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461660A - 车辆用前窗和车辆用物品 - Google Patents

车辆用前窗和车辆用物品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461660A
CN110461660A CN201880019871.4A CN201880019871A CN110461660A CN 110461660 A CN110461660 A CN 110461660A CN 201880019871 A CN201880019871 A CN 201880019871A CN 110461660 A CN110461660 A CN 11046166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vehicle
region
front window
window shield
protrus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80019871.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0461660B (zh
Inventor
入江哲司
佐藤奈奈
川崎一彦
齐藤秀行
小川直树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GC Inc
Original Assignee
AGC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GC Inc filed Critical AGC Inc
Publication of CN11046166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46166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046166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46166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JWINDOWS, WINDSCREENS, NON-FIXED ROOFS, DOORS, OR SIMILAR DEVICES FOR VEHICLES; REMOVABLE EXTERNAL PROTECTIVE COVER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 B60J1/00Windows; Windscreens; Accessories therefor
    • B60J1/002Windows; Windscreens; Accessories therefor with means for clear vision, e.g. anti-frost or defog panes, rain shield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17/00Layered products essentially comprising sheet glass, or glass, slag, or like fibres
    • B32B17/06Layered products essentially comprising sheet glass, or glass, slag, or like fibres comprising glass as the main or only constituent of a layer, next to another layer of a specific material
    • B32B17/10Layered products essentially comprising sheet glass, or glass, slag, or like fibres comprising glass as the main or only constituent of a layer, next to another layer of a specific material of synthetic resin
    • B32B17/10005Layered products essentially comprising sheet glass, or glass, slag, or like fibres comprising glass as the main or only constituent of a layer, next to another layer of a specific material of synthetic resin laminated safety glass or glazing
    • B32B17/10009Layered products essentially comprising sheet glass, or glass, slag, or like fibres comprising glass as the main or only constituent of a layer, next to another layer of a specific material of synthetic resin laminated safety glass or glazing characterized by the number, the constitution or treatment of glass sheets
    • B32B17/10036Layered products essentially comprising sheet glass, or glass, slag, or like fibres comprising glass as the main or only constituent of a layer, next to another layer of a specific material of synthetic resin laminated safety glass or glazing characterized by the number, the constitution or treatment of glass sheets comprising two outer glass shee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17/00Layered products essentially comprising sheet glass, or glass, slag, or like fibres
    • B32B17/06Layered products essentially comprising sheet glass, or glass, slag, or like fibres comprising glass as the main or only constituent of a layer, next to another layer of a specific material
    • B32B17/10Layered products essentially comprising sheet glass, or glass, slag, or like fibres comprising glass as the main or only constituent of a layer, next to another layer of a specific material of synthetic resin
    • B32B17/10005Layered products essentially comprising sheet glass, or glass, slag, or like fibres comprising glass as the main or only constituent of a layer, next to another layer of a specific material of synthetic resin laminated safety glass or glazing
    • B32B17/10165Functional features of the laminated safety glass or glazing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17/00Layered products essentially comprising sheet glass, or glass, slag, or like fibres
    • B32B17/06Layered products essentially comprising sheet glass, or glass, slag, or like fibres comprising glass as the main or only constituent of a layer, next to another layer of a specific material
    • B32B17/10Layered products essentially comprising sheet glass, or glass, slag, or like fibres comprising glass as the main or only constituent of a layer, next to another layer of a specific material of synthetic resin
    • B32B17/10005Layered products essentially comprising sheet glass, or glass, slag, or like fibres comprising glass as the main or only constituent of a layer, next to another layer of a specific material of synthetic resin laminated safety glass or glazing
    • B32B17/10165Functional features of the laminated safety glass or glazing
    • B32B17/10339Specific parts of the laminated safety glass or glazing being colored or tinted
    • B32B17/10348Specific parts of the laminated safety glass or glazing being colored or tinted comprising an obscuration band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27/00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synthetic resin
    • B32B27/30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synthetic resin comprising vinyl (co)polymers; comprising acrylic (co)polymers
    • B32B27/308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synthetic resin comprising vinyl (co)polymers; comprising acrylic (co)polymers comprising acrylic (co)polyme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27/00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synthetic resin
    • B32B27/36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synthetic resin comprising polyeste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27/00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synthetic resin
    • B32B27/36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synthetic resin comprising polyesters
    • B32B27/365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synthetic resin comprising polyesters comprising polycarbonat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7/00Layered products characterised by the relation between layers; Layered products characterised by the relative orientation of features between layers, or by the relative values of a measurable parameter between layers, i.e. products comprising layers having different physical, chemical or physicochemical properties; Layered products characterised by the interconnection of layers
    • B32B7/04Interconnection of layers
    • B32B7/12Interconnection of layers using interposed adhesives or interposed materials with bonding properti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2250/00Layers arrangement
    • B32B2250/022 laye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2250/00Layers arrangement
    • B32B2250/24All layers being polymeric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2255/00Coating on the layer surface
    • B32B2255/10Coating on the layer surface on synthetic resin layer or on natural or synthetic rubber laye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2255/00Coating on the layer surface
    • B32B2255/20Inorganic coating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2255/00Coating on the layer surface
    • B32B2255/26Polymeric coating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2307/00Properties of the layers or laminate
    • B32B2307/40Properties of the layers or laminate having particular optical properties
    • B32B2307/402Coloured
    • B32B2307/4023Coloured on the layer surface, e.g. ink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2307/00Properties of the layers or laminate
    • B32B2307/40Properties of the layers or laminate having particular optical properties
    • B32B2307/412Transparent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2307/00Properties of the layers or laminate
    • B32B2307/40Properties of the layers or laminate having particular optical properties
    • B32B2307/414Translucent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2605/00Vehicles
    • B32B2605/006Transparent parts other than made from inorganic glass, e.g. polycarbonate glazing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2605/00Vehicles
    • B32B2605/08Car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5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04N23/54Mounting of pick-up tubes,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deviation or focusing coil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Window Of Vehicle (AREA)
  • Fittings On The Vehicle Exterior For Carrying Loads, And Devices For Holding Or Mounting Articles (AREA)
  • Surface Treatment Of Glass (AREA)
  • Joining Of Glass To Other Materials (AREA)
  • Laminated Bodies (AREA)
  • Non-Portable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Thereof (AREA)
  • 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Optical Mean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具备防雾膜的车辆用前窗,该车辆用前窗在安装光学装置时,光学装置的安装性良好,并且在光学装置的感知区域充分地具有防雾性。车辆用前窗具备窗板和设置于窗板的车内侧的面的防雾膜,车辆用前窗在主视观察时在透视区域具有未设置有防雾膜的第1区域和设置有防雾膜的第2区域,第1区域包含透视区域的上部的带状区域,第2区域为至少包含由JIS R3212(1998年)规定的试验区域B,且在上边具有凸部的连续的区域,防雾膜在第2区域的最小膜厚为5μm以上,至少第1区域与除了凸部之外的第2区域的边界,由不具有透视失真并且在照射光时发生散射而被视觉确认的线宽为10μm~200μm的分界线构成。

Description

车辆用前窗和车辆用物品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车辆用前窗和车辆用物品。
背景技术
以往,以辅助驾驶员的驾驶等为目的,将具有用于经由车辆用前窗(以下,还简称为“前窗”。)取得车外的信息的传感器、照相机等光学部件的光学装置设置于前窗的车内表面。
然而,光学部件由于经由前窗取得来自车外的信息,因此若在前窗产生雾,则产生无法获得正确的信息的问题。针对于该问题,公知有通过电热丝等对前窗进行局部性的加热来抑制雾的产生的技术(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另一方面,公知有在前窗使用附带防雾膜的玻璃,通过在玻璃表面设置包含吸水性树脂例如由聚环氧化物获得的吸水性的交联树脂层的防雾膜,来吸收并除去成为雾的产生原因的微小水滴。作为具有防雾膜的前窗,例如在专利文献2中公开了一种前窗,该前窗利用防雾膜的膜厚的大小所带来的防雾性能的不同,能够使驾驶员简易且可靠地认知雾的产生状况。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第5401471号公报
专利文献2:国际公开第2014/061509号
这里,由于防雾膜配置于车内侧,因此若在附带防雾膜的前窗安装光学装置,则光学装置的粘合性因存在于安装部的防雾膜的影响而变得不充分,而成为问题。因此,考虑除去光学装置的安装部的防雾膜,而在与光学部件对应的部分呈岛状地配置防雾膜。在该情况下,光学装置的粘合性虽得以改善,但存在光学装置的前面的防雾性并不充分的情况。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观点而完成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在具备防雾膜的车辆用前窗中,在安装光学装置时,光学装置的安装性良好,并且在光学装置的感知区域充分地具有防雾性的车辆用前窗和具有该车辆用前窗与光学装置的车辆用物品。
本发明提供以下的结构的车辆用前窗和车辆用物品。
本发明的车辆用前窗具备窗板和设置于上述窗板的车内侧的面的防雾膜,该车辆用前窗的特征在于,上述车辆用前窗在主视观察时在透视区域具有未设置有上述防雾膜的第1区域和设置有上述防雾膜的第2区域,上述第1区域包含上述透视区域的上部的带状区域,上述第2区域为至少包含由JIS R3212(1998年)规定的试验区域B,且在上边具有凸部的连续的区域,上述防雾膜在上述第2区域的最小膜厚为5μm以上,至少上述第1区域与除了上述凸部之外的上述第2区域的边界,由不具有透视失真并且在照射光时发生散射而被视觉确认的线宽为10μm~200μm的分界线构成。
本发明的车辆用物品具有上述本发明的车辆用前窗和光学装置,该光学装置安装于上述车辆用前窗的车内侧的上述第1区域中的且上述第2区域的凸部的外侧附近,并经由上述第2区域的凸部向上述车辆用前窗的车外侧发送信号、以及/或者从上述车辆用前窗的车外侧接收信号。
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一种在具备防雾膜的车辆用前窗中,在安装光学装置时,光学装置的安装性良好,并且在光学装置的感知区域充分地具有防雾性的车辆用前窗和具有该车辆用前窗与光学装置的车辆用物品。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车辆用前窗的实施方式的一个例子的构成图。
图2是本发明的车辆用前窗的实施方式的其他的一个例子的构成图。
图3是本发明的车辆用前窗的实施方式的其他的一个例子的构成图。
图4是本发明的车辆用前窗的实施方式的其他的一个例子的构成图。
图5是图1所示的车辆用前窗的分界线L附近的放大剖视图。
图6是本发明的车辆用前窗的实施方式的其他的一个例子的构成图。
图7是表示去除本实施例的车辆用前窗的涂膜的方法的示意图。
图8A是实施例1的透视失真的评价用的拍摄图像。
图8B是实施例1的在分界线的线宽测定条件下拍摄到的图像。
图9A是比较例1的透视失真的评价用的拍摄图像。
图9B是比较例1的在分界线的线宽测定条件下拍摄到的图像。
图10A是比较例2的透视失真的评价用的拍摄图像。
图10B是比较例2的在分界线的线宽测定条件下拍摄到的图像。
图11是比较例5的车辆用前窗的构成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使用附图,对本发明所涉及的车辆用前窗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在本说明书中,“上”和“下”的表述分别表示将车辆用前玻璃搭载到车辆时的上和下。车辆用前窗的“上部”是指将车辆用前窗搭载到车辆的情况下的上侧的部分,另外,其“下部”是指将车辆用前窗搭载到车辆的情况下的下侧的部分。
另外,在本说明书中,车辆用前窗的周缘部意味着从车辆用前窗的外周朝向主面的中央部具有某种程度的一定宽度的区域。在本说明书中,在车辆用前玻璃的主面,从中央部观察时将外周侧称为外侧,从外周观察时将中央部侧称为内侧。在本说明书中,针对“大致”,若以“大致中央”为例进行说明,则是指由人的眼睛观察时能够判断为中央的含义。即使在其他的情况中,“大致”也表示与上述相同的意思。在本说明书中,表示数值范围的“~”,包含上下限。
在本说明书中,规定的区域中的某边X具有凸部是指,在该边X中,至少与凸部连续的两侧的部分相比该凸部的最突出的位置(将最突出的点称为“凸部的顶点”。)位于该区域的内侧的位置。相同地,规定的区域中的某边X具有凹部是指,在该边X中,至少与凹部连续的两侧的部分相比该凹部的最下沉的位置位于该区域的外侧的位置。在本说明书中,凹部的基部是指凹部所带来的下沉开始的位置。相同地,凸部的基部是指凸部所带来的突出开始的位置。
图1是本发明的车辆用前窗的实施方式的一个例子的构成图。图2~图4是本发明的车辆用前窗的实施方式的与图1分别不同的其他例子的构成图。此外,图1~图4表示各实施方式的车辆用前窗的主视图。在使用了图1~图4的说明中,区域的形状全部是主视观察时的形状。图5是图1所示的车辆用前窗的分界线附近的放大剖视图(在图1中,在由虚线表示的圆内沿双向箭头方向剖切的放大剖视图)。
图1所示的车辆用前窗10A具有窗板20和设置于窗板20的车内侧的面的防雾膜30A。窗板20具有形成于周缘部整体的带状的层即黑色陶瓷层24。
在车辆用前窗10A中,形成有黑色陶瓷层24的区域是遮光区域。在车辆用前窗10A中,透视区域V是从窗板20的整个区域除去形成有黑色陶瓷层24的区域而得的区域。
防雾膜30A设置成使车辆用前窗10A的透视区域V的周缘部呈带状地残留,整体呈大致梯形形状,以在上边具有凸部A21的形状连续。在车辆用前窗10A中,防雾膜30A的形成区域与视场区域V中的作为防雾膜的形成区域的第2区域A2一致。在车辆用前窗10A中,第2区域A2的上边的形状,更具体而言,呈如下形状:上边在大致中央部具有向下方下沉的凹部,凸部A21形成为从该凹部的底部向上方突出,并且凸部A21的顶点位于与上边处的凹部的基部相同高度的位置。
在车辆用前窗10A中,第2区域A2至少包含由JIS R3212(1998年)规定的试验区域B(未图示,以下,还简称为“试验区域B”。),防雾膜30A在第2区域的最小膜厚为5μm以上。
防雾膜30A具有在高湿度时防止车辆用前窗生雾而确保驾驶员的视野的功能。作为防雾膜30A的形成区域的第2区域A2包含试验区域B,来作为车辆驾驶员的视野区域。试验区域B是作为由JIS R3212(1998年,“汽车用安全玻璃试验方法”)规定的“在前面使用的安全玻璃的试验区域”被规定的试验区域。在防雾膜30A中,第2区域A2包含试验区域B,并且该区域A2中的最小膜厚为5μm以上,由此能够在高湿度时发挥高的防雾功能而充分地确保驾驶员的视野。
第2区域A2与上述的防雾膜30A的主视观察时的形状相同。即,第2区域A2呈如下形状:整体呈大致梯形形状地连续地设置,并在上边具有凸部A21。凸部A21是为了安装于车辆用前窗的车内侧并经由车辆用前窗向车外侧发送信号、以及/或者从车外侧接收信号的光学装置而设置的区域。在图1中利用虚线表示在车辆用前窗10A的车内侧安装有这样的光学装置的情况下的光学装置40。光学装置40典型地具有用于进行上述信号的收发的光学部件、用于支承该光学部件并将其固定于车辆用前窗的托架以及将这些光学部件与托架覆盖的壳体。
在将光学装置40安装于车辆用前窗10A时,安装为在能够经由车辆用前窗10A中的第2区域A2的凸部A21进行光学部件的信号收发的位置配置光学部件。如上所述,第2区域A2中的防雾膜30A的最小膜厚为5μm以上,即使在凸部A21,也确保能够充分地发挥防雾性的膜厚。光学部件的信号的收发经由凸部A21进行,由此不受高湿度时的雾的影响,能够使信号的收发稳定且可靠地进行。
光学装置40向车辆用前窗10A的安装通过托架来进行。托架在凸部A21的两侧安装于作为第1区域而存在的安装区域A11。在车辆用前窗10A中,安装区域A11是被第2区域的上边下沉的凹部的侧边与形成为从该凹部的底部向上方突出的凸部A21的侧边夹住的区域,在凸部A21的两侧具有规定的宽度地存在。在车辆用前窗10A中,第1区域主要为了确保用于安装光学装置40的托架的安装区域A11而设置。由于第1区域不具有防雾膜30A,因此在第1区域所含的安装区域A11能够通过通常的方法具有充分的粘合强度地安装托架。
在实施方式的车辆用前窗中,第1区域包含光学装置的安装区域,因此第1区域构成为至少包含透视区域的上部的带状区域的形状。在图1所示的车辆用前窗10A中,透视区域V内的除了第2区域A2之外的区域是未形成有防雾膜的第1区域A1,第1区域A1的形状为包含透视区域V的上部的带状区域在内的包围第2区域A2的边框状的形状。
第2区域A2的凸部A21与作为存在于其两侧的第1区域A1的安装区域A11的位置、大小、形状等,能够根据组合使用的光学装置的种类、大小适当地调整。
例如,凸部的形状、大小只要是能够经由凸部进行所使用的光学装置所具有的光学部件的信号的收发的形状、大小,则不被特别地限制。从防雾膜的加工性的观点来看,凸部的形状优选与图1所示的车辆用前窗10A的第2区域A2的凸部A21相同地呈矩形。若将从连结凸部的两侧的2个基部的底边至凸部最突出的位置的距离设为凸部的高度h,则凸部的高度h优选为5~150mm。另外,若将凸部的底边的长度设为凸部的宽度w,则凸部的宽度w优选为5~200mm。
在车辆用前窗10A中,通过将第2区域A2的凸部A21形成上述的大小,由此例如,在使用的光学装置为传感器的情况下,能够将凸部A21设计得更小,因此优选。此外,凸部的宽度w在凸部的形状呈矩形的情况下,从底边至凸部最突出的部分具有恒定的宽度。
这里,在车辆用前窗中,凸部的基部的在凸部高度方向上的位置(以下,称为“高度位置”。)也可以在两侧不同,但从光学装置的安装性的观点来看,优选相同。此外,在凸部中,在2个基部的高度位置不同的情况下,凸部的高度h设为从2个基部的平均高度位置至凸部最突出的位置的距离。另外,凸部的宽度w设为2个基部的平均高度位置中的凸部的宽度。
在车辆用前窗10A中,位于凸部A21的两侧的安装区域A11只要是至少能够进行所使用的光学装置所具有的托架的安装的大小即可。安装区域A11的宽度只要大体是3mm以上,则能够进行通常使用的光学装置的托架的安装。若为5mm以上,则更加优选。在车辆用前窗10A中,安装区域A11的宽度从大幅确保第2区域(防雾区域)的面积的观点来看,优选大体为40mm以下,更加优选为30mm以下。此外,若将从凹部的基部至凹部的底部的距离设为凹部的深度d,则凹部的深度d与凸部A21的高度h相同。安装区域A11也可以大于凹部的深度d,到达比第2区域的上边的凹部基部靠上方的位置。
在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用前窗10A中,防雾膜30A是在上边具有凸部A21,且在其下方具有与凸部A21连续并且以包含试验区域B的方式遍及大范围的主要部分(主部分)的结构。因此,例如,与在相当于防雾膜30A的凸部的区域呈岛状地设置面积小的防雾膜,并且在其下方分离地设置相当于防雾膜30A的主部分的大面积的防雾膜的情况相比,凸部A21与主部分的边界区域的防雾性能变得良好。这是因为,从没有防雾膜的第1区域产生雾,从与该区域连接的防雾膜的外周开始生雾。在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用前窗中,如防雾膜30A那样,以光学装置前的区域(相当于凸部A21)与包含其下方的试验区域B的大范围的区域(相当于主部分)连续的方式设置防雾膜,由此使光学装置前的区域难以生雾,从而能够有效地抑制误工作。
为了在视觉确认区域V以包含驾驶员作为视野区域而通常使用的区域的方式确保第2区域A2,并且如上述那样获得凸部A21和安装区域A11,第1区域A1的上部的带状区域的宽度例如优选为5~300mm,更加优选为50~250mm。此外,第1区域A1的上部的带状区域的宽度也可以沿着车宽方向发生变化。
例如,在车辆用前窗10A中,黑色陶瓷层24的宽度为了在上边隐藏包含光学装置在内的各种物品的安装部分而将中央部分的宽度设定为大,其他部分则将宽度设定为窄。在这样的情况下,针对第1区域A1的上部的带状区域的宽度,将中央部分的宽度设定为窄,其他部分将宽度设定为宽,由此能够将第1区域A1的上部带状区域的下边的位置,除了安装区域A11之外设定于大致相同的位置。由此,能够在视觉确认区域V将第2区域A2设定为包含驾驶员作为视野区域通常使用的区域具体而言试验区域B。
这样设置的第1区域A1不仅确保光学装置的安装区域A11,例如,还能够为了在窗板20的车内表面直接粘贴车检证、车辆检查用封印纸等贴纸类和配置车载天线等、或者由于比第2区域A2容易生雾而向车辆驾驶员通知除雾器的使用开始的时机而使用。
此外,第1区域A1的除上部带状区域以外的区域,即,从第2区域A2的下边遍布侧边,存在于黑色陶瓷层24的内周与第2区域A2的外周之间的区域不是必须的区域。第1区域A1中的这些区域的宽度只要能够设定为第2区域A2包含试验区域B,则不被特别地限制。该区域的宽度例如能够设为5mm~50mm,更加优选设为5mm~30mm。
以上,使用图1所示的车辆用前窗10A,对透视区域中的第2区域和第1区域的主视观察时的形状进行了说明。第2区域和第1区域的形状并不局限于此,例如,也可以为图2~图4所示的车辆用前窗10B~10D的形状。在图2~图4所示的车辆用前窗10B~10D中,除第2区域的包含凸部的上边的形状不同以外,与图1所示的车辆用前窗10A相同。
图2所示的车辆用前窗10B具有窗板20和设置于窗板20的车内侧的面的防雾膜30B。窗板20具有形成于周缘部整体的带状的层即黑色陶瓷层24。在车辆用前窗10B中,形成有黑色陶瓷层24的区域为遮光区域,透视区域V为从窗板20的所有区域除去形成有黑色陶瓷层24的区域而得的区域。
防雾膜30B设置成使车辆用前窗10B的透视区域V的周缘部呈带状地残留,整体呈大致梯形形状,以在上边具有凸部A21的形状连续。在车辆用前窗10B中,防雾膜30B的形成区域与作为视场区域V中的防雾膜的形成区域的第2区域A2一致。在车辆用前窗10B中,第2区域A2的上边的形状,更具体而言,呈如下形状:上边在大致中央部具有向下方下沉的凹部,凸部A21形成为从该凹部的底部向上方突出,并且凸部A21的顶点位于比上边处的凹部的基部靠下方的位置。第2区域的上边只要是车辆用前窗10B所示的形状,则能够将在安装光学装置的托架的位置附近未形成防雾膜的区域配置得宽,因此能够更加可靠地进行与光学装置的粘合,在能够提高粘合强度这点优选。
在车辆用前窗10B中,凸部A21的高度h优选为5~100mm。凸部A21的宽度w优选为5~200mm。
在车辆用前窗10B中,位于凸部A21的两侧的安装区域A11的宽度能够与车辆用前窗10A的情况相同。此外,凹部的深度d优选为5~150mm。另外,凸部A21的高度h与凹部的深度d之差优选为5~50mm。
在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用前窗10B中,防雾膜30B是在上边具有凸部A21,且在其下方具有与凸部A21连续并且以包含试验区域B的方式遍及大范围的主要部分(主部分)的结构。因此,与车辆用前窗10A相同,即使在车辆用前窗10B中,也能够期待使光学装置前的区域难以生雾,从而能够有效地抑制误工作的效果。
图3所示的车辆用前窗10C具有窗板20与设置于窗板20的车内侧的面的防雾膜30C。窗板20具有形成于周缘部整体的带状的层即黑色陶瓷层24。在车辆用前窗10C中,形成有黑色陶瓷层24的区域为遮光区域,透视区域V为从窗板20的整个区域除去形成有黑色陶瓷层24的区域而得的区域。
防雾膜30C设置为使车辆用前窗10C的透视区域V的周缘部呈带状地残留,整体呈大致梯形形状,并以在上边具有凸部A21的形状连续。在车辆用前窗10C中,防雾膜30C的形成区域与作为视场区域V中的防雾膜的形成区域的第2区域A2一致。在车辆用前窗10C中,第2区域A2的上边的形状,更具体而言,呈如下形状:上边在大致中央部具有向下方下沉的凹部,凸部A21形成为从该凹部的底部向上方突出,凸部A21的顶点位于比上边处的凹部的基部靠上方的位置。只要第2区域的上边呈车辆用前窗10C所示的形状,则在能够增大视野区域的防雾膜面积并且将作为光学装置前的区域的凸部A21形成得大这点优选。
在车辆用前窗10C中,凸部A21的高度h优选为5~200mm。凸部A21的宽度w优选为5~200mm。
在车辆用前窗10C中,位于凸部A21的两侧的安装区域A11的宽度能够设为与车辆用前窗10A的情况相同。此外,凹部的深度d优选为5~150mm。另外,凸部A21的高度h与凹部的深度d之差优选为5~50mm。
在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用前窗10C中,防雾膜30C是在上边具有凸部A21,且在其下方具有与凸部A21连续并且以包含试验区域B的方式遍及大范围的主要部分(主部分)的结构。因此,与车辆用前窗10A相同,即使在车辆用前窗10C中,也能够期待使光学装置前的区域难以生雾,从而能够有效地抑制误工作的效果。
图4所示的车辆用前窗10D具有窗板20和设置于窗板20的车内侧的面的防雾膜30D。窗板20具有形成于周缘部整体的带状的层即黑色陶瓷层24。在车辆用前窗10D中,形成有黑色陶瓷层24的区域是遮光区域,透视区域V是从窗板20的整个区域除去形成有黑色陶瓷层24的区域而得的区域。
防雾膜30D设置为使车辆用前窗10D的透视区域V的周缘部呈带状地残留,整体呈大致梯形形状,并以在上边具有凸部A21的形状连续。在车辆用前窗10D中,防雾膜30D的形成区域与作为视场区域V中的防雾膜的形成区域的第2区域A2一致。在车辆用前窗10D中,第2区域A2的上边的形状,更具体而言,呈如下形状:在上边的大致中央部具有凸部A21,仅凸部A21从除凸部A21以外的部分向上方突出。只要第2区域的上边呈车辆用前窗10D所示的形状,则成为容易确保第1区域A1最宽的形状,这一点上优选。
在车辆用前窗10D中,凸部A21的高度h例如优选为5~150mm。凸部A21的宽度w优选为5~200mm。在车辆用前窗10D中,位于凸部A21的两侧的安装区域A11不具有第2区域A2的上边除凸部A21以外向上方突出的部分,因此并无宽度方向的限制。
在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用前窗10D中,防雾膜30D是在上边具有凸部A21,且在其下方具有与凸部A21连续并且以包含试验区域B的方式遍及大范围的主要部分(主部分)的结构。因此,与车辆用前窗10A相同,即使在车辆用前窗10D中,也能够期待使光学装置前的区域难以生雾,从而能够有效地抑制误工作的效果。
针对图1~图4所示的车辆用前窗10A~10D,围绕第2区域的上边的凸部A21和作为存在于凸部A21的两侧的第1区域的安装区域A11,对第2区域和第1区域进行了说明。在车辆用前窗10A~10D中,第2区域的上边所具有的凸部的车宽方向上的位置是车宽方向的大致中央,但在本发明的车辆用前窗中,不限定于此。第2区域的上边所具有的凸部的车宽方向上的位置能够根据所使用的光学装置适当地选择。通常,设置于从车辆用前窗的车宽方向上的中央朝向车宽方向的端部为从中央至车宽方向的端部的距离的大致1/3的位置之间。
在本发明的车辆用前窗中,第2区域的上边的除凸部以外的部分形成为与窗板的上边形状一致的形状,这在外观设计性的观点来看优选。即,针对构成上边的分界线L(以下,对特性进行说明。)的处凸部以外的部分,优选形成为沿着窗板的上边大致平行地形成,具有与窗板的上边的弯曲形状(向下侧凹陷的形状)的曲率大致相同的曲率。或者,针对构成第2区域的上边的分界线L的除凸部以外的部分,也可以形成为窗板的上边与分界线L的距离随着从车宽方向的中央大致沿着窗板的上边朝向端部而逐渐减小。
这里,如图1~图4所示,第1区域与第2区域的边界由与第2区域的外周一致的分界线L构成。分界线L是具有如下所述的本发明的特征的分界线:在被该分界线分隔的上述2个区域的边界不具有透视失真,并且在照射光时发生散射而被视觉确认的线宽为10μm~200μm。
在车辆用前窗10A~10D中,凸部A21与安装区域A11的边界由不具有透视失真的分界线L构成,由此光学部件所进行的信号的收发不受透视失真所造成的影响,能够使信号的收发稳定且可靠地进行。另外,凸部A21与安装区域A11的边界由在照射光时发生散射而被视觉确认的线宽为10μm~200μm的分界线L构成,由此通过目视观察容易识别边界,从而能够进行光学装置向适当的位置的设置。此外,只要分界线L的线宽为10μm~200μm,则几乎不对光学部件所进行的信号的收发带来影响。
另外,通过目视观察能够作为边界识别出分界线,由此能够提高贴纸类、车载天线向第1区域设置的作业性。另外,不存在分界线的透视失真导致的视野的妨碍,只要分界线L的线宽为10μm~200μm,则几乎不对视野带来影响。
此外,在本说明书中,分界线导致的透视失真,即被分界线分隔的2个区域的边界中的透视失真的有无的评价方法和在照射光时发生散射而被视觉确认的分界线的线宽的测定方法如下。只要不特别限定,则本说明书中的分界线的线宽是指通过该方法测定出的第2区域与第1区域的分界线的线宽。
(透视失真的有无)
准备在白底上由0.7mm宽度的黑线形成10mm间隔的网格图案并使各黑线相对于下边成45度角度的试验板A,以试验板A的网格图案形成面与车辆用前窗的未形成有防雾膜的一侧的面隔开20mm的距离相互成为平行的方式设置两者。通过设置于从车辆用前窗的形成有防雾膜的一侧的面离开150mm的距离的照相机,以第2区域与第1区域的分界线位于拍摄范围内的大致中央的方式通过车辆用前窗对试验板A的网格图案形成面进行拍摄。通过目视观察确认所得的图像,将在网格图案确认到变形或者缝隙的情况设为“有透视失真”,将在网格图案未确认到变形和缝隙的任一个的情况设为“无透视失真”。
(分界线的线宽)
准备具有全面为黑色的主面的试验板B,以试验板B的黑色面与车辆用前窗的未形成有防雾膜的一侧的面隔开20mm的距离相互成为平行的方式设置两者。向试验板B与车辆用前窗之间照射可见光,并且通过设置于从车辆用前窗的形成有防雾膜的一侧的面离开150mm的距离的照相机,以第2区域与第1区域的分界线位于拍摄范围内的大致中央的方式通过车辆用前窗对试验板B的黑色面进行拍摄。将所得的图像放大5倍,测定分界线的100mm的长度中的最大线宽,设为分界线的线宽。
在本发明的车辆用前窗中,分界线L的线宽为10μm~200μm。只要分界线L的线宽在该范围内,则能够通过目视观察作为边界充分地识别出,并且几乎不对驾驶视野和光学部件中的信号的收发带来影响。另外,就像人能够视觉确认为好看的线那样外观设计性高。分界线L的线宽优选为10μm~150μm。
在透视区域V中,分界线L的线宽也可以在上述本发明的规定的范围内根据位置而不同。另外,分界线L也可以在防雾膜的凸部成为角部带有弧度的圆弧形状。通过成为圆弧形状,由此防雾膜难以剥离,因此优选。此外,防雾膜的凸部由于被光学装置覆盖,因此介意外观的必要性变弱。因此,防雾膜的凸部与第1区域的分界线既可以具有上述分界线L的特征,也可以不具有上述分界线L的特征。
参照表示分界线L的剖面形状的图5,对分界线L的上述特征,即不具有透视失真,并且在照射光时发生散射而被视觉确认的线宽为10μm~200μm的特征进行说明。图5是图1所示的车辆用前窗的分界线L附近的放大剖视图(在图1中,在由虚线表示的圆内,在双向箭头方向(与分界线L正交的方向)上垂直地剖切的剖面的放大图)。
在图5中,防雾膜30A是具有位于窗板20侧的基底层31与层叠于该基底层31上的具有防雾性能的上层32的双层构造,窗板20是2张透光性基板21、22夹持中间膜23的结构。
在图5中,形成于窗板20的车内侧主面的防雾膜30A的膜厚t在分界线L附近大致恒定,并且防雾膜30A的端面的形状相对于窗板20的主面大致垂直。防雾膜30A的膜厚t在分界线L附近大致恒定具体地是指:使用与图5所示的相同的用与分界线L正交的面剖切的车辆用前窗10A的剖面的拍摄图像,在从防雾膜30A的端面(分界线L的位置)向内侧离开1mm的膜厚中将最大值设为100%时将最小值的比例(%)从100%减去而得的值(%)为5%以下。该值(%)优选为2%以下,更加优选为1%以下。以下,将通过上述方法测定的从分界线L的位置向内侧离开1mm的防雾膜的膜厚的最小值相对于最大值(100%)的比例(%)从100%减去而得的值(%)称为防雾膜的“端部膜厚的偏差”。此外,图5所示的剖视图是示意性的图,例如,并非如实表示防雾膜30A中的实际的端面形状。
在车辆用前窗10A中,在窗板20上例如如图5所示设置防雾膜30A,由此能够将第1区域A1与第2区域A2的分界线形成为在被该分界线分隔的上述2个区域的边界不具有透视失真,并且在照射光时发生散射而被视觉确认的线宽为10μm~200μm的分界线L。此外,对以该形状形成防雾膜30A的方法在后文中说明。
图5所示的剖视图是车辆用前窗10A的分界线L附近的剖视图,但窗板20的层叠构造在整个车辆用前窗10A中与图5所示的情况相同,防雾膜30A的层叠构造在整个防雾膜30A与图5所示的情况相同。以下,对构成车辆用前窗10A的各部件进行说明。
窗板20具有:第1透光性基板21、与第1透光性基板21对置的第2透光性基板22、以及被第1透光性基板21与第2透光性基板22夹持并将这些粘合而使其一体化的中间膜23。
第1透光性基板21设置得比第2透光性基板22靠车内侧。将第1透光性基板21中的车内侧的面21a称为第1面,将第1透光性基板21中的与第2透光性基板22对置的对置面21b称为第2面。
第2透光性基板22设置得比第1透光性基板21靠车外侧。将第2透光性基板22中的与第1透光性基板21对置的对置面22a称为第3面,将第2透光性基板22的车外侧的面22b称为第4面。
从窗板20的车内侧朝向车外侧,按照第1面21a、第2面21b、第3面22a、第4面22b的顺序排列。
第1透光性基板21和第2透光性基板22分别由玻璃或者塑料构成。第1透光性基板21和第2透光性基板22既可以双方均由玻璃构成,也可以双方均由塑料构成,还可以任一方由玻璃构成且另一方由塑料构成。作为构成透光性基板的玻璃有碱石灰玻璃、硼硅酸玻璃、无碱玻璃、石英玻璃等。另外,作为形成透光性基板的塑料有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等的丙烯酸系树脂、聚亚苯基碳酸酯等芳香族聚碳酸酯系树脂、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等芳香族聚酯系树脂等。
在车辆用前窗10A中,窗板20是2张透光性基板夹持中间膜的结构,但构成窗板的透光性基板的张数既可以为1张,也可以为3张以上。此外,在透光性基板的张数为3张以上的情况下,必须在透光性基板与透光性基板之间设置中间膜。
作为窗板20,能够使用主面的形状呈大致梯形形状的窗板。另外,作为窗板20,能够使用弯曲成形为作为车辆用前窗所要求的所希望的弯曲形状的窗板。具体而言,窗板20也可以具有设置于车辆的情况下的车宽方向的两端部分别相比中央部位于车辆后方侧的位置的曲率形状。即,窗板20也可以弯曲成车宽方向的中央部向车辆前侧突出的状态。另外,窗板20也可以具有上边的车宽方向的中央部相比于两端部位于下方的位置的曲率形状。即,窗板20的上边形状也可以以车宽方向的中央部向下方最下垂的方式弯曲。窗板20例如具有1mm~10mm左右的厚度。窗板20的形状和厚度等根据被搭载的车辆适当地设计。
形成于窗板20的周缘部整体的带状的黑色陶瓷层24的带宽优选在5mm~300mm的范围内,更加优选为10mm~200mm。黑色陶瓷层24具有隐藏车辆用前窗10A向车体安装的安装部分(例如聚氨酯等的粘合部分)的作用。黑色陶瓷层24无需设置于窗板20的周缘部整体,也可以设置于周缘部的一部分。另外,黑色陶瓷层24的带宽无需上下左右的边为相同的宽度。另外,也不需要在某1边中从端到端为相同的宽度。在车辆用前窗10A中,黑色陶瓷层24的宽度为了在上边隐藏各种传感器类的安装部分而将中央部分的宽度设定为宽,其他的部分的宽度设定为窄。
黑色陶瓷层24也可以设置于第1面21a、第2面21b、第3面22a以及第4面22b中的任一个。从与防雾膜、光学装置粘合的粘合性的观点来看,优选黑色陶瓷层24形成于窗板20的车内侧的面,即除第1面21a以外的面。
在车辆用前窗10A中,形成有黑色陶瓷层24的区域是遮光区域。遮光区域例如是为了隐藏车辆用前窗10A中的向车体安装的安装部分等要求隐藏的部分而设置,是至少遮挡可见光线的区域。遮光区域中的可见光线的遮挡的程度能够根据设置的目的而适当地调整。例如,在遮光区域以上述隐藏为目的设置的情况下,遮光的程度只要调整为以至少能够隐藏要求隐藏的部分的程度不使可见光线透过即可。
黑色陶瓷层24例如只要在透光性基板上的所希望区域通过印刷等方式涂覆将耐热性黑色颜料的粉末与低熔点玻璃粉末一同加入树脂和溶剂并混炼而得的黑色陶瓷浆,进行加热使其烧成即可。另外,黑色陶瓷层24可以构成为层整体连续的一体膜,另外,也可以由作为微小的点的集合体的点图案等构成。
如图5所示,车辆用前窗10A的防雾膜30A具有由基底层31与上层32这两层构成的层叠构造。基底层31是与窗板20接触的层。另外,上层32是重叠配置于基底层31上的层,且是配置于最从窗板20分离的车内侧的层。此外,本发明的车辆用前窗中的防雾膜不限定于双层,可以为单层,也可以为3层、4层等3层以上。
防雾膜30A的膜厚作为基底层31与上层32的合计膜厚,优选最小膜厚为5μm以上。在防雾膜30A由基底层31与上层32这两层构成的情况下,通常,基底层31是上层32与窗板20的粘合层,上层32是对窗板20赋予防雾功能的防雾层。防雾膜30A的膜厚作为基底层31与上层32的合计膜厚,优选为5μm~30μm,特别优选为7μm~30μm。此外,在防雾膜由单层或者3层以上的层构成的情况下,膜厚也优选为相同的范围。但是,防雾膜30A为了作为防雾膜发挥功能,防雾膜作为必須的层具有防雾层。在防雾膜由2层以上的层构成的情况下,防雾层的膜厚优选为3μm~28μm,更加优选为5μm~25μm。
作为防雾膜30A,具体列举基底层31和上层32均为有机树脂系的涂膜的结构。在由有机树脂系的涂膜形成防雾层的情况下,作为有机树脂列举吸水性的树脂。作为防雾层所使用的吸水性的树脂,列举环氧树脂、聚氨酯树脂、丙烯酸树脂等,均为透明性高的树脂。
在本发明所涉及的车辆用前窗中,防雾膜的形成区域的侧边和下边也可以具有设置为与黑色陶瓷层的形成区域重叠的区域。即,防雾膜的端部的一部分也可以形成为与作为遮光区域的黑色陶瓷层重叠。由此,防雾膜的两侧边、下边不显眼,因此优选。
图6表示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车辆用前窗中,防雾膜的形成区域设置为与黑色陶瓷层的形成区域重叠的车辆用前窗的一个例子。此外,在本说明书中,“设置为与黑色陶瓷层的形成区域重叠的区域”也可以不必设置为物理性接触,也包含在主视观察时重叠地存在的意思。
在车辆用前窗10A中,图6所示的车辆用前窗10E是除具有形成区域与防雾膜30A不同的防雾膜30E以外,与车辆用前窗10A相同的结构。防雾膜30E除其形成区域的侧边和下边设置为与黑色陶瓷层24的形成区域重叠以外,除以下点之外与防雾膜30A相同。
在车辆用前窗10E中,从透视区域V遍布除透视区域V以外的区域即黑色陶瓷层24的形成区域形成有防雾膜30E。因此,在防雾膜30E的外周中的、存在于透视区域V的外周中,至少第1区域与除了凸部之外的第2区域的边界由具有上述本发明的特征的分界线L、即在被该分界线分隔的2个区域的边界不具有透视失真并且在照射光时发生散射而被视觉确认的线宽为10μm~200μm的分界线构成,这点是必须的。防雾膜30E的第2区域的凸部与第1区域的分界线和存在于透视区域V以外的防雾膜30E的外周可以具有该特征,也可以不具有该特征。在这一点上,与由全部的外周存在于透视区域V内,且整个外周具有本发明的特征的分界线构成的防雾膜30A(但是,即使在防雾膜30A中,第2区域的凸部与第1区域的分界线也可以不具有分界线L的特征。)不同。
在车辆用前窗10E中,分界线L在从窗板20的车宽方向的一方的大致端部至另一方的大致端部之间延伸。即,具有上述特征的分界线L不仅到达透视区域V,也到达黑色陶瓷层24的形成区域内。在防雾膜30E中,在黑色陶瓷层24的形成区域内,虽无法测定透视失真的有无、分界线的线宽,但外周的两侧边是例如与图5所示的具有上述特征的分界线L相同的构造。另一方面,在防雾膜30E中,下边与窗板20的下边一致,因此不成为分界线。
此外,例如,在如车辆用前窗10E那样将防雾膜30E形成为与黑色陶瓷层24的形成区域重叠的情况下,防雾膜也可以不存在于车辆用前窗的、设置有向车体安装用的粘合剂的区域。这是因为,若在车辆用前窗的设置有向车体安装用的粘合剂的区域存在防雾膜,则无法保证充分的粘合作用。
以上,使用图1~6所示的车辆用前窗10A~10E,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车辆用前窗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不限定于这些实施方式,能够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和范围内变更或者变形这些实施方式。
以下,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车辆用前窗中的、分界线L附近的膜厚为大致恒定,基于分界线L的端面具有相对于窗板的主面大致垂直的端部形状的防雾膜的形成方法进行说明。
在实施方式的车辆用前窗中,防雾膜向窗板的形成例如能够通过公知的湿式涂覆法进行。湿式涂覆法是准备包含通过反应、干燥等而能够形成防雾膜的成分与溶剂的涂覆液,将该涂覆液涂覆于防雾膜被形成面、在车辆用前窗中为窗板的车内侧的主面,除去溶剂使其干燥、反应,由此形成防雾膜的方法。
湿式涂覆法是适于以均匀的膜厚形成作为上述防雾膜的优选的膜厚的、例如5μm~30μm的膜厚比较大的膜的方法。此外,只要能够形成规定的膜厚的防雾膜,则也可以使用干式的涂覆法形成防雾膜。此外,以下的防雾膜的形成方法的说明通过湿式涂覆法进行,但即使在干式涂覆法中,例如端部的去除方法也能够与湿式涂覆法的情况相同地进行。
涂覆液向窗板车内面的涂覆能够通过流涂法、旋涂法、喷涂法、柔版印刷法、柔版印刷法、凹版印刷法、辊涂法、弯月面涂覆法、模涂法、擦除法等方法实现。
另外,对于防雾膜的形成,在防雾膜由基底层与上层构成的情况下,只要首先将用于形成基底层的涂覆液涂覆于窗板的车内面,之后将用于形成上层的涂覆液以重叠于该基底层的方式涂覆来进行即可。另外,基底层优选形成为特别是在上边侧和侧边侧略大于上层的所希望的大小。这是因为,若在上层的下方没有基底层,则产生无法获得充分的粘合力的区域。
此外,防雾膜也可以随着朝向车辆用前窗的下方而膜厚变厚。通过设为这样的设计,由此例如能够使车辆用前窗的下部更难以生雾。驾驶员的视野区域多以车辆用前窗的下部为中心,通过形成这样的结构,能够在车辆用前窗的上部开始生雾后使用除雾器等,而能够更加安全地进行驾驶。
另外,防雾膜也可以随着朝向车辆用前窗的上方而膜厚变厚。通过设为这样的设计,由此例如能够使车辆用前窗的上部更难以生雾。由于除雾器位于车辆用前窗的下边侧,因此车辆用前窗的下部容易通过除雾器预先防止雾的产生,但在上部,除雾器的效果难以发挥,因此通过加厚上部,由此通过与除雾器的组合,能够使车辆用前窗整体均衡地实现防雾,从而能够更加安全地进行驾驶。
这里,在湿式涂覆法中,涂覆液的涂覆区域成为防雾膜的形成区域。然而,在涂覆涂覆液使其干燥、反应而得的防雾膜的端部的末端,通常,膜厚随着从防雾膜的形成区域的中央侧朝向外周侧而逐渐减小。这样的防雾膜的端部末端处的膜厚逐渐减小的样子,例如在以下说明的图7的(A)中作为防雾膜的去除前的侧面的形状示出。在具备具有这样的形状的端部的防雾膜的车辆用前窗中,若防雾膜的形成区域与非形成区域的边界存在于透视区域,则产生透视失真。
如图1~图6所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车辆用前窗由于防雾膜的上边存在于车辆用前窗的透视区域的上部,所以透视失真容易显眼。另外,防雾膜由于是最小膜厚为5μm以上的厚膜,因此容易产生透视失真。另外,例如,在防雾膜具有双层层叠构造,基底层形成为大于上层的情况下,如上所述,在防雾膜的上边部存在基底层的端部与上层的端部这两者,因此透视失真更容易显眼。
因此,为了抑制在防雾膜的形成区域与非形成区域的边界产生的透视失真,而通过以使该端部的剖面形状例如成为图5所示的剖面形状的方式进行处理,来改善透视失真。作为防雾膜的端部的处理方法,列举将上述膜厚逐渐减小的部分除去(去除)至膜厚成为恒定的区域的端部的方法。
图7是表示为了获得图1所示的车辆用前窗10A,去除如上述那样例如通过湿式涂覆法形成的防雾膜的端部,而形成具有图5所示的剖面的防雾膜30A的方法的示意图。此外,在图7中,省略防雾膜的双层的层叠构造和窗板20的3层的层叠构造,防雾膜、窗板分别作为整体各以1层示出。针对防雾膜,标注30A’这一附图标记来表示去除前。
图7的(A)是通过湿式涂覆法在窗板20上形成防雾膜30A’后,去除前的状态的侧视图。图7的(B)是表示通过刀具去除图7的(A)所示的形成于窗板20上的防雾膜30A’的样子的侧视图。图7的(C)是通过图7的(B)所示的去除,除去防雾膜30A’的末端部,而形成有具有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特征的分界线L的附带防雾膜30A的窗板20的侧视图。图7的(C)是与图5所示的剖视图对应的图。
在图7的(B)中使用的刀具例如是单刃刀具40,在图7的(B)中,示出了刀刃朝向窗板20的方向的状态。例如,以单刃刀具40的防雾膜30A’侧的背部分相对于窗板20成为角度θ的方式,使单刃刀具40从防雾膜30A’的末端沿着窗板20侵入,剥落防雾膜30A’,由此进行去除。在去除时,被剥落的防雾膜30A’的末端部则通过适当的方法除去。刀具可以为单刃,也可以为双刃。另外,使刀具侵入时的角度θ优选为40°~70°的范围,更加优选为50°~60°的范围。通过将角度θ设为上述范围,由此容易将分界线的线宽调整为10μm~200μm,优选调整为10μm~150μm。
防雾膜的去除例如能够使用激光、研磨机、喷砂机、树脂喷丸机(resin blastmachine)、刀具等而进行。在这些中,若使用刀具进行防雾膜的去除,则与使用其他手段的情况相比,分界线L的美观度容易变得良好,从而优选。
这样获得的本发明的车辆用前窗适合使用在与和车辆用前窗组合而使用的各种光学装置一同构成车辆用物品。
本发明的车辆用物品具有:本发明的车辆用前窗;和光学装置,该光学装置安装于上述车辆用前窗的车内侧的上述第1区域中的且上述第2区域的凸部的外侧附近,经由上述第2区域的凸部向上述车辆用前窗的车外侧发送信号、以及/或者从上述车辆用前窗的车外侧接收信号。
作为本发明的车辆用物品所具有的光学装置,列举拍摄车辆前方的图像传感器、测定与车辆前方的物体的距离的测距传感器等。
以下,以使用了图1所示的车辆用前窗10A的情况为例,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车辆用物品进行说明。
图1中利用虚线示出了在车辆用前窗10A的车内侧安装光学装置40时的光学装置40。光学装置40典型地具有用于进行上述信号的收发的光学部件、用于支承该光学部件并将其固定于车辆用前窗的托架以及将这些光学部件与托架覆盖的壳体。作为光学装置40而表示的虚线主要表示壳体的外周。
光学装置40通过托架安装于车辆用前窗10A的车内侧的透视区域V中的第1区域A1、即不具有防雾膜30A的区域的安装区域A11。另外,在安装光学装置40时,安装为在光学部件中的信号的收发能够经由车辆用前窗10A中的第2区域A2、即具有防雾膜30A的区域的凸部A21进行的位置配置光学部件。
光学装置40的托架在不具有防雾膜30A的区域直接安装于窗板20,由此确保良好的粘合性,能够进行光学装置40的稳定的安装。另外,如上所述,第2区域A2中的防雾膜30A的最小膜厚为5μm以上,即使在凸部A21中也确保能够充分地发挥防雾性的膜厚,因此经由凸部A21进行的光学部件的信号的收发不在高湿度时受雾的影响,能够使信号的收发稳定且可靠地进行。
另外,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车辆用物品中,在车辆用前窗10A中,在凸部A21与安装区域A11的边界由不具有透视失真的分界线L构成的情况下,光学部件所进行的信号的收发不受透视失真导致的影响,能够使信号的收发稳定且可靠地进行。另外,在凸部A21与安装区域A11的边界由在照射光时发生散射而被视觉确认的线宽为10μm~200μm的分界线L构成的情况下,容易通过目视观察识别边界,从而能够进行光学装置向适当位置的设置。此外,只要分界线L的线宽为10μm~200μm,则几乎不对光学部件所进行的信号的收发带来影响。
此外,具有以上说明的特性的防雾膜的形成区域与非形成区域的分界线不局限于车辆用前窗、车辆用物品,对于与上述车辆用物品相同地使用光学装置经由物品进行信号的收发的除上述物品以外的物品,也能够作为抑制透视失真的分界线适用。
实施例
以下,列举实施例对本发明具体地进行说明,但本发明不被这些例子限定。此外,以下的例子是对具有膜厚为5μm以上的防雾膜的窗板中主视观察时具有防雾膜的区域与不具有防雾膜的区域的分界线的特性进行评价的例子。
[实施例1]
通过以下的方法,制作与图1所示的结构相同的车辆用前窗。作为窗板使用了在2张玻璃板之间夹持中间膜的夹层玻璃,并在周缘部整体具有形成为带状的黑色陶瓷层的夹层玻璃。以将窗板的透视区域的上部设为未设置有防雾膜的第1区域的方式,残留规定宽度,在下部整体通过湿式涂覆法形成由基底层与上层构成的环氧树脂系的防雾膜。所得到的防雾膜是与图7的(A)所示的情况相同地膜厚在形成区域的端部的末端逐渐减小的防雾膜。此外,除了膜厚逐渐减小的端部等之外,防雾膜的在具有大致均匀的膜厚的区域中的膜厚(以下,称为“平坦部膜厚”)约为15μm。
与图7的(B)相同地,使单刃刀具相对于玻璃以θ=40°侵入这样形成于夹层玻璃上的防雾膜的膜厚逐渐减小的端部的末端,剥落防雾膜,由此去除至图7的(C)所示的位置,获得附带防雾膜的夹层玻璃(A)。所得到的附带防雾膜的夹层玻璃(A)是具有在透视区域的上部不设置有防雾膜的第1区域,具有在下部设置有防雾膜的第2区域,第2区域呈如下形状:与图1所示的情况相同地在上边的大致中央部具有向下方下沉的凹部,并以从凹部的底部向上方突出的方式形成有凸部。另外,第1区域与第2区域的边界由通过上述去除而形成的分界线L构成的附带防雾膜的夹层玻璃。
(评价)
针对所得到的附带防雾膜的夹层玻璃(A)的分界线L,通过上述方法测定透视失真的有无与分界线L的线宽。另外,评价从防雾膜的分界线L的位置向内侧离开1mm的端部膜厚的偏差。
另外,评价所得到的附带防雾膜的夹层玻璃(A)的防雾性。
(1)透视失真
图8A表示判定附带防雾膜的夹层玻璃(A)的透视失真的有无的拍摄图像。在图8A中,利用A1表示第1区域,利用A2表示第2区域,利用L表示分界线L(以下,针对实施例、比较例的拍摄图像,使用了相同的附图标记。)。结果为,在网格图案均无法确认分界线L导致的变形和缝隙的任一个,因此评价为“无透视失真”。此外,在图8A中虽然利用虚线箭头表示分界线L的位置,但无法从图像进行视觉确认。此外,分界线L例如如在图9A、图10A中能够确认的那样形成为横切图像的大致中央的形状。以下,在利用虚线箭头表示分界线L的位置的情况下,该分界线L呈与上述相同的状态。
(2)分界线L的线宽
从通过上述线宽测定的条件拍摄附带防雾膜的夹层玻璃(A)而得的图像中,分界线L在照射光时发生散射而被视觉确认为规定的线宽的分界线。另外,根据通过与图8B所示的情况相同的方法拍摄分界线L的5倍图像,在分界线L的长度100mm之间,在与长度方向正交的方向上测定的线宽的最大值,即本发明中的分界线L的线宽为200μm。
(3)端部膜厚的偏差
使用在与分界线L正交的面剖切的附带防雾膜的夹层玻璃(A)的剖面的拍摄图像,在计算将膜厚的最小值相对于最大值(100%)的比例(%)从100%减去而得的值(%)亦即端部膜厚的偏差时,为0%,膜厚完全没有偏差,是均匀的。
(4)防雾性
将附带防雾膜的夹层玻璃(A)以防雾膜位于车内侧的方式安装于车辆,并在驾驶席与副驾驶席各设置1台加湿机。评价前的车内温度为0℃,车内湿度为50%RH。评价前的外部空气温度为0℃,外部空气湿度为80%RH。此外,空调的外部空气导入率设为30%。在将车辆的车门全部关闭的状态下,计测了在使空调和加湿机开始运转后至在防雾膜形成区域的凸部产生雾为止的时间。加湿机的湿度供给速度为62gH2O/h,进行30分钟的评价。
针对附带防雾膜的夹层玻璃(A),将防雾膜的端部处理方法与评价结果示于表1。此外,附带防雾膜的夹层玻璃(A)中的防雾膜整体的最小膜厚与端部1mm中的最小膜厚相同,该关系在以下的各例中的附带防雾膜的夹层玻璃中也相同。
[实施例2,3]
在实施例2中,将防雾膜的平坦部膜厚设为约24μm,与图7的(B)相同地使单刃刀具相对于玻璃以θ=53°侵入,剥落防雾膜,由此进行去除,在实施例3中,除了将防雾膜的平坦部膜厚设为约15μm,与图7的(B)相同地使单刃刀具相对于玻璃以θ=50°侵入,剥落防雾膜,由此进行去除以外,与实施例1相同地,获得实施例2的附带防雾膜的夹层玻璃(B)、实施例3的附带防雾膜的夹层玻璃(C)。
针对所得到的附带防雾膜的夹层玻璃(B)、(C),进行与上述实施例1相同的(1)~(3)的评价。结果示于表1。
[比较例1]
在上述实施例1中,将未去除防雾膜的膜厚逐渐减小的端部的末端的夹层玻璃设为附带防雾膜的夹层玻璃(D),进行与上述实施例1相同的(1)~(3)的评价。
图9A表示判定附带防雾膜的夹层玻璃(D)的透视失真的有无的拍摄图像,图9B表示通过附带防雾膜的夹层玻璃(D)的上述线宽测定的条件拍摄到的图像。根据这些拍摄图像,能够确认到附带防雾膜的夹层玻璃(D)存在分界线L导致的透视失真,分界线L在照射光时发生散射而无法视觉确认到规定的线宽的分界线。另外,对于端部膜厚的偏差而言,端部末端呈图7的(A)所示的形状,在无法测定膜厚的最小值时,将膜厚的最小值计算为基底层的膜厚。结果为80%。这些结果示于表1。
[比较例2、3]
在比较例2中使用厚度为25μm的遮蔽胶带,在比较例3中使用厚度55μm的遮蔽胶带,对夹层玻璃的与第1区域对应的部分进行遮蔽,除此以外,与实施例1相同地,在形成防雾膜后,剥落遮蔽胶带,获得比较例2的附带防雾膜的夹层玻璃(E)(平坦部膜厚;约17μm)、比较例3的附带防雾膜的夹层玻璃(F)(平坦部膜厚;约19μm)。针对所得到的附带防雾膜的夹层玻璃(E)、(F),进行与上述实施例1相同的(1)~(3)的评价。
图10A表示判定附带防雾膜的夹层玻璃(E)的透视失真的有无的拍摄图像,图10B表示通过附带防雾膜的夹层玻璃(E)的上述线宽测定的条件拍摄到的图像。根据这些拍摄图像可知,附带防雾膜的夹层玻璃(E)存在分界线L导致的透视失真,分界线L在照射光时发生散射而视觉确认到规定的线宽的分界线。但是,除了散射光的分界线之外,还能够一并确认出第2区域侧沿着该分界线***的样子。在附带防雾膜的夹层玻璃(E)中,分界线L的位置的端面中的防雾膜的膜厚为最大,朝向内侧逐渐减小,端部膜厚的偏差为71%。
针对附带防雾膜的夹层玻璃(F),确认到分界线L导致的透视失真。另外,通过附带防雾膜的夹层玻璃(F)的线宽测定的条件拍摄到的图像与附带防雾膜的夹层玻璃(E)相同。另外,附带防雾膜的夹层玻璃(F)的端部膜厚的偏差为70%。
针对附带防雾膜的夹层玻璃(E)、(F),将防雾膜的端部处理方法与评价结果示于表1。
[比较例4]
将防雾膜的平坦部膜厚设为约15μm,与图7的(B)相同地使单刃刀具相对于玻璃以θ=75°侵入,剥落防雾膜,由此进行去除,除此以外,与实施例1相同地,获得比较例4的附带防雾膜的夹层玻璃(G)。针对所得到的附带防雾膜的夹层玻璃(G),进行与上述实施例1相同的(1)~(3)的评价。比较例4的附带防雾膜的夹层玻璃(G)的分界线L的线宽大幅超过本发明规定的线宽,与以往的具有透视失真的车辆用前窗相比,很难说改善了对驾驶视野的负面影响。另外,外观设计性也差。针对附带防雾膜的夹层玻璃(G),将防雾膜的端部处理方法与评价结果示于表1。
[比较例5]
作为窗板使用与在实施例1中使用的夹层玻璃相同的夹层玻璃,与实施例1相同地,制作去除前的状态的附带防雾膜的夹层玻璃。之后,如图11所示,以岛状的防雾膜30H’在相当于实施例1的附带防雾膜的夹层玻璃(A)的防雾膜(相当于图1所示的防雾膜30A)的凸部的区域,从设置于相当于主部分的区域的防雾膜30H分离地存在的方式,进行防雾膜的去除。此外,通过与实施例1相同的方法进行去除。这样,获得比较例5的附带防雾膜的夹层玻璃(H)(在图11中,由10H表示)。此外,图11所示的除10H、30H、30H’以外的附图标记的意思与图1所示的附图标记的意思相同。
针对所得到的附带防雾膜的夹层玻璃(H),进行与上述实施例1相同的(1)~(4)的评价。附带防雾膜的夹层玻璃(H)的分界线L的评价在主部分的防雾膜30H的外周进行,但能够假定为在岛状的防雾膜30H’的外周也能够获得相同的结果。另外,针对(4)的评价,计测了直至在岛状的防雾膜30H’产生雾为止的时间。针对主部分的防雾膜30H,雾的产生时间在最快的部分中为15分钟。(1)~(4)的评价结果示于表1。
[表1]
附图标记的说明
10A、10B、10C、10D、10E…车辆用前窗;20…窗板;21…第1透光性基板;22…第2透光性基板;23…中间膜;24…黑色陶瓷层;30A、30B、30C、30D、30E…防雾膜;31…基底层;32…上层;V…透视区域;A1…第1区域;A2…第2区域;A21…凸部;A11…安装区域;L…分界线;40…光学装置。

Claims (14)

1.一种车辆用前窗,具备窗板和设置于所述窗板的车内侧的面的防雾膜,
该车辆用前窗的特征在于,
所述车辆用前窗在主视观察时在透视区域具有未设置有所述防雾膜的第1区域和设置有所述防雾膜的第2区域,
所述第1区域包含所述透视区域的上部的带状区域,
所述第2区域为至少包含由JIS R3212-1998规定的试验区域B,且在上边具有凸部的连续的区域,所述防雾膜在所述第2区域的最小膜厚为5μm以上,
至少所述第1区域与除了所述凸部之外的所述第2区域的边界,由不具有透视失真并且在照射光时发生散射而被视觉确认的线宽为10μm~200μm的分界线构成。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前窗,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2区域的凸部为了供配置于车内侧的光学装置经由所述凸部向所述车辆用前窗的车外侧发送信号、以及/或者从所述车辆用前窗的车外侧接收信号而使用,所述第1区域中的且所述第2区域的凸部的外侧附近作为所述光学装置的安装区域使用。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车辆用前窗,其特征在于,
所述防雾膜随着朝向所述车辆用前窗的下方而膜厚变厚。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车辆用前窗,其特征在于,
所述防雾膜随着朝向所述车辆用前窗的上方而膜厚越厚。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用前窗,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2区域的上边的形状呈仅所述凸部相比所述凸部以外的部分向上方突出的形状。
6.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用前窗,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2区域的上边的形状呈如下形状:具有所述上边向下方下沉的凹部,所述凸部形成为从所述凹部的底部向上方突出,并且所述凸部的顶点位于与所述上边的凹部的基部相同的高度的位置。
7.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用前窗,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2区域的上边的形状呈如下形状:具有所述上边向下方下沉的凹部,所述凸部形成为从所述凹部的底部向上方突出,并且所述凸部的顶点位于比所述上边的凹部的基部靠下方的位置。
8.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用前窗,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2区域的上边的形状呈如下形状:具有所述上边向下方下沉的凹部,所述凸部形成为从所述凹部的底部向上方突出,并且所述凸部的顶点位于比所述上边的凹部的基部靠上方的位置。
9.根据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用前窗,其特征在于,
所述窗板具有:第1透光性基板、与所述第1透光性基板对置的第2透光性基板、以及被所述第1透光性基板与所述第2透光性基板夹持的中间膜。
10.根据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用前窗,其特征在于,
所述窗板在周缘部具有遮光区域。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车辆用前窗,其特征在于,
所述遮光区域由形成于所述窗板的除车内侧的面以外的面的黑色陶瓷层构成。
12.根据权利要求1~11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用前窗,其特征在于,
所述凸部呈矩形。
13.根据权利要求2~12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用前窗,其特征在于,
所述安装区域的宽度为3mm以上且40mm以下。
14.一种车辆用物品,其特征在于,具有:
权利要求1~13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用前窗;和
光学装置,所述光学装置安装于所述车辆用前窗的车内侧的所述第1区域中的且所述第2区域的凸部的外侧附近,并经由所述第2区域的凸部向所述车辆用前窗的车外侧发送信号、以及/或者从所述车辆用前窗的车外侧接收信号。
CN201880019871.4A 2017-03-21 2018-03-06 车辆用前窗和车辆用物品 Active CN11046166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7054555 2017-03-21
JP2017-054555 2017-03-21
PCT/JP2018/008492 WO2018173738A1 (ja) 2017-03-21 2018-03-06 車両用フロントウインドおよび車両用物品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461660A true CN110461660A (zh) 2019-11-15
CN110461660B CN110461660B (zh) 2023-02-28

Family

ID=6358637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80019871.4A Active CN110461660B (zh) 2017-03-21 2018-03-06 车辆用前窗和车辆用物品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11117450B2 (zh)
JP (1) JP6988883B2 (zh)
CN (1) CN110461660B (zh)
DE (1) DE112018001515B4 (zh)
WO (1) WO2018173738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8186091A1 (ja) * 2017-04-04 2018-10-11 Agc株式会社 自動車用フロントベンチガラス
JP6975003B2 (ja) * 2017-09-29 2021-12-01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周辺監視装置およびその校正方法
CN112811829A (zh) * 2020-04-30 2021-05-18 法国圣戈班玻璃公司 防雾玻璃、车辆以及制造防雾玻璃的方法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06112529A1 (en) * 2005-04-18 2006-10-26 Asahi Glass Company, Limited Windshield with antifogging layer and automobile employing said windshield
JP2014001106A (ja) * 2012-06-19 2014-01-09 Asahi Glass Co Ltd 防曇性ガラス物品その製造方法および輸送機器用物品
JP2014037326A (ja) * 2012-08-14 2014-02-27 Asahi Glass Co Ltd 窓ガラス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CN104736399A (zh) * 2012-10-15 2015-06-24 旭硝子株式会社 车辆用前风挡玻璃
JP2016084276A (ja) * 2015-12-21 2016-05-19 旭硝子株式会社 被膜付き自動車用窓ガラス

Family Cites Families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41471A (en) 1977-06-03 1979-01-08 Origin Electric Method of detecting short trouble of main control thyristor in electric dust collector
JPWO2008069186A1 (ja) 2006-12-04 2010-03-18 旭硝子株式会社 車両窓用防曇ガラス、その製造方法、及びその固定構造
DE102008003219A1 (de) 2008-01-04 2009-07-09 Saint-Gobain Sekurit Deutschland Gmbh & Co. Kg Glasscheibe sowie Glasscheibenanordnung
WO2015052933A1 (ja) * 2013-10-09 2015-04-16 日本板硝子株式会社 マーク付きコーティングガラス板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US10106458B2 (en) * 2014-01-17 2018-10-23 Nippon Sheet Glass Company, Limited Vehicle window glass and method for producing same
JP6843614B2 (ja) * 2014-05-08 2021-03-17 日本板硝子株式会社 ウインドシールド
JP6612271B2 (ja) * 2015-02-13 2019-11-27 日本板硝子株式会社 ウインドシールド
JP6812730B2 (ja) * 2015-10-09 2021-01-13 Agc株式会社 車両用フロントウインド及びそれを用いた車両用物品
WO2018016452A1 (ja) * 2016-07-20 2018-01-25 日本板硝子株式会社 ウインドシールド及びウインドシールドの製造方法
CN109476216A (zh) * 2016-07-20 2019-03-15 日本板硝子株式会社 防雾性膜
WO2018110465A1 (ja) * 2016-12-12 2018-06-21 日本板硝子株式会社 ウインドシールド、ウインドシールド用ガラス製品及び防曇部材
JP6955866B2 (ja) * 2016-12-28 2021-10-27 日本板硝子株式会社 ガラス板の製造方法及び自動車用ガラス板
JP6593360B2 (ja) * 2017-01-30 2019-10-23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用光学システム
WO2018186091A1 (ja) * 2017-04-04 2018-10-11 Agc株式会社 自動車用フロントベンチガラス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06112529A1 (en) * 2005-04-18 2006-10-26 Asahi Glass Company, Limited Windshield with antifogging layer and automobile employing said windshield
JP2014001106A (ja) * 2012-06-19 2014-01-09 Asahi Glass Co Ltd 防曇性ガラス物品その製造方法および輸送機器用物品
JP2014037326A (ja) * 2012-08-14 2014-02-27 Asahi Glass Co Ltd 窓ガラス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CN104736399A (zh) * 2012-10-15 2015-06-24 旭硝子株式会社 车辆用前风挡玻璃
JP2016084276A (ja) * 2015-12-21 2016-05-19 旭硝子株式会社 被膜付き自動車用窓ガラス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DE112018001515B4 (de) 2022-01-05
US11117450B2 (en) 2021-09-14
DE112018001515T5 (de) 2019-12-05
JP6988883B2 (ja) 2022-01-05
CN110461660B (zh) 2023-02-28
WO2018173738A1 (ja) 2018-09-27
US20190375275A1 (en) 2019-12-12
JPWO2018173738A1 (ja) 2020-01-2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461660A (zh) 车辆用前窗和车辆用物品
US11987125B2 (en) Vehicle pane for a head-up display
US11065943B2 (en) Vehicle windshield and vehicle component using same
CN107074160A (zh) 挡风玻璃
CN208962599U (zh) 附带印刷层的板及使用了该板的显示装置、以及附带功能层的车载显示装置用玻璃
JP2015512533A (ja) エレクトロクロミックデバイスのためのパターン化された不明瞭線
EP1950067A1 (en) Curved glass plate with light shielding film for vehicle
US11931989B2 (en) Composite pane with a cutout in the inner pane
CN111386192A (zh) 具优异强度和光学质量且带印刷遮蔽物的夹层玻璃
CN111372774A (zh) 具优异强度和光学质量且带嵌体遮蔽物的夹层玻璃
EP3924311B1 (en) Automotive glazing having superior optical quality
CN110099792A (zh) 玻璃板的制造方法和汽车用玻璃板
CN110622046A (zh) 透明物品以及透明物品的制造方法
US20200180210A1 (en) Transparent article
CN109496205A (zh) 挡风玻璃和挡风玻璃的制造方法
CN110622047A (zh) 透明物品以及透明物品的制造方法
CN110461633A (zh) 汽车用前三角窗玻璃
JP2022526106A (ja) 機能インレイ要素を備えている複合ペイン
CN106335291B (zh) 用于印刷3d物体的方法
CN104494255B (zh) 一种镜面卡及其制备方法
WO2017061553A1 (ja) 車両用フロントウインド及びそれを用いた車両用物品
US11852785B2 (en) Transparent article having a roughened uneven surface
US20240131822A1 (en) Heatable composite pane for a projection assembly
CN108345165A (zh) 无边框超短焦光学硬屏幕
US20220274563A1 (en) Heater device, imaging device for vehicle and heater device manufacturing method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