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767957A - 混合动力总成动力电池的复合加热***及加热方法 - Google Patents

混合动力总成动力电池的复合加热***及加热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767957A
CN110767957A CN201910853097.3A CN201910853097A CN110767957A CN 110767957 A CN110767957 A CN 110767957A CN 201910853097 A CN201910853097 A CN 201910853097A CN 110767957 A CN110767957 A CN 11076795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valve
cooling liquid
communicated
power battery
temperatur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0853097.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童宇翔
黄瑞
俞小莉
陈芬放
吴启超
陈俊玄
钱柯宇
凌珑
黄岩
王子航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ejiang University ZJU
Original Assignee
Zhejiang University ZJU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ejiang University ZJU filed Critical Zhejiang University ZJU
Priority to CN201910853097.3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0767957A/zh
Publication of CN11076795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767957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60Heating or cooling; Temperature control
    • H01M10/61Types of temperature control
    • H01M10/615Heating or keeping warm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60Heating or cooling; Temperature control
    • H01M10/62Heating or cooling; Temperature control specially adapted for specific applications
    • H01M10/625Vehicl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60Heating or cooling; Temperature control
    • H01M10/63Control systems
    • H01M10/633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algorithms, flow charts, software details or the lik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60Heating or cooling; Temperature control
    • H01M10/65Means for temperature control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the cells
    • H01M10/656Means for temperature control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the cells characterised by the type of heat-exchange fluid
    • H01M10/6567Liquids
    • H01M10/6568Liquids characterised by flow circuits, e.g. loops, located externally to the cells or cell casing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60Heating or cooling; Temperature control
    • H01M10/65Means for temperature control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the cells
    • H01M10/657Means for temperature control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the cells by electric or electromagnetic means
    • H01M10/6571Resistive heater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Electr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Automation & Control Theory (AREA)
  • Hybrid Electric Vehicles (AREA)
  • Electric Propulsion And Braking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混合动力总成动力电池的复合加热***,其包括发动机冷却大循环回路、电机冷却循环回路、动力电池冷却循环回路、PTC加热循环回路、储热加热循环回路以及换热器,该***能够对动力电池进行有效加热,提升动力电池的安全性和动力性,延长动力电池的寿命。本发明还公开了一种混合动力总成动力电池的复合加热方法,当电池需要加热时,根据PTC加热策略、发动机冷却液加热策略、电机冷却液加热策略以及储热加热策略对换热器加热,换热器根据动力电池加热策略将动力电池快速加热到安全温度以上。本方案解决了不同行驶工况下电池加热过程中电池温升速率小,***能耗大的问题。

Description

混合动力总成动力电池的复合加热***及加热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混合动力汽车的动力电池,具体是一种混合动力总成动力电池的复合加热***及加热方法。
背景技术
动力电池是目前混合动力总成中除发动机之外唯一的动力源,动力电池性能的好坏直接影响整车的安全性、动力性和经济性。当锂电池处于低温环境中时,一方面电解液受冻粘度增大甚至凝固,电池的导电率下降;电池在活性物质内部扩散速率降低,电荷转移阻抗增大,导致低温环境下锂电池的充放电能力急剧降低,严重影响整车动力性及经济型。另一方面,低温环境下,锂电池负极析出锂严重,尤其在低温充电时,电池负极析出的锂枝晶容易刺穿固态电解质界面导致锂电池内部短接,引起电池的热失控,进而发生燃烧甚至***,严重影响了锂电池的安全性。
目前,电池加热方式主要可以分为内部加热和外部加热这两种。内部加热即利用电池内部电阻,通过电池充放电产热进行自热。外部加热则是采用外部热源加热的方式,主要包括液体或气体加热、加热板或加热套加热、珀尔贴效应加热等。
专利文献[CN 103457318A]公开了一种纯电动汽车的动力电池充电加热***及加热方法,该充电加热方法为:在充电时,如果动力电池的温度T小于等于预先设定的最低温度T临界,车载充电机给PTC加热器提供电能,进行低温加热;如果动力电池温度T大于预先设定的最低温度T临界,则退出低温加热,进入正常充电模式。该发明对电池的加热方式比较单一且电池加热***能耗较大。
专利文献[CN 107839433A]中公开了一种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的整车热管理***。该发明的热管理***包括高温冷却***、中温冷却***、低温冷却***、电池冷却***及空调***。在纯电动工况下有暖风需求时,利用发动机余热和变速器热量为乘员舱采暖。该发明虽然有余热利用,但对电池的加热设计稍有不足,电池温升速率较小。
目前混合动力车型不能有效利用余热,电池加热方式单一,电池温升速率小,电池加热***能耗大。因此需要提出一种更优化的技术方案解决当前动力电池热管理***存在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混合动力总成动力电池的复合加热***及加热方法,结合混合动力总成多热源的特点,通过复合热管理的方法将多个热源对动力电池进行加热,能够解决现有电池加热方式单一,电池温升速率较小,电池加热***能耗较大的问题。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混合动力总成动力电池的复合加热***,包括发动机冷却大循环回路、电机冷却循环回路、动力电池冷却循环回路、PTC加热循环回路、储热加热循环回路以及换热器。
所述的发动机冷却大循环回路包括发动机、发动机水泵、发动机散热器、第一阀门以及第二阀门。所述的发动机的冷却液入口与所述的发动机水泵的冷却液出口连通,所述的发动机水泵的冷却液入口与所述的发动机散热器的冷却液出口连通,所述的发动机散热器的冷却液入口与所述的发动机的冷却液出口连通;所述的发动机水泵的冷却液入口还与所述的第一阀门的冷却液出口连通,所述的发动机的冷却液出口还与所述的第二阀门的冷却液入口连通。
所述的电机冷却循环回路包括电机、电机控制器、电机散热器、电机水泵、第三阀门以及第四阀门。所述的电机控制器的冷却液入口与所述的电机水泵的冷却液出口连通,所述的电机水泵的冷却液入口与所述的电机散热器的冷却液出口连通,所述的电机散热器的冷却液入口与所述的电机的冷却液出口连通,所述的电机的冷却液入口与所述的电机控制器的冷却液出口连通;所述的电机水泵的冷却液入口还与所述的第三阀门的冷却液出口连通,所述的电机的冷却液出口还与所述的第四阀门的冷却液入口连通。
所述的动力电池冷却循环回路包括动力电池、动力电池水泵、第五阀门、第六阀门以及第七阀门。所述的动力电池的冷却液入口与所述的动力电池水泵的冷却液出口连通,所述的动力电池水泵的冷却液入口与所述的第五阀门的冷却液出口连通,所述的第五阀门的冷却液入口与所述的动力电池的冷却液出口连通;所述的动力电池的冷却液出口还与所述的第六阀门的冷却液入口连通,所述的动力电池水泵的冷却液入口还与所述的第七阀门的冷却液出口连通。
所述的PTC加热循环回路包括PTC加热器、PTC加热器水泵、第八阀门、第九阀门以及第十阀门。所述的PTC加热器的冷却液入口与所述的PTC加热器水泵的冷却液出口连通,所述的PTC加热器水泵的冷却液入口与所述的第八阀门的冷却液出口连通,所述的第八阀门的冷却液入口与所述的PTC加热器的冷却液出口连通;所述的PTC加热器水泵的冷却液入口还与所述的第九阀门的冷却液出口连通,所述的PTC加热器的冷却液出口还与所述的第十阀门的冷却液入口连通。
所述的储热加热循环回路包括储热装置、储热装置水泵、第十一阀门、第十二阀门以及第十三阀门。所述的储热装置的冷却液入口与所述的储热装置水泵的冷却液出口连通,所述的储热装置水泵的冷却液入口与所述的第十一阀门的冷却液出口连通,所述的第十一阀门的冷却液入口与所述的储热装置的冷却液出口连通;所述的储热装置水泵的冷却液入口还与所述的第十二阀门的冷却液出口连通,所述的储热装置的冷却液出口还与所述的第十三阀门的冷却液入口连通。
所述的换热器的高温冷却液入口与所述的第二阀门、第四阀门、第十阀门、第十三阀门的冷却液出口连通,所述的换热器的高温冷却液出口与所述的第一阀门、第三阀门、第九阀门、第十二阀门的冷却液入口连通;所述的换热器的低温冷却液入口与所述的第六阀门的冷却液出口连通,所述的换热器的低温冷却液出口与所述的第七阀门的冷却液入口连通。
一种利用所述复合加热***的混合动力总成动力电池的复合加热方法,其热管理控制策略为:当动力电池需要加热时,根据PTC加热策略、发动机冷却液加热策略、电机冷却液加热策略以及储热加热策略对换热器加热,换热器根据动力电池加热策略对动力电池加热。
所述的PTC加热策略具体流程为:
步骤a1、开启PTC加热器和PTC加热器水泵,进入步骤a2。
步骤a2、判断PTC加热循环回路的冷却液温度与换热器温度的差值,若该差值≥阀门导通阈值,则进入步骤a3,否则进入步骤a4。
步骤a3、关闭第八阀门,开启第九阀门和第十阀门,返回步骤a2。
步骤a4、判断PTC加热循环回路的冷却液温度与换热器温度的差值,若该差值≤阀门截止阈值,则进入步骤a5,否则返回步骤a2。
步骤a5、开启第八阀门,关闭第九阀门和第十阀门,返回步骤a2。
所述的发动机冷却液加热策略具体流程为:
步骤b1、判断发动机冷却大循环回路的冷却液温度与换热器温度的差值,若该差值≥阀门导通阈值,则进入步骤b2,否则进入步骤b3。
步骤b2、开启第一阀门和第二阀门,返回步骤b1。
步骤b3、判断发动机冷却大循环回路的冷却液温度与换热器温度的差值,若该差值≤阀门截止阈值,则进入步骤b4,否则返回步骤b1。
步骤b4、关闭第一阀门和第二阀门,返回步骤b1。
所述的电机冷却液加热策略具体流程为:
步骤c1、判断电机冷却循环回路的冷却液温度与换热器温度的差值,若该差值≥阀门导通阈值,则进入步骤c2,否则进入步骤c3。
步骤c2、开启第三阀门和第四阀门,返回步骤c1。
步骤c3、判断电机冷却循环回路的冷却液温度与换热器温度的差值,若该差值≤阀门截止阈值,则进入步骤c4,否则返回步骤c1。
步骤c4、关闭第三阀门和第四阀门,返回步骤c1。
所述的储热加热策略具体流程为:
步骤d1、开启储热装置水泵,进入步骤d2。
步骤d2、判断储热加热循环回路的冷却液温度与换热器温度的差值,若该差值≥阀门导通阈值,则进入步骤d3,否则进入步骤d4。
步骤d3、关闭第十一阀门,开启第十二阀门和第十三阀门,返回步骤d2。
步骤d4、判断储热加热循环回路的冷却液温度与换热器温度的差值,若该差值≤阀门截止阈值,则进入步骤d5,否则返回步骤d2。
步骤d5、开启第十一阀门,关闭第十二阀门和第十三阀门,返回步骤d2。
所述的动力电池加热策略具体流程为:
步骤f1、判断换热器温度与动力电池冷却循环回路的冷却液温度的差值,若该差值≥阀门导通阈值,则进入步骤f2,否则进入步骤f3。
步骤f2、关闭第五阀门,开启第六阀门和第七阀门,返回步骤f1。
步骤f3、判断换热器温度与动力电池冷却循环回路的冷却液温度的差值,若该差值≤阀门截止阈值,则进入步骤f4,否则返回步骤f1。
步骤f4、开启第五阀门,关闭第六阀门和第七阀门,返回步骤f1。
所述的混合动力总成动力电池的复合加热方法,第五阀门、第八阀门、第十一阀门的阀门导通阈值<阀门截止阈值,其他阀门的阀门导通阈值>阀门截止阈值。
本方案实现了多种热源对混合动力总成动力电池的加热,本发明具有如下优点:
1、利用发动机冷却回路和电机冷却回路的余热给动力电池加热,利用储热装置对动力电池加热,降低动力电池加热***的能耗。
2、各加热模式通过一个换热器对动力电池间接加热,降低了加热***的成本,减小了***的体积,同时减小不同加热模式切换时动力电池入口温度的波动。
3、满足不同工况下的动力电池加热需求,通过复合加热方式,有效缩短动力电池加热时间,提高了动力电池温升速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一种混合动力总成动力电池的复合加热***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的方法在PTC加热时的策略流程图;
图3为本发明的方法在发动机冷却液加热时的策略流程图;
图4为本发明的方法在电机冷却液加热时的策略流程图;
图5为本发明的方法在储热加热时的策略流程图;
图6为本发明的方法在动力电池加热时的策略流程图;
图7为动力电池温度仿真图;
图中:1-PTC加热器水泵,2-第八阀门,3-第九阀门,4-储热装置水泵,5-第十二阀门,6-动力电池,7-第六阀门,8-换热器,9-第一阀门,10-发动机散热器,11-发动机水泵,12-发动机,13-第二阀门,14-第三阀门,15-电机水泵,16-电机控制器,17-电机,18-电机散热器,19-第四阀门,20-第七阀门,21-第五阀门,22-动力电池水泵,23-第十三阀门,24-第十一阀门,25-储热装置,26-第十阀门,27-PTC加热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描述。
如图1所示,一种混合动力总成动力电池的复合加热***,包括发动机冷却大循环回路、电机冷却循环回路、动力电池冷却循环回路、PTC加热循环回路、储热加热循环回路以及换热器8。
所述的发动机冷却大循环回路包括发动机12、发动机水泵11、发动机散热器10、第一阀门9以及第二阀门13。所述的发动机12的冷却液入口与所述的发动机水泵11的冷却液出口连通,所述的发动机水泵11的冷却液入口与所述的发动机散热器10的冷却液出口连通,所述的发动机散热器10的冷却液入口与所述的发动机12的冷却液出口连通;所述的发动机水泵11的冷却液入口还与所述的第一阀门9的冷却液出口连通,所述的发动机12的冷却液出口还与所述的第二阀门13的冷却液入口连通。
所述的电机冷却循环回路包括电机17、电机控制器16、电机散热器18、电机水泵15、第三阀门14以及第四阀门19。所述的电机控制器16的冷却液入口与所述的电机水泵15的冷却液出口连通,所述的电机水泵15的冷却液入口与所述的电机散热器18的冷却液出口连通,所述的电机散热器18的冷却液入口与所述的电机17的冷却液出口连通,所述的电机17的冷却液入口与所述的电机控制器16的冷却液出口连通;所述的电机水泵15的冷却液入口还与所述的第三阀门14的冷却液出口连通,所述的电机17的冷却液出口还与所述的第四阀门19的冷却液入口连通。
所述的动力电池冷却循环回路包括动力电池6、动力电池水泵22、第五阀门21、第六阀门7以及第七阀门20。所述的动力电池6的冷却液入口与所述的动力电池水泵22的冷却液出口连通,所述的动力电池水泵22的冷却液入口与所述的第五阀门21的冷却液出口连通,所述的第五阀门21的冷却液入口与所述的动力电池6的冷却液出口连通;所述的动力电池6的冷却液出口还与所述的第六阀门7的冷却液入口连通,所述的动力电池水泵22的冷却液入口还与所述的第七阀门20的冷却液出口连通。
所述的PTC加热循环回路包括PTC加热器27、PTC加热器水泵1、第八阀门2、第九阀门3以及第十阀门26。所述的PTC加热器27的冷却液入口与所述的PTC加热器水泵1的冷却液出口连通,所述的PTC加热器水泵1的冷却液入口与所述的第八阀门2的冷却液出口连通,所述的第八阀门2的冷却液入口与所述的PTC加热器27的冷却液出口连通;所述的PTC加热器水泵1的冷却液入口还与所述的第九阀门3的冷却液出口连通,所述的PTC加热器27的冷却液出口还与所述的第十阀门26的冷却液入口连通。
所述的储热加热循环回路包括储热装置25、储热装置水泵4、第十一阀门24、第十二阀门5以及第十三阀门23。所述的储热装置25的冷却液入口与所述的储热装置水泵4的冷却液出口连通,所述的储热装置水泵4的冷却液入口与所述的第十一阀门24的冷却液出口连通,所述的第十一阀门24的冷却液入口与所述的储热装置25的冷却液出口连通;所述的储热装置水泵4的冷却液入口还与所述的第十二阀门5的冷却液出口连通,所述的储热装置25的冷却液出口还与所述的第十三阀门23的冷却液入口连通。
所述的换热器8的高温冷却液入口与所述的第二阀门13、第四阀门19、第十阀门26、第十三阀门23的冷却液出口连通,所述的换热器8的高温冷却液出口与所述的第一阀门9、第三阀门14、第九阀门3、第十二阀门5的冷却液入口连通;所述的换热器8的低温冷却液入口与所述的第六阀门7的冷却液出口连通,所述的换热器8的低温冷却液出口与所述的第七阀门20的冷却液入口连通。
所述的热管理控制策略为:当动力电池6需要加热时,根据PTC加热策略、发动机冷却液加热策略、电机冷却液加热策略以及储热加热策略对换热器8加热,换热器8根据动力电池加热策略对动力电池6加热。
如图2所示,所述的PTC加热策略具体流程为:
步骤a1、开启PTC加热器27和PTC加热器水泵1,进入步骤a2。
步骤a2、判断PTC加热循环回路的冷却液温度与换热器8温度的差值,若该差值≥阀门导通阈值,则进入步骤a3,否则进入步骤a4。
步骤a3、关闭第八阀门2,开启第九阀门3和第十阀门26,返回步骤a2。
步骤a4、判断PTC加热循环回路的冷却液温度与换热器8温度的差值,若该差值≤阀门截止阈值,则进入步骤a5,否则返回步骤a2。
步骤a5、开启第八阀门2,关闭第九阀门3和第十阀门26,返回步骤a2。
如图3所示,所述的发动机冷却液加热策略具体流程为:
步骤b1、判断发动机冷却大循环回路的冷却液温度与换热器8温度的差值,若该差值≥阀门导通阈值,则进入步骤b2,否则进入步骤b3。
步骤b2、开启第一阀门9和第二阀门13,返回步骤b1。
步骤b3、判断发动机冷却大循环回路的冷却液温度与换热器8温度的差值,若该差值≤阀门截止阈值,则进入步骤b4,否则返回步骤b1。
步骤b4、关闭第一阀门9和第二阀门13,返回步骤b1。
如图4所示,所述的电机冷却液加热策略具体流程为:
步骤c1、判断电机冷却循环回路的冷却液温度与换热器8温度的差值,若该差值≥阀门导通阈值,则进入步骤c2,否则进入步骤c3。
步骤c2、开启第三阀门14和第四阀门19,返回步骤c1。
步骤c3、判断电机冷却循环回路的冷却液温度与换热器温度的差值,若该差值≤阀门截止阈值,则进入步骤c4,否则返回步骤c1。
步骤c4、关闭第三阀门14和第四阀门19,返回步骤c1。
如图5所示,所述的储热加热策略具体流程为:
步骤d1、开启储热装置水泵4,进入步骤d2。
步骤d2、判断储热加热循环回路的冷却液温度与换热器8温度的差值,若该差值≥阀门导通阈值,则进入步骤d3,否则进入步骤d4。
步骤d3、关闭第十一阀门24,开启第十二阀门5和第十三阀门23,返回步骤d2。
步骤d4、判断储热加热循环回路的冷却液温度与换热器8温度的差值,若该差值≤阀门截止阈值,则进入步骤d5,否则返回步骤d2。
步骤d5、开启第十一阀门24,关闭第十二阀门5和第十三阀门23,返回步骤d2。
如图6所示,所述的动力电池加热策略具体流程为:
步骤f1、判断换热器8温度与动力电池冷却循环回路的冷却液温度的差值,若该差值≥阀门导通阈值,则进入步骤f2,否则进入步骤f3。
步骤f2、关闭第五阀门21,开启第六阀门7和第七阀门20,返回步骤f1。
步骤f3、判断换热器8温度与动力电池冷却循环回路的冷却液温度的差值,若该差值≤阀门截止阈值,则进入步骤f4,否则返回步骤f1。
步骤f4、开启第五阀门21,关闭第六阀门7和第七阀门20,返回步骤f1。
上述的第五阀门、第八阀门、第十一阀门的阀门导通阈值<阀门截止阈值,其他阀门的阀门导通阈值>阀门截止阈值,具体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设定。
为进一步证明本发明的优点,在环境温度为-20℃,车辆运行工况为NEDC工况的条件下,对不同电池加热方案进行仿真分析,其中方案A——PTC加热,方案B——冷却液加热,方案C——储热加热,方案D——复合热管理加热。各种方案的动力电池温度如图7所示,结果表明:复合热管理加热方案相比于PTC加热方案,动力电池从环境温度加热到0℃的平均温升速率提高了37.2%,同时***能耗降低了27.1%。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上述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上述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例如调换部分零部件在冷却回路中的位置;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Claims (8)

1.一种混合动力总成动力电池的复合加热***,其特征在于,包括发动机冷却大循环回路、电机冷却循环回路、动力电池冷却循环回路、PTC加热循环回路、储热加热循环回路以及换热器;
所述的发动机冷却大循环回路包括发动机、发动机水泵、发动机散热器、第一阀门以及第二阀门;所述的发动机的冷却液入口与所述的发动机水泵的冷却液出口连通,所述的发动机水泵的冷却液入口与所述的发动机散热器的冷却液出口连通,所述的发动机散热器的冷却液入口与所述的发动机的冷却液出口连通;所述的发动机水泵的冷却液入口还与所述的第一阀门的冷却液出口连通,所述的发动机的冷却液出口还与所述的第二阀门的冷却液入口连通;
所述的电机冷却循环回路包括电机、电机控制器、电机散热器、电机水泵、第三阀门以及第四阀门;所述的电机控制器的冷却液入口与所述的电机水泵的冷却液出口连通,所述的电机水泵的冷却液入口与所述的电机散热器的冷却液出口连通,所述的电机散热器的冷却液入口与所述的电机的冷却液出口连通,所述的电机的冷却液入口与所述的电机控制器的冷却液出口连通;所述的电机水泵的冷却液入口还与所述的第三阀门的冷却液出口连通,所述的电机的冷却液出口还与所述的第四阀门的冷却液入口连通;
所述的动力电池冷却循环回路包括动力电池、动力电池水泵、第五阀门、第六阀门以及第七阀门;所述的动力电池的冷却液入口与所述的动力电池水泵的冷却液出口连通,所述的动力电池水泵的冷却液入口与所述的第五阀门的冷却液出口连通,所述的第五阀门的冷却液入口与所述的动力电池的冷却液出口连通;所述的动力电池的冷却液出口还与所述的第六阀门的冷却液入口连通,所述的动力电池水泵的冷却液入口还与所述的第七阀门的冷却液出口连通;
所述的PTC加热循环回路包括PTC加热器、PTC加热器水泵、第八阀门、第九阀门以及第十阀门;所述的PTC加热器的冷却液入口与所述的PTC加热器水泵的冷却液出口连通,所述的PTC加热器水泵的冷却液入口与所述的第八阀门的冷却液出口连通,所述的第八阀门的冷却液入口与所述的PTC加热器的冷却液出口连通;所述的PTC加热器水泵的冷却液入口还与所述的第九阀门的冷却液出口连通,所述的PTC加热器的冷却液出口还与所述的第十阀门的冷却液入口连通;
所述的储热加热循环回路包括储热装置、储热装置水泵、第十一阀门、第十二阀门以及第十三阀门;所述的储热装置的冷却液入口与所述的储热装置水泵的冷却液出口连通,所述的储热装置水泵的冷却液入口与所述的第十一阀门的冷却液出口连通,所述的第十一阀门的冷却液入口与所述的储热装置的冷却液出口连通;所述的储热装置水泵的冷却液入口还与所述的第十二阀门的冷却液出口连通,所述的储热装置的冷却液出口还与所述的第十三阀门的冷却液入口连通;
所述的换热器的高温冷却液入口与所述的第二阀门、第四阀门、第十阀门、第十三阀门的冷却液出口连通,所述的换热器的高温冷却液出口与所述的第一阀门、第三阀门、第九阀门、第十二阀门的冷却液入口连通;所述的换热器的低温冷却液入口与所述的第六阀门的冷却液出口连通,所述的换热器的低温冷却液出口与所述的第七阀门的冷却液入口连通。
2.一种基于权利要求1所述复合加热***的混合动力总成动力电池的复合加热方法,其特征在于当动力电池需要加热时,根据PTC加热策略、发动机冷却液加热策略、电机冷却液加热策略以及储热加热策略对换热器加热,换热器根据动力电池加热策略对动力电池加热。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混合动力总成动力电池的复合加热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PTC加热策略具体流程为:
步骤a1、开启PTC加热器和PTC加热器水泵,进入步骤a2;
步骤a2、判断PTC加热循环回路的冷却液温度与换热器温度的差值,若该差值≥阀门导通阈值,则进入步骤a3,否则进入步骤a4;
步骤a3、关闭第八阀门,开启第九阀门和第十阀门,返回步骤a2;
步骤a4、判断PTC加热循环回路的冷却液温度与换热器温度的差值,若该差值≤阀门截止阈值,则进入步骤a5,否则返回步骤a2;
步骤a5、开启第八阀门,关闭第九阀门和第十阀门,返回步骤a2。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混合动力总成动力电池的复合加热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发动机冷却液加热策略具体流程为:
步骤b1、判断发动机冷却大循环回路的冷却液温度与换热器温度的差值,若该差值≥阀门导通阈值,则进入步骤b2,否则进入步骤b3;
步骤b2、开启第一阀门和第二阀门,返回步骤b1;
步骤b3、判断发动机冷却大循环回路的冷却液温度与换热器温度的差值,若该差值≤阀门截止阈值,则进入步骤b4,否则返回步骤b1;
步骤b4、关闭第一阀门和第二阀门,返回步骤b1。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混合动力总成动力电池的复合加热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电机冷却液加热策略具体流程为:
步骤c1、判断电机冷却循环回路的冷却液温度与换热器温度的差值,若该差值≥阀门导通阈值,则进入步骤c2,否则进入步骤c3;
步骤c2、开启第三阀门和第四阀门,返回步骤c1;
步骤c3、判断电机冷却循环回路的冷却液温度与换热器温度的差值,若该差值≤阀门截止阈值,则进入步骤c4,否则返回步骤c1;
步骤c4、关闭第三阀门和第四阀门,返回步骤c1。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混合动力总成动力电池的复合加热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储热加热策略具体流程为:
步骤d1、开启储热装置水泵,进入步骤d2;
步骤d2、判断储热加热循环回路的冷却液温度与换热器温度的差值,若该差值≥阀门导通阈值,则进入步骤d3,否则进入步骤d4;
步骤d3、关闭第十一阀门,开启第十二阀门和第十三阀门,返回步骤d2;
步骤d4、判断储热加热循环回路的冷却液温度与换热器温度的差值,若该差值≤阀门截止阈值,则进入步骤d5,否则返回步骤d2;
步骤d5、开启第十一阀门,关闭第十二阀门和第十三阀门,返回步骤d2。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混合动力总成动力电池的复合加热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动力电池加热策略具体流程为:
步骤f1、判断换热器温度与动力电池冷却循环回路的冷却液温度的差值,若该差值≥阀门导通阈值,则进入步骤f2,否则进入步骤f3;
步骤f2、关闭第五阀门,开启第六阀门和第七阀门,返回步骤f1;
步骤f3、判断换热器温度与动力电池冷却循环回路的冷却液温度的差值,若该差值≤阀门截止阈值,则进入步骤f4,否则返回步骤f1;
步骤f4、开启第五阀门,关闭第六阀门和第七阀门,返回步骤f1。
8.根据权利要求3、4、5、6或7所述的混合动力总成动力电池的复合加热***的加热方法,其特征在于,第五阀门、第八阀门、第十一阀门的阀门导通阈值<阀门截止阈值,其他阀门的阀门导通阈值>阀门截止阈值。
CN201910853097.3A 2019-09-10 2019-09-10 混合动力总成动力电池的复合加热***及加热方法 Pending CN110767957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853097.3A CN110767957A (zh) 2019-09-10 2019-09-10 混合动力总成动力电池的复合加热***及加热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853097.3A CN110767957A (zh) 2019-09-10 2019-09-10 混合动力总成动力电池的复合加热***及加热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767957A true CN110767957A (zh) 2020-02-07

Family

ID=6932986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853097.3A Pending CN110767957A (zh) 2019-09-10 2019-09-10 混合动力总成动力电池的复合加热***及加热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0767957A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546945A (zh) * 2020-05-18 2020-08-18 东风小康汽车有限公司重庆分公司 动力电池的加热装置、加热控制方法及增程式电动车
CN113561852A (zh) * 2021-08-31 2021-10-29 岚图汽车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节能增程式phev热管理***
CN116080352A (zh) * 2023-04-04 2023-05-09 徐州徐工汽车制造有限公司 混合动力车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546945A (zh) * 2020-05-18 2020-08-18 东风小康汽车有限公司重庆分公司 动力电池的加热装置、加热控制方法及增程式电动车
CN113561852A (zh) * 2021-08-31 2021-10-29 岚图汽车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节能增程式phev热管理***
CN116080352A (zh) * 2023-04-04 2023-05-09 徐州徐工汽车制造有限公司 混合动力车
CN116080352B (zh) * 2023-04-04 2024-01-09 徐州徐工汽车制造有限公司 混合动力车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2517260U (zh) 一种燃料电池汽车热管理***
CN113119688B (zh) 一种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的整车热管理***及其控制方法
CN109572486B (zh) 一种混合动力汽车动力电池热管理***及控制方法
WO2018113750A1 (zh) 一种燃料电池***以及燃料电池汽车
CN108281735B (zh) 一种电动汽车电池保温***及其方法
CN110767957A (zh) 混合动力总成动力电池的复合加热***及加热方法
CN108232238B (zh) 一种燃料电池***、控制方法以及燃料电池汽车
CN206461036U (zh) 燃料电池***及燃料电池汽车
CN109638386B (zh) 一种汽车和供暖与动力电池加热***及方法
CN113895310B (zh) 一种动力电池智能温度控制方法、***、车辆及存储介质
CN210634381U (zh) 一种混合动力总成动力电池的复合加热***
CN112103532A (zh) 一种集成式氢能汽车热管理控制方法
CN208515373U (zh) 一种混合动力汽车热管理***
CN113954601A (zh) 一种新能源电动汽车的热管理***
CN203766487U (zh) 一种用于混合动力或增程式的电动汽车热控制***
CN111959253A (zh) 冷却控制方法及***,电动汽车
CN114475147B (zh) 一种混合动力汽车热管理***及其控制方法
CN114335595A (zh) 一种燃料电池汽车热管理***及其控制方法
CN113561852B (zh) 一种节能增程式phev热管理***
CN108682879A (zh) 一种燃料电池-锂电池混合***的热管理***
CN113733855A (zh) 一种电动汽车电池的低温快速启动***及控制方法
CN113968120A (zh) 一种多档调节控制的高压水暖ptc控制***及方法
CN203995645U (zh) 一种混合动力汽车的多功能尾气热能回收装置
CN114776432B (zh) 余热回收控制***
CN114475360A (zh) 电动汽车电机冷却液回收控制方法、电子设备及***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