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586098A - 数据传输方法、装置、设备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 Google Patents

数据传输方法、装置、设备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586098A
CN111586098A CN202010250769.4A CN202010250769A CN111586098A CN 111586098 A CN111586098 A CN 111586098A CN 202010250769 A CN202010250769 A CN 202010250769A CN 111586098 A CN111586098 A CN 11158609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ata
transmission
channels
channel
transmitte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250769.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冯伟忠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encent Technology Shenzhen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Tencent Technology Shenzhen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encent Technology Shenzhen Co Ltd filed Critical Tencent Technology Shenzhen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10250769.4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1586098A/zh
Publication of CN11158609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586098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7/00Network arrangements or protocols for supporting network services or applications
    • H04L67/50Network services
    • H04L67/51Discovery or management thereof, e.g. service location protocol [SLP] or web servic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7/00Network arrangements or protocols for supporting network services or applications
    • H04L67/14Session management
    • H04L67/141Setup of application sess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7/00Network arrangements or protocols for supporting network services or applications
    • H04L67/14Session management
    • H04L67/146Markers for unambiguous identification of a particular session, e.g. session cookie or URL-encoding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Communication Control (AREA)

Abstract

本申请的实施例揭示了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及装置、设备、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该方法包括:获取数据发送端与数据接收端之间的至少两个数据通道;将待发送数据拆分为至少两个数据包,每个所述数据包中配置有标识序号,所述标识序号用于指示所述数据包在所述待发送数据中的顺序;将所述至少两个数据包划分为与各个所述数据通道对应的部分,并分别派发至所述各个数据通道,以通过所述至少两个数据通道协同传输所述待发送数据。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能够极大地提升数据传输的网络带宽,进而提升数据传输的稳定性和效率。

Description

数据传输方法、装置、设备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数据处理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数据传输方法、装置、设备和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背景技术
推流是将采集阶段封包好的内容传输到服务器的过程。目前,客户端和服务器之间建立通信连接之后,客户端和服务器通过多个网络节点实现数据传输。如图1所示,客户端中采集的数据依次经由Wi-Fi(是一种创建于IEEE 802.11标准的无线局域网技术)网络节点、运营商网络节点、服务器机房网络节点传输至服务器中。
在以上数据传输过程中,客户端中网络状况不稳定或者客户端中进行的网络切换均会导致数据传输失败,客户端则需要重新与服务器建立通信连接,并在通信连接重建之后进行数据重发。但是在客户端与服务器重新建立通信连接的过程中,需执行图1所示网络节点之间的依次连接,耗费的时间较长,导致数据无法及时地传输至服务器中,因此现有的推流过程中仍存在的数据传输效率较低的问题。
发明内容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数据传输方法、装置、设备以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本申请的实施例能够使得推流过程中的数据传输效率得到极大地提升。
其中,本申请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包括:获取数据发送端与数据接收端之间的至少两个数据通道;将待发送数据拆分为至少两个数据包,每个所述数据包中配置有标识序号,所述标识序号用于指示所述数据包在所述待发送数据中的顺序;将所述至少两个数据包划分为与各个所述数据通道对应的部分,并分别派发至所述各个数据通道,以通过所述至少两个数据通道协同传输所述待发送数据。
另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包括:数据接收端接收至少两个数据通道分别传输的数据包,所述数据包是数据发送端对待发送数据进行数据包拆分得到至少两个数据包之后,将所述至少两个数据包划分为与所述至少两个数据通道对应的部分,并分别派发至各个数据通道,由各个数据通道协同传输至所述数据接收端的,并且所述数据包中含有用于标识所述数据包在所述待发送数据中的顺序的标识序号;按照连续的标识序号将接收到的所述数据包进行组合,获得所述待发送数据。
一种数据传输装置,包括:数据通道获取模块,用于获取数据发送端与数据接收端之间的至少两个数据通道;数据拆分模块,用于将待发送数据拆分为至少两个数据包,每个所述数据包中配置有标识序号,所述标识序号用于指示所述数据包在所述待发送数据中的顺序;数据传输模块,用于将所述至少两个数据包划分为与各个所述数据通道对应的部分,并分别派发至所述各个数据通道,以通过所述至少两个数据通道协同传输所述待发送数据。
一种数据传输设备,包括处理器及存储器,所述存储器上存储有计算机可读指令,所述计算机可读指令被所述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上所述的数据传输方法。
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可读指令,当所述计算机可读指令被计算机的处理器执行时,使计算机执行如上所述的数据传输方法。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数据发送端和数据接收端之间具有至少两个数据通道,数据发送端在向数据接收端传输待发送数据时,将待发送数据拆分为至少两个数据包,然后将至少两个数据包划分为与各个数据通道对应的部分,并分别派发至各个数据通道,以通过至少两个数据通道将待发送数据以数据包的形式协同传输至数据接收端。即使发生某一个或者多个数据通道断开通信连接的情况,也可以通过其它数据通道的协同传输功能将待发送数据传输至数据接收端,无需等待通信连接重新建立,因此能够极大地提升数据传输的网络带宽,进而提升数据传输的稳定性和效率。
应当理解的是,以上的一般描述和后文的细节描述仅是示例性和解释性的,并不能限制本申请。
附图说明
此处的附图被并入说明书中并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示出了符合本申请的实施例,并与说明书一起用于解释本申请的原理。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者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在附图中:
图1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推流场景的网络架构示意图;
图2是根据另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推流场景的网络架构示意图;
图3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数据传输方法的流程图;
图4是图2所示实施例所示出的网络架构的数据传输示意图;
图5是图3所示实施例中步骤110在一个实施例中的流程图;
图6是根据另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数据传输方法的流程图;
图7是根据另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数据传输方法的流程图;
图8是根据另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数据传输方法的流程图;
图9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数传输装置的框图;
图10是根据另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数传输装置的框图;
图11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数据传输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这里将详细地对示例性实施例执行说明,其示例表示在附图中。下面的描述涉及附图时,除非另有表示,不同附图中的相同数字表示相同或相似的要素。以下示例性实施例中所描述的实施方式并不代表与本申请相一致的所有实施方式。相反,它们仅是与如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详述的、本申请的一些方面相一致的装置和方法的例子。
如图1所示,在推流场景对应的网络架构中,客户端与服务器之间的数据传输依赖于客户端与服务器之间预先建立的通信连接,例如图1所示网络架构中的各个网络节点需要依次建立RTMP(实时消息传输协议,Real Time Messaging Protocol)的流服务协议连接之后,客户端中的数据才能够传输至服务器中。
客户端中的Wi-Fi网络不稳定容易导致数据传输失败,例如Wi-Fi网络信号较弱不足以支持数据的传输,并且客户端中进行的网络切换也会导致数据传输失败,例如客户端由Wi-Fi网络切换至***4G网络。为使得客户端能够将数据成功传输至服务器中,需要重新建立客户端与服务器之间的通信连接,并在通信连接重建后进行数据的重发。但由于客户端与服务器之间重新建立通信连接所需耗费的时间较长,导致数据无法及时进行传输,出现数据传输效率较低的问题。
为解决此技术问题,本申请提出一种新的网络架构如图2所示,在此网络构架中,客户端通过多种方式与服务器建立通信连接,例如图2示出了客户端可以通过Wi-Fi网络、第二运营商网络以及其它的目标设备与服务器建立通信连接,并通过通信连接所形成的多个数据通道协同传输客户端收集的数据,进而提升数据传输的稳定性和效率。其中,目标设备可以包括智能手机、平板电脑、计算机等终端设备。
基于此种网络架构,本申请的实施例分别提出数据传输方法、数据传输装置、数据传输设备以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下面将以具体的实施例进行详细描述。
请参阅图3,图3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数据传输方法的流程图,该方法可以由进行数据传输的数据发送端具体执行,例如由图2所示的网络架构中的客户端执行,或者该方法也可以加载于其它电子设备中,由其它电子设备执行,本实施例不进行限制。
如图3所示,在一示例性实施例中,该数据传输方法至少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110,获取数据发送端与数据接收端之间的至少两个数据通道。
首先需要说明的是,数据发送端是指数据的发送方,数据接收端相应为数据的接收方。在图1和图2所示的应用场景中,客户端即作为数据发送端,服务器相应作为数据接收端。
数据发送端与数据接收端之间的数据通道是数据发送端与数据接收端预先建立通信连接所形成的。应当理解,数据通道对应于数据的传输路径,例如图1所示客户端和服务器之间的数据通道由客户端和服务器之间的网络节点依次连接构成。
在本实施例中,数据发送端与数据接收端之间的数据通道具有至少两个,并且数据通道的类型至少包括两种,分别为直连的数据通道和需要中转的数据通道。直连的数据通道由数据发送端与数据接收端之间的网络节点依次连接构成,例如图1所示客户端与服务器之间的数据通道即为直连的数据通道。需要中转的数据通道含有依次连接的网络节点以及目标设备,目标设备作为中间介质通过自身具备的通信模块为数据发送端和数据接收端扩展通信连接方式,使得数据发送端与数据接收端之间具备更多数量的数据通道。
例如在图2所示的网络架构中,客户端与服务器之间具有3个数据通道。第一数据通道为直连的数据通道,由Wi-Fi网络节点、第一运营商网络节点和服务器机房网络依次连接构成。第二数据通道仍为直连的数据通道,由第二运营商网络节点和服务器机房网络节点依次连接构成。第三数据通道为需要中转的数据通道,基于客户端与目标设备之间的通信连接,以及目标设备与服务器之的通信连接,从而形成一个客户端与服务器之间的数据通道。
步骤130,将待发送数据拆分为至少两个数据包,每个数据包中配置有标识序号,标识序号用于指示数据包在待发送数据中的顺序。
在本实施例中,对待发送数据进行拆分方式可以是将待发送数据拆分为固定大小的数据包,或者是将待发送数据拆分任意大小的数据包,本处并不对此进行限制。
在拆分得到的数据包中,还配置有用于表示数据包在待发送数据中的顺序的标识序号,以便于数据接收端在接收到至少两个数据通道所传输的数据包之后,能够根据数据包中含有的标识序号进行数据包的组合得到待发送数据,进而保证数据传输的完整性。
而在另外的实施例中,在对待发送数据拆分得到的各个数据包中还可以配置有与待发送数据唯一对应的数据流标识,该数据流标识用于区分不同的待发送数据,以解决多个待发送数据的传输过程中的相关问题。对数据接收端来说,根据数据包中含有标识序号以及数据流标识,即可准确地组合得到不同的待发送数据。
应当理解,对待发送数据进行所拆分得到的数据包通常是大量的,例如待发送数据为视频数据时,可以将每帧视频数据拆分为若干数据包,从而得到大量的数据包。
步骤150,将至少两个数据包划分为与各个数据通道对应的部分,并分别派发至各个数据通道,以通过至少两个数据通道协同传输待发送数据。
首先需要说明的是,通过至少两个数据通道***传输待发送数据是指,将待发送数据拆分得到的至少两个数据包分散开来由不同的数据通道进行传输,并在各个数据通道的相互配合下实现将完整的待发送数据由数据发送端传输至数据接收端。
因此还需要针对各个数据通道进行数据包的分配,以通过各个数据通道将各自所分配得到的数据包传输至数据接收端。
本实施例将步骤130中拆分得到的数据包划分为与各个数据通道对应的部分,使得各个数据通道能够分别执行所划分部分对应的数据包的传输,从而实现待发送数据的协同传输。
示例性的,针对各个数据通道进行的数据包分配可以是对数据包进行分组,并将每个分组派发至任意一个数据通道,使得数据包可以在不同的数据通道中分散开来,并且各个数据通道中传输的数据包互不相同,可以避免出现数据包冗余的情况。举例来说,针对步骤130中进行待发送数据的拆分所得到的数据包序列,可以将固定数量的数据包划分为一个分组,并将每个分组派发至任意一个数据通道,对数据接收端来说,在数据通道稳定的情况下,从每个数据通道所接收到的数据包中含有的标识序号将是连续的,进而便于数据接收端进行数据包的组合。或者,每个分组中的数据包数量也可以是任意的。
在另外的实施例中,也可以将步骤130中拆分得到的每个数据包派发至任意一个数据通道,此种方式也可以避免出现数据包冗余的情况。
在另外的实施例中,为确保待发送数据的传输完整性,也可以将组成待发送数据的某些重要的数据包派发至多个数据通道,这样即使某个数据通道出现了网络抖动,也不影响待发送数据的整体传输效果,从而确保数据接收端能够接收到完整的待发送数据。
在另外的实施例中,还可以根据各个数据通道的数据传输能力进行数据包的划分,例如可以为网络状况较好的数据通道分配较多的数据包。或者还可以为各个数据通道分配相同数量的数据包,本实施例并不针对各个所述数据通道对应的数据包划分的具体形式进行限制。
如果某一个或者多个数据通道出现通信连接断开或者网络状态不稳定的情况,该数据通道还未传输的数据包则可以转移至其它正常的数据通道进行传输,并且该数据通道重新建立通信连接后继续对拆分的数据包进行传输。因此在数据通道重新建立通信过程中,通过正常的数据通道对通信连接断开或者网络状态不稳定的数据通道中待传输的数据包向数据接收端进行发送,并不影响数据包的待发送数据的整体传输效率。
如果出现通信连接断开或者网络状态不稳定的数据通道无法恢复正常,则待发送数据仍在其它数据通道的协同下传输至数据接收端。
并且在各个数据通道进行数据包传输的过程中,如果某一个或者多个数据通道由于网络信号强度下降导致传输能力降低,基于各个数据通道之间的协同,能够对各个数据通道的数据包传输策略进行调整,例如将传输能力降低的数据通道中还未传输的部分数据包转移至传输正常的数据通道进行传输,实现数据包传输效率的极大提升。
因此与现有技术相比,在本实施例所提提出的方法中,由于待发送数据是通过数据发送端与数据接收端之间的多个数据通道协同传输的,能够极大地提升数据传输的网络带宽,即使某一个或者多个数据通道出现通信连接断开或者网络状态不稳定的情况,可以通过其它数据通道的协同传输功能将待发送数据传输至数据接收端,无需等待通信连接重新建立后再进行数据包的重传,并且当出现通信连接断开或者网络状态不稳定的通道无法恢复正常的情况下,待发送数据仍能通过其他数据通道协同传输至数据发送端,进而能够提升数据传输的稳定性和效率。
示例性的,图2所示的网络架构所涉及的数据传输过程的示意图如图4所示。客户端的内网地址为192.168.1.20,服务器的公网地址为49.235.86.10,首先需要在服务器端监听一个网络端口1935,然后客户端分别通过不同的数据通道向服务器的网络地址49.235.86.10:1935发起RTMP通信连接,当RTMP通信连接建立后,客户端与服务器之间即可以进行正常的数据传输。如果各个数据通道所提供的带宽分别为10兆,则客户端与服务器之间进行数据传输的带宽合计为30兆,由此在真正意义上提升数据传输的带宽,并且即使一个带宽出现异常,数据也可通过其它带宽进行传输,进而提升了数据传输网络的容错性,保证了数据传输的稳定性和效率。
在一个示例性的应用场景中,户外主播在户外活动中需要将智能手机拍摄到的户外视频传输至直播平台进行直播展示。由于户外的运营商基站较少并且户外主播的运动距离较大,导致户外活动中智能手机的网络信号十分不稳定,直播平台所展示的视频画面容易出现卡顿等问题。
若采用本实施例提供的方法,户外主播可以使用具有多种通信模块的智能设备进行户外直播。举例来说,智能设备同时连接***4G(是基于3G通信技术基础上不断优化升级得到的一种通信技术)网络信号和***4G网络信号,还与另一智能手机通过蓝牙连接,并且该智能手机连接了中国电信4G网络信号,因此该智能设备与直播平台对应的服务器之间具有3个数据通道,智能设备所拍摄的户外视频即可通过各个数据通道协同传输至直播平台。即使户外主播在进行活动的过程中某种运营商提供的网络信号较弱,户外视频仍可以通过其它的数据通道协同传输,数据传输效率更高,从而避免直播平台出现直播画面卡顿等问题。
图5是图3所示实施例中步骤110在一个实施例中的流程图。如图5所示,获取数据发送端与数据接收端之间的至少两个数据通道,至少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11,检测数据发送端所具有的通信模块的状态信息。
首先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的数据发送端为终端设备,其具有至少两种通信模块,以支持至少两个数据通道对于待发送数据的协同传输。
数据发送端所具有的通信模块包括但不限于运营商网络模块、无线局域网络模块、近距离无线通信模块、有线数据通信模块中的一种或几种。在一个实施例中,运营商网络模块可以是***网络模块、中国电信网络模块以及***网络模块中的一种或几种,无线局域网络模块可以是Wi-Fi模块,近距离无线通信模块可以是蓝牙模块和NFC(NearField Communication,近场通信)模块中的一种或全部,有线数据通信模块可以是USB(Universal Serial Bus,通用串行总线)模块。
通信模块的状态信息用于指示通信模块的通信连接状态。示例性的,若某个通信模块与目标设备已建立通信连接,该通信模块的状态信息则指示为已连接状态。
步骤113,根据状态信息指示为已连接状态的通信模块,获取数据发送端与数据接收端之间的至少两个数据通道。
如前所述,如果通信模块的状态信息指示该通信模块为已连接状态,则表示该通信模块已建立通信连接,因此可将该通信模块所参与通信连接的数据通道获取为数据发送端与数据接收端之间的数据通道。
示例性的,在图2所示的网络架构中,如果客户端检测到其所具备的Wi-Fi模块的连接状态为已连接状态,则可将相应的Wi-Fi网络节点与服务器机房网络之间所形成的连接通路获取为一个数据通道。基于此种方式,即可获取数据发送端与数据接收端之间的至少两个数据通道。
由此,基于对数据发送端所具有的通信模块的状态信息进行的检测,可以准确地获取到数据发送端与所述数据接收端之间的至少两个数据通道,进而保证数据传输的可靠性。
还应当说明的是,数据接收端的网络地址应当是数据发送端预先获知的信息,以使得数据发送端根据数据接收端的网络地址与数据接收端建立通信连接,进而形成数据发送端与数据接收端之间的至少两个数据通道,从而能够保证本实施例基于通信模块的状态信息所检测到的相应数据通道是准确的。
在一个实施例中,数据发送端具有近距离无线通信模块,该近距离无线通信模块用于与目标设备建立通信连接,以构建数据发送端与数据接收端之间的需要中转的数据通道。
为此,还需要根据数据接收端的网络地址以及近距离无线通信模块的模块信息生成连接标识码。近距离无线通信模块的模块信息包括与该近距离无线通信模块建立通信连接所必需的信息,连接标识码可以是条形码、二维码、文本等形式,本实施例不进行限制。
连接标识码用于供目标设备获取,并指示目标设备根据连接标识码中携带的模块信息与近距离距离无线通信模块建立通信连接,且根据连接标识码中携带的网络地址与数据接收端建立通信连接,从而构建数据发送端与数据接收端之间的至少一个数据通道,并且所构建数据通道的类型为需要中转的数据通道。
需要说明的是,目标设备根据接标识码中携带的网络地址与数据接收端建立的通信连接也可以包括多种形式。例如,目标设备自身也具备多种通信模块,目标设备则可以基于数据接收端的网络地址,并通过多种通信模块与数据接收端之间建立多种通信连接,由此构建数据发送端与数据接收端之间的至少多个数据通道。
对于数据发送端来说,待发送数据通常为网络数据,需要经由相应的网络通道进行传输,例如各种运营商网络通道。在现有技术中,客户端通常自身只能通过Wi-Fi网络或者运营商网络中的其中一种与数据接收端进行通信,使得网络数据只能通过唯一的网络通道进行传输,因此稳定性和传输效率很低。而在本申请中,网络数据不仅通过数据发送端所支持的所有网络通道进行传输,还能通过蓝牙、NFC、USB等非网络方式协同进行传输,能够将传输数据的数据通道扩展至数量最大化。
由此,本实施例提供的方法实现了数据发送端与数据接收端之间的数据通道的扩展,在数据发送端支持多种通信方式的条件下,尽可能地扩展数量更多的数据通道,进一步提升数据传输的稳定性和效率。
图6是根据另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数据传输方法的流程图,与前述实施例相同,该方法可以由进行数据传输的数据发送端具体执行,例如由图2所示的网络架构中的客户端执行,或者该方法也可以加载于其它电子设备中,由其它电子设备执行,本实施例也不进行限制。
如图6所示,在一示例性实施例中,该数据传输方法还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210,在通过至少两个数据通道协同传输待发送数据时,获取各个数据通道的传输效率。
首先需要说明的是,各个数据通道协同传输待发送数据的过程实质为各个数据通道传输所分配数据包的过程,因此各个数据通道的传输效率实质上是各个数据通道针对数据包的传输效率。各个数据通道的传输效率是指数据通道在数据包传输过程中的实际传输效果。
在一个实施例中,通过获取各个数据通道协同传输待发送数据所返回的传输反馈数据,以基于各个数据通道对应的传输反馈数据确定各个数据通道的传输效率。
示例性的,各个数据通道的传输效率可以从数据包传输的速率、丢包率、网络延迟等方面具体体现,因此各个数据通道传输数据包所返回的传输反馈数据可以包括数据包传输到达数据接收端的时间等信息,以基于传输反馈信息确定各个数据通道的传输效率。
应当说明的是,本实施例需保证数据发送端与数据接收端之间的时间信息是同步的,以保证所确定传输效率的准确性。各个数据通道所返回的传输反馈数据是数据接收端针对接收到的数据包后所生成,并且将生成的传输反馈数据通过相应数据通道返回。
还应当说明的是,本实施例获取的各个数据通道所返回的传输反馈数据可以对应于各个数据通道所传输的每个数据包,也即是说,数据接收端针对接收到的数据包都将返回相应的传输反馈数据,以基于大量的传输反馈数据准确地确定各个数据通道的传输效率。
而在另外的实施例中,为降低数据传输通道返回传输反馈数据所引起的数据传输通道拥挤的可能性,以进一步提升数据传输效率,还可以在各个数据通道所传输的至少一个数据包中携带指示信息,该指示信息用于指示返回数据通道的传输反馈数据,数据接收端只有在接收到携带指示信息的数据包后才返回传输反馈数据。
各个数据通道所传输的携带有指示信息的数据包可以在各个数据通道所分配的数据包中随机确定,也可以是按照设定方式在各个数据通道所分配的数据包中进行间断采样得到,本实施例不进行限制。
步骤230,根据各个数据通道的传输效率调整各个数据通道的数据包传输策略。
为进一步优化数据发送端与数据接收端之间进行数据传输的稳定性和效率,本实施例基于各个数据通道的传输效率对各个数据通道的数据包传输策略进行调整。示例性的,传输效率较大的数据通道可以传输更多数量的数据包,以减小待发送数据完整地传输至数据接收端的时间长度,从而实现数据传输策略的合理配置。
由于网络信号存在波动性,数据通道在数据包传输过程中的传输效率可能发生改变,因此本实施例还将根据各个数据通道返回的传输反馈数据对各个数据通道的数据传输效率进行实时监测,以及时地调整各个数据通道的数据包传输方式,由此实现各个数据通道的最合理化配置,保证数据传输效率的最大化。
在一个实施例中,可以根据传输效率由大至小的顺序选择预设数量的数据通道作为目标数据通道,将除目标数据通道之外的其它数据通道还未传输的数据包派发至目标数据通道进行传输。
在除目标数据通道之外的其它数据通道自身的带宽较低时,即使不存在网络波动的情况,该数据通道的数据传输效率也将是较低的,因此可以将这些数据通道还未传输的大部分或者全部数据包派发至目标数据通道进传输。而针对除目标数据通道之外的其它数据通道是由于网络波动导致数据传输效率大幅度下降的情况,则可以将这些数据通道还未传输的少部分数据包派发至目标数据通道进传输。
由此,通过对各个数据通道的传输效率进行实时监测,可以及时地调整各个数据通道的数据包传输方式,由此实现各个数据通道的最合理化配置,保证数据传输效率的最大化。
图7是根据另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数据传输方法的流程图,仍如前述实施例,该方法可以由进行数据传输的数据发送端具体执行,例如由图2所示的网络架构中的客户端执行,或者该方法也可以加载于其它电子设备中,由其它电子设备执行。
如图7所示,在一示例性实施例中,该数据传输方法还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310,获取至少两个数据通道进行数据包传输返回的传输结果信息。
首先应当理解的是,本实施例所指的数据包传输异常对应于数据通道出现连接断开的情况,例如在实际应用中,网络信号丢失以及网络信号十分微弱等情况均可导致数据包传输异常,与上述实施例描述的传输效率下降具有实质区别。
各个数据通道进行数据包传输所返回的传输结果信息,则指示了各个数据通道是否将数据包成功传输至数据接收端。
步骤330,如果传输结果信息指示数据包传输异常,则根据传输结果信息调整数据通道的数据包传输策略。
如果传输结果信息指示数据包传输异常,则需要对数据通道的数据包传输策略进行调整,以保证数据通道的异常情况不会对待发送数据的传输造成较大影响。
在一个实施例中,可以根据传输结果信息确定传输异常的数据通道,并控制传输异常的数据通道重新发送传输异常的数据包。如果重新发送数据包所返回的传输结果信息仍指示数据包传输异常,或者多次重发数据包仍出现传输异常,则可以确定此数据通道为传输异常的数据通道,从而确保进行数据包传输策略调整的可靠性。
在确定传输异常的数据通道之后,还可以将传输异常的数据包转发至其它的数据通道进行传输,并且同时可以控制此数据包在原数据通道中的重传。对于数据接收端来说,将可能接收到多个相同的数据包,只需相应进行冗余处理即可,例如仅保留最先接收到数据包,将后续收到的相同数据包删除。
由此,本实施例提供的方法能够对多数据通道协同传输待发送数据过程中出现的异常情况进行合理应对,确保这些异常情况不会影响待发送数据的传输稳定性和传输效率。
图8是根据另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数据传输方法的流程图,该数据传输方法具体由数据接收端执行。如图8所示,在一示例性实施例中,该数据传输方法至少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410,数据接收端接收至少两个数据通道分别传输的数据包;
步骤430,按照连续的标识序号将接收到的数据包进行组合,获得待发送数据。
首先需要说明的而是,数据接收端所接收到的数据包是数据发送端对待发送数据进行数据包拆分得到至少两个数据包之后,将至少两个数据包划分为与至少两个数据通道对应的部分,并分别派发至各个数据通道,由各个数据通道协同传输至所述数据接收端的。具体的实施过程请参见前述实施例中描述的内容,本处不再进行赘述。
数据接收端所接收到的各个数据包中含有用于标识数据包在待发送数据中的顺序的标识序号,因此数据接收端可以按照连续的标识序号将接收到的数据包进行组合,从而获得待发送数据。
还需要说明的是,如果数据包中还携带有数据流标识,数据接收端还将根据数据包中携带的数据流标识和标识序号,将接收的数据包组合得到不同的待发送数据。
数据接收端如果接收到多个相同的数据包,则将对这些相同的数据包进行冗余处理,例如仅保留最先接收的数据包,并且将后续接收的相同数据包删除。
应当理解,在不同的应用场景中,数据接收端对获得的待发送数据的处理方式也相应不同,例如在直播场景中,数据接收端将执行待发送数据在直播平台中的显示,而在某些特定的应用场景中,数据接收端可以对待发送数据进行存储、转发等操作。
由此,基于数据接收端与数据发送端之间的配合,使得数据发送端与数据接收端之间可以进行稳定且高效率的数据传输。
图9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数据传输装置的框图。如图9所示,在一示例性实施例中,该数传输装置包括数据通道获取模块510、数据拆分模块530和数据传输模块550。
数据通道获取模块510用于获取数据发送端与数据接收端之间的至少两个数据通道。数据拆分模块530用于将待发送数据拆分为至少两个数据包,每个数据包中配置有标识序号,标识序号用于指示数据包在待发送数据中的顺序。数据传输模块550用于将至少两个数据包划分为与各个数据通道对应的部分,并分别派发至各个数据通道,以通过至少两个数据通道协同传输待发送数据。
在另一示例性实施例中,数据通道获取模块510包括状态检测单元和通道获取单元。状态检测单元用于检测数据发送端所具有的通信模块的状态信息。通道获取单元用于根据状态信息指示为已连接状态的通信模块,获取数据发送端与数据接收端之间的至少两个数据通道。
在另一示例性实施例中,数据发送端所具有的通信模块包括运营商网络模块、无线局域网络模块、近距离无线通信模块、有线数据通信模块中的至少一种。
在另一示例性实施例中,数据发送端所具有的通信模块包括近距离无线通信模块,该数据传输装置还包括标识码生成模块,用于根据数据接收端的网络地址以及近距离无线通信模块的模块信息生成连接标识码,连接标识码用于指示目标设备根据模块信息与近距离距离无线通信模块建立通信连接,且根据网络地址与数据接收端建立通信连接,以构建数据发送端与数据接收端之间的一个数据通道。
在另一示例性实施例中,该数据传输装置还包括传输效率获取模块和传输策略调整模块。传输效率获取模块用于在通过至少两个数据通道协同传输待发送数据时,获取各个数据通道的传输效率。传输策略调整模块用于根据获取的传输效率调整各个数据通道的数据包传输策略。
在另一示例性实施例中,传输效率获取模块包括传输反馈数据获取单元和传输效率确定单元。传输反馈数据获取单元用于获取各个数据通道协同传输待发送数据所返回的传输反馈数据。传输效率确定单元用于基于各个数据通道对应的传输反馈数据,确定各个数据通道的传输效率。
在另一示例性实施例中,传输反馈数据获取单元包括指示信息携带子单元和数据返回子单元。指示信息携带子单元用于在各个数据通道所传输的至少一个数据包中携带指示信息,指示信息用于指示返回数据通道的传输反馈数据。数据返回子单元用于获取各个数据通道根据指示信息所返回的传输反馈数据。
在另一示例性实施例中,传输策略调整模块包括目标通道选择单元和数据派发单元。目标通道选择单元用于根据传输效率由大至小的顺序选择预设数量的数据通道作为目标数据通道。数据派发单元用于将除目标数据通道之外的其它数据通道还未传输的数据包派发至目标数据通道进行传输。
在另一示例性实施例中,该数据传输装置还包括传输结果信息模块和传输异常控制模块。传输结果信息模块用于获取至少两个数据通道进行数据包传输所返回的传输结果信息。传输异常控制模块用于传输结果信息指示数据包传输异常时,根据传输结果信息调整各个数据通道的数据包传输策略。
在另一示例性实施例中,传输异常控制模块包括异常通道确定单元和异常调节单元。异常通道确定单元用于根据传输结果信息确定传输异常的数据通道。异常调节单元用于控制传输异常的数据通道重新发送传输异常的数据包,或者将传输异常的数据包转发至其它的数据通道进行传输。
在另一示例性实施例中在对待发送数据拆分得到的各个数据包中还配置有与待发送数据唯一对应的数据流标识,数据流标识用于区分不同的待发送数据。
图10是根据另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数传输装置的框图。如图10所示,在一示例性实施例中,该数传输装置包括数据包接收模块610和数据包组合模块630。
数据包接收模块610用于控制数据接收端接收至少两个数据通道分别传输的数据包,数据包是数据发送端对待发送数据进行数据包拆分得到至少两个数据包之后,将至少两个数据包划分为与至少两个数据通道对应的部分,并分别派发至各个数据通道,由各个数据通道协同传输至数据接收端的,并且数据包中含有用于标识数据包在待发送数据中的顺序的标识序号。数据包组合模块630用于按照连续的标识序号将接收到的数据包进行组合,获得待发送数据。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实施例所提供的装置与上述实施例所提供的方法属于同一构思,其中各个模块和单元执行操作的具体方式已经在方法实施例中进行了详细描述,此处不再赘述。
本申请的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数据传输设备,包括处理器和存储器,其中,存储器上存储有计算机可读指令,该计算机可读指令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前所述的数据传输方法。
图11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数据传输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需要说明的是,该数据传输设备只是一个适配于本申请的示例,不能认为是提供了对本申请的使用范围的任何限制。该数据传输设备也不能解释为需要依赖于或者必须具有图11中示出的示例性的数据传输设备中的一个或者多个组件。
如图11所示,在一示例性实施例中,数据传输设备包括处理组件701、存储器702、电源组件703、多媒体组件704、音频组件705、传感器组件707和通信组件708。其中,上述组件并不全是必须的,数据传输设备可以根据自身功能需求增加其他组件或减少某些组件,本实施例不作限定。
处理组件701通常控制数据传输设备的整体操作,诸如与显示、数据通信以及日志数据处理相关联的操作等。处理组件701可以包括一个或多个处理器709来执行指令,以完成上述操作的全部或部分步骤。此外,处理组件701可以包括一个或多个模块,便于处理组件701和其他组件之间的交互。例如,处理组件701可以包括多媒体模块,以方便多媒体组件704和处理组件701之间的交互。
存储器702被配置为存储各种类型的数据以支持在数据传输设备的操作,这些数据的示例包括用于在数据传输设备上操作的任何应用程序或方法的指令。存储器702中存储有一个或多个模块,该一个或多个模块被配置成由该一个或多个处理器709执行,以完成上述实施例中所描述的数据传输方法中的全部或者部分步骤。
电源组件703为数据传输设备的各种组件提供电力。电源组件703可以包括电源管理***,一个或多个电源,及其他与为数据传输设备生成、管理和分配电力相关联的组件。
多媒体组件704包括在数据传输设备和用户之间的提供一个输出接口的屏幕。在一些实施例中,屏幕可以包括TP(Touch Panel,触摸面板)和LCD(Liquid CrystalDisplay,液晶显示器)。如果屏幕包括触摸面板,屏幕可以被实现为触摸屏,以接收来自用户的输入信号。触摸面板包括一个或多个触摸传感器以感测触摸、滑动和触摸面板上的手势。所述触摸传感器可以不仅感测触摸或滑动动作的边界,而且还检测与所述触摸或滑动操作相关的持续时间和压力。
音频组件705被配置为输出和/或输入音频信号。例如,音频组件705包括一个麦克风,当数据传输设备处于操作模式,如呼叫模式、记录模式和语音识别模式时,麦克风被配置为接收外部音频信号。在一些实施例中,音频组件705还包括一个扬声器,用于输出音频信号。
传感器组件707包括一个或多个传感器,用于为数据传输设备提供各个方面的状态评估。例如,传感器组件707可以检测到数据传输设备的打开/关闭状态,还可以检测数据传输设备的温度变化。
通信组件708被配置为便于数据传输设备和其他设备之间有线或无线方式的通信。数据传输设备可以接入基于通信标准的无线网络,例如Wi-Fi(Wireless-Fidelity,无线网络)。
可以理解,图11所示的结构仅为示意,数据传输设备该可以包括比图11中所示更多或更少的组件,或者具有与图11所示不同的组件。图11中所示的各组件均可以采用硬件、软件或者其组合来实现。
本申请的另一方面还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该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前所述的数据传输方法。该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可以是上述实施例中描述的数据传输设备中所包含的,也可以是单独存在,而未装配入该数据传输设备中。
上述内容,仅为本申请的较佳示例性实施例,并非用于限制本申请的实施方案,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根据本申请的主要构思和精神,可以十分方便地进行相应的变通或修改,故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应以权利要求书所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15)

1.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获取数据发送端与数据接收端之间的至少两个数据通道;
将待发送数据拆分为至少两个数据包,每个所述数据包中配置有标识序号,所述标识序号用于指示所述数据包在所述待发送数据中的顺序;
将所述至少两个数据包划分为与各个所述数据通道对应的部分,并分别派发至所述各个数据通道,以通过所述至少两个数据通道协同传输所述待发送数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获取数据发送端与数据接收端之间的至少两个数据通道,包括:
检测数据发送端所具有的通信模块的状态信息;
根据状态信息指示为已连接状态的通信模块,获取所述数据发送端与所述数据接收端之间的至少两个数据通道。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数据发送端所具有的通信模块包括运营商网络模块、无线局域网络模块、近距离无线通信模块、有线数据通信模块中的至少一种。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数据发送端所具有的通信模块包括近距离无线通信模块;所述方法还包括:
根据所述数据接收端的网络地址以及所述近距离无线通信模块的模块信息生成连接标识码,所述连接标识码用于指示目标设备根据所述模块信息与所述近距离距离无线通信模块建立通信连接,且根据所述网络地址与所述数据接收端建立通信连接,以构建所述数据发送端与所述数据接收端之间的至少一个数据通道。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在通过所述至少两个数据通道协同传输所述待发送数据时,获取各个数据通道的传输效率;
根据所述传输效率调整所述各个数据通道的数据包传输策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获取各个数据通道的传输效率,包括:
获取各个数据通道协同传输所述待发送数据所返回的传输反馈数据;
基于各个数据通道对应的所述传输反馈数据,确定所述各个数据通道的传输效率。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获取各个数据通道协同传输所述待发送数据所返回的传输反馈数据,包括:
在各个数据通道所传输的至少一个数据包中携带指示信息,所述指示信息用于指示返回所述数据通道的传输反馈数据;
获取各个数据通道根据所述指示信息所返回的传输反馈数据。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根据所述传输效率调整所述各个数据通道的数据包传输策略,包括:
根据所述传输效率由大至小的顺序选择预设数量的数据通道作为目标数据通道;
将除所述目标数据通道之外的其它数据通道还未传输的数据包派发至所述目标数据通道进行传输。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获取所述至少两个数据通道进行数据包传输所返回的传输结果信息;
如果所述传输结果信息指示所述数据包传输异常,则根据所述传输结果信息调整所述各个数据通道的数据包传输策略。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根据所述传输结果信息调整所述各个数据通道的数据包传输策略,包括:
根据所述传输结果信息确定传输异常的数据通道;
控制所述传输异常的数据通道重新发送传输异常的数据包,或者将所述传输异常的数据包转发至其它的数据通道进行传输。
11.根据权利要求1至10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对所述待发送数据拆分得到的各个数据包中还配置有与所述待发送数据唯一对应的数据流标识,所述数据流标识用于区分不同的待发送数据。
12.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数据接收端接收至少两个数据通道分别传输的数据包,所述数据包是数据发送端对待发送数据进行数据包拆分得到至少两个数据包之后,将所述至少两个数据包划分为与所述至少两个数据通道对应的部分,并分别派发至各个数据通道,由各个数据通道协同传输至所述数据接收端的,并且所述数据包中含有用于标识所述数据包在所述待发送数据中的顺序的标识序号;
按照连续的标识序号将接收到的所述数据包进行组合,获得所述待发送数据。
13.一种数据传输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数据通道获取模块,用于获取数据发送端与数据接收端之间的至少两个数据通道;
数据拆分模块,用于将待发送数据拆分为至少两个数据包,每个所述数据包中配置有标识序号,所述标识序号用于指示所述数据包在所述待发送数据中的顺序;
数据传输模块,用于将所述至少两个数据包划分为与各个所述数据通道对应的部分,并分别派发至所述各个数据通道,以通过所述至少两个数据通道协同传输所述待发送数据。
14.一种数据传输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存储器,存储有计算机可读指令;
处理器,读取存储器存储的计算机可读指令,以执行权利要求1-12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15.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特征在于,其上存储有计算机可读指令,当所述计算机可读指令被计算机的处理器执行时,使计算机执行权利要求1-12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CN202010250769.4A 2020-04-01 2020-04-01 数据传输方法、装置、设备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Pending CN111586098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250769.4A CN111586098A (zh) 2020-04-01 2020-04-01 数据传输方法、装置、设备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250769.4A CN111586098A (zh) 2020-04-01 2020-04-01 数据传输方法、装置、设备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586098A true CN111586098A (zh) 2020-08-25

Family

ID=7211167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250769.4A Pending CN111586098A (zh) 2020-04-01 2020-04-01 数据传输方法、装置、设备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1586098A (zh)

Cited B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934405A (zh) * 2020-10-16 2020-11-13 南京创源动力科技有限公司 电池管理***及其方法
CN112422241A (zh) * 2020-11-09 2021-02-26 广州博冠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数据传输方法、装置、存储介质及计算机设备
CN112541036A (zh) * 2020-11-24 2021-03-23 南方电网数字电网研究院有限公司 电网数据同步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和存储介质
CN112954255A (zh) * 2021-01-29 2021-06-11 深圳市捷视飞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视频会议码流的传输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和存储介质
CN113300817A (zh) * 2020-09-22 2021-08-24 阿里巴巴集团控股有限公司 数据传输方法以及装置
CN113905350A (zh) * 2021-08-27 2022-01-07 华人运通(上海)自动驾驶科技有限公司 数据上行、下行传输方法、车载智能终端、服务器及***
CN114765588A (zh) * 2020-12-30 2022-07-19 深圳Tcl新技术有限公司 测试方法、计算机设备、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6007478A1 (en) * 2014-07-08 2016-01-14 Intel Corporation Devices for packet system bearer splitting
CN105847139A (zh) * 2016-03-25 2016-08-10 乐视控股(北京)有限公司 数据传输方法、装置及***
CN105992272A (zh) * 2015-01-27 2016-10-05 ***通信集团公司 一种数据发送及接收方法、装置和数据传输***
CN109618372A (zh) * 2019-01-11 2019-04-12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数据传输方法及相关装置
CN110099403A (zh) * 2019-05-17 2019-08-06 腾讯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6007478A1 (en) * 2014-07-08 2016-01-14 Intel Corporation Devices for packet system bearer splitting
CN105992272A (zh) * 2015-01-27 2016-10-05 ***通信集团公司 一种数据发送及接收方法、装置和数据传输***
CN105847139A (zh) * 2016-03-25 2016-08-10 乐视控股(北京)有限公司 数据传输方法、装置及***
CN109618372A (zh) * 2019-01-11 2019-04-12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数据传输方法及相关装置
CN110099403A (zh) * 2019-05-17 2019-08-06 腾讯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Cited By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300817A (zh) * 2020-09-22 2021-08-24 阿里巴巴集团控股有限公司 数据传输方法以及装置
CN113300817B (zh) * 2020-09-22 2023-09-15 阿里巴巴集团控股有限公司 数据传输方法以及装置
CN111934405A (zh) * 2020-10-16 2020-11-13 南京创源动力科技有限公司 电池管理***及其方法
CN112422241A (zh) * 2020-11-09 2021-02-26 广州博冠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数据传输方法、装置、存储介质及计算机设备
CN112541036A (zh) * 2020-11-24 2021-03-23 南方电网数字电网研究院有限公司 电网数据同步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和存储介质
CN112541036B (zh) * 2020-11-24 2023-12-12 南方电网数字电网研究院有限公司 电网数据同步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和存储介质
CN114765588A (zh) * 2020-12-30 2022-07-19 深圳Tcl新技术有限公司 测试方法、计算机设备、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CN112954255A (zh) * 2021-01-29 2021-06-11 深圳市捷视飞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视频会议码流的传输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和存储介质
CN112954255B (zh) * 2021-01-29 2024-04-16 深圳市捷视飞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视频会议码流的传输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和存储介质
CN113905350A (zh) * 2021-08-27 2022-01-07 华人运通(上海)自动驾驶科技有限公司 数据上行、下行传输方法、车载智能终端、服务器及***
CN113905350B (zh) * 2021-08-27 2023-09-15 华人运通(上海)自动驾驶科技有限公司 数据上行、下行传输方法、车载智能终端、服务器及***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1586098A (zh) 数据传输方法、装置、设备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US10827553B2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session reestablishment, access and mobility management function entity, session management function entity and terminal
US9503957B2 (en) Low cost mesh network capability
US11936921B2 (en) Method for managing network live streaming data and related apparatus, and device and storage medium
US10044978B2 (en) Data transmission method and system, and related devices
US10560929B2 (en) Resource request method and system, device, and network side node
US10959122B2 (en) Method and device for transmitting data
US10750344B2 (e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communication method and portable transceiver device
US10462016B2 (en) Communication control system, communication control method, and recording medium
US20230262810A1 (en) Data processing method and terminal
CN102957626A (zh) 一种报文转发方法和装置
CN114884805B (zh) 数据传输方法、装置、终端及存储介质
CN115514698A (zh) 协议计算方法、交换机、跨设备链路聚合***及存储介质
JP7115383B2 (ja) 管理装置、端末装置、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CN114143569A (zh) 一种网页录制和直播方法及***
CN111245970B (zh) 一种基于Linux的媒体服务方法及***
US20200244318A1 (en) Radio module configurations for antennas
KR100756855B1 (ko) 이동 통신망을 이용한 원격 객체 관리 이중화 방법 및 그시스템
CN102541498B (zh) 一种通过移动终端在pc服务器上显示图片的方法及***
CN111355522B (zh) 无线级联***
NO342196B1 (no) Fremgangsmåte for øket transmisjonskapasitet ved deling av transmisjonskapasitet i primærforbindelser
CN108173910B (zh) 一种管理应用的方法和***
US9813968B1 (en) Management of channel status information for LTE redirects
CN116684683A (zh) 电视的控制方法及装置、电子设备和存储介质
KR101341490B1 (ko) 복합 방식을 이용한 푸시 발송 시스템 및 방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200825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