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356070B - 定位方法及装置 - Google Patents

定位方法及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356070B
CN111356070B CN201811474440.5A CN201811474440A CN111356070B CN 111356070 B CN111356070 B CN 111356070B CN 201811474440 A CN201811474440 A CN 201811474440A CN 111356070 B CN111356070 B CN 111356070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nformation
label
trigger
tag
intensity threshol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1474440.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1356070A (zh
Inventor
张键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ejiang Uniview Technologie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ejiang Uniview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ejiang Uniview Technologies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ejiang Uniview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811474440.5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1356070B/zh
Publication of CN11135607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35607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135607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35607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4/00Ser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Facilities therefor
    • H04W4/02Services making use of location inform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17/00Monitoring; Testing
    • H04B17/30Monitoring; Testing of propagation channels
    • H04B17/309Measuring or estimating channel quality parameters
    • H04B17/318Received signal strength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4/00Ser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Facilities therefor
    • H04W4/02Services making use of location information
    • H04W4/021Services related to particular areas, e.g. point of interest [POI] services, venue services or geofenc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64/00Locating users or terminals or network equipment for network management purposes, e.g. mobility management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Quality & Reliability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Position Fixing By Use Of Radio Waves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定位方法及装置,根据待定位标签发送的标签信号得到待定位标签的待定位信息,其中,待定位信息包括待定位标签的标签信息、待定位标签从触发器获得的触发器信息以及待定位标签的标签信号强度,并判断待定位信息是否满足上报条件,若待定位信息满足上报条件,则将待定位信息发送给定位服务器,以使定位服务器根据待定位信息对待定位标签进行定位。由此,能够避免由于待定位标签与触发器的信号穿墙问题而使RFID基站将错误的待定位信息上报,从而避免得到待定位标签的错误定位结果,进而提高定位精度。

Description

定位方法及装置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定位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定位方法及装置。
背景技术
在定位领域,射频识别技术(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RFID)是一种常用的定位技术,利用RFID标签对外发送标签信号,RFID基站(RFID阅读器)读取到的RFID标签的标签信号以及标签信号的标签信号强度,并通过标签信号强度确定RFID标签的位置。
由于室内被室内边界(例如,建筑内部墙体、门窗等)分割,RFID标签发出的射频信号经过这些边界会发生衰减,导致RFID基站对该RFID标签定位时会存在较大误差。
申请内容
有鉴于此,本申请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定位方法及装置,以解决或者改善上述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申请实施例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第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定位方法,应用RFID基站,所述方法包括:
根据待定位标签发送的标签信号得到所述待定位标签的待定位信息,所述待定位信息包括所述待定位标签的标签信息、所述待定位标签从触发器获得的触发器信息以及所述待定位标签的标签信号强度。
判断所述待定位信息是否满足上报条件。
若满足,则将所述待定位信息发送给定位服务器,以使所述定位服务器根据所述待定位信息对所述待定位标签进行定位。
可选地,所述判断所述待定位信息是否满足上报条件的步骤,包括:
判断所述标签信号强度是否大于预设强度阈值。
若是,则判定所述待定位信息满足上报条件。
若否,则判定所述待定位信息不满足上报条件。
可选地,所述判断所述待定位信息中的标签信号强度是否大于预设强度阈值的步骤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
配置所述预设强度阈值。
其中,所述预设强度阈值通过如下方式配置:
获得在所述RFID基站的目标定位范围内的待定位标签的第一标签信号集,并确定所述第一标签信号集中标签信号强度最弱的第一标签信号强度。
获得在所述RFID基站的目标定位范围外的待定位标签的第二标签信号集,并确定所述第二标签信号集中标签信号强度最强的第二标签信号强度。
根据所述第一标签信号强度以及所述第二标签信号强度得到所述预设强度阈值。
可选地,所述根据所述第一标签信号强度以及所述第二标签信号强度得到所述预设强度阈值的步骤,包括:
判断所述第一标签信号强度是否大于所述第二标签信号强度。
若是,计算所述第一标签信号强度与所述第二标签信号强度的强度均值,并将所述强度均值作为所述预设强度阈值。
若否,则调整所述RFID基站的标签信号接收范围。
可选地,所述调整所述RFID基站的标签信号接收范围的步骤,包括:
根据实时监测到的第一标签信号强度和第二标签信号强度调整所述RFID基站的灵敏度。
可选地,所述判断所述待定位信息是否满足上报条件的步骤,包括:
根据所述触发器信息确定对应的触发器。
判断所述触发器是否与预设触发器白名单中的各个触发器匹配。
若是,则判定所述待定位信息满足上报条件。
若否,则判定所述待定位信息不满足上报条件。
可选地,所述判断所述待定位信息是否满足上报条件的步骤,包括:
根据所述触发器信息确定对应的触发器。
判断所述触发器是否与预设触发器白名单中的各个触发器匹配。
若是,则从预设强度阈值集中匹配所述触发器对应的预设强度阈值,其中,所述预设强度阈值集中包括各个触发器对应的预设强度阈值。
判断所述标签信号强度是否大于匹配的预设强度阈值。
若是,则判定所述待定位信息满足上报条件。
若否,则判定所述待定位信息不满足上报条件。
可选地,所述匹配所述触发器对应的预设强度阈值的步骤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
建立所述预设强度阈值集。
其中,所述预设强度阈值集通过如下方式建立:
针对所述触发器白名单中的每个触发器,获得在所述RFID基站的目标定位范围内且与该触发器的触发范围重合的区域的待定位标签的第一标签信号集,并确定所述第一标签信号集中标签信号强度最弱的第一标签信号强度。
获得在所述RFID基站的目标定位范围外且与该触发器的触发范围重合的区域的待定位标签的第二标签信号集,并确定所述二标签信号集中标签信号强度最强的第二标签信号强度。
根据所述第一标签信号强度以及所述第二标签信号强度得到该触发器对应的预设强度阈值,以建立所述预设强度阈值集。
第二方面,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定位装置,应用RFID基站,所述定位装置包括:
接收模块,用于根据待定位标签发送的标签信号得到所述待定位标签的待定位信息,所述待定位信息包括所述待定位标签的标签信息、所述待定位标签从触发器获得的触发器信息以及所述待定位标签的标签信号强度。
筛选模块,用于判断所述待定位信息是否满足上报条件。
以及上报模块,用于在所述待定位信息满足上报条件时,将所述待定位信息发送给定位服务器,以使所述定位服务器根据所述待定位信息对所述待定位标签进行定位。
第三方面,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另一种定位方法,应用互相通信连接的RFID基站以及定位服务器,所述方法包括:
所述RFID基站根据待定位标签发送的标签信号得到所述待定位标签的待定位信息,所述待定位信息包括所述待定位标签的标签信息、所述待定位标签从触发器获得的触发器信息以及所述待定位标签的标签信号强度。
判断所述待定位信息是否满足上报条件。
若满足,则将所述待定位信息发送给所述定位服务器。
所述定位服务器接收所述待定位信息,并根据所述待定位信息对所述待定位标签进行定位。
相比现有技术,本申请的有益效果是: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定位方法及装置,能够避免由于待定位标签与触发器的信号穿墙问题而使RFID基站将错误的待定位信息上报,从而避免得到待定位标签的错误定位结果,进而提高定位精度。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申请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定位***的交互示意图;
图2为图1提供的定位***的一种应用场景示意图;
图3为图1提供的定位***的另一种应用场景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定位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定位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RFID基站的结构示意框图;
图7为图6提供的定位装置的功能模块图。
图标:10-定位***;100-RFID基站;110-总线;120-处理器;130-存储介质;140-总线接口;150-网络适配器;160-用户接口;200-触发器;300-待定位标签;400-定位服务器;500-定位装置;510-接收模块;520-筛选模块;530-上报模块。
具体实施方式
如前述背景技术分析所获知的技术问题,发明人在研究过程中发现,可以通过在室内设置触发器进行辅助定位。
请参阅图1,定位***10可以包括RFID基站100、触发器200、待定位标签300以及定位服务器400,其中,RFID基站100与定位服务器400通讯连接。
待定位标签300为RFID标签,在工作时,待定位标签300向外发送标签信号,其中标签信号可以包括待定位标签300的标签信息,例如标签ID。
触发器200向外发送触发信号,当待定位标签300接收到触发信号后,根据触发信号生成触发器信息并写入标签信号,触发器信息可以包括触发器200的ID信息以及待定位标签300接收到该触发信号的触发信号强度。
RFID基站100在接收到待定位标签300发送的标签信号时,解析标签信号得到标签信息以及触发器信息,并根据接收到标签信号时的标签信号强度生成待定位标签300的待定位信息,再将待定位标签300的待定位信息发送到定位服务器400,以使定位服务器400根据待定位信息对待定位标签300进行定位。
其中,待定位信息可以包括待定位标签300的标签信息、待定位标签300从触发器200获得的触发器信息以及待定位标签300的标签信号强度。
由于触发器200的触发信号一般为低频信号,例如,125K信号,使得触发器200的触发范围较小,同时在该触发范围内,触发信号衰减较为均匀,因此定位服务器400可以根据触发器200的ID信息以及触发信号强度提升室内定位的精度。
上述触发器200一般设置在各个室内区域的边界处,由于低频信号的特性,触发信号在经过边界时衰减较弱,从而导致其它区域的待定位标签300也可以接收到该触发信号并产生对应的标签信号发送给RFID基站100,然而,由于此标签信号并不属于本定位区域的标签信号,如果对此类标签信息进行处理,会导致最终的定位结果不准确,甚至产生错误的定位结果。
例如图2所示的应用场景中,分别包括区域I与区域II,区域I与区域II通过边界(例如墙体)分隔。区域I内设置有RFID基站100以及触发器200。其中,RFID基站100能够接收范围I中所有待定位标签300(例如标签A)的标签信号。范围II为触发器200发送的触发信号的信号范围,在该信号范围中的所有待定位标签300(例如标签A)都可以接收到触发器200的触发信号。
当区域II中的标签A处于范围I与范围II的重合区域时,标签A可以接收到触发器200发出的触发信号,RFID基站100接收到标签A发送的标签信号,此时,由于RFID基站100设置在区域I内且用于定位区域I内的待定位标签300,因此在RFID基站100会将标签A的待定位信息发送到定位服务器400后,定位服务器400可能将标签A错误地定位在区域I与范围II的重合区域,进而生成错误的定位结果。
例如,如果上述定位***10应用在学校的室内定位***中,用以对学生的上课情况进行考察时,上述错误的定位结果可能导致上课考勤信息错误。
同时,上述定位***10常常需要和其他设备进行关联,这些关联的设备常常需要根据定位***10的定位结果进行工作,则也可能因为上述错误的定位结果导致无法正常工作。例如,监控***与定位***10关联时,在需要时,可以根据待定位标签300的定位结果调用对应位置的摄像头对该待定位标签300进行监控,然而,监控***会因为定位***10对该待定位标签300的错误的定位结果调用错误的摄像头,从而无法捕捉待定位标签300的影像数据。
需要注意的是,标签信号经过边界会衰减,在实际工作中RFID基站100能接收到标签信号的范围会小于范围I,触发信号经过边界衰减较小,在实际工作中触发信号的触发范围会略小于范围II。但在实际工作中,在目标定位范围(例如,区域I)外,待定位标签300仍可能接收到触发信号并将标签信号发送到RFID基站100。
可以理解,图2中的区域I与区域II可以为垂直分布的两个区域,在工作中水平分布的区域也会产生类似问题。
此外,如图3所示的应用场景中,区域II内也可以设置有RFID基站100,范围III为区域II内的RFID基站100的标签信号接收范围。
当标签A处于区域I与范围II的重合区域时,标签A能接收到触发器200发送的触发信号,区域I的RFID基站100以及区域II的RFID基站100都可以接收到带有触发器200的触发器信息的标签信号,当区域I的RFID基站100以及区域II的RFID基站100分别根据标签信号生成待定位信息报送给定位服务器400后,因为区域I的RFID基站100上报的待定位信息与区域II的RFID基站100上报的待定位信息冲突,无法定位标签A的具***置。
基于上述问题,本申请发明人发现边界对RFID基站100的理论接收范围有较大衰减同时触发器200的一般设置在目标定位区域内。根据RFID基站100接收的标签信号强度和/或触发器信息对待定位信息进行筛选,可以有效解决上述技术问题。即通过RFID基站100对标签信号进行过滤,能够避免由于待定位标签300与触发器200的信号穿墙问题而使RFID基站100将错误的待定位信息上报,从而避免得到待定位标签300的错误定位结果,进而提高定位精度。
以上现有技术中的方案所存在的缺陷,均是申请人在经过实践并仔细研究后得出的结果,因此,上述问题的发现过程以及下文中本申请实施例针对上述问题所提出的解决方案,都应该是申请人在本申请过程中对本申请做出的贡献。
为使本申请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申请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
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申请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申请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申请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上”、“下”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申请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设置”、“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申请的一些实施方式作详细说明。在不冲突的情况下,下述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关键可以相互组合。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请参阅图4,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定位方法,该定位方法由图1中所示的RFID基站100执行。所应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定位方法不以图4及以下的具体顺序为限制。下面对该定位方法的详细流程进行阐述:
步骤S110,根据待定位标签300发送的标签信号得到待定位标签300的待定位信息。
其中,待定位标签300会主动向外发送标签信号,RFID基站100在该待定位标签300处于该RFID基站100的标签信号接收范围时,可以获得该待定位标签300的标签信号,例如在图2所示的应用场景中,待定位标签300(标签A)处于图2中的范围I内时,RFID基站100会接收到标签信号。
RFID基站100在接收到待定位标签300的标签信号时,记录标签信号的标签信号强度,并从接收到的标签信号中解析得到该待定位标签300的标签信息以及该待定位标签300从触发器200获得的触发器信息,并生成待定位信息。
也即,待定位信息可以包括标签信息、触发器信息以及标签信号强度。其中标签信息可以是该待定位标签300的标签ID,触发器信息可以是该待定位标签300接收到的触发信号的触发信号强度以及该触发器200的ID信息。
步骤S120,判断待定位信息是否满足上报条件。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该上报条件可以包括:判断标签信号强度是否大于预设强度阈值,若标签信号强度大于预设强度阈值,则判定待定位信息满足上报条件;否则判定待定位信息不满足上报条件。
例如图2所示的应用场景中,对于区域I的RFID基站100,由于边界对标签信号的衰减作用较大,RFID基站100接收到的区域I内的待定位标签300的标签信号的标签信号强度应该大于区域II内的待定位标签300的标签信号的标签信号强度,基于此,可以在RFID基站100内预设强度阈值,从而区分目标定位区域的标签信号与非目标定位区域的标签信号。
基于上述步骤,RFID基站100可以根据标签信号强度直接区分目标定位区域的标签信号以及非目标定位区域的标签信号,从而避免非目标定位区域的标签信号影响定位结果,进而提高定位方法的精确度。
可选地,上述预设强度阈值可以通过如下方式配置:
首先,获得在RFID基站100的目标定位范围内的待定位标签300的第一标签信号集,并确定第一标签信号集中标签信号强度最弱的第一标签信号强度。
其中,RFID基站100的目标定位范围可以为RFID基站100的定位任务分配的区域,例如图2中的区域I,即RFID基站100用于检测区域I内的待定位标签300。
在工作时,RFID基站100可以记录目标定位范围内待定位标签300发送的标签信号,得到待定位标签300的第一标签信号集,再从待定位标签300的第一标签信号集选取标签信号强度最弱的第一标签信号强度。
在上述过程中,可以将待定位标签300设置在移动物体上,从而跟随该移动物体遍历目标定位范围,以使RFID基站100获得目标定位范围内不同位置的标签信号。例如,待定位标签300可以设置在无人机或者无人车上,并在目标定位范围移动。
作为另一种实施方式,还可以将待定位标签300放置在目标定位范围内标签信号强度较弱的位置,例如在图2中的场景中,可以将待定位标签300放置在区域I中范围I的边缘,即范围I中远离RFID基站100的位置。
然后,获得在RFID基站100的目标定位范围外的待定位标签300的第二标签信号集,并确定第二标签信号集中标签信号强度最强的第二标签信号强度。
其中,RFID基站100的目标定位范围外可以为RFID基站100的定位任务分配的区域外但可以使RFID基站100接收到待定位标签300的标签信号的区域,例如图2中的区域II与范围I的重合区域。可以理解,目标定位范围外不仅仅包括区域II与范围I的重合区域,如果,区域I下方还有空间,目标定位范围还可以包括区域I下方空间与范围I的重合区域。
最后,根据第一标签信号强度以及第二标签信号强度得到预设强度阈值。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可以判断第一标签信号强度是否大于第二标签信号强度,如果第一标签信号强度大于第二标签信号强度,则计算第一标签信号强度与第二标签信号强度的强度均值,并将强度均值作为预设强度阈值。
其中,强度均值是第一标签信号强度与第二标签信号强度的平均值,但平均数的具体类型本申请不做限制,例如,强度均值可以为第一标签信号强度与第二标签信号强度的算数平均数、加权平均数、几何平均数等,可以根据边界的种类自由选择。
此外,在其它实施方式中,上述预设强度阈值也可以通过其他方式确定,例如,上述预设强度阈值还可以是第一标签信号强度与第二标签信号强度之间的强度范围内的任意随机强度,本实施例对此不作任何限制,只需保证该预设强度阈值小于第一标签信号强度且大于第二标签信号强度即可。
基于上述设计,通过设置精准的预设强度阈值,可以准确区别目标定位区域的标签信号以及非目标定位区域的标签信号,从而提高定位精度。
发明人在研究过程中还发现,当在一些墙体边界中,边界对标签信号的衰减作用较小,从而导致第一标签信号强度可能小于第二标签信号强度。
基于此,当第一标签信号强度小于第二标签信号强度时,则调整RFID基站100的标签信号接收范围,以使第一标签信号强度大于第二标签信号强度。
可选地,调整RFID基站100的标签信号接收范围的方式可以是:通过实时监测到的第一标签信号强度和第二标签信号强度,按照第一标签信号强度大于第二标签信号强度的趋势调整RFID基站100的灵敏度,从而调整RFID基站100的标签信号接收范围。
基于上述设计,避免一些墙体边界对标签信号衰减较弱时导致的无法设置强度阈值的情况,提高了本申请提供的定位方法的泛用性。
此外,在另一种实施方式中,上报条件还可以是:根据触发器信息确定接收到的标签信号对应的触发器200,判断触发器200是否与预设触发器白名单中的任意一个触发器200匹配。如果匹配,则判定待定位信息满足上报条件,若否;则判定待定位信息不满足上报条件。
作为一种实施方式,上述触发器白名单可以通过在RFID基站100的配置页面中输入各个触发器200的ID信息进行配置,该配置页面可以由定位服务器400通过访问该RFID基站100的IP地址后进入,也可以通过RFID基站100的外接设备进入。
作为另一种实施方式,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RFID基站100还可以包括触发信号接收器,通过该触发信号接收器在将各个触发器200安装在目标定位区域之前,获取各个触发器200的发出的触发信号以获得对应的触发器200的ID信息,从而创建触发器白名单。
如此,通过过滤触发器信息不与在触发器白名单内的任意一个触发器200匹配的待定位信息,从而解决非目标定位区域的触发信号穿墙问题导致的待定位信息错误的问题,进而提高定位精度。
应说明的是,上述步骤S120可以择一采用上述上报条件中的一种,或者使用上述上报条件的组合,例如,可以仅在标签信号强度大于预设强度阈值时上报该待定位信息,也可以仅在触发器处于触发器白名单时上报该待定位信息,或者,同时在标签信号强度大于预设强度阈值,触发器处于触发器白名单时上报该待定位信息,本实施例对此不做任何限制。
在上述基础上,上述上报条件还可以是:
RFID基站100根据触发器信息确定对应的触发器200,并判断触发器200是否与预设触发器白名单中的任意一个触发器200匹配,如果触发器200与预设触发器白名单中的任意一个触发器200匹配,则从预设强度阈值集中匹配与该触发器200对应的预设强度阈值,并判断标签信号强度是否大于匹配的预设强度阈值,然后将标签信号强度大于匹配的预设强度阈值的待定位信息进行上报。
可选地,该预设强度阈值集可以通过方式配置:
首先,针对触发器白名单中的每个触发器200,获得在RFID基站100的目标定位范围内且与该触发器200的触发范围重合的区域的待定位标签300的第一标签信号集,并确定第一标签信号集中标签信号强度最弱的第一标签信号强度。
其中,在RFID基站100的目标定位范围内且与该触发器200的触发范围重合的区域可以为图2中区域I与范围II的重合区域。
然后,获得在RFID基站100的目标定位范围外且与该触发器200的触发范围重合的区域的待定位标签300的第二标签信号集,并确定第二标签信号集中标签信号强度最强的第二标签信号强度。
其中,在RFID基站100的目标定位范围外且与该触发器200的触发范围重合的区域可以为图2中区域II与范围II的重合区域。
最后,根据第一标签信号强度以及第二标签信号强度得到该触发器200对应的预设强度阈值,以建立预设强度阈值集。
其中,预设强度阈值集中的各个预设强度阈值与触发器白名单中的各个触发器200一一对应,在工作时可以根据触发器200的ID信息从预设强度阈值集中获得对应的预设强度阈值。
由于触发器200的触发信号的触发范围小于RFID基站100的标签信号接收范围,因此标签信号经过触发器200的触发范围的标签信号强度衰减小于发送到RFID基站100时的标签信号强度衰减。通过上述设计,可以将统一的预设强度阈值分解为各个触发器200对应的预设强度阈值,从而提高预设强度阈值的准确性,提高定位精度。
步骤S130,若待定位信息满足上报条件,则将待定位信息发送给定位服务器400,以使定位服务器400根据待定位信息对待定位标签300进行定位。
在工作时,定位服务器400根据RFID基站100的位置、与待定位信息对应的触发器200的位置、待定位信息中的标签信号强度以及触发信号强度对待定位标签300进行定位,具体的定位算法可以为质心定位算法、kNN定位算法、三边定位算法以及基于标签信号强度测距定位算法中的一种。
基于上述定位方法,RFID基站100对接收到的触发信号进行过滤,能够避免由于待定位标签300与触发器200的信号穿墙问题而使RFID基站100将错误的待定位信息上报,从而避免得到待定位标签300的错误定位结果,进而提高定位精度。同时避免了错误定位结果对于定位***10关联的设备的影响,例如,与定位***10关联的监控***可能因为错误的定位结果无法捕捉对应的待定位标签300。
请参阅图5,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另一种定位方法,该定位方法由图1中所示的定位***10执行,该定位方法包括:
步骤S210,RFID基站100根据待定位标签300发送的标签信号得到待定位标签300的待定位信息,待定位信息包括待定位标签300的标签信息、待定位标签300从触发器200获得的触发器200信息以及待定位标签300的标签信号强度;
步骤S220,判断待定位信息是否满足上报条件。
步骤S230,若满足,则将待定位信息发送给定位服务器400。
步骤S240,定位服务器400接收待定位信息,并根据待定位信息对待定位标签300进行定位。
可以理解,上述步骤S210~S230也可以由定位服务器400执行,即RFID基站100直接上报待定位信息,服务器400对待定位信息进行过滤。
请参阅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上述RFID基站100的结构示意框图。如图6所示,RFID基站100可以由总线110作一般性的总线体系结构来实现。根据RFID基站100的具体应用和整体设计约束条件,总线110可以包括任意数量的互连总线和桥接。总线110将各种电路连接在一起,这些电路包括处理器120、存储介质130和总线接口140。可选地,RFID基站100可以使用总线接口140将网络适配器150等经由总线110连接。网络适配器150可用于实现RFID基站100中物理层的信号处理功能,并通过天线实现对待定位标签300的标签信号的接收。用户接口160可以连接外部设备,例如:键盘、显示器、鼠标或者操纵杆等。总线110还可以连接各种其它电路,如定时源、***设备、电压调节器或者功率管理电路等,这些电路是本领域所熟知的,因此不再详述。
可以替换的,RFID基站100也可配置成通用处理***,例如通称为芯片,该通用处理***包括:提供处理功能的一个或多个微处理器,以及提供存储介质130的至少一部分的外部存储器,所有这些都通过外部总线体系结构与其它支持电路连接在一起。
可替换的,RFID基站100可以使用下述来实现:具有处理器120、总线接口140、用户接口160的ASIC(专用集成电路);以及集成在单个芯片中的存储介质130的至少一部分,或者,RFID基站100可以使用下述来实现:一个或多个FPGA(现场可编程门阵列)、PLD(可编程逻辑器件)、控制器、状态机、门逻辑、分立硬件部件、任何其它适合的电路、或者能够执行本申请通篇所描述的各种功能的电路的任意组合。
其中,处理器120负责管理总线110和一般处理(包括执行存储在存储介质130上的软件)。处理器120可以使用一个或多个通用处理器和/或专用处理器来实现。处理器120的例子包括微处理器、微控制器、DSP处理器和能够执行软件的其它电路。应当将软件广义地解释为表示指令、数据或其任意组合,而不论是将其称作为软件、固件、中间件、微代码、硬件描述语言还是其它。
在图6中存储介质130被示为与处理器120分离,然而,本领域技术人员很容易明白,存储介质130或其任意部分可位于RFID基站100之外。举例来说,存储介质130可以包括传输线、用数据调制的载波波形、和/或与无线节点分离开的计算机制品,这些介质均可以由处理器120通过总线接口140来访问。可替换地,存储介质130或其任意部分可以集成到处理器120中,例如,可以是高速缓存和/或通用寄存器。
处理器120可执行下述实施例,具体地,存储介质130中可以存储有定位装置500,处理器120可以用于执行定位装置500。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请参阅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上述定位装置500的功能模块图,定位装置500可包括以下功能模块:
接收模块510,用于根据待定位标签300发送的标签信号得到待定位标签300的待定位信息,待定位信息包括待定位标签300的标签信息、待定位标签300从触发器200获得的触发器信息以及待定位标签300的标签信号强度。
筛选模块520,用于判断待定位信息是否满足上报条件。
上报模块530,用于在待定位信息满足上报条件时,将待定位信息发送给定位服务器400,以使定位服务器400根据待定位信息对待定位标签300进行定位。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可读存储介质,可读存储介质中存储有计算机程序,计算机程序被执行时可以实现上述任意方法实施例中的定位方法。
在本申请所提供的实施例中,应该理解到,所揭露的装置和方法,也可以通过其它的方式实现。以上所描述的装置和方法实施例仅仅是示意性的,例如,附图中的流程图和框图显示了根据本申请的多个实施例的***、方法和计算机程序产品的可能实现的体系架构、功能和操作。在这点上,流程图或框图中的每个方框可以代表一个模块、程序段或代码的一部分,模块、程序段或代码的一部分包含一个或多个用于实现规定的逻辑功能的可执行指令。也应当注意,在有些作为替换的实现方式中,方框中所标注的功能也可以以不同于附图中所标注的顺序发生。例如,两个连续的方框实际上可以基本并行地执行,它们有时也可以按相反的顺序执行,这依所涉及的功能而定。也要注意的是,框图和/或流程图中的每个方框、以及框图和/或流程图中的方框的组合,可以用执行规定的功能或动作的专用的基于硬件的***来实现,或者可以用专用硬件与计算机指令的组合来实现。
另外,在本申请各个实施例中的各功能模块可以集成在一起形成一个独立的部分,也可以是各个模块单独存在,也可以两个或两个以上模块集成形成一个独立的部分。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它变体意在涵盖非排它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它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然本申请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实施例的细节,而且在不背离本申请的精神或基本关键的情况下,能够以其它的具体形式实现本申请。因此,无论从哪一点来看,均应将实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申请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说明限定,因此旨在将落在权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义和范围内的所有变化囊括在本申请内。不应将权利要求中的任何附图标记视为限制所涉及的权利要求。

Claims (9)

1.一种定位方法,其特征在于,应用RFID基站,所述方法包括:
根据待定位标签发送的标签信号得到所述待定位标签的待定位信息,所述待定位信息包括所述待定位标签的标签信息、所述待定位标签从触发器获得的触发器信息以及所述待定位标签的标签信号强度;
判断所述待定位信息是否满足上报条件;
所述判断所述待定位信息是否满足上报条件的步骤,包括:
根据所述触发器信息确定对应的触发器;
判断所述触发器是否与预设触发器白名单中的任意一个触发器匹配;
若是,则从预设强度阈值集中匹配所述触发器对应的预设强度阈值,其中,所述预设强度阈值集中包括各个触发器对应的预设强度阈值;
判断所述标签信号强度是否大于匹配的预设强度阈值;
若是,则判定所述待定位信息满足上报条件;
若否,则判定所述待定位信息不满足上报条件;
若满足,则将所述待定位信息发送给定位服务器,以使所述定位服务器根据所述待定位信息对所述待定位标签进行定位。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定位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判断所述待定位信息是否满足上报条件的步骤,包括:
判断所述标签信号强度是否大于预设强度阈值;
若是,则判定所述待定位信息满足上报条件;
若否,则判定所述待定位信息不满足上报条件。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定位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判断所述待定位信息中的标签信号强度是否大于预设强度阈值的步骤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
配置所述预设强度阈值;
其中,所述预设强度阈值通过如下方式配置:
获得在所述RFID基站的目标定位范围内的待定位标签的第一标签信号集,并确定所述第一标签信号集中标签信号强度最弱的第一标签信号强度;
获得在所述RFID基站的目标定位范围外的待定位标签的第二标签信号集,并确定所述第二标签信号集中标签信号强度最强的第二标签信号强度;
根据所述第一标签信号强度以及所述第二标签信号强度得到所述预设强度阈值。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定位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第一标签信号强度以及所述第二标签信号强度得到所述预设强度阈值的步骤,包括:
判断所述第一标签信号强度是否大于所述第二标签信号强度;
若是,计算所述第一标签信号强度与所述第二标签信号强度的强度均值,并将所述强度均值作为所述预设强度阈值;
若否,则调整所述RFID基站的标签信号接收范围。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定位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调整所述RFID基站的标签信号接收范围的步骤,包括:
根据实时监测到的第一标签信号强度和第二标签信号强度调整所述RFID基站的灵敏度。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定位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判断所述待定位信息是否满足上报条件的步骤,包括:
根据所述触发器信息确定对应的触发器;
判断所述触发器是否与预设触发器白名单中的任意一个触发器匹配;
若是,则判定所述待定位信息满足上报条件;
若否,则判定所述待定位信息不满足上报条件。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定位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匹配所述触发器对应的预设强度阈值的步骤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
建立所述预设强度阈值集;
其中,所述预设强度阈值集通过如下方式建立:
针对所述触发器白名单中的每个触发器,获得在所述RFID基站的目标定位范围内且与该触发器的触发范围重合的区域的待定位标签的第一标签信号集,并确定所述第一标签信号集中标签信号强度最弱的第一标签信号强度;
获得在所述RFID基站的目标定位范围外且与该触发器的触发范围重合的区域的待定位标签的第二标签信号集,并确定所述二标签信号集中标签信号强度最强的第二标签信号强度;
根据所述第一标签信号强度以及所述第二标签信号强度得到该触发器对应的预设强度阈值,以建立所述预设强度阈值集。
8.一种定位装置,其特征在于,应用RFID基站,所述定位装置包括:
接收模块,用于根据待定位标签发送的标签信号得到所述待定位标签的待定位信息,所述待定位信息包括所述待定位标签的标签信息、所述待定位标签从触发器获得的触发器信息以及所述待定位标签的标签信号强度;
筛选模块,用于判断所述待定位信息是否满足上报条件;
所述筛选模块,还用于根据所述触发器信息确定对应的触发器;判断所述触发器是否与预设触发器白名单中的任意一个触发器匹配;若是,则从预设强度阈值集中匹配所述触发器对应的预设强度阈值,其中,所述预设强度阈值集中包括各个触发器对应的预设强度阈值;判断所述标签信号强度是否大于匹配的预设强度阈值;若是,则判定所述待定位信息满足上报条件;若否,则判定所述待定位信息不满足上报条件;以及
上报模块,用于在所述待定位信息满足上报条件时,将所述待定位信息发送给定位服务器,以使所述定位服务器根据所述待定位信息对所述待定位标签进行定位。
9.一种定位方法,其特征在于,应用互相通信连接的RFID基站以及定位服务器,所述方法包括:
所述RFID基站根据待定位标签发送的标签信号得到所述待定位标签的待定位信息,所述待定位信息包括所述待定位标签的标签信息、所述待定位标签从触发器获得的触发器信息以及所述待定位标签的标签信号强度;
判断所述待定位信息是否满足上报条件;
所述判断所述待定位信息是否满足上报条件的步骤,包括:
根据所述触发器信息确定对应的触发器;
判断所述触发器是否与预设触发器白名单中的任意一个触发器匹配;
若是,则从预设强度阈值集中匹配所述触发器对应的预设强度阈值,其中,所述预设强度阈值集中包括各个触发器对应的预设强度阈值;
判断所述标签信号强度是否大于匹配的预设强度阈值;
若是,则判定所述待定位信息满足上报条件;
若否,则判定所述待定位信息不满足上报条件;
若满足,则将所述待定位信息发送给所述定位服务器;
所述定位服务器接收所述待定位信息,并根据所述待定位信息对所述待定位标签进行定位。
CN201811474440.5A 2018-12-04 2018-12-04 定位方法及装置 Active CN111356070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1474440.5A CN111356070B (zh) 2018-12-04 2018-12-04 定位方法及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1474440.5A CN111356070B (zh) 2018-12-04 2018-12-04 定位方法及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356070A CN111356070A (zh) 2020-06-30
CN111356070B true CN111356070B (zh) 2022-03-11

Family

ID=7119525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1474440.5A Active CN111356070B (zh) 2018-12-04 2018-12-04 定位方法及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1356070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115437B (zh) * 2021-03-10 2023-02-03 成都永奉科技有限公司 定位标签与基站前后位置关系判定方法及***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793962A (zh) * 2010-01-20 2010-08-04 张楠 基于电子标签和数据库的室内外定位***及其定位方法
CN103969623A (zh) * 2014-05-23 2014-08-06 中山达华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基于pso的rfid的室内定位方法
CN104392255A (zh) * 2014-05-06 2015-03-04 厦门安福迪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无盲区的射频识别精确定位***及定位方法
CN106211322A (zh) * 2016-07-29 2016-12-07 天津市旅游(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区域精确定位***及定位方法
CN107015192A (zh) * 2017-03-23 2017-08-04 京信通信技术(广州)有限公司 室内定位***
CN107682808A (zh) * 2017-09-22 2018-02-09 锐捷网络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资产定位方法、设备及***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793962A (zh) * 2010-01-20 2010-08-04 张楠 基于电子标签和数据库的室内外定位***及其定位方法
CN104392255A (zh) * 2014-05-06 2015-03-04 厦门安福迪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无盲区的射频识别精确定位***及定位方法
CN103969623A (zh) * 2014-05-23 2014-08-06 中山达华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基于pso的rfid的室内定位方法
CN106211322A (zh) * 2016-07-29 2016-12-07 天津市旅游(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区域精确定位***及定位方法
CN107015192A (zh) * 2017-03-23 2017-08-04 京信通信技术(广州)有限公司 室内定位***
CN107682808A (zh) * 2017-09-22 2018-02-09 锐捷网络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资产定位方法、设备及***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356070A (zh) 2020-06-3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958490B (zh) 电子装置及其手势识别方法、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CN109284801B (zh) 交通指示灯的状态识别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2102288A (zh) 水体识别和水体变化检测方法、装置、设备及介质
CN112101223B (zh) 检测方法、装置、设备和计算机存储介质
CN111356070B (zh) 定位方法及装置
US20210209162A1 (en) Method for processing identity information, electronic device, and storage medium
CN112530601A (zh) 一种校园疫情监控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及存储介质
EP3642718B1 (en) Graphical user interface tool for configuring a vehicle's intrusion detection system
CN111078062A (zh) 电容触摸屏检测方法、装置、触摸屏设备和存储介质
CN108230680B (zh) 一种车辆行为信息获取方法、装置及终端
CN109032354B (zh) 电子装置及其手势识别方法、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KR102281810B1 (ko) 레이더 디텍터 및 이를 이용한 신호 패턴 검출 방법
CN111580085B (zh) 监视数据源测试应答机的屏蔽方法、处理端及***
US11088817B2 (en) Data transmission method, data transmission device, and computer readable storage medium
CN116095819A (zh) 人员跨区域判定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4724028A (zh) 船只信息的确定方法及相关装置、设备和存储介质
CN110113712B (zh) 定位处理方法及装置
CN113612662A (zh) 网络监测方法、装置、可读介质以及设备
CN108141389B (zh) 用于监视通信***的多个过程的网络实体
CN111078039A (zh) 电容触摸屏抗干扰方法、装置、触摸屏设备和存储介质
CN110135456A (zh) 一种目标检测模型的训练方法及装置
CN117667665B (zh) 一种白屏检测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2859190B (zh) 一种物体检测方法、装置及传感器设备
CN114755642B (zh) 一种雷达线路检测方法、装置、交通工具及存储介质
CN115792870B (zh) 用于激光雷达的窗口遮挡的检测方法及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