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478709B - 载波聚合电路及移动终端 - Google Patents

载波聚合电路及移动终端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478709B
CN111478709B CN202010257804.5A CN202010257804A CN111478709B CN 111478709 B CN111478709 B CN 111478709B CN 202010257804 A CN202010257804 A CN 202010257804A CN 111478709 B CN111478709 B CN 111478709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requency
band
external
frequency band
band signa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257804.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1478709A (zh
Inventor
冯旭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zhou Chengyi Technology Consult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uizhou TCL Mobile Communication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izhou TCL Mobile Communication Co Ltd filed Critical Huizhou TCL Mobile Communication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10257804.5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1478709B/zh
Publication of CN11147870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47870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147870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47870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1/00Details of transmission systems, not covered by a single one of groups H04B3/00 - H04B13/00; Details of transmission systems not characterised by the medium used for transmission
    • H04B1/005Details of transmission systems, not covered by a single one of groups H04B3/00 - H04B13/00; Details of transmission systems not characterised by the medium used for transmission adapting radio receivers, transmitters andtransceivers for operation on two or more bands, i.e. frequency ranges
    • H04B1/0053Details of transmission systems, not covered by a single one of groups H04B3/00 - H04B13/00; Details of transmission systems not characterised by the medium used for transmission adapting radio receivers, transmitters andtransceivers for operation on two or more bands, i.e. frequency ranges with common antenna for more than one band
    • H04B1/0057Details of transmission systems, not covered by a single one of groups H04B3/00 - H04B13/00; Details of transmission systems not characterised by the medium used for transmission adapting radio receivers, transmitters andtransceivers for operation on two or more bands, i.e. frequency ranges with common antenna for more than one band using diplexing or multiplexing filters for selecting the desired band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1/00Details of transmission systems, not covered by a single one of groups H04B3/00 - H04B13/00; Details of transmission systems not characterised by the medium used for transmission
    • H04B1/38Transceivers, i.e. devices in which transmitter and receiver form a structural unit and in which at least one part is used for functions of transmitting and receiving
    • H04B1/40Circuits
    • H04B1/401Circuits for selecting or indicating operating mod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01Arrangements for dividing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03Two-dimensional division
    • H04L5/0005Time-frequency
    • H04L5/0007Time-frequency the frequencies being orthogonal, e.g. OFDM(A), DMT
    • H04L5/001Time-frequency the frequencies being orthogonal, e.g. OFDM(A), DMT the frequencies being arranged in component carrie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Transceiver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载波聚合电路及移动终端。本申请对分属于三个不同频率区间的频段信号,通过为第三频率区间的频段信号进行单独天线设计;将同属于第一频率区间的两不同频段信号的其中一个分配到该单独天线上载频传输;将其中另一个与属于第二频率区间的频段信号,各自使用一天线开关后再使用同一分频器进行同天线传输。本申请实现载波聚合的同时,节省了四工器、节约了成本、降低了射频前端插损,优化天线结构设计。

Description

载波聚合电路及移动终端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通信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载波聚合电路以及移动终端。
背景技术
在目前的电子产品上,为了追求更高更快更流畅的网速体验,在射频电路设计上,往往采用长期演进(Long Term Evolution,简称LTE)载波聚合(Carrier Aggregation,简称CA)技术。CA技术是将多个载波结合在一起,这样每个用户都能得到更多的资源,从而获得更高的数据传输速率和更好的用户体验。
目前电子产品往往根据客户需求,将不同运营商上的CA设计同时设计在同一块主板上。在CA的电路架构设计中,为了实现不同频段区间的频带之间的载波聚合,射频电路前端往往通过分频器(Diplexer,简称DIP)、双工器(Duplexer,简称DUP)、三工器(Triplexer,简称TPX)、四工器(Quadplexer,简称QPX)或者分离天线(Separate Ant)的方案进行前端分频设计,然后通过天线开关(Antenna Switch Module,简称ASM)共用天线进行电路设计和信号传递。一般如果超高频带(Ultra-High Band,简称UHB)与高/中/低频带(HB/MB/LB)内的不同频带进行CA电路设计(UH-LMH),通常使用分频器(DIP)进行分频;如果高频带与中频带内的不同频带进行CA电路设计(H-M),通常使用分离天线设计;如果高频带与低频带内的不同频带进行CA电路设计(H-L),通常使用分频器(DIP)进行分频;如果两个中频带内的不同频带进行CA电路设计(M-M),通常使用四工器(QPX)进行分频;如果中频带与低频带内的不同频带进行CA电路设计(M-L),通常使用分频器(DIP)进行分频;如果两个低频带内的不同频带进行CA电路设计(L-L),通常使用四工器(QPX)进行分频。
请参阅图1,现有CA设计电路一实施例的架构示意图。所述电路包括:一收发器(Transceiver)11、一功率放大器模组(PA(s))12、一第一双工器(DUP1)131、一第二双工器(DUP2)132、一第三双工器(DUP3)133、一第一天线开关(ASM1)141、一第二天线开关(ASM2)142、一分频器(DIP)15、以及一天线(ANT)16。其中,所述功率放大器模组12中包括一个或多个功率放大器(Power Amplifier,简称PA)。图中,PA(s)代表一个或者多个PA,TX代表发射,RX代表接收,双向箭头代表发射接收同路(TRX),HB代表高频带、MB代表中频带、LB代表低频带。
所述收发器11的发射端口(TX)与所述功率放大器模组12相连,其接收端口(RX1-RX3)分别与所述第一双工器131、所述第二双工器132、所述第三双工器133相连;所述收发器11用于向所述功率放大器模组12中各功率放大器发射信号,以及分别接收相应的双工器发送的HB、MB、LB信号。
所述功率放大器模组12中各功率放大器进一步分别与所述第一双工器131、所述第二双工器132、所述第三双工器133相连;各功率放大器用于将所述收发器11的发射的信号进行功率放大后提供给相应的双工器。
所述第一双工器131、所述第二双工器132进一步与所述第一天线开关141相连;所述第三双工器133进一步与所述第二天线开关142相连;所述第一天线开关141、所述第二天线开关142进一步通过所述分频器15接入天线16。在实际应用中,LB的发射信号经过DUP1、ASM1及DIP,到达ANT;MB的发射信号经过DUP2、ASM1及DIP,到达ANT;HB的发射信号经过DUP3、ASM2及DIP,到达ANT。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分频器15将LB、MB、HB进行分频,可以实现LB+MB、LB+HB的两个频率区间的不同频带间的CA组合。
当一个CA组合里同时存在两个属于MB或者LB的不同频带时,需要将属于一个频率区间内(同属LB区间或者MB区间)的两个频带使用四工器(QPX)进行分频设计电路。
请参阅图2A-2B,其中,图2A为现有CA设计电路另一实施例的架构示意图,图2B为四工器一实施例的示意图。
如图2A所示,本实施例CA采用B1+B3+B8的CA组合的设计,B3、B1属于MB,B8属于LB,即同时存在两个不同频带属于MB区间。与图1所示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在于,在本实施例中,两个中频带内的不同频带(B1、B3)进行CA电路设计,它们之间使用四工器(QPX)232进行分频;第一双工器131与第二天线开关142相连;所述四工器(QPX)232以及第三双工器133与第一天线开关141相连。
在实际应用中,MB中B1的发射信号经过QPX、ASM1及DIP,到达ANT;MB中B3的发射信号经过QPX、ASM1及DIP,到达ANT。
如图2B所示B1+B3四工器中,端口3为公共端,端口1、2分别为B1、B3的发射端(Tx),端口4、5分别为B1、B3的发射端(Rx)。利用B1+B3四工器实现B1与B3的两发射和两接收的四分频功能。
但四工器成本高,插损大,增加一个QPX的成本是增加一个FPC天线成本的几十倍。且当一个电子产品中存在多种频段之间的CA组合时,不得已会使用多级分频器或者三分频,将LB、MB、HB分频到不同的ASM上;这样也会造成成本上升、且射频前端插损大。
发明内容
本申请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提供一种载波聚合电路及移动终端,可以实现节省四工器、节约成本、降低射频前端插损,优化天线结构设计。
为实现本申请上述目的,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载波聚合电路,包括:一收发器;一第一天线,用于接收外界第一频段信号和外界第三频段信号;一第一信号处理单元,用于获取所述外界第一频段信号和所述外界第三频段信号,并分别向所述收发器输出;一第二天线,用于接收外界第二频段信号和外界第四频段信号;以及一第二信号处理单元,用于获取所述外界第二频段信号以及所述外界第四频段信号,并分别向所述收发器输出;其中,所述外界第二频段信号与所述外界第一频段信号同属于第一频率区间、所述外界第三频段信号属于第二频率区间,所述外界第四频段信号属于第三频率区间;其中,所述收发器用于获取所述外界第一频段信号、所述外界第二频段信号、所述外界第三频段信号和所述外界第四频段信号,并利用所述外界第一频段信号、所述外界第三频段信号和所述外界第二频段信号,实现第一、第二、第三频段信号带间载波聚合。
为实现本申请上述目的,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移动终端,包括:本申请所述的载波聚合电路。
本申请的优点在于:本申请对分属于三个不同频率区间的频段信号,通过为第三频率区间(WHB或HB)的频段信号进行单独天线设计;将同属于第一频率区间(LB或MB)的两不同频段信号的其中一个分配到该单独天线上载频传输;将其中另一个与属于第二频率区间的频段信号,各自使用一天线开关后再使用同一分频器进行同天线传输。本申请实现载波聚合的同时,节省了四工器、节约了成本、降低了射频前端插损,优化天线结构设计。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
图1为现有CA设计电路一实施例的架构示意图;
图2A为现有CA设计电路另一实施例的架构示意图;
图2B为四工器一实施例的示意图图;
图3为本申请载波聚合电路的架构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载波聚合电路的第一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载波聚合电路的第二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移动终端的架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申请的实施方式,所述实施方式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组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组件。本申请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以及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如果存在)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当理解,这样描述的对象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在本申请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此外,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它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它的包含。本申请所提到的方向用语,例如:上、下、左、右、前、后、内、外、侧面等,仅是参考附图的方向。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或可以相互通讯;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为了方便说明,以下给出本申请涉及到的一些技术名词的简单释义。
超高频带(Ultra-High Band,简称UHB):通常指工作频率在大于3GHZ以上工作的射频频段,频段区间内包含多个频带。
高频带(High Band,简称HB):通常指工作频率在2300-2700MHz工作的射频频段,频段区间内包含多个频带。
中频带(Mid Band,简称MB):通常指工作频率在1250-2250MHz工作的射频频段,频段区间内包含多个频带。
低频带(Low Band,简称LB):通常指工作频率在700-1000MHZ工作的射频频段,频段区间内包含多个频带。
频带X(Band X,简称Bx):定义频段区间内的特定频段带宽。例如:频带1(B1)定义中频带频段区间内的上行链路1920-1980MHZ频段带宽、下行链路2110-2170MHZ频段带宽;频带2(B2)定义中频带频段区间内的上行链路1850-1910MHZ频段带宽、下行链路1930-1990MHZ频段带宽;频带5(B5)定义低频带频段区间内的上行链路824-849MHZ频段带宽、下行链路869-894MHZ频段带宽。即B1、B2都属于MB频段区间内,工作模式为频分复用(FDD)。
载波聚合(Carrier Aggregation,简称CA):将多个载波结合在一起,以增加信号带宽,从而提高传输比特速率。
分频器(Diplexer,简称DIP):通常用作两个不同频段之间频率分频,譬如:将HB、MB二分频,或将MB、LB二分频等。
双工器(Duplexer,简称DUP):通常用作同一个频段内发射和接收的分频。
三工器(Triplexer,简称TPX):通常用作实现三个频段共复用设计在一个器件上,实现三分频的作用。
四工器(Quadplexer,简称QPX):通常用作将两个频段的发射接收复用于一个器件上,公共一路实现两个频段的发射与接收。
当一个电子产品中存在多种频率区间的频带间的CA组合,例如存在同属于LB或者MB的两个频带Band X、Band Y,以及分别属于另外两个不同的频率区间内的两个频带BandA、Band B;当存在Band X+Band Y+Band B的CA组合时,现有技术往往需要增加较为昂贵的四工器来实现。本申请的核心是提供一种载波聚合电路及移动终端,通过将Band A所在的频端区单独天线设计、同时将Band X/Band Y分配到Band A的天线上载频传输;将Band Y/Band X与Band B各自使用一天线开关后再使用同一分频器进行同天线传输。本申请实现载波聚合的同时,实现节省四工器、节约成本、降低射频前端插损,优化天线结构设计。
请参阅图3,本申请载波聚合电路的架构示意图。所述载波聚合电路包括:一第一天线31、一第一信号处理单元32、一第二天线33、一第二信号处理单元34以及一收发器35。
所述第一天线31用于接收外界第一频段信号Band Y和外界第三频段信号Band B。其中,Band Y与Band B分属于不同的频率区间。具体地,所述第一天线31在接收到来自网络侧的外界Band Y、Band B频段信号时,将外界Band Y、Band B频段信号输出至所述第一信号处理单元32,由所述第一信号处理单元32将外界Band Y、Band B频段信号进行分频等处理后,转发至所述收发器35。
所述第一信号处理单元32用于获取所述外界第一频段信号Band Y和所述外界第三频段信号Band B,并分别向所述收发器35输出。具体地,所述第一信号处理单元32接收到所述第一天线31传输过来的外界信号,并进行分频,将分出的Band Y、Band B频段信号分别输出至所述收发器35的相应接收端口(RX)。
所述第二天线33用于接收外界第二频段信号Band X和外界第四频段信号Band A。其中,Band X与Band A分属于不同的频率区间,且所述外界第二频段信号Band X与所述外界第一频段信号Band Y属于同一频率区间。具体地,所述第二天线33在接收到来自网络侧的外界Band X、Band A频段信号时,将外界Band X、Band A频段信号输出至所述第二信号处理单元34,由所述第二信号处理单元34将外界Band X、Band A频段信号进行分频等处理后,转发至所述收发器35。
所述第二信号处理单元34用于获取所述外界第二频段信号Band X以及所述外界第四频段信号Band A,并分别向所述收发器35输出。具体地,所述第二信号处理单元34接收到所述第二天线33传输过来的外界信号,并进行分频,将分出的Band X、Band A频段信号分别输出至所述收发器35的相应接收端口(RX)。
所述收发器35用于获取所述外界第一频段信号Band Y、所述外界第二频段信号Band X、所述外界第三频段信号Band B和所述外界第四频段信号Band A,并利用所述外界第一频段信号Band Y、所述外界第三频段信号Band B和所述外界第二频段信号Band X,实现第一、第二、第三频段信号带间CA。所述收发器35还可以利用所述第一信号处理单元32输出的所述外界第一频段信号Band Y、所述外界第三频段信号Band B,和所述第二信号处理单元34输出的所述外界第二频段信号Band X、所述外界第四频段信号Band A,实现第一、第二、第三、第四频段信号带间CA。
其中,所述外界第二频段信号Band X与所述外界第一频段信号Band Y同属于第一频率区间、所述外界第三频段信号Band B属于第二频率区间,所述外界第四频段信号BandA属于第三频率区间。具体的,所述第三频率区间为高频带频率区间(HB)或超高频带频率区间(UHB),所述第二天线33为高频天线。当所述第二频率区间为中频带频率区间(MB)时,所述第一频率区间为低频带频率区间(LB);或当所述第二频率区间为低频带频率区间(LB)、所述第一频率区间为中频带频率区间(MB)。即Band X、Band Y同属于LB或者MB,Band A、Band B分别属于另外两个与Band X、Band Y所属频率区间不同的频率区间。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所述收发器35具有接收和发送各信号的接收端口(RX1-RX4)和发射端口(TX),可以获取各天线接收到的信号或者将要发射的信号传输至各天线。本申请中,所有由所述第一天线31和所述第二天线33接收的信号,包括外界Band X、Band Y、Band A、Band B频段信号,均会传输至所述收发器35的相应接收端口,然后由所述收发器35接手后续的处理过程,进而实现Band X+Band Y+Band B或Band X+Band Y+Band B+Band A的带间聚合。本申请的重点在于将外界Band X、Band Y、Band A、Band B频段信号传送至所述收发器35的过程,对于实现带间CA的具体处理过程可以参考现有技术,本申请在此不做阐述。
进一步的实施例中,所述电路还包括:一功率放大器模组36,所述功率放大器模组36包括至少一功率放大器(Power Amplifier,简称PA)。所述功率放大器模组36一端与所述收发器35相连,另一端分别所述第一信号处理单元32、所述第二信号处理单元34相连。所述功率放大器模组36中各功率放大器用于将所述收发器35的发射的信号进行功率放大后提供给相应的信号处理单元。
进一步的实施例中,从实际应用的角度出发,所述第一天线31还可以用于发射来自所述收发器35的相应发射端口的内部第一频段信号Band Y和内部第三频段信号Band B。所述第二天线33还可以用于发射来自所述收发器35的相应发射端口(TX)的内部第二频段信号Band X和内部第四频段信号Band A。
本申请对分属于三个不同频率区间的频段信号,通过为第三频率区间(WHB或HB)的频段信号进行单独天线设计;将同属于第一频率区间(LB或MB)的两不同频段信号的其中一个分配到该单独天线上载频传输;将其中另一个与属于第二频率区间的频段信号,各自使用一天线开关后再使用同一分频器进行同天线传输。本申请实现载波聚合的同时,节省了四工器、节约了成本、降低了射频前端插损,优化天线结构设计。
请一并参阅图3、图4,其中,图4为本申请载波聚合电路的第一实施例的示意图。图中RX代表接收、TX代表发射、双向箭头代表发射接收同路(TRX);PA(s)代表PA系列组合,针对上行CA设计时,可能是n个分立PA。
本实施例中,Band X、Band Y为属于同一频率区间(LB或者MB)内的两个不同频带,例如同属于LB;Band A、Band B为分别属于另外两个不同的频率区间内的两个不同频带,例如Band A属于HB、Band B属于MB;其中,Band X与Band A之间不存在CA组合,Band Y与BandB之间存在CA组合,且存在Band X+Band Y+Band B的CA组合。第一天线(ANT1)34负责BandY、Band B频段信号的收发;第二天线(ANT2)35负责Band X、Band AB3频段信号的收发。
本实施例中,第一信号处理单元32包括:一第一分频器(DIP1)321、一第一双工器(DUP1)322、一第一天线开关(ASM1)323、一第二双工器(DUP2)324以及第二天线开关(ASM2)325。
所述第一分频器321接入所述第一天线31,所述第一分频器321用于对外界第一频段信号Band Y和外界第三频段信号Band B进行分频。具体的,所述第一分频器321根据BandY、Band B频段信号的频段范围对外界信号进行识别分频,获取Band Y、Band B。
所述第一双工器322通过所述第一天线开关323接入所述第一分频器321,用于接收所述外界第一频段信号Band Y,并向所述收发器35输出。所述第一双工器322在区分发送还是接收的同时,进一步被配置为对与Band Y相关联的频率进行滤波,以此保证了从所述第一双工器322输出至所述收发器35的接收端口的信号即为Band Y信号。
所述第二双工器324通过所述第二天线开关325接入所述第一分频器321,用于接收所述外界第一频段信号Band B,并向所述收发器35输出。所述第二双工器324在区分发送还是接收的同时,进一步被配置为对与Band B相关联的频率进行滤波,以此保证了从所述第二双工器324输出至所述收发器35的接收端口的信号即为Band B信号。
所述第一天线31还可以用于发射内部Band Y、Band B频段信号。在信号发射时,所述收发器35的相应发射端口发射内部Band Y、Band B频段信号;由功率放大器模组36中相应功率放大器来进行相应的功率放大;由双工器来区分是发送还是接收;其它更具体内容可以参考现有技术。Band Y的发射信号(即内部Band Y频段信号)经过PA(s)中的相应功率放大器、DUP1、ASM1及DIP1到达ANT1;Band B的发射信号(即内部Band B频段信号)经过PA(s)中的相应功率放大器、DUP2、ASM2及DIP1到达ANT1。
本实施例中,第二信号处理单元34包括:一第三双工器(DUP3)341、一第四双工器(DUP4)342以及第三天线开关(ASM3)343。
所述第三双工器341通过所述第三天线开关343接入第二天线33,用于接收所述外界第二频段信号Band X,并向所述收发器35输出。所述第三双工器341在区分发送还是接收的同时,进一步被配置为对与Band X相关联的频率进行滤波,以此保证了从所述第三双工器341输出至所述收发器35的接收端口的信号即为Band X信号。
所述第四双工器342通过所述第三天线开关343接入所述第二天线33,用于接收所述外界第四频段信号Band A,并向所述收发器35输出。所述第四双工器342在区分发送还是接收的同时,进一步被配置为对与Band A相关联的频率进行滤波,以此保证了从所述第四双工器342输出至所述收发器35的接收端口的信号即为Band A信号。
所述第二天线33还可以用于发射内部Band X、Band A频段信号。在信号发射时,所述收发器35的相应发射端口发射内部Band X、Band A频段信号;由功率放大器模组36中相应功率放大器来进行相应的功率放大;由双工器来区分是发送还是接收;其它更具体内容可以参考现有技术。Band X的发射信号(即内部Band X频段信号)经过PA(s)中的相应功率放大器、DUP3及ASM3到达ANT2;
Band A的发射信号(即内部Band A频段信号)经过PA(s)中的相应功率放大器、DUP4及ASM3到达ANT2。
所述收发器35获取由所述第一天线31和所述第二天线33接收的信号,包括外界Band X、Band Y、Band A、Band B频段信号,并利用Band Y、Band B,和Band X频段信号,实现Band X+Band Y+Band B带间CA。带间CA的具体处理过程可以参考现有技术,本申请在此不做阐述。
本实施例通过将Band A所在的频端区单独天线设计、同时将属于同一频率区间的Band X、Band Y的Band X分配到Band A的天线上载频传输;将Band Y与Band B各自使用一天线开关后再使用同一分频器进行同天线传输。本申请实现载波聚合的同时,实现了节省四工器、节约成本、降低射频前端插损,优化天线结构设计。
请一并参阅图3、图5,其中,图5为本申请载波聚合电路的第二实施例的示意图。图中RX代表接收、TX代表发射、双向箭头代表发射接收同路(TRX);PA(s)代表PA系列组合,针对上行CA设计时,可能是n个分立PA。
与图4所示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在于,在本实施例中,Band X与Band A之间也存在CA组合。相应的第二信号处理单元34a中增设一第二分频器(DIP2)344;所述第三双工器341通过所述第二分频器344接入第二天线33;所述第四双工器342通过所述第三天线开关343、所述第二分频器344接入所述第二天线33。
具体的,所述第二分频器344接入所述第二天线33,所述第二分频器344用于对外界第二频段信号Band X和外界第四频段信号Band A进行分频。具体的,所述第二分频器344根据Band X、Band A频段信号的频段范围对外界信号进行识别分频,获取Band X、Band A。而所述第三天线开关343仅接入Band A的传送路径中。
所述收发器35获取由所述第一天线31和所述第二天线33接收的信号,包括外界Band X、Band Y、Band A、Band B频段信号,并利用Band Y、Band B,、Band X和Band A频段信号,实现Band X+Band Y+Band B+Band A带间CA。带间CA的具体处理过程可以参考现有技术,本申请在此不做阐述。
本实施例通过将Band A所在的频端区单独天线设计、同时将属于同一频率区间的Band X、Band Y的Band X分配到Band A的天线上载频传输;射频前端设计使用一个射频开关作为Band A的天线切换开关,使用分频器将Band X与Band A分频,进一步实现了Band A与Band X的CA组合;将Band Y与Band B各自使用一天线开关后再使用同一分频器进行同天线传输,实现了Band B与Band Y的CA组合。本申请实现载波聚合的同时,实现了节省四工器、节约成本、降低射频前端插损,优化天线结构设计。
基于同一发明构思,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移动终端。请参阅图6,本申请移动终端的架构示意图。所述移动终端60包括载波聚合电路61。所述载波聚合电路61采用本申请上述的载波聚合电路。所述载波聚合电路61的设置方式及有益效果已详述于前,此处不再赘述。
移动终端60还可以包括有一个或一个以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的存储器、输入单元、显示单元、传感器、音频电路、处理器以及电源等部件。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图6中示出的移动终端60结构并不构成对本申请移动终端的限定,可以包括比图示更多或更少的部件,或者组合某些部件,或者不同的部件布置。
所述载波聚合电路61用于接收以及发送电磁波,实现电磁波与电信号的相互转换,从而与通讯网络或者其他设备进行通讯。所述载波聚合电路61可包括各种现有的用于执行这些功能的电路元件,例如,天线、射频收发器、数字信号处理器、加密/解密芯片、用户身份模组(SIM)卡、存储器等等。所述载波聚合电路51可与各种网络如互联网、企业内部网、无线网络进行通讯或者通过无线网络与其他设备进行通讯。上述的无线网络可包括蜂窝式电话网、无线局域网或者城域网。
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申请的技术方案及其核心思想;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申请各实施例的技术方案的范围。

Claims (8)

1.一种载波聚合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收发器;
一第一天线,用于接收外界第一频段信号和外界第三频段信号;
一第一信号处理单元,用于获取所述外界第一频段信号和所述外界第三频段信号,并分别向所述收发器输出;
一第二天线,用于接收外界第二频段信号和外界第四频段信号;以及
一第二信号处理单元,用于获取所述外界第二频段信号以及所述外界第四频段信号,并分别向所述收发器输出;其中,所述外界第二频段信号与所述外界第一频段信号同属于第一频率区间、所述外界第三频段信号属于第二频率区间,所述外界第四频段信号属于第三频率区间;并且,所述第一频率区间为中频带频率区间、所述第二频率区间为低频带频率区间,或所述第一频率区间为低频带频率区间、所述第二频率区间为中频带频率区间,以及,所述第三频率区间为高频带频率区间或超高频带频率区间;
其中,所述收发器用于获取所述外界第一频段信号、所述外界第二频段信号、所述外界第三频段信号和所述外界第四频段信号,并利用所述外界第一频段信号、所述外界第三频段信号和所述外界第二频段信号,实现第一、第二、第三频段信号带间载波聚合。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载波聚合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信号处理单元包括:
一第一分频器,接入所述第一天线,所述第一分频器用于对所述外界第一频段信号和所述外界第三频段信号进行分频;
一第一双工器,通过一第一天线开关接入所述第一分频器,用于接收所述外界第一频段信号,并向所述收发器输出;以及
一第二双工器,通过一第二天线开关接入所述第一分频器,用于接收所述外界第一频段信号,并向所述收发器输出。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载波聚合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信号处理单元包括:
一第三双工器,通过一第三天线开关接入所述第二天线,用于接收所述外界第二频段信号,并向所述收发器输出;以及
一第四双工器,通过所述第三天线开关接入所述第二天线,用于接收所述外界第四频段信号,并向所述收发器输出。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载波聚合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收发器进一步用于利用所述外界第一频段信号、所述外界第三频段信号、所述外界第二频段信号和所述外界第四频段信号,实现第一、第二、第三、第四频段信号带间载波聚合。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载波聚合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信号处理单元包括:
一第二分频器,接入所述第二天线,所述第二分频器用于对所述外界第二频段信号和所述外界第四频段信号进行分频;
一第三双工器,接入所述第二分频器,用于接收所述外界第二频段信号,并向所述收发器输出;以及
一第四双工器,通过所述第三天线开关接入所述第二分频器,用于接收所述外界第四频段信号,并向所述收发器输出。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载波聚合电路,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天线进一步用于发射内部第一频段信号和内部第三频段信号;
所述第二天线进一步用于发射内部第二频段信号和内部第四频段信号。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载波聚合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路还包括:一功率放大器模组,所述功率放大器模组包括至少一功率放大器;所述功率放大器模组一端与所述收发器相连,另一端分别所述第一信号处理单元、所述第二信号处理单元相连。
8.一种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的载波聚合电路。
CN202010257804.5A 2020-04-03 2020-04-03 载波聚合电路及移动终端 Active CN111478709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257804.5A CN111478709B (zh) 2020-04-03 2020-04-03 载波聚合电路及移动终端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257804.5A CN111478709B (zh) 2020-04-03 2020-04-03 载波聚合电路及移动终端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478709A CN111478709A (zh) 2020-07-31
CN111478709B true CN111478709B (zh) 2021-11-16

Family

ID=7175044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257804.5A Active CN111478709B (zh) 2020-04-03 2020-04-03 载波聚合电路及移动终端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1478709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430313B (zh) * 2020-10-29 2024-04-23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载波聚合控制方法、射频前端器件、电路、终端及介质
CN116545469A (zh) * 2020-12-21 2023-08-04 荣耀终端有限公司 无线通信***、方法、设备以及芯片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2039541A1 (en) * 2010-09-20 2012-03-29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carrier aggregation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CN105846849A (zh) * 2016-03-31 2016-08-10 宇龙计算机通信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一种载波聚合电路实现方法、实现***及移动终端
CN206135901U (zh) * 2016-08-23 2017-04-26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非异频上行载波聚合电路及装置
CN108337078A (zh) * 2017-01-17 2018-07-27 通用汽车环球科技运作有限责任公司 用于软件定义无线电的多载波聚合的设备
CN109547038A (zh) * 2019-01-28 2019-03-29 惠州Tcl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一种带间上行载波聚合射频电路、天线装置和电子设备
CN109905132A (zh) * 2015-04-13 2019-06-18 ***通信集团公司 一种射频通路及终端
CN110324061A (zh) * 2019-06-21 2019-10-11 宁波麦度智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分离式自适应载波聚合实现装置及方法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2039541A1 (en) * 2010-09-20 2012-03-29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carrier aggregation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CN109905132A (zh) * 2015-04-13 2019-06-18 ***通信集团公司 一种射频通路及终端
CN105846849A (zh) * 2016-03-31 2016-08-10 宇龙计算机通信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一种载波聚合电路实现方法、实现***及移动终端
CN206135901U (zh) * 2016-08-23 2017-04-26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非异频上行载波聚合电路及装置
CN108337078A (zh) * 2017-01-17 2018-07-27 通用汽车环球科技运作有限责任公司 用于软件定义无线电的多载波聚合的设备
CN109547038A (zh) * 2019-01-28 2019-03-29 惠州Tcl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一种带间上行载波聚合射频电路、天线装置和电子设备
CN110324061A (zh) * 2019-06-21 2019-10-11 宁波麦度智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分离式自适应载波聚合实现装置及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478709A (zh) 2020-07-3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9225382B2 (en) Tunable filter front end architecture for non-contiguous carrier aggregation
CN106575976B (zh) 与用于无线应用的时分和频分双工协议相关的***和方法
WO2017166353A1 (zh) 一种载波聚合电路实现方法、实现***及移动终端
CN105376872A (zh) 一种支持载波聚合的方法及终端
EP3739762B1 (en) Terminal device
WO2015127854A1 (zh) 多模无线终端
CN102404021A (zh) 双工放大模块、射频前端模块和多模终端
CN106685468B (zh) 射频电路、终端及射频电路控制方法
CN110912576B (zh) 一种射频结构及通信终端
CN105322980A (zh) 异频带载波聚合信号发送和接收方法及其装置
US11349510B2 (en) Radio frequency front end module and communication device
CN111478709B (zh) 载波聚合电路及移动终端
CN109672455B (zh) 射频电路、射频电路的配置方法和装置
CN102404881A (zh) 双模射频收发装置、滤波装置和双模终端
WO2022042169A1 (zh) 一种用于传输多频段信号的射频电路
WO2024067406A1 (zh) 射频电路和电子设备
CN112751573B (zh) 射频前端模块、收发装置和通信终端
CN110224704B (zh) 射频***和基站设备
US9698859B2 (en) Device for transmitting and receiving carrier aggregation signal
WO2022002163A1 (zh) 一种通信装置及通信方法
WO2022075253A1 (ja) 高周波回路および通信装置
CN111490813A (zh) 天线复用射频装置以及移动终端
EP2122744B1 (en) An apparatus and a method for directing a received signal in an antenna system
JP7174078B2 (ja) 非同期tddマルチ帯域動作のための無線ユニット
US20230299797A1 (en) Radio frequency unit, antenna, and signal processing method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40105

Address after: 510000, No. 106 Fengze East Road, Guangzhou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self designated Building 1) X1301-D010825 (cluster registration) (JM)

Patentee after: Guangzhou Chengyi Technology Consulting Co.,Ltd.

Address before: 516006 Zhongkai hi tech Zone, Huizhou, Guangdong, 86 Chang seven Road West

Patentee before: HUIZHOU TCL MOBILE COMMUNICATION Co.,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