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649074B - 一种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649074B
CN110649074B CN201910912904.4A CN201910912904A CN110649074B CN 110649074 B CN110649074 B CN 110649074B CN 201910912904 A CN201910912904 A CN 201910912904A CN 110649074 B CN110649074 B CN 110649074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ght
layer
display panel
state switching
sta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0912904.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0649074A (zh
Inventor
刘育豪
戴铭志
牛晶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Wuhan Tianma Microelectronic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anghai Tianma AM OLED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nghai Tianma AM OLED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anghai Tianma AM OLED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10912904.4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0649074B/zh
Priority to US16/729,239 priority patent/US10985224B2/en
Publication of CN11064907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64907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064907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64907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K50/00
    • H10K59/50OLEDs integrated with light modulating elements, e.g. with electrochromic elements, photochromic elements or liquid crystal element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5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an electrochromic effect
    • G02F1/153Constructional details
    • G02F1/157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reflectors or illuminating devices
    • GPHYSICS
    • G09EDUCATION; CRYPTOGRAPHY; DISPLAY; ADVERTISING; SEALS
    • G09FDISPLAYING; ADVERTISING; SIGNS; LABELS OR NAME-PLATES; SEALS
    • G09F9/00Indicating arrangements for variable information in which the information is built-up on a support by selection or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 G09F9/30Indicating arrangements for variable information in which the information is built-up on a support by selection or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in which the desired character or characters are formed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 G09F9/33Indicating arrangements for variable information in which the information is built-up on a support by selection or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in which the desired character or characters are formed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being semiconductor devices, e.g. diod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33/00Semiconductor device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 emiss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 H01L33/48Semiconductor device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 emiss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characterised by the semiconductor body packages
    • H01L33/58Optical field-shaping elements
    • H01L33/60Reflective element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0/00Organic light-emitting devices
    • H10K50/8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10K50/805Electrodes
    • H10K50/81Anodes
    • H10K50/816Multilayers, e.g. transparent multilayer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0/00Organic light-emitting devices
    • H10K50/8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10K50/805Electrodes
    • H10K50/81Anodes
    • H10K50/818Reflective anodes, e.g. ITO combined with thick metallic layer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0/00Organic light-emitting devices
    • H10K50/8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10K50/868Arrangements for polarized light emission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K50/00
    • H10K59/10OLED displays
    • H10K59/12Active-matrix OLED [AMOLED] displays
    • H10K59/131Interconnections, e.g. wiring lines or terminal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K50/00
    • H10K59/60OLEDs integrated with inorganic light-sensitive elements, e.g. with inorganic solar cells or inorganic photodiodes
    • H10K59/65OLEDs integrated with inorganic image sensor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K50/00
    • H10K59/8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10K59/805Electrodes
    • H10K59/8051Anodes
    • H10K59/80517Multilayers, e.g. transparent multilayer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K50/00
    • H10K59/8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10K59/805Electrodes
    • H10K59/8051Anodes
    • H10K59/80518Reflective anodes, e.g. ITO combined with thick metallic layer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2201/00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G02F1/00 - G02F7/00
    • G02F2201/44Arrangements combining different electro-active layers, e.g. electrochromic, liquid crystal or electroluminescent layers
    • GPHYSICS
    • G09EDUCATION; CRYPTOGRAPHY; DISPLAY; ADVERTISING; SEALS
    • G09G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FOR CONTROL OF INDICATING DEVICES USING STATIC MEANS TO PRESENT VARIABLE INFORMATION
    • G09G2300/00Aspects of the constitution of display devices
    • G09G2300/04Structural and physical details of display devices
    • G09G2300/0439Pixel structures
    • G09G2300/046Pixel structures with an emissive area and a light-modulating area combined in one pixel
    • GPHYSICS
    • G09EDUCATION; CRYPTOGRAPHY; DISPLAY; ADVERTISING; SEALS
    • G09G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FOR CONTROL OF INDICATING DEVICES USING STATIC MEANS TO PRESENT VARIABLE INFORMATION
    • G09G2300/00Aspects of the constitution of display devices
    • G09G2300/04Structural and physical details of display devices
    • G09G2300/0469Details of the physics of pixel operation
    • G09G2300/0473Use of light emitting or modulating elements having two or more stable states when no power is applied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2102/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relating to the organic devices covered by this subclass
    • H10K2102/301Details of OLEDs
    • H10K2102/351Thicknes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Inorganic Chemistry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Nonlinear Science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Electroluminescent Light Sources (AREA)
  • Devices For Indicating Variable Information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显示面板的显示区划分为第一显示区和第二显示区,显示面板包括衬底;阵列层;显示层,显示层包括多个发光器件,发光器件包括第一发光器件和第二发光器件,第一发光器件包括第一阳极,第二发光器件包括第二阳极,第一阳极的透光率大于第二阳极的透光率,第一发光器件位于第一显示区,第二发光器件位于第二显示区;状态切换层,位于显示层远离显示面板的显示面一侧,且位于第一显示区,状态切换层与第一发光器件交叠,状态切换层在第一状态下的透光率小于其在第二状态下的透光率;光学元件,位于状态切换层远离显示层一侧且位于第一显示区。本发明能够明显提升屏下光学元件接收到的光量。

Description

一种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显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显示技术的发展,人们对使用的电子产品不仅要求流畅的使用体验,而且对视觉体验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高屏占比成为目前研究的方向。对于电子产品来说,前置摄像头等光学元件的设置必然会占据一定的空间,从而影响屏占比。而为了实现真正的全面屏,研究人员考虑屏下光学元件的实现方案。
将光学元件比如摄像头设置在显示面板的发光器件的下方,即将光学元件设置在显示区内,光学元件所在的位置能够正常显示,当需要使用光学元件时,光线穿透显示面板到达光学元件最终被光学元件利用。现有技术的显示面板结构中,光学元件设置在屏下能够接收到的光量较少,影响光学模组的使用性能。如何提高光学元件接收的光量,提升屏下光学元件的性能,是目前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屏下光学元件能够接收的光量少,光学元件使用性能差的问题。
第一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面板,显示面板的显示区划分为第一显示区和第二显示区,显示面板包括:
衬底;
位于衬底上的阵列层;
位于阵列层远离衬底一侧的显示层,显示层包括多个发光器件,发光器件包括依次堆叠的阳极、发光层和阴极,发光器件包括第一发光器件和第二发光器件,第一发光器件包括第一阳极,第二发光器件包括第二阳极,第一阳极的透光率大于第二阳极的透光率,多个第一发光器件位于第一显示区,多个第二发光器件位于第二显示区;
状态切换层,位于显示层远离显示面板的显示面一侧,且位于第一显示区,在垂直于显示面板方向上,状态切换层与第一发光器件交叠,状态切换层能够在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之间切换,其中,状态切换层在第一状态下的透光率小于其在第二状态下的透光率;
光学元件,位于状态切换层远离显示层一侧,且位于第一显示区。
第二方面,基于同一发明构思,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显示装置,包括:本发明提供的任意一种显示面板。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通过状态切换层的状态切换和第一发光器件的发光与否的相互配合,实现在不使用光学元件时,状态切换层切换为第一状态,第一发光器件正常发光,则第一显示区正常显示,显示面板为全面屏显示;当使用光学元件时,第一发光器件不发光,状态切换层切换为第二状态,环境光也能够依次穿透第一发光器件和状态切换层被光学元件利用,与相关技术相比能够明显提升屏下光学元件接收到的光量,提升光学元件的使用性能。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示意图;
图2为图1中切线A-A′位置处一种可选实施方式截面示意图;
图3为相关技术中显示面板局部截面示意图;
图4为图1中切线A-A′位置处另一种可选实施方式截面示意图;
图5为图1中切线A-A′位置处另一种可选实施方式截面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的另一种可选实施方式截面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的一种可选实施方式局部俯视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的另一种可选实施方式局部俯视示意图;
图9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的另一种可选实施方式局部俯视示意图;
图10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的另一种可选实施方式局部俯视示意图;
图1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的另一种可选实施方式局部俯视示意图;
图1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的另一种可选实施方式膜层结构图;
图13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中状态切换层的控制电路一种可选实施方式示意图;
图14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中状态切换层的控制电路另一种可选实施方式示意图;
图15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更好的理解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进行详细描述。
应当明确,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使用的术语是仅仅出于描述特定实施例的目的,而非旨在限制本发明。在本发明实施例和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使用的单数形式的“一种”、“所述”和“该”也旨在包括多数形式,除非上下文清楚地表示其他含义。
应当理解,本文中使用的术语“和/或”仅仅是一种描述关联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可以表示:单独存在A,同时存在A和B,单独存在B这三种情况。另外,本文中字符“/”,一般表示前后关联对象是一种“或”的关系。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面板,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示意图,图2为图1中切线A-A′位置处一种可选实施方式截面示意图。
如图1所示,显示面板的显示区划分为第一显示区AA1和第二显示区AA2,图1中第二显示区AA2包围第一显示区AA1的情况仅作示意。可选的,也可以是第二显示区AA2半包围第一显示区AA1。第一显示区AA1的形状可以为圆形、椭圆形、三角形、多边形等任意形状,可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设计。
如图2所示,显示面板包括:衬底101;位于衬底101上的阵列层102,阵列层102中包括多个像素电路(图2中未示出),像素电路与发光器件P电连接,用于驱动发光器件P发光;位于阵列层102远离衬底101一侧的显示层103,显示层103包括多个发光器件P,发光器件P包括依次堆叠的阳极、发光层b和阴极c,可选的,发光器件P还包括:空穴注入层、电子注入层、空穴传输层、电子传输层、电子阻挡层、空穴阻挡层中的一层或者多层。多个发光器件P包括第一发光器件P1和第二发光器件P2,第一发光器件P1包括第一阳极a1,第二发光器件P2包括第二阳极a2,第一阳极a1的透光率大于第二阳极b1的透光率,多个第一发光器件P1位于第一显示区AA1,多个第二发光器件P2位于第二显示区AA2。可选的,发光器件的阴极c为透明电极,第一发光器件P1发出的光由阴极出射,第二发光器件P2发出的光也由阴极出射。
继续参考图2所示的,显示面板还包括:状态切换层104,位于显示层103远离显示面板的显示面一侧,且位于第一显示区AA1,其中,显示面板的显示面即为显示面板显示画面的一侧,在垂直于显示面板方向e上,状态切换层104与第一发光器件P1交叠,状态切换层104能够在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之间切换,其中,状态切换层104在第一状态下的透光率小于其在第二状态下的透光率;光学元件105,位于状态切换层104远离显示层103一侧,且位于第一显示区AA1。可选的,光学元件105为摄像头。图2中示意出了光学元件105位于衬底101远离阵列层102的一侧的情况,也即状态切换层104和阵列层102位于光学元件105和显示层103之间。
可选的,在一种实施方式中,光学元件105也可以位于状态切换层104远离显示层103的一侧,此种实施方式中,在光学元件105和显示层103之间不间隔阵列层102。
可选的,如图2示意的,显示面板还包括封装结构106,封装结构106位于显示层103远离阵列层102的一侧。其中,封装结构106可以为薄膜封装,封装结构106包括至少一层有机封装层和至少一层无机封装层,封装结构106能够起到阻隔水氧的作用,防止水氧对显示层103中的发光器件P造成侵害,从而保证发光器件P的使用寿命。显示面板还可以包括偏光片107,偏光片107位于封装结构106之上。
在相关技术的屏下摄像头方案中,如图3中示意的,图3为相关技术中显示面板局部截面示意图。摄像头S′设置在发光器件P′的下方,发光器件P′包括依次堆叠的阳极a′、发光层b′和阴极c′,在阳极a′和阴极c′上施加电压后,发光层b′受到激发而发光,阳极a′通常制作为反射阳极,射向阳极a′的光线会被阳极a′反射后由阴极c′出射,从而能够提升发光器件P′的发光效率。此种方案中射向阳极a′的大部分光线都会被阳极a′反射,阳极a′的透光率非常低,应用在屏下摄像头方案中,通常认为阳极a′不透光,环境光不能穿透发光器件P′,也即发光器件P′所在的区域为非透光区。在显示面板中,通常情况下,与发光器件P′电连接的像素电路DL′(实际像素电路非常复杂,图中仅作简化示意)相应的设置在其下方,在相邻的两个发光器件P′之间的区域内还设置有连接像素电路DL′的多条信号线X′(图中信号线也只做示意性表示),其中,信号线X′包括数据线、扫描线、电源信号线、复位信号线中至少一种。信号线X′也通常采用金属材料制作,所以信号线X′也对环境光有一定的遮挡作用。则在相邻的两个发光器件P′之间、且不设置信号线X′的区域定义为透光区,光线穿过透光区的透过率较高,而显示面板中发光器件P′占据显示区内的绝大部分空间,摄像头S′对应的透光区的面积还是相对较少,导致摄像头S′能够接收的光量较少,影响屏下摄像头方案中摄像头的拍摄性能。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中,第一发光器件P1的第一阳极a1的透光率大于第二发光器件P2的第二阳极a2的透光率,且状态切换层104在第一状态下的透光率小于状态切换层104在第二状态下的透光率,其中,状态切换层104位于第一发光器件P1和光学元件105之间。位于第一显示区AA1的光学元件105可以为摄像头,在显示面板应用中,在不启用摄像头时,第二显示区AA2内的第二发光器件P2正常发光,同时控制状态切换层104为第一状态。状态切换层104在第一状态下的透光率低,虽然第一发光器件P1的第一阳极a1的透光率大于第二发光器件P2的第二阳极a2的透光率,但由于状态切换层104在第一状态下的透光率低,此时第一发光器件P1发出的部分光穿透第一阳极a1后,再能够穿透状态切换层104的光量会比较少。第一发光器件P1发出的大部分光线仍然由阴极c出射,所以第一显示区AA1内的第一发光器件P1也能够正常发光,此时能够实现全面屏显示。当开启摄像头时,第二显示区AA2内的第二发光器件P2正常发光,控制第一显示区AA1内的第一发光器件P1不发光,同时将状态切换层104切换到第二状态。在第二状态下状态切换层104的透光率较高,而且本发明实施例中第一发光器件P1的第一阳极a1的透光率大于第二发光器件P2的第二阳极a2的透光率,在第一发光器件P1不发光时,第一发光器件P1具有一定的透光率,也即环境光不仅能够由相邻的两个第一发光器件P1之间的透光区穿透显示面板的部分膜层后被摄像头利用,而且环境光也能够穿透第一发光器件P1后再穿透状态切换层104,最终被摄像头利用,此时第一发光器件P1所在的区域也为透光区,相当于第一显示区AA1的绝大部分区域均是透光区,能够明显提升屏下摄像头接收到的光量,提升屏下摄像头方案中摄像头的拍摄性能。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通过状态切换层的状态切换和第一发光器件的发光与否的相互配合,实现在不使用光学元件时,状态切换层切换为第一状态,第一发光器件正常发光,则第一显示区正常显示,显示面板为全面屏显示;当使用光学元件时,第一发光器件不发光,状态切换层切换为第二状态,环境光也能够依次穿透第一发光器件和状态切换层被光学元件利用,与相关技术相比能够明显提升光学元件接收到的光量,提升光学元件的使用性能。
在一种实施例中,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中,第一显示区的像素密度与第二显示区的像素密度相同。其中,像素密度即为每英寸所拥有的像素数量。本发明实施例中,通过状态切换层的状态切换和第一发光器件的发光与否的相互配合,实现在使用光学元件时,环境光也能够依次穿透第一发光器件和状态切换层被光学元件利用,光学元件能够接收到的足够的光量,保证光学元件的使用性能。同时,本发明实施例中不需要对第一显示区的像素密度和第二显示区的像素密度做差异性设计,能够保证显示面板显示时画面的分辨率相同。
在一种实施例中,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状态切换层在第一状态下对光线具有反射作用。在第一显示区AA1正常显示时,状态切换层104切换为第一状态,第一发光器件P1的第一阳极a1的透光率大于第二发光器件P2的第二阳极a2的透光率,第一发光器件P1发出的光穿透第一阳极a1的光量会大于第二发光器件P2发出的光穿透第二阳极a2的光量。该实施例中状态切换层104在第一状态下对光线具有反射作用,状态切换层104能够对穿透第一阳极a1的光进行反射,经状态切换层104反射光能够再次穿透第一阳极a1后由阴极c出射,从而提升第一发光器件P1的出光效率,保证第一发光器件P1的出光效率和第二发光器件P2的出光效率大致相同,从而保证第一显示区和第二显示区的亮度大致相同,提升显示均一性,避免出现显示分屏现象。
在一种实施例中,第一阳极为透明阳极,第二阳极为反射阳极。可选的,第一阳极的制作材料包括金属、金属合金、金属氧化物、导电聚合物中一种或多种。其中,金属如铜、金、银、铁、铬、镍、锰、钯、铂等,金属合金可以为上述金属的合金,金属氧化物如氧化铟、氧化锌、氧化铟锡、氧化铟锌等,导电性聚合物如聚苯胺、聚吡咯、聚(3-甲基噻吩)等。第二阳极的制作材料也包括上述金属、金属合金、金属氧化物、导电聚合物中一种或多种。该实施例中第一发光器件的第一阳极制作为透明电极,保证第一阳极能起到电极的作用的同时第一阳极的透光率足够大。在显示面板启用光学元件时,第一发光器件不发光,状态切换层切换为第二状态,状态切换层在第二状态下的透光率大于其在第一状态下的透光率。由于第一发光器件不发光,且第一发光器件的第一阳极为透明电极,环境光能够依次穿透阴极、发光层和第一阳极(即环境光能够穿透第一发光器件),则环境光能够依次穿透第一发光器件和状态切换层后被光学元件利用,明显提升光学元件接收到的光量,提升光学元件的使用性能。在显示面板不启用光学元件时,状态切换层切换为第一状态,第一显示区内的第一发光器件发出的部分光会穿透第一阳极,穿透第一阳极的光会被状态切换层遮挡,第一发光器件发出的光仍然由阴极出射,保证第一显示区正常显示。可选的,当状态切换层在第一状态下对光线具有反射作用时,光线会被状态切换层反射后重新射回第一发光器件内,然后由阴极层出射,从而保证了第一发光器件的出光效率。第二发光器件的第二阳极为反射阳极,在第二显示区显示时,第二发光器件发出的射向第二阳极的光会被第二阳极反射,然后由阴极出射。该实施例中通过状态切换层与透明阳极相配合,也能够保证第一发光器件的出光效率和第二发光器件的出光效率大致相同,能够保证第一显示区和第二显示区的亮度一致。
在一种实施例中,第一阳极的透光率为T,其中T≥60%。该实施例中通过第一阳极与状态切换层相配合,当需要第一发光器件发光时,状态切换层切换为第一状态,保证即使第一阳极透光率较大的情况下,第一发光器件发出的绝大部分光仍然由阴极出射,以实现第一显示区正常显示;当启用光学元件时,控制第一发光器件不发光,状态切换层切换为第二状态,第一阳极的透光率大于等于60%,也即第一阳极的透光率足够大,则环境光穿透第一发光器件的透光率也比较大,环境光穿透第一发光器件之后能够继续穿透在第二状态下的状态切换层,最终被光学元件利用,环境光依次穿透第一发光器件和状态切换层的透过率比较高,能够明显提升屏下光学元件接收到的光量。
在一种实施例中,T≥80%。该实施方式中能够进一步提升第一发光器件的透光率,在启用光学元件时,能够进一步提升环境光依次穿透第一发光器件和状态切换层的透过率,从而进一步提升光学元件接收到的光量。
在一种实施例中,图4为图1中切线A-A′位置处另一种可选实施方式截面示意图,如图4所示,第二阳极a2包括依次堆叠的第一导电层d1、反射层f和第二导电层d2;第一阳极a1包括第一导电层d1。该实施例中,第一阳极a1可以与第二阳极a2的第一导电层d1在同一工艺制成中制作,第一阳极的厚度小于第二阳极的厚度,能够实现第一阳极的透光率大于第二阳极的透光率。而且第一阳极与第二阳极相比,第一阳极不包括反射层,从而进一步保证第一阳极的透光率,在第一发光器件不发光时,环境光穿透第一发光器件具有足够大的透过率,在使用光学元件时、且状态切换层在第二状态下,提升光学元件能够接收的光量。另外,第一阳极的厚度小于第二阳极的厚度,则在显示面板厚度方向上,第一发光器件的厚度小于第二发光器件的厚度,能够在厚度方向上给在第一显示区内设置的状态切换层和/或光学元件预留出一定的空间。可选的,第一导电层的制作材料包括铟锡氧化物(ITO)或者铟镓锌氧化物(IGZO),第二导电层的制作材料包括铟锡氧化物或者铟镓锌氧化物,其中,第一导电层的制作材料和第二导电层的制作材料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反射层的制作材料包括金属银(Ag)。
在一种实施例中,第二阳极包括依次堆叠的ITO、Ag、ITO。第一阳极包括ITO。其中,ITO厚度为10nm,Ag厚度为100nm。
在另一种实施例中,第一阳极包括第二导电层。在另一种实施例中,第一阳极包括第一导电层和第二导电层。在此不再附图示意。
在一种实施例中,图5为图1中切线A-A′位置处另一种可选实施方式截面示意图,如图5所示,光学元件105位于阵列层102远离状态切换层104的一侧。阵列层102包括多个像素电路DL,像素电路DL与发光器件电连接,实际像素电路DL的结构非常复杂,图中仅示意的像素电路DL中的一个晶体管T。该实施例中像素电路相应的设置在发光器件的下方,在第一显示区AA1内,阵列层102和第一发光器件P1之间设置有状态切换层104,需要在状态切换层104上制作过孔K1,来实现第一发光器件P1与像素电路DL之间的电连接。该实施方式中,在不启用光学元件时,控制状态切换层为第一状态,第一发光器件正常发光,能够实现第一显示区和第二显示区同时显示,也即能够实现全面屏显示。在启用光学元件时,控制状态切换层为第二状态,第一发光器件不发光,第一发光器件具有一定的透光率,环境光能够依次穿透第一发光器件、状态切换层和阵列层后被光学元件利用,能够明显提升屏下光学元件接收到的光量。另外,该实施方式阵列层中像素电路的布局不需要做设计上的改变,制作工艺相对简单。
在一种实施例中,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的另一种可选实施方式截面示意图,如图6所示,阵列层102具有凹槽O,凹槽O位于第一显示区AA1,光学元件105位于凹槽O内;阵列层102包括多个像素电路DL,像素电路DL包括与第一发光器件P1电连接的第一像素电路DL1,像素电路DL还包括与第二发光器件P2电连接的第二像素电路DL2,在垂直于显示面板方向e上,第一像素电路DL1与第一发光器件P1不交叠。需要说明的是,实际产品中像素电路结构非常复杂,图6中仅示意出了像素电路中的一个晶体管。该实施方式中,在阵列层具有凹槽,光学元件位于凹槽内,则在光学元件与第一发光器件之间不间隔像素电路,在启用光学元件时,第一发光器件不发光,状态切换层切换为第二状态,环境光依次穿透第一发光器件和状态切换层后,不需要穿透阵列层就能够被光学元件利用,能够减少环境光穿透阵列层造成的光损失,进一步提升光学元件接收到的光量。而且,将光学元件设置在阵列层的凹槽内,能够有利于显示面板厚度的减薄。可选的,该实施例中第一发光器件的第一阳极的厚度小于第二发光器件的第二阳极的厚度,比如第二阳极包括依次堆叠的第一导电层、反射层和第二导电层;第一阳极包括第一导电层和/或第二导电层。第一阳极和第二阳极的差异性设计,也能够在厚度方向上给在凹槽内设置的光学元件预留出一定的空间。
需要说明的是,在图6对应的实施方式中,在垂直于显示面板方向e上,第一像素电路DL1与第一发光器件P1不交叠。可以对阵列层102中像素电路DL的排布方式进行设计,比如将第一像素电路DL1设置在阵列层102中围绕凹槽O的区域内,如图6中示意的,同时设置至少部分第二像素电路DL2与第二发光器件P2之间存在位错,也即在垂直于显示面板的方向e上,第二像素电路DL2与第二发光器件P2的交叠存在位错,从而保证在阵列层102上设置凹槽O后,采用合理的像素电路的排布方式,实现对第一发光器件的驱动和第二发光器件的驱动。该实施例中阵列层的具体的像素电路排布方式在此不做限定,实际中可根据凹槽的具体形状、第一像素电路的个数、第一显示区在显示面板中的位置等因素,对阵列层中的像素电路进行合理的排布设计。
继续参考图6所示的,第一发光器件P1通过第一导线D1与第一像素电路DL1电连接,第一导线D1包括相互电连接的第一子线段D1a和第二子线段D1b,第一子线段D1a位于第一显示区AA1,至少部分第二子线段D1b位于阵列层102。第一发光器件P1的第一阳极a1与第一子线段D1a的一端电连接,第一子线段D1a的另一端与第二子线段D1b的一端电连接,第二子线段D1b的另一端与第一像素电路DL电连接。该实施方式中,第一像素电路DL1与第一发光器件P1不交叠,为了保证第一发光器件P1与第一像素电路DL1之间的电连接,在显示面板中设置第一导线D1,如图6所示的,在与第二显示区AA2相邻的位置处,第一导线D1由第一阳极a1引出后,从光学元件105的外侧绕线后与第一像素电路DL1电连接。对于在不与第二显示区AA2相邻的第一发光器件P1来说,与其电连接的第一导线D1需要先在第一显示区AA1内绕线之后,延伸到第一显示区AA1的边缘位置后(也即第一子线段会在第一显示区AA1内绕线,然后延伸到第一显示区AA1的边缘),再从光学元件105的外侧绕线后与第一像素电路DL1电连接,对于此种绕线情况,在此仅做文字性说明,不再附图示意。
可选的,第一子线段D1a的制作材料包括透明导电材料。透明导电材料包括铟锡氧化物(ITO)、铟镓锌氧化物(IGZO)、纳米银线中至少一种。第一子线段D1a在在第一显示区AA1内绕线时,至少部分第一子线段D1a需要在相邻的两个第一发光器件P1之间走线,第一子线段D1a的制作材料包括透明导电材料,则光穿透第一子线段D1a的透过率较高,该实施方式在启用光学元件105时,能够保证相邻两个第一发光器件P1之间的透光区的透光率,避免第一子线段的设置导致环境光穿透第一显示区AA1时造成较大的光损失。
在一种实施例中,第一子线段D1a与第一阳极a1同层同材料制作。该实施方式能够保证光穿透第一子线段D1a的透过率较高,在启用光学元件105时,能够保证相邻两个第一发光器件P1之间的透光区的透光率,避免第一子线段的设置导致环境光穿透第一显示区AA1时造成较大的光损失。同时,第一子线段D1a与第一阳极a1能够在同一工艺制程中采用相同材料制作,制作工艺简单。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中,可以在第一显示区内设置一整层的状态切换层,或者也可以将状态切换层划分为多个状态切换单元,对应状态切换层的具体设置方式将在下述实施例中进行举例说明。
在一种实施例中,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的一种可选实施方式局部俯视示意图。如图7所示,在与显示面板平行的平面上状态切换层104为连续结构;图7为显示面板的局部俯视图,俯视方向与垂直于显示面板的方向相同,从图中可以看出,在垂直于显示面板方向上,状态切换层104与所有的第一发光器件P1交叠。俯视图中第一显示区AA1和状态切换层104的形状仅做示意性表示。该实施方式中,在第一显示区内设置一层连续结构的状态切换层,状态切换层不需要再第一显示区内做区域的差异制作,制作工艺简单。而且控制状态切换层进行状态切换时,能够实现对第一显示区内的状态切换层整体控制,第一显示区内所有的第一发光器件对应的状态切换层的切换规律相同,显示面板的显示控制方式也更加简单。即在不启用光学元件时,控制所有的第一发光器件都发光,状态切换层切换为第一状态,能够实现全面屏显示;在启用光学元件时,控制所有的第一发光器件都不发光,状态切换层切换为第二状态,实现提升第一显示区的透光率,提升光学元件接收的光量。
在一种实施例中,图8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的另一种可选实施方式局部俯视示意图。如图8所示,第一显示区AA1包括像素区Z和包围像素区Z的非像素区FZ,其中,第一发光器件P1位于像素区Z;非像素区FZ即为相邻的两个第一发光器件P1之间的间隔区域。结合上述图2中的截面示意图进行理解,在显示层103中还包括像素定义层PDL,像素定义层PDL用于间隔各个相邻的第一发光器件P1,像素定义层PDL包括开口区(未标示)和非开口区(未标示),像素区Z也即开口区,非像素区FZ也即非开口区。状态切换层104包括多个状态切换单元104Y,图8为显示面板的局部俯视图,俯视方向与垂直于显示面板的方向相同,从图中可以看出,在垂直于显示面板方向上,至少部分非像素区Z与状态切换单元104Y不交叠。该实施方式中,将状态切换层划分为多个状态切换单元,至少部分非像素区域状态切换单元不交叠。也即在第一显示区内,至少部分非像素区在膜层结构上不包括状态切换层,在环境光穿透该部分非像素区时不需要穿透状态切换层,从而能够增大环境光穿透该部分非像素区的透过率,进一步增加屏下光学元件接收的光量。
在垂直于显示面板方向上,一个状态切换单元与n个第一发光器件交叠,n≥2。继续参考图8所示的,图8仅以一个状态切换单元104Y与4个第一发光器件P1交叠进行示意。在第一显示区AA1内,与各个状态切换单元104Y相交叠的第一发光器件P1的个数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该实施方式中,一个状态切换单元与多个第一发光器件交叠,在显示面板应用时,状态切换单元切换为第一状态,配合第一发光器件发光,实现该状态切换单元所在区域正常显示;状态切换单元切换为第二状态,配合第一发光器件不发光,实现该状态切换层所在区域透光率较大。将状态切换层切换为多个状态切换单元后,相当于将第一显示区划分为多个与状态切换单元相对应的单元显示区(即一个状态切换单元对应一个单元显示区),通过相互交叠的状态切换单元和第一发光器件相互配合,能够实现对各个单元显示区的单独控制,比如能够实现部分单元显示区正常显示,同时剩余部分单元显示区不显示(当该部分单元显示区不显示时,也即其能够作为透光区使用,用于提升屏下光学元件接收的光量)。通过部分单元显示区正常显示,同时剩余部分单元显示区不显示,能够实现显示的多样化。同时,在启用光学元件时,能够通过控制不进行显示的单元显示区的数量,实现对光学元件接收的光量的控制。
在一种实施例中,图9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的另一种可选实施方式局部俯视示意图。如图9所示,在垂直于显示面板方向上,一个第一发光器件P1与一个状态切换单元104Y交叠。一个状态切换单元与一个第一发光器件交叠,在显示面板应用时,第一发光器件发光,配合状态切换单元切换为第一状态,实现第一发光器件所在区域正常显示;第一发光器件不发光,配合状态切换单元切换为第二状态,实现第一发光器件所在区域透光率较大。另外,该实施方式通过对状态切换层进行区域划分,一个状态切换单元对应一个第一发光器件,相当于将第一显示区划分为多个与第一发光器件相对应的单元显示区,通过交叠的状态切换单元和第一发光器件相互配合,能够实现对各个单元显示区的单独控制。该实施方式在相邻的两个第一发光器件之间的区域(即非像素区)可以不设置状态切换层,在环境光穿透该部分非像素区时不需要穿透状态切换层,从而能够增大环境光穿透该部分非像素区的透过率,进一步增加屏下光学元件接收的光量。
在一种实施例中,图10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的另一种可选实施方式局部俯视示意图。如图10所示,至少两个相邻的状态切换单元104Y通过联通部LT相连接,组成状态切换单元组104YZ。图中仅以一个状态切换单元104Y与4个第一发光器件P1交叠进行示意。比如在以电信号的方式控制状态切换单元104Y在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之间进行切换时,联通部LT的设置实现状态切换单元组内的所有的状态切换单元104Y之间的联通,在通过电信号控制状态切换时,能够保证状态切换单元组内的各个状态切换单元104Y的各个部位均匀的进行状态切换,并且有利于提升状态切换层的状态切换速度。
在一种实施例中,联通部的制作材料和状态切换单元的制作材料相同,联通部可以与状态切换单元在同一工艺制程中采用相同的材料制作,制作工艺简单。在一种实施例中,联通部的制作材料包括透明导电材料。本发明实施例中状态切换单元与第一发光器件交叠,则至少部分的联通部的位于相邻的两个第一发光器件之间的区域(即非像素区),联通部的制作材料包括透明导电材料,能够保证通过联通部连接的两个状态切换单元之间的导电性能,同时保证环境光穿透联通部的透过率较高,联通部的设置不会影响屏下光学元件接收的光量。
在一种实施例中,图1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的另一种可选实施方式局部俯视示意图。如图11所示,多个状态切换单元104Y包括第一状态切换单元104Ya和第二状态切换单元104Yb,在由第二显示区AA2指向第一显示区AA1的方向上,第二状态切换单元104Yb位于第一状态切换单元104Ya远离第二显示区AA2的一侧;显示面板具有第一使用状态,在第一使用状态下:第一状态切换单元104Ya和第二状态切换单元104Yb中,一者为第一状态,另一者为第二状态。图11中第一显示区AA1的形状仅做示意,图中示意第一状态切换单元104Ya和第二状态切换单元104Yb各自均与4个第一发光器件P1交叠,实际与第一状态切换单元104Ya和第二状态切换单元104Yb交叠的第一发光器件P1的个数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以图11示意的为例,在一种第一使用状态下:第一状态切换单元104Ya为第一状态,与第一状态切换单元104Ya交叠的第一发光器件P1可以发光也可以不发光,第二状态切换单元104Yb为第二状态,与第二状态切换单元104Yb对应的第一发光器件P1不发光,则在该种使用状态下,环境光穿透第二状态切换单元104Yb对应的区域的透过率较大,环境光穿透第一状态切换单元104Ya对应的区域的透过率小,甚至不能被光学元件所利用。在另一种第一使用状态下:第二状态切换单元104Yb为第一状态,与第二状态切换单元104Yb交叠的第一发光器件P1可以发光也可以不发光,第一状态切换单元104Ya为第二状态,与第一状态切换单元104Ya对应的第一发光器件P1不发光,则在该种使用状态下,环境光穿透第一状态切换单元104Ya对应的区域的透过率较大,环境光穿透第二状态切换单元104Yb对应的区域的透过率小,甚至不能被光学元件所利用。上述两种第一使用状态下,屏下光学元件接收到光量不同,且屏下光学元件能够接收光的区域也不同。显示面板还具有第二使用状态,在第二使用状态下,第一状态切换单元104Ya和第二状态切换单元104Yb均为第二状态,与第一状态切换单元104Ya和第二状态切换单元104Yb对应的第一发光器件P1均不发光,则在该种使用状态下,环境光穿透第一状态切换单元104Ya对应的区域的透过率较大,且环境光穿透第二状态切换单元104Yb对应的区域的透过率也较大。该实施方式中能够通过控制第一状态切换单元和与其交叠的第一发光器件相互配合、控制第二状态切换单元和与其交叠的第一发光器件相互配合,实现显示面板具有不同的使用状态,在不同的使用状态下,屏下光学元件接收环境光的区域不同,比如光学元件为摄像头时,能够实现在不同的使用状态下,摄像头的拍摄具有不同的视角,该实施方式能够实现屏下摄像头在不同的拍摄视角下进行切换。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中,可以通过向状态切换层施加电压来实现状态切换层在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之间的切换。在一种实施例中,图1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的另一种可选实施方式膜层结构图,如图12所示,状态切换层104包括第一电压端V1和第二电压端V2;阵列层102包括第一电压信号线VX1和第二电压信号线VX2,第一电压信号线VX1用于提供第一电压信号,第二电压信号线VX2用于提供第二电压信号,第一电压端V1与第一电压信号线VX1电连接,第二电压端V2与第二电压信号线VX2电连接。其中,第一电压信号和第二电压信号的大小不同。可选的,当不启用光学元件时,第一电压端V1和第二电压端V2均不接收电压信号,状态切换层104为第一状态;当启用光学元件时,第一电压端V1接收第一电压信号线VX1上提供的第一电压信号,第二电压端V2接收第二电压信号线VX2上提供第二电压信号,状态切换层10切换为第二状态。
可选的,显示面板还包括驱动芯片,第一电压信号线VX1和第二电压信号线VX2各自与驱动芯片上的引脚电连接,从而实现驱动芯片对状态切换层104的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的切换。
继续参考图12中示意的,阵列层103包括多个晶体管,晶体管包括有源层w,源极s,漏极d、栅极g,阵列层包括半导体层、栅极金属层、源漏金属层,其中,有源层w位于半导体层,栅极g位于栅极金属层,源极s和漏极d位于源漏金属层。图中仅以第一电压信号线VX1和第二电压信号线VX2均与晶体管的源极s和漏极d位于同一膜层进行示意。在一种实施例中,第一电压信号线VX1和第二电压信号线VX2与晶体管的栅极g位于同一膜层。
图12仅以图7实施例对应的状态切换层为例进行说明。在第一显示区AA1内状态切换层104为连续结构的实施例中,状态切换层104包括至少一个第一电压端V1和至少一个第二电压端V2,通过控制在第一电压端V1和第二电压端V2上施加的电压信号,来实现状态切换层104在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之间进行切换。
在图8、图9和图11对应的实施例中,状态切换层104包括多个状态切换单元104Y,每个状态切换单元均包括至少一个第一电压端V1和至少一个第二电压端V2,通过控制在第一电压端V1和第二电压端V2上施加的电压信号,来实现状态切换单元104Y在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之间进行切换。
在图10对应的实施例中,也可以是每个状态切换单元均包括至少一个第一电压端V1和至少一个第二电压端V2。也可以是一个状态切换单元组104YZ包括一个第一电压端V1和一个第二电压端V2。
在一种实施例中,图13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中状态切换层的控制电路一种可选实施方式示意图。如图13所示,状态切换层104包括第一电压端V1和第二电压端V2;阵列层还包括第一控制单元CK1和第二控制单元CK2,第一控制单元CK1的输入端11与第一电压信号线VX1电连接,第一控制单元CK1的输出端12与第一电压端V1电连接,第二控制单元CK2的输入端21与第二电压信号线VX2电连接,第二控制单元CK2的输出端22与第二电压端V2电连接;阵列层还包括控制信号线XCK,第一控制单元CK1的控制端13和第二控制单元CK2的控制端23均与控制信号线XCK电连接。
可选的,如图14所示,图14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中状态切换层的控制电路另一种可选实施方式示意图。第一控制单元CK1包括第一晶体管T1,第一晶体管T1的控制端(也即晶体管的栅极)与控制信号线XCK电连接,第一晶体管T1的第一端(比如源极端)与第一电压信号线VX1电连接,第一晶体管T1的第二端(比如漏极端)与第一电压端V1电连接。第二控制单元CK2包括第二晶体管T2,第二晶体管T2的控制端(也即晶体管的栅极)与控制信号线XCK电连接,第二晶体管T2的第一端(比如源极端)与第二电压信号线VX2电连接,第二晶体管T2的第二端(比如漏极端)与第二电压端V2电连接。
上述图13或者图14对应的实施例示意的通过第一控制单元和第二控制单元的共同控制来实现状态切换层的状态切换,同样适用于图8、图9和图11对应的实施例,状态切换层包括多个状态切换单元,每个状态切换单元的状态切换可以通过第一控制单元和第二控制单元的共同控制来实现,在此不再赘述。
在一种实施例中,状态切换层包括电致变色薄膜。可选的,电致变色薄膜的制作材料包括无机电致变色材料,比如氧化钨或者氧化镍。可选的,电致变色薄膜的制作材料也可以包括有机电致变色材料。在状态切换层的第一电压端和第二电压端上不施加电压信号时,状态切换层为第一状态;当向状态切换层的第一电压端和第二电压端上施加电压信号时,状态切换层切换为第二状态。电致变色薄膜在外电场的作用下自身颜色能够发生可逆的变化,状态切换层的状态切换容易控制,且通过电压信号来控制,状态转换的速度快。
基于同一发明构思,本发明还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图15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示意图。如图15所示,显示装置包括本发明任意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100。其中,显示面板100的具体结构已经在上述实施例中进行了详细说明,此处不再赘述。当然,图15所示的显示装置仅仅为示意说明,该显示装置可以是例如手机、平板计算机、笔记本电脑、电纸书或电视机等任何具有显示功能的电子设备。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保护的范围之内。

Claims (18)

1.一种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面板的显示区划分为第一显示区和第二显示区,所述显示面板包括:
衬底;
位于衬底上的阵列层;
位于所述阵列层远离所述衬底一侧的显示层,所述显示层包括多个发光器件,所述发光器件包括依次堆叠的阳极、发光层和阴极,所述发光器件包括第一发光器件和第二发光器件,所述第一发光器件包括第一阳极,所述第二发光器件包括第二阳极,所述第一阳极的透光率大于所述第二阳极的透光率,多个所述第一发光器件位于所述第一显示区,多个所述第二发光器件位于所述第二显示区;
状态切换层,位于所述显示层远离所述显示面板的显示面一侧,且位于所述第一显示区,在垂直于所述显示面板方向上,所述状态切换层与所述第一发光器件交叠,所述状态切换层能够在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之间切换,其中,所述状态切换层在所述第一状态下的透光率小于其在所述第二状态下的透光率;
光学元件,位于所述状态切换层远离所述显示层一侧,且位于所述第一显示区;
所述第一显示区包括像素区和包围所述像素区的非像素区,其中,所述第一发光器件位于所述像素区;
所述状态切换层包括多个状态切换单元,在垂直于所述显示面板方向上,至少部分所述非像素区与所述状态切换单元不交叠。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
在垂直于所述显示面板方向上,一个所述第一发光器件与一个所述状态切换单元交叠。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
在垂直于所述显示面板方向上,一个所述状态切换单元与n个所述第一发光器件交叠,n≥2。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
至少两个相邻的所述状态切换单元通过联通部相连接,组成状态切换单元组。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联通部的制作材料和所述状态切换单元的制作材料相同,
或者,所述联通部的制作材料包括透明导电材料。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
多个所述状态切换单元包括第一状态切换单元和第二状态切换单元,在由所述第二显示区指向所述第一显示区的方向上,所述第二状态切换单元位于所述第一状态切换单元远离所述第二显示区的一侧;
所述显示面板具有第一使用状态,在所述第一使用状态下:所述第一状态切换单元和所述第二状态切换单元中,一者为所述第一状态,另一者为所述第二状态。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状态切换层包括第一电压端和第二电压端;
所述阵列层包括第一电压信号线和第二电压信号线,所述第一电压信号线用于提供第一电压信号,所述第二电压信号线用于提供第二电压信号,
所述第一电压端与所述第一电压信号线电连接,所述第二电压端与所述第二电压信号线电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阵列层还包括第一控制单元和第二控制单元,所述第一控制单元的输入端与所述第一电压信号线电连接,所述第一控制单元的输出端与所述第一电压端电连接,所述第二控制单元的输入端与所述第二电压信号线电连接,所述第二控制单元的输出端与所述第二电压端电连接;
所述阵列层还包括控制信号线,所述第一控制单元的控制端和所述第二控制单元的控制端均与所述控制信号线电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状态切换层包括电致变色薄膜。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状态切换层在所述第一状态下对光线具有反射作用。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阳极为透明阳极,所述第二阳极为反射阳极。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阳极的透光率为T,其中T≥60%。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阳极包括依次堆叠的第一导电层、反射层和第二导电层;
所述第一阳极包括所述第一导电层和/或所述第二导电层。
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光学元件位于所述阵列层远离所述状态切换层的一侧。
1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阵列层具有凹槽,所述凹槽位于所述第一显示区,所述光学元件位于所述凹槽内;
所述阵列层包括多个像素电路,所述像素电路包括与所述第一发光器件电连接的第一像素电路,在垂直于所述显示面板方向上,所述第一像素电路与所述第一发光器件不交叠。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发光器件通过第一导线与所述第一像素电路电连接,所述第一导线包括相互电连接的第一子线段和第二子线段,所述第一子线段位于所述第一显示区,至少部分所述第二子线段位于所述阵列层,其中,所述第一子线段的制作材料包括透明导电材料。
17.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发光器件通过第一导线与所述第一像素电路电连接,所述第一导线包括相互电连接的第一子线段和第二子线段,所述第一子线段位于所述第一显示区,至少部分所述第二子线段位于所述阵列层,其中,所述第一子线段与所述第一阳极同层同材料制作。
18.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至17任一项所述的显示面板。
CN201910912904.4A 2019-09-25 2019-09-25 一种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Active CN110649074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912904.4A CN110649074B (zh) 2019-09-25 2019-09-25 一种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US16/729,239 US10985224B2 (en) 2019-09-25 2019-12-27 Display panel and display device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912904.4A CN110649074B (zh) 2019-09-25 2019-09-25 一种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649074A CN110649074A (zh) 2020-01-03
CN110649074B true CN110649074B (zh) 2021-10-01

Family

ID=6899212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912904.4A Active CN110649074B (zh) 2019-09-25 2019-09-25 一种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US (1) US10985224B2 (zh)
CN (1) CN110649074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752249B (zh) * 2019-11-20 2022-08-09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显示装置及其控制方法,显示面板
CN111179864B (zh) * 2020-01-16 2023-04-21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像素驱动电路及其驱动方法、显示装置、电子设备
CN111833737A (zh) * 2020-05-14 2020-10-27 昆山国显光电有限公司 柔性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11736401B (zh) * 2020-06-30 2021-11-16 联想(北京)有限公司 光学面板、图像采集设备及图像采集方法
CN115425061A (zh) * 2020-09-30 2022-12-02 武汉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14373784A (zh) * 2020-10-14 2022-04-19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显示装置及电子设备
KR20220059684A (ko) * 2020-11-03 2022-05-10 주식회사 엘엑스세미콘 디스플레이패널 구동 장치 및 방법, 그리고, 디스플레이장치
KR20220084469A (ko) * 2020-12-14 2022-06-21 엘지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표시 패널 및 이를 포함한 표시 장치
CN112928149A (zh) * 2021-04-02 2021-06-08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和电子设备
CN113394352B (zh) * 2021-06-11 2023-07-28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发光器件及其制作方法、显示装置
CN113471220B (zh) * 2021-06-30 2022-09-20 武汉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阵列基板、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13571664B (zh) * 2021-07-22 2023-11-21 武汉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及其制作方法、显示装置
CN116360130A (zh) * 2021-12-23 2023-06-30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及装置、控制方法、控制模块
CN114690300B (zh) * 2022-04-20 2023-10-17 武汉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644895A (zh) * 2017-09-22 2018-01-30 上海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有机发光显示面板、其制备方法、驱动方法及显示装置
CN108254963A (zh) * 2018-03-20 2018-07-06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面板、显示组件、显示装置及其驱动方法
CN108376696A (zh) * 2017-09-30 2018-08-07 云谷(固安)科技有限公司 终端及显示屏
CN108717244A (zh) * 2018-05-18 2018-10-30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显示装置及其控制方法、存储介质
EP3240037B1 (en) * 2016-04-29 2019-03-27 LG Display Co., Ltd. Display for personal immersion apparatus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6583153A (zh) 2017-07-21 2023-08-11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电致发光显示面板、显示装置及其获取图像显示方法
KR20200089380A (ko) * 2019-01-16 2020-07-27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표시 장치 및 그 제조방법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3240037B1 (en) * 2016-04-29 2019-03-27 LG Display Co., Ltd. Display for personal immersion apparatus
CN107644895A (zh) * 2017-09-22 2018-01-30 上海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有机发光显示面板、其制备方法、驱动方法及显示装置
CN108376696A (zh) * 2017-09-30 2018-08-07 云谷(固安)科技有限公司 终端及显示屏
CN108254963A (zh) * 2018-03-20 2018-07-06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面板、显示组件、显示装置及其驱动方法
CN108717244A (zh) * 2018-05-18 2018-10-30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显示装置及其控制方法、存储介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210091147A1 (en) 2021-03-25
CN110649074A (zh) 2020-01-03
US10985224B2 (en) 2021-04-2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649074B (zh) 一种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US11550181B2 (en) Display device and electronic device
US10903291B2 (en) Terminals and display screens
US11367851B2 (en) Display panel and display device
CN109637417B (zh) 显示面板及其驱动方法、显示装置
CN111063720B (zh)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US11322551B2 (en) Display panel and display device
US11614669B2 (en) Array substrate and preparation method thereof, display panel and driving method thereof
CN111785853B (zh) 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US11217643B2 (en) Display screens and electronic devices having electrovariable light transmittance material
TWI712029B (zh) 顯示裝置,及顯示裝置的驅動方法
US11980068B2 (en) Display panel and display device with multiplexed photosensitive and display region
US11404531B2 (en) Display screens and display terminals
CN107507853B (zh) 一种有机发光显示面板、其制作方法及显示装置
CN110034128B (zh) 显示装置及其驱动方法
EP4068384A1 (en) Display substrate and display apparatus
CN113764488B (zh) 显示装置
CN112086492A (zh) 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10164940B (zh) 有机发光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CN112038380A (zh) 显示基板及显示装置
CN215815880U (zh)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11834430B (zh)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12382646B (zh) Oled显示面板及触控显示屏幕
CN112133199B (zh) 一种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CN113096582B (zh) 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11105

Address after: No.8, liufangyuan Henglu, Donghu New Technology Development Zone, Wuhan City, Hubei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WUHAN TIANMA MICRO-ELECTRONICS Co.,Ltd.

Patentee after: Wuhan Tianma Microelectronics Co.,Ltd. Shanghai Branch

Address before: Room 509, building 1, No. 6111, Longdong Avenue, Pudong New Area, Shanghai, 201201

Patentee before: SHANGHAI TIANMA AM-OLED Co.,Ltd.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