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971365A - 信令与数据的多次接收、传输方法及装置、终端 - Google Patents

信令与数据的多次接收、传输方法及装置、终端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971365A
CN110971365A CN201811142912.7A CN201811142912A CN110971365A CN 110971365 A CN110971365 A CN 110971365A CN 201811142912 A CN201811142912 A CN 201811142912A CN 110971365 A CN110971365 A CN 11097136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ata
transmission
time
time domain
control signal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1142912.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曲鑫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eijing Spreadtrum Hi Tech 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eijing Spreadtrum Hi Tech 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eijing Spreadtrum Hi Tech 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Beijing Spreadtrum Hi Tech 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811142912.7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0971365A/zh
Publication of CN11097136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971365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4/00Ser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Facilities therefor
    • H04W4/20Services signaling; Auxiliary data signalling, i.e. transmitting data via a non-traffic channel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78Timing of alloc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4/00Ser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Facilities therefor
    • H04W4/30Ser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rticular environments, situations or purposes
    • H04W4/40Ser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rticular environments, situations or purposes for vehicles, e.g. vehicle-to-pedestrians [V2P]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4/00Ser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Facilities therefor
    • H04W4/70Services for machine-to-machine communication [M2M] or machine type communication [MTC]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一种信令与数据的多次接收、传输方法及装置、终端,所述多次接收方法包括:接收多个控制信令,并接收多次传输的数据,所述多次传输的数据是发送方基于所述控制信令包含的时域指示信息和频域指示信息指示的时频域资源传输的,其中,每次传输的数据为同一传输块;对多次传输的数据进行合并译码;其中,所述频域指示信息包括基于所述数据的传输序号或者使用的时隙进行跳频的指示信息。通过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可以灵活确定控制信令和数据的传输次数,从而满足可靠性指标要求。

Description

信令与数据的多次接收、传输方法及装置、终端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无线通信技术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信令与数据的多次接收、传输方法及装置、终端。
背景技术
为提高辅链路(Sidelink)的可靠性,长期演进(Long Term Evolution,简称LTE)***中,对同一传输块(Transport Block,简称TB)而言,设备直通通信(Device toDevice,简称D2D)技术支持控制信令的两次传输、数据的三次传输;LTE车联网(Vehicle toEverything,简称V2X)通信支持控制信令的两次传输、数据的两次传输。
然而,LTE D2D技术方案和LTE V2X技术方案均无法满足新无线(New Radio,简称NR,又称新空口)V2X的可靠性要求。
发明内容
本发明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如何实现控制信令及数据的多次传输以满足无线通信的可靠性需求。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信令与数据的多次接收方法,所述信令与数据的多次接收方法包括:接收多个控制信令,并接收多次传输的数据,所述多次传输的数据是发送方基于所述控制信令包含的时域指示信息和频域指示信息指示的时频域资源传输的,其中,每次传输的数据为同一传输块;对多次传输的数据进行合并译码;其中,所述频域指示信息包括基于所述数据的传输序号或者使用的时隙进行跳频的指示信息。
可选的,所述时域指示信息包含首次传输或末次传输的时域位置信息。
可选的,在对多次传输的数据进行合并译码之前,所述多次接收方法还包括:对于所述多次传输的数据,根据首次传输或末次传输的时域位置信息,数据的总传输次数以及时间间隔信息,确定其他数据的时域位置信息。
可选的,所述首次传输或末次传输的时域位置信息是通过时隙偏移量确定的,所述首次传输或末次传输的时域起始位置所在时隙是通过所述控制信令所在时隙与所述时隙偏移量之和确定的,且所述首次传输或末次传输的时域起始位置所在符号是通过对该次传输所在时隙首个符号偏移所述符号偏移量个符号确定的,所述首次传输的时域结束位置是通过所述首次传输的时域起始位置所在时隙及所在符号与时域长度之和确定的,所述末次传输的时域结束位置是通过所述末次传输的时域起始位置所在时隙及所在符号与时域长度之和确定的,所述时域长度为时隙数量和/或符号数量。
可选的,当所述时域指示信息包含首次传输的时域位置信息时,所述时隙偏移量指的是包含所述时隙偏移量的控制信令与首次传输所述数据使用的时隙使用的时隙之差;当所述时域指示信息包括末次传输的时域位置信息时,所述时隙偏移量指的是:包含所述时隙偏移量的控制信令与末次传输所述数据使用的时隙之差。
可选的,所述根据首次传输或末次传输的时域位置信息,数据的总传输次数以及时间间隔信息,确定其他数据的时域位置信息包括:当所述时域指示信息包含首次传输的时域位置信息时,基于所述数据的首次传输对应的传输序号和所述数据的总传输次数确定其他数据的传输序号,并基于首次传输的时域起始位置与结束位置、其他数据的传输序号及时间间隔信息确定其他数据各自的时域起始位置与结束位置;当所述时域指示信息包含末次传输的时域位置信息时,基于所述数据的末次传输对应的传输序号和所述数据的总传输次数确定其他数据的传输序号,并基于首次传输的时域起始位置与结束位置、传输序号及时间间隔信息确定其他数据各自的时域起始位置与结束位置。
可选的,所述时域指示信息包括传输序号。
包含可选的,在对多次传输的数据进行合并译码之前,所述接收方法还包括:对于所述多次传输的数据,根据所述传输序号确定与所述传输序号关联的当前数据的时域起始位置与结束位置;根据确定的当前数据的时域起始位置与结束位置、数据的总传输次数、所述传输序号以及时间间隔信息,确定其他数据的时域起始位置与结束位置;其中,所述传输序号关联的当前数据的起始位置所在时隙与包含所述传输序号的控制信令所在时隙相同,且所述当前数据的时域起始位置所在符号包含在所述控制信令中,或者,通过高层信令预先配置。
可选的,所述时间间隔信息包含在所述控制信令中,或者,通过高层信令预先配置。
可选的,所述数据的总传输次数包含在所述控制信令中,或者,通过高层信令预先配置。
可选的,所述时域指示信息还包含时隙偏移量,所述传输序号关联的当前数据的时域起始位置所在时隙是通过所述控制信令所在时隙与所述时隙偏移量之和确定的,且所述当前数据的时域起始位置所在符号是通过对该次传输所在时隙首个符号偏移符号偏移量个符号确定的,所述传输序号关联的当前数据的时域结束位置是通过所述当前数据的时域起始位置所在时隙及所在符号与时域长度之和确定的,所述时域长度为时隙数量和/或符号数量。
可选的,所述时隙偏移量指的是:包含所述传输序号的控制信令所在时隙与所述传输序号关联的当前数据的起始位置所在时隙包含之差。
可选的,所述时域长度和所述符号偏移量包含在所述控制信令中,或者,通过高层信令预先配置。
可选的,当所述控制信令包含所述时隙偏移量、所述符号偏移量和所述时域长度中的至少两个时,所述时隙偏移量、符号偏移量和时域长度中的至少两个是利用所述控制信令中的至少两个比特域各自独立指示的,或者,所述时隙偏移量、符号偏移量和时域长度中的至少两个是利用所述控制信令中的单个比特域联合指示的。
可选的,所述数据的传输序号为大于或等于1的正整数,基于所述数据的传输序号进行跳频指的是:当所述数据的传输序号为偶数时,所述数据的频域资源起始位置与所述控制信令指示的数据的频域资源起始位置相同,否则,所述数据的频域资源起始位置为所述控制信令指示的数据的频域资源起始位置加跳频偏移量得到的频域资源位置;或者,当所述数据的传输序号为奇数时,所述数据的频域资源起始位置与所述控制信令指示的数据使用的频域资源起始位置相同,否则,所述数据的频域资源起始位置为所述控制信令指示的数据的频域资源起始位置加跳频偏移量得到的频域资源位置。
可选的,所述数据使用的时隙为大于或等于1的正整数,基于所述数据使用的时隙进行跳频指的是:当所述数据使用的时隙的序号为偶数时,所述数据的频域资源起始位置与所述控制信令指示的数据的频域资源起始位置相同,否则,所述数据的频域资源起始位置为所述控制信令指示的数据的频域资源起始位置加跳频偏移量得到的频域资源位置;或者,当所述数据使用的时隙的序号为奇数时,所述数据的频域资源起始位置与所述控制信令指示的数据的频域资源起始位置相同,否则,所述数据的频域资源起始位置为所述控制信令指示的数据的频域资源起始位置加跳频偏移量得到的频域资源位置;其中,所述时隙的序号为无线帧内的时隙的序号。
可选的,所述跳频偏移量包含在所述控制信令中,或通过高层信令预先配置。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一种信令与数据的多次传输方法,所述信令与数据的多次传输方法包括:确定用于数据多次传输的多个控制信令,所述控制信令包含所述数据的时域指示信息和频域指示信息;传输所述多个控制信令,并多次传输所述数据,多次传输的数据是基于所述控制信令包含的时域指示信息和频域指示信息指示的时频域资源传输的,每次传输的数据为同一传输块;其中,所述频域指示信息包括基于所述数据的传输序号或者使用的时隙进行跳频的指示信息。
可选的,所述时域指示信息包含首次传输或末次传输的时域位置信息。
可选的,所述多次传输所述数据包括:对于所述多次传输的数据,根据首次传输或末次传输的时域位置信息,数据的总传输次数以及时间间隔信息,确定其他数据的时域位置信息,以多次传输所述数据。
可选的,首次传输或末次传输的时域位置信息是通过时隙偏移量确定的,所述首次传输或末次传输的时域起始位置所在时隙是通过所述控制信令所在时隙与所述时隙偏移量之和确定的,且所述首次传输或末次传输的时域起始位置所在符号是通过对该次传输所在时隙首个符号偏移所述符号偏移量确定的,所述首次传输的时域结束位置是通过所述首次传输的时域起始位置所在时隙及所在符号与时域长度之和确定的,所述末次传输的时域结束位置是通过所述末次传输的时域起始位置所在时隙及所在符号与时域长度之和确定的,所述时域长度为时隙数量和/或符号数量。
可选的,当所述时域指示信息包含首次传输的时域位置信息时,所述时隙偏移量指的是:包含所述时隙偏移量的控制信令与首次传输所述数据使用的时隙之差;或者,当所述时域指示信息包括末次传输的时域位置信息时,所述时隙偏移量指的是:包含所述时隙偏移量的控制信令与末次传输所述数据使用的时隙之差。
可选的,所述根据首次传输或末次传输的时域位置信息,数据的总传输次数以及时间间隔信息,确定其他数据的位置信息包括:当所述时域指示信息包含首次传输的时域位置信息时,基于所述数据的首次传输对应的传输序号和所述数据的总传输次数确定其他数据的传输序号,并基于首次传输的时域起始位置与结束位置、所述传输序号及时间间隔信息确定其他数据各自的时域起始位置与结束位置;当所述时域指示信息包含末次传输的时域位置信息时,基于所述数据的末次传输对应的传输序号和所述数据的总传输次数确定其他数据的传输序号,并基于首次传输的时域起始位置与结束位置、所述传输序号及时间间隔信息确定其他数据各自的时域起始位置与结束位置。
可选的,所述时域指示信息包括传输序号。
包含可选的,所述多次传输所述数据包括:对于所述多次传输的数据,根据所述传输序号确定与所述传输序号关联的当前数据的时域起始位置与结束位置;根据确定的当前数据的时域起始位置与结束位置、数据的总传输次数、所述传输序号以及时间间隔信息,确定其他数据的时域起始位置与结束位置,以多次传输所述数据;其中,所述传输序号关联的当前数据的起始位置所在时隙与包含所述传输序号的控制信令所在时隙相同,且所述当前数据的时域起始位置所在符号包含在所述控制信令中,或者,通过高层信令预先配置。
可选的,所述时间间隔信息包含在所述控制信令中,或者,通过高层信令预先配置。
可选的,所述数据的总传输次数包含在所述控制信令中,或者,通过高层信令预先配置。
可选的,所述时域指示信息还包含时隙偏移量,所述传输序号关联的当前数据的时域起始位置所在时隙是通过所述控制信令所在时隙与所述时隙偏移量之和确定的,且所述当前数据的时域起始位置所在符号是通过对该次传输所在时隙首个符号偏移符号偏移量个符号确定的,所述传输序号关联的当前数据的时域结束位置是通过所述当前数据的时域起始位置所在时隙及所在符号与时域长度之和确定的,所述时域长度为时隙数量和/或符号数量。
可选的,所述时隙偏移量指的是:包含所述传输序号的控制信令所在时隙与所述传输序号关联的当前数据的起始位置所在时隙之差。
可选的,所述时域长度和所述符号偏移量包含在所述控制信令中,或者,通过高层信令预先配置。
可选的,当所述控制信令包含所述时隙偏移量、所述符号偏移量和所述时域长度中的至少两个时,所述时隙偏移量、符号偏移量和时域长度中的至少两个是利用所述控制信令中的至少两个比特域各自独立指示的,或者,所述时隙偏移量、符号偏移量和时域长度中的至少两个是利用所述控制信令中的单个比特域联合指示的。
可选的,所述数据的传输序号为大于或等于1的正整数,基于所述数据的传输序号进行跳频指的是:当所述数据的传输序号为偶数时,所述数据的频域资源起始位置与所述控制信令指示的数据的频域资源起始位置相同,否则,所述数据的频域资源起始位置为所述控制信令指示的数据的频域资源起始位置加所述跳频偏移量得到的频域资源位置;或者,当所述数据的传输序号为奇数时,所述数据的频域资源起始位置与所述控制信令指示的数据使用的频域资源起始位置相同,否则,所述数据的频域资源起始位置为所述控制信令指示的数据的频域资源起始位置加所述跳频偏移量得到的频域资源位置。
可选的,所述数据使用的时隙为大于或等于1的正整数,基于所述数据使用的时隙进行跳频指的是:当所述数据使用的时隙的序号为偶数时,所述数据的频域资源起始位置与所述控制信令指示的数据的频域资源起始位置相同,否则,所述数据的频域资源起始位置为所述控制信令指示的数据的频域资源起始位置加所述跳频偏移量得到的频域资源位置;或者,当所述数据使用的时隙的序号为奇数时,所述数据的频域资源起始位置与所述控制信令指示的数据的频域资源起始位置相同,否则,所述数据的频域资源起始位置为所述控制信令指示的数据的频域资源起始位置加所述跳频偏移量得到的频域资源位置;所述时隙偏移量指的是:包含所述时隙偏移量的控制信令与末次传输所述数据使用的时隙之差。
可选的,所述跳频偏移量包含在所述控制信令中,或通过高层信令预先配置。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一种信令与数据的多次接收装置,所述信令与数据的多次接收装置包括:接收模块,适于接收多个控制信令,并接收多次传输的数据,所述多次传输的数据是发送方基于所述控制信令包含的时域指示信息和频域指示信息指示的时频域资源传输的,其中,每次传输的数据为同一传输块;译码模块,适于对多次传输的数据进行合并译码;其中,所述频域指示信息包括基于所述数据的传输序号或者使用的时隙进行跳频的指示信息。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一种信令与数据的多次传输装置,所述信令与数据的多次传输装置包括:确定模块,适于确定用于数据多次传输的多个控制信令,所述控制信令包含所述数据的时域指示信息和频域指示信息;传输模块,适于传输所述多个控制信令,并多次传输所述数据,多次传输的数据是基于所述控制信令包含的时域指示信息和频域指示信息指示的时频域资源传输的,每次传输的数据为同一传输块;其中,所述频域指示信息包括基于所述数据的传输序号或者使用的时隙进行跳频的指示信息。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指令,所述计算机指令运行时执行上述方法的步骤。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终端,包括存储器和处理器,所述存储器上存储有可在所述处理器上运行的计算机指令,所述处理器运行所述计算机指令时执行上述所述方法的步骤。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信令与数据的多次接收方法,包括:接收多个控制信令,并接收多次传输的数据,所述多次传输的数据是发送方基于所述控制信令包含的时域指示信息和频域指示信息指示的时频域资源传输的,其中,每次传输的数据为同一传输块;对多次传输的数据进行合并译码;其中,所述频域指示信息包括基于所述数据的传输序号或者使用的时隙进行跳频的指示信息。通过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不再固定控制信令和数据的传输次数,而是可以由发送方根据无线通信的可靠性要求(例如,NR V2X通信99.999%的可靠性指标)灵活确定控制信令的传输次数和数据的传输次数,从而可以灵活实现控制信令及数据的多次传输以满足可靠性指标要求。
进一步,所述时域指示信息包含首次传输或末次传输的时域位置信息,通过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可以根据所述首次传输或末次传输的时域位置信息推导出其他传输块的时域位置信息,为多次传输同一传输块提供可能。
进一步,所述时域指示信息包括传输序号,该传输序号有利于推导出其他传输块的时域位置信息。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的一种信令与数据的多次接收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2至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的时频资源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实施例的一种信令与数据的多次传输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实施例的一种信令与数据的多次接收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发明实施例的一种信令与数据的多次传输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领域技术人员理解,如背景技术所言,现有技术无法满足NR V2X通信99.999%的可靠性指标。
具体而言,LTE D2D的链路(sidelink,也可称为辅链路)支持单播(unicast)、组播(groupcast)及广播(broadcast)三种传输方式。对于单播及组播传输,发送方发送的介质访问控制(Medium Access Control,简称MAC)协议数据单元(Protocol Data Unit,简称PDU)在MAC头(MAC header)包含层二(layer 2)的源标识(source identity,简称sourceID)及目的标识(destination ID)。其中,源标识为24比特的邻近用户标识(ProximityServices User Equipment,简称ProSe UE ID),目的标识为邻近层二组标识(ProSeLayer-2Group ID)的高16位比特,而邻近层二组标识的低8位比特包含在物理层控制信息(例如,(Sidelink Control Indicator0,简称SCI0))的组目的标识域(group destinationID)中。根据SCI0中的组目的标识域,可以初步确定数据的目的接收方。
然而,由于SCI0中的组目的标识域仅为邻近层二组标识的低8位,并不能唯一确定目的接收方或目的接收组,因此,接收到数据的D2D接收方无法仅在物理层确定自己是否为所述数据的目的接收方,还需要在物理层成功译码后,将物理层数据传送到MAC层,并在MAC层根据源标识和目的标识进一步确定。当接收到数据的D2D接收方不是所述数据的目的接收方时,可以丢弃该数据包,否则,目的接收方可以对所述数据进行后续处理。
LTE D2D物理层支持对一个传输块(Transport Block,简称TB)的重复传输,对该TB的调度控制信道(即物理端到端控制信道(Physical Sidelink Control CHannel,简称PSCCH))重复传输两次,且传输内容相同,对承载该TB的数据信道(即物理端到端共享信道(Physical Sidelink Shared CHannel,简称PSSCH))重复传输三次。
其中,两次重复传输的PSCCH发送相同的控制信息SCI0,SCI0仅指示首次传输的PSSCH的调度信息,后续的两次重复传输使用首次传输的PSSCH之后的两个连续辅链路子帧,且频域位置可通过首次传输的PSSCH的频域位置及跳频信息获得。LTE D2D仅支持对三次重复传输的混合自动重传请求(Hybrid Automatic Repeat reQuest,简称HARQ)合并,不支持HARQ确认/否定确认(ACKnowledgement/Non-ACKnowledgement,简称ACK/NACK)反馈,也不支持基于NACK的重传及相应的HARQ合并。
LTE V2X仅支持广播传输方式,发送方以广播形式发送数据给接收方,接收到数据的每个接收方都是目的接收方。LTE V2X物理层支持对一个TB的重复传输,对一个TB对应的PSCCH重复传输两次,但传输内容不同;对承载该TB的PSSCH重复传输二次,每个重复传输的PSCCH调度一个重复传输的PSSCH。若接收方成功译码首次传输的PSCCH,其发送的控制信息SCI1中的频域信息指示可以获得第二次PSSCH的频域位置,而第二次PSSCH的时域位置可以通过两次PSSCH的时间间隔信息获得。而首次传输的PSSCH的时频域位置由其关联的首次传输的PSCCH的时频域位置隐式获得。
若接收方成功译码第二次重复传输的PSCCH,其发送的控制信息SCI1中的频域指示信息可以获得首次PSSCH的频域位置,而首次PSSCH的时域位置可以通过两次PSSCH时间间隔信息获得。第二次传输的PSSCH的时频域位置由其关联的第二次传输的PSCCH的时频域位置隐式获得。因此,接收方只要正确译码两次重复传输的PSCCH中的其中一个,便可以获得对两次PSSCH重复传输的调度信息。与LTE D2D类似,LTE V2X仅支持对两次重复传输的HARQ合并,不支持HARQ ACK/NACK反馈,也不支持基于NACK的重传及相应的HARQ合并。
在NR V2X中,为支持四大业务场景:车队(vehicle platooning)、传感器(extended sensors)、先进驾驶(advanced driving)以及远程驾驶(remote driving),需要进一步设计单播、组播和广播的传输方式以满足各种类型的业务需求。并且,为满足NRV2X 99.999%的可靠性指标,需要考虑对单播,组播的HARQ增强设计。如果照搬LTE D2D或LTE V2X技术方案,难以满足上述要求。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信令与数据的多次接收方法,包括:接收多个控制信令,并接收多次传输的数据,所述多次传输的数据是发送方基于所述控制信令包含的时域指示信息和频域指示信息指示的时频域资源传输的,其中,每次传输的数据为同一传输块;对多次传输的数据进行合并译码;其中,所述频域指示信息包括基于所述数据的传输序号或者使用的时隙进行跳频的指示信息。通过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不再固定控制信令和数据的传输次数,而是可以由发送方根据无线通信的可靠性要求(例如,NR V2X 99.999%的可靠性指标)灵活确定控制信令的传输次数和数据的传输次数,从而可以灵活实现控制信令及数据的多次传输以满足可靠性。
进一步,通过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还可以对接收到的各个数据合并译码,提高译码效率,有利于进一步提高可靠性。
为使本发明的上述目的、特征和有益效果能够更为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做详细的说明。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的一种信令与数据的多次接收方法的流程示意图。所述多次接收方法可应用于NR V2X终端。具体而言,所述多次接收方法可以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101,接收多个控制信令,并接收多次传输的数据,所述多次传输的数据是发送方基于所述控制信令包含的时域指示信息和频域指示信息指示的时频域资源传输的,其中,每次传输的数据为同一传输块;
步骤S102,对多次传输的数据进行合并译码。
其中,所述频域指示信息包括基于所述数据的传输序号或者使用的时隙进行跳频的指示信息。
更具体而言,在步骤S101中,接收方(例如,NR V2X接收方)可以接收多个控制信令和多次传输的数据。每次传输的数据均为同一传输块(Transport Block,简称TB),但传输的传输块可以采用相同冗余版本(Redundant Version,简称RV)或不同冗余版本。
在具体实施中,每个控制信令可以包含时域指示信息和频域指示信息指示数据的时频域资源。所述时频域资源可以是所述多次传输的数据中的至少一个数据使用的资源。
作为一个非限制性的实施例,所述时域指示信息可以包含首次传输或末次传输的时域位置信息。在此情况下,所述控制信令可以隐式包含该控制信令调度的传输块的传输序号。例如,所述控制信令包含首次传输的时域位置信息时,所述首次传输的数据的传输序号为1。又例如,所述控制信令可以包含末次传输的时域位置信息,所述末次传输的数据的传输序号为所述传输块的总传输次数对应的值,相应地,其他数据的传输序号也可获得。对于同一传输块的多次传输的控制信令,每次发送的控制信令包含的时域指示信息,频域指示信息均指示为该传输块多次传输的首次或末次传输的时域指示信息、频域指示信息。
在具体实施中,所述时域指示信息可以包含时隙偏移量。所述首次传输或末次传输的时域位置信息可以利用所述时隙偏移量得到。本领域技术人员理解,当接收方接收到的控制信令包含时隙偏移量时,该时隙偏移量指的是首次/末次传输的传输块所在时隙与所述控制信令所在时隙之差。所述时隙偏移量可以是预配置的候选时隙偏移量集合中的一个,对接收方而言,该时隙偏移量可以由所述控制信令指示。
当所述控制信令包含首次传输的时域位置信息时,意味着所述控制信令包含的时隙偏移量为所述控制信令所在时隙与首次传输的传输块所在时隙之差,即接收方接收到所述控制信令所在时隙与首次传输的传输块起始位置所在时隙的差值。通过所述时隙偏移量,接收方可以确定首次数据传输起始位置所在的时隙。此时,时隙偏移量可以为正数。
具体而言,所述首次传输的时域位置信息包括首次传输的起始位置和结束位置。所述首次传输的起始位置和结束位置可以各自包括时隙位置和符号位置。所述起始位置所在时隙可以是通过所述控制信令所在时隙与所述时隙偏移量之和确定的,所述结束位置所在时隙可以是通过所述首次传输的起始位置所在时隙与时域长度之和确定的。
所述首次传输的起始位置所在符号可以位于指定符号位置,例如,位于一个时隙的首个符号;所述首次传输的结束位置所在符号可以位于指定符号位置,例如,位于一个时隙的最后一个符号。所述指定符号位置的相关配置信息可以是由所述控制信令传输至接收方的,也可以是高层信令配置或预先配置的。所述高层信令可以是移动管理实体(MobilityManagement Entity,简称MME)信令、接入层(Access Stratum,简称AS)信令、非接入层(Non-Access Stratum,简称NAS)信令或者无线资源控制(Radio Resource Control,简称RRC)信令等。
作为一个替代实施例,当所述控制信令包含末次传输的时域位置信息时,意味着所述控制信令包含的时隙偏移量为所述控制信令所在时隙与末次传输的传输块所在时隙之差,即接收方接收到控制信令所在时隙与最后一次数据传输起始位置所在时隙的差值,所述时隙偏移量可以为正数或负数或0。所述时隙偏移量可以是预配置的候选时隙偏移量集合中的一个,对接收方而言,该时隙偏移量可以由所述控制信令指示。
具体而言,所述末次传输的时域位置信息包括末次传输的起始位置和结束位置。所述末次传输的起始位置和结束位置可以各自包括时隙位置和符号位置。所述末次传输的起始位置所在时隙可以是通过所述控制信令所在时隙与所述时隙偏移量之和确定的,所述末次传输的起始位置所在符号可以是指定符号。所述指定符号的相关配置信息可以是高层信令配置或预先配置的。所述末次传输的结束位置可以是通过所述末次传输的起始位置所在时隙与时域长度之和确定的。
在具体实施中,所述控制信令可以包含时隙偏移量和符号偏移量。所述首次传输或末次传输的时域位置信息可以利用所述时隙偏移量和所述符号偏移量得到。该时隙偏移量指的是首次/末次传输的传输块所在时隙与所述控制信令所在时隙之差。所述时隙偏移量可以是预配置的候选时隙偏移量集合中的一个。对接收方而言,该时隙偏移量可以由所述控制信令指示。
作为一个非限制性的例子,当所述控制信令包含首次传输的时域位置信息时,意味着所述控制信令包含的时隙偏移量为所述控制信令所在时隙与首次传输的传输块所在时隙之差,即接收方接收到所述控制信令所在时隙与首次传输的传输块起始位置所在时隙的差值。此时,时隙偏移量可以为正数、负数或0。
具体而言,所述首次传输的时域位置信息包括首次传输的起始位置和结束位置。所述起始位置所在时隙仍然可以是通过所述控制信令所在时隙与所述时隙偏移量之和确定的,所述结束位置所在时隙仍然可以是通过所述首次传输的起始位置所在时隙与时域长度之和确定的。所述时域长度可以为时隙数量和/或符号数量。
进一步,所述起始位置所在符号是基于所述控制信令包含的符号偏移量确定的。例如,所述符号偏移量为1,可以表示所述起始位置所在符号位于一个时隙的首个符号。又例如,所述符号偏移量为3,可以表示所述起始位置所在符号位于一个时隙的第3个符号。
作为一个替代实施例,当所述控制信令包含末次传输的时域位置信息时,意味着所述控制信令包含的时隙偏移量为末次传输的传输块所在时隙与所述控制信令所在时隙之差,即最后一次数据传输起始位置所在时隙与接收方接收到控制信令所在时隙的差值。此时,所述时隙偏移量可以为正数、负数或0。所述时隙偏移量可以是预配置的候选时隙偏移量集合中的一个,对接收方而言,该时隙偏移量可以由所述控制信令指示。
具体而言,所述末次传输的时域位置信息包括末次传输的起始位置和结束位置。所述末次传输的起始位置所在时隙可以是通过所述控制信令所在时隙与所述时隙偏移量之和确定的,所述结束位置所在时隙可以是通过所述末次传输的起始位置所在时隙与时域长度之和确定的。
进一步,所述末次传输的起始位置所在符号可以是基于所述控制信令包含的符号偏移量确定的。所述时域长度可以为时隙数量和/或符号数量。
需要说明的是,计算所述首次传输的时域结束位置或末次传输的时域结束位置采用的时域长度可以是发送方通过所述控制信令传输至接收方的,或者,该时域长度可以是高层信令配置或预先配置的。
当所述控制信令包含所述符号偏移量和所述时域长度时,所述控制信令可以分别指示所述时隙偏移量、符号偏移量和时域长度,例如,可以是利用所述控制信令中的各自比特域独立指示的。或者,所述时隙偏移量、符号偏移量和时域长度可以是利用所述控制信令中的单个比特域联合指示的。例如,对于所述时隙偏移量、符号偏移量和时域长度,发送方可以将其中的至少两项采用联合编码的形式确定比特值,并由控制信令中的单个域指示。
在确定首次传输或末次传输的时域位置信息之后,可以确定所述多次传输的数据中的剩余数据的时域位置信息。具体实施时,所述接收方可以根据首次传输或末次传输的时域位置信息,数据的总传输次数以及时间间隔信息,确定其他数据的时域位置信息。
在具体实施中,在确定第一次或最后一次数据传输的时域位置后,接收方可以联合多次数据的时间间隔信息与数据传输总次数,通过对首次或末次数据传输的时域位置加上或减去所述时间间隔的整数倍,可以确定其他剩余数据传输的时域位置。
作为一个非限制性的例子,当所述时域指示信息包含首次传输的位置信息时,接收方可以基于所述数据的首次传输对应的传输序号和所述数据的总传输次数确定其他数据的传输序号,并基于首次传输的时域起始位置与结束位置、其他数据的传输序号及时间间隔信息确定其他数据各自的时域起始位置与结束位置。
作为一个变化实施例,当所述时域指示信息包含末次传输的时域位置信息时,接收方可以基于所述数据的末次传输对应的传输序号和所述数据的总传输次数确定其他数据的传输序号,并基于首次传输的时域起始位置与结束位置、其他数据的传输序号及时间间隔信息确定其他数据各自的时域起始位置与结束位置。
需要说明的是,所述数据的总传输次数可以是高层信令配置或预先配置的,或者,是通过所述控制信令传输至接收方的。所述时间间隔信息可以是高层信令配置或预先配置的,或者,是通过所述控制信令传输至接收方的。
在具体实施中,接收方还需要根据所述频域指示信息确定频域位置。
当所述频域指示信息包含首次传输或末次传输的时域位置信息时,所述频域指示信息可以指示首次传输或末次传输的传输块的频域位置信息。具体而言,可以采用NR频域资源分配类型I(即资源指示值(Resource Indication Value,简称RIV)的方式),联合多次传输的跳频偏移量与数据传输总次数,确定每次数据传输的频域位置。
具体而言,可以利用数据的传输序号确定每次数据传输的频域位置。更具体而言,在确定所述传输块的传输序号之后,可以根据传输序号和跳频偏移量进行跳频。其中,所述跳频偏移量可以采用高层信令配置或预先配置。或者,所述跳频偏移量也可以由控制信令指示。当采用控制信令指示时,可以预配置多个跳频偏移量得到候选跳频偏移量集合,并从所述候选跳频偏移量集合中选取一个跳频偏移量作为所述控制信令指示的跳频偏移量。
作为一个非限制性的例子,当多次传输中的一次传输序号为偶数时,该次传输的频域起始位置可以与所述控制信令指示的频域起始位置相同,当多次传输中的一次传输序号为奇数时,所述频域起始位置可以为所述控制信令指示的频域起始位置加跳频偏移量。
或者,当多次传输中的一次传输序号为奇数时,该次传输的频域起始位置可以与所述控制信令指示的频域起始位置相同,当多次传输中的一次传输序号为偶数时,所述频域起始位置可以为所述控制信令指示的频域起始位置加跳频偏移量。
在具体实施中,也可以利用所述传输块所在时隙确定每次数据传输的频域位置。作为一个非限制性的例子,当多次传输中的一次传输所在时隙的频域起始位置为一个辅链路资源池内的偶数序号的时隙时,该次传输的传输块的频域起始位置可以与所述控制信令指示的频域起始位置相同;当多次传输中的一次传输所在的时隙起始位置为辅链路资源池内的奇数序号的时隙时,该次传输的传输块的频域起始位置可以通过所述控制信令指示的频域起始位置加跳频偏移量得到。
或者,当多次传输中的一次传输所在时隙的频域起始位置为一个辅链路资源池内的奇数序号的时隙时,该次传输的传输块的频域起始位置可以与所述控制信令指示的频域起始位置相同;当多次传输中的一次传输所在的时隙起始位置为辅链路资源池内的偶数序号的时隙时,该次传输的传输块的频域起始位置可以通过所述控制信令指示的频域起始位置加跳频偏移量得到。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的时频资源示意图。假设发送方向接收方发送数据,发送方发送了2次调度数据的控制信令和4次数据。所述数据为具有相同RV或不同RV的同一传输块。其中,控制信令的总传输次数是通过高层信令配置或预配置的,数据的总传输次数是通过控制信令指示或通过高层信令配置或预配置的。所述控制信令中的时域指示信息仅包含时隙偏移量,且该时隙偏移量指的是控制信令所在的时隙与首次传输的数据所在的时隙的差值。每次数据传输的时域起始位置所在符号为一个时隙的第一个符号,时域结束位置为一个时隙的最后一个符号,是通过高层信令配置或预配置的。本领域技术人员理解,具体实施时,所述时隙偏移量也可以指控制信令所在的时隙与末次传输的数据所在的时隙的差值。
参考图2可知,控制信令是在时隙2N和时隙(2N+2)发送的。具体而言,所述控制信令是在时隙2N和时隙(2N+2)内的14个符号进行发送的,并发送两次。数据也是采用一个时隙内的14个符号进行发送,并发送四次。在本实施例中,首次发送的控制信令与首次数据发送的时隙差值为0,第二次发送的控制信令与第一次数据发送的时隙差值为-2。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时隙差值可以为预配置的时隙偏移量候选集合中的一个元素。
在本实施例中,首次发送的控制信令与首次数据发送的时隙差值为0,第二次发送的控制信令与第一次数据发送的时隙差值为-2。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时隙差值可以为预配置的时隙偏移量候选集合中的一个元素。例如,所述时隙偏移量候选集合包含4个元素,分别为{0,-1,-2,-3}个时隙,此时,可以通过所述控制信令中的2比特指示,因此,首次发送的控制信令包含指示时隙差值的两比特00,第二次发送的控制信令包含指示时隙差值的两比特10。
继续参考图2可知,在成功译码第一次传输的控制信令和/或第二次传输的控制信令之后,接收方可以确定第一次数据传输的时域位置为时隙2N的符号0到符号13。联合多次数据发送的时间间隔(图中为1个时隙),可以确定第二、第三、第四次数据传输的时域位置分别为时隙(2N+1)、时隙(2N+2)、时隙(2N+3)中的符号0到符号13。
继续参考图2,所述控制信令也给出了某次传输的数据的频域指示信息。如果所述频域指示信息指示所述数据是基于传输序号进行跳频的,那么基于RIV方式,并联合多次传输的跳频偏移量、传输序号、时间间隔信息及数据的总传输次数,可以确定其他传输次数的数据传输的频域位置。
在此情况下,如果接收方通过控制信令得知当传输序号为偶数时,数据的频域起始位置与所述控制信令指示的频域起始位置相同,那么当接收方接收到的数据的传输序号为偶数时,该数据的频域起始位置与所述控制信令指示的频域起始位置相同;当接收到的数据的传输序号为奇数时,该数据的频域起始位置为控制信息指示的频域起始位置加跳频偏移量得到的频域位置。或者,如果接收方通过控制信令得知当传输序号为奇数时,数据的频域起始位置与所述控制信令指示的频域起始位置相同,那么当接收到的数据的传输序号为奇数时,该数据的频域起始位置与所述控制信令指示的频域起始位置相同,当接收到的数据的传输序号为偶数时,该数据的频域起始位置为控制信息指示的频域起始位置加跳频偏移量得到的频域位置。
如果所述频域指示信息指示所述数据是基于时隙进行跳频的,那么基于RIV方式,并联合多次传输的跳频偏移量、时隙的序号及数据的总传输次数,可以确定其他传输次数的数据传输的频域位置。
在此情况下,如果接收方通过控制信令得知当时隙的序号为偶数时,数据的频域起始位置与所述控制信令指示的频域起始位置相同,那么当接收方接收到的数据所在时隙起始位置为辅链路资源池内的偶数序号的时隙时,所述频域起始位置与所述控制信令指示的频域起始位置相同,当接收方接收到的数据所在时隙起始位置为辅链路资源池内的奇数序号的时隙时,所述频域起始位置为所述控制信令指示的频域起始位置加跳频偏移量得到的频域位置。
或者,如果接收方通过控制信令得知当时隙的序号为奇数时,数据的频域起始位置与所述控制信令指示的频域起始位置相同,那么当接收方接收到的数据所在时隙起始位置为序号的为辅链路资源池内的奇数时,该数据的频域起始位置与所述控制信令指示的频域起始位置相同,当接收方接收到的数据所在时隙起始位置为序号的为辅链路资源池内的时隙的序号为偶数时,该数据的频域起始位置为控制信息指示的频域起始位置加跳频偏移量得到的频域位置时隙的序号时隙的序号时隙的序号时隙的序号。
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的时频资源示意图。假设发送方向接收方发送数据,发送方发送了2次调度数据的控制信令和4次数据。所述数据为具有相同RV或不同RV的同一传输块。其中,控制信令的总传输次数是通过高层信令配置或预先配置的,数据的总传输次数是通过控制信令指示或通过高层信令配置或预配置的。所述控制信令中的时域指示信息包含时隙偏移量和符号偏移量,且该时隙偏移量指的是控制信令所在的时隙与首次传输的数据所在的时隙的差值。每次数据传输的时域起始位置所在符号为一个时隙的第3个符号,时域结束位置为一个时隙的最后一个符号(即第14个符号)。
参考图3可知,控制信令是在时隙2N和时隙(2N+2)的符号0和符号1发送的,并发送两次。数据采用一个时隙内的12个符号进行发送,并发送四次。
在本实施例中,首次发送的控制信令与首次数据发送的时隙差值为0,第二次发送的控制信令与第一次数据发送的时隙差值为-2。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时隙差值可以为预配置的时隙偏移量候选集合中的一个元素。例如,所述时隙偏移量候选集合包含4个元素,分别为{0,-1,-2,-3}个时隙,此时,可以通过所述控制信令中的2比特指示,因此,首次发送的控制信令包含指示时隙差值的两比特00,第二次发送的控制信令包含指示时隙差值的两比特10。如果接收方成功译码第一次传输的控制信令和/或第二次传输的控制信令,那么接收方可以确定第一次数据传输的时域位置为时隙2N的符号2(即第3个符号)到符号13(即第14个符号)。继续参考图3可知,联合多次数据发送的时间间隔(图中为1个时隙),可以确定第二、第三、第四次数据传输的时域位置分别为时隙(2N+1)、时隙(2N+2)、时隙(2N+3)中的符号2到符号13。
继续参考图3,所述控制信令也给出了某次传输的数据的频域指示信息。如果所述频域指示信息指示所述数据是基于传输序号进行跳频的,那么基于RIV方式,并联合多次传输的跳频偏移量、传输序号及数据的总传输次数,可以确定其他传输次数的数据传输的频域位置。
在此情况下,如果接收方通过控制信令得知当传输序号为偶数时,数据的频域起始位置与所述控制信令指示的频域起始位置相同,那么当接收方接收到的数据的传输序号为偶数时,数据的频域起始位置与所述控制信令指示的频域起始位置相同,当接收方接收到的数据的传输序号为奇数时,起始位置为控制信息指示的频域起始位置加跳频偏移量得到的频域位置。
或者,如果接收方通过控制信令得知当传输序号为奇数时,所述数据的频域起始位置与所述控制信令指示的频域起始位置相同,那么当接收方接收到的数据的传输序号为奇数时,数据的频域起始位置与所述控制信令指示的频域起始位置相同,当接收方接收到的数据的传输序号为偶数时,起始位置为控制信息指示的频域起始位置加跳频偏移量得到的频域位置。
如果所述频域指示信息指示所述数据是基于时隙进行跳频的,那么基于RIV方式,并联合多次传输的跳频偏移量、时隙的序号及数据的总传输次数,可以确定其他传输次数的数据传输的频域位置。
在此情况下,如果接收方通过控制信令得知当时隙的序号为偶数时,数据的频域起始位置与所述控制信令指示的频域起始位置相同,那么当接收方接收到的数据所在时隙起始位置为辅链路资源池内的偶数序号的时隙时,所述频域起始位置与所述控制信令指示的频域起始位置相同,当接收方接收到的数据所在时隙起始位置为辅链路资源池内的奇数序号的时隙时,所述频域起始位置为所述控制信令指示的频域起始位置加跳频偏移量得到的频域位置。
或者,如果接收方通过控制信令得知当时隙的序号为奇数时,该数据的频域起始位置与所述控制信令指示的频域起始位置相同,那么当接收方接收到的数据所在时隙起始位置的时隙的序号为奇数时,该数据的频域起始位置与所述控制信令指示的频域起始位置相同,否则,该数据的频域起始位置为控制信息指示的频域起始位置加跳频偏移量得到的频域位置时隙的序号时隙的序号时隙的序号时隙的序号。
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的时频资源示意图。假设发送方向接收方发送数据,发送方发送了2次调度数据的控制信令和4次数据。所述数据为具有相同RV或不同RV的同一传输块。其中,控制信令的总传输次数是通过高层信令配置或预先配置的,数据的总传输次数是通过控制信令指示或通过高层信令预先配置的。所述控制信令中的时域指示信息包含时隙偏移量和符号偏移量,且该时隙偏移量指的是控制信令所在的时隙与首次传输的数据所在的时隙的差值。每次数据传输的时域起始位置所在符号为一个时隙的第3个符号,时域结束位置为一个时隙的第12个符号。
参考图4可知,控制信令是在时隙2N和时隙(2N+2)的符号0和符号1发送的,并发送两次。数据采用一个时隙内的10个符号进行发送,并发送四次。
在本实施例中,首次发送的控制信令与首次数据发送的时隙差值为0,第二次发送的控制信令与第一次数据发送的时隙差值为-2。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时隙差值可以为预配置的时隙偏移量候选集合中的一个元素。例如,所述时隙偏移量候选集合包含4个元素,分别为{0,-1,-2,-3}个时隙,此时,可以通过所述控制信令中的2比特指示,因此,首次发送的控制信令包含指示时隙差值的两比特00,第二次发送的控制信令包含指示时隙差值的两比特10。如果接收方成功译码第一次传输的控制信令和/或第二次传输的控制信令,那么接收方可以确定第一次数据传输的时域位置为时隙2N的符号2(即第3个符号)到符号10(即第12个符号)。继续参考图4可知,联合多次数据发送的时间间隔(图中为1个时隙),可以确定第二、第三、第四次数据传输的时域位置分别为(2N+1)、时隙(2N+2)、时隙(2N+3)中的符号2到符号10。
继续参考图4,所述控制信令也给出了某次传输的数据的频域指示信息。如果所述频域指示信息指示所述数据是基于传输序号进行跳频的,那么基于RIV方式,并联合多次传输的跳频偏移量、传输序号及数据的总传输次数,可以确定其他传输次数的数据传输的频域位置。
在此情况下,如果接收方通过控制信令得知当传输序号为偶数时,数据的频域起始位置与所述控制信令指示的频域起始位置相同,那么当接收方接收到的数据的传输序号为偶数时,数据的频域起始位置与所述控制信令指示的频域起始位置相同,当接收方接收到的数据的传输序号为奇数时,数据的频域起始位置为控制信息指示的频域起始位置加跳频偏移量得到的频域位置。
或者,如果接收方通过控制信令得知当传输序号为奇数时,数据的频域起始位置与所述控制信令指示的频域起始位置相同,那么当接收方接收到的数据的传输序号为奇数时,数据的频域起始位置与所述控制信令指示的频域起始位置相同,当接收方接收到的数据的传输序号为偶数时,起始位置为控制信息指示的频域起始位置加跳频偏移量得到的频域位置。
如果所述频域指示信息指示所述数据是基于时隙进行跳频的,那么基于RIV方式,并联合多次传输的跳频偏移量、时隙的序号及数据的总传输次数,可以确定其他传输次数的数据传输的频域位置。
在此情况下,如果接收方通过控制信令得知当时隙的序号为偶数时,数据的频域起始位置与所述控制信令指示的频域起始位置相同,那么当接收方接收到的数据所在时隙起始位置为辅链路资源池内的偶数序号的时隙时,所述频域起始位置与所述控制信令指示的频域起始位置相同,当多次传输中的一次传输所在的时隙起始位置为辅链路资源池内的奇数序号的时隙时,所述频域起始位置为所述控制信令指示的频域起始位置加跳频偏移量得到的频域位置。
或者,如果接收方通过控制信令得知当时隙的序号为奇数时,数据的频域起始位置与所述控制信令指示的频域起始位置相同,那么当接收方接收到的数据所在时隙起始位置为辅链路资源池内的奇数时,该数据的频域起始位置与所述控制信令指示的频域起始位置相同,否则,该数据的频域起始位置为控制信息指示的频域起始位置加跳频偏移量得到的频域位置。
在具体实施中,作为又一个非限制性的实施例,所述时域指示信息可以显示指示传输序号。在此情况下,对于同一传输块的多次传输的控制信令,每次发送的控制信令包含的时域指示信息、频域指示信息均指示为该控制信令调度的传输块的时域指示信息、频域指示信息。
接收方可以根据所述传输序号确定与所述传输序号关联的当前传输块(即为所述控制信令调度的传输块)的时域起始位置与结束位置,之后,可以根据所述当前传输块的时域起始位置与结束位置以及所述传输序号,确定其他传输块的时域起始位置与结束位置。
如果通信双方事先约定所述当前传输块的时域起始位置所在时隙与所述控制信令所在时隙相同,那么所述控制信令可以不包含各个传输块的时间间隔信息,且也不需要高层信令预先配置所述时间间隔信息。此时,确定其他传输块的时域起始位置可以根据所述当前传输块的时域起始位置与结束位置、总传输次数以及所述传输序号完成。此时,所述当前传输块的起始位置所在时隙可以与包含所述传输序号的控制信令所在时隙相同,且所述当前传输块的时域起始位置所在符号可以包含在所述控制信令中,或者,通过高层信令预先配置。
作为一个变化例,所述时域指示信息可以包含时间间隔信息。所述接收方在确定任一数据(例如,所述传输序号关联的当前数据)的时域位置信息之后,都可以根据确定的当前数据的时域起始位置与结束位置、数据的总传输次数、所述传输序号以及时间间隔信息,确定其他数据的时域起始位置与结束位置。
其中,所述传输序号关联的当前数据的起始位置所在时隙与包含所述传输序号的控制信令所在时隙可以相同,且所述当前数据的时域起始位置所在符号可以包含在所述控制信令中,或者,可以通过高层信令预先配置。
本领域技术人员理解,所述数据的总传输次数也可以包含在所述控制信令中,或者,也可以通过高层信令预先配置。
在具体实施中,所述时域指示信息还可以包含时隙偏移量。所述传输序号关联的当前数据的时域起始位置可以利用所述时隙偏移量得到。所述当前数据的时域起始位置所在时隙可以是通过所述控制信令所在时隙与所述时隙偏移量之和确定的,且所述当前数据的时域起始位置所在符号可以是通过对该次传输所在时隙首个符号偏移符号偏移量个符号确定的。相应地,所述传输序号关联的当前数据的时域结束位置可以是通过所述当前数据的时域起始位置所在时隙及所在符号与时域长度之和确定的,所述时域长度为时隙数量和/或符号数量。
本领域技术人员理解,接收方接到的控制信令中包含有时隙偏移量,该时隙偏移量指的是所述当前数据所在时隙与所述控制信令所在时隙之差。所述时隙偏移量可以是预配置的候选数值集合中的一个,由所述控制信令指示。
所述传输序号关联的数据的时域位置信息包括该次传输的数据的时域起始位置和结束位置。所述时域起始位置和结束位置可以各自包括时隙位置和符号位置。所述起始位置所在时隙可以是通过所述控制信令所在时隙与所述时隙偏移量之和确定的,所述结束位置可以是通过所述首次传输的起始位置所在时隙与时域长度之和确定的。其中,所述时域长度可以为时隙数量。
此时,所述起始位置所在符号可以位于指定符号位置,例如,位于一个时隙的首个符号;所述结束位置所在符号可以位于指定符号位置,例如,仍然位于一个时隙的首个符号。所述指定符号位置的相关配置信息可以是高层信令配置或预先配置的。
在具体实施中,所述时隙偏移量可以是预配置的候选数值集合中的一个,由所述控制信令指示。
作为一个变化例,在具体实施中,所述控制信令可以包含时隙偏移量和符号偏移量。所述首次传输或末次传输的时域位置信息可以利用所述时隙偏移量和所述符号偏移量得到。本领域技术人员理解,此时,接收方接到的控制信令中包含有时隙偏移量,该时隙偏移量指的是所述控制信令调度的当前传输块所在时隙与所述控制信令所在时隙之差。所述时隙偏移量可以是预配置的候选时隙偏移量集合中的一个,由所述控制信令指示。
此时,所述起始位置所在符号是基于所述控制信令包含的符号偏移量确定的。例如,所述符号偏移量为1,可以表示所述起始位置所在符号位于一个时隙的首个符号。又例如,所述符号偏移量为3,可以表示所述起始位置所在符号位于一个时隙的第3个符号。
此时,所述末次传输的起始位置所在符号可以是基于所述控制信令包含的符号偏移量确定的。所述时域长度可以为时隙数量和/或符号数量。
需要说明的是,计算所述当前传输的时域结束位置采用的时域长度可以是发送方通过所述控制信令传输至接收方的,或者,该时域长度可以是高层信令配置或预先配置的。
当所述控制信令包含所述时隙偏移量、所述符号偏移量和所述时域长度时,所述控制信令可以分别指示所述时隙偏移量、符号偏移量和时域长度,例如,可以是利用所述控制信令中的各自比特域独立指示的。或者,所述时隙偏移量、符号偏移量和时域长度可以是利用所述控制信令中的单个比特域联合指示的。例如,对于所述时隙偏移量、符号偏移量和时域长度,发送方可以将其中的至少两项采用联合编码的形式确定比特值,并由控制信令中的单个域指示。
在确定当前传输的时域位置信息之后,可以确定所述多次传输的数据中的剩余数据的时域位置信息。具体实施时,所述接收方可以根据当前传输的时域位置信息,数据的总传输次数以及时间间隔信息,确定其他数据的时域位置信息。
其中,所述数据的总传输次数可以是高层信令配置或预先配置的,或者,是通过所述控制信令传输至接收方的。所述时间间隔信息可以是高层信令配置或预先配置的,或者,是通过所述控制信令传输至接收方的。
在具体实施中,在确定所述当前数据传输的时域位置信息后,接收方可以联合多次数据的时间间隔信息与数据传输总次数,通过对所述当前数据传输的时域位置加上或减去所述时间间隔的整数倍,可以确定多次数据传输的时域位置。
作为一个非限制性的例子,当所述时域指示信息包含首次传输的位置信息时,接收方可以基于所述数据的传输序号和所述数据的总传输次数确定其他数据的累加时间间隔或累减时间间隔,并基于首次传输的时域起始位置与结束位置、时间间隔信息以及累加时间间隔或累减时间间隔确定其他数据各自的时域起始位置与结束位置。
具体实施中,接收方还需要根据所述频域指示信息确定频域位置。
当所述时域指示信息显示包括传输序号时,所述频域指示信息可以指示对多次传输的传输块进行第一次传输的频域位置信息。具体而言,可以采用NR频域资源分配类型I(即RIV)的方式,联合多次传输的跳频偏移量信息与数据传输总次数,从而确定每次数据传输的频域位置。
具体而言,可以利用数据块的传输序号确定每次数据传输的频域位置。更具体而言,在确定所述传输块的传输序号之后,可以根据数据多次传输起始位置所在时隙跳频及跳频偏移量确定。其中,所述跳频偏移量可以采用高层信令配置或预先配置。或者,所述跳频偏移量也可以由控制信令指示。当采用所述控制信令指示时,可以预先配置多个可选的跳频偏移量得到候选跳频偏移量集合,控制信令指示的跳频偏移量为所述候选跳频偏移量集合中的一个。
作为一个非限制性的例子,当多次传输中的一次传输序号为偶数时,该次传输的频域起始位置可以与所述控制信令指示的频域起始位置相同,当多次传输中的一次传输序号为奇数时,所述频域起始位置是通过所述控制信令指示的频域起始位置加跳频偏移量得到的。
或者,当多次传输中的一次传输序号为奇数时,该次传输的频域起始位置可以与所述控制信令指示的频域起始位置相同,当多次传输中的一次传输序号为偶数时,所述频域起始位置是通过所述控制信令指示的频域起始位置加跳频偏移量得到的。
在具体实施中,也可以利用所述传输块所在时隙确定每次数据传输的频域位置。
作为又一个非限制性的例子,当多次传输中的一次传输所在时隙的频域起始位置为辅链路资源池内的偶数序号的时隙时,该次传输的传输块的频域起始位置可以与所述控制信令指示的频域起始位置相同;当多次传输中的一次传输所在的时隙起始位置为辅链路资源池内的奇数序号的时隙时,该次传输的传输块的频域起始位置可以通过所述控制信令指示的频域起始位置加跳频偏移量得到。
或者,当多次传输中的一次传输所在时隙的频域起始位置为一个辅链路资源池内的奇数序号的时隙时,该次传输的传输块的频域起始位置可以与所述控制信令指示的频域起始位置相同;当多次传输中的一次传输所在的时隙起始位置为辅链路资源池内的偶数序号的时隙时,该次传输的传输块的频域起始位置可以通过所述控制信令指示的频域起始位置加跳频偏移量得到。
仍以图2为例,假设发送方向接收方发送数据,发送方发送了2次调度数据的控制信令和4次数据。所述数据为具有相同RV或不同RV的同一传输块。其中,控制信令的总传输次数是通过高层信令配置或预配置,数据的总传输次数是通过控制信令指示或通过高层信令预配置的。所述控制信令中的时域指示信息仅包含时隙偏移量,且该时隙偏移量指的是控制信令所在的时隙与首次传输的数据所在的时隙的差值。每次数据传输的时域起始位置所在符号为一个时隙的第一个符号,时域结束位置为一个时隙的最后一个符号,是所述控制信令指示或通过高层信令配置的。
控制信令包含的传输序号用来指示该控制信令相关联的一次数据传输为多次数据传输中的第几次,在本实施例中,与第一次传输的控制信令相关联的数据传输为第一次传输,因此包含数据传输的传输序号为1,与第二次传输的控制信令相关联的数据传输为第三次传输,包含数据传输的传输序号为3。
参考图2可知,控制信令是在时隙2N和时隙(2N+2)发送的。具体而言,所述控制信令是在时隙2N和时隙(2N+2)内的14个符号进行发送的,并发送两次。数据采用一个时隙内的14个符号进行发送,发送四次,根据所述控制信令和所述时隙偏移量可知,当第一次发送的控制信令与第一次数据发送的时隙差值为0,第二次发送的控制信令包含与第三次数据发送的时隙差值为0。在本实施例中,时隙差值的指示方式采用高层信令配置或预配置固定差值为0个时隙,不需要控制信令额外指示。
继续参考图2可知,在成功译码第一次传输的控制信令和/或第二次传输的控制信令之后,接收方可以确定第一次数据传输的时域位置为时隙2N的符号0到符号13。联合多次数据发送的时间间隔(图中为1个时隙),可以确定第二、第三、第四次数据传输的时域位置分别为时隙(2N+1)、时隙(2N+2)、时隙(2N+3)中的符号0到符号13。假设接收方成功译码第二次传输的控制信令,可以确定第三次数据传输的时域位置为时隙2N+2的符号0到符号13。联合多次数据发送的时域间隔,在本实施例中,为1个辅链路时隙,可以确定第一、第二和第四次数据传输的时域位置分别为时隙2N、时隙(2N+1)、时隙(2N+3)的符号0到符号13。
仍以图2为例,所述控制信令也给出了某次传输的数据的频域指示信息。如果所述频域指示信息指示所述数据是基于传输序号进行跳频的,那么基于RIV方式,并联合多次传输的跳频偏移量、传输序号及数据的总传输次数,可以确定其他传输次数的数据传输的频域位置。
在此情况下,如果接收方通过控制信令得知当传输序号为偶数时,数据的频域起始位置与所述控制信令指示的频域起始位置相同,那么当数据的传输序号为偶数时,该数据的频域起始位置与所述控制信令指示的频域起始位置相同,当数据的传输序号为奇数时,起始位置为控制信息指示的频域起始位置加跳频偏移量。或者,如果接收方通过控制信令得知当传输序号为奇数时,数据的频域起始位置与所述控制信令指示的频域起始位置相同,那么当数据的传输序号为奇数时,该数据的频域起始位置与所述控制信令指示的频域起始位置相同,当数据的传输序号为偶数时,该数据的频域起始位置为控制信息指示的频域起始位置加跳频偏移量。
如果所述频域指示信息指示所述数据是基于时隙进行跳频的,那么基于RIV方式,并联合多次传输的跳频偏移量、时隙的序号及数据的总传输次数,可以确定其他传输次数的数据传输的频域位置。
在此情况下,如果接收方通过控制信令得知当时隙的序号为偶数时,数据的频域起始位置与所述控制信令指示的频域起始位置相同,那么当四次传输中的其中一次传输所在时隙起始位置为一个辅链路资源池内的偶数序号的时隙时,所述频域起始位置与所述控制信令指示的频域起始位置相同,当多次传输中的一次传输所在的时隙起始位置为辅链路资源池内的奇数序号的时隙时,所述频域起始位置为所述控制信令指示的频域起始位置加跳频偏移量得到的频域位置。或者,如果接收方通过控制信令得知当时隙的序号为奇数时,数据的频域起始位置与所述控制信令指示的频域起始位置相同,那么当四次传输中的一次时隙的序号为奇数时,数据的频域起始位置与所述控制信令指示的频域起始位置相同,当多次传输中的一次时隙的序号为偶数时,起始位置为控制信息指示的频域起始位置加跳频偏移量。
作为一个变化实施例,以图3为例,假设发送方向接收方发送数据,发送方发送了2次调度数据的控制信令和4次数据。所述数据为具有相同RV或不同RV的同一传输块。其中,控制信令的总传输次数是通过高层信令配置或预配置,数据的总传输次数是通过控制信令指示或通过高层信令预配置的。所述控制信令中的时域指示信息包含时隙偏移量和符号偏移量(符号偏移量指的是与同一时隙内的首个符号的偏移量,图中偏移2个符号),且该时隙偏移量指的是控制信令所在的时隙与首次传输的数据所在的时隙的差值。每次数据传输的时域起始位置所在符号为一个时隙的第3个符号,时域结束位置为一个时隙的最后一个符号(即第14个符号)。
参考图3可知,控制信令是在时隙2N和时隙(2N+2)的符号0和符号1发送的,并发送两次。数据采用一个时隙内的12个符号进行发送,发送四次。
根据所述控制信令和所述时隙偏移量可知,第一次发送的控制信令与第一次数据发送的时隙偏移量为0,第二次发送的控制信令包含与第三次数据发送的时隙偏移量为0。
如果接收方成功译码第一次传输的控制信令,那么接收方可以确定第一次数据传输的时域位置为时隙2N的符号2(即第3个符号)到符号13(即第14个符号)。继续参考图3可知,联合多次数据发送的时间间隔(图中为1个时隙),可以确定第二、第三、第四次数据传输的时域位置分别为时隙2N+1、时隙2N+2、时隙2N+3中的符号2到符号13。
继续参考图3,所述控制信令也给出了某次传输的数据的频域指示信息。如果所述频域指示信息指示所述数据是基于传输序号进行跳频的,那么基于RIV方式,并联合多次传输的跳频偏移量、传输序号及数据的总传输次数,可以确定其他传输次数的数据传输的频域位置。如果所述频域指示信息指示所述数据是基于时隙进行跳频的,那么基于RIV方式,并联合多次传输的跳频偏移量、时隙的序号及数据的总传输次数,可以确定其他传输次数的数据传输的频域位置。接收方确定频域指示信息的具体细节参照前文对图3的描述,这里不再赘述。
作为又一个变化例,以图4为例,假设发送方向接收方发送数据,发送方发送了2次调度数据的控制信令和4次数据。所述数据为具有相同RV或不同RV的同一传输块。其中,控制信令的总传输次数是通过高层信令配置或预配置,数据的总传输次数是通过控制信令指示或通过高层信令预配置的。所述控制信令中的时域指示信息包含时隙偏移量和符号偏移量,且该时隙偏移量指的是控制信令所在的时隙与首次传输的数据所在的时隙的差值。(符号偏移量为2)每次数据传输的时域起始位置所在符号为一个时隙的第3个符号,时域结束位置为一个时隙的第12个符号。
参考图4可知,控制信令是在时隙2N和时隙(2N+2)的符号0和符号1发送的,并发送两次。数据采用一个时隙内的10个符号进行发送,发送四次。根据所述控制信令和所述时隙偏移量可知,首次发送的控制信令与首次数据发送的时隙偏移量为0,第二次发送的控制信令包含与第三次数据发送的时隙偏移量为0。如果接收方成功译码第二次传输的控制信令,那么接收方可以确定第三次数据传输的时域位置为时隙(2N+2)的符号2(即第3个符号)到符号10(即第12个符号)。继续参考图4可知,联合多次数据发送的时间间隔(图中为1个时隙),可以确定第一、第二、第四次数据传输的时域位置分别为时隙2N、时隙(2N+1)、时隙(2N+3)中的符号2到符号10。
继续参考图4,所述控制信令也给出了某次传输的数据的频域指示信息。如果所述频域指示信息指示所述数据是基于传输序号进行跳频的,那么基于RIV方式,并联合多次传输的跳频偏移量、传输序号及数据的总传输次数,可以确定其他传输次数的数据传输的频域位置。如果所述频域指示信息指示所述数据是基于时隙进行跳频的,那么基于RIV方式,并联合多次传输的跳频偏移量、时隙的序号及数据的总传输次数,可以确定其他传输次数的数据传输的频域位置。接收方确定频域指示信息的具体细节参照前文对图4的描述,这里不再赘述。
在步骤S102中,接收方在确定各个数据的时频位置信息之后,可以对各个数据合并译码得到数据。
图5是本发明实施例的一种信令与数据的多次传输方法的流程示意图。具体而言,所述多次传输方法可以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501,确定用于数据多次传输的多个控制信令,所述控制信令包含所述数据的时域指示信息和频域指示信息;
步骤S502,传输所述多个控制信令,并多次传输所述数据,多次传输的数据是基于所述多个控制信令各自包含的时域指示信息和频域指示信息指示的时频域资源传输的,每次传输的数据为同一传输块。
其中,所述频域指示信息包括基于所述数据的传输序号或者使用的时隙进行跳频的指示信息。
更具体而言,在步骤S501中,发送方可以确定用于数据多次传输的多个控制信令,所述控制信令可以包含所述数据的时域指示信息和频域指示信息。
其中,所述时域指示信息可以包含首次传输或末次传输的时域位置信息。
所述首次传输或末次传输的时域位置信息可以是通过时隙偏移量确定的,所述首次传输或末次传输的时域起始位置所在时隙是通过所述控制信令所在时隙与所述时隙偏移量之和确定的,且所述首次传输或末次传输的时域起始位置所在符号是通过对该次传输所在时隙首个符号偏移所述符号偏移量确定的,所述首次传输的时域结束位置是通过所述首次传输的时域起始位置所在时隙及所在符号与时域长度之和确定的,所述末次传输的时域结束位置是通过所述末次传输的时域起始位置所在时隙及所在符号与时域长度之和确定的,所述时域长度为时隙数量和/或符号数量。
更为具体地,当所述时域指示信息包含首次传输的时域位置信息时,基于所述数据的首次传输对应的传输序号和所述数据的总传输次数确定其他数据的传输序号,并基于首次传输的时域起始位置与结束位置、所述传输序号及时间间隔信息确定其他数据各自的时域起始位置与结束位置;当所述时域指示信息包含末次传输的时域位置信息时,基于所述数据的末次传输对应的传输序号和所述数据的总传输次数确定其他数据的传输序号,并基于首次传输的时域起始位置与结束位置、所述传输序号及时间间隔信息确定其他数据各自的时域起始位置与结束位置。
当所述时域指示信息包含首次传输的时域位置信息时,所述时隙偏移量指的是包含所述时隙偏移量的控制信令使用的时隙与首次传输所述数据使用的时隙之差;或者,当所述时域指示信息包括末次传输的时域位置信息时,所述时隙偏移量指的是包含所述时隙偏移量的控制信令使用的时隙与末次传输所述数据使用的时隙之差。
作为一个变化实施例,所述时域指示信息可以显示包括传输序号。并可以根据所述传输序号确定与所述传输序号关联的当前数据的时域起始位置与结束位置,之后,根据所述当前数据的时域起始位置与结束位置、数据的总传输次数以及所述传输序号,确定其他数据的时域起始位置与结束位置,以多次传输所述数据。
其中,所述传输序号关联的当前数据的起始位置所在时隙与包含所述传输序号的控制信令所在时隙相同,且所述当前数据的时域起始位置所在符号包含在所述控制信令中,或者,通过高层信令预先配置。
当所述时域指示信息显示包括传输序号时,所述时域指示信息还可以包含时隙偏移量,所述传输序号关联的当前数据的时域起始位置所在时隙是通过所述控制信令所在时隙与所述时隙偏移量之和确定的,且所述当前数据的时域起始位置所在符号是通过对该次传输所在时隙首个符号偏移符号偏移量个符号确定的,所述传输序号关联的当前数据的时域结束位置是通过所述当前数据的时域起始位置所在时隙及所在符号与时域长度之和确定的,所述时域长度为时隙数量和/或符号数量。所述时隙偏移量指的是:包含所述传输序号的控制信令所在时隙与所述传输序号关联的当前数据的起始位置所在时隙之差。所述时域长度和所述符号偏移量包含在所述控制信令中,或者,通过高层信令预先配置。
当所述控制信令包含所述时隙偏移量、所述符号偏移量和所述时域长度中的至少两个时,所述时隙偏移量、符号偏移量和时域长度中的至少两个是利用所述控制信令中的至少两个比特域各自独立指示的,或者,所述时隙偏移量、符号偏移量和时域长度中的至少两个是利用所述控制信令中的单个比特域联合指示的。
进一步,所述数据的传输序号为大于或等于1的正整数,发送方可以基于所述数据的传输序号进行跳频。例如,当所述数据的传输序号为偶数时,所述数据的频域资源起始位置与所述控制信令指示的数据的频域资源起始位置相同,否则,所述数据的频域资源起始位置为所述控制信令指示的数据的频域资源起始位置加所述跳频偏移量得到的频域资源位置;或者,当所述数据的传输序号为奇数时,所述数据的频域资源起始位置与所述控制信令指示的数据使用的频域资源起始位置相同,否则,所述数据的频域资源起始位置为所述控制信令指示的数据的频域资源起始位置加所述跳频偏移量得到的频域资源位置。
作为一个变化例,所述数据使用的时隙为大于或等于1的正整数,发送方可以基于所述数据使用的时隙进行跳频。例如,当所述数据使用的时隙的序号为偶数时,所述数据的频域资源起始位置与所述控制信令指示的数据的频域资源起始位置相同,否则,所述数据的频域资源起始位置为所述控制信令指示的数据的频域资源起始位置加所述跳频偏移量得到的频域资源位置;或者,当所述数据使用的时隙的序号为奇数时,所述数据的频域资源起始位置与所述控制信令指示的数据的频域资源起始位置相同,否则,所述数据的频域资源起始位置为所述控制信令指示的数据的频域资源起始位置加所述跳频偏移量得到的频域资源位置;其中,所述时隙的序号为无线帧内的时隙的序号。所述跳频偏移量包含在所述控制信令中,或通过高层信令预先配置。
在步骤S502中,发送方可以发送多个控制信令,并多次传输所述数据。具体而言,
对于所述多次传输的数据,发送方可以根据所述传输序号确定与所述传输序号关联的当前数据的时域起始位置与结束位置,之后根据确定的当前数据的时域起始位置与结束位置、数据的总传输次数、所述传输序号以及时间间隔信息,确定其他数据的时域起始位置与结束位置,以多次传输所述数据。
其中,所述传输序号关联的当前数据的起始位置所在时隙与包含所述传输序号的控制信令所在时隙相同,且所述当前数据的时域起始位置所在符号包含在所述控制信令中,或者,通过高层信令预先配置。所述时间间隔信息可以包含在所述控制信令中,或者,通过高层信令预先配置。所述数据的总传输次数包含在所述控制信令中,或者,通过高层信令预先配置。
本领域技术人员理解,所述步骤S501至步骤S502可以视为与上述图1所示实施例所述步骤S101至步骤S102相呼应的执行步骤,两者在具体的实现原理和逻辑上是相辅相成的。因而,关于所述多次传输的方法可以参考图1至图4所示实施例的相关描述,这里不再赘述。
综上所述,通过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可以灵活确定控制信令和数据的传输次数,从而满足可靠性指标要求。
图6是本发明实施例的一种信令与数据的多次接收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具体而言,所述信令与数据的多次接收装置(简称多次接收装置6)可以包括接收模块61和译码模块64。
更具体而言,所述接收模块61适于接收多个控制信令,并接收多次传输的数据,所述多次传输的数据是发送方基于所述控制信令包含的时域指示信息和频域指示信息指示的时频域资源传输的,其中,每次传输的数据为同一传输块;所述译码模块64适于对多次传输的数据进行合并译码;其中,所述频域指示信息包括基于所述数据的传输序号或者使用的时隙进行跳频的指示信息。
在具体实施中,所述时域指示信息包含首次传输或末次传输的时域位置信息。
在具体实施中,所述多次接收装置6还可以包括第一确定模块62,适于在对多次传输的数据进行合并译码之前,对于所述多次传输的数据,根据首次传输或末次传输的时域位置信息,数据的总传输次数以及时间间隔信息,确定其他数据的时域位置信息。
在具体实施中,所述首次传输或末次传输的时域位置信息是通过时隙偏移量确定的,所述首次传输或末次传输的时域起始位置所在时隙是通过所述控制信令所在时隙与所述时隙偏移量之和确定的,且所述首次传输或末次传输的时域起始位置所在符号是通过对该次传输所在时隙首个符号偏移所述符号偏移量个符号确定的,所述首次传输的时域结束位置是通过所述首次传输的时域起始位置所在时隙及所在符号与时域长度之和确定的,所述末次传输的时域结束位置是通过所述末次传输的时域起始位置所在时隙及所在符号与时域长度之和确定的,所述时域长度为时隙数量和/或符号数量。
在具体实施中,当所述时域指示信息包含首次传输的时域位置信息时,所述时隙偏移量指的是包含所述时隙偏移量的控制信令与首次传输所述数据使用的时隙使用的时隙之差;当所述时域指示信息包括末次传输的时域位置信息时,所述时隙偏移量指的是包含所述时隙偏移量的控制信令与末次传输所述数据使用的时隙之差。
在具体实施中,所述第一确定模块62还可以用于:当所述时域指示信息包含首次传输的时域位置信息时,基于所述数据的首次传输对应的传输序号和所述数据的总传输次数确定其他数据的传输序号,并基于首次传输的时域起始位置与结束位置、其他数据的传输序号及时间间隔信息确定其他数据各自的时域起始位置与结束位置;当所述时域指示信息包含末次传输的时域位置信息时,基于所述数据的末次传输对应的传输序号和所述数据的总传输次数确定其他数据的传输序号,并基于首次传输的时域起始位置与结束位置、传输序号及时间间隔信息确定其他数据各自的时域起始位置与结束位置。
作为一个变化例,所述时域指示信息可以包括传输序号。
所述多次接收模块6可以包括第二确定模块63,适于在对多次传输的数据进行合并译码之前,对于所述多次传输的数据,根据所述传输序号确定与所述传输序号关联的当前数据的时域起始位置与结束位置;根据确定的当前数据的时域起始位置与结束位置、数据的总传输次数、所述传输序号以及时间间隔信息,确定其他数据的时域起始位置与结束位置;其中,所述传输序号关联的当前数据的起始位置所在时隙与包含所述传输序号的控制信令所在时隙相同,且所述当前数据的时域起始位置所在符号包含在所述控制信令中,或者,通过高层信令预先配置。
在具体实施中,所述时间间隔信息可以包含在所述控制信令中,或者,通过高层信令预先配置。所述数据的总传输次数可以包含在所述控制信令中,或者,通过高层信令预先配置。
在具体实施中,所述时域指示信息还可以包含时隙偏移量,所述传输序号关联的当前数据的时域起始位置所在时隙是通过所述控制信令所在时隙与所述时隙偏移量之和确定的,且所述当前数据的时域起始位置所在符号是通过对该次传输所在时隙首个符号偏移符号偏移量个符号确定的,所述传输序号关联的当前数据的时域结束位置是通过所述当前数据的时域起始位置所在时隙及所在符号与时域长度之和确定的,所述时域长度为时隙数量和/或符号数量。
所述时隙偏移量指的是:包含所述传输序号的控制信令所在时隙与所述传输序号关联的当前数据的起始位置所在时隙包含之差。所述时域长度和所述符号偏移量包含在所述控制信令中,或者,通过高层信令预先配置。
当所述控制信令包含所述时隙偏移量、所述符号偏移量和所述时域长度中的至少两个时,所述时隙偏移量、符号偏移量和时域长度中的至少两个是利用所述控制信令中的至少两个比特域各自独立指示的,或者,所述时隙偏移量、符号偏移量和时域长度中的至少两个是利用所述控制信令中的单个比特域联合指示的。
在具体实施中,所述数据的传输序号为大于或等于1的正整数,基于所述数据的传输序号进行跳频指的是:当所述数据的传输序号为偶数时,所述数据的频域资源起始位置与所述控制信令指示的数据的频域资源起始位置相同,否则,所述数据的频域资源起始位置为所述控制信令指示的数据的频域资源起始位置加跳频偏移量得到的频域资源位置;或者,当所述数据的传输序号为奇数时,所述数据的频域资源起始位置与所述控制信令指示的数据使用的频域资源起始位置相同,否则,所述数据的频域资源起始位置为所述控制信令指示的数据的频域资源起始位置加跳频偏移量得到的频域资源位置。
作为一个变化实施例,所述数据使用的时隙为大于或等于1的正整数,基于所述数据使用的时隙进行跳频指的是:当所述数据使用的时隙的序号为偶数时,所述数据的频域资源起始位置与所述控制信令指示的数据的频域资源起始位置相同,否则,所述数据的频域资源起始位置为所述控制信令指示的数据的频域资源起始位置加跳频偏移量得到的频域资源位置;或者,当所述数据使用的时隙的序号为奇数时,所述数据的频域资源起始位置与所述控制信令指示的数据的频域资源起始位置相同,否则,所述数据的频域资源起始位置为所述控制信令指示的数据的频域资源起始位置加跳频偏移量得到的频域资源位置。所述跳频偏移量包含在所述控制信令中,或通过高层信令预先配置;其中,所述时隙的序号为无线帧内的时隙的序号。
关于所述多次接收装置6的工作原理、工作方式的更多内容,可以参照上述图1至图4中的相关描述,这里不再赘述。
图7是本发明实施例的一种信令与数据的多次传输装置的结构示意图。所述信令与数据的多次传输装置(为简便,称为多次传输装置7),所述多次传输装置7可以包括确定模块71和传输模块72。
具体而言,所述确定模块71适于确定用于数据多次传输的多个控制信令,所述控制信令包含所述数据的时域指示信息和频域指示信息;所述传输模块72适于传输所述多个控制信令,并多次传输所述数据,多次传输的数据是基于所述控制信令包含的时域指示信息和频域指示信息指示的时频域资源传输的,每次传输的数据为同一传输块;其中,所述频域指示信息包括基于所述数据的传输序号或者使用的时隙进行跳频的指示信息。
作为一个非限制性的例子,所述时域指示信息包含首次传输或末次传输的时域位置信息。此时,所述传输模块72可以用于:对于所述多次传输的数据,根据首次传输或末次传输的时域位置信息,数据的总传输次数以及时间间隔信息,确定其他数据的时域位置信息,以多次传输所述数据。
具体而言,当所述时域指示信息包含首次传输的时域位置信息时,基于所述数据的首次传输对应的传输序号和所述数据的总传输次数确定其他数据的传输序号,并基于首次传输的时域起始位置与结束位置、所述传输序号及时间间隔信息确定其他数据各自的时域起始位置与结束位置。当所述时域指示信息包含末次传输的时域位置信息时,基于所述数据的末次传输对应的传输序号和所述数据的总传输次数确定其他数据的传输序号,并基于首次传输的时域起始位置与结束位置、所述传输序号及时间间隔信息确定其他数据各自的时域起始位置与结束位置。
其中,首次传输或末次传输的时域位置信息是通过时隙偏移量确定的,所述首次传输或末次传输的时域起始位置所在时隙是通过所述控制信令所在时隙与所述时隙偏移量之和确定的,且所述首次传输或末次传输的时域起始位置所在符号是通过对该次传输所在时隙首个符号偏移所述符号偏移量确定的,所述首次传输的时域结束位置是通过所述首次传输的时域起始位置所在时隙及所在符号与时域长度之和确定的,所述末次传输的时域结束位置是通过所述末次传输的时域起始位置所在时隙及所在符号与时域长度之和确定的,所述时域长度为时隙数量和/或符号数量。
当所述时域指示信息包含首次传输的时域位置信息时,所述时隙偏移量指的是:包含所述时隙偏移量的控制信令使用的时隙与首次传输所述数据使用的时隙之差;或者,当所述时域指示信息包括末次传输的时域位置信息时,所述时隙偏移量指的是包含所述时隙偏移量的控制信令使用的时隙与末次传输所述数据使用的时隙之差。
作为一个变化实施例,所述时域指示信息可以显示包括传输序号。此时,所述传输模块72可以用于:对于所述多次传输的数据,根据所述传输序号确定与所述传输序号关联的当前数据的时域起始位置与结束位置;根据确定的当前数据的时域起始位置与结束位置、数据的总传输次数、所述传输序号以及时间间隔信息,确定其他数据的时域起始位置与结束位置,以多次传输所述数据;其中,所述传输序号关联的当前数据的起始位置所在时隙与包含所述传输序号的控制信令所在时隙相同,且所述当前数据的时域起始位置所在符号包含在所述控制信令中,或者,通过高层信令预先配置。
在具体实施中,所述时间间隔信息可以包含在所述控制信令中,或者,通过高层信令预先配置。所述数据的总传输次数可以包含在所述控制信令中,或者,通过高层信令预先配置。
所述时域指示信息还可以包含时隙偏移量,所述传输序号关联的当前数据的时域起始位置所在时隙是通过所述控制信令所在时隙与所述时隙偏移量之和确定的,且所述当前数据的时域起始位置所在符号是通过对该次传输所在时隙首个符号偏移符号偏移量个符号确定的,所述传输序号关联的当前数据的时域结束位置是通过所述当前数据的时域起始位置所在时隙及所在符号与时域长度之和确定的,所述时域长度为时隙数量和/或符号数量。所述时隙偏移量指的是:包含所述传输序号的控制信令所在时隙与所述传输序号关联的当前数据的起始位置所在时隙之差。
在具体实施中,所述时域长度和所述符号偏移量可以包含在所述控制信令中,或者,通过高层信令预先配置。当所述控制信令包含所述时隙偏移量、所述符号偏移量和所述时域长度中的至少两个时,所述时隙偏移量、符号偏移量和时域长度中的至少两个是利用所述控制信令中的至少两个比特域各自独立指示的,或者,所述时隙偏移量、符号偏移量和时域长度中的至少两个是利用所述控制信令中的单个比特域联合指示的。
在具体实施中,所述数据的传输序号为大于或等于1的正整数,基于所述数据的传输序号进行跳频指的是:当所述数据的传输序号为偶数时,所述数据的频域资源起始位置与所述控制信令指示的数据的频域资源起始位置相同,否则,所述数据的频域资源起始位置为所述控制信令指示的数据的频域资源起始位置加所述跳频偏移量得到的频域资源位置;或者,当所述数据的传输序号为奇数时,所述数据的频域资源起始位置与所述控制信令指示的数据使用的频域资源起始位置相同,否则,所述数据的频域资源起始位置为所述控制信令指示的数据的频域资源起始位置加所述跳频偏移量得到的频域资源位置。
作为一个变化实施例,所述数据使用的时隙为大于或等于1的正整数,基于所述数据使用的时隙进行跳频指的是:当所述数据使用的时隙的序号为偶数时,所述数据的频域资源起始位置与所述控制信令指示的数据的频域资源起始位置相同,否则,所述数据的频域资源起始位置为所述控制信令指示的数据的频域资源起始位置加所述跳频偏移量得到的频域资源位置;或者,当所述数据使用的时隙的序号为奇数时,所述数据的频域资源起始位置与所述控制信令指示的数据的频域资源起始位置相同,否则,所述数据的频域资源起始位置为所述控制信令指示的数据的频域资源起始位置加所述跳频偏移量得到的频域资源位置。所述跳频偏移量包含在所述控制信令中,或通过高层信令预先配置;其中,所述时隙的序号为无线帧内的时隙的序号。
关于所述多次传输装置7的工作原理、工作方式的更多内容,可以参照上述图5中的相关描述,这里不再赘述。
进一步地,本发明实施例还公开一种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指令,所述计算机指令运行时执行上述图1至图5所示实施例中所述的方法技术方案。优选地,所述存储介质可以包括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所述存储介质可以包括ROM、RAM、磁盘或光盘等。
进一步地,本发明实施例还公开一种终端,包括存储器和处理器,所述存储器上存储有能够在所述处理器上运行的计算机指令,所述处理器运行所述计算机指令时执行上述图1至图5所示实施例中所述方法技术方案。优选地,所述基站可以与所述用户设备进行交互,具体而言,所述终端可以为安装于车辆中的用户设备(也即User Equipment,简称UE)。所述终端可以为链路中的发送端或接收端。
虽然本发明披露如上,但本发明并非限定于此。任何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内,均可作各种更动与修改,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当以权利要求所限定的范围为准。

Claims (38)

1.一种信令与数据的多次接收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接收多个控制信令,并接收多次传输的数据,所述多次传输的数据是发送方基于所述控制信令包含的时域指示信息和频域指示信息指示的时频域资源传输的,其中,每次传输的数据为同一传输块;
对多次传输的数据进行合并译码;
其中,所述频域指示信息包括基于所述数据的传输序号或者使用的时隙进行跳频的指示信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次接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时域指示信息包含首次传输或末次传输的时域位置信息。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多次接收方法,其特征在于,在对多次传输的数据进行合并译码之前,还包括:
对于所述多次传输的数据,根据首次传输或末次传输的时域位置信息,数据的总传输次数以及时间间隔信息,确定其他数据的时域位置信息。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多次接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首次传输或末次传输的时域位置信息是通过时隙偏移量确定的,所述首次传输或末次传输的时域起始位置所在时隙是通过所述控制信令所在时隙与所述时隙偏移量之和确定的,且所述首次传输或末次传输的时域起始位置所在符号是通过对该次传输所在时隙首个符号偏移所述符号偏移量个符号确定的,所述首次传输的时域结束位置是通过所述首次传输的时域起始位置所在时隙及所在符号与时域长度之和确定的,所述末次传输的时域结束位置是通过所述末次传输的时域起始位置所在时隙及所在符号与时域长度之和确定的,所述时域长度为时隙数量和/或符号数量。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多次接收方法,其特征在于,当所述时域指示信息包含首次传输的时域位置信息时,所述时隙偏移量指的是包含所述时隙偏移量的控制信令与首次传输所述数据使用的时隙使用的时隙之差;
当所述时域指示信息包括末次传输的时域位置信息时,所述时隙偏移量指的是包含所述时隙偏移量的控制信令与末次传输所述数据使用的时隙之差。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多次接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首次传输或末次传输的时域位置信息,数据的总传输次数以及时间间隔信息,确定其他数据的时域位置信息包括:
当所述时域指示信息包含首次传输的时域位置信息时,基于所述数据的首次传输对应的传输序号和所述数据的总传输次数确定其他数据的传输序号,并基于首次传输的时域起始位置与结束位置、其他数据的传输序号及时间间隔信息确定其他数据各自的时域起始位置与结束位置;
当所述时域指示信息包含末次传输的时域位置信息时,基于所述数据的末次传输对应的传输序号和所述数据的总传输次数确定其他数据的传输序号,并基于首次传输的时域起始位置与结束位置、传输序号及时间间隔信息确定其他数据各自的时域起始位置与结束位置。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次接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时域指示信息包括传输序号。
8.包含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多次接收方法,其特征在于,在对多次传输的数据进行合并译码之前,还包括:
对于所述多次传输的数据,根据所述传输序号确定与所述传输序号关联的当前数据的时域起始位置与结束位置;
根据确定的当前数据的时域起始位置与结束位置、数据的总传输次数、所述传输序号以及时间间隔信息,确定其他数据的时域起始位置与结束位置;
其中,所述传输序号关联的当前数据的起始位置所在时隙与包含所述传输序号的控制信令所在时隙相同,且所述当前数据的时域起始位置所在符号包含在所述控制信令中,或者,通过高层信令预先配置。
9.根据权利要求3或8所述的多次接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时间间隔信息包含在所述控制信令中,或者,通过高层信令预先配置。
10.根据权利要求3或8所述的多次接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数据的总传输次数包含在所述控制信令中,或者,通过高层信令预先配置。
11.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多次接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时域指示信息还包含时隙偏移量,所述传输序号关联的当前数据的时域起始位置所在时隙是通过所述控制信令所在时隙与所述时隙偏移量之和确定的,且所述当前数据的时域起始位置所在符号是通过对该次传输所在时隙首个符号偏移符号偏移量个符号确定的,所述传输序号关联的当前数据的时域结束位置是通过所述当前数据的时域起始位置所在时隙及所在符号与时域长度之和确定的,所述时域长度为时隙数量和/或符号数量。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多次接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时隙偏移量指的是:包含所述传输序号的控制信令所在时隙与所述传输序号关联的当前数据的起始位置所在时隙包含之差。
13.根据权利要求4或11所述的多次接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时域长度和所述符号偏移量包含在所述控制信令中,或者,通过高层信令预先配置。
14.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多次接收方法,其特征在于,当所述控制信令包含所述时隙偏移量、所述符号偏移量和所述时域长度中的至少两个时,所述时隙偏移量、符号偏移量和时域长度中的至少两个是利用所述控制信令中的至少两个比特域各自独立指示的,或者,所述时隙偏移量、符号偏移量和时域长度中的至少两个是利用所述控制信令中的单个比特域联合指示的。
1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次接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数据的传输序号为大于或等于1的正整数,基于所述数据的传输序号进行跳频指的是:
当所述数据的传输序号为偶数时,所述数据的频域资源起始位置与所述控制信令指示的数据的频域资源起始位置相同,否则,所述数据的频域资源起始位置为所述控制信令指示的数据的频域资源起始位置加跳频偏移量得到的频域资源位置;或者,
当所述数据的传输序号为奇数时,所述数据的频域资源起始位置与所述控制信令指示的数据使用的频域资源起始位置相同,否则,所述数据的频域资源起始位置为所述控制信令指示的数据的频域资源起始位置加跳频偏移量得到的频域资源位置。
1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次接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数据使用的时隙为大于或等于1的正整数,基于所述数据使用的时隙进行跳频指的是:
当所述数据使用的时隙的序号为偶数时,所述数据的频域资源起始位置与所述控制信令指示的数据的频域资源起始位置相同,否则,所述数据的频域资源起始位置为所述控制信令指示的数据的频域资源起始位置加跳频偏移量得到的频域资源位置;或者,
当所述数据使用的时隙的序号为奇数时,所述数据的频域资源起始位置与所述控制信令指示的数据的频域资源起始位置相同,否则,所述数据的频域资源起始位置为所述控制信令指示的数据的频域资源起始位置加跳频偏移量得到的频域资源位置;
其中,所述时隙的序号为无线帧内的时隙的序号。
17.根据权利要求15或16所述的多次接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跳频偏移量包含在所述控制信令中,或通过高层信令预先配置。
18.一种信令与数据的多次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确定用于数据多次传输的多个控制信令,所述控制信令包含所述数据的时域指示信息和频域指示信息;
传输所述多个控制信令,并多次传输所述数据,多次传输的数据是基于所述控制信令包含的时域指示信息和频域指示信息指示的时频域资源传输的,每次传输的数据为同一传输块;
其中,所述频域指示信息包括基于所述数据的传输序号或者使用的时隙进行跳频的指示信息。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多次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时域指示信息包含首次传输或末次传输的时域位置信息。
2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多次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多次传输所述数据包括:
对于所述多次传输的数据,根据首次传输或末次传输的时域位置信息,数据的总传输次数以及时间间隔信息,确定其他数据的时域位置信息,以多次传输所述数据。
21.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多次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首次传输或末次传输的时域位置信息是通过时隙偏移量确定的,所述首次传输或末次传输的时域起始位置所在时隙是通过所述控制信令所在时隙与所述时隙偏移量之和确定的,且所述首次传输或末次传输的时域起始位置所在符号是通过对该次传输所在时隙首个符号偏移所述符号偏移量确定的,所述首次传输的时域结束位置是通过所述首次传输的时域起始位置所在时隙及所在符号与时域长度之和确定的,所述末次传输的时域结束位置是通过所述末次传输的时域起始位置所在时隙及所在符号与时域长度之和确定的,所述时域长度为时隙数量和/或符号数量。
22.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多次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当所述时域指示信息包含首次传输的时域位置信息时,所述时隙偏移量指的是包含所述时隙偏移量的控制信令与首次传输所述数据使用的时隙之差;或者,
当所述时域指示信息包括末次传输的时域位置信息时,所述时隙偏移量指的是包含所述时隙偏移量的控制信令与末次传输所述数据使用的时隙之差。
23.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多次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首次传输或末次传输的时域位置信息,数据的总传输次数以及时间间隔信息,确定其他数据的位置信息包括:
当所述时域指示信息包含首次传输的时域位置信息时,基于所述数据的首次传输对应的传输序号和所述数据的总传输次数确定其他数据的传输序号,并基于首次传输的时域起始位置与结束位置、所述传输序号及时间间隔信息确定其他数据各自的时域起始位置与结束位置;
当所述时域指示信息包含末次传输的时域位置信息时,基于所述数据的末次传输对应的传输序号和所述数据的总传输次数确定其他数据的传输序号,并基于首次传输的时域起始位置与结束位置、所述传输序号及时间间隔信息确定其他数据各自的时域起始位置与结束位置。
24.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多次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时域指示信息包括传输序号。
25.包含根据权利要求24所述的多次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多次传输所述数据包括:
对于所述多次传输的数据,根据所述传输序号确定与所述传输序号关联的当前数据的时域起始位置与结束位置;
根据确定的当前数据的时域起始位置与结束位置、数据的总传输次数、所述传输序号以及时间间隔信息,确定其他数据的时域起始位置与结束位置,以多次传输所述数据;
其中,所述传输序号关联的当前数据的起始位置所在时隙与包含所述传输序号的控制信令所在时隙相同,且所述当前数据的时域起始位置所在符号包含在所述控制信令中,或者,通过高层信令预先配置。
26.根据权利要求20或25所述的多次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时间间隔信息包含在所述控制信令中,或者,通过高层信令预先配置。
27.根据权利要求20或25所述的多次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数据的总传输次数包含在所述控制信令中,或者,通过高层信令预先配置。
28.根据权利要求24所述的多次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时域指示信息还包含时隙偏移量,所述传输序号关联的当前数据的时域起始位置所在时隙是通过所述控制信令所在时隙与所述时隙偏移量之和确定的,且所述当前数据的时域起始位置所在符号是通过对该次传输所在时隙首个符号偏移符号偏移量个符号确定的,所述传输序号关联的当前数据的时域结束位置是通过所述当前数据的时域起始位置所在时隙及所在符号与时域长度之和确定的,所述时域长度为时隙数量和/或符号数量。
29.根据权利要求28所述的多次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时隙偏移量指的是:包含所述传输序号的控制信令所在时隙与所述传输序号关联的当前数据的起始位置所在时隙之差。
30.根据权利要求21或29所述的多次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时域长度和所述符号偏移量包含在所述控制信令中,或者,通过高层信令预先配置。
31.根据权利要求30所述的多次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当所述控制信令包含所述时隙偏移量、所述符号偏移量和所述时域长度中的至少两个时,所述时隙偏移量、符号偏移量和时域长度中的至少两个是利用所述控制信令中的至少两个比特域各自独立指示的,或者,所述时隙偏移量、符号偏移量和时域长度中的至少两个是利用所述控制信令中的单个比特域联合指示的。
32.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多次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数据的传输序号为大于或等于1的正整数,基于所述数据的传输序号进行跳频指的是:
当所述数据的传输序号为偶数时,所述数据的频域资源起始位置与所述控制信令指示的数据的频域资源起始位置相同,否则,所述数据的频域资源起始位置为所述控制信令指示的数据的频域资源起始位置加所述跳频偏移量得到的频域资源位置;或者,
当所述数据的传输序号为奇数时,所述数据的频域资源起始位置与所述控制信令指示的数据使用的频域资源起始位置相同,否则,所述数据的频域资源起始位置为所述控制信令指示的数据的频域资源起始位置加所述跳频偏移量得到的频域资源位置。
33.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多次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数据使用的时隙为大于或等于1的正整数,基于所述数据使用的时隙进行跳频指的是:
当所述数据使用的时隙的序号为偶数时,所述数据的频域资源起始位置与所述控制信令指示的数据的频域资源起始位置相同,否则,所述数据的频域资源起始位置为所述控制信令指示的数据的频域资源起始位置加所述跳频偏移量得到的频域资源位置;或者,
当所述数据使用的时隙的序号为奇数时,所述数据的频域资源起始位置与所述控制信令指示的数据的频域资源起始位置相同,否则,所述数据的频域资源起始位置为所述控制信令指示的数据的频域资源起始位置加所述跳频偏移量得到的频域资源位置;
其中,所述时隙的序号为无线帧内的时隙的序号。
34.根据权利要求32或33所述的多次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跳频偏移量包含在所述控制信令中,或通过高层信令预先配置。
35.一种信令与数据的多次接收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接收模块,适于接收多个控制信令,并接收多次传输的数据,所述多次传输的数据是发送方基于所述控制信令包含的时域指示信息和频域指示信息指示的时频域资源传输的,其中,每次传输的数据为同一传输块;
译码模块,适于对多次传输的数据进行合并译码;
其中,所述频域指示信息包括基于所述数据的传输序号或者使用的时隙进行跳频的指示信息。
36.一种信令与数据的多次传输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确定模块,适于确定用于数据多次传输的多个控制信令,所述控制信令包含所述数据的时域指示信息和频域指示信息;
传输模块,适于传输所述多个控制信令,并多次传输所述数据,多次传输的数据是基于所述控制信令包含的时域指示信息和频域指示信息指示的时频域资源传输的,每次传输的数据为同一传输块;
其中,所述频域指示信息包括基于所述数据的传输序号或者使用的时隙进行跳频的指示信息。
37.一种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指令,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机指令运行时执行权利要求1至17或权利要求18至34任一项所述方法的步骤。
38.一种终端,包括存储器和处理器,所述存储器上存储有可在所述处理器上运行的计算机指令,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器运行所述计算机指令时执行权利要求1至17或权利要求18至34任一项所述方法的步骤。
CN201811142912.7A 2018-09-28 2018-09-28 信令与数据的多次接收、传输方法及装置、终端 Pending CN110971365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1142912.7A CN110971365A (zh) 2018-09-28 2018-09-28 信令与数据的多次接收、传输方法及装置、终端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1142912.7A CN110971365A (zh) 2018-09-28 2018-09-28 信令与数据的多次接收、传输方法及装置、终端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971365A true CN110971365A (zh) 2020-04-07

Family

ID=7002770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1142912.7A Pending CN110971365A (zh) 2018-09-28 2018-09-28 信令与数据的多次接收、传输方法及装置、终端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0971365A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347992A (zh) * 2021-05-14 2022-11-15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通信方法及装置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795505A (zh) * 2012-11-02 2014-05-14 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 一种传输数据的方法、***和设备
CN105191459A (zh) * 2014-03-21 2015-12-23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直接通信中的数据传输设备及方法
CN107682128A (zh) * 2017-08-31 2018-02-09 宇龙计算机通信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数据传输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EP3282618A1 (en) * 2016-08-09 2018-02-14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Corporation of America Improved initial and retransmissions of data for v2x transmissions
CN108024347A (zh) * 2016-11-04 2018-05-11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下行信息传输方法、装置和设备
US20180199359A1 (en) * 2017-01-09 2018-07-12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signaling for semi-static configuration in grant-free uplink transmissions
CN108282275A (zh) * 2017-01-06 2018-07-13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数据传输方法及装置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795505A (zh) * 2012-11-02 2014-05-14 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 一种传输数据的方法、***和设备
CN105191459A (zh) * 2014-03-21 2015-12-23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直接通信中的数据传输设备及方法
EP3282618A1 (en) * 2016-08-09 2018-02-14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Corporation of America Improved initial and retransmissions of data for v2x transmissions
CN108024347A (zh) * 2016-11-04 2018-05-11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下行信息传输方法、装置和设备
CN108282275A (zh) * 2017-01-06 2018-07-13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数据传输方法及装置
US20180199359A1 (en) * 2017-01-09 2018-07-12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signaling for semi-static configuration in grant-free uplink transmissions
CN107682128A (zh) * 2017-08-31 2018-02-09 宇龙计算机通信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数据传输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347992A (zh) * 2021-05-14 2022-11-15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通信方法及装置
WO2022237424A1 (zh) * 2021-05-14 2022-11-17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通信方法及装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229042B2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determining and communicating multi-stage sidelink control information
US10411840B2 (en) Methods for enhanced HARQ mechanism
JP5230794B2 (ja) Lte/tddシステムにおけるダウンリンク/アップリンク割り付け比率の動的調整およびシグナリング方法
TWI542245B (zh) 無線通信系統中裝置間通信
CN111148061B (zh) 一种资源指示方法及通信设备
EP3526920B1 (en) Base stations, user equipments and a system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s well as the corresponding methods
JP5475879B2 (ja) アップリンクharqリソースを決定するための装置、方法、及び製造の物品
CN103001749B (zh) 传输数据的方法、物联网设备和网络侧设备
WO2017132810A1 (zh) 上行控制信息的传输方法、装置
WO2010133043A1 (zh) 多子帧调度方法、***及终端、基站
JP2020506594A (ja) 上りリンク・チャネル電力割り当て方法および装置
TW201320692A (zh) 資料傳送方法及使用此方法的基地台及用戶端設備
WO2012139465A1 (zh) 一种调度多子帧传输的方法及装置
JP2012517164A (ja) 装置、方法及び製品
US9955467B2 (en) Method and BS for transmitting control information to UE, and method and UE for handling control information
WO2019007182A1 (zh)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及装置
US8699440B2 (en) Resource allocation method for broadband wireless connection system, and apparatus for performing same
KR20190137505A (ko) 무선 차량 통신 시스템에서 신호 송수신 방법 및 장치
KR20160050481A (ko) 이동통신시스템에서의 송신 방법 및 장치
WO2018171352A1 (zh)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及终端
JP5647119B2 (ja) 通信方法、1次局、2次局及び通信システム
CN110971365A (zh) 信令与数据的多次接收、传输方法及装置、终端
US8462740B2 (en) Method for generating control channel and decoding control channel, base station and mobile station thereof
CN110972100B (zh)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反馈方法及装置、存储介质、终端
WO2017207063A1 (en) Flexible physical layer architecture for latency reduction of high priority user data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B02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CB02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Address after: 100089 18 / F, block B, Zhizhen building, No.7, Zhichun Road, Haidian District, Beijing

Applicant after: Beijing Ziguang zhanrui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100084, Room 516, building A, Tsinghua Science Park, Beijing, Haidian District

Applicant before: BEIJING SPREADTRUM HI-TECH 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 Co.,Ltd.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200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