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581650A - 一种电源控制电路及电器设备 - Google Patents

一种电源控制电路及电器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581650A
CN110581650A CN201910963037.7A CN201910963037A CN110581650A CN 110581650 A CN110581650 A CN 110581650A CN 201910963037 A CN201910963037 A CN 201910963037A CN 110581650 A CN110581650 A CN 11058165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esistor
power supply
capacitor
voltage
control circui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0963037.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陈嘉琪
杨昆
陈育新
张秋俊
巨姗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ree Electric Appliances Inc of Zhuhai
Original Assignee
Gree Electric Appliances Inc of Zhuhai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ree Electric Appliances Inc of Zhuhai filed Critical Gree Electric Appliances Inc of Zhuhai
Priority to CN201910963037.7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0581650A/zh
Publication of CN11058165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581650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M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BETWEEN AC AND AC, BETWEEN AC AND DC, OR BETWEEN DC AND DC, AND FOR USE WITH MAINS OR SIMILAR POWER SUPPLY SYSTEMS; CONVERSION OF DC OR AC INPUT POWER INTO SURGE OUTPUT POWER; CONTROL OR REGULATION THEREOF
    • H02M3/00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 H02M3/22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 H02M3/24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 H02M3/28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to produce the intermediate ac
    • H02M3/325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to produce the intermediate ac using devices of a triode or a transistor type requiring continuous application of a control signal
    • H02M3/335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to produce the intermediate ac using devices of a triode or a transistor type requiring continuous application of a control signal using semiconductor devices only
    • H02M3/33507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to produce the intermediate ac using devices of a triode or a transistor type requiring continuous application of a control signal using semiconductor devices only with automatic control of the output voltage or current, e.g. flyback converters
    • H02M3/33523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to produce the intermediate ac using devices of a triode or a transistor type requiring continuous application of a control signal using semiconductor devices only with automatic control of the output voltage or current, e.g. flyback converters with galvanic isolation between input and output of both the power stage and the feedback loop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M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BETWEEN AC AND AC, BETWEEN AC AND DC, OR BETWEEN DC AND DC, AND FOR USE WITH MAINS OR SIMILAR POWER SUPPLY SYSTEMS; CONVERSION OF DC OR AC INPUT POWER INTO SURGE OUTPUT POWER; CONTROL OR REGULATION THEREOF
    • H02M1/00Details of 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 H02M1/0003Details of control, feedback or regulation circuits
    • H02M1/0009Devices or circuits for detecting current in a converter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M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BETWEEN AC AND AC, BETWEEN AC AND DC, OR BETWEEN DC AND DC, AND FOR USE WITH MAINS OR SIMILAR POWER SUPPLY SYSTEMS; CONVERSION OF DC OR AC INPUT POWER INTO SURGE OUTPUT POWER; CONTROL OR REGULATION THEREOF
    • H02M1/00Details of 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 H02M1/0003Details of control, feedback or regulation circuits
    • H02M1/0032Control circuits allowing low power mode operation, e.g. in standby mode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B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BUILDINGS, e.g. HOUSING, HOUSE APPLIANCES OR RELATED END-USER APPLICATIONS
    • Y02B70/00Technologies for an efficient end-user side electric power management and consumption
    • Y02B70/10Technologies improving the efficiency by using switched-mode power supplies [SMPS], i.e. efficient power electronics conversion e.g. power factor correction or reduction of losses in power supplies or efficient standby mod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Dc-Dc Converters (AREA)

Abstract

一种电源控制电路,包括:变压器、开关电源模块、电流检测模块、稳压模块和脉冲电流发生器;变压器包括初级线圈、次级线圈和辅助线圈,初级线圈与电源连接,次级线圈与负载连接;电流检测模块分别与负载和脉冲电流发生器连接;脉冲电流发生器与次级线圈连接,开关电源模块分别与初级线圈和辅助线圈连接。通过对负载电流的检测,控制开关电源模块的工作频率,即控制开关电源模块内置开关的导通关断频率,进而控制变压器次级线圈的输出电压,在负载处于待机状态即轻载时使开关电源模块处于低频工作模式,实现了开关电源模块的低功耗,节省了能源;且在负载处于工作状态即重载时使开关电源模块处于高频工作模式,保障了负载正常运行。

Description

一种电源控制电路及电器设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家用电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电源控制电路及电器设备。
背景技术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家用电器行业也在向着环保、节能、安全、低价的方向发展。目前很多常用的家用电器例如:蒸烤双能机、空调等家用电器在待机状态时,家用电器内部的部分电路或器件仍然需要供电电源为其供电,这就造成了家用电器在待机状态下功耗较高,进而造成了能源的浪费。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电器设备在待机过程中功耗较高、浪费能源的缺陷,从而提供一种电源控制电路,包括:变压器、开关电源模块、电流检测模块、稳压模块和脉冲电流发生器;
所述变压器包括:初级线圈、次级线圈和辅助线圈,所述初级线圈的一端与供电电源连接,其另一端与所述开关电源模块的第一端口连接,所述次级线圈与负载连接;
所述电流检测模块的输入端与所述负载的一端连接,其输出端与所述脉冲电流发生器的输入端连接,用于检测所述负载的电流信号,并将所述电流信号发送至所述脉冲电流发生器;
所述脉冲电流发生器的输出端与所述次级线圈连接,依据所述电流检测模块的电流信号输出脉冲信号;
所述开关电源模块的控制端口通过所述稳压模块与所述辅助线圈连接,用于接收所述辅助线圈输出的电压信号,并根据所述电压信号控制所述开关电源模块中内置开关的导通或关断;
所述开关电源模块的检测端口与所述辅助线圈连接,接收所述脉冲信号在所述辅助线圈的感应脉冲信号,根据所述感应脉冲信号控制所述开关电源模块的工作频率。
进一步地,所述稳压模块包括:第一电阻和第二电阻;
所述第一电阻一端与所述辅助线圈连接,其另一端与所述第二电阻的一端连接;
所述第二电阻的另一端接地;
所述控制端口与所述第一电阻和所述第二电阻的连接端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稳压模块还包括:整流二极管;
所述第一电阻通过所述整流二极管与所述辅助线圈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电流检测模块包括:电流采样单元、基准电压单元和比较单元;
所述电流采样单元的输入端与所述负载的一端连接,其输出端与所述比较单元的第一输入端连接,
所述基准电压单元的输出端与所述比较单元的第二输入端连接;
所述比较单元的输出端与所述脉冲电流发生器的输入端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电流采样电路包括:第三电阻、第四电阻、第五电阻、第六电阻、第七电阻、第八电阻及运算放大器;
所述第三电阻的一端与所述电流采样电路的输入端连接,所述第三电阻的另一端分别与所述第四电阻的一端及所述第五电阻的一端连接,所述第四电阻的另一端接地,所述第五电阻的另一端分别与所述第六电阻的一端及所述运算放大器的正向输入端连接,所述第六电阻的另一端外接电平信号,所述运算放大器的负向输入端分别与所述第七电阻的一端及所述第八电阻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七电阻的另一端接地,所述运算放大器的输出端分别与所述第八电阻的另一端和所述电流采样电路的输出端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电流采样电路还包括:第九电阻、第十电阻、第十一电阻、第一电容、第二电容及第三电容;
所述第九电阻和所述第四电阻并联,所述第十电阻的一端与所述运算放大器的输出端连接,所述第十电阻的另一端接地,所述运算放大器的输出端通过所述第十一电阻与所述电流采样单元的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一电容与所述第八电阻并联,所述第二电容的一端与所述电流采样单元的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二电容的另一端接地,所述第三电容的一端与所述运算放大器的正向输入端连接,所述第三电容的另一端接地。
进一步地,所述基准电压单元包括:第十二电阻、第十三电阻、第十四电阻及第一稳压子单元;
所述第十二电阻的一端外接电平信号,另一端分别与所述第十三电阻的一端、第一稳压子单元的第一端及所述比较单元的第二输入端连接,所述第一稳压子单元的第二端分别与所述第十三电阻的另一端及所述第十四电阻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稳压子单元的第三端与所述第十四电阻的另一端接地。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稳压子单元为TL431芯片。
进一步地,所述比较单元包括:比较器,
所述比较器的第一输入端与所述电流采样电路的输出端连接,第二输入端与所述基准电压单元的输出端连接,输出端与所述脉冲电流发生器的输入端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比较单元还包括:第十五电阻、第十六电阻、第四电容、第五电容及第六电容;
所述第十五电阻的一端与所述比较单元的第一输入端连接,所述第十五电阻的另一端与所述比较器的第一输入端连接,所述第十六电阻的一端与所述比较器的输出端连接,所述第十六电阻的另一端与所述比较单元的输出端连接,所述第四电容的一端与所述比较器的第二输入端连接,所述第四电容的另一端接地,所述第五电容的一端与所述比较器的第一输入端连接,所述第五电容的另一端接地,所述第六电容的一端分别与所述比较器的输出端和所述第十六电容的一端连接,所述第六电容的另一端接地。
进一步地,所述开关电源模块还包括:
电压检测端口,其与所述变压器的初级线圈连接,用于检测所述开关电源模块的电压信号,并根据所述电压信号对所述开关电源模块进行电压保护。
进一步地,所述电源控制电路还包括:
续流二极管,其一端与所述变压器的次级线圈的一端连接,其另一端与所述负载相应端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电源控制电路还包括:
第七电容,其两端分别与所述供电电源的两端连接;和/或
第八电容,其一端与所述负载的一端连接,其另一端接地。
相应地,本发明还提供一种电器设备,包括上述电源控制电路,还包括:供电电源、电器设备主体;
所述供电电源通过所述电源控制电路向所述电器设备主体供电。
本发明技术方案,具有如下优点:
本发明提供的电源控制电路及电器设备,通过对负载电流的检测,控制开关电源模块的工作频率,即控制开关电源模块内置开关的导通关断频率,进而控制变压器次级线圈的输出电压,在负载处于待机状态即轻载时使开关电源模块处于低频工作模式,实现了开关电源模块的低功耗待机,节省了能源;且在负载处于工作状态即重载时使开关电源模块处于高频工作模式,保障了负载正常运行。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的电源控制电路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的电流检测模块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的脉冲信号的波形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的电器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本发明实施例的第一方面提供电源控制电路2,请参照图1,包括:一种电源控制电路2,包括:变压器T、开关电源模块U1、电流检测模块U3、稳压模块U4和脉冲电流发生器U2。变压器T包括:初级线圈、次级线圈和辅助线圈,初级线圈的一端与供电电源AC连接,其另一端与开关电源模块U1的第一端口D连接,次级线圈与负载RL连接。电流检测模块U3的输入端与负载RL的一端连接,其输出端与脉冲电流发生器U2的输入端连接,用于检测负载RL的电流信号,并将电流信号发送至脉冲电流发生器U2。脉冲电流发生器U2的输出端与次级线圈连接,依据电流检测模块U3的电流信号输出脉冲信号。开关电源模块U1的控制端口VS通过稳压模块U4与辅助线圈连接,用于接收辅助线圈输出的电压信号,并根据电压信号控制开关电源模块U1中内置开关的导通或关断。开关电源模块U1的检测端口CS与辅助线圈连接,接收脉冲信号在辅助线圈的感应脉冲信号,根据感应脉冲信号控制开关电源模块U1的工作频率。
上述开关电源模块U1中设有内置开关。具体的,该内置开关可以为MOS管,开关电源模块U1通过控制MOS管的关断或导通,实现对变压器次级线圈输出电压的控制。根据电磁感应原理,当MOS管导通时,变压器T初级线圈储能;当MOS关断时,变压器T初级线圈储存的能量传递至次级线圈。
如图1所示,开关电源模块U1的第一端口D与MOS管的漏极端口连接,即MOS管的漏极端口通过开关电源模块U1的第一端口D与变压器T的初级线圈连接。开关电源模块U1还设有接地端口S。开关电源模块U1的控制端口VS与MOS管的栅极连接,即MOS管的栅极通过开关电源模块U1的控制端口VS与变压器T的次级线圈连接,接收次级线圈反馈的电压信号,将该电压与开关电源模块U1中的基准电压比较,依据比较结果控制MOS管的导通或关断,当反馈电压大于基准电压时,MOS管导通,变压器T的初级线圈充电;当反馈电压小于基准电压时,MOS管关断,初级线圈充电的能量反激至次级线圈,输出电压给负载RL。开关电源模块U1的检测端口CS与辅助线圈连接,接收脉冲电流发生器U2输出的脉冲信号在辅助线圈所感应的电压信号。当开关电源模块U1的检测端口CS检测到脉冲信号后,确定负载RL处于重载状态,需要唤醒开关电源模块U1进入高频工作模式,即提高开关电源模块U1内置的MOS管的通断频率,以满足负载RL需求。当开关电源模块U1的检测端口CS检测不到脉冲信号时,确定负载RL处于轻载状态,控制开关电源模块U1进入低频工作模式,以降低开关电源模块U1的待机功耗。
可选的,如果开关电源模块U1在预设时间内没有检测到脉冲信号,即可控制开关电源模块U1进入低频工作模式。
在本发明实施例的一个实施方式中,如图1所示,稳压模块U4包括:第一电阻R1和第二电阻R2。第一电阻R1一端与辅助线圈连接,其另一端与第二电阻R2连接。第二电阻R2的另一端接地。控制端口VS与第一电阻R1和第二电阻R2的连接端连接。稳压模块U4用于调节变压器T次级线圈的输出电压Vout,Vout的计算公式如下:
Vout=(1+R1/R2)*VK/NAS,
其中,VK为开关电源模块U1内部的一个基准电压,NAS为变压器T辅助线圈与次级线圈的匝数比。
可选的,如图1所示,稳压模块U4还包括:整流二极管D1。第一电阻R1通过整流二极管D1与变压器T的辅助线圈连接。
在本发明实施例的一个实施方式中,如图2所示,电流检测模块U3包括:电流采样单元U31、基准电压单元U32和比较单元U33。电流采样单元U31的输入端与负载RL的一端连接,其输出端与比较单元U33的第一输入端连接。基准电压单元U32的输出端与比较单元U33的第二输入端连接。比较单元U33的输出端与脉冲电流发生器U2的输入端连接。
可选的,如图2所示,电流采样单元U31包括:第三电阻R3、第四电阻R4、第五电阻R5、第六电阻R6、第七电阻R7、第八电阻R8及运算放大器U6。第三电阻R3的一端与电流采样电路的输入端连接,第三电阻R3的另一端分别与第四电阻R4的一端及第五电阻R5的一端连接,第四电阻R4的另一端接地,第五电阻R5的另一端分别与第六电阻R6的一端及运算放大器U6的正向输入端连接,第六电阻R6的另一端外接电平信号,运算放大器U6的负向输入端分别与第七电阻R7的一端及第八电阻R8的一端连接,第七电阻R7的另一端接地,运算放大器U6的输出端分别与第八电阻R8的另一端和电流采样电路的输出端连接。具体的,电流采样单元U31的输入端+VIN与负载RL一端连接,经第三电阻R3和第四电阻R4分压后得到节点电压VC,经第五电阻R5后得到采样电流,采样电流经运算放大器U6放大后,得到采样电压Vcurrent,Vcurrent的计算公式如下:
Vcurrent=VCC*(R5/(R5+R6))*((R7+R8)/R8)+
VCC*(R6/(R5+R6))*((R7+R8)/R7)。
优选的,如图2所示,电流采样电路还包括:第九电阻R9、第十电阻R10、第十一电阻R11、第一电容C1、第二电容C2及第三电容C3。第九电阻R9和第四电阻R4并联,第十电阻R10的一端与运算放大器U6的输出端连接,第十电阻R10的另一端接地,运算放大器U6的输出端通过第十一电阻R11与电流采样单元U31的输出端连接,第一电容C1与第八电阻R8并联,第二电容C2的一端与电流采样单元U31的输出端连接,第二电容C2的另一端接地,第三电容C3的一端与运算放大器U6的正向输入端连接,第三电容C3的另一端接地。
可选的,如图2所示,基准电压单元U32包括:第十二电阻R12、第十三电阻R13、第十四电阻R14及第一稳压子单元U5。第十二电阻R12的一端外接电平信号,另一端分别与第十三电阻R13的一端、第一稳压子单元U5的第一端及比较单元U33的第二输入端连接,第一稳压子单元U5的第二端分别与第十三电阻R13的另一端及第十四电阻R14的一端连接,第一稳压子单元U5的第三端与第十四电阻R14的另一端接地。在本实施例中,基准电压单元U32可以生成稳定的参考电压VREF。第一稳压子单元U5可以生成一个基准电压,第十三电阻R13和第十四电阻R14为分压电阻,用于调节基准电压单元U32生成的参考电压VREF。参考电压VREF输入比较单元U33,与电流采样单元U31输出的采样电压进行比较,以判断当前负载RL是轻载还是重载。
在实际应用中,上述基准电压单元U32也可以由外界直接输入一个固定电压信号作为参考电压VREF,本发明并不以此为限。
优选的,第一稳压子单元U5为TL431芯片。
可选的,如图2所示,比较单元U33包括:比较器U7。比较器U7的第一输入端与电流采样电路的输出端连接,第二输入端与基准电压单元U32的输出端连接,输出端与脉冲电流发生器U2的输入端连接。比较器U7通过对电流采样单元U31输出的采样电压与基准电压单元U32生成的参考电压VREF进行比较,判断负载RL是处于轻载还是重载。如采样电压大于VREF时,比较单元U33输出高电平,即Vout1=VCC;当采样电压小于VREF时,比较单元U33输出低电平,即Vout1=0V。
具体的,当Vout1为高电平时,即负载RL中的电流大于设定值I时,高电平信号输入脉冲电流发生器U2,使脉冲电流发生器U2输出的脉冲信号如图3所示。
可选的,脉冲电流发生器U2可以是主控IC,Vout1接入IC的其中一个I/O端口,在该I/O端口检测到输入高电平时,发出如图3所示的方波脉冲信号。
优选的,如图2所示,比较单元U33还包括:第十五电阻R15、第十六电阻R16、第四电容C4、第五电容C5及第六电容C6。第十五电阻R15的一端与比较单元U33的第一输入端连接,第十五电阻R15的另一端与比较器U7的第一输入端连接,第十六电阻R16的一端与比较器U7的输出端连接,第十六电阻R16的另一端与比较单元U33的输出端连接,第四电容C4的一端与比较器U7的第二输入端连接,第四电容C4的另一端接地,第五电容C5的一端与比较器U7的第一输入端连接,第五电容C5的另一端接地,第六电容C6的一端分别与比较器U7的输出端和第十六电容的一端连接,第六电容C6的另一端接地。第十五电阻R15为限流电阻,起到限流的作用。第十六电阻R16和第六电容C6构成滤波电路,用于滤除比较单元U33输出电压信号的干扰。第四电容C4和第五电容C5为滤波电容。
在本发明实施例的一个实施方式中,如图1所示,开关电源模块U1还包括:电压检测端口HV。电压检测端口HV与变压器T的初级线圈连接,用于检测开关电源模块U1的电压信号,并根据电压信号对开关电源模块U1进行电压保护。开关电容模块具有过压和欠压保护检测功能,当检测到开关电源模块U1存在过压或欠压时,开关电容模块会断续复位,直至电压正常,实现对开关电源模块U1的保护。
可选的,如图1所示,电源控制电路2还包括:续流二极管D2。续流二极管D2的一端与变压器T的次级线圈的一端连接,另一端与负载RL相应端连接。续流二极管D2用于给负载RL提供持续的电流,以防止负载RL电流突变,起到平滑电流的作用。
可选的,如图1所示,电源控制电路2还包括:第七电容C7和/或第八电容C8。其中,第七电容C7两端分别与供电电源AC的两端连接。第八电容C8的一端与负载RL的一端连接,另一端接地。第七电容C7和第八电容均为滤波电容。
本发明实施例的第二方面提供了电器设备,请参照图4,包括:上述电源控制电路2,还包括:供电电源AC、电器设备主体1。供电电源AC通过电源控制电路2向电器设备主体1供电。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源控制电路及电器设备,通过对负载电流的检测,控制开关电源模块的工作频率,即控制开关电源模块内置开关的导通关断频率,进而控制变压器次级线圈的输出电压,在负载处于待机状态即轻载时使开关电源模块处于低频工作模式,实现了开关电源模块的低功耗待机,节省了能源;且在负载处于工作状态即重载时使开关电源模块处于高频工作模式,保障了负载正常运行。
显然,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清楚地说明所作的举例,而并非对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而由此所引伸出的显而易见的变化或变动仍处于本发明创造的保护范围之中。

Claims (14)

1.一种电源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变压器、开关电源模块、电流检测模块、稳压模块和脉冲电流发生器;
所述变压器包括:初级线圈、次级线圈和辅助线圈,所述初级线圈的一端与供电电源连接,其另一端与所述开关电源模块的第一端口连接,所述次级线圈与负载连接;
所述电流检测模块的输入端与所述负载的一端连接,其输出端与所述脉冲电流发生器的输入端连接,用于检测所述负载的电流信号,并将所述电流信号发送至所述脉冲电流发生器;
所述脉冲电流发生器的输出端与所述次级线圈连接,依据所述电流检测模块的电流信号输出脉冲信号;
所述开关电源模块的控制端口通过所述稳压模块与所述辅助线圈连接,用于接收所述辅助线圈输出的电压信号,并根据所述电压信号控制所述开关电源模块中内置开关的导通或关断;
所述开关电源模块的检测端口与所述辅助线圈连接,接收所述脉冲信号在所述辅助线圈的感应脉冲信号,根据所述感应脉冲信号控制所述开关电源模块的工作频率。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源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
所述稳压模块包括:第一电阻和第二电阻;
所述第一电阻一端与所述辅助线圈连接,其另一端与所述第二电阻的一端连接;
所述第二电阻的另一端接地;
所述控制端口与所述第一电阻和所述第二电阻的连接端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源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稳压模块还包括:整流二极管;
所述第一电阻通过所述整流二极管与所述辅助线圈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源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流检测模块包括:电流采样单元、基准电压单元和比较单元;
所述电流采样单元的输入端与所述负载的一端连接,其输出端与所述比较单元的第一输入端连接,
所述基准电压单元的输出端与所述比较单元的第二输入端连接;
所述比较单元的输出端与所述脉冲电流发生器的输入端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源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流采样电路包括:第三电阻、第四电阻、第五电阻、第六电阻、第七电阻、第八电阻及运算放大器;
所述第三电阻的一端与所述电流采样电路的输入端连接,所述第三电阻的另一端分别与所述第四电阻的一端及所述第五电阻的一端连接,所述第四电阻的另一端接地,所述第五电阻的另一端分别与所述第六电阻的一端及所述运算放大器的正向输入端连接,所述第六电阻的另一端外接电平信号,所述运算放大器的负向输入端分别与所述第七电阻的一端及所述第八电阻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七电阻的另一端接地,所述运算放大器的输出端分别与所述第八电阻的另一端和所述电流采样电路的输出端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源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流采样电路还包括:第九电阻、第十电阻、第十一电阻、第一电容、第二电容及第三电容;
所述第九电阻和所述第四电阻并联,所述第十电阻的一端与所述运算放大器的输出端连接,所述第十电阻的另一端接地,所述运算放大器的输出端通过所述第十一电阻与所述电流采样单元的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一电容与所述第八电阻并联,所述第二电容的一端与所述电流采样单元的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二电容的另一端接地,所述第三电容的一端与所述运算放大器的正向输入端连接,所述第三电容的另一端接地。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源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准电压单元包括:第十二电阻、第十三电阻、第十四电阻及第一稳压子单元;
所述第十二电阻的一端外接电平信号,另一端分别与所述第十三电阻的一端、第一稳压子单元的第一端及所述比较单元的第二输入端连接,所述第一稳压子单元的第二端分别与所述第十三电阻的另一端及所述第十四电阻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稳压子单元的第三端与所述第十四电阻的另一端接地。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源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稳压子单元为TL431芯片。
9.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源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比较单元包括:比较器,
所述比较器的第一输入端与所述电流采样电路的输出端连接,第二输入端与所述基准电压单元的输出端连接,输出端与所述脉冲电流发生器的输入端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源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比较单元还包括:第十五电阻、第十六电阻、第四电容、第五电容及第六电容;
所述第十五电阻的一端与所述比较单元的第一输入端连接,所述第十五电阻的另一端与所述比较器的第一输入端连接,所述第十六电阻的一端与所述比较器的输出端连接,所述第十六电阻的另一端与所述比较单元的输出端连接,所述第四电容的一端与所述比较器的第二输入端连接,所述第四电容的另一端接地,所述第五电容的一端与所述比较器的第一输入端连接,所述第五电容的另一端接地,所述第六电容的一端分别与所述比较器的输出端和所述第十六电容的一端连接,所述第六电容的另一端接地。
11.根据权利要求1-10任一项所述的电源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开关电源模块还包括:
电压检测端口,其与所述变压器的初级线圈连接,用于检测所述开关电源模块的电压信号,并根据所述电压信号对所述开关电源模块进行电压保护。
12.根据权利要求1-10任一项所述的电源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续流二极管,其一端与所述变压器的次级线圈的一端连接,其另一端与所述负载相应端连接。
13.根据权利要求1-10任一项所述的电源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第七电容,其两端分别与所述供电电源的两端连接;和/或
第八电容,其一端与所述负载的一端连接,其另一端接地。
14.一种电器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13任一项所述的电源控制电路,还包括:供电电源、电器设备主体;
所述供电电源通过所述电源控制电路向所述电器设备主体供电。
CN201910963037.7A 2019-10-11 2019-10-11 一种电源控制电路及电器设备 Pending CN110581650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963037.7A CN110581650A (zh) 2019-10-11 2019-10-11 一种电源控制电路及电器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963037.7A CN110581650A (zh) 2019-10-11 2019-10-11 一种电源控制电路及电器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581650A true CN110581650A (zh) 2019-12-17

Family

ID=6881473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963037.7A Pending CN110581650A (zh) 2019-10-11 2019-10-11 一种电源控制电路及电器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0581650A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6088362A (zh) * 2022-11-01 2023-05-09 深圳市谷粒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器件微功耗智能控制装置、方法、***及介质
CN111701141B (zh) * 2020-06-08 2023-05-16 河南翔宇医疗设备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电疗集成电路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701141B (zh) * 2020-06-08 2023-05-16 河南翔宇医疗设备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电疗集成电路
CN116088362A (zh) * 2022-11-01 2023-05-09 深圳市谷粒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器件微功耗智能控制装置、方法、***及介质
CN116088362B (zh) * 2022-11-01 2023-09-01 深圳市谷粒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器件微功耗智能控制装置、方法、***及介质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1818773B1 (ko) 공진 방식 무선 충전 시스템용 수신 전력 변환 장치
US11463012B1 (en) Architecture for multi-port AC/DC switching mode power supply
CN101340150A (zh) 开关电源装置
JP2011514137A5 (ja) Acを調整されたdc出力電流に変換するための環境にやさしい電力供給装置
JPWO2003103121A1 (ja) コンバータ
WO2021068703A1 (zh) 一种电源控制电路及电器设备
CN107317491B (zh) 开关电源芯片及包括其的开关电源电路
CN110581650A (zh) 一种电源控制电路及电器设备
US7019992B1 (en) Capacitively coupled power supply
CN108507103B (zh) 干烧保护电路、加湿器和空调器
CN210444178U (zh) 一种电源控制电路及电器设备
CN101944857B (zh) 采用功率降低器的功率适配器
CN211018655U (zh) 一种电源控制电路及电器设备
KR20080013242A (ko) 대기전원 공급장치
CN102460901B (zh) 用于电感式能量传递的电路布置
CN109217677B (zh) 返驰式电源供应电路及其一次侧控制电路
EP2804303B1 (en) Switching power supply circuit
CN205584009U (zh) 一种启动电路及开关电源
EP0749199A1 (en) Power supply for an appliance having an operating mode and a stand-by mode
CN113206494A (zh) 一种输入电压的检测电路和充电器
CN107707230B (zh) 智控联控电源开关
CN114374323A (zh) 一种隔离电源电路及电子设备
CN220964655U (zh) 电源控制***及led一体机
CN219843722U (zh) 一种扬声器的控制电路及装置
CN211296540U (zh) 一种真空电子管的升压变换电路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