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554727B -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554727B
CN111554727B CN202010486022.9A CN202010486022A CN111554727B CN 111554727 B CN111554727 B CN 111554727B CN 202010486022 A CN202010486022 A CN 202010486022A CN 111554727 B CN111554727 B CN 111554727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lectrode
display
light
layer
display area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486022.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1554727A (zh
Inventor
刘操
陈营营
刘娜
贾松霖
朱平
莫丹
张义波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efei Visionox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efei Visionox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efei Visionox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Hefei Visionox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10486022.9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1554727B/zh
Publication of CN11155472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55472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155472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55472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K50/00
    • H10K59/10OLED displays
    • H10K59/12Active-matrix OLED [AMOLED] displays
    • H10K59/122Pixel-defining structures or layers, e.g. bank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0/00Organic light-emitting devices
    • H10K50/8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10K50/805Electrodes
    • H10K50/81Anode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0/00Organic light-emitting devices
    • H10K50/8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10K50/805Electrodes
    • H10K50/81Anodes
    • H10K50/814Anodes combined with auxiliary electrodes, e.g. ITO layer combined with metal line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0/00Organic light-emitting devices
    • H10K50/8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10K50/85Arrangements for extracting light from the device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0/00Organic light-emitting devices
    • H10K50/8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10K50/86Arrangements for improving contrast, e.g. preventing reflection of ambient light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Electroluminescent Light Sources (AREA)
  • Devices For Indicating Variable Information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实施例公开了一种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显示面板包括基板、第一电极、第二电极、像素定义层和第三电极;基板划分为第一显示区和第二显示区;第一电极位于基板上的第一显示区,第二电极位于基板上的第二显示区,第二电极的透光率大于第一电极的透光率;像素定义层位于基板上,像素定义层包括开口和围绕开口的坡面,开口暴露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第三电极位于第二显示区,并设置于像素定义层的坡面上,第三电极与第二电极搭接。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提升了第二显示区的发光亮度,有利于减小第一显示区和第二显示区的显示效果差异,保证了显示面板发光亮度和光色的均一性,提升了显示装置的屏占比,有助于全面屏显示的实现。

Description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实施例涉及显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显示技术的发展,显示屏的设计要求越来越高。显示装置中的前置摄像头和光线传感器等结构需要从显示装置前侧采光。通常设置在显示屏顶端。为提升显示装置的屏占比,显示屏的设计从刘海屏、水滴屏、打孔屏等逐渐向全面屏过渡。然而,全面屏显示的应用仍然难以实现。
为了增加光线透过率,显示屏中屏下摄像头等的感光区域与正常显示区域通常采用不同设计,导致感光区域与正常显示区域的显示效果差异较大。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以提升显示面板感光区域的发光亮度,减小感光区域和正常显示区的显示效果差异,进而实现全面屏显示。
第一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显示面板,所述显示面板包括:
基板,划分为第一显示区和第二显示区;
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所述第一电极位于所述基板上的所述第一显示区,所述第二电极位于所述基板上的所述第二显示区,所述第二电极的透光率大于所述第一电极的透光率;
像素定义层,位于所述基板上,所述像素定义层包括开口和围绕所述开口的坡面,所述开口暴露所述第一电极和所述第二电极;
第三电极,所述第三电极位于所述第二显示区,并设置于所述像素定义层的坡面上,所述第三电极与所述第二电极搭接。
可选地,所述第二电极的透光率大于或等于所述第三电极的透光率;
优选地,所述第二电极为透明电极。
可选地,所述第三电极的材质与所述第一电极层的材质相同,或者所述第三电极的材质与所述第二电极层的材质相同。
可选地,所述第二电极的材质包括铟锡氧化物和/或铟锌氧化物;
所述第三电极的材料包括铟锡氧化物、银和铟锡氧化物,或者铟锌氧化物、银和铟锌氧化物。
可选地,还包括发光层和第四电极;
所述发光层位于所述像素定义层的开口内,所述第四电极位于所述发光层远离所述第一电极以及所述第二电极的一侧;在所述第一显示区的所述发光层位于所述第一电极与所述第四电极之间,在所述第二显示区的所述发光层位于所述第二电极与所述第四电极之间,且所述发光层至少覆盖所述像素定义层的坡面上的第三电极;
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光学增透层,所述光学增透层位于所述第四电极远离所述基板的一侧,并位于所述像素定义层的开口内。
可选地,还包括:
封装层,位于所述光学增透层远离所述基板的一侧,所述封装层的折射率大于所述光学增透层的折射率。
可选地,所述光学增透层的材质包括聚丙烯酸酯材质和/或环氧系材质。
可选地,所述光学增透层中掺杂有氟化锂和/或氟化镁。
可选地,所述第四电极为透明电极;
优选地,所述第四电极的材质包括铟锡氧化物、铟锌氧化物、镁合金和银合金中的至少一种。
第二方面,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显示装置,包括第一方面中任一所述的显示面板。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显示面板包括:基板、第一电极、第二电极、像素定义层和第三电极;基板划分为第一显示区和第二显示区;第一电极位于基板上的第一显示区,第二电极位于基板上的第二显示区,第二电极的透光率大于第一电极的透光率;像素定义层位于基板上,像素定义层包括开口和围绕开口的坡面,开口暴露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第三电极位于第二显示区,并设置于像素定义层的坡面上,第三电极与第二电极搭接。在设置第二电极的透光率大于第一电极的透光率的基础上,保证了第二显示区有足够的光线透过,以便显示装置中的摄像头和光线传感器感光。并且在像素定义层的坡面上设置第三电极,使得第二显示区不但包括由第二电极构成的发光结构,还包括由第三电极构成的发光结构。第二显示区中,第三电极构成的发光结构能够辅助第二电极构成的发光结构共同发光,增加了第二显示区的发射光线,从而增大了第二显示区的发光亮度和发光色度,有利于减小第一显示区和第二显示区的显示效果差异,保证了显示面板发光亮度和光色的均一性。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解决了现有技术中显示面板的屏下摄像头等的感光区域与正常显示区域显示效果差异较大的技术问题,既能提升感光区域的感光效果,也均衡了感光区域和正常显示区域的显示效果,有助于提升显示装置的屏占比,有利于全面屏显示的实现。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所示显示面板在透光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1所示显示面板在发光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3所示显示面板在发光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光学增透层和封装层中的光路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可以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于解释本发明,而非对本发明的限定。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仅示出了与本发明相关的部分而非全部结构。
正如背景技术所述,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人们对应用于信息交互的显示装置的设计要求越来越高。以手机为例,前置摄像头和光线传感器等功能模块通常设置在手机显示屏的顶端,以便从显示屏前侧采光。为追求产品极致的视觉观感,工程师们不断提高手机的屏占比,将显示屏中最初的分段式排列摄像头模组设计(屏占比约70%),逐渐过渡到后期的刘海屏、水滴屏和打孔屏等设计,这样能够将手机的屏占比提升至90%左右。然而,手机100%的屏占比,也就是全面屏显示,至今未能得到应用。经发明人研究发现,为了增加光线透过率,显示屏中的感光区域(对应设置屏下前置摄像头或光线传感器的区域)与正常显示区域通常采用不同设计,这会导致感光区域与正常显示区域的显示效果差异较大,阻碍了全面屏显示的实现。
基于上述问题,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显示面板。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所示显示面板在透光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图1所示显示面板在发光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图3所示,该显示面板包括:基板10、第一电极21a、第二电极21b、像素定义层30和第三电极22;基板10划分为第一显示区D1和第二显示区D2;第一电极21a位于基板10上的第一显示区D1,第二电极21b位于基板10上的第二显示区D2,第二电极21b的透光率大于第一电极21a的透光率;像素定义层30位于基板10上,像素定义层30包括开口31和围绕开口31的坡面32,开口31暴露第一电极21a和第二电极21b;第三电极22位于第二显示区D2,并设置于像素定义层30的坡面32上,第三电极22与第二电极21b搭接。
如图1-图3所示,具体地,基板10可以是阵列基板,基板10可以为显示面板提供缓冲、保护或支撑等作用,还可以为第一电极21a和第二电极21b提供驱动电压,以驱动显示面板中的发光器件发光。可选地,基板10可以是有机发光阵列基板,基板10包括基底和设置在基底与像素定义层30之间的像素电路。其中,基底可以是柔性基底,柔性基底的材料可以是聚酰亚胺(PI)、聚萘二甲酸乙二醇酯(PEN)或者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等,也可以是上述多种材料的混合材料,基底也可以为采用玻璃等材料形成的硬质基底。像素电路可以包括多个薄膜晶体管和多条信号走线,其中,薄膜晶体管可包括驱动晶体管、开关晶体管和电容,驱动晶体管可以产生驱动电流,并将驱动电流输出至第一电极21a和第二电极21b,从而驱动发光器件发光,开关晶体管则主要起到开关作用,而不用于驱动发光器件。信号走线可包括为像素电路传输数据信号的走线、传输扫描信号的走线和电源线等,不同的信号走线能够为像素电路传输不同的信号。电容可以用于在驱动晶体管被写入数据电压后,保持驱动晶体管栅极的电位,以使驱动晶体管能够为发光器件提供稳定的驱动电流,使发光器件所发出的光的亮度保持稳定。
参考图1-图3,基板10划分为第一显示区D1和第二显示区D2,第一显示区D1和第二显示区D2的透光率不同,且第二显示区D2的透光率大于第一显示区D1的透光率。可选地,第一显示区D1可以是显示面板的正常显示区,第二显示区D2可以是显示面板的感光显示区,第二显示区D2的位置,可以对应于显示装置中的前置摄像头和光线传感器等结构的位置来设置,以满足前置摄像头和光线传感器等结构的透光率需求。第一显示区D1和第二显示区D2的透光率,可以通过设置第一电极21a和第二电极21b的透光率来调节。第一电极21a和第二电极21b可以是显示面板中发光器件的极性相同的电极,其中,发光器件可以是有机发光二极管(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OLED),发光器件可以包括阳极、发光层和阴极,发光层至少包括红色发光层、绿色发光层和蓝色发光层,进而可实现多种颜色的显示。可选地,第一电极21a和第二电极21b可以同为发光器件的阳极。第一电极21a和第二电极21b可以通过基板10过孔连接基板10中的薄膜晶体管,以使薄膜晶体管为第一电极21a和第二电极21b提供驱动电流,从而驱动显示面板中发光器件发光。可以设置第二电极21b的透光率大于第一电极21a的透光率,这样设置的好处在于,在显示面板处于透光状态时,第一电极21a的透光率低,能够保证第一显示区D1的显示效果,第二电极21b的透光率相对第一电极21a的透光率高,能够使足够的光线通过第二电极21b入射显示装置,从而保证显示装置中前置摄像头和光线传感器等结构正常工作。
继续参考图1-图3,像素定义层30用于限定出显示面板中的多个发光器件,图1示例性地示出了像素定义层30限定出第一显示区D1的一个发光器件和第二显示区D2的一个发光器件的情况。发光器件中的发光层23可以设置在像素定义层30的开口31中,第二显示区D2中的发光器件还包括第三电极22,第三电极22与第二电极21b的极性相同。可选地,在第二显示区D2的像素定义层30的开口31中,第三电极22可以设置在相对的两个坡面32上,并且第三电极22均第二电极21b搭接。这样设置的好处在于,在显示面板处于发光状态时,基板10中的薄膜晶体管可以通过信号走线为第二电极21b和第三电极22提供驱动电流,使第二电极21b与像素定义层30的开口31中的发光层23形成发光结构,像素定义层30的坡面32上的第三电极22也能与发光层23形成发光结构,使得像素定义层30的开口31中的发光层23不但能够沿垂直于第二电极21b的方向发射光线,还能够自像素定义层30的坡面32向外发射光线。位于像素定义层30的开口31的发光结构,与位于像素定义层30的坡面32上的发光结构共同发光,不但能够增加第二显示区D2的发光器件的发光亮度,还可以增加第二显示区D2的发光器件的发光色度。
现有技术中,为了保证第二显示区D2的光线透过率,通常将第一显示区D1的第一电极21a和第二显示区D2的第二电极21b设置为不同材质,以使第二电极21b的透光率大于第一电极21a的透光率。这样在第一显示区D1形成的发光器件与第二显示区D2形成的发光器件的材质不同,使得位于第一显示区D1的发光器件的发光亮度和发光色度,均大于位于第二显示区D2的发光器件的的发光亮度和发光色度,导致第一显示区D1和第二显示区D2形成了巨大的显示效果差异。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在设置第二电极21b的透光率大于第一电极21a的透光率的基础上,保证了第二显示区D2有足够的光线透过,以便显示装置中的摄像头和光线传感器接收足够光线感光。并且在像素定义层30的坡面32上设置第三电极22,使得第二显示区D2不但包括由第二电极21b构成的发光结构,还包括由第三电极22构成的发光结构。第二显示区D2中,第三电极22构成的发光结构能够辅助第二电极21b构成的发光结构共同发光,增加了第二显示区D2的发射光线,从而增大了第二显示区D2的发光亮度和发光色度,有利于减小第一显示区D1和第二显示区D2的显示效果差异,保证了显示面板发光亮度和发光色度的均一性。并且,第二显示区D2既能用于感光,也能用于正常显示,使得摄像头和光线传感器等感光结构可以设置在显示面板的显示区,而无需设置在非显示区,能够提升显示装置的屏占比,有助于全面屏显示的实现。
需要说明的是,图1-图3均为显示面板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图中仅示出了像素定义层30的两侧坡面32,实际应用中,像素定义层30的开口具有围绕开口31形成的整面坡面32。可以根据第一显示区D1和第二显示区D2的显示效果差异,选择在像素定义层30的相对两侧坡面32,或者围绕整面坡面32设置第三电极22,以使由第三电极22构成的发光结构能够辅助第二电极21b构成的发光结构工作,从而保证第一显示区D1和第二显示区D2的显示效果一致。
如图1-图3所示,可选地,设置第二电极21b的透光率大于或等于第三电极22的透光率;优选地,设置第二电极21b为透明电极。示例性地,第二显示区D2可以是显示面板中与屏下前置摄像头的设置区域对应的显示区,设置第二电极21b为透明电极,这样,在用户使用前置摄像头进行图像采集时,能够使外界光线透过第二显示区D2进入到摄像头,保证了屏下摄像头区域的光线透过率,顺利完成图像采集。在用户不使用显示装置的摄像功能时,由于第二电极21b与发光层23构成的发光结构的发光亮度和发光色度相对第一显示区D1的发光结构的发光亮度和发光色度较弱,设置第二电极21b的透光率等于第三电极22的透光率,由第三电极22构成的发光结构辅助发光,可以增加第二显示区D2的发射光线,并提升第二显示区D2的发光亮度。
设置第二电极21b的透光率大于第三电极22的透光率,由于第二电极21b的透光率也大于第一电极21a的透光率,使得第三电极22的透光率更为接近第一电极21a的透光率,则由第三电极22所构成的发光结构的发光亮度和发光色度,接近由第一电极21a所构成的发光结构的发光亮度和发光色度。这样,由第三电极22构成的发光结构辅助发光,不但可以提升第二显示区D2的发光亮度,还能提升第二显示区D2的发光色度,进一步减小了第一显示区D1和第二显示区D2的显示效果差异。另外,由于第三电极22的透光率较低,也能够提升第三电极22对光线的反射能力,提高第三电极22与发光层23构成的发光结构的发光亮度,以最大限度地增加像素定义层30的坡面32区域向外发射的光线。像素定义层30的开口21区域底部和坡面32区域共同向外发射光线,从而增大第二显示区D2的显示亮度,改善屏下摄像头区域与正常显示区域的亮度及光学差异。
参考图1-图3,可以令第三电极22的材质与第二电极21b的材质相同。这样,第二显示区D2中,由第三电极22形成的发光结构可以辅助由第二电极21b形成的发光结构共同发光,有利于增加第二显示区D2的发射光线,并提升第二显示区D2的发光亮度,以减小第一显示区D1和第二显示区D2的显示效果差异。优选地,设置第三电极22的材质与第一电极21a层的材质相同。这样设置的好处在于,第一电极21a所构成的发光结构与第三电极22所构成的发光结构的发光亮度和发光色度接近,第二显示区D2中,通过第三电极22形成的发光结构辅助第二电极21b形成的发光结构共同发光,能够使第二显示区D2的发光亮度和发光色度均接近第一显示区D1的发光亮度和发光色度,有助于改善屏下摄像头区域的显示效果,并均衡第二显示区D2和第一显示区D1的显示效果,保证显示面板的显示均一性。
可选地,第二电极21b的材质包括铟锡氧化物和/或铟锌氧化物;第三电极22的材料包括铟锡氧化物、银和铟锡氧化物,或者铟锌氧化物、银和铟锌氧化物。铟锡氧化物(Indium Tin Oxide,ITO)和铟锌氧化物(Indium Zinc Oxide,IZO)均为透明半导体导电材质,具有很好的导电性和透明性,ITO的光线透过率可达90%以上,IZO的光线透过率也较高,设置第二电极21b的材质包括ITO和/或IZO,能够保证第二显示区D2的感光器件工作时,有足够的光线照射。通常情况下,第一显示区D1的第一电极21a的材质包括铟锡氧化物(ITO)、银(Ag)和铟锡氧化物(ITO),或者是铟锌氧化物(IZO)、银(Ag)和铟锌氧化物(IZO),可以将第三电极22设置为层叠的ITO、Ag和ITO,或者层叠的IZO、Ag和IZO,以保证第一显示区D1中由第一电极21a构成的发光器件,和第二显示区D2中由第三电极22构成的发光器件结构相同,使二者的发光亮度与光色接近,从而减小第二显示区D2和第一显示区D1的显示效果差异。
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图5是图3所示显示面板在发光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如图4和图5所示,可选地,显示面板还包括发光层23、第四电极24和光学增透层25;发光层23位于像素定义层30的开口31内,第四电极24位于发光层23远离第一电极21a以及第二电极21b的一侧;在第一显示区D1的发光层23a位于第一电极21a与第四电极24之间,在第二显示区D2的发光层23b位于第二电极21b与第四电极24之间,且发光层23b至少覆盖像素定义层30的坡面32上的第三电极22;光学增透层25位于第四电极24远离基板10的一侧,并位于像素定义层30的开口31内。
如图4和图5所示,具体地,显示面板中,第一显示区D1的发光器件,由第一电极21a、发光层23a和第四电极24构成;第二显示区D2的发光器件,由第二电极21b、第三电极22、发光层23b和第四电极24构成。可选地,第一电极21a和第二电极21b可以是发光器件的阳极,第三电极22可以是发光器件的辅助阳极,第四电极24可以是发光器件的阴极。基板10中的薄膜晶体管可以通过信号走线向第一电极21a提供驱动电流,驱动第一显示区D1的发光器件发光,使第一显示区D1实现显示功能,基板10中的薄膜晶体管也可以通过信号走线向第二电极21b和第三电极22提供驱动电流,驱动第二显示区D2的发光器件发光,使第二显示区D2实现显示功能。
参考图4和图5,光学增透层25可以是透光性高的材质,用于提升照射到其表面的光线的透过率。这样,在显示面板处于显示状态时,由第三电极22、发光层23b和第四电极24构成的发光器件发射出的光线,能够从像素定义层30的坡面32照射至光学增透层25靠近坡面32的表面,从而通过光学增透层25增加发光器件的发射光,以提升第二显示区D2的显示亮度,均衡第一显示区D1和第二显示区D2的显示效果。在显示面板处于感光状态时,例如可以是在应用显示装置的屏下摄像头进行图像采集时,通过光学增透层25和第二电极21b的共同作用,能够增加外界入射至屏下摄像头的光线,保证了屏下摄像头的采光,从而优化显示装置的图像采集效果。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可以将第二显示区D2的发光层23b和第四电极24沿像素定义层30的开口31和坡面32的弧度形成,使第二显示区D2的发光器件也包括开口和围绕开口的坡面,在第二显示区D2的发光器件的开口中形成光学增透层25,并且光学增透层25将发光器件的开口填平。这样设置的好处在于,光学增透层25不但起到透光作用,均衡显示面板的显示效果,有助于全面屏的实现,光学增透层25还具有填补作用,保持了显示面板的平整度,有利于显示面板后续薄膜封装的减薄工艺,降低了制造成本。
如图4和图5所示,可选地,显示面板还包括有机填充层26,有机填充层26位于第一显示区D1中第四电极24远离基板10的一侧,并位于像素定义层30的开口31内。示例性地,在显示面板的制作过程中,通常设置像素定义层30的厚度在1um-2um左右,而像素定义层30的开口31内形成的发光层23的厚度通常在200nm左右,发光层23及后续形成的第四电极24均沿像素定义层30的开口31和坡面32的弧度形成,发光层23和第四电极24的厚度不足以完全填充像素定义层30的开口31,使得第一显示区D1中的发光器件也包括开口和围绕开口的坡面。可以在第一显示区D1的发光器件的开口中形成有机填充层26,并且有机填充层26将发光器件的开口填平。这样设置的好处在于,保持了显示面板的平整度,有利于显示面板后续薄膜封装的减薄工艺,降低了制造成本,并且,有机填充层26还能够隔绝水氧,防止基板10中的像素电路发生腐蚀。可选地,有机填充层26与光学增透层25的厚度一致。这样能够使第一显示区D1和第二显示区D2的厚度一致,进而保持整个显示面板的平整度,并降低后续薄膜封装工艺的成本。可选地,有机填充层26与光学增透层25的材质一致。有机填充层26和光学增透层25可以采用透光性高的相同材质,这样,有机填充层26不但起到填充及阻隔作用,还能增加第一显示区D1的光线透过率,提升第一显示区D1的发光器件的亮度,优化了显示效果,并且,在显示面板的制作过程中,有机填充层26和光学增透层25可以在一道工序制作,简化了制作工艺流程。示例性地,有机填充层26的材质包括亚克力材质和/或环氧系材质。亚克力材质和环氧系材质均为透明度较高的材质,有助于提升第一显示区D1的光线透过率。继续参考图4和图5,可选地,显示面板还包括封装层40,封装层40位于光学增透层25远离基板10的一侧,封装层40的折射率大于光学增透层25的折射率。具体地,封装层40可以是用于封装显示面板的无机薄膜,能够隔绝水氧,防止显示面板中的像素电路发生腐蚀。图6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光学增透层和封装层中的光路结构示意图,结合图4-图6,示例性地,可以设定光学增透层25的折射率为n1,封装层40折射率为n2,第二显示区D2中的发光器件沿像素定义层30的坡面32的发射光L照射到光学增透层25和封装层40的交界面时,会发生折射,然后从封装层40向外发射。其中,α为沿像素定义层30的坡面32与基板10所在平面形成的锐角,由于光学增透层25能够增加光线的透过率,因此发射光L近似垂直于光学增透层25的坡面发射,光线L与光学增透层25和封装层40的交界面之间的入射角也为α,β为光线L通过封装层40发射至外界的发射角。根据折射率公式可以得到下式:
可以根据上式设置封装层40折射率为n2大于光学增透层25的折射率为n1,这样设置的好处在于,n2的数值大于n1的数值,在确定了像素定义层30的坡面32角度α之后,能够减小光线L通过封装层40发射至外界的发射角β,尽可能地保证发光器件沿像素定义层30的坡面32的发射光L能够垂直于封装层40所在平面发射。
对比图3和图5,显示面板的第一显示区D1的发光器件的发射光沿垂直于基板10所在平面发射,第二显示区D2中的发光器件的发射光沿垂直于基板10所在平面发射,并沿像素定义层30的坡面32发射,第三电极22的设置确实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第二显示区D2的显示亮度,均衡第一显示区D1和第二显示区D2的显示效果。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在设置了光学增透层25和封装层40后,一方面,光学增透层25增加了沿像素定义层30的坡面32的发射光的透过率,进一步增加了第二显示区D2的显示亮度,沿像素定义层30的坡面32的发射光可以近似垂直发射。另一方面,通过设置封装层40的折射率大于光学增透层25的折射率,封装层40和光学增透层25共同作用,能够使第二显示区D2的所有发射光均垂直于封装层40所在平面发射,由于第一显示区D1的发光器件的发射光也是垂直于封装层40所在平面发射,这样不但保证了第一显示区D1和第二显示区D2的发光器件的发光亮度和光色一致,也保证了发光器件的发射光路一致,进一步减小了第一显示区D1和第二显示区D2之间的显示差异,有助于全面显示屏的实现。
参考图4和图5,可选地,光学增透层25的材质包括聚丙烯酸酯材质和环氧系材质中的至少一种。聚丙烯酸酯材质和环氧系材质(例如水性环氧树脂和水性环氧固化剂等),均具有良好的透明度和粘合性,设置光学增透层25的材质包括聚丙烯酸酯材质和环氧系材质中的至少一种,不但能够提高光学增透层25的透光率,有助于显示面板的显示效果的均一性,还能牢固粘附第四电极24和封装层40,提升显示面板的可靠性。优选地,光学增透层25中掺杂有氟化锂和/或氟化镁。具体地,还可以在光学增透层25中添加具有较低折射率的粒子,例如氟化锂(LiF)和氟化镁(MgF)等,以进一步增加光学增透层25的光线透过率,从而提升第二显示区D2的发光亮度,减小第一显示区D1和第二显示区D2之间的显示差异。
继续参考图4和图5,可选地,第四电极24为透明电极。将第四电极24设置为透明电极,不但能够增加显示面板第一显示区D1的透光率,还可以增加第二显示区D2的透光率,既有助于提升显示面板的整体显示效果,又有利于减小第一显示区D1和第二显示区D2之间的显示差异。优选地,第四电极24的材质包括铟锡氧化物、铟锌氧化物、镁合金和银合金中的至少一种。其中,铟锡氧化物(ITO)和铟锌氧化物(IZO)均为透明半导体导电材质,镁合金包括透明镁铝氧化物和透明镁锌氧化物,银合金包括透明银导电薄膜等。
如图4和图5所示,示例性地,在显示面板的工艺制程中,可以采用磁控溅射和刻蚀的方法,在基板10上分别形成图形化的第一电极21a和第二电极21b;然后,在基板10上形成具有开口31和坡面32的像素定义层30;在像素定义层30的坡面32上,通过磁控溅射和刻蚀的方法形成第三电极22,使第三电极22形成ITO、Ag和ITO的叠层结构,第三电极22位于像素定义层30开口31底部的区域与第二电极21b搭接;通过掩膜蒸镀的方法,采用有机发光材料制备显示面板中发光器件的发光层23,使发光层23形成在像素定义层30的开口31内,发光层23沿像素定义层30的开口31和坡面32形成开口结构,由于金属掩膜版的开口较大,发光层23可以直接覆盖第二显示区D2中的第三电极22,无需另行采用新增掩膜版来分别制备第一显示区D1的发光层23a和第二显示区D2的发光层23b;通过掩膜蒸镀的方法,整面蒸镀第四电极24,第四电极24沿发光层23形成开口结构;采用喷墨打印技术,在第一显示区D1和第二显示区D2的第四电极24所形成开口结构中同时打印光学增透层25和有机填充层26,通过光学增透层25和有机填充层26填补第四电极24的开口结构,使第一显示区D1和第二显示区D2的厚度一致;最后,采用薄膜封装工艺对显示面板进行封装,在显示面板靠近第四电极24的一侧设置封装层40,以隔绝水氧,防止显示面板中的像素电路发生腐蚀。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显示装置,图7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如图7所示,该显示装置100可以包括本发明任意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200。显示装置100可以为图7所示的全面屏手机,也可以为电脑、电视机和智能穿戴显示装置等,本发明实施例对此不作特殊限定。
结合图1和图7,显示面板200包括:基板10、第一电极21a、第二电极21b、像素定义层30和第三电极22;基板10划分为第一显示区D1和第二显示区D2;第一电极21a位于基板10上的第一显示区D1,第二电极21b位于基板10上的第二显示区D2,第二电极21b的透光率大于第一电极21a的透光率;像素定义层30位于基板10上,像素定义层30包括开口31和围绕开口31的坡面32,开口31暴露第一电极21a和第二电极21b;第三电极22位于第二显示区D2,并设置于像素定义层30的坡面32上,第三电极22与第二电极21b搭接。
其中,第一显示区D1可以是显示面板的正常显示区,第二显示区D2可以是显示面板的感光显示区,第二显示区D2的位置,可以对应于显示装置中的前置摄像头和光线传感器等结构的位置来设置,以满足前置摄像头和光线传感器等结构的透光率需求。
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在设置第二电极21b的透光率大于第一电极21a的透光率的基础上,保证了第二显示区D2有足够的光线透过,以便显示装置中的摄像头和光线传感器感光。并且在像素定义层30的坡面32上设置第三电极22,使得第二显示区D2不但包括由第二电极21b构成的发光结构,还包括由第三电极22构成的发光结构。第二显示区D2中,第三电极22构成的发光结构能够辅助第二电极21b构成的发光结构共同发光,增加了第二显示区D2的发射光线,从而增大了第二显示区D2的发光亮度和发光色度,有利于减小第一显示区D1和第二显示区D2的显示效果差异,保证了显示面板发光亮度和光色的均一性。并且,第二显示区D2既能用于感光,也能用于正常显示,使得摄像头和光线传感器等感光结构可以设置在显示面板的显示区,而无需设置在非显示区,能够提升显示装置的屏占比,有助于全面屏显示的实现。
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显示装置包括本发明任意实施例所述的显示面板,因此具备上述有益效果,这里不再赘述。
注意,上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及所运用技术原理。本领域技术人员会理解,本发明不限于这里所述的特定实施例,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能够进行各种明显的变化、重新调整和替代而不会脱离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因此,虽然通过以上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说明,但是本发明不仅仅限于以上实施例,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情况下,还可以包括更多其他等效实施例,而本发明的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范围决定。

Claims (11)

1.一种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面板包括:
基板,划分为第一显示区和第二显示区;所述第一显示区是显示面板的正常显示区,所述第二显示区是显示面板的感光显示区;所述第二显示区的透光率大于所述第一显示区的透光率;
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所述第一电极位于所述基板上的所述第一显示区,所述第二电极位于所述基板上的所述第二显示区,所述第二电极的透光率大于所述第一电极的透光率;
像素定义层,位于所述基板上,所述像素定义层包括开口和围绕所述开口的坡面,所述开口暴露所述第一电极和所述第二电极;
第三电极,所述第三电极位于所述第二显示区,并设置于所述像素定义层的坡面上,所述第三电极与所述第二电极搭接;
所述第三电极构成的发光结构辅助所述第二电极构成的发光结构共同发光;
还包括发光层和第四电极;
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光学增透层,所述光学增透层位于所述第四电极远离所述基板的一侧,并位于所述像素定义层的开口内;
还包括:
封装层,位于所述光学增透层远离所述基板的一侧,所述封装层的折射率大于所述光学增透层的折射率。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电极的透光率大于或等于所述第三电极的透光率。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电极为透明电极。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电极的材质与所述第一电极层的材质相同,或者所述第三电极的材质与所述第二电极层的材质相同。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电极的材质包括铟锡氧化物和/或铟锌氧化物;
所述第三电极的材质包括铟锡氧化物和银,或者铟锌氧化物和银。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光层位于所述像素定义层的开口内,所述第四电极位于所述发光层远离所述第一电极以及所述第二电极的一侧;在所述第一显示区的所述发光层位于所述第一电极与所述第四电极之间,在所述第二显示区的所述发光层位于所述第二电极与所述第四电极之间,且所述发光层至少覆盖所述像素定义层的坡面上的第三电极。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学增透层的材质包括聚丙烯酸酯材质和/或环氧系材质。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学增透层中掺杂有氟化锂和/或氟化镁。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四电极为透明电极。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四电极的材质包括铟锡氧化物、铟锌氧化物、镁合金和银合金中的至少一种。
11.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10中任一项所述的显示面板。
CN202010486022.9A 2020-06-01 2020-06-01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Active CN111554727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486022.9A CN111554727B (zh) 2020-06-01 2020-06-01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486022.9A CN111554727B (zh) 2020-06-01 2020-06-01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554727A CN111554727A (zh) 2020-08-18
CN111554727B true CN111554727B (zh) 2023-11-07

Family

ID=7200678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486022.9A Active CN111554727B (zh) 2020-06-01 2020-06-01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1554727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327962B (zh) * 2021-05-21 2022-08-23 武汉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Oled显示面板和oled显示装置
CN114333693B (zh) * 2021-12-10 2023-04-07 合肥维信诺科技有限公司 阵列基板、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14335384B (zh) * 2021-12-29 2023-10-03 武汉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CN114551540A (zh) * 2022-02-09 2022-05-27 深圳市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Oled显示面板及其制作方法、oled显示模组
CN115802792A (zh) * 2022-11-22 2023-03-14 武汉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40113550A1 (en) * 2002-12-12 2004-06-17 Hitachi Displays, Ltd. Light-emitting element and display device using same
CN104282844A (zh) * 2013-07-08 2015-01-14 上海和辉光电有限公司 有机发光结构及其制造方法及有机发光组件
US20160043161A1 (en) * 2014-08-07 2016-02-11 Japan Display Inc. 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ce display device
US20170117338A1 (en) * 2015-10-21 2017-04-27 Japan Display Inc. Display device
CN110061038A (zh) * 2019-04-26 2019-07-26 武汉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10660929A (zh) * 2018-06-29 2020-01-07 乐金显示有限公司 显示装置
US20200044002A1 (en) * 2018-07-31 2020-02-06 Lg Display Co., Ltd. Display device
CN111063720A (zh) * 2019-12-30 2020-04-24 厦门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40113550A1 (en) * 2002-12-12 2004-06-17 Hitachi Displays, Ltd. Light-emitting element and display device using same
CN104282844A (zh) * 2013-07-08 2015-01-14 上海和辉光电有限公司 有机发光结构及其制造方法及有机发光组件
US20160043161A1 (en) * 2014-08-07 2016-02-11 Japan Display Inc. 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ce display device
US20170117338A1 (en) * 2015-10-21 2017-04-27 Japan Display Inc. Display device
CN110660929A (zh) * 2018-06-29 2020-01-07 乐金显示有限公司 显示装置
US20200044002A1 (en) * 2018-07-31 2020-02-06 Lg Display Co., Ltd. Display device
CN110061038A (zh) * 2019-04-26 2019-07-26 武汉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11063720A (zh) * 2019-12-30 2020-04-24 厦门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554727A (zh) 2020-08-1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1554727B (zh)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US11038151B2 (en) Display device
CN109148527B (zh) 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US11994778B2 (en) Color filter substrate and display panel
KR102614061B1 (ko) 표시 장치
EP4002480A1 (en) Display substrate, and display device
US20220352285A1 (en) Display substrate and display device
US20230105154A1 (en) Display substrate,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 same, and display apparatus
EP4053828A1 (en) Display substrate and display device
WO2022156290A1 (zh)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13130587A (zh) 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CN113555517A (zh) 显示基板和显示装置
KR20210086898A (ko) 표시 장치 및 그 제조방법
KR20220065949A (ko) 표시 장치
KR20240048033A (ko) 표시 장치 및 이의 제조 방법
CN113097405B (zh) 发光显示面板
US11588138B2 (en) Display device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electronic device
CN112715058B (zh) 显示装置及制备方法、散热膜层以及电子设备
CN114649374A (zh) 显示装置
US20230062993A1 (en) Display device and method of fabricating the same
US20220392979A1 (en) Display device
US20230038990A1 (en) Display device
US20240130202A1 (en) Display panel, display device and wearable device
US12052882B2 (en) Display panel and display device
US20230225175A1 (en) Display panel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