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488084A - 显示装置及移动终端 - Google Patents

显示装置及移动终端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488084A
CN111488084A CN201910087203.1A CN201910087203A CN111488084A CN 111488084 A CN111488084 A CN 111488084A CN 201910087203 A CN201910087203 A CN 201910087203A CN 111488084 A CN111488084 A CN 11148808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ouch
cover plate
light scattering
substrate
modu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0087203.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罗丽
王文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nhui Jingzhuo Optical Display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Nanchang OFilm Tech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anchang OFilm Tech Co Ltd filed Critical Nanchang OFilm Tech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10087203.1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1488084A/zh
Publication of CN11148808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488084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 G06F3/044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by capacitive mea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 G06F3/0412Digitisers structurally integrated in a display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2203/00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G06F3/00 - G06F3/048
    • G06F2203/041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G06F3/041 - G06F3/045
    • G06F2203/04112Electrode mesh in capacitive digitiser: electrode for touch sensing is formed of a mesh of very fine, normally metallic, interconnected lines that are almost invisible to see. This provides a quite large but transparent electrode surface, without need for ITO or similar transparent conductive material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AREA)
  • Electroluminescent Light Sourc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显示装置及移动终端。显示装置包括:一种显示装置,包括:显示模组;盖板,设于所述显示模组上;防眩光结构,设于所述盖板远离所述显示模组的表面,所述防眩光结构包括远离所述盖板的第一凹凸表面;以及散光结构,设于所述盖板与所述显示模组之间,所述散光结构包括远离所述盖板的第二凹凸表面。所述散光结构能够散射所述显示模组发出的光线,避免光线径直照射在第一凹凸表面所形成的微观的凹凸透镜上,从而有效防止雪花状闪光点的形成,同时,所述散光结构还能提高所述显示装置的辉度。

Description

显示装置及移动终端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影像显示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显示装置及移动终端。
背景技术
智能手机、电视机等电子产品通常包括显示装置及设于显示装置上的保护盖板,为了避免电子产品的可视效果受到强光(如太阳光)反射的影响,目前大部分保护盖板均为防眩光盖板(例如,防眩光玻璃,Anti-glare glass)。防眩光盖板的防眩光表面为凹凸表面,在外界光线照射下会产生漫反射现象,从而减少盖板反射的眩光(Anti-Glare)。但对于显示装置发出的光线而言,防眩光表面的凹凸结构会形成微观的凹凸透镜,从而容易在显示装置上形成雪花状闪光点(sparkle),影响视觉效果,因此,虽然带有防眩光盖板的产品改良了眩光问题,但是同时也衍生出了雪花状闪光点问题。
发明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如何解决显示装置中的雪花状闪光点的问题,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及移动终端。
一种显示装置,包括:
显示模组;
盖板,设于所述显示模组上;
防眩光结构,设于所述盖板远离所述显示模组的表面,所述防眩光结构包括远离所述盖板的第一凹凸表面;以及
散光结构,设于所述盖板与所述显示模组之间,所述散光结构包括远离所述盖板的第二凹凸表面。
所述散光结构的所述第二凹凸表面能够散射所述显示模组发出的光线,避免光线径直照射在第一凹凸表面所形成的微观的凹凸透镜上,从而有效防止雪花状闪光点的形成,同时,所述散光结构还能提高所述显示装置的辉度。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防眩光结构包括多个间隔排布的第一凸起,多个所述第一凸起形成所述防眩光结构的第一凹凸表面,在所述盖板至所述显示模组的方向上,所述第一凸起的截面宽度逐渐增大;所述散光结构包括多个间隔排布的第二凸起,多个所述第二凸起形成所述散光结构的第二凹凸表面,在所述盖板至所述显示模组的方向上,所述第二凸起的截面宽度逐渐减小。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凹凸表面的粗糙度大于所述第二凹凸表面的粗糙度。此时,具有较低粗糙度的所述第二凹凸表面能够通过更多光线,且可避免由所述显示模组进入所述散光结构的光线的散射角度过大,从而有效防止所述显示模组的清晰度下降。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散光结构的材质为光学胶;及/或
所述第二凹凸表面上设置有第一粘结层,所述第一粘结层的折射率小于所述散光结构的折射率。相较于采用覆载有颗粒以实现散射效果的散射结构而言,上述散光结构能够以更低的成本制作,且可通过压印等方式控制所述散光结构的成型,从而更易控制所述第二凹凸表面的粗糙度。且当所述第一粘结层的折射率小于所述散光结构的折射率时,可使进入到所述散射结构的光线具有良好的散射效果,防止光线径直到达所述第一凹凸表面,从而减弱闪光点现象。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显示装置还包括触控模组,所述触控模组设于所述盖板与所述显示模组之间;其中
所述散光结构设于所述盖板与所述触控模组之间;
或者,所述散光结构设于所述触控模组与所述显示模组之间;
或者,所述散光结构设于所述触控模组内。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散光结构设于所述盖板与所述触控模组之间;
所述散光结构设于所述盖板靠近所述显示模组的表面,所述散光结构与所述触控模组之间设置有第一粘结层;
或者,所述显示装置还包括基材,所述散光结构设于所述基材上,所述散光结构与所述触控模组之间设置有第一粘结层,所述基材与所述盖板之间设置有第二粘结层。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散光结构设于所述触控模组与所述显示模组之间;
所述显示装置还包括基材,所述散光结构设于所述基材上,所述散光结构与所述显示模组之间均设置有第一粘结层,所述基材与所述触控模组之间设置有第二粘结层。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散光结构设于所述触控模组与所述显示模组之间;
所述触控模组包括第一触控导电膜与第二触控导电膜,所述第一触控导电膜设置有第一触控电极,所述第二触控导电膜设置有第二基底以及设置于所述第二基底上的第二触控电极,所述第一触控导电膜中的所述第一触控电极直接设置于所述盖板上,所述第一触控导电膜与所述第二触控导电膜之间设置有第二粘结层,所述散光结构直接设置于所述第二基底上,所述散光结构与所述显示模组之间均设置有第一粘结层。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散光结构设于所述触控模组内;
所述触控模组包括第一触控导电膜和第二触控导电膜,所述第一触控导电膜与所述盖板之间设置有第二粘结层;
所述第一触控导电膜包括第一基底及设于所述第一基底上的第一触控电极,所述第二触控导电膜包括第二基底以及设于所述第二基底上的第二触控电极,所述第一触控电极与所述第二触控电极用于确定触控坐标;以及
所述散光结构设于所述第一基底远离所述第一触控电极的表面,或设于所述第二基底远离所述第二触控电极的表面。
一种移动终端,包括上述任一项实施例所述的显示装置。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的散光结构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的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的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的移动终端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理解本发明,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发明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本发明的首选实施例。但是,本发明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例的目的是使本发明的公开内容更加透彻全面。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原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原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相反,当元件被称作“直接在”另一原件“上”时,不存在中间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发明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发明。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对于一般的显示装置而言,防眩光盖板的凹凸表面会形成多个微观的凹凸透镜,而凹凸透镜的结构会使径直入射的光束容易出现聚焦现象,从而形成雪花状闪光点(sparkle),影响视觉效果。
参考图1所示,本申请一实施例中的显示装置10包括显示模组110、设于显示模组110上的盖板120、设于盖板120远离显示模组110的表面的防眩光结构121以及设置于盖板120与显示模组110之间的散光结构160。其中,防眩光结构121包括远离盖板120的第一凹凸表面1210,散光结构160包括远离盖板120的第二凹凸表面1610。显示模组110可以为液晶显示模组(LCM)或有机发光二极管模组(OLED模组)。
当外界光线照射到显示装置10的防眩光结构121上时,第一凹凸表面1210能够对外界光线实现漫反射,避免光线在反射时过于集中,从而实现防眩光效果。同时,当显示模组110发出的光线照射到散光结构160上时,第二凹凸表面1610能够对显示模组110的光线实现散射,即,穿过第二凹凸表面1610的光线具有发散特性,以避免光线径直照射到第一凹凸表面1210上,从而减轻雪花状闪光点的现象,提升视觉效果。
在一些实施例中,防眩光结构121与盖板120一体成型,此时,第一凹凸表面1210即为盖板120远离显示模组110的表面。在另一些实施例中,防眩光结构121为独立的膜状结构,即防眩光结构121还包括与第一凹凸表面1210相对的第一连接表面1220,此时,防眩光结构121通过第一连接表面1220与盖板120远离显示模组110的表面连接。防眩光结构121的材质可以为塑料或玻璃,且盖板120的材质也可以为塑料或玻璃。
在一些实施例中,可以通过刻蚀盖板120远离显示模组110的一侧以形成防眩光结构121的第一凹凸表面1210,此时,盖板120与防眩光结构121一体成型。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可以在盖板120远离显示模组110的一侧形成一层胶层,再通过压印等方法形成防眩光结构121的第一凹凸表面1210。在还有的一些实施例中,防眩光结构121为独立的薄膜,此时通过刻蚀等的方法在薄膜远离盖板120的表面上形成第一凹凸表面1210。
具体地,在一些实施例中,防眩光结构121包括多个间隔排布的第一凸起1211,多个第一凸起1211形成防眩光结构121的第一凹凸表面1210。在盖板120至显示模组110的方向上,第一凸起1211的截面宽度逐渐增大,其中的截面垂直于防眩光结构121。具体地,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凸起1211可以为圆锥、棱锥、半球、半椭球、菱镜中的任一种结构。在一些实施例中,可通过压印或刻蚀的方法以在防眩光结构121上形成多个第一凸起1211,进而形成第一凹凸表面1210。此时,由外界照射到第一凹凸表面1210的光线将在多个第一凸起1211的作用下发生漫反射。
参考图1和图2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散光结构160包括与第二凹凸表面1610相对的第二连接表面1620,在散光结构160中,第二凹凸表面1610靠近显示模组110,而第二连接表面1620远离显示模组110。在一些实施例中,散光结构160通过第二连接表面1620连接相邻元件。
在一些实施例中,散光结构160由光学胶形成,其中的光学胶可以为紫外固化胶、紫外固化树脂、红外固化胶或热固化材料等,此时,散光结构160上的第二凹凸表面1610可以通过模具压印等物理方式形成。在另一些实施例中,散光结构160也为塑料薄膜结构或玻璃薄膜结构,此时,可以通过模具压印或刻蚀的方法在散光结构160上形成第二凹凸表面1610。相较于一般通过涂覆丙烯酸颗粒以实现散射效果的方案而言,采用上述散光结构160能够降低生产工艺的难度以及降低材料成本。优选地,散光结构160具有高透过率。
在一些实施例中,散光结构160包括多个间隔排布的第二凸起1611,多个第二凸起1611形成散光结构160的第二凹凸表面1610。在盖板120至显示模组110的方向上,第二凸起1611的截面宽度逐渐减小,其中的截面垂直于散光结构160。具体地,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凸起1611可以为圆锥、棱锥、半球、半椭球、菱镜中的任一种结构。相对地,相邻两个第二凸起1611之间将形成凹陷区域。在一些实施例中,可通过压印或刻蚀的方法以在散光结构160上形成多个第二凸起1611,进而形成第二凹凸表面1610。优选地,多个第二凸起1611呈规则的阵列式排布,规则的排布方式能够使第二凹凸表面1610中各区域的散射效果趋于一致,避免不同区域之间的防闪光点效果出现较大的差异。
由显示模组110照射到第二凹凸表面1610上的光线将在多个第二凸起1611的作用下发生散射(发散)并穿过散光结构160,随后到达盖板120及防眩光结构121。而由于第一凹凸表面1210上的第一凸起1211会形成上述的微观透镜,从而,当第二凹凸表面1610对显示模组110的光线实现散射以使光线无法径直到达第一凸起1211上时,可有效防止出现径直照射的光线在微观透镜下聚焦而形成雪花状闪光点的现象,进而提高显示装置10的显示效果。
举例而言,当散光结构160为紫外固化胶形成的结构时,可先形成半固化的紫外固化胶层,随后采用压印模具压印紫外固化胶层,以在紫外固化胶层上形成多个第二凸起1611,随后,再采用紫外光固化紫外固化胶层,从而得到散光结构160。此时,利用压印、刻蚀等方式形成的第二凸起1611具有可控的形状及尺寸,进而能够控制第二凹凸表面1610的粗糙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凹凸表面1610的粗糙度小于第一凹凸表面1210的粗糙度,即,第二凸起1611的面型相较第一凸起1211的面型平缓。此时。具有较低粗糙度的第二凹凸表面1610具有更高的透过率,且可避免由显示模组110进入散光结构160的光线的散射角度过大(图像光线的散射角度过大时将使图像变得模糊),以此确保显示装置10的显示图像具有良好的清晰度。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由于第二凹凸表面1610具有凹凸特性,若第二凹凸表面1610直接连接相邻元件(如基材、触控模组、显示模组等)时,第二凹凸表面1610上的凹陷区域将形成空隙,空隙中的空气将使由空隙进入到散光结构160中的光线发生较大角度的散射,从而使显示装置10的显示图像变得模糊,影响显示品质。另外,空隙的存在将使显示装置10中的灰尘等杂质更易进入到第二凹凸表面1610的空隙中,导致显示装置10在显示时图像出现黑斑等问题。因此,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凹凸表面1610上设置有第一粘结层111,第一粘结层111能够将覆盖第二凹凸表面1610上的空隙,并起到连接散光结构160与相邻元件的作用。优选地,第一粘结层111填平第二凹凸表面1610。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粘结层111的折射率小于散光结构160的折射率。此时,由第一粘结层111进入到散光结构160的光线具有良好的散射效果,防止光线较为集中地到达第一凹凸表面1210上,从而减弱闪光点现象。
如图1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显示装置10还包括设置于盖板120与显示模组110之间的基材150,基材150可用于设置散光结构160或触控电极。在一些实施例中,基材150可以为聚对苯二甲酸类塑料(PET)或玻璃基板。
在一些实施例中,显示装置10还包括第二粘结层112,第二粘接层112设置于防眩光结构121与显示模组110之间,第二粘结层112可用于连接显示装置10中相邻的两个元件,如连接盖板120与散光结构160、盖板120与基材150、基材150与散光结构160等。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粘结层112材质可以为光学胶或光刻胶,如紫外固化胶、紫外固化树脂、红外固化胶或热固化材料等具有粘结及高透光效果的材料。优选地,第二粘结层112均匀覆盖于相邻两个连接元件的连接表面上,避免在连接表面上出现气泡。
现以一实施例来说明显示装置10的元件排列结构:显示装置10包括显示模组110、盖板120及设置于盖板120及显示模组110之间的基材150,其中,防眩光结构121的第一连接表面1220连接盖板120远离显示模组110的表面,盖板120与基材150之间设置有第二粘结层112以实现连接,散光结构160的第二连接表面1620连接基材150靠近显示模组110的表面,散光结构160的第二凹凸表面1610上设置有第一粘结层111,第一粘结层111将第二凹凸表面1610填平并连接散光结构160及显示模组110。
在一些实施例中,显示装置10还包括触控模组130。触控模组130包括绝缘设置的第一触控电极131和第二触控电极132,第一触控电极131及第二触控电极132用于确定触控坐标。具体地,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触控电极131可以为金属网格、ITO膜或纳米银线导电层;第二触控电极132也可以为金属网格、ITO膜或纳米银线导电层。在另一些实施例中,触控模组130还包括基底,第一触控电极131或第二触控电极132形成于基底上,此时,散光结构160设置于基底与第一触控电极131或第二触控电极132相对的另一表面上。
特别地,在一些实施例中,当第一触控电极131和第二触控电极132分别为金属网格时,第一触控电极131和第二触控电极132以及盖板120能够构成一体化电容式触摸屏结构。在一些实施例中,ITO膜也可直接镀于盖板120上。
另外,当散光结构160的材质为光学胶时,散光结构160可直接设置于第一触控电极131或第二触控电极132上。当散光结构160的材质为玻璃或塑料时,散光结构160也可通过设置光学胶或光刻胶以连接第一触控电极131或第二触控电极132。
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散光结构160设于盖板120与触控模组130之间;在另一些实施例中,散光结构160设于触控模组130与显示模组110之间;在还有的一些实施例中,散光结构160也可设于触控模组130内。
下面将对以上三种散光结构160的分布情况进行说明,其中,将以防眩光结构121与盖板120一体成型且散光结构160的材质为光学胶为例。
当散光结构160设于盖板120与触控模组130之间时,如图1所示的一些实施例中,防眩光结构121设置于盖板120远离显示模组110的一侧,基材150远离显示模组110的表面通过设置第二粘结层112与盖板120连接。另外,散光结构160的第二连接表面1620直接与基材150连接,第二凹凸表面1610上设置有第一粘结层111以与触控模组130的一侧连接,而触控模组130的另一侧则通过设置第二粘结层112以连接显示模组110。
在一些实施例中,显示装置10也可不设置基材150,此时,散光结构160直接设于盖板120靠近显示模组110的表面。
散光结构160设于显示模组110与触控模组130之间时,如图3所示的一些实施例中,防眩光结构121设置于盖板120远离显示模组110的一侧,触控模组130一侧的第一触控电极131直接形成于盖板120上,触控模组130另一侧的第二触控电极132通过第二粘接层112连接基材150,第一触控电极131与第二触控电极132之间通过光学胶或光刻胶实现连接,散光结构160直接设置于基材150靠近显示模组110的表面,且散光结构160的第二凹凸表面1610上设置有第一粘结层111以连接显示模组110。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二触控电极132也可直接形成于基材150上。在另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触控电极131与盖板120之间也可以通过设置光学胶或光刻胶以实现连接。优选地,基材150的厚度为23微米。
当散光结构160设于显示模组110与触控模组130之间时,显示装置10也可不设置基材150。具体参考图4所示,在另一些实施例中,触控模组130一侧的第一触控电极131直接形成于盖板120上,触控模组130另一侧的第二触控电极132上设置有散光结构160,且散光结构160中第二凹凸表面1610上设置有第一粘结层111以连接显示模组110。在另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触控电极131与盖板120之间也可以通过设置光学胶或光刻胶以实现连接。
参考图5,在一些实施例中,触控模组130包括第一触控导电膜和第二触控导电膜。其中,第一触控导电膜包括第一触控电极131,第二触控导电膜包括第二触控电极132以及第二基底133,第二基底133的材质为PET或玻璃。第一触控电极131直接形成于盖板120上,第一触控电极131与第二基底133之间通过第二粘接层112连接,第二触控电极132直接形成于第二基底133靠近显示模组110的表面。另外,散光结构160设置于第二触控电极132上,且第二凹凸表面1610通过第一粘结层111连接显示模组110。在另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触控电极131与盖板120之间也可以通过设置光学胶或光刻胶以实现连接。在还有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二触控电极132可设置于第二基底133的任一表面。优选地,第二触控电极131与第二基底133所形成的结构的厚度为50微米。
当散光结构160设于触控模组130内时,具体参考图6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触控模组包130包括第一触控导电膜、第二触控导电膜以及散光结构160。其中,第一触控导电膜设置有第一触控电极131和第一基底134,第二触控导电膜设置有第二触控电极132和第二基底133,第一基底134的材质可以为PET或玻璃。其中,第一触控电极131形成于第一基底134的靠近盖板120的一侧,第一触控电极131通过设置第二粘结层112以连接盖板120,第二触控电极132形成于第二基底133靠近盖板120的一侧,第一基底134通过第二粘结层112连接第二触控电极132。散光结构160设置于第二基底133靠近显示模组110的一侧,第二凹凸表面1610上设置有第一粘结层111以连接显示模组110。需要注意的是,第一触控电极131可形成于第一基底134的任意一表面,第二触控电极132也可设置于第二基底133的任意一表面。在一些实施例中,散光结构160设置于第二基底133远离第二触控电极132的表面。优选地,第一触控电极131与第一基底134所形成的结构的厚度为50微米,第二触控电极132与第二基底133所形成的结构的厚度为50微米。
如图7所示,在另一些实施例中,散光结构160也可设置于第一基底134与第二基底133之间,散光结构160设置于第一基底134靠近显示模组110的一侧,且第二凹凸表面1610上设置有第一粘结层111以连接第二基底133。其中,第一触控电极131可形成于第一基底134的任意一表面,第二触控电极132也可设置于第二基底133的任意一表面。在一些实施例中,散光结构160设置于第一基底134远离第一触控电极131的表面。散光结构160可作为第一触控电极131和第二触控电极132之间的绝缘层。优选地,第一触控电极131与第一基底134所形成的结构的厚度为50微米,第二触控电极132与第二基底133所形成的结构的厚度为50微米。
如图8所示,显示装置10可应用于移动终端20中,移动终端20还包括壳体210,壳体210与显示装置10连接。移动设备20可以为智能手机、平板电脑、PDA(Personal DigitalAssistant,个人数字助理)、掌上游戏机等。通过采用显示装置10,移动终端20在解决眩光问题的同时,还能够有效避免防眩光结构所产生的雪花状闪光点的现象,从而提升显示效果。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发明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发明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发明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0)

1.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显示模组;
盖板,设于所述显示模组上;
防眩光结构,设于所述盖板远离所述显示模组的表面,所述防眩光结构包括远离所述盖板的第一凹凸表面;以及
散光结构,设于所述盖板与所述显示模组之间,所述散光结构包括远离所述盖板的第二凹凸表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防眩光结构包括多个间隔排布的第一凸起,多个所述第一凸起形成所述防眩光结构的第一凹凸表面,在所述盖板至所述显示模组的方向上,所述第一凸起的截面宽度逐渐增大;所述散光结构包括多个间隔排布的第二凸起,多个所述第二凸起形成所述散光结构的第二凹凸表面,在所述盖板至所述显示模组的方向上,所述第二凸起的截面宽度逐渐减小。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凹凸表面的粗糙度大于所述第二凹凸表面的粗糙度。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散光结构的材质为光学胶;及/或
所述第二凹凸表面上设置有第一粘结层,所述第一粘结层的折射率小于所述散光结构的折射率。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装置还包括触控模组,所述触控模组设于所述盖板与所述显示模组之间;其中
所述散光结构设于所述盖板与所述触控模组之间;
或者,所述散光结构设于所述触控模组与所述显示模组之间;
或者,所述散光结构设于所述触控模组内。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散光结构设于所述盖板与所述触控模组之间;
所述散光结构设于所述盖板靠近所述显示模组的表面,所述散光结构与所述触控模组之间设置有第一粘结层;
或者,所述显示装置还包括基材,所述散光结构设于所述基材上,所述散光结构与所述触控模组之间设置有第一粘结层,所述基材与所述盖板之间设置有第二粘结层。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散光结构设于所述触控模组与所述显示模组之间;
所述显示装置还包括基材,所述散光结构设于所述基材上,所述散光结构与所述显示模组之间均设置有第一粘结层,所述基材与所述触控模组之间设置有第二粘结层。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散光结构设于所述触控模组与所述显示模组之间;
所述触控模组包括第一触控导电膜与第二触控导电膜,所述第一触控导电膜设置有第一触控电极,所述第二触控导电膜设置有第二基底以及设置于所述第二基底上的第二触控电极,所述第一触控导电膜中的所述第一触控电极直接设置于所述盖板上,所述第一触控导电膜与所述第二触控导电膜之间设置有第二粘结层,所述散光结构直接设置于所述第二基底上,所述散光结构与所述显示模组之间均设置有第一粘结层。
9.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散光结构设于所述触控模组内;
所述触控模组包括第一触控导电膜和第二触控导电膜,所述第一触控导电膜与所述盖板之间设置有第二粘结层;
所述第一触控导电膜包括第一基底及设于所述第一基底上的第一触控电极,所述第二触控导电膜包括第二基底以及设于所述第二基底上的第二触控电极,所述第一触控电极与所述第二触控电极用于确定触控坐标;以及
所述散光结构设于所述第一基底远离所述第一触控电极的表面,或设于所述第二基底远离所述第二触控电极的表面。
10.一种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至9任一项所述的显示装置。
CN201910087203.1A 2019-01-29 2019-01-29 显示装置及移动终端 Pending CN111488084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087203.1A CN111488084A (zh) 2019-01-29 2019-01-29 显示装置及移动终端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087203.1A CN111488084A (zh) 2019-01-29 2019-01-29 显示装置及移动终端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488084A true CN111488084A (zh) 2020-08-04

Family

ID=7181150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087203.1A Pending CN111488084A (zh) 2019-01-29 2019-01-29 显示装置及移动终端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1488084A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933040A (zh) * 2020-09-18 2020-11-13 苏州桐力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模组
CN112802395A (zh) * 2020-09-18 2021-05-14 苏州桐力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消除防眩光显示面板碎亮点的方法
CN115167030A (zh) * 2022-07-14 2022-10-11 苏州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面板及其制作方法、移动终端
WO2023151429A1 (zh) * 2022-02-09 2023-08-17 惠州Tcl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显示屏及电子设备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490018B1 (en) * 1999-12-17 2002-12-03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 Reflectiv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CN101251608A (zh) * 2007-02-21 2008-08-27 索尼株式会社 防眩光膜及其制造方法、以及显示装置
CN104297988A (zh) * 2014-10-21 2015-01-21 合肥鑫晟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装置
CN104808277A (zh) * 2015-05-11 2015-07-29 武汉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偏振光片和包含其的液晶显示装置
CN107340648A (zh) * 2017-09-07 2017-11-10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背板结构、背光模组、显示装置及背板结构的制作方法
CN206930793U (zh) * 2017-07-14 2018-01-26 信利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透明结构平板及显示装置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490018B1 (en) * 1999-12-17 2002-12-03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 Reflectiv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CN101251608A (zh) * 2007-02-21 2008-08-27 索尼株式会社 防眩光膜及其制造方法、以及显示装置
CN104297988A (zh) * 2014-10-21 2015-01-21 合肥鑫晟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装置
CN104808277A (zh) * 2015-05-11 2015-07-29 武汉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偏振光片和包含其的液晶显示装置
CN206930793U (zh) * 2017-07-14 2018-01-26 信利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透明结构平板及显示装置
CN107340648A (zh) * 2017-09-07 2017-11-10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背板结构、背光模组、显示装置及背板结构的制作方法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933040A (zh) * 2020-09-18 2020-11-13 苏州桐力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模组
CN112802395A (zh) * 2020-09-18 2021-05-14 苏州桐力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消除防眩光显示面板碎亮点的方法
WO2022057140A1 (zh) * 2020-09-18 2022-03-24 苏州桐力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消除防眩光显示面板碎亮点的方法
WO2023151429A1 (zh) * 2022-02-09 2023-08-17 惠州Tcl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显示屏及电子设备
CN115167030A (zh) * 2022-07-14 2022-10-11 苏州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面板及其制作方法、移动终端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1488084A (zh) 显示装置及移动终端
US10705378B2 (en) EL element, EL element substrate, lighting device, display device, an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KR101605539B1 (ko) 시야각 제한 시트 및 플랫 패널 디스플레이
CN107608013B (zh) 一种渐变防眩光盖板及其制作方法、电子设备
WO2016179848A1 (zh) 偏振光片和包含其的液晶显示装置
CN112753036B (zh) 纹路图像获取装置、显示装置及准直部件
WO2018155304A1 (ja) 輝度均一化部材、バックライトユニットおよび液晶表示装置
CN108008576B (zh) 一种扩散片及其制作方法、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KR101530452B1 (ko) 광확산 소자 및 광확산 소자를 가진 편광판의 제조 방법, 그리고, 이들 방법으로 얻어진 광확산 소자 및 광확산 소자를 가진 편광판
KR20100095765A (ko) 광학 시트
TWI790561B (zh) 擴散片、背光單元、液晶顯示裝置及資訊機器
WO2011086746A1 (ja) 光拡散シート、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ならびに当該光拡散シートを備えた透過型表示装置
CN110908193A (zh) 一种应用于Mini—LED阵列光源的扩散薄膜
CN113325660A (zh) 透明投影屏幕及其制造方法
WO2020238663A1 (zh) 投影屏幕
KR102235161B1 (ko) 돌출부들을 갖는 광학 플레이트, 광학 구조, 백라이트 모듈 및 디스플레이 장치
CN113763806A (zh) 反射式显示装置及其前置光源模块
US20170276838A1 (en) Antireflection member
CN106569360A (zh) 导光片、背光源装置及液晶显示装置
CN110389475B (zh) 具有突起部的光学板、光学结构、背光模块及显示装置
CN112485941A (zh) 一种液晶显示面板及其制备方法
KR101176055B1 (ko) 광학 시트
KR101718486B1 (ko) 백라이트 유닛 및 디스플레이 장치
US8425067B2 (en) Composite diffuser structure and backlight module
CN212434126U (zh) 反射式显示装置及其前置光源模块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10420

Address after: 231323 Building 1, precision electronics industrial park, Hangbu Town, Shucheng County, Lu'an City, Anhui Province

Applicant after: Anhui jingzhuo optical display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330000 Jiangxi city of Nanchang Province Economic and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Zone HUANGJIAHU Road

Applicant before: Nanchang OFilm Tech. Co.,Ltd.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200804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