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473574B - 冰箱 - Google Patents

冰箱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473574B
CN111473574B CN201910831317.2A CN201910831317A CN111473574B CN 111473574 B CN111473574 B CN 111473574B CN 201910831317 A CN201910831317 A CN 201910831317A CN 111473574 B CN111473574 B CN 111473574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hamber
storage chamber
return air
air passage
evaporato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0831317.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1473574A (zh
Inventor
额贺晴树
河井良二
冈留慎一郎
板仓大
伊藤拳司
加纳奖一
渡边浩俊
岩渕真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itachi Global Life Solutions Inc
Original Assignee
Hitachi Global Life Solutions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itachi Global Life Solutions Inc filed Critical Hitachi Global Life Solutions Inc
Publication of CN11147357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47357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147357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47357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DREFRIGERATORS; COLD ROOMS; ICE-BOXES; COOLING OR FREEZING APPARATU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5D11/00Self-contained movable devices, e.g. domestic refrigerators
    • F25D11/02Self-contained movable devices, e.g. domestic refrigerators with cooling compartments at different temperatur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DREFRIGERATORS; COLD ROOMS; ICE-BOXES; COOLING OR FREEZING APPARATU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5D17/00Arrangements for circulating cooling fluids; Arrangements for circulating gas, e.g. air, within refrigerated spaces
    • F25D17/04Arrangements for circulating cooling fluids; Arrangements for circulating gas, e.g. air, within refrigerated spaces for circulating air, e.g. by convection
    • F25D17/06Arrangements for circulating cooling fluids; Arrangements for circulating gas, e.g. air, within refrigerated spaces for circulating air, e.g. by convection by forced circulation
    • F25D17/062Arrangements for circulating cooling fluids; Arrangements for circulating gas, e.g. air, within refrigerated spaces for circulating air, e.g. by convection by forced circulation in household refrigerators
    • F25D17/065Arrangements for circulating cooling fluids; Arrangements for circulating gas, e.g. air, within refrigerated spaces for circulating air, e.g. by convection by forced circulation in household refrigerators with compartments at different temperatur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ld Air Circulating Systems And Constructional Details In Refrigerato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难以产生冷藏室过冷的冰箱,其具备:第一储藏室,被设定为冷藏温度带或冷冻温度带的任意一个温度带;第二储藏室,被设定为与第一储藏室不同的另一个温度带;送风机;蒸发器;蒸发器室,收纳有该蒸发器;第一储藏室送风路,在送风机驱动时从蒸发器室向第一储藏室输送空气;第一储藏室返回风路,流入第一储藏室的空气返回到蒸发器室;第二储藏室送风路,在送风机驱动时从蒸发器室向第二储藏室输送空气;以及第二储藏室返回风路,流入第二储藏室的空气返回到蒸发器室;将第一储藏室返回风路和第二储藏室返回风路的一部分设为来自第一储藏室的返回空气和来自第二储藏室的返回空气中的任何空气都共同通过的共同返回风路。

Description

冰箱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家庭用冷冻冰箱。
背景技术
作为本技术领域的背景技术例如有日本特开2005-98605号公报(专利文献1)。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以下的冰箱:在最上层设置冷藏室,在其下部并列设置贮冰室以及可切换到冷冻温度的切换室,在其下部设置蔬菜室,在最下层设置冷冻室,各储藏室的返回风路在蒸发器室内合流(例如专利文献1的图1)。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5-98605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问题
在专利文献1记载的结构中,由于独立地构成了返回风路,因此对应于储藏室的数量而导致风路空间增大。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课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冰箱,在具有上述结构的冰箱中,为了使风路紧凑而集约化,空间效率高。
用于解决问题的手段
本发明的冰箱具备:第一储藏室,被设定为冷藏温度带或冷冻温度带的任意一个温度带;第二储藏室,被设定为与所述第一储藏室不同的另一个温度带;送风机;蒸发器;蒸发器室,收纳有该蒸发器;第一储藏室送风路,在所述送风机驱动时从所述蒸发器室向所述第一储藏室输送空气;第一储藏室返回风路,流入所述第一储藏室的空气返回到所述蒸发器室;第二储藏室送风路,在所述送风机驱动时从所述蒸发器室向所述第二储藏室输送空气;以及第二储藏室返回风路,流入所述第二储藏室的空气返回到所述蒸发器室;将所述第一储藏室返回风路和所述第二储藏室返回风路的一部分设为来自所述第一储藏室的返回空气和来自所述第二储藏室的返回空气中的任何空气都共同通过的共同返回风路。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通过使冷冻温度带的储藏室和冷藏温度带的储藏室的返回风路紧凑化从而空间效率高的冰箱。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例1涉及的冰箱的主视图。
图2是图1的A-A截面图。
图3是拆下了实施例1中的门、容器的状态下的冷藏室的主视图。
图4(a)是拆下了实施例1中的门、容器的状态下的制冰室、冷冻室、第一切换室及第二切换室的主视图,图4(b)是将实施例1中的门、容器、排出口拆下后的状态下的制冰室、冷冻室、第一切换室及第二切换室的主视图。
图5是实施例1涉及的第二风扇的立体图。
图6是实施例1涉及的冰箱的冷冻循环的结构图。
图7是表示实施例1涉及的冷冻室和第一切换室的风路结构的图。
图8是从图2的B-B截面观察的第一切换室的立体图。
图9是表示实施例1涉及的冷冻室和第一切换室的风路结构的图。
图10是从图2的B-B截面观察的第一切换室的立体图。
图11是图2的C-C截面图。
图12是图4(a)中所示的D-D截面图。
图13是图4(a)中所示的E-E截面图。
图14是表示实施例2涉及的冷冻室和第一切换室的风路结构的图。
图15是表示实施例3涉及的冷冻室和第一切换室的风路结构的图。
【符号说明】
1冰箱;2冷藏室2a、2b冷藏室门;3制冰室;3a制冰室门;3b制冰室容器;3c制冰盘;4冷冻室;4a冷冻室门;4b冷冻室容器;5第一切换室;5a第一切换室门;5b第一切换室容器;6第二切换室;6a第二切换室门;6b第二切换室容器;8a第一蒸发器室(冷藏用蒸发器室);8b第二蒸发器室(冷冻用蒸发器室);9a第一风扇;9b第二风扇;10绝热箱体;10a外箱;10b内箱;11第一风扇排出风路;11a冷藏室排出口;12第二风扇排出风路;14a第一蒸发器;14b第二蒸发器;15a、15b冷藏室返回口;16铰链罩;21辐射加热器;23a第一溜槽;23b第二溜槽;24压缩机;25b、25c、25d、25e、25f、25g、25h真空绝热材料;26排水管;27、28、29、30绝热分隔壁;31控制基板;32a第一蒸发盘;32b第二蒸发盘;34a冷藏室搁板最上层;34b冷藏室搁板第二层;34c冷藏室搁板第三层;34d冷藏室搁板最下层;35第一间接冷却室;36第二间接冷却室;37制冰箱;39机械室;40a第一蒸发器温度传感器;40b第二蒸发器温度传感器;41冷藏室温度传感器;42冷冻室温度传感器;43第一切换室温度传感器;44第二切换室温度传感器;45溜槽温度传感器;50a、50b散热器;51干燥器;52三通阀(制冷剂控制机构);53a冷藏用毛细管(减压机构);53b冷冻用毛细管(减压机构);54a冷藏用气液分离器;54b冷冻用气液分离器;55制冷剂合流部;56止回阀;59制冷剂配管;101第一切换室风门;102第二切换室风门;103第一切换室返回风门;111a第一切换室排出口;111b、111c第一切换室返回口;111d第一切换室返回风路;112a第二切换室排出口;112b第二切换室返回口;112c第二切换室返回风路;112d第二蒸发器室流入口;120c冷冻室返回口;120d冷冻室返回风路;130冷冻室风路;140第一切换室风路;150第二切换室风路;200操作部;201a由强制对流产生的涡流201;201b由强制对流产生的第二涡流201;202自然对流的流;203强制对流的主流。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实施例1>
对本发明的冰箱的实施例1进行说明。图1是实施例1涉及的冰箱的主视图,图2是图1的A-A截面图。
如图1所示,冰箱1的箱体10从上方起按照冷藏室2、左右并列设置的制冰室3和冷冻室4、第一切换室5、第二切换室6的顺序具有储藏室。
冰箱1具备开闭各个储藏室的开口的门。这些门是开闭冷藏室2的开口并左右分割的旋转式的冷藏室门2a、2b、和分别开闭制冰室3、冷冻室4、第一切换室5、第二切换室6的开口的抽屉式的制冰室门3a、冷冻室门4a、第一切换室门5a、第二切换室门6a。这些多个门的内部材料主要由聚氨酯构成。
在门2a上设置有进行箱内的温度设定的操作的操作部200。为了使门2a、2b固定在冰箱1上,门铰链(未图示)设置在冷藏室2的上部及下部,上部的门铰链被门铰链罩16覆盖。
制冰室3及冷冻室4是基本上将箱内设为冷冻温度(不足0℃)例如平均为-18℃左右的储藏室,冷藏室2是将箱内设为冷藏温度(0℃以上)的例如平均为4℃左右的储藏室。第一切换室5及第二切换室6是能够通过操作部200设定为冷冻温度或冷藏温度的储藏室,在本实施例的冰箱中,能够选择冷藏温度(平均维持在4℃左右)和冷冻温度(平均维持在-18℃左右)中的任一个。具体而言,第一切换室5和第二切换室6均能够从设定为冷冻温度的“FF”模式、第一切换室5和第二切换室6分别设定为冷藏温度和冷冻温度的“RF”模式、第一切换室5和第二切换室6分别设定为冷冻温度和冷藏温度的“FR”模式、第一切换室5和第二切换室6均设定为冷藏温度的“RR”模式中进行选择。
如图2所示,冰箱1是通过箱体10将箱外和箱内隔开而构成的,箱体10是在钢板制的外箱10a与合成树脂制的内箱10b之间通过填充发泡绝热材料(例如发泡聚氨酯)而形成的。箱体10除了发泡绝热材料外还将导热率相对较低的真空绝热材料安装在外箱10a和内箱10b之间,不减少食品收纳容积而提高了绝热性能。在此,真空绝热材料用外包材料包住玻璃棉、聚氨酯等芯材而构成。外包材料为了确保阻气性而包含金属层(例如铝)。另外,真空绝热材料从制造性出发一般来说各面形状由平面形成。
在本实施例中,在箱体10的背部、下部设置真空绝热材料25f、25g,在箱体10的两侧部设置真空绝热材料25h(参照图8),从而提高了冰箱1的绝热性能。
同样地,在本实施例中,在第一切换室门5a、第二切换室门6a上设置真空绝热材料25d、25e,从而提高了冰箱1的绝热性能。上述的绝热结构特别是在将各切换室5、6作为冷冻模式、箱外与切换室5、6的温度差大、从外部空气进入的热量多的情况下,能够大幅度提高节能性能。
冷藏室2、制冰室3及冷冻室4由绝热分隔壁28隔开。此外,制冰室3及冷冻室4与第一切换室5被绝热分隔壁29隔开,第一切换室5和第二切换室6被绝热分隔壁30隔开。在本实施例的冰箱1中,在绝热分隔壁29的内部设置真空绝热材料25b,在绝热分隔壁30内部设置真空绝热材料25c,由此抑制了储藏室之间的热移动,提高了冰箱1的绝热性能。
并且,在本实施例的冰箱1中,在后述的第二蒸发器14b及其周边风路(第二蒸发器室8b、冷冻室风路12及冷冻室返回风路12d)与第一切换室5之间设置绝热分隔壁27,从而提高了冰箱1的绝热性能。上述的绝热结构特别能够提高将第一切换室5设为冷藏温度、将第二切换室6设为冷冻温度的“RF模式”的情况下的冰箱1的节能性能。冷藏温度带的第一切换室5的相邻的房间从作为冷冻温度带的上表面(绝热分隔壁29)、背面(绝热分隔壁27)、以及底面(绝热分隔壁30)吸热,第一切换室5被过度冷却,因此存在为了保持冷藏温度带需要用加热器(未图示)进行加热的情况。在本实施例的冰箱中,在绝热分隔壁29、30的内部设置真空绝热材料25,抑制从第一切换室5的上表面及底面的过度吸热,由此容易使第一切换室5保持在冷藏温度带,抑制了加热器的加热,提高了节能性能。
在冷藏室门2a、2b的箱内侧设置多个门兜33,另外设置搁板34a、34b、34c、34d,从而冷藏室2内被划分成多个储藏空间。在制冰室门3a、冷冻室门4a、第一切换室门5a、第二切换室门6a上具备可被一体地拉出的制冰室容器3b、冷冻室容器4b、第一切换室容器5b、第二切换室容器6b。
在作为冷藏室2的内部的绝热分隔壁28的上方设有间接冷却室36。间接冷却室36形成为门36a与收纳部36b接触而密闭的结构。由此,抑制了间接冷却室36内的食品的干燥,使得低温低湿的空气不会直接进入间接冷却室36内的食品。并且,本实施例的冰箱1的间接冷却室36,当关闭门36a时,例如通过密封件使门36a与收纳部36b无间隙地接触而成为被密闭的构造。此外,泵(未图示)与间接冷却室36连接,并使泵工作,由此间接冷却室36内部被减压为例如0.8气压,抑制了设置在间接冷却室36内的食品的氧化。
间接冷却室36经由绝热分隔壁28与制冰室3及冷冻室4邻接,通过制冰室3及冷冻室4的吸热,成为比冷藏室2低的冰温模式(例如约-3~0℃)。另外,在绝热分隔壁28内设置加热器(未图示),使加热器工作,从而也能够设定为接近冷藏室2的温度的冷藏模式(例如约0~3℃)。另外,这些运转模式通过对操作部200进行操作而被切换。
在冷藏室2、冷冻室4、第一切换室5、第二切换室6的箱内背面侧分别设有冷藏室温度传感器41、冷冻室温度传感器42、第一切换室温度传感器43、第二切换室温度传感器44,在第一蒸发器14a的上部设置第一蒸发器温度传感器40a,在第二蒸发器14b的上部设置第二蒸发器温度传感器40b,通过这些传感器,检测冷藏室2、冷冻室4、第一切换室5、第二切换室6、第一蒸发器14a以及第二蒸发器14b的温度。另外,在冰箱1的顶部的门铰链罩16的内部设置外部空气温度传感器37和外部空气湿度传感器38,检测外部空气(箱外空气)的温度和湿度。此外,通过设置门传感器(未图示),分别检测门2a、2b、3a、4a、5a、6a的开闭状态。
在冰箱1的上部配置有控制基板31,该控制基板31搭载有作为控制装置的一部分的CPU、ROM或RAM等存储器、接口电路等。另外,控制基板31与外部空气温度传感器37、外部空气湿度传感器38、冷藏室温度传感器41、冷冻室温度传感器42、第一切换室温度传感器43、第二切换室温度传感器44、第一蒸发器温度传感器40a、第二蒸发器温度传感器40b等通过电线(未示出)连接。
在控制基板31中,基于各传感器的输出值、操作部26的设定、ROM中预先记录的程序等进行后述的压缩机24、第一风扇9a、第二风扇9b、第一切换室风门101、第二切换室风门102、制冷剂控制阀52的控制。
如图2所示,在本实施例的冰箱中,大致垂直地配置作为离心式风扇的涡轮风扇作为第一风扇9a的形态,第一风扇9a是冷藏用风扇。在以涡轮风扇为代表的离心式风扇中,由于具有将沿轴向吸入的气流沿径向吹出的特性,因此在本实施例中在第一风扇9a的吸入口侧(冰箱的前面侧)需要空间,但在第一风扇9a的背侧无需设置风路空间。因此,第一风扇9a周边的送风路的进深尺寸设为与第一蒸发器14a的进深尺寸同等或同等以下,因此可以有助于扩大食品收纳容积。
如图2所示,在本实施例的冰箱中,与冷藏室同样地大致垂直地配置作为离心式风扇的涡轮风扇作为第二风扇9b的形态,第二风扇9b是冷冻用风扇。在以涡轮风扇为代表的离心式风扇中,由于具有将沿轴向吸入的气流沿径向吹出的特性,因此在本实施例中在第二风扇9b的吸入侧(冰箱的背面侧)需要空间,但在第二风扇9b的背侧无需设置风路空间。因此,第二风扇9b周边的送风路的进深尺寸设为与第二蒸发器14b的进深尺寸同等或同等以下,因此可以有助于扩大食品收纳容积。
图3是拆下了实施例1中的门、容器的状态下的冷藏室的主视图。如图2及图3所示,与第一蒸发器14a进行热交换而成为低温的空气(冷气)被设置在第一蒸发器14a的上方的作为冷藏用风扇的第一风扇9a经由第一风扇排出风路11、冷藏室排出口11a向冷藏室2送风,对冷藏室2内进行冷却。被送到冷藏室2的空气从冷藏室返回口15a(参照图2)及冷藏室返回口15b(参照图3)返回到第一蒸发器室8a,再次被第一蒸发器14a冷却。
图4(a)是拆下了实施例1中的门、容器的状态下的制冰室、冷冻室、第一切换室及第二切换室的主视图,图4(b)是拆下了实施例1中的门、容器、排出口的状态下的制冰室、冷冻室、第一切换室及第二切换室的主视图。
如图4(b)所示,本实施例的冰箱1作为控制向第一切换室5及第二切换室6输送的风量或截断送风的机构具备第一切换室风门101、第二切换室风门102。第一切换室风门101安装在第一切换室5的背部,第二切换室风门102安装在第二切换室6的背部。在此,第一切换室风门101的开口面积为6300mm2(宽180mm×高35mm),第二切换室风门102的开口面积为5200mm2(宽80mm×高65mm)。
如图2所示,第一切换室风门101被构成为朝向冰箱的背面侧开口,换言之,使第一切换室风门101的工作区域成为冰箱的背面侧。通过采用这样的结构,在第一切换室风门101由于风扇的升压而向第一切换室5侧加压的情况下,风门与其框之间的间隙变窄。上述的绝热结构能够提高特别是将第一切换室5设为冷藏温度、将第二切换室6设为冷冻温度的“RF模式”的情况下的冰箱1的节能性能。冷藏温度带的第一切换室5的相邻的房间从作为冷冻温度带的上表面(绝热分隔壁29)、背面(绝热分隔壁27)、以及底面(绝热分隔壁30)吸热,第一切换室5被过度冷却,因此存在为保持冷藏温度带而需要用加热器(未图示)加热的情况。在本实施例的冰箱中,由于是在关闭第一切换室风门101的状态下难以形成间隙,因此冷气难以从第二风扇排出风路12向第一切换室泄漏,容易将第一切换室5保持在冷藏温度带,抑制了用加热器加热,提高了节能性能。
如图2及图4(b)所示,第二蒸发器14b设置在第一切换室5、第二切换室6的大致背部的第二蒸发器室8b内。与第二蒸发器14b进行热交换而成为低温的空气通过驱动设置在第二蒸发器14b的上方的第二风扇9b而与第一切换室风门101、第二切换室风门102的开闭状态无关,经由第二风扇排出风路12、冷冻室风路130、冷冻室排出口120a、120b向制冰室3及冷冻室4输送,对制冰室3的制冰盘(未图示)内的水、容器3b内的冰、冷冻室4内的容器4b所收纳的食品等进行冷却。冷却了制冰室3及冷冻室4的空气从冷冻室返回口120c经由冷冻室返回风路120d返回到第二蒸发器室8b,再次与第二蒸发器14b进行热交换。
如图4(a)、(b)所示,在第一切换室风门101被控制为打开状态的情况下,由第二风扇9b升压后的空气经由第二风扇排出风路12、第一切换室风路140、第一切换室风门101、第一切换室排出口111a被送往设置在第一切换室5上的第一切换室容器5b内,冷却第一切换室容器5b内的食品。冷却了第一切换室5的空气流经第一切换室返回口111b、第一切换室返回口111c、第一切换室返回风路111d(未图示)、冷冻室返回风路120c返回到第二蒸发器室8b,再次与第二蒸发器14b进行热交换。
在第二切换室风门102被控制为打开状态的情况下,通过第二风扇9b升压的空气经由第二风扇排出风路12、第二切换室风路150、第二切换室风门102、第二切换室排出口112a被送往设置于第二切换室6的第二切换室容器6b内,对第二切换室容器6b内的食品进行冷却。冷却了第二切换室6的空气流经第二切换室返回口112b、第二切换室返回风路112c返回到第二蒸发器室8b,再次与第二蒸发器14b进行热交换。另外,在收纳低温的蒸发器的蒸发器室(在本实施例中为第二蒸发器室8b)、与蒸发器进行热交换而成为低温的空气流经的风路(在本实施例中为第二风扇排出风路12、冷冻室风路130、第一切换室风路140、第二切换室风路150)、维持为冷冻温度的储藏室(本实施例中为制冰室3、冷冻室4、设定为冷冻温度时的第一切换室5、设定为冷冻温度时的第二切换室6)、从维持为冷冻温度的储藏室返回的返回风路(在本实施例中为冷冻室返回风路120d、设定为冷冻温度时的第二切换室返回风路112c)是成为冷冻温度的空间,因此以下称为冷冻温度空间。
图5是实施例1涉及的第二风扇的立体图。如图5所示,第二风扇9b的形态为作为离心式风扇的涡轮风扇(向后风扇),叶片数为10片。涡轮风扇具有以下的特性:由于是高静压型的送风机,因此与在冰箱中普遍使用的叶轮风扇相比,即使成为高静压(风路阻力大)状态风量也难以降低。在本实施例中,由于具有第一切换室风门101、第二切换室风门102的多个风门,通过风门的开闭来切换运转模式,因此风路阻力根据所述风门的开闭状态而差异较大。即使在存在这样的运转条件的变化的情况下,也可以不使风量极端下降,能够实现稳定的冷却。
另外,涡轮风扇能够设计成与其他离心式风扇(例如西洛克风扇、径向风扇)相比叶片数较少。这意味着由于可用作风路的有效面积大,因此即使在狭窄的吸入开口附近结霜的情况下,风量也难以极端地降低,换句话说,由于冷却能力不易下降,因此能够提高冰箱长时间运转时的风量(冷却能力)。
图6是实施例1涉及的冰箱的冷冻循环的结构图。本实施例的冰箱1具备压缩机24、作为进行制冷剂的散热的散热机构的箱外散热器50a和壁面散热配管50b、抑制向分隔壁28、29、30的前面部结露的防止结露配管50c、作为使制冷剂减压的减压机构的冷藏用毛细管53a和冷冻用毛细管53b、使制冷剂与箱内的空气进行热交换来吸收箱内的热的第一蒸发器14a和第二蒸发器14b,通过它们冷却箱内。另外,具备除去冷冻循环中的水分的干燥器51和防止液体制冷剂流入压缩机24的气液分离器54a、54b,还具备控制制冷剂流路的三通阀52、止回阀56、连接制冷剂流的制冷剂合流部55,通过制冷剂配管59将它们连接而构成冷冻循环。
另外,本实施例的冰箱1使用异丁烷作为制冷剂。另外,本实施例的压缩机24具备变换器,可以改变旋转速度。
三通阀52是包括由52a、52b表示的两个流出口,具备使制冷剂流向流出口52a侧的冷藏模式和使制冷剂流向流出口52b侧的冷冻模式,并能够切换它们的部件。另外,本实施例的三通阀52具备使得制冷剂均不流向流出口52a和流出口52b的全闭模式以及使得制冷剂均流向流出口52a和流出口52b的全开模式,并能够在它们之间切换。
在本实施例的冰箱1中,制冷剂如以下那样流动。从压缩机24喷出的制冷剂依次流经箱外散热器50a、箱外散热器50b、防止结露配管50c、干燥器51,到达三通阀52。三通阀52的流出口52a经由制冷剂配管而与冷藏用毛细管53a连接,流出口52b经由制冷剂配管而与冷冻用毛细管53b连接。
在冷却冷藏室2的情况下,使制冷剂流向流出口52a侧。从流出口52a流出的制冷剂依次流经冷藏用毛细管53a、第一蒸发器14a、气液分离器54a、制冷剂合流部55之后,返回到压缩机24。在冷藏用毛细管53a中成为低压低温的制冷剂流过第一蒸发器14a,由此第一蒸发器14a成为低温,由该第一蒸发器14b冷却后的空气通过第一风扇9a(参照图2)进行送风,从而冷却冷藏室2。
在冷却制冰室3、冷冻室4、第一切换室5、第二切换室6时,使制冷剂流向流出口52b侧。从流出口52b流出的制冷剂依次流经冷冻用毛细管53b、第二蒸发器14b、气液分离器54b、止回阀56、制冷剂合流部55之后,返回到压缩机24。止回阀56配置成使得制冷剂从气液分离器54b向制冷剂合流部55侧流动,而不从制冷剂合流部55向气液分离器54b侧流动。通过冷冻用毛细管53b成为低压低温的制冷剂在第二蒸发器14b中流动,由此第二蒸发器14b成为低温,利用第二风扇9b(参照图2)对由第二蒸发器14b冷却后的空气进行送风,由此对制冰室3、冷冻室4、第一切换室5、第二切换室6进行冷却。
在本实施例的冰箱1中,构成为冷藏室2使用第一蒸发器14a进行冷却,制冰室3、冷冻室4、第一切换室5、第二切换室6使用第二蒸发器14b进行冷却,但是通过采用这样结构,在第一蒸发器14a和第二蒸发器14b的每一个中能够设定不同的蒸发器温度。具体而言,当使制冷剂在对作为冷冻温度带的或能够设定为冷冻温度带的制冰室3、冷冻室4、第一切换室5、第二切换室6进行冷却的第二蒸发器14b中流动时,设为比这些储藏室低温的蒸发器温度(例如-25℃)。另一方面,当使制冷剂在对冷藏温度带的冷藏室2进行冷却的第一蒸发器14a中流动时,使制冷剂的蒸发器温度较高(例如-10℃)。一般来说,蒸发器的温度越高,越能够提高冷冻循环的冷却效率,对提高节能性能是有效的。此外,蒸发器的温度越高,越能抑制空气通过蒸发器时的空气中的水分的结霜,即,能够抑制空气的除湿,使箱内保持高湿。因此,第一蒸发器14a的温度高的状态下冷却冷藏室2,由此与通过与冷冻温度带的储藏室共同的蒸发器冷却的情况相比,能够提高冷藏室2冷却时的节能性能,同时使冷藏室2内保持高湿。
另外,通过将仅冷却冷藏室2的第一蒸发器14a和冷却其他储藏室的第二蒸发器14b分开,使第一蒸发器14a的除霜方式为脱离循环除霜,实现了节能性能的进一步提高和冷藏室2的高湿化。
首先,在第二蒸发器14b的下部设置有加热第二蒸发器14b的辐射加热器21。辐射加热器21例如是50W~200W的电加热器,在本实施例中为150W。在第二蒸发器14b除霜时产生的除霜水(融解水)从第二蒸发器室8b的下部的第二溜槽23b经由排水管26向设置于压缩机24的上部的第二蒸发盘32排出。
另一方面,第一蒸发器14a的除霜采用停止循环除霜方式,在使制冷剂不流过第一蒸发器14a的状态下驱动第一风扇9a。通过第一风扇9a,冷藏室2的空气经由冷藏室返回口15a、15b流向第一蒸发器14a(参照图3),通过比霜的熔点高的冷藏温度(0℃以上)的冷藏室2的空气对第一蒸发器14a的霜进行加热除霜。在第一蒸发器14a除霜时产生的除霜水从设置在第一蒸发器室8a的下部的第一溜槽23a(参照图2)经由排水管(未图示)排出到设置于机械室39的第一蒸发盘(未图示)。
如果使用停止循环除霜方式,则不使用电加热器(约150W)而仅利用风扇(0.5~3W)进行第一蒸发器14a的除霜,因此与使用电加热器的除霜方式相比,能够抑制消耗电力。此外,在停止循环除霜过程中通过的空气(约4℃)被低温的第一蒸发器14a及附着在第一蒸发器14a上的霜(约0℃)冷却,因此在对第一蒸发器14a进行除霜的同时,能够冷却冷藏室2。因此是节能性能高的除霜方式。此外,在停止循环除霜期间,第一蒸发器14a的温度高,因此通过第一蒸发器14a的空气的除湿受到抑制或者加湿,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将冷藏室2保持为高湿的效果。
这样,具备对作为冷藏温度带的储藏室的冷藏室2进行冷却的第一蒸发器14a,提高冷藏室2冷却时的蒸发器温度,另外采用停止循环除霜方式,由此提高了节能性能,又使冷藏室2处于高湿状态。
图7是表示实施例1涉及的冷冻室和第一切换室的风路结构的图。图中的箭头表示在冰箱1的设定为“FR”模式时的打开第一切换室风门101的状态下的强制对流的冷气流动方向(虚线)。另外,省略第一切换室风路140和第一切换室排出口111a而描绘。
如图7所示,冷冻室3内的冷气经由冷冻室返回风路120d向下方向流动。同样地,第一切换室内的冷气经由第一切换室返回风路111d向下方向流动。在冷冻室返回风路120d和第一切换室返回风路111d中分别流动的冷气通过共同返回风路160合流,流向第二蒸发器室8b。如本实施例那样,通过具备共同返回风路160,与独立形成冷冻室返回风路120d和第一切换室返回风路111d的情况相比,能够提高空间效率。
另一方面,在返回冷气从两个储藏室同时在来自两个储藏室的返回冷气共同流动的风路中流动的情况下,有时会产生以下的课题:风路阻力由于冷气的合流而增大,并且循环风量降低,从而冷却性能降低。因此,在本实施例中,成为难以产生上述课题的构成。
如图7所示,将共同返回风路160形成在冷冻室返回风路120d和第一切换室返回风路111d的终端部。通过采用这样的结构,能够缩短共同返回风路160的长度,减小风路阻力增大的影响。
图8是图2的C-C截面图。另外,图中的箭头表示使冰箱1的设定成为“FR”模式时的打开第一切换室风门101的状态下的强制对流的冷气流方向(虚线)。
如图8所示,将冷冻室3设置在第一切换室的上部,且将第二蒸发器室8b设置在第一切换室的大致背部,将共同返回风路160设置在第二蒸发器室8b的侧方。通过这样安装风路,能够将共同返回风路160和冷藏室返回风路111d的路径设计得较短,因此能够提高冰箱的空间效率。
图9是表示实施例1涉及的冷冻室和第一切换室的风路结构的图。图中的箭头表示使冰箱1的设定为“RF”模式时的关闭第一切换室风门101的状态下的强制对流的冷气流动方向(虚线)和在第一切换室5内生成的自然对流的冷气流动方向(点划线)。另外,省略第一切换室风路140和第一切换室排出口111a而描绘。
如图9所示,在第一切换室返回风路111d附近,强制对流的主流203与第一切换室返回风路11d碰撞,从而由强制对流产生的涡流201a沿顺时针方向生成。在第一切换室5内,自然对流的流202沿着外周在顺时针方向上生成。此外,由于由强制对流产生的涡流201a与自然对流的流202的干涉,从冷藏温度带的第一切换室5向冷冻温度带的冷冻室3的返回冷气输送热。
如图9所示,连接共同返回风路160的始端和终端的直线大致垂直构成,构成为流经共同返回风路160的冷气的朝向为下方。通过这样构成,由强制对流产生的涡流201a和自然对流的流202的流动方向相同,在两个涡流碰撞的部位,流动方向相反,因此冷冻室3的冷气(共同返回风路160的冷气)难以倒流到第一切换室5,由此成为不易发生第一切换室5过冷这样的情况并且可靠性高的冰箱。
另外,本实施例的冰箱在“RF”模式下,第一切换室5的上表面、下表面、背面处于冷冻温度,因此容易发生第一切换室5过冷的情况,抑制倒流的效果显著显现。
并且,本实施例的冰箱设想不仅在冷藏中使用第一切换室5的情况而且在冷冻中使用的情况,为了确保在冷冻中使用时的第一切换室5中流动的风量,与在冷藏中使用的情况相比,需要增大第一切换室返回风路111d和第一切换室返回口111b、111c等的开口。因此,由于从冷冻室3返回的冷气(共同返回风路160的冷气)的倒流,容易发生第一切换室5过冷的情况,抑制倒流的效果显著显现。
如图9所示,由于在第一切换室5中生成自然对流,因此形成上部为较高的温度、下部为较低的温度的温度分布。另外,本实施例的第一切换室返回口111b设置在第一切换室5的下部。由此,由强制对流产生的涡流201a与自然对流的流202的干涉部的温度差变小,由此使得从冷藏温度带的第一切换室5向冷冻温度带的冷冻室3的返回冷气输送的热量较小,成为不易产生第一切换室5过冷的情况的冰箱。
图10是从图2的B-B截面观察的第一切换室的立体图。如图8所示,第一切换室5具备第一切换室返回口111b和第一切换室返回口111c。通过具备多个返回口,与将合计开口面积大致相同的返回口设为一个的情况相比,能够减小由强制对流产生的涡流201a的直径,因此与自然对流的流202的热交换被抑制,使得从冷藏温度带的第一切换室5向冷冻温度带的冷冻室3的返回冷气输送的热量较小,成为不易产生第一切换室5过冷的情况的冰箱。
图11是图2的C-C截面图。图中的箭头表示使冰箱1的设定为“RF”模式时的关闭第一切换室风门101的状态下的强制对流的冷气流方向(虚线)和在第一切换室5内生成的自然对流的冷气流动方向(点划线)。
如图10、图11所示,在第一切换室返回口111b和第一切换室返回口111c中具备分割第一切换室返回风路111d的狭缝111e。由此,能够将由强制对流产生的涡流201a分割成多个而减小涡流直径(参照图9),因此抑制了由强制对流产生的涡流201a与自然对流的流202间的热交换,使得从冷藏温度带的第一切换室5向冷冻温度带的冷冻室3的返回冷气输送的热量较小,成为不易产生第一切换室5过冷的情况的冰箱。
如图11所示,在第一切换室返回口111c上具备狭缝111e,狭缝111e的第一切换室侧(冰箱的右侧)倾斜成位于冷冻室返回风路120d侧的上方。由此,从冷冻室3流向第一切换室的流路的风路阻力增大,来自冷冻室3的返回冷气(共同返回风路160的冷气)难以倒流到第一切换室5,由此成为不易产生第一切换室5过冷的情况的冰箱。
如图11所示,与第二切换室风门102左右方向的宽度尺寸相比,上下方向的高度以使尺寸尺寸变大方式构成。由此,在有限的左右方向风路宽度尺寸内由于能够扩大冷却器的宽度尺寸,因此能够增大冰箱的冷却性能。
图12是图4(a)中所示D-D截面图。图中箭头表示冰箱1的在设定为"RF"模式的情况下,在关闭第一切换室风门101的状态下的强制对流冷气流动方向(虚线)和在第一切换室5内生成的自然对流的冷气流动方向(点划线)。
如图12所示,第一切换室的返回风路111d构成为其高度位置从冷冻室返回风路120d朝向第一切换室5(冰箱的门侧)变高。由此,从冷冻室3流向第一切换室的流路的风路阻力增大,来自冷冻室3的返回冷气(共同返回风路160的冷气)难以倒流到第一切换室5,成为不易产生第一切换室5过冷的情况的冰箱。
如图12所示,第一切换室的返回风路111d的底面通过绝热分隔壁30具有阶梯差。因此,在第一切换室的返回风路111d中,不仅生成由强制对流产生的旋涡201a,而且生成由强制对流产生的第二涡流201b。由此,强制对流的主流203和自然对流的流202由于通过多个涡流,因此难以输送热量,成为不易产生第一切换室5过冷的情况的冰箱。
图13是图4(a)中所示的E-E截面图。如图13所示,在第二切换室6的后方上部具备第二切换室返回口112b,从第二切换室返回口112b流入的空气构成为流经从第二切换室返回口112b向下方延伸的第二切换室返回风路112c,到达高度位置形成得比第二切换室返回口112b低的第二蒸发器室流入口112d,并流入第二蒸发器室8b。这样,在第二切换室返回口112b与第二蒸发器室流入口112d之间具备向下方延伸的风路,由此在关闭第二切换室风门时,第二蒸发器室8b内的低温冷气难以流入第二切换室6内。由此,特别是当第二切换室6被设定为冷藏温度时,成为难以产生第二切换室6过冷的情况的冰箱。
<实施例2>
接着,使用图14对本发明的实施例2涉及的冰箱进行说明。在实施例2中,与实施例1相比,第一切换室5的返回风路结构不同。此外,其他的构成相同,省略重复的说明。
图14是表示实施例2涉及的冷冻室和第一切换室的风路结构的图。图中的箭头表示使冰箱1的设定为“RF”模式时的关闭第一切换室风门101的状态下的强制对流的冷空气流动方向(虚线)和在第一切换室5内生成的自然对流的冷气流动方向(点划线)。此外,省略第一切换室风路140和第一切换室排出口111a而描绘。
如图14所示,在第一切换室返回风路111d中设置第一切换室返回风门103作为倒流减少机构。由此,能够抑制冷气从共同返回风路160向第一切换室5的倒流,成为不易产生第一切换室5过冷的情况的冰箱。
<实施例3>
接着,使用图15对本发明的实施例2涉及的冰箱进行说明。实施例3与实施例1相比,第一切换室5的返回风路结构不同。此外,其他构成相同,省略重复的说明。
图15是表示实施例3涉及的冷冻室和第一切换室的风路结构的图。图中的箭头表示使冰箱1的设定为“RF”模式时的关闭第一切换室风门101的状态下的强制对流的冷气流动方向(虚线)和在第一切换室5内生成的自然对流的冷气流动方向(点划线)。此外,省略第一切换室风路140和第一切换室排出口111a而描绘。
如图15所示,在共同返回风路160的始端部中,在成为第一切换室返回风路111d的始端部的第一切换室返回口111b的开口的后方投影区域(返回口的法线方向投影区域)靠下方尺寸H(在本实施例中H=50mm)的位置配置共同返回风路160的始端部,第一切换室返回风路111d是第一切换室5的返回风路。这样,通过共同返回风路160的始端部配置为从返回口的法线方向投影区域脱离,由此关于所维持的温度带为冷藏温度带和冷冻温度带的储藏室,来自一个储藏室的返回冷气难以对另一个储藏室产生热影响,因此成为不易产生另一个储藏室过冷的情况的可靠性高的冰箱。另外,如图15所示,第一切换室返回风路111d的终端部和冷冻室返回风路120d的终端部构成为大致并行。由此,为了从冷冻室返回风路120d向第一切换室返回风路111d倒流,需要使流动方向偏向180度,因此能够抑制冷气从共同返回风路160向第一切换室5倒流,成为不易产生第一切换室5过冷的情况的冰箱。
以上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例子的实施例。另外,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例,而是包含各种变形例。例如,上述实施例是为了容易理解本发明而详细说明的,未必限定于具备所说明的所有构成。另外,对于实施例的结构的一部分,可以进行其他结构的追加、删除、置换。

Claims (9)

1.一种冰箱,其特征在于,具备:
第一储藏室,被设定为冷藏温度带或冷冻温度带的任意一个温度带;
第二储藏室,被设定为与所述第一储藏室不同的另一个温度带;
送风机;
蒸发器;
蒸发器室,收纳有该蒸发器;
第一储藏室送风路,在所述送风机驱动时从所述蒸发器室向所述第一储藏室输送空气;
第一储藏室返回风路,流入所述第一储藏室的空气返回到所述蒸发器室;
第二储藏室送风路,在所述送风机驱动时从所述蒸发器室向所述第二储藏室输送空气;以及
第二储藏室返回风路,流入所述第二储藏室的空气返回到所述蒸发器室;
将所述第一储藏室返回风路和所述第二储藏室返回风路的一部分设为来自所述第一储藏室的返回空气和来自所述第二储藏室的返回空气的任何空气都共同通过的共同返回风路,
将所述第一储藏室设置在所述第二储藏室的上部,并且将所述蒸发器室设置在所述第二储藏室的大致背部,将所述共同返回风路设置在所述蒸发器室的侧方,
在所述第二储藏室返回风路的入口开口的附近具备倒流减少机构,
连接所述共同返回风路的始端和终端的直线大致垂直构成,构成为流经所述共同返回风路的冷气的朝向为下方。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冰箱,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二储藏室返回风路的返回口设置有分割所述第二储藏室返回风路且将由强制对流产生的涡流分割成多个的狭缝。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冰箱,其特征在于,
将所述共同返回风路形成在所述第一储藏室返回风路和所述第二储藏室返回风路的终端部。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冰箱,其特征在于,
将所述第一储藏室设定为冷冻温度,将所述第二储藏室设定为冷藏温度,将所述共同返回风路设置为大致垂直。
5.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冰箱,其特征在于,
将所述共同返回风路的始端部配置在作为所述第二储藏室返回风路的始端部的入口开口的法线方向投影区域内。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冰箱,其特征在于,
将所述第一储藏室的返回风路的始端部设置在所述第一储藏室的下端。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冰箱,其特征在于,
作为所述倒流减少机构,将作为所述第二储藏室返回风路的始端部的入口开口分割成多个。
8.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冰箱,其特征在于,
将所述共同返回风路的始端部配置在作为所述第二储藏室返回风路的始端部的入口开口的法线方向投影区域外。
9.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冰箱,其特征在于,
作为所述倒流减少机构,具备对所述第二储藏室返回风路的流动进行开闭控制的风门。
CN201910831317.2A 2019-01-23 2019-09-04 冰箱 Active CN11147357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9008921A JP7223581B2 (ja) 2019-01-23 2019-01-23 冷蔵庫
JP2019-008921 2019-01-23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473574A CN111473574A (zh) 2020-07-31
CN111473574B true CN111473574B (zh) 2022-05-06

Family

ID=7174493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831317.2A Active CN111473574B (zh) 2019-01-23 2019-09-04 冰箱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7223581B2 (zh)
CN (1) CN111473574B (zh)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1033144A (ja) * 1999-07-19 2001-02-09 Fujitsu General Ltd 冷蔵庫
JP2005098605A (ja) * 2003-09-25 2005-04-14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冷蔵庫
CN1928474A (zh) * 2005-09-09 2007-03-14 日立空调·家用电器株式会社 电冰箱
CN101900470A (zh) * 2009-06-01 2010-12-01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制冷机
JP2013200074A (ja) * 2012-03-26 2013-10-03 Haier Asia International Co Ltd 冷蔵庫及びその運転方法
CN103827608A (zh) * 2011-09-29 2014-05-28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冷藏库
CN206875810U (zh) * 2014-05-22 2018-01-12 松下知识产权经营株式会社 冷藏库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0210471B1 (ko) * 1995-09-18 1999-07-15 전주범 냉장고 냉장실의 냉기류 순환구조
JP2003090665A (ja) * 2001-09-20 2003-03-28 Fujitsu General Ltd 冷蔵庫
JP2008106993A (ja) * 2006-10-25 2008-05-08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冷蔵庫
JP4623031B2 (ja) * 2007-03-27 2011-02-02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冷凍冷蔵庫
JP5254578B2 (ja) * 2007-08-06 2013-08-07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冷蔵庫
JP6343576B2 (ja) * 2015-03-05 2018-06-13 日立アプライアンス株式会社 冷蔵庫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1033144A (ja) * 1999-07-19 2001-02-09 Fujitsu General Ltd 冷蔵庫
JP2005098605A (ja) * 2003-09-25 2005-04-14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冷蔵庫
CN1928474A (zh) * 2005-09-09 2007-03-14 日立空调·家用电器株式会社 电冰箱
CN101900470A (zh) * 2009-06-01 2010-12-01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制冷机
CN103827608A (zh) * 2011-09-29 2014-05-28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冷藏库
JP2013200074A (ja) * 2012-03-26 2013-10-03 Haier Asia International Co Ltd 冷蔵庫及びその運転方法
CN206875810U (zh) * 2014-05-22 2018-01-12 松下知识产权经营株式会社 冷藏库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473574A (zh) 2020-07-31
JP7223581B2 (ja) 2023-02-16
JP2020118346A (ja) 2020-08-0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1351300A (zh) 冰箱
CN111076477A (zh) 冰箱
JP2020101301A (ja) 冷蔵庫
CN111473574B (zh) 冰箱
CN111076478B (zh) 冰箱
JP6638107B1 (ja) 冷蔵庫
JP2019138514A (ja) 冷蔵庫
JP2019138481A (ja) 冷蔵庫
JP7374141B2 (ja) 冷蔵庫
JP7369520B2 (ja) 冷蔵庫
CN112378146B (zh) 冰箱
JP6762149B2 (ja) 冷蔵庫
JP2019132506A (ja) 冷蔵庫
JP6963044B2 (ja) 冷蔵庫
JP7454458B2 (ja) 冷蔵庫
CN109708378B (zh) 冰箱
JP7254227B2 (ja) 冷蔵庫
JP2019132503A (ja) 冷蔵庫
JP2023112855A (ja) 冷蔵庫
JP7312148B2 (ja) 冷蔵庫
JP6934433B2 (ja) 冷蔵庫
JP2024075862A (ja) 冷蔵庫
JP6807882B2 (ja) 冷蔵庫
CN115560516A (zh) 冰箱
JP2023104340A (ja) 冷蔵庫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