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567140B - 空气加热器 - Google Patents

空气加热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567140B
CN111567140B CN201980007158.2A CN201980007158A CN111567140B CN 111567140 B CN111567140 B CN 111567140B CN 201980007158 A CN201980007158 A CN 201980007158A CN 111567140 B CN111567140 B CN 111567140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heat generating
housing
indirect
indirect hea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80007158.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1567140A (zh
Inventor
姜洪求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ublication of CN11156714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56714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156714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56714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BELECTRIC HEATING; ELECTRIC LIGHT SOUR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ELECTRIC LIGHT SOURCES, IN GENERAL
    • H05B3/00Ohmic-resistance heating
    • H05B3/40Heating elements having the shape of rods or tubes
    • H05B3/42Heating elements having the shape of rods or tubes non-flexible
    • H05B3/44Heating elements having the shape of rods or tubes non-flexible heating conductor arranged within rods or tubes of insulating material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BELECTRIC HEATING; ELECTRIC LIGHT SOUR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ELECTRIC LIGHT SOURCES, IN GENERAL
    • H05B3/00Ohmic-resistance heating
    • H05B3/02Detail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BELECTRIC HEATING; ELECTRIC LIGHT SOUR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ELECTRIC LIGHT SOURCES, IN GENERAL
    • H05B2203/00Aspects relating to Ohmic resistive heating covered by group H05B3/00
    • H05B2203/022Heat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heating gaseous material

Landscapes

  • Resistance Heating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Percussion Or Vibration Massage (AREA)
  • Air-Conditioning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说明书提供一种空气加热器,这种本说明书提供如下的空气加热器,包括:直接发热部,被从外部供应的电流加热;间接发热部,物理性接触被加热的所述直接发热部,进而被由此供应的传导热加热,空气流进配置在一侧的入口贯通到配置在另一侧的出口的期间加热所述空气;及外壳,作为绝缘性物质,内侧提供配置所述直接发热部及所述间接发热部的空间,并且在一侧配置空气注入部,由此从外部注入所述空气,而在另一侧配置空气排放口,以向外部排放所述空气。

Description

空气加热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空气加热器,更详细地说,涉及不产生异物的空气加热器。
背景技术
对加热对象物施加热风来进行加热的空气加热器正在使用于各种领域。现有的空气加热器是在玻璃管内***缠绕成螺旋状的热线,通过使空气通过玻璃管内的方式加热空气。
如图1所示,现有的公开实用新型第20-2012-0002039是在不锈钢外壳130表面内侧***用于绝缘的石英玻璃管140,若向空气注入口131注入空气,则通过在高温用螺旋形线轴110附着的直角四边形螺旋的热线120在使空气通过的同时加热空气。
然而,使用于加热的镍铬线等的热线因其金属属性掉落颗粒而混入空气中。据此,在将现有的空气加热器适用于需要高纯度提纯的半导体、LED等的领域的情况下,会参入异物,出现降低产品的产量等的问题。
据此,在本技术领域中正处于要求不产生异物的空气加热器的实情。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韩国公开实用新型第20-2012-0002039号。
发明内容
(要解决的问题)
本发明的技术课题在于提供一种空气加热器,不使异物流入加热对象物,并且可有效加热空气。
(解决问题的手段)
根据本发明的一方面提供一种空气加热器。所述空气加热器包括:直接发热部,被从外部供应的电流加热;间接发热部,物理性接触被加热的所述直接发热部,进而被由此供应的传导热加热,空气流进配置在一侧的入口贯通到配置在另一侧的出口的期间加热所述空气;及外壳,作为绝缘性物质,内侧提供配置所述直接发热部及所述间接发热部的空间,并且在一侧配置空气注入部,由此从外部注入所述空气,而在另一侧配置空气排放口,以向外部排放所述空气。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所述空气加热器还包括框架,所述框架在所述外壳和所述间接加热部之间支撑所述外壳和间接加热部,以固定所述外壳和间接加热部间隔预定间距。
根据本发明的其他一方面,所述空气加热器还包括引线部,所述引线部对所述直接加热部供应电源。
根据本发明的其他一方面,所述直接加热部埋设在所述间接加热部的内部。
根据本发明的其他一方面,所述直接加热部配置在所述间接加热部的外侧,所述空气通过形成在所述间接加热部内侧的空间。
根据本发明的其他一方面,所述空气加热器还包括填充部,所述填充部用于防止空气流进所述外壳和所述间接加热部之间。
根据本发明的其他一方面,所述直接加热部配置在所述间接加热部的内侧,所述空气通过所述外壳和所述间接加热部的外侧之间。
根据本发明的其他一方面,所述空气加热器还包括填充部,所述填充部用于防止空气流进所述外壳和所述间接加热部之间。
根据本发明的其他一方面,所述外壳由石英构成。
根据本发明的其他一方面,所述间接发热部由非金属性物质构成。
根据本发明的其他一方面,所述间接加热部由陶瓷构成。
根据本发明的其他一方面,所述直接加热部由镍铬铁合金或者钨中的一种构成。
根据本发明的其他一方面,所述间接发热部配置成圆筒形结构。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提供一种空气加热器,不产生颗粒,因此异物不流进加热对象物。
附图说明
图1示出现有技术的空气加热器的结构的一示例。
图2示出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空气加热器的平面图。
图3示出图2的实施例的空气加热器的剖面图。
图4示出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直接发热部的图形结构。
图5示出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的空气加热器的平面图。
图6示出图5的实施例的空气加热器的剖面图。
图7示出本发明的其他一实施例的空气加热器的平面图。
图8是示出图7的实施例的空气加热器的剖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实施例,以使本发明所属技术领域中具有常规知识的人员可容易实施本发明。但是,本发明可由各种不同的形态实现,不限于在以下公开的实施例。另外,为了附图中明确公开本发明,省略与发明无关的部分,在附图中对于相同或者类似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或者类似的构件。
本发明的目的及效果可通过以下的说明自然被理解或者明确,并且不得只由以下的记载限制本发明的目的及效果。
通过以下的详细说明将明确本发明的目的、特征及优点。另外,在说明本发明时,若判断对于与本发明相关的公知技术的详细说明使本发明的要点不清楚,则省略其详细说明。以下,参照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实施例。
图2及图3示出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空气加热器200。图2示出所述空气加热器200的平面图;图3示出所述空气加热器200的剖面图。
参照图2及图3,所述空气加热器200包括:外壳210、第一间接发热部230、第二间接发热部250、直接发热部270、框架290、引线部295。外壳210内侧提供可配置第一及第二间接发热部230、250及直接发热部270的空间,并且在一侧配置空气注入部211,由此可从外部注入空气,而在另一侧配置空气排放口215,以向外部排放所述空气。所述外壳210由绝缘性物质构成,举一示例,可由不会热变形且具有绝缘效果的石英材料构成。在图2及图3中,外壳210形成圆筒形,但是也可形成三角柱、四角柱等各种形状。另一方面,通过外壳210向加热对象物排放加热的空气,所述外壳210的长度优选为比第一及第二间接发热部230、250更长。
第一间接发热部230及第二间接发热部250配置在所述外壳210的内部,并且可形成中空的长条杆形状。在所述第一及第二间接发热部230、250的一侧配置第一及第二空气注入口231、251,由此可从外部注入空气。所述第一及第二空气注入口231、251在第一及第二间接发热部230、250中配置在相同的位置。另一方面,在第一间接发热部230的另一侧配置出口235,由此可流出通过所述第一及第二空气注入口231、251注入的空气。所述第一及第二间接发热部230、250可形成三角柱、四角柱、圆柱等各种形状。另外,第一及第二间接发热部230、250由非金属性物质构成,尤其是优选由在高温下也不会变形且热传导性高的非金属性物质构成。举一示例,可使用在摄氏1600度的高温下烘烤制作的陶瓷材料。直接发热部270由通电可发热的电热线或者电热图形构成。举一示例,可由镍铬铁合金线、钨等的金属材料构成。另一方面,直接发热部270可形成各种形状,举一示例,也可形成如图4的电热图形。直接发热部270包围所述第一间接发热部230的外侧,在所述直接发热部270的外侧重新被外侧陶瓷部250包围。据此,所述直接发热部270埋设在第一间接发热部230及第二间接发热部250之间。框架290支撑外壳210和第二间接发热部250,进而固定外壳210和第二间接发热部250间隔预定间距,引线部295电连接供电源和直接发热部270,以对所述直接发热部270进行供电。
举一示例,可使用在摄氏1600度的高温下烘烤制作的陶瓷材料。直接发热部270可由通电可发热的电热线或者电热图形构成。举一示例,可由镍铬铁合金线、钨等的金属材料构成。另一方面,直接发热部270可形成各种形状,举一示例,也可由如图4的电热图形构成。直接发热部270包围所述第一间接发热部230的外侧,在所述直接发热部270的外侧重新被外侧陶瓷部250包围。据此,所述直接发热部270埋设在第一间接发热部230及第二间接发热部250之间。框架290支撑外壳210和第二间接发热部250,进而固定外壳210和第二间接发热部250间隔预定间距,引线部295电连接供电源和直接发热部270,以对所述直接发热部270进行供电。
根据本发明的一示例,从所述第一间接发热部230内的一侧末端流进空气向另一侧末端排放。此时,空气与第一间接发热部230的内侧接触的同时被高温加热。空气无需与直接发热部270接触的同时被第一间接发热部230加热,因此可在高温金属中产生的异物不会流进空气。此时,为了提高热效率,第一间接发热部230可形成比第二间接发热部250更薄的厚度。
举另一示例,从在所述第二间接发热部250及外壳210之间形成的空间的一侧末端流进空气向另一侧末端排放。此时,空气与第二间接发热部250的外侧接触的同时被高温加热,在这一情况下,空气只与第二间接发热部250及外壳210接触并未与直接发热部270接触,因此在高温的金属中可产生的异物不流入空气。此时,为了更加提高热效率,第二间接发热部250可形成比第一间接发热部230更薄的厚度。
举其他一示例,空气可将在所述第一间接发热部230内部形成的空间和在所述第二间接发热部250及外壳210之间形成的空间全部贯通。此时,通过第一间接发热部230的内侧及第二间接发热部250的外侧加热空气,相比于上述两种情况能够更加提高热效率。
另一方面,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框架290只形成在所述外壳210及第二间接发热部250之间的一部分空间,只执行支撑所述外壳210及第二间接发热部250之间的作用,但是也可执行盖的作用,堵塞所述外壳210及第二间接发热部250的整体空间不使空气移动于外壳210和第二间接发热部250之间。
加热所述空气的速度取决于供应于直接发热部270的电量、空气与第一间接发热部230及/或者第二间接发热部250接触的面积、空气通过第一间接发热部230及/或者第二间接发热部250的速度。具体地说,根据所述的变量可按需求调节空气的温度。
图5及图6示出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的空气加热器500。图5示出所述空气加热器500的平面图;图6示出所述空气加热器500的剖面图。
参照图5及图6,所述空气加热器500包括:外壳510、间接发热部530、直接发热部570、框架590、引线部595。
外壳510在内侧提供可配置间接发热部530及直接发热部570的空间,并且在一侧配置空气注入部511,由此可从外部注入空气,而在另一侧配置空气排放口515,以向外部排放所述空气。所述外壳510由绝缘性物质构成,举一示例,也可由不热变形且具有传热效果的石英材料构成。在图5及图6中,外壳510形成圆筒形,但是也形成三角柱、四角柱等各种形状。另一方面,通过外壳510排放被加热对象物加热的空气,所述外壳510的长度优选为比间接发热部530更长。
间接发热部530配置在所述外壳510的内部,并且可形成中空的长条杆形状。在所述间接发热部530的一侧配置空气注入口531,由此可从外部注入空气。另一方面,在间接发热部530的另一侧配置出口535,以排放通过所述空气注入口531注入的空气。所述间接发热部530可形成三角柱、四角柱、圆柱等各种形状。另外,间接发热部530由非金属性物质构成,尤其是优选由在高温下不发生变形且热传导性高的非金属性物质构成。举一示例,可使用在摄氏1600度的高温下烘烤制作的陶瓷材料。直接发热部570包围所述间接发热部530的外侧,由通过通电可发热的电热线或者电热图形构成。举一示例,可由镍铬铁合金线、钨等的金属材料构成。另一方面,直接发热部570可形成各种形状,举一示例也可由如图4的电热图形构成。直接发热部570包围所述间接发热部530的外侧。框架590支撑外壳510和间接发热部530,进而固定外壳510和间接发热部530间隔预定间距,引线部595电连接供电源和直接发热部570,以对所述直接发热部570进行供电。
在本实施例中,从由所述间接发热部530形成的空间内部的一侧末端流进空气可向另一侧末端排放,以将空气和直接发热部570的摩擦最小化。此时,空气与间接发热部530的内侧面接触的同时被高温加热。空气不与直接发热部570摩擦的同时通过间接发热部530内部,同时加热空气,因此可将在高温的金属中可产生的颗粒流进空气最小化。另一方面,虽未在附图示出,但是在外壳510的一端还可包括填充部,以用于防止空气流进外壳510和间接发热部530之间。另外,所述框架590可起到在所述外壳510和间接发热部530之间防止空气流动的填充部的作用。
图7及图8示出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的空气加热器700。图7示出空气加热器700的平面图;图8示出所述空气加热器700的剖面图。
参照图7及图8,所述空气加热器700包括:外壳710、间接发热部730、直接发热部770、框架790、引线部795。
外壳710在内侧提供可配置间接发热部730及直接发热部770的空间,并且在一侧配置空气注入部711,由此可从外部注入空气,而在另一侧配置排放口715,向外部排放所述空气。所述外壳由绝缘性物质构成;举一示例,所述外壳710可由不会热变形且具有绝缘效果的石英材料构成。在图7及图8中,外壳710形成圆筒形,但是也可形成三角柱、四角柱等各种形状。另一方面,通过外壳710排放被加热对象物加热的空气,并且优选为所述外壳710的长度比间接发热部730更长。
间接发热部730配置在所述外壳710的内部,并且可形成中空的长条杆形状。在所述间接发热部730的一侧配置空气注入口731,由此可从外部注入空气。另一方面,在间接发热部730的另一侧配置有出口735,可排放通过所述空气注入口731注入的空气。所述间接发热部730可形成三角柱、四角柱、圆柱等各种形状。另外,间接发热部730由非金属性物质构成,尤其是优选由在高温下也不发生变形且热传导性高的物质构成。举一示例,可使用在摄氏1600度的高温下烘烤制作的陶瓷材料。直接发热部770配置在所述间接发热部730的内侧壁面,并且由通电可发生的电热线或者电热图形构成。举一示例,可由镍铬铁合金线、钨等的金属材料构成。另一方面,直接发热部770可形成各种形状,举一示例也可形成如图4的电热图形的形状。框架790支撑外壳710和间接发热部730,进而固定外壳710和间接发热部730间隔预定间距,引线部795电连接供电源和直接发热部770,以对所述直接发热部770进行供电。
在本实施例中,从在所述外壳710和间接发热部730之间形成的空间的一侧末端流进空气可向另一侧末端排放,以将空气和直接发热部770的摩擦最小化。此时,空气与间接发热部730的外侧面接触的同时被高温加热。空气不与直接发热部770摩擦的同时通过外壳710和间接发热部730之间的空间,同时加热空气,因此可将在高温的金属中可产生的颗粒流进空气最小化。另一方面,虽未在附图示出,但是在间接发热部730的一端还可包括填充部,以防止空气流进间接发热部730的内侧。
另一方面,在现有的空气加热器中空气与热线直接接触而被加热,从而出现从发热线产生的金属颗粒等流进空气的问题,但是在本发明中所述的热线埋设在陶瓷之间,空气不是被热线直接加热,而是通过陶瓷被间接加热,因此不产生金属颗粒的同时可加热空气。

Claims (9)

1.一种空气加热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外壳,作为绝缘性物质,在一侧配置空气注入部,由此从外部注入所述空气,而在另一侧配置空气排放口,以向外部排放所述空气;
直接发热部,配置在所述外壳内部,被从外部供应的电流加热;及
间接发热部,物理性接触被加热的所述直接发热部,进而被由此供应的传导热加热,空气流进配置在一侧的入口贯通到配置在另一侧的出口的期间加热所述空气,
其中,所述外壳提供配置所述直接发热部和所述间接发热部的空间,
所述间接发热部阻挡空气与所述直接发热部之间的接触,且包括:
第一间接发热部,围绕所述直接发热部的内表面;
第二间接发热部,围绕所述直接发热部的外表面,
所述第一间接发热部和第二间接发热部具有不同的厚度,
当通过所述空气注入部流入的空气从所述空气注入部移动到所述空气排放口并排出时,所述第一间接发热部加热位于所述第一间接发热部围绕的空气流动路径中的空气的至少一部分,并且所述第二间接发热部加热移动到形成在所述外壳和所述第二间接发热部之间的间隔空间中的空气流动路径的空气的至少一部分。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加热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空气加热器还包括框架,
所述框架在所述外壳和所述间接发热部之间支撑所述外壳和间接发热部,以固定所述外壳和间接发热部间隔预定间距。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加热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空气加热器还包括引线部,所述引线部对所述直接发热部供应电源。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加热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直接发热部埋设在所述间接发热部的内部。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加热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外壳由石英构成。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加热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间接发热部由非金属性物质构成。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空气加热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间接发热部由陶瓷构成。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加热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直接发热部由镍铬铁合金或者钨中的一种构成。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加热器,其特征在于,
外壳和所述间接发热部配置成圆筒形结构。
CN201980007158.2A 2018-10-30 2019-10-11 空气加热器 Active CN11156714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KR10-2018-0131078 2018-10-30
KR20180131078 2018-10-30
PCT/KR2019/013348 WO2020091260A1 (ko) 2018-10-30 2019-10-11 에어 히터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567140A CN111567140A (zh) 2020-08-21
CN111567140B true CN111567140B (zh) 2022-05-27

Family

ID=7046335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80007158.2A Active CN111567140B (zh) 2018-10-30 2019-10-11 空气加热器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11612019B2 (zh)
JP (1) JP7278621B2 (zh)
KR (2) KR20200049586A (zh)
CN (1) CN111567140B (zh)
DE (1) DE112019000353T5 (zh)
WO (1) WO2020091260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2550085B1 (ko) 2021-05-25 2023-06-30 강홍구 온도 센서가 구비된 에어 히터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20010020070A (ko) * 1999-08-31 2001-03-15 윤희실 오존 발생기의 습기 유입 방지장치
CN1498515A (zh) * 2001-08-13 2004-05-19 ͬ�Ϳ�ҵ��ʽ���� 加热器
KR20070044964A (ko) * 2005-10-26 2007-05-02 세메스 주식회사 히터 장치
EP1814362A1 (de) * 2006-01-30 2007-08-01 Leister Process Technologies Heizelement für eine Heisslufteinrichtung
KR20080023446A (ko) * 2006-09-11 2008-03-14 씨앤지하이테크 주식회사 반도체 제조를 위한 유체가열용 인라인히터유닛
KR20120002039U (ko) * 2010-09-10 2012-03-20 백상호 심실링머신용 에어히터
CN104812110A (zh) * 2015-05-07 2015-07-29 华能无锡电热器材有限公司 防潮绝缘电加热器及其制造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1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019893U (ja) 1983-07-18 1985-02-12 ティーディーケイ株式会社 管路ヒ−タ
JPS6019895U (ja) 1983-07-18 1985-02-12 ティーディーケイ株式会社 管路ヒ−タ
JPS60254588A (ja) * 1984-05-31 1985-12-16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中空シ−ズヒ−タ
JPH04299259A (ja) 1991-03-28 1992-10-22 Yokogawa Electric Corp 分析計用ヒ―タ
JPH11144849A (ja) 1997-11-07 1999-05-28 Nekken:Kk 管状発熱体
JP2000311768A (ja) * 1999-04-27 2000-11-07 Kyoto Life Kea Kk 発熱装置および加熱流体発生装置
JP3676686B2 (ja) * 2001-03-02 2005-07-27 有限会社佐藤化成工業所 ポリエチレンテレフタレート等熱可塑性合成樹脂用の攪拌加熱型結晶化装置
KR101254531B1 (ko) 2006-09-11 2013-04-19 씨앤지하이테크 주식회사 반도체 제조를 위한 유체가열용 인라인히터유닛
JP4717932B2 (ja) 2009-01-07 2011-07-06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熱風ヒーター
JP5923295B2 (ja) 2011-12-19 2016-05-24 株式会社ヴァレオジャパン 電気発熱式温水加熱装置、それを備える車両用空調装置及び車両
JP2014073289A (ja) 2012-10-05 2014-04-24 Panasonic Corp 除去装置及び乾燥処理装置
EP2919554A4 (en) * 2012-11-07 2016-06-29 Ngk Insulators Ltd INFRARED HEATING DEVICE AND DRYING FURNACE
JP2014229602A (ja) 2013-07-17 2014-12-08 一陽染工株式会社 面状発熱体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6524631B2 (ja) 2014-09-30 2019-06-05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ロボット、制御装置およびロボットシステム
WO2016068207A1 (ja) * 2014-10-30 2016-05-06 京セラ株式会社 ヒータおよびこれを用いた流体加熱装置
KR20170014964A (ko) 2015-07-31 2017-02-08 배재홍 간접 유체가열장치
JP6778263B2 (ja) 2015-08-21 2020-10-28 フィリップ・モーリス・プロダクツ・ソシエテ・アノニム エアロゾル発生システム用カートリッジ組立品およびカートリッジ組立品を含むエアロゾル発生システム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20010020070A (ko) * 1999-08-31 2001-03-15 윤희실 오존 발생기의 습기 유입 방지장치
CN1498515A (zh) * 2001-08-13 2004-05-19 ͬ�Ϳ�ҵ��ʽ���� 加热器
KR20070044964A (ko) * 2005-10-26 2007-05-02 세메스 주식회사 히터 장치
EP1814362A1 (de) * 2006-01-30 2007-08-01 Leister Process Technologies Heizelement für eine Heisslufteinrichtung
KR20080023446A (ko) * 2006-09-11 2008-03-14 씨앤지하이테크 주식회사 반도체 제조를 위한 유체가열용 인라인히터유닛
KR20120002039U (ko) * 2010-09-10 2012-03-20 백상호 심실링머신용 에어히터
CN104812110A (zh) * 2015-05-07 2015-07-29 华能无锡电热器材有限公司 防潮绝缘电加热器及其制造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567140A (zh) 2020-08-21
KR20220045938A (ko) 2022-04-13
US11612019B2 (en) 2023-03-21
KR102441511B1 (ko) 2022-09-07
DE112019000353T5 (de) 2020-09-17
JP7278621B2 (ja) 2023-05-22
KR20200049586A (ko) 2020-05-08
JP2021513725A (ja) 2021-05-27
WO2020091260A1 (ko) 2020-05-07
US20210251048A1 (en) 2021-08-1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20210059311A1 (en) Indirectly heated capillary aerosol generator
JP2011528501A5 (zh)
CN111567140B (zh) 空气加热器
TWI619839B (zh) Heating device for the susceptor of the CVD reactor
KR101412578B1 (ko) 전기히터
CN209153241U (zh) 发热管和烹饪电器
KR102550085B1 (ko) 온도 센서가 구비된 에어 히터
KR200441974Y1 (ko) 와이어 형태의 발열체로 이루어진 히터 및 이를 이용한소둔로용 히팅파이프
KR100766870B1 (ko) 초고온 급속가열용 일체형 그래파이트 가열기
JP4310563B2 (ja) ヒータ及び該ヒータの端子部構造
TWI771016B (zh) 熱處理爐的加熱器單元
KR102328507B1 (ko) 히터 및 히팅 시스템
CN209766367U (zh) 加热器及热处理***
KR101676409B1 (ko) 전기 열풍기
CN207008286U (zh) 一种显影装置
KR20190089553A (ko) 히터 및 기판처리 장치
SU390691A1 (ru) Электрический нагреватель газа
KR101441974B1 (ko) 열처리 장치
KR100917811B1 (ko) 가변자기장발생기를 이용한 보일러장치
KR20190051693A (ko) 히터
KR102060445B1 (ko) 가스 가열 장치
JP3579932B2 (ja) パネルヒータ
KR20070103950A (ko) 박막증착용 히터 및 그 히터가 구비된 박막증착장치
KR200374014Y1 (ko) 다크 월 히터를 구비한 전기로
KR20070059570A (ko) 반도체 제조용 유체가열장치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