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798062A - 功率调节模块、驱动电路及空调器 - Google Patents

功率调节模块、驱动电路及空调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798062A
CN110798062A CN201911206805.0A CN201911206805A CN110798062A CN 110798062 A CN110798062 A CN 110798062A CN 201911206805 A CN201911206805 A CN 201911206805A CN 110798062 A CN110798062 A CN 11079806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iode
pin
power
transistor component
driv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1206805.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苏宇泉
冯宇翔
马博斌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dea Group Co Ltd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Midea Group Co Ltd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dea Group Co Ltd,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Midea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11206805.0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0798062A/zh
Publication of CN11079806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798062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M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BETWEEN AC AND AC, BETWEEN AC AND DC, OR BETWEEN DC AND DC, AND FOR USE WITH MAINS OR SIMILAR POWER SUPPLY SYSTEMS; CONVERSION OF DC OR AC INPUT POWER INTO SURGE OUTPUT POWER; CONTROL OR REGULATION THEREOF
    • H02M1/00Details of 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 H02M1/42Circuits or arrangements for compensating for or adjusting power factor in converters or inverters
    • H02M1/4208Arrangements for improving power factor of AC input
    • H02M1/4225Arrangements for improving power factor of AC input using a non-isolated boost converter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M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BETWEEN AC AND AC, BETWEEN AC AND DC, OR BETWEEN DC AND DC, AND FOR USE WITH MAINS OR SIMILAR POWER SUPPLY SYSTEMS; CONVERSION OF DC OR AC INPUT POWER INTO SURGE OUTPUT POWER; CONTROL OR REGULATION THEREOF
    • H02M1/00Details of 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 H02M1/44Circuits or arrangements for compensating for electromagnetic interference in converters or inverter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M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BETWEEN AC AND AC, BETWEEN AC AND DC, OR BETWEEN DC AND DC, AND FOR USE WITH MAINS OR SIMILAR POWER SUPPLY SYSTEMS; CONVERSION OF DC OR AC INPUT POWER INTO SURGE OUTPUT POWER; CONTROL OR REGULATION THEREOF
    • H02M7/00Conversion of a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ac power output
    • H02M7/42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ac power output without possibility of reversal
    • H02M7/44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ac power output without possibility of reversal by static converters
    • H02M7/48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ac power output without possibility of reversal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 H02M7/53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ac power output without possibility of reversal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using devices of a triode or transistor type requiring continuous application of a control signal
    • H02M7/537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ac power output without possibility of reversal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using devices of a triode or transistor type requiring continuous application of a control signal using semiconductor devices only, e.g. single switched pulse inverters
    • H02M7/5387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ac power output without possibility of reversal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using devices of a triode or transistor type requiring continuous application of a control signal using semiconductor devices only, e.g. single switched pulse inverters in a bridge configuration
    • H02M7/53871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ac power output without possibility of reversal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using devices of a triode or transistor type requiring continuous application of a control signal using semiconductor devices only, e.g. single switched pulse inverters in a bridge configuration with automatic control of output voltage or current
    • H02M7/53875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ac power output without possibility of reversal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using devices of a triode or transistor type requiring continuous application of a control signal using semiconductor devices only, e.g. single switched pulse inverters in a bridge configuration with automatic control of output voltage or current with analogue control of three-phase output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PCONTROL OR REGULATION OF ELECTRIC MOTORS, ELECTRIC GENERATORS OR DYNAMO-ELECTRIC CONVERTERS; CONTROLLING TRANSFORMERS, REACTORS OR CHOKE COILS
    • H02P27/00Arrangements or methods for the control of AC motors characterised by the kind of supply voltage
    • H02P27/04Arrangements or methods for the control of AC motors characterised by the kind of supply voltage using variable-frequency supply voltage, e.g. inverter or converter supply voltage
    • H02P27/06Arrangements or methods for the control of AC motors characterised by the kind of supply voltage using variable-frequency supply voltage, e.g. inverter or converter supply voltage using dc to ac converters or inverters
    • H02P27/08Arrangements or methods for the control of AC motors characterised by the kind of supply voltage using variable-frequency supply voltage, e.g. inverter or converter supply voltage using dc to ac converters or inverters with pulse width modulation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B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BUILDINGS, e.g. HOUSING, HOUSE APPLIANCES OR RELATED END-USER APPLICATIONS
    • Y02B70/00Technologies for an efficient end-user side electric power management and consumption
    • Y02B70/10Technologies improving the efficiency by using switched-mode power supplies [SMPS], i.e. efficient power electronics conversion e.g. power factor correction or reduction of losses in power supplies or efficient standby mod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Inverter Devices (AREA)
  • Rectifie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出了一种功率调节模块、驱动电路及空调器。其中,功率调节模块,包括:基板;多路独立受控的功率因数校正电路,设置于基板上,每路功率因数校正电路包括电连接的控制器与功率因数校正单元;逆变电路,设置于基板上,包括电连接接的驱动器与逆变器,逆变器还连接于功率因数校正电路,逆变器被配置为获取功率校正后的逆变信号,以及响应驱动器的控制信号以根据逆变信号控制负载;封装框架,封装框架与基板连接,以在基板上配置出多个封装引脚,任一封装引脚与功率因数校正电路或逆变器连接。根据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一方面节省了单独封装的成本,另一方面减少了电路裸露的连接点,提高电路可靠性,并有利于降低电磁干扰。

Description

功率调节模块、驱动电路及空调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空调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功率调节模块、驱动电路及空调器。
背景技术
在空调器控制中,升压功率因数校正电路需要选择额定电流较大的器件,电路中的开关管以及整流二极管会承受较大的开关应力,增大变换器的损耗,产生很大的热量,降低***的效率,另外,在大电流下开关也会造成严重的电磁干扰,造成EMI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或相关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
为此,本发明的一个方面在于提出了一种功率调节模块。
本发明的另一个方面在于提出了一种驱动电路。
本发明的再一个方面在于提出了一种空调器。
有鉴于此,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出了一种功率调节模块,包括:基板;多路独立受控的功率因数校正电路,设置于基板上,每路功率因数校正电路包括电连接的控制器与功率因数校正单元;逆变电路,设置于基板上,包括电连接接的驱动器与逆变器,逆变器还连接于功率因数校正电路,逆变器被配置为获取功率校正后的逆变信号,以及响应驱动器的控制信号以根据逆变信号控制负载;封装框架,封装框架与基板连接,封装框架被配置为将设置在基板上的功率因数校正电路和逆变器进行封装,以在基板上配置出多个封装引脚,任一封装引脚与功率因数校正电路或逆变器连接。
本发明提供的功率调节模块,利用封装框架将功率因数校正电路、逆变器封装在基板上,以在基板上配置出多个封装引脚,任一封装引脚的一端与功率因数校正电路或逆变器连接,另一端可与外部接触。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一体化封装多路的功率因数校正电路和逆变器,一方面节省了单独封装的成本,减少了电控板的总面积。另一方面,减少了电路裸露的连接点,提高电路可靠性,并有利于降低电磁干扰。
另外,采用多路的功率因数校正模块代替相关技术中单路的功率因数校正模块,将电流进行分流,也有利于改善局部过热的现象。
根据本发明的上述功率调节模块,还可以具有以下技术特征: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多个封装引脚包括供电引脚与多个控制信号输入引脚,驱动器的电源端与控制器的电源端均连接至供电引脚;每路控制器的输入端对应连接至一个控制信号输入引脚,用于接收外部控制器的控制信号;控制器的输出端连接至对应的功率因数校正单元,用于根据控制信号向功率因数校正单元输出开关信号。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多个封装引脚还包括接地引脚、多个电感连接引脚与母线电容引脚,功率因数校正单元包括:开关单元,包括第一开关管与第一二极管,第一开关管的控制极连接至相连的控制器的输出端,第一开关管的集电极连接至第一二极管的阴极,第一开关管的发射极连接至第一二极管的阳极,第一开关管的发射极连接至接地引脚,第一开关管的集电极连接至对应的电感连接引脚;第二二极管,第二二极管的阳极连接至第一二极管的阴极,多路第二二极管的阴极相连,并连接至母线电容连接引脚。
在该技术方案中,每个电感连接引脚对应串联一个电感,通过在控制芯片上设置多个控制端,每个控制端与一路功率因数校正模块相连,以实现多路功率因数校正模块相互独立受控,从而使多个功率因数校正模块独立运行,每路路功率因数校正模块的前端均设置一个电感,因此向多路功率因数校正模块输入的电流为多个电感的电流之和,通过控制芯片合理输出控制信号,控制每路功率因数校正模块中开关管的导通时间,使多个电感的电流呈交错状,叠加后即可降低电流纹波,提升电路稳定性。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逆变器连接至母线电容连接引脚,逆变器包括:第三晶体管组件,第三晶体管组件的控制极连接于驱动器的第一输出端,第三晶体管组件的集电极连接于母线电容连接引脚;第四晶体管组件,第四晶体管组件的控制极连接于驱动器的第二输出端,第四晶体管组件的集电极连接于母线电容连接引脚;第五晶体管组件,第五晶体管组件的控制极连接于驱动器的第三输出端,第五晶体管组件的集电极连接于母线电容连接引脚;第六晶体管组件,第六晶体管组件的控制极连接于驱动器的第四输出端,第六晶体管组件的集电极连接于第三晶体管组件的发射极;第七晶体管组件,第七晶体管组件的控制极连接于驱动器的第五输出端,第七晶体管组件的集电极连接于第四晶体管组件的发射极;第八晶体管组件,第八晶体管组件的控制极连接于驱动器的第六输出端,第八晶体管组件的集电极连接于第五晶体管组件的发射极。
在该技术方案中,逆变器为三相桥式逆变器,将功率因数校正电路输出的直流电转换为供负载使用的交流电。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多个封装引脚还包括电压参考引脚,第六晶体管组件的发射极连接于第一电压参考引脚;第七晶体管组件的发射极连接于第二电压参考引脚;第八晶体管组件的发射极连接于第三电压参考引脚。
在该技术方案中,第一电压参考引脚、第二电压参考引脚、第三电压参考引脚分别作为三相低电压参考端。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多个封装引脚还包括电源负端封装引脚,驱动器的输入端连接于三相桥臂输入引脚;驱动器的第七输出端与第三晶体管组件的发射极、第六晶体管组件的集电极、第一电源负端封装引脚相连接;驱动器的第八输出端与第四晶体管组件的发射极、第七晶体管组件的集电极、第二电源负端封装引脚相连接;驱动器的第九输出端与第五晶体管组件的发射极、第八晶体管组件的集电极、第三电源负端封装引脚相连接。
在该技术方案中,驱动器包括六个输入端,对应连接六个三相桥臂输入引脚,六个三相桥臂输入引脚分别作为功率调节模块的三相上桥臂、三相下桥臂的输入端。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多个封装引脚还包括电源正端封装引脚,驱动器的第十输出端连接于第一电源正端封装引脚;驱动器的第十一输出端连接于第二电源正端封装引脚;驱动器的第十二输出端连接于第三电源正端封装引脚。
在该技术方案中,第一电源正端封装引脚、第二电源正端封装引脚、第三电源正端封装引脚分别作为功率调节模块的高压区供电电源正端。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第三晶体管组件包括第一三极管和第三二极管,第三二极管的阴极连接于第一三极管的集电极,第三二极管的阳极连接于第一三极管的发射极;第四晶体管组件包括第二三极管和第四二极管,第四二极管的阴极连接于第二三极管的集电极,第四二极管的阳极连接于第二三极管的发射极;第五晶体管组件包括第三三极管和第五二极管,第五二极管的阴极连接于第三三极管的集电极,第五二极管的阳极连接于第三三极管的发射极;第六晶体管组件包括第四三极管和第六二极管,第六二极管的阴极连接于第四三极管的集电极,第六二极管的阳极连接于第四三极管的发射极;第七晶体管组件包括第五三极管和第七二极管,第七二极管的阴极连接于第五三极管的集电极,第七二极管的阳极连接于第五三极管的发射极;第八晶体管组件包括第六三极管和第八二极管,第八二极管的阴极连接于第六三极管的集电极,第八二极管的阳极连接于第六三极管的发射极。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多路独立受控的功率因数校正电路包括三路独立受控的功率因数校正电路,以配置出三个电感连接引脚。
具体地,以三路独立受控的功率因数校正电路为例,交流电经过整流器转变为直流电后,经过三个并联的电感,分别连接至三个电感连接引脚PFC1、PFC2和PFC3,外部控制器MCU通过PFCIN1、PFCIN2和PFCIN3控制三个三个开关单元,使三个升压型功率因数校正单元(即boost-PFC单元)独立运行,输入电流是三个电感电流之和。
三路PFC电路的电流通过接地端采用三个独立的采样电阻检测,实时反馈给外部控制器MCU,只要控制三个开关的导通时间,使三个电感电流交错,输入电流的纹波就可减到最小。
另外,由于三个boost单元相互独立,也可以只使用其中的一个或两个。
通过三个单元要选用相同规格的器件,能够实现均流。
每一路PFC的输入峰值平均值电流Iiavg通过下式计算,输入电路的设计,如整流桥、电路输入的EMC部分等,可根据此计算值进行选型。
通过确定每一路PFC的输入峰值平均值电流Iiavg的计算方式,基于得到的输入峰值平均值电流进行电路器件选型。
Figure BDA0002297103590000051
其中,Iiavg为输入电流峰值平均值,Pout为输出总功率,Uimin为输入电压最小值,η为功率因数校正模块的工作效率。
电流经过PFC电路后输出到逆变电路,并通过母线电容引脚连接外部大电容,逆变器通过母线电容引脚由PFC电路和外部大电容供电,经过PWM调制,控制电机运转。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方面,提出了一种驱动电路,包括:电机;如上述任一技术方案的功率调节模块,功率调节模块连接于电机。
在该技术方案中,功率调节模块的逆变器通过高电压输入端由PFC电路和外部大电容供电,经过PWM调制,控制电机的运转。在精确控制电机转速的同时,一方面节省了单独封装的成本,减少了电控板的总面积,另一方面,减少了电路裸露的连接点,提高电路可靠性,并有利于降低电磁干扰。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还包括:电容元件,连接于功率调节模块,电容元件被配置为向电机供电;电感元件,连接于功率调节模块,电感元件被配置为通过功率调节模块向电容元件充电。
在该技术方案中,功率调节模块的电源封装引脚连接外部交流电源和电感元件。在交流电正半周(以第二电源封装引脚为正方向),当第一晶体管组件导通时,电流对电感元件进行充电,负载由电容元件供电;当第一晶体管组件关断时,流过第一晶体管组件的电流转变到第二晶体管组件的寄生体二极管上,向电容元件和逆变器提供逆变信号。在交流电负半周,当第二晶体管组件导通时,电流对电感元件进行充电,负载由电容元件供电;当第二晶体管组件关断时,流过第二晶体管组件的电流转变到第一晶体管组件的寄生体二极管上,向电容元件和逆变器提供逆变信号。
根据本发明的再一个方面,提出了一种空调器,包括如上述任一技术方案的功率调节模块;或如上述任一技术方案的驱动电路。
本发明提供的空调器,包括如上述任一技术方案的功率调节模块;或如上述任一技术方案的驱动电路,能够实现包括如上述任一技术方案的功率调节模块或如上述任一技术方案的驱动电路的全部有益的技术效果。
在应用在空调器中时,为了使空调器在各个负载阶段都能够工作在最高效率状态,当空调器工作在低频轻负载情况下,可以关闭其中一路或只让一路PFC开启,而在两路PFC情况下,每一路的开通相位将变为180°,以减小电路纹波。
本发明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部分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发明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发明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示出了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功率调节模块的示意图;
图2示出了的boost电路的示意图;
图3示出了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的功率调节模块的示意图;
图4示出了本发明的再一个实施例的驱动电路的示意图;
图5示出了本发明的又一个实施例的驱动电路的示意图。
其中,图1至图5中附图标记与部件名称之间的对应关系为:
100功率调节模块,202A第一路IC管,202B第二路IC管,202B第三路IC管,204A第一MOS管,204B第二MOS管,204C第三MOS管,206A第一路开关二极管,206B第二路开关二极管,206C第二路开关二极管,208A第一路升压二极管,208B第二路升压二极管,208C第二路升压二极管,210HVIC管,212U相上桥臂IGBT管,216V相上桥臂IGBT管,220W相上桥臂IGBT管,224U相下桥臂IGBT管,228V相下桥臂IGBT管,232W相下桥臂IGBT管,214第一FRD管,218第二FRD管,222第三FRD管,226第四FRD管,230第五FRD管,234第六FRD管,300驱动电路,电容元件302,电感元件304。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发明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的详细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发明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发明,但是,本发明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他方式来实施,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限于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本发明第一方面的实施例,提出一种功率调节模块,通过以下实施例对该功率调节模块进行详细说明。
实施例一
图1示出了本发明的第一个实施例的功率调节模块100的示意图。其中,该功率调节模块100包括:基板102,多路独立受控的功率因数校正电路、逆变电路与封装框架。
其中,多路独立受控的功率因数校正电路,设置于基板102上,每路功率因数校正电路包括电连接的控制器104与功率因数校正单元106。
逆变电路,设置于基板上,包括电连接接的驱动器108与逆变器110,逆变器还连接于功率因数校正电路,逆变器被配置为获取功率校正后的逆变信号,以及响应驱动器的控制信号以根据逆变信号控制负载。
封装框架,封装框架与基板连接,封装框架被配置为将设置在基板上的功率因数校正电路和逆变器进行封装,以在基板上配置出多个封装引脚,任一封装引脚与功率因数校正电路或逆变器连接。
本发明提供的功率调节模块,利用封装框架将功率因数校正电路、逆变器封装在基板上,以在基板上配置出多个封装引脚,任一封装引脚的一端与功率因数校正电路或逆变器连接,另一端可与外部接触。本发明的实施例,一体化封装多路的功率因数校正电路和逆变器,一方面节省了单独封装的成本,减少了电控板的总面积。另一方面,减少了电路裸露的连接点,提高电路可靠性,并有利于降低电磁干扰。
另外,采用多路的功率因数校正模块代替相关技术中单路的功率因数校正模块,将电流进行分流,也有利于改善局部过热的现象。
如图2所示,在整流桥(包括D1、D2、D3、D4)和大电解电容C1之间***一个boost电路,强制电流跟随着电压变化。从boost电路的工作原理可知,电感L1的电流是工作在连续模式,在整个工频周期内都可以进行调制,因此电路能够达到比较高的功率因素。由于传统boost有源PFC需要接入一个整流桥,从电路工作原理可以知道在工作的任意时刻,电流通路上都会有三个半导体器件,其中有两个器件属于整流桥,这就存在着明显的导通损耗,降低了电路的整体效率。在相同功率条件和满载状况下,输入电压越低的情况下,则输入电流将会增大,电流通路上导通损耗就将越大,导致更高的发热。
多个封装引脚包括供电引脚与多个控制信号输入引脚。
引脚与功率调节模块中的器件的连接方式,具体包括:驱动器的电源端与控制器的电源端均连接至供电引脚;每路控制器的输入端对应连接至一个控制信号输入引脚,用于接收外部控制器的控制信号;控制器的输出端连接至对应的功率因数校正单元,用于根据控制信号向功率因数校正单元输出开关信号。
多个封装引脚还包括接地引脚、多个电感连接引脚与母线电容引脚。
功率因数校正单元包括:开关单元,包括第一开关管与第一二极管,第一开关管的控制极连接至相连的控制器的输出端,第一开关管的集电极连接至第一二极管的阴极,第一开关管的发射极连接至第一二极管的阳极。
引脚与功率调节模块中的器件的连接方式,具体还包括:第一开关管的发射极连接至接地引脚,第一开关管的集电极连接至对应的电感连接引脚;第二二极管,第二二极管的阳极连接至第一二极管的阴极,多路第二二极管的阴极相连,并连接至母线电容连接引脚。
在该实施例中,每个电感连接引脚对应串联一个电感,通过在控制芯片上设置多个控制端,每个控制端与一路功率因数校正模块相连,以实现多路功率因数校正模块相互独立受控,从而使多个功率因数校正模块独立运行,每路路功率因数校正模块的前端均设置一个电感,因此向多路功率因数校正模块输入的电流为多个电感的电流之和,通过控制芯片合理输出控制信号,控制每路功率因数校正模块中开关管的导通时间,使多个电感的电流呈交错状,叠加后即可降低电流纹波,提升电路稳定性。
引脚与功率调节模块中的器件的连接方式,具体还包括:逆变器连接至母线电容连接引脚,逆变器包括:第三晶体管组件,第三晶体管组件的控制极连接于驱动器的第一输出端,第三晶体管组件的集电极连接于母线电容连接引脚;第四晶体管组件,第四晶体管组件的控制极连接于驱动器的第二输出端,第四晶体管组件的集电极连接于母线电容连接引脚;第五晶体管组件,第五晶体管组件的控制极连接于驱动器的第三输出端,第五晶体管组件的集电极连接于母线电容连接引脚;第六晶体管组件,第六晶体管组件的控制极连接于驱动器的第四输出端,第六晶体管组件的集电极连接于第三晶体管组件的发射极;第七晶体管组件,第七晶体管组件的控制极连接于驱动器的第五输出端,第七晶体管组件的集电极连接于第四晶体管组件的发射极;第八晶体管组件,第八晶体管组件的控制极连接于驱动器的第六输出端,第八晶体管组件的集电极连接于第五晶体管组件的发射极。
在该实施例中,逆变器为三相桥式逆变器,将功率因数校正电路输出的直流电转换为供负载使用的交流电。
多个封装引脚还包括电压参考引脚。
引脚与功率调节模块中的器件的连接方式,具体还包括:第六晶体管组件的发射极连接于第一电压参考引脚;第七晶体管组件的发射极连接于第二电压参考引脚;第八晶体管组件的发射极连接于第三电压参考引脚。
在该实施例中,第一电压参考引脚、第二电压参考引脚、第三电压参考引脚分别作为三相低电压参考端。
多个封装引脚还包括电源负端封装引脚。
引脚与功率调节模块中的器件的连接方式,具体还包括:驱动器的输入端连接于三相桥臂输入引脚;驱动器的第七输出端与第三晶体管组件的发射极、第六晶体管组件的集电极、第一电源负端封装引脚相连接;驱动器的第八输出端与第四晶体管组件的发射极、第七晶体管组件的集电极、第二电源负端封装引脚相连接;驱动器的第九输出端与第五晶体管组件的发射极、第八晶体管组件的集电极、第三电源负端封装引脚相连接。
引脚与功率调节模块中的器件的连接方式,具体还包括:驱动器包括六个输入端,对应连接六个三相桥臂输入引脚,六个三相桥臂输入引脚分别作为功率调节模块的三相上桥臂、三相下桥臂的输入端。
在上述任一实施例中,多个封装引脚还包括电源正端封装引脚,驱动器的第十输出端连接于第一电源正端封装引脚;驱动器的第十一输出端连接于第二电源正端封装引脚;驱动器的第十二输出端连接于第三电源正端封装引脚。
在该实施例中,第一电源正端封装引脚、第二电源正端封装引脚、第三电源正端封装引脚分别作为功率调节模块的高压区供电电源正端。
在上述任一实施例中,第三晶体管组件包括第一三极管和第三二极管,第三二极管的阴极连接于第一三极管的集电极,第三二极管的阳极连接于第一三极管的发射极;第四晶体管组件包括第二三极管和第四二极管,第四二极管的阴极连接于第二三极管的集电极,第四二极管的阳极连接于第二三极管的发射极;第五晶体管组件包括第三三极管和第五二极管,第五二极管的阴极连接于第三三极管的集电极,第五二极管的阳极连接于第三三极管的发射极;第六晶体管组件包括第四三极管和第六二极管,第六二极管的阴极连接于第四三极管的集电极,第六二极管的阳极连接于第四三极管的发射极;第七晶体管组件包括第五三极管和第七二极管,第七二极管的阴极连接于第五三极管的集电极,第七二极管的阳极连接于第五三极管的发射极;第八晶体管组件包括第六三极管和第八二极管,第八二极管的阴极连接于第六三极管的集电极,第八二极管的阳极连接于第六三极管的发射极。
在上述任一实施例中,多路独立受控的功率因数校正电路包括三路独立受控的功率因数校正电路,以配置出三个电感连接引脚。
实施例二
如图3所示,具体地,以三路独立受控的功率因数校正电路为例,交流电经过整流器转变为直流电后,经过三个并联的电感,分别连接至三个电感连接引脚PFC1、PFC2和PFC3,外部控制器MCU通过PFCIN1、PFCIN2和PFCIN3控制三个三个开关单元,使三个升压型功率因数校正单元(即boost-PFC单元)独立运行,输入电流是三个电感电流之和。
三路PFC电路的电流通过接地端采用三个独立的采样电阻检测,实时反馈给外部控制器MCU,只要控制三个开关的导通时间,使三个电感电流交错,输入电流的纹波就可减到最小。
另外,由于三个boost单元相互独立,也可以只使用其中的一个或两个。
通过三个单元要选用相同规格的器件,能够实现均流。
每一路PFC的输入峰值平均值电流Iiavg通过下式计算,输入电路的设计,如整流桥、电路输入的EMC部分等,可根据此计算值进行选型。
通过确定每一路PFC的输入峰值平均值电流Iiavg的计算方式,基于得到的输入峰值平均值电流进行电路器件选型。
Figure BDA0002297103590000111
其中,Iiavg为输入电流峰值平均值,Pout为输出总功率,Uimin为输入电压最小值,η为功率因数校正模块的工作效率。
电流经过PFC电路后输出到逆变电路,并通过母线电容引脚连接外部大电容,逆变器通过母线电容引脚由PFC电路和外部大电容供电,经过PWM调制,控制电机运转。
实施例三
图3示出了本发明的第二个实施例的功率调节模块100(智能功率模块)的示意图,以三路独立受控的功率因数校正电路为例,该功率调节模块100包括:三路交错式boost-PFC,HVIC管(即驱动器)202与三相逆变器、每路boost-PFC包括IC与功率因数校正单元,成这些电路的器件贴装在基板或金属框架上,通过塑封料封装起来,只留封装引脚与外部接触。
其中,多个封装引脚包括:供电引脚(VDD)、三个控制信号输入引脚(PFCIN1、PFCIN2与PFCIN3)、三个接地引脚(GND1、GND 2与GND3)、三个电感连接引脚(PFC1、PFC2与PFC3)与母线电容引脚(P)、电压参考引脚(UN、VN、WN)、电源负端封装引脚(UVS、VVS、WVS)、三相桥臂输入引脚(HIN1、HIN2、HIN3和LIN1、LIN2、LIN3)、电源正端封装引脚(UVB、VVB、WVB)。
具体地,多路独立受控的功率因数校正电路具体为三路功率因数校正电路,三路功率因数校正电路构成交错式boost-PFC电路,每路功率因数校正电路包括:控制器、开关管、第一二极管与第二二极管,控制器具体为IC管、开关管为MOS管、第一二极管为开关二极管,第二二极管为升压二极管,三路电路采用A、B与C进行区分。
如图3所示,第一路IC管202A,第二路IC管202B以及第三路IC管202B的VCC端由模块VDD供电。
第一路IC管202A的IN端与控制信号输入引脚PFCIN1连接,第一路IC管202A的OUT端与第一MOS管204A的控制极连接,第一MOS管204A的发射极与第一路开关二极管206A的阳极相连,并连接第一接地引脚,第一MOS管204A的集电极、第一路开关二极管206A的阴极和第一路升压二极管208A的阳极相连,并连接第一电感连接引脚PFC1。
第二路IC管202B的IN端与控制信号输入引脚PFCIN2连接,第二路IC管202B的OUT端与第二MOS管204B的控制极连接,第二MOS管204B的发射极与第二路开关二极管206B的阳极相连,并连接第二接地引脚,第二MOS管204B的集电极、第二路开关二极管206B的阴极和第二路升压二极管208B的阳极相连,并连接第二电感连接引脚PFC2。
第三路IC管202C的IN端与控制信号输入引脚PFCIN3连接,第三路IC管202C的OUT端与第三MOS管204C的控制极连接,第三MOS管204C的发射极与第三路开关三极管206C的阳极相连,并连接第三接地引脚,第三MOS管204C的集电极、第三路开关三极管206C的阴极和第三路升压二极管208C的阳极相连,并连接第三电感连接引脚PFC3。
三路升压二极管208A、208B与208C的阴极相连,并连接到母线电容引脚P,以及连接到逆变器电路母线。
晶体管组件中的三极管为IGBT,二极管为FRD管,三相逆变器包括:U相上桥臂IGBT(Insulated Gate Bipolar Transistor,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管212、V相上桥臂IGBT管216、W相上桥臂IGBT管220、U相下桥臂IGBT管224、V相下桥臂IGBT管228、W相下桥臂IGBT管232、第一FRD(快恢复二极管)管214、第二FRD管218、第三FRD管222、第四FRD管226、第五FRD管230、第六FRD管234。
其中,HVIC管210的VCC端作为功率调节模块100的低压区供电电源正端VDD,VDD一般为15V;HVIC管210的GND端作为功率调节模块100的低压区供电电源负端COM。
HVIC管210的HIN1端作为功率调节模块100的U相上桥臂输入端UHIN;HVIC管210的HIN2端作为功率调节模块100的V相上桥臂输入端VHIN;HVIC管210的HIN3端作为功率调节模块100的W相上桥臂输入端WHIN;HVIC管210的LIN1端作为功率调节模块100的U相下桥臂输入端ULIN;HVIC管210的LIN2端作为功率调节模块100的V相下桥臂输入端VLIN;HVIC管210的LIN3端作为功率调节模块100的W相下桥臂输入端WLIN,在此,功率调节模块100的U、V、W三相的六路输入接收0V至5V的输入信号。
HVIC管210的VB1端作为功率调节模块100的U相高压区供电电源正端UVB;HVIC管210的HO1端与U相上桥臂IGBT管212的控制极相连;HVIC管210的VS1端与U相上桥臂IGBT管212的射极、第一FRD管214的阳极、U相下桥臂IGBT管224的集电极、第四FRD管226的阴极相连,并作为功率调节模块100的U相高压区供电电源负端UVS。
HVIC管210的VB2端作为功率调节模块100的V相高压区供电电源正端VVB;HVIC管210的HO2端与V相上桥臂IGBT管216的控制极相连;HVIC管210的VS2端与V相上桥臂IGBT管216的射极、第二FRD管218的阳极、V相下桥臂IGBT管228的集电极、第五FRD管230的阴极相连,并作为功率调节模块100的W相高压区供电电源负端VVS。
HVIC管210的VB3端作为功率调节模块100的W相高压区供电电源正端WVB;HVIC管210的HO3端与W相上桥臂IGBT管220的控制极相连;HVIC管210的VS3端与W相上桥臂IGBT管220的射极、第三FRD管222的阳极、W相下桥臂IGBT管232的集电极、第六FRD管234的阴极相连,并作为功率调节模块100的W相高压区供电电源负端WVS。
HVIC管210的LO1端与U相下桥臂IGBT管224的控制极相连;HVIC管210的LO2端与V相下桥臂IGBT管228的控制极相连;HVIC管210的LO3端与W相下桥臂IGBT管232的控制极相连。
U相下桥臂IGBT管224的发射极与第四FRD管226的阳极相连,并作为功率调节模块100的U相低电压参考端UN;V相下桥臂IGBT管228的射极与第五FRD管230的阳极相连,并作为功率调节模块100的V相低电压参考端VN;W相下桥臂IGBT管232的射极与第六FRD管234的阳极相连,并作为功率调节模块100的W相低电压参考端WN。
U相上桥臂IGBT管212的集电极、第一FRD管214的阴极、V相上桥臂IGBT管216的集电极、第二FRD管218的阴极、W相上桥臂IGBT管220的集电极、第三FRD管222的阴极相连,并作为功率调节模块100的高电压输入端P,P一般接300V。
HVIC管210的作用是将输入端HIN1、HIN2、HIN3和LIN1、LIN2、LIN3的0V至5V的逻辑信号分别传到输出端HO1、HO2、HO3和LO1、LO2、LO3,其中HO1、HO2、HO3是VS至VS+15V的逻辑信号,LO1、LO2、LO3是0V至15V的逻辑信号。
实施例四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驱动电路,通过以下实施例对该驱动电路进行详细说明。
图4示出了本发明的第一个实施例的驱动电路300的示意图。其中,该驱动电路300包括上述任一实施例的功率调节模块100,功率调节模块100连接于指定负载。
其中指定负载具体可以为电机。
在该实施例中,功率调节模块100的逆变器通过高电压输入端由PFC电路和外部大电容供电,经过PWM调制,控制电机的运转。在精确控制电机转速的同时,一方面节省了单独封装的成本,减少了电控板的总面积,另一方面,减少了电路裸露的连接点,提高电路可靠性,并有利于降低电磁干扰。
在上述任一实施例中,还包括:电容元件302,连接于功率调节模块100,电容元件302被配置为向电机供电;电感元件304,连接于功率调节模块100,电感元件304被配置为通过功率调节模块100向电容元件302充电。
在该实施例中,功率调节模块100的电源封装引脚连接外部交流电源和电感元件304。在交流电正半周(以第二电源封装引脚为正方向),当第一晶体管组件导通时,电流对电感元件304进行充电,负载由电容元件302供电;当第一晶体管组件关断时,流过第一晶体管组件的电流转变到第二晶体管组件的寄生体二极管上,向电容元件302和逆变器提供逆变信号。在交流电负半周,当第二晶体管组件导通时,电流对电感元件304进行充电,负载由电容元件302供电;当第二晶体管组件关断时,流过第二晶体管组件的电流转变到第一晶体管组件的寄生体二极管上,向电容元件302和逆变器提供逆变信号。
实施例五
图5示出了本发明的第二个实施例的驱动电路的示意图。其中,该驱动电路300包括如上述任一实施例的功率调节模块100,功率调节模块100连接于电机M,电感元件304(分别包括304A、304B和304C),和电容元件302的接入方式如图5所示。
交流电经过整流器转变为直流电后,经过三个并联的电感元件304,分别连接至三个电感连接引脚PFC1、PFC2和PFC3,外部控制器MCU通过PFCIN1、PFCIN2和PFCIN3控制三个三个开关单元,使三个升压型功率因数校正单元(即boost-PFC单元)独立运行,输入电流是三个电感电流之和。
三路PFC电路的电流通过接地端采用三个独立的采样电阻检测,实时反馈给外部控制器MCU,只要控制三个开关的导通时间,使三个电感电流交错,输入电流的纹波就可减到最小。
为了进一步提高效率,第一路升压二极管208A、第二路升压二极管208B和第一路升压二极管208C也可以换成开关管。
三相逆变器通过P引脚由交错式boost-PFC电路和外部电容C供电,经过PWM调制,控制电机M的运转。
跟本发明的的空调器,包括如上述任一实施例的功率调节模块;或如上述任一实施例的驱动电路。
本发明提供的空调器,包括如上述任一实施例的功率调节模块;或如上述任一实施例的驱动电路,能够实现包括如上述任一实施例的功率调节模块或如上述任一实施例的驱动电路的全部有益的技术效果。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的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连接”、“安装”、“固定”等均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具体实施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包含于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实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发明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2)

1.一种功率调节模块,其特征在于,包括:
基板;
多路独立受控的功率因数校正电路,设置于所述基板上,每路所述功率因数校正电路包括电连接的控制器与功率因数校正单元;
逆变电路,设置于所述基板上,包括电连接接的驱动器与逆变器,所述逆变器还连接于所述功率因数校正电路,所述逆变器被配置为获取功率校正后的所述逆变信号,以及响应控制信号以根据所述逆变信号控制负载;
封装框架,所述封装框架与所述基板连接,所述封装框架被配置为将设置在所述基板上的所述功率因数校正电路和所述逆变器进行封装,以在所述基板上配置出多个封装引脚,任一所述封装引脚与所述功率因数校正电路或所述逆变器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功率调节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封装引脚包括供电引脚与多个控制信号输入引脚,
所述驱动器的电源端与所述控制器的电源端均连接至所述供电引脚;
每路所述控制器的输入端对应连接至一个所述控制信号输入引脚,用于接收外部控制器的控制信号;
所述控制器的输出端连接至对应的所述功率因数校正单元,用于根据所述控制信号向所述功率因数校正单元输出开关信号。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功率调节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封装引脚还包括接地引脚、多个电感连接引脚与母线电容引脚,所述功率因数校正单元包括:
开关单元,包括第一开关管与第一二极管,所述第一开关管的控制极连接至相连的所述控制器的输出端,所述第一开关管的集电极连接至所述第一二极管的阴极,所述第一开关管的发射极连接至所述第一二极管的阳极,所述第一开关管的发射极连接至所述接地引脚,所述第一开关管的集电极连接至对应的所述电感连接引脚;
第二二极管,所述第二二极管的阳极连接至所述第一二极管的阴极,多路所述第二二极管的阴极相连,并连接至所述母线电容连接引脚。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功率调节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逆变器连接至所述母线电容连接引脚,所述逆变器包括:
第三晶体管组件,所述第三晶体管组件的控制极连接于所述驱动器的第一输出端,所述第三晶体管组件的集电极连接于所述母线电容连接引脚;
第四晶体管组件,所述第四晶体管组件的控制极连接于所述驱动器的第二输出端,所述第四晶体管组件的集电极连接于所述母线电容连接引脚;
第五晶体管组件,所述第五晶体管组件的控制极连接于所述驱动器的第三输出端,所述第五晶体管组件的集电极连接于所述母线电容连接引脚;
第六晶体管组件,所述第六晶体管组件的控制极连接于所述驱动器的第四输出端,所述第六晶体管组件的集电极连接于所述第三晶体管组件的发射极;
第七晶体管组件,所述第七晶体管组件的控制极连接于所述驱动器的第五输出端,所述第七晶体管组件的集电极连接于所述第四晶体管组件的发射极;
第八晶体管组件,所述第八晶体管组件的控制极连接于所述驱动器的第六输出端,所述第八晶体管组件的集电极连接于所述第五晶体管组件的发射极。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功率调节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封装引脚还包括电压参考引脚,
所述第六晶体管组件的发射极连接于第一电压参考引脚;
所述第七晶体管组件的发射极连接于第二电压参考引脚;
所述第八晶体管组件的发射极连接于第三电压参考引脚。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功率调节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封装引脚还包括电源负端封装引脚,
所述驱动器的输入端连接于三相桥臂输入引脚;
所述驱动器的第七输出端与所述第三晶体管组件的发射极、所述第六晶体管组件的集电极、第一电源负端封装引脚相连接;
所述驱动器的第八输出端与所述第四晶体管组件的发射极、所述第七晶体管组件的集电极、第二电源负端封装引脚相连接;
所述驱动器的第九输出端与所述第五晶体管组件的发射极、所述第八晶体管组件的集电极、第三电源负端封装引脚相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功率调节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封装引脚还包括电源正端封装引脚,
所述驱动器的第十输出端连接于第一电源正端封装引脚;
所述驱动器的第十一输出端连接于第二电源正端封装引脚;
所述驱动器的第十二输出端连接于第三电源正端封装引脚。
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功率调节模块,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三晶体管组件包括第一三极管和第三二极管,所述第三二极管的阴极连接于所述第一三极管的集电极,所述第三二极管的阳极连接于所述第一三极管的发射极;
所述第四晶体管组件包括第二三极管和第四二极管,所述第四二极管的阴极连接于所述第二三极管的集电极,所述第四二极管的阳极连接于所述第二三极管的发射极;
所述第五晶体管组件包括第三三极管和第五二极管,所述第五二极管的阴极连接于所述第三三极管的集电极,所述第五二极管的阳极连接于所述第三三极管的发射极;
所述第六晶体管组件包括第四三极管和第六二极管,所述第六二极管的阴极连接于所述第四三极管的集电极,所述第六二极管的阳极连接于所述第四三极管的发射极;
所述第七晶体管组件包括第五三极管和第七二极管,所述第七二极管的阴极连接于所述第五三极管的集电极,所述第七二极管的阳极连接于所述第五三极管的发射极;
所述第八晶体管组件包括第六三极管和第八二极管,所述第八二极管的阴极连接于所述第六三极管的集电极,所述第八二极管的阳极连接于所述第六三极管的发射极。
9.根据权利要求3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功率调节模块,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路独立受控的功率因数校正电路包括三路独立受控的所述功率因数校正电路,以配置出三个所述电感连接引脚。
10.一种驱动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
如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功率调节模块,所述功率调节模块用于驱动指定负载运行。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驱动电路,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电容元件,连接于所述功率调节模块,所述电容元件被配置为向所述负载供电;
电感元件,连接于所述功率调节模块,所述电感元件被配置为通过所述功率调节模块向所述电容元件充电。
12.一种空调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如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功率调节模块;或
如权利要求10或11所述的驱动电路。
CN201911206805.0A 2019-11-29 2019-11-29 功率调节模块、驱动电路及空调器 Pending CN110798062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1206805.0A CN110798062A (zh) 2019-11-29 2019-11-29 功率调节模块、驱动电路及空调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1206805.0A CN110798062A (zh) 2019-11-29 2019-11-29 功率调节模块、驱动电路及空调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798062A true CN110798062A (zh) 2020-02-14

Family

ID=6944722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1206805.0A Pending CN110798062A (zh) 2019-11-29 2019-11-29 功率调节模块、驱动电路及空调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0798062A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817548A (zh) * 2020-07-28 2020-10-23 广东汇芯半导体有限公司 一种智能功率模块
CN113777934A (zh) * 2021-08-03 2021-12-10 广东职业技术学院 室内温湿度及照明自动调节***
CN114348815A (zh) * 2021-12-29 2022-04-15 广东华凯电梯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智慧云平台控制的智慧安全电梯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2111629U (zh) * 2011-06-30 2012-01-11 山东朗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智能变频模块
CN103516228A (zh) * 2012-06-18 2014-01-15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变频空调器的功率变换模块
CN207150412U (zh) * 2017-09-22 2018-03-27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功率封装模块、控制电路和空调器
CN109883025A (zh) * 2019-03-25 2019-06-14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智能功率模块和空调器
CN109962658A (zh) * 2019-03-26 2019-07-02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集成式控制器及其控制方法和制冷设备
CN110138249A (zh) * 2019-05-30 2019-08-16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智能功率模块及空调器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2111629U (zh) * 2011-06-30 2012-01-11 山东朗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智能变频模块
CN103516228A (zh) * 2012-06-18 2014-01-15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变频空调器的功率变换模块
CN207150412U (zh) * 2017-09-22 2018-03-27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功率封装模块、控制电路和空调器
CN109883025A (zh) * 2019-03-25 2019-06-14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智能功率模块和空调器
CN109962658A (zh) * 2019-03-26 2019-07-02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集成式控制器及其控制方法和制冷设备
CN110138249A (zh) * 2019-05-30 2019-08-16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智能功率模块及空调器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817548A (zh) * 2020-07-28 2020-10-23 广东汇芯半导体有限公司 一种智能功率模块
CN111817548B (zh) * 2020-07-28 2024-03-22 广东汇芯半导体有限公司 一种智能功率模块
CN113777934A (zh) * 2021-08-03 2021-12-10 广东职业技术学院 室内温湿度及照明自动调节***
CN114348815A (zh) * 2021-12-29 2022-04-15 广东华凯电梯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智慧云平台控制的智慧安全电梯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830036B2 (en) Power electronic module pre-charge system and method
EP2424089B1 (en) Control of an power supply circuit
CN110798062A (zh) 功率调节模块、驱动电路及空调器
WO2012001828A1 (ja) Dc/dc電力変換装置
US20060092678A1 (en)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power conversion
US11431184B2 (en) Power supply device
CN207150412U (zh) 功率封装模块、控制电路和空调器
EP3316470B1 (en) Inverter with charging capability
JP2013226050A (ja) 電源回路及び電力変換装置
US20230253877A1 (en) Power factor correction and dc-dc multiplexing converter and uninterruptible power supply including the same
CN111817548B (zh) 一种智能功率模块
CN215682129U (zh) 智能功率模块ipm及家用电器
US11990826B2 (en) Power electronics device and method for supplying electrical voltage to a driver circuit of a power semiconductor switch
CN110601581A (zh) 智能功率模块、电控装置及空调器
CN214480258U (zh) 智能双驱动ipm变频控制器和空调
WO2022153614A1 (ja) マルチレベルインバータ
CN112039510B (zh) 用于高压集成芯片的自举电路、智能功率模块和电器设备
CN211791346U (zh) 电机驱动控制电路、线路板及空调器
CN210467834U (zh) 智能功率模块及具有其的电器
CN212413080U (zh) 电机驱动电路、电机控制电路及空调器
CN210629366U (zh) 功率封装器件、驱动控制组件和家电设备
CN113630033A (zh) 半导体电路
CN210867498U (zh) 功率调节装置、电机控制电路及空调器
CN111817593A (zh) 一种智能功率模块变频控制器
CN111355431A (zh) 电机驱动控制电路、线路板及空调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200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