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477779A - 电池装置 - Google Patents

电池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477779A
CN111477779A CN201911145172.7A CN201911145172A CN111477779A CN 111477779 A CN111477779 A CN 111477779A CN 201911145172 A CN201911145172 A CN 201911145172A CN 111477779 A CN111477779 A CN 11147777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ell stack
battery
cell
members
hea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1145172.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1477779B (zh
Inventor
加茂吉朗
藤原伸得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yota Motor Corp
Original Assignee
Toyota Motor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yota Motor Corp filed Critical Toyota Motor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147777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47777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147777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47777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60Heating or cooling; Temperature control
    • H01M10/65Means for temperature control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the cells
    • H01M10/653Means for temperature control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the cells characterised by electrically insulating or thermally conductive material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60Heating or cooling; Temperature control
    • H01M10/65Means for temperature control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the cells
    • H01M10/656Means for temperature control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the cells characterised by the type of heat-exchange fluid
    • H01M10/6569Fluids undergoing a liquid-gas phase change or transition, e.g. evaporation or condensatio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HARRANGEMENTS OF HEATING, COOLING, VENTILATING OR OTHER AIR-TREA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SSENGER OR GOODS SPACES OF VEHICLES
    • B60H1/00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HVAC] devices
    • B60H1/00271HVAC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rticular vehicle parts or components and being connected to the vehicle HVAC unit
    • B60H1/00278HVAC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rticular vehicle parts or components and being connected to the vehicle HVAC unit for the battery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04Construction or manufacture in general
    • H01M10/0481Compression means other than compression means for stacks of electrodes and separato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60Heating or cooling; Temperature control
    • H01M10/61Types of temperature control
    • H01M10/613Cooling or keeping cold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60Heating or cooling; Temperature control
    • H01M10/62Heating or cooling; Temperature control specially adapted for specific applications
    • H01M10/625Vehicl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60Heating or cooling; Temperature control
    • H01M10/64Heating or cooling; Temperature control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of the cells
    • H01M10/647Prismatic or flat cells, e.g. pouch cell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60Heating or cooling; Temperature control
    • H01M10/65Means for temperature control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the cells
    • H01M10/655Solid structures for heat exchange or heat conduction
    • H01M10/6552Closed pipes transferring heat by thermal conductivity or phase transition, e.g. heat pip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60Heating or cooling; Temperature control
    • H01M10/65Means for temperature control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the cells
    • H01M10/655Solid structures for heat exchange or heat conduction
    • H01M10/6554Rods or plat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60Heating or cooling; Temperature control
    • H01M10/65Means for temperature control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the cells
    • H01M10/655Solid structures for heat exchange or heat conduction
    • H01M10/6556Solid parts with flow channel passages or pipes for heat exchang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60Heating or cooling; Temperature control
    • H01M10/65Means for temperature control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the cells
    • H01M10/655Solid structures for heat exchange or heat conduction
    • H01M10/6556Solid parts with flow channel passages or pipes for heat exchange
    • H01M10/6557Solid parts with flow channel passages or pipes for heat exchange arranged between the cell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60Heating or cooling; Temperature control
    • H01M10/65Means for temperature control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the cells
    • H01M10/656Means for temperature control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the cells characterised by the type of heat-exchange fluid
    • H01M10/6567Liquids
    • H01M10/6568Liquids characterised by flow circuits, e.g. loops, located externally to the cells or cell casing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20Mountings; Secondary casings or frames; Racks, modules or packs; Suspension devices; Shock absorbers; Transport or carrying devices; Holders
    • H01M50/204Racks, modules or packs for multiple batteries or multiple cells
    • H01M50/207Racks, modules or packs for multiple batteries or multiple cel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 H01M50/209Racks, modules or packs for multiple batteries or multiple cel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adapted for prismatic or rectangular cell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20Mountings; Secondary casings or frames; Racks, modules or packs; Suspension devices; Shock absorbers; Transport or carrying devices; Holders
    • H01M50/262Mountings; Secondary casings or frames; Racks, modules or packs; Suspension devices; Shock absorbers; Transport or carrying devices; Holders with fastening means, e.g. locks
    • H01M50/264Mountings; Secondary casings or frames; Racks, modules or packs; Suspension devices; Shock absorbers; Transport or carrying devices; Holders with fastening means, e.g. locks for cells or batteries, e.g. straps, tie rods or peripheral fram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HARRANGEMENTS OF HEATING, COOLING, VENTILATING OR OTHER AIR-TREA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SSENGER OR GOODS SPACES OF VEHICLES
    • B60H1/00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HVAC] devices
    • B60H1/00271HVAC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rticular vehicle parts or components and being connected to the vehicle HVAC unit
    • B60H2001/00307Component temperature regulation using a liquid flow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2220/00Batteries for particular applications
    • H01M2220/20Batteries in motive systems, e.g. vehicle, ship, plane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Electr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Battery Mounting, Suspending (AREA)
  • Secondary Cell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是一种电池装置,所述电池装置具备外力施加装置(100、140、150、160、165),其经由第一中间部及/或第二中间部向特定电池单元施加使特定电池单元向导热构件(60)侧移动的力,所述特定电池单元是与第一中间部(40m、45m)以及第二中间部(50m、55m)相向的至少一个电池单元(22),所述第一中间部(40m、45m)是第一端部构件固定件(40、45)的与两端相比位于中央部侧的部位,所述第二中间部(50m、55m)是第二端部构件固定件(50、55)的与两端相比位于中央部侧的部位。

Description

电池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用于电池的温度调节及保持的电池装置。
背景技术
专利文献1公开了能够搭载于车辆的电池装置。该电池装置具备:冷却器;电池堆,所述电池堆通过在预定的直线方向上排列多个电池单元而构成,且配设在冷却器的侧方;以及环状的约束构件(固定构件),所述环状的约束构件与冷却器及电池堆的外周面接触。
电池堆的与冷却器相反的一侧的端面的平面形状为大致直线。因此,约束构件具有与电池堆的与冷却器相反的一侧的端面接触且在电池堆的长边方向上呈直线延伸的平板状的抑制部。抑制部的两端部由约束构件的两个部位支承。即,抑制部由这两个部位进行两端支承。
可以考虑在该电池装置上设置由冷却器的侧面和各电池单元的冷却器侧的端面夹持且具有导热性及弹性的导热构件。在该情况下,利用约束构件施加于冷却器及电池堆的外周面的力,将各电池单元的冷却器侧的端面压靠于导热构件,且将导热构件压靠于冷却器。因此,若各电池单元在充放电时发热,则各电池单元的热经由导热构件被冷却器吸收,因此,可以防止各电池单元过度地成为高温。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5-210894号公报
在将各电池单元压靠于导热构件时,导热构件会产生沿从导热构件离开的方向按压各电池单元的反作用力。这样一来,各电池单元的与导热构件相反的一侧的端面压接于抑制部。
这样一来,被两端支承的抑制部的中央部与两端部相比大幅地挠曲,且电池堆的位于长边方向上的中央部的电池单元与冷却器之间的距离变得比位于两端部的电池单元与冷却器之间的距离稍长。这样一来,由于位于中央部的电池单元与导热构件之间的接触力变得比位于两端部的电池单元与导热构件之间的接触力小,所以位于中央部的电池单元与位于两端部的电池单元相比有可能会成为高温。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为了应对上述课题而做出的。即,本发明的目的之一在于提供能够使各电池单元以大致相同大小的力与具有弹性且与温度调节构件接触的导热构件接触的电池装置。
本发明的电池装置具备:
电池堆21A、21B,所述电池堆21A、21B具有在预定的直线方向上排列的多个电池单元22;
一对端部构件30,所述一对端部构件30沿所述直线方向将所述电池堆夹入,且所述一对端部构件30在所述直线方向上相互离开;
导热构件60,所述导热构件60的一方的侧面与所述电池堆的一方的侧面接触且沿所述直线方向延伸,所述导热构件60具有导热性及弹性;
温度调节构件70,所述温度调节构件70在侧面具有与所述导热构件的另一方的侧面接触的热交换部,且在内部供经由所述导热构件以及所述热交换部与所述电池堆进行热交换的流体流动,所述温度调节构件70沿着所述直线方向延伸;
第一端部构件固定件40、45,所述第一端部构件固定件40、45与所述电池堆的所述一方的侧面相向,并沿所述直线方向延伸,且固定有一对所述端部构件;
第二端部构件固定件50、55,所述第二端部构件固定件50、55与所述电池堆的另一方的侧面相向,并沿所述直线方向延伸,且固定有一对所述端部构件;以及
外力施加装置100、140、150、160、165,所述外力施加装置100、140、150、160、165经由第一中间部40m、45m及/或第二中间部50m、55m向特定电池单元22施加使所述特定电池单元向所述导热构件侧移动的力,所述特定电池单元22是与所述第一中间部40m、45m以及所述第二中间部相向的至少一个所述电池单元,所述第一中间部是所述第一端部构件固定件的与所述直线方向上的两端相比位于中央部侧的部位,所述第二中间部50m、55m是所述第二端部构件固定件的与所述直线方向上的两端相比位于中央部侧的部位。
在本发明的电池装置中,外力施加装置经由第一中间部及/或第二中间部向特定电池单元施加使特定电池单元向导热构件侧移动的力。因此,第一端部构件固定件及/或第二端部构件固定件各自的中间部变得比各自的两端部难以挠曲。因此,特定电池单元相对于导热构件的接触力难以变得比特定电池单元以外的电池单元相对于导热构件的接触力小。因此,能够使各电池单元以大致相同大小的力与导热构件接触。
本发明的一个方案的特征在于,
所述外力施加装置是环状紧固构件100,所述环状紧固构件100在从外周侧包围所述电池堆及所述温度调节构件的同时压接于所述第二中间部的外表面而将所述第二中间部压靠于所述电池堆的所述另一方的侧面。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案,能够利用构造简单的外力施加装置使各电池单元以大致相同大小的力与导热构件接触。
本发明的一个方案的特征在于,
所述电池装置具备:
两个所述电池堆21A、21B,该两个所述电池堆21A、21B经由彼此不同的所述导热构件分别与彼此不同的所述温度调节构件进行热交换,且在预定的水平方向上相互离开;以及
两个所述第二端部构件固定件50、55,该两个所述第二端部构件固定件50、55分别与两个所述电池堆的所述另一方的侧面相向,且在形成间隙的同时在所述水平方向上相向,
所述外力施加装置是楔构件140、150,所述楔构件140、150通过在位于所述间隙的同时压接于两个所述第二中间部而以使两个所述第二中间部在所述水平方向上相互离开的方式进行按压。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案,能够利用构造简单的外力施加装置使各电池单元以大致相同大小的力与导热构件接触。
本发明的一个方案的特征在于,
在所述温度调节构件的两侧面形成有所述热交换部,
在所述温度调节构件的两侧配设有一对所述导热构件以及一对所述电池堆,
所述外力施加装置具备:
被压接部44、49,所述被压接部44、49以与所述第一中间部40m、45m连接的方式设置于两个所述第一端部构件固定件,且具有贯通孔44a、49a,两个所述第一端部构件固定件分别与位于所述温度调节构件的两侧的所述一对电池堆的所述一方的侧面相向;
螺栓160,所述螺栓160贯通两个所述被压接部的所述贯通孔,且具有头部161,所述头部161与一方的所述被压接部的、与另一方的所述被压接部相反的一侧的面接触;以及
螺母165,所述螺母165通过与所述螺栓螺纹接合并压接于所述另一方的所述被压接部的与所述一方的被压接部相反的一侧的面,从而使两个所述被压接部彼此接近。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案,能够利用构造简单的外力施加装置使各电池单元以大致相同大小的力与导热构件接触。
在上述说明中,为了帮助本发明的理解,针对与后述的实施方式对应的发明的结构,添加了在该实施方式中使用的名称及/或附图标记。然而,本发明的各构成要素并不限定于由上述附图标记规定的实施方式。本发明的其他目的、其他特征及附随的优点可以根据对参照以下的附图而记述的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说明而被容易地理解。
附图说明
图1是省略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罩、捆扎带、缓冲构件及固定用托架而示出的电池装置的立体图。
图2是图1所示的电池单元及安装于电池单元的罩的分解立体图。
图3是图2所示的电池单元及罩的立体图。
图4是图1所示的省略罩而示出的电池模块的示意性的分解立体图。
图5是图1所示的电池模块的示意性的立体图。
图6是图4所示的电池堆及绝缘导热片的主视图。
图7是图4所示的端部构件的放大立体图。
图8是图4所示的第一上侧端部构件固定件、第一下侧端部构件固定件、第二上侧端部构件固定件及第二下侧端部构件固定件的放大立体图。
图9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电池模块的一方的端部的立体图。
图10是图4所示的连接配件的放大立体图。
图11是图4所示的连结用托架的放大立体图。
图12是图4所示的固定用托架的放大立体图。
图13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壳体主体的底板部、电池模块、缓冲构件及固定用托架的侧视图。
图14是沿着图5的XIV-XIV箭头的示意性的剖视图。
图15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端部构件、第二上侧端部构件固定件(第二下侧端部构件固定件)及捆扎带的示意性的俯视图。
图16是本发明的第一变形例的与图14对应的示意性的剖视图。
图17是本发明的第二变形例的与图14对应的示意性的剖视图。
图18是本发明的第三变形例的与图14对应的示意性的剖视图。
图19是本发明的第四变形例的与图14对应的示意性的剖视图。
图20是本发明的第五变形例的与图14对应的示意性的剖视图。
图21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的第五变形例的动作的示意性的俯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电池装置、20···电池模块、21A···第一电池堆、21B···第二电池堆、22···电池单元、30···端部构件、40···第一上侧端部构件固定件、45···第一下侧端部构件固定件、50···第二上侧端部构件固定件、55···第二下侧端部构件固定件、60···绝缘导热片、70···温度调节构件、73、74···热交换部、80···连接配件、100···捆扎带(紧固构件)、101···带、101a···端部、102···棘轮带扣、103···解除杆、114···固定用托架、120···流体循环单元、140···下侧楔构件、150···上侧楔装置、160···螺栓、165···螺母。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电池装置10。本实施方式的电池装置10搭载于电动汽车(EV)及混合动力车辆(HV或PHV)等车辆。如图1所示,作为主要的构成要素,电池装置10具备四个电池模块20和流体循环单元120。电池模块20中的每一个都包括第一电池堆21A及第二电池堆21B。第一电池堆21A及第二电池堆21B中的每一个都具备多个电池单元22(及后述的罩23)。
电池单元22为二次电池。如图2所示,电池单元22具备壳体22a、正极端子22b及负极端子22c。壳体22a由金属构成,为大致长方体。正极端子22b及负极端子22c设置于壳体22a的上表面。
如图2及图3所示,在第二电池堆21B所具备的电池单元22中的每一个都安装有罩23。罩23由绝缘材料(例如树脂)构成,与壳体22a(电池单元22)同样地为大致长方体。
罩23具备基板部23a、底板部23b、外侧部23c、内侧部23d、顶板部23e及盖板23f。
基板部23a构成罩23的右侧壁。底板部23b构成与基板部23a的下端连接的底壁。外侧部23c构成从底板部23b的后端向上方延伸的外侧壁。内侧部23d构成从底板部23b的前端向上方延伸的内侧壁。在内侧部23d的除了上下两端部之外的部位形成有片安装用开口SO。顶板部23e构成与基板部23a的上端连接的上壁。顶板部23e的后端部与外侧部23c的上端部连接,顶板部23e的前端部与内侧部23d的上端部连接。在顶板部23e的除了前后两端部之外的部位形成有电极露出用开口UO。基板部23a的前侧的端面23a1位于比内侧部23d稍靠后方的位置。
在将罩23安装于电池单元22时,壳体22a的右侧面与基板部23a的左侧面接触,壳体22a的底面由底板部23b覆盖。壳体22a的后表面由外侧部23c覆盖,且壳体22a的前表面的上下两端部由内侧部23d覆盖。壳体22a的上表面的前后两端部由顶板部23e覆盖。而且,正极端子22b及负极端子22c通过电极露出用开口UO而在罩23的上方露出。在罩23的左侧面的开口部安装与该开口部相同形状且与罩23相同材质的盖板23f。因此,壳体22a的左侧面与盖板23f的右表面接触。
此外,虽然省略图示,但在构成第一电池堆21A的电池单元22中的每一个都同样地安装有具有与图2所示的罩23前后对称的形状的罩。
如图4所示,各电池模块20除了第一电池堆21A及第二电池堆21B之外,还具有端部构件30、第一上侧端部构件固定件40、第一下侧端部构件固定件45、第二上侧端部构件固定件50、第二下侧端部构件固定件55、绝缘导热片60、温度调节构件70、连接配件80、连结用托架90及捆扎带100。此外,以下,将第一上侧端部构件固定件40、第一下侧端部构件固定件45、第二上侧端部构件固定件50及第二下侧端部构件固定件55分别称为第一上侧固定件40、第一下侧固定件45、第二上侧固定件50及第二下侧固定件55。第一上侧端部构件固定件40、第一下侧端部构件固定件45、第二上侧端部构件固定件50及第二下侧端部构件固定件55均为金属制。而且,第一上侧端部构件固定件40、第一下侧端部构件固定件45、第二上侧端部构件固定件50及第二下侧端部构件固定件55的板厚及左右尺寸彼此相同。
第一电池堆21A及第二电池堆21B中的每一个都是通过将多个电池单元22(安装有罩23的电池单元22)沿左右方向呈直线状排列而构成的电池组。此外,在图1中,构成第一电池堆21A及第二电池堆21B中的每一个的电池单元22的数量被描绘为比图4及图5中的电池单元22的数量少。而且,为了简化,在图1、图4及图5中省略了罩23的图示。
第一电池堆21A被配设成与后述的温度调节构件70的前表面相向。第二电池堆21B被配设成与后述的温度调节构件70的后表面相向。
第一电池堆21A被配设成其前表面与前方的“第二上侧固定件50及第二下侧固定件55”相向,且其后表面与前方的“第一上侧固定件40及第一下侧固定件45”相向。
第二电池堆21B被配设成其前表面与后方的“第一上侧固定件40及第一下侧固定件45”相向,且其后表面与后方的“第二上侧固定件50及第二下侧固定件55”相向。
构成第一电池堆21A的各电池单元22的正极端子22b及负极端子22c由省略图示的母线相互连接。同样地,构成第二电池堆21B的各电池单元22的正极端子22b及负极端子22c由省略图示的母线相互连接。第一电池堆21A及第二电池堆21B经由开关电路与搭载于车辆的省略图示的充电器及电负载(例如逆变器)连接。在将外部电源与充电器连接并将第一电池堆21A及第二电池堆21B与充电器连接时,对第一电池堆21A及第二电池堆21B的各电池单元22进行充电。在将第一电池堆21A及第二电池堆21B与电负载连接时,第一电池堆21A及第二电池堆21B的各电池单元22进行放电。
在第二电池堆21B中,如图6所示,在某个罩23的盖板23f的左侧面,会接触与该罩相邻的罩23的基板部23a的右侧面。相邻的罩23的片安装用开口SO彼此在左右方向上连续。关于这一点,第一电池堆21A也同样如此。即,在第一电池堆21A中,相邻的罩的片安装用开口SO彼此在左右方向上连续。
如图4所示,电池模块20具备四个端部构件30。若更具体地叙述,则第一电池堆21A及第二电池堆21B分别位于一对端部构件30之间。
如图7所示,端部构件30为金属制,且整体形状为长方体。端部构件30的前后尺寸、上下尺寸及左右尺寸(厚度)与壳体23实质相同。端部构件30为实心构件,且端部构件30的相对于厚度方向上的外力的刚性比壳体22a高。但是,也可以使端部构件30的左右尺寸与壳体22a不同。而且,端部构件30也可以为中空构件。
如图4及图7所示,在第一电池堆21A的左侧的端部构件30的左侧面的四个角形成有四个内螺纹孔31,在后侧的两个内螺纹孔31之间形成有内螺纹孔32,且在下侧的两个内螺纹孔31之间形成有两个内螺纹孔33。在第二电池堆21B的左侧的端部构件30的左侧面,以与第一电池堆21A的左侧的端部构件30成为前后对称的方式形成有四个内螺纹孔31、一个内螺纹孔32及两个内螺纹孔33。虽然省略图示,但在第一电池堆21A的右侧的端部构件30的右侧面,以与第一电池堆21A的左侧的端部构件30成为左右对称的方式形成有四个内螺纹孔31、一个内螺纹孔32及两个内螺纹孔33。同样地,在第二电池堆21B的右侧的端部构件30的右侧面,以与第二电池堆21B的左侧的端部构件30成为左右对称的方式形成有四个内螺纹孔31、一个内螺纹孔32及两个内螺纹孔33。
如图4及图5所示,在第一电池堆21A安装有前侧的第一上侧固定件40,在第二电池堆21B安装有后侧的第一上侧固定件40。上述前后的第一上侧固定件40彼此前后对称。如图8所示,第一上侧固定件40具有与前后方向正交的平板部即侧面部41(参照图9)、与侧面部41的上缘部连接且与上下方向正交的平板部即顶板部42、以及分别与侧面部41及顶板部42的左右两端部连接且与左右方向正交的平板部即左右一对端面部43。在左右的端面部43分别形成有贯通孔43a。
如图4及图5所示,在第一电池堆21A安装有前侧的第一下侧固定件45,在第二电池堆21B安装有后侧的第一下侧固定件45。上述前后的第一下侧固定件45彼此前后对称。而且,前侧的第一下侧固定件45与前侧的第一上侧固定件40上下对称,且后侧的第一下侧固定件45与后侧的第一上侧固定件40上下对称。如图8所示,前侧的第一下侧固定件45具有与前后方向正交的平板部即侧面部46、与侧面部46的下缘部连接且与上下方向正交的平板部即底板部47、以及分别与侧面部46及底板部47的左右两端连接且与左右方向正交的平板部即左右一对端面部48。在左右的端面部48分别形成有贯通孔48a。
如图4及图5所示,在第一电池堆21A安装有前侧的第二上侧固定件50,在第二电池堆21B安装有后侧的第二上侧固定件50。上述前后的第二上侧固定件50彼此前后对称。而且,前侧的第二上侧固定件50与前侧的第一上侧固定件40前后对称,且后侧的第二上侧固定件50与后侧的第一上侧固定件40前后对称。如图8所示,第二上侧固定件50具有与前后方向正交的平板部即侧面部51、与侧面部51的上缘部连接且与上下方向正交的平板部即顶板部52、以及分别与侧面部51及顶板部52的左右两端部连接且与左右方向正交的平板部即左右一对端面部53。在左右的端面部53分别形成有贯通孔53a。
如图4及图5所示,在第一电池堆21A安装有前侧的第二下侧固定件55,在第二电池堆21B安装有后侧的第二下侧固定件55。上述前后的第二下侧固定件55彼此前后对称。而且,前侧的第二下侧固定件55与前侧的第一下侧固定件45前后对称,且后侧的第二下侧固定件55与后侧的第一下侧固定件45前后对称。如图8所示,第二下侧固定件55具有与前后方向正交的平板部即侧面部56、与侧面部56的下缘部连接且与上下方向正交的平板部即底板部57、以及分别与侧面部56及底板部57的左右两端连接且与左右方向正交的平板部即左右一对端面部58。在左右的端面部58分别形成有贯通孔58a。
如图4所示,使端部构件30与安装于第一电池堆21A的左端的电池单元22的盖板23f的左侧面接触,且使端部构件30与安装于第一电池堆21A的右端的电池单元22的罩23的右侧面接触。
前侧的第一上侧固定件40被配置成在其左右的端面部43之间存在“第一电池堆21A及左右的端部构件30”,且与“第一电池堆21A及左右的端部构件30”的后端部的上侧角部相向。
前侧的第一下侧固定件45被配置成在其左右的端面部48之间存在“第一电池堆21A及左右的端部构件30”,且与“第一电池堆21A及左右的端部构件30”的后端部的下侧角部相向。
前侧的第二上侧固定件50被配置成在其左右的端面部53之间存在“第一电池堆21A及左右的端部构件30”,且与“第一电池堆21A及左右的端部构件30”的前端部的上侧角部相向。
前侧的第二下侧固定件55被配置成在其左右的端面部58之间存在“第一电池堆21A及左右的端部构件30”,且与“第一电池堆21A及左右的端部构件30”的前端部的下侧角部相向。
并且,使左侧的端面部43、48、53、58与左侧的端部构件30的左侧面接触,且使右侧的端面部43、48、53、58与右侧的端部构件30的右侧面接触。结果,利用左右的端部构件30将第一电池堆21A沿左右方向夹入。此时,为了使端面部43、48、53、58与左右的端部构件30接触,根据需要,例如也可以在右侧的端部构件30与相邻的罩23之间或相邻的罩23之间放入省略图示的衬垫。
而且,使分别***到左侧的端面部43的贯通孔43a、左侧的端面部48的贯通孔48a、左侧的端面部53的贯通孔53a以及左侧的端面部58的贯通孔58a中的螺栓B1分别与左侧的端部构件30的对应的内螺纹孔31螺纹接合,且使各螺栓B1的头部B1a压接于端面部43、48、53、58(参照图9)。同样地,虽然省略图示,但使分别***到右侧的贯通孔43a、68a、73a、78a中的螺栓B1分别与右侧的端部构件30的对应的内螺纹孔31螺纹接合,且使各螺栓B1的头部B1a压接于端面部43、48、53、58。结果,左右的端部构件30通过第一上侧固定件40、第一下侧固定件45、第二上侧固定件50以及第二下侧固定件55而相互固定,且第一电池堆21A的相邻的罩23与盖板23f的接触状态被保持。
同样地,如可根据图5及图9理解的那样,后侧的“第一上侧固定件40、第一下侧固定件45、第二上侧固定件50以及第二下侧固定件55”被配置成与“第二电池堆21B及位于其左右两侧的一对端部构件30”的四个角部相向。并且,后侧的“第一上侧固定件40、第一下侧固定件45、第二上侧固定件50以及第二下侧固定件55”通过八个螺栓B1而固定于左右的端部构件30。由此,第二电池堆21B的相邻的罩23与盖板23f的接触状态被保持。
在该状态下,各第一上侧固定件40的顶板部42的下表面与“罩23以及端部构件30”的上表面接触,且各第一下侧固定件45的底板部47的上表面与“罩23以及端部构件30”的下表面接触。另一方面,各第一上侧固定件40的侧面部41以及各第一下侧固定件45的侧面部46从“罩23以及端部构件30”的侧面稍许离开。各第二上侧固定件50的顶板部52的下表面与“罩23以及端部构件30”的上表面接触,且各第二下侧固定件55的底板部57的上表面与“罩23以及端部构件30”的下表面接触。各第二上侧固定件50的侧面部51以及各第二下侧固定件55的侧面部56与“罩23以及端部构件30”的侧面接触。
电池装置10具备图4所示的一对绝缘导热片60。绝缘导热片60由具有绝缘性及导热性的弹性材料构成。绝缘导热片60为沿左右方向延伸的长条构件(带状的片)。绝缘导热片60的左右尺寸(长度)与第一电池堆21A及第二电池堆21B中的每一个大致相同。如图6所示,绝缘导热片60的上下尺寸(宽度)比片安装用开口SO的上下尺寸稍小。而且,绝缘导热片60的前后尺寸(厚度)比构成片安装用开口SO的板厚(内侧部23d的厚度)大。
如图6所示,绝缘导热片60在第一电池堆21A及第二电池堆21B分别沿着连续的片安装用开口SO配设。此时,绝缘导热片60的一部分(与温度调节构件70相向的一侧的部分)位于比开口SO靠罩23的外侧的位置。
因此,前侧的(即安装于第一电池堆21A的)绝缘导热片60的前表面与第一电池堆21A的各电池单元22的后表面接触。前侧的绝缘导热片60的后表面位于比第一电池堆21A的各罩23靠后侧的位置(参照图13以及图14)。
同样地,后侧的(即安装于第二电池堆21B的)绝缘导热片60的前表面位于比第二电池堆21B的各罩23靠前侧的位置。后侧的绝缘导热片60的后表面与第二电池堆21B的各电池单元22的前表面接触(参照图13以及图14)。
图4所示的温度调节构件70为金属制的一体成形品,且位于第一电池堆21A(前侧的绝缘导热片60)与第二电池堆21B(后侧的绝缘导热片60)之间。温度调节构件70为大致长方体形状,且沿左右方向延伸。温度调节构件70的左右方向长度比第一电池堆21A及第二电池堆21B长。如图14所示,温度调节构件70为中空。而且,如图4所示,在温度调节构件70的左端面的与上下方向的中央部相比位于下方的部位形成有第一连接孔71。如图14所示,在温度调节构件70的右端面的与上下方向的中央部相比位于上方的部位形成有第二连接孔72。而且,温度调节构件70的前表面整体为热交换部73,温度调节构件70的后表面整体为热交换部74。
接着,如图5、图9及图13所示,使具有第一电池堆21A、第一上侧固定件40、第一下侧固定件45、第二上侧固定件50、第二下侧固定件55以及端部构件30的一体件位于温度调节构件70的前侧,且使前侧的绝缘导热片60与第一电池堆21A的后表面以及热交换部73接触。同样地,使具有第二电池堆21B、第一上侧固定件40、第一下侧固定件45、第二上侧固定件50、第二下侧固定件55以及端部构件30的一体件位于温度调节构件70的后侧,且使后侧的绝缘导热片60与第二电池堆21B的前表面以及热交换部74接触。
而且,使用图4所示的“两个连接配件80以及四个连结用托架90”将温度调节构件70与各端部构件30相互固定(参照图9)。
连接配件80为金属制。如图10所示,连接配件80具备长方体形状的管连接部81和突出设置于管连接部81的连接突部82。在连接配件80形成有贯通管连接部81以及连接突部82且省略图示的流体用贯通孔。在管连接部81的前后两面形成有内螺纹孔81a作为有底孔(仅图示前侧的内螺纹孔81a),在管连接部81的上表面形成有管连接孔81b作为贯通孔。
连结用托架90为金属制。如图11所示,连结用托架90具备第一连结片91和与第一连结片91连接的第二连结片92。连结用托架90的截面形状为L字形。在第一连结片91形成有螺栓***孔91a,在第二连结片92形成有螺栓***孔92a。
通过使连接突部82与温度调节构件70的第一连接孔71嵌合,从而如图5及图9所示,左侧的连接配件80与温度调节构件70连接。在将左侧的连接配件80与温度调节构件70连接时,内螺纹孔81a以及管连接孔81b位于比左侧的端部构件30靠左侧的位置。同样地,通过使连接突部82与第二连接孔72嵌合,从而如图5所示,右侧的连接配件80与温度调节构件70连接。在将右侧的连接配件80与温度调节构件70连接时,内螺纹孔81a以及管连接孔81b位于比右侧的端部构件30靠右侧的位置。
而且,如图9所示,两个连结用托架90配设于左侧的连接配件80的管连接部81的前后两侧。此时,使一方的第一连结片91与管连接部81的前表面接触,使另一方的第一连结片91与管连接部81的后表面接触。而且,使各第二连结片92与前后的端部构件30的左侧面接触。并且,被***到各螺栓***孔91a中的螺栓B2与内螺纹孔81a螺纹接合,且将螺栓B2的头部B2a压接于第一连结片91。而且,被***到螺栓***孔92a中的螺栓B3与端部构件30的内螺纹孔32螺纹接合,且将螺栓B3的头部B3a压接于第二连结片92。结果,温度调节构件70的左端部以及前后的端部构件30经由左侧的连接配件80以及前后的连结用托架90而相互固定。
同样地,两个连结用托架90配设于右侧的连接配件80的管连接部81的前后两侧。并且,这两个连结用托架90通过螺栓B2以及螺栓B3而固定于右侧的连接配件80以及右侧的端部构件30。结果,温度调节构件70的右端部以及前后的端部构件30经由右侧的连接配件80以及前后的连结用托架90而相互固定。
通过像这样利用两个连接配件80及四个连结用托架90,从而使第一电池堆21A、第二电池堆21B、四个端部构件30、一对第一上侧固定件40、一对第一下侧固定件45、一对第二上侧固定件50、一对第二下侧固定件55、一对绝缘导热片60及温度调节构件70一体化。以下,为了方便,将它们称为“一体化件”。结果,前侧的绝缘导热片60与温度调节构件70的热交换部73的接触状态以及后侧的绝缘导热片60与热交换部74的接触状态被保持。
图4、图5及图14所示的捆扎带100具备带101、固定于带101的一方的端部的棘轮带扣102、以及能够旋转地与棘轮带扣102连接的解除杆103。带101为聚对亚苯基对苯二甲酰胺制,且具有挠性。带101的宽度与电池单元22(罩23)的左右尺寸大致相同。棘轮带扣102具备省略图示的棘轮机构。解除杆103能够在图5及图14所示的初始位置与图4所示的解除位置之间相对于棘轮带扣102进行相对旋转。此外,具有与棘轮带扣102以及解除杆103同等功能的装置例如如日本特开2000-095268号公报及日本特开2011-246161号公报公开的那样是周知的。
如图5及图14所示,带101卷绕于上述一体化件(21A、21B、30、40、45、50、55、60、70、80及90)的左右方向的中央部。即,带101与各第一上侧固定件40的左右方向的中央部40m的外表面、各第一下侧固定件45的左右方向的中央部45m的外表面、各第二上侧固定件50的左右方向的中央部50m的外表面及各第二下侧固定件55的左右方向的中央部55m的外表面接触。带101不与第一电池堆21A、第二电池堆21B、端部构件30、绝缘导热片60以及温度调节构件70接触。此外,中央部40m、45m、50m、55m的左右尺寸与电池单元22(罩23)的左右尺寸大致相同。
如图14所示,当在带101的与棘轮带扣102相反的一侧的端部101a穿过棘轮带扣102的状态下使解除杆103位于初始位置时,利用棘轮带扣102的作用将带101与棘轮带扣102的相对位置固定。因此,在使端部101a的从棘轮带扣102突出的突出量成为预定量以上的大小且使解除杆103位于初始位置时,带101的除了端部101a之外的部分在张紧的同时,以较强的力与各第二上侧固定件50的侧面部51以及各第二下侧固定件55的侧面部56接触。
在像这样卷绕捆扎带100时,完成具有上述一体化件(21A、21B、30、40、45、50、55、60、70、80及90)以及捆扎带100的电池模块20。
如图1所示,四个电池模块20配设在金属制的收纳壳体110的内部。收纳壳体110具备固定于车辆的车身且仅上表面开口的箱型的壳体主体111和能够装卸地将壳体主体111的上表面开口堵塞的盖部112。如图1、图13及图14所示,壳体主体111的底板部111a由水平板构成。
在底板部111a固定有图4及图13所示的多个缓冲构件113A、113B。缓冲构件113A以及缓冲构件113B分别为长条的板状构件。若更具体地叙述,则如图4所示,相对于一个电池模块20配设有四个缓冲构件113A以及两个缓冲构件113B。四个缓冲构件113A为位于左侧的两个缓冲构件113A和位于右侧的两个缓冲构件113A。在左侧的缓冲构件113A与右侧的缓冲构件113A之间形成有间隙S。左右一对缓冲构件113B配置在位于前方的两个缓冲构件113A与位于后方的两个缓冲构件113A之间。缓冲构件113B的前后方向的尺寸(宽度)比缓冲构件113A的前后方向的尺寸大。在左右的缓冲构件113B之间也形成有间隙S。
如图13所示,电池模块20的前方的第二下侧固定件55载置在前方的左右的缓冲构件113A的上表面,且后方的第二下侧固定件55载置在后方的左右的缓冲构件113A的上表面。而且,虽然省略图示,但前后的第一下侧固定件45载置在左右的缓冲构件113B的上表面。如图4及图14所示,带101的下部位于各间隙S。
如图4所示,电池装置10具备多个固定用托架114。固定用托架114为金属制。如图12所示,固定用托架114具备底部片114a、立起片114b及接触避免部114c。左侧的固定用托架114的接触避免部114c的平面形状为大致U字形。前侧的立起片114b的后缘部与该接触避免部114c的前端部的右侧缘部连接,且后侧的立起片114b的前缘部与接触避免部114c的后端部的右侧缘部连接。左侧的固定用托架114的底部片114a的右侧缘部的形状与由左右的立起片114b及接触避免部114c构成的一体件的平面形状相同,左右的立起片114b及接触避免部114c的下端部与底部片114a的右侧缘部连接。在底部片114a的前部以及后部分别形成有两个贯通孔114d,且在前后的立起片114b分别形成有两个贯通孔114e。右侧的固定用托架114与左侧的固定用托架114左右对称。
如图9及图13所示,左侧的固定用托架114被配置成使其接触避免部114c位于左侧的连接配件80的管连接部81的正下方。此时,使前后的立起片114b分别与前后的端部构件30的左侧面接触。在该状态下,被***到前后的第一下侧固定件45的左侧的端面部48的贯通孔48a中的螺栓B1的头部B1a位于前后的端面部48与接触避免部114c之间的空间,且不与接触避免部114c接触。并且,四根螺栓B4被***到前后的立起片114b的各贯通孔114e中,并分别与前后的端部构件30的内螺纹孔33螺纹接合。结果,将各螺栓B4的头部B4a压接于立起片114b。而且,四根螺栓B5被***到形成于左侧的固定用托架114的底部片114a的四个贯通孔114d中,并分别与形成于底板部111a的四个省略图示的内螺纹孔螺纹接合。结果,使各螺栓B5的头部B5a压接于底部片114a的上表面。像这样,电池模块20的左端部(左侧的端部构件30)利用左侧的固定用托架114而固定于底板部111a。同样地,虽然省略图示,但电池模块20的右端部(右侧的端部构件30)利用右侧的固定用托架114而固定于底板部111a。
如图1所示,流体循环单元120与“固定于底板部111a的各电池模块20”连接。流体循环单元120具备送出用管121、返回用管122及热交换装置123。
送出用管121以沿着四个电池模块20的左侧面的方式且以通过左侧的多个连接配件80的上方的方式在前后方向上延伸设置。送出用管121从比最前方的电池模块靠前方的位置起延伸到最后方的电池模块20的“第一电池堆21A与第二电池堆21B之间”的位置,其后方的端部被封闭。在送出用管121的下表面的多个部位形成有省略图示的连接通路部。该连接通路部在液密状态下与左侧的各连接配件80的管连接孔81b连接。
返回用管122以沿着四个电池模块20的右侧面的方式且以通过右侧的多个连接配件80的上方的方式在前后方向上延伸设置。返回用管122从比最前方的电池模块靠前方的位置起延伸到最后方的电池模块20的“第一电池堆21A与第二电池堆21B之间”的位置,其后方的端部被封闭。在返回用管122的下表面的多个部位形成有省略图示的连接通路部。该连接通路部在气密状态下与右侧的各连接配件80的管连接孔81b连接。
送出用管121的前方的端部以及返回用管122的前方的端部穿过形成于壳体主体111的省略图示的贯通孔,且与热交换装置123连接。热交换装置123以位于收纳壳体110的外侧且比左侧的各连接配件80靠上方的位置的方式固定于车身。而且,热交换装置123向车辆的外侧露出,能够与车辆外侧的外部空气进行热交换。
温度调节构件70的内部空间、左右的连接配件80、送出用管121、返回用管122以及热交换装置123构成呈环状的一个制冷剂循环路径124。并且,在制冷剂循环路径124中储存有图14所示的预定量的制冷剂RF。制冷剂RF根据温度而成为液相状或气相状。
接着,说明电池装置10的动作。
由于在电池装置10的各电池模块20的各电池单元22进行充电动作或放电动作时各电池单元22发热,因此,各电池单元22的温度上升。这样一来,利用在制冷剂循环路径124中流动的制冷剂RF对各电池单元22进行冷却。基于制冷剂RF、温度调节构件70及流体循环单元120的冷却原理如日本专利第5942943号公报公开的那样是周知的。因此,在本说明书中,关于该冷却原理不进行详细说明,以下进行简单说明。
如图14所示,在温度调节构件70的内部空间的下部存在液相状的制冷剂RF,且在送出用管121内存在液相状的制冷剂RF。液相状的制冷剂RF的温度比电池单元22低。在各电池单元22发热时,在各电池单元22产生的热从绝缘导热片60经由热交换部73以及热交换部74向温度调节构件70内的制冷剂RF传递。这样一来,温度调节构件70内的制冷剂RF被各电池单元22产生的热加热,且被制冷剂RF夺取了热的各电池单元22被冷却。因此,由于各电池单元22的温度被维持在预定的适当温度范围内,所以电池单元22能够高效地执行充电动作及放电动作。
被加热后的制冷剂RF蒸发而成为气相,并向温度调节构件70的内部空间的上部上升。由于气相状的制冷剂RF为高压,所以各温度调节构件70的内部空间由于气相状的制冷剂RF而成为高压状态(例如2MPa)。而且,成为气相状的制冷剂RF通过第二连接孔72、右侧的连接配件80的流体用贯通孔以及返回用管122而向热交换装置123流动。在气相状的制冷剂RF到达热交换装置123时,利用正在被温度比气相状的制冷剂RF低的外部空气冷却的热交换装置123对制冷剂RF进行冷却。这样一来,由于在热交换装置123的内部制冷剂RF的温度降低到与外部空气温度相同的温度,因此,制冷剂RF被冷凝而变化为液相状。成为液相状的制冷剂RF从热交换装置123向送出用管121流动,且利用重力经由左侧的各连接配件80而向各温度调节构件70的内部空间流动。像这样,制冷剂循环路径124内的制冷剂RF利用电池单元22与外部空气之间的温度差以及左侧的连接配件80与热交换装置123之间的高度差而在制冷剂循环路径124内循环。
另外,为了通过与温度调节构件70内的制冷剂RF的热交换来均匀地冷却各电池单元22,需要使各电池单元22以大致相同的力与绝缘导热片60接触。
由于第一电池堆21A及第二电池堆21B在前后方向上被侧面部51及侧面部56和绝缘导热片60夹入,所以具有弹性的前后的绝缘导热片60会产生在图14中用箭头示出的方向上的力F1。因此,利用力F1将第一电池堆21A及第二电池堆21B压靠于侧面部51以及侧面部56。各第二上侧固定件50以及各第二下侧固定件55可以被看做其两端由左右的端部构件30支承的两端支承梁。因此,如在图15中用假想线Lo示出的那样,由于该力F1,第二上侧固定件50以及第二下侧固定件55欲向在俯视时从温度调节构件70离开的方向挠曲。因此,假若在未将捆扎带100卷绕于电池模块20的情况下,则第二上侧固定件50以及第二下侧固定件55的挠曲量Ab在第二上侧固定件50以及第二下侧固定件55的两端最小,且随着从两端靠近中央部50m、55m而逐渐变大。即,挠曲量Ab在中央部50m、55m成为最大。
在第二上侧固定件50以及第二下侧固定件55以这种方式挠曲时,第一电池堆21A的位于左右方向的中央部的(与中央部50m、55m相向的)一个电池单元22(以下,称为特定电池单元22)的前后方向位置与第一电池堆21A的其他电池单元22相比成为前方。而且,第二电池堆21B的位于左右方向的中央部的(与中央部50m、55m相向的)一个特定电池单元22的前后方向位置与第二电池堆21B的其他电池单元22相比成为后方。即,在该情况下,第一电池堆21A及第二电池堆21B的特定电池单元22相对于绝缘导热片60的接触力与特定电池单元22以外的电池单元22相比变小。因此,无法均匀地冷却第一电池堆21A及第二电池堆21B的各电池单元22。
但是,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利用作为拉伸强度强的材料的聚对亚苯基对苯二甲酰胺制成的带101会对第二上侧固定件50及第二下侧固定件55的中央部50m、55m施加力,所以实质上限制了中央部50m、55m如假想线Lo示出的那样挠曲。换言之,挠曲量Ab在第二上侧固定件50以及第二下侧固定件55的长边方向上的任意位置均大致相同。因此,即使前后的绝缘导热片60产生力F1,也使第一电池堆21A及第二电池堆21B的各电池单元22以大致相同的力与绝缘导热片60接触,因此,各电池单元22被均匀地冷却。因此,各电池单元22的性能稳定。
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电池堆21A、第二电池堆21B以及温度调节构件70沿水平方向排列。换言之,温度调节构件70不位于第一电池堆21A及第二电池堆21B的正下方或正上方。因此,能够减小电池模块20的上下尺寸。
而且,各第一上侧固定件40的顶板部42以及各第二上侧固定件50的顶板部52与各罩23的上表面接触,且各第一下侧固定件45的底板部47以及各第二下侧固定件55的底板部57与各罩30的下表面接触。第一上侧固定件40、第一下侧固定件45、第二上侧固定件50以及第二下侧固定件55与端部构件30一体化,且端部构件30利用固定用托架114固定于“被固定在车身上的收纳壳体110”的底板部111a。因此,利用各第一上侧固定件40、第一下侧固定件45、第二上侧固定件50以及第二下侧固定件55来防止在车辆行驶时各电池单元22相对于温度调节构件70在上下方向上大幅地振动。
以上,基于上述实施方式,对本发明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只要不脱离本发明的目的,就能够进行各种变更。
例如,也可以按图16所示的第一变形例的方式实施本发明。该第一变形例的第二上侧固定件50A以及第二下侧固定件55A的板厚彼此相同,且比第一上侧固定件40以及第一下侧固定件45的板厚厚。因此,在将带101卷绕于第二上侧固定件50A的中央部50m以及第二下侧固定件55A的中央部55m时,带101从第一上侧固定件40以及第一下侧固定件45向外周侧离开。但是,由于带101在张紧的同时以较强的力与各侧面部51以及各侧面部56接触,因此,第一变形例可发挥与上述实施方式同样的作用效果。
也可以按图17所示的第二变形例的方式实施本发明。在该第二变形例中,绝缘导热片60仅与温度调节构件70的热交换部73接触,且第一电池堆21A与该绝缘导热片60接触。即,利用一个电池堆(第一电池堆21A)、一块绝缘导热片60、温度调节构件70、第一上侧固定件40、第一下侧固定件45、第二上侧固定件50、第二下侧固定件55、左右一对端部构件30、左右一对连接配件80、左右一对连结用托架90以及捆扎带100来构成各电池模块20。在该情况下,各电池模块20的端部构件30经由未图示的L字状的托架固定于底板部111a。该第二变形例也可发挥与上述实施方式同样的作用效果。此外,也可以按绝缘导热片60仅与温度调节构件70的热交换部74接触且第二电池堆21B与该绝缘导热片60接触的方式实施第二变形例。
也可以按图18所示的第三变形例的方式实施本发明。在第三变形例中,温度调节构件70、前后一对第一上侧固定件40以及前后一对第一下侧固定件45被一体化。换言之,第三变形例的电池模块20具备长条构件130,所述长条构件130一体地具有温度调节构件70、固定于温度调节构件70的上下两端且前后宽度比温度调节构件70宽的上下一对连接片131、132、下端部固定于上侧的连接片131的前后一对第一上侧固定件40、以及上端部固定于下侧的连接片132的前后一对第一下侧固定件45。该第三变形例也可发挥与上述实施方式同样的作用效果。而且,由于温度调节构件70、前后一对第一上侧固定件40以及前后一对第一下侧固定件45被一体化,因此,与上述实施方式相比能够更容易地进行电池模块20的组装作业。
也可以按图19所示的第四变形例的方式实施本发明。如以下详述的那样,在第四变形例中,代替使用带101,通过使用下侧楔构件140以及上侧楔装置150而使各电池单元22以大致相同的力与绝缘导热片60接触。
如图19所示,分别设置于相邻的两个电池模块20且在前后方向上相向的两个第二上侧固定件50的侧面部51彼此的前后方向上的距离为L1。同样地,分别设置于相邻的两个电池模块20且在前后方向上相向的两个第二下侧固定件55的侧面部56彼此的前后方向上的距离也为L1。在第四变形例中,在分别与相邻的电池模块20彼此的各空间对应的底板部111a上的三个部位,通过焊接而分别固定有金属制的下侧楔构件140(在图19中仅图示一个下侧楔构件140)。而且,虽然省略图示,但在分别与位于最前方的第一电池堆21A的正前方位置以及位于最后方的第二电池堆21B的正后方位置对应的底板部111a上的两个部位,也分别焊接有下侧楔构件140。各下侧楔构件140为轴线沿左右方向延伸的三角棱柱形状,其底面固定于底板部111a。下侧楔构件140的底面的前后尺寸为比L1大的L2。各下侧楔构件140的与轴线正交的截面的形状为等腰三角形。而且,各下侧楔构件140的轴线方向长度(左右尺寸)与电池单元22(罩23)的左右方向尺寸大致相同。各下侧楔构件140与各第二下侧固定件55的中央部55m在前后方向上相向。而且,位于各下侧楔构件140的前后两侧的一对第二下侧固定件55的侧面部56与底板部57之间的角部55a分别压接于下侧楔构件140的前后两面。换言之,下侧楔构件140陷入到前后的角部55a之间。因此,如图19所示,与各下侧楔构件140接触的前后的侧面部56对罩23施加用箭头示出的方向上的力F2。
而且,在分别设置于相邻的两个电池模块20的两个第二上侧固定件50的顶板部52的上表面分别固定有上侧楔装置150(在图19中仅图示一个上侧楔装置150)。各上侧楔装置150均具有金属制的连结构件151以及楔构件155。连结构件151具备沿前后方向延伸的支承部152和与支承部152的前后两端部连接且截面为L字形的一对被固定部153。而且,在支承部152的下表面固定有楔构件155的上表面。楔构件155与下侧楔构件140为上下对称形状。即,楔构件155的上表面的前后尺寸为L2。连结构件151的左右尺寸与楔构件155相同,连结构件151的左端位置与楔构件155一致,且连结构件151的右端位置楔构件155与一致。
各连结构件151的各被固定部153的下表面通过焊接而固定在分别设置于相邻的两个电池模块20的两个第二上侧固定件50的顶板部52的上表面。结果,各楔构件155与各第二上侧固定件50的中央部50m在前后方向上相向。而且,位于各楔构件155的前后两侧的一对第二上侧固定件50的侧面部51与顶板部52之间的角部50a分别压接于楔构件155的前后两面。换言之,楔构件155陷入到前后的角部50a之间。因此,如图19所示,与各楔构件155接触的前后的侧面部51对罩23施加用箭头示出的方向上的力F3。
像这样,由于下侧楔构件140以及上侧楔装置150会对中央部50m、55m施加力F2、F3,所以在图15中说明的挠曲量Ab在第二上侧固定件50以及第二下侧固定件55的长边方向上的任意位置均大致相同。因此,即使前后的绝缘导热片60产生力F1,也使第一电池堆21A及第二电池堆21B的各电池单元22以大致相同的力与绝缘导热片60接触,因此,各电池单元22的性能稳定。
也可以按图20及图21所示的第五变形例的方式实施本发明。如以下详述的那样,在第五变形例中,代替使用带101,通过使用被压接部44、被压接部49、螺栓160以及螺母165而使各电池单元22以大致相同的力与绝缘导热片60接触。此外,在本变形例中,“内侧”是指在从第一电池堆21A及第二电池堆21B观察时温度调节构件70侧的方向。而且,“外侧”是指在从第一电池堆21A及第二电池堆21B观察时分别对应的侧面部51、56侧的方向。
如图20所示,在本变形例的电池模块20的第一上侧固定件40的中央部40m设置有从侧面部41的上端向上方延伸的被压接部44。同样地,在第一下侧固定件45的中央部45m设置有从侧面部46的下端向下方延伸的被压接部49。被压接部44以及被压接部49的左右方向尺寸与电池单元22(罩23)的左右方向尺寸大致相同。而且,在被压接部44形成有贯通孔44a,且在被压接部49形成有贯通孔49a。而且,在底板部111a的三个部位形成有凹部111b(仅图示一个)。
而且,在利用连接配件80及连结用托架90(在图20以及图21中省略图示)将第一电池堆21A、第二电池堆21B、端部构件30、第一上侧固定件40、第一下侧固定件45、第二上侧固定件50、第二下侧固定件55、绝缘导热片60及温度调节构件70一体化之后,且在后述的螺栓160及螺母165使被压接部44、49彼此接近之前的时刻,各侧面部41以及各侧面部46从各罩23向内侧离开。
如图20所示,将金属制的螺栓160从前方***到前后的被压接部44的贯通孔44a中,且使位于后方的被压接部44的正后方的金属制的螺母165与螺栓160螺纹接合。并且,螺栓160的头部161压接于前方的被压接部44的前表面,且螺母165压接于后方的被压接部44的后表面。因此,如图21所示,在将螺栓160及螺母165安装于被压接部44之前如用实线示出的那样在俯视时为大致直线形状的第一上侧固定件40如用假想线示出的那样向内侧弯曲。而且,与将螺栓160及螺母165安装于被压接部44之前相比,前后的第一上侧固定件40的左端部彼此的前后方向距离以及前后的第一上侧固定件40的右端部彼此的前后方向距离变短微小距离。
而且,如图20所示,将螺栓160从前方***到前后的被压接部49的贯通孔49a中,且使位于后方的被压接部49的正后方的螺母165与螺栓160螺纹接合。并且,头部161压接于前方的被压接部49的前表面,且螺母165压接于后方的被压接部49的后表面。因此,如图21所示,在将螺栓160及螺母165安装于被压接部49之前如用实线示出的那样在俯视时为大致直线形状的第一下侧固定件45如用假想线示出的那样向内侧弯曲。而且,与将螺栓160及螺母165安装于被压接部49之前相比,前后的第一下侧固定件45的左端部彼此的前后方向距离以及前后的第一下侧固定件45的右端部彼此的前后方向距离变短微小距离。即,前后的端部构件30向前后方向(内侧)移动微小距离。此外,如图20所示,被压接部49的下部、螺栓160及螺母165位于凹部111b。
像这样,在各第一上侧固定件40以及各第一下侧固定件45变形时,固定于各第一上侧固定件40以及各第一下侧固定件45的两端的左右的端部构件30彼此的左右方向距离稍许变短。因此,如图21所示,在将螺栓160及螺母165安装于被压接部44、49之前如用实线示出的那样在俯视时为大致直线形状的第二上侧固定件50及第二下侧固定件55如用假想线示出的那样向外侧稍许弯曲。
像这样,由于左右的端部构件30彼此的左右方向距离变短,所以第一电池堆21A的左右的端部构件30将第一电池堆21A夹入的力以及第二电池堆21B的左右的端部构件30将第二电池堆21B夹入的力变大。因此,在端部构件30如上述那样向前后方向(内侧)移动时,各电池单元22(罩23)向与对应的端部构件30相同的方向(内侧)移动大致相同距离。换言之,由于各端部构件30向内侧移动,所以会在各电池单元22(罩23)产生在图20及图21中用箭头示出的方向上的力F4。由于利用该力F4使第一电池堆21A及第二电池堆21B与对应的绝缘导热片60接触,所以各绝缘导热片60会产生在图20及图21中用箭头示出的方向上的力F1’(>力F1)。但是,由于接受到力F4的各电池单元22以大致相同的力与绝缘导热片60接触,所以各电池单元22被均匀地冷却。因此,各电池单元22的性能稳定。
在上述实施方式以及各变形例中,也可以在流体循环单元120设置省略图示的电动泵,且在流体循环单元120的内部代替制冷剂RF而设置冷却水。在该情况下,在电动泵工作时,利用电动泵产生的力使冷却水在流体循环单元120内循环。这样一来,在各电池单元22产生的热从各罩23、绝缘导热片60以及热交换部73、74传递到温度调节构件70内的冷却水。这样一来,温度调节构件70内的冷却水被各电池单元22产生的热加热,且被冷却水夺取了热的各电池单元22被冷却。因此,由于各电池单元22的温度被维持在上述适当温度范围内,所以电池单元22能够高效地执行充电动作以及放电动作。而且,温度调节构件70内的被加热后的冷却水通过返回用管122而向热交换装置123流动。这样一来,由于利用正在被温度比加热后的冷却水低的外部空气冷却的热交换装置123对冷却水进行冷却,因此,在热交换装置123的内部冷却水的温度降低至与外部空气温度相同的温度。成为低温的冷却水借助电动泵产生的力而通过送出用管121并向温度调节构件70的内部空间流动。
也可以使热交换装置123与设置于车辆的省略图示的电动式的冷却装置接触。例如,在以这种方式实施上述实施方式及上述各变形例时,在外部空气温度为极高的温度(例如50℃)的情况下,经由热交换装置123向冷却装置散热后的制冷剂RF或冷却水向温度调节构件70内流入,且经由温度调节构件70、绝缘导热片60以及罩23对各电池单元22进行冷却。因此,即使在外部空气温度为极高的温度的情况下,各电池单元22的温度也被维持在上述适当温度范围内。
也可以使热交换装置123与设置于车辆的省略图示的电动式的加热装置接触。例如,在以这种方式实施上述实施方式及上述各变形例时,在外部空气温度为极低的温度(例如-10℃)的情况下,从加热装置经由热交换装置123接受到热的制冷剂RF或冷却水向温度调节构件70内流入,且经由温度调节构件70、绝缘导热片60以及罩23对各电池单元22进行加热。因此,即使在外部空气温度为极低的温度的情况下,各电池单元22的温度也被维持在上述适当温度范围内。
也可以在各第一上侧固定件40的顶板部42及/或各第二上侧固定件50的顶板部52与各罩23的上表面之间形成微小间隙。同样地,也可以在各第一下侧固定件45的底板部47及/或各第二下侧固定件55的底板部57与各罩23的下表面之间形成微小间隙。
电池模块20也可以代替绝缘导热片60而具备具有导热性的导热片以及具有绝缘性的绝缘片。在该情况下,将导热片与绝缘片在两者的厚度方向上重叠,例如使绝缘片与热交换部73、74接触,且使导热片与第一电池堆21A及/或第二电池堆21B接触。
也可以利用与聚对亚苯基对苯二甲酰胺不同的拉伸强度较高的材料来制造带101。
电池模块20中的捆扎带100、下侧楔构件140、上侧楔装置150、螺栓160以及螺母165的安装位置只要是比第一上侧固定件40、第一下侧固定件45、第二上侧固定件50、第二下侧固定件55的两端部靠中央部40m、45m、50m、55m侧的位置即可,也可以为与中央部40m、45m、50m、55m不同的位置。
特定电池单元22也可以是包含有彼此相邻的多个电池单元22的电池组。在该情况下,中央部40m、45m、50m、55m的左右尺寸与该电池组的左右尺寸大致相同。换言之,捆扎带100的宽度、下侧楔构件140的左右尺寸、上侧楔装置150的左右尺寸以及被压接部44、49的左右尺寸与该特定电池单元22的左右尺寸大致相同。
也可以利用非金属的硬质材料(例如硬质树脂)来制造第一上侧固定件40、第一下侧固定件45、第二上侧固定件50、第二下侧固定件55、下侧楔构件140、上侧楔装置150、螺栓160及/或螺母165。
电池模块20也可以具备被压接部44、被压接部49、捆扎带100、螺栓160以及螺母165。
同样地,电池模块20也可以具备被压接部44、被压接部49、下侧楔构件140、上侧楔装置150、螺栓160以及螺母165。
也可以将电池装置10搭载于与车辆不同的物体(装置)。

Claims (4)

1.一种电池装置,其中,所述电池装置具备:
电池堆,所述电池堆具有在预定的直线方向上排列的多个电池单元;
一对端部构件,所述一对端部构件沿所述直线方向将所述电池堆夹入,且所述一对端部构件在所述直线方向上相互离开;
导热构件,所述导热构件的一方的侧面与所述电池堆的一方的侧面接触且沿所述直线方向延伸,所述导热构件具有导热性及弹性;
温度调节构件,所述温度调节构件在侧面具有与所述导热构件的另一方的侧面接触的热交换部,且在内部供经由所述导热构件以及所述热交换部与所述电池堆进行热交换的流体流动,所述温度调节构件沿着所述直线方向延伸;
第一端部构件固定件,所述第一端部构件固定件与所述电池堆的所述一方的侧面相向,并沿所述直线方向延伸,且固定有一对所述端部构件;
第二端部构件固定件,所述第二端部构件固定件与所述电池堆的另一方的侧面相向,并沿所述直线方向延伸,且固定有一对所述端部构件;以及
外力施加装置,所述外力施加装置经由第一中间部及/或第二中间部向特定电池单元施加使所述特定电池单元向所述导热构件侧移动的力,所述特定电池单元是与所述第一中间部以及所述第二中间部相向的至少一个所述电池单元,所述第一中间部是所述第一端部构件固定件的与所述直线方向上的两端相比位于中央部侧的部位,所述第二中间部是所述第二端部构件固定件的与所述直线方向上的两端相比位于中央部侧的部位。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装置,其中,
所述外力施加装置是环状紧固构件,所述环状紧固构件在从外周侧包围所述电池堆及所述温度调节构件的同时压接于所述第二中间部的外表面而将所述第二中间部压靠于所述电池堆的所述另一方的侧面。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装置,其中,
所述电池装置具备:
两个所述电池堆,该两个所述电池堆经由彼此不同的所述导热构件分别与彼此不同的所述温度调节构件进行热交换,且在预定的水平方向上相互离开;以及
两个所述第二端部构件固定件,该两个所述第二端部构件固定件分别与两个所述电池堆的所述另一方的侧面相向,且在形成间隙的同时在所述水平方向上相向,
所述外力施加装置是楔构件,所述楔构件通过在位于所述间隙的同时压接于两个所述第二中间部而以使两个所述第二中间部在所述水平方向上相互离开的方式进行按压。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池装置,其中,
在所述温度调节构件的两侧面形成有所述热交换部,
在所述温度调节构件的两侧配设有一对所述导热构件以及一对所述电池堆,
所述外力施加装置具备:
被压接部,所述被压接部以与所述第一中间部连接的方式设置于两个所述第一端部构件固定件,且具有贯通孔,两个所述第一端部构件固定件分别与位于所述温度调节构件的两侧的所述一对电池堆的所述一方的侧面相向;
螺栓,所述螺栓贯通两个所述被压接部的所述贯通孔,且具有头部,所述头部与一方的所述被压接部的、与另一方的所述被压接部相反的一侧的面接触;以及
螺母,所述螺母通过与所述螺栓螺纹接合并压接于所述另一方的所述被压接部的与所述一方的被压接部相反的一侧的面,从而使两个所述被压接部彼此接近。
CN201911145172.7A 2019-01-23 2019-11-21 电池装置 Active CN111477779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9-009237 2019-01-23
JP2019009237A JP7074085B2 (ja) 2019-01-23 2019-01-23 電池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477779A true CN111477779A (zh) 2020-07-31
CN111477779B CN111477779B (zh) 2022-12-27

Family

ID=7160842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1145172.7A Active CN111477779B (zh) 2019-01-23 2019-11-21 电池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11283119B2 (zh)
JP (1) JP7074085B2 (zh)
CN (1) CN111477779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513594A (zh) * 2021-06-23 2022-12-23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蓄电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133983A (zh) * 2020-09-25 2020-12-25 湖南衡盈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低速车电池及其散热装置

Citation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540778A (zh) * 1999-08-31 2004-10-27 ���µ�����ҵ��ʽ���� 电池组
CN102163734A (zh) * 2010-02-17 2011-08-24 三洋电机株式会社 电池组件
WO2012133711A1 (ja) * 2011-03-31 2012-10-04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電源装置の製造方法及び電源装置並びに電源装置を備える車両
WO2013002090A1 (ja) * 2011-06-30 2013-01-03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電源装置及びこれを備える車両並びに電源装置の製造方法
WO2013084756A1 (ja) * 2011-12-10 2013-06-13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電源装置及びこれを備える車両並びに蓄電装置
US20130309545A1 (en) * 2011-02-02 2013-11-21 Behr Gmbh & Co. Kg Device for pressing a cooler against a battery
WO2014056680A2 (de) * 2012-10-10 2014-04-17 Bayerische Motoren Werke Aktiengesellschaft Energiespeicheranordnung und montagevorrichtung
CN103943913A (zh) * 2014-04-17 2014-07-23 华南理工大学 带液体冷却板的纯电动汽车动力电池冷却与加热装置
WO2017017913A1 (ja) * 2015-07-30 2017-02-02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電源装置及びこれを用いた車両
CN106654334A (zh) * 2016-12-23 2017-05-10 宁波索福人能源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堆阵列及其发电***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0095268A (ja) 1998-09-24 2000-04-04 Hashi:Kk ラッシングベルトシステム
JP2011246161A (ja) 2010-05-27 2011-12-08 Tds Corporation:Kk コンテナ内のカゴ台車固定装置
JP5804323B2 (ja) * 2011-01-07 2015-11-04 株式会社Gsユアサ 蓄電素子及び蓄電装置
US9647304B2 (en) * 2011-12-09 2017-05-09 Honda Motor Co., Ltd. Battery cooling structure including heat transfer sheet
JP6151940B2 (ja) * 2013-03-22 2017-06-21 豊田合成株式会社 電池装置
JP5942943B2 (ja) 2013-08-20 2016-06-29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電池温度調節装置
JP2015210894A (ja) 2014-04-24 2015-11-24 株式会社東芝 組電池モジュール
DE102016116581A1 (de) * 2016-06-03 2018-03-01 E-Seven Systems Technology Management Ltd Verbindungsplatte für eine Batterie und Batterie

Patent Citation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540778A (zh) * 1999-08-31 2004-10-27 ���µ�����ҵ��ʽ���� 电池组
CN102163734A (zh) * 2010-02-17 2011-08-24 三洋电机株式会社 电池组件
US20130309545A1 (en) * 2011-02-02 2013-11-21 Behr Gmbh & Co. Kg Device for pressing a cooler against a battery
WO2012133711A1 (ja) * 2011-03-31 2012-10-04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電源装置の製造方法及び電源装置並びに電源装置を備える車両
WO2013002090A1 (ja) * 2011-06-30 2013-01-03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電源装置及びこれを備える車両並びに電源装置の製造方法
WO2013084756A1 (ja) * 2011-12-10 2013-06-13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電源装置及びこれを備える車両並びに蓄電装置
WO2014056680A2 (de) * 2012-10-10 2014-04-17 Bayerische Motoren Werke Aktiengesellschaft Energiespeicheranordnung und montagevorrichtung
CN103943913A (zh) * 2014-04-17 2014-07-23 华南理工大学 带液体冷却板的纯电动汽车动力电池冷却与加热装置
WO2017017913A1 (ja) * 2015-07-30 2017-02-02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電源装置及びこれを用いた車両
CN106654334A (zh) * 2016-12-23 2017-05-10 宁波索福人能源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堆阵列及其发电***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513594A (zh) * 2021-06-23 2022-12-23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蓄电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11283119B2 (en) 2022-03-22
US20200235445A1 (en) 2020-07-23
CN111477779B (zh) 2022-12-27
JP2020119730A (ja) 2020-08-06
JP7074085B2 (ja) 2022-05-2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670814B2 (en) Electricity storage block and electricity storage module
KR101431717B1 (ko) 신규한 구조의 버스 바
JP5659554B2 (ja) 電池パック
JP2018538664A (ja) バッテリーセル冷却用バスバー及びこれを用いたバッテリーモジュール
US20170309869A1 (en) Battery module comprising cartridge having gripping part
KR102058688B1 (ko) 간접 냉각 방식의 배터리 모듈
JP2013500570A (ja) 改善された冷却効率を有するバッテリ・モジュール
JP2013541133A (ja) 優れた熱放射特性を有する小型構造のバッテリーモジュール、及びそのバッテリーモジュールを使用する中型又は大型のバッテリーパック
CN111477779B (zh) 电池装置
WO2009090773A1 (ja) 温度調節機構
CN109565003B (zh) 电池单元载体和用于包括多个电池单元载体的堆叠组件的外壳
JP7418897B2 (ja) 電池モジュール、電池パックおよびこれを含む自動車
JP2010173536A (ja) 蓄電装置
KR20190049682A (ko) 상 변화 재료를 포함하는 전지 캐리어
US11133555B2 (en) Battery device
JP7436125B2 (ja) 電池モジュールおよびこれを含む電池パック
JP7387204B2 (ja) 電池パックおよびこれを含むデバイス
CN114424385A (zh) 电池模块和包括该电池模块的电池组
CN113851772A (zh) 一种电池包及电动车
KR20200073721A (ko) 전지 팩
JP7384532B2 (ja) 電池パックおよびこれを含むデバイス
EP4191751A1 (en) Battery blocking unit and battery pack including same
CN218996865U (zh) 电池包和车辆
US20220231355A1 (en) Battery Module And Battery Pack Including The Same
CN114402480A (zh) 电池组及包括该电池组的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