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431022A - 转印薄膜及图像形成方法 - Google Patents

转印薄膜及图像形成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431022A
CN110431022A CN201880017631.0A CN201880017631A CN110431022A CN 110431022 A CN110431022 A CN 110431022A CN 201880017631 A CN201880017631 A CN 201880017631A CN 110431022 A CN110431022 A CN 11043102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ransfer film
layer
ink
protective layer
printed materia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80017631.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阶元秀树
川上浩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ujifilm Corp
Original Assignee
Fujifilm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ujifilm Corp filed Critical Fujifilm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043102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431022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MPRINTING, DUPLICATING, MARKING, OR COPYING PROCESSES; COLOUR PRINTING
    • B41M5/00Duplicating or marking methods; Sheet materials for use therein
    • B41M5/50Recording sheets characterised by the coating used to improve ink, dye or pigment receptivity, e.g. for ink-jet or thermal dye transfer recording
    • B41M5/52Macromolecular coating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057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where an intermediate transfer member receives the ink before transferring it on the printing material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MPRINTING, DUPLICATING, MARKING, OR COPYING PROCESSES; COLOUR PRINTING
    • B41M5/00Duplicating or marking methods; Sheet materials for use therein
    • B41M5/025Duplicating or marking methods; Sheet materials for use therein by transferring ink from the master sheet
    • B41M5/0256Duplicating or marking methods; Sheet materials for use therein by transferring ink from the master sheet the transferable ink pattern being obtained by means of a computer driven printer, e.g. an ink jet or laser printer, or by electrographic mea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MPRINTING, DUPLICATING, MARKING, OR COPYING PROCESSES; COLOUR PRINTING
    • B41M5/00Duplicating or marking methods; Sheet materials for use therein
    • B41M5/50Recording sheets characterised by the coating used to improve ink, dye or pigment receptivity, e.g. for ink-jet or thermal dye transfer recording
    • B41M5/502Recording sheets characterised by the coating used to improve ink, dye or pigment receptivity, e.g. for ink-jet or thermal dye transfer recording characterised by structural details, e.g. multilayer material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MPRINTING, DUPLICATING, MARKING, OR COPYING PROCESSES; COLOUR PRINTING
    • B41M5/00Duplicating or marking methods; Sheet materials for use therein
    • B41M5/50Recording sheets characterised by the coating used to improve ink, dye or pigment receptivity, e.g. for ink-jet or thermal dye transfer recording
    • B41M5/502Recording sheets characterised by the coating used to improve ink, dye or pigment receptivity, e.g. for ink-jet or thermal dye transfer recording characterised by structural details, e.g. multilayer materials
    • B41M5/506Intermediate laye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MPRINTING, DUPLICATING, MARKING, OR COPYING PROCESSES; COLOUR PRINTING
    • B41M7/00After-treatment of prints, e.g. heating, irradiating, setting of the ink, protection of the printed stock
    • B41M7/0027After-treatment of prints, e.g. heating, irradiating, setting of the ink, protection of the printed stock using protective coatings or layers by lamination or by fusion of the coatings or laye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4DECORATIVE ARTS
    • B44CPRODUCING DECORATIVE EFFECTS; MOSAICS; TARSIA WORK; PAPERHANGING
    • B44C1/00Processes, not specifically provided for elsewhere, for producing decorative surface effects
    • B44C1/16Processes, not specifically provided for elsewhere, for producing decorative surface effects for applying transfer pictures or the like
    • B44C1/165Processes, not specifically provided for elsewhere, for producing decorative surface effects for applying transfer pictures or the like for decalcomanias; sheet material therefor
    • B44C1/17Dry transfer
    • B44C1/1712Decalcomanias applied under heat and pressure, e.g. provided with a heat activable adhesiv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MPRINTING, DUPLICATING, MARKING, OR COPYING PROCESSES; COLOUR PRINTING
    • B41M2205/00Printing methods or features related to printing methods; Location or type of the layers
    • B41M2205/10Post-imaging transfer of imaged layer; transfer of the whole imaged layer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Ink Jet Recording Methods And Recording Media Thereof (AREA)
  • Laminated Bodies (AREA)
  • Ink Jet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课题在于提供一种具有支撑体、保护层、图像接收层及油墨渗透层,且在被粘贴于被印相物之后,能够适当地进行支撑体的剥离,并且也能够抑制观察图像时的干涉条纹的转印薄膜及使用该转印薄膜的图像形成方法。通过如下转印薄膜来解决课题,所述转印薄膜具有:支撑体;保护层,形成于支撑体的一侧的表面;图像接收层,形成于保护层的表面;及油墨渗透层,形成于图像接收层的表面且具有用于渗透油墨的空隙,并且保护层含有玻璃化转变温度为0℃以上的聚合物及纤维素纳米纤维。

Description

转印薄膜及图像形成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能够接受以喷墨的方式进行印相的图像并将图像接收层(油墨接受层)转印至被转印介质的转印薄膜及使用该转印薄膜的图像形成方法。
背景技术
由于喷墨方式能够以简单的机构高速印相,因此已广泛普及,并且尝试不仅将纸而且还将布或织物等各种物件作为被印相物来进行印相。
与此同时,在近年来要求对不具有油墨保持能力且难以附着的部件,例如,CD(Compact Disc:光盘)及DVD(Digital Versatile Disc:数字通用光盘)的表面、树脂成型品的表面、金属产品的表面、由光泽性低的纸板及瓦楞纸板而成的产品等、油墨保持能力低、油墨难以附着的被印相物也能够进行基于喷墨的印相。
作为这种对油墨接受能力低的被印相物进行基于喷墨的印相的方法,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有层叠了图像接收层及粘接层的薄膜(喷墨用接受层转印薄膜)。
在专利文献1的薄膜中,通过粘接层而将该薄膜粘接于被印相物,从而在被印相物的表面形成图像接收层,利用喷墨法在形成于被印相物的图像接收层进行印相。由此,能够利用喷墨法对油墨接受能力低的被印相物进行印相。
相反,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薄膜中,在被印相物上粘接薄膜并在被印相物上形成图像接收层之后进行印相。因此,在向使用了该薄膜的被印相物进行印相过程中,在进行印相时,需要与被印相物的形状相应地将油墨的喷射方向及被印相物的输送等进行复杂对应。
作为解决了这种问题的转印薄膜,已知有在专利文献2中记载的转印薄膜。
在专利文献2中记载的转印薄膜具有:油墨渗透层,具有利用喷墨法的喷射面的同时具有用于从喷射面渗透油墨的空隙,并且带有与油墨所具有的极性相同极性的电荷以促进空隙中的油墨的渗透;图像接收层(油墨接受层),接受通过油墨渗透层的油墨;及支撑·保护层,以夹持图像接收层的方式而位于油墨渗透层的相反侧且支撑油墨渗透层及图像接收层的同时保护图像接收层及油墨渗透层。
在该转印薄膜中,油墨渗透层兼作用于将转印薄膜加热粘贴于被印相物的粘贴层。并且,在该转印薄膜的优选方式中,支撑·保护层分为保护油墨渗透层及图像接收层的保护层及支撑油墨渗透层和图像接收层的支撑体。
使用专利文献2中记载的转印薄膜而对被印相物进行印相时,从油墨渗透层的喷射面对转印薄膜进行利用喷墨法的印相,并使所印相的图像接受·保持于图像接收层。接着,将油墨渗透层的喷射面抵接于被印相物并加热转印薄膜,从而加热粘贴转印薄膜(油墨渗透层)与被印相物。
最后,从转印薄膜剥离支撑体,从而将由油墨渗透层、图像接收层及保护层构成的层叠体转印至被印相物,从而在被印相物上形成利用喷墨法的图像(参考图7)。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2-321442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专利第5864160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根据专利文献2中记载的转印薄膜,预先在片状的转印薄膜上进行利用喷墨法的印相,然后,将转印薄膜加热粘贴于被印相物,并剥离支撑体,从而在被印相物上形成基于喷墨的图像。因此,无论被印相物的形状如何,都能够利用与以喷墨用图像接收纸等为对象的通常的喷墨法相同的印相方法来进行印相。
此外,由于该转印薄膜具有与图像接收层不同的油墨渗透层,并且通过该油墨渗透层将转印薄膜(由油墨渗透层、图像接收层及保护层构成的层叠体)粘贴于被印相物,因此保持图像的图像接收层不受由粘贴引起的影响。因此,能够在被印相物上形成高画质的图像。
然而,不仅专利文献2中记载的转印薄膜,而且在具有支撑体、保护层、图像接收层及油墨渗透层,并且在进行利用喷墨法的印相之后被粘贴于被印相物,然后支撑体被剥离的转印薄膜中,会产生支撑体与保护层的剥离性差而无法剥离支撑体、从保护层剥离图像接收层,或者图像接收层被凝聚破坏而无法在图像接收层上形成保护层、因支撑体的剥离而所转印的由油墨渗透层、图像接收层及保护层构成的层叠体到达至被印相物的外侧等问题,从而多数情况下无法准确地进行向被印相物的转印。
并且,在被粘贴于被印相物且支撑体被剥离的由油墨渗透层、图像接收层及保护层构成的层叠体中,保护层侧成为图像的观察面。对该层叠体要求能够良好地观察图像接收层所保持的图像。
然而,观察从现有的转印薄膜支撑体被剥离的层叠体的图像时,根据照明的种类而观察到干涉条纹,从而有时无法良好地观察图像接收层所保持的图像。例如,将从转印薄膜剥离支撑体的层叠体的图像利用如荧光灯那样的短波长成分较多的光源进行观察时,观察到如在水上漂浮着油的状态的被浅浅地着色(例如,绿色和橙色等)的条纹状干涉条纹,从而有时无法良好地观察图像接收层所保持的图像。
因此,在这种转印薄膜中,期望出现支撑体的剥离性优异且观察图像时产生的干涉条纹较少的转印薄膜。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解决这种现有技术的问题,并提供一种能够利用喷墨法进行印相,且在被粘贴于被印相物之后,能够准确地进行支撑体的剥离,并且观察图像时产生的干涉条纹较少的转印薄膜及使用该转印薄膜的图像形成方法。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为了实现该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转印薄膜,其特征在于,具有:支撑体;保护层,形成于支撑体的一侧的表面;图像接收层,形成于保护层的表面;及油墨渗透层,形成于图像接收层的表面且具有用于渗透油墨的空隙,保护层含有玻璃化转变温度为0℃以上的聚合物及纤维素纳米纤维。
在这种本发明的转印薄膜中,优选纤维素纳米纤维的平均纤维直径为50nm以下。
并且,优选保护层中的纤维素纳米纤维的含量为0.06质量%以上。
而且,优选保护层还含有无机粒子。
并且,本发明提供一种图像形成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进行如下工序:
印相工序,在本发明的转印薄膜上,利用喷墨法从油墨渗透层侧进行印相;
粘贴工序,将进行了印相的转印薄膜的油墨渗透层抵接于被印相物,并加热粘贴转印薄膜与被印相物;及
剥离工序,从被粘贴于被印相物的转印薄膜剥离支撑体。
在这种本发明的图像形成方法中,优选如下,转印薄膜为长条形,将长条形转印薄膜及被印相物以相同速度沿长条形转印薄膜的长度方向输送的同时,进行粘贴工序及剥离工序。
并且,优选如下,长条形转印薄膜的输送路径具有:接近区域,朝向接近被印相物的方向;及远离区域,设置于接近区域的下游且朝向远离被印相物的方向,在接近区域与远离区域之间进行粘贴工序,在远离区域进行剥离工序。
并且,优选在长条形转印薄膜的输送方向的粘贴工序的上游侧,一边沿长度方向输送长条形转印薄膜,一边进行印相工序。
而且,优选在长条形转印薄膜的输送方向的印相工序的下游侧且粘贴工序的上游侧,一边沿长度方向输送长条形转印薄膜,一边利用喷墨法对油墨渗透层进行基于白色的无机颜料、有机树脂微粒及光散射性粒子中的一个以上的印相。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实现一种能够利用喷墨法进行印相,且在被粘贴于被印相物之后,能够准确地进行支撑体的剥离,并且观察图像时产生的干涉条纹也较少的转印薄膜及使用该转印薄膜且能够在任意的被印相物上形成高画质的图像的图像形成方法。
附图说明
图1是示意性地示出本发明的转印薄膜的一例的图。
图2是示意性地示出图1所示的转印薄膜的图像接收层的图。
图3是示意性地示出图1所示的转印薄膜的油墨渗透层的图。
图4是示意性地示出实施本发明的图像形成方法的图像形成装置的一例的图。
图5是示意性地示出实施本发明的图像形成方法的图像形成装置的另一例的图。
图6是示意性地示出实施本发明的图像形成方法的图像形成装置的另一例的图。
图7是示意性地示出使用现有的转印薄膜的图像形成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所示的优选例,对本发明的转印薄膜及图像形成方法进行详细说明。
图1中示意性地示出本发明的转印薄膜的一例。
如图1所示,本发明的转印薄膜10具有:支撑体12;保护层14,形成于支撑体12的一侧的表面;图像接收层16,形成于保护层14的表面;及油墨渗透层18,形成于图像接收层16的表面。
详细内容将进行后述,转印薄膜10从油墨渗透层18侧进行利用喷墨法的印相(打印、描绘)之后,油墨渗透层18通过被加热粘贴于作为被印相物P的物件而被粘贴于被印相物P,然后,通过从保护层14剥离支撑体12而由油墨渗透层18、图像接收层16及保护层14构成的层叠体被转印至被印相物P,从而在作为被印相物P的物件上形成图像。
因此,在由油墨渗透层18、图像接收层16及保护层14构成的层叠体被转印至被印相物P的状态下,保护层14成为表面,油墨渗透层18成为被印相物P侧。即,在该层叠体被转印至被印相物P的状态下,保护层14侧成为图像的观察面。
以下说明中,将转印薄膜10粘贴于被印相物P之后,从转印薄膜10剥离支撑体12的由油墨渗透层18、图像接收层16及保护层14构成的层叠体还简称为“转印层叠体”。
支撑体12支撑保护层14、图像接收层16及油墨渗透层18直至转印薄膜10被粘贴于被印相物P为止。
支撑体12能够支撑保护层14、图像接收层16及油墨渗透层18,并且,只要对后述的被印相物P及油墨渗透层18的加热粘贴具有充分地耐热性,则能够利用公知的各种片状物(薄膜)。
作为支撑体12,作为一例而例示出由各种树脂材料形成的树脂薄膜。作为成为支撑体12的树脂材料,具体而言,可以例示出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PET(polyethyleneterephthalate))及聚萘二甲酸乙二酯(PEN(polyethylene naphthalate))等聚酯树脂、聚碳酸酯树脂、(甲基)丙烯酸树脂、以及聚酰亚胺树脂等。
对支撑体12的厚度也并没有限定,能够支撑保护层14、图像接收层16及油墨渗透层18直至进行后述的被印相物P与油墨渗透层18的加热粘贴为止,并且,只要在将转印薄膜10粘贴于被印相物P之后,根据形成材料等适当地设定能够在不会产生断裂等的状态下准确地剥离的厚度即可。
支撑体12的厚度优选为20~200μm,更优选为50~130μm。
在支撑体12的一侧的表面上形成有保护层14。
保护层14为保护图像接收层16的层,该图像接收层16在将转印薄膜10粘贴于被印相物P,并剥离支撑体12之后,保持利用喷墨法的图像。
在此,在本发明的转印薄膜10中,保护层14含有玻璃化转变温度(Tg)为0℃以上的聚合物及纤维素纳米纤维。以下说明中,“纤维素纳米纤维”也称作“CNF”。
本发明的转印薄膜10通过具有这种保护层14,使支撑体12与保护层14的剥离性良好,并且将转印薄膜10粘贴于被印相物P而剥离支撑体12之后,能够大幅度减少观察图像接收层16所保持的图像时产生的干涉条纹。
如前所述,将任意形状的物件作为被印相物,作为能够利用喷墨法的印相的转印薄膜,已知有如专利文献2所示的通过层叠支撑体、保护层、图像接收层及油墨渗透层而成的转印薄膜。
如前所述,这种转印薄膜从油墨渗透层侧进行利用喷墨法的印相之后,如图7中示意性地示出的那样,通过加热粘贴转印薄膜(油墨渗透层)及被印相物P,并从保护层剥离支撑体102,由此将由油墨渗透层、图像接收层及保护层构成的层叠体100转印至被印相物P而在被印相物P形成利用喷墨法的图像。
然而,在现有的转印薄膜中,产生因支撑体102与保护层的剥离性不充分而支撑体102无法准确地进行剥离,从保护层剥离图像接收层或图像接收层被凝聚破坏而无法在图像接收层上形成保护层等不良情况。而且,根据情况,如图7的下段中以符号100a示意性地示出的那样,有可能产生在超出被印相物P的区域中被转印有多余的层叠体100a等问题。在以下说明中,为方便起见,将向该被印相物P的多余的层叠体100a的转印还称为“附翼”。
并且,在现有的转印薄膜中,加热粘贴转印薄膜与被印相物P,从保护层剥离支撑体102之后,对图像接收层所保持的图像从保护层侧进行观察时,根据照明的种类即观察光而导致如前所述那样产生观察水上漂浮着的油时产生的被浅浅地着色的条纹状的干涉条纹(观察到干涉条纹)。
若产生这种干涉条纹,则图像接收层所保持的图像的可见性变差,变得难以进行良好的图像观察。
相对于此,关于本发明的转印薄膜10,通过保护层14含有玻璃化转变温度(Tg)为0℃以上的聚合物及纤维素纳米纤维,能够防止向支撑体12的保护层14的转印并从保护层14适当地剥离支撑体12,将转印层叠体转印至被印相物P。即,关于本发明的转印薄膜10,在通常状态下,支撑体12与保护层14以充分地密合力密合,若施加剥离支撑体12与保护层14的力,则能够适当地剥离支撑体12与保护层14。
并且,根据本发明的转印薄膜10,通过保护层14含有CNF,将转印层叠体转印至被印相物P之后,减少观察图像时产生的干涉条纹,能够适当地观察转印层叠体(图像接收层16)所保持的图像。
另外,如前所述,转印层叠体是指,将转印薄膜10粘贴于被印相物P之后,从转印薄膜剥离支撑体12而成的由油墨渗透层18、图像接收层16及保护层14构成的层叠体。
通常,已知构成树脂薄膜及由聚合物构成的层的各种材料的溶解参数越接近,则作为支撑体的树脂薄膜与形成于其上的由聚合物构成的层的粘附性越强。
然而,根据本发明人等的研究,通过提高形成于支撑体12的表面的保护层14中所含有的聚合物的玻璃化转变温度,无论聚合物的溶解参数如何,都能够使支撑体12与保护层14的剥离性变得良好。尤其,若由胶乳类材料(水分散物)形成保护层14,则该趋势变强。
并且,在后面的实施例中也会示出,通过保护层14含有CNF,根据CNF的含量而能够提高支撑体12与保护层14的剥离性。
即,关于本发明的转印薄膜10,保护层14含有玻璃化转变温度为0℃以上的聚合物及CNF,由此通过玻璃化转变温度为0℃以上的聚合物与CNT的相乘效果而能够使支撑体12与保护层14的剥离性变得良好,且抑制无法准确地剥离支撑体12等不良情况的发生,从而能够准确地剥离支撑体12与保护层14。并且,通过保护层14含有玻璃化转变温度为0℃以上的聚合物,也能够提高保护层14的耐划伤性。
在此,由聚合物所形成的膜透明性高且均匀。因此,从转印薄膜剥离支撑体之后,观察由油墨渗透层、图像接收层及保护层构成的转印层叠体的图像接收层所承载的图像时,存在根据照明的种类而导致产生如前所述那样的干涉条纹的问题。
相对于此,在本发明的转印薄膜10中,通过保护层14除了含有聚合物以外还含有CNF,能够抑制干涉条纹。
在将转印层叠体转印至被印相物P的状态下,观察图像接收层16所保持的图像时,保护层14侧成为观察面。
在这种层叠体的图像观察中,认为产生干涉条纹的主要原因在于,成为观察面的保护层14与保持图像的图像接收层16的折射率之差。
相对于此,关于本发明的转印薄膜10,保护层14含有CNF。认为通过保护层14除了含有聚合物以外还含有与聚合物(例如,聚氨酯的折射率为1.54左右)的折射率不同的CNF(折射率为1.57左右),聚合物的光学均匀性降低而在聚合物与CNF的界面产生光的折射,由此能够抑制由保护层14与图像接收层16的折射率之差引起的干涉条纹的产生。
并且,CNF非常微细,因此难以以人的肉眼视觉辨认。例如,CNF的纤维直径为100nm以下,优选平均纤维直径为50nm以下即非常细微,因此难以以人的肉眼视觉辨认。因此,本发明的转印薄膜10(转印层叠体)也能够充分地确保成为观察面的保护层14的透明性。
在本发明的转印薄膜10中,保护层14所含有的聚合物的玻璃化转变温度为0℃以上,优选为20℃以上,更优选为30℃以上。由此,能够更加提高支撑体12与保护层14的剥离性。
玻璃化转变温度为0℃以上的聚合物的玻璃化转变温度的上限,并没有特别限制。在此,根据本发明人的研究,优选保护层14所含有的聚合物的玻璃化转变温度为80℃以下。
通过将保护层14所含有的聚合物的玻璃化转变温度设为80℃以下,从而可使能够适当地进行保护层14的形成(制膜)的制膜温度降低,因此从能够扩大支撑体12的选择范围等观点考虑,较为优选。
另外,聚合物的玻璃化转变温度可以以公知的方法测量,也可以使用各种文献中记载的数值,在使用市售品的聚合物的情况下,可以使用产品目录等中记载的数值,也可以使用从聚合物的组成中计算出的数值。作为玻璃化转变温度的测量方法,作为一例,可以例示出,通过差示扫描量热分析法,并根据JIS(Japanese Industrial Standards:日本工业标准)K 7121进行测量的方法。
保护层14所含有的玻璃化转变温度为0℃以上的聚合物优选溶解参数(SP值)为8.5(cal/cm3)1/2以上,更优选为9.0(cal/cm3)1/2以上。
通过将保护层14所含有的聚合物的溶解参数设为8.5(cal/cm3)1/2以上,从而能够由极性高且分子凝聚力强的聚合物来形成保护层,因此从能够使保护层14的耐划伤性变得良好,并且使保护层14的拉伸强度高且使剥离性变得良好等观点考虑,较为优选。
并且,聚合物的溶解参数可以以公知的方法来测量,也可以使用各种文献中记载的数值,在使用市售品的聚合物的情况下,也可以使用产品目录等中记载的数值。
另外,溶解参数的SI单位为[(MPa)1/2]。通过将[(cal/cm3)1/2]设为2.05倍而能够换算成SI单位即[(MPa)1/2]。即,“[(MPa)1/2]=[(cal/cm3)1/2]×2.05”。
在本发明的转印薄膜10中,只要保护层14所含有的聚合物的玻璃化转变温度为0℃以上,则能够利用公知的各种聚合物。
作为一例,可以举出聚氨酯类聚合物、丙烯酸类聚合物、乙酸乙烯酯类聚合物、氯乙烯类聚合物、橡胶类聚合物、苯乙烯类聚合物、有机硅类聚合物、酯类聚合物、酰胺类聚合物及包含多种构成这些聚合物的重复单元的共聚物等。其中,从支撑体的剥离性更优异的观点考虑,优选聚氨酯类聚合物。
并且,这种玻璃化转变温度为0℃以上的聚合物可以使用市售品。
作为聚合物的市售品,作为一例,可以例示出DKS Co.Ltd.制造的SUPER FLEX170(聚氨酯类聚合物)、SUPER FLEX820(聚氨酯类聚合物)、SUPER FLEX830HS(聚氨酯类聚合物)及SUPER FLEX870(聚氨酯类聚合物);Nissin Chemical Co.,Ltd.制造的VINYBLAN287(氯乙烯·丙烯酸类聚合物)、VINYBLAN900(氯乙烯·丙烯酸类聚合物)、VINYBLAN2684(丙烯酸类聚合物)、VINYBLAN2685(丙烯酸类聚合物)、VINYBLAN2687(丙烯酸类聚合物)及VINYBLAN715S(氯乙烯类聚合物);Sumika Chemtex Co.,Ltd.制造的SUMIKA FLEX752HQ(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树脂乳剂)、SUMIKA FLEX808HQ(乙烯-乙酸乙烯酯-氯乙烯共聚树脂乳剂)、SUMIKA FLEX850HQ(乙烯-乙酸乙烯酯-氯乙烯共聚树脂乳剂)及SUMIKA FLEX830(乙烯-乙酸乙烯酯-氯乙烯共聚树脂乳剂);Zeon Corporation制造的Nipol LX433C(苯乙烯丁二烯橡胶)、Nipol LX2507H(苯乙烯丁二烯橡胶)、Nipol LX416(苯乙烯丁二烯橡胶)、NipolLX814(丙烯酸类聚合物)及Nipol LX855EX1(丙烯酸类聚合物);以及Nippon SyntheticChemical Industry Co.,Ltd.制造的Mobinil742A(丙烯酸类聚合物)、Mobinil1711(丙烯酸类聚合物)、Mobinil6520(丙烯酸类聚合物)、Mobinil7980(丙烯酸类聚合物)、Mobinil081F(乙酸乙烯酯-乙烯类共聚物)及Mobinil082(乙酸乙烯酯-乙烯类共聚物)等。
这些玻璃化转变温度为0℃以上的聚合物可以并用多个。即,保护层14可以含有2种以上玻璃化转变温度为0℃以上的聚合物。
通过保护层14含有2种以上的聚合物,能够显现各自聚合物的特性而获得转印性及保护层的耐划伤性优异的转印薄膜10。例如,通过并用聚氨酯类聚合物及乙烯-乙酸乙烯酯-氯乙烯共聚聚合物,能够获得支撑体12的剥离性及保护层14的耐划伤性优异的转印薄膜10。
保护层14的玻璃化转变温度为0℃以上的聚合物的含量优选为20质量%以上,更优选为30质量%以上,尤其优选为50质量%以上。
从通过将保护层14中的玻璃化转变温度为0℃以上的聚合物的含量设为20质量%以上而能够使支撑体12与保护层14的剥离性变得良好、能够使保护层14的耐划伤性变得良好及能够使弯曲性(挠曲性)变得良好等观点考虑,较为优选。
除了这种聚合物以外保护层14含有CNF。
CNF是指通过对纤维素类原料进行解纤而获得且纤维直径(纤维宽度)为100nm以下,优选为20nm以下的纤维素微纤束。
作为这种CNF的一例,能够在使纤维素类原料(纤维素纤维)分散于水之后,使用2,2,6,6-四甲基哌啶-1-氧自由基(TEMPO)等而使纤维素氧化,并通过对所氧化的纤维素实施使用水等的湿式解纤处理,或者通过以磷酸酯化法使所氧化的纤维素解纤化而获得。
作为纤维素类原料,可以例示出源自各种木材的牛皮纸浆及亚硫酸盐等各种纸浆(纸)、将这种纸浆以均质器或粉碎机粉碎成粉末状纤维素、以及通过酸水解等化学处理对粉末状纤维素进行纯化而得的微晶纤维素粉末等。并且,也能够利用洋麻、麻、水稻、蔗渣及竹等植物来作为纤维素类原料。
CNF也能够适当地利用市售品。
作为CNF的市售品,可以例示出RHEOCRYSTA(DKS Co.Ltd.制造)、BiNFi-s(Binfisu,Sugino Machine Ltd.制造)、CELISH(Daicel FineChem Ltd.制造)及nanoforest(Chuetsu Pulp&Paper Co.,Ltd.制造)等。
在本发明的转印薄膜10中,保护层14所含有的CNF的平均纤维直径优选为50nm以下,更优选为20nm以下,进一步优选为10nm以下。
从通过将CNF的平均纤维直径设为50nm以下而能够适当地抑制干涉条纹且能够提高保护层的透明性并且能够提高剥离性等观点考虑,较为优选。
另外,对于CNF的平均纤维直径的下限,并没有特别限制,通常为2nm以上。
CNF的平均纤维直径只要以电子显微镜观察等公知的方法来测定即可。并且,使用市售品的CNF时,CNF的平均纤维直径可以使用产品目录值。
对于CNF的纤维长度,也并没有特别限制,优选为0.5~200μm,更优选为1~20μm。
从通过将CNF的纤维长度设为该范围而能够适当地得到干涉条纹的减少效果且能够使保护层14的透明性变得良好等观点考虑,较为优选。
对于保护层14中的CNF的含量,并没有特别限制,但相对于保护层14的总质量优选为0.06质量%以上,更优选为0.1质量%以上,进一步优选为0.2质量%以上。
从通过将保护层14中的CNF的含量设为0.06质量%以上而能够适当地得到干涉条纹的减少效果且能够提高支撑体12与保护层14的剥离性等观点考虑,较为优选。
另外,对于保护层14中的CNF的含量的上限,也并没有特别限制,但相对于保护层14的总质量优选为5质量%以下,更优选为2质量%以下,进一步优选为1质量%以下。
从通过将保护层14中的CNF的含量设为5质量%以下而能够提高保护层14的透明性等观点考虑,较为优选。
如前所述,CNF的折射率为1.57。在此,优选保护层14所含有的玻璃化转变温度为0℃以上的聚合物与CNF的折射率具有一定程度之差。
除了含有玻璃化转变温度为0℃以上的聚合物及CNF以外,保护层14还可以含有无机粒子。通过保护层14含有无机粒子,能够更加提高干涉条纹的减少效果。并且,通过保护层14含有无机粒子,也能够得到抑制产生前述附翼的效果。
作为无机粒子,能够利用各种公知的无机粒子。作为一例,可以例示出高岭土、氢氧化铝、粘土、碳酸钙、碳酸镁、硫酸钡、滑石、煅烧粘土、煅烧高岭土、氧化钛、氧化锌、硅藻土、微粒状无水二氧化硅及氧化铝(Alumina)等。
其中,从能够提高保护层14的光滑性的观点考虑,适当地利用高岭土及氢氧化铝。
对于无机粒子的粒径,并没有特别限制,但优选为0.05~5μm,更优选为0.1~2μm,进一步优选为0.2~1μm。
从通过将无机粒子的粒径设为上述范围而能够提高干涉条纹的减少效果且使保护层14的透明性变得良好并且能够提高保护层14的光滑性等观点考虑,较为优选。
与前述CNF相同,优选保护层14所含有的玻璃化转变温度为0℃以上的聚合物与无机粒子的折射率不同。具体而言,聚合物与无机粒子的折射率之差优选为0.01~0.1,更优选为0.01~0.08,进一步优选为0.01~0.06。
从通过将玻璃化转变温度为0℃以上的聚合物与无机粒子的折射率之差设为上述范围而能够良好地得到干涉条纹的减少效果且能够提高保护层14的透明性等观点考虑,较为优选。
在转印薄膜10中,保护层14所含有的无机粒子的量越多,越适当地得到干涉条纹的减少效果。相反,无机粒子的含量变得越多,保护层14的透明性越降低。即,保护层14所含有的无机粒子的含量只要根据转印薄膜10(剥离了支撑体的层叠体)能够容许的干涉条纹的产生量与对保护层14所要求的透明性而适当地进行设定即可。
考虑到以上的观点,保护层14中的无机粒子的含量相对于保护层14的总质量优选为0.1~50质量%,更优选为1~35质量%,进一步优选为3~25质量%。
保护层14可以根据需要而含有表面活性剂。
通过保护层含有表面活性剂,能够使支撑体12与保护层14的剥离性变得良好。
表面活性剂能够使用如下各种表面活性剂:聚氧乙烯壬基苯基醚、聚氧乙烯辛基苯基醚、聚氧乙烯十二烷基苯基醚、聚氧乙烯油基醚、聚氧乙烯十二烷基醚及聚氧乙烯烷基醚等醚类(例如,Kao Corporation制造的EMULGEN108、109P等EMULGEN系列、NIPPONSHOKUBAI CO.,LTD.制造的SOFTANOL EP-5035、7085、9050、ADEKA Corporation制造的PLURONIC L-31、L-34及L-44等);
聚氧乙烯油酸酯、聚氧乙烯二硬脂酸酯、脱水山梨糖醇月桂酸酯、脱水山梨糖醇单硬脂酸酯、脱水山梨糖醇单油酸酯、脱水山梨醇倍半油酸酯、聚氧乙烯单油酸酯及聚氧乙烯硬脂酸酯等酯类;聚氧乙烯乙炔二醇醚、聚氧乙烯二苯乙烯化苯基醚、聚氧乙烯三苄基化苯基醚等(例如,Nissin Chemical Co.,Ltd.制造的SURFYNOL104、104PG50、105PG50、82、420、440、465、485及OLFINE STG等);以及
聚乙醇醚类;等非离子型的表面活性剂等,与保护层14的形成材料相应的公知的表面活性剂。并且,表面活性剂可以使用市售品。
并且,保护层14中的表面活性剂的含量相对于保护层14的总质量优选为0.01~5质量%,更优先为0.1~2质量%。
而且,除了含有CNF、无机粒子及表面活性剂以外,保护层14还可以根据需要而含有蜡类、紫外线吸收剂、抗氧化剂等各种添加剂。
对于保护层14的厚度,并没有特别限制,但优选为6μm以下。
关于使用本发明的转印薄膜10的向被印相物P的图像形成,如前所述,通过在将转印薄膜10的油墨渗透层18与被印相物P抵接的状态下加热粘贴油墨渗透层18及被印相物P,然后剥离支撑体12来进行。
在这种情况下,为了将转印层叠体(由油墨渗透层18、图像接收层16及保护层14构成的层叠体)准确地转印至被印相物P,在剥离支撑体12时,需要断裂转印层叠体。该断裂利用油墨渗透层18与被印相物P的粘贴力来进行。
在此,若保护层14过厚,则无法准确地进行转印层叠体的断裂而有可能导致粘贴于被印相物P的层叠体拉出被印相物P的外侧的没有粘贴于被印相物P的区域的层叠体,且导致被印相物P的外侧的多余的层叠体100a也被转印至被印相物P,从而导致产生如前述图7所示那样的附翼。
相对于此,通过将保护层14的厚度设为6μm以下,利用油墨渗透层18与被印相物P的粘贴力而在被印相物P的端部容易适当地断裂转印层叠体。其结果,抑制产生如前述图7所示那样的附翼而能够准确地将转印层叠体转印至被印相物P。尤其,在保护层14含有无机粒子的情况下,能够更加准确地防止产生附翼。
考虑到以上的观点,保护层14的厚度优选为5μm以下,更优选为4μm以下。
对于保护层14的厚度的下限,并没有特别限制,只要根据保护层14的形成材料适当地设定能够充分地保护图像接收层16的厚度即可。
保护层14的厚度优选为1μm以上,更优选为2μm以上。另外,保护层14可以为1层结构,也可以为多层结构。
在保护层14的表面形成有图像接收层16。图像接收层16为通过吸收利用喷墨法而被喷射且渗透油墨渗透层18的油墨并进行固定来保持图像的层。
图像接收层16为由通过接受水性油墨而溶胀的聚合物形成的层、或者为由粘合剂固定在油墨的溶剂(分散介质)中不溶的微粒而成的具有空隙(微孔)的层。另外,水性油墨是指,将水和/或可溶于水的溶剂作为主成分的油墨。
在图2中示意性地示出图像接收层16的结构的一例。
图2所示的图像接收层16是通过用粘合剂固定不溶于油墨的多个油墨接受粒子20而形成,并且在油墨接受粒子20的各空隙中接受油墨。
油墨接受粒子20能够选择不与用于将油墨中的色材固定于油墨接受粒子20之间的固定剂引起凝聚的粒子,例如,可以选择非极性或者低极性的粒子。作为油墨接受粒子20,作为一例,能够利用聚烯烃、丙烯酸、聚苯乙烯及聚酯等高分子微粒、以及碳酸钙、高岭土、硅酸铝、硅酸钙、胶体二氧化硅、氧化铝及氢氧化铝等无机微粒。
另一方面,作为固定油墨接受粒子20的粘合剂,能够利用明胶、聚乙烯醇、聚乙烯基吡咯烷酮、海藻酸、水性聚酯及水性丙烯酸树脂等水溶性聚合物。
若将要保持油墨中的色材的图像接收层16自身具有光学散射能力,则色材的显色强度将会降低,将导致成为对比度低的图像。因此,优选图像接收层16没有光散射且透明。
考虑到这一观点,为了抑制光散射及光吸收而将图像接收层16设为透明,油墨接受粒子20优选使用无色且粒子尺寸比可见光的波长小的粒子,或者使用无色且与固定油墨接受粒子20的粘合剂的折射率差为0.1以下的粒子。作为油墨接受粒子20与粘合剂的折射率差为0.1以下的组合,例如,例示出作为油墨接受粒子20而使用二氧化硅,作为粘合剂而使用聚乙烯醇(PVA(polyvinyl alcohol))的组合。
图像接收层16优选在油墨接受粒子20的粒子表面固定油墨的色材而不使其移动。
因此,优选油墨接受粒子20的表面进行与油墨的色材所具有的极性相反的极性的处理。例如,通过包含与油墨的色材所具有的极性相反的极性的固定剂而形成图像接收层16,从而能够使图像接收层16带有与油墨带有相反极性的电。
作为这种固定剂,在油墨包含阴离子性的色材的情况下,能够利用具有阳离子性极性的双氰胺、二亚乙基三胺、二甲基胺及二烯丙基二甲基氯化铵等伯氨基、仲氨基、叔氨基或季铵基的固定剂等。另一方面,在油墨包含阳离子性色材之情况下,能够利用阴离子性的固定剂,例如,具有含有作为亲水基团的羧酸、磺酸及磷酸等的结构的水溶性高分子或水分散性高分子。作为具有这种结构的固定剂,具体而言,可以例示出动植物油脂脂肪酸、烷基苯磺酸、烷基萘磺酸等的苏打盐(Soda Salt)及钾盐等。
对于图像接收层16的厚度,并没有特别限制,只要能够根据油墨接受粒子20等的图像接收层16的形成材料等适当地设定能够准确地保持基于利用喷墨法喷射的油墨的图像的厚度即可。
图像接收层16的厚度优选为5~50μm,更优选为10~40μm。另外,图像接收层16可以为1层结构,也可以为多层结构。
在图像接收层16的表面设置有油墨渗透层18。
油墨渗透层18为具有利用喷墨法将油墨喷射于表面的喷射面24,并且具有用于使所喷射的油墨渗透并到达图像接收层16的空隙的层。并且,油墨渗透层18在向转印薄膜10进行印相之后,作为用于将转印薄膜10加热粘贴于被印相物P的粘贴层(粘接层、粘结层)而使用。
图3中示意性地示出油墨渗透层18的结构。
在图3所示的油墨渗透层18中,用于使油墨渗透的空隙通过分散于层整体而存在的多个热塑性树脂粒子26的间隙L而形成。通过热塑性树脂粒子26而形成的各间隙L沿厚度方向连续,从而形成沿厚度方向贯穿油墨渗透层18的空隙。在油墨渗透层18中,喷射于喷射面24的油墨通过沿该厚度方向贯穿的空隙,从而油墨通过油墨渗透层18而被供给至图像接收层16。
在油墨渗透层18中,优选以不妨碍油墨的渗透的方式选择热塑性树脂粒子26的粒子尺寸及粒子分布等而将热塑性树脂粒子26的间隙L(粒子间距离)调节为0.1μm以上。
并且,在油墨渗透层18中,优选以不妨碍油墨的渗透,并且不使油墨向转印薄膜10的主表面及平行方向扩散的方式将热塑性树脂粒子26的粒子尺寸设为0.1~10μm。
而且,热塑性树脂粒子26在转印薄膜10被热粘接于被印相物P为止的期间内,为了在室温等环境温度下进行软化或被膜化而不妨碍油墨的渗透性,优选由软化温度为40~100℃的材料形成。
作为这种材料,例如,能够利用苯乙烯与丙烯酸和丁二烯等的苯乙烯共聚物类树脂、聚烯烃类树脂、由聚甲基丙烯酸及其衍生物构成的树脂、丙烯酸酯类树脂、聚丙烯酰胺类树脂、聚酯类树脂以及聚酰胺类树脂等。
油墨渗透层18优选带有与油墨所具有的极性相同的极性的电以促进空隙中的油墨的渗透。例如,通过将形成空隙的热塑性树脂粒子26以与油墨中的色材所具有的极性相同的极性的电荷调节剂进行分散,从而能够使油墨渗透层18带有与油墨相同的极性的电。
作为电荷调节剂,在油墨包含酸性染料等的阴离子性的色材的情况及油墨具有在阴离子性的表面活性剂中带电的颜料分散物的情况下,使用具有阴离子性的极性的电荷调节剂。即,阴离子性的电荷调节剂在水中解离时,使用成为阴离子的电荷调节剂,例如,作为亲水基团,使用羧酸、磺酸、或者具有磷酸结构的基团。具体而言,作为羧酸类的电荷调节剂,能够利用成为肥皂的主成分的脂肪酸盐及胆酸盐等、作为磺酸类的电荷调节剂能够利用直链烷基苯磺酸钠、十二烷基硫酸钠、单烷基硫酸盐及烷基聚氧乙烯硫酸盐等、作为具有磷酸结构的电荷调节剂能够利用单烷基磷酸盐等。
另一方面,在油墨包含碱性染料等阳离子性色材的情况下,使用阳离子性电荷调节剂。即,阳离子性电荷调节剂在水中解离时使用成为阳离子的电荷调节剂,例如,作为亲水基团使用具有四烷基铵的亲水基团。具体而言,能够利用烷基三甲基铵盐、二烷基二甲基铵盐及烷基苄基二甲基铵盐等。
而且,油墨渗透层18优选分散含有用于提高向被印相物P的粘接力的增粘剂粒子28(粘结赋予树脂粒子28)。
作为构成增粘剂粒子28的材料,能够利用松香、松香酯、脂环族类树脂、酚醛树脂及氯化聚烯烃树脂等。另外,增粘剂也能够作为粒子不分散于油墨渗透层18而含于热塑性树脂粒子26的内部。通过在热转印增粘剂时掺入到热塑性树脂内,从而能够强化与被印相物之间的粘接力。
如前所述,油墨渗透层18在转印薄膜10被转印至被印相物P的状态下,比承载图像的图像接收层16更靠被印相物P侧。即,在观察通过转印薄膜10形成于被印相物P的图像时,油墨渗透层18成为保持图像的图像接收层16的基底。
因此,油墨渗透层18中,可以混入例如,由白色的无机颜料、白色的聚碳酸酯及(甲基)丙烯酸树脂等构成的有机树脂微粒、或光散射性粒子等而将油墨渗透层18设为白色层或者光散射层。由此,无论转印薄膜10所转印的被印相物P的颜色如何,都能够使基于油墨的图像的可见性及清晰度良好。
对于油墨渗透层18的厚度,并没有特别限制,只要能够根据热塑性树脂粒子26等的油墨渗透层18的形成材料等而将利用喷墨法喷射的油墨适当地渗透至图像接收层16,并且准确地设定能够以充分地粘附力与被印相物P进行加热粘贴的厚度即可。
油墨渗透层18的厚度优选为0.1~5μm,更优选为0.2~3μm。另外,油墨渗透层18可以为1层结构,也可以为多层结构。
这种本发明的转印薄膜10能够以与各层的形成材料相应的公知的方法来制作。
作为一例,准备作为支撑体12的树脂薄膜。
另一方面,制备将玻璃化转变温度为0℃以上的聚合物及CNF等、主要作为保护层14的化合物及CNF等溶解或者分散于离子交换水等而成的用于形成保护层14的涂布液。
另外,关于用于形成保护层14的涂布液的一例,只要制备将CNF分散于离子交换水等而成的CNF分散液,将所制备的CNF分散液及玻璃化转变温度为0℃以上的聚合物等投入至离子交换水并进行混合直至均匀来制备即可。
另外,在使用市售品的的情况下,有时CNF作为凝胶状或浆料状的CNF的水分散液而被提供。在该情况下,可以通过将离子交换水等添加至凝胶状或浆料状的CNF的水分散液中并进行搅拌直至均匀来制备CNF分散液,或者也可以将凝胶状或浆料状的CNF的水分散液直接用作CNF分散液。
并且,制备将二氧化硅粒子等油墨接受粒子20及粘合剂等、作为图像接收层16的化合物溶解或者分散于离子交换水等而成的、用于形成图像接收层16的涂布液。
而且,制备将聚乙烯粒子等热塑性树脂粒子26及粘合剂等、作为油墨渗透层18的化合物溶解或者分散于离子交换水等而成的用于形成油墨渗透层18的涂布液。
然后,首先在支撑体12的表面涂布用于形成保护层14的涂布液并通过干燥来形成保护层14。涂布液的涂布方法只要利用棒涂法、模涂法及浸涂(浸渍涂布)等公知的方法进行即可。并且,涂布液的干燥也通过使用暖风或加热器的加热干燥等、与涂布液相应的公知的方法来进行即可。关于这一观点,图像接收层16及油墨渗透层18也相同。
接着,通过在所形成的保护层14的表面涂布用于形成图像接收层16的涂布液并进行干燥而形成图像接收层16。
而且,通过在所形成的图像接收层16的表面涂布用于形成油墨渗透层18的涂布液并进行干燥而形成油墨渗透层18来制作转印薄膜10。
本发明的图像形成方法为如下方法:通过这种本发明的转印薄膜10,在作为被印相物P的物件上形成利用喷墨法的图像。
在本发明的图像形成方法中,对于被印相物P,并没有特别限制,能够利用CD及DVD等各种记录介质、树脂成型品、金属产品以及由纸板及瓦楞纸板等纸形成的产品等、公知的各种物件。其中,电车及公共汽车等乘车卡、***、电子货币卡、ID(identification:身份识别)卡、卡密钥及各种积分卡等卡片状物品适合用作被印相物P。
本发明的图像形成方法中,首先,从转印薄膜10的油墨渗透层18的喷射面24进行利用喷墨法的印相(印相工序)。喷射于油墨渗透层18的喷射面24的油墨通过热塑性树脂粒子26的间隙,从而渗透油墨渗透层18而到达图像接收层16,通过图像接收层16的固定剂固定油墨,基于油墨的图像被保持于图像接收层16。
如前述图7所示的例子相同,若对转印薄膜10进行了利用喷墨法的印相,则将油墨渗透层18抵接于作为被印相物P的物件,并层叠被印相物P与转印薄膜10。接着,根据需要按压被印相物P与转印薄膜10,并且例如通过从支撑体12侧进行加热而将转印薄膜10(油墨渗透层18)及被印相物P进行加热粘贴(加热粘接,加热粘结)(粘贴工序)。
若将转印薄膜10与被印相物P粘贴,则将支撑体12从转印薄膜10剥离,并将转印层叠体转印至被印相物P的表面,而在被印相物P上形成利用喷墨法印相的图像。
另外,如前所述,转印层叠体是指由油墨渗透层18、图像接收层16及保护层14构成的层叠体
如前所述,关于本发明的转印薄膜10,保护层14为含有玻璃化转变温度为0℃以上的聚合物及CNF的层。因此,根据使用本发明的转印薄膜10的本发明的图像形成方法,能够将转印薄膜10粘贴于被印相物P之后,以良好的剥离性剥离支撑体12与保护层14,并将转印层叠体转印至被印相物P的表面,从而在被印相物P上形成利用喷墨法的图像。
在此,本发明的图像形成方法中,例如,如图7所示,可以使用切割片状的转印薄膜而在被印相物P上形成图像,但优选使用长条形转印薄膜,将转印薄膜与被印相物P沿转印薄膜的长度方向以相同速度移动,并且在被印相物P上形成基于转印薄膜的图像。
图4中示意性地示出执行使用该长条形转印薄膜的图像形成方法的图像形成装置的一例。
图4所示的图像形成装置32为使用长条形转印薄膜10L而在卡片状的被印相物P上形成图像的装置。
该图像形成装置32具有喷射量运算部34、驱动部36、喷墨头38、加热干燥装置40、加热辊46、剥离辊48及移动构件50。
该图像形成装置32为利用所谓的卷对卷(roll to roll)的装置。即,长条形转印薄膜10L从通过将转印薄膜10L卷绕成辊状而成的未图示的薄膜辊送出,以经由加热辊46及剥离辊48的规定的输送路径沿长度方向被输送,并且用于印相及被印相物P的转印(图像形成),然后,支撑体12被未图示的回收辊缠绕成辊状。
另外,在回收辊中还缠绕有未与支撑体12一同被供于转印的部分油墨渗透层18、图像接收层16及保护层14(即转印薄膜)。
转印薄膜10L的宽度可以与被印相物P的尺寸相同,也可以比被印相物P的尺寸大,也可以比被印相物P的尺寸小。
另一方面,被印相物P载置于移动构件50,在对应于加热辊46与剥离辊48之间的区域内,向转印薄膜10L的输送方向(图中为箭头x方向)即与转印薄膜10L的长度方向相同的方向以与转印薄膜10L的输送同步地被输送。即,被印相物P在对应于加热辊46与剥离辊48的区域内,向与转印薄膜10L的方向相同的方向以相同速度被输送。
移动构件50能够利用各种公知的物件的移动构件。作为一例,可以例示出载置被印相物P而移动的平台、辊式输送机及带式输送机等。
在图示例的图像形成装置32中,转印薄膜10L通过加热辊46及剥离辊48来引导,并朝向移动构件50即被印相物P被输送(接近区域),接着,以与基于移动构件50的被印相物P的输送相同的方向被输送,接着,向远离移动构件50即被印相物P的方向被输送(远离区域),以大致U字形的输送路径输送。
转印薄膜10L在该大致U字形的输送路径中,以将支撑体12与加热辊46及剥离辊48抵接的方式而被输送。并且,喷墨头38、加热干燥装置40及移动构件50在该大致U字形的输送路径中,配置成对置于油墨渗透层18。
喷射量运算部34为对需要向转印薄膜10L喷射的油墨的量进行运算,并向驱动部36供给的部位。驱动部36为将与在喷射量运算部34运算的油墨量相应的驱动电压施加到喷墨头38,并从喷墨头38喷出油墨的部位。
喷墨头38为具有喷出Y(黄色)油墨的喷嘴列、喷出M(品红色)油墨的喷嘴列、喷出C(青色)油墨的喷嘴列及喷出K(黑色)油墨的喷嘴列的公知的喷墨头。
因此,喷墨头38可以为在与转印薄膜10L的输送方向正交的方向上为长条形线性喷头,也可以为在与转印薄膜10L的输送方向正交的方向上移动的滑架型喷头。并且,除了如图示例的用于印相彩色图像的喷墨头以外,例如,也可以是用于印相单色图像的喷墨头,或者可以为用于印相相同颜色图像的喷头,也可以为仅喷出C、M及Y油墨的喷墨头。
从薄膜辊送出的转印薄膜10L,如前所述,朝向加热辊46的方向即朝向被印相物P输送,并且在加热辊46的上游通过喷墨头38印相。
通过喷墨头38印相的转印薄膜10L在喷墨头38与加热辊46之间,通过加热干燥装置40加热干燥所喷射的油墨。
转印薄膜10L接着通过加热辊46改变输送方向,并且从支撑体12侧被加热。转印薄膜10L接着向与基于移动构件50的被印相物P的移动方向相同的方向输送,接着,通过剥离辊48改变输送方向,并且向远离移动构件50即被印相物P的方向输送,直至回收辊。
在此,在对应于加热辊46与剥离辊48之间的转印薄膜10L的输送路径的区域,移动构件50将被印相物P的载置面对置于转印薄膜10L,并且将被印相物P的载置面设置成仅与转印薄膜10L分开规定距离的状态。在加热辊46与剥离辊48之间,被印相物P的载置面与转印薄膜10L的分开距离为比卡片状的被印相物P的厚度稍微窄的距离。
并且,如前所述,移动构件50载置被印相物P并向与转印薄膜10L相同的方向以相同速度移动。
因此,若被印相物P通过移动构件50被输送,则首先,转印薄膜10L(油墨渗透层18)与被印相物P通过加热辊46而抵接(层叠)且被按压,而且被加热。油墨渗透层18通过该加热及按压而被加热粘贴于被印相物P。
然后,转印薄膜10L及被印相物P在加热辊46与剥离辊48之间,被按压并被输送。
若转印薄膜10L到达剥离辊48,则通过剥离辊48将输送路径改变为远离移动构件50即被印相物P的方向。
如前所述,在本发明的转印薄膜10L中,由于保护层14含有玻璃化转变温度为0℃以上的聚合物及CNF,因此支撑体12与保护层14的剥离性良好。因此,通过油墨渗透层18与被印相物P的加热粘贴及改变该转印薄膜10L的输送路径,从而支撑体12从保护层14被剥离,并且转印层叠体被转印至被印相物P,且仅支撑体12被引导至剥离辊48而被输送至回收辊。
而且,若被印相物P的输送方向的后端部到达剥离辊48,则转印薄膜10L(油墨渗透层18)成为没有与被印相物P粘贴的状态。即,对于转印薄膜10L,成为不施加剥离支撑体12与保护层4的力的状态。另外,如前所述,关于转印薄膜10L,保护层14含有玻璃化转变温度为0℃以上的聚合物及CNF,因此支撑体12与保护层14的剥离性优异。
因此,通过剥离辊48而向远离移动部件50即被印相物P的方向输送的转印薄膜10L在没有与被印相物P粘贴的被印相物P的输送方向的后端部被断裂,在被印相物P的表面上转印层叠体被转印,从而在被印相物P形成图像。
另外,在向该被印相物P的图像形成中,在基于喷墨头38的印相中,调节印相的定时,以使向转印薄膜10L的印相区域与转印薄膜10L和被印相物P的抵接区域一致是理所当然的。
如上所述,根据使用本发明的转印薄膜10L(转印薄膜10)的本发明的图像形成方法,能够在将转印薄膜10L粘贴于被印相物P之后,以良好的剥离性剥离支撑体12及保护层14,并在被印相物P的表面转印转印层叠体(由油墨渗透层18、图像接收层16及保护层14构成的层叠体),从而能够在被印相物P上形成利用喷墨法的图像。
而且,成为图像观察面(表面)的保护层14含有CNF,因此能够减少观察被转印至被印相物P的转印层叠体的图像接收层16所保持的图像时产生的干涉条纹。
并且,本发明的转印薄膜10L在由树脂薄膜等构成的支撑体12的表面形成保护层14,并最终从保护层14剥离支撑体12。因此,保护层14的表面成为由平滑性高的树脂薄膜等构成的支撑体12的表面转印的状态且具有良好的表面性状。其结果,根据本发明的转印薄膜10L,能够将表面性状良好且光泽性高的高画质的图像转印至被印相物P。
而且,本发明的转印薄膜10L具有与图像接收层16不同的油墨渗透层18,通过该油墨渗透层18,将由油墨渗透层18、图像接收层16及保护层14构成的层叠体粘贴于被印相物P。因此,保持图像的图像接收层16不受由粘贴造成的影响,其结果,能够在被印相物P上形成高画质的图像。
如前所述,关于本发明的转印薄膜10,可以将白色的无机颜料、有机树脂微粒及光散射性粒子中的任一种混入到油墨渗透层18,从而将油墨渗透层18设为白色层或光散射层。
在该情况下,如图5中示意性地示出图案形成装置32A,在喷墨头38的下游且粘贴位置的上流侧设置吐出无机颜料、有机树脂微粒及光散射性粒子中的一个以上的第2喷墨头38A,可以对油墨渗透层18的必要区域吐出无机颜料、有机树脂微粒及光散射性粒子中的一个以上。即,对油墨渗透层18进行基于无机颜料、有机树脂微粒及光散射性粒子中的一个以上的转印。
另外,第2喷墨头38A也与喷墨头38相同,能够利用公知的喷墨头。
根据该图案形成装置32A(图案形成方法),在转印薄膜10的表面方向上,仅在必要区域设置白色层和/或光散射层,除此以外的区域能够保留被印相物P的光学特性。
即,根据图案形成装置32A,在被印相物P为透明的情况下,除了喷射了无机颜料等的区域以外保持透明状态,在被印相物P被着色的情况下,除了喷射了无机颜料等的区域以外能够保留被印相物P的颜色。
在本发明的图像形成方法中,可以通过检测形成于被印相物P的图像来反馈图像的形成结果。
即,如图6中例示并示意性地示出图像形成装置32那样,在图4所示的图像形成装置中,在剥离辊48的下游侧配置测量装置54,在测量装置54连接印相结果测量值输入部56,并且将该印相结果测量值输入部56连接到喷射量运算部34。
测量装置54为由配置于被印相物P的被转印面侧的光源58进行照射来测量在图像接收层16反射的光的装置。并且,在被印相物P为透明的情况下,也可以以与测量装置54一同夹持被印相物P的方式设置光源60,并通过测量装置54测量透射被印相物P、油墨渗透层18、图像接收层16及保护层14的光。
通过在测量装置54中获得的测量值被输入至印相结果测量值输入部56来检测形成于被印相物P的图像。基于印相结果测量值输入部56的图像的检测结果被供给至喷射量运算部34。
喷射量运算部34基于从印相结果测量值输入部56供给的图像的检测结果,针对被印相物P的各区域求出以实现目标显色的方式校正的油墨的喷射量。如此根据所校正的油墨的喷射量而使驱动部36驱动喷墨头38,从而进行向转印薄膜的印相。
如此,通过检测形成于被印相物P的图像,并基于将图像的检测结果进行反馈而校正的油墨的喷射量向转印薄膜10L进行印相,从而即使在初期油墨的喷射量差的情况下,或者在油墨及转印薄膜10L等物性改变的情况下,也能够有效地抑制显色的变动。
该结构也能够利用于图5所示的图像形成装置32A。
以上,对本发明的转印薄膜及图像形成方法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以上的例子,只要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当然可以进行各种改进或变更。
实施例
以下,举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更详细说明。
[实施例1]
<支撑体>
作为支撑体12,使用宽度为1000mm、厚度为100μm、长度为100m的PET薄膜(TOYOBOCO.,LTD.制造COSMOSHINE A4100)。
<保护层>
<<CNF分散液的制备>>
将离子交换水540g加入至RokuroutaI-2SP(CNF的水分散物、DKS Co.Ltd.制造、平均纤维直径4nm、CNF浓度2%)60g中。
通过使用乳化分散机(PRIMIX Corporation制造,T.K.Robomix)将该水分散液以3000rpm(Revolution Per Minute:每分钟转数)搅拌5分钟,制备出CNF分散液(CNF浓度0.2质量%)。
<<用于形成保护层的涂布液的制备>>
搅拌混合下述材料,制备了形成保护层的涂布液。
·离子交换水 458质量份
·CNF分散液 132质量份
·聚氨酯类树脂乳剂 400重量份
(DKS Co.Ltd.制造、SUPER FLEX 170、聚合物浓度33质量%、聚合物的玻璃化转变温度75℃、聚合物的折射率1.52)
·聚氧乙烯十二烷基醚10质量%水溶液 10质量份
(表面活性剂、Kao Corporation制造、EMULGEN109P)
<<保护层的形成>>
在支撑体12的高平滑面使用#20的绕线棒,涂布用于形成保护层的涂布液35g/m2,通过在100℃下干燥2分钟,在支撑体12的表面形成了保护层14。所形成的保护层14的厚度为4μm。
<图像接收层>
<<分散液的制备>>
制备了下述组成的混合液。
·气相法二氧化硅粒子 5.7质量份
(NIPPON AEROSIL CO.,LTD.制造、AEROSIL300SF75)
·离子交换水 22.7质量份
·分散剂 0.5质量份
(DKS Co.Ltd.制造、SHAROL DC-902P、浓度51.5质量%、电荷密度6.6meq/g)
·乙酸锆 0.3质量份
(DAIICHI KIGENSO KAGAKU KOGYO CO.,LTD.制造、ZIRCOZOL ZA-30)
使用液液碰撞型分散机(Sugino Machine Ltd.制造、Ultimizer)分散该混合液来制备中间分散液,在45℃下将所制备的中间分散液进行加热,并保持20小时,从而制备了分散液。
<<用于形成图像接收层的涂布液的制备>>
在所制备的分散液中加入以下材料并进行搅拌混合,从而制备了用于形成图像接收层的涂布液。
·硼酸5质量%水溶液 4.2质量份
·聚乙烯醇8.1质量%溶液 16.5质量份
(KURARAY CO.,LTD.制造、PVA235 7.0质量%、PVA505 1.1质量%)
·二乙二醇单丁醚 0.4质量份
(Kyowa Hakko Chemical Co.,Ltd.制造、Buchisenoru20P)
·聚氧乙烯十二烷基醚10质量%水溶液 0.4质量份
(表面活性剂、Kao Corporation制造、EMULGEN109P)
·离子交换水 5.9质量份
<<内联(Inline)液的制备>>
通过混合以下材料制备了内联液。
·高碱性氯化铝 3.7质量份
(TAIMEI CHEMICALS Co.,Ltd.制造、ALFINE83)
·离子交换水 6.3质量份
<<包含碱性化合物的液体的制备>>
通过混合以下材料制备了包含碱性化合物的液体。
·硼酸 0.7质量份
·碳酸铵 5质量份
(KANTO CHEMICAL CO.,INC.制造、试剂1级)
·锆化合物 0.3质量份
(DAIICHI KIGENSO KAGAKU KOGYO CO.,LTD.制造、ZIRCOZOL AC-7)
·离子交换水 93.4质量份
·聚氧乙烯十二烷基醚10质量%水溶液 0.6质量份
(表面活性剂、Kao Corporation制造、EMULGEN109P)
<<图像接收层的形成>>
使用挤出模涂布机,在之前形成的保护层14的表面上,内联混合用于形成图像接收层的涂布液及内联液并进行了涂布。
具体而言,将用于形成图像接收层的涂布液以90.5g/m2(涂布量)、将内联液以7.4g/m2(涂布量)进行内联混合并进行了涂布。
利用热风干燥机在80℃(风速5m/秒钟)下干燥了所形成的涂布层(涂膜),直至固体成分浓度成为36质量%。在此期间,涂布层显示出恒速干燥。
在将涂布层干燥至固体成分浓度为36质量%之后,立即在包含碱性化合物的液体中浸渍3秒钟,在固体成分浓度为36质量%的涂布层上,附着包含碱性化合物的液体13g/m2
而且,在72℃下干燥了10分钟,从而在保护层14的表面形成了图像接收层16。所形成的图像接收层16的厚度为20μm。
<油墨渗透层>
<<用于形成油墨渗透层的涂布液的制备>>
混合以下材料,从而制备了用于形成油墨渗透层的涂布液。
·离子交换水 900质量份
·羧化苯乙烯丁二烯胶乳 50质量份
(Zeon Corporation制造、Nipol LX433C)
·聚氧乙烯十二烷基醚10质量%水溶液 50质量份
(表面活性剂、Kao Corporation制造、EMULGEN109P)
<<油墨渗透层的形成>>
在之前形成的图像接收层16的表面,使用#8的绕线棒涂布用于形成油墨渗透层的涂布液,并在40℃下干燥10分钟而在图像接收层16的表面形成油墨渗透层18,从而制作了转印薄膜10。所形成的油墨渗透层的厚度为0.3μm。
[实施例2]
<<用于形成保护层的涂布液的制备>>
搅拌混合下述材料,制备了形成保护层的涂布液。
·离子交换水 557质量份
·CNF分散液 33质量份
·聚氨酯类树脂乳剂 400重量份
(DKS Co.Ltd.制造、SUPER FLEX 170、聚合物浓度33质量%、聚合物的玻璃化转变温度75℃、聚合物的折射率1.52)
·聚氧乙烯十二烷基醚10质量%水溶液 10质量份
(表面活性剂、Kao Corporation制造、EMULGEN109P)
除了使用该涂布液形成保护层14以外,以与实施例1相同的方式制作了转印薄膜。所形成的保护层14的厚度为4μm。
[实施例3]
<<用于形成保护层的涂布液的制备>>
搅拌混合下述材料,制备了形成保护层的涂布液。
·离子交换水 524质量份
·CNF分散液 66质量份
·聚氨酯类树脂乳剂 400重量份
(DKS Co.Ltd.制造、SUPER FLEX 170、聚合物浓度33质量%、聚合物的玻璃化转变温度75℃、聚合物的折射率1.52)
·聚氧乙烯十二烷基醚10质量%水溶液 10质量份
(表面活性剂、Kao Corporation制造、EMULGEN109P)
除了使用该涂布液形成保护层14以外,以与实施例1相同的方式制作了转印薄膜。所形成的保护层14的厚度为4μm。
[实施例4]
<<用于形成保护层的涂布液的制备>>
搅拌混合下述材料,制备了形成保护层的涂布液。
·CNF分散液 593质量份
·聚氨酯类树脂乳剂 397重量份
(DKS Co.Ltd.制造、SUPER FLEX 170、聚合物浓度33质量%、聚合物的玻璃化转变温度75℃、聚合物的折射率1.52)
·聚氧乙烯十二烷基醚10质量%水溶液 10质量份
(表面活性剂、Kao Corporation制造、EMULGEN109P)
除了使用该涂布液形成保护层14以外,以与实施例1相同的方式制作了转印薄膜。所形成的保护层14的厚度为4μm。
[实施例5]
<<用于形成保护层的涂布液的制备>>
搅拌混合下述材料,制备了形成保护层的涂布液。
·离子交换水 460质量份
·高岭土分散液 7质量份
(Thiele Kaolin Company制造、Kaobright 90、高岭土浓度40质量%)
·CNF分散液 132质量份
·聚氨酯类树脂乳剂 392重量份
(DKS Co.Ltd.制造、SUPER FLEX 170、聚合物浓度33质量%、聚合物的玻璃化转变温度75℃、聚合物的折射率1.52)
·聚氧乙烯十二烷基醚10质量%水溶液 10质量份
(表面活性剂、Kao Corporation制造、EMULGEN109P)
除了使用该涂布液形成保护层14以外,以与实施例1相同的方式制作了转印薄膜。所形成的保护层14的厚度为4μm。
[实施例6]
<<用于形成保护层的涂布液的制备>>
搅拌混合下述材料,制备了形成保护层的涂布液。
·离子交换水 462质量份
·高岭土分散液 17质量份
(Thiele Kaolin Company制造、Kaobright 90、高岭土浓度40质量%)
·CNF分散液 132质量份
·聚氨酯类树脂乳剂 380重量份
(DKS Co.Ltd.制造、SUPER FLEX 170、聚合物浓度33质量%、聚合物的玻璃化转变温度75℃、聚合物的折射率1.52)
·聚氧乙烯十二烷基醚10质量%水溶液 10质量份
(表面活性剂、Kao Corporation制造、EMULGEN109P)
除了使用该涂布液形成保护层14以外,以与实施例1相同的方式制作了转印薄膜。所形成的保护层14的厚度为4μm。
[实施例7]
<<用于形成保护层的涂布液的制备>>
搅拌混合下述材料,制备了形成保护层的涂布液。
·离子交换水 465质量份
·高岭土分散液 33质量份
(Thiele Kaolin Company制造、Kaobright 90、高岭土浓度40质量%)
·CNF分散液 132质量份
·聚氨酯类树脂乳剂 360重量份
(DKS Co.Ltd.制造、SUPER FLEX 170、聚合物浓度33质量%、聚合物的玻璃化转变温度75℃、聚合物的折射率1.52)
·聚氧乙烯十二烷基醚10质量%水溶液 10质量份
(表面活性剂、Kao Corporation制造、EMULGEN109P)
除了使用该涂布液形成保护层14以外,以与实施例1相同的方式制作了转印薄膜。所形成的保护层14的厚度为4μm。
[实施例8]
<<用于形成保护层的涂布液的制备>>
搅拌混合下述材料,制备了形成保护层的涂布液。
·离子交换水 472质量份
·高岭土分散液 66质量份
(Thiele Kaolin Company制造、Kaobright 90、高岭土浓度40质量%)
·CNF分散液 132质量份
·聚氨酯类树脂乳剂 320重量份
(DKS Co.Ltd.制造、SUPER FLEX 170、聚合物浓度33质量%、聚合物的玻璃化转变温度75℃、聚合物的折射率1.52)
·聚氧乙烯十二烷基醚10质量%水溶液 10质量份
(表面活性剂、Kao Corporation制造、EMULGEN109P)
除了使用该涂布液形成保护层14以外,以与实施例1相同的方式制作了转印薄膜。所形成的保护层14的厚度为4μm。
[实施例9]
<<用于形成保护层的涂布液的制备>>
搅拌混合下述材料,制备了形成保护层的涂布液。
·离子交换水 397质量份
·氢氧化铝分散液 17质量份
(Showa Denko Co.,Ltd.制造、HIGILITE H42、氢氧化铝浓度40质量%)
·CNF分散液 132质量份
·聚氨酯类树脂乳剂 444重量份
(DKS Co.Ltd.制造、SUPER FLEX 870、聚合物浓度30质量%、聚合物的玻璃化转变温度78℃、聚合物的折射率1.58)
·聚氧乙烯十二烷基醚10质量%水溶液 10质量份
(表面活性剂、Kao Corporation制造、EMULGEN109P)
除了使用该涂布液形成保护层14以外,以与实施例1相同的方式制作了转印薄膜。所形成的保护层14的厚度为4μm。
[比较例1]
<<用于形成保护层的涂布液的制备>>
搅拌混合下述材料,制备了形成保护层的涂布液。
·离子交换水 590质量份
·聚氨酯类树脂乳剂 400重量份
(DKS Co.Ltd.制造、SUPER FLEX 170、聚合物浓度33质量%、聚合物的玻璃化转变温度75℃、聚合物的折射率1.52)
·聚氧乙烯十二烷基醚10质量%水溶液 10质量份
(表面活性剂、Kao Corporation制造、EMULGEN109P)
除了使用该涂布液形成保护层14以外,以与实施例1相同的方式制作了转印薄膜。所形成的保护层14的厚度为4μm。
[比较例2]
<<用于形成保护层的涂布液的制备>>
搅拌混合下述材料,制备了形成保护层的涂布液。
·离子交换水 700质量份
·聚烯烃 290质量份
(聚烯烃水性分散液、粒径0.5μm、Mitsui Chemicals,Inc.制造、CHEMIPEARLS300、聚合物浓度35质量%、聚合物的玻璃化转变温度-20℃以下、聚合物的折射率1.48)
·表面活性剂10质量%水溶液 10质量份
(聚氧乙烯十二烷基醚、EMULGEN109P、Kao Corporation制造)
除了使用该涂布液形成保护层14以外,以与实施例1相同的方式制作了转印薄膜。所形成的保护层14的厚度为3μm。
[评价]
针对所制作的实施例1~9及比较例1~2的转印薄膜10,评价了剥离性及干涉条纹。
<剥离性>
使用喷墨打印机,从油墨渗透层18侧对所制作的转印薄膜10印相了黄色、品红色、青色、蓝色、绿色、红色及灰色这7种颜色、以及白色及黑色的条纹图案。接着,将转印薄膜10切割成65×100mm。
作为被印相物P,将切割成厚度0.76mm、54×86mm的PET-G制的卡(card)层叠于所切割的转印薄膜10的油墨渗透层18侧的面的中央。
通过用由将辊表面加热至120℃的有机硅橡胶转印辊及支撑辊构成的辊对夹持输送该层叠体来进行热压,并将转印薄膜10(油墨渗透层18)与卡进行了加热粘贴。热压的线压设为1.5kg/cm,输送速度设为0.6m/分钟。
接着,剥离支撑体12,并对剥离性进行了评价。评价如下。
A:不会产生附翼且没有未剥离部,能够干净地剥离的情况
B:观察到较小的附翼,但没有未剥离部,能够干净地剥离的情况
C:产生品质上不成问题的较小的未剥离部及品质上不成问题的较小的附翼中的至少一种的情况
D:产生品质上成为问题的未剥离部及质量上成为问题的附翼中的至少一种的情况
<干涉条纹>
在三波长型荧光灯下,从保护层14侧以目测的方式对在剥离性的评价中制作的、转印至卡且剥离了支撑体12的由油墨渗透层18、图像接收层16及保护层14构成的层叠体(转印层叠体)进行观察,对干涉条纹的产生进行了目测评价。评价如下。
A:干涉条纹不明显
B:干涉条纹稍微察觉到
C:干涉条纹察觉到
D:干涉条纹明显
另外,关于比较例2,无法准确地剥离支撑体12,因此无法进行干涉条纹的评价。
[表1]
如表1所示,关于保护层14含有玻璃化转变温度(Tg)为0℃以上的聚合物及CNF的本发明的转印薄膜10,与支撑体12的剥离性良好,并且干涉条纹也较少。尤其,关于保护层14含有0.06质量%以上的CNF的实施例1、3~9,干涉条纹适当地减少。而且,关于含有无机粒子的实施例5~9,干涉条纹更加适当地减少。并且,如实施例1~4所示,保护层中CNF含量越多,与支撑体12的剥离性越变良好。
相对于此,关于保护层14虽然含有玻璃化转变温度为0℃以上的聚合物,但是未含有CNF的比较例1,虽然剥离性良好,但是干涉条纹明显。并且,关于保护层14未含有玻璃化转变温度为0℃以上的聚合物及CNF的比较例2,剥离性差。
根据以上结果明确可知本发明的效果。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能够在对于树脂产品、金属产品、纸板产品及瓦楞纸板产品等不具有油墨接受能力的部件的图像形成中适当地利用。
符号说明
10-转印薄膜,12、102-支撑体,14-保护层,16-图像接收层,18-油墨渗透层,20-油墨接受粒子,24-喷射面,26-热塑性树脂粒子,28-增粘剂粒子,32、32A-图像形成装置,34-喷射量运算部,36-驱动部,38-喷墨头,38A-第2喷墨头,40-加热干燥装置,46-加热辊,48-剥离辊,50-移动构件,54-测量装置,56-印相结果测量值输入部,58、60-光源,100-层叠体,100a-多余的层叠体,P-被印相物。

Claims (9)

1.一种转印薄膜,其特征在于,具有:
支撑体;保护层,其形成于所述支撑体的一侧的表面;图像接收层,其形成于所述保护层的表面;及油墨渗透层,其形成于所述图像接收层的表面且具有用于供油墨渗透的空隙,
所述保护层含有玻璃化转变温度为0℃以上的聚合物及纤维素纳米纤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印薄膜,其中,
所述纤维素纳米纤维的平均纤维直径为50nm以下。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转印薄膜,其中,
所述保护层中的所述纤维素纳米纤维的含量为0.06质量%以上。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转印薄膜,其中,
所述保护层还含有无机粒子。
5.一种图像形成方法,其特征在于,进行如下工序:
印相工序,在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转印薄膜上,利用喷墨法从所述油墨渗透层侧进行印相;
粘贴工序,将被进行了所述印相的所述转印薄膜的所述油墨渗透层抵接于被印相物,并对所述转印薄膜与所述被印相物进行加热粘贴;及
剥离工序,从被粘贴于所述被印相物的所述转印薄膜剥离所述支撑体。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图像形成方法,其中,
所述转印薄膜为长条形,
在将所述长条形转印薄膜和所述被印相物以相同速度沿所述长条形转印薄膜的长度方向输送的同时,进行所述粘贴工序及所述剥离工序。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图像形成方法,其中,
所述长条形转印薄膜的输送路径具有:接近区域,其趋向于接近所述被印相物的方向;及远离区域,其设置于所述接近区域的下游且趋向于远离所述被印相物的方向,
在所述接近区域与所述远离区域之间进行所述粘贴工序,在所述远离区域进行所述剥离工序。
8.根据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图像形成方法,其中,
在所述长条形转印薄膜的输送方向上,在所述粘贴工序的上游侧,一边沿长度方向输送所述长条形转印薄膜,一边进行所述印相工序。
9.根据权利要求6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图像形成方法,其中,
在所述长条形转印薄膜的输送方向上,在所述印相工序的下游侧且所述粘贴工序的上游侧,一边沿长度方向输送所述长条形转印薄膜,一边利用喷墨法,基于白色的无机颜料、有机树脂微粒及光散射性粒子中的一种以上针对所述油墨渗透层进行印相。
CN201880017631.0A 2017-03-13 2018-03-12 转印薄膜及图像形成方法 Pending CN110431022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7047090 2017-03-13
JP2017-047090 2017-03-13
PCT/JP2018/009412 WO2018168736A1 (ja) 2017-03-13 2018-03-12 転写フィルムおよび画像形成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431022A true CN110431022A (zh) 2019-11-08

Family

ID=6352241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80017631.0A Pending CN110431022A (zh) 2017-03-13 2018-03-12 转印薄膜及图像形成方法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20190389198A1 (zh)
JP (1) JPWO2018168736A1 (zh)
CN (1) CN110431022A (zh)
WO (1) WO2018168736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319080A (zh) * 2020-10-13 2021-02-05 航天信息股份有限公司 加强打印方法、打印设备、控制器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3100924A1 (ja) * 2021-12-03 2023-06-08 日本製紙株式会社 セルロースナノファイバーを含む積層体の製造方法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531955Y (zh) * 2001-08-17 2003-01-22 贺飞 透明全息防伪标识材料结构
CN101387784A (zh) * 2007-09-11 2009-03-18 日东电工株式会社 液晶面板和液晶显示装置
CN102361761A (zh) * 2009-03-24 2012-02-22 日本制纸株式会社 热敏记录体
CN102834259A (zh) * 2010-03-24 2012-12-19 凸版印刷株式会社 层叠体及其制造方法和成型容器
JP2013039791A (ja) * 2011-08-19 2013-02-28 Fujifilm Corp 転写フィルムおよび転写方法
WO2014157678A1 (ja) * 2013-03-29 2014-10-02 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 保護層転写シート、及び中間転写媒体
CN104379358A (zh) * 2012-06-15 2015-02-25 舍尔勒尔电子元件两合公司 用于数字印刷法的带有纳米纤丝化纤维素的接收层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8282091A (ja) * 1995-04-13 1996-10-29 New Oji Paper Co Ltd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材
JPH09290560A (ja) * 1996-04-27 1997-11-11 Katsumasa Onishi 転写用インキジエット受像シート
JP3327782B2 (ja) * 1996-04-30 2002-09-24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用転写媒体、これを用いた転写方法及び被転写布帛
EP1024028A4 (en) * 1998-08-03 2002-02-06 Takehiko Ogi METHOD FOR TRANSFERRING DISPLAY ITEMS INCLUDING DRAWINGS, PATTERNS AND CHARACTERS
JP5274063B2 (ja) * 2008-03-18 2013-08-28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媒体の製造方法
WO2011001706A1 (ja) * 2009-06-29 2011-01-06 日本製紙株式会社 情報記録用紙及び加工紙
JP2017101185A (ja) * 2015-12-03 2017-06-08 株式会社ミマキエンジニアリング コーティング剤、印刷物の製造方法、印刷物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531955Y (zh) * 2001-08-17 2003-01-22 贺飞 透明全息防伪标识材料结构
CN101387784A (zh) * 2007-09-11 2009-03-18 日东电工株式会社 液晶面板和液晶显示装置
CN102361761A (zh) * 2009-03-24 2012-02-22 日本制纸株式会社 热敏记录体
CN102834259A (zh) * 2010-03-24 2012-12-19 凸版印刷株式会社 层叠体及其制造方法和成型容器
JP2013039791A (ja) * 2011-08-19 2013-02-28 Fujifilm Corp 転写フィルムおよび転写方法
CN104379358A (zh) * 2012-06-15 2015-02-25 舍尔勒尔电子元件两合公司 用于数字印刷法的带有纳米纤丝化纤维素的接收层
WO2014157678A1 (ja) * 2013-03-29 2014-10-02 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 保護層転写シート、及び中間転写媒体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319080A (zh) * 2020-10-13 2021-02-05 航天信息股份有限公司 加强打印方法、打印设备、控制器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18168736A1 (ja) 2018-09-20
US20190389198A1 (en) 2019-12-26
JPWO2018168736A1 (ja) 2020-05-1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6625081B2 (ja) 熱可塑性樹脂フィルム、ラベル付き中空成型容器、粘着フィルム及びラベル
CN102971144B (zh) 易剥离性薄膜、模内成型用标签、带标签的树脂成型品、壁纸、不干胶标签以及带标签的容器
US10603931B2 (en) Inkjet printing device with dimpled vacuum belt
KR102145822B1 (ko) 시트의 제조방법
CN109789720A (zh) 转印薄膜及图像形成方法
JP5864160B2 (ja) 転写フィルムおよび転写方法
CN104053554B (zh) 印刷介质涂层
US7981503B2 (en) Stretched resin film and label comprising the same
KR101003925B1 (ko) 수지 연신필름 및 그것을 사용한 라벨
CN102822294A (zh) 粘着片
CN110431022A (zh) 转印薄膜及图像形成方法
CN108025578A (zh) 热转印片
KR20210038688A (ko) 인몰드 라벨 및 인몰드 라벨 부착 용기
CN103476595A (zh) 印刷用片及用于在该印刷用片上形成印刷面的模具材料片
TW201805175A (zh) 附標籤之樹脂成形品及其製造方法
JP4864281B2 (ja) 樹脂延伸フィルム
WO2001042340A1 (fr) Film de resine poreux
JP6767021B1 (ja) 水分インジケータ用インキ組成物、水分検知シート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WO2015053326A1 (ja) 応力発光シート及び応力発光積層体並びにその利用
CN107699067A (zh) 离型剂、离型膜、复合膜、喷墨打印介质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JP4344570B2 (ja) 溶融熱転写記録用紙
JP2019116060A (ja) 転写フィルム、及び画像形成方法
WO2022209684A1 (ja) 積層体、印刷物、水系分散液及び積層体の製造方法
JP2005320456A (ja) 転写シート及びそれを用いた記録画像の形成方法
EP2830878B1 (en) Medium with ink receiving and opacity control layers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91108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