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491051B - 移动终端 - Google Patents

移动终端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491051B
CN111491051B CN202010320823.8A CN202010320823A CN111491051B CN 111491051 B CN111491051 B CN 111491051B CN 202010320823 A CN202010320823 A CN 202010320823A CN 111491051 B CN111491051 B CN 111491051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etection body
mobile terminal
radiation
auxiliary
radiation detec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320823.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1491051A (zh
Inventor
许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Priority to CN202010320823.8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1491051B/zh
Publication of CN11149105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49105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149105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49105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M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 H04M1/00Substation equipment, e.g. for use by subscribers
    • H04M1/02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telephone sets
    • H04M1/0202Portable telephone sets, e.g. cordless phones, mobile phones or bar type handsets
    • H04M1/026Details of the structure or mounting of specific component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1/00Details of transmission systems, not covered by a single one of groups H04B3/00 - H04B13/00; Details of transmission systems not characterised by the medium used for transmission
    • H04B1/38Transceivers, i.e. devices in which transmitter and receiver form a structural unit and in which at least one part is used for functions of transmitting and receiving
    • H04B1/3827Portable transceivers
    • H04B1/3833Hand-held transceivers
    • H04B1/3838Arrangements for reducing RF exposure to the user, e.g. by changing the shape of the transceiver while in us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M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 H04M1/00Substation equipment, e.g. for use by subscribers
    • H04M1/72Mobile telephones; Cordless telephones, i.e. devices for establishing wireless links to base stations without route selection
    • H04M1/724User interfa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rdless or mobile telephones
    • H04M1/72448User interfa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rdless or mobile telephones with means for adapting the functionality of the device according to specific condition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AREA)
  • Telephone Function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移动终端,包括:壳体;天线,包括设于所述壳体上的至少一个辐射检测本体;至少一个辅助检测本体,设于所述壳体内,且靠近于所述辐射检测本体;至少一个电容式接近传感器,设于所述壳体内,所述电容式接近传感器电连接所述辐射检测本体及所述辅助检测本体,用于检测所述辐射检测本体与待检测主体的第一电容值和检测所述辅助检测本体与所述待检测主体的第二电容值;及控制器,所述控制器用于根据所述第一电容值和所述第二电容值获取所述辐射检测本体与所述待检测主体之间的距离值,并根据所述距离值调节所述天线的发射功率。本申请提供的移动终端能够以提高电容式接近传感器的检测灵敏度。

Description

移动终端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电子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移动终端。
背景技术
随着移动通讯的发展,手持移动终端也更加贴近人们的生活,人们使用移动终端的频率也不断提高,使用时间也增长,例如,手机、平板等。SAR(Specific AbsorptionRate,电磁波吸收比率),是手机或无线产品之电磁波能量吸收比值,其定义为:在外电磁场的作用下,人体内将产生感应电磁场,国际科学界用“SAR”值来对手机辐射进行量化和测量。SAR传感器是一种电容式接近传感器,通过检测移动终端与人体之间的电容值变化,来检测移动终端与人体之间的间距是否满足天线调节SAR值的条件,当条件满足时,天线减小发射功率,以减少对人体的影响,因此,电容式接近传感器的检测灵敏度为极为重要的参数。如何提高电容式接近传感器的检测灵敏度,成为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发明内容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能够以提高电容式接近传感器的检测灵敏度的移动终端。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移动终端,包括:
壳体;
天线,包括设于所述壳体上的至少一个辐射检测本体;
至少一个辅助检测本体,设于所述壳体内,且靠近于所述辐射检测本体;
至少一个电容式接近传感器,设于所述壳体内,所述电容式接近传感器电连接所述辐射检测本体及所述辅助检测本体,用于检测所述辐射检测本体与待检测主体的第一电容值和检测所述辅助检测本体与所述待检测主体的第二电容值;及
控制器,所述控制器用于根据所述第一电容值和所述第二电容值获取所述辐射检测本体与所述待检测主体之间的距离值,并根据所述距离值调节所述天线的发射功率。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移动终端,通过增设辅助检测本体,辅助检测本体、辐射检测本体皆与电容式接近传感器之间形成电容检测通道,从而移动终端具有双检测通道,可有效地避免单一检测通道时,辐射检测本体的感应面积小或者辐射检测本体受到的干扰因素影响较大而导致电容式接近传感器的检测灵敏度低的问题,提高了电容式接近传感器的检测灵敏度,进而提升了移动终端的安全性能。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移动终端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提供的一种移动终端的结构拆分示意图;
图3是本申请实施例一提供的一种移动终端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天线功率回退与距离的曲线关系图;
图5是本申请实施例二提供的一种移动终端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申请实施例三提供的一种移动终端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本申请所列举的实施例之间可以适当的相互结合。
请参照图1,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移动终端的结构示意图。移动终端100可以为电话、电视、平板电脑、手机、照相机、个人计算机、笔记本电脑、车载设备、耳机、手表、可穿戴设备、基站、车载雷达、客户前置设备(Customer Premise Equipment,CPE)等能够收发电磁波信号的设备。以移动终端100是手机为例,为了便于描述,以移动终端100处于第一视角为参照进行定义,移动终端100的宽度方向定义为X轴方向,移动终端100的长度方向定义为Y轴方向,移动终端100的厚度方向定义为Z轴方向。箭头所指示的方向为正向。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的部件,并且为了简洁,在不同实施例中,省略对相同部件的详细说明。可理解的,附图示出的本申请实施例中的各种部件的厚度、长宽等尺寸仅为示例性说明,而不应对本申请构成任何限定。
请参照图2,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一提供的一种移动终端100的结构拆分示意图。
本实施例中,请参照图2,移动终端100至少包括依次固定配合连接的显示屏10及壳体50。壳体50包括中框20及电池盖30。显示屏10、中框20及电池盖30三者包围形成收容空间。可以理解的,中框20及电池盖30可以一体成型。移动终端100还包括设于收容空间内的电池201、主板202、小板203、摄像头204、麦克风、受话器、扬声器、人脸识别模组、指纹识别模组等等能够实现手机的基本功能的器件,在本实施例中不再一一列举。
请参照图3,移动终端100还包括天线40。本实施例中,所述天线40为天线模组。天线40至少包括射频收发芯片41、至少一个匹配电路42、至少一个馈电部43及至少一个辐射本体44。本实施例中,以匹配电路42的数量、馈电部43的数量及辐射本体44的数量皆为多个且皆相等为例进行说明。多个辐射本体44中,至少一个辐射本体44作为辐射检测本体。
本实施例中,请参照图3,射频收发芯片41设于主板202和/小板203上。壳体50包括中框20及电池盖30。本实施例中,以辐射本体44设于中框20上为例进行举例说明,后续不再赘述。
可选的,中框20的材质包括但不限于金属、塑料、陶瓷等等。辐射本体44具有较好的导电性。辐射本体44的材质包括但不限于金属、导电塑料、导电氧化物、导电聚合物等材质。本实施例中,中框20为金属材质,辐射本体44与中框20合为一体。换言之,中框20由多段相互绝缘的金属段组成。其中,相邻的两个金属段之间由绝缘材料填充,以使相邻的两个金属段之间相互绝缘。本申请对于每个金属段的长度不做具体的限定,金属段的长度可以根据所收发的频段的频率来设计。每个金属段为一个辐射本体44。
可选的,请参照图3,匹配电路42和馈电部43皆设于主板202上,馈电部43接触并电连接辐射本体44。可选的,馈电部43可以为导电弹片,馈电部43与辐射本体44弹性抵接并电连接。可选的,馈电部43还可以为导电凸起,辐射本体44上设有与导电凸起相卡合的凹槽,通过将导电凸起卡合于辐射本体44的凹槽内,以使馈电部43与辐射本体44紧密连接。可选的,馈电部43还可以通过同轴线焊接于辐射本体44。本实施例中,以馈电部43还可以通过同轴线焊接于辐射本体44为例进行说明。
本实施例中,匹配电路42电连接于所述射频收发芯片41与所述馈电部43之间。匹配电路42由电容和/电感组成,通过设计匹配电路42的结构,可以调节辐射本体44的阻抗,从而使得辐射本体44可以收发到预设频段的电磁波信号。
可以理解的,辐射本体44所辐射的电磁波信号包括但不限于毫米波信号、亚毫米波信号、太赫兹信号、2.4GHz和5.0GHz的WIFI信号、900MHz、1800MHz及1900MHz等几个频段的GSM信号、GPS信号、蓝牙信号等。本实施例以辐射本体44辐射毫米波信号为例进行说明。
可以理解的,每个辐射本体44还电连接主板202上的参考地。
本实施例中,请参照图3,移动终端100还包括至少一个电容式接近传感器60、至少一个辅助检测本体70及控制器80。
可以理解的,请参照图3,本申请所述的电容式接近传感器60为SAR传感器。至少一个电容式接近传感器60设于所述壳体50内且设于主板202上。控制器80可以为集成芯片。射频收发芯片41和至少一个电容式接近传感器60皆电连接控制器80。每个电容式接近传感器60电连接一个辐射检测本体441,以通过辐射检测本体441检测辐射检测本体441与待检测主体(例如,人体)之间的距离值。本申请中,将辐射本体44作为电容式接近传感器60的辐射检测本体441,可以复用辐射本体44,减小移动终端100的元件数量,减少成本和节省移动终端100的空间。
可以理解的,电容式接近传感器60的数量可以为一个,一个电容式接近传感器60电连接一个辐射检测本体441。当然,电容式接近传感器60的数量可以为多个,可以每个电容式接近传感器60皆电连接一个辐射检测本体441,也可以至少两个电容式接近传感器60电连接同一个辐射检测本体441。本实施例以一个电容式接近传感器60电连接一个辐射检测本体441为例进行说明。可以理解的,辐射检测本体441可以靠近显示屏10且设于移动终端100的顶部或两侧,以使该辐射检测本体441在移动终端100接近人体的过程中能够更加准确地检测到人体与辐射检测本体441之间的电容值。
本实施例中,至少一个辅助检测本体70设于所述壳体50内,且靠近于辐射检测本体441。本实施例以在辐射检测本体441附近设置一个辅助检测本体70为例进行说明。可以理解的,
本实施例中,所述电容式接近传感器60电连接所述辐射检测本体441及所述辅助检测本体70,用于检测所述辐射检测本体441与待检测主体的第一电容值和检测所述辅助检测本体70与所述待检测主体的第二电容值。具体的,所述辐射检测本体441和所述辅助检测本体70的材质皆为导电材质。
可选的,所述辐射检测本体441的材质和所述辅助检测本体70的材质相同。进一步地,所述辐射检测本体441的材质和所述辅助检测本体70的材质皆为金属。
本实施例中,所述电容式接近传感器60将所检测的第一电容值和第二电容值实时地发送给控制器80,所述控制器80用于根据所述第一电容值和所述第二电容值获取所述辐射检测本体441与所述待检测主体之间的距离值,并根据所述距离值调节所述天线40的发射功率。具体的,控制器80根据第一电容值和第二电容值合成第三电容值,并根据第三电容值计算所述辐射检测本体441与待检测主体(例如,人体)之间的距离,从而监测在待检测主体与辐射检测本体441之间的间距小于距离阈值时,则开始控制射频收发芯片41的发射功率减小,进而减小人体对天线40辐射的电磁波吸收比率,降低移动终端100的辐射风险,提高移动终端100的安全性能。其中,距离阈值可以为10mm~12mm。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移动终端100,通过增设辅助检测本体70,辅助检测本体70、辐射检测本体441皆与电容式接近传感器60之间形成电容检测通道,从而移动终端100具有双检测通道,可有效地避免单一检测通道时,辐射检测本体441的感应面积小或者辐射检测本体441受到的干扰因素影响较大而导致电容式接近传感器60的检测灵敏度低的问题,提高了电容式接近传感器60的检测灵敏度,进而提升了移动终端100的安全性能。
以下结合附图对于辅助检测本体70的结构和位置进行具体的举例说明。
请参照图3,所述辅助检测本体70设于所述移动终端100的主板202上;或者,所述辅助检测本体70位于所述主板202与所述中框20之间。本实施例中以辅助检测本体70设于主板202上为例进行说明。移动终端100的主板202所在面为X-Y平面上,主板202在X-Y面上具有较大的承载面积,在主板202上可以设置的辅助检测本体70的面积较大。
进一步地,所述辅助检测本体70的感应面积大于或等于所述辐射检测本体441的感应面积。
当辐射检测本体441为辐射毫米波信号的辐射体时,辐射检测本体441的物理面积过小,导致构成检测电容的极板面积过小,从而不能满足电容式接近传感器60检测的精度。一般地,假设国际认证标准要求在10mm左右开始降天线40的发射功率,但是当辐射检测本体441的检测电容的极板面积过小时,辐射检测本体441只能在半径为0~5mm内才能感应到人体,而在10mm左右无法感应到人体靠近,因此,在人体靠近辐射主体10mm左右时不会降低天线40的发射功率,导致人体受到的辐射损伤大。
通过设置辅助检测本体70,并将辐射检测本体441的感应面积设置大于或等于辐射检测本体441的感应面积,以弥补辐射检测本体441因面积过小而无法在10mm左右时有效地调节天线40的发射功率的问题。
进一步地,在辐射检测本体441只能在半径为0~5mm内才能感应到人体时,本实施例中通过设置辅助检测本体70,可以使得电容式接近传感器60能够检测到0~12mm范围内的人体,完全能够满足天线40的降低SAR值的触发距离为10mm的要求。
具体的,所述辅助检测本体70朝向或背向所述显示屏10设置。本实施例中,辐射检测本体441朝向显示屏10设置,在人体靠近移动终端100的显示屏10的过程中,所述辅助检测本体70与人体相对,提高电容式接近传感器60经辅助检测本体70的检测准确率。
可以理解的,所述辅助检测本体70与所述辐射检测本体441间隔设置,其中,所述辅助检测本体70与所述辐射检测本体441之间的间距可以为1mm~5mm。
本实施例中,辐射检测本体441是设于壳体50拐角且弯折设置的金属段,以使得的辐射检测本体441朝向X轴方向和Y轴方向皆有较大的电容检测面积。所述辅助检测本体70靠近于壳体50上设有该辐射检测本体441的拐角设置,以使所述辅助检测本体70靠近辐射检测本体441。此外,所述辅助检测本体70在Z轴方向具有较大的电容检测面积,辅助检测本体70与辐射检测本体441同时作用可以在各个方向与人体形成电容,覆盖的方向性更广,检测的准确性更高。
可选的,所述辅助检测本体70可以与所述辐射检测本体441的至少部分相对设置。换言之,辅助检测本体70可以设于Z-X平面内或Y-Z平面内,或者,辅助检测本体70为与辐射检测本体441相同的弯折段,如此,以使电容式接近传感器60经辅助检测本体70检测到的与人体之间的电容值更接近辐射检测本体441与人体之间的电容值。
本申请实施例提出的双通道检测方案,通过设置辅助检测本体70单独连接电容式接近传感器60的独立管脚,保证辅助检测本体70与辐射检测本体441两者能够同时工作。在工作过程中,电容式接近传感器60可以分别解调出经辐射检测本体441检测的第一电容值(C1)和经辅助检测本体70检测的第二电容值(C2)。电容式接近传感器60将第一电容值(C1)和第二电容值(C2)发送至控制器80,控制器80可以通过内部算法合成一个整体电容(C3)。其中,C3可以取C1与C2的平均值。或者,根据辐射检测主体和辅助检测主体的面积比确定C3。例如,辐射检测主体和辅助检测主体的面积比为0.1:0.9,C3可以取0.1*C1+0.9*C2。
控制器80根据检测整体电容(C3)获取人体与辐射检测本体441之间的间距,并根据预设设定的曲线调节天线40的发射功率。具体的,根据人体与辐射检测本体441之间的间距调节天线40的发射功率的参考曲线如图4所示。
当辐射检测本体441的检测到人体的距离范围为0~5mm时,设置辅助检测本体70之后的检测距离范围可以拓展到0~12mm(并不限定12mm,还可以为11mm、14mm、15mm等),同时降SAR的触发距离是10mm,所以设置辅助检测本体70之后,可以提高电容式接近传感器60的检测电极的可检测距离范围,以满足降SAR的触发距离要求。
在实际应用中,控制器80根据电容式接近传感器60检测的整体电容(C3)以判断当前检测距离,能够保证在人体距离辐射检测本体441的距离为10mm处时移动终端100能够做到正常降SAR触发,满足认证要求;当人体继续靠近,在满足人体距离辐射检测本体441的距离为5mm处时,电容式接近传感器60仅仅通过辐射检测本体441所检测的第一电容值(C1)对应的检测距离已经满足5mm检测精度要求,则控制器80控制辐射检测本体441为正常工作状态且辅助检测本体70为停止工作状态,避免在近距离处由于人体近靠近辅助检测本体70但并没有靠近辐射检测本体441时导致的功率超额降低,影响用户体验,提高移动终端100的射频性能。
请参照图3,所述移动终端100还包括第一检测通道1和所述第二检测通道2。所述第一检测通道1电连接所述电容式接近传感器60与所述辐射检测本体441。所述第二检测通道2电连接所述电容式接近传感器60与所述辅助检测本体70。
第一检测通道1和第二检测通道2皆为导电线。第一检测通道1和第二检测通道2皆设于主板202上。所述第一检测通道1和第二检测通道2并行设置且相互靠近,以使所述第一检测通道1和第二检测通道2所在的环境相同,从而避免第一检测通道1和第二检测通道2由于不同的环境误差导致电容值的检测不准确,而引进新的误差影响,可以提高电容式接近传感器60对于辐射检测本体441与待检测主体之间的距离检测的准确性。
可以理解的,第一检测通道1和第二检测通道2之间的间距为1mm~5mm,以使第一检测通道1和第二检测通道2所处的环境相同,减少第一检测通道1和第二检测通道2由于不同的环境误差导致电容值的检测不准确,提高电容式接近传感器60对于辐射检测本体441与待检测主体之间的距离检测的准确性。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检测通道1的长度和所述第二检测通道2的长度相等,以使所述第一检测通道1对应于辐射检测本体441所检测的电容值的影响量与第二检测通道2对应于辐射检测本体441所检测的电容值的影响量相同,提高电容式接近传感器60对于辐射检测本体441与待检测主体之间的距离检测的准确性。
本实施例通过设置辅助检测本体70单独连接电容式接近传感器60的独立管脚,保证辅助检测本体70与辐射检测本体441两者同时工作,形成双检测通道,控制器80在相对远距离(5mm~12mm)处控制双检测通道皆工作,双检测通道同时工作时可检测到的距离值,满足认证降SAR触发距离要求;同时在近距离(0~5mm)处,控制器80仅仅控制辐射检测本体441工作,以保证近距离处不会因辅助检测本体70的存在而出现功率超额降低,影响用户体验。
请参阅图5,本申请实施例二提供的一种移动终端100,本实施例提供的移动终端100与实施例一提供的移动终端100的结构大致相同,主要的不同之处在于,本实施例提供的移动终端100不包括第一检测通道1和第二检测通道2。本实施例提供的移动终端100包括第三检测通道3及双工器4。所述双工器4的第一端口401通过所述第三检测通道3电连接所述电容式接近传感器60。所述双工器4的第二端口402电连接所述控制器80。所述双工器4的第三端口403电连接所述辐射检测本体441。所述双工器4的第四端口404电连接所述辅助检测本体70。所述双工器4用于使所述辐射检测本体441的检测信号与所述辅助检测本体70的检测信号分离。
电容式接近传感器60的工作电流为低频交流电,可选为100KHz。可以配置电容式接近传感器60的工作电流为f1和f2,双工器4的第三端口403和第四端口404分别对应f1和f2。电容式接近传感器60的辐射检测本体441和辅助检测本体70分别连接双工器4的f1、f2工作端口。由于辐射检测本体441和辅助检测本体70的工作频率不同,电容式接近传感器60可以分别解调出辐射检测本体441所检测的电容值(C1)和辅助检测本体70所检测的电容值(C2)。电容式接近传感器60将第一电容值(C1)和第二电容值(C2)发送至控制器80,控制器80可以通过内部算法合成一个整体电容(C3)。
通过在辅助检测本体70与辐射检测本体441间增加双工器4,双工器4使得辐射检测本体441和辅助检测本体70的工作频率不同,以便于电容式接近传感器60可以分别解调出辐射检测本体441所检测的电容值(C1)和辅助检测本体70所检测的电容值(C2),相较于实施例一,无需设置两个检测通道,只需设置一个检测通道及结合双工器4,即可实现电容式接近传感器60对于辐射检测本体441所检测的电容值(C1)和辅助检测本体70所检测的电容值(C2)的检测;此外,控制器80在相对远距离(5mm~12mm)处控制双检测通道皆工作,双检测通道同时工作时可检测到的距离值,满足认证降SAR触发距离要求;同时在近距离(0~5mm)处,控制器80仅仅控制辐射检测本体441工作,以保证近距离处不会因辅助检测本体70的存在而出现功率超额降低,影响用户体验。
请参阅图6,本申请实施例三提供的一种移动终端100,本实施例提供的移动终端100与实施例一提供的移动终端100的结构大致相同,主要的不同之处在于,所述移动终端100还包括切换开关5。所述切换开关5的一端电连接所述电容式接近传感器60和电连接所述控制器80。所述双工器4的另一端电连接所述辐射检测本体441和电连接所述辅助检测本体70。当所述控制器80获取的所述距离值大于预设阈值时,所述控制器80控制所述切换开关5切换成所述辐射检测本体441和所述辅助检测本体70两者皆与所述电容式接近传感器60导通。当所述控制器80获取的所述距离值小于或等于所述预设阈值时,所述控制器80控制所述切换开关5切换成所述辐射检测本体441与所述电容式接近传感器60导通,所述预设阈值为1mm~5mm。
具体的,切换开关5可以选择单刀单掷开关,切换开关5串联在电容式接近传感器60与辅助检测本体70的通路上,用于控住辅助检测本体70的工作与否;或者,切换开关5可以选择单刀双掷开关,用于连接电容式接近传感器60、辅助检测本体70与辐射检测本体441,用于控制辅助检测本体70与辐射检测本体441之间的切换。
控制器80电连接切换开关5的控制引脚,控制开关的工作状态。
通过在辅助检测本体70与辐射检测本体441间增加切换开关5,可以实现控制器80在相对远距离(5mm~12mm)处控制辅助检测本体70与辐射检测本体441皆工作,辅助检测本体70与辐射检测本体441同时工作时可检测到的距离值,满足认证降SAR触发距离要求;同时在近距离(0~5mm)处,控制器80仅仅控制辐射检测本体441工作,以保证近距离处不会因辅助检测本体70的存在而出现功率超额降低,提高移动终端100的通讯可靠性。
可以理解的,实施例三可以与实施例二相结合,以获取新的实施例,也是本申请的保护范围。
以上所述是本申请的部分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申请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视为本申请的保护范围。

Claims (11)

1.一种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
天线,包括设于所述壳体上的至少一个辐射检测本体;
至少一个辅助检测本体,设于所述壳体内,且靠近于所述辐射检测本体;
至少一个电容式接近传感器,设于所述壳体内,所述电容式接近传感器电连接所述辐射检测本体及所述辅助检测本体,用于检测所述辐射检测本体与待检测主体的第一电容值和检测所述辅助检测本体与所述待检测主体的第二电容值;
控制器,所述控制器用于根据所述第一电容值和所述第二电容值获取所述辐射检测本体与所述待检测主体之间的距离值,并根据所述距离值调节所述天线的发射功率;及
切换开关,所述切换开关的一端电连接所述电容式接近传感器和电连接所述控制器,所述切换开关的另一端电连接所述辐射检测本体和电连接所述辅助检测本体,当所述控制器获取的所述距离值大于预设阈值时,所述控制器控制所述切换开关切换成所述辐射检测本体和所述辅助检测本体两者皆与所述电容式接近传感器导通;当所述控制器获取的所述距离值小于或等于所述预设阈值时,所述控制器控制所述切换开关切换成所述辐射检测本体与所述电容式接近传感器导通。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终端还包括第一检测通道和第二检测通道,所述第一检测通道电连接所述电容式接近传感器与所述辐射检测本体,所述第二检测通道电连接所述电容式接近传感器与所述辅助检测本体。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检测通道和第二检测通道并行设置,所述第一检测通道的长度和所述第二检测通道的长度相等。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终端还包括第三检测通道及双工器,所述双工器的第一端口通过所述第三检测通道电连接所述电容式接近传感器,所述双工器的第二端口电连接所述控制器,所述双工器的第三端口电连接所述辐射检测本体,所述双工器的第四端口电连接所述辅助检测本体,所述双工器用于使所述辐射检测本体的检测信号与所述辅助检测本体的检测信号分离。
5.如权利要求1~4任意一项所述的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预设阈值为1mm~5mm。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包括中框,所述辐射检测本体设于所述中框或为所述中框的一部分,所述辅助检测本体设于所述移动终端的主板上,或者位于所述主板与所述中框之间。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终端还包括与所述壳体相盖合的显示屏,所述辅助检测本体朝向或背向所述显示屏设置。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辅助检测本体与所述辐射检测本体的至少部分相对设置。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辅助检测本体的感应面积大于或等于所述辐射检测本体的感应面积。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辅助检测本体的材质与所述辐射检测本体的材质相同。
11.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辐射检测本体为辐射毫米波信号、亚毫米波信号或太赫兹波信号的辐射体。
CN202010320823.8A 2020-04-21 2020-04-21 移动终端 Active CN111491051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320823.8A CN111491051B (zh) 2020-04-21 2020-04-21 移动终端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320823.8A CN111491051B (zh) 2020-04-21 2020-04-21 移动终端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491051A CN111491051A (zh) 2020-08-04
CN111491051B true CN111491051B (zh) 2021-05-14

Family

ID=7181317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320823.8A Active CN111491051B (zh) 2020-04-21 2020-04-21 移动终端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1491051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188646B (zh) * 2020-09-18 2023-08-25 Oppo(重庆)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客户终端设备
CN112615949B (zh) * 2020-12-14 2022-09-16 Oppo(重庆)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接近检测装置、终端及通信方法
CN115342720A (zh) * 2021-05-14 2022-11-15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电子设备
CN115343537A (zh) * 2021-05-14 2022-11-15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Sar检测组件及检测方法、电子设备
CN115732897A (zh) * 2021-09-01 2023-03-03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电子设备及控制电子设备sar的方法
CN113890935B (zh) * 2021-09-28 2023-06-13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电子设备及天线发射功率的调节方法
CN114243271A (zh) * 2021-12-15 2022-03-25 深圳市锐尔觅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天线装置、电路板组件及电子设备
CN114678683A (zh) * 2022-03-28 2022-06-28 深圳市锐尔觅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电子设备
CN118198704A (zh) * 2022-12-12 2024-06-14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电子设备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20150121832A (ko) * 2014-04-22 2015-10-30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센서 겸용 안테나 장치를 갖는 전자 장치
US9241050B1 (en) * 2014-09-05 2016-01-19 Google Technology Holdings LLC Self-healing antenna system
CN105677120A (zh) * 2014-12-04 2016-06-15 商升特公司 多屏蔽电容性传感电路
CN205666332U (zh) * 2016-06-03 2016-10-26 合肥联宝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天线、电子设备的边框及电子设备
CN107566577A (zh) * 2017-09-29 2018-01-09 努比亚技术有限公司 移动终端
CN109687110A (zh) * 2018-12-28 2019-04-26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一种天线结构及通信终端
CN110708404A (zh) * 2018-07-09 2020-01-17 商升特公司 邻近传感器和移动无线设备
CN110719348A (zh) * 2018-07-13 2020-01-21 商升特公司 智能邻近检测器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548145A (zh) * 2017-06-27 2018-01-05 西安易朴通讯技术有限公司 天线装置、移动终端及天线调节方法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20150121832A (ko) * 2014-04-22 2015-10-30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센서 겸용 안테나 장치를 갖는 전자 장치
US9241050B1 (en) * 2014-09-05 2016-01-19 Google Technology Holdings LLC Self-healing antenna system
CN105677120A (zh) * 2014-12-04 2016-06-15 商升特公司 多屏蔽电容性传感电路
CN205666332U (zh) * 2016-06-03 2016-10-26 合肥联宝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天线、电子设备的边框及电子设备
CN107566577A (zh) * 2017-09-29 2018-01-09 努比亚技术有限公司 移动终端
CN110708404A (zh) * 2018-07-09 2020-01-17 商升特公司 邻近传感器和移动无线设备
CN110719348A (zh) * 2018-07-13 2020-01-21 商升特公司 智能邻近检测器
CN109687110A (zh) * 2018-12-28 2019-04-26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一种天线结构及通信终端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491051A (zh) 2020-08-0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1491051B (zh) 移动终端
CN111511006B (zh) 天线发射功率的调节方法、装置及移动终端
CN112821031B (zh) 电子设备
CN107431271B (zh) 无线通信设备表面上的多频带天线
US20230361470A1 (en) Antenna assembly and electronic device
US10069192B2 (en) Portable communication device
EP2403057B1 (en) Controlling a beamforming antenna using reconfigurable parasitic elements
US9905908B2 (en) Antenna structure with proximity sensor
KR101634274B1 (ko) 안테나 구조체
TWI502808B (zh) 行動通訊裝置
US11139566B2 (en) Electronic device
US20230344151A1 (en) Antenna assembly and electronic device
CN113054403B (zh) 电子设备
CN111416197B (zh) 可折叠壳体组件和可折叠电子设备
CN111710961A (zh) 毫米波天线模组和电子设备
CN108288749B (zh) 一种天线***及移动终端
EP2736119A1 (en) Printed wide band monopole antenna module
US6946998B2 (en) Radio apparatus with a planar antenna
CN110809837B (zh) 无线通信装置
TWI825720B (zh) 具有通訊及感測功能之行動裝置
TWI722286B (zh) 電子式偵測複合天線
CN113258262B (zh) 电子装置
WO2023130418A1 (en) Antenna assembly capable of proxmity sensing and electronic device with the antenna assembly
TWI748174B (zh) 電子式偵測複合天線
EP3053220B1 (en) Electronic device with pifa type antenna and wireless signal transmitting/receiving device thereof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