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413825A - 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413825A
CN111413825A CN202010246022.1A CN202010246022A CN111413825A CN 111413825 A CN111413825 A CN 111413825A CN 202010246022 A CN202010246022 A CN 202010246022A CN 111413825 A CN111413825 A CN 11141382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isplay panel
light
display
display device
middle fram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246022.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唐志强
石磊
陈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isense Visual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isense Visual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isense Visual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Hisense Visual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10246022.1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1413825A/zh
Publication of CN11141382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413825A/zh
Priority to PCT/CN2021/081261 priority patent/WO2021185270A1/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G02F1/1336Illuminating devices
    • G02F1/133602Direct backlight
    • G02F1/133606Direct backlight including a specially adapted diffusing, scattering or light controlling member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6/00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 G02B6/0001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 G02B6/0011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the light guides being planar or of plate-like form
    • G02B6/0033Means for improving the coupling-out of light from the light guide
    • G02B6/005Means for improving the coupling-out of light from the light guide provided by one optical element, or plurality thereof, placed on the light output side of the light guide
    • G02B6/0051Diffusing sheet or layer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G02F1/1336Illuminating devices
    • G02F1/133602Direct backlight
    • G02F1/133611Direct backlight including means for improving the brightness uniformity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G02F1/1336Illuminating devices
    • G02F1/133615Edge-illuminating devices, i.e. illuminating from the side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Nonlinear Science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rystallography & Structural Chemistry (AREA)
  • Planar Illumination Modules (AREA)
  • Liquid Crystal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显示装置。显示装置包括:显示面板以及背光模组,背光模组用于为显示面板提供背光源,背光模组包括:光源;导光板,光源位于导光板侧方,导光板用于把光源射出的光线转化为面光源;扩散板,扩散板用于对导光板射出的光线进行匀化。本发明即使对于极窄BM区域的显示面板,显示效果也较佳。

Description

显示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显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现代化工业发展和半导体行业竞争的日趋激烈,具有液晶显示面板的显示装置的市场迅速扩大。
目前,采用液晶显示面板的显示装置还包括为显示面板提供背光源的背光模组。显示面板包括显示区域和围设在显示区域周围的黑边区域(Black Matrix,BM)。背光模组中通常包括俯视时伸入到显示面板的显示区域中的结构件,这些结构件伸入到显示区域中的部分会在显示区域中造成暗影等缺陷。通常,为了不对显示面板的正常显示造成影响,这些伸入到显示区域中的结构件会被遮盖在显示面板的黑边区域的正下方。
但对于极窄BM区域的显示面板,由于黑边区域较窄,上述的结构件很容易进入到显示区域对应的区域中,导致显示面板的显示区域中出现暗带等缺陷,因此现有技术中的极窄BM区域的显示装置显示效果较差。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即使对于极窄BM区域的显示面板,显示效果也较佳。
第一方面,本发明提供一种显示装置,由于在导光板上方设有对导光板射出的光线进行匀化的扩散板,因此可以减少显示区域中的暗带现象。对于极窄BM区域的显示面板,显示效果也较佳。
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扩散板支撑在中框和胶框的至少一者的延伸部上,由此可以用简单的结构实现扩散板的支撑。
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中框和胶框的至少一者的延伸部上设有反射面,反射面用于将导光板的位于延伸部内侧的部分出射的光线反射至扩散板,因此可以增加导光板和延伸部交界部分处的光线的利用率,因此可以减少显示区域中的暗带现象。对于极窄BM区域的显示面板,显示效果也较佳。
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延伸部的内边缘可以对导光板的上表面外边缘射出的光线进行遮挡,以避免在显示面板的显示区域中出现亮边现象。
即使延伸部进入与显示区域对应的区域中,由于延伸部上设有反射面,因此可以增加导光板和延伸部交界部分处的光线的利用率,再加上导光板上方设有扩散板,因此对于极窄BM区域的显示面板,显示效果也较佳。
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反射面为延伸部的内侧端部表面,使反射面容易加工且结构简单。
反射面为朝外倾斜的斜面,这样形成的斜面利于来自导光板的光线反射到扩散板中。
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还将导光板上表面和扩散板下表面之间的垂直距离OD2设置得较大。这样位于导光板和扩散板之间的空气层可以对将延伸部的侧端部反射的光线起到更好地混光、匀光作用,即使延伸部进入到显示区域中的部分较多,也不会在显示区域中出现暗带缺陷。
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延伸部在显示面板上的投影的内边缘与显示区域的外边缘的最大距离为D2,导光板上表面和扩散板下表面之间的垂直距离为OD2,满足0.5OD2≤D2≤2OD2。经过仿真模拟和实际试验证实,满足该关系的情况下显示区域的显示效果最佳。
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延伸部的上端面在显示面板上的投影的内边缘位于显示区域的外边缘内侧。即延伸部的上端面在显示面板上的投影与显示区域有重叠区域。由于延伸部的侧端部设置的反射面能够消除显示区域暗带的情况,因此延伸部的上端面也可以进入到显示区域对应的区域中。
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延伸部和导光板在显示面板上的投影中,延伸部的内边缘位于导光板外边缘内侧,这样,延伸部可以对扩散板的外边缘射出的光线进行遮挡,以避免在显示面板的显示区域中出现亮边现象。
而延伸部也会进入与显示区域对应的区域中,由于延伸部上设有反射面,因此可以增加导光板和延伸部交界部分处的光线的利用率,因此对于极窄BM区域的显示面板,显示效果也较佳。
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扩散板为刚性扩散板,使扩散板上的各处均和导光板具有相同的距离,使光线更柔和、均匀;反射面上涂覆有反光材料,使反射面的反射效果更佳。
第二方面,本发明提供一种光源位于混光腔中的显示面板,包括具有延伸部的支撑固定组件,延伸部伸入到显示面板的显示区域下方,由于在延伸部上设有反射面,反射面用于将扩散板的位于延伸部内侧的部分出射的光线反射至显示面板,因此可以增加扩散板和显示面板交界部分处的光线的利用率,因此可以减少显示区域中的暗带现象。对于极窄BM区域的显示面板,显示效果也较佳。
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显示面板支撑在中框和胶框的至少一者的延伸部上,由此可以用简单的结构实现显示面板的支撑。
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反射面为延伸部的内侧端部表面,使反射面容易加工且结构简单。
反射面为朝外倾斜的斜面,这样形成的斜面利于将来自扩散板的光线反射到显示面板中。
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还将扩散板上表面和显示面板下表面之间的垂直距离OD1设置得较大。这样位于扩散板和显示面板之间的空气层可以对延伸部的侧端部反射的光线起到更好地混光、匀光作用,即使延伸部进入到显示区域中的部分较多,也不会在显示区域中出现暗带缺陷。
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延伸部在显示面板上的投影的内边缘与显示区域的外边缘的最大距离为D1,扩散板上表面和显示面板下表面之间的垂直距离为OD1,满足0.5OD1≤D1≤2OD1。经过仿真模拟和实际试验证实,满足该关系的情况下显示区域的显示效果最佳。
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延伸部的上端面在显示面板上的投影的内边缘位于显示区域的外边缘内侧。即,延伸部的上端面在显示面板上的投影与显示区域有重叠区域。由于延伸部的侧端部设置的反射面能够消除显示区域暗带的情况,因此延伸部的上端面也可以进入到显示区域对应的区域中。
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反射面为白色或银色等浅色系,这样可使反射面的反射效果较佳。
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反射面上涂覆有反光材料,以使反射面的反射效果较佳。
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显示面板为刚性层。这样可以防止显示面板向下塌陷,影响空气层混光、匀光效果。
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延伸部的上端面在显示面板上的投影的内边缘位于显示区域的外边缘内侧0.7mm~1.5mm。位于这个范围时,显示面板的显示效果最佳。
本发明的构造以及它的其他发明目的及有益效果将会通过结合附图而对优选实施例的描述而更加明显易懂。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一提供的显示装置100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一提供的显示装置100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一提供的显示装置100中框22和胶框21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一提供的显示装置100中背板24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实施例一提供的显示装置100中支撑固定组件20的安装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实施例一提供的显示装置100中背板24和中框22的安装结构示意图;
图7是图6的B部件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8是本发明实施例一提供的显示装置100的另一方向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发明实施例一提供的显示装置100的光路分析示意图;
图10是作为比较例提供的显示装置300的光路分析示意图;
图11是本发明实施例二提供的另一种结构的显示装置200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0、200、300-显示装置;10、50-背光模组;20、60-支撑固定组件;21、61-胶框;22-中框;23-延伸结构;24、69-背板;27、52-扩散板;211、611-第三横壁;212、612-胶框侧壁;221-第一横壁;222-第二横壁;223-中框侧壁;224-第一横壁上端面;225-第一横壁下端面;30-第一反射面;31、33-第三反射面;90-反射面;40-显示面板;41、55-反射片;42、53-光源;43-显示区域;44-黑边区域;45-电路板;46-导光板;47、51-光学膜片;48-前壳;49-散热器;54-支柱;56-混光腔;614-半封闭腔体。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显示装置基本显示原理>
液晶显示装置包括:背光模组、液晶显示面板和驱动电路。液晶显示面板本身不发光,需要依靠背光模组提供的光源实现亮度显示。
液晶显示装置的显像原理,是将液晶置于两片导电玻璃之间,靠两个电极间电场的驱动,引起液晶分子扭曲向列的电场效应,以控制背光模组透射或遮蔽功能,从而将影像显示出来。若加上彩色滤光片,则可显示彩色影像。
本申请的显示装置为液晶显示装置,显示装置包括显示面板和背光模组,由于背光模组根据光源的位置可以分为侧光式背光模组和直下式背光模组,因此以下分别对两种情况进行说明。
实施例一
本实施例中,显示装置100采用侧光式背光模组10。
<显示装置的组成>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一提供的显示装置100的分解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一提供的显示装置100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参照图1,显示装置100包括背光模组10和显示面板40,背光模组10用于向显示面板40提供背光源。
背光模组10包括支撑固定组件20以及至少两层光学膜材,在侧光式背光模组10中,至少两层光学膜材可以包括反射片41、导光板46、扩散板27等。
在本申请中,扩散板27具体指对光线起到匀光和散射作用的层。
参照图1,沿着显示装置100中光线的出光方向C,背光模组10包括起到支撑作用的支撑固定组件20、反射片41、导光板46、扩散板27、光学膜片47、以及位于支撑固定组件20一侧的光源42和散热器49。
[显示面板]
显示面板40用于显示图像,包括显示区域43和围绕在显示区域43外侧的黑边区域44(Black Matrix,BM区域),显示区域43的外边缘如图1所示的虚线框A所示。
进一步的,在显示面板40一侧还设有电路板45,通过电路板45可以实现对整个显示面板40的驱动显示。
参照图1,显示装置100包括天侧T、左侧Z、右侧Y和地侧D,其中天侧T和地侧D相对,左侧Z和右侧Y相对。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为了便于说明,也将显示装置100中光线的出光方向C称为上方。
[光源]
光源42用于产生光线,光源42一般位于显示装置100的地侧D,也可以根据需要设置在显示装置100的其它侧。
侧光式背光模组10中,光源42一般以灯条的形式提供,包括电路基板以及位于电路基板上的多颗LED灯,光源42发出的光线从导光板46的一侧进入。
[反射片]
反射片41用于将光线反射到出光方向上,利于光源42发出的光线均匀分布。在侧光式别光模组中,反射片41一般位于导光板46的背面。
反射片41一般分为银反射片和白反射片两种,银反射片是在PET基材表面镀有一层高导电率的金属薄膜,白反射片一般是PET基材夹着高折射率的TiO2形成。
[导光板]
导光板46包括入光侧和出光侧,光源42位于导光板46的入光侧,利用导光板46的折射和全反射作用将从入光侧进入的光线在导光板46的出光侧射出,由此将线光源转化为面光源,出光侧为图1中C箭头所示出的方向。
反射片41位于导光板46的与出光侧相对的一侧。
导光板46的材质为玻璃、PMMA(Poly Methyl Meth-acrylate,俗称亚克力Acrylics)或PC(Polycarbonate,聚碳酸酯)。
[光学膜片]
光学膜片47,光学膜片47位于扩散板27的出光侧,可以对扩散板27射出的光线进行匀化。
光学膜片47可包括一张或多张膜片,包括扩散片、棱镜膜、增亮膜中的至少一种。
其中,扩散片主要起到遮蔽导光板46网点或扩散板本体27微结构、提升出射光亮度、提高亮度均匀性和改善视角的作用。扩散片的基材一般为PET。
根据扩散片应用中的堆叠位置关系不同,可分为下扩散片和上扩散片。下扩散片靠近导光板46,其高雾度对导光板46网点可以起到很好的遮蔽作用。上扩散片一般介于棱镜膜和液晶盒下偏光片之间,主要作用是防止棱镜片产生摩尔纹或牛顿环,增加出射光视角和亮度均匀性。增加出射光视角和亮度均匀性。
[前壳]
前壳48也称为前框,位于显示面板40的地侧D一端,用于遮蔽位于显示面板40地侧D端的电路板45。
相应地,显示装置100中的显示面板40、支撑固定组件20、反射片41、导光板46、光学膜片47的各方向端部也分别位于天侧T、左侧Z、右侧Y和地侧D。
[支撑固定组件]
上述的各层光学膜材和显示面板40等可以在上下方向上依次支撑在支撑固定组件20形成的容置空间。本申请中的上下方向是指显示装置的厚度方向。
参照图1和图2所示,支撑固定组件20用于固定导光板46、光源42、扩散板27和显示面板40等。例如,导光板46、扩散板27、显示面板40可以由下到上依次固定在上述由支撑固定组件20形成的容置空间,其中,扩散板27位于导光板46的上方。
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一提供的显示装置100中中框22和胶框21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一提供的显示装置100中背板24的结构示意图,图5是本发明实施例一提供的显示装置100中支撑固定组件20的安装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实施例一提供的显示装置100中背板24和中框22的安装结构示意图,图7是图6的B部件的局部放大示意图,图8是本发明实施例一提供的显示装置100的另一方向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发明实施例一提供的显示装置100的光路分析示意图,图10是作为比较例提供的显示装置的光路分析示意图。
参照图2、图3、图4、图5、图8所示,支撑固定组件20包括位于导光板46侧方的中框22,在其它一些示例中,还包括位于导光板46侧方的胶框21,且中框22和胶框21的至少一者具有伸入到扩散板27与导光板46之间的延伸部,延伸部向显示装置内侧延伸,延伸部还伸入到与显示面板40的显示区域43对应的区域中。例如,延伸部在显示面板上的正投影和显示区域43具有重叠区域。
虽然延伸部进入到显示面板40的显示区域43下方,但由于在导光板46上方设有对导光板46射出的光线进行匀化的扩散板27,因此可以减少显示区域中的暗带现象。对于极窄BM区域的显示面板,显示效果也较佳。
而现有的侧光式显示装置中,出于对显示装置厚度的控制考虑,一般不会在导光板上方设置扩散板,而本申请为了避免显示面板中的暗带现象,特别添加了扩散板,达到了较好的消除暗带的效果。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中,中框22和胶框21的至少一者具体指:中框22;或者,中框22和胶框21;或者,胶框21这三种情况。
由此,中框22和胶框21的至少一者具有延伸部,包含以下三种情况:
只有中框22具有延伸部;或者
只有胶框21具有延伸部;或者
中框22和胶框21上均具有延伸部。
需要说明的是,与上述类似的,扩散板支撑在中框和胶框的至少一者的延伸部上,具体是指扩散板支撑在中框上,或者支撑在胶框,或者同时支撑在中框和胶框这二者的延伸部上这三种情况,本申请中,类似的说法都可作此解释,以下不再赘述。
本发明实施例中,以在中框22和在胶框21上均设有延伸部为例来进行说明,对于只在中框22上设置延伸部,和只在胶框21上设置延伸部的情况中,用于减少显示区域中暗带和亮边的方法与此类似,此处也不再赘述。
参照图2、图3、图4、图8,支撑固定组件20还包括背板24,中框22和胶框21均可以设置在背板24上。在侧光式背光模组10中,背板24可以为板状件,中框22可为框状件、胶框21可以为条状件。
中框22可以沿着整个导光板46的四周边缘的延伸方向延伸。但本发明不限于此,在图3中,例示出的是沿着导光板46的天侧T、左侧Z、右侧Y延伸的例子。或者,中框22还可以沿着导光板46的天侧T、沿着导光板46的左侧Z、右侧Y的部分结构延伸。
参照图3、图4、图5所示,中框22可以设置在背板24的一侧表面上,并且沿着显示装置的天侧T、左侧Z、以及右侧Y的方向延伸。
胶框21可以和中框22固定在背板24的相同表面上,且胶框21沿着显示装置的地侧D方向延伸。
中框22和胶框21可以与背板24一体形成,也可以与背板24分体形成。
中框22和胶框21与背板24分体形成时,中框22和胶框21与背板24可以通过螺钉等紧固件固定起来,或者在中框22的沿左侧Z方向的尺寸较小的情况下,中框22可以通过粘接的方式固定到背板24上。
参照图2、图6、图7所示,中框22包括中框侧壁223、第一横壁221以及第二横壁222。其中,第一横壁211形成为前述的中框22上的延伸部。
中框侧壁223可以围设在导光板46的侧端部外侧,以达到对导光板46进行遮光的目的。
第一横壁221从中框侧壁223的中部沿着显示面板40的延伸方向朝向显示装置的内侧伸出,本申请中,显示装置的内侧是指由显示面板40边缘侧朝向显示面板40中心的方向;显示装置的外侧是指由显示面板40的中心朝向显示面板40的边缘侧的方向。
如前所述,第一横壁221形成为中框22上的延伸部,用于承载扩散板27,同时用于承载贴附于扩散板27上表面的光学膜片47。
进一步的,参照图2、图3、图7所示,第一横壁221可以沿着导光板46的至少部分侧端部的延伸方向延伸,例如,第一横壁221沿着导光板46的天侧T、左侧Z和右侧Y延伸。
第二横壁222从中框侧壁223的下端部沿着显示面板40的延伸方向朝向内侧伸出。第二横壁222可以与背板24的下表面边缘部固定,以将中框22和背板24固定起来。
第二横壁222可以沿着背板24的天侧T、左侧Z和右侧Y的延伸方向延伸。在其它一些示例中,第二横壁222也可以断续地形成、或者只在局部形成,只要能够达到将背板24和中框22固定的目的即可。
若胶框21也具有延伸部时,参照图8所示,固定在背板24地侧D的胶框21可以包括胶框侧壁212和第三横壁211,第三横壁211可以从胶框侧壁212的中部区域朝向内侧伸出,这里的第三横壁211形成为前述的胶框21上的延伸部。
第三横壁211用于固定扩散板27的地侧D部分。
由此,扩散板27的天侧侧端部、左侧侧端部、右侧侧端部固定在中框22的第一横壁221上,扩散板27的地侧侧端部固定在胶框21的第三横壁211上。
第一横壁221和第三横壁211在显示装置俯视方向上可以彼此拼合,从而形成封闭的环状。
可以理解的是,在背板24上只设有中框22而并未设置胶框21的情况下,中框22和第一横壁221的延伸范围可以从背板24的天侧T、左侧Z、地侧D一直延伸到右侧Y,形成环状件。
参照图5、图6所示,背板24、中框22、胶框21、导光板46等部件的安装过程可以为:先将中框22固定到背板24上,形成半封闭腔体614,贴附有反射片41的导光板46采用抽拉方式滑入该半封闭腔体614中,然后再后装配灯条及散热器等(未图示),再将胶框21装入背板24的地侧D。
在侧光式的背光模组10中,为了对导光板46的侧端部进行遮挡,以避免显示区域43中出现亮边,延伸部的内侧边缘伸入到扩散板27和导光板46之间正对的区域中,并位于与显示面板40的显示区域43对应的区域中,其中,扩散板27和导光板46之间正对的区域具体是指,俯视时,扩散板27和导光板46之间重叠的区域。
具体的,参照图2所示,将中框22的第一横壁221、导光板46向显示面板40所在的平面进行正投影,第一横壁221的投影的内边缘E位于显示区域43的外边缘F内侧,第一横壁221的投影的内边缘位于导光板46的投影的外边缘G内侧。
参照图8所示,将胶框21的第三横壁211、导光板46向显示面板40进行正投影,第三横壁211的投影的内边缘J位于显示区域43的外边缘F内侧,第三横壁211的投影的内边缘J位于导光板46的投影的外边缘G内侧。
上述的中框22的延伸部和胶框1的延伸部分别为第一横壁221和第三横壁211,因此,延伸部的投影的内边缘位于显示区域43的外边缘F内侧,延伸部的投影的内边缘J位于导光板46的投影的外边缘G内侧。
本发明一些实施例中,延伸部的内侧端部设有反射面,反射面用于将导光板46靠近反射面的部分出射的光线反射至扩散板27。
需要说明的是,这里延伸部的内侧端部设有反射面,延伸部可以指代中框上的延伸部,或者指代中框和胶框上的延伸部,或者指代仅是胶框上的延伸部。
换言之,中框22和胶框21的至少一者的延伸部上设有反射面,反射面用于将导光板46的位于延伸部内侧的部分出射的光线反射至扩散板27。
具体到本发明的图2中,中框22上的第一横壁221上设有第一反射面30,第一反射面30用于将导光板46的位于第一横壁221内侧的部分出射的光线反射至扩散板27。
具体到本发明的图8中,胶框21上的第三横壁211上设有第三反射面31,第三反射面31用于将导光板46的位于第三反射面31内侧的部分出射的光线反射至扩散板27。
这样,在中框22和胶框21上都设有延伸部的情况下,由于在导光板46和扩散板27之间具有由第一反射面30和第三反射面31构成的反射面,可以将导光板46的位于第一横壁221和第三横壁211内侧的部分出射的光线反射至扩散板27。
进一步的,在中框22上设有延伸部的情况下,由于在导光板46和扩散板27之间具有由第一反射面30,可以将导光板46的位于第一横壁221内侧的部分出射的光线反射至扩散板27。
在其它一些示例中,在胶框21上都设有延伸部的情况下,由于在导光板46和扩散板27之间具有第三反射面31,可以将导光板46的位于第三横壁211内侧的部分出射的光线反射至扩散板27。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反射面可以为凹面或者其它形状的曲面,只要可以将导光板46靠近反射面的部分出射的光线反射至扩散板27即可。
可以理解的是,反射面也可以为斜面。
示例性的,以图2所示的显示装置100为例来说明,图2中,第一反射面30为第一横壁221的内侧端部表面,且内侧端部表面为朝外倾斜的斜面。
这样可使第一反射面容易加工且结构简单。并且第一反射面30为朝外倾斜的斜面,这样形成的斜面利于来自导光板46的光线反射到扩散板27中。
本实施例中,第一反射面30和导光板46的夹角α的范围为0°~90°。
参照图9所示的光路分析图,由导光板46出射的光线在照射到第一反射面30上时,在第一反射面30的位置处发生反射,并入射到扩散板27中,入射到扩散板27中的光线经过散射和匀化后,再入射到显示面板40中。
这样设置,第一方面,由于第一反射面30可以将导光板46靠近第一反射面30的部分出射的光线反射至扩散板27,增加了导光板46和第一横壁221交界分处的光线的利用率,提高了该位置处的亮度,因此能够避免显示面板40的显示区域43中出现暗带等缺陷。
第二方面,俯视观察时,第一横壁上端面224进入显示区域43的面积小于第一横壁下端面225进入显示区域43的面积,且越靠下方,第一横壁221进入显示区域43的部分逐渐增多。以图9所示显示装置100为例来说明,俯视时,在第一横壁221的进入了显示区域43的部分中,位于第一横壁221的越靠上的部位,离显示面板40越近,越容易在显示区域43上产生暗带,而本申请中,反射面30设为朝向外侧倾斜的斜面,第一横壁221进入显示区域43的部分从下到上逐渐减少。能很好地减轻在显示区域43出现的暗带问题。
综合以上各方面,即使延伸部、例如第一横壁221的内侧边缘进入到与显示区域43对应的区域中较多,也会由于该第一反射面30的结构设置,而避免显示区域43的暗带缺陷。因此对于极窄BM区域的显示面板40,显示效果也较佳。
进一步的,鉴于延伸部(第一横壁221)的侧端部设置的反射面30能够消除显示区域43暗带的情况,因此第一横壁221上端面在显示面板40上的投影的内边缘也可以位于述显示区域43的外边缘内侧。
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参照图9所示,第一横壁221的上端面在显示面板40上的投影的内边缘位于显示区域43的外边缘内侧的距离D3范围是0.7mm~1.5mm。位于这个范围时,显示面板40的显示效果最佳。
在其它一些示例中,第一反射面30为白色或银色等浅色系,这样可以使第一反射面30的反射效果较佳。可以理解的是,还可以在反射面30上涂覆有反光材料,以使反射面30的反射效果更好。
另外,经申请人研究和试验发现,位于导光板46和扩散板27之间的空气层在达到一定条件时,也能够对光线起到混光和匀光作用,进一步减小显示区域43中的暗带。不同于现有技术中将显示装置100尽量减薄的趋势,本申请在牺牲了一定厚度尺寸的前提下,以更好克服极窄BM显示装置100中的暗带缺陷问题。
例如,参照图9所示,延伸部(第一横壁221)在显示面板40上的投影的内边缘与显示区域43的外边缘的最大距离为D2,导光板46上表面和扩散板27下表面之间的垂直距离为OD2,需满足0.5OD2≤D2≤2OD2,满足该关系的情况下可以有效减少显示区域43中的暗带缺陷。
进一步的,还将导光板46上表面和扩散板27下表面之间的垂直距离OD2设置得较大。导光板46上表面和扩散板27下表面之间的垂直距离OD2较大时,位于导光板46和扩散板27之间的空气层可以对将延伸部的侧端部反射的光线起到更好地混光、匀光作用。
例如,导光板46上表面和扩散板27下表面之间的垂直距离、即混光距离OD2大于或者等于2.5mm,可以有效减少显示区域43中的暗带缺陷。
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对空气层厚度、即混光距离的设定既适用于延伸部端部未设有第一反射面30的情况,也适用于延伸部端部设有第一反射面30的情况,上述两种方案中都可以消除显示面板40中的暗带缺陷,且设有第一反射面30的方案的暗带消除效果更好。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位于导光板46上方的扩散板27的硬度和刚性也会对显示区域43中暗带的消除效果产生影响。
参照图10所示的比较例的显示装置300,在起到匀光作用的光学膜材301是柔性材料制成的柔性件的情况下,若光学膜材301和导光板46的距离增大时,有可能会在光学膜材301靠近延伸结构23端部的位置处向内的区域范围内出现塌陷的情况(图中是塌陷较为严重的情况,实际中根据材料柔性程度塌陷情况也不同),从导光板46射出的光会直接射入到光学膜材301中,尤其对于导光板46中与延伸结构23交界位置处的部分而言,经导光板46该部分出射的光经过一段厚度很小的空气层,而直接进入光学膜材301中,使第一反射面30和空气层所起到的降暗带作用削弱,削弱了对暗带的消除效果。
而本申请实施例中,扩散板27为刚性层这样就可以避免扩散板27向下塌陷,影响空气层混光、匀光效果,具体为玻璃扩散板。
可以理解的是,光学膜片47可以是刚性光学膜片47。
可以理解的是,上述以图2所示的中框22的第一斜面30为例来说明延伸部上设置斜面的设置情况。对于图8所示,在第三横壁211上设置第三斜面31的情况与此类似。
胶框21上的第三横壁211上设有第三反射面31,第三反射面31用于将导光板46的位于第三横壁211内侧的部分出射的光线反射至扩散板27。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第三反射面31为第三横壁211的内侧端部表面,且内侧端部表面为朝外倾斜的斜面。
这样可使第三反射面31容易加工且结构简单。并且第三反射面31为朝外倾斜的斜面,这样形成的斜面利于来自导光板46的光线反射到扩散板27中。
本申请的实施例中,第三反射面31和导光板46的夹角的范围可以为:0°~90°。
由导光板46出射的光线在照射到第三反射面31上时,在第三反射面31的位置处发生反射,并入射到扩散板27中,入射到扩散板27中的光线经过散射和匀化后,再入射到显示面板40中。
进一步的,鉴于延伸部(第三横壁211)的侧端部设置的第三反射面31能够消除显示区域43暗带的情况,因此第三横壁211上端面在显示面板40上的投影的内边缘也可以位于述显示区域43的外边缘内侧。
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第三横壁211的上端面在显示面板40上的投影的内边缘位于显示区域43的外边缘内侧的距离D3'的范围是0.7mm~1.5mm。
在其它一些示例中,第三反射面31为白色或银色等浅色系,还可以在第三反射面31上涂覆有反光材料。
延伸部(第三横壁211)在显示面板40上的投影的内边缘与显示区域43的外边缘的最大距离为D2',导光板46上表面和扩散板27下表面之间的垂直距离为OD2,需满足0.5OD2≤D2'≤2OD2。
进一步的,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还将导光板46上表面和扩散板27下表面之间的垂直距离OD2设置得较大。
例如,导光板46上表面和扩散板27下表面之间的垂直距离、即混光距离OD2大于或等于2.5mm,可以进一步有效减少显示区域43中的暗带缺陷。
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对空气层厚度、即混光距离的设定既适用于延伸部端部未设有第三反射面31的情况,也适用于延伸部端部设有第三反射面31的情况,上述两种方案中都可以消除显示面板40中的暗带缺陷,且设有第三反射面31的方案的暗带消除效果更好。
另外,本申请实施例中,扩散板27为刚性层。
可以理解的是,光学膜片47可以是刚性光学膜片47。
实施例二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类似,不同之处在于,本实施例的显示装置200采用的是直下式的背光模组50。
<显示装置的构成>
图11是本发明实施例二提供的另一种结构的显示装置200的剖视结构示意图,参照图11,显示装置200包括背光模组50和显示面板40,背光模组50用于向显示面板提供背光源。
背光模组50可以包括支撑固定组件60以及至少两层光学膜材,在直下式背光模组50中,光学膜材可以包括:反射片55、扩散板52等。
在本申请中,扩散板52具体指对光线起到匀光和散射作用的层。
在本申请中,还包括贴附在扩散板52上表面的光学膜片51。
参照图11所示,沿着显示装置200中光线的出光方向C,背光模组50可以包括起到支撑作用的支撑固定组件60、反射片55、光源53、支柱54、扩散板52、以及显示面板40等。其中,显示装置200中光线的出光方向C也是显示装置200的上方。
[显示面板]
显示面板40用于显示图像,包括显示区域和围绕在显示区域外侧的黑边区域44(Black Matrix,BM区域),显示区域40的外边缘如图11所示的N所示。
进一步的,在显示面板40一侧还设有电路板,通过电路板可以实现对整个显示面板40的驱动显示。
与实施例一类似的,显示装置200包括天侧、左侧、右侧和地侧,其中天侧和地侧相对,左侧和右侧相对(未图示)。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为了便于说明,也将显示装置200中光线的出光方向C称为上方。
[反射片]
反射片55用于将光线反射到出光方向上,利于光源53发出的光线均匀分布。在直下式背光模组50中,反射片55在中部形成有下凹部分,下凹部分与扩散板52之间形成腔体,被称为混光腔56。
反射片55一般分为银反射片和白反射片两种,银反射片是在PET基材表面镀有一层高导电率的金属薄膜,白反射片一般是PET基材夹着高折射率的TiO2形成。
[扩散板]
在直下式背光模组50中,扩散板把点光源或线光源阵列转换为面光源。扩散板的主要作用是使入射光充分散射、匀化,并且对灯影具有良好的遮蔽效果,实现光源更柔和、更均匀。
扩散板的表面可以集成其它一些光学薄膜、例如棱镜片等。
[支柱]
支柱54分布在扩散板52和反射片55形成的混光腔56中,用于对膜片进行支撑。
[光源]
光源53用于产生光,在直下式的背光模组50中,光源53和支柱54一起位于混光腔56中。光源53一般为点状,且在混光腔56中彼此间隔开排布。光源53发出的光线从扩散板52的下侧进入。
[光学膜片]
光学膜片51,光学膜片51位于扩散板52的出光侧,用于对扩散板51射出的光线进行匀化。
光学膜片51可包括一张或多张膜片,例如可以包括扩散片、棱镜膜、增亮膜中的至少一种。
其中,扩散片主要起到遮蔽扩散板的微结构、提升出射光亮度、提高亮度均匀性和改善视角的作用。扩散片的基材一般为PET。
根据扩散片应用中的堆叠位置关系不同,可分为下扩散片和上扩散片。下扩散片靠近扩散板,其高雾度对导光板网点可以起到很好的遮蔽作用。上扩散片一般介于棱镜膜和液晶盒下偏光片之间,主要作用是防止棱镜片产生摩尔纹或牛顿环,增加出射光视角和亮度均匀性。增加出射光视角和亮度均匀性。
[前壳]
前壳48也称为前框,位于显示面板40的地侧端,用于遮蔽位于显示面板40地侧端的电路板。
相应地,显示装置200中的显示面板40、支撑固定组件60、反射片55、扩散板52的各方向端部也分别位于天侧、左侧、右侧和地侧。
[支撑固定组件]
支撑固定组件60可以用于固定扩散板52、光源53等光学膜材和显示面板40等。
本申请实施例中,支撑固定组件60还可以包括背板69和设置在背板69上的中框和胶框61,中框和胶框61设置在扩散板52侧方。
且中框和胶框61的至少一者具有伸入到显示面板40的显示区域43与扩散52板之间的延伸部。
例如,中框和胶框61均具有向显示装置内侧延伸的延伸部。延伸部伸入到两层光学膜材之间,并伸入到与显示面板40的显示区域43对应的区域中。
或者,中框上具有向显示装置内侧延伸的延伸部。
或者,胶框61上具有向显示装置内侧延伸的延伸部。
进一步的,延伸部用于固定显示面板40,延伸部可以沿扩散板52的至少部分侧端部的延伸方向延伸,显示面板40可以固定在延伸部上。
本发明实施例中,中框可以设置在背板69的一侧表面上,并且沿着显示装置200的天侧、左侧、以及右侧的方向延伸。
胶框61可以和中框固定在背板69的相同表面上,且胶框61沿着显示装置200的地侧方向延伸。
中框和胶框61可以与背板69一体形成,也可以与背板69分体形成。
中框和胶框61与背板69分体形成时,中框和胶框61与背板69可以通过螺钉等紧固件固定起来,或者在中框的沿左侧方向的尺寸较小的情况下,中框可以通过粘接的方式固定到背板69上。
例如,直下式背光模组50中,背板69为中部下凹的筒状件,中框为框状件。
与实施例一的图2示出的中框结构类似地,中框包括中框侧壁和第四横壁。中框侧壁可以围设在扩散板52的侧端部外侧,以达到遮光的目的。
第四横壁从中框侧壁的中部沿着显示面板40的延伸方向朝向内侧伸出,其中,内侧是指由显示面板边缘侧朝向显示面板中心的方向。
第四横壁可以承载显示面板40。
进一步的,第四横壁可以沿着扩散板52的至少部分侧端部的延伸方向延伸,例如,第四横壁沿着扩散板52的天侧、左侧和右侧延伸。
本实施例的胶框61与实施例一类似,参照11所示,固定在背板69地侧的胶框61可以包括胶框侧壁612和第三横壁611,第三横壁611可以从胶框侧壁612的中部区域朝向内侧伸出,第三横壁611用于固定显示面板40的地侧部分。
由此,显示面板40的天侧侧端部、左侧侧端部、右侧侧端部固定在中框的第四横壁上,显示面板40的地侧侧端部固定在胶框61的第三横壁612上,这样,中框上的延伸部为第四横壁,胶框61上的延伸部为第三横壁611。
可以理解的是,在直下的背光模组50中,在BM区域较窄的情况下,延伸部的内侧边缘有可能会伸入到显示面板40的显示区域43和扩散板52之间正对的区域中,从而在显示面板40的显示区域43中出现暗带。
本实施例中,参照图11所示,将胶框61的第三横壁611、扩散板52向显示面板40进行正投影,第三横壁611的投影的内边缘L位于显示区域43的外边缘N内侧,第三横壁611的投影的内边缘L位于扩散板52的投影的外边缘M内侧。
与上述类似地,将中框的第四横壁、扩散板52向显示面板进行正投影,第四横壁的投影的内边缘位于显示区域的外边缘内侧,第四横壁的投影的内边缘位于扩散板52的投影的外边缘内侧。
这样,延伸部的投影的内边缘位于显示区域的外边缘内侧,延伸部的投影的内边缘位于扩散板的投影的外边缘内侧。
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中框和胶框61的至少一者的延伸部上设有反射面,反射面用于将扩散板52的位于延伸部内侧的部分出射的光线反射至显示面板40。
例如,中框的第四横壁上设有第四反射面,第四反射面用于将扩散板52的位于第四横壁内侧的部分出射的光线反射至显示面板40;和/或,
胶框61的第三横壁611上设有第三反射面33,第三反射面33用于将扩散板52的位于第三横壁611内侧的部分出射的光线反射至显示面板40。
另外,可以使反射面位于延伸部的内侧端部。
参照图11所示,第三反射面33形成在第三横壁611的内侧端部表面,且侧端部表面为朝外倾斜的斜面。或者第四反射面形成在第四横壁的内侧端部表面。
这样可使第三反射面33容易加工且结构简单。并且侧端部表面为朝外倾斜的斜面,这样形成的斜面利于来自扩散板52的光线反射到显示面板40中。本申请实施例中,反射面和扩散板52的夹角β的范围为0°~90°。
在以下的说明中,以第三反射面611为例来说明反射面的设置情况。第四反射面与第三反射面611的参数设置类似,此处不再赘述。
这样由扩散板52出射的光线在照射到第三反射面33上时,在第三反射面33的位置处发生反射,并入射到显示面板40中。
这样设置,第一方面,由于第三反射面33可以将扩散板52靠近第三反射面33的部分出射的光线反射至显示面板,增加了扩散板52和第三反射面33交界分处的光线的利用率,提高了该位置处的亮度,因此能够避免显示面板的显示区域中出现暗带等缺陷。
第二方面,第三横壁611(延伸部)的上端面进入显示区域43的部分的面积小于第三横壁611的下端面进入显示区域43的面积,且越靠下方,第三横壁611进入显示区域43的部分逐渐增多。以图11所示的剖视图为例来说明,在第三横壁611的进入了显示区域43的部分中,位于第三横壁611的越靠上的部位,离显示面板40越近,越容易在显示区域43上产生暗带,而本申请中,反射面90设为朝向外侧倾斜的斜面,第三横壁611进入显示区域的部分从下到上逐渐减少。能很好地减轻在显示区域43出现的暗带问题。
综合以上各方面,即使延伸部、例如第三横壁611的内侧边缘进入到与显示区域43对应的区域中较多,也会由于该第三反射面33的结构设置,而避免显示区域43的暗带缺陷。因此对于极窄BM区域的显示面板,显示效果也较佳。
进一步的,鉴于延伸部(第三横壁611)的侧端部设置的第三反射面33能够消除显示区域暗带的情况,因此第三横壁611上端面在显示面板40上的投影的内边缘也可以位于述显示区域的外边缘内侧。
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参照图11所示,第三横壁611的上端面在显示面板上的投影的内边缘L位于显示区域的外边缘N内侧的距离D3范围是0.7mm~1.5mm。位于这个范围时,显示面板40的显示效果最佳。
在其它一些示例中,反射面90为白色或银色等浅色系亮面,这样可以使反射面90的反射效果较佳。可以理解的是,还可以在反射面90上涂覆有反光材料,以使反射面90的反射效果更好。
另外,经申请人研究和试验发现,位于扩散板52和显示面板40之间的空气层在达到一定条件时,也能够对光线起到混光和匀光作用,进一步减小显示区域中的暗带。不同于现有技术中将显示装置200尽量减薄的趋势,本申请在牺牲了一定厚度尺寸的前提下,以更好克服极窄BM显示装置200中的暗带缺陷问题。
例如,参照图11所示,延伸部、例如第三横壁611在显示面板40上的投影的内边缘L与显示区域43的外边缘M的最大距离为D1,扩散板52上表面和显示面板40下表面之间的垂直距离为OD1,需满足0.5OD1≤D1≤2OD1,经过仿真模拟和实际试验证实,满足该关系的情况下可以有效减少显示区域中的暗带缺陷。
进一步的,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还将扩散板52上表面和显示面板40下表面之间的垂直距离OD1设置得较大。扩散板52上表面和显示面板40下表面之间的垂直距离OD1较大时,位于扩散板52和显示面板之间的空气层可以对将延伸部的侧端部反射的光线起到更好地混光、匀光作用。
例如,扩散板52上表面和显示面板下表面之间的垂直距离、即混光距离OD1大于或者等于2.5mm,可以进一步有效减少显示区域中的暗带缺陷。
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对空气层厚度、即混光距离的设定既适用于延伸部端部未设有反射面的情况,也适用于延伸部端部设有反射面的情况,上述两种方案中都可以消除显示面板中的暗带缺陷,且第二种方案的暗带消除效果更好。
本申请实施例中,扩散板52为刚性层,这样就可以避免扩散板52向下塌陷,影响空气层混光、匀光效果。
可以理解的是,光学膜片51是刚性光学膜片;或者扩散板52为刚性扩散板,例如为玻璃扩散板。
本申请实施例中,对于第四反射面,进一步的,鉴于第四横壁部的侧端部设置的第四反射面能够消除显示区域暗带的情况,因此第四横壁上端面在显示面板40上的投影的内边缘也可以位于显示区域的外边缘内侧。
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第四横壁的上端面在显示面板上的投影的内边缘位于显示区域的外边缘内侧的距离D3'范围是0.7mm~1.5mm。位于这个范围时,显示面板40的显示效果最佳。
在其它一些示例中,第四反射面为白色或银色等浅色系亮面,还可以在第四反射面上涂覆反光材料。
另外,第四横壁在显示面板40上的投影的内边缘与显示区域43的外边缘的最大距离为D1',扩散板52上表面和显示面板40下表面之间的垂直距离为OD1,需满足0.5OD1≤D1'≤2OD1。
进一步的,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还将扩散板52上表面和显示面板40下表面之间的垂直距离OD1设置得较大。扩散板52上表面和显示面板40下表面之间的垂直距离OD1较大时,位于扩散板52和显示面板之间的空气层可以对将延伸部的侧端部反射的光线起到更好地混光、匀光作用。
例如,扩散板52上表面和显示面板下表面之间的垂直距离、即混光距离OD1大于或者等于2.5mm,可以进一步有效减少显示区域中的暗带缺陷。
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对空气层厚度、即混光距离的设定既适用于第四横壁端部未设有第四反射面的情况,也适用于第四横壁端部设有第四反射面的情况,上述两种方案中都可以消除显示面板中的暗带缺陷,且第二种方案的暗带消除效果更好。
本申请实施例中,扩散板52为刚性层,这样就可以避免扩散板52向下塌陷,影响空气层混光、匀光效果。
可以理解的是,光学膜片51是刚性光学膜片;或者扩散板52为刚性扩散板。
需要注意的是,在本申请各实施例中,扩散板上表面距离显示面板下表面之间的垂直距离、即混光距离OD1,在扩散板上贴附有光学膜片的情况下,可以指代扩散板上的光学膜片距离显示面板下表面之间的垂直距离、即混光距离OD1,这是由于光学膜片的厚度一般较薄,可以将其厚度忽略不计。
与进一步的,本申请实施例所提到的扩散板上表面距离其它结构件的距离都可以作出类似解释。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Claims (13)

1.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显示面板,所述显示面板用于图像显示,所述显示面板包括显示区域;以及
背光模组,所述背光模组用于为所述显示面板提供背光源,
所述背光模组包括:
光源;
导光板,所述光源位于所述导光板侧方,所述导光板用于把所述光源射出的光线转化为面光源;
扩散板,所述扩散板用于对所述导光板射出的光线进行匀化。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显示装置还包括:
支撑固定组件,所述导光板、所述扩散板以及所述显示面板沿上下方向依次支撑在所述支撑固定组件上,其中,所述上方为所述显示装置中光线的出光方向,所述支撑固定组件包括:
中框,所述中框位于所述导光板侧方,且所述中框具有伸入到所述扩散板与所述导光板之间的延伸部,所述中框的延伸部在所述显示面板上的正投影与所述显示面板的显示区域重叠,所述扩散板支撑在所述中框的延伸部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中框的延伸部上设有反射面,所述反射面用于将所述导光板的位于所述延伸部内侧的部分出射的光线反射至所述扩散板。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反射面为所述中框的延伸部的内侧端部表面,且所述反射面为朝所述显示装置的外侧倾斜的斜面。
5.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中框的延伸部在所述显示面板上的投影的内边缘与所述显示区域的外边缘的最大距离为D2,所述导光板上表面和所述扩散板下表面之间的垂直距离为OD2,满足0.5OD2≤D2≤2OD2。
6.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导光板上表面和所述扩散板下表面之间的垂直距离OD2大于或者等于2.5mm。
7.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扩散板为刚性扩散板;和/或,
所述反射面上涂覆有反光材料。
8.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中框的延伸部的上端面在所述显示面板上的投影与所述显示区域有重叠区域。
9.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显示面板,所述显示面板用于图像显示,所述显示面板包括显示区域;以及
背光模组,所述背光模组用于为所述显示面板提供背光源,
所述背光模组包括:
光源;
扩散板,所述扩散板用于对光线进行匀化;
反射片,所述反射片和所述扩散板形成混光腔,所述光源位于所述混光腔中;以及
支撑固定组件,所述反射片、所述扩散板以及所述显示面板沿上下方向依次支撑在所述支撑固定组件上,其中,所述上方为所述显示装置中光线的出光方向,所述支撑固定组件包括:
中框和胶框,所述中框和胶框位于所述扩散板侧方,且所述中框和所述胶框的至少一者具有伸入到所述显示面板的显示区域与所述扩散板之间的延伸部;
所述中框和所述胶框的至少一者的延伸部上设有反射面,所述反射面用于将所述扩散板的位于所述延伸部内侧的部分出射的光线反射至所述显示面板。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显示面板支撑在所述中框和所述胶框的至少一者的延伸部上。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反射面为所述中框和所述胶框的至少一者的延伸部的内侧端部表面,且所述反射面为朝所述显示装置的外侧倾斜的斜面。
12.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扩散板上表面和所述显示面板下表面之间的垂直距离OD1大于或者等于2.5mm。
13.根据权利要求9-12任一项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中框和所述胶框的至少一者的延伸部的上端面在所述显示面板上的投影与所述显示区域有重叠区域。
CN202010246022.1A 2020-03-17 2020-03-31 显示装置 Pending CN111413825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246022.1A CN111413825A (zh) 2020-03-31 2020-03-31 显示装置
PCT/CN2021/081261 WO2021185270A1 (zh) 2020-03-17 2021-03-17 显示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246022.1A CN111413825A (zh) 2020-03-31 2020-03-31 显示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413825A true CN111413825A (zh) 2020-07-14

Family

ID=7149173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246022.1A Pending CN111413825A (zh) 2020-03-17 2020-03-31 显示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1413825A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1185270A1 (zh) * 2020-03-17 2021-09-23 海信视像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显示装置
CN113947995A (zh) * 2020-07-17 2022-01-18 海信视像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装置
CN114935844A (zh) * 2022-05-26 2022-08-23 惠科股份有限公司 显示装置

Citations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0638832A2 (en) * 1993-08-10 1995-02-15 Canon Kabushiki Kaisha Liquid crystal display apparatus
KR20060108413A (ko) * 2005-04-13 2006-10-18 미래산업 주식회사 면발광 형광램프가 내장된 백라이트 유닛용 전면 프레임
KR20080008063A (ko) * 2006-07-19 2008-01-23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백라이트 어셈블리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액정 표시 장치
CN101630089A (zh) * 2008-07-16 2010-01-20 奇美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背光模块及应用其的液晶显示器
CN102402065A (zh) * 2011-10-04 2012-04-04 友达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显示装置
CN102606963A (zh) * 2012-04-09 2012-07-25 创维液晶器件(深圳)有限公司 直下式led液晶背光模组
CN103727493A (zh) * 2013-12-25 2014-04-16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扩散板、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CN103915039A (zh) * 2013-01-04 2014-07-09 友达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显示装置
KR20140097877A (ko) * 2013-01-30 2014-08-07 엘지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액정 표시 장치
KR20160013418A (ko) * 2014-07-25 2016-02-04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표시장치
CN205485197U (zh) * 2016-04-08 2016-08-17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显示模组和显示装置
CN106371238A (zh) * 2016-11-10 2017-02-01 奥捷科技(厦门)有限公司 一种直下式液晶显示装置
CN108008571A (zh) * 2016-10-27 2018-05-08 船井电机株式会社 显示装置

Patent Citations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0638832A2 (en) * 1993-08-10 1995-02-15 Canon Kabushiki Kaisha Liquid crystal display apparatus
KR20060108413A (ko) * 2005-04-13 2006-10-18 미래산업 주식회사 면발광 형광램프가 내장된 백라이트 유닛용 전면 프레임
KR20080008063A (ko) * 2006-07-19 2008-01-23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백라이트 어셈블리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액정 표시 장치
CN101630089A (zh) * 2008-07-16 2010-01-20 奇美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背光模块及应用其的液晶显示器
CN102402065A (zh) * 2011-10-04 2012-04-04 友达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显示装置
CN102606963A (zh) * 2012-04-09 2012-07-25 创维液晶器件(深圳)有限公司 直下式led液晶背光模组
CN103915039A (zh) * 2013-01-04 2014-07-09 友达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显示装置
KR20140097877A (ko) * 2013-01-30 2014-08-07 엘지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액정 표시 장치
CN103727493A (zh) * 2013-12-25 2014-04-16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扩散板、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KR20160013418A (ko) * 2014-07-25 2016-02-04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표시장치
CN205485197U (zh) * 2016-04-08 2016-08-17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显示模组和显示装置
CN108008571A (zh) * 2016-10-27 2018-05-08 船井电机株式会社 显示装置
CN106371238A (zh) * 2016-11-10 2017-02-01 奥捷科技(厦门)有限公司 一种直下式液晶显示装置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1185270A1 (zh) * 2020-03-17 2021-09-23 海信视像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显示装置
CN113947995A (zh) * 2020-07-17 2022-01-18 海信视像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装置
CN113947995B (zh) * 2020-07-17 2023-08-15 海信视像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装置
CN114935844A (zh) * 2022-05-26 2022-08-23 惠科股份有限公司 显示装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4524255B2 (ja) 面状照明装置
US7470046B2 (en) Backlight module and illumination device thereof
TWI427367B (zh) 背光單元
WO2021185270A1 (zh) 显示装置
US20070189032A1 (en) Backlight system
US20070171676A1 (en) Backlight module
KR100814559B1 (ko) 백라이트 장치 및 액정 표시 장치
CN107884998B (zh) 背光模组及具有该背光模组的显示装置
CN111413825A (zh) 显示装置
TW201305670A (zh) 發光裝置、照明裝置、及顯示裝置
KR20140001239A (ko) 면광원 장치 및 에지형 백라이트 모듈
US20080094831A1 (en) Plane light-source device
KR101502368B1 (ko) 백라이트 유닛 및 이를 이용한 액정 표시장치
CN210514884U (zh) 发光二极管灯条、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KR20080061287A (ko) 면 형상 광원 장치, 표시 장치 및 면 형상 조명 방법
CN114740652B (zh) 背光模组、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15176197B (zh) 光学膜片、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JP2009176512A (ja) 面光源装置及び画像表示装置
KR20100056161A (ko) 확산판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표시 장치
US20100135005A1 (en) Lighting device for display device, display device and television receiver
US20210003882A1 (en) Display appartus and diffuser plate thereof
US8395719B2 (en) Display device and light source block used therein
WO2019184412A1 (zh) 背光模组及液晶显示装置
CN106773294B (zh) 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WO2020107897A1 (zh) 一种背光模组及其显示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200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