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520651B - 拖拉机的变速传动装置及拖拉机 - Google Patents

拖拉机的变速传动装置及拖拉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520651B
CN110520651B CN201880027541.XA CN201880027541A CN110520651B CN 110520651 B CN110520651 B CN 110520651B CN 201880027541 A CN201880027541 A CN 201880027541A CN 110520651 B CN110520651 B CN 110520651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ower
shaft
transmission unit
output
vehicle bod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80027541.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0520651A (zh
Inventor
土田友也
花英俊
岩濑龙马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Kubota Corp
Original Assignee
Kubota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Kubota Corp filed Critical Kubota Corp
Priority claimed from PCT/JP2018/042850 external-priority patent/WO2019102999A1/ja
Publication of CN11052065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52065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052065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52065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47/00Combinations of mechanical gearing with fluid clutches or fluid gearing
    • F16H47/02Combinations of mechanical gearing with fluid clutches or fluid gearing the fluid gearing being of the volumetric typ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K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ROPULSION UNITS OR OF TRANSMISSIONS IN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LURAL DIVERSE PRIME-MOVERS IN VEHICLES; AUXILIARY DRIVES FOR VEHICLES; INSTRUMENTATION OR DASHBOARDS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S IN CONNECTION WITH COOLING, AIR INTAKE, GAS EXHAUST OR FUEL SUPPLY OF PROPULSION UNITS IN VEHICLES
    • B60K17/00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transmissions in vehicles
    • B60K17/04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transmissions in vehicles characterised by arrangement, location, or kind of gearing
    • B60K17/06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transmissions in vehicles characterised by arrangement, location, or kind of gearing of change-speed gearing
    • B60K17/08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transmissions in vehicles characterised by arrangement, location, or kind of gearing of change-speed gearing of mechanical typ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37/00Combinations of mechanical gearing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F16H1/00 - F16H35/00
    • F16H37/02Combinations of mechanical gearing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F16H1/00 - F16H35/00 comprising essentially only toothed or friction gearings
    • F16H37/021Combinations of mechanical gearing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F16H1/00 - F16H35/00 comprising essentially only toothed or friction gearings toothed gearing combined with continuous variable friction gearing
    • F16H37/022Combinations of mechanical gearing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F16H1/00 - F16H35/00 comprising essentially only toothed or friction gearings toothed gearing combined with continuous variable friction gearing the toothed gearing having orbital motion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47/00Combinations of mechanical gearing with fluid clutches or fluid gearing
    • F16H47/02Combinations of mechanical gearing with fluid clutches or fluid gearing the fluid gearing being of the volumetric type
    • F16H47/04Combinations of mechanical gearing with fluid clutches or fluid gearing the fluid gearing being of the volumetric type the mechanical gearing being of the type with members having orbital motion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63/00Control outputs from the control unit to change-speed- or reversing-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or to other devices than the final output mechanism
    • F16H63/02Final output mechanisms therefor; Actuating means for the final output mechanisms
    • F16H63/30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the final output mechanisms
    • F16H63/3023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the final output mechanisms the final output mechanisms comprising elements moved by fluid pressure
    • F16H63/3026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the final output mechanisms the final output mechanisms comprising elements moved by fluid pressure comprising friction clutches or brak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Y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ASPECTS CROSS-CUTTING VEHICLE TECHNOLOGY
    • B60Y2200/00Type of vehicle
    • B60Y2200/20Off-Road Vehicles
    • B60Y2200/22Agricultural vehicles
    • B60Y2200/221Tracto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37/00Combinations of mechanical gearing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F16H1/00 - F16H35/00
    • F16H37/02Combinations of mechanical gearing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F16H1/00 - F16H35/00 comprising essentially only toothed or friction gearings
    • F16H37/04Combinations of toothed gearings only
    • F16H2037/049Forward-reverse units with forward and reverse gears for achieving multiple forward and reverse gears, e.g. for working machin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37/00Combinations of mechanical gearing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F16H1/00 - F16H35/00
    • F16H37/02Combinations of mechanical gearing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F16H1/00 - F16H35/00 comprising essentially only toothed or friction gearings
    • F16H37/06Combinations of mechanical gearing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F16H1/00 - F16H35/00 comprising essentially only toothed or friction gearings with a plurality of driving or driven shafts; with arrangements for dividing torque between two or more intermediate shafts
    • F16H37/08Combinations of mechanical gearing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F16H1/00 - F16H35/00 comprising essentially only toothed or friction gearings with a plurality of driving or driven shafts; with arrangements for dividing torque between two or more intermediate shafts with differential gearing
    • F16H37/0833Combinations of mechanical gearing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F16H1/00 - F16H35/00 comprising essentially only toothed or friction gearings with a plurality of driving or driven shafts; with arrangements for dividing torque between two or more intermediate shafts with differential gearing with arrangements for dividing torque between two or more intermediate shafts, i.e. with two or more internal power paths
    • F16H37/084Combinations of mechanical gearing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F16H1/00 - F16H35/00 comprising essentially only toothed or friction gearings with a plurality of driving or driven shafts; with arrangements for dividing torque between two or more intermediate shafts with differential gearing with arrangements for dividing torque between two or more intermediate shafts, i.e. with two or more internal power paths at least one power path being a continuously variable transmission, i.e. CVT
    • F16H2037/088Power split variators with summing differentials, with the input of the CVT connected or connectable to the input shaft
    • F16H2037/0886Power split variators with summing differentials, with the input of the CVT connected or connectable to the input shaft with switching means, e.g. to change rang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2200/00Transmissions for multiple ratios
    • F16H2200/0017Transmissions for multiple ratios specially adapted for four-wheel-driven vehicl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Fluid Mechanic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Arrangement Of Transmissions (AREA)
  • Structure Of Transmissions (AREA)
  • Motor Power Transmission Devices (AREA)
  • Non-Deflectable Wheels, Steering Of Trailers, Or Other Steering (AREA)
  • Arrangement And Driving Of Transmission Devices (AREA)

Abstract

提供一种上下宽度或横宽较窄、前后长度较短的拖拉机的变速传动装置。变速输出部(23)处于比复合行星传动部(22)靠车体后方侧。行星部输出轴芯(22Y)和变速部输入轴芯(23X)是相同轴芯。在从发动机(6)向无级变速部(21)及复合行星传动部(22)的动力传递部(24),具备与发动机(6)的输出轴(6a)联动连结并在沿着车体前后方向的方向上延伸的旋转传动轴(80)、将旋转传动轴(80)的动力向无级变速部(21)输入的泵传递部(85)、将旋转传动轴(80)的动力向复合行星传动部(22)输入的行星传递部(81)。旋转传动轴(80)处于比发动机(6)靠车体后方侧,并且相对于马达轴(51a)及泵轴(50a)平行。在车体前后方向上,无级变速部(21)和复合行星传动部(22)及变速输出部(23)的两者处于相同的部位。

Description

拖拉机的变速传动装置及拖拉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拖拉机(tractor)的变速传动装置及具备该拖拉机的变速传动装置的拖拉机。
背景技术
例如在专利文献1所示的拖拉机的变速传动装置中,具备:静液压式的无级变速部,具有液压泵及液压马达,被输入发动机的动力,将被输入的动力变速为无级别的旋转速度的动力并输出;复合行星传动部,被输入无级变速部的变速输出及没有受到由无级变速部带来的变速作用的发动机动力,将被输入的变速输出与发动机动力合成,将合成动力输出;以及变速输出部,具有多个分级别的离合器及将多个分级别的离合器以在车体前后方向上排列的状态支承的变速输出轴,被输入来自复合行星传动部的合成动力,将被输入的合成动力划分级别为多个级别的速度范围,从变速输出轴朝向行驶装置输出。
该拖拉机的变速传动装置通过无级变速部被变速操作、在该变速操作的同时多个分级别的离合器被适当地切换操作,来自发动机的驱动力被划分级别为多个级别的速度范围,并且在各级别的速度范围中被无级别地变速且被朝向行驶装置输出。由于采用复合行星传动部并采用具有分级别的离合器的变速输出部,所以与采用不是复合式的多列的行星传动部及齿轮式的副变速机构的结构相比容易进行速度范围的切换。此外,与采用大容量的无级变速部而去掉了副变速的结构相比,能够抑制传动效率的下降及成本上升。此外,与采用许多列的行星机构的结构相比,能够使无级变速部及行星机构小型化。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许第4901382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对于背景技术的课题是以下这样的。
在专利文献1所示的拖拉机的变速传动装置中,由于变速输出部位于比复合行星传动部靠车体后方侧,复合行星传动部的行星输出轴芯与变速输出部的变速部输入轴芯成为相同轴芯,所以在车体前后方向观察,复合行星传动部与变速输出部重叠,不怎么使变速传动装置的上下宽度或横宽变宽就足够。但是,由于无级变速部位于比发动机靠车体后侧并且位于比复合行星传动部靠车体前侧,所以变速传动装置的车体前后方向长度变长。变速传动装置成为使车体的前后长度变长的原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不仅上下宽度或横宽较窄、而且前后长度也较短的紧凑的拖拉机的变速传动装置。
用来解决课题的手段
对于课题的解决手段是以下这样的。
一种拖拉机的变速传动装置,具备:静液压式的无级变速部,具有液压泵及液压马达,且被输入发动机的动力,将被输入的动力变速为无级别的旋转速度的动力并输出;复合行星传动部,被输入前述无级变速部的变速输出及没有受到由前述无级变速部带来的变速作用的发动机动力,将被输入的变速输出与发动机动力合成,输出合成动力;以及变速输出部,具有多个分级别的离合器以及将前述多个分级别的离合器以在车体前后方向上排列的状态支承的变速输出轴,且被输入来自前述复合行星传动部的合成动力,将被输入的合成动力划分级别为多个级别的速度范围,从前述变速输出轴朝向行驶装置输出;其中,前述无级变速部以位于比前述发动机靠车体后方侧的状态、并且以马达轴及泵轴在沿着车体前后方向的方向上延伸的状态装备;前述复合行星传动部以位于比前述发动机靠车体后方侧的状态、并且以具有单一的行星部输入轴芯以及单一的行星部输出轴芯的状态装备,所述单一的行星部输入轴芯以及单一的行星部输出轴芯在沿着车体前后方向的方向上延伸并相对于前述马达轴及前述泵轴平行地取位;前述变速输出部以位于比前述复合行星传动部靠车体后方侧的状态、并且以具有与前述行星部输出轴芯相同轴芯的单一的变速部输入轴芯的状态装备;在将前述发动机的动力向前述无级变速部及前述复合行星传动部传递的动力传递部,具备旋转传动轴、泵传递部和行星传递部,所述旋转传动轴以与前述发动机的输出轴联动连结并在沿着车体前后方向的方向上延伸的状态、并且以相对于前述马达轴及前述泵轴平行地取位的状态位于比前述发动机靠车体后方侧,所述泵传递部将前述旋转传动轴的动力向前述泵轴输入,所述行星传递部将前述旋转传动轴的动力向前述复合行星传动部输入;在车体前后方向上,前述无级变速部和前述复合行星传动部及前述变速输出部的至少一方位于相同的部位。
根据本结构,在车体前后方向观察,复合行星传动部与变速输出部重叠,能够使变速传动装置的车体上下方向上的宽度或车体横向上的宽度变窄。
由于着眼于通过在将发动机的动力向无级变速部及复合行星传动部传递的动力传递部具备前述旋转传动轴、将旋转传动轴的动力向泵轴输入的泵传递部、以及将旋转传动轴的动力向复合行星传动部输入的行星传递部,能够构成为在车体前后方向上无级变速部和复合行星传动部及变速输出部的至少一方位于相同的部位,而构成为:在前述动力传递部具备前述旋转传动轴、前述泵传递部及前述行星传递部;在车体前后方向上,无级变速部和复合行星传动部及变速输出部的至少一方位于相同的部位;所以,能够使得无级变速部不位于比复合行星传动部靠车体前方侧,能够使变速传动装置的车体前后方向上的长度比以往短。
因而,在本发明的拖拉机的变速传动装置中,不仅是上下宽度或横宽较窄,前后长度也较短,能够以紧凑的状态得到,以能够在避免或抑制拖拉机的大型化的同时向拖拉机装备。
在一优选技术方案中,前述泵传递部构成为,将前述旋转传动轴的动力增速并向前述泵轴输入;将前述马达轴的动力向前述复合行星传动部输入的第2行星传递部构成为,将前述马达轴的动力减速并向前述复合行星传动部输入。
根据本结构,在无级变速部中,液压泵被以高速驱动,能够在从液压马达输出没有旋转不匀或旋转不匀较少的动力的同时,向复合行星传动部输入不过快的适度的旋转速度的动力。
在一优选技术方案中,前述行星传递部位于比前述复合行星传动部靠车体前方侧。
根据本结构,能够在将行星传递部的动力传递路径形成为直线状的简单的路径的同时,避免行星传递部与复合行星传动部的干涉。
在一优选技术方案中,前述泵轴位于比前述马达轴靠车体后方侧。
根据本结构,容易采用将马达轴的动力向复合行星传动部传递的动力传递路径位于比复合行星传动部靠车体前方侧、将旋转传动轴的动力向泵轴传递的泵传递部的动力传递路径位于比变速输出部靠车体后方侧的配置结构。
在一优选技术方案中,前述泵轴和前述马达轴直线状地排列。
根据本结构,能够以泵轴和马达轴直线状地排列的紧凑的状态得到无级变速部。
在一优选技术方案中,前述泵传递部位于比前述变速输出部靠车体后方侧。
根据本结构,容易将在变速输出部的车体后方侧出现的死空间有效地用于泵传递部的设置空间。
在一优选技术方案中,具有前进后退切换装置,所述前进后退切换装置设置在前述变速输出部的后方,在输入轴被输入从前述变速输出部的前述变速输出轴输出的动力,将前述输入轴的动力变换为前进动力和后退动力并朝向前述行驶装胃输出:以前述输入轴的轴芯和前述变速输出轴的轴芯位于同芯上的状态,前述变速输出部和前述前进后退切换装置在前后方向上排列。
根据本结构,由于输入轴相对于变速输出轴直线状地排列而位于变速输出轴的后方,所以能够将变速输出轴和输入轴用简单的构造的联动连结构造联动连结。
在一优选技术方案中,具有前进后退切换装置,所述前进后退切换装置设置在前述变速输出部的后方,被输入从前述变速输出部输出的动力,将被输入的动力变换为前进动力和后退动力,从输出轴朝向前述行驶装置输出;以前述变速输出部的变速部输入轴芯和前述输出轴的轴芯位于同芯上的状态,前述变速输出部和前述前进后退切换装置在前后方向上排列。
根据本结构,由于输出轴相对于变速输出部直线状地排列而位于变速输出部的后方,所以能够将收容变速输出部及前进后退切换装置的变速箱的形状做成简单的形状。
本发明的拖拉机的变速传动装置能够应用于拖拉机。
在应用了本发明的拖拉机的变速传动装置的拖拉机中,由于能够将行驶装置以较大的变速范围变速驱动,所以容易进行作业行驶速度不同的各种作业。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拖拉机的整体的左侧视图。
图2是表示动力传递构造的线图。
图3是表示第一列的行星齿轮机构的剖视图。
图4是表示第二列的行星齿轮机构的剖视图。
图5是表示无级变速部、复合行星传动部、变速输出部及旋转传动轴的主视图。
图6是表示分级别的离合器的操作状态和速度范围的关系的说明图。
图7是表示无级变速部的变速状态、速度范围和变速输出轴的输出速度的关系的说明图。
图8是表示变速操作装置的框图。
图9是表示具备其他实施方式的动力传递构造中的变速箱的侧视图。
图10是表示具备其他实施方式的动力传递构造中的变速箱的俯视图。
图11是表示具备其他实施方式的动力传递构造的展开图。
图12是表示具备其他实施方式的动力传递构造中的复合行星传动部的剖视图。
图13是表示具备其他实施方式的动力传递构造中的变速输出部的剖视图。
图14是表示具备其他实施方式的动力传递构造中的前进后退切换装胃的剖视图。
图15是表示第3输入齿轮的支承构造的剖视图。
图16是表示具备其他实施方式的动力传递构造中的无级变速部、复合行星传动部、变速输出部的分级别的离合器、前进后退切换装置的离合器、旋转传动轴等的配置的主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图1是表示拖拉机的整体的左侧视图。图1所示的[F]的方向定义为行驶车体1的前方向,[B]的方向定义为行驶车体1的后方向,纸面表侧的方向定义为行驶车体1的左方向,纸面背侧的方向定义为行驶车体1的左方向。
〔拖拉机的整体〕
如图1所示,拖拉机具备行驶车体1,所述行驶车体1具有由变速箱2等构成的车体框架3,并且在车体框架3的前部能够驱动且能够操向地装备着作为行驶装置的左右一对前车轮4,在车体框架3的后部能够驱动地装备着作为行驶装置的左右一对后车轮5。在行驶车体1的前部,形成有具有发动机6的原动部7。在原动部7,具备将发动机室覆盖的发动机罩8。在行驶车体1的后部,形成有具有驾驶座席9、对左右的前车轮4进行操向操作的方向盘10的驾驶部11。驾驶部11被舱室12覆盖。从行驶车体1的后部朝向车体后方能够上下摆动地延伸出连杆机构13。连杆机构13被液压缸14的伸缩动作升降操作。在行驶车体1的后部设置有动力取出轴15。
在拖拉机中,在连杆机构13连结着旋转式耕耘装置(未图示),通过构成为,发动机6的动力从动力取出轴15向旋转式耕耘装置传递,构成乘用型耕耘机。在行驶车体1,并不限于旋转式耕耘装置,能够连结犁、肥料散布装置等各种作业装置。
如图1所示,车体框架3具备发动机6、前部连结在发动机6的后部的变速箱2、以及从发动机6的下部朝向车体前方伸出的前部框架16。发动机6和变速箱2经由装备在发动机6的后部的离合器壳体18连结。在前部框架16经由前轮驱动箱17(参照图2)支承着左右的前车轮4。在变速箱2的后部支承着左右的后车轮5及连杆机构13。液压缸14内装在变速箱2的上部。
〔动力传递构造〕
从发动机6向前车轮4及后车轮5的动力传递基于图2所示的动力传递构造进行。
即,在发动机6的后部以在行驶车体1的前后方向上延伸的状态设置有输出轴6a。输出轴6a经由主离合器19而与发动机6的曲柄轴联动连结。输出轴6a的动力被输入到变速传动装置20,以旋转速度无级别变化的状态被变速。变速后的动力被输入到前进后退切换装置30而被变换为前进动力和后退动力。从前进后退切换装置30输出的前进动力及后退动力被向后轮差动机构40输入,被从后轮差动机构40向左右的后车轮5传递。从前进后退切换装置30输出的前进动力及后退动力被向前轮离合器41输入,被从作为前轮动力取出轴的前轮离合器41的输出轴41a经由旋转轴42向前轮差动机构43输入,被从前轮差动机构43向左右的前车轮4传递。前轮差动机构43内装于前轮驱动箱17。
如果前轮离合器41被切换为离状态,则向前轮差动机构43的动力传递被断开,成为在左右的前车轮4及左右的后车轮5中仅左右的后车轮5被驱动的二轮驱动状态。如果前轮离合器41被切换为合状态,则能够进行向前轮差动机构43的动力传递,成为左右的前车轮4及左右的后车轮5被驱动的四轮驱动状态。在前轮离合器41的输出轴41a设置有停车制动器44。
在后轮差动机构40的左输出轴40a与左后车轴5a之间,设置有左后轮用的最终减速机构45。在左输出轴40a,设置有对左方的后车轮5进行制动操作的左后轮用的操向制动器46。在从后轮差动机构40的右输出轴40b向右方的后车轮5的动力传递路径,设置有具有与左后车轮用的最终减速机构45相同结构的右后车轮用的最终减速机构、以及具有与左后车轮用的操向制动器相同结构的右后车轮用的操向制动器。
图2所示的可变容量型的液压泵47及定容量型的液压泵48是将动作油向行驶车体1的外部取出的装置。
〔变速传动装置〕
如图2所示,变速传动装置20设置在变速箱2的内部。变速传动装置20具备无级变速部21、复合行星传动部22、变速输出部23。在无级变速部21及复合行星传动部22连结着动力传递部24。在复合行星传动部22连结着第2行星传递部25。无级变速部21、复合行星传动部22及变速输出部23以在车体前后方向上无级变速部21和复合行星传动部22及变速输出部23的两者位于相同部位的状态装备。
如图2所示,无级变速部21具备液压泵50及液压马达51。液压泵50及液压马达51以液压泵50的泵轴50a位于比液压马达51的马达轴51a靠车体后方侧的状态装备。泵轴50a从液压泵50朝向车体后方突出,并且在沿着车体前后方向的方向上延伸。马达轴51a从液压马达51朝向车体前方突出,并且在沿着车体前后方向的方向上延伸。泵轴50a和马达轴51a直线状地排列。液压泵50由可变容量型的液压泵构成。液压泵50和液压马达51经由一对驱动电路52连接。
无级变速部21构成为静液压式的无级变速部。在无级变速部21中,通过液压泵50的斜盘角被从中立角向正旋转侧变更,液压泵50被向正旋转方向驱动,从液压泵50经由一方的驱动电路52向液压马达51供给动作油,液压马达51被向正旋转方向驱动。通过液压泵50的斜盘角被从中立角向逆旋转侧变更,液压泵50被向逆旋转方向驱动,从液压泵50经由另一方的驱动电路52向液压马达51供给动作油,液压马达51被向逆旋转方向驱动。在斜盘角被从中立角向正旋转侧和逆旋转侧的哪一侧变更的情况下,都是斜盘角从中立角的变更角越大则液压泵50的喷出油量越多,液压马达51以更高速被驱动。
如图2所示,复合行星传动部22具备两列行星齿轮机构22A、22B。图2、图3所示,第一列的行星齿轮机构22A具备恒星齿轮53、三个行星齿轮54及内齿齿轮55。如图2、图4所示,第二列的行星齿轮机构22B具备恒星齿轮60、三个行星齿轮61及内齿齿轮62。如图2、图3、图4所示,在第一列的行星齿轮机构22A,具备与三个行星齿轮54分别啮合的三个联动齿轮56。三个联动齿轮56与第二列的行星齿轮机构22B的三个行星齿轮61分别联动连结,第一列的行星齿轮机构22A的三个行星齿轮54与第二列的行星齿轮机构22B的三个行星齿轮61分别联动连结。两列行星齿轮机构22A、22B构成为复合行星齿轮机构。在本实施方式中,联动齿轮56与行星齿轮61的联动连结通过将联动齿轮56和行星齿轮61一体地形成来进行。并不限于联动齿轮56与行星齿轮61的一体形成,可以采用一端侧与联动齿轮56卡合、另一端侧与行星齿轮61卡合的连结轴等各种的联动连结机构。
如图2所示,在复合行星传动部22,具备:第1输入轴57,与第一列的行星齿轮机构22A的恒星齿轮53联动连结;以及筒轴形的第2输入轴58,与第一列的行星齿轮机构22A的内齿齿轮55联动连结,外嵌于第1输入轴57。
复合行星传动部22具备对于第1输入轴57和第2输入轴58共同的单一的行星部输入轴芯22X。行星部输入轴芯22X在沿着车体的前后方向的方向上延伸。行星部输入轴芯22X成为相对于马达轴51a及泵轴50a平行的轴芯。
如图2所示,在复合行星传动部22具备:第1输出轴63,与第一列的行星齿轮机构22A的行星框59联动;筒轴形的第2输出轴64,与第二列的行星齿轮机构22B的恒星齿轮60联动连结,外嵌于第1输出轴63;以及筒轴形的第3输出轴65,与第二列的行星齿轮机构22B的内齿齿轮62联动连结,外嵌于第2输出轴64。复合行星传动部22具备对于第1输出轴63、第2输出轴64和第3输出轴65共同的单一的行星部输出轴芯22Y。行星部输出轴芯22Y在沿着车体的前后方向的方向上延伸,并且成为相对于马达轴51a及泵轴50a平行的轴芯。行星部输出轴芯22Y成为与行星部输入轴芯22X相同的轴芯。
如图2所示,变速输出部23设置在比复合行星传动部22靠车体后方侧。变速输出部23具备第1输入轴66、第2输入轴67、第3输入轴68及变速输出轴69。第1输入轴66与复合行星传动部22的第1输出轴63一体成形。第2输入轴67与复合行星传动部22的第2输出轴64一体成形。第3输入轴68与复合行星传动部22的第3输出轴65一体成形。变速输出部23具备对第1输入轴66、第2输入轴67及第3输入轴68共同的单一的变速部输入轴芯23X。变速部输入轴芯23X成为与行星部输出轴芯22Y相同的轴芯,并且在沿着车体的前后方向的方向上延伸。
如图2所示,跨越第3输入轴68和变速输出轴69设置有1速范围设定机构71。1速范围设定机构71具备:第1输入齿轮71a,不能相对旋转地设置在第3输入轴68;第1变速齿轮71b,以与第1输入齿轮71a啮合的状态能够相对旋转地被变速输出轴69支承。在第1变速齿轮71b与变速输出轴69之间设置有第1分级别的离合器CL1。
跨越第2输入轴67和变速输出轴69设置有2速范围设定机构72。2速范围设定机构72具备:第2输入齿轮72a,不能相对旋转地设置在第2输入轴67;以及第2变速齿轮72b,以与第2输入齿轮72a啮合的状态能够相对旋转地被变速输出轴69支承。在第2变速齿轮72b与变速输出轴69之间设置有第2分级别的离合器CL2。
跨越第1输入轴66和变速输出轴69设置有3速范围设定机构73。3速范围设定机构73具备:第3输入齿轮73a,不能相对旋转地被第1输入轴66支承;以及第3变速齿轮73b,以与第3输入齿轮73a啮合的状态能够相对旋转地被变速输出轴69支承。在第3变速齿轮73b与变速输出轴69之间设置有第3分级别的离合器CL3。
跨越第2输入轴67和变速输出轴69设置有4速范围设定机构74。4速范围设定机构74具备:第4输入齿轮74a,不能相对旋转地被第2输入轴67支承;以及第4变速齿轮74b,以与第4输入齿轮74a啮合的状态能够相对旋转地被变速输出轴69支承。在第4变速齿轮74b与变速输出轴69之间设置有第4分级别的离合器CL4。
图6是表示第1至第4分级别的离合器CL1~CL4的操作状态和速度范围的关系的说明图。图6所示的“合”表示第1至第4分级别的离合器CL1~CL4的合状态,“-”表示第1至第4分级别的离合器CL1~CL4的离状态。
如图6所示,在变速输出部23中,如果第1分级别的离合器CL1被切换为合状态,第2、第3及第4分级别的离合器CL2、CL3、CL4被切换为离状态,则被切换为1速范围的设定状态。如果被切换为1速范围的设定状态,则如图2所示,从复合行星传动部22输入到第3输入轴68的合成动力经由第1输入齿轮71a、第1变速齿轮71b及第1分级别的离合器CL1被传递给变速输出轴69,被从变速输出轴69作为1速范围(参照图7)的动力输出。
在变速输出部23中,如果第2分级别的离合器CL2被切换为合状态,第1、第3及第4分级别的离合器CL1、CL3、CL4被切换为离状态,则被切换为2速范围的设定状态。如果被切换为2速范围的设定状态,则如图2所示,从复合行星传动部22输入到第2输入轴67的合成动力经由第2输入齿轮72a、第2变速齿轮72b及第2分级别的离合器CL2被传递给变速输出轴69,被从变速输出轴69作为2速范围(参照图7)的动力输出。
在变速输出部23中,如果第3分级别的离合器CL3被切换为合状态,第1、第2及第4分级别的离合器CL1、CL2、CL4被切换为离状态,则被切换为3速范围的设定状态。如果被切换为3速范围的设定状态,则如图2所示,从复合行星传动部22输入到第1输入轴66的合成动力经由第3输入齿轮73a、第3变速齿轮73b及第3分级别的离合器CL3被传递给变速输出轴69,被从变速输出轴69作为第3范围(参照图7)的动力输出。
在变速输出部23中,如果第4分级别的离合器CL4被切换为合状态,第1、第2及第3分级别的离合器CL1、CL2、CL3被切换为离状态,则被切换为4速范围的设定状态。如果被切换为4速范围的设定状态,则如图2所示,从复合行星传动部22输入到第2输入轴67的合成动力经由第4输入齿轮74a、第4变速齿轮74b及第4分级别的离合器CL4被传递给变速输出轴69,被从变速输出轴69作为4速范围的动力输出。
如图2所示,动力传递部24具备设置在比发动机6靠车体后方侧的旋转传动轴80、一端侧与旋转传动轴80连结的行星传递部81、以及一端侧与旋转传动轴80连结的泵传递部85。
旋转传动轴80以在车体前后方向上延伸的状态并且以相对于泵轴50a及马达轴51a平行的状态装备。在旋转传动轴80的前端部80a,具备与发动机6的输出轴6a一体形成的传动轴部,旋转传动轴80与发动机6的输出轴6a联动连结。作为将旋转传动轴80与输出轴6a联动连结的手段,并不限于旋转传动轴80和输出轴6a的一体形成,可以采用将旋转传动轴80与输出轴6a用接头联动连结的手段。旋转传动轴80经由中继轴90而与动力取出轴15联动连结,具备将发动机6的动力向动力取出轴15传递的动力传递功能。
如图2所示,泵传递部85设置在比变速输出部71靠车体后方侧。泵传递部85跨越旋转传动轴80和泵轴50a的延长轴部50b而设置。在泵传递部85,具备:动力取出齿轮86,不能相对旋转地设置在旋转传动轴80;以及传动齿轮87,以与动力取出齿轮86啮合的状态不能相对旋转地设胃在延长轴部50b。传动齿轮87的外径形成得比动力取出齿轮86的外径小。
在动力传递部24中,发动机6的输出轴6a的动力被旋转传动轴80传递给泵传递部85,被从泵传递部85向无级变速部21的泵轴50a输入。旋转传动轴80的动力被动力取出齿轮86及传动齿轮87增速并向泵轴50a输入,输出轴6a的动力被增速并向液压泵50输入。
如图2所示,行星传递部81设置在比复合行星传动部22靠车体前方侧。行星传递部81跨越旋转传动轴80和复合行星传动部22的第2输入轴58而设置。在行星传递部81,具备:动力取出齿轮82,不能相对旋转地设置在旋转传动轴80;以及传动齿轮83,以与动力取出齿轮82啮合的状态不能相对旋转地与第2输入轴58连结。
在动力传递部24中,发动机6的输出轴6a的动力被从旋转传动轴80传递给行星传递部81,被从行星传递部81向复合行星传动部22中的第一列的行星齿轮机构22A的内齿齿轮55输入。
如图2所示,第2行星传递部25跨越马达轴51a的延长轴部51b和复合行星传动部22的第1输入轴57而设置。在第2行星传递部25,具备:输出齿轮91,不能相对旋转地设置在延长轴部51b;中继齿轮92,与输出齿轮91啮合;以及传动齿轮93,以与中继齿轮92啮合的状态不能相对旋转地设置在第1输入轴57。中继齿轮92的外径形成得比输出齿轮91的外径大。传动齿轮93的外径形成得比中继齿轮92的外径大。
在第2行星传递部25中,无级变速部21的马达轴51a的动力被输出齿轮91、中继齿轮92及传动齿轮93减速并向复合行星传动部22中的第一列的行星齿轮机构22A的恒星齿轮53传递。
图5是表示无级变速部21、复合行星传动部22、变速输出部23及旋转传动轴80的主视图。图5所示的[L]的方向定义为行驶车体1的左方向,[R]的方向定义为行驶车体1的右方向,[U]的方向定义为行驶车体1的上方向,[D]的方向定义为行驶车体1的下方向。图5所示的线SL表示行驶车体1的左右方向上的中心位置。
如图5所示,复合行星传动部22及旋转传动轴80设置在行驶车体1的左右方向上的中央部。旋转传动轴80设置在复合行星传动部22的上方。如图2、图5所示,变速输出部23的变速输出轴69位于变速部输入轴芯23X的左上方。如图2、图5所示,无级变速部21设置在比复合行星传动部22及变速输出部23靠车体右横侧。图5所示的支轴92a是第2行星传递部25中的中继齿轮92的支轴。图5所示的94是动作油取出的液压泵47及液压泵48的驱动轴。
在变速传动装置20中,发动机6的输出轴6a的动力被动力传递部24中的旋转传动轴80及泵传递部85向无级变速部21的液压泵50输入,在无级变速部21中向正旋转动力及逆旋转动力且无级别地变速。
由无级变速部21变速后的动力被第2行星传递部25向复合行星传动部22中的第一列的行星齿轮机构22A的恒星齿轮53输入。从发动机6向液压泵50输入的动力被泵传递部85增速,从液压马达51向复合行星传动部22输入的动力被第2行星传递部25减速,所以液压泵50被以高速驱动,一边从液压马达51输出没有旋转不匀或旋转不匀较少的动力,一边向复合行星传动部22输入不过快的适度的旋转速度的动力。
没有受到由无级变速部21带来的变速作用的发动机6的动力被动力传递部24中的旋转传动轴80及行星传递部81向复合行星传动部22中的第一列的行星齿轮机构22A的内齿齿轮55输入。
被输入给恒星齿轮53的来自无级变速部21的变速动力、以及没有受到由无级变速部21带来的变速作用而被输入给内齿齿轮55的来自发动机6的动力被复合行星传动部22中的两列行星齿轮机构22A、22B合成。合成动力被变速输出部23划分级别为4级别的速度范围,被作为1速范围、2速范围、3速范围或4速范围的动力输出。
如图2所示,前进后退切换装置30具备输入轴95及输出轴96,并且具备跨越输入轴95和输出轴96而设置的前进动力传递机构97、以及在比前进动力传递机构97靠车体前方侧跨越输入轴95和输出轴96而设置的后退动力传递机构98。在输入轴95与前进动力传递机构97之间设置有前进离合器CF。在输入轴95与后退动力传递机构98之间设置有后退离合器CR。
在前进后退切换装置30中,如果前进离合器CF被切换为合状态,后退离合器CR被切换为离状态,则输入给输入轴95的合成动力经由前进离合器CF及前进动力传递机构97作为前进动力被传递给输出轴96,被从输出轴96向后轮差动机构40及前轮离合器41输出。如果前进离合器CF被切换为离状态,后退离合器CR被切换为合状态,则输入给输入轴95的合成动力经由后退离合器CR及后退动力传递机构98作为后退动力被传递给输出轴96,被从输出轴96向后轮差动机构40及前轮离合器41输出。
图8是拖拉机具备的行驶操作装置的框图。如图8所示,行驶操作装置具备变速杆100、前进后退杆101、与变速杆100联动的变速检测机构102、与前进后退杆101联动的前进后退检测机构103、与前进后退检测机构103及变速检测机构102相连的控制机构104。变速杆100及前进后退杆101设置在驾驶部11。
控制机构104与通过对液压泵50的斜盘角进行变更操作而将无级变速部21变速操作的变速阀105的电磁操作部、将第1至第4分级别的离合器CL1~CL4分别切换操作的离合器阀106~109各自的电磁操作部相连。控制机构104与将前进离合器CF切换操作的前进阀110的电磁操作部、将后退离合器CR切换操作的后退阀111的电磁操作部、设置在无级变速部21的变速状态检测机构112相连。
变速杆100能够在从中立位置S1到最高速位置Max的操作域中摆动操作。变速杆100的操作域中的从中立位置S1到中间位置C成为主要在作业时使用的低速域Lo,从中间位置C到最高速位置Max成为主要在移动行驶时使用的高速域Hi。前进后退杆101能够向中立位置S2、前进位置LF和后退位置LB切换操作。
变速检测机构102由旋转电位器(potentiometer)构成,与变速杆100联动。变速杆100的操作位置被变速检测机构102检测,检测结果被向控制机构104输入。前进后退检测机构103由旋转电位器构成,与前进后退杆101联动。前进后退杆101的操作位置被前进后退检测机构103检测,检测结果被向控制机构104输入。变速状态检测机构112检测斜盘角作为无级变速部21的变速状态,将检测结果向控制机构104反馈。
控制机构104利用微型计算机而构成。控制机构104通过基于由变速检测机构102及变速状态检测机构112得到的检测信息,对变速阀105进行控制而将无级变速部21变速操作,并且对离合器阀106~109进行控制而将第1至第4分级别的离合器CLl~CL4切换操作,来将变速传动装置20变速操作,以使得从变速输出轴69输出与变速杆100的操作位置对应的旋转速度的输出。
控制机构104通过基于由前进后退检测机构103得到的检测信息,对前进阀110进行控制而将前进离合器CF切换操作,并且对后退阀111进行控制而将后退离合器CR切换操作,来将前进后退切换装置30操作为与前进后退杆101的操作位置对应的操作状态。
即,当使拖拉机行驶时,通过将变速杆100从中立位置S1摆动操作而拖拉机行驶,使变速杆100的从中立位置S1的操作行程越大,拖拉机的行驶速度越快,如果将变速杆100操作到最高速位置Max,则拖拉机的行驶速度成为最高速度。
图7是表示无级变速部21的变速状态、速度范围和变速输出轴69的输出速度的关系的说明图。如图7、图8所示,在变速杆100被从中立位置S1摆动操作而达到低速域Lo的设定位置La(以下,称作低速设定位置La)为止的期间中,控制机构104将1速离合器CL1维持操作为合状态,变速传动装置20一边被维持为呈现1速范围的状态一边变速动作。此外,随着变速杆100被从中立位胃S1摆动操作,控制机构104将无级变速部21从逆旋转的最高速度“-MAX”(以下简称作“-MAX”)的变速状态朝向正旋转的最高速度“+MAX”(以下简称作“+MAX”)的变速状态变速操作。由此,随着变速杆100被从中立位置S1操作,变速输出轴69的输出旋转速度从“0”无级别地增速。如果变速杆100达到低速设定位置La,则变速输出轴69的输出旋转速度成为“B1”。此时,控制机构104分别将第1分级别的离合器CL1切换操作为离状态,将第2分级别的离合器CL2切换操作为合状态,变速传动装置20切换为呈现2速范围的变速状态。
然后,在变速杆100从低速设定位置La达到中间位置C为止的期间中,控制机构104将第2分级别的离合器CL2维持操作为合状态,变速传动装置20一边被维持为呈现2速范围的状态一边变速动作。此外,随着变速杆100被从低速设定位置La摆动操作,控制机构104将无级变速部21从“+MAX”的变速状态朝向“-MAX”的变速状态变速操作。由此,随着变速杆100被从低速设定位置La操作,变速输出轴69的输出旋转速度从“B1”无级别地增速。
如果变速杆100达到中间位置C,则变速输出轴69的输出旋转速度成为“B2”。此时,控制机构104分别将第2分级别的离合器CL2切换操作为离状态,将第3分级别的离合器CL3切换操作为合状态,变速传动装置20切换为呈现3速范围的变速状态。然后,在变速杆100从中间位置C达到高速域Hi的设定位置Ha(以下称作高速设定位置Ha)为止的期间中,控制机构104将第3分级别的离合器CL3维持操作为合状态,变速传动装置20一边被维持为呈现3速范围的状态一边变速动作。此外,随着变速杆100被从中间位置C摆动操作,控制机构104将无级变速部21从“-MAX”的变速状态朝向“+MAX”的变速状态变速操作。由此,随着变速杆100被从中间位置C摆动操作,变速输出轴69的输出旋转速度从“B2”无级别地增速。
如果变速杆100达到高速设定位置Ha,则变速输出轴69的输出旋转速度成为“B3”。此时,控制机构104分别将第3分级别的离合器CL3切换操作为离状态,将第4分级别的离合器CL4切换操作为合状态,变速传动装置20切换为呈现4速范围的变速状态。然后,在变速杆100从高速设定位置Ha达到最高速位置Max为止的期间中,控制机构104将第4分级别的离合器CL4维持操作为合状态,变速传动装置20一边被维持为呈现4速范围的状态一边变速动作。此外,随着变速杆100被从高速设定位置Ha摆动操作,控制机构104将无级变速部21从“+MAX”的变速状态朝向“-MAX”的变速状态变速操作。由此,随着变速杆100被从高速设定位置Ha摆动操作,变速输出轴69的输出旋转速度从“B3”无级别地增速。
如果变速杆100达到最高速位置Max,则控制机构104将第4分级别的离合器CL4维持操作为合状态,变速传动装置20成为呈现4速范围的变速状态,并且控制机构104将无级变速部21操作为“-MAX”的变速状态。由此,变速输出轴69的输出旋转速度成为最高速度的“B4”。
在这样行驶时,将前进后退杆101操作到前进位置LF。于是,控制机构104分别将前进离合器CF操作为合状态,将后退离合器CR操作为离状态。由此,前进后退切换装置30成为前进状态,来自变速输出轴69的动力被变换为前进动力而被传递给后轮差动机构40及前轮差动机构43,拖拉机前进行驶。另一方面,如果将前进后退杆101操作到后退位置LB,则控制机构104分别将前进离合器CF操作为离状态,将后退离合器CR操作为合状态。由此,前进后退切换装置30成为后退状态,来自变速输出轴69的动力被变换为后退动力而被传递给后轮差动机构40及前轮差动机构43,拖拉机后退行驶。
〔其他实施方式〕
接着,对具备其他实施方式的动力传递构造进行说明。
〔变速箱的结构〕
在具备其他实施方式的动力传递构造中,变速箱2如图9及图10所示,具备前部与离合器壳体18的后部连结的前部箱2A、以及前部与前部箱2A的后部连结的后部箱2B。前部箱2A与离合器壳体18能够拆装地连结。前部箱2A和后部箱2B在连结部位S能够分离地连结。变速箱2能够分割为前部箱2A和后部箱2B。在后部箱2B的后部,能够拆装地具备兼用作将后部箱2B的朝后开口关闭的盖体的齿轮箱2C。
前部箱2A构成为,收容无级变速部21、复合行星传动部22及变速输出部23。后部箱2B构成为,收容前进后退切换装置30及后轮差动机构40。如图9所示,在前部箱2A的下部,形成有装备前车轮4的输出轴41a的前轮输出箱部2D。如图9、图10所示,在前部箱2A的左侧的横侧壁部,设置有进行变速输出部23的第1至第4分级别的离合器CL1~CL4各自的切换操作的阀单元113。如图10所示,在前部箱2A的右侧的横侧壁部,设置有进行无级变速部21的变速操作的阀单元114、以及对无级变速部21的动作油作用的油过滤器115。在前部箱2A的右侧的横侧壁部,设置有向液压泵47及液压泵48进行动力传递的传动箱部120。
〔复合行星传动部及变速输出部的结构〕
如图11、图12所示,在复合行星传动部22中,第2输入轴58和第一列的行星齿轮机构22A的内齿齿轮55通过使内齿齿轮55的轮毂部与形成在第2输入轴58的后部的花键轴部卡合而联动连结。
如图11、图12所示,在第二列的行星齿轮机构22B中,内齿齿轮62和第3输出轴65通过使内齿齿轮62的轮毂部与形成在第3输出轴65的前部的花键轴部卡合而联动连结。
如图11、图13所示,第二列的行星齿轮机构22B的第2输出轴64和变速输出部23的第2输入轴67通过使形成在第2输出轴64的后端部的外周部分的花键部与形成在第2输入轴67的前端部的内周部分的花键部卡合而联动连结。
如图11、图13所示,在变速输出部23中,第2输入轴67和第4输入齿轮74a通过使第4输入齿轮74a的轮毂部与形成在第2输入轴67的后部的外周部的花键部卡合而联动连结。
如图11、图13所示,变速输出部23的第1输入轴66的后端部经由与第1输入轴66的外周部嵌合的筒支轴116以及与筒支轴116的后部的外周部嵌合的轴承117被前部箱2A的壁部118能够旋转地支承。第3输入齿轮73a的轮毂部与筒支轴116中的比轴承117靠前侧的部分的外周部嵌合。第3输入齿轮73a经由筒支轴116被第1输入轴66支承。第3输入齿轮73a的轮毂部通过花键构造而与筒支轴116的外周部卡合,筒支轴116的内周部通过花键构造而与第1输入轴66的外周部卡合。第3输入齿轮73a和第1输入轴66经由筒支轴116不能相对旋转地联动连结。
在第3输入齿轮73a的支承构造中,如图15所示,在筒支轴116中的与轴承117嵌合的一侧相反侧的端部分,安装着进行第3输入齿轮73a及轴承117的防松脱的止挡部件119。第3输入齿轮73a、筒支轴116、轴承117及止挡部件119构成为单元。通过将筒支轴116从后方嵌入到第1输入轴66(参照图13)的花键轴部,能够将第3输入齿轮73a、筒支轴116、轴承117及止挡部件119一举组装到第1输入轴66。通过将该组装状态的轴承117从前方***到壁部118的组装孔118a(参照图15),能够使壁部118支承第1输入轴66。
〔液压泵的结构〕
如图10所示,液压泵47及液压泵48被从变速箱2中的前部箱2A的右侧的横侧壁部朝向变速箱外突设的传动箱部120支承。液压泵47及液压泵48在传动箱部120的后侧在前后方向上排列。如图11、图14所示,延长轴部50b和液压泵47及液压泵48的驱动轴94被泵驱动机构121联动连结。延长轴部50b的动力被泵驱动机构121传递给液压泵47及液压泵48。泵驱动机构121具备:动力取出齿轮122,不能相对旋转地设置在延长轴部50b;泵驱动齿轮123,与动力取出齿轮122啮合;以及连结部件124,以将泵驱动齿轮123不能相对旋转地支承的状态与液压泵47及液压泵48的驱动轴94不能相对旋转地嵌合。
〔前进后退切换装置的结构〕
如图11、图14所示,前进后退切换装置30设置在变速输出部23的后方。在前进后退切换装置30的输入轴95位于变速输出轴69的后方、并且输入轴95的轴芯30X和变速输出轴69的轴芯23Y位于同芯上的状态下,变速输出部23和前进后退切换装置30在前后方向上排列。输入轴95和变速输出轴69被连结部件125联动连结。连结部件125的前部与形成在变速输出轴69的后部的花键轴部嵌合,并且花键轴部与连结部件125卡合。连结部件125的后部与形成在输入轴95的前部的花键轴部嵌合,并且花键轴部与连结部件125卡合。
如图11所示,变速输出部23的第1输入轴66、第2输入轴67及第3输入轴68构成为3重轴。第1输入轴66、第2输入轴67及第3输入轴68具备相同的1个变速部输入轴芯23X。如图11、图14所示,在前进后退切换装置30的输出轴96位于第1输入轴66的后方、并且输出轴96的轴芯30Y和变速部输入轴芯23X位于同芯上的状态下,变速输出部23和前进后退切换装置30在前后方向上排列。
如图14所示,将前进离合器CF的输出向输出轴96传递的前进力传递齿轮31与形成在输出轴96的后部的花键轴部卡合,与输出轴96不能相对旋转地连结。将后退离合器CR的输出向输出轴96传递的后退力传递齿轮32与形成在输出轴96的前部的花键轴部卡合,与输出轴96不能相对旋转地连结。在输出轴96中的后退力传递齿轮32与前进力传递齿轮31之间的部位,装接着将后退力传递齿轮32与前进力传递齿轮31的间隔维持为设定间隔的间隔件33。由间隔件33进行后退力传递齿轮32及前进力传递齿轮31各自相对于输出轴96的定位。
图16是表示无级变速部21、复合行星传动部22、变速输出部23的分级别的离合器、前进后退切换装置30的离合器、旋转传动轴80等的配置的主视图。图16所示的上下朝向的纵线T表示行驶车体1(参照图1)的左右方向上的中心(以下,称作左右中心)。图16所示的左右朝向的横线Y表示积存在变速箱2中的润滑油的油面的位置。如图16所示,旋转传动轴80、第1输入轴57、第1输出轴63及第1输入轴66位于行驶车体1的左右中心。第1输入轴57、第1输出轴63及第1输入轴66位于比旋转传动轴80靠下侧。变速输出轴69位于比行驶车体1的左右中心靠车体左侧。在行驶车体1的上下方向上,变速输出轴69位于与旋转传动轴80和第1输入轴57之间的位置相同的位置。马达轴51a及支轴92a位于比行驶车体1的左右中心靠车体右横侧。支轴92a位于比马达轴51a靠下侧。液压泵47及液压泵48的驱动轴94位于比马达轴51a靠车体右横侧。驱动轴94位于与马达轴51a相同的高度。复合行星传动部22位于行驶车体1的左右中心。第1至第4分级别的离合器CL1至CL4、前进离合器CF、后退离合器CR位于比行驶车体1的左右中心靠车体左横侧。无级变速部21位于比行驶车体1的左右中心靠车体右横侧。
在对于课题的解决手段的情况下,也可以如以下这样构成。
(1)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表示了能够进行跨越4级别的速度范围的变速的例子,但也可以能够进行跨越3级别以下或5级别以上的速度范围的变速。
(2)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表示了在车体前后方向上无级变速部21位于与复合行星传动部22及变速输出部23的两者相同的部位的例子,但也可以采用位于仅与复合行星传动部22及变速输出部23的某一方相同的部位的结构。
(3)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表示了无级变速部21设置在比复合行星传动部22及变速输出部23靠车体右横侧的例子,但也可以设置在比复合行星传动部22及变速输出部23靠车体左横侧、或比复合行星传动部22及变速输出部23靠车体上方侧、或比复合行星传动部22及变速输出部23靠车体下方侧。
(4)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表示旋转传动轴80的动力增速而被传递给泵轴50a、马达轴51a的动力减速而被传递给复合行星传动部22的例子,但也可以采用不进行增速及减速而传递的结构。
(5)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表示了泵轴50a以与马达轴51a直线状排列而位于比马达轴51a靠车体后方侧的例子,但采用泵轴50a和马达轴51a在车体横向或车体上下方向上排列等怎样的配置结构都可以。
(6)也可以代替前车轮及后车轮而具备将前车轮与小型履带组合的行驶装置。
附图标记说明
4 行驶装置(前车轮)
5 行驶装置(后车轮)
6 发动机
6a 输出轴
20 变速传动装置
21 无级变速部
22 复合行星传动部
22X 行星部输入轴芯
22Y 行星部输出轴芯
23 变速输出部
23X 变速部输入轴芯
23Y 变速部输出轴芯
24 动力传递部
25 第2行星传递部
30 前进后退切换装置
30X 输入轴芯
30Y 输出轴芯
50 液压泵
50a 泵轴
51 液压马达
51a 马达轴
69 变速输出轴
80 旋转传动轴
81 行星传递部
85 泵传递部
95 输入轴(前进后退切换装置)
96 输出轴(前进后退切换装置)
CL1 分级别的离合器(第1分级别的离合器)
CL2 分级别的离合器(第2分级别的离合器)
CL3 分级别的离合器(第3分级别的离合器)
CL4 分级别的离合器(第4分级别的离合器)。

Claims (18)

1.一种拖拉机的变速传动装置,
具备:
静液压式的无级变速部,具有液压泵及液压马达,且被输入发动机的动力,将被输入的动力变速为无级别的旋转速度的动力并输出;
复合行星传动部,被输入前述无级变速部的变速输出及没有受到由前述无级变速部带来的变速作用的发动机动力,将被输入的变速输出与发动机动力合成,输出合成动力;以及
变速输出部,具有多个分级别的离合器以及将前述多个分级别的离合器以在车体前后方向上排列的状态支承的变速输出轴,且被输入来自前述复合行星传动部的合成动力,将被输入的合成动力划分级别为多个级别的速度范围,从前述变速输出轴朝向行驶装置输出;
其特征在于,
前述无级变速部以位于比前述发动机靠车体后方侧的状态、并且以马达轴及泵轴在沿着车体前后方向的方向上延伸的状态装备;
前述复合行星传动部以位于比前述发动机靠车体后方侧的状态、并且以具有单一的行星部输入轴芯以及单一的行星部输出轴芯的状态装备,所述单一的行星部输入轴芯以及单一的行星部输出轴芯在沿着车体前后方向的方向上延伸并相对于前述马达轴及前述泵轴平行地取位;
前述变速输出部以位于比前述复合行星传动部靠车体后方侧的状态、并且以具有与前述行星部输出轴芯相同轴芯的单一的变速部输入轴芯的状态装备;
在将前述发动机的动力向前述无级变速部及前述复合行星传动部传递的动力传递部,具备旋转传动轴、泵传递部和行星传递部,所述旋转传动轴以与前述发动机的输出轴联动连结并在沿着车体前后方向的方向上延伸的状态、并且以相对于前述马达轴及前述泵轴平行地取位的状态位于比前述发动机靠车体后方侧,所述泵传递部将前述旋转传动轴的动力向前述泵轴输入,所述行星传递部将前述旋转传动轴的动力向前述复合行星传动部输入;
在车体前后方向上,前述无级变速部和前述复合行星传动部及前述变速输出部的至少一方位于相同的部位;
前述泵轴位于比前述马达轴靠车体后方侧;
前述泵传递部位于比前述变速输出部靠车体后方侧。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拖拉机的变速传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前述泵传递部构成为,将前述旋转传动轴的动力增速并向前述泵轴输入;
将前述马达轴的动力向前述复合行星传动部输入的第2行星传递部构成为,将前述马达轴的动力减速并向前述复合行星传动部输入。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拖拉机的变速传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前述行星传递部位于比前述复合行星传动部靠车体前方侧。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拖拉机的变速传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前述泵轴和前述马达轴直线状地排列。
5.如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拖拉机的变速传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有前进后退切换装置,所述前进后退切换装置设置在前述变速输出部的后方,在输入轴被输入从前述变速输出部的前述变速输出轴输出的动力,将前述输入轴的动力变换为前进动力和后退动力并朝向前述行驶装置输出;
以前述输入轴的轴芯和前述变速输出轴的轴芯位于同芯上的状态,前述变速输出部和前述前进后退切换装置在前后方向上排列。
6.如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拖拉机的变速传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有前进后退切换装置,所述前进后退切换装置设置在前述变速输出部的后方,被输入从前述变速输出部输出的动力,将被输入的动力变换为前进动力和后退动力,从输出轴朝向前述行驶装置输出;
以前述变速输出部的变速部输入轴芯和前述前进后退切换装置的前述输出轴的轴芯位于同芯上的状态,前述变速输出部和前述前进后退切换装置在前后方向上排列。
7.一种拖拉机的变速传动装置,
具备:
静液压式的无级变速部,具有液压泵及液压马达,且被输入发动机的动力,将被输入的动力变速为无级别的旋转速度的动力并输出;
复合行星传动部,被输入前述无级变速部的变速输出及没有受到由前述无级变速部带来的变速作用的发动机动力,将被输入的变速输出与发动机动力合成,输出合成动力;以及
变速输出部,具有多个分级别的离合器以及将前述多个分级别的离合器以在车体前后方向上排列的状态支承的变速输出轴,且被输入来自前述复合行星传动部的合成动力,将被输入的合成动力划分级别为多个级别的速度范围,从前述变速输出轴朝向行驶装置输出;
其特征在于,
前述无级变速部以位于比前述发动机靠车体后方侧的状态、并且以马达轴及泵轴在沿着车体前后方向的方向上延伸的状态装备;
前述复合行星传动部以位于比前述发动机靠车体后方侧的状态、并且以具有单一的行星部输入轴芯以及单一的行星部输出轴芯的状态装备,所述单一的行星部输入轴芯以及单一的行星部输出轴芯在沿着车体前后方向的方向上延伸并相对于前述马达轴及前述泵轴平行地取位;
前述变速输出部以位于比前述复合行星传动部靠车体后方侧的状态、并且以具有与前述行星部输出轴芯相同轴芯的单一的变速部输入轴芯的状态装备;
在将前述发动机的动力向前述无级变速部及前述复合行星传动部传递的动力传递部,具备旋转传动轴、泵传递部和行星传递部,所述旋转传动轴以与前述发动机的输出轴联动连结并在沿着车体前后方向的方向上延伸的状态、并且以相对于前述马达轴及前述泵轴平行地取位的状态位于比前述发动机靠车体后方侧,所述泵传递部将前述旋转传动轴的动力向前述泵轴输入,所述行星传递部将前述旋转传动轴的动力向前述复合行星传动部输入;
在车体前后方向上,前述无级变速部和前述复合行星传动部及前述变速输出部的至少一方位于相同的部位;
具有前进后退切换装置,所述前进后退切换装置设置在前述变速输出部的后方,在输入轴被输入从前述变速输出部的前述变速输出轴输出的动力,将前述输入轴的动力变换为前进动力和后退动力并朝向前述行驶装置输出;
以前述输入轴的轴芯和前述变速输出轴的轴芯位于同芯上的状态,前述变速输出部和前述前进后退切换装置在前后方向上排列。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拖拉机的变速传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前述泵传递部构成为,将前述旋转传动轴的动力增速并向前述泵轴输入;
将前述马达轴的动力向前述复合行星传动部输入的第2行星传递部构成为,将前述马达轴的动力减速并向前述复合行星传动部输入。
9.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拖拉机的变速传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前述行星传递部位于比前述复合行星传动部靠车体前方侧。
10.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拖拉机的变速传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前述泵轴位于比前述马达轴靠车体后方侧。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拖拉机的变速传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前述泵轴和前述马达轴直线状地排列。
12.如权利要求7~11中任一项所述的拖拉机的变速传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有前进后退切换装置,所述前进后退切换装置设置在前述变速输出部的后方,被输入从前述变速输出部输出的动力,将被输入的动力变换为前进动力和后退动力,从输出轴朝向前述行驶装置输出;
以前述变速输出部的变速部输入轴芯和前述前进后退切换装置的前述输出轴的轴芯位于同芯上的状态,前述变速输出部和前述前进后退切换装置在前后方向上排列。
13.一种拖拉机的变速传动装置,
具备:
静液压式的无级变速部,具有液压泵及液压马达,且被输入发动机的动力,将被输入的动力变速为无级别的旋转速度的动力并输出;
复合行星传动部,被输入前述无级变速部的变速输出及没有受到由前述无级变速部带来的变速作用的发动机动力,将被输入的变速输出与发动机动力合成,输出合成动力;以及
变速输出部,具有多个分级别的离合器以及将前述多个分级别的离合器以在车体前后方向上排列的状态支承的变速输出轴,且被输入来自前述复合行星传动部的合成动力,将被输入的合成动力划分级别为多个级别的速度范围,从前述变速输出轴朝向行驶装置输出;
其特征在于,
前述无级变速部以位于比前述发动机靠车体后方侧的状态、并且以马达轴及泵轴在沿着车体前后方向的方向上延伸的状态装备;
前述复合行星传动部以位于比前述发动机靠车体后方侧的状态、并且以具有单一的行星部输入轴芯以及单一的行星部输出轴芯的状态装备,所述单一的行星部输入轴芯以及单一的行星部输出轴芯在沿着车体前后方向的方向上延伸并相对于前述马达轴及前述泵轴平行地取位;
前述变速输出部以位于比前述复合行星传动部靠车体后方侧的状态、并且以具有与前述行星部输出轴芯相同轴芯的单一的变速部输入轴芯的状态装备;
在将前述发动机的动力向前述无级变速部及前述复合行星传动部传递的动力传递部,具备旋转传动轴、泵传递部和行星传递部,所述旋转传动轴以与前述发动机的输出轴联动连结并在沿着车体前后方向的方向上延伸的状态、并且以相对于前述马达轴及前述泵轴平行地取位的状态位于比前述发动机靠车体后方侧,所述泵传递部将前述旋转传动轴的动力向前述泵轴输入,所述行星传递部将前述旋转传动轴的动力向前述复合行星传动部输入;
在车体前后方向上,前述无级变速部和前述复合行星传动部及前述变速输出部的至少一方位于相同的部位;
具有前进后退切换装置,所述前进后退切换装置设置在前述变速输出部的后方,被输入从前述变速输出部输出的动力,将被输入的动力变换为前进动力和后退动力,从输出轴朝向前述行驶装胃输出;
以前述变速输出部的变速部输入轴芯和前述前进后退切换装置的前述输出轴的轴芯位于同芯上的状态,前述变速输出部和前述前进后退切换装置在前后方向上排列。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拖拉机的变速传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前述泵传递部构成为,将前述旋转传动轴的动力增速并向前述泵轴输入;
将前述马达轴的动力向前述复合行星传动部输入的第2行星传递部构成为,将前述马达轴的动力减速并向前述复合行星传动部输入。
15.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拖拉机的变速传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前述行星传递部位于比前述复合行星传动部靠车体前方侧。
16.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拖拉机的变速传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前述泵轴位于比前述马达轴靠车体后方侧。
17.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拖拉机的变速传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前述泵轴和前述马达轴直线状地排列。
18.一种拖拉机,其特征在于,
具备权利要求1~17中任一项所述的拖拉机的变速传动装置。
CN201880027541.XA 2017-11-24 2018-11-20 拖拉机的变速传动装置及拖拉机 Active CN11052065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5)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7-225543 2017-11-24
JP2017225543 2017-11-24
JP2018-205692 2018-10-31
JP2018205692A JP7034051B2 (ja) 2017-11-24 2018-10-31 トラクタの変速伝動装置及びトラクタ
PCT/JP2018/042850 WO2019102999A1 (ja) 2017-11-24 2018-11-20 トラクタの変速伝動装置及びトラクタ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520651A CN110520651A (zh) 2019-11-29
CN110520651B true CN110520651B (zh) 2023-06-16

Family

ID=6697281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80027541.XA Active CN110520651B (zh) 2017-11-24 2018-11-20 拖拉机的变速传动装置及拖拉机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EP (1) EP3715673B1 (zh)
JP (1) JP7034051B2 (zh)
CN (1) CN110520651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423967A (zh) 2019-09-18 2022-04-29 株式会社久保田 作业车辆
EP3798468A3 (en) 2019-09-26 2021-10-06 Kubota Corporation Traveling transmission device of tractor
JP7390987B2 (ja) * 2019-09-26 2023-12-04 株式会社クボタ トラクターの走行伝動装置
US11679672B2 (en) 2019-12-17 2023-06-20 Kubota Corporation Work vehicle and power take-off apparatus for the same
JP7275024B2 (ja) * 2019-12-27 2023-05-17 株式会社クボタ 作業車両
JP7426259B2 (ja) * 2020-03-05 2024-02-01 株式会社小松製作所 トランスミッション及び作業車両
US11408486B2 (en) 2020-06-26 2022-08-09 Kubota Corporation Planetary gear device and compound planetary gear device
US11994201B2 (en) 2020-12-28 2024-05-28 Kubota Corporation Power transmission device for work vehicle
EP4105521A1 (en) 2021-06-15 2022-12-21 Kubota Corporation Power transmission device for work vehicle
JP2023094670A (ja) 2021-12-24 2023-07-06 株式会社クボタ 作業車
JP2024002523A (ja) 2022-06-24 2024-01-11 株式会社クボタ 作業車
JP2024073223A (ja) 2022-11-17 2024-05-29 株式会社クボタ 作業車
JP2024073225A (ja) 2022-11-17 2024-05-29 株式会社クボタ 作業車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2062926A (ja) * 2010-09-14 2012-03-29 Kubota Corp トラクタの伝動装置
CN102523751A (zh) * 2010-09-14 2012-06-27 株式会社久保田 拖拉机的传动装置
JP2016084823A (ja) * 2014-10-22 2016-05-19 ヤンマー株式会社 作業車両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9628330A1 (de) * 1996-07-13 1998-01-15 Claas Ohg Hydrostatisch-mechanisch leistungsverzweigtes Lastschaltgetriebe
GB0709636D0 (en) * 2007-05-19 2007-06-27 Valtra Inc Rotation sensing
US8523724B2 (en) * 2010-11-24 2013-09-03 Caterpillar Inc. Method of synchronizing in split torque continuously variable dual clutch transmission
GB201109963D0 (en) * 2011-06-14 2011-07-27 Valtra Oy Ab Power shuttle transmission module
EP2786044B1 (en) * 2011-08-25 2020-07-08 CNH Industrial Italia S.p.A. Shuttle shifting for a continuously variable transmission
US9423026B2 (en) * 2013-12-20 2016-08-23 Cnh Industrial America Llc System and method for controlling a continuously variable transmission when transitioning operation from a hydrostatic mode to a hydro-mechanical mode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2062926A (ja) * 2010-09-14 2012-03-29 Kubota Corp トラクタの伝動装置
CN102523751A (zh) * 2010-09-14 2012-06-27 株式会社久保田 拖拉机的传动装置
JP2016084823A (ja) * 2014-10-22 2016-05-19 ヤンマー株式会社 作業車両
CN107076288A (zh) * 2014-10-22 2017-08-18 洋马株式会社 作业车辆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9095058A (ja) 2019-06-20
EP3715673A4 (en) 2021-08-04
JP7034051B2 (ja) 2022-03-11
EP3715673B1 (en) 2024-03-06
EP3715673A1 (en) 2020-09-30
CN110520651A (zh) 2019-11-2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520651B (zh) 拖拉机的变速传动装置及拖拉机
KR101383135B1 (ko) 트랜스미션
WO2019102999A1 (ja) トラクタの変速伝動装置及びトラクタ
KR101900264B1 (ko) 농용 작업차의 미션조합
JP5492038B2 (ja) トラクタの伝動装置
KR20170027992A (ko) 트랙터 미션 조합
JP2001108060A (ja) 油圧−機械式変速装置
JP5492037B2 (ja) トラクタの伝動装置
JP2022537270A (ja) ユーティリティビークルのパワーユニット
WO2020137439A1 (ja) 作業車
JP3562962B2 (ja) 油圧・機械式無段変速装置
JP3897780B2 (ja) 作業車
JP7194294B2 (ja) ユーティリティビークルのパワーユニット
JP3891885B2 (ja) 作業用走行車
KR100725549B1 (ko) 트랙터의 트랜스미션
JP7390987B2 (ja) トラクターの走行伝動装置
KR20150145041A (ko) 농용 작업차의 미션조합
JP7504060B2 (ja) 作業車用動力伝達装置
JP7206077B2 (ja) トラクタの走行用伝動装置とこのトラクタの走行用伝動装置を備えるトラクタ
JP7475132B2 (ja) 作業機の動力取出し装置
JP4184491B2 (ja) クローラ式走行装置を備えた作業車
JP6199593B2 (ja) トラクタの変速装置
JP7134032B2 (ja) トラクタの走行用伝動装置とこのトラクタの走行用伝動装置を備えたトラクタ
JP3686602B2 (ja) 作業車
JP3897779B2 (ja) 作業車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