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134475B - 一种带有腋下支撑装置的助力椅 - Google Patents

一种带有腋下支撑装置的助力椅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134475B
CN111134475B CN202010067287.5A CN202010067287A CN111134475B CN 111134475 B CN111134475 B CN 111134475B CN 202010067287 A CN202010067287 A CN 202010067287A CN 111134475 B CN111134475 B CN 111134475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eat
supporting
connecting rod
rod
armpi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067287.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1134475A (zh
Inventor
黄诗展
余裕浩
杨瀚林
姜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aqiao University
Original Assignee
Huaqiao University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aqiao University filed Critical Huaqiao University
Priority to CN202010067287.5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1134475B/zh
Publication of CN11113447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13447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113447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13447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带有腋下支撑装置的助力椅,涉及座椅装置技术领域,包括:座椅撑部、座位部、背靠部、支撑部;座椅撑部具有水平放置台;座位部开设有座腔,座位部可翻转的配置于水平放置台;背靠部可翻转的配置于座位部远离座椅撑部的一端,背靠部均相对水平放置台竖向设置;支撑部均包含腋托板以及联动机构;腋托板通过联动机构装配在背靠部上,座位部处于竖立状态,联动机构控制腋托板沿水平方向相对凸出且横置于背靠部,使得腋托板处于可承托用户腋下的使用状态,用以支撑用户上半身重量,避免发生摔倒等事故。座位部处于平放状态,联动机构控制腋托板沿竖直方向相对与背靠部平行放置,使得腋托板处于相对远离用户的避让状态以减少干涉。

Description

一种带有腋下支撑装置的助力椅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座椅装置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带有腋下支撑装置的助力椅。
背景技术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高龄化的加剧,中国的失能、病态老人数量越来越多。生活中,我们经常见到伤病者、年迈老人和重症病人,由于他们体力极弱,行动极为不便。尤其老年人患有慢性病如关节炎、腰间盘突出等病症会严重影响老年人起坐。这些人久坐后,经常站不起来,腿部没有足够的力量支撑他们的身体。
目前的座椅辅助产品还处于初级阶段,创新性不够突出,功能形式上也比较繁琐,且装置庞大,比较笨重,成本也比较高,一般的家庭根本没有经济条件使用。现阶段市面上出现的辅助座椅,大多数通过座位板的翻转,将老人骨盆抬起,但是对上半身的重量并没有支撑力的作用,老人很可能起身时,因为膝盖力不足而弯曲,整个身子滑到地上,造成事故。
发明内容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带有腋下支撑装置的助力椅,结构简单,操作便利,旨在改善现有助力椅缺乏辅助支撑的问题。
本发明采用了如下方案:
一种带有腋下支撑装置的助力椅,包括:座椅撑部、座位部、背靠部以及支撑部;座椅撑部具有一水平放置台;座位部可翻转的配置于所述水平放置台上,所述座位部具有竖向配置在所述水平放置台上的竖立状态以及横置于所述水平放置台上的平放状态;背靠部可翻转的配置于所述座位部远离所述座椅撑部的一端,所述座位部处于竖立状态或平放状态时,所述背靠部均相对所述水平放置台竖向设置,以供用户倚靠使用;支撑部配置在所述背靠部的左右两侧,用以支撑用户的腋下;所述支撑部均包含用以承托腋下的腋托板以及控制所述腋托板在使用状态和避让状态之间转换的联动机构;所述腋托板通过所述联动机构装配在所述背靠部上,所述座位部处于竖立状态,所述联动机构控制所述腋托板沿水平方向相对凸出且横置于所述背靠部,使得所述腋托板处于可承托用户腋下的使用状态;所述座位部处于平放状态,所述联动机构控制所述腋托板沿竖直方向相对与所述背靠部平行放置,使得所述腋托板处于相对远离用户的避让状态。
作为进一步改进,所述联动机构包括配置在所述背靠部上的机架、分别铰接配置在所述机架两端的支撑杆和长连杆、以及连接所述支撑杆与所述长连杆的短连杆;其中,所述腋托板配置在所述支撑杆远离其铰接点的一端,所述长连杆为受力杆,且所述长连杆开设有避让槽,用以容置穿设所述支撑杆,以使所述支撑杆与所述长连杆沿所述机架之间交叉且相互避让转动;所述短连杆铰接在所述支撑杆与所述长连杆之间,且所述长连杆受控于外力,以使所述长连杆带动所述短连杆转动至容置于所述避让槽内且与所述支撑杆相互垂直,所述长连杆和机架的铰接点、所述短连杆和支撑杆的铰接点、所述长连杆和短连杆的铰接点,三个铰接点处于同一直线位置上,此时所述支撑杆相对沿水平方向凸出置于所述背靠部,以使所述腋托板处于使用状态。
作为进一步改进,解除外力对所述长连杆控制,所述支撑杆受其端部配置的所述腋托板自身重力,从而带动所述短连杆转动,进而带动所述长连杆转动,直至所述支撑杆大致沿竖向方向静置,以使所述腋托板处于避让状态。
作为进一步改进,所述避让槽的长度至少大于所述短连杆的长度与所述支撑杆的宽度之和。
作为进一步改进,所述机架的一端沿竖向方向设有一限位杆,所述限位杆用以相对抵接支撑处于使用状态时的所述长连杆。
作为进一步改进,所述腋托板的上端面呈一适配于用户腋下的弧度,所述腋托板相对所述支撑杆高度可调。
作为进一步改进,所述座椅撑部包含前支腿和后支腿,且至少设有四个,以平稳放置所述座椅撑部;所述前支腿所在的前端面配置有一可升降移动的脚踏部,所述脚踏部与所述支撑部相联动,从而通过控制所述脚踏部的升降,以使所述支撑部的腋托板对应在使用状态和避让状态之间切换。
作为进一步改进,所述支撑部与所述脚踏部之间连接一拉绳,所述拉绳其中一端连接至所述长连杆,另一端沿所述背靠部、座位部连接至所述脚踏部上,经由所述脚踏部的升降移动,使得所述拉绳带动所述长连杆沿其与机架的铰接点转动。
作为进一步改进,所述脚踏部包含呈L型的踏板和靠板;所述靠板相对竖向配置,且所述靠板与座椅撑部之间设有带动所述脚踏部沿竖向方向升降移动的滑动组件;所述滑动组件包含沿竖向配置在所述座椅撑部上的滑轨以及可滑动设置在所述滑轨上的滑座,所述靠板与所述滑座固定相连;所述踏板下端面设有一弹簧,所述弹簧抵接至所述踏板以提供所述脚踏部沿竖向方向上升移动的弹力,从而带动所述脚踏部上升移动。
作为进一步改进,所述拉绳为钢丝绳,经由所述座位部在竖立状态和平放状态之间切换,所述钢丝绳始终处于拉伸状态,以为所述脚踏部与所述支撑部之间的联动提供拉力。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本发明可以取得以下技术效果:
本申请的助力椅,通过可翻转配置在座椅撑部上的座位部以及可翻转配置在座位部上的背靠部之间的翻转配合,使得座位部在竖立状态和平放状态之间切换,对应辅助用户站立或坐下,且背靠部始终与水平放置台竖向设置以供用户倚靠使用,操作便利且实用性强。其中,背靠部的左右两侧设有用以支撑用户腋下的支撑部,支撑部的腋托板经由联动机构的控制下在使用状态和避让状态之间切换,从而在座位部处于竖立状态时,用户站立在相对竖向设置的座位部、背靠部一侧,通过其腋下放置在相对沿水平方向相对凸出且横置于背靠部的腋托板上,以支撑用户上半身重量,避免发生摔倒等事故。在座位部处于平放状态时,用户坐在座位部上且倚靠在背靠部,此时联动机构控制腋托板沿竖直方向相对与背靠部相互平行放置,使得腋托板处于相对远离用户的避让状态,便于用户坐下后倚靠在背靠部上。支撑部在使用时相对凸出横置在背靠部上,在不使用时相对避让回收以减少对用户产生干涉等问题。
进一步地,联动机构的机架固定配置在背靠部上,其两端分别与支撑杆、长连杆铰接相连,且支撑杆与长连杆之间铰接连有一短连杆。其中,腋托板配置在支撑杆远离其铰接点的一端,支撑杆与长连杆沿机架之间交叉且相互避让转动,且长连杆为受力杆,其受控于外力,以使长连杆带动短连杆转动至容置于长连杆的避让槽内且与支撑杆相互垂直,与之对应的,长连杆和机架的铰接点、短连杆和支撑杆的铰接点、长连杆和短连杆的铰接点,三个铰接点处于同一直线位置上,联动机构处在死点位置,此时支撑杆相对沿水平方向凸出置于背靠部,以使腋托板处于使用状态,由于联动机构此时处于死点位置,支撑杆上的腋托板可承受用户腋下提供的较大按压力。直至解除外力对长连杆控制,支撑杆受其端部配置的腋托板自身重力,从而带动短连杆转动,进而带动长连杆转动,直至支撑杆大致沿竖向方向静置,以使腋托板处于避让状态。
进一步地,座椅撑部的前支腿所在的前端面配置有可升降移动的脚踏部,且脚踏部与支撑部之间通过连接有一拉绳,以实现之间的相互联动。脚踏部的踏板下端面配置有提供脚踏部沿竖向方向上升移动的弹簧,用户在未使用时,弹簧向上驱动脚踏部到达一定的高度,此时拉绳未提供长连杆拉力,使得腋托板处于避让状态。用户使用座椅时,通过站立在脚踏部上,使得脚踏部沿竖直方向下降至地面上,此时拉绳在脚踏部的带动下,拉动长连杆,为长连杆提供外部拉力,使其转动到死点位置,对应腋托板处于使用状态,供用户腋下支撑。直至座位部翻转至平放状态,且背靠部对应竖向设置,此时用户重心转移至座位部上,弹簧推动踏板沿竖直方向上升移动,同时使得用户双脚上移对应调整合适坐姿,此时拉绳解除对长连杆的外部拉力,通过支撑杆其端部配置的腋托板自身重力,带动支撑杆、长连杆以及短连杆之间相互转动,以使腋托板处于避让状态。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方式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方式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发明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1的助力椅在第一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其中,座位部处于竖立状态;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1的助力椅在第二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其中,座位部处于平放状态;
图3是图1在另一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其中,G表示用户的重心位置;
图4是图1在其他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3中座位部处于平放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实施例1的助力椅的支撑部的结构示意图,其中,箭头方向表示长连杆所受拉力方向;
图7是本发明实施例1的助力椅在第三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其中,座位部处于平放状态;
图8是图5在其他实施例中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图8在另一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本发明实施例2的助力椅在第一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其中,座位部处于竖立状态;
图11是图10中I区域的局部放大图;
图12是本发明实施例2的助力椅在第二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其中,座位部处于平放状态;
图13是图12中I I区域的局部放大图。
图标:1-座椅撑部;11-水平放置台;12-支腿;121-前支腿;122-后支腿;13-横梁;14-安装杆;2-座位部;21-座腔;3-背靠部;4-支撑部;41-腋托板;421-机架;422-支撑杆;423-长连杆;4231-避让槽;424-短连杆;425-限位杆;426-连接杆;43-弹片式套筒;5-连杆机构;51-主动杆;52-第一连杆;53-第二连杆;54-第三连杆;6-推动机构;61-电动推杆;7-脚踏部;71-踏板;72-靠板;8-滑动组件;81-滑轨;82-滑座;9-拉绳;10-弹簧。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实施方式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方式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方式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方式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方式,而不是全部的实施方式。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方式,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发明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发明的选定实施方式。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方式,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设备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发明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实施例1
结合图1至图4,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带有腋下支撑装置的助力椅,包括:座椅撑部1、座位部2、背靠部3以及支撑部4。
其中,座椅撑部1具有一水平放置台11。在本实施例中,座椅撑部1包含前支腿121和后支腿122,且至少设有四个,以平稳放置座椅撑部1。支腿12之间均连接有横梁13,横梁13设于各支腿12的顶端,且横梁13之间围合形成该水平放置台11。优选地,各支腿12、横梁13均为铝型材,质轻且便于拆装及搬运。
座位部2可翻转的配置于水平放置台11上,座位部2具有竖向配置在水平放置台11上的竖立状态以及横置于水平放置台11上的平放状态。背靠部3可翻转的配置于座位部2远离座椅撑部1的一端,座位部2处于竖立状态或平放状态时,背靠部3均相对水平放置台11竖向设置,以供用户倚靠使用。通过可翻转配置在座椅撑部1上的座位部2以及可翻转配置在座位部2上的背靠部3之间的翻转配合,使得座位部2在竖立状态和平放状态之间切换,对应辅助用户站立或坐下,且背靠部3始终与水平放置台11竖向设置以供用户倚靠使用,操作便利且实用性强。需要说明的是,翻转设置的座位部2以及背靠部3为现有折叠椅所具备的展开和转动功能,可以是通过在两者之间设置开合页或者活动铰链等连接件,经由人为施力来实现座位部2和背靠部3在座椅撑部1上的折叠状态,在此不再赘述。在后文中会进一步详述连杆机构5与推动机构6对座位部2的翻转控制。
支撑部4配置在背靠部3的左右两侧,用以支撑用户的腋下。支撑部4均包含用以承托腋下的腋托板41以及控制腋托板41在使用状态和避让状态之间转换的联动机构。腋托板41通过联动机构装配在背靠部3上,座位部2处于竖立状态,联动机构控制腋托板41沿水平方向相对凸出且横置于背靠部3,使得腋托板41处于可承托用户腋下的使用状态。座位部2处于平放状态,联动机构控制腋托板41沿竖直方向相对与背靠部3平行放置,使得腋托板41处于相对远离用户的避让状态。其中,支撑部4在使用时相对凸出横置在背靠部3上,在不使用时相对避让回收。座位部2处于竖立状态时,用户站立在相对竖向设置的座位部2、背靠部3一侧,通过其腋下放置在相对沿水平方向相对凸出且横置于背靠部3的腋托板41上,以支撑用户上半身重量,避免发生摔倒等事故。在座位部2处于平放状态时,用户坐在座位部2上且倚靠在背靠部3,此时联动机构控制腋托板41沿竖直方向相对与背靠部3相互平行放置,使得腋托板41处于相对远离用户的避让状态,便于用户坐下后倚靠在背靠部3上。
请参阅图3至图7,联动机构包括配置在背靠部3上的机架421、分别铰接配置在机架421两端的支撑杆422和长连杆423、以及连接支撑杆422与长连杆423的短连杆424。其中,腋托板41配置在支撑杆422远离其铰接点的一端,且长连杆423开设有避让槽4231,用以容置短连杆424以及穿设支撑杆422,以使支撑杆422与长连杆423沿机架421之间交叉且相互避让转动。短连杆424铰接在支撑杆422与长连杆423之间,且长连杆423为受力杆,长连杆423受控于外力,以使长连杆423带动短连杆424转动至容置于避让槽4231内且与支撑杆422相互垂直。当长连杆423在外力的拉动下沿其与机架421的铰接点转动至长连杆423和机架421的铰接点、短连杆424和支撑杆422的铰接点、长连杆423和短连杆424的铰接点,三个铰接点处于同一直线位置上,使得联动机构处在死点位置,此时支撑杆422相对沿水平方向凸出置于背靠部3,以使腋托板41处于使用状态。由于联动机构此时处于死点位置,支撑杆422上的腋托板41可承受用户腋下提供的较大按压力。直至解除外力对长连杆423的拉动,支撑杆422受其端部配置的腋托板41自身重力,从而带动短连杆424转动,进而带动长连杆423转动,直至支撑杆422大致沿竖向方向静置,以使腋托板41处于避让状态。
具体地,避让槽4231的长度至少大于短连杆424的长度与支撑杆422的宽度之和,使得短连杆424可容置在避让槽4231内,且穿设于避让槽4231且与长连杆423沿机架421之间交叉且相互避让转动的支撑杆422,在联动机构处于死点位置时,使得支撑杆422带动短连杆424容置在避让槽4231内,长连杆423和机架421的铰接点、短连杆424和支撑杆422的铰接点、长连杆423和短连杆424的铰接点,三个铰接点处于同一直线位置上。需要说明的是,在其他实施例中,长连杆423亦可以是由两块分别铰接在机架421同一端部的两外端面上的板体所组成,两板体之间形成一间隙可供支撑杆422穿设,且可容置一端铰接在两板体的另一端内端面上的短连杆424,实现联动杆体相对转动至死点位置,利于支撑杆422沿按压方向上的相对限位支撑。
进一步地,机架421的一端沿竖向方向设有一限位杆425,限位杆425用以相对抵接支撑处于使用状态时的长连杆423。限位杆425竖向配置在机架421与长连杆423的铰接点的一侧,使得处于死点位置的长连杆423恰好抵接在限位杆425上,避免外力继续拉动长连杆423转动(沿图中逆时针方向转动),进而稳固腋托板41的支撑使用。
优选地,腋托板41的上端面呈一适配于用户腋下的弧度,符合人体工学且提升腋托支撑的舒适性。在本实施例中,腋托板41相对支撑杆422高度可调,腋托板41通过弹片式套筒43装配在支撑杆422的一端,经由套筒配置在支撑杆422上,腋托板41连接至弹片,且弹片相对套设在套筒里以实现腋托板41与支撑杆422之间的高度可调节,适用于不同身高的用户,适用性强。需要说明的是,在其他实施例中亦可以通过伸缩杆或调节件等装置来实现。
请参阅图5至图9,前支腿121所在的前端面配置有一可升降移动的脚踏部7。其中,脚踏部7与支撑部4相联动,从而通过控制脚踏部7的升降,以使支撑部4的腋托板41对应在使用状态和避让状态之间切换。
具体是这样实现脚踏部7与支撑部4之间的相互联动。支撑部4与脚踏部7之间连接一拉绳9,拉绳9其中一端连接至长连杆423,另一端沿背靠部3、座位部2连接至脚踏部7上,经由脚踏部7的升降移动,使得拉绳9带动长连杆423沿其与机架421的铰接点转动,对应使得支撑杆422带动腋托板41在使用状态和避让状态之间转换。在本实施例中,脚踏部7包含呈L型的踏板71和靠板72。靠板72相对竖向配置,且靠板72与座椅撑部1之间设有带动脚踏部7沿竖向方向升降移动的滑动组件8。滑动组件8包含沿竖向配置在座椅撑部1上的滑轨81以及可滑动设置在滑轨81上的滑座82,靠板72与滑座82固定相连。踏板71下端面设有一弹簧10,弹簧10抵接至踏板71以提供脚踏部7沿竖向方向上升移动的弹力,从而带动脚踏部7上升移动。踏板71在未受到用户在站立时提供的向下按压力,在弹簧10的弹力作用下使得踏板71在滑座82的带动下沿滑轨81上升移动直至到达一定的高度,此时拉绳9未提供长连杆423拉力,且在支撑板一端的腋托板41自身重力作用下,使得腋托板41处于避让状态。
较优选地,拉绳9为钢丝绳。钢丝绳具有一定的弹性力以及刚度,经由座位部2在竖立状态和平放状态之间切换,钢丝绳始终处于拉伸状态,以为脚踏部7与支撑部4之间的联动提供拉力。在本实施例中,钢丝绳其中一端固连在脚踏部7上,另一端沿助力椅的外框架布设直至连接到支撑部4的长连杆423上,且固连在长连杆423杆远离其与机架421的铰接点的一侧,从而使得始终处于紧绷状态的钢丝绳在脚踏部7受外部按压力(用户双脚的踩踏力)时,为长连杆423的转动提供拉力,使得联动机构转动至死点位置,腋托板41处于使用状态。在脚踏部7未受外部按压力时,脚踏部7在弹簧10的推动下上升移动,解除了钢丝绳对长连杆423的拉力(往死点位置移动的力),使得联动机构在腋托板41重力的作用下相对转动,腋托板41处于避让状态。
需要说明的是,拉绳9在助力椅外框架上的布设,可以是通过在助力椅的外框架上对应开设有导向孔(未图示),拉绳9穿设于各导向孔内以实现在脚踏部7与长连杆423之间的绷紧连接。也可以是沿拉绳9的拉动路径上分别设有导向轮,且拉绳9贴紧配置在各导向轮的导向端面上,从而实现拉绳9在脚踏部7与长连杆423之间的连接,对应导向拉动长连杆423。
更进一步地,两个支撑部4之间通过连接杆426相联动,其中连接杆426连接于两个长连杆423之间,使得两支撑部4之间同步处于使用状态或避让状态。优选地,连接杆426设置在两长连杆423远离其与机架421铰接点的一端,且拉绳9一端系在连接杆426上,从而通过拉动连接杆426以带动长连杆423转动。
本实施例的助力椅的工作方式如下:
用户在未使用时,弹簧10向上驱动脚踏部7到达一定的高度,此时拉绳9未给长连杆423提供拉力,腋托板41处于避让状态。用户使用座椅时,通过依靠在座位部2和背靠部3上,且站立在脚踏部7上,使得脚踏部7沿竖直方向下降至地面上,此时拉绳9在脚踏部7的带动下,拉动长连杆423,为长连杆423提供外部拉力,使其转动到死点位置,对应腋托板41处于使用状态,供用户腋下支撑。直至座位部2翻转至平放状态,且背靠部3对应竖向设置,此时用户的重心转移至座位部2上,弹簧10推动踏板71沿竖直方向上升移动,同时使得用户双脚上移对应调整合适坐姿,此时拉绳9解除对长连杆423的外部拉力,以使腋托板41回复至避让状态。直至用户需要站立时,其重心又回到了双脚上,进而将脚踏部7按压至地面上,此时腋托板41又回复至使用状态,供用户起身的支撑使用。
实施例2
结合图10至图13,在本实施例中,座位部2及背靠部3是这样实现之间的翻转设置的。连杆机构5至少包含主动杆51、第一连杆52、第二连杆53以及第三连杆54。座位部2与主动杆51相连,从而跟随主动杆51相对移动。其中,第三连杆54为连杆机构5中的机架,主动杆51以及第二连杆53沿机架421转动,对应使得配置于主动杆51上的座位部2在竖立状态和平放状态之间转换。背靠部3与第一连杆52相连,且背靠部3在座位部2处于竖立状态或平放状态时,均相对水平放置台11竖向设置,经由推动机构6驱动主动杆51沿第三连杆54转动,使得座位部2在竖立状态和平放状态之间转换,对应辅助用户站立或坐下,且通过控制机构用以控制推动机构6的启停,进而实现座位部2与背靠部3的翻转联动。推杆机构以及控制机构的具体设置在后文作进一步详述。
更进一步地,连杆机构5为平行四边形连杆机构5。第三连杆54相对延伸固设在其中一前支腿121上,以作为连杆机构5中的固定机架。主动杆51为连杆机构5中的受力杆,且主动杆51与第二连杆53与横梁13相适配,使得主动杆51受外力作用以转动至横置于对应的横梁13上,从而带动座位部2处于平放状态。在本实施例中,主动杆51一端连接到第一连杆52上,另一端与第三连杆54相连接。第一连杆52另一端连接到第二连杆53上,第二连杆53的两端分别与第一连杆52和第三连杆54相连接,第三连杆54另一端与主动杆51连接,以联动形成平行四边形连杆机构5。优选地,主动杆51、第一连杆52、第二连杆53、第三连杆54之间均通过转动副相互铰接。且连杆机构5为双摇杆连杆机构5,主动杆51、第二连杆53为长边,且主动杆51、第二连杆53均为摇杆,第一连杆52对应为连接杆,实现四连杆机构5的高效联动。
在本实施例中,座位部2处于平放状态时,连杆机构5大致呈矩形,此时第一连杆52、第三连杆54分别与主动杆51或第二连杆53相垂直。座位部2处于竖立状态时,主动杆51、第一连杆52、第二连杆53和第三连杆54均大致竖向设置,且第一连杆52、第三连杆54分别与主动杆51或第二连杆53相平行。其中,四连杆机构5的每一铰接点分别且最多配置在其中一个杆体中的端点位置,使得连杆机构5转动以带动座位部2处于竖立状态时,各个杆体的长度因铰接点的逐一设置,足够使得连杆机构5之间的杆体大致呈竖向平行设置,进而保证了第一杆体在座位部2的两种不同状态下均处于相对竖向设置,从而使得连接配置在第一杆体一侧的背靠部3在座位部2处于两种不同状态下均相对水平放置台11竖向设置。
请参阅图,本申请的助力椅具有两个连杆机构5,且分别配置于水平放置台11的左右两侧位置。与之对应的,推动机构6设有两个,且单独驱动每一连杆机构5运转。在本实施例中,座位部2连接固设于两主动杆51之间,以跟随主动杆51相移动。座位部2大致呈矩形,供用户坐下使用。其中,两第一连杆52之间连接有一横向杆,背靠部3竖向配置在横向杆上且与第一连杆52相平行设置,经由连杆机构5转动,背靠部3与第一连杆52保持相互平行设置,以使背靠部3相对水平放置台11竖向设置,供用户倚靠使用。
进一步地,横向杆沿第一连杆52向外延伸设置,且其延伸处配置有供用户抓握使用的扶手部。扶手部上装配有按钮开关,方便用户控制使用。按钮开关与控制机构之间电连接,从而控制推动机构6的伸缩推动。需要说明的是,按钮开关、控制机构以及推动机构6之间均为电连接,通过按钮开关进一步控制推动机构6中的电动推杆61的伸缩移动,以实现座位部2、背靠部3之间的联动控制。
更佳地,座位部2开设有一与用户臀部相适配的座腔21,座腔21大致位于座位部2的端面的中间位置。且座椅撑部1中与处于平放状态的座位部2上的座腔21对应设有用户如厕后收集***物的容器(未图示),使得本申请的助力椅用以供用户如厕时的辅助用户坐下使用以及如厕后辅助用户站立。
需要说明的是,可以是通过推动机构6驱动主动杆51沿第三连杆54转动。例如,推动机构6优选为现有的电动推杆61,电动推杆61配置于座椅撑部1的一侧,且其输出轴铰接至主动杆51或座位部2上,从而推动座位部2在竖立状态和平放状态之间移动,在此不再赘述。
以上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仅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凡属于本发明思路下的技术方案均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Claims (9)

1.一种带有腋下支撑装置的助力椅,其特征在于,包括:
座椅撑部(1),具有一水平放置台(11);
座位部(2),可翻转的配置于所述水平放置台(11)上,所述座位部(2)具有竖向配置在所述水平放置台(11)上的竖立状态以及横置于所述水平放置台(11)上的平放状态;
背靠部(3),可翻转的配置于所述座位部(2)远离所述座椅撑部(1)的一端,所述座位部(2)处于竖立状态或平放状态时,所述背靠部(3)均相对所述水平放置台(11)竖向设置,以供用户倚靠使用;
支撑部(4),配置在所述背靠部(3)的左右两侧,用以支撑用户的腋下;所述支撑部(4)均包含用以承托腋下的腋托板(41)以及控制所述腋托板(41)在使用状态和避让状态之间转换的联动机构;所述腋托板(41)通过所述联动机构装配在所述背靠部(3)上,所述座位部(2)处于竖立状态,所述联动机构控制所述腋托板(41)沿水平方向相对凸出且横置于所述背靠部(3),使得所述腋托板(41)处于可承托用户腋下的使用状态;所述座位部(2)处于平放状态,所述联动机构控制所述腋托板(41)沿竖直方向相对与所述背靠部(3)平行放置,使得所述腋托板(41)处于相对远离用户的避让状态;
以及,所述联动机构包括配置在所述背靠部(3)上的机架(421)、分别铰接配置在所述机架(421)两端的支撑杆(422)和长连杆(423)、以及连接所述支撑杆(422)与所述长连杆(423)的短连杆(424);其中,所述腋托板(41)配置在所述支撑杆(422)远离其铰接点的一端,且所述长连杆(423)开设有避让槽,用以容置穿设所述支撑杆(422),以使所述支撑杆(422)与所述长连杆(423)沿所述机架(421)之间交叉且相互避让转动;所述短连杆(424)铰接在所述支撑杆(422)与所述长连杆(423)之间,且所述长连杆(423)为受力杆,所述长连杆(423)受控于外力,以使所述长连杆(423)带动所述短连杆(424)转动至容置于所述避让槽内且与所述支撑杆(422)相互垂直,所述长连杆(423)和机架(421)的铰接点、所述短连杆(424)和支撑杆(422)的铰接点、所述长连杆(423)和短连杆(424)的铰接点,三个铰接点处于同一直线位置上,此时所述支撑杆(422)相对沿水平方向凸出置于所述背靠部(3),以使所述腋托板(41)处于使用状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助力椅,其特征在于,解除外力对所述长连杆(423)控制,所述支撑杆(422)受其端部配置的所述腋托板(41)自身重力,从而带动所述短连杆(424)转动,进而带动所述长连杆(423)转动,直至所述支撑杆(422)大致沿竖向方向静置,以使所述腋托板(41)处于避让状态。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助力椅,其特征在于,所述避让槽的长度至少大于所述短连杆(424)的长度与所述支撑杆(422)的宽度之和。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助力椅,其特征在于,所述机架(421)的一端沿竖向方向设有一限位杆(425),所述限位杆(425)用以相对抵接支撑处于使用状态时的所述长连杆(423)。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助力椅,其特征在于,所述腋托板(41)的上端面呈一适配于用户腋下的弧度,所述腋托板(41)相对所述支撑杆(422)高度可调。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助力椅,其特征在于,所述座椅撑部(1)包含前支腿(121)和后支腿(122),且至少设有四个,以平稳放置所述座椅撑部(1);所述前支腿(121)所在的前端面配置有一可升降移动的脚踏部(7),所述脚踏部(7)与所述支撑部(4)相联动,从而通过控制所述脚踏部(7)的升降,以使所述支撑部(4)的腋托板(41)对应在使用状态和避让状态之间切换。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助力椅,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部(4)与所述脚踏部(7)之间连接一拉绳(9),所述拉绳(9)其中一端连接至所述长连杆(423),另一端沿所述背靠部(3)、座位部(2)连接至所述脚踏部(7)上,经由所述脚踏部(7)的升降移动,使得所述拉绳(9)带动所述长连杆(423)沿其与机架(421)的铰接点转动。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助力椅,其特征在于,所述脚踏部(7)包含呈L型的踏板(71)和靠板(72);所述靠板(72)相对竖向配置,且所述靠板(72)与座椅撑部(1)之间设有带动所述脚踏部(7)沿竖向方向升降移动的滑动组件(8);所述滑动组件(8)包含沿竖向配置在所述座椅撑部(1)上的滑轨(81)以及可滑动设置在所述滑轨(81)上的滑座(82),所述靠板(72)与所述滑座(82)固定相连;所述踏板(71)下端面设有一弹簧(10),所述弹簧(10)抵接至所述踏板(71)以提供所述脚踏部(7)沿竖向方向上升移动的弹力,从而带动所述脚踏部(7)上升移动。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助力椅,其特征在于,所述拉绳(9)为钢丝绳,经由所述座位部(2)在竖立状态和平放状态之间切换,所述钢丝绳始终处于拉伸状态,以为所述脚踏部(7)与所述支撑部(4)之间的联动提供拉力。
CN202010067287.5A 2020-01-20 一种带有腋下支撑装置的助力椅 Active CN111134475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067287.5A CN111134475B (zh) 2020-01-20 一种带有腋下支撑装置的助力椅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067287.5A CN111134475B (zh) 2020-01-20 一种带有腋下支撑装置的助力椅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134475A CN111134475A (zh) 2020-05-12
CN111134475B true CN111134475B (zh) 2024-06-28

Family

ID=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11533479U (zh) * 2020-01-20 2020-09-22 华侨大学 一种带有腋下支撑装置的助力椅

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11533479U (zh) * 2020-01-20 2020-09-22 华侨大学 一种带有腋下支撑装置的助力椅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1134561B (zh) 一种多功能如厕助力椅
US4949408A (en) All purpose wheelchair
US5984411A (en) Elevator chair
US7165778B2 (en) Manually operable standing wheelchair
US20040227331A1 (en) Multi-functional wheelchair
EP0278974A1 (en) Combination wheelchair and walker apparatus
US6154896A (en) Heavy duty power-assisted toilet seat lift assembly
CN211633024U (zh) 一种多功能如厕助力椅
GB2418846A (en) Chair incorporating a mechanism to assist rising
CN113101152A (zh) 一种防摔倒坐站两用的助行车
CN210408249U (zh) 一种坐便起身助力装置
JP5666670B2 (ja) 補助機構付きチェアー
JP2020531229A (ja) 起立補助椅子及び車椅子
JP4410845B2 (ja) ポ−タブルトイレ用フレ−ム
JP2000300611A (ja) 起立介助椅子
GB2380399A (en) Power operated lift reclining chair
CN111134475B (zh) 一种带有腋下支撑装置的助力椅
JP2606353Y2 (ja) リフトアップチェア
CN211533479U (zh) 一种带有腋下支撑装置的助力椅
CN211431782U (zh) 一种变胞机构式助力椅
CN215606974U (zh) 一种防摔倒坐站两用的助行车
CN111109906B (zh) 一种变胞机构式助力椅
US9421138B1 (en) Self-propelling standing commode wheelchair
US5046571A (en) Vertically adjustable wheel chair
JP7035195B2 (ja) 起立補助椅子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