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272650A - 一种测试复合材料粘接结构失效准则的接头 - Google Patents

一种测试复合材料粘接结构失效准则的接头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272650A
CN111272650A CN202010134416.8A CN202010134416A CN111272650A CN 111272650 A CN111272650 A CN 111272650A CN 202010134416 A CN202010134416 A CN 202010134416A CN 111272650 A CN111272650 A CN 11127265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dhesive layer
composite
composite material
joint
bondlin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134416.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糜沛纹
秦国峰
黄春阳
秦运柏
朱勇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
Original Assignee
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 filed Critical 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
Priority to CN202010134416.8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1272650A/zh
Publication of CN11127265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272650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N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DETERMINING THEIR CHEMICAL OR PHYSICAL PROPERTIES
    • G01N19/00Investigating materials by mechanical methods
    • G01N19/04Measuring adhesive force between materials, e.g. of sealing tape, of coating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Analytical Chemistry (AREA)
  • Bi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Immunology (AREA)
  • Pathology (AREA)
  • Investigating Strength Of Materials By Application Of Mechanical Stres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测试复合材料粘接结构失效准则的接头,包括:第一金属试棒;第二金属试棒;第一胶层,其用于粘接所述第一金属试棒和第一复合材料板;第一不粘胶层框架,其匹配粘接在所述第一复合材料板的外侧;第二胶层,其用于粘接在所述第二金属试棒和第二复合材料板;第二不粘胶层框架,其匹配粘接在所述第二复合材料板的外侧;第三胶层,其用于粘接所述第一复合材料板和所述第二复合材料板;第三不粘胶层框架,其匹配粘接在所述第三胶层的外侧。该复合材料粘接接头能够测试不同应力状态下的失效载荷,同时考虑两层复合材料板的撕裂影响,能够避免复合材料板边界区域纤维撕裂和分层的影响,提高失效准则的测试精度。

Description

一种测试复合材料粘接结构失效准则的接头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复合材料粘接结构力学性能测试技术领域,更具体的是,本发明涉及一种测试复合材料粘接结构失效准则的接头。
背景技术
复合材料是人们运用先进的材料制备技术将不同性质的材料组分优化组合而成的新材料。复合材料的基体材料分为金属和非金属两大类,金属基体常用的有铝、镁、铜、钛及其合金;非金属基体主要有合成树脂、橡胶、陶瓷、石墨、碳等;增强材料主要有玻璃纤维、碳纤维、硼纤维、芳纶纤维、碳化硅纤维、石棉纤维、晶须、金属。
在汽车、机车和飞机等领域,现有的复合材料应用比较广泛的包括碳纤维增强树脂复合材料、玻璃纤维增强树脂复合材料、玄武岩增强树脂复合材料等,而复合材料在汽车上的应用是实现轻量化的有效方法之一。
在制造业中,随着纤维增强塑料所制成的构件越来越多的使用,尤其是在飞机和汽车行业,对构件修复的需求也在不断增长,粘接技术是复合材料连接和修复的主要手段。
复合材料是各向异性分层材料,对载荷的形式和方向比较敏感,研究复合材料粘接接头在复杂应力状态下的失效预测具有重要意义。
现有的不同应力状态下的失效准则测试主要是针对金属与复合材料之间、金属与金属之间的粘接结构,还没有不同应力状态下复合材料与复合材料之间粘接结构的失效测试,本发明提出的复合材料与复合材料之间不同应力状态下的失效准则测试接头,不仅考虑了不同拉剪比的应力状态,还考虑了胶层两侧复合材料板的撕裂或者分析失效,同时还能避免边界效应和余胶对纤维撕裂或者分层的影响,提高复合材料与复合材料失效准则的测试精度。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设计开发了一种测试复合材料粘接结构失效准则的接头,通过对粘接接头不同方向的测试,能够获得复合材料粘接接头在不同应力状态下的失效强度;
本发明设计开发的一种测试复合材料粘接结构失效准则的接头,还通过第三胶层的粘接性能小于第一胶层和第二胶层,第三胶层的失效强度小于第一复合材料板和第二复合材料板,用于解决两层复合材料板的撕裂和分层影响。
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测试复合材料粘接结构失效准则的接头,包括:
第一金属试棒;
第二金属试棒,其与所述第一金属试棒相对设置;
第一胶层,其用于粘接所述第一金属试棒和第一复合材料板;
第一不粘胶层框架,其匹配粘接在所述第一复合材料板的外侧;
第二胶层,其用于粘接在所述第二金属试棒和第二复合材料板;
第二不粘胶层框架,其匹配粘接在所述第二复合材料板的外侧;
第三胶层,其用于粘接所述第一复合材料板和所述第二复合材料板;
第三不粘胶层框架,其匹配粘接在所述第三胶层的外侧。
优选的是,所述第一胶层和所述第二胶层材质相同。
优选的是,所述第三胶层的厚度为0.1mm~0.5mm。
优选的是,所述第一金属试棒和第二金属试棒的材质相同,所述第一复合材料板和第二复合材料板的厚度不小于2mm。
优选的是,所述第一胶层和第二胶层的粘接面积相同。
优选的是,所述第三胶层的粘接面积不超过所述第一胶层和第二胶层的粘接面积。
优选的是,所述第一胶层和第二胶层的厚度不超过所述第三胶层的厚度。
优选的是,所述第三不粘胶层的厚度与所述第三胶层的厚度相同。
优选的是,所述接头的横断面轮廓是正方形或者圆形,并且所述正方形或者圆形同轴设置。
优选的是,所述第一胶层、第二胶层和第三胶层的性能满足:
Figure BDA0002396816510000031
其中,S1为所述第一胶层或者第二胶层的胶层面积,α为不同正应力与剪应力测试角度,且90°≥α≥0°,σ1为所述第一胶层或者第二胶层在正应力下的失效强度,τ1为所述第一胶层或者第二胶层在剪应力状态下的失效强度,K为安全系数,且K≥1.05,S3为所述第三胶层的胶层面积,σ3为所述第三胶层在正应力下的失效强度,τ3为所述第三胶层在剪应力状态下的失效强度;
所述第一复合材料板与第三胶层的性能满足:
Figure BDA0002396816510000032
其中,S4为所述第一复合材料板的面积,σ4为所述第一复合材料板层间拉伸失效强度,τ4为所述第一复合材料板层间剪切失效强度;
所述第二复合材料板与第三胶层的性能满足:
Figure BDA0002396816510000033
其中,S5为所述第二复合材料板的面积,σ5为所述第二复合材料板层间拉伸失效强度,τ5为所述第二复合材料板层间剪切失效强度。
本发明所述的有益效果:
(1)、能够测试复合材料粘接接头在不同应力状态(纯剪、纯拉、任意拉剪比)下的失效强度,并且由于第三胶层的粘接性能小于第一胶层和第二胶层,而且第三胶层的失效强度小于第一复合材料板和第二复合材料板,因此能够考虑胶层两侧复合材料板的纤维撕裂或者分层作用,建立更加准确的失效准则;
(2)、采用不粘胶层控制复合材料粘接胶层的厚度,既简化了粘接流程,又能避免胶层靠近复合材料板边缘而造成的纤维撕裂或者分层影响,提高失效强度的测试精度;
(3)、复合材料板四周包裹着不粘胶层,能够避免余胶对复合材料板纤维撕裂或者分层的影响,提高失效强度的测试精度;
(4)、复合材料板与金属之间的粘接胶层厚度不需要精确控制,可以尽量小,能够简化粘接流程。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所述测试复合材料粘接结构失效准则的接头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所述测试复合材料粘接结构失效准则的接头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所述实施例中两个金属棒的侧视尺寸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所述实施例中两个金属棒的正视尺寸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所述实施例中胶层的尺寸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所述实施例中复合材料的尺寸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所述实施例中第一不粘胶层的尺寸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所述实施例中第二不粘胶层的尺寸示意图。
图9为本发明所述接头不同应力状态下的测试原理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对本发明做进一步的详细说明,以令本领域技术人员参照说明书文字能够据以实施。
本发明提供一种测试复合材料粘接结构失效准则的接头,本发明所述的接头考虑了两侧复合材料的失效,且能够测试多应力状态,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只能具备其中一个功能,因此本发明测试精度更高,更合理。
如图1、图2所示,本发明提供的一种测试复合材料粘接结构失效准则的接头包括:第一金属试棒110、第二金属试棒120、第一胶层130、第一复合材料板140、第二复合材料板150、第二胶层160、第三胶层170、第一不粘胶层171、第二不粘胶层180和第三不粘胶层190,其中,第三胶层170将第一复合材料板140和第二复合材料板150粘接在一起,用于测试第一复合材料板140和第二复合材料板150的粘接强度,在测试过程中需要失效;第一胶层130设置在所述第一复合材料板140的另一侧,用于将第一复合材料板140和第一金属试棒110粘接在一起,在第一金属试棒110上具有第一通孔111,用于与测试设备进行连接;第二胶层160设置在所述第二复合材料板150的另一侧,用于将第二复合材料板150和第二金属试棒120粘接在一起,在第二金属试棒120上具有第二通孔121,也是用于与测试设备进行连接,并且所述第一金属试棒110和第二金属试棒120的材质相同;在第一胶层130和第二胶层160的两侧均使用第二胶黏剂(图中未示出),分别用于粘接第一复合材料板140和第一金属试棒110与第二复合材料板150和第二金属试棒120,第二胶黏剂是用于辅助测试的,在测试过程中不能失效。
第一不粘胶层171为框架型结构,并且所述第一不粘胶层171覆盖在所述第三胶层170的边框外侧;第二不粘胶层180为框架型结构,并且所述第二不粘胶层180设置在第一复合材料板140的边框外侧,第三不粘胶层190为框架型结构,设置在所述第二复合材料板150的边框外侧,在多处采用不粘胶层,不仅能够精确控制胶层的厚度,还能避免复合材料板边界区域纤维撕裂和分层的影响,提高复合材料粘接接头失效准则的测试精度。
在本发明所述的接头中,第三胶层170的厚度为0.1mm~0.5mm,第一不粘胶层171的厚度与所述第三胶层170的厚度相同,第一胶层130和第二胶层160的厚度不超过所述第三胶层170的厚度,第一胶层130和第二胶层160的粘接面积相同,第三胶层170的粘接面积不超过所述第一胶层130和第二胶层160的粘接面积,并且所述接头的横断面轮廓是正方形或者圆形,并且所述正方形或者圆形保持同心。
在另一种实施例中,第一金属试棒110和第二金属试棒120材质均为铝合金,第一复合材料板140和第二复合材料板150为碳纤维增强树脂复合材料,第三胶层170使用胶粘剂
Figure BDA0002396816510000051
2015,第一胶层130和第二胶层160使用胶粘剂
Figure BDA0002396816510000052
AV138M/HV998,第一胶层130、第二胶层160和第三胶层170的粘接面积相同,第一胶层130、第二胶层160和第三胶层170的厚度相同,第一不粘胶层171的厚度与所述第三胶层170的厚度相同,并且所述第二不粘胶层180设置在所述第一胶层130的边框外侧,第三不粘胶层190设置在所述第二胶层160的边框外侧,所述接头的横断面轮廓是正方形,具体尺寸如图3-8所示,将第一金属试棒110和第二金属试棒120通过第一通孔111和第二通孔121连接测试设备进行检测,如图9所示,所述接头能够测试不同应力状态下的失效载荷,同时考虑第一复合材料板140和第二复合材料板150的撕裂影响。
所述第一胶层130、第二胶层160和第三胶层170的性能满足:
Figure BDA0002396816510000061
其中,S1为第一胶层130或者第二胶层160的胶层面积,α为不同正应力与剪应力测试角度,且90°≥α≥0°,σ1为第一胶层130或者第二胶层160在正应力下的失效强度,τ1为第一胶层130或者第二胶层160在剪应力状态下的失效强度,K为安全系数,且K≥1.05,S3为第三胶层170的胶层面积,σ3为第三胶层170在正应力下的失效强度,τ3为第三胶层170在剪应力状态下的失效强度;
所述第一复合材料板140与第三胶层170的性能满足:
Figure BDA0002396816510000062
其中,S4为第一复合材料板140的面积,σ4为第一复合材料板140层间拉伸失效强度,τ4为第一复合材料板140层间剪切失效强度;
所述第二复合材料板150与第三胶层170的性能满足:
Figure BDA0002396816510000063
其中,S5为第二复合材料板150的面积,σ5为第二复合材料板150层间拉伸失效强度,τ5为第二复合材料板150层间剪切失效强度。
在另一种实施例中,第一胶层130或者第二胶层160的胶粘剂在正应力下的失效强度为σ1=33MPa,第一胶层130或者第二胶层160的胶粘剂在剪应力状态下的失效强度为τ1=28MPa,第一胶层130或者第二胶层160的胶层面积为S1=625mm2
第三胶层170的胶粘剂在正应力下的失效强度为σ3=25MPa,第三胶层170的胶粘剂在剪应力状态下的失效强度为τ3=25MPa,第三胶层170的胶层面积为S3=625mm2
第一复合材料板140层间拉伸失效强度为σ4=27MPa,第一复合材料板140层间剪切失效强度为τ4=50MPa,第一复合材料板140的面积为S4=1225mm2
第二复合材料板150层间拉伸失效强度为σ5=27MPa,第二复合材料板150层间剪切失效强度为τ5=50MPa,第二复合材料板150的面积为S5=1225mm2
安全系数为K,K≥1.05,不同正应力与剪应力测试角度为α,90°≥α≥0°;
因此,第一胶层130、第二胶层160、第三胶层170与第一复合材料板140和第二复合材料板150的性能均满足上述条件。
本发明设计的一种测试复合材料粘接结构失效准则的接头,能够测试复合材料粘接接头在不同应力状态(纯剪、纯拉、任意拉剪比)下的失效强度,并且能够考虑胶层两侧复合材料板的纤维撕裂或者分层作用,建立更加准确的失效准则;采用不粘胶层控制复合材料粘接胶层的厚度,既简化了粘接流程,又能避免胶层靠近复合材料板边缘而造成的纤维撕裂或者分层影响;复合材料板四周包裹着不粘胶层,能够避免余胶对复合材料板纤维撕裂或者分层的影响;复合材料板与金属之间的粘接胶层厚度不需要精确控制,可以尽量小,能够简化粘接流程。
尽管本发明的实施方案已公开如上,但其并不仅仅限于说明书和实施方式中所列运用,它完全可以被适用于各种适合本发明的领域,对于熟悉本领域的人员而言,可容易地实现另外的修改,因此在不背离权利要求及等同范围所限定的一般概念下,本发明并不限于特定的细节和这里示出与描述的实施例。

Claims (10)

1.一种测试复合材料粘接结构失效准则的接头,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金属试棒;
第二金属试棒,其与所述第一金属试棒相对设置;
第一胶层,其用于粘接所述第一金属试棒和第一复合材料板;
第一不粘胶层框架,其匹配粘接在所述第一复合材料板的外侧;
第二胶层,其用于粘接在所述第二金属试棒和第二复合材料板;
第二不粘胶层框架,其匹配粘接在所述第二复合材料板的外侧;
第三胶层,其用于粘接所述第一复合材料板和所述第二复合材料板;
第三不粘胶层框架,其匹配粘接在所述第三胶层的外侧。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测试复合材料粘接结构失效准则的接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胶层和所述第二胶层材质相同。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测试复合材料粘接结构失效准则的接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胶层的厚度为0.1mm~0.5mm。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测试复合材料粘接结构失效准则的接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金属试棒和第二金属试棒的材质相同,所述第一复合材料板和第二复合材料板的厚度不小于2mm。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测试复合材料粘接结构失效准则的接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胶层和第二胶层的粘接面积相同。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测试复合材料粘接结构失效准则的接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胶层的粘接面积不超过所述第一胶层和第二胶层的粘接面积。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测试复合材料粘接结构失效准则的接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胶层和第二胶层的厚度不超过所述第三胶层的厚度。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测试复合材料粘接结构失效准则的接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不粘胶层的厚度与所述第三胶层的厚度相同。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测试复合材料粘接结构失效准则的接头,其特征在于,所述接头的横断面轮廓是正方形或者圆形,并且所述正方形或者圆形同轴设置。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测试复合材料粘接结构失效准则的接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胶层、第二胶层和第三胶层的性能满足:
Figure FDA0002396816500000021
其中,S1为所述第一胶层或者第二胶层的胶层面积,α为不同正应力与剪应力测试角度,且90°≥α≥0°,σ1为所述第一胶层或者第二胶层在正应力下的失效强度,τ1为所述第一胶层或者第二胶层在剪应力状态下的失效强度,K为安全系数,且K≥1.05,S3为所述第三胶层的胶层面积,σ3为所述第三胶层在正应力下的失效强度,τ3为所述第三胶层在剪应力状态下的失效强度;
所述第一复合材料板与第三胶层的性能满足:
Figure FDA0002396816500000022
其中,S4为所述第一复合材料板的面积,σ4为所述第一复合材料板层间拉伸失效强度,τ4为所述第一复合材料板层间剪切失效强度;
所述第二复合材料板与第三胶层的性能满足:
Figure FDA0002396816500000023
其中,S5为所述第二复合材料板的面积,σ5为所述第二复合材料板层间拉伸失效强度,τ5为所述第二复合材料板层间剪切失效强度。
CN202010134416.8A 2020-03-02 2020-03-02 一种测试复合材料粘接结构失效准则的接头 Pending CN111272650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134416.8A CN111272650A (zh) 2020-03-02 2020-03-02 一种测试复合材料粘接结构失效准则的接头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134416.8A CN111272650A (zh) 2020-03-02 2020-03-02 一种测试复合材料粘接结构失效准则的接头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272650A true CN111272650A (zh) 2020-06-12

Family

ID=7099927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134416.8A Pending CN111272650A (zh) 2020-03-02 2020-03-02 一种测试复合材料粘接结构失效准则的接头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1272650A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751272A (zh) * 2020-07-03 2020-10-09 北京理工大学 一种粘接强度等级超声检测与拉伸标定试验方法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316403A (zh) * 2014-10-21 2015-01-28 英业达科技有限公司 拉伸测试方法
CN104913975A (zh) * 2015-05-22 2015-09-16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带基体纤维束的双轴拉压试验件及其制备方法
CN105510226A (zh) * 2015-12-08 2016-04-20 中国建材检验认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中空玻璃二道密封胶粘结性能测试方法及装置
CN108535101A (zh) * 2018-02-14 2018-09-14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一种复合材料层合板层间拉伸强度的测量方法
CN108548719A (zh) * 2018-03-07 2018-09-18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一种复合材料层间法向强度测试方法
CN110044965A (zh) * 2019-05-29 2019-07-23 广西师范大学 一种金属粘接接头在温度环境中的老化影响程度计算方法
CN211927658U (zh) * 2020-03-02 2020-11-13 广西师范大学 一种测试复合材料粘接结构失效准则的接头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316403A (zh) * 2014-10-21 2015-01-28 英业达科技有限公司 拉伸测试方法
CN104913975A (zh) * 2015-05-22 2015-09-16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带基体纤维束的双轴拉压试验件及其制备方法
CN105510226A (zh) * 2015-12-08 2016-04-20 中国建材检验认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中空玻璃二道密封胶粘结性能测试方法及装置
CN108535101A (zh) * 2018-02-14 2018-09-14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一种复合材料层合板层间拉伸强度的测量方法
CN108548719A (zh) * 2018-03-07 2018-09-18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一种复合材料层间法向强度测试方法
CN110044965A (zh) * 2019-05-29 2019-07-23 广西师范大学 一种金属粘接接头在温度环境中的老化影响程度计算方法
CN211927658U (zh) * 2020-03-02 2020-11-13 广西师范大学 一种测试复合材料粘接结构失效准则的接头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GBT 4944-2005 玻璃纤维增强塑料层合板层间拉伸强度试验方法》", 18 May 2005, pages: 1 - 8 *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751272A (zh) * 2020-07-03 2020-10-09 北京理工大学 一种粘接强度等级超声检测与拉伸标定试验方法
CN111751272B (zh) * 2020-07-03 2021-09-07 北京理工大学 一种粘接强度等级超声检测与拉伸标定试验方法
US11733210B2 (en) 2020-07-03 2023-08-22 Beij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Ultrasonic detection and tensile calibration test method for bonding strength grad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5852887B2 (ja) 適合させたパッチを用いた複合構造の予測可能な結合補修
EP2605902B1 (en) Composite structures having composite-to-metal joints and method for making the same
Charalambides et al. Adhesively-bonded repairs to fibre-composite materials I. Experimental
CA2601827C (en) Composite skin and stringer structure and method for forming the same
Mokhtari et al. Effects of composite adherend properties on stresses in double lap bonded joints
da Costa et al. The effect of thermal cycles on the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fiber–metal laminates
De Queiroz et al. Adhesively bonded joints of jute, glass and hybrid jute/glass fibre-reinforced polymer composites for automotive industry
US5227216A (en) Fiber/metal laminate
Sun et al. On quasi-static behaviors of different joint methods for connecting carbon fiber reinforce plastic (CFRP) laminate and aluminum alloy
Xu et al. Propagation of damage in bolt jointed and hybrid jointed GLARE structures subjected to the quasi-static loading
Srinivasan et al. Failure analysis of GFRP single lap joints tailored with a combination of tough epoxy and hyperelastic adhesives
JP2013208861A (ja) 繊維強化樹脂材料部材の締結構造
CN211927658U (zh) 一种测试复合材料粘接结构失效准则的接头
CN111272650A (zh) 一种测试复合材料粘接结构失效准则的接头
Tsouvalis et al. An investigation of the tensile strength of a composite-to-metal adhesive joint
Chu et al. Static and dynamic behavior of unbalanced bonded joints with adhesion defects in automotive structures
Correia et al. Parametric study of composite curved adhesive joints
Sohier et al. Analysis of the mechanical behaviour of adhesively bonded assemblies of composites under tensile–shear out-of-plane loads
JP4576422B2 (ja) 2つの異なる熱硬化性基材で予め含浸された構造
Pradeep et al. Design manufacture and testing of a composite support structure for spacecraft application
Kadioglu et al. Effects of different fiber orientations on the shear strength performance of composite adhesive joints
Bano et al. Design modification of lap joint of fiber metal laminates (CARALL)
Khodja et al. Effect of curing cycle on fatigue life of cracked AA7075-T6 aircraft sheet repaired with a boron/epoxy composite patch
Abdullah et al. Structural integrity assessment of a composite joint: A review
Yang et al. Investigation of adhesive behavior in aircraft applications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B03 Change of inventor or designer information

Inventor after: Mi Peiwen

Inventor after: Qin Guofeng

Inventor after: Huang Chunyang

Inventor after: Qin Yunbai

Inventor after: Zhu Yongjian

Inventor before: Mi Peiwen

Inventor before: Qin Guofeng

Inventor before: Huang Chunyang

Inventor before: Qin Yunbai

Inventor before: Zhu Yongjian

CB03 Change of inventor or designer inform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