。
除了车辆的顶表面之外,空气阻力可能会依据车辆的下表面的形状而增加。在车辆的下表面上存在构造成支撑发动机、悬架、万向节、变速器和各种托架的支撑件,因此,这些元件很可能在车辆行驶的时候在流动于车辆的下表面的空气中产生涡旋。而且,构成车辆的下表面的每个部件都可能阻挡空气的连续流动,并且可能直接遇到流动的空气,从而大大增加了空气阻力。鉴于上述情况,已经安装了下护板结构,以使得车辆的除了与地面接触的轮胎以外的下表面不暴露于空气。
如上所述,空气通过安装在车辆的前部部分上的前部格栅流入热交换装置。另外,车辆的顶表面形成为具有连续的弯曲,通过该弯曲可以减小空气阻力,并且下护板结构可以安装在车辆的下表面上以减小空气阻力。
因此,除非在发动机室上形成单独的排出口,否则不能容易地将通过前部格栅流入热交换装置中的空气从热交换装置排放到车辆外部。因此,为了增加热交换装置的热交换效率,必须增加热交换装置的尺寸。
在相关技术描述中所描述的内容是为了帮助理解本发明的背景,并且可能包括本发明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先前未知的内容。
发明内容
鉴于上述情况而提出的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下护板结构,该下护板结构构造成使得流入热交换装置的空气能够通过其排放到车辆下方,从而增加了流入热交换装置的空气的量。
根据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方案的用于增加空气量的下护板结构可以包括主体部分,所述主体部分具有平板形状并且安装在车辆的下表面上。在主体部分中可以形成有通孔,以使在主体部分上方流动的空气能够被引导到主体部分下方的区域。
在所述主体部分上可以形成有具有打开的底部的箱体形式的管道,所述管道向上突出,所述通孔可以位于所述管道的上表面。
所述通孔可以在所述管道的宽度方向上形成为狭缝形状,并且通过通孔,管道可以被划分为对应于车辆的行进方向的第一主体部分和对应于与车辆的行进方向相反的方向的第二主体部分。
所述第一主体部分可以形成为倾斜的,使得所述第一主体部分的高度从所述通孔在所述车辆的行进方向上减小,并且所述第二主体部分可以形成为倾斜的,使得所述第二主体部分的高度从所述通孔在与车辆的行驶方向相反的方向上减小。
所述第一主体部分的与所述通孔相邻的端部部分的高度可以小于所述第二主体部分的与所述通孔相邻的端部部分的高度。
在所述管道下方可以安装有引导件,以面对所述通孔。
所述管道的宽度可以大于所述引导件的宽度。
引导件可以包括:入口部分,其构造成当车辆行驶时将在主体部分下方流动的空气引导至管道;以及延伸部分,其从入口部分延伸以与主体部分平行。
所述入口部分可以形成为从延伸部分和入口部分之间的边界点朝向车辆行驶的地面延伸并且向下倾斜。
所述入口部分和所述延伸部分之间的边界点可以位于所述第一主体部分和所述通孔之间的边界点下方。
所述主体部分可以设置有在其中形成的一个或多个通孔以及在其上形成的一个或多个管道,并且靠近主体部分的左侧和右侧的每个侧管道的高度可以小于位于主体部分的中央的中央管道的高度。
在所述侧管道中设置的所述通孔的宽度可以小于在所述中央管道中设置的所述通孔的宽度。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示例性实施方案的用于增加空气量的下护板结构可以包括:主体部分,其具有平板形状并且安装在车辆的下表面上;以及引导件,其配置为在车辆行驶时将在主体部分下方流动的空气引导至主体部分。
所述主体部分可以具有形成在其中的通孔,以允许所述主体部分上方的区域与所述主体部分下方的区域连通;在主体部分上方的区域中流动的空气通过通孔由引导件向主体部分下方区域所引导的空气引导至主体部分下方的区域。
在所述主体部分上可以形成有具有打开的底部的箱体形式的管道,所述管道向上突出,所述通孔可以位于所述管道的上表面。
所述通孔可以在所述管道的宽度方向上形成为狭缝形状,并且通过通孔,管道可以被划分为对应于车辆的行进方向的第一主体部分和对应于与车辆的行进方向相反的方向的第二主体部分。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案的用于增加空气量的下护板结构可以安装在车辆的下表面上以减小空气阻力,并且可以允许通过前部格栅流入发动机室的空气流动到车辆正在行驶的地面,从而提高了放置在前部格栅后面的散热器的冷却性能。
所述下护板结构可以设置有箱体形状的管道,所述箱体形状的管道具有流线型的上表面以朝着发动机室突出,构造成将在车辆的下表面下方流动的空气引导到管道的引导件可以安装在车辆的下表面,以允许空气沿着管道的内表面流动,并且管道中可以形成通孔,发动机室通过该通孔与车辆下方的区域连通。
随着沿着管道流动的空气的流速增加,通孔和管道中的静态压力会降低。
所述通孔可以在所述管道的宽度方向上形成。
引导件的宽度可以等于管道的宽度,并且引导件的长度可以小于管道的长度。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示例性实施方案的用于增加空气量的下护板结构可以包括平板形状的主体部分和流动引导部分,所述平板形状的主体部分构造为安装在车辆的下表面上;所述流动引导部分形成在该主体部分上以使存在于主体部分上方的区域中的空气能够流动到主体部分下方的区域。通过这种构造,由于在车辆行驶时在流动引导部分中产生的静态压力的变化,存在于主体部分上方的区域中的空气流动到主体部分下方的区域。
所述流动引导部分可以包括排出孔、管道和引导件,所述排出孔形成在所述主体部分中;所述管道设置有形成在其中的通孔以用于朝着所述主体部分上方的区域打开所述排出孔,并且所述管道安装在所述主体部分上以覆盖所述排出孔;所述引导件安装至排出孔,以允许在主体部分下方流动的空气流入管道中。
所述管道可以形成为具有流线型的上表面,使得通过引导件流动的空气沿着管道的内表面流动;并且所述通孔可以在管道的宽度方向上形成,以防止通过引导件流入管道的空气流动到主体部分上方的区域。
通过通孔,管道可以被划分为对应于车辆的行进方向的第一主体部分和对应于与车辆的行进方向相反的方向的第二主体部分;并且所述第一主体部分的与所述通孔相邻的端部部分的高度可以小于所述第二主体部分的与所述通孔相邻的端部部分的高度。
弯曲部分可以形成在第一主体部分上,并且第一主体部分可以形成为使得从弯曲部分到其端部部分的区间向上倾斜。
引导件可以包括:入口部分,其构造成当车辆行驶时将在主体部分下方流动的空气引导至管道;以及延伸部分,其从入口部分延伸以与主体部分平行。
所述入口部分可以位于第一主体部分的下方,所述延伸部分可以位于排出孔和第二主体部分的下方。
所述入口部分可以从入口部分和延伸部分之间的边界点朝向车辆行驶的地面延伸并且向下倾斜。
所述延伸部分的长度可以小于管道的第二主体部分的长度。
根据如上构造的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方案的构造成增加空气量的下护板结构,由于存在于位于下护板结构上方的热交换装置中的空气通过通孔流动到下护板结构下方的区域,因此通过前部格栅供应至热交换装置的空气易于排出。
特别地,由于增加了向热交换装置提供的空气的流速和从热交换装置排出的空气的流速,所以增加了热交换装置的热交换效率。因此,即使减小了热交换装置的尺寸,也可以实现相同的热交换性能。由于减小了热交换装置的尺寸,所以可以节省用于热交换装置的制造成本,并且这有助于减轻车辆的重量。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方案的构造成增加空气量的下护板结构的立体图。
图2是沿着图1中的线A-A截取的构造成增加空气量的下护板结构的截面图。
图3是示出车辆下方的气流的示例性视图,在该车辆上安装了图1所示的构造成增加空气量的下护板结构。
图4是描述根据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方案的用于制造构造成增加空气量的下护板结构的方法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文将参考附图对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方案进行详细描述。然而,在以下说明书和附图中,将省略可能使本发明的主题不清楚的众所周知的功能或配置的详细描述。另外,应当注意,在整个附图中,相同的部件尽可能用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
在下文中,参照附图描述根据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方案的构造成增加空气量的下护板结构。
如图1至图3所示,根据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方案的构造成增加空气量的下护板结构包括构造成安装在车辆的下表面上的平板形状的主体部分100以及形成在主体部分100中的通孔200,该通孔200使存在于主体部分100上方的区域中的空气能够流动到主体部分100下方的区域。在该构造中,当车辆行驶时,通过在通孔200中产生的静态压力的变化,存在于主体部分100上方的区域中的空气流动到主体部分100下方的区域。
主体部分100包括前部下端部分110以及轮胎侧部分120,所述前部下端部分110位于车辆的前部部分的下端,并且形成为在宽度方向上具有两个弧形的端部,所述轮胎侧部分120从前部下端部分110延伸以位于安装于方向盘的轮胎的一侧。前部下端部分110和轮胎侧部分120形成为具有朝向地面的弯曲。主体部分100设置有多个固定部分,该固定部分构造成允许主体部分连接到车身。固定部分可以是紧固螺栓所穿过的通孔。
多个通孔200形成在主体部分100的轮胎侧部分120中。在主体部分100上形成有具有打开的底部的箱体形式的管道210以向上突出。通孔200位于管道210的上表面中。通孔200在管道的宽度方向上形成为狭缝形状。通过通孔200,管道210可以被划分为对应于车辆的行进方向的第一主体部分211和对应于与车辆的行进方向相反的方向的第二主体部分212。
根据伯努利原理,在流体流速高的点,静态压力会降低;在流体不流动的点,静态压力会最大化。由于在车辆下方流动的空气流动到管道210,因此根据伯努利原理降低管道210中的静态压力,并且也降低在管道210中形成的通孔200中的静态压力。由于通孔200中产生的静态压力的减小,停滞在位于轮胎侧部分120上方的热交换装置的后端部B处的空气被引导到通孔200中。停滞在热交换装置的后端部B处并且流动到通孔200的空气通过通孔200流入到管道210中,并且通过第二主体部分212排放到车辆下方的区域。
根据一个示例,可以在主体部分100中形成排放孔300,管道210可以安装在主体部分100上以覆盖排放孔300,管道210设置有形成在其上表面中的通孔200。根据排放孔300和通孔200的形状,可以改变流入管道210中的空气的量和从管道210排放的空气的量,并且可以控制在管道210中产生的振动噪声。
再次参考图2,引导件220安装在通孔200下方,以面对管道210。管道210形成为具有流线型的上表面,使得通过引导件220流入管道210中的空气沿着管道210的内表面流动以增加流速。
当通过引导件220流入管道210的空气沿着管道220的流线型的内表面流动时,好像在飞机机翼上产生了升力一样,空气的移动距离增加以增加流速,并且空气所流过的管道210和通孔200中的静态压力减小。
通孔200在宽度方向上形成在管道210的上表面上,以防止通过引导件220流入管道210的空气流动到主体部分100上方的区域。相对于通孔200,管道210的上表面划分为与车辆的行驶方向相对应的第一主体部分211和与车辆的行驶方向相反的方向对应的第二主体部分212。相对于通孔200,第一主体部分211形成为具有小于第二主体部分212的高度的高度。即使在主体部分100下方流动的空气流入管道210并且从第一主体部分211流动到第二主体部分212,但是由于第二主体部分212的高度较高,因此在第二主体部分212中确保了在主体部分100上方流动的空气所流入的空间。即使在主体部分100上方流动的空气流入第二主体部分212,由于第二主体部分212的高度大于第一主体部分211的高度,并且因此具有较大的截面面积,因此即使在第二主体部分212与引导件220之间流动的空气流速和在第一主体部分211与引导件220之间流动的空气流速相比增加,也可以防止在管道210中流动的空气流速的变化。
弯曲部分213形成在第一主体部分211上,使得第一主体部分211的与通孔200邻接的端部部分向上倾斜。由于第一主体部分211的端部部分向上倾斜,因此沿第一主体部分211流动的空气被收集到通孔200中。因此,显著地维持了在第一主体部分211和通孔200中产生的空气的动态压力的增加,并且使静态压力的降低最大化。
引导件220安装在主体部分100的下表面上,以便位于管道210的下方。引导件220形成为具有小于管道210的宽度的宽度。引导件220具有与管道210相同的宽度,但是长度小于管道210的长度。
引导件220包括:入口部分221,其构造成当车辆行驶时将在主体部分100下方流动的空气引导至管道210下方的区域;以及延伸部分222,其从入口部分221延伸以与主体部分100平行。入口部分221形成为从延伸部分222和入口部分之间的边界点朝向车辆行驶的地面延伸并且向下倾斜。入口部分221和延伸部分222之间的边界点位于第一主体部分211和通孔200之间的边界点下方。
主体部分100可以设置有在其中形成的一个或多个通孔200以及在其上形成的一个或多个管道210。靠近主体部分100的左侧和右侧的每个侧管道210A的高度小于位于主体部分100的中央的中央管道210B的高度。形成在侧管道210A中的通孔200的宽度小于形成在中央管道210B中的通孔200的宽度。
如上所述构造的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案的构造成增加空气量的下护板结构是根据图4所示的方法制造的。如图4中所示,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案,安装在车辆的下表面上以减小空气阻力并且构造成增加空气量的下护板结构包括:形成平板形状的主体部分100的步骤S100,平板形状的主体部分100附接至车辆的下部部分,以使管道210从下表面朝向上表面突出;以及将引导件220安装在主体部分100上以位于管道210下方的步骤S200。
在形成主体部分100的步骤S100中,主体部分100由高强度塑料制成。主体部分100的外部形状通过注射成型工艺形成。在注射成型工艺之后,可以在主体部分100的表面上另外沉积多个碳纤维层。然后,切割设置在主体部分100上的管道210以形成通孔200。在形成通孔200之后,可以在主体部分100的表面上执行抛光工艺。此外,引导件220可以在形成主体部分100的同时形成。引导件220由高强度塑料制成。引导件220的外部形状通过注射成型工艺形成。多个碳纤维层可以额外地沉积在引导件220的表面上。然后,可以对引导件220的表面进行抛光。
在将引导件220安装在主体部分100上的步骤S200中,将引导件220粘附到主体部分100。引导件220可以通过紧固螺栓联接到主体部分100。
根据如上构造的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案,根据构造成增加空气量的下护板结构和制造构造成增加空气量的下护板结构的方法,由于存在于位于下护板结构上方的热交换装置中的空气通过通孔流动到下护板结构下方的区域,因此通过前部格栅供应至热交换装置的空气易于排出。
具体地,由于增加了向热交换装置供应的空气的流速和从热交换装置排出的空气的流速,所以增加了热交换装置的热交换效率。因此,即使减小了热交换装置的尺寸,也可以实现相同的热交换性能。由于减小了热交换装置的尺寸,所以可以节省用于热交换装置的制造成本,并且这有助于减轻车辆的重量。
尽管已经以适用于各种实施方案的本发明的新颖特征为重点描述了本发明,但是在不脱离本发明的范围的情况下,可以对上述装置和方法的形式和细节进行各种删除、替换和改变,这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将是显而易见的。因此,本发明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而不是由前述描述限定。在所附权利要求的等同范围内的所有修改都包含在本发明的范围内。

Claims (11)

1.一种用于引导气流的下护板结构,所述结构包括:
主体部分,其具有平板形状,所述主体部分安装在车辆的下表面上,以及
管道,其为箱体形状,具有流线型的上表面,带有打开的底部,所述管道布置在主体部分上并且向上突出,
其中,在所述主体部分中形成有通孔,以使在主体部分上方流动的空气能够被引导到主体部分下方的区域,所述通孔位于管道的上表面中,
所述管道的上表面被划分为对应于车辆的行进方向的第一主体部分和对应于与车辆的行进方向相反的方向的第二主体部分,
所述第一主体部分的与所述通孔相邻的端部部分的高度小于所述第二主体部分的与所述通孔相邻的端部部分的高度,
所述通孔在所述管道的宽度方向上形成为狭缝形状,
所述第一主体部分具有倾斜部分,使得所述第一主体部分的高度从所述通孔在车辆的行进方向上减小,
所述第二主体部分具有倾斜部分,使得所述第二主体部分的高度从所述通孔在与车辆的行驶方向相反的方向上减小。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引导气流的下护板结构,其中,在所述管道下方安装有引导件,以面对所述通孔。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引导气流的下护板结构,其中,所述管道的宽度大于所述引导件的宽度。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引导气流的下护板结构,其中,所述引导件包括:
入口部分,其构造成在车辆行驶时将在主体部分的下方流动的空气引导至管道;以及
延伸部分,其从入口部分平行于主体部分延伸。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用于引导气流的下护板结构,其中,所述入口部分延伸,然后从所述延伸部分和所述入口部分之间的边界点朝向车辆行驶的地面向下倾斜。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用于引导气流的下护板结构,其中,所述入口部分和所述延伸部分之间的边界点位于所述第一主体部分和所述通孔之间的边界点下方。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引导气流的下护板结构,其中,所述主体部分包括在其中形成的一个或多个通孔以及在其上形成的一个或多个管道,
靠近主体部分的左侧和右侧布置的每个侧管道的高度小于位于主体部分的中央的中央管道的高度。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用于引导气流的下护板结构,其中,形成在所述侧管道中的通孔的宽度小于形成在所述中央管道中的通孔的宽度。
9.一种用于引导气流的下护板结构,包括:
主体部分,其具有平板形状并且安装在车辆的下表面上;以及
管道,其为箱体形状,具有流线型的上表面,带有打开的底部,所述管道布置在主体部分上;
引导件,其构造成在车辆行驶时将在主体部分下方流动的空气引导至主体部分,
其中,在所述主体部分中形成有通孔,以使在主体部分上方流动的空气能够被引导到主体部分下方的区域,
所述管道的上表面被划分为对应于车辆的行进方向的第一主体部分和对应于与车辆的行进方向相反的方向的第二主体部分,
所述第一主体部分的与所述通孔相邻的端部部分的高度小于所述第二主体部分的与所述通孔相邻的端部部分的高度,
所述通孔在所述管道的宽度方向上形成为狭缝形状,
所述第一主体部分具有倾斜部分,使得所述第一主体部分的高度从所述通孔在车辆的行进方向上减小,所述第二主体部分具有倾斜部分,使得所述第二主体部分的高度从所述通孔在与车辆的行驶方向相反的方向上减小。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用于引导气流的下护板结构,其中,所述主体部分具有形成在其中的通孔,以允许所述主体部分上方的区域与所述主体部分下方的区域连通;
在主体部分上方的区域中流动的空气通过通孔由引导件向主体部分下方区域所引导的空气引导至主体部分下方的区域。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用于引导气流的下护板结构,其中,在所述主体部分上形成有具有打开的底部的箱体形式的管道,所述管道向上突出,所述通孔位于所述管道的上表面。
CN201911132268.XA 2019-02-20 2019-11-19 车辆的用于引导气流的下护板结构 Active CN111591359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KR10-2019-0019819 2019-02-20
KR1020190019819A KR102621914B1 (ko) 2019-02-20 2019-02-20 풍량이 증폭되는 언더커버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591359A CN111591359A (zh) 2020-08-28
CN111591359B true CN111591359B (zh) 2024-05-07

Family

ID=7184394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1132268.XA Active CN111591359B (zh) 2019-02-20 2019-11-19 车辆的用于引导气流的下护板结构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11136076B2 (zh)
KR (1) KR102621914B1 (zh)
CN (1) CN111591359B (zh)
DE (1) DE102019217285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230398858A1 (en) * 2022-06-10 2023-12-14 Honda Motor Co., Ltd. Air guide duct with splitter and underbody tray

Citation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752836A (ja) * 1993-08-23 1995-02-28 Nissan Motor Co Ltd 自動車のアンダーフロア構造
JPH09193839A (ja) * 1995-11-17 1997-07-29 Nissan Motor Co Ltd 自動車のアンダーフロア構造
DE19645091A1 (de) * 1996-11-01 1998-05-07 Behr Gmbh & Co Wärmeübertrageranordnung für ein Kraftfahrzeug
JP2006044337A (ja) * 2004-08-02 2006-02-16 Toyota Motor Corp 車両用冷却装置
CN101445087A (zh) * 2007-11-30 2009-06-03 现代自动车株式会社 车辆发动机容室的底盖***
CN102822041A (zh) * 2010-04-08 2012-12-12 日产自动车株式会社 车辆的地板下构造
WO2013088579A1 (ja) * 2011-12-16 2013-06-20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前部構造
JP2014058178A (ja) * 2012-09-14 2014-04-03 Kojima Press Industry Co Ltd エンジンアンダーカバー
CN103842198A (zh) * 2011-10-12 2014-06-04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车辆前部结构
EP3006249A1 (en) * 2014-10-06 2016-04-13 C.R.F. Società Consortile per Azioni An under-body aerodynamic device for a motor-vehicle
JP2016222153A (ja) * 2015-06-01 2016-12-28 小島プレス工業株式会社 エンジンアンダーカバー及び車両のエンジンルームの排熱構造
CN108116514A (zh) * 2016-11-28 2018-06-05 通用汽车环球科技运作有限责任公司 气流管理盖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3180609A (ja) * 2012-02-29 2013-09-12 Daihatsu Motor Co Ltd 車両用アンダーカバー
KR101906013B1 (ko) 2016-12-15 2018-10-08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언더커버 정비홀 강도 보강구조 및 정비홀 강도가 보강된 언더커버 제조방법
JP7031336B2 (ja) * 2018-02-01 2022-03-08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

Patent Citation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752836A (ja) * 1993-08-23 1995-02-28 Nissan Motor Co Ltd 自動車のアンダーフロア構造
JPH09193839A (ja) * 1995-11-17 1997-07-29 Nissan Motor Co Ltd 自動車のアンダーフロア構造
DE19645091A1 (de) * 1996-11-01 1998-05-07 Behr Gmbh & Co Wärmeübertrageranordnung für ein Kraftfahrzeug
JP2006044337A (ja) * 2004-08-02 2006-02-16 Toyota Motor Corp 車両用冷却装置
CN101445087A (zh) * 2007-11-30 2009-06-03 现代自动车株式会社 车辆发动机容室的底盖***
CN102822041A (zh) * 2010-04-08 2012-12-12 日产自动车株式会社 车辆的地板下构造
CN103842198A (zh) * 2011-10-12 2014-06-04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车辆前部结构
WO2013088579A1 (ja) * 2011-12-16 2013-06-20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前部構造
JP2014058178A (ja) * 2012-09-14 2014-04-03 Kojima Press Industry Co Ltd エンジンアンダーカバー
EP3006249A1 (en) * 2014-10-06 2016-04-13 C.R.F. Società Consortile per Azioni An under-body aerodynamic device for a motor-vehicle
JP2016222153A (ja) * 2015-06-01 2016-12-28 小島プレス工業株式会社 エンジンアンダーカバー及び車両のエンジンルームの排熱構造
CN108116514A (zh) * 2016-11-28 2018-06-05 通用汽车环球科技运作有限责任公司 气流管理盖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200262494A1 (en) 2020-08-20
CN111591359A (zh) 2020-08-28
KR102621914B1 (ko) 2024-01-05
DE102019217285A1 (de) 2020-08-20
KR20200101672A (ko) 2020-08-28
US11136076B2 (en) 2021-10-0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5004254B2 (ja) 自動車のためのフロント部分
US4566407A (en) Cooling arrangement for an automotive vehicle, especially a passenger car
US10059193B2 (en) Grille for a vehicle, in particular a commercial vehicle as well as a vehicle
KR20090056425A (ko) 자동차 엔진룸의 언더커버 시스템
CN108216392B (zh) 用于车辆的气流管理***
CN103097160B (zh) 车辆
EP2489537B1 (en) Front part of a vehicle body
JP2006505439A (ja) 自動車のシャシ及び/又は支持構造
US8371732B2 (en) Vehicular duct with integrated lighting
CN111591359B (zh) 车辆的用于引导气流的下护板结构
JP5519342B2 (ja) 車両用アンダーカバー
CN204978481U (zh) 汽车发动机下护板及汽车
CN108128356B (zh) 机动车辆的前端布置结构
WO2010090241A1 (ja) タイヤ昇温装置
SE538862C2 (sv) Metod och kommersiellt fordon innefattande omdirigeringsmedel för luftflöde
JP7155880B2 (ja) 自動車のデフレクタ構造
WO2020238132A1 (zh) 全地形车
JP2010158921A (ja) 車両の前部構造
JP2019177848A (ja) 整流フィン
JP2016055751A (ja) 車両のアンダカバー構造
CN211442209U (zh) 前保险杠蒙皮及车辆
EP2282908B1 (en) Arrangement for cooling an area behind a vehicle engine
CN107662657B (zh) 用于车辆的气动附件和具有其的车辆
WO2010056837A1 (en) Air intake plenum for air induction channel
CN217124731U (zh) 后保险杠组件和具有其的车辆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