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792692B - 用于扭杆轴承的半壳、扭杆轴承和用于支承扭杆的方法 - Google Patents

用于扭杆轴承的半壳、扭杆轴承和用于支承扭杆的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792692B
CN110792692B CN201910687380.3A CN201910687380A CN110792692B CN 110792692 B CN110792692 B CN 110792692B CN 201910687380 A CN201910687380 A CN 201910687380A CN 110792692 B CN110792692 B CN 110792692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hell
shell body
torsion bar
axis
rib eleme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0687380.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0792692A (zh
Inventor
马丁·穆恩奇
约克·蒂策
瓦列里·贝克尔
阿图尔·柯比斯
弗兰克·施密特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umitomo Riko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umitomo Riko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umitomo Riko Co Ltd filed Critical Sumitomo Riko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079269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79269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079269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79269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CSHAFTS; FLEXIBLE SHAFTS; ELEMENTS OR CRANKSHAFT MECHANISMS; ROTARY BODIES OTHER THAN GEARING ELEMENTS; BEARINGS
    • F16C17/00Sliding-contact bearings for exclusively rotary movement
    • F16C17/02Sliding-contact bearings for exclusively rotary movement for radial load only
    • F16C17/022Sliding-contact bearings for exclusively rotary movement for radial load only with a pair of essentially semicircular bearing sleev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CSHAFTS; FLEXIBLE SHAFTS; ELEMENTS OR CRANKSHAFT MECHANISMS; ROTARY BODIES OTHER THAN GEARING ELEMENTS; BEARINGS
    • F16C33/00Parts of bearings; Special methods for making bearings or parts thereof
    • F16C33/30Parts of ball or roller bearings
    • F16C33/58Raceways; Race rings
    • F16C33/60Raceways; Race rings divided or split, e.g. comprising two juxtaposed ring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FSPRINGS; SHOCK-ABSORBERS; MEANS FOR DAMPING VIBRATION
    • F16F1/00Springs
    • F16F1/02Springs made of steel or other material having low internal friction; Wound, torsion, leaf, cup, ring or the like springs, the material of the spring not being relevant
    • F16F1/14Torsion springs consisting of bars or tubes
    • F16F1/16Attachments or mounting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FSPRINGS; SHOCK-ABSORBERS; MEANS FOR DAMPING VIBRATION
    • F16F1/00Springs
    • F16F1/36Springs made of rubber or other material having high internal friction, e.g. thermoplastic elastomers
    • F16F1/371Springs made of rubber or other material having high internal friction, e.g. thermoplastic elastomers characterised by inserts or auxiliary extension or exterior elements, e.g. for rigidification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FSPRINGS; SHOCK-ABSORBERS; MEANS FOR DAMPING VIBRATION
    • F16F1/00Springs
    • F16F1/36Springs made of rubber or other material having high internal friction, e.g. thermoplastic elastomers
    • F16F1/38Springs made of rubber or other material having high internal friction, e.g. thermoplastic elastomers with a sleeve of elastic material between a rigid outer sleeve and a rigid inner sleeve or pin, i.e. bushing-type
    • F16F1/3835Springs made of rubber or other material having high internal friction, e.g. thermoplastic elastomers with a sleeve of elastic material between a rigid outer sleeve and a rigid inner sleeve or pin, i.e. bushing-type characterised by the sleeve of elastic material, e.g. having indentations or made of materials of different hardnes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Vibration Dampers (AREA)
  • Connection Of Plates (AREA)
  • Lining Or Joining Of Plastics Or The Like (AREA)
  • Structures Of Non-Positive Displacement Pumps (AREA)
  • Injection Moulding Of Plastics Or The Like (AREA)
  • Rolling Contact Bearing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用于扭杆轴承(10、10A)的半壳,半壳包括:半壳主体(1、1A、1B、1C、1D、1E)和至少一个加固装置(8、8A、8B、8C、8D、8E),半壳主体构造成一体式并且沿着主体轴线(A)构造,加固装置设计成,提高半壳主体(1、1A、1B、1C、1D、1E)的刚度。本发明还涉及扭杆轴承(10、10A)以及用于支承扭杆的方法,扭杆轴承包括至少一个第一半壳和至少一个第二半壳,其中,至少一个第一半壳中的至少一个与至少一个第二半壳中的至少一个基于扭杆轴线相对地布置。

Description

用于扭杆轴承的半壳、扭杆轴承和用于支承扭杆的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用于扭杆轴承的半壳、包括至少两个这种半壳的扭杆轴承和用于支承扭杆的方法。
背景技术
本发明属于扭杆技术领域、尤其用于扭杆的轴承技术的领域。扭杆或扭杆弹簧是杆弹簧,其设计成,使得在扭杆扭转时在其内部产生剪切应力。因此对扭杆的支承必须构造成产生的力具有相应抵抗能力。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具有更高的径向刚度和更长使用寿命的用于扭杆轴承的半壳。
尤其是,该目的可以分别通过根据独立权利要求所述的用于扭杆轴承的半壳、包括至少两个这种半壳的扭杆轴承和用于支承扭杆的方法来实现。优选的实施方式形成从属权利要求的保护对象。
一种方案涉及用于扭杆轴承的半壳,其包括半壳主体和至少一个加固装置,半壳主体构造成一体式并且沿着主体轴线构造,加固装置设计成,提高半壳主体的刚度。在描述中刚度理解为主体抵抗因为力和/或力矩而产生的弹性变形的抵抗能力。扭杆轴承设计成,支承至少一个扭杆。在此,扭杆轴承不限于支承扭杆,而是也可用于支承任意的杆。在扭杆轴承的工作状态下半壳主体至少部分地、尤其基于扭杆轴线至少部分径向地或环绕地并且基于扭杆轴线至少部分轴向地或沿着扭杆轴线包围扭杆。尤其是,半壳主体可以设计成,在工作状态下基于扭杆轴线环绕地、即在周向方向上包围扭杆的约50%、少于约50%、或大于约50%。换句话说,半壳主体可设计成,在工作状态下基于扭杆轴线环绕地、即在周向方向上包围扭杆的约180%、少于约180%、或大于约180%。
半壳包括一体式构造的半壳主体,其中一体式在此理解为构造成整体和/或由一种材料制成和/或在一个制造步骤中制成。尤其是,半壳主体还可以构造成空心圆柱状并且具有内表面和外表面。尤其是,在此主体轴线可以与空心圆柱状的半壳主体的中央轴线相同。在此,内表面是半壳主体的面对主体轴线的表面,该表面至少部分地环绕主体轴线。在此,外表面是半壳主体的背离主体轴线的表面,该表面至少部分地环绕主体轴线。在此,内表面和外表面中的至少一个优选为基本连续的,由此可改善半壳的加固作用。半壳主体还具有端侧和后侧,其中,端侧和后侧彼此相对地布置在半壳主体上,并且其中端侧的法向量和后侧的法向量优选彼此平行。此外,端侧的法向量和/或后侧的法向量构造成平行于主体轴线。半壳体的长度相当于端侧与后侧之间的平行于主体轴线测得的距离或端侧与后侧之间的平行于主体轴线测得的最大距离。
优选地,至少一个加固装置包括至少一个内部的肋条元件,其中,至少一个内部的肋条元件布置在半壳主体的内表面上。在此,至少一个内部的肋条元件至少部分地在半壳主体的内表面上延伸或分布,并且由此设计成,提高半壳主体的抵抗由于力和/或力矩、尤其由于扭杆传递或引起的力和/或力矩产生的弹性变形的抵抗能力。
尤其是,在此内部的肋条元件可以构造成,从半壳主体的内表面的向内凸出的突出部或隔片。内部的肋条元件还可以具有使得内部的肋条元件从内表面凸出的高度,其中,该高度基于主体轴线沿径向从内表面开始测量。尤其是,内部的肋条元件的高度沿着平行于主体轴线的方向可以是恒定的,以实现均匀的刚度调节,或沿着平行于主体轴线的方向可以是可变的,以实现局部匹配的刚度调节。
内部的肋条元件还可具有肋条壁直径或肋条壁厚度,其中,肋条壁直径垂直于基于主体轴线的径向方向并且垂直于主体轴线测量并量化肋条壁的厚度。尤其是,至少一个内部的肋条元件的肋条壁直径沿着平行于主体轴线的方向可以是恒定的,以实现均匀的刚度调节。尤其是,肋条壁直径可以具有至少约为1mm、优选至少约为1.5mm和/或最大约为15mm、优选最大约为10mm的值。尤其是,可以通过内部的肋条元件的这种构造使得半壳主体的材料厚度保持低于阈值。通过保持可相当于肋条壁直径的材料厚度低于这种阈值,可以在制造较厚的半壳主体、例如拉伸或变形半壳主体时,降低或避免基于长的喷射时间的不利效果。
尤其是,内部的肋条元件的高度沿着相对于主体轴线环绕的方向可以是恒定的,以实现均匀的刚度调节,或沿着相对于主体轴线环绕的方向是可变的,以实现局部匹配的刚度调节。至少一个加固装置还可以具有至少两个彼此交叉的内部的肋条元件。
尤其是,至少一个内部的肋条元件可以设计成,提高半壳主体的抵抗由于力和/或力矩、尤其由于扭杆传递或引起的力和/或力矩产生的弹性变形的抵抗能力,并且防止或降低在温度波动期间、尤其在制造半壳主体、例如喷射半壳主体期间产生的半壳主体的意外的拉伸或变形。
优选地,至少一个内部的肋条元件包括至少一个内部的轴向肋条元件,其构成层大致上平行于主体轴线。在此,至少一个内部的轴向肋条元件可以至少部分地平行于主体轴线地延伸,并且由此可以反作用于半壳主体的轴向变形或减小轴向变形或防止轴向变形。尤其是,至少一个内部的轴向肋条元件可以在半壳主体的整个长度上延伸,以实现半壳主体的均匀的刚度调节。尤其是,至少一个内部的轴向肋条元件的高度可以在此匹配局部的刚度要求。尤其是,至少一个内部的肋条元件可以包括多个、例如2、3、4、5、6、7、8或更多个内部的轴向肋条元件,其可以以相等或不等的间距沿着半壳主体的内表面延伸。
优选地,至少一个内部的肋条元件包括至少一个内部的环绕的肋条元件,其设计成,至少部分圆形式地环绕主体轴线。在此,至少一个内部的环绕的肋条元件可以至少部分地部分圆形式地环绕主体轴线,并且由此可以反作用于半壳主体的径向变形或减少径向变形或防止径向变形。尤其是,至少一个内部的环绕的肋条元件可以从内表面的第一端部延伸至内表面的与第一端部相对的第二端部,从而实现半壳主体的均匀的刚度调节。尤其是,在此至少一个内部的环绕的肋条元件的高度匹配局部的刚度要求。尤其是,至少一个内部的肋条元件可以包括多个、例如2、3、4、5、6、7、8或更多个内部的环绕的肋条元件,其可以以相等或不等的间距沿着半壳主体的内表面延伸。
优选地,至少一个内部的肋条元件包括至少一个第一内部的螺旋形的肋条元件,其设计成,至少部分螺旋形地环绕主体轴线,其中至少一个内部的肋条元件优选地包括至少一个第二内部的螺旋形的肋条元件,其设计成,至少部分地螺旋形地围绕主体轴线并且与至少一个第一内部的螺旋形的肋条元件交叉。尤其是,由此可以反作用于半壳主体的轴向变形和径向变形或降低轴向变形和径向变形或防止轴向变形和径向变形。然而半壳主体不限于这种构造,并且至少一个内部的肋条元件可以具有至少两个内部的螺旋形肋条元件,其设计为,至少部分地螺旋形地环绕主体轴线而不交叉。
优选地,至少一个内部的肋条元件包括多个内部的肋条元件,其沿着内表面的拼接棱边、例如按照蜂窝模型布置。在此术语拼接理解为数学意义,即,通过部分表面或表面块、尤其相同形状的部分表面或表面块无空隙或无重叠地覆盖内表面。对此内表面在数学意义上可以是欧氏平面,例如通过围绕主体轴线展开内表面。这在数学上例如可以在X-Y-坐标系中示出,其中X坐标相当于沿着内表面的平行于主体轴线的距离,以及Y坐标相当于沿着内表面的在基于主体轴线的环绕方向上的距离。但是也可以是内表面在欧氏平面上的投影,并且例如基于制图中的地图投影所得知。在此,拼接可以是周期性拼接、例如蜂窝模型(例如基于六边形)或非周期性的拼接、例如彭罗斯拼接。
优选地,至少一个内部的肋条元件可以与半壳主体构造成整体或一体式。由此例如可以实现半壳主体的简单的一步制造过程。尤其是,至少一个内部的肋条元件中的至少一个内部的肋条元件可以与半壳主体整体或一体式地构造。
优选地,至少一个内部的肋条元件可以安装在半壳主体上或内表面上。由此可以通过安装相应所需的或要求的内部的肋条元件来调节半壳主体的刚度。尤其是,由此可以使半壳主体的生产和内部的肋条元件的生产彼此分开,从而能够更加灵活地设计半壳的制造过程。
优选地,至少一个内部的肋条元件具有至少部分圆形的和/或至少部分矩形的或矩形式的和/或至少部分三角形的或三角形式的和/或至少部分梯形的横截面轮廓。在此,内部的肋条元件在一个位置上或一点上的横截面轮廓由内部的肋条元件在横截面平面中的横截面形状获得。在此,横截面平面是包括通过在主体轴线上的相应点的垂线并且其中使内部的肋条元件的垂直于垂线的直径最小的平面。尤其是,内部的肋条元件在沿着内部的肋条元件的不同点上具有不同的横截面轮廓。
优选地,至少一个加固装置包括至少一个外部的肋条元件,其中,至少一个外部的肋条元件布置在半壳主体的外表面上。在此,至少一个外部的肋条元件至少部分地在半壳主体的外表面上延伸或分布,并且由此设计成,提高半壳主体的抵抗由于力和/或力矩、尤其由于扭杆传递或引起的力和/或力矩产生的弹性变形的抵抗能力。
尤其是,在此外部的肋条元件可以构造成从半壳主体的外表面向外凸出的突出部或隔片。外部的肋条元件还可以具有使得外部的肋条元件从外表面凸出的高度,其中,该高度基于主体轴线沿径向从外表面开始测量。尤其是,外部的肋条元件的高度沿着平行于主体轴线的方向可以是恒定的,以实现均匀的刚度调节,或沿着平行于主体轴线的方向是可变的,以实现局部匹配的刚度调节。
外部的肋条元件还可以具有肋条壁直径或肋条壁厚度,其中,肋条壁直径垂直于基于主体轴线的径向方向并且垂直于主体轴线测量并量化肋条壁的厚度。尤其是,至少一个外部的肋条元件的肋条壁直径沿着平行于主体轴线的方向可以是恒定的,以实现均匀的刚度调节。尤其是,肋条壁直径可以具有至少约为1mm、优选至少约为1.5mm和/或最大约为15mm、优选最大约为10mm的值。尤其是,可以通过外部的肋条元件的这种构造使得半壳主体的材料厚度保持低于阈值。通过保持相应于肋条壁直径的材料厚度低于这种阈值,能够在制造较厚的半壳主体、例如拉伸或变形半壳主体时,降低或避免基于长的喷射时间的不利效果。
尤其是,外部的肋条元件的高度沿着相对于主体轴线环绕的方向可以是恒定的,以实现均匀的刚度调节,或沿着相对于主体轴线环绕的方向是可变的,以实现局部匹配的刚度调节。至少一个加固装置还可以具有至少两个彼此交叉的外部的肋条元件。
尤其是,至少一个外部的肋条元件可以设计成,提高半壳主体的抵抗由于力和/或力矩、尤其由于扭杆传递或引起的力和/或力矩产生的弹性变形的抵抗能力,并且防止或降低在温度波动期间、尤其在制造半壳主体、例如喷射半壳主体期间产生的半壳主体的意外的拉伸或变形。
优选地,至少一个外部的肋条元件包括至少一个外部的轴向肋条元件,其构造成大致上平行于主体轴线。在此,至少一个外部的轴向肋条元件可以至少部分地平行于主体轴线地延伸,并且由此可以反作用于半壳主体的轴向变形或减小轴向变形或防止轴向变形。尤其是,至少一个外部的轴向肋条元件可以在半壳主体的整个长度上延伸,以实现半壳主体的均匀的刚度调节。尤其是,在此至少一个外部的轴向肋条元件的高度可以匹配局部的刚度要求。尤其是,至少一个外部的肋条元件可以包括多个、例如2、3、4、5、6、7、8或更多个外部的轴向肋条元件,其可以以相等或不等的间距沿着半壳主体的外表面延伸。
优选地,至少一个外部的肋条元件包括至少一个外部的环绕的肋条元件,其设计成,至少部分圆形式地环绕主体轴线。在此,至少一个外部的环绕的肋条元件可以至少部分地部分圆形式地环绕主体轴线,并且由此可以反作用于半壳主体的径向变形或减少径向变形或防止径向变形。尤其是,至少一个外部的环绕的肋条元件可以从外表面的第一端部延伸至外表面的与第一端部相对的第二端部,从而实现半壳主体的均匀的刚度调节。尤其是,在此至少一个外部的环绕的肋条元件的高度可以匹配局部的刚度要求。尤其是,至少一个外部的肋条元件可以包括多个、例如2、3、4、5、6、7、8或更多个外部的环绕的肋条元件,其可以以相等或不等的间距沿着半壳主体的外表面延伸。
优选地,至少一个外部的肋条元件包括至少一个第一外部的螺旋形肋条元件,其设计成,至少部分螺旋形地环绕主体轴线,其中至少一个外部的肋条元件优选地包括至少一个第二外部的螺旋形肋条元件,其设计成,至少部分地螺旋形地围绕主体轴线并且与至少一个第一外部的螺旋形肋条元件交叉。尤其是,由此可以反作用于半壳主体的轴向和径向变形或降低轴向和径向变形或防止轴向和径向变形。但是半壳主体不限于这种构造,并且至少一个外部的肋条元件可以具有至少两个外部的螺旋形肋条元件,其设计为,至少部分地螺旋形地环绕主体轴线而不交叉。
优选地,至少一个外部的肋条元件包括多个外部的肋条元件,其沿着外表面的拼接棱边、例如按照蜂窝模型布置。在此术语拼接理解为数学意义,即,通过部分表面或表面块、尤其相同形状的部分表面或表面块无空隙或无重叠地覆盖外表面。对此外表面在数学意义上可以是欧氏平面,例如通过围绕主体轴线展开外表面。这在数学上例如可以在X-Y-坐标系中示出,其中X坐标相当于沿着外表面的平行于主体轴线的距离,并且Y坐标相当于沿着外表面的在基于主体轴线的环绕方向上的距离。但是也可以是外表面在欧氏平面上的投影,并且例如基于制图中的地图投影所得知。在此,拼接可以是周期性拼接、例如蜂窝模型(例如基于六边形)或非周期性的拼接、例如彭罗斯拼接。
优选地,至少一个外部的肋条元件可与半壳主体构造成整体或一体式。由此例如可以实现半壳主体的简单的一步制造过程。尤其是,至少一个外部的肋条元件中的至少一个外部的肋条元件可以与半壳主体整体或一体式地构造。
优选地,至少一个外部的肋条元件可以安装在半壳主体上或外表面上。由此可以通过安装相应所需的或要求的外部的肋条元件来调节半壳主体的刚度。尤其是,由此可以使半壳主体的生产和外部的肋条元件的生产彼此分开,由此能够更加灵活地设计半壳的制造过程。
优选地,至少一个外部的肋条元件具有至少部分圆形的和/或至少部分矩形的或矩形式的和/或至少部分三角形的或三角形式的和/或至少部分梯形的横截面轮廓。在此,外部的肋条元件在一个位置上或一点上的横截面轮廓由外部的肋条元件在横截面平面中的横截面形状获得。在此,横截面平面是包括通过在主体轴线上的相应点的垂线并且使外部的肋条元件的垂直于垂线的直径最小的平面。尤其是,外部的肋条元件在沿着外部的肋条元件的不同点上具有不同的横截面轮廓。
优选地,至少一个加固装置包括至少一个内侧的肋条元件,其中至少一个内侧的肋条元件布置在半壳主体中。尤其是,至少一个内侧的肋条元件可以布置在半壳主体的内表面与半壳主体的外表面之间。在此,至少一个内侧的肋条元件至少部分地穿过半壳主体延伸或分布,并且由此设计成,提高半壳主体的抵抗由于力和/或力矩、尤其由于扭杆传递或引起的力和/或力矩产生的弹性变形的抵抗能力。
内侧的肋条元件还可以具有肋条壁直径或肋条壁厚度,其中,肋条壁直径垂直于基于主体轴线的径向方向并且垂直于主体轴线测量并量化肋条壁的厚度。尤其是,至少一个内侧的肋条元件的肋条壁直径沿着平行于主体轴线的方向可以是恒定的,以实现均匀的刚度调节。尤其是,肋条壁直径可以具有至少约为1mm、优选至少约为1.5mm和/或最大约为15mm、优选最大约为10mm的值。尤其是,通过内侧的肋条元件的这种构造可以使半壳主体的材料厚度保持低于阈值。通过保持相应于肋条壁直径的材料厚度低于这种阈值,可以在制造较厚的半壳主体、例如拉伸或变形半壳主体时,降低或避免基于长的喷射时间的不利效果。
尤其是,至少一个内侧的肋条元件的径向直径沿着相对于主体轴线环绕的方向可以是恒定的,以实现均匀的刚度调节,或沿着相对于主体轴线环绕的方向是可变的,以实现局部匹配的刚度调节。至少一个加固装置还可以具有至少两个彼此交叉的内侧的肋条元件。
尤其是,至少一个内侧的肋条元件可设计成,提高半壳主体的抵抗由于力和/或力矩、尤其由于扭杆传递或引起的力和/或力矩产生的弹性变形的抵抗能力,并且防止或降低在温度波动期间、尤其在制造半壳主体、例如喷射半壳主体期间产生的半壳主体的意外的拉伸或变形。
优选地,至少一个内侧的肋条元件包括至少一个内侧的轴向肋条元件,其构造成大致上平行于主体轴线。在此,至少一个内侧的轴向肋条元件可以至少部分地平行于主体轴线地延伸,并且由此可以反作用于半壳主体的轴向变形或减小轴向变形或防止轴向变形。尤其是,至少一个内侧的轴向肋条元件可以在半壳主体的整个长度上延伸,以实现半壳主体的均匀的刚度调节。尤其是,在此至少一个内侧的轴向肋条元件的径向直径可以匹配局部的刚度要求。尤其是,至少一个内侧的肋条元件可以包括多个、例如2、3、4、5、6、7、8或更多个内侧的轴向肋条元件,其可以以相等或不等的间距沿着半壳主体的内表面延伸。
优选地,至少一个内侧的肋条元件包括至少一个内侧的环绕的肋条元件,其设计成,至少部分圆形式地环绕主体轴线。在此,至少一个内侧的环绕的肋条元件可以至少部分地部分圆形式地环绕主体轴线,并且由此可以反作用于半壳主体的径向变形或减少径向变形或防止径向变形。尤其是,至少一个内侧的环绕的肋条元件可以完全地沿着基于主体轴线环绕的方向延伸穿过半壳主体,从而实现半壳主体的均匀的刚度调节。尤其是,在此至少一个内侧的环绕的肋条元件的径向直径匹配局部的刚度要求。尤其是,至少一个内侧的肋条元件可以包括多个、例如2、3、4、5、6、7、8或更多个内侧的环绕的肋条元件,其可以以相等或不等的间距沿着半壳主体的内表面延伸。
优选地,至少一个内侧的肋条元件包括至少一个第一内侧的螺旋形肋条元件,其设计成,至少部分螺旋形地环绕主体轴线,其中至少一个内侧的肋条元件优选包括至少一个第二内侧的螺旋形肋条元件,其设计成,至少部分地螺旋形地围绕主体轴线并且与至少一个第一内侧的螺旋形肋条元件交叉。尤其是,由此可以反作用于半壳主体的轴向和径向变形或降低轴向和径向变形或防止轴向和径向变形。但是半壳主体不限于这种构造,并且至少一个内侧的肋条元件可以具有至少两个内侧的螺旋形的肋条元件,其设计为,至少部分地螺旋形地环绕主体轴线而不交叉。
优选地,至少一个内侧的肋条元件包括多个内侧的肋条元件,其沿着内侧的中间面的拼接棱边、例如按照蜂窝模型布置。在此,内侧的中间面理解为假想的面,其平行于内表面和外表面或其相对于内表面具有恒定的间距并且相对于外表面具有恒定的间距,并且中间面布置在内表面和外表面之间。在此术语拼接理解为数学意义,即,通过部分表面或表面块、尤其相同形状的部分表面或表面块无空隙或无重叠地覆盖内侧的中间面。对此,内侧的中间面在数学意义上可以是欧氏平面,例如通过围绕主体轴线展开内侧的中间面。这在数学上例如可以在X-Y-坐标系中示出,其中X坐标相当于沿着内侧的中间面的平行于主体轴线的距离,并且Y坐标相当于沿着内侧的中间面的在关于主体轴线的环绕方向上的距离。但是也可以是内侧的中间面在欧氏平面上的投影,并且例如基于制图中的地图投影所得知。在此,拼接可以是周期性拼接、例如蜂窝模型、例如基于六边形,或非周期性的拼接、例如彭罗斯拼接。
优选地,至少一个内侧的肋条元件可以与半壳主体构造成整体或一体式。由此例如可以实现半壳主体的简单的一步制造过程。尤其是,至少一个内侧的肋条元件中的至少一个内侧的肋条元件可与半壳主体整体或一体式地构造。优选地,至少一个内侧的肋条元件可以构造成由半壳主体包围。
优选地,至少一个内侧的肋条元件具有至少部分圆形的和/或至少部分矩形的或矩形式的和/或至少部分三角形的或三角形式的和/或至少部分梯形的横截面轮廓。在此,内侧的肋条元件在一个位置上或一点上的横截面轮廓由内侧的肋条元件在横截面平面中的横截面形状获得。在此,横截面平面是包括通过在主体轴线上的相应点的垂线并且使内侧的肋条元件的垂直于垂线的直径最小的平面。尤其是,内侧的肋条元件在沿着内侧的肋条元件的不同点上具有不同的横截面轮廓。
优选地,至少一个内侧的肋条元件构造成半壳主体的至少一个区或至少一个体积,其中,至少一个区或至少一个体积具有比半壳主体的平均密度或平均刚度更高的密度或刚度。由此可以提高半壳主体的抵抗由于力和/或力矩产生的弹性变形的抵抗能力,而没有使用额外的或外部的元件。尤其是,这可以在例如通过注塑包封方法制造半壳主体的期间实现。在此情况下可以在半壳主体的液态材料中产生不变的声波,其产生密度波动的模型。由此可以在半壳主体的内部实现有目的的密度调节。
优选地,至少一个加固装置由半壳主体中的至少一个凹口或孔形成。至少一个凹口或孔可以构造成大致平行于主体轴线和/或在半壳主体的圆周方向上延伸。至少一个凹口或孔可以构造成穿过半壳主体的通孔。在此,至少一个凹口或孔可以从半壳主体的端侧直至半壳主体的后侧延伸或分布。尤其是,至少一个凹口或孔可以布置在半壳主体的内表面与半壳主体的外表面之间和/或沿着外表面和/或沿着内表面布置。至少一个凹口或孔还可以具有径向直径,其中,径向直径沿着基于主体轴线的径向方向测得。尤其是,至少一个凹口或孔的径向直径沿着平行于主体轴线的方向可以是恒定的,以实现均匀的刚度调节,或沿着相对于主体轴线环绕的方向是可变的,以实现局部匹配的刚度调节。至少一个加固装置还可以具有至少两个彼此交叉的凹口或孔。
优选地,至少一个凹口或孔包括至少一个轴向的凹口或孔,其构造成大致上平行于主体轴线。在此,至少一个轴向的凹口或孔可以至少部分地平行于主体轴线延伸,并且由此可以反作用于半壳主体的轴向变形或降低轴向变形或防止轴向变形。尤其是,至少一个轴向的凹口或孔可以在半壳主体的整个长度上延伸,以实现半壳主体的均匀的刚度调节。尤其是,在此至少一个轴向的凹口或孔的径向直径可以匹配局部的刚度要求。
尤其是,至少一个轴向的凹口或孔可以具有多个轴向的凹口或孔。在此,多个轴向的凹口或孔可以分成至少一个第一组轴向的凹口或孔和至少一个第二组轴向的凹口或孔,至少一个第一组轴向的凹口或孔分别具有相对于主体轴线的第一最小间距,至少一个第二组轴向的凹口或孔分别具有相对于主体轴线的第二最小间距。尤其是,第一组的每个轴向的凹口或孔可以与第二组的至少一个轴向的凹口或孔相邻地布置,其中,在两个轴向的凹口或孔通过半壳主体的材料彼此分开并且在两个轴向的凹口或孔之间没有其他的轴向的凹口或孔时,两个轴向的凹口或孔理解为相邻的。尤其是,第二组的每个轴向的凹口或孔可以与第一组至少一个轴向的凹口或孔相邻布置。尤其是,第一组和第二组轴向的凹口或孔可以分别交替地在基于主体轴线的环绕方向上布置。
尤其地,多个轴向的凹口或孔可以沿着半壳主体在垂直于主体轴线的平面中形成蜂窝结构或构造成蜂窝状的布置。
优选地,至少一个凹口或孔包括至少一个环绕的凹口或孔,其设计成,至少部分圆形地环绕主体轴线。在此,至少一个环绕的凹口或孔至少部分地部分圆形地环绕主体轴线,并且由此可以反作用于半壳主体的径向变形或减少径向变形或防止径向变形。尤其是,至少一个环绕的凹口或孔可以完全地沿着基于主轴轴线的环绕方向通过半壳主体延伸,从而实现半壳主体的均匀的刚度调节。尤其是,在此至少一个环绕的凹口或孔的径向直径可以匹配局部的刚度要求。
优选地,至少一个凹口或孔包括至少一个径向的凹口或孔,其尤其构造成大致上垂直于主体轴线。在此,至少一个径向的凹口或孔可以大致平行于基于主体轴线的径向方向延伸。尤其是,至少一个径向的凹口或孔可以具有环绕的直径,其中环绕的直径在基于主体轴线的环绕方向上测得。径向的凹口或孔的环绕的直径可以基本是恒定的或可变的,以沿着基于主体轴线的径向方向均匀地和/或局部匹配地调节刚度。
优选地,至少一个凹口或孔至少包括多个平行的凹口或孔,其尤其构造成大致平行于共同的方向。换言之,可以设置主方向,其中,多个平行的凹口或孔中的每个凹口或孔沿着大致平行于主方向的方向延伸。优选地,沿着在垂直于主体轴线的平面与主体轴线所在且将半壳主体假想地分成两个相同大小的部件的平面之间的剖切直线获得主方向。
优选地,至少一个凹口或孔包括多个凹口或孔,其布置在内表面的拼接棱边和/或外表面和/或内侧的中间面(例如按照蜂窝模型)之间和/或沿着内表面的拼接棱边和/或外表面和/或内侧的中间面布置。在此,内侧的中间面理解为假想的面,其平行于内表面和外表面或其相对于内表面具有恒定的间距并且相对于外表面具有恒定的间距,并且中间面布置在内表面与外表面之间。在此术语拼接理解为数学意义,即,通过部分表面或表面块、尤其相同形状的部分表面或表面块无空隙或无重叠地覆盖内表面和/或外表面和/或内侧的中间面。对此内表面和/或外表面和/或内侧的中间面在数学意义上可以是欧氏平面,例如通过围绕主体轴线展开内表面和/或外表面和/或内侧的中间面。这在数学上例如可以在X-Y-坐标系中示出,其中X坐标相当于沿着内表面或外表面或内侧的中间面的平行于主体轴线的距离,并且Y坐标相当于沿着内表面或外表面或内侧的中间面的在基于主体轴线的环绕方向上的距离。但是也可以是内表面和/或外表面和/或内侧的中间面在欧氏平面上的投影,并且例如基于制图中的地图投影所得知。在此,拼接可以是周期性拼接、例如蜂窝模型、例如基于六边形,或非周期性的拼接、例如彭罗斯拼接。
优选地,至少一个凹口或孔具有至少部分圆形的和/或至少部分矩形的或矩形式的和/或至少部分三角形的或三角形式的和/或至少部分梯形的和/或至少部分蜂窝状的或六边形的横截面轮廓。但是横截面轮廓不限于所述可能的形状,而是可以按照多个形状构造,例如至少部分圆形、至少部分椭圆、至少部分蛋形、至少部分四边形和/或多边形。在此,凹口或孔在一个位置上或一点上的横截面轮廓由凹口或孔在横截面平面中的横截面形状获得。在此,横截面平面是垂直于相应的凹口或孔沿着其延伸的延伸方向的平面。例如这可以是包括通过在主体轴线上的相应点的垂线并且使凹口或孔的垂直于垂线的直径最小的平面。尤其是,凹口或孔在沿着凹口或孔的不同点上具有不同的横截面轮廓。尤其是,在半壳主体从制造模具中脱模时需要改变横截面轮廓,例如对于去除斜面或形成斜面的目的。
优选地,至少一个凹口或孔不是完全地被半壳主体包围或沿径向或轴向向外打开。由此尤其可以简化另一应用,例如如下面即将描述的关于半壳主体的包套中的应用。
优选地,半壳主体的端侧和/或后侧可以分别具有表面结构。尤其是,表面结构至少部分地在端侧和/或后侧上延伸,或表面结构可以具有至少部分地相当于端侧的面和/或后侧的面的结构面。尤其是,端侧具有第一表面结构并且后侧具有第二表面结构,其中,第一表面结构和第二表面结构相对彼此具有镜像对称。但是第一表面结构和第二表面结构不限于这种构造。相反,第一表面结构可以在几何结构上与第二表面结构类似或不同。
优选地,表面结构或第一表面结构和/或第二表面结构包括多个结构凹口和/或结构突出部,其沿着相应结构面的拼接棱边、例如按照蜂窝模型布置。在此术语拼接理解为数学意义,即,通过部分表面或表面块、尤其相同形状的部分表面或表面块无空隙或无重叠地覆盖相应的结构面。对此相应的结构面在数学意义上可以是欧氏平面。这在数学上例如可以在X-Y-坐标系中示出,其中X轴和Y轴分别垂直于主体轴线。在此,拼接可以是周期性拼接、例如基于六边形的蜂窝模型或非周期性的拼接、例如彭罗斯拼接。
优选地,半壳主体由金属和/或塑料和/或复合材料构成。尤其是,半壳主体具有沿着基于主体轴线的径向方向的主体厚度。尤其是,主体厚度可以具有至少为3mm、优选至少约为6mm和/或最大约为30mm,优选最大约20mm的值。为了防止或降低在制造半壳主体期间、尤其在喷射半壳主体期间发生扭曲或歪曲,优选均匀构造主体厚度和/或肋条壁厚度。
优选地,至少一个凹口或孔中的至少一个仅朝外表面打开并且部分地通过半壳主体延伸。优选地,至少一个朝外表面打开的凹口或孔在半壳主体的至少约10%的主体厚度、优选半壳主体的至少约30%的主体厚度、更为优选半壳主体的至少约50%的主体厚度上和/或在半壳主体的最大约为95%的主体厚度、优选半壳主体的最大约为90%的主体厚度、更为优选半壳主体的最大约为80%的主体厚度的上延伸通过半壳主体。
优选地,至少一个凹口或孔中的至少一个仅朝内表面打开并且部分地延伸通过半壳主体。优选地,至少一个朝内表面打开的凹口或孔在半壳主体的至少约10%的主体厚度、优选半壳主体的至少约30%的主体厚度、更为优选半壳主体的至少约50%的主体厚度上和/或在半壳主体的最大约95%的主体厚度、优选半壳主体的最大约90%的主体厚度、更为优选半壳主体的最大约80%的主体厚度上延伸通过半壳主体。
优选地,至少一个凹口或孔中的至少一个仅朝外表面并且朝内表面打开并且完全地延伸通过半壳主体。换言之,至少一个凹口或孔优选包括至少一个通孔,其不仅朝内表面打开而且朝外表面打开。尤其是,设置一个或多个这种通过半壳主体的通孔可以简单地实现注塑包封半壳主体,因为在注塑包封步骤期间注塑材料会流过在内表面与外表面之间的通孔。但是通孔可以构造成朝内表面或朝外表面逐渐变窄,例如变窄到另一侧上的通孔的直径的大约50%、大约30%、大约10%或更小。由此可以改善半壳的加固作用。
优选地,半壳包括套装置,其至少部分地包围半壳主体和至少一个加固装置,并且套装置可选地由弹性体构成。尤其是,半壳优选环绕地设置橡胶。优选地,套装置基本完全地包围半壳。如果半壳主体需要具有至少一个孔或凹口,套装置还可以至少部分地、优选基本完全地填充至少一个孔或凹口。尤其是,套装置可以通过至少一个注塑包封步骤和/或至少一个硫化步骤与半壳主体和至少一个加固装置连接。
优选地,半壳还包括固定装置,其设计成,将半壳固定在对应的半壳上,并且固定装置可选地具有至少一个卡合元件和/或至少一个螺旋元件和/或至少一个压紧元件。尤其是,固定装置可以设计成,在工作状态下将半壳固定在对应的半壳上,使得半壳和对应的半壳相对于扭杆紧固。固定装置尤其可以设计成,在安装扭杆轴承期间将半壳固定在对应的半壳上。
半壳尤其可以构造成对温度波动形状稳定。在此形状稳定理解为,半壳在由工作引起的温度波动期间基本不改变其形状。
一种方案涉及扭杆轴承,扭杆轴承包括至少一个第一半壳和至少一个第二半壳,其中,至少一个第一半壳中的至少一个与至少一个第二半壳中的至少一个基于扭杆轴线相对地布置。在此扭杆轴线理解为假想的轴线,其在扭杆轴承的工作状态下相当于通过扭杆轴承支承的扭杆的纵轴线。尤其是,至少一个第一半壳具有在描述中公开的特征的任意组合。尤其是,至少一个第二半壳可以具有在描述中公开的特征的任意组合。尤其是,至少一个第一半壳和至少一个第二半壳构造成相同的。尤其是,至少一个第一半壳基于扭杆轴线大于180°地环绕地包围扭杆。
优选地,扭杆轴承包括至少一个框架装置,其设置成,使得至少一个第一半壳中的至少一个和至少一个第二半壳中的至少一个相对彼此保持住或紧固;和/或至少一个第一半壳中的至少两个相对彼此保持住或紧固;和/或至少一个第二半壳中的至少两个相对彼此保持住或紧固。在此,框架装置可以环绕地基于扭杆轴承包围至少一个第一半壳和至少一个第二半壳。尤其是,框架装置可以设置成,提高扭杆轴承的刚度和/或保护扭杆轴承,以防外部环境的影响,例如颗粒、粉尘、湿气和损伤。
另一方案涉及用于支承扭杆的方法,包括提供扭杆,提供至少一个第一半壳,提供至少一个第二半壳,将至少一个第一半壳中的一个布置在扭杆上并且将至少一个第二半壳中的一个基于扭杆轴线与至少一个第一半壳中的一个相对而置地布置。尤其是,至少一个第一半壳可以具有在描述中公开的特征的任意组合。尤其是,至少一个第二半壳可以具有在描述中公开的特征的任意组合。尤其是,至少一个第一半壳和至少一个第二半壳可以构造成相同的。至少一个第一半壳可以基于扭杆轴线大于180°地环绕地包围扭杆。
附图说明
下面根据示例性的通过附图表示的实施方式进一步解释本发明。在附图中示出的实施方式尤其不可理解为是对本发明的限制。应理解,相应实施方式的各个特征可自由地结合成其他的实施方式。其中:
图1示出了半壳主体的透视图;
图2示出了另一半壳主体的示意性的截面视图;
图3示出了扭杆轴承的分解图;
图4示出了扭杆轴承的透视图;
图5示出了例如根据图4的扭杆轴承的前视图;
图6示出了例如根据图4的扭杆轴承的侧视图;
图7示出了根据图6的扭杆轴承的截面视图;
图8示出了根据图7的扭杆轴承的截面视图;
图9示出了另一半壳主体的透视图;
图10A和10B示出了另一半壳主体的上部和下部的透视图;
图11示出了扭杆轴承的透视图;
图12A和12B示出了根据图11的扭杆轴承的前视图和截面视图;
图13示出了另一半壳主体的透视图;
图14示出了另一半壳主体的透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1示出了半壳主体1的透视图。尤其是,在此半壳主体1构造成一体式。此外,半壳主体1构造成空心圆柱状,其中,半壳主体1大致相当于空心圆柱体,空心圆柱体沿着其轴线被分成一半。然而半壳主体1不限于这种分成一半的构造方式,而是可以相当于空心圆柱体沿着其轴线的任意划分。此外,半壳主体1也可以按照其他的几何结构构造,例如相当于具有用于部分容纳扭杆的圆柱状凹口的长方体。对此,轴线尤其相当于半壳主体1的主体轴线A。
半壳主体1具有内表面3和外表面2。尤其是,在此内表面3是半壳主体1的圆柱状的、面对主体轴线A的表面,该表面至少部分地环绕主体轴线A。尤其是,在此外表面2是半壳主体1的圆柱状的、背离主体轴线A的表面,该表面至少部分地环绕主体轴线A。半壳主体1还具有端侧5和后侧(为了清楚而未示出),其中,端侧5和后侧彼此相对地布置在半壳主体1上。端侧5和后侧尤其彼此平行并且端侧5的法向量尤其平行于主体轴线A。
半壳主体1包括在半壳主体1中的九个凹口或孔4,其中,凹口或孔4优选大致上平行于主体轴线4。在此,九个凹口或孔4构造成通过半壳主体1的通孔,但是其中半壳主体1不限于这种构造。尤其是,一个或多个凹口或孔4可以没有完全延伸通过半壳主体1,其中尤其沿着其凹口或孔4中的一个或多个具有一个或多个垂直于主体轴线的分隔壁,分隔壁使得一个或多个凹口或孔4彼此分离或向外封闭。尤其是,在此九个凹口或孔4从半壳主体1直至半壳主体1的后侧(未示出)延伸或分布。尤其是,凹口或孔4布置在半壳主体1的内表面3与半壳主体1的外表面2之间。凹口或孔4尤其具有相等的径向直径,其中,径向直径沿着主体轴线A的径向方向测得。尤其是,凹口或孔4具有相等的径向直径,其中,径向直径沿着半壳主体1的端侧5测得。尤其是,由此可以确保在半壳主体1的包套过程、例如注塑包封期间材料、例如弹性体的均匀分布。在此,可以根据相应所需的刚度值和/或根据用于包套的材料的物理特性确定凹口或孔4的径向直径。在此,径向直径例如可以具有至少3mm、优选至少5mm、大多优选至少6mm,并且最大25mm、优选最大15mm、大多优选最大8mm的尺寸。
尤其是,半壳主体1还可以具有根据此处描述的凹口或孔4的其他凹口或孔4,例如部分圆形地环绕主体轴线A的一个或多个凹口或孔4。
半壳主体1还具有至少一个、尤其八个内侧的肋条元件7,其中内侧的肋条元件7布置在半壳主体1中。但是在此,半壳主体1也可以具有多于八个或少于八个的内侧的肋条元件7。在此,内侧的肋条元件7至少部分地延伸或伸延通过半壳主体1,并且由此设计成,提高半壳主体1的抵抗由于力和/或力矩、尤其由于扭杆传递或引起的力和/或力矩产生的弹性变形的阻力。尤其是,内侧的肋条元件7的径向直径沿着相对于主体轴线A环绕的方向可以是恒定的,以便实现均匀的刚度调节。此外,其中每个内侧的肋条元件7具有最小厚度,其中,相应的内侧的肋条元件7的最小厚度在基于主体轴线A的环绕方向上测得。
尤其是,内侧的肋条元件7构造成内侧的轴向肋条元件,其构造成大致上平行于主体轴线A。在此,内侧的轴向肋条元件可以平行于主体轴线A延伸。优选地,内侧的肋条元件7与半壳主体1整体或一体式地构造。
尤其是,半壳主体1还可以具有根据此处所述的内侧的肋条元件7的其他的内侧的肋条元件7,例如一个或多个部分圆形地环绕主体轴线A的内侧的肋条元件7。
在此,内侧的肋条元件7和凹口或孔4形成半壳的加固装置8。但是加固装置8不限于这种实施方式,而是可以具有加固装置的此处所述特征的任意组合。
半壳主体1还具有至少一个环绕的凹槽6,凹槽至少部分地、尤其部分圆形地环绕主体轴线A。在此,环绕的凹槽6布置在半壳主体1的端侧5上,其中另一环绕的凹槽6可以布置在半壳主体1的后侧上。在此,分别有至少一个环绕的凹槽6可以布置在半壳主体1的端侧5上并且至少一个环绕的凹槽6布置在半壳主体1的后侧上。在此,端侧5的至少一个环绕的凹槽6和后侧的至少一个环绕的凹槽6可以优选构造成彼此镜像对称的,即,存在假想的镜像平面,在假想的镜像平面上端侧5的至少一个环绕的凹槽6通过在镜像平面上的面镜像可以成像到后侧的至少一个环绕的凹槽6上。又或者,端侧5的至少一个环绕的凹槽6和后侧的至少一个环绕的凹槽6可以构造成彼此非镜像对称的。尤其是,端侧5的至少一个环绕的凹槽6和/或后侧的至少一个环绕的凹槽6构造成,使至少两个、优选所有的凹口或孔4彼此连接。
尤其是,在此至少一个环绕的凹槽6构造成,使得半壳主体1能够固紧在用于制造半壳的制造模具中。此外,至少一个环绕的凹槽6尤其构造成,在套装置11的制造过程中为套装置11的弹性体提供平衡通道。至少一个环绕的凹槽6具有大致上为四边形的横截面轮廓,但是其中至少一个环绕的凹槽6可以具有任意的横截面轮廓。
图2示出了另一半壳主体1A的示意性截面视图。尤其是,在此半壳主体1A一体式地构造。此外,半壳主体1A构造成空心圆柱状,其中,半壳主体1A基本上相当于空心圆柱体,空心圆柱体沿着其轴线被分成一半。但是半壳主体1A不限于这种分成一半的构造方式,而是可以相当于空心圆柱体沿着其轴线的任意划分。此外,半壳主体1A也可以按照其他的几何结构构造,例如相当于具有用于部分容纳扭杆的圆柱状凹口的长方体。尤其是,在此轴线相当于半壳主体1A的主体轴线A。
半壳主体1A具有内表面3A和外表面2A。尤其是,在此内表面3A是半壳主体1A的圆柱状的、面对主体轴线A的表面,该表面至少部分地环绕主体轴线A。尤其是,在此外表面2A是半壳主体1A的圆柱状的、背离主体轴线A的表面,该表面至少部分地环绕主体轴线A。半壳主体1A还具有端侧5A和后侧(为了清楚而未示出),其中,端侧5A和后侧彼此相对地布置在半壳主体1A上。端侧5A和后侧尤其彼此平行并且端侧5A的法向量尤其平行于主体轴线A。
在此,半壳主体1A具有多个轴向凹口或孔4A、4B。在此,多个轴向凹口或孔4A、4B分成第一组轴向凹口或孔4A和至少一个第二组轴向凹口或孔4B,第一组轴向凹口或孔分别具有相对于主体轴线的第一最小间距,至少一个第二组轴向凹口或孔分别具有相对于主体轴线的第二最小间距。第一最小间距尤其大于第二最小间距。尤其是,第一组和第二组凹口或孔4A、4B分别交替地布置在基于主体轴线的环绕的方向上。尤其是,凹口4A、4B分别通过内侧的肋条元件7A彼此间隔开或分开。在此,凹口或孔4A、4B和内侧的肋条元件7A形成加固装置8A。
图3示出了扭杆轴承10的分解图。尤其是,在此扭杆轴承10由两个半壳构成,其中每个半壳尤其分别包括套装置11和半壳主体1。在此,半壳主体1示例性地相当于图1中的半壳主体1,但是也可以相当于具有此处所述特征的任意组合的半壳主体。
尤其是,在此相应的套装置11完全地包围相应的半壳主体1,其中套装置11和相应的半壳主体1固定地连接。尤其是,两个套装置11和分别由其包围的半壳主体1在扭杆轴承10中定成,使得沿着扭杆轴承10的轴承轴线形成用于容纳或支承扭杆的扭杆容纳部12(参见图4和后续附图)。尤其是,扭杆轴承10的轴承轴线相当于通过扭杆轴承10支承的扭杆的轴线。尤其是,在相应的半壳主体1和相应的套装置11之间使用或设置粘接。
图4示出了扭杆轴承10的透视图。尤其是,在此扭杆轴承可以根据图3中的扭杆轴承10构造,但是不限于这种实施方式。尤其是,在此扭杆轴承10包括两个半壳,其中,每个半壳具有套装置11。其中,每个套装置11都可以包围至少一个半壳主体,半壳主体可以具有此处所述特征的任意组合。优选地,套装置11构造成相同的。尤其是,两个半壳或两个半壳的套装置11形成用于沿着扭杆轴承10的轴承轴线容纳或支承扭杆的圆柱状的扭杆容纳部12。
尤其是,套装置11分别具有至少一个部分环形的与扭杆容纳部12邻接的区段13段。尤其是,在此部分环形的区段13具有其中部分环形的区段13的表面的法向量与轴承轴线形成锐角的表面。尤其是,环形区段的表面可以通过所述锐角的调节来形成,从而设定在相应的套装置11与通过扭杆轴承10支承的扭杆之间的接触区域。
尤其是,套装置11或扭杆轴承10还具有相对于轴承轴线环绕的轴承凹槽14,轴承凹槽在基于轴承轴线的径向方向上向外构造在套装置11上并且打开。通过轴承凹槽14可以确保有效且可靠地安装扭杆轴承10。
扭杆轴承10还具有至少两个布置在套装置11之间的间隙15。间隙15尤其构造成,使得通过扭杆轴承10沿着垂直于轴承轴线的至少一个方向的压缩来闭合间隙15,以使相应邻接或相邻的套装置11接触。尤其是,间隙15可以构造成沿着关于轴承轴线的径向方向向内逐渐变窄。
图5示出了扭杆轴承10的前视图,其中,扭杆轴承10尤其可以按照图4来构造。尤其是,在此扭杆轴承10具有两个间隙15,其中,间隙15沿着包括扭杆10的轴承轴线的间隙平面构造。
尤其是,在此扭杆轴承10具有在间隙平面中且垂直于轴承轴线测得的宽度D1。在此,扭杆轴承10例如可以具有最小约为40mm、优选最小约为50mm、最优选最小约为60mm并且最大约为250mm、优选最大约为100mm、最优选最大约为75mm的宽度D1。
尤其是,在此扭杆轴承10具有平行于间隙平面的法向量以及垂直于轴承轴线测得的高度D2。在此,扭杆轴承10例如可以具有最小约为45mm、优选最小约为55mm、最优选最小约为65mm并且最大约为250mm、优选最大约为100mm、最优选最大约为80mm的高度D2。在此,宽度D1和高度D2无需相同。优选地,高度D2尤其大于宽度D1。
尤其是,在此扭杆轴承10具有容纳直径D3,其相当于在半壳或套装置11之间的垂直于纵轴线测得的间距。在此,扭杆轴承10例如可以具有最小约为10mm、优选最小约为20mm、最优选最小约为30mm并且最大约为100mm、优选最大约为80mm、最优选最大约为60mm的容纳直径D3。
图6示出了扭杆轴承10的侧视图,其中,扭杆轴承10尤其可以按照图4构造。
尤其是,在此扭杆轴承10具有长度L1,其相当于平行于轴承轴线测得的扭杆轴承10的最大直径。在此,扭杆轴承10例如可以具有最小约为20mm、优选最小约为30mm、最优选最小约为35mm并且最大约为150mm、优选最大约为100mm、最优选最大约为60mm的长度L1。
尤其是,轴承凹槽14具有在包括轴承轴线的第一横截面平面中的U形横截面。但是轴承凹槽14也可以具有任意其它的横截面轮廓,例如V形或矩形的横截面轮廓。
图7示出了扭杆轴承10的沿着根据图6的剖切直线XA-XA的截面视图。在此,扭杆轴承10例如具有两个半壳,其中,两个半壳例如分别具有套装置11和半壳主体1,其中半壳主体1按照图1来构造。在此,套装置11完全地包围相应的半壳主体1,其中套装置11的材料至少部分地填充凹口或孔4。
图8示出了扭杆轴承10的沿着根据图7的剖切直线XB-XB的截面视图。在此,扭杆轴承10例如具有两个半壳,其中,两个半壳例如分别具有套装置11和半壳主体1,其中半壳主体1根据图1来构造。在此,套装置11完全地包围相应的半壳主体1,其中套装置11的材料完全充满凹口或孔4。
尤其是,在此扭杆轴承10具有在第一凹口或孔4的中央轴线和基于纵轴线与第一凹口或孔4的相对的第二凹口或孔4的中央轴线之间的距离D4,其中间距D4垂直于扭杆轴承10的纵轴线测得。在此,扭杆轴承10例如可以具有最小约为24mm、优选最小约为34mm、最优选最小约为44mm并且最大约为80mm、优选最大约为60mm、最优选最大约为50mm的间距D4。在其中扭杆轴承10中凹口或孔4没有分别构造成基于纵轴线相对的凹口或孔4对的情况下,扭杆轴承10具有在凹口或孔4的中央轴线与扭杆轴承10的轴承轴线之间的径向间距D5(未示出),其中,间距D5垂直于扭杆轴承10的轴承轴线测得。在此,扭杆轴承10例如可以具有最小约为12mm、优选最小约为17mm、最优选最小约为22mm并且最大约为40mm、优选最大约为30mm、最优选最大约为25mm的间距D4。
图9示出了半壳主体1B的另一实施方式的透视图。尤其是,在此半壳主体1B一体式地构造。此外,半壳主体1B构造成空心圆柱状,其中半壳主体1B大致上相当于空心圆柱体,空心圆柱体沿着其轴线被分成一半。
半壳主体1B具有内表面3B和外表面2B。半壳主体1B还具有端侧5B和后侧(为了清楚而未示出),其中,端侧5B和后侧彼此相对地布置在半壳主体1B上。端侧5B和后侧尤其彼此平行并且端侧5B的法向量尤其平行于主体轴线A。
半壳主体1B包括在半壳主体1B中的五个凹口或孔4C,其中凹口或孔4C优选大致上平行于主体轴线4。尤其是,在此五个凹口或孔4C构造成在半壳主体1B中的凹槽,凹槽从半壳主体1B的端侧5B至半壳主体1B的后侧沿着内表面3B延伸或分布,但是其中,半壳主体1B不限于这种构造。尤其是,一个或多个凹口或孔4C可以没有完全地从半壳主体1B的端侧5B至半壳主体1B的后侧沿着内表面3B延伸或分布。尤其是,凹口或孔4C可以构造成基于主体轴线A旋转对称。尤其是,由此可以确保在半壳主体1B的包套过程、例如注塑包封期间材料、例如弹性体的均匀分布。
半壳主体1B还具有至少一个、尤其四个内部的肋条元件7B,其中内部的肋条元件7B布置在半壳主体1B的内表面3B中。尤其是,每两个相邻的凹口或孔4C通过至少一个内部的肋条元件7B分开。尤其是,内部的肋条元件7B构造成内部的大致平行于主体轴线A的轴向肋条元件。优选地,内部的肋条元件7B与半壳主体1B构造成整体或一体式。
在此,内部的肋条元件7B和凹口或孔4C形成半壳的加固装置8B。但是加固装置8B不限于这种实施方式,而是可以具有此处描述的加固装置的特征的任意组合。
图10A示出了半壳主体1C的另一实施例的上部透视图。尤其是,在此半壳主体1C构造成一体式。此外半壳主体1C构造成空心圆柱状,其中半壳主体1C大致相当于空心圆柱体,空心圆柱体沿着其轴线被分成一半。
半壳主体1C具有内表面3C和外表面2C。半壳主体1C还具有端侧5C和后侧(为了清楚而未示出),其中端侧5C和后侧彼此相对地布置在半壳主体1C上。端侧5C和后侧尤其彼此平行并且端侧5C的法向量尤其平行于主体轴线A。
半壳主体1C具有多个平行的凹口或孔4D,其中凹口或孔4D优选大致上平行于共同的方向或彼此平行地构造。尤其是,在此多个平行的凹口或孔4D构造在整个外表面2C上。在此,多个平行的凹口或孔4D优选构造成,使得多个平行的凹口或孔4D都没有与端侧5C相交。尤其是,由此可以确保在半壳主体1C的包套过程、例如注塑包封期间材料、例如弹性体的均匀分布。
半壳主体1C还具有多个外部的肋条元件7C,其中外部的肋条元件7C布置在半壳主体1C的外表面2C上。尤其是,每两个相邻的凹口或孔4D通过至少一个外部的肋条元件7C分开。优选地,外部的肋条元件7C沿着外表面2C的拼接棱边、尤其按照六边形的蜂窝模型来布置。优选地,外部的肋条元件7C与半壳主体1C构造成整体或一体式。此外,通过对平行的凹口或孔4D和外部的肋条元件7C所示的布置,基本上为所有肋条元件7C相同地构造肋条元件7C的肋条壁直径。
在此,外部的肋条元件7C和凹口或孔4D形成半壳的加固装置8C。但是加固装置8C不限于这种实施方式,而是可以具有此处描述的加固装置的特征的任意组合。
图10B示出了半壳主体1C的另一实施例的下部透视图。尤其是,在此多个平行的凹口或孔4D中的四个构造成通孔4D1。尤其是,在此通孔4D1朝外表面2C以及朝内表面3C打开,由此使得在包套过程、例如注塑包封期间材料能够高效地分布。在通孔4D1的中间可以布置表示为用于喷射点的顶点的中央加固部。
图11示出了扭杆轴承10A的实施例的透视图。尤其是,在此扭杆轴承10A由两个半壳构成,其中,每个半壳尤其分别包括套装置11A,套装置包围半壳主体(未示出)和加固装置(未示出)。在此,半壳主体例如相当于图10A和10B中的半壳主体1C,但是也可以相当于具有此处描述特征的任意组合的半壳主体。
尤其是,在此相应的套装置11A完全地包围相应的半壳主体1C,其中套装置11A和相应的半壳主体1C固定地连接。在此,套装置11A例如由弹性体构成。尤其是,两个套装置11A和分别由其包围的半壳主体1C在扭杆轴承10A中定向成,使得沿着扭杆轴承10A的轴承轴线形成用于容纳或支承扭杆的圆柱状的扭杆容纳部12A。尤其是,扭杆轴承10A的轴承轴线相当于通过扭杆轴承10A支承的扭杆的轴线。优选地,套装置11A构造成相同的。
尤其是,套装置11A分别具有至少一个布置在扭杆轴承10A的外表面上的卡钩区段16。尤其是,卡钩区段设计成,使得扭杆轴承10A或套装置11A固定在外部元件、例如轴承壳上。在此需要注意的是,扭杆轴承10A的外表面的几何结构可以大致与外部元件的几何结构匹配,从而实现良好连接。
图12A示出了扭杆轴承10A的实施例的前视图。图12B示出了图12A中的扭杆轴承10A的沿着剖切平面XC-XC的截面视图。尤其是,在此每个套装置11A分别大致完全地包围半壳主体1C。套装置11A可以具有多个缝隙、在这种情况下是三个以约90°错开的缝隙,半壳主体1C在缝隙处没有被套装置11A遮盖。缝隙可以通过在用于支撑半壳主体1C的硫化模具中的支撑部确定。支撑部用于正确定位半壳主体1C。优选地,套装置11A由弹性体构成并且尤其完全地填充凹口或孔4D。由此确保在半壳主体1C、加固装置和套装置11A之间的良好连接。
图13示出了半壳主体1D的另一实施方式的透视图。尤其是,在此半壳主体1D构造成一体式。此外,半壳主体1D构造成空心圆柱状,其中半壳主体1D大致上相当于空心圆柱体,空心圆柱体沿着其轴线被分成一半。
半壳主体1D具有内表面3D和外表面2D。半壳主体1D还具有端侧5D和后侧(为了清楚而未示出),其中端侧5D和后侧彼此相对地布置在半壳主体1D上。端侧5D和后侧尤其彼此平行并且端侧5D的法向量尤其平行于主体轴线A。
半壳主体1D具有多个、尤其四个环绕的凹口或孔4E,其中凹口或孔4E沿着外表面2D构造。尤其是,在此多个环绕的凹口或孔4D构造在整个外表面2D上。在此,多个环绕的凹口或孔4E优选以相等的间距布置在沿着主体轴线A的方向上。
半壳主体1D还具有多个、尤其三个外部的肋条元件7D,其中外部的肋条元件7D布置在半壳主体1C的外表面2D上。尤其是,每两个相邻的凹口或孔4E通过至少一个外部的肋条元件7D分开。优选地,外部的肋条元件7D构造成环绕的外部的肋条元件7D。优选地,外部的肋条元件7D与半壳主体1D构造成整体或一体式。
在此,外部的肋条元件7D和凹口或孔4E形成半壳的加固装置8D。但是加固装置8D不限于这种实施方式,而是可以具有此处描述的加固装置的特征的任意组合。
图14示出了半壳主体1E的另一实施例的透视图。尤其是,在此半壳主体1E构造成一体式。此外,半壳主体1E构造成空心圆柱状,其中半壳主体1E大致上相当于空心圆柱体,空心圆柱体沿着其轴线被分成一半。
半壳主体1E具有内表面3E和外表面2E。半壳主体1E还具有端侧5E和后侧(为了清楚而未示出),其中,端侧5E和后侧彼此相对地布置在半壳主体1E上。端侧5E和后侧尤其彼此平行并且端侧5E的法向量尤其平行于主体轴线A。
半壳主体1E具有多个平行的凹口或孔4F,其中凹口或孔4F优选大致平行于共同的方向或彼此平行地构造。尤其是,在此多个平行的凹口或孔4F构造在整个外表面2E上。在此,多个平行的凹口或孔4F优选构造成,使得多个平行的凹口或孔4F都没有与端侧5E相交。由此尤其可以确保在半壳主体1E的包套过程、例如注塑包封期间材料、例如弹性体的均匀分布。
半壳主体1E还具有多个外部的肋条元件7E、7F,其中外部的肋条元件7E、7F布置在半壳主体1E的外表面2E上。尤其是,在此半壳主体1E具有多个外部的轴向肋条元件7E,轴向肋条元件大致平行于主体轴线A。尤其是,半壳主体1E还具有多个外部的环绕的肋条元件7F,其沿着外表面2E布置并且至少部分地环绕主体轴线A。尤其是,外部的轴向肋条元件7E和外部的环绕的肋条元件7F以直角交叉。
此外,每两个相邻的凹口或孔4F尤其通过至少一个外部的肋条元件7E、7F分开。优选地,外部的肋条元件7E、7F与半壳主体1E构造成整体或一体式。
在此,外部的肋条元件7E、7F和凹口或孔4F形成半壳的加固装置8E。但是加固装置8E不限于这种实施方式,而是可以具有此处描述的加固装置的特征的任意组合。
本发明不限于上面所述的唯一实施方式。而是半壳、扭杆轴承以及用于支承扭杆的方法可以具有由任意数量的上述特征和附图中描述的特征构成的任意组合。
附图标记列表
1A、1B、1C、1D、1E 半壳主体
2、2A、2B、2C、2D、2E 外表面
3、3A、3B、3C、3D、3E 内表面
4、4A、4B、4C、4D、4E、4F 凹口或孔
4D1 通孔
5、5A、5B、5C、5D、5E 端侧
6 环绕的凹槽
7、7A 内侧的肋条元件
7B 内部的肋条元件
7C、7D、7E、7F 外部的肋条元件
8、8A、8B、8C、8D、8E 加固装置
10、10A 扭杆轴承
11、11A 套装置
12、12A 扭杆容纳部
13 部分环形的区段
14 轴承凹槽
15 间隙
16 卡钩区段
A 主体轴线
D1 宽度
D2 高度
D3 容纳直径
D4 间距
L1 长度

Claims (15)

1.用于扭杆轴承(10、10A)的半壳,所述半壳包括:
半壳主体(1、1A、1B、1C、1D、1E),所述半壳主体构造成一体式并且沿着主体轴线(A)构造,和
至少一个加固装置(8、8A、8B、8C、8D、8E),所述加固装置设计成,提高所述半壳主体(1、1A、1B、1C、1D、1E)的刚度;
其中,所述半壳包括套装置(11、11A),所述套装置基本上完全包围所述半壳主体(1、1A、1B、1C、1D、1E)和所述至少一个加固装置(8、8A、8B、8C、8D、8E);
其中,所述至少一个加固装置(8、8A、8B、8C、8D、8E)包括以下一项或几项:
至少一个内部的肋条元件(7B);
至少一个外部的肋条元件(7C、7D、7E、7F);和
至少一个内侧的肋条元件(7、7A)。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半壳,其中,所述至少一个内部的肋条元件(7B)布置在所述半壳主体(1、1A、1B、1C、1D、1E)的内表面(3、3A、3B、3C、3D、3E)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半壳,其中,至少一个内部的肋条元件(7B)
-与所述半壳主体(1、1A、1B、1C、1D、1E)构造成整体或一体式;或
-能够安装在所述半壳主体(1、1A、1B、1C、1D、1E)上或所述内表面(3、3A、3B、3C、3D、3E)上。
4.根据上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半壳,其中,所述至少一个外部的肋条元件(7C、7D、7E、7F)布置在所述半壳主体(1、1A、1B、1C、1D、1E)的外表面(2、2A、2B、2C、2D、2E)上。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半壳,其中,至少一个外部的肋条元件(7C、7D、7E、7F):
-与所述半壳主体(1、1A、1B、1C、1D、1E)构造成整体或一体式;或
-能够安装在所述半壳主体(1、1A、1B、1C、1D、1E)上或所述外表面(2、2A、2B、2C、2D、2E)上。
6.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半壳,其中,所述至少一个内侧的肋条元件(7、7A)布置在所述半壳主体(1、1A、1B、1C、1D、1E)上。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半壳,其中,所述至少一个内侧的肋条元件(7、7A)被所述半壳主体(1、1A、1B、1C、1D、1E)包围和/或与所述半壳主体(1、1A、1B、1C、1D、1E)构造成一体式或整体。
8.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半壳,其中,所述至少一个加固装置(8、8A、8B、8C、8D、8E)通过在所述半壳主体(1、1A、1B、1C、1D、1E)中的至少一个凹口或孔(4、4A、4B、4C、4D、4E、4F)形成,
其中,所述至少一个凹口或孔(4、4A、4B、4C、4D、4E、4F)布置在所述半壳主体(1、1A、1B、1C、1D、1E)的内表面(3、3A、3B、3C、3D、3E)与所述半壳主体(1、1A、1B、1C、1D、1E)的外表面(2、2A、2B、2C、2D、2E)之间和/或沿着所述外表面(2、2A、2B、2C、2D、2E)和/或沿着所述内表面(3、3A、3B、3C、3D、3E)布置。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半壳,其中,所述凹口或孔(4、4A、4B、4C、4D、4E、4F)中的至少一个朝外表面(2、2A、2B、2C、2D、2E)打开并且部分地通过所述半壳主体(1、1A、1B、1C、1D、1E)朝所述内表面(3、3A、3B、3C、3D、3E)的方向延伸;和/或
其中,所述凹口或孔(4、4A、4B、4C、4D、4E、4F)中的至少一个朝内表面(3、3A、3B、3C、3D、3E)打开并且部分地通过所述半壳主体(1、1A、1B、1C、1D、1E)朝所述外表面(2、2A、2B、2C、2D、2E)的方向延伸;和/或
其中,所述凹口或孔(4、4A、4B、4C、4D、4E、4F)中的至少一个朝外表面(2、2A、2B、2C、2D、2E)并且朝内表面(3、3A、3B、3C、3D、3E)打开并且完全地通过所述半壳主体(1、1A、1B、1C、1D、1E)延伸。
10.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半壳,其中,所述半壳主体(1、1A、1B、1C、1D、1E)由金属和/或塑料和/或复合材料构成。
11.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半壳,其中,所述套装置(11、11A)由弹性体构成。
12.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半壳,其中,所述半壳还包括固定装置,所述固定装置设计成,将所述半壳固定在对应的半壳上,其中,所述固定装置具有至少一个卡合元件和/或至少一个螺旋元件和/或至少一个压紧元件。
13.扭杆轴承(10、10A),包括:
根据权利要求1至12中任一项所述的至少一个第一半壳;和
根据权利要求1至12中任一项所述的至少一个第二半壳,
其中,所述至少一个第一半壳中的至少一个与所述至少一个第二半壳中的至少一个基于扭杆轴线相对地布置。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扭杆轴承(10、10A),其中,所述扭杆轴承(10、10A)包括至少一个框架装置,所述框架装置设计成:
所述至少一个第一半壳中的至少一个与所述至少一个第二半壳中的至少一个相对彼此保持住或固紧;和/或
所述至少一个第一半壳中的至少两个相对彼此保持住或固紧;和/或
所述至少一个第二半壳中的至少两个相对彼此保持住或固紧。
15.用于支承扭杆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提供扭杆;
提供根据权利要求1至12中任一项所述的至少一个第一半壳;
提供根据权利要求1至12中任一项所述的至少一个第二半壳;
将所述至少一个第一半壳中的一个布置在所述扭杆上;并且
将所述至少一个第二半壳中的一个基于扭杆轴线与所述至少一个第一半壳中的一个相对地布置。
CN201910687380.3A 2018-08-01 2019-07-25 用于扭杆轴承的半壳、扭杆轴承和用于支承扭杆的方法 Active CN11079269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DE102018006080.3A DE102018006080B4 (de) 2018-08-01 2018-08-01 Halbschale für Drehstablager, Drehstablager und Verfahren zur Lagerung eines Drehstabs
DE102018006080.3 2018-08-01
DE202019002544.8U DE202019002544U1 (de) 2018-08-01 2019-06-12 Halbschale für Drehstablager und Drehstablager
DE202019002544.8 2019-06-12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792692A CN110792692A (zh) 2020-02-14
CN110792692B true CN110792692B (zh) 2021-11-23

Family

ID=6730882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687380.3A Active CN110792692B (zh) 2018-08-01 2019-07-25 用于扭杆轴承的半壳、扭杆轴承和用于支承扭杆的方法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10876572B2 (zh)
CN (1) CN110792692B (zh)
DE (2) DE102018006080B4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02019101974A1 (de) * 2019-01-28 2020-07-30 Man Energy Solutions Se Gleitlager mit additiv gefertigten Strukturen
CN113847371B (zh) * 2021-09-26 2023-05-02 博戈橡胶塑料(株洲)有限公司 提高板簧衬套抗撕裂能力和扭转性能的方法及板簧衬套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112031A (en) * 1990-08-27 1992-05-12 General Motors Corporation Interlocking mounting bushing assembly for a stabilizer bar
JP2007092912A (ja) * 2005-09-29 2007-04-12 Toyo Tire & Rubber Co Ltd スタビライザーブッシュ及びスタビライザーブッシュの取付構造
JP2010058564A (ja) * 2008-09-01 2010-03-18 Mitsubishi Fuso Truck & Bus Corp スタビライザ支持装置
KR20110023274A (ko) * 2009-08-31 2011-03-08 현대모비스 주식회사 차량의 스테빌라이저바 장착장치
DE102012208156A1 (de) * 2012-05-15 2013-11-21 Bayerische Motoren Werke Aktiengesellschaft Lagerung eines Stabilisators im Fahrwerk eines zweispurigen Kraftfahrzeugs
DE102013201058A1 (de) * 2013-01-23 2014-07-24 Bayerische Motoren Werke Aktiengesellschaft Haltebügel für ein Lager eines Fahrwerks-Stabilisators
JP2014214836A (ja) * 2013-04-26 2014-11-17 東海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スタビライザブッシュ
CN106218345A (zh) * 2016-08-09 2016-12-14 安徽纯启动力机械有限公司 一种优质横向稳定杆衬套

Family Cites Families (1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338937A (en) * 1941-09-29 1944-01-11 Fmc Corp Open line shaft bearing
US3820860A (en) * 1972-08-03 1974-06-28 Stone Conveyor Inc Variable bore clearance bearing
US4916749A (en) * 1989-04-20 1990-04-10 The Pullman Company Elastomeric bushing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US6845994B2 (en) * 2002-10-16 2005-01-25 Visteon Global Technologies, Inc. Gripped bushing system with alternating radial stiffness
JP4560376B2 (ja) * 2004-10-29 2010-10-13 東海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スタビライザブッシュ
CN102481823B (zh) * 2009-06-25 2014-09-24 巴斯夫欧洲公司 用于轴稳定器的支承装置的保持设备
KR101159187B1 (ko) 2009-07-01 2012-06-26 공방현 커넥터
CN201613795U (zh) * 2009-12-18 2010-10-27 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汽车稳定杆衬套
DE102012206156B4 (de) * 2012-04-16 2024-03-28 Zf Friedrichshafen Ag Steuerungseinrichtung eines Hybridfahrzeugs und Verfahren zum Betreiben desselben
DE102014015870B4 (de) * 2014-10-25 2021-10-21 Audi Ag Fahrwerksbauteil für ein Kraftfahrzeug aus einem kurzfaserverstärkten Kunststoff
CN106627030B (zh) * 2015-11-03 2019-04-23 株洲时代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重型卡车稳定杆支架及重型卡车稳定杆总成制作装配方法
DE102016008270B4 (de) * 2016-07-07 2022-07-07 Audi Ag Stabilisatorschelle
KR101846533B1 (ko) * 2016-11-24 2018-04-06 주식회사 세명기업 브래킷 일체형 스태빌라이저 바 부싱 조립체 및 이를 이용한 스태빌라이저 바 조립체
JP6791764B2 (ja) * 2017-01-06 2020-11-25 住友理工株式会社 スタビライザブッシュ
CN206606025U (zh) * 2017-02-17 2017-11-03 郑州宇通客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橡胶衬套及使用该衬套的横向稳定杆***和客车
CN207433180U (zh) * 2017-10-30 2018-06-01 安徽江淮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稳定杆总成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112031A (en) * 1990-08-27 1992-05-12 General Motors Corporation Interlocking mounting bushing assembly for a stabilizer bar
JP2007092912A (ja) * 2005-09-29 2007-04-12 Toyo Tire & Rubber Co Ltd スタビライザーブッシュ及びスタビライザーブッシュの取付構造
JP2010058564A (ja) * 2008-09-01 2010-03-18 Mitsubishi Fuso Truck & Bus Corp スタビライザ支持装置
KR20110023274A (ko) * 2009-08-31 2011-03-08 현대모비스 주식회사 차량의 스테빌라이저바 장착장치
DE102012208156A1 (de) * 2012-05-15 2013-11-21 Bayerische Motoren Werke Aktiengesellschaft Lagerung eines Stabilisators im Fahrwerk eines zweispurigen Kraftfahrzeugs
DE102013201058A1 (de) * 2013-01-23 2014-07-24 Bayerische Motoren Werke Aktiengesellschaft Haltebügel für ein Lager eines Fahrwerks-Stabilisators
JP2014214836A (ja) * 2013-04-26 2014-11-17 東海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スタビライザブッシュ
CN106218345A (zh) * 2016-08-09 2016-12-14 安徽纯启动力机械有限公司 一种优质横向稳定杆衬套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DE102018006080B4 (de) 2021-02-04
CN110792692A (zh) 2020-02-14
US10876572B2 (en) 2020-12-29
DE202019002544U1 (de) 2019-07-02
US20200040938A1 (en) 2020-02-06
DE102018006080A1 (de) 2020-02-0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792692B (zh) 用于扭杆轴承的半壳、扭杆轴承和用于支承扭杆的方法
US10184512B2 (en) Elastomeric journal bearing
US9890810B2 (en) Squeeze film damper, bearing unit, and turbine
CN108397605B (zh) 用于管路的保持元件
JP4273703B2 (ja) ブッシュ軸受
JP2010031926A (ja) ダイナミックダンパ
JP2016533287A (ja) 溶融可能な材料を押し出すツインスクリューを収容する摩耗体
JP5163779B2 (ja) ブッシュ軸受
JP6572624B2 (ja) 滑り軸受及びそれを具備した軸受機構
KR20140114014A (ko) 연성 지지축
JP2007092934A (ja) ダイナミックダンパ及びその製造方法並びにプロペラシャフト
JP4363025B2 (ja) ブッシュ軸受
EP3007859A1 (en) Adapter
KR20230054335A (ko) 볼 조인트, 이를 포함하는 현가 장치, 및 볼 조인트의 제조 방법
EP3306130B1 (en) Vibration-damping device
KR102085188B1 (ko) 거푸집용 가열 패널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가열 패널 어셈블리
JP4867984B2 (ja) ブッシュ軸受
JP6805988B2 (ja) 樹脂成形体
JP2008232309A (ja) ころ軸受
JP6089719B2 (ja) ダイナミックダンパ
EP1731782A1 (en) Joint boot
US20230265894A1 (en) Elastic body
JP4916028B2 (ja) 防振装置及びその成型用金型
JP4334411B2 (ja) ステアリングハウジング用ブラケット構造
JP2000240725A (ja) ダイナミックダンパ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B03 Change of inventor or designer information

Inventor after: Ma Ding.muenqi

Inventor after: York Titzer

Inventor after: Valerie Becker

Inventor after: Artur Corbis

Inventor after: Frank Schmidt

Inventor before: Ma Ding.muenqi

Inventor before: York Titzer

Inventor before: Valerie Becker

CB03 Change of inventor or designer inform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