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690064A - 一种负载开关 - Google Patents

一种负载开关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690064A
CN110690064A CN201810739463.8A CN201810739463A CN110690064A CN 110690064 A CN110690064 A CN 110690064A CN 201810739463 A CN201810739463 A CN 201810739463A CN 110690064 A CN110690064 A CN 11069006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ovable
contact
load
moving
load switch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0739463.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何百川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ime Industrial Technology (shanghai)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Time Industrial Technology (shanghai)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ime Industrial Technology (shanghai) Co Ltd filed Critical Time Industrial Technology (shanghai)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810739463.8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0690064A/zh
Publication of CN11069006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690064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1/00Contacts
    • H01H1/12Contact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nner in which co-operating contacts engage
    • H01H1/14Contact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nner in which co-operating contacts engage by abutting
    • H01H1/20Bridging contact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1/00Contacts
    • H01H1/58Electric connections to or between contacts; Terminal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3/00Mechanisms for operating contacts
    • H01H3/22Power arrangements internal to the switch for operating the driving mechanism
    • H01H3/28Power arrangements internal to the switch for operating the driving mechanism using electromagnet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5/00Snap-action arrangements, i.e. in which during a single opening operation or a single closing operation energy is first stored and then released to produce or assist the contact movement
    • H01H5/04Energy stored by deformation of elastic members
    • H01H5/18Energy stored by deformation of elastic members by flexing of blade spring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9/00Details of switching devices, not covered by groups H01H1/00 - H01H7/00
    • H01H9/02Bases, casings, or cove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9/00Details of switching devices, not covered by groups H01H1/00 - H01H7/00
    • H01H9/54Circuit arrangements not adapted to a particular application of the switching device and for which no provision exists elsewhere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Push-Button Switch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负载开关,包括盒体和盖合于盒体的盖体,盒体内容置有用于控制负载所在电路通断的负载通断机构和用于控制负载通断机构通断的推动卡;负载通断机构包括动导电片、动片组件、静导电片、铆接或焊接于动片组件的动触点以及铆接或焊接于静导电片的静触点,动片组件包括动簧片和分流片,分流片和动簧片叠放在一起,动片组件的一端和动导电片的一端铆接或焊接;动导电片上镶嵌有用于检测负载所在电路电流的分流器;推动卡能够推动动片组件向靠近或远离动导电片的方向移动以使动触点和静触点分离或接触。采用本发明的负载开关,能够将分流器内置于盒体内,占用空间小,安装便捷。

Description

一种负载开关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负载开关,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应用于智能电表以及工业自动化控制***的负载开关。
背景技术
目前,负载开关广泛应用于智能电表和工业化自动控制***中,但是,现有的负载开关尚存在许多缺陷,例如由于分流器均设置在负载开关的外侧而造成占用空间大,由于各种导线连接造成的电路板安装不便捷,负载开关本身的体积大、耐压能力小、抗冲击电流能力差、使用寿命短、温升高等,从而降低了负载开关的安全性,给客户带来一定的安全隐患。
针对现有技术中所存在的上述问题,提供一种新的负载开关具有重要意义。
发明内容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负载开关,其能够将分流器内置于盒体内,占用空间小,安装便捷。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负载开关,包括盒体和盖合于所述盒体的盖体,所述盒体内容置有用于控制负载所在电路通断的负载通断机构和用于控制所述负载通断机构通断的推动卡;
所述负载通断机构包括动导电片、动片组件、静导电片、铆接或焊接于所述动片组件的动触点以及铆接或焊接于所述静导电片的静触点,所述动片组件包括动簧片和分流片,所述分流片和动簧片叠放在一起,所述动片组件的一端和所述动导电片的一端铆接或焊接;所述动导电片上镶嵌有用于检测所述负载所在电路电流的分流器;
所述推动卡能够推动所述动片组件向靠近或远离所述动导电片的方向移动以使所述动触点和静触点分离或接触。
优选地,所述动导电片包括第一动导电片部和第二动导电片部,所述分流器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动导电片部焊接或铆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二动导电片部焊接或铆接。
优选地,所述分流片位于所述动导电片和所述动簧片之间,所述动簧片包括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所述动簧片的第一端部与所述分流片铆接或焊接,所述动簧片的第二端部开设有供所述动触点穿设的穿设孔,所述动簧片的第二端部位于所述穿设孔的周围开设有弧形孔,所述弧形孔的开口朝向所述动簧片的第一端部,所述推动卡能够推动所述动簧片的第二端部。
优选地,所述动片组件上沿其长度方向开设有至少一条开口槽,所述开口槽将所述动片组件分成若干组动片杆,各所述动片杆上均铆接或焊接有一个所述动触点。
优选地,所述分流器的引脚焊接有导线,所述盒体上开设有供所述导线伸出的第一开口。
优选地,所述盖体上开设有供所述分流器的引脚伸出的通孔。
优选地,所述盒体内还容置有用于检测所述负载通断机构通断的微动开关,所述微动开关设于所述推动卡远离所述动导电片的一侧,当所述推动卡推动所述动片组件向远离所述动导电片的方向移动以使所述动触点和静触点接触时,所述推动卡触碰所述微动开关,所述微动开关接通;当所述推动卡推动所述动片组件向靠近所述动导电片的方向移动以使所述动触点和静触点分离时,所述推动卡离开所述微动开关,所述微动开关断开。
进一步地,所述微动开关上设有限位块,所述微动开关上可设有供所述限位块穿设的穿孔,所述盖体上设有用于限制所述微动开关前后移动的凸出部,所述盒体内设有用于限制所述微动开关上下移动的挡板,所述盒体内部设有用于限制所述微动开关左右移动的限位槽,所述限位块的一端抵于所述挡板,另一端穿过所述穿孔并设于所述限位槽。
优选地,所述盒***于所述动触点下方的位置开设有第一凹槽,所述盖***于所述动触点上方的位置开设有第二凹槽。
优选地,所述盒体上开设有供所述静导电片和动导电片伸出的第二开口,所述第二开口周围设有加强筋。
相比现有技术,本发明的负载开关的有益效果在于:
1、通过在动导电片上镶嵌用于检测负载所在电路电流的分流器,将分流器内置在盒体内,可节省电器部件的占用空间。
2、通过设置微动开关,可及时知晓负载开关的通断状态;进一步地,通过在微动开关上设置对微动开关进行限位的限位块,可确保微动开关所在电路的检测信号的稳定性。
3、通过在盖体上开设供分流器的引脚、线圈组件的引脚以及微动开关的引脚伸出的通孔,可以实现在将负载开关安装在电路板上时,无需外接导线,从而缩小了整体体积,节省材料,安装便捷。
4、采用开设有弧形孔的动簧片来代替弹片,可节约负载开关的生产成本。
5、通过设置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可确保动触点和静触点之间的耐压能力;
6、通过设置第三凹槽,可提高负载通断机构和磁路机构之间的耐压能力;
7、通过设置第一弯折部和第二弯折部,可防止盒体壁面向盒体内侧倾斜变形。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负载开关的第一种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其中,盒体和盖体均未示出;
图2为本发明的负载开关的第一种实施方式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的负载开关的第一种实施方式的负载通断机构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的负载开关的第一种实施方式的负载通断机构和推动卡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的负载开关的第一种实施方式的动导电片和分流器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的负载开关的第一种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其示出了盒体;
图7为图6中A部的局部放大图;
图8为图7中微动开关和限位块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发明的负载开关的第一种实施方式的一个剖视图,其示出了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
图10为本发明的负载开关的第一种实施方式的另一个剖视图,其示出了第一弯折部和第二弯折部;
图11为本发明的负载开关的第二种实施方式的负载通断机构和推动卡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12为本发明的负载开关的第二种实施方式的负载通断机构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13为本发明的负载开关的第二种实施方式的推动卡的结构示意图;
图14为本发明的负载开关的第二种实施方式的动片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5为本发明的负载开关的第二种实施方式的动簧片的结构示意图;
图16为本发明的负载开关的第三种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其中,盒体和盖体均未示出;
图17为本发明的负载开关的第三种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其示出了盒体和盖体;
图18为本发明的负载开关的第四种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其中,盒体和盖体均未示出;
图19为本发明的负载开关的第四种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其示出了盒体和盖体;
图20为本发明的负载开关的第四中实施方式的动片组件的一种方式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结构以及工作原理等作进一步的说明。
图1~图10示出了本发明的负载开关的第一种实施方式的各部分的结构示意图。
参见图1、图2,本发明的负载开关,包括盒体100和盖合于盒体100的盖体200,盒体100内容置有用于控制负载所在电路通断的负载通断机构300和用于控制负载通断机构300通断的推动卡400。
参见图3并结合图1、图2,负载通断机构300包括动导电片301、动片组件、静导电片308、铆接或焊接于动片组件的动触点306以及铆接或焊接于静导电片308的静触点307。动导电片301和静导电片308均延伸至盒体100外,具体地,盒体100上开设有供动导电片301和静导电片308伸出的第二开口101,为了加强该第二开口101的强度,避免该第二开口101向盒体100内侧变形,可在该第二开口101的周围设置加强筋102。
动片组件包括动簧片303和分流片304,分流片304和动簧片303叠放在一起,动簧片303位于分流片304和动导电片302之间,动片组件的一端和动导电片301的一端铆接或焊接。为了减小该负载开关的接触电阻,降低温升,延长使用寿命,动片组件可以采用双杆结构,具体地,如图3所示,动片组件上沿其长度方向开设有一条条形槽(图中未标示),条形槽将动片组件分成上动片杆(图中未标示)和下动片杆(图中未标示),上动片杆和下动片杆上均铆接或焊接有一个动触点306。下动片杆的端部靠近静导电片308的一侧铆接或焊接有供推动卡400推动的弹片305。推动卡400能够推动动片组件向靠近或远离动导电片301的方向移动以使动触点306和静触点307分离或接触。
当其中一个动触点306和其对应的静触点307之间发生拉弧时,两触点间的距离越来越小,但它们的距离变化不会影响另外一个动片杆上的动触点306动作,从而不会出现其中一个动触点306和其对应的静触点307之间发生拉弧,另外一个动触点306也不能正常动作的现象,从而延长了该负载开关的使用寿命。
上述条形槽还可以采用其他形状的开口槽,例如闪电形、V形、W形等,下文第二种实施方式中的呈闪电形的开口槽即为其中的一种形状。同时,上述条形槽还可设置为多条,以将动片组件分成若干组动片杆,各动片杆上均铆接或焊接有一个动触点,弹片应铆接或焊接于若干组动片杆中位于最下方的动片杆上。
参见图4并结合图2,推动卡400具有第一凸出部401、第二凸出部402和第三凸出部403,弹片305能够***第一凸出部401和第二凸出部402之间。其中,第一凸出部401和第二凸出部402沿动片组件的宽度方向向下延伸,第三凸出部403沿动片组件的长度方向向靠近动触点306的方向延伸。初始状态下,下动片杆上的动触点306与其对应的静触点307处于分离状态,上动片杆上的动触点306与其对应的静触点307处于接触状态,从而可减小推动卡400的推力,即上动片杆相对于下动片杆更靠近静导电片308。
当推动卡400向靠近动导电片301的方向移动时,第二凸出部402能够推动弹片305向远离静导电片308的方向移动以使下动片杆上的动触点306与其相对应的静触点307分离,同时,第三凸出部403能够推动上动片杆309向远离静导电片308的方向移动以使上动片杆上的动触点306与其相对应的静触点307分离,此时,该负载开关断开;当推动卡400向远离动导电片301的方向移动时,第一凸出部401能够推动弹片305向靠近静导电片308的方向移动以使下动片杆上的动触点306与其相对应的静触点307接触,上动片杆在其自身弹力作用下复位以使上动片杆上的动触点306与其对应的静触点307接触,此时,该负载开关闭合。
继续参见图4并结合图1、图2,推动卡400的往复移动可通过磁路机构500驱动。该磁路机构500包括线圈组件、两个轭铁507和衔铁组件,线圈组件包括铁芯(图中未示出)、固定铁芯的骨架502以及缠绕于铁芯上的线圈501,骨架502的两端均设有供引脚504***的插孔503;衔铁组件能够驱动推动卡400向靠近或远离动导电片301的方向移动,以使动触点306和静触点307分离或接触,其包括塑料壳体509,塑料壳体509内设有两片衔铁511和夹于两片衔铁511之间的永磁铁(图中未示出),塑料壳体509上设有用于驱动推动卡400往复移动的驱动柄508,相应地,推动卡400上开设有供驱动柄508***的插口404;两个轭铁507的一端分别固定在骨架502的两端,另一端分别从两侧***两片衔铁511之间;衔铁组件的上方设有顶板505,塑料壳体509的上下侧均形成有凸轴510,相应地,盒体100底部和顶板505上均开设有供凸轴510***的凹孔(图中未标示)。
当引脚504连接正直流脉冲电压时,线圈501励磁后产生的磁极与永磁铁的磁极相互作用,同极性相互排斥,异极性相互吸引,使衔铁组件能够绕凸轴510逆时针转动,从而使塑料壳体509上的驱动柄508驱动推动卡400向远离动导电片301的方向移动,进而使动触点306和静触点307接触,负载开关闭合;当引脚504连接反直流脉冲电压时,使衔铁组件能够绕凸轴510顺时针转动,从而使塑料壳体509上的驱动柄508驱动推动卡400向靠近动导电片301的方向移动,进而使使动触点306和静触点307分离,负载开关断开。
为了节省电器部件的占用空间,使电器部件能够快速便捷地安装在电路板上,动导电片301上可镶嵌有用于检测负载所在电路电流的分流器302。具体地,如图5所示,动导电片301包括第一动导电片部3011和第二动导电片部3012,分流器302的一端与第一动导电片部3011焊接,另一端与第二动导电片部3012焊接。当然,分流器302还可以通过其他方式与第一动导电片部3011和第二动导电片部3012连接,例如铆接的方式。
该负载开关闭合后,根据洛伦兹力,动片组件和动导电片301之间会产生排斥力,两者之间距离越小,排斥力越大,该排斥力会对动触点306形成触点压力,使得动触点306与静触点307保持接触,但是,现有的负载开关的动导电片301大多相对于动片组件倾斜设置,导致动片组件和动导电片301铆接或焊接的一端排斥力很大,而另一端排斥力很小,从而导致触点压力很小,当该负载开关受到大电流冲击时,会很容易将动触点306顶开,发生故障。为了避免上述故障的发生,如图4所示,动导电片301镶嵌有分流器302的部分与动片组件平行或者近似平行,且与动片组件形成有间隙(图中未标示),该结构导致动导电片301与动片组件铆接或焊接的部分和动导电片301镶嵌有分流器302的部分之间形成具有高度差的台阶,该台阶的存在可瞬间减小动片组件和动导电片301之间的排斥力,从而减小动导电片与动片组件铆接或焊接的部分的铆接或焊接压力。在确保动片组件不会触碰到动导电片301的前提下,间隙越小越好,动导电片镶嵌有分流器的部分的长度越长越好,以增大触点压力,提高该负载开关的抗冲击电流能力。
分流器302的引脚309可直接焊接在分流器302上,亦可焊接在第一动导电片301上,如图5所示,分流器302的引脚309分别焊接在第一动导电片部3011和第二动导电片部3012上,为了与外部仪器连接,分流器302的引脚309焊接有导线310,盒体100上开设有供分流器302的导线310伸出的第一开口103。
负载开关闭合后,现有的负载开关的动导电片301上的电流密度中间大,两边小,导致其对上动片杆和下动片杆的排斥力主要集中在条形槽附近,从而导致上动片杆和下动片杆受到的排斥力不均匀且不大,进而减小触点压力,降低了该负载开关的抗冲击电流的能力。为了提高抗冲击电流能力,如图3、图5所示,分流器302和第二动导电片部3012上与条形槽相对的位置分别开设有第一条形孔3021和第二条形孔3013,该第一条形孔3021和第二条形孔3013的设置使得第一条形孔3021和第二条形孔3013两侧的部分分别对应上动片杆和下动片杆,上动片杆和下动片杆所受到的排斥力分别集中在两者各自的中间位置,排斥力增大,触点压力随之增大,负载开关抗冲击电流的能力也相应提高。同时,第一条形孔3021和第二条形孔3013的设置还可以增加截面面积,加大散热量,降低安全隐患,延长负载开关的使用寿命。
参见图6并结合图1、图2,为了及时知晓负载开关的通断状态,盒体100内还容置有用于检测负载通断机构300通断的微动开关600,微动开关600设于推动卡400远离动导电片301的一侧,当推动卡400推动动片组件向远离动导电片301的方向移动以使动触点306和静触点307接触时,推动卡400触碰微动开关600,微动开关600接通;当推动卡400推动动片组件向靠近动导电片301的方向移动以使动触点306和静触点307分离时,推动卡400离开微动开关600,微动开关600断开。微动开关600的引脚601与外部电路可通过导线602连接,盒体100上开设有供该导线602伸出的第三开口104。
参见图7、图8并结合图2、图6,为了确保微动开关600所在电路的检测信号的稳定性,可在微动开关600上设置限位块603以确保微动开关600的位置不会发生变化,具体地,微动开关600上可设有供限位块603穿设的穿孔604,盖体200上设有用于限制微动开关600前后移动的第四凸出部201,盒体100内设有用于限制微动开关600上下移动的挡板105,盒体100内壁设有用于限制微动开关600左右移动的限位槽106,限位块603的一端抵于挡板105,另一端穿过穿孔604并插设于限位槽106内。其中,“前后”、“上下”、“左右”与附图6本身的前后、上下、左右的方向一致,但并不对本发明的结构起限定作用。
在动触点306和静触点307发生拉弧时,附着在触点表面的银气化,银粉弥散在盒体100的内壁上。为了减小体积,现有的负载开关的动触点306距盒体100内壁的距离都很小,发生拉弧时,动触点306和静触点307之间的爬电距离变小,导致耐压能力变小,影响负载开关的寿命。因此,在确保体积足够小的情况下,为了确保耐压能力,避免动触点306和静触点307之间的爬电距离变小,如图9所示,可在盒体100位于动触点306下方的位置开设第一凹槽107,在盖体200位于动触点306上方的位置开设有第二凹槽202,第一凹槽107和第二凹槽202的跨度覆盖动触点306的移动范围,确保一定的爬电距离。
同样,如图1所示,为了提高负载通断机构300和磁路机构500之间的耐压能力,顶板505的两端均开设有第三凹槽506,以增大负载通断机构300和磁路机构500之间的爬电距离,提高耐压能力。
由于盒体100的壁面很薄,在受热的情况下,盒体100壁面容易向盒体100内侧倾斜变形,例如,靠近推动卡400的盒体100的壁面变形后,容易阻挡推动卡400的移动,影响该负载开关的闭合,因此,为了防止盒体100壁面变形,如图10所示,可在盒体100开口处形成有第一弯折部100a,盖体200下侧形成有能够插接于第一弯折部100a内侧的第二弯折部200a,该第二弯折部200a能够阻止盒体100壁面向盒体100内侧倾斜变形。
图11~图15示出了本发明的负载开关的第二种实施方式的各部分的结构示意图。
该实施方式的负载开关与第一种实施方式的负载开关的区别在于:负载通断机构300’的结构不同,其省去了第一种实施方式中的负载通断机构300中的弹片305,节约了该负载开关的生产成本。
具体地,如图12所示,该实施方式中的动片组件的分流片304’位于动导电片301’和动簧片303’之间,动簧片303’包括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动簧片303’的第一端部与分流片304’铆接,动簧片303’的第二端部开设有供动触点306’穿设的穿设孔312’,动簧片303’的第二端部位于该穿设孔312’的周围开设有弧形孔313’,该弧形孔313’的开口朝向动簧片303’的第一端部,通过开设该弧形孔313’,可以实现该动簧片303’的第二端部较大的弹性变形,以替代第一实施方式中的弹片305,优选地,该动簧片303’采用弹性导电材料。如图15所示,上述弧形孔313’的形状大致呈U形,其开口端位于穿设孔312’的圆心靠近动簧片303’的第一端部的一侧,以确保动簧片303’的第二端部的弹性变形量。当然,上述弧形孔313’还可以采用其他形状的孔,以增大动簧片303’的弹性变形量。
同样,为了减小该负载开关的接触电阻,降低温升,延长使用寿命,动片组件可以采用双杆结构,具体地,如图14所示,动片组件上沿其长度方向开设有一条开口槽314’,开口槽314’将动片组件分成上动片杆(图中未标示)和下动片杆(图中未标示),上动片杆和下动片杆上均铆接有一个动触点306’。该开口槽314’将动簧片303’分成上动簧片315’和下动簧片316’,其中,上述弧形孔313’开设于下动簧片316’上。其中,上述开口槽314’呈闪电形。
推动卡400’能够推动动簧片303’的第二端部,推动卡400’的结构与第一中实施方式中的推动卡400的结构大致相同,具体地,参见图11并结合图12~图15,推动卡400’具有第一凸出部401’、第二凸出部402’和第三凸出部403’,下动簧片316’具有弧形孔313’的一端能够***第一凸出部401’和第二凸出部402’之间。其中,第一凸出部401’和第二凸出部402’沿动片组件的宽度方向向下延伸,第三凸出部403’沿动片组件的长度方向向靠近动触点306’的方向延伸。初始状态下,下动片杆上的动触点306’与其对应的静触点307’处于分离状态,上动片杆上的动触点306’与其对应的静触点307’处于接触状态,从而可减小推动卡400’的推力,即上动片杆相对于下动片杆更靠近静导电片308’。
当推动卡400’向靠近动导电片301’的方向移动时,第二凸出部402’能够推动下动簧片316’具有弧形孔313’的一端向远离静导电片308’的方向移动以使下动片杆上的动触点306’与其相对应的静触点307’分离,同时,第三凸出部403’能够推动上动片杆向远离静导电片308’的方向移动以使上动片杆上的动触点306’与其相对应的静触点307’分离,此时,该负载开关断开;当推动卡400’向远离动导电片301’的方向移动时,第一凸出部401’能够推动下动簧片316’具有弧形孔313’的一端向靠近静导电片308’的方向移动以使下动片杆上的动触点306’与其相对应的静触点307’接触,上动片杆在其自身弹力作用下复位以使上动片杆上的动触点306’与其对应的静触点307’接触,此时,该负载开关闭合。
为了避免因推动卡400’的移动而引起下动簧片316’具有弧形孔313’的一端脱离推动卡,可在下动簧片316’具有弧形孔313’的一端设置第三弯折部311’,该第三弯折部311’可勾于推动卡400’的第一凸出部401’或第二凸出部402’,从而限制了推动卡400’沿动片组件长度方向的移动。
该负载开关的其他结构均与第一实施方式的负载开关的结构相同,此处不再赘述。
图16、图17示出了本发明的负载开关的第三种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参见图16、图17,该实施方式的负载开关可用于安装在电路板上,其与第一种实施方式的负载开关的区别在于:盖体200上开设有供分流器302的引脚309、线圈组件的引脚504以及微动开关600的引脚601伸出的通孔(图中未标示),这种结构,无需外接导线,缩小了整体体积,节省材料,且安装便捷。
该负载开关的其他结构均与第一实施方式的负载开关的结构相同,此处不再赘述。
图18、图19示出了本发明的负载开关的第四种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参见图18、19,该实施方式的负载开关可用于安装在电路板上,其与第一实施方式的负载开关的区别在于:其动片组件采用单杆结构,即动片组件上沿其长度方向未开设有条形槽,只有一个动触点306和静触点307,适用于小电流的负载电路,为了减小该负载开关的体积,使其整体结构更为紧凑,该负载开关未设置微动开关600,并且将磁路机构500的布置方向与第一实施方式的磁路机构500的布置方向垂直以进一步减小该负载开关的体积。
同样,该实施方式中的盖体200上开设有供分流器302的引脚309和线圈组件的引脚504伸出的通孔(图中未标示),这种结构,无需外接导线,缩小了整体体积,节省材料,且安装便捷。
同样,作为一种优选方式,如图20所示,该实施方式中的动片组件亦可采用如第二种实施方式中的动片组件的形式,即省去弹片,在动簧片303”的穿设孔312”的周围开设弧形孔313”,从而节约生产成本。
以上,仅为本发明的示意性描述,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知道,在不偏离本发明的工作原理的基础上,可以对本发明作出多种改进,这均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Claims (10)

1.一种负载开关,其特征在于,包括盒体和盖合于所述盒体的盖体,所述盒体内容置有用于控制负载所在电路通断的负载通断机构和用于控制所述负载通断机构通断的推动卡;
所述负载通断机构包括动导电片、动片组件、静导电片、铆接或焊接于所述动片组件的动触点以及铆接或焊接于所述静导电片的静触点,所述动片组件包括动簧片和分流片,所述分流片和动簧片叠放在一起,所述动片组件的一端和所述动导电片的一端铆接或焊接;所述动导电片上镶嵌有用于检测所述负载所在电路电流的分流器;
所述推动卡能够推动所述动片组件向靠近或远离所述动导电片的方向移动以使所述动触点和静触点分离或接触。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负载开关,其特征在于,所述动导电片包括第一动导电片部和第二动导电片部,所述分流器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动导电片部焊接或铆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二动导电片部焊接或铆接。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负载开关,其特征在于,所述分流片位于所述动导电片和所述动簧片之间,所述动簧片包括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所述动簧片的第一端部与所述分流片铆接或焊接,所述动簧片的第二端部开设有供所述动触点穿设的穿设孔,所述动簧片的第二端部位于所述穿设孔的周围开设有弧形孔,所述弧形孔的开口朝向所述动簧片的第一端部,所述推动卡能够推动所述动簧片的第二端部。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负载开关,其特征在于,所述动片组件上沿其长度方向开设有至少一条开口槽,所述开口槽将所述动片组件分成若干组动片杆,各所述动片杆上均铆接或焊接有一个所述动触点。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负载开关,其特征在于,所述分流器的引脚焊接有导线,所述盒体上开设有供所述导线伸出的第一开口。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负载开关,其特征在于,所述盖体上开设有供所述分流器的引脚伸出的通孔。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负载开关,其特征在于,所述盒体内还容置有用于检测所述负载通断机构通断的微动开关,所述微动开关设于所述推动卡远离所述动导电片的一侧,当所述推动卡推动所述动片组件向远离所述动导电片的方向移动以使所述动触点和静触点接触时,所述推动卡触碰所述微动开关,所述微动开关接通;当所述推动卡推动所述动片组件向靠近所述动导电片的方向移动以使所述动触点和静触点分离时,所述推动卡离开所述微动开关,所述微动开关断开。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负载开关,其特征在于,所述微动开关上设有限位块,所述微动开关上可设有供所述限位块穿设的穿孔,所述盖体上设有用于限制所述微动开关前后移动的凸出部,所述盒体内设有用于限制所述微动开关上下移动的挡板,所述盒体内部设有用于限制所述微动开关左右移动的限位槽,所述限位块的一端抵于所述挡板,另一端穿过所述穿孔并插设于所述限位槽内。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负载开关,其特征在于,所述盒***于所述动触点下方的位置开设有第一凹槽,所述盖***于所述动触点上方的位置开设有第二凹槽。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负载开关,其特征在于,所述盒体上开设有供所述静导电片和动导电片伸出的第二开口,所述第二开口周围设有加强筋。
CN201810739463.8A 2018-07-06 2018-07-06 一种负载开关 Pending CN110690064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0739463.8A CN110690064A (zh) 2018-07-06 2018-07-06 一种负载开关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0739463.8A CN110690064A (zh) 2018-07-06 2018-07-06 一种负载开关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690064A true CN110690064A (zh) 2020-01-14

Family

ID=6910750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0739463.8A Pending CN110690064A (zh) 2018-07-06 2018-07-06 一种负载开关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0690064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3846194B1 (en) Direct current relay
EP2427897B1 (en) Electricity meter contact arrangement
RU2465674C1 (ru) Контактное переключающее устройство и электромагнитное реле
EP2863408B1 (en) Magnetic contactor
CN210142625U (zh) 高容量继电器的抗短路结构
CN101599392B (zh) 无需工具的接触块
CA2766669C (en) Magnetic latching actuator
EP3016125B1 (en) Crossbar structure of electromagnetic contactor
CN110690064A (zh) 一种负载开关
CN214012848U (zh) 一种易装配型能抗短路电流直流接触器的触头组件
JP5359960B2 (ja) 接点開閉器
CN208240583U (zh) 一种负载开关
CN108400061B (zh) 高压直流通断器
JP5610045B2 (ja) 接点開閉器
CN208352146U (zh) 一种负载开关
CN210325649U (zh) 触头装置和具有该触头装置的接触器
CN219163272U (zh) 一种用于监测继电器触点状态的辅助触点结构
CN219958802U (zh) 触头机构
CN109119290B (zh) 接触器
CN219040365U (zh) 触头结构和继电器
CN219321255U (zh) 一种高压直流继电器
CN219873351U (zh) 继电器
CN217822583U (zh) 防触点粘连的电磁继电器
CN219873344U (zh) 继电器
CN210120089U (zh) 一种可断开闭合电路的电表连接结构及包含其的电能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