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662936B - 热交换器 - Google Patents

热交换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662936B
CN110662936B CN201880033761.3A CN201880033761A CN110662936B CN 110662936 B CN110662936 B CN 110662936B CN 201880033761 A CN201880033761 A CN 201880033761A CN 110662936 B CN110662936 B CN 110662936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efrigerant
distributor
housing
liquid
heat exchang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80033761.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0662936A (zh
Inventor
J·斯坦普
L·A·莫劳克斯
M·威尔森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aikin Industries Ltd
Original Assignee
Daikin Applied Americas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aikin Applied Americas Inc filed Critical Daikin Applied Americas Inc
Publication of CN11066293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66293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066293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66293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39/00Evaporators; Condens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39/00Evaporators; Condensers
    • F25B39/02Evaporators
    • F25B39/028Evaporators having distributing mea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DHEAT-EXCHANGE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IN ANOTHER SUBCLASS, IN WHICH THE HEAT-EXCHANGE MEDIA DO NOT COME INTO DIRECT CONTACT
    • F28D7/00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tubular conduit assemblies for both heat-exchange media,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a conduit wall
    • F28D7/16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tubular conduit assemblies for both heat-exchange media,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a conduit wall the conduits being arranged in parallel spaced relation
    • F28D7/163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tubular conduit assemblies for both heat-exchange media,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a conduit wall the conduits being arranged in parallel spaced relation with conduit assemblies having a particular shape, e.g. square or annular; with assemblies of conduits having different geometrical features; with multiple groups of conduits connected in series or parallel and arranged inside common casing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FDETAILS OF HEAT-EXCHANGE AND HEAT-TRANSFER APPARATUS, OF GENERAL APPLICATION
    • F28F9/00Casings; Header boxes; Auxiliary supports for elements; Auxiliary members within casings
    • F28F9/02Header boxes; End plates
    • F28F9/0202Header boxes having their inner space divided by partitions
    • F28F9/0204Header boxes having their inner space divided by partitions for elongated header box, e.g. with transversal and longitudinal partitions
    • F28F9/0207Header boxes having their inner space divided by partitions for elongated header box, e.g. with transversal and longitudinal partitions the longitudinal or transversal partitions being separate elements attached to header box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FDETAILS OF HEAT-EXCHANGE AND HEAT-TRANSFER APPARATUS, OF GENERAL APPLICATION
    • F28F9/00Casings; Header boxes; Auxiliary supports for elements; Auxiliary members within casings
    • F28F9/02Header boxes; End plates
    • F28F9/026Header boxes; End plates with static flow control means, e.g. with means for uniformly distributing heat exchange media into conduits
    • F28F9/027Header boxes; End plates with static flow control means, e.g. with means for uniformly distributing heat exchange media into conduits in the form of distribution pipes
    • F28F9/0273Header boxes; End plates with static flow control means, e.g. with means for uniformly distributing heat exchange media into conduits in the form of distribution pipes with multiple hol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FDETAILS OF HEAT-EXCHANGE AND HEAT-TRANSFER APPARATUS, OF GENERAL APPLICATION
    • F28F9/00Casings; Header boxes; Auxiliary supports for elements; Auxiliary members within casings
    • F28F9/02Header boxes; End plates
    • F28F9/026Header boxes; End plates with static flow control means, e.g. with means for uniformly distributing heat exchange media into conduits
    • F28F9/0278Header boxes; End plates with static flow control means, e.g. with means for uniformly distributing heat exchange media into conduits in the form of stacked distribution plates or perforated plates arranged over end plat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339/00Details of evaporators; Details of condensers
    • F25B2339/02Details of evaporators
    • F25B2339/024Evaporators with refrigerant in a vessel in which is situated a heat exchanger
    • F25B2339/0242Evaporators with refrigerant in a vessel in which is situated a heat exchanger having tubular elemen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400/00General features or devices for 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or heat-pump systems, i.e. not limited to a particular subgroup of F25B
    • F25B2400/23Separato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500/00Problems to be solved
    • F25B2500/28Means for preventing liquid refrigerant entering into the compressor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DHEAT-EXCHANGE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IN ANOTHER SUBCLASS, IN WHICH THE HEAT-EXCHANGE MEDIA DO NOT COME INTO DIRECT CONTACT
    • F28D21/00Heat-exchange apparatus not covered by any of the groups F28D1/00 - F28D20/00
    • F28D2021/0019Other heat exchangers for particular applications; Heat exchange system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8D2021/0068Other heat exchangers for particular applications; Heat exchange system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for refrigerant cycles
    • F28D2021/0071Evaporato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FDETAILS OF HEAT-EXCHANGE AND HEAT-TRANSFER APPARATUS, OF GENERAL APPLICATION
    • F28F9/00Casings; Header boxes; Auxiliary supports for elements; Auxiliary members within casings
    • F28F9/22Arrangements for directing heat-exchange media into successive compartments, e.g. arrangements of guide plates
    • F28F2009/222Particular guide plates, baffles or deflectors, e.g. having particular orientation relative to an elongated casing or conduit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ometry (AREA)
  • Heat-Exchange Devices With Radiators And Conduit Assemblies (AREA)

Abstract

热交换器(1)包括外壳(10)、配置在外壳(10)内的制冷剂分配器(20)以及配置在外壳(10)内的传热单元(30)。外壳(10)具有供至少液态制冷剂流过的制冷剂入口(11a)以及外壳制冷剂蒸汽出口(12a)。制冷剂分配器(20)包括第一部分(D1)和第二部分(D2)。第一部分(D1)连接到制冷剂入口(11a)以接收来自该入口(11a)的制冷剂。第一部分(D1)具有至少一个第一制冷剂液体分配开口(68)以及第一制冷剂蒸汽分配出口开口(O)。第二部分(D2)连接到第一部分(D1)以接收来自第一制冷剂液体分配开口(68)的制冷剂。第二部分(D2)具有至少一个第二制冷剂液体分配开口(108)以及至少一个第二制冷剂蒸汽分配出口开口(92a、94a)。传热单元(30)配置在制冷剂分配器(20)的下方以接收从制冷剂分配器(20)的第二部分(D2)排出的液态制冷剂。

Description

热交换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总体上涉及一种适用于蒸汽压缩***的热交换器。更具体而言,本发明涉及一种包括制冷剂分配器的热交换器。
背景技术
蒸汽压缩制冷已经是用于进行大型建筑等的空气调节的最常用的方法。传统的蒸汽压缩制冷***典型地设有蒸发器,该蒸发器是在从穿过该蒸发器的待冷却的液体中吸收热量的同时允许制冷剂从液体蒸发为蒸汽的热交换器。一种类型的蒸发器包括管束,该管束具有多个水平延伸的热传递管,待冷却的液体穿过这些水平延伸的热传递管进行循环,并且上述管束容纳在圆柱形壳体内部。存在用于使制冷剂在此种类型的蒸发器中蒸发的若干已知方法。例如,存在溢流式蒸发器、降膜式蒸发器以及混合降膜式蒸发器。
无论是例如溢流式、降膜式或混合式中的哪种类型的蒸发器,均使分配器设置成将进入该蒸发器的制冷剂分配到管束。美国专利公开第2013/0277018号公开了上述分配器的一个实例。
发明内容
至少在降膜式蒸发器中已经发现,期望在分配器中将尽可能多的液态制冷剂与气态制冷剂分离,以仅使液态制冷剂被分配到管束且仅使气态制冷剂离开外壳。
因此,本发明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蒸发器,该蒸发器具有将液态制冷剂与气态制冷剂充分分离的分配器。
进一步发现,若在分配器中的气液分离不充分,则制冷剂的液滴可能被包含在气态制冷剂内。上述液滴将不会被分配到管束并且将随着出口蒸汽流离开蒸发器而返回到压缩机。上述现象被称为液体残留,这可能会降低蒸发器和/或压缩机的性能,并由此降低整个制冷剂循环的性能。
进一步发现,若在分配器中的气液分离不充分,则气泡可能被包含在液态制冷剂内。上述气泡可能显著地减少供给到管束的液体量,这可能会降低蒸发器的传热性能。
因此,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蒸发器,该蒸发器具有一种分配器,该分配器以减少气泡的方式将液态制冷剂分配到管束并且减少制冷剂出口蒸汽中的液滴含量(液体残留),并由此改善蒸发器和/或压缩机的性能。
进一步发现,若蒸汽速度较高,则蒸汽将夹带液体。此外,高速的蒸汽可能导致液体表面上的过度剪切,从而影响分配器内的液体厚度(液位)。分配器内的液位厚度的改变可能导致液体的不均匀滴落(例如,不均匀分配)。
因此,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蒸发器,该蒸发器具有对液态制冷剂进行均等分配的分配器。
还已经发现的是,在使用低压制冷剂(LPR)这类制冷剂的情况下,由于低压制冷剂具有较低的密度,因此,不充分的气液分离可能会更普遍。
因此,本发明的又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蒸发器,该蒸发器具有一种分配器,即使使用LPR制冷剂,也能够改善气液分离。
根据本发明第一方面的热交换器适用于蒸汽压缩***。上述热交换器包括外壳、制冷剂分配器以及传热单元。外壳具有供至少带有液态制冷剂的制冷剂流过的制冷剂入口以及外壳制冷剂蒸汽出口。外壳的纵向中心轴线与水平面大致平行。制冷剂分配器在外壳内纵向延伸并且连接到制冷剂入口。制冷剂分配器包括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第一部分连接到制冷剂入口以接收来自该入口的制冷剂。第一部分具有至少一个第一制冷剂液体分配开口以及第一制冷剂蒸汽分配出口开口。第二部分连接到第一部分以接收来自至少一个第一制冷剂液体分配开口的制冷剂。第二部分具有至少一个第二制冷剂液体分配开口以及至少一个第二制冷剂蒸汽分配出口开口。传热单元配置在外壳内且配置在制冷剂分配器的下方,以接收从制冷剂分配器的第二部分排出且供给至传热单元的液态制冷剂。
从以下结合附图公开优选实施方式的详细描述,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更了解本发明的上述和其它目的、特征、方面以及优点。
附图说明
现在参照附图,这些附图形成该原始公开的一部分:
图1是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包括热交换器的蒸汽压缩***的简化总体立体图;
图2是说明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包括热交换器的蒸汽压缩***的制冷回路的框图;
图3是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热交换器的简化立体图;
图4是图1至图3中所示的热交换器的制冷剂分配器的内部结构的简化分解立体图;
图5是图1至图4中所示的热交换器的制冷剂分配器的内部结构的简化局部分解立体图;
图6是沿图3中的剖切线6-6的、图1-图3中所示的热交换器的简化纵向剖视图;
图7是沿图3中的剖切线7-7的、图1-图3中所示的热交换器的简化横向剖视图;
图8是沿图3中的剖切线7-7的、图4-图7中所示的分配器的入口端的进一步放大的局部立体图;
图9是沿图3中与剖切线7-7隔开的中间剖切线9-9的、图4-图7中所示的分配器的与入口端隔开的区域的进一步放大的局部立体图。
图10是沿着图3的中间剖切线9-9的、图9的分配器的剖视图,以对液体/蒸汽的高度以及孔径进行图示。
具体实施方式
现将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选定实施例。阅读了本说明书的本领域技术人员将会明白,下面对于本发明实施例的描述仅仅作为示例,而不限制本发明,本发明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同物来限定。
首先参照图1和图2,将解释根据第一实施例的包括热交换器的蒸汽压缩***。如图1所示,根据第一实施例的蒸汽压缩***是冷却器,该冷却器可用在用于对大型建筑等进行空气调节的供暖、通风以及空调(HVAC)***中。第一实施例的蒸汽压缩***构造并且布置成经由蒸汽压缩制冷循环从待冷却的液体(例如,水、乙二醇、卤水等)去除热量。
如图1和图2所示,蒸汽压缩***包括以下四个主要部件:蒸发器1、压缩机2、冷凝器3、膨胀装置4和控制单元5。控制单元5可操作地联接到压缩机2和膨胀装置4的驱动机构,以控制蒸汽压缩***的运转。
蒸发器1是热交换器,当循环的制冷剂在蒸发器1中蒸发时,上述热交换器从经过蒸发器1的待冷却的液体(在本示例中是水)去除热量,以降低水的温度。进入蒸发器1的制冷剂通常处于气/液两相状态。制冷剂至少包括液态制冷剂。液态制冷剂在从水吸收热量的同时在蒸发器1中蒸发成为蒸汽态制冷剂。
蒸汽态制冷剂从蒸发器1排出并通过抽吸进入压缩机2。在压缩机2中,蒸汽态制冷剂被压缩成较高压力、较高温度的蒸汽。压缩机2可以是任何类型的常规压缩机,例如离心式压缩机、涡旋式压缩机、往复式压缩机、螺旋式压缩机等。
接着,高温、高压的蒸汽态制冷剂进入冷凝器3,该冷凝器3是从蒸汽态制冷剂去除热量以使该蒸汽态制冷剂从气态冷凝成液态的另一热交换器。冷凝器3可以是空冷类型的、水冷类型的或是任何合适类型的冷凝器。上述热量使经过冷凝器3的冷却水或空气的温度上升。通常而言,来自冷凝器的热水被引导到冷却塔以将热量排放到大气中。另外,可选地,加热后的水(冷却制冷剂的冷却水)可以在建筑物中用作热水供应或用来加热建筑物。
然后,冷凝后的液态制冷剂进入膨胀装置4,在该膨胀装置4中,上述液态制冷剂经受压力的骤降。上述压力骤降导致部分膨胀。该膨胀装置4可以简单如孔板,或者也可复杂如电子调节热膨胀阀。膨胀装置4是否连接到控制单元将取决于是否使用可控的膨胀装置4。压力骤降通常导致液态制冷剂的部分膨胀,因此,进入蒸发器1的制冷剂通常以较低的温度、较低的压力处于气/液两相状态。
在蒸汽压缩***中使用的制冷剂的一些示例为:氢氟烃(HFC)基制冷剂,例如R410A、R407C和R134a;氢氟烯烃(HFO);不饱和HFC基制冷剂,例如R1234ze和R1234yf;以及天然制冷剂,例如R717和R718。R1234ze和R1234yf是中密度制冷剂,其密度类似于R134a。R450A和R513A是中压制冷剂,其也是可能的制冷剂。所谓的低压制冷剂(LPR)R1233zd也是合适的制冷剂类型。由于R1233zd具有比上述其它制冷剂更低的蒸汽密度,因此,低压制冷剂(LPR)R1233zd有时被称为低密度制冷剂(LDR)。R1233zd的密度低于所谓的中密度制冷剂即R134a、R1234ze以及R1234yf。由于R1233zd具有比R134A略高的液体密度,因此,此处讨论的密度是蒸汽密度而非液体密度。尽管本文公开的实施例可使用任何类型的制冷剂,但本文公开的实施例在使用诸如R1233zd之类的LPR时特别有用。这是因为,与其它的选项相比,诸如R1233zd之类的LPR具有相对较低的蒸汽密度,这将导致较高速度的蒸汽流动。在采用诸如R1233zd之类的LPR的常规装置中,较高速度的蒸汽流动会造成上述发明内容中所述的液体残留。
R1233zd是不可燃的。R134a也是不可燃的。不过,R1233zd的全球变暖潜能值GWP<10。另一方面,R134a的GWP约为1300。尽管制冷剂R1234ze和R1234yf的GWP小于10,但它们略微可燃,。因此,由于不易燃并且GWP低的这些特性,R1233zd是理想的制冷剂。虽然以上提到了单独的制冷剂,但是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从本公开显而易见的是,可以使用利用任何两种或更多种上述制冷剂的混合制冷剂。例如,可以使用仅包括部分R1233zd的混合制冷剂。
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从本公开中可显而易见的是,可以将常规的压缩机、冷凝器以及膨胀装置分别用作压缩机2、冷凝器3以及膨胀装置4以实现本发明。换言之,压缩机2、冷凝器3以及膨胀装置4是本领域众所周知的常规部件。由于压缩机2、冷凝器3以及膨胀装置4是本领域众所周知的,因此,在本文中,将不再详细地讨论或说明这些结构。此外,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从本公开显而易见的是,蒸汽压缩***可包括多个蒸发器1、压缩机2、冷凝器3和/或膨胀装置4。换言之,所示的实施例仅例示了根据本发明的蒸汽压缩***的一个相对简单的例子。
现参照图3至图10,将对作为根据第一实施例的热交换器的蒸发器1的详细结构进行说明。蒸发器1基本上包括外壳10、制冷剂分配器20以及传热单元30。在所示实施例中,传热单元30是管束。因此,在本文中,传热单元30也将被称为管束30。不过,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从本公开显而易见的是,在不脱离本发明的范围的情况下,可以使用其它结构的传热单元30。制冷剂进入外壳10并被供给至制冷剂分配器20。之后,制冷剂分配器20执行气液分离且将液态制冷剂供给至管束30上,这将在下文中进行更详细说明。蒸汽态制冷剂将离开上述分配器20并流入外壳10的内部,这也将在下文中进行更详细说明。
从图3、图6以及图7中最好理解到,在所示实施例中,外壳10具有大致圆筒形的形状,其纵向中心轴线C(图6)大致沿水平方向延伸。因此,外壳10与水平面P大致平行地延伸。外壳10包括连接头构件13和返回头构件14,其中上述连接头构件13限定进水腔室13a和出水腔室13b,上述返回头构件14限定水腔室14a。连接头构件13和返回头构件14固定地联接于外壳10的圆柱形主体的纵向端部。进水腔室13a和出水腔室13b由隔水板13c分隔。连接头构件13包括进水管15和出水管16,水通过进水管15进入外壳10,并且上述水通过出水管16从外壳10排出。
如图1-图3以及图6所示,外壳10还包括连接到制冷剂入口管11b的制冷剂入口11a和连接到制冷剂出口管12b的外壳制冷剂蒸汽出口12a。制冷剂入口管11b流体连接到膨胀装置4以将两相制冷剂引入外壳10。膨胀装置4可直接地联接在制冷剂入口管11b处。两相制冷剂中的液体组分在蒸发器1中沸腾和/或蒸发,并且在从穿过管束30的水中吸收热量时经历从液态向蒸汽态的相变。蒸汽态制冷剂通过抽吸从制冷剂出口管12b抽出至压缩机2。进入制冷剂入口11a的制冷剂至少包括气态制冷剂。进入制冷剂入口11a的制冷剂通常是两相制冷剂。制冷剂从制冷剂入口11a流入制冷剂分配器20,该制冷剂分配器20将液态制冷剂分配在管束30上方。
现参照图4-图9,将对制冷剂分配器20进行更详细说明。制冷剂分配器20连接到制冷剂入口11a并且配置在外壳10内。制冷剂分配器20构造并且布置成既用作气液分离器又用作液态制冷剂分配器。制冷剂分配器20在外壳10内纵向延伸,并且大致平行于外壳10的纵向中心轴线C。如最佳地示于图4-图5的那样,制冷剂分配器20包括入口通道部21、第一托盘部22、第二托盘部23、第一顶盖部或第一盖部24、第二顶盖部25以及护罩26。第三托盘部27安装至第二托盘部23的下方,并且该第三托盘部27可被认为是分配器20的一部分或者是独立于分配器20的部分。从图5-图9中最好理解到,入口通道部21、第一托盘部22、第二托盘部、第一顶盖部24以及护罩26彼此刚性连接。第三托盘部27以大致垂直地隔开布置的方式配置在第二托盘部23的下方。
如图6所示,入口通道部21大致平行于外壳10的纵向中心轴线C和水平面P延伸。入口通道部21经由外壳10的制冷剂入口11a流体连接到制冷剂入口管11b,以使两相制冷剂被引入入口通道部21。入口通道部21具有倒U形的矩形截面构造。更详细而言,入口通道部21呈倒U形,其侧向间隔开的自由端固定连接到第一托盘部22。在所示的实施例中,第一托盘部22具有与入口通道部21匹配以与入口通道部21一起形成管状截面形状的一部分的结构。
再次参照图4-图9,入口通道部21经由制冷剂入口11a流体连接到制冷剂入口管11b,以将两相制冷剂从上述制冷剂入口管11b引入入口通道部21。从图4中可最清楚地看到,入口通道部21优选包括入口顶部或入口顶壁(板)40以及成对的入口侧向侧部或入口侧向侧壁(板)42和44。入口顶板40具有供制冷剂入口11a附接的带孔的衬套B。衬套B安装在顶板40的孔内。入口侧向侧板42和44从入口顶板40向下延伸以形成倒U形的横截面。入口侧向侧板42和44被划分成不带孔的第一区段和带有孔46的第二区段。尽管示出了单个孔46,但第二区段也可被穿孔或由网状材料形成。入口侧向侧板42和44附接到第一托盘部22。
在所示的实施例中,入口顶板40以及入口侧板42和44分别由刚性金属片材/板材形成,以防止液态制冷剂和气态制冷剂穿过上述入口顶板40以及入口侧板42和44,除非形成有孔或穿孔。此外,在所示的实施例中,入口顶板40以及入口侧板42和44彼此一体形成为单件式整体构件。不过,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从本公开显而易见的是,上述板40、42和44可构造成单独的构件,通过采用诸如焊接之类的任何常规技术使其彼此附接。在任何一种情况下,入口板42和44附接到第一托盘部22的纵向中心。此外,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从本公开显而易见的是,侧向侧板42和44中的每个侧向侧板的至少一部分能够至少局部地由金属网状材料或任何合适的穿孔材料构成,只要能够使液体和气体连通即可。
再次参照图4-图9,现将对第一托盘部22进行更详细说明。从图4中可最清楚地看到,第一托盘部22包括第一底部侧部或第一底壁(板)50、成对的第一侧向侧部或第一侧向侧壁(板)52和54、成对的第一端部或第一端壁(板)56和58以及通道区段60。在所示的实施例中,第一侧向侧板52和54从第一底板50向上延伸以形成U形的横截面。第一端板56和58附接在第一底板50以及第一侧向侧板52和54的相对的纵向端部。通道区段60附接到第一底板50的侧向中心。在所示的实施例中,第一底板50、成对的第一侧向侧板52和54、成对的第一端板56和58以及通道区段60中的每一个由金属片材/板材构成。在所示的实施例中,底板50以及成对的侧向侧板52和54一体形成为单件式整体构件。另一方面,在所示的实施例中,端板56和58形成为单独的构件,并且通过焊接或其它合适的技术附接到底板50和成对的侧向侧板52和54的纵向端部。
从图4中可最清楚地看到,通道区段60包括平面部62以及侧向间隔凸缘部64和66,上述平面部62附接到第一底板50,上述侧向间隔凸缘部64和66从平面部62向上延伸以在其间形成槽。上述槽和入口通道部21的尺寸和形状被设为使得入口通道部21被收容在凸缘部64和66之间的槽内,从而通过入口通道部21和第一底板50形成矩形截面形状。入口通道部21优选固定附接到平面部62。在所示的实施例中,凸缘部64和66中的每一个配置在配置有制冷剂入口11a的位置以提供支承,这是因为,在该位置处,没有制冷剂会流到入口通道部21外。可选地,小于凸缘部64和66的额外的凸缘凸片能够以纵向隔开地布置的方式沿着平面部62配置,以用于在组装期间对入口通道部21进行定位,并且在组装后不会明显阻碍制冷剂从入口通道部21流出。
在所示的实施例中,带有凸缘部64和66的通道区段60是独立于底板50的构件。不过,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从本公开显而易见的是,凸缘部64和66能够与第一底板50一体形成,或者能够是(例如,通过焊接)固定到第一底板50的独立凸缘。此外,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从本公开显而易见的是,平面部62能够被省略且入口通道部21能够直接附接到第一底板50。在任何一种情况下,通道区段60(和/或安装有通道区段21的基板50)优选在其平面部62中没有开口。第一基板50在侧向中心处优选没有开口。因此,无论是否设置有平面部62,制冷剂都必须从入口通道部21的孔46流出并且流入第一托盘部22。另一方面,第一基板50的位于通道区段60的相对的侧向侧的区域形成有孔68,以使液态制冷剂流到第二托盘部23。更详细而言,较大数量的孔68配置在较小数量的孔68的内侧以使液体流动到第二托盘部23的内侧区域和外侧区域,这将在后文中更详细说明。进一步更详细而言,从图4中可最清楚地看到,较大数量的内孔68在分配器20的整个长度上延伸,较小数量的孔68仅配置在分配器20的远离制冷剂入口11a的端部,这将在后文中更详细讨论。
优选地,端板56和58以密封(即气密/液密)的方式连接到基板50以及侧向侧板52和54。同样地,入口通道部21优选以密封(即气密/液密)的方式附接到通道区段60以及端板56和58。不过,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从本公开显而易见的是,只要由泄漏引起的液体和/或气体流动不影响性能,则可允许从连接点或连结上述部分的接缝处有少量泄漏的紧配合连接。一种用于形成上述连接的合适技术是焊接。因此,除非是从形成在侧向侧板42和44内的孔46流出的时候,否则流入由入口通道部21和通道区段60形成的矩形通路的制冷剂将保留在其内部。
依旧参照图4-图9,现将对第一顶盖部24进行更详细说明。第一顶盖部24是由实心片材/板材形成的倒U形构件。在所示的实施例中,第一顶盖部24由焊接在一起的两个区段形成。换言之,接缝(未标号)在图中示出。不过,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从本公开显而易见的是,第一顶盖部24可由单一区段形成。在所示的实施例中,第一顶盖部24包括盖顶部或盖顶壁(板)70以及从盖顶板70向下延伸的成对的盖侧向侧部或盖侧向侧壁(板)72和74,从而形成倒U形的横截面。成对的盖侧向侧板72和74之间的宽度略小于第一托盘部22的第一侧向侧板52和54之间的宽度,以使第一顶盖部24能够安装到第一托盘部22内。
在所示的实施例中,成对的盖侧向侧板72和74与盖顶板70一体地形成(例如,形成为平板后向下弯曲)。第一顶盖部24附接到第一托盘部22以将其顶部封闭。具体而言,盖顶板70附接到第一端板58。此外,成对的盖侧向侧板72和74分别附接到第一侧向侧板52和54。成对的盖侧向侧板72和74还附接到第一端板58。更具体而言,由于成对的盖侧向侧板72和74之间的宽度略小于第一托盘部22的第一侧向侧板52和54之间的宽度,因此,盖侧向侧板72和74附接到第一侧向侧板52和54的侧向侧的位置处。
上述部分之间的连接如上文所讨论的其它连接那样优选为密封(即气密/液密)连接。不过,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从本公开显而易见的是,只要由泄漏引起的液体和/或气体流动不影响性能,则可允许从连接点或连结上述部分的接缝处有少量泄漏的紧配合连接。一个合适的连接的例子是焊接。
在所示的实施例中,第一顶盖部24优选具有与内通道部21的带有孔46的第二倒U形区段的纵向长度一样长的纵向长度或者比上述第二倒U形区段的纵向长度长的纵向长度。此外,第一顶盖部24优选具有比第一托盘部22的侧向宽度稍窄的侧向宽度,并且具有至少与第一托盘部22的侧向侧壁一样高的高度。另外,第一顶盖部24优选具有比入口通道部21的高度高的高度以在其下形成气体通路。当第一顶盖部24附接到第一托盘部22时,形成有从第一端板58延伸至第一顶盖部24的间隔开的端部的矩形封闭腔室。第一顶盖部24的间隔开的端部附接到护罩26,这将在下文中进行更详细说明。分配器20的从第一顶盖部24的间隔开的端部(附接有护罩的端部)延伸至第一端板58且位于第一托盘部22和入口通道部21上方并与制冷剂入口11a相邻的区域形成第一制冷剂蒸汽分配出口O。孔68将液态制冷剂分配至第二托盘部23内。在气态制冷剂通过外壳蒸汽出口12a流出前,第一制冷剂蒸汽分配开口O将气态制冷剂分配到外壳10的内部。上述气态/液态制冷剂的分离/分配是通过分配器20实施的气体/液体的分离/分配的第一阶段。
依旧参照图4-图9,现将对第二托盘部23进行说明。第二托盘部23附接到第一托盘部22的底部并接收来自孔68的液态制冷剂。第二托盘部23基本上包括底部侧部或底部侧壁(板)90、成对的侧向侧部或侧向侧壁(板)92和94、端部或端壁(板)96和98,其中,上述成对的侧向侧部或侧向侧壁(板)92和94从底部侧壁90向上延伸,上述端部或端壁(板)96和98附接到上述底部侧壁90的相对的纵向端部以及侧向侧壁板92和94的相对的纵向端部。第二托盘部23具有大致U形的构造,除了凹部R向上突出。从图7-图9中可最清楚地看到,由于凹部R的上述布置,底部侧壁(板)90和侧向侧壁(板)92和94一起形成大致W形的截面形状。
此外,成对的垂直分隔板33安装在凹部R的相对侧上以对凹部R的相对侧上的槽进行分隔。垂直板33是由诸如金属(例如,与第二托盘部23的材料相同的材料)之类的刚性片材/板材构成的独立构件,并且该垂直板33通过焊接或任何合适的技术固定至底部侧向部90。分隔板33具有第二托盘部23的高度的大约3/4的高度。从图4和图10中可最清楚地看到,第一托盘部22中的较小数量的孔68位于将液体馈送至分隔板33的外侧的位置,并且该第一托盘部22中的较大数量的孔68位于将液体馈送至分隔板33的内侧的位置。分隔板33将第二托盘部23的槽中的每个槽划分为内管道区段和外管道区段。内管道区段比外管道区段靠近凹部R。不过,从图4-图5中最好理解到,上述内管道区段与外管道区段在分配器20的护罩端处连通。因此,较大数量的内孔68位于将制冷剂馈送至第二托盘部23的内管道区段的位置处,并且较小数量的外孔68仅在分配器20的远离制冷剂入口11a的端部处位于将制冷剂馈送至第二托盘部23的外管道区段的位置处。
在所示的实施例中,底部侧向壁(板)90以及侧向侧壁(板)92和94彼此一体形成为单件式整体板构件(例如,形成为平板后弯曲成图示的形状)。另一方面,端板96和98是单独的构件且附接到底部侧向壁(板)90以及侧向侧壁(板)92和94的相对的纵向端部。不过,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从本公开显而易见的是,侧向侧板92和94能够独立于底部侧向板形成以及/或者端板96和98能够一体地形成。在任何一种情况下,上述部分之间的连接如上文所讨论的其它连接那样优选为密封(即气密/液密)连接。不过,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从本公开显而易见的是,只要由泄漏引起的液体和/或气体流动不影响性能,则可允许从连接点或连结上述部分的接缝处有少量泄漏的紧配合连接。一个合适的连接的例子是焊接。
第二托盘部23具有比第一托盘部22的周缘尺寸略大的周缘尺寸。因此,第二托盘部23能够与第一托盘部22部分垂直地重合并且附接到第一托盘部22的外部表面。更具体而言,在所示的实施例中,在图4-图5中最好理解到,利用多个纵向布置的紧固件F,将成对的侧向侧壁(板)92和94分别附接到成对的第一侧向侧板52和54。上述紧固件可以是诸如螺杆、螺栓、铆钉等任何合适的紧固件。作为替代,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从本公开显而易见的是,第二托盘部23能够通过焊接或其它任何合适的连结技术附接到第一托盘部22。优选地,第一托盘部22和第二托盘部23如上文所讨论的其它连接那样以气密/液密的方式或至少以使少量的蒸汽/液体在上述部分之间经过的紧配合的方式附接。
依旧参照图4-图9,底部侧向壁90包括凹陷区段100、成对的侧向区段102a和104a,以及成对的内区段102b和104b。侧向区段102a和104a分别从侧壁92和94朝向彼此延伸。内区段102b和104b从侧向区段102a和104a朝凹陷区段100向上延伸。在所示的实施例中,内区段102b和104b相对于水平面P倾斜并且相对于与水平面P垂直的垂直方向V(图7)倾斜(图8-图10)。凹陷区段100与第一托盘部22的下侧(即,基板50的底面)接触。因此,凹陷区段100用于使第二托盘部23相对于第一托盘部22垂直地定位。
凹陷区段100能够附接到基板50或者可仅与基板50接触。在任何一种情况下,凹部R(凹陷区段100)将侧向壁90分隔成成对的部段,每个部段包括侧向区段102a或104a以及从侧向区段102a或104a向上延伸的内区段102b或104b。此外,凹部R(凹陷区段100)将第二托盘部的位于凹陷区段100处或位于该凹陷区段100的下方的内部空间分隔成成对的第二分配通道CH1和/或CH2。侧向区段102a或104a中分别形成有作为第二制冷剂液体分配开口的多个孔108。因此,第二制冷剂液体分配开口108中的至少一个形成在分配通道CH1和/或CH2的侧向区段102a或104a中的每一个。内区段102b和104b的上端通过凹陷区段100彼此连接。在所示的实施例中,孔108仅位于分隔板33的内侧且与凹部R相邻。因此,收容在第二托盘部23的位于分隔板33的外侧的部分内的制冷剂需要绕过分隔板33流到孔108。液体的动量可能将比预期更多的液体带到分配器的背侧。外侧上的外侧组的孔68能够收集上述液体并将该液体排入第二托盘部23的外管道,这能够使由分隔板33形成的外“排放线”形成至未使用分隔板33分开的排放孔。
侧壁92和94中的每一个中分别形成有多个第二蒸汽分配出口开口92a和94a。在所示的实施例中,第二蒸汽分配出口开口92a和94a定位在略低于凹陷区段100的位置,以在分配通道CH1和/或CH2的上端处定位在略低于基板50的位置处。因此,外壳制冷剂蒸汽出口12a与分配器20的第一制冷剂蒸汽分配出口开口O以及第二制冷剂蒸汽分配出口开口92a和94a分开,以在离开第一制冷剂蒸汽分配出口开口O以及第二制冷剂蒸汽分配出口开口92a和94a的制冷剂蒸汽从外壳制冷剂蒸汽出口12a流出前,将上述制冷剂蒸汽分配到外壳的内部。第二制冷剂蒸汽分配出口开口92a和94a是分别配置在侧壁92和94的上端处的纵向延伸的狭槽。
参照图4-图8,第二顶盖构件25包括成对的侧向间隔开的顶盖板35和37。在所示的实施例中,每个顶盖板具有锯齿形构造以附接到第二托盘部23并且以匹配的布置配合至第三托盘部27的上方。不过,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从本公开显而易见的是,可以使用其它形状。第二顶盖部25用于防止高速蒸汽从第三托盘部27夹带液体并且将上述液体带出至外壳10的位于分配器20外的内部。顶盖板35和37中的每一个由诸如金属之类的金属片材/板材构成。在所示的实施例中,顶盖板35和37中的每一个通过焊接或任何其它合适的技术附接到第二托盘部23的外侧。因此,顶盖板35和37(第二顶盖构件25)能够被认为是第二托盘部23的一部分或能够被认为是独立的部分。顶盖板35和37沿着分配器20的整个长度延伸。
依旧参照图4-图8,护罩26至少部分地覆盖第一制冷剂蒸汽分配出口开口O。特别地,护罩26覆盖第一制冷剂蒸汽分配出口开口O的顶部以将该开口O分隔成两个侧向间隔开的区段(未标号)。护罩26具有护罩顶板80和从护罩顶板80向下延伸的成对的护罩侧板82和84,从而形成大致倒U形的构造。此外,护罩26优选包括位于护罩顶板80的附接到顶盖构件24的端部上的端板88。护罩26通过利用任何合适的附接技术将护罩顶板80附接到第一端板56和第一顶盖部24的间隔开的端部的方式附接到第一托盘部22和第一顶盖部24。焊接是合适的附接技术的一个例子。
每个护罩侧板82和84分别包括倾斜区段82a和84a以及V形的凸片构件82b和84b,其中,上述倾斜区段82a和84a从护罩顶板80延伸,上述V形的凸片构件82b和84b从垂直区段82b和84b的下端向上并且向内延伸,从而在护罩侧板82和84的底部端处形成V形通道。由于护罩26的上述构造,制冷剂蒸汽将不会垂直向上地从第一制冷剂蒸汽分配出口开口O流出,不过,上述制冷剂蒸汽在流到外壳蒸汽出口12a之前,必须从侧向侧和/或向下从第一制冷剂蒸汽分配出口开口O流出。在进行可视化时可以看到,当发生残留时,高速液体会碰撞到倾斜区段82a和84a内。不过,V形的凸片构件82a和84b将收集上述任何的液滴并且将其排放到护罩26的端部。
护罩26的元件优选由诸如金属片之类的刚性片材/板材构成。护罩顶板80以及成对的护罩侧板82和84能够构造为弯曲成本文中所述的形状的单一构件。不过,在所示的实施例中,端板88优选构造成利用诸如焊接之类的任何合适的常规技术附接到护罩顶板80以及成对的护罩侧板82和84的单独构件。此外,在所示的实施例中,V形的凸片构件82b和84b构造成利用诸如栓接(图8)或焊接(其它附图)之类的任何合适的常规技术附接到成对的护罩侧板82和84的单独构件。此外,如上文所述的分配器20的其它连接那样,所示的实施例中的护罩26沿着以紧配合和/或气密/液密的方式布置的相交处(例如,接缝)被焊接到分配器20的部分。护罩26可助于限制液体残留至外壳蒸汽制冷剂出口12a。
如最佳地示于图4-图8的那样,现将对第三托盘部27进行更详细说明。第三托盘部27包括三个相同的托盘区段27a,上述三个相同的托盘区段27a沿着外壳10的纵向中心轴线C并排对齐。如图5所示,三个第三托盘部27a的总体纵向长度与图5所示的第二托盘部23的纵向长度基本相同或略长。因此,从第二托盘部23滴落的制冷剂将落入第三托盘部27。第三托盘部27的横向宽度设定为大于第二托盘部23的横向宽度,以使得第三托盘部27延伸超过图7所示的管束30的大致整个宽度。如图5-图6中所示,每个第三托盘部27a均具有多个第三排出孔28a,液态制冷剂从上述第三排出孔28a朝向管束30向下排出。因此,若第三托盘部27被认为是用于分配液态制冷剂的分配器20的一部分,则制冷剂分配器20能够被认为具有至少一个第三液态制冷剂分配开口28。如下文所说明的那样,第三托盘部27优选通过传热单元30支承。
再次参照图3-图9,现将对分配器20的各部分之间的组合以及协作进行更详细讨论。在所示的实施例中,入口通道部21、第一托盘部22以及第一顶盖部24优选形成制冷剂分配器20的连接到制冷剂入口11a以接收来自入口11a的制冷剂的第一部分D1的一部分,该第一部分D1具有至少一个第一制冷剂液体分配开口68以及第一制冷剂蒸汽分配出口开口O。可选地,护罩26也可被认为是分配器20的第一部分D1的一部分。第二托盘部23与第一托盘部22的底部一起形成为分配器20的第二部分D2。分配器20的第一部分D1执行气态制冷剂/液态制冷剂的分离/分配以作为由分配器20实施的气体/液体的分离/分配的第一阶段。分配器20的第二部分D2执行气态制冷剂/液态制冷剂的分离/分配以作为由分配器20实施的气体/液体的分离/分配的第二阶段。第三托盘部27可被认为是制冷剂分配器20的第三部分,仅用于在整个管束30的上方对接受自制冷剂分配器20的第二部分D2的液态制冷剂进行均等分配(不执行气体/液体分离)。
制冷剂分配器20的第一部分D1包括第一内分配器壳体(由入口通道部21和通道区段60形成)和第一外分配器壳体(由第一托盘部22、第一顶盖构件24以及作为可选项的护罩26形成)。第一内分配器壳体配置在第一外分配器壳体内。第一内分配器壳体连接到制冷剂入口11a,并且第一内分配器壳体包括至少一个第一内分配开口46以将制冷剂分配到第一外分配器壳体的内部空间内。第一外分配器壳体具有至少一个液态制冷剂分配开口68和制冷剂蒸汽分配出口开口O。因此,第一外分配器壳体包括:在第一内分配器壳体(由入口通道部21和通道区段60形成)的下方纵向延伸的第一托盘部22;以及在第一内分配器壳体的上方纵向延伸的第一顶盖部24。第一托盘部22和第一顶盖部24在制冷剂分配器24的第一部分D1的侧向侧上彼此连接。至少一个第一液态制冷剂分配开口68形成在位于第一制冷剂蒸汽分配出口开口O的垂直位置的下方的位置。
因此,分配器20连接到制冷剂入口11a并且包括连接到制冷剂入口11a的第一部分D1(作为第一部分的一部分的入口通道部21),以接收来自入口11的制冷剂,该第一部分D1具有至少一个制冷剂液体分配开口68和第一制冷剂蒸汽分配出口开口O。此外,分配器20包括连接到第一部分D1(形成上述第一部分D1和第二部分D2的一部分的第一托盘部22)的第二部分D2(第二托盘部23),以接收来自至少一个第一制冷剂液体分配开口68的制冷剂,该第二部分D2具有至少一个第二制冷剂液体分配开口108以及至少一个第二制冷剂蒸汽分配出口开口(92a和94a)。尽管在所示的实施例中包含有多个开口92a和多个开口94a,但是,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从本公开显而易见的是,更少的开口也是可行的。在任何一种情况下,分配器20的第二部分D2包括至少一个第二制冷剂蒸汽分配出口开口。此外,尽管示出了成对的通道CH1和CH2,但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从本公开显而易见的是,能够设置成单一的通道。不过,通过包含有凹部R以及成对的通道CH1和CH2,将减小制冷剂分配器的第二部分(第二托盘23)内的体积,从而能够减少所需要的制冷剂量。
此外,制冷剂分配器20的第二部分D2包括:从制冷剂分配器20的第一部分D1向下延伸的成对的侧壁92和94;以及在侧壁92和94之间延伸以与侧壁92和94一起限定至少一个第二分配通道CH1和/或CH2的侧向壁90。至少一个第二制冷剂蒸汽分配出口开口92a和92b包括多个第二制冷剂蒸汽分配出口开口92a和94a,其中,第二制冷剂蒸汽分配开口92a中的至少一个形成在侧壁92内,并且第二制冷剂蒸汽分配开口94a中的至少一个形成在侧壁94内。尽管在所示的实施例中,多个第二制冷剂液体分配开口形成在每个侧向壁内,但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从本公开显而易见的是,更少的开口或甚至单个开口也是足够的。在所示的实施例中,第二制冷剂蒸汽分配出口开口92a和94a是分别配置在相比侧壁92和94的下端更靠近该侧壁92和94的上端处的纵向延伸的狭槽。
再次参照图4-图9,现将更详细地说明传热单元30(管束)。管束30配置在制冷剂分配器20的下方,使得从制冷剂分配器20排出的液态制冷剂被供给到管束30上。管束30包括多个传热管31,如图6所示,上述多个传热管31大体平行于外壳10的纵向中心轴线C延伸。传热管31由诸如金属之类的具有高导热性的材料制成。传热管31优选地设置有内部沟槽和外部沟槽,以进一步促进制冷剂与在传热管31内流动的水之间的热交换。包括内部沟槽和外部沟槽的上述传热管是本领域众所周知的。例如,由维兰德铜制品有限公司(WielandCopper Products,LLC)制造的GEWA-B管可被用作本实施例的传热管31。从图6-图7中最好理解到,传热管31由多个垂直延伸的支承板32支承,上述支承板32固定地联接于外壳10。支承板32也对第三托盘部27进行支承,该第三托盘部27固定地附接到上述支承板32。
在本实施例中,管束30布置为形成双通道***,其中,传热管31被分成配置在管束30的下部中的供给管线组和配置在管束30的上部中的返回管线组。如图6所示,供给管线组中的传热管31的入口端经由连接头构件13的进水腔室13a流体连接到进水管15,以使进入蒸发器1的水被分配到供给管线组中的传热管31内。供给管线组中的传热管31的出口端和返回管线管的传热管31的入口端与返回头构件14的水腔室14a流体连通。因此,在供给管线组中的传热管31内部流动的水被排放到水腔室14a中,并重新分配到返回管线组中的传热管31内。
返回管线组中的传热管31的出口端经由连接头构件13的出水腔室13b与出水管16流体连通。因此,在返回管线组中的传热管31内部流动的水通过出水管16离开蒸发器1。虽然在本实施例中蒸发器设置为形成供水在蒸发器1的同一侧进出的双通道***,但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从本公开中可显而易见的是,可使用诸如单通道或三通道***之类的其它的常规***。而且,在双通道***中,返回管线组可替代本文说明的布置而配置在供给管线组下方或与其并排配置。
现参照图6-图14,将对根据所示的实施例的蒸发器1的运转以及传热机制进行更详细讨论。如上文所述的那样,处于两相状态的制冷剂或至少包括液态制冷剂的制冷剂经过制冷剂入口11a并且经由入口管11b被供给至制冷剂分配器20的入口通道部21。在图6-图9中通过箭头示意性地示出了制冷剂在蒸发器1内的流动,并且,为了简洁起见,入口管11b被省略。被供给至制冷剂分配器20的制冷剂的蒸汽组分在第一托盘部22内与液体组分分离(第一阶段分离)。两相制冷剂的液体组分积聚在第一托盘部22内,其气体组分朝向第一制冷剂蒸汽分配出口O流动。上述液态制冷剂从第一制冷剂液体分配开口68流出并流入第二托盘23。这是制冷剂的气体/液体的分离/分配的第一阶段。
然后,在第二托盘部23内,液态制冷剂从第二第一制冷剂液体分配开口108向下排出。此外,在第二托盘部23内,任何剩余的气态制冷能够从第二蒸汽分配出口开口92a和94a排出。这是制冷剂的气体/液体的分离/分配的第二阶段。经过孔68和108的确切流动面积能够基于实验确定。在液态制冷剂被分配至第三托盘部27之后,收容在第三托盘部27内的液态制冷剂可被均等地分配至管束30。因此,传热单元30配置在外壳10的内部且位于制冷剂配管器20的下方以接收从制冷剂分配器20的第二部分(从第二托盘部23经过第三托盘部27后)排出的液态制冷剂。
从图6中最好理解到,制冷剂蒸汽(气体)无法从第一托盘部22直接流到外壳制冷剂蒸汽出口12a。相反,上述气态(或蒸汽态)制冷剂必须朝向制冷剂入口11a(向左)回流,经过制冷剂蒸汽分配出口O,然后流向外壳制冷剂蒸汽出口12a。作为替代,蒸汽能够从第二蒸汽分配出口开口92a和94a或从管束30自身朝向外壳制冷剂蒸汽出口12a流动。不过,来自上述这些点的流动将发生在制冷剂气体/液体的分离/分配的两个阶段之后。
再次参照图6,在所示的实施例中,两个入口侧板42和44均具有沿着它们的整个长度且仅沿着短于分配器20的长度Ldis的预定长度Lperf连续形成的孔46。此外,上述预定长度Lperf优选短于第一顶盖部24的长度。分隔板33具有与预定长度Lperf大致相等的长度。不过,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从本公开显而易见的是,能够采用不同形式的孔,甚至能够采用金属网状材料或任何合适的穿孔材料来替代带孔的板材。而且,显而易见的是,预定长度Lperf能够根据孔46的形式和/或流过其中的流量来确定,例如,若入口侧向侧板42和44是穿孔材料或网状材料而非形成有孔46的板,则预定长度Lperf能够短于本文中所示的长度。例如,孔46能够仅设置在预定高度以上,或者连续的凸缘能够设置在第一托盘部22内,以使液态制冷剂仅在特定的液位以上离开入口通道部21。在所示的实施例中,分配器20的长度Ldis减去预定长度Lperf等于实际长度Lsol。如图4所示,第一托盘部22的较小数量的外孔68在分配器20的远离制冷剂入口11a的端部处沿着长度Lsol形成。因此,制冷剂分配器20的第二部分D2包括布置成将该第二部分D2分隔成至少两个管道区段(例如,所示的实施例中的两对)的至少一个分隔板33,第二制冷剂液体分配开口108位于至少一个分隔板33的第一侧上以接收来自管道区段中的一个的制冷剂,并且第一制冷剂液体分配开口68位于将制冷剂分配到第二部分D2的两个管道区段的位置处。在所示的实施例中,入口顶板40刚性附接到制冷剂入口11a,并且入口通道部21被固定到第一托盘部22。第一顶盖部24附接到第一托盘部22以覆盖入口侧向侧板42和44的带有孔46的区域,这将在下文中进行更详细说明。
如图7所示,所示的实施例的管束30是包括降膜区域和溢流区域的混合管束。降膜区域中的传热管31构造并且布置成执行液态制冷剂的降膜蒸发。传热管31的列优选相对于第三托盘部27的第三排放开口28配置,以使从第三排放开口28排出的液态制冷剂积存到每一列中位于最上方的一个传热管31上。
未在降膜区域中蒸发的液态制冷剂在重力的作用下继续向下落入溢流区域。尽管在所示的实施例中公开了混合管束,但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从本公开显而易见的是,其它管束设计能够与本发明的蒸发器1中的分配器20一起使用。
在本实施例中,流体导管8在外壳10内流体连接到溢流区域。具体而言,外壳10包括与导管8流体连通的底部出口管17。泵装置(未示出)可以连接到流体导管8以使流体从外壳10的底部返回至压缩机2或者可以分岔至入口管11b而被供给回制冷剂分配器20。泵能够在积聚于溢流区域中的液体到达预定液位时选择性地运转,以将液体从溢流区域排放至蒸发器1外。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从本公开显而易见的的是,作为流体导管8的替代,流体导管8’能在与溢流区域的最底部位点隔开的位置处联接到该溢流区域。而且,本领域技术人员从本公开中可显而易见地知道,泵装置(未示出)可替代成喷射器(未示出)。诸如上述之类的泵和喷射器是本领域众所周知的,因此在此将不进行更详细地解释或说明。
术语的一般说明
在理解本发明的范围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包括”及其派生词旨在表示开放式术语,其指定表述的特征、元件、零件、组、整体和/或步骤的存在,但是不排除其它未表述的特征、元件、零件、组、整体和/或步骤的存在。前述也应用于具有类似含义的词语,诸如术语“包含”、“具有”及其衍生词。而且,当以单数形式使用时,术语“部件”、“部”、“部分”、“构件”或“元件”可以具有单个部件或多个部件的双重含义。如本文用于描述上述实施例的那样,以下方向术语“上”、“下”、“上方”、“向下”、“垂直”、“水平”、“下方”和“横向”以及任何其它类似的方向术语指代在蒸发器的纵向中心轴线如图6和图7所示基本上水平地定向时该蒸发器的那些方向。因此,用于描述本发明的这些术语应相对于在正常运转位置中使用的蒸发器进行解释。最后,如文中所用,诸如“基本上”、“大约”和“大致”之类的程度术语意味着对修改的术语的合理量的偏离,因而,并不明显改变最终结构。
尽管仅选择了选定的实施方式以对本发明进行说明,但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根据本公开清楚可见的是,在本文中,能够在不脱离随附权利要求书限定的本发明的范围内进行各种改变和修改。例如,各种零件的尺寸、形状、位置或方向能够根据需要和/或期望来进行改变。直接连接或彼此接触地示出的零件能够具有配置在它们之间的中间结构。一个元件的功能可以由两个元件来执行,反之亦然。一个实施方式的结构和功能可在另一个实施方式中采用。所有优点不需要同时出现在特定实施方式中。现有技术中每个唯一的特征单独或与其它特征相结合,也应当被认为是申请人对进一步发明的单独描述,包括由这些特征所体现的结构和/或功能概念。因而,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上述描述仅被提供用于说明,并不旨在限制由随附权利要求书及它们的等同物所限定的本发明。

Claims (21)

1.一种热交换器,所述热交换器适用于蒸汽压缩***,所述热交换器包括:
外壳,所述外壳具有制冷剂入口以及外壳制冷剂蒸汽出口,所述制冷剂入口供至少带有液态制冷剂的制冷剂流过,所述外壳具有与水平面大致平行地延伸的外壳的纵向中心轴线;
制冷剂分配器,所述制冷剂分配器在所述外壳内纵向延伸,所述制冷剂分配器连接到所述制冷剂入口,所述制冷剂分配器包括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所述第一部分连接到所述制冷剂入口以接收来自所述制冷剂入口的制冷剂,所述第一部分具有至少一个第一制冷剂液体分配开口和第一制冷剂蒸汽分配出口开口,所述第二部分连接到所述第一部分以接收来自至少一个第一制冷剂液体分配开口的制冷剂,所述第二部分具有至少一个第二制冷剂液体分配开口以及至少一个第二制冷剂蒸汽分配出口开口,与所述外壳的内部连通的所述第一制冷剂蒸汽分配出口开口使得离开所述第一制冷剂蒸汽分配出口开口的制冷剂蒸汽进入所述制冷剂分配器的外部的所述外壳的内部,而不流入所述制冷剂分配器的所述第二部分,与所述外壳的内部连通的至少一个所述第二制冷剂蒸汽分配出口开口使得离开至少一个所述第二制冷剂蒸汽分配出口开口的制冷剂蒸汽进入所述制冷剂分配器的外部的所述外壳的内部;以及
传热单元,所述传热单元配置在所述外壳内且配置在所述制冷剂分配器的下方,以接收从所述制冷剂分配器的所述第二部分排出且供给至所述传热单元的液态制冷剂。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外壳制冷剂蒸汽出口与分配器的所述第一制冷剂蒸汽分配出口开口以及所述第二制冷剂蒸汽分配出口开口分开,以在离开所述第一制冷剂蒸汽分配出口开口以及所述第二制冷剂蒸汽分配出口开口的制冷剂蒸汽从所述外壳制冷剂蒸汽出口流出前,将所述制冷剂蒸汽分配到所述外壳的内部。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制冷剂分配器的所述第二部分包括:成对的侧壁,成对的所述侧壁从所述制冷剂分配器的所述第一部分向下延伸;以及侧向壁,所述侧向壁在所述侧壁之间延伸以与所述侧壁一起限定至少一个第二分配通道。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
至少一个第二制冷剂蒸汽分配出口开口包括多个第二制冷剂蒸汽分配出口开口,第二制冷剂蒸汽分配开口中的至少一个形成于所述侧壁中的每一个。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
至少一个第二制冷剂液体分配开口包括形成于所述侧向壁的多个第二制冷剂液体分配开口。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侧壁的每一个中形成有多个第二制冷剂蒸汽分配出口开口。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制冷剂蒸汽分配出口开口是配置于相比所述侧壁的下端更靠近所述侧壁的上端的纵向延伸的狭槽。
8.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侧向壁通过凹部分隔成成对的部段,每个部段包括侧向区段以及从所述侧向区段向上延伸的内区段,以将至少一个第二分配通道分隔成成对的第二分配通道,
至少一个第二制冷剂液体分配开口包括多个第二制冷剂液体分配开口,第二制冷剂液体分配开口中的至少一个形成于分配通道的所述侧向区段中的每一个,并且,
至少一个第二制冷剂蒸汽分配出口开口包括多个第二制冷剂蒸汽分配出口开口,第二制冷剂蒸汽分配开口中的至少一个形成于所述侧壁中的每一个。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侧壁的每一个中形成有多个第二制冷剂蒸汽分配出口开口。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制冷剂蒸汽分配出口开口是配置于相比所述侧壁的下端更靠近所述侧壁的上端的纵向延伸的狭槽。
11.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内区段相对于垂直方向倾斜。
12.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内区段的上端彼此连接。
1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制冷剂分配器包括护罩,所述护罩至少将所述第一制冷剂蒸汽分配出口开口部分地覆盖。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护罩具有护罩顶板以及从所述护罩顶板向下延伸的成对的护罩侧板,以形成大致倒U形的构造。
1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制冷剂分配器的所述第一部分包括第一内分配器壳体和第一外分配器壳体,
所述第一内分配器壳体配置在所述第一外分配器壳体内,所述第一内分配器壳体连接到所述制冷剂入口,并且所述第一内分配器壳体包括至少一个第一内分配开口,以将制冷剂分配到所述第一外分配器壳体的内部空间,并且,
所述第一外分配器壳体具有至少一个液态制冷剂分配开口和制冷剂蒸汽分配出口开口。
16.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外分配器壳体包括在所述第一内分配器壳体的下方纵向延伸的第一托盘部以及在所述第一内分配器壳体的上方纵向延伸的第一顶盖部,
所述第一托盘部和第一顶盖部在所述制冷剂分配器的所述第一部分的侧向侧上彼此连接,并且,
所述第一顶盖部具有短于所述第一托盘部的纵向长度的纵向长度,以形成所述第一制冷剂蒸汽分配出口开口。
17.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托盘部在所述第一制冷剂蒸汽分配出口开口的垂直位置的下方的位置处形成有至少一个第一液态制冷剂分配开口。
18.一种热交换器,所述热交换器适用于蒸汽压缩***,所述热交换器包括:
外壳,所述外壳具有制冷剂入口以及外壳制冷剂蒸汽出口,所述制冷剂入口供至少带有液态制冷剂的制冷剂流过,所述外壳具有与水平面大致平行地延伸的外壳的纵向中心轴线;
制冷剂分配器,所述制冷剂分配器在所述外壳内纵向延伸,所述制冷剂分配器连接到所述制冷剂入口,所述制冷剂分配器包括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所述第一部分连接到所述制冷剂入口以接收来自所述制冷剂入口的制冷剂,所述第一部分具有至少一个第一制冷剂液体分配开口和第一制冷剂蒸汽分配出口开口,所述第二部分连接到所述第一部分以接收来自至少一个第一制冷剂液体分配开口的制冷剂,所述第二部分具有至少一个第二制冷剂液体分配开口以及至少一个第二制冷剂蒸汽分配出口开口;以及
传热单元,所述传热单元配置在所述外壳内且配置在所述制冷剂分配器的下方,以接收从所述制冷剂分配器的所述第二部分排出且供给至所述传热单元的液态制冷剂,
所述制冷剂分配器的所述第二部分包括布置成将所述第二部分分隔成至少两个纵向延伸的管道区段的至少一个纵向延伸的分隔板,
至少一个第二制冷剂液体分配开口位于至少一个分隔板的第一侧,以分配来自所述管道区段中的一个的液体制冷剂,并且,
至少一个第一制冷剂液体分配开口位于将制冷剂分配到所述第二部分的两个所述管道区段内的位置。
19.如权利要求18所述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
至少一个所述第二制冷剂液体分配开口包括位于所述分隔板的每一侧的至少一个开口,以分配来自两个所述管道区段的液体制冷剂。
20.如权利要求19所述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
从所述分隔板的相对侧上的至少一个所述第二制冷剂液体分配开口分配的液体制冷剂的量不同。
21.如权利要求18所述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分隔板从所述制冷剂分配器的所述第二部分的底部内表面向上延伸。
CN201880033761.3A 2017-05-22 2018-05-03 热交换器 Active CN11066293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US15/600,922 2017-05-22
US15/600,922 US10132537B1 (en) 2017-05-22 2017-05-22 Heat exchanger
PCT/US2018/030813 WO2018217422A1 (en) 2017-05-22 2018-05-03 Heat exchanger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662936A CN110662936A (zh) 2020-01-07
CN110662936B true CN110662936B (zh) 2021-06-01

Family

ID=6255513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80033761.3A Active CN110662936B (zh) 2017-05-22 2018-05-03 热交换器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10132537B1 (zh)
EP (1) EP3631336B1 (zh)
JP (1) JP7112610B2 (zh)
CN (1) CN110662936B (zh)
WO (1) WO2018217422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FR3042858B1 (fr) * 2015-10-21 2018-01-12 Technip France Dispositif d'echange thermique entre un premier fluide destine a etre vaporise et un deuxieme fluide destine a etre refroidi et/ou condense, installation et procede associes
CN108662812B (zh) * 2017-03-31 2022-02-18 开利公司 流平衡器和具有该流平衡器的蒸发器
EP3690376B1 (en) * 2019-02-04 2021-07-21 Carrier Corporation Heat exchanger
JP7260822B2 (ja) * 2019-09-26 2023-04-19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液冷媒散布装置及び流下液膜式蒸発器
EP3832247B1 (en) * 2019-12-03 2023-09-20 Carrier Corporation Flooded evaporator
KR102292397B1 (ko) 2020-02-13 2021-08-20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증발기
KR102292396B1 (ko) * 2020-02-13 2021-08-20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증발기
KR102292395B1 (ko) * 2020-02-13 2021-08-20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증발기
US11592244B2 (en) * 2020-02-20 2023-02-28 Carrier Corporation Multiport fluid distributor and microchannel heat exchanger having the same
CN111981870B (zh) * 2020-08-14 2021-05-25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降膜式换热器及含有该换热器的热泵机组
KR20230118458A (ko) * 2022-02-04 2023-08-11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열교환기
US20230392837A1 (en) * 2022-06-03 2023-12-07 Trane International Inc. Evaporator charge management and method for controlling the same
WO2024035928A1 (en) * 2022-08-11 2024-02-15 Johnson Controls Air Conditioning And Refrigeration (Wuxi) Co., Ltd. Heat exchanger for hvac&r system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192621A (zh) * 2010-03-17 2011-09-21 Lg电子株式会社 分配器以及具有该分配器的蒸发器和制冷机
CN102472589A (zh) * 2009-07-22 2012-05-23 江森自控科技公司 用于冷冻机的紧凑型蒸发器
CN103216976A (zh) * 2013-04-15 2013-07-24 美意(浙江)空调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淋液式换热器
CN203908116U (zh) * 2014-04-24 2014-10-29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均布装置和降膜式蒸发器及冷水机组
WO2016002784A1 (ja) * 2014-07-01 2016-01-07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流下液膜式蒸発器
CN105745508A (zh) * 2013-07-11 2016-07-06 大金应用美国股份有限公司 热交换器

Family Cites Families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269634B2 (ja) * 1997-03-17 2002-03-25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液体分配装置及び流下液膜式熱交換器並びに吸収式冷凍機
US6167713B1 (en) 1999-03-12 2001-01-02 American Standard Inc. Falling film evaporator having two-phase distribution system
US6868695B1 (en) * 2004-04-13 2005-03-22 American Standard International Inc. Flow distributor and baffle system for a falling film evaporator
WO2008080085A2 (en) * 2006-12-21 2008-07-03 Johnson Controls Technology Company Falling film evaporator with a hood and a flow distributor
CN101907375A (zh) * 2008-01-11 2010-12-08 江森自控科技公司 热交换器
US9513039B2 (en) 2012-04-23 2016-12-06 Daikin Applied Americas Inc. Heat exchanger
JP2016516972A (ja) 2013-03-20 2016-06-09 コノコフィリップス カンパニー シェル内コア型交換器の冷媒入口流分配器
US9677818B2 (en) 2013-07-11 2017-06-13 Daikin Applied Americas Inc. Heat exchanger
KR102204612B1 (ko) * 2013-12-17 2021-01-19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분배 유닛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증발기
US11162735B2 (en) 2013-12-24 2021-11-02 Carrier Corporation Distributor for falling film evaporator
US10222105B2 (en) 2014-01-15 2019-03-05 Carrier Corporation Refrigerant distributor for falling film evaporator
JP2016014495A (ja) * 2014-07-01 2016-01-28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流下液膜式蒸発器
US10746441B2 (en) * 2016-03-07 2020-08-18 Daikin Applied Americas Inc. Heat exchanger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472589A (zh) * 2009-07-22 2012-05-23 江森自控科技公司 用于冷冻机的紧凑型蒸发器
CN102192621A (zh) * 2010-03-17 2011-09-21 Lg电子株式会社 分配器以及具有该分配器的蒸发器和制冷机
CN103216976A (zh) * 2013-04-15 2013-07-24 美意(浙江)空调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淋液式换热器
CN105745508A (zh) * 2013-07-11 2016-07-06 大金应用美国股份有限公司 热交换器
CN203908116U (zh) * 2014-04-24 2014-10-29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均布装置和降膜式蒸发器及冷水机组
WO2016002784A1 (ja) * 2014-07-01 2016-01-07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流下液膜式蒸発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20521103A (ja) 2020-07-16
CN110662936A (zh) 2020-01-07
JP7112610B2 (ja) 2022-08-04
EP3631336A1 (en) 2020-04-08
WO2018217422A1 (en) 2018-11-29
US10132537B1 (en) 2018-11-20
US20180335234A1 (en) 2018-11-22
EP3631336B1 (en) 2023-10-1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662936B (zh) 热交换器
CN108779968B (zh) 热交换器
EP3580516B1 (en) Condenser with tube support structure
EP2841864B1 (en) Heat exchanger
US10612823B2 (en) Condenser
CN113227698B (zh) 热交换器
US9328947B2 (en) Plate evaporator, in particular for a refrigerant circuit
US11029094B2 (en) Heat exchanger
EP2932162B1 (en) Low pressure chiller
CN113195997B (zh) 热交换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11108

Address after: Osaka, Japan

Patentee after: DAIKIN INDUSTRIES, Ltd.

Address before: American Minnesota

Patentee before: DAIKIN APPLIED AMERICAS Inc.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