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132382A - 连接模式的控制方法、终端及存储介质 - Google Patents

连接模式的控制方法、终端及存储介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132382A
CN111132382A CN201911319793.2A CN201911319793A CN111132382A CN 111132382 A CN111132382 A CN 111132382A CN 201911319793 A CN201911319793 A CN 201911319793A CN 111132382 A CN111132382 A CN 11113238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ase station
terminal
event
message
connection mod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1319793.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庄云腾
唐凯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Priority to CN201911319793.2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1132382A/zh
Publication of CN11113238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132382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6/00Connection management
    • H04W76/30Connection release
    • H04W76/34Selective release of ongoing connec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52/00Power management, e.g. TPC [Transmission Power Control], power saving or power classes
    • H04W52/02Power saving arrangements
    • H04W52/0209Power saving arrangements in terminal devices
    • H04W52/0212Power saving arrangements in terminal devices managed by the network, e.g. network or access point is master and terminal is slav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52/00Power management, e.g. TPC [Transmission Power Control], power saving or power classes
    • H04W52/02Power saving arrangements
    • H04W52/0209Power saving arrangements in terminal devices
    • H04W52/0225Power saving arrangements in terminal devices using monitoring of external events, e.g. the presence of a signal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52/00Power management, e.g. TPC [Transmission Power Control], power saving or power classes
    • H04W52/02Power saving arrangements
    • H04W52/0209Power saving arrangements in terminal devices
    • H04W52/0225Power saving arrangements in terminal devices using monitoring of external events, e.g. the presence of a signal
    • H04W52/0245Power saving arrangements in terminal devices using monitoring of external events, e.g. the presence of a signal according to signal strength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6/00Connection management
    • H04W76/10Connection setup
    • H04W76/15Setup of multiple wireless link connec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24/00Supervisory, monitoring or testing arrangements
    • H04W24/10Scheduling measurement reports ; Arrangements for measurement report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D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ICT], I.E.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AIMING AT THE REDUCTION OF THEIR OWN ENERGY USE
    • Y02D30/00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Y02D30/70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连接模式的控制方法、终端及存储介质。其中,连接模式的控制方法应用于终端;所述终端工作在双连接模式下;在双连接模式下,所述终端与第一基站和第二基站均进行通信;所述第一基站为主基站;所述第二基站为辅基站;所述控制方法包括:当所述终端满足第一设定条件时,所述终端向所述第一基站上报第一事件;上报的第一事件用于供所述第一基站根据第一事件下发第一消息;所述终端接收所述第一消息,并根据所述第一消息释放与所述第二基站的连接。

Description

连接模式的控制方法、终端及存储介质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无线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连接模式的控制方法、终端及存储介质。
背景技术
在第五代(5th Generation,5G)移动通信新空口(New Radio,NR)的非独立(Non-Standalone,NSA)组网方式下,终端可以工作在双连接(Dual Connection,DC)模式。在双连接模式下,终端与主基站和辅基站均进行通信,例如,终端与NSA中的长期演进(Long TermEvolution,LTE)基站和NR基站均进行通信,导致终端的功耗过大。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连接模式的控制方法、终端及存储介质,以至少解决相关技术中当终端工作在双连接模式时功耗过大的问题。
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连接模式的控制方法,应用于终端;所述终端工作在双连接模式下;在双连接模式下,所述终端与第一基站和第二基站均进行通信;所述第一基站为主基站;所述第二基站为辅基站;所述控制方法包括:
当所述终端满足第一设定条件时,所述终端向所述第一基站上报第一事件;上报的第一事件用于供所述第一基站根据第一事件下发第一消息;
所述终端接收所述第一消息,并根据所述第一消息释放与所述第二基站的连接。
其中,上述方案中,所述终端向所述第一基站上报第一事件,包括:
所述终端将所述第二基站的信号质量门限修改为第一门限值,以触发自身向所述第一基站上报所述第一事件;其中,
所述第一门限值高于所述第一参数值。
上述方案中,所述终端向所述第一基站上报第一事件,包括:
所述终端将所述第一参数值修改为第二参数值,以触发自身向所述第一基站上报所述第一事件;其中,
所述第二参数值低于所述第二基站的信号质量门限。
上述方案中,所述当所述终端满足第一设定条件时,所述终端向所述第一基站上报第一事件,包括:
在所述终端的连接模式控制功能开启的情况下,当所述终端满足所述第一设定条件时,所述终端向所述第一基站上报第一事件。
上述方案中,所述当所述终端满足第一设定条件时,所述终端向所述第一基站上报第一事件,包括:
当所述终端满足第一设定条件时,所述终端判断自身是否处于灭屏状态;
在自身处于灭屏状态的情况下,所述终端向所述第一基站上报第一事件。
上述方案中,所述终端接收所述第一消息,包括:
所述终端接收所述第一基站通过无线资源控制(RRC,Radio Resource Control)信令发送的所述第一消息;其中,
所述第一消息为RRC连接重配置消息。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终端,终端工作在双连接模式下;在双连接模式下,所述终端与第一基站和第二基站均进行通信;所述第一基站为主基站;所述第二基站为辅基站;所述终端包括:
上报单元,用于当所述终端满足第一设定条件时,向所述第一基站上报第一事件;上报的第一事件用于供所述第一基站根据第一事件下发第一消息;
接收单元,用于接收所述第一消息;
配置单元,用于根据所述第一消息释放与所述第二基站的连接。
其中,上述方案中,所述上报单元用于:
将所述第二基站的信号质量门限修改为第一门限值,以触发自身向所述第一基站上报所述第一事件;其中,
所述第一门限值高于所述第一参数值。
上述方案中,所述上报单元用于:
将所述第一参数值修改为第二参数值,以触发自身向所述第一基站上报所述第一事件;其中,
所述第二参数值低于所述第二基站的信号质量门限。
上述方案中,所述上报单元用于:
在所述终端的连接模式控制功能开启的情况下,当所述终端满足所述第一设定条件时,向所述第一基站上报第一事件。
上述方案中,所述上报单元用于:
当所述终端满足第一设定条件时,判断所述终端是否处于灭屏状态;
在所述终端处于灭屏状态的情况下,向所述第一基站上报第一事件。
上述方案中,所述接收单元用于:
接收所述第一基站通过RRC信令发送的所述第一消息;其中,
所述第一消息为RRC连接重配置消息。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终端,所述终端工作在双连接模式下;在双连接模式下,所述终端与第一基站和第二基站均进行通信;所述第一基站为主基站;所述第二基站为辅基站;所述终端包括通信接口和处理器;
当所述终端满足第一设定条件时,所述通信接口用于在所述处理器的控制下向所述第一基站上报第一事件,并接收第一消息;上报的第一事件用于供所述第一基站根据第一事件下发所述第一消息;
所述处理器用于根据所述第一消息释放与所述第二基站的连接。
其中,上述方案中,所述处理器用于:
将所述第二基站的信号质量门限修改为第一门限值,以触发所述通信接口向所述第一基站上报所述第一事件;其中,
所述第一门限值高于所述第一参数值。
上述方案中,所述处理器用于:
将所述第一参数值修改为第二参数值,以触发所述通信接口向所述第一基站上报所述第一事件;其中,
所述第二参数值低于所述第二基站的信号质量门限。
上述方案中,所述通信接口用于:
在所述终端的连接模式控制功能开启的情况下,当所述终端满足所述第一设定条件时,在所述处理器的控制下向所述第一基站上报第一事件。
上述方案中,所述处理器还用于:
当所述终端满足第一设定条件时,判断所述终端是否处于灭屏状态;
所述通信接口用于在所述终端处于灭屏状态的情况下,在所述处理器的控制下向所述第一基站上报第一事件。
上述方案中,所述通信接口用于:
接收所述第一基站通过RRC信令发送的所述第一消息;其中,
所述第一消息为RRC连接重配置消息。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上述连接模式的控制方法的步骤。
本申请实施例中,终端工作在双连接模式下,当终端满足设定条件时,终端向主基站上报第一事件,以使主基站根据第一事件下发第一消息,重新对终端进行连接配置,这样一来,终端根据第一消息重新进行连接配置,释放与辅基站的连接,实现双连接模式的禁用,终端切换至单连接模式下工作,仅与主基站进行通信,由此减少了终端所产生的功耗。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NSA组网方式下的双连接的架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终端在双连接模式下的通信模块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连接模式的控制方法的实现流程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提供的连接模式的控制方法的实现流程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终端开启连接模式控制功能的实现流程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终端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终端的硬件组成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申请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申请,并不用于限定本申请。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之间,在不冲突的情况下,可以任意组合。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连接模式的控制方法,可以应用于如图1所示的NSA组网方式下的双连接架构中。其中,终端101可以与主基站102(也称为主节点)建立空口连接,从而实现与主基站102之间的通信;终端101还可以同时与主基站102和辅基站103(也称为辅节点)建立空口连接,从而同时实现与主基站102和辅基站103之间的通信。
终端101在双连接模式下,与主基站102和辅基站103同时建立两个连接,其中,主基站102主要负责传输信令,辅基站103负责传输数据。终端101在单连接模式下,与主基站102建立连接,不与辅基站103建立连接,主基站102负责传输信令和数据。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主要针对能够工作在双连接模式及单连接模式下的终端。
图1所示的主基站102和辅基站103,在一个例子中,主基站102为LTE基站,辅基站103为NR基站。在另一个例子中,主基站102为NR基站,辅基站103也为NR基站。在又一个例子中,主基站102为NR基站,辅基站103为LTE基站。本申请实施例对主基站102和辅基站103的类型不做限制。
在一个示例中,双连接模式为进化的通用移动通信***(UMTS,Universal MobileTelecommunications System)陆地无线接入(EUTRA,Evolved-UMTS Terrestrial RadioAccess)和NR双连接(EN-DC,EUTRA-NR Dual Connectivity)模式或下一代EN-DC(NGEN-DC,next generation EN-DC)模式,这种情况下,主基站102为LTE基站,辅基站103为NR基站,终端101与LTE基站和NR基站均进行通信。
需要说明的是,双连接模式并不局限于上述EN-DC模式或NGEN-DC模式,本申请实施例对于双连接模式的具体类型不做限定。
具体实现时,主基站102和辅基站103的部署方式可以为共站部署(如,NR基站和LTE基站可以设置在一个实体设备上),也可以为非共站部署(如,NR基站和LTE基站可以设置在不同实体设备上),本申请对此可以不做限定。这里,LTE基站也可以称为演进基站(eNB,evolved Node B),NR基站也可以称为下一代基站(gNB,next generation Node B)。需要说明的是,对于主基站102和辅基站103覆盖范围的相互关系本申请可以不做限定,例如主基站102和辅基站103可以重叠覆盖。
对于终端101的具体类型,本申请可以不做限定,其可以为任何支持上述双连接模式的用户设备,例如可以为智能手机、个人计算机、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和便携式可穿戴设备等。
图2为终端在双连接模式下的通信模块的结构图,如图2所示,终端为实现与两个基站的同时通信,需要具备两套通信模块,两套通信模块分别对应两个基站。其中,第一调制解调模块(modem)和第一射频通路(包括第一射频电路和第一射频天线)形成第一套通信模块,第一套通信模块对应主基站。第二调制解调模块(modem)和第二射频通路(包括第二射频电路和第二射频天线)形成第二套通信模块,第二套通信模块对应辅基站。在一个示例中,第一modem为4G modem,第二modem为5G modem,第一射频电路为4G RF,第二射频电路为5G RF。双连接模式下,第一通信模块和第二通信模块同时工作,终端与主基站和辅基站同时进行通信,相比于单连接模式下终端只需要与主基站进行通信,双连接模式下的终端耗电量更大。可以理解地是,若上述两套通信模块通过双模片上***(SOC,System on Chipp)芯片等方式进行集成,则也适用于本申请中提出的从双连接模式切换单连接模式的情况,本申请对单连接与双连接的相关描述不限定在图2示出的通信模块的结构中。
下面将通过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具体地对本申请的技术方案以及本申请的技术方案如何解决上述技术问题进行详细说明。下面这几个具体的实施例可以相互结合,对于相同或相似的概念或过程可能在某些实施例中不再赘述。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连接模式的控制方法的实现流程示意图,本申请实施例中,终端处于双连接模式,在双连接模式下,终端与第一基站和第二基站均进行通信,其中,第二基站负责传输数据,第一基站主要负责传输信令,终端与第一基站和第二基站形成双连接架构,参照图1。
如图3所示出的,连接模式的控制方法包括:
S301:当所述终端满足第一设定条件时,所述终端向所述第一基站上报第一事件;上报的第一事件用于供所述第一基站根据第一事件下发第一消息。
这里,当所述终端满足所述第一设定条件时,表征所述终端需要禁用双连接模式。在实际应用中,可以结合终端的运行状况来确定终端是否需要禁用双连接模式。通常,当终端的运行状况表明终端功耗较大,或者表明终端工作在单连接模式下即可满足当前的运行需求时,为了避免终端因为工作在双连接模式下而产生较大的功耗,可以认定此时终端需要禁用双连接模式,并进一步地在终端中禁用双连接模式。其中,终端需要禁用双连接模式时对应的运行状况,可以为终端的耗电量、网络连接状况、运行应用、终端处理器的温度等能够反映出终端需要禁用双连接模式的任意一类或多类运行状况。
示例性地,可以在以下至少一类终端的运行状况发生时,确定终端需要禁用双连接模式:
终端的剩余电量不足或掉电速度过快;
终端的处理器温度过高;
终端在灭屏状态下的网络流量或网络传输速率低于相应的门限;
终端当前运行的应用在维持较低传输速率的条件下即可保证用户的使用体验;
终端与第二基站的连接状况较差,例如终端与第二基站的连接频繁断开,或者与第二基站的传输速率不稳定。
可以理解的是,确定终端需要禁用双连接模式时,终端的运行状况不限于上述列举的几种运行状况。且在实际应用时,可以通过为相应的运行状况参数设置门限的方式,量化地分析出终端的运行状况是否满足第一设定条件。
在终端满足第一设定条件的情况下,若终端自身工作在单连接模式,则不需要实施本方案,但若终端自身当前工作在双连接模式,则需要对双连接模式进行禁用。因此,这里,终端需要工作在双连接模式。在双连接模式下,终端与第一基站和第二基站均进行通信;第一基站为主基站;第二基站为辅基站。
当终端工作在双连接模式,且满足第一设定条件时,终端触发向第一基站上报第一事件。对于第一基站来说,在接收到第一事件后,会向上报第一事件的终端下发第一消息,以引导终端进行连接重配置,终端在重配置过程中根据第一消息的引导,释放与该第二基站的连接。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事件为A2事件。在实际应用中,上报A2事件的触发条件为:终端测量到的基站的信号质量小于该基站的信号质量对应的门限值。其中,基站的信号质量对应的门限值为在终端侧预先配置好的关于该基站的门限值。
基于此,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所述终端向第一基站上报A2事件,包括:
S401:所述终端测量得到第一参数值;所述第一参数值表征所述第二基站的信号质量。
这里,第一参数值可以为以下任一类型的参数的参数值:
参考信号接收功率(RSRP,Reference Signal Receiving Power);
参考信号接收质量(RSRQ,Reference Signal Receiving Quality);
信号与干扰加噪声比(SINR,Signal to Interference plus Noise Ratio)。
S402:所述终端基于所述第一参数值,通过修改参数的方式触发自身向所述第一基站上报A2事件。
这里,在测量得到表征第二基站的信号质量的第一参数值后,终端通过修改参数的方式触发自身向第一基站上报A2事件,这样一来,即使在实际情况不满足A2事件的上报条件的情况下,也能够由终端触发上报A2事件,以此实现对双连接模式的禁用。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终端向所述第一基站上报第一事件,包括:
所述终端将所述第二基站的信号质量门限修改为第一门限值,以触发自身向所述第一基站上报所述第一事件;其中,
所述第一门限值高于所述第一参数值。
这里,终端根据测量得到的第一参数值,将第二基站的信号质量门限修改为高于第一参数值的一个门限值,这样一来,相当于终端测量到的第二基站的信号质量小于第二基站的信号质量门限,从而触发终端向第一基站上报第一事件。
需要说明的是,上文中,终端修改的信号质量门限的参数类型与第一参数值的参数类型相同,例如,若第一参数值为测量得到的第二基站的RSRP值,那么修改的为第二基站的RSRP门限;若第一参数值为测量得到的第二基站的RSRQ值,那么修改的为第二基站的RSRQ门限。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终端向所述第一基站上报第一事件,包括:
所述终端将所述第一参数值修改为第二参数值,以触发自身向所述第一基站上报所述第一事件;其中,
所述第二参数值低于所述第二基站的信号质量门限。
这里,终端不改变预先配置好的第二基站的信号质量门限,而是将第一参数值进行修改,将第一参数值修改为一个小于该信号质量门限的第二参数值,这样一来,也相当于终端测量到的第二基站的信号质量小于第二基站的信号质量门限,从而触发终端向第一基站上报第一事件。
S302:所述终端接收所述第一消息,并根据所述第一消息释放与所述第二基站的连接。
这里,终端根据第一消息释放与第二基站的连接,从而禁用双连接模式,终端由双连接模式切换至单连接模式。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终端接收所述第一消息,包括:
所述终端接收所述第一基站通过RRC信令发送的所述第一消息。
这里,所述第一消息为RRC连接重配置(RRC Connection Reconfiguration)消息。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当所述终端满足第一设定条件时,所述终端向所述第一基站上报第一事件,包括:
在所述终端的连接模式控制功能开启的情况下,当所述终端满足所述第一设定条件时,所述终端向所述第一基站上报第一事件。
参照图5,图5为终端开启连接模式控制功能的实现流程示意图,这里,连接模式控制功能的含义是指对终端的连接模式进行优化,具体地,终端开启连接模式控制功能时,能够在终端满足第一设定条件的情况下对终端禁用双连接模式。如图5所示,终端开启连接模式控制功能包括以下流程:
1、终端判断是否接收到了开启智能连接模式控制功能的操作。
这里,终端展示用户界面,该用户界面包括开启连接模式控制功能的选项,用户可以触发操作来选中连接模式控制功能对应的选项,从而开启连接模式控制功能。这里,用户的操作可以是触摸操作或按键操作或语音操作或手势操作等。
2、如果接收到开启连接模式控制功能的操作,则对终端的连接模式进行优化。
这里,对终端连接模式的优化至少包括:在所述终端满足第一设定条件的情况下,确定终端自身工作在双连接模式,并通过向第一基站上报第一事件,接收第一基站下发的第一消息,根据第一消息释放与第二基站的连接,从而禁用双连接模式,终端由双连接模式切换至单连接模式。。
3、如果未接收到开启连接模式控制功能的控制指令,则不对终端的连接模式进行优化。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当所述终端满足第一设定条件时,所述终端向所述第一基站上报第一事件,包括:
当所述终端满足第一设定条件时,所述终端判断自身是否处于灭屏状态;
在自身处于灭屏状态的情况下,所述终端向所述第一基站上报第一事件。
这里,当终端满足第一设定条件时,还需要进一步确定终端自身处于灭屏状态下,才触发向第一基站上报第一事件。由于当终端处于亮屏状态时,代表用户正在使用终端,此时,终端可能正与第一基站或第二基站进行通信,若在此时触发上报第一事件从而禁用双连接模式,很可能会对用户使用终端带来影响。基于此,这里,当终端处于灭屏状态的情况下,终端才触发向第一基站上报第一事件,以减少对用户使用终端造成影响。
本申请实施例中,当终端需要禁用双连接模式时,终端在双连接模式下向主基站上报第一事件,以使主基站根据第一事件重新对终端进行连接配置,这样一来,终端在重新进行连接配置的过程中释放与辅基站的连接,实现双连接模式的禁用,终端切换至单连接模式下工作,仅与主基站进行通信,由此减少了终端所产生的功耗。
为实现本申请实施例的方法,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终端,这里,终端工作在双连接模式下;在双连接模式下,所述终端与第一基站和第二基站均进行通信;所述第一基站为主基站;所述第二基站为辅基站。如图6所示,该终端包括:
上报单元61,用于当所述终端满足第一设定条件时,向所述第一基站上报第一事件;上报的第一事件用于供所述第一基站根据第一事件下发第一消息;
接收单元62,用于接收所述第一消息;
配置单元63,用于根据所述第一消息释放与所述第二基站的连接。
其中,在一实施例中,所述上报单元61用于:
将所述第二基站的信号质量门限修改为第一门限值,以触发自身向所述第一基站上报所述第一事件;其中,
所述第一门限值高于所述第一参数值。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上报单元61用于:
将所述第一参数值修改为第二参数值,以触发自身向所述第一基站上报所述第一事件;其中,
所述第二参数值低于所述第二基站的信号质量门限。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上报单元61用于:
在所述终端的连接模式控制功能开启的情况下,当所述终端满足所述第一设定条件时,向所述第一基站上报第一事件。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上报单元61用于:
当所述终端满足第一设定条件时,判断所述终端是否处于灭屏状态;
在所述终端处于灭屏状态的情况下,向所述第一基站上报第一事件。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接收单元62用于:
接收所述第一基站通过RRC信令发送的所述第一消息;其中,
所述第一消息为RRC连接重配置消息。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实施例提供的终端在进行连接模式的控制时,仅以上述各程序模块的划分进行举例说明,实际应用中,可以根据需要而将上述处理分配由不同的程序模块完成,即将装置的内部结构划分成不同的程序模块,以完成以上描述的全部或者部分处理。另外,上述实施例提供的终端与连接模式的控制方法实施例属于同一构思,其具体实现过程详见方法实施例,这里不再赘述。
基于上述程序模块的硬件实现,且为了实现本申请实施例的方法,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终端,这里,所述终端工作在双连接模式下;在双连接模式下,所述终端与第一基站和第二基站均进行通信;所述第一基站为主基站;所述第二基站为辅基站。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终端的硬件组成结构示意图,如图7所示,终端70包括:
通信接口71,能够与其它设备比如网络设备等进行信息交互,用于在处理器72的控制下,执行上述一个或多个技术方案提供的方法;
处理器72,与所述通信接口71连接,以实现与其它设备进行信息交互,用于运行计算机程序时,执行上述一个或多个技术方案提供的方法。而所述计算机程序存储在存储器73上。
具体地,当所述终端满足第一设定条件时,所述通信接口71用于在所述处理器72的控制下向所述第一基站上报第一事件,并接收第一消息;上报的第一事件用于供所述第一基站根据第一事件下发所述第一消息;
所述处理器72用于根据所述第一消息释放与所述第二基站的连接。
其中,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处理器72用于:
将所述第二基站的信号质量门限修改为第一门限值,以触发所述通信接口71向所述第一基站上报所述第一事件;其中,
所述第一门限值高于所述第一参数值。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处理器72用于:
将所述第一参数值修改为第二参数值,以触发所述通信接口71向所述第一基站上报所述第一事件;其中,
所述第二参数值低于所述第二基站的信号质量门限。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通信接口71用于:
在所述终端的连接模式控制功能开启的情况下,当所述终端满足所述第一设定条件时,在所述处理器72的控制下向所述第一基站上报第一事件。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处理器72还用于:
当所述终端满足第一设定条件时,判断所述终端是否处于灭屏状态;
所述通信接口71用于在所述终端处于灭屏状态的情况下,在所述处理器72的控制下向所述第一基站上报第一事件。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通信接口71用于:
接收所述第一基站通过RRC信令发送的所述第一消息;其中,
所述第一消息为RRC连接重配置消息。
当然,实际应用时,终端70中的各个组件通过总线***74耦合在一起。可理解,总线***74用于实现这些组件之间的连接通信。总线***74除包括数据总线之外,还包括电源总线、控制总线和状态信号总线。但是为了清楚说明起见,在图7中将各种总线都标为总线***74。
本申请实施例中的存储器73用于存储各种类型的数据以支持终端70的操作。这些数据的示例包括:用于在终端70上操作的任何计算机程序。
可以理解,存储器73可以是易失性存储器或非易失性存储器,也可包括易失性和非易失性存储器两者。其中,非易失性存储器可以是只读存储器(ROM,Read Only Memory)、可编程只读存储器(PROM,Programmable Read-Only Memory)、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PROM,Erasable Programmable Read-Only Memory)、电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EPROM,Electrically Erasable Programmable Read-Only Memory)、磁性随机存取存储器(FRAM,ferromagnetic random access memory)、快闪存储器(Flash Memory)、磁表面存储器、光盘、或只读光盘(CD-ROM,Compact Disc Read-Only Memory);磁表面存储器可以是磁盘存储器或磁带存储器。易失性存储器可以是随机存取存储器(RAM,Random AccessMemory),其用作外部高速缓存。通过示例性但不是限制性说明,许多形式的RAM可用,例如静态随机存取存储器(SRAM,Static Random Access Memory)、同步静态随机存取存储器(SSRAM,Synchronous Static Random Access Memory)、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DRAM,Dynamic Random Access Memory)、同步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SDRAM,SynchronousDynamic Random Access Memory)、双倍数据速率同步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DDRSDRAM,Double Data Rate Synchronous Dynamic Random Access Memory)、增强型同步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ESDRAM,Enhanced Synchronous Dynamic Random Access Memory)、同步连接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SLDRAM,SyncLink Dynamic Random Access Memory)、直接内存总线随机存取存储器(DRRAM,Direct Rambus Random Access Memory)。本申请实施例描述的存储器73旨在包括但不限于这些和任意其它适合类型的存储器。
上述本申请实施例揭示的方法可以应用于处理器72中,或者由处理器72实现。处理器72可能是一种集成电路芯片,具有信号的处理能力。在实现过程中,上述方法的各步骤可以通过处理器72中的硬件的集成逻辑电路或者软件形式的指令完成。上述的处理器72可以是通用处理器、DSP,或者其他可编程逻辑器件、分立门或者晶体管逻辑器件、分立硬件组件等。处理器72可以实现或者执行本申请实施例中的公开的各方法、步骤及逻辑框图。通用处理器可以是微处理器或者任何常规的处理器等。结合本申请实施例所公开的方法的步骤,可以直接体现为硬件译码处理器执行完成,或者用译码处理器中的硬件及软件模块组合执行完成。软件模块可以位于存储介质中,该存储介质位于存储器73,处理器72读取存储器73中的程序,结合其硬件完成前述方法的步骤。
可选地,所述处理器72执行所述程序时实现本申请实施例的各个方法中由终端实现的相应流程,为了简洁,在此不再赘述。
在示例性实施例中,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存储介质,即计算机存储介质,具体为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例如包括存储计算机程序的存储器73,上述计算机程序可由终端的处理器72执行,以完成前述方法所述步骤。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可以是FRAM、ROM、PROM、EPROM、EEPROM、Flash Memory、磁表面存储器、光盘、或CD-ROM等存储器。
在本申请所提供的几个实施例中,应该理解到,所揭露的装置、终端和方法,可以通过其它的方式实现。以上所描述的设备实施例仅仅是示意性的,例如,所述单元的划分,仅仅为一种逻辑功能划分,实际实现时可以有另外的划分方式,如:多个单元或组件可以结合,或可以集成到另一个***,或一些特征可以忽略,或不执行。另外,所显示或讨论的各组成部分相互之间的耦合、或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通过一些接口,设备或单元的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电性的、机械的或其它形式的。
上述作为分离部件说明的单元可以是、或也可以不是物理上分开的,作为单元显示的部件可以是、或也可以不是物理单元,即可以位于一个地方,也可以分布到多个网络单元上;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选择其中的部分或全部单元来实现本实施例方案的目的。
另外,在本申请各实施例中的各功能单元可以全部集成在一个处理单元中,也可以是各单元分别单独作为一个单元,也可以两个或两个以上单元集成在一个单元中;上述集成的单元既可以采用硬件的形式实现,也可以采用硬件加软件功能单元的形式实现。
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实现上述方法实施例的全部或部分步骤可以通过程序指令相关的硬件来完成,前述的程序可以存储于一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中,该程序在执行时,执行包括上述方法实施例的步骤;而前述的存储介质包括:移动存储设备、ROM、RAM、磁碟或者光盘等各种可以存储程序代码的介质。
或者,本申请上述集成的单元如果以软件功能模块的形式实现并作为独立的产品销售或使用时,也可以存储在一个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中。基于这样的理解,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本质上或者说对现有技术做出贡献的部分可以以软件产品的形式体现出来,该计算机软件产品存储在一个存储介质中,包括若干指令用以使得一台计算机设备(可以是个人计算机、服务器、或者网络设备等)执行本申请各个实施例所述方法的全部或部分。而前述的存储介质包括:移动存储设备、ROM、RAM、磁碟或者光盘等各种可以存储程序代码的介质。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申请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19)

1.一种连接模式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应用于终端;所述终端工作在双连接模式下;在双连接模式下,所述终端与第一基站和第二基站均进行通信;所述第一基站为主基站;所述第二基站为辅基站;所述控制方法包括:
当所述终端满足第一设定条件时,所述终端向所述第一基站上报第一事件;上报的第一事件用于供所述第一基站根据第一事件下发第一消息;
所述终端接收所述第一消息,并根据所述第一消息释放与所述第二基站的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终端向所述第一基站上报第一事件,包括:
所述终端将所述第二基站的信号质量门限修改为第一门限值,以触发自身向所述第一基站上报所述第一事件;其中,
所述第一门限值高于所述第一参数值。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终端向所述第一基站上报第一事件,包括:
所述终端将所述第一参数值修改为第二参数值,以触发自身向所述第一基站上报所述第一事件;其中,
所述第二参数值低于所述第二基站的信号质量门限。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当所述终端满足第一设定条件时,所述终端向所述第一基站上报第一事件,包括:
在所述终端的连接模式控制功能开启的情况下,当所述终端满足所述第一设定条件时,所述终端向所述第一基站上报第一事件。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当所述终端满足第一设定条件时,所述终端向所述第一基站上报第一事件,包括:
当所述终端满足第一设定条件时,所述终端判断自身是否处于灭屏状态;
在自身处于灭屏状态的情况下,所述终端向所述第一基站上报第一事件。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终端接收所述第一消息,包括:
所述终端接收所述第一基站通过无线资源控制RRC信令发送的所述第一消息;其中,
所述第一消息为RRC连接重配置消息。
7.一种终端,其特征在于,终端工作在双连接模式下;在双连接模式下,所述终端与第一基站和第二基站均进行通信;所述第一基站为主基站;所述第二基站为辅基站;所述终端包括:
上报单元,用于当所述终端满足第一设定条件时,向所述第一基站上报第一事件;上报的第一事件用于供所述第一基站根据第一事件下发第一消息;
接收单元,用于接收所述第一消息;
配置单元,用于根据所述第一消息释放与所述第二基站的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报单元用于:
将所述第二基站的信号质量门限修改为第一门限值,以触发自身向所述第一基站上报所述第一事件;其中,
所述第一门限值高于所述第一参数值。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报单元用于:
将所述第一参数值修改为第二参数值,以触发自身向所述第一基站上报所述第一事件;其中,
所述第二参数值低于所述第二基站的信号质量门限。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报单元用于:
在所述终端的连接模式控制功能开启的情况下,当所述终端满足所述第一设定条件时,向所述第一基站上报第一事件。
11.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报单元用于:
当所述终端满足第一设定条件时,判断所述终端是否处于灭屏状态;
在所述终端处于灭屏状态的情况下,向所述第一基站上报第一事件。
12.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接收单元用于:
接收所述第一基站通过RRC信令发送的所述第一消息;其中,
所述第一消息为RRC连接重配置消息。
13.一种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终端工作在双连接模式下;在双连接模式下,所述终端与第一基站和第二基站均进行通信;所述第一基站为主基站;所述第二基站为辅基站;所述终端包括通信接口和处理器;
当所述终端满足第一设定条件时,所述通信接口用于在所述处理器的控制下向所述第一基站上报第一事件,并接收第一消息;上报的第一事件用于供所述第一基站根据第一事件下发所述第一消息;
所述处理器用于根据所述第一消息释放与所述第二基站的连接。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器用于:
将所述第二基站的信号质量门限修改为第一门限值,以触发所述通信接口向所述第一基站上报所述第一事件;其中,
所述第一门限值高于所述第一参数值。
15.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器用于:
将所述第一参数值修改为第二参数值,以触发所述通信接口向所述第一基站上报所述第一事件;其中,
所述第二参数值低于所述第二基站的信号质量门限。
16.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通信接口用于:
在所述终端的连接模式控制功能开启的情况下,当所述终端满足所述第一设定条件时,在所述处理器的控制下向所述第一基站上报第一事件。
17.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器还用于:
当所述终端满足第一设定条件时,判断所述终端是否处于灭屏状态;
所述通信接口用于在所述终端处于灭屏状态的情况下,在所述处理器的控制下向所述第一基站上报第一事件。
18.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通信接口用于:
接收所述第一基站通过RRC信令发送的所述第一消息;其中,
所述第一消息为RRC连接重配置消息。
19.一种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权利要求1至6任一项所述的连接模式的控制方法的步骤。
CN201911319793.2A 2019-12-19 2019-12-19 连接模式的控制方法、终端及存储介质 Pending CN111132382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1319793.2A CN111132382A (zh) 2019-12-19 2019-12-19 连接模式的控制方法、终端及存储介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1319793.2A CN111132382A (zh) 2019-12-19 2019-12-19 连接模式的控制方法、终端及存储介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132382A true CN111132382A (zh) 2020-05-08

Family

ID=7050030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1319793.2A Pending CN111132382A (zh) 2019-12-19 2019-12-19 连接模式的控制方法、终端及存储介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1132382A (zh)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342863A (zh) * 2020-05-22 2020-06-26 北京小米移动软件有限公司 数据传输方法、数据传输装置及存储介质
CN111836300A (zh) * 2020-08-20 2020-10-27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网络切换方法及通信终端
CN112399515A (zh) * 2020-11-19 2021-02-23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通信处理方法及装置
CN112671978A (zh) * 2021-01-05 2021-04-16 北京小米移动软件有限公司 通话控制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和存储介质
WO2022017329A1 (zh) * 2020-07-20 2022-01-27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辅网络设备释放方法、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及设备
WO2023061043A1 (zh) * 2021-10-11 2023-04-20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电子设备及其控制方法、计算机设备和可读存储介质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40200003A1 (en) * 2013-01-17 2014-07-17 Apple Inc. Handling uplink power limited scenarios
US20180098258A1 (en) * 2016-10-03 2018-04-05 Qualcomm Incorporated Inter-rat mobility measurements and operations to support ue connectivity
CN109548075A (zh) * 2019-01-10 2019-03-29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测量报告上报方法、装置、存储介质及移动终端
CN110505652A (zh) * 2019-05-16 2019-11-26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网络连接的控制方法、终端及存储介质

Patent Citation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40200003A1 (en) * 2013-01-17 2014-07-17 Apple Inc. Handling uplink power limited scenarios
US20180098258A1 (en) * 2016-10-03 2018-04-05 Qualcomm Incorporated Inter-rat mobility measurements and operations to support ue connectivity
CN109548075A (zh) * 2019-01-10 2019-03-29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测量报告上报方法、装置、存储介质及移动终端
CN110505652A (zh) * 2019-05-16 2019-11-26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网络连接的控制方法、终端及存储介质
CN110536346A (zh) * 2019-05-16 2019-12-03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一种终端的功耗控制方法、装置及存储介质
CN110536343A (zh) * 2019-05-16 2019-12-03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模式控制方法、用户设备、网络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0557780A (zh) * 2019-05-16 2019-12-10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一种终端的功耗控制方法、装置及存储介质
CN110557776A (zh) * 2019-05-16 2019-12-10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网络连接的控制方法、终端及存储介质
CN110557778A (zh) * 2019-05-16 2019-12-10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一种终端的功耗控制方法、装置及存储介质
CN110557777A (zh) * 2019-05-16 2019-12-10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网络连接的控制方法、终端及存储介质
CN110557781A (zh) * 2019-05-16 2019-12-10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网络连接的控制方法、终端及存储介质

Cited By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342863A (zh) * 2020-05-22 2020-06-26 北京小米移动软件有限公司 数据传输方法、数据传输装置及存储介质
CN111342863B (zh) * 2020-05-22 2021-01-01 北京小米移动软件有限公司 数据传输方法、数据传输装置及存储介质
US11622407B2 (en) 2020-05-22 2023-04-04 Beijing Xiaomi Mobile Software Co., Ltd. Data transmission method, data transmission apparatus, storage medium, and terminal for dual connection mode of non-standalone networking
WO2022017329A1 (zh) * 2020-07-20 2022-01-27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辅网络设备释放方法、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及设备
CN111836300A (zh) * 2020-08-20 2020-10-27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网络切换方法及通信终端
CN112399515A (zh) * 2020-11-19 2021-02-23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通信处理方法及装置
CN112399515B (zh) * 2020-11-19 2023-06-09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通信处理方法及装置
CN112671978A (zh) * 2021-01-05 2021-04-16 北京小米移动软件有限公司 通话控制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和存储介质
WO2023061043A1 (zh) * 2021-10-11 2023-04-20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电子设备及其控制方法、计算机设备和可读存储介质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505652B (zh) 网络连接的控制方法、终端及存储介质
CN111132382A (zh) 连接模式的控制方法、终端及存储介质
CN110636593B (zh) 连接模式的控制方法、终端及存储介质
CN110913504B (zh) 一种网络连接方法、终端设备及存储介质
US20230007723A1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switching radio resource control rrc state
CN110677900B (zh) 寻呼处理方法及相关装置
CN111770559B (zh) 网络连接方法、终端、基站及计算机存储介质
CN111107579A (zh) 一种网络连接的控制方法、装置、终端及存储介质
CN110677869B (zh) 网络连接的控制方法、终端及存储介质
US11265820B2 (en) Method for controlling transmit power of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terminal, and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terminal
CN111417111A (zh) 一种数据处理方法和网络设备
CN111511000A (zh) 一种网络连接方法、终端、网络设备及计算机存储介质
CN112788648A (zh) 一种控制方法、终端及存储介质
CN112788713A (zh) 网络连接方法及终端、计算机存储介质
CN112788649B (zh) 网络连接的控制方法、终端及存储介质
CN112788785B (zh) 网络连接方法及终端、计算机存储介质
CN112788786A (zh) 网络连接的控制方法、终端及存储介质
CN112788651A (zh) 一种控制方法、终端及存储介质
CN112788714B (zh) 一种终端的功耗控制方法、装置及存储介质
CN113727364B (zh) 波束控制方法及通信装置
US20240089821A1 (en) Method for service switching between terminal devices
CN112788650B (zh) 一种网络连接方法、终端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5884344A (zh) 功率调整方法、设备及介质
CN115883038A (zh) 天线切换的方法、终端及网络侧设备
CN117319984A (zh) 通信方法、装置、相关设备及存储介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2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