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355521B - 混合波束赋形方法和装置 - Google Patents

混合波束赋形方法和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355521B
CN111355521B CN201811573011.3A CN201811573011A CN111355521B CN 111355521 B CN111355521 B CN 111355521B CN 201811573011 A CN201811573011 A CN 201811573011A CN 111355521 B CN111355521 B CN 111355521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igital
radio frequency
analog
frequency front
physical antenna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1573011.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1355521A (zh
Inventor
邬钢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anechips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anechips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anechips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anechips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811573011.3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1355521B/zh
Priority to EP19897872.8A priority patent/EP3879719A4/en
Priority to US17/299,576 priority patent/US11489572B2/en
Priority to PCT/CN2019/125348 priority patent/WO2020125557A1/zh
Publication of CN11135552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35552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135552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35552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6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 H04B7/0613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 H04B7/0615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of weighted versions of same signal
    • H04B7/0617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of weighted versions of same signal for beam form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6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 H04B7/0686Hybrid systems, i.e. switching and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 H04B7/0691Hybrid systems, i.e. switching and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using subgroups of transmit antenna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8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receiving station
    • H04B7/0837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receiving station using pre-detection combining
    • H04B7/0842Weighted combining
    • H04B7/086Weighted combining using weights depending on external parameters, e.g. direction of arrival [DOA], predetermined weights or beamforming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D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ICT], I.E.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AIMING AT THE REDUCTION OF THEIR OWN ENERGY USE
    • Y02D30/00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Y02D30/70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 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混合波束赋形方法和装置。所述方法包括:发送物理天线对应的模拟波束的测量请求和射频前端对应数字波束的测量请求,所述物理天线被划分为至少两组,其中每组物理天线对应一个射频前端;在预先设置的测试周期内,切换每组物理天线与射频前端的连接状态;在所述测试周期结束后,根据所述测量请求的测试结果,对物理天线与射频前端的连接状态进行管理;其中,所述测试结果包括模拟波束的测试结果和数字波束的测试结果。

Description

混合波束赋形方法和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信息处理领域,尤指一种混合波束赋形方法和装置。
背景技术
5G***的一个重要特性就是采用大规模天线Massive MIMO(Massive MultipleInput Multiple Output,大规模多输入多输出))作为提高***可靠性和容量、扩展小区覆盖的关键技术。为了满足国际电信联盟-高级国际移动通信 (ITU IMT-2020)对于5G***的高***容量的要求,3GPPP的5G NR(New Radio,新空口)采用了高达64发射端口的MassiveMIMO,相对于4G LTE-A 的最大8发射端口有着很大的提升。特别在毫米波波段,信号波长短,天线阵列占用空间小,集成度高,更加适合配置大规模天线。
5G的大规模天线采用混合波束赋形的形式,就是将发射的信号处理分为模拟域和数字域,信号先经过基带数字处理和射频前端进行数字域的波束赋形,然后通过模拟器件(移相器等)进行模拟域的波束赋形,最后通过多根物理天线发出经过波束赋形的射频信号。假设射频前端个数为NRF,发射天线个数为NT,相关技术中混合波束赋形的模拟和数字部分有两种连接形式,一种是全连接形式,如图1(a)所示,每个射频链路要和每个天线进行连接,移相器总个数为NT×NRF,另一种是部分连接形式,如图1(b)所示,每个射频链路要和部分天线进行连接,移相器总个数为NT/NRF。第一种的全连接方式的射频链路个数和天线个数相同,成本很高;第二种连接方式相对于第一种结构简单,成本低易于实现,但是牺牲了性能增益。
随着天线端口和物理个数的增加,混合波束赋形两种连接形式的成本和性能差距会越来越大。如何使得这两者更好地实现成本和性能的折中仍然是一个有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混合波束赋形方法和装置,能够实现硬件成本和***性能的折中。
为了达到本发明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混合波束赋形方法,包括:
发送物理天线对应的模拟波束的测量请求和射频前端对应的数字波束的测量请求,所述物理天线被划分为至少两组,其中每组物理天线对应一个射频前端;
在预先设置的测试周期内,切换每组物理天线与射频前端的连接状态;
在所述测试周期结束后,根据所述测量请求的测试结果,对物理天线与射频前端的连接状态进行管理;其中,所述测试结果包括模拟波束的测试结果和数字波束的测试结果。
在一个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测试周期的时长为一个或至少两个模拟波束成形的周期。
在一个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每组物理天线与射频前端的连接状态是通过控制开关来实现的,包括:
每组物理天线之间通过控制开关与对应的射频前端相连,或者,
每组物理天线中各个物理天线通过控制开关与对应的移相器相连。
在一个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根据所述测量请求的测试结果,对物理天线与射频前端的连接状态进行管理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
获取所述测试请求的测试结果,其中所述测试结果是终端侧执行所述测试请求后得到的。
在一个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测试结果包括如下至少一个:
物理天线和射频前端的各连接信息对应的模拟波束轮询过程中的测量值;
模拟预编码的码本信息对应的模拟波束轮询过程中的测量值;
数字预编码的码本信息对应的数字波束赋形过程中的***容量。
在一个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根据所述模拟波束的测试结果和数字波束的测试结果,管理混合波束赋形的电路,包括如下至少一个:
在混合波束赋形的配置信息为物理天线和射频前端的连接信息时,根据模拟波束轮询过程中测量值的数值大小,选择目标物理天线和目标射频前端,控制所述目标物理天线和所述目标射频前端处于连接状态;
在混合波束赋形的配置信息为模拟预编码的码本信息时,根据模拟波束轮询过程中测量值的数值大小,选择模拟预编码的第一目标码本信息,根据所述第一目标码本信息,确定与所述物理天线相连的移相器的位置;
在混合波束赋形的配置信息为数字预编码的码本信息时,根据数字波束赋形的***容量的数值大小,选择数字预编码的第二目标码本信息;根据所述第二目标码本信息,配置数字预编码PMI加权的操作。
在一个示例性实施例中,选择模拟波束赋形中测量值为最大值对应的码本作为所述第一目标码本信息;和/或,选择数字波束赋形的***容量为最大值对应的码本作为所述第二目标码本信息。
为了达到本发明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混合波束赋形装置,包括存储器和处理器,其中所述存储器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所述处理器调用所述存储器中的计算机程序,以实现上文任一所述的方法。
为了达到本发明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混合波束赋形方法,包括:
接收物理天线对应的模拟波束的测量请求和射频前端对应数字波束的测量请求,所述物理天线被划分为至少两组,其中每组物理天线对应一个射频前端;
在预先设置的测试周期内中,计算在各组物理天线与射频前端的连接状态下的测量结果,其中所述测试结果包括模拟波束的测试结果和数字波束的测试结果;
发送所述测试结果。
在一个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测试结果包括如下至少一个:
物理天线和射频前端的各连接信息对应的模拟波束轮询过程中的测量值;
所使用的模拟预编码的码本信息对应的模拟波束轮询过程中的测量值;
所使用的数字预编码的码本信息对应的数字波束赋形过程中的***容量。
为了达到本发明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混合波束赋形装置,包括存储器和处理器,其中所述存储器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所述处理器调用所述存储器中的计算机程序,以实现上文任一所述的方法。
本发明提供的实施例,发送物理天线对应的模拟波束的测量请求和射频前端对应数字波束的测量请求,在预先设置的测试周期内,切换每组物理天线与射频前端的连接状态,并在所述测试周期结束后,根据模拟波束的测试结果和数字波束的测试结果,对物理天线与射频前端的连接状态进行管理,实现根据所述模拟波束的测试结果和数字波束的测试结果共同确定混合波束赋形的电路中物理天线与射频前端的连接状态,在保证硬件成本的前提下,保证***性能。
本发明的其它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说明书中阐述,并且,部分地从说明书中变得显而易见,或者通过实施本发明而了解。本发明的目的和其他优点可通过在说明书、权利要求书以及附图中所特别指出的结构来实现和获得。
附图说明
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技术方案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申请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并不构成对本发明技术方案的限制。
图1(a)为相关技术中提供的一种混合波束赋形的连接方式的示意图;
图1(b)为相关技术中提供的另一种混合波束赋形的连接方式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提供的一种混合波束赋形方法的流程图;
图3为本发明提供的另一种混合波束赋形方法的流程图;
图4(a)为本发明实施例一提供的混合波束赋形的连接方式的示意图;
图4(b)为本发明实施例二提供的混合波束赋形的连接方式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下文中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任意组合。
在附图的流程图示出的步骤可以在诸如一组计算机可执行指令的计算机***中执行。并且,虽然在流程图中示出了逻辑顺序,但是在某些情况下,可以以不同于此处的顺序执行所示出或描述的步骤。
图2为本发明提供的混合波束赋形方法的流程图。图2 所示方法包括:
步骤201、发送物理天线对应的模拟波束的测量请求和射频前端对应数字波束的测量请求,所述物理天线被划分为至少两组,其中每组物理天线对应一个射频前端;
将大规模天线的物理天线分组,每组分别对应数字天线端口的一个射频前端,对应关系是根据天线组的选择结果随着时间动态切换的;
在一个示例性实施例中,对每个模拟波束发送RRC(Radio Resource Controling,无线资源控制)信息CSI-ReportConfigs(Channel State Information -ReportConfigurations,信道状态信息-构造报告)给UE,包括支持模拟波束赋形的模拟预编码(Analog Precoding Matrix Indicator,Analog PMI)使能,以及支持数字波束赋形的数字预编码(Digital PMI)使能
步骤202、在预先设置的测试周期内,切换每组物理天线与射频前端的连接状态;
在本步骤中,连接状态是通过控制物理天线与射频前端的连通状态来实现的,该连通状态是通过控制开关实现的;
在一个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每组物理天线与射频前端的连接状态是通过控制开关来实现的,包括:
方式1:每组物理天线之间通过控制开关与对应的射频前端相连,或者,
方式2:每组物理天线中各个物理天线通过控制开关与对应的移相器相连。
方式1提供的连接方式,是将物理天线部署位置上相邻的物理天线划分成一组,由同一个开关进行控制,达到精简开关数量的目的,降低了硬件成本。
方式2提供的方式,为每个物理天线均配置对应的控制开关,在划分物理天线的分组时,可以增加物理天线更多的组合方式,提供更多的选择。
步骤203、在所述测试周期结束后,根据所述测量请求的测试结果,对物理天线与射频前端的连接状态进行管理;其中,所述测试结果包括模拟波束的测试结果和数字波束的测试结果。
在本步骤中,根据模拟波束和数字波束信号综合性能最好的对应连接关系,管理混合波束赋形的电路中物理天线与射频前端的连接状态。
本发明提供的方法实施例,发送物理天线对应的模拟波束的测量请求和射频前端对应数字波束的测量请求,在预先设置的测试周期内,切换每组物理天线与射频前端的连接状态,并在所述测试周期结束后,根据模拟波束的测试结果和数字波束的测试结果,对物理天线与射频前端的连接状态进行管理,实现根据所述模拟波束的测试结果和数字波束的测试结果共同确定混合波束赋形的电路中物理天线与射频前端的连接状态,在保证硬件成本的前提下,保证***性能。
下面对图2所示的方法进行说明:
在一个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测试周期的时长为一个或至少两个模拟波束成形的周期。
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在RF前端周期性切换与物理天线组间的连接,在每个连接切换周期内进行所有模拟波束的轮询,其中整个连接切换周期即为一个波束成形的周期。
在一个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根据所述测量请求的测试结果,对物理天线与射频前端的连接状态进行管理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
获取所述测试请求的测试结果,其中所述测试结果是终端侧执行所述测试请求后得到的。
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该测试结果可以是从终端主动获取的,或者,由终端主动上报后接收到的。
在一个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测试结果包括如下至少一个:
物理天线和射频前端的各连接信息对应的模拟波束轮询过程中的测量值;
模拟预编码的码本信息对应的模拟波束轮询过程中的测量值;
数字预编码的码本信息对应的数字波束赋形过程中的***容量。
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测试结果为该测试周期内的终端侧得到的全部测试结果,或者,为该测试周期内的终端侧得到的部分测试结果。
其中,部分测试结果可以包括如下至少一个:
在模拟波束轮询过程中的测量值达到预设的第一条件时,物理天线和射频前端的连接信息;
在模拟波束轮询过程中的测量值达到所述第一条件时,所使用的模拟预编码的码本信息;
在数字波束赋形过程中***容量达到预设的第二条件时,所使用的数字预编码的码本信息。
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根据所述模拟波束的测试结果和数字波束的测试结果,管理混合波束赋形的电路,包括如下至少一个:
在混合波束赋形的配置信息为物理天线和射频前端的连接信息时,根据模拟波束轮询过程中测量值的数值大小,选择目标物理天线和目标射频前端,控制所述目标物理天线和所述目标射频前端处于连接状态;
在混合波束赋形的配置信息为所使用的模拟预编码的码本信息时,根据模拟波束轮询过程中测量值的数值大小,选择模拟预编码的第一目标码本信息,根据所述第一目标码本信息,确定与所述物理天线相连的移相器的位置;
在混合波束赋形的配置信息为所使用的数字预编码的码本信息时,根据数字波束赋形的***容量的数值大小,选择数字预编码的第二目标码本信息;根据所述第二目标码本信息,配置数字预编码PMI加权的操作。
在一个示例性实施例中,选择模拟波束赋形中测量值为最大值对应的码本作为所述第一目标码本信息;和/或,选择数字波束赋形的***容量为最大值对应的码本作为所述第二目标码本信息。。
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采用天线选择机制,每个混合波束赋形的过程都可以选用使得整体***容量最高的连接,避免了部分连接方式中随着天线端口和物理个数的增加而相对全连接方式的性能差距的增大,相对于部分连接方式有着更佳的波束;同时在采用天线选择机制下,射频仍然是部分连接的,也避免了全连接方式的射频链路个数的增加带来的复杂度极剧升高,实现成本和***性能更好地折中。
图3为本发明提供的另一种混合波束赋形方法的流程图。图3所示方法包括:
步骤301、接收物理天线对应的模拟波束的测量请求和射频前端对应数字波束的测量请求,所述物理天线被划分为至少两组,其中每组物理天线对应一个射频前端;
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接收RRC(信息CSI-ReportConfigs(Channel StateInformation-Report Configurations,信道状态信息-构造报告),包括支持模拟波束赋形的模拟预编码使能,以及支持数字波束赋形的数字预编码使能;
步骤302、在预先设置的测试周期内中,计算在各组物理天线与射频前端的连接状态下的测量结果,其中所述测试结果包括模拟波束的测试结果和数字波束的测试结果;
在一个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测试结果包括如下至少一个:
物理天线和射频前端的各连接信息对应的模拟波束轮询过程中的测量值;
模拟预编码的码本信息对应的模拟波束轮询过程中的测量值;
数字预编码的码本信息对应的数字波束赋形过程中的***容量。
步骤303、发送所述测试结果。
在一个示例性实施例中,该测试结果的发送,可以是主动上报的,或者,在接收到请求上报测试结果后发送的。
本发明提供的方法实施例,接收物理天线对应的模拟波束的测量请求和射频前端对应数字波束的测量请求,在预先设置的测试周期内中,响计算在各组物理天线与射频前端的连接状态下的测量结果,并发送所述测试结果,实现根据模拟波束的测试结果和数字波束的测试结果共同确定混合波束赋形的电路,在保证硬件成本的前提下,保证***性能。
下面对本发明提供的方法作进一步说明:
本发明报告要解决的问题是在混合波束赋形中,如何降低大规模天线收发通道的复杂度,同时避免模拟和数字的部分连接方式带来的性能下降,以最大程度地实现成本和***性能折中。
本发明提出一种新的混合波束赋形方法,包括:
基站侧发送分组物理天线对应的模拟波束以及数字端口对应数字波束的测量使能信号,终端进行对应模拟波束和数字波束的信号质量进行测量,其中分组后的大规模天线的物理天线分别对应数字天线端口的一个射频前端,对应关系是根据天线组的选择结果随着时间动态切换的;
基站侧动态切换与模拟天线分组所对应模拟波束的连接,以便终端侧对所有可能连接的进行测量并进行反馈;
基站侧根据终端的反馈选择模拟波束和数字波束信号综合性能最好的对应连接关系,进行后续数据信号的传输。
基站侧基于混合波束赋形下***容量最高准则以及对应测量值最大进行衡量的综合性能确定混合波束赋形的电路,以便在该电路的基础上进行信号传输。
实施例一
图4(a)为本发明实施例一提供的混合波束赋形的连接方式的示意图。如图4(a)所示,模拟波束和数字波束的赋形是联合进行的。5G NR基站(gNB) 先经过基带数字处理形成多端口的数字波束赋形信号流,经过对应的多个射频(Radio Frequency,RF)前端,发送到天线组选择单元,每个RF前端在相应的选择信号控制下连接对应的天线组,最终通过最后通过多根物理天线发出经过波束赋形的射频信号。其中,天线组选择过程包括三种轮询:天线组的切换、模拟波束和数字波束,计算是在收端内部完成。具体包括:
步骤A1、gNB的RF前端周期性切换与天线组间的连接,在每个连接切换周期内进行所有模拟波束的轮询;整个连接切换周期即为一个模拟波束成形的周期;
步骤A2、在每次连接中,gNB对每个模拟波束发送RRC(Radio ResourceControling,无线资源控制)信息CSI-ReportConfigs(Channel State Information -Report Configurations,信道状态信息-构造报告)给UE,包括支持模拟波束赋形的模拟预编码(Analog Precoding Matrix Indicator,Analog PMI)使能,以及支持数字波束赋形的数字预编码(Digital PMI)使能;
步骤A3、UE进行每次连接和每个模拟波束的模拟预编码计算,完成一次模拟波束的轮询;在每个模拟波束轮询过程中,UE又轮流进行每个数字预编码计算,使得***容量最高;并将连接编号、模拟预编码和数字预编码的码本编号上报;
其中,混合波束赋形的***容量最高准则表述如下:
假设UE的接收信号Y可以表示为:
Y=HADs+n.........(1)
其中H表示信道矩阵,A表示天线组切换下模拟波束赋形权重(相对于移相器的相位调整值),D表示数字波束赋形权重(相对于数字预编码矩阵 PMI),s为发射符号,n为噪声,***容量R最高准则就是:
R=log2det{I+HHAHDHDAH}.........(2)
其中上标H表示共轭转置,det表示行列式,I表示单位阵。
步骤A4、gNB根据一次轮询中连接编号,产生RF前端和天线组的连接控制信号,在该控制信号下进行对应连接的配置,以及按模拟预编码的码本编号进行模拟移相器的设置和按数字预编码的码本编号进行数字PMI加权后,进行后续数据信号的传输,完成了一次混合波束赋形的过程。
实施例二
图4(b)为本发明实施例二提供的混合波束赋形的连接方式的示意图。如图4(b)所示,模拟波束和数字波束的赋形是独立进行的。5G NR基站(gNB) 先经过基带数字处理形成多端口的数字波束赋形信号流,经过对应的多个射频(RF)前端和移相器,发送到天线组选择单元,移相器在相应的选择信号控制下连接对应的天线组,最终通过最后通过多根物理天线发出经过波束赋形的射频信号。其中混合波束赋形过程实际上包括三种轮询:天线组的切换、模拟波束和数字波束,其中前两个是发端和收端配合完成,最后一个是收端内部完成。该方法包括:
步骤B1、gNB的RF前端周期性切换与天线组间的连接,在每个连接切换周期内进行所有模拟波束的轮询;整个连接切换周期即为一个波束成形的周期;
步骤B2、在每次连接中,gNB对每个模拟波束发送无线资源配置信息 (RRC)信息给UE,包括支持模拟波束赋形的CSI-ReportConfigs(其中的 reportQuantity包括CSI-RSRP和CSI-RSRQ);
步骤B3、UE进行每次连接和每个模拟波束测量的计算,即CSI reference signalreceived power(CSI-RSRP)和CSI reference signal received quality (CSI-RSRQ),完成一次模拟波束的轮询将测量值上报;
步骤B4、gNB根据一次轮询中的所有上报测量值,选取测量值最大的对应的连接和对应模拟波束,产生移相器和天线组的连接控制信号,在该控制信号下进行对应连接的配置,以及对应移相器的设置;
步骤B5、gNB发送无线资源配置信息(RRC)信息给UE1和UE2,RRC 包括CSI-ReportConfigs(其中的reportQuantity包括CRI-RI-PMI-CQI);
步骤B6、UE进行信道状态信息CRI-RI-PMI-CQI的计算,选择合适的数字预编码以保证数字波束赋形的***容量最大(参见公式2),并将数字预编码的码本编号上报;
步骤B7、gNB根据数字预编码的码本编号进行数字PMI加权后,进行后续数据信号的传输,完成了一次混合波束赋形的过程。
综上所述,本发明实施例二提供的基于天线组切换的混合波束赋形方法,采用天线选择机制,每个混合波束赋形的过程都可以选用使得整体***容量最高的连接,避免了部分连接方式中随着天线端口和物理个数的增加而相对全连接方式的性能差距的增大,相对于部分连接方式有着更佳的波束;同时在采用天线选择机制下,射频仍然是部分连接的,也避免了全连接方式的射频链路个数的增加带来的复杂度极剧升高,实现成本和***性能更好地折中。
本发明提供的一种混合波束赋形装置,包括存储器和处理器,其中所述存储器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所述处理器调用所述存储器中的计算机程序,以实现图2所示的方法。
本发明提供的另一种混合波束赋形装置,包括存储器和处理器,其中所述存储器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所述处理器调用所述存储器中的计算机程序,以实现图3所示的方法。
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上文中所公开方法中的全部或某些步骤、***、装置中的功能模块/单元可以被实施为软件、固件、硬件及其适当的组合。在硬件实施方式中,在以上描述中提及的功能模块/单元之间的划分不一定对应于物理组件的划分;例如,一个物理组件可以具有多个功能,或者一个功能或步骤可以由若干物理组件合作执行。某些组件或所有组件可以被实施为由处理器,如数字信号处理器或微处理器执行的软件,或者被实施为硬件,或者被实施为集成电路,如专用集成电路。这样的软件可以分布在计算机可读介质上,计算机可读介质可以包括计算机存储介质(或非暂时性介质) 和通信介质(或暂时性介质)。如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公知的,术语计算机存储介质包括在用于存储信息(诸如计算机可读指令、数据结构、程序模块或其他数据)的任何方法或技术中实施的易失性和非易失性、可移除和不可移除介质。计算机存储介质包括但不限于RAM、ROM、EEPROM、闪存或其他存储器技术、CD-ROM、数字多功能盘(DVD)或其他光盘存储、磁盒、磁带、磁盘存储或其他磁存储装置、或者可以用于存储期望的信息并且可以被计算机访问的任何其他的介质。此外,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公知的是,通信介质通常包含计算机可读指令、数据结构、程序模块或者诸如载波或其他传输机制之类的调制数据信号中的其他数据,并且可包括任何信息递送介质。

Claims (11)

1.一种混合波束赋形方法,包括:
发送物理天线对应的模拟波束的测量请求和射频前端对应的数字波束的测量请求,所述物理天线被划分为至少两组,其中每组物理天线对应一个射频前端;
在预先设置的测试周期内,切换每组物理天线与射频前端的连接状态;
在所述测试周期结束后,根据所述模拟波束的测量请求和所述数字波束的测量请求的测试结果,对物理天线与射频前端的连接状态进行管理;其中,所述测试结果包括模拟波束的测试结果和数字波束的测试结果。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测试周期的时长为一个或至少两个模拟波束成形的周期。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每组物理天线与射频前端的连接状态是通过控制开关来实现的,包括:
每组物理天线之间通过控制开关与对应的射频前端相连,或者,
每组物理天线中各个物理天线通过控制开关与对应的移相器相连。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模拟波束的测量请求和所述数字波束的测量请求的测试结果,对物理天线与射频前端的连接状态进行管理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
获取所述模拟波束的测量请求和所述数字波束的测量请求的测试结果,其中所述测试结果是终端侧执行所述测量请求后得到的。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任一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测试结果包括如下至少一个:
物理天线和射频前端的各连接信息对应的模拟波束轮询过程中的测量值;
模拟预编码的码本信息对应的模拟波束轮询过程中的测量值;
数字预编码的码本信息对应的数字波束赋形过程中的***容量。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模拟波束的测试结果和数字波束的测试结果,管理混合波束赋形的电路,包括如下至少一个:
在混合波束赋形的配置信息为物理天线和射频前端的连接信息时,根据模拟波束轮询过程中测量值的数值大小,选择目标物理天线和目标射频前端,控制所述目标物理天线和所述目标射频前端处于连接状态;
在混合波束赋形的配置信息为模拟预编码的码本信息时,根据模拟波束轮询过程中测量值的数值大小,选择模拟预编码的第一目标码本信息,根据所述第一目标码本信息,确定与所述物理天线相连的移相器的位置;
在混合波束赋形的配置信息为数字预编码的码本信息时,根据数字波束赋形的***容量的数值大小,选择数字预编码的第二目标码本信息;根据所述第二目标码本信息,配置数字预编码PMI加权的操作。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选择模拟波束赋形中测量值为最大值对应的码本作为所述第一目标码本信息;和/或,选择数字波束赋形的***容量为最大值对应的码本作为所述第二目标码本信息。
8.一种混合波束赋形方法,包括:
接收物理天线对应的模拟波束的测量请求和射频前端对应数字波束的测量请求,所述物理天线被划分为至少两组,其中每组物理天线对应一个射频前端;
在预先设置的测试周期内中,计算在各组物理天线与射频前端的连接状态下的测试结果,其中所述测试结果包括模拟波束的测试结果和数字波束的测试结果;
发送所述模拟波束的测试结果和数字波束的测试结果。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测试结果包括如下至少一个:
物理天线和射频前端的各连接信息对应的模拟波束轮询过程中的测量值;
模拟预编码的码本信息对应的模拟波束轮询过程中的测量值;
数字预编码的码本信息对应的数字波束赋形过程中的***容量。
10.一种混合波束赋形装置,包括存储器和处理器,其中所述存储器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所述处理器调用所述存储器中的计算机程序,以实现如权利要求1至7任一所述的方法。
11.一种混合波束赋形装置,包括存储器和处理器,其中所述存储器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所述处理器调用所述存储器中的计算机程序,以实现如权利要求8或9所述的方法。
CN201811573011.3A 2018-12-21 2018-12-21 混合波束赋形方法和装置 Active CN111355521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1573011.3A CN111355521B (zh) 2018-12-21 2018-12-21 混合波束赋形方法和装置
EP19897872.8A EP3879719A4 (en) 2018-12-21 2019-12-13 HYBRID BEAM FORMING METHOD AND DEVICE
US17/299,576 US11489572B2 (en) 2018-12-21 2019-12-13 Hybrid beam-forming method and device
PCT/CN2019/125348 WO2020125557A1 (zh) 2018-12-21 2019-12-13 混合波束赋形方法和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1573011.3A CN111355521B (zh) 2018-12-21 2018-12-21 混合波束赋形方法和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355521A CN111355521A (zh) 2020-06-30
CN111355521B true CN111355521B (zh) 2022-11-25

Family

ID=7110106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1573011.3A Active CN111355521B (zh) 2018-12-21 2018-12-21 混合波束赋形方法和装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11489572B2 (zh)
EP (1) EP3879719A4 (zh)
CN (1) CN111355521B (zh)
WO (1) WO2020125557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086751B (zh) * 2020-09-02 2021-03-30 上海交通大学 基于固定移相器的太赫兹动态子阵列波束赋形方法
CN112564731B (zh) * 2020-12-03 2022-03-25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信号处理电路、方法和电子设备
KR102301131B1 (ko) * 2021-04-29 2021-09-10 세종대학교산학협력단 빔포밍을 위한 다중 안테나 채널 추정 장치 및 그 방법
CN113472404B (zh) * 2021-07-13 2022-02-11 西安科技大学 基于条件生成对抗网络的数字域波束赋形优化方法及装置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748850A (zh) * 2011-08-11 2014-04-23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用于混合的模拟/数字波束成形的方法和装置
CN105814808A (zh) * 2014-11-17 2016-07-27 联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多天线***的收发机架构
CN106033989A (zh) * 2015-03-12 2016-10-19 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 一种混合波束赋形传输方法及网络设备
CN106921990A (zh) * 2015-12-28 2017-07-04 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 一种模拟通道测量方法及基站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9445282B2 (en) * 2014-11-17 2016-09-13 Mediatek Inc. Transceiver architecture for multiple antenna systems
US10447443B2 (en) * 2015-08-28 2019-10-15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for user cooperation-based beam scanning for hybrid beamforming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and apparatus therefor
TWI640172B (zh) * 2016-05-12 2018-11-01 國立臺灣大學 多輸入多輸出系統中天線子陣列彈性配置系統與其選擇方法
KR101859821B1 (ko) * 2016-06-30 2018-05-18 한국과학기술원 밀리미터파 하향링크 채널에서 디지털-아날로그 하이브리드 빔포밍 방법 및 시스템
US10305567B2 (en) * 2016-11-03 2019-05-28 Futurewei Technologies, Inc. System and method for hierarchal beamforming and rank adaptation for hybrid antenna architecture
US10425878B2 (en) * 2017-01-09 2019-09-24 Qualcomm Incorporated Techniques to identify sets of multiple beams compatible with configurations for routing signals in a user equipment
CN108696304A (zh) * 2017-04-06 2018-10-23 索尼公司 无线通信方法和无线通信装置
US10320463B2 (en) * 2017-06-02 2019-06-11 Phazr, Inc.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digital and analog beamforming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CN107947838A (zh) * 2017-10-12 2018-04-20 北京邮电大学 一种混合连接的混合波束赋形架构和编码器设计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748850A (zh) * 2011-08-11 2014-04-23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用于混合的模拟/数字波束成形的方法和装置
CN105814808A (zh) * 2014-11-17 2016-07-27 联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多天线***的收发机架构
CN106033989A (zh) * 2015-03-12 2016-10-19 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 一种混合波束赋形传输方法及网络设备
CN106921990A (zh) * 2015-12-28 2017-07-04 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 一种模拟通道测量方法及基站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3879719A4 (en) 2022-01-26
US11489572B2 (en) 2022-11-01
EP3879719A1 (en) 2021-09-15
WO2020125557A1 (zh) 2020-06-25
CN111355521A (zh) 2020-06-30
US20220038150A1 (en) 2022-02-0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1355521B (zh) 混合波束赋形方法和装置
US10680686B2 (en) Operation for 3D beam forming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EP3512150A1 (en) Information reporting method and device, and information transmission method and device
CN102550079B (zh) 用于经协调的发射***的非对称反馈
CN108667496B (zh) 一种获取、反馈发送波束信息的方法及装置
EP3522387A1 (en) Method and device for scanning and switching wave beam
CN113841342B (zh) 使用波束管理的mu-mimo的报告
US20160226640A1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allocating wireless resources
EP3644522A1 (en) Methods and apparatuses for providing antenna port related information in a communications network
CN112005503B (zh) 用于提供mimo天线阵列内的个体天线配置选择的方法、***和装置
EP3738217A1 (en) Configuration of spatially qcl reference signal resources for transmissions in communication equipment having multiple antenna panels
KR20100122521A (ko) Mimo 시스템들에서 코드북들에 기반한 멀티-레졸루션 빔형성
EP2555445A1 (en) Method of operating a transmitter and transmitter
US11050469B2 (en) Reference signaling in with antenna arrays
CN107733505B (zh) 一种波束赋形训练方法、终端和基站
EP3637713A1 (en) Nr uplink codebook configuration method and related device
US20220338025A1 (en) Methods and apparatuses for receiving and sending reference signal
JP7341251B2 (ja) 端末装置からの参照信号の送信
CN114039636A (zh) 网络设备、波束成形方法及无线通信***
TWI817710B (zh) 用於無線通訊的方法及使用者設備
JP7094376B2 (ja) 推定された干渉レベルに従ったアップリンク測定信号および対応するアップリンク送信ビームの信号強度のスケーリング
US20240106513A1 (en) Multiple panel transmissions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s
WO2024132377A1 (en) Method and network node for transmission of wideband signals towards a wireless device through time domain beamforming
KR20240008702A (ko)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프리코딩된 pucch 신호 전송 방법 및 장치
CN116349144A (zh) 使用双极化天线阵列的通信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