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327351B - 射频收发电路、无线通信设备及无线通信方法 - Google Patents

射频收发电路、无线通信设备及无线通信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327351B
CN111327351B CN201811531990.6A CN201811531990A CN111327351B CN 111327351 B CN111327351 B CN 111327351B CN 201811531990 A CN201811531990 A CN 201811531990A CN 111327351 B CN111327351 B CN 111327351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hase
signal
complete machine
wireless
targe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1531990.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1327351A (zh
Inventor
潘添翼
王勇
淡江
李鑫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angzhou Hikvision Digital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angzhou Hikvision Digital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angzhou Hikvision Digital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Hangzhou Hikvision Digital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811531990.6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1327351B/zh
Publication of CN11132735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32735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132735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32735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4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the mobile station comprising multiple antennas, e.g. to provide uplink diversity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QANTENNAS, i.e. RADIO AERIALS
    • H01Q21/00Antenna arrays or systems
    • H01Q21/29Combinations of different interacting antenna units for giving a desired directional characteristic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QANTENNAS, i.e. RADIO AERIALS
    • H01Q3/00Arrangements for changing or varying the orientation or the shape of the directional pattern of the waves radiated from an antenna or antenna system
    • H01Q3/26Arrangements for changing or varying the orientation or the shape of the directional pattern of the waves radiated from an antenna or antenna system varying the relative phase or relative amplitude of energisation between two or more active radiating elements; varying the distribution of energy across a radiating aperture
    • H01Q3/30Arrangements for changing or varying the orientation or the shape of the directional pattern of the waves radiated from an antenna or antenna system varying the relative phase or relative amplitude of energisation between two or more active radiating elements; varying the distribution of energy across a radiating aperture varying the relative phase between the radiating elements of an array
    • H01Q3/34Arrangements for changing or varying the orientation or the shape of the directional pattern of the waves radiated from an antenna or antenna system varying the relative phase or relative amplitude of energisation between two or more active radiating elements; varying the distribution of energy across a radiating aperture varying the relative phase between the radiating elements of an array by electrical mea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1/00Details of transmission systems, not covered by a single one of groups H04B3/00 - H04B13/00; Details of transmission systems not characterised by the medium used for transmission
    • H04B1/38Transceivers, i.e. devices in which transmitter and receiver form a structural unit and in which at least one part is used for functions of transmitting and receiving
    • H04B1/40Circuit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413MIMO systems
    • H04B7/0426Power distribu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6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8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receiving statio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Variable-Direction Aerials And Aerial Arrays (AREA)
  • 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射频收发电路、无线通信设备及无线通信方法,其中,射频收发电路包括:无线信号收发器;多个天线;功率分配器,包括第一功分端口和多个第二功分端口,其中,第一功分端口连接至无线信号收发器;多个移相器,多个移相器中,各移相器的第一移相端口与功率分配器的多个第二功分端口一一对应连接,各移相器的第二移相端口均连接至无线信号收发器,各移相器的第三移相端口与多个天线一一对应连接。采用本申请实施例,能够减少无线信号的覆盖盲点,使得射频收发电路在接收和发送无线信号时的方向性更好,同时能够提高射频收发电路的无线收发性能。

Description

射频收发电路、无线通信设备及无线通信方法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电子通信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射频收发电路、无线通信设备及无线通信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电子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天线作为无线通信设备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现无线通信设备间的对准,以成功接收、发送无线信号的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
在实际工作过程中,无线通信设备的外接天线的位置和方向需依据设备的具体组成结构来确定,而结构上的差异会导致无线信号到达天线的相位存在不确定性,从而出现一些方向上的收发盲点。
因此,需要一种新的无线通信技术,能够提高无线收发性能。
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射频收发电路,以解决由于设备结构差异导致无线信号到达天线的相位存在不确定性,使一些方向上出现收发盲点的问题。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无线通信设备,包括上述射频收发电路。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无线通信方法,应用于上述射频收发电路。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实施例采用下述技术方案:
第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射频收发电路,包括:
无线信号收发器;
多个天线;
功率分配器,包括第一功分端口和多个第二功分端口,其中,所述第一功分端口连接至所述无线信号收发器;
多个移相器,所述多个移相器中,各移相器的第一移相端口与所述功率分配器的所述多个第二功分端口一一对应连接,各移相器的第二移相端口均连接至所述无线信号收发器,各移相器的第三移相端口与所述多个天线一一对应连接。
第二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无线通信设备,包括:如第一方面所述的射频收发电路。
第三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无线通信方法,应用于如第一方面所述的射频收发电路,所述无线通信方法包括:
在接收模式下,无线信号收发器基于相位控制参数调整至少一个移相器的相位,以确定多个移相器的目标相位组;其中,所述目标相位组所对应的目标整机信号满足预设条件;所述目标整机信号,由功率分配器根据所述多个移相器基于所述目标相位组对多个天线接收到的无线信号进行相位偏移的结果生成;
在所述射频收发电路由所述接收模式切换至收发模式后,基于所述目标相位组进行无线通信。
本申请实施例采用的上述至少一个技术方案能够达到以下有益效果:
通过射频收发电路中的功率分配器,能够将无线信号收发器输出的无线信号分配到多个天线上进行发送,以及将多个天线分别接收到的各支路信号合并为一路整机信号输入至无线信号收发器,且在收发无线信号的过程中,通过功率分配器与各天线间连接的移相器对无线信号的相位进行调整。如此,通过多个天线的设置能够减少无线信号的覆盖盲点,解决由于无线信号到达天线的相位存在不确定性使得一些方向上存在收发盲点的问题,使得射频收发电路在接收和发送无线信号时的方向性更好,且通过与多个天线一一对应的多个移相器的设置,能够达到提高射频收发电路收发的无线信号的信号强度的目的,从而提高射频收发电路的无线收发性能。
附图说明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申请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本申请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申请,并不构成对本申请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中射频收发电路的示意框图;
图2是本申请实施例中无线通信设备的示意框图;
图3是本申请实施例中无线通信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4是本申请实施例无线通信方法中确定目标相位组的一方法流程示意图;
图5是本申请实施例无线通信方法中确定目标相位组的另一方法流程示意图;
图6是本申请实施例无线通信方法中的扫描范围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申请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具体实施例及相应的附图对本申请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随着电子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天线作为无线通信设备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现无线通信设备间的对准,以成功接收、发送无线信号的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
目前,无线通信设备所采用的WIFI(Wireless-Fidelity,无线网)通信***一般有两种:一发一收***和多收多发***。
其中,一发一收***,成本较低,但是由于其采用的是单根天线,会使无线通信设备整机信号的收发方向性较差,存在一些方向上的盲点。而多发多收***,采用的是MIMO(Multiple-Input Multiple-Output,多输入多输出)模式或者接收分级模式的多天线***,能够接收多个方向的无线信号以及向多个方向发送无线信号,所以无线通信设备整机信号的收发方向性较好,基本不存在收发方向上的盲点,但是成本较高。
另外,在实际工作过程中,无线通信设备的外接天线的位置和方向需依据设备的具体组成结构来确定,比如根据设备中摄像头的结构确定,而结构上的差异会导致无线信号到达天线的相位存在不确定性,比如摄像头形状上的差异,以致出现一些方向上的收发盲点,从而会影响无线通信设备的正常使用。
因此,需要一种无线通信技术,来达到提高无线收发性能的目的。
以下结合附图,详细说明本申请各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
实施例1
参见图1所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射频收发电路,包括:
无线信号收发器101;
多个天线103;
功率分配器105,包括第一功分端口和多个第二功分端口,其中,第一功分端口连接至无线信号收发器101;
多个移相器107,多个移相器107中,各移相器107的第一移相端口与功率分配器105的多个第二功分端口一一对应连接,各移相器107的第二移相端口均连接至无线信号收发器101,各移相器107的第三移相端口与多个天线103一一对应连接。
可以理解,通过本申请实施例射频收发电路中的功率分配器105,能够将无线信号收发器101输出的无线信号分配到多个天线103上进行发送,以及将多个天线103分别接收到的各支路信号合并为一路整机信号输入至无线信号收发器101,使射频收发电路通过无线信号收发器101与多个天线103的搭配使用,实现与其他无线通信设备间的无线通信,进一步可以在收发无线信号的过程中,通过功率分配器105与各天线103间连接的移相器107对需要收发的无线信号的相位进行调整,以实现各天线103与其他无线通信设备间的对准。如此,通过多个天线103的设置能够减少无线信号的覆盖盲点,解决由于无线信号到达天线103的相位存在不确定性使得一些方向上存在收发盲点的问题,使得射频收发电路在接收和发送无线信号时的方向性更好,且通过设置与多个天线103一一对应的多个移相器107,能够达到提高射频收发电路收发的无线信号的信号强度的目的,从而提高射频收发电路的无线收发性能。
可选的,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无线信号收发器101为单输入单输出的信号收发器。
可以理解,通过单收单发功能的信号收发器搭配多个天线103使用,在减少无线信号覆盖盲点的同时,相较于采用MIMO模式或者接收分级模式的多天线103***可以节约成本。
可选的,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无线信号收发器101包括WIFI信号收发器。
可见,在本申请实施例中,通过对相关技术中用于实现单收单发功能的射频收发电路进行优化,使单收单发无线信号收发器101配合多天线103使用,从而达到对多天线103射频电路的优化设计,使得多天线103能够在单收单发的无线信号收发器101上进行使用,并且使得优化后的射频收发电路在传输距离和输出功率上更具有优势,以及在射频收发电路的接收方向图上也更具有优势;另外,在生产制造或者安装射频收发电路的时候,天线103馈电点和长度等的变化会导致相位发生变化,从而影响到正常的无线通信使用,则通过移相器107的调整可以有效解决相位发生变化问题,使得射频收发电路在进行无线通信时保持高度一致性。
其中,单收单发的无线信号收发器101要发出的无线信号可以通过功率分配器105进行功率的划分,以分配给各相连的移相器107和天线103进行发送,多个移相器107对需要通过各天线103进行收发的有相位偏差的无线信号进行移相处理;以及功率分配器105还可将经移相处理得到的多个支路信号合成转换为一路整机信号并传输至无线信号收发器101,可以通过无线信号收发器101控制各移相器107进行相位调整和补偿,以使移相器107将射频收发电路整个链路的相位调整到更好的收发状态,从而能够使射频收发电路整机的无线收发性能更好。
优选的,本申请实施例中的射频收发电路,可以包括2个或3个天线103,则对应需匹配2个或3个相位器。
进一步地,本申请实施例中的射频收发电路还可以包括:
多个放大器和多个衰减器,各放大器和各衰减器一一对应连接在所述功率分配器105和各移相器107之间。
可以理解,每路顺序连接的放大器、衰减器和移相器107可以形成一个馈电通道,其中,放大器和衰减器可以用于控制激励幅度,优化天线103方向图性能,移相器107用于控制经每个天线103进行收发的无线信号的相位,即用于控制每个通道的相位。
实施例2
参见图2所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无线通信设备,包括射频收发电路201,该射频收发电路201即为上述实施例1中描述的射频收发电路。
由于采用了本申请上一实施例中描述的射频收发电路,因此,该无线通信设备通过多个天线的设置能够减少无线信号的覆盖盲点,解决由于无线信号到达天线的相位存在不确定性使得一些方向上存在收发盲点的问题,使得无线通信设备在接收和发送无线信号时的方向性更好,且通过设置与多个天线一一对应的多个移相器,能够达到提高无线通信设备收发的无线信号的信号强度的目的,从而提高射频收发电路的无线收发性能。
可以理解,本申请实施例的无线通信设备具有上一实施例中描述的射频收发电路的所有有益效果。
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无线通信设备,可以为各种合适的设备,例如路由器、安防监控***中用于通信的无线通信盒,或者其他各种需要实现无线通信的设备。
实施例3
参见图3,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无线通信方法,应用于上述实施例中描述的射频收发电路,该无线通信方法可以包括以下流程步骤:
S301,在接收模式下,无线信号收发器基于相位控制参数调整至少一个移相器的相位,以确定多个移相器的目标相位组。
S303,在射频收发电路由接收模式切换至收发模式后,基于目标相位组进行无线通信。
其中,目标相位组所对应的目标整机信号满足预设条件;目标整机信号,由功率分配器根据多个移相器基于目标相位组对多个天线接收到的无线信号进行相位偏移的结果生成。
可以理解,在接收模式下,无线信号收发器基于相位控制参数调整一次至少一个移相器的相位后,多个移相器中每个移相器当前对应的各相位组成一个相位组,可以将每个相位组看作一个向量,相位组包括的各相位对应为向量中的分量。
例如,本申请实施例中的射频收发电路包括3个天线和3个移相器,天线和移相器一一对应连接,无线信号收发器基于相位控制参数对3个移相器中的移相器1和移相器2的相位进行调整,移相器3的相位保持不变,则相位组可以表示为向量{α,β,γ},其中α、β、γ表示向量中的相位分量。
另外,无线信号收发器基于相位控制参数调整一次至少一个移相器的相位后,多个移相器基于当前相位对各天线接收到的无线信号进行移相处理后,可以对应得到多个支路信号,也就是说,移相器、天线和支路信号一一对应,继而功率分配器可以将多个支路信号对应合成为一路整机信号。
本申请实施例,在接收模式下,根据无线信号收发器基于相位控制参数对至少一个移相器的相位进行调整得到的至少一个相位组,确定能够使基于相位组确定的整机信号满足预设条件的目标相位组,并在确定该目标相位组且射频收发电路由接收模式切换到收发模式后,能够基于该目标相位组进行无线通信,使射频收发电路后续进行无线通信时,确保接收到的整机信号能够满足预设条件,并可以基于相同的相位组控制各天线向外发送信号,以在射频收发电路进行无线信号收和发的过程中,均能使射频收发电路的多个天线与其他无线通信设备对准。如此,不仅能够通过多个天线的设置减少无线信号的覆盖盲点,解决由于无线信号到达天线的相位存在不确定性使得一些方向上存在收发盲点的问题,使得射频收发电路在接收和发送无线信号时的方向性更好;而且,通过与多个天线一一对应的多个移相器的设置,能够达到提高射频收发电路收发的无线信号的信号强度的目的,从而提高射频收发电路的无线收发性能。
可以理解,将多个移相器中每个移相器的相位分别设置为该目标相位组中对应的相位,以在射频收发电路进行无线通信时,多个移相器可以基于设置后的相位对各天线接收到的无线信号进行相位偏移;然后经功率分配器将各支路信号合成后发送给无线信号收发器,以及多个移相器还可以将经功率分配器进行分割的各支路信号调整至目标相位组对应的相位,以使各支路信号经与其他无线通信设备对准的天线发送出去,准确而可靠。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当用于筛选目标整机信号的预设条件不同时,确定多个移相器的目标相位组的方案也可以通过不同的具体实施例实现,下面结合不同的具体实施例对确定多个移相器的目标相位组的过程进行详细说明。
在一个具体实施例中,预设条件包括整机信号的信号强度大于第一强度阈值,基于此,步骤S301可以执行为如图4所示的流程步骤,包括:
S401,在无线信号收发器接收到的当前整机信号小于或者等于第一强度阈值的情况下,无线信号收发器基于相位控制参数调整至少一个移相器的相位。
可以理解,无线信号收发器基于相位控制参数调整至少一个移相器的相位时,可以逐个对每个移相器进行处理,即在对其中的一个移相器进行相位调整时,保持至少一个移相器中剩余的其他移相器的相位不变,即一次性仅对一个移相器的相位调整一次;当然,也可以一次性对一个或多个移相器的相位调整一次。
S403,多个移相器基于调整后的相位组对各天线接收到的无线信号进行相位偏移,以得到新的整机信号。
S405,将新的整机信号作为无线信号收发器接收到的当前整机信号;
S407,检测无线信号收发器接收到的当前整机信号的信号强度是否大于第一强度阈值,若是,执行步骤S409,若否,返回执行步骤S401,也就是说,重复执行以上过程S401~S407,直至无线信号收发器接收到的当前整机信号的信号强度大于第一强度阈值。
S409,将无线信号收发器接收到的当前整机信号所对应的相位组,确定为目标相位组。
可选的,在无线信号收发器基于相位控制参数调整至少一个移相器的相位的过程中,每调整一次对应生成一个整机信号,每生成一个整机信号,判断一次其是否满足预设条件,即当前整机信号的信号强度是否大于第一强度阈值,当检测到当前整机信号满足预设条件时,可以将该当前整机信号对应的多个相位器的相位组确定为目标相位组。
可选的,无线信号收发器基于控制参数调整至少一个移相器的相位的过程,可以为对于至少一个移相器中各移相器,无线信号收发器基于预设的步进量遍历预设的扫描范围。
可选的,在上述确定目标相位组的过程,第一个判断是否满足预设条件的整机信号,可以为基于相位控制参数开始调整至少一个移相器的相位前,与多个移相器的初始相位组对应的整机信号,或者,也可以为基于相位控制参数第一次调整至少一个移相器的相位后,与多个移相器调整后得到的当前相位组对应的整机信号。
在又一个具体实施例中,预设条件包括整机信号的信号强度为无线信号收发器接收到的多个整机信号的信号强度中最大的,以及可选的,相位控制参数包括第一步进量,基于此,步骤S301可以执行为如图5所示的流程步骤,包括:
S501,将多个移相器中的任一移相器作为第一移相器。
S502,在第一扫描范围内,无线信号收发器按第一步进量对第一移相器的相位进行调整,得到多个移相器的第一相位组。
S503,功率分配器根据多个移相器基于第一相位组对多个天线接收到的无线信号进行相位偏移的结果生成第一整机信号。
S504,检测按第一步进量对第一扫描范围的遍历是否结束,若是,执行步骤S505,若否,返回执行步骤S502,也就是说,重复执行以上过程S502~S504,直至遍历第一扫描范围。
S505,得到第一整机信号组。
S506,检测对多个移相器的遍历是否结束,若是,执行步骤S508,若否,执行步骤S507。
S507,将多个移相器中的第二移相器作为新的第一移相器,并返回执行步骤S502,也就是说,重复执行以上过程S502~S506,直至遍历多个移相器。
其中,第二移相器不同于第一移相器。
S508,得到多个第一整机信号组。
S509,基于多个第一整机信号组,确定多个第一信号强度。
其中,第一信号强度与第一整机信号一一对应。
S510,基于多个第一信号强度,确定目标相位组。
可选的,对于无线信号收发器基于相位控制参数调整至少一个移相器的相位的过程,需要依次遍历射频收发电路的多个移相器,而对于每个移相器,无线信号收发器基于第一步进量这个相位控制参数遍历第一扫描范围;也就是说,对于每个移相器,按照第一步进量在第一扫描范围内依次调整其相位,比如说,第一扫描范围为0°~360°,第一步进量为40°,如此需要对每个移相器的相位调整9次,每次调整后,对应得到多个移相器的一个第一相位组,并可以基于每个第一相位组生成一个第一整机信号,则对于每个移相器均按第一步进量遍历完第一扫描范围后,可以得到一个第一整机信号组;进一步,按上述过程遍历完多个移相器后,会得到与多个移相器一一对应的多个第一整机信号组;考虑到,每个第一整机信号组中包括多个第一整机信号,每个第一整机信号对应一个第一相位组,每个第一整机信号对应一个第一信号强度,则在得到多个第一整机信号组的同时,可以得到多个第一信号强度。
可选的,上述步骤S510可以基于第一步进量遍历第一扫描范围的结果,直接确定目标相位组,即可以基于该多个第一信号强度锁定满足预设条件的第一整机信号,进而将满足预设条件的第一整机信号对应的第一相位组确定为目标相位组,过程可以包括:
确定多个第一信号强度中的最大信号强度,作为目标信号强度;
将目标信号强度对应的第一整机信号,确定为目标整机信号;
将目标整机信号所对应的第一相位组,确定为目位标相组。
可选的,上述步骤S510可以在基于第一步进量遍历第一扫描范围的结果的基础上,可以先确定第二扫描范围,进而基于该第二扫描范围确定目标相位组,过程可以包括:
确定多个第一信号强度中大于第二强度阈值的第二信号强度;
基于第二信号强度,从多个第一整机信号中确定出第二整机信号;
基于第二整机信号对应的第二相位组,确定第二扫描范围,第二扫描范围小于第一扫描范围;
基于第二扫描范围,确定目标相位组。
可以理解,多个第一信号强度中大于第二强度阈值的第二信号强度可以有多个也可以有一个,当第二信号强度有一个时,对应的第二相位组有一个,则可以基于一个第二相位组所属的具体相位范围确定第二扫描范围;而当第二信号强度有多个时,对应的第二相位组有多个,则可以基于该多个第二相位组确定一个中间相位组,以根据该中间相位组所属的具体相位范围确定第二扫描范围。其中,中间相位组可以为多个第二相位组中对应的第二整机信号的信号强度最大的,或者,中间相位组中的各相位可以为多个第二相位组中对应的多个相位的均值,等等。
从而进一步在相位控制参数包括比第一步进量小的第二步进量的基础上,基于第二步进量遍历第二扫描范围的结果,确定目标相位组。
可以理解,通过上述过程缩小用于确定目标相位组的扫描范围后,基于较小的第二扫描范围,确定目标相位组。可以具体包括以下过程:
将多个移相器中的任一移相器作为第三移相器;
在第二扫描范围内,无线信号收发器按第二步进量对第三移相器的相位进行调整,得到多个移相器的第三相位组;功率分配器根据多个移相器基于第二相位组对多个天线接收到的无线信号进行相位偏移的结果生成第三整机信号;重复执行以上过程,直至遍历第二扫描范围,得到第二整机信号组;
将多个移相器中的第四移相器作为新的第三移相器,重复执行以上过程,直至遍历多个移相器,以得到多个第二整机信号组,第四移相器不同于第三移相器;
基于多个第二整机信号组,确定多个第三信号强度,第三信号强度与第三整机信号一一对应;
基于多个第三信号强度,确定目标相位组。
可见,该过程与上述图5所示的过程相类似,对于无线信号收发器基于相位控制参数调整至少一个移相器的相位的过程,需要依次遍历射频收发电路的多个移相器,区别在于,对于每个移相器,无线信号收发器基于第二步进量这个较小的相位控制参数遍历较小的第二扫描范围,其他遍历过程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可选的,基于多个第三信号强度,确定目标相位组的过程,与上述基于多个第一信号强度,确定目标相位组的过程相类似,可以具体包括以下过程:
确定多个第三信号强度中的最大信号强度,作为目标信号强度;
将目标信号强度对应的第三整机信号,确定为目标整机信号;
将目标整机信号所对应的第三相位组,确定为目标相位组。
参见图6,以射频收发电路包括2个天线为例,图中粗扫区域表示按第一步进量遍历第一扫描范围确定的多个扫描相位点,每个相位点代表一个第一相位组,比如以30°或40°等较大的第一步进量遍历第一扫描范围0°~360°;图中精扫区域表示按第二步进量遍历第二扫描范围确定的多个扫描相位点,每个相位点代表一个第三相位组,比如以5°或10°等较小的第二步进量遍历第二扫描范围0°~90°;也就是说,基于多个第一信号强度将第一扫描范围0°~360°缩小到第二扫描范围0°~90°,进一步,确定精扫区域中对应的整机信号强度最大的相位点或第三相位组,即为目标相位组,如图6中所示的阴影相位点。
可选的,本申请实施例的无线通信方法,在无线信号收发器基于相位控制参数调整至少一个移相器的相位前,还可以包括:
基于预设初始相位,初始化多个移相器。
可以理解,在接收模式下,对至少一个移相器的相位调整前,可以对多个相位器的相位进行初始化,比如预设初始相位取为0°,经过相位初始化,可以提高丰富对至少一个移相器进行相位调整的过程,从而提高经本申请实施例上述过程最终确定的目标相位组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可选的,本申请实施例的无线通信方法采用不同的方式触发射频收发电路进入接收模式,并在接收模式下无线信号收发器基于相位控制参数调整至少一个移相器的相位,以确定多个移相器的目标相位组。
可选的,本申请实施例的无线通信方法可以通过如下方式触发射频收发电路进入接收模式,包括:
在收发模式下,检测无线信号收发器接收到的当前整机信号的信号强度是否小于第三强度阈值;
在第二当前整机信号的信号强度不小于第三强度阈值的情况下,射频收发电路保持工作在收发模式;
在第二当前整机信号的信号强度小于第三强度阈值的情况下,射频收发电路由收发模式切换至接收模式。
可以理解,在射频收发电路工作在收发模式时,对其接收的整机信号的信号强度(即接收灵敏度)进行监控,当监控到整机信号的信号强度低于第三强度阈值时,说明射频收发电路的无线收发性能下降,需要重新调整。
可选的,本申请实施例的无线通信方法还可以通过如下方式触发射频收发电路进入接收模式,包括:
在收发模式下,检测是否到达相位调整周期;
在未到达相位调整周期的情况下,射频收发电路保持工作在收发模式;
在到达相位调整周期的情况下,射频收发电路由收发模式切换至接收模式。
可以理解,在射频收发电路工作在收发模式时,可以周期性重复调整射频收发电路的至少一个移相器的相位,以使射频收发电路的无线收发性能维持在较高的水平。
可以理解,本申请上述实施例中的第一强度阈值、第二强度阈值、第三强度阈值、第一步进量、第二步进量、第一扫描范围、第二扫描范围、预设初始相位等可以为实际操作中的经验值,或根据实现无线通信的具体情况设置的优选值,等等,也是说任何适当的取值均可以落入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内。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基于上述实施例中射频收发电路实现的无线通信方法,能够减少无线通信中无线信号的覆盖盲点,解决由于无线信号到达天线的相位存在不确定性使得一些方向上存在收发盲点的问题,使得接收和发送无线信号时的方向性更好,并通过对至少一个移相器的相位的调整,能够达到提高无线收发的无线信号的信号强度的目的,从而提高射无线收发性能。
本领域内的技术人员应明白,本申请的实施例可提供为方法、***、或计算机程序产品。因此,本申请可采用完全硬件实施例、完全软件实施例、或结合软件和硬件方面的实施例的形式。而且,本申请可采用在一个或多个其中包含有计算机可用程序代码的计算机可用存储介质(包括但不限于磁盘存储器、CD-ROM、光学存储器等)上实施的计算机程序产品的形式。
本申请是参照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方法、设备(***)、和计算机程序产品的流程图和/或方框图来描述的。应理解可由计算机程序指令实现流程图和/或方框图中的每一流程和/或方框、以及流程图和/或方框图中的流程和/或方框的结合。可提供这些计算机程序指令到通用计算机、专用计算机、嵌入式处理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的处理器以产生一个机器,使得通过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的处理器执行的指令产生用于实现在流程图一个流程或多个流程和/或方框图一个方框或多个方框中指定的功能的装置。
这些计算机程序指令也可存储在能引导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以特定方式工作的计算机可读存储器中,使得存储在该计算机可读存储器中的指令产生包括指令装置的制造品,该指令装置实现在流程图一个流程或多个流程和/或方框图一个方框或多个方框中指定的功能。
这些计算机程序指令也可装载到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上,使得在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设备上执行一系列操作步骤以产生计算机实现的处理,从而在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设备上执行的指令提供用于实现在流程图一个流程或多个流程和/或方框图一个方框或多个方框中指定的功能的步骤。
在一个典型的配置中,计算设备包括一个或多个处理器(CPU)、输入/输出接口、网络接口和内存。
内存可能包括计算机可读介质中的非永久性存储器,随机存取存储器(RAM)和/或非易失性内存等形式,如只读存储器(ROM)或闪存(flash RAM)。内存是计算机可读介质的示例。
计算机可读介质包括永久性和非永久性、可移动和非可移动媒体可以由任何方法或技术来实现信息存储。信息可以是计算机可读指令、数据结构、程序的模块或其他数据。计算机的存储介质的例子包括,但不限于相变内存(PRAM)、静态随机存取存储器(SRAM)、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DRAM)、其他类型的随机存取存储器(RAM)、只读存储器(ROM)、电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EPROM)、快闪记忆体或其他内存技术、只读光盘只读存储器(CD-ROM)、数字多功能光盘(DVD)或其他光学存储、磁盒式磁带,磁带磁磁盘存储或其他磁性存储设备或任何其他非传输介质,可用于存储可以被计算设备访问的信息。按照本文中的界定,计算机可读介质不包括暂存电脑可读媒体(transitory media),如调制的数据信号和载波。
还需要说明的是,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商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商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过程、方法、商品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本领域技术人员应明白,本申请的实施例可提供为方法、***或计算机程序产品。因此,本申请可采用完全硬件实施例、完全软件实施例或结合软件和硬件方面的实施例的形式。而且,本申请可采用在一个或多个其中包含有计算机可用程序代码的计算机可用存储介质(包括但不限于磁盘存储器、CD-ROM、光学存储器等)上实施的计算机程序产品的形式。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申请。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本申请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申请的精神和原理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申请的权利要求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无线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应用于射频收发电路,所述射频收发电路包括:
无线信号收发器;
多个天线;
功率分配器,包括第一功分端口和多个第二功分端口,其中,所述第一功分端口连接至所述无线信号收发器;
多个移相器,所述多个移相器中,各移相器的第一移相端口与所述功率分配器的所述多个第二功分端口一一对应连接,各移相器的第二移相端口均连接至所述无线信号收发器,各移相器的第三移相端口与所述多个天线一一对应连接;
所述无线通信方法包括:
在接收模式下,无线信号收发器基于相位控制参数调整至少一个移相器的相位,以确定多个移相器的目标相位组;其中,所述目标相位组所对应的目标整机信号满足预设条件,所述预设条件包括整机信号的信号强度大于第一强度阈值;所述目标整机信号,由功率分配器根据所述多个移相器基于所述目标相位组对多个天线接收到的无线信号进行相位偏移的结果生成;
在所述射频收发电路由所述接收模式切换至收发模式后,基于所述目标相位组进行无线通信。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无线信号收发器基于相位控制参数调整至少一个移相器的相位,以确定多个移相器的目标相位组,包括:
在所述无线信号收发器接收到的当前整机信号的信号强度小于或者等于所述第一强度阈值的情况下,所述无线信号收发器基于所述相位控制参数调整所述至少一个移相器的相位;
所述多个移相器基于调整后的相位组对各天线接收到的无线信号进行相位偏移,以得到新的整机信号;
将所述新的整机信号作为所述无线信号收发器接收到的当前整机信号,重复执行以上过程,直至所述无线信号收发器接收到的当前整机信号的信号强度大于所述第一强度阈值;
将所述无线信号收发器接收到的当前整机信号所对应的相位组,确定为所述目标相位组。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预设条件包括整机信号的信号强度为所述无线信号收发器接收到的多个整机信号的信号强度中最大的。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相位控制参数包括第一步进量;
则所述无线信号收发器基于所述相位控制参数调整至少一个移相器的相位,以确定多个移相器的目标相位组,包括:
将所述多个移相器中的任一移相器作为第一移相器;
在第一扫描范围内,所述无线信号收发器按所述第一步进量对所述第一移相器的相位进行调整,得到所述多个移相器的第一相位组;所述功率分配器根据所述多个移相器基于所述第一相位组对所述多个天线接收到的无线信号进行相位偏移的结果生成第一整机信号;重复执行以上过程,直至遍历所述第一扫描范围,得到第一整机信号组;
将所述多个移相器中的第二移相器作为新的第一移相器,重复执行以上过程,直至遍历所述多个移相器,以得到多个第一整机信号组,所述第二移相器不同于所述第一移相器;
基于所述多个第一整机信号组,确定多个第一信号强度,所述第一信号强度与所述第一整机信号一一对应;
基于所述多个第一信号强度,确定所述目标相位组。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基于所述多个第一信号强度,确定所述目标相位组,包括:
确定所述多个第一信号强度中的最大信号强度,作为目标信号强度;
将所述目标信号强度对应的第一整机信号,确定为所述目标整机信号;
将所述目标整机信号所对应的第一相位组,确定为所述目标相位组。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基于所述多个第一信号强度,确定所述目标相位组,包括:
确定所述多个第一信号强度中大于第二强度阈值的第二信号强度;
基于所述第二信号强度,从所述多个第一整机信号中确定出第二整机信号;
基于所述第二整机信号对应的第二相位组,确定第二扫描范围,所述第二扫描范围小于所述第一扫描范围;
基于所述第二扫描范围,确定所述目标相位组。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相位控制参数还包括第二步进量,所述第二步进量小于所述第一步进量;
则所述基于所述第二扫描范围,确定所述目标相位组,包括:
将所述多个移相器中的任一移相器作为第三移相器;
在所述第二扫描范围内,所述无线信号收发器按所述第二步进量对所述第三移相器的相位进行调整,得到所述多个移相器的第三相位组;所述功率分配器根据所述多个移相器基于所述第二相位组对所述多个天线接收到的无线信号进行相位偏移的结果生成第三整机信号;重复执行以上过程,直至遍历所述第二扫描范围,得到第二整机信号组;
将所述多个移相器中的第四移相器作为新的第三移相器,重复执行以上过程,直至遍历所述多个移相器,以得到多个第二整机信号组,所述第四移相器不同于所述第三移相器;
基于所述多个第二整机信号组,确定多个第三信号强度,所述第三信号强度与所述第三整机信号一一对应;
基于所述多个第三信号强度,确定所述目标相位组。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无线信号收发器基于相位控制参数调整至少一个移相器的相位前,所述方法还包括:
基于预设初始相位,初始化所述多个移相器。
9.根据权利要求1~8之任一所述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在所述收发模式下,检测所述无线信号收发器接收到的当前整机信号的信号强度是否小于第三强度阈值;
在第二当前整机信号的信号强度不小于所述第三强度阈值的情况下,所述射频收发电路保持工作在所述收发模式;
在所述第二当前整机信号的信号强度小于所述第三强度阈值的情况下,所述射频收发电路由所述收发模式切换至所述接收模式。
10.根据权利要求1~8之任一所述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在所述收发模式下,检测是否到达相位调整周期;
在未到达所述相位调整周期的情况下,所述射频收发电路保持工作在所述收发模式;
在到达所述相位调整周期的情况下,所述射频收发电路由所述收发模式切换至所述接收模式。
CN201811531990.6A 2018-12-14 2018-12-14 射频收发电路、无线通信设备及无线通信方法 Active CN111327351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1531990.6A CN111327351B (zh) 2018-12-14 2018-12-14 射频收发电路、无线通信设备及无线通信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1531990.6A CN111327351B (zh) 2018-12-14 2018-12-14 射频收发电路、无线通信设备及无线通信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327351A CN111327351A (zh) 2020-06-23
CN111327351B true CN111327351B (zh) 2021-10-29

Family

ID=7117026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1531990.6A Active CN111327351B (zh) 2018-12-14 2018-12-14 射频收发电路、无线通信设备及无线通信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1327351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513219A (zh) * 2020-11-16 2022-05-17 深圳市万普拉斯科技有限公司 天线设备、移动终端及其控制方法
CN112688720B (zh) * 2020-12-18 2022-07-05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一种近场通信设备和发射功率的确定方法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292870A (zh) * 2011-06-16 2011-12-21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相控阵天线对准方法和装置以及相控阵天线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2188868B1 (en) * 2007-09-11 2018-07-11 RF Controls, LLC Radio frequency signal acquisition and source location system
US8918057B2 (en) * 2010-07-26 2014-12-23 Mediatek Inc. Intelligent transmission antenna selection method and communications apparatus utilizing the same
RU2595941C2 (ru) * 2014-05-06 2016-08-27 Общество с ограниченной ответственностью "Радио Гигабит" Система радиорелейной связи с подстройкой луча
CN104079330B (zh) * 2014-06-27 2017-11-21 北京计算机技术及应用研究所 一种mimo‑相控阵天线装置、***及其实现方法
CN107196684B (zh) * 2017-03-27 2020-11-06 上海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天线***、信号处理***以及信号处理方法
CN207818902U (zh) * 2018-02-06 2018-09-04 中天宽带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多端口组合式等效带状线移相器及其传动***
CN208028884U (zh) * 2018-03-20 2018-10-30 成都创亿嘉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射频收发装置

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292870A (zh) * 2011-06-16 2011-12-21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相控阵天线对准方法和装置以及相控阵天线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327351A (zh) 2020-06-2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3537753B1 (en) Transmission configuration method, transmission configuration determination method, base station and terminal
US10715240B2 (en) Method for beam steering in multiple-input multiple-output system
KR101730752B1 (ko) 빔 제약적 서브프레임에 기반한 하향링크 데이터 수신 방법 및 장치
EP3652870B1 (en) Frequency-selective beam management
EP3557808A1 (en) Power control method for uplink measurement reference signal, network device, and terminal device
EP3235143B1 (en) Beamforming configuration with adaptive port-to-antenna mapping for a multi-antenna system
US10892815B2 (en) EVM requirements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CN114303407B (zh) 上行链路波束管理
CN111327351B (zh) 射频收发电路、无线通信设备及无线通信方法
DE102015114975B4 (de) Verfahren zur Funkkommunikation und Kommunikationsvorrichtungen
CN105900493B (zh) 一种发射信号的方法、装置和***
US10944464B2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switching analog beam
CN112312460A (zh) 测量上报的方法与装置
KR20210116449A (ko) Nr 물리적 채널들에서 빔들의 빔폭을 적응시키기 위한 방법 및 시스템
US20230013213A1 (en) Candidate beam selection for a terminal device
US10128926B2 (en) Method and device for transmitting signal
US10658750B2 (en) Reduced gain of an antenna beam pattern
US11870520B2 (en) Method, device and system for selecting an antenna
WO2022214189A1 (en) Network node, user equipment and methods for beam training and alignment
US20210258050A1 (en) Transmission of a two-port reference signal
KR20230014001A (ko) 빔포밍 코드북을 이용한 빔 탐색 방법 및 장치
EP4205234A1 (en) Cooperative communication in a wireless network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