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418381A - 一种数据转发的方法和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数据转发的方法和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418381A
CN110418381A CN201810404751.8A CN201810404751A CN110418381A CN 110418381 A CN110418381 A CN 110418381A CN 201810404751 A CN201810404751 A CN 201810404751A CN 110418381 A CN110418381 A CN 11041838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ssage
node equipment
node
address
equipme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0404751.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赵望生
郭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filed Critical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810404751.8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0418381A/zh
Publication of CN11041838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418381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28/00Network traffic management; Network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28/16Central resource management; Negotiation of resources or communication parameters, e.g. negotiating bandwidth or QoS [Quality of Servic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4/00Network topologies
    • H04W84/02Hierarchically pre-organised networks, e.g. paging networks, cellular networks, WLAN [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 or WLL [Wireless Local Loop]
    • H04W84/10Small scale networks; Flat hierarchical networks
    • H04W84/12WLAN [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Quality & Reliability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数据转发的方法和装置,如果已知一个节点设备支持4地址模式,那么,该节点设备可以通过与另一个节点设备传递报文的方式进行协商,根据另一个节点设备所支持的数据转发模式,设置该节点设备具体的数据转发模式,并在后续与另一节点的通信过程中,采用已设置的数据转发模式进行数据转发。由此可见,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数据转发方法,通过协商的方式,设置合适的数据转发模式,不仅使两个节点设备中的上级节点设备接入的STA数量得以扩展,提高整个网络的可接入用户数量;而且使得网络中不支持4地址模式的节点设备能够得到兼容。

Description

一种数据转发的方法和装置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通信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数据转发的方法和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对于WIFI(Wireless Fidelity,无线保真)网络来说,由于网络中往往存在许多现有网络设备在数据转发时不支持4地址模式而支持3地址模式,因此,网络设备之间通常采用3地址模式进行数据转发。
在WIFI网络存在级联的情况下,一个节点设备接入了多个STA(Station,工作站)。此时,若该节点设备采用3地址模式将STA发送的数据报文转发给该节点设备的上级节点设备,由于3地址模式不能同时携带该节点设备的MAC(Media Access Control,媒体访问控制)地址和STA的MAC地址,该节点设备需要为每一个STA建立一条与上级节点设备的虚拟连接,每一条虚拟连接分别对应一个MAC地址。在该节点设备将一个STA发送的数据报文转发给上级节点设备时,在该数据报文中,该STA的MAC地址将被替换成该STA对应的虚拟连接对应的MAC地址。
由于节点设备上提供的连接数量是受限制的,对于一个上级节点设备来说,其下级的节点设备为每个STA都建立了一条与该上级节点设备的虚拟连接,则该上级节点设备能够接入的STA数量将十分有限,因此,整个网络的接入用户数量将受到影响。
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数据转发的方法和装置,以使得,在上级节点设备和下级节点设备均支持4地址模式时,上级节点设备与下级节点设备之间采用4地址模式进行数据转发,从而扩展上级节点设备能够接入的STA数量,提高整个网络的可接入用户数量,而且,在上级节点设备或下级节点设备不支持4地址模式时,上级节点设备与下级节点设备之间采用3地址模式进行数据转发,从而使得网络中不支持4地址模式的节点设备能够得到兼容。
本申请实施例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种数据转发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第一节点设备向第二节点设备发送第一报文,所述第一报文用于表示所述第一节点设备支持4地址模式;若接收到所述第二节点设备发送的第二报文,所述第一节点设备将数据转发的模式设置成所述4地址模式,所述第二报文用于表示所述第二节点设备支持所述4地址模式;若接收不到所述第二节点设备发送的所述第二报文,所述第一节点设备将数据转发的模式设置成3地址模式;所述第一节点设备采用已设置的数据转发的模式向所述第二节点设备发送数据报文;其中,所述第一节点设备为所述第二节点设备的上级节点,或,所述第一节点设备为所述第二节点设备的下级节点。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如果已知一个节点设备支持4地址模式,那么,该节点设备可以通过与另一个节点设备传递报文的方式进行协商,根据另一个节点设备所支持的数据转发模式,设置该节点设备具体的数据转发模式,并在后续与另一节点的通信过程中,采用已设置的数据转发模式进行数据转发。由此可见,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数据转发方法,通过协商的方式,设置合适的数据转发模式,不仅使两个节点设备中的上级节点设备接入的STA数量得以扩展,提高整个网络的可接入用户数量;而且使得网络中不支持4地址模式的节点设备能够得到兼容。
第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两个节点设备可以在接入阶段进行协商数据转发模式。
作为第一种实现方式下的一种示例,当所述第一节点设备为所述第二节点设备的上级设备时,一种情况下,所述第一报文为Beacon报文且所述第二报文为Probe Request报文;另一种情况下,所述第一报文为Beacon报文且所述第二报文为Association Request报文;再一种情况下,所述第一报文为Probe Response报文且所述第二报文为AssociationRequest报文。其中,所述第一报文中携带有所述4地址模式的标识,所述第二报文中携带有所述4地址模式的标识。
在该示例中,通过在接入阶段,上级节点设备主动发送携带4地址模式标识的第一报文,向下级节点设备说明:该上级节点设备支持4地址模式,当上级节点设备接收到下级节点设备反馈的携带4地址模式标识的第二报文时,完成该次协商,上级节点设备设置数据转发模式为4地址模式,并在进入通信阶段后,以4地址模式与下级节点设备之间进行数据转发。可见,通过上级节点设备在接入阶段主动发起对数据转发模式的协商,可以在通信之前确定并设置好数据转发模式,提高通信质量。
作为第一种实现方式下的另一种示例,当所述第一节点设备为所述第二节点设备的下级设备时,一种情况下,所述第一报文为Probe Request报文且所述第二报文为ProbeResponse报文;另一种情况下,所述第一报文为Probe Request报文且所述第二报文为Association Response报文;再一种情况下,所述第一报文为Association Request报文且所述第二报文为Association Response报文。其中,所述第一报文中携带有所述4地址模式的标识,所述第二报文中携带有所述4地址模式的标识。
该示例中,通过在接入阶段,通过下级节点设备在接入阶段主动发起对数据转发模式的协商,可以在通信之前确定并设置好数据转发模式,提高通信质量。
可以理解的是,在该实现方式中,可以在所述第一报文的Vendor Specific字段中携带有所述4地址模式的标识;同理,可以在所述第二报文的Vendor Specific字段中携带有所述4地址模式的标识。
作为第二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两个节点设备可以在接入阶段和通信阶段进行协商数据转发模式。
作为第二种实现方式下的一种示例,当所述第一节点设备为所述第二节点设备的上级设备时,一种情况下,所述第一报文为Beacon报文且所述第二报文为采用所述4地址模式发送的数据报文;另一种情况下,所述第一报文为Probe Response报文且所述第二报文为采用所述4地址模式发送的数据报文;再一种情况下,所述第一报文为AssociationResponse报文且所述第二报文为采用所述4地址模式发送的数据报文。其中,所述第一报文中携带有所述4地址模式的标识。
该示例中,通过在接入阶段,上级节点设备主动发送携带4地址模式标识的第一报文,向下级节点设备说明:该上级节点设备支持4地址模式,当下级节点设备也支持4地址模式时,该下级节点设备将会在通信阶段,向上级节点设备发送携带4地址模式标识的数据报文,作为第二报文,完成该次协商,那么,上级节点设备在接收到数据报文中携带4地址模式标识后,设置数据转发模式为4地址模式,并在之后的通信过程中,以4地址模式与下级节点设备之间进行数据转发。可见,通过上级节点设备在接入阶段主动发起对数据转发模式的协商,并根据通信阶段接收到的携带4地址模式标识的数据报文,该上级节点设备可以在通信过程中确定并设置好数据转发模式,没有影响正常的数据转发,使协商更加高效。
作为第二种实现方式下的另一种示例,当所述第一节点设备为所述第二节点设备的下级设备时,一种情况下,所述第一报文为Probe Request报文且所述第二报文为采用所述4地址模式发送的数据报文;另一种情况下,所述第一报文为Association Request报文且所述第二报文为采用所述4地址模式发送的数据报文。其中,所述第一报文中携带有所述4地址模式的标识。
该示例中,通过下级节点设备在接入阶段主动发起对数据转发模式的协商,并根据通信阶段接收到的携带4地址模式标识的数据报文,该下级节点设备可以在通信过程中确定并设置好数据转发模式,并没有影响正常的数据转发,使协商更加高效。
可以理解的是,在该实现方式中,可以在所述第一报文的Vendor Specific字段中携带有所述4地址模式的标识。
作为第三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两个节点设备可以在通信阶段进行协商数据转发模式。
作为第三种实现方式下的一种示例,所述第一报文为用于查询所述第二节点设备是否支持所述4地址模式的查询请求,所述第二报文为用于表示所述第二节点设备支持所述4地址模式的查询结果。
该示例中,通过在通信阶段的查询报文,进行协商并设置数据转发模式,避免了在接入阶段报文中或者通信阶段报文中特意携带4地址模式标识进行协商,简化了协商并确定数据转发模式的过程,进一步提高了协商的效率,从而确保数据可以正确的实现转发。
作为第三种实现方式下的另一种示例,所述第一报文为所述第一节点设备采用所述4地址模式发送的数据报文;所述第二报文为所述第二节点设备在接收到所述第一报文之后采用所述4地址模式发送的数据报文。
该示例中,通过在通信阶段,已知支持4地址模式的节点设备试探性的以4地址模式向另一节点设备发送数据报文,将作为回应第一报文的数据报文作为试探结果,一旦发起试探的节点设备接收到数据报文,就确定另一节点设备也支持4地址模式,该已知支持4地址模式的节点设备就设置数据转发模式为4地址模式,无需在接入阶段报文中或者通信阶段报文中特意携带4地址模式标识进行协商,也无需通过查询请求对支持的数据转发模式进行查询,简化了协商并确定数据转发模式的过程,进一步提高了协商的效率,从而确保数据可以正确的实现转发。
本申请实施例的第二方面提供另一种数据转发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若第二节点设备接收到第一节点设备发送的第一报文,所述第二节点设备将数据转发的模式设置成4地址模式并向所述第一节点设备发送第二报文,其中,第一报文用于表示所述第一节点设备支持所述4地址模式,所述第二报文用于表示所述第二节点设备支持所述4地址模式;若所述第二节点设备接收不到所述第一节点设备发送的所述第一报文,所述第二节点设备将数据转发的模式设置成3地址模式;所述第二节点设备采用已设置的数据转发的模式向所述第一节点设备发送数据报文;其中,所述第一节点设备为所述第二节点设备的上级节点,或,所述第一节点设备为所述第二节点设备的下级节点。
通过本实施例提供的数据转发方法,如果在相邻的参与数据转发的第一节点设备和第二节点设备中,已知第二节点设备支持4地址模式,那么,该第二节点设备可以通过等待接收第一节点设备第一报文的方式,与第一节点设备协商数据转发模式,根据第一节点设备是否向第二节点设备发送的第一报文,确定第一节点设备所支持的数据转发模式,第二节点设备根据第一节点设备所支持的数据转发模式,设置自身数据转发的模式,并在后续的通信过程中,采用已设置的数据转发模式进行数据转发。可见,本申请提供的数据转发方法,不仅在两个节点设备均支持4地址模式时,采用4地址模式进行数据转发,提高了整个网络的可接入用户数量;而且,当两个节点设备不是全部支持4地址模式时,采用3地址模式进行数据转发,实现对网络中仅支持3地址模式的节点设备的兼容。
作为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所述第一节点设备为所述第二节点设备的上级设备;所述第一报文中携带有所述4地址模式的标识,所述第二报文中携带有所述4地址模式的标识;所述第一报文为Beacon报文且所述第二报文为Probe Request报文,或,所述第一报文为Beacon报文且所述第二报文为Association Request报文,或,所述第一报文为ProbeResponse报文且所述第二报文为Association Request报文,所述第一报文中携带有所述4地址模式的标识;所述第二报文为Probe Request报文或Association Request报文,所述第二报文中携带有所述4地址模式的标识。
作为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所述第一节点设备为所述第二节点设备的下级设备;所述第一报文中携带有所述4地址模式的标识,所述第二报文中携带有所述4地址模式的标识;所述第一报文为Probe Request报文且所述第二报文为Probe Response报文,或,所述第一报文为Probe Request报文且所述第二报文为Association Response报文,或,所述第一报文为Association Request报文且所述第二报文为Association Response报文,所述第一报文中携带有所述4地址模式的标识;所述第二报文为Probe Response报文或Association Response报文,所述第二报文中携带有所述4地址模式的标识。
可以理解的是,在所述第一报文的Vendor Specific字段中携带有所述4地址模式的标识;在所述第二报文的Vendor Specific字段中携带有所述4地址模式的标识。
作为再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所述第一节点设备为所述第二节点设备的上级设备;所述第一报文为Beacon报文、Probe Response报文或Association Response报文,所述第一报文中携带有所述4地址模式的标识;所述第二报文为采用所述4地址模式发送的数据报文。
作为又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所述第一节点设备为所述第二节点设备的下级设备;所述第一报文为Probe Request报文或Association Request报文,所述第一报文中携带有所述4地址模式的标识;所述第二报文为采用所述4地址模式发送的数据报文。
可以理解的是,在所述第一报文的Vendor Specific字段中携带有所述4地址模式的标识。
作为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所述第一报文为用于查询所述第二节点设备是否支持所述4地址模式的查询请求,所述第二报文为用于表示所述第二节点设备支持所述4地址模式的查询结果。
可选地,在其他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报文为所述第一节点设备采用所述4地址模式发送的数据报文;所述第二报文为所述第二节点设备在接收到所述第一报文之后采用所述4地址模式发送的数据报文。
以上是对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数据转发的方法的介绍,具体实现方式可以参见上文所示方法实施例中的描述,达到的效果与上述方法实施例一致,这里不再赘述。
本申请实施例的第三方面提供一种数据转发的装置,包括:
第一发送单元,用于第一节点设备向第二节点设备发送第一报文,所述第一报文用于表示所述第一节点设备支持4地址模式;
第一设置单元,用于若接收到所述第二节点设备发送的第二报文,所述第一节点设备将数据转发的模式设置成所述4地址模式,所述第二报文用于表示所述第二节点设备支持所述4地址模式;
第二设置单元,用于若接收不到所述第二节点设备发送的所述第二报文,所述第一节点设备将数据转发的模式设置成3地址模式;
第二发送单元,用于所述第一节点设备采用已设置的数据转发的模式向所述第二节点设备发送数据报文;
其中,所述第一节点设备为所述第二节点设备的上级节点,或,所述第一节点设备为所述第二节点设备的下级节点。
作为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所述第一节点设备为所述第二节点设备的上级设备;所述第一报文中携带有所述4地址模式的标识,所述第二报文中携带有所述4地址模式的标识;所述第一报文为Beacon报文且所述第二报文为Probe Request报文,或,所述第一报文为Beacon报文且所述第二报文为Association Request报文,或,所述第一报文为ProbeResponse报文且所述第二报文为Association Request报文。
作为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所述第一节点设备为所述第二节点设备的下级设备;所述第一报文中携带有所述4地址模式的标识,所述第二报文中携带有所述4地址模式的标识;所述第一报文为Probe Request报文且所述第二报文为Probe Response报文,或,所述第一报文为Probe Request报文且所述第二报文为Association Response报文,或,所述第一报文为Association Request报文且所述第二报文为Association Response报文。
可以理解的是,在所述第一报文的Vendor Specific字段中携带有所述4地址模式的标识;在所述第二报文的Vendor Specific字段中携带有所述4地址模式的标识。
作为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所述第一节点设备为所述第二节点设备的上级设备;所述第一报文为Beacon报文、Probe Response报文或Association Response报文,所述第一报文中携带有所述4地址模式的标识;所述第二报文为采用所述4地址模式发送的数据报文。
作为再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所述第一节点设备为所述第二节点设备的下级设备;所述第一报文为Probe Request报文或Association Request报文,所述第一报文中携带有所述4地址模式的标识;所述第二报文为采用所述4地址模式发送的数据报文。
可以理解的是,在所述第一报文的Vendor Specific字段中携带有所述4地址模式的标识。
作为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所述第一报文为用于查询所述第二节点设备是否支持所述4地址模式的查询请求,所述第二报文为用于表示所述第二节点设备支持所述4地址模式的查询结果。
作为又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所述第一报文为所述第一节点设备采用所述4地址模式发送的数据报文;所述第二报文为所述第二节点设备在接收到所述第一报文之后采用所述4地址模式发送的数据报文。
以上是对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数据转发的装置的介绍,具体实现方式可以参见上文第一方面提供的数据转发的方法实施例中的描述,达到的效果与上述方法实施例一致,这里不再赘述。
本申请实施例的第四方面提供另一种数据转发的装置,包括:
第三设置单元,用于若第二节点设备接收到第一节点设备发送的第一报文,所述第二节点设备将数据转发的模式设置成4地址模式并向所述第一节点设备发送第二报文,其中,第一报文用于表示所述第一节点设备支持所述4地址模式,所述第二报文用于表示所述第二节点设备支持所述4地址模式;
第四设置单元,用于若所述第二节点设备接收不到所述第一节点设备发送的所述第一报文,所述第二节点设备将数据转发的模式设置成3地址模式;
第三发送单元,用于所述第二节点设备采用已设置的数据转发的模式向所述第一节点设备发送数据报文;
其中,所述第一节点设备为所述第二节点设备的上级节点,或,所述第一节点设备为所述第二节点设备的下级节点。
以上是对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数据转发的装置的介绍,具体实现方式可以参见上文第二方面提供的数据转发的方法实施例中的描述,达到的效果与上述方法实施例一致,这里不再赘述。
本申请实施例的第五方面提供一种数据转发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终端设备包括:处理器,存储器和总线;所述处理器和存储器通过所述总线相互的通信;所述存储器用于存储指令;所述处理器用于执行所述存储器中的所述指令,执行上述第一方面提供的数据转发的方法,或者,第二方面提供的数据转发的方法。
本申请实施例的第六方面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包括指令,当其在计算机上运行时,使得计算机执行上述第一方面提供的数据转发的方法,或者,第二方面提供的数据转发的方法。
本申请实施例的第七方面提供一种包含指令的计算机程序产品,当其在计算机上运行时,使得计算机执行上述第一方面提供的数据转发的方法,或者,第二方面提供的数据转发的方法。
本申请实施例的第八方面提供一种数据转发***,包括前述的第一节点设备和第二节点设备。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中记载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中一WIFI网络级联结构的示例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中一3地址模式数据转发的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中另一3地址模式数据转发的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中4地址模式数据转发的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数据转发方法的流程图;
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数据转发方法中一实例的一示意图;
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数据转发方法中一实例的又一示意图;
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数据转发方法中一实例的再一示意图;
图9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数据转发方法中另一实例的一示意图;
图10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数据转发方法中另一实例的又一示意图;
图1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数据转发方法中另一实例的一示意图;
图1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数据转发方法中再一实例的一示意图;
图1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数据转发方法中再一实例的又一示意图;
图1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数据转发方法中再一实例的再一示意图;
图1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数据转发方法中又一实例的一示意图;
图1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数据转发方法中又一实例的再一示意图;
图1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数据转发方法中一实例的示意图;
图18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数据转发方法中另一实例的示意图;
图19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数据转发方法的流程图;
图20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数据转发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数据转发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数据转发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目前,随着WIFI网络与人们的生活、工作以及学习之间关系的日益密切,WIFI网络逐渐成为人们的生活必需品。而且,随着终端产品的多样化,每个人拥有的终端数量的不断增多,这就对WIFI网络可接入电子设备的数量提出了考验。WIFI网络为了能够接纳尽可能多的电子设备,并对多个接入的电子设备进行良好的管理,提供了WIFI网络级联的网络结构,即,在工作站和接入节点之间增加其他的网络节点作为中转节点,一个中转节点管理多个工作站,并负责对该多个工作站和接入节点之间的数据进行转发。
为了使WIFI网络级联能够准确的实现无线通信,需要WIFI网络级联时按照WIFI网络的通信标准进行通信。WIFI网络一般是基于802.11标准进行通信,下表1示出了802.11标准的帧格式,该帧中包括Address1~Address4。
表1 802.11标准的帧格式
其中,Frame Control(控制帧)字段包括To DS和From DS位,To DS位和From DS位分别可以取0或者1。参见表2,为To DS位和From DS位的上述4中情况下,所表示的含义,以及Address1~Address4在对应的通信中节点设备的MAC地址。当To DS=0,From DS=0时,表示该帧为STA之间的AD Hoc类似的通信,或者控制帧/管理帧;当To DS=0,From DS=1时,表示该帧为STA接收的帧,当To DS=1,From DS=0时,表示该帧为STA发送的帧,当ToDS=1,From DS=1时,表示该帧为无线桥接器上的数据帧。
其中,BSSID(Basic Service Set Identification,基本服务集标识)为节点设备的一种虚拟MAC地址;DA(Destination Address,目的地址)、SA(Source Address,源地址)、RA(Receiver Address,接收端地址)和SA(Sending Address,发送端地址)。
表2 To DS位和From DS位与Address1~Address4的对应情况
WIFI网络级联结构采用802.11标准进行通信时,有两种可选的数据转发模式:3地址模式和4地址模式。顾名思义,3地址模式为只利用802.11帧中的Address1~Address3这三个地址字段进行数据转发,而4地址模式即利用802.11帧中的Address1~Address4共四个地址字段进行数据转发。下面以举例的形式对3地址模式和4地址模式的数据转发进行详细说明。
参见图1,为WIFI网络级联结构的示例图。该WIFI网络级联结构包括:一个网关设备,一个根节点设备,一个从节点设备以及三个STA。其中,根节点设备为从节点设备的上级路由设备,从节点设备为根节点设备的下级路由设备,从节点设备用于实现STA与根节点设备之间的中转。网关设备的MAC地址为MAC0,根节点设备的MAC地址为BSSID0(BSSID:BasicService Set Identification,基本服务集标识),从节点设备的MAC地址为MAC01和BSSID1(两者地址相同,均为从节点设备的MAC地址),STA1的MAC地址为MAC1,STA2的MAC地址为MAC2,STA3的MAC地址为MAC3。
利用该网络结构进行通信时,一般包括上行通信和下行通信。其中,上行通信具体的信息流向可以是:3个STA中的至少一个STA→从节点设备→根节点设备→网关设备,或者,其中任意相邻的至少两个设备之间的信息传输,也称之为一次上行通信。反之,下行通信具体的信息流向可以是:网关设备→根节点设备→从节点设备→3个STA中的至少一个STA,或者,其中任意相邻的至少两个设备之间的信息传输,也称之为一次下行通信。
以图1所示出的场景为例,下面先对3地址模式数据转发进行说明。
假设STA1按照802.11标准向网关设备发送数据。如图2所示,在这个过程中,对于STA1和从节点设备之间的数据传输,包括:STA1向从节点设备发送数据,从节点设备向STA1进行回应。其中,STA1向从节点设备发送的数据帧时,由于该数据帧属于STA1发送的帧,故,该数据帧中对应于To DS=1,From DS=0,该数据帧中至少包括BSSID、SA以及DA,具体为:Address1中是从节点设备的MAC地址-BSSID1、Address2中是STA1的MAC地址-MAC1,以及Address3中是目的地址,即网关设备的MAC地址-MAC0;作为回应,从节点设备在向STA1发送数据时,由于该数据帧属于STA接收的帧,故,该数据帧中对应于To DS=0,From DS=1,该数据帧具体可以包括:Address1中是目的地址DA,即STA1的MAC地址-MAC1;Address2中是从节点设备的MAC地址-BSSID1;以及Address3中是源地址SA,即网关设备的MAC地址-MAC0。
同理,对于从节点设备和根节点设备之间的数据传输,包括:从节点设备向根节点设备发送数据,根节点设备向从节点设备进行回应。其中,从节点设备向根节点设备发送的数据帧时,对于需要表示SA的Address2而言,如果Address2填写STA1的MAC地址-MAC1,那么,根节点设备在对该数据帧进行回应时,将无法确定是向从节点设备作回应,还是向STA1作回应;如果Address2填写从节点设备的MAC地址-MAC01,那么,根节点设备将无法确定STA的MAC,从节点设备在接收到回应数据帧后,将无法分辨出应该转发至哪个STA。
基于此,为了解决3地址模式下数据转发遇到的上述问题,本申请实施例采取如下措施:从节点设备将STA的MAC地址按照下表3进行转换,并在根节点设备和从节点设备之间若干条虚拟连接,所建立的虚拟连接的条数与该从节点设备下的STA数量一致。
表3 STA的MAC地址转换对照表
STA 原始MAC 转换后的MAC
STA1 MAC1 MAC1’
STA2 MAC2 MAC2’
STA3 MAC3 MAC3’
如图3所示,利用表3中转换后的MAC地址,实现从节点设备和根节点设备之间,以及根节点设备和网关设备之间按照3地址模式的数据传输。其中,从节点设备向根节点设备发送数据帧时,该数据帧具体可以包括:Address1中是根节点设备的MAC地址-BSSID0;Address2中是源地址SA,即STA1的转换后的MAC地址-MAC1’,以及Address3中是目的地址DA,即网关设备的MAC地址-MAC0;作为回应,根节点设备在向从节点设备发送数据帧时,该数据帧具体可以包括:Address1中是目的地址DA,即STA1的转换后的MAC地址-MAC1’;Address2中是根节点设备的MAC地址-BSSID0;以及Address3中是源地址SA,即网关设备的MAC地址-MAC0。
而对于网关设备和根节点设备之间的数据传输,传输的帧中至少包括:DA,SA。具体而言,根节点设备向网关设备发送的帧中,Address1中是上行传输的DA,即网关设备的MAC地址-MAC0;Address2中是上行传输的SA,即,STA1转换后的MAC地址-MAC1’。同理,网关设备向根节点设备进行回应时,网关设备根向节点设备发送的帧中,Address1中是下行传输的DA,即STA1转换后的MAC地址-MAC1’;Address2中是下行传输的SA,即网关设备的MAC地址-MAC0。
可见,采用图3所示的3地址模式进行WIFI网络级联结构中的数据传输,解决了图2示出的3地址模式数据转发中出现的问题,但是,图3中的3地址模式,仍然对数据转发存在一定的限制:第一,从节点设备需要对每个STA进行MAC地址转换,记录每个STA的两个MAC地址(原始MAC地址和转换后的MAC地址),操作复杂繁琐;第二,由于根节点设备上可以建立的虚拟连接的数量有限,所以,从节点设备为每个STA均建立一条对应的到根节点设备的虚拟连接,可能限制了整个网络结构中可接入的用户数量,即,限制了该网络结构的承载用户能力。
而如图4所示的4地址模式的数据转发,则可以解决图3中出现的两点限制,即,无需对STA的MAC地址进行转换,且无需在根节点设备和从节点设备之间建立多条虚拟连接。下面以图1所示出的场景为例,结合图4对4地址模式数据转发进行说明。
对于4地址模式数据转发,在这个过程中,对于STA1和从节点设备之间,以及根节点设备和网关设备之间的数据传输可参见4,与上述对3地址模式的数据转发中的介绍基本一致,这里不再赘述。对于从节点设备和根节点设备之间的数据传输,包括:从节点设备向根节点设备发送数据,根节点设备向从节点设备进行回应。可以理解的是,传输的帧中对应于To DS=1,From DS=1,那么,参见表2,当从节点设备向根节点设备发送数据帧时,该数据帧具体可以包括:Address1中是接收端地址RA,即根节点设备的MAC地址-BSSID0;Address2中是发送端地址TA,即从节点的MAC地址-MAC01;Address3中是目的地址DA,即网关设备的MAC地址-MAC0;以及Address4中是源地址SA,即STA1的MAC地址-MAC1。作为回应,当根节点设备向从节点设备发送数据帧时,该数据帧具体可以包括:Address1中是接收端地址RA,即从节点的MAC地址-MAC01;Address2中是发送端地址TA,即根节点设备的MAC地址-BSSID0;Address3中是目的地址DA,即STA1的MAC地址-MAC1;以及Address4中是源地址SA,即网关设备的MAC地址-MAC0。
虽然4地址模式克服了上述3地址模式下数据转发的问题,但是,很多网络设备由于该网络设备中芯片的原因,或者,由于该网络设备利用4地址模式进行数据转发工作量很大,故,这些网络设备在数据转发时,并不支持4地址模式。因此,不能将所有网络设备的数据转发模式设置为4地址模式。
发明人经过对3地址模式和4地址模式的研究,发现:为了提供一种完善的、适用性强的数据转发方法,既需要考虑WIFI网络级联结构中所有网络设备对4地址模式的兼容性,又需要考虑整个网络的可接入用户数量。
基于此,本申请实施例提出了一种数据转发方法,通过在网络设备之间收发报文的形式进行协商,实现数据转发模式的设置,从而克服上述3地址模式和4地址模式中存在的不足。具体可以包括:一种情况下,通过协商,确定上级节点设备和下级节点设备均支持4地址模式时,上级节点设备与下级节点设备之间采用4地址模式进行数据转发,实现对上级节点设备能够接入的STA数量的扩展,提高整个网络的可接入用户数量;另一种情况下,通过协商,一旦确定上级节点设备或下级节点设备不支持4地址模式时,上级节点设备与下级节点设备之间就采用3地址模式进行数据转发,从而使得网络中不支持4地址模式的节点设备能够得到兼容。
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场景仅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个场景示例,本申请实施例并不限于此场景。
下面结合附图,通过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提供的数据转发方法的具体实现方式。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中一种数据转发方法的流程图。参见图5,本实施例是在第一节点设备支持4地址模式数据转发的基础上,第一节点设备可以与第二节点设备进行协商,进而采用协商确定的数据转发模式进行数据转发。
本实施例提供的数据转发方法,具体可以包括:
步骤501,第一节点设备向第二节点设备发送第一报文,所述第一报文用于表示所述第一节点设备支持4地址模式。
在利用WIFI网络级联结构进行通信时,至少包括两个阶段:接入阶段(又称握手阶段)和通信阶段。其中,接入阶段是指在通信网络建立之后,正式的通信开始之前,网络中的节点设备之间进行的用于协商和确定后续通信的相关规则(例如:信息传输率、字母表、奇偶校验、中断过程以及其他的协议特性)的过程。通信阶段即是在接入成功后,网络中的节点设备按照接入阶段确定的规则进行正常通信的过程。
在一个WIFI网络级联结构中,至少包括两个节点设备,即,第一节点设备和第二节点设备。其中,第一节点设备可以是第二节点设备的上级节点,或,第一节点设备为所述第二节点设备的下级节点。可以理解的是,当STA和网关设备之间传输报文时,如果报文先经过第一节点设备,再经过第二节点设备,那么,第一节点设备为第二节点设备的上级节点;如果报文先经过第二节点设备,再经过第一节点设备,那么,第一节点设备为第二节点设备的下级节点。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申请实施例中,仅对两个节点设备的WIFI网络级联结构场景进行说明,但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数据转发方法适用于任何情况的WIFI网络级联结构,当该结构中包括多于两个节点设备时,多个节点设备之间的每两个相邻的节点设备之间进行数据转发,均可采用本申请实施例中提供的数据转发方法实现,其实现方案也属于本申请所保护的范畴。
第一节点设备和第二节点设备中,已知第一节点设备在数据转发时支持4地址模式,但是不知道与其相邻的第二节点设备是否支持4地址模式,此时,第一节点设备可以主动向第二节点设备发送第一报文。一种情况下,该第一报文可以是接入阶段,第一节点设备向第二节点设备发送的报文;另一种情况下,该第一报文也可以是通信阶段,第一节点设备向第二节点设备发送的报文。该第一报文用于表示第一节点设备支持4地址模式,具体实现时,第一节点设备可以通过在第一报文中携带4地址模式的标识,如:在第一报文的VendorSpecific字段中携带有4地址模式的标识,以告知第二节点设备第一节点设备支持4地址模式。
第二节点设备在接收到第一节点设备发送的第一报文后,知晓第一节点支持4地址模式,此时,第二节点设备可以根据自身所支持的数据转发模式,设置自身进行数据转发的模式。
在一些实例中,若第二节点设备也支持4地址模式,那么,第二节点设备将设置自身的数据转发模式为4地址模式,并且,作为对第一报文的回应,会生成并发送第二报文至第一节点设备,用于告知第一节点设备第二节点设备也支持4地址模式,为后续数据转发的模式设置以及数据转发提供数据基础。
在另一些实例中,若第二节点设备不支持4地址模式,那么,第二节点设备将设置自身的数据转发模式为3地址模式,但是,将不生成第二报文,即,当第二节点设备不支持4地址模式时,第一节点设备在发送第一报文后,将接收不到第二节点设备关于第一报文的回应报文。
步骤502,若第一节点设备接收到第二节点设备发送的第二报文,所述第一节点设备将数据转发的模式设置成所述4地址模式,所述第二报文用于表示所述第二节点设备支持所述4地址模式。
对于第二节点设备向第一节点设备发送的第二报文,一种情况下,当第一报文为接入阶段的报文时,该第二报文也为接入阶段的报文;另一种情况下,当第一报文为通信阶段的报文时,该第二报文也为通信阶段的报文。该第二报文用于表示第二节点设备支持4地址模式,具体实现时,第二节点设备可以通过在第二报文中携带4地址模式的标识,如:在第二报文的Vendor Specific字段中携带有4地址模式的标识,以回应第一节点设备第二节点设备也支持4地址模式。
作为一种示例,第一节点设备在接收到第二报文后,可以对第二报文进行解析,获得第二报文的数据转发模式,从而确定第二节点设备的数据转发模式,进而根据确定的第二节点设备的数据转发模式设置第一节点设备自身的数据转发模式。
作为另一种示例,当第一节点设备向第二节点设备发送第一报文后,能够接收到第二节点设备发送的第二报文,说明第二节点设备也支持4地址模式,此时,第一节点设备可以将自身的数据转发的模式设置成所述4地址模式,为之后通信阶段的数据转发提供了可以遵循的规则。
步骤503,若第一节点设备接收不到所述第二节点设备发送的所述第二报文,所述第一节点设备将数据转发的模式设置成3地址模式。
可以理解的是,当第一节点设备向第二节点设备发送第一报文后,没能够接收到第二节点设备发送的第二报文,说明第二节点设备并不支持4地址模式,此时,第一节点设备为了兼容第二节点设备所支持的数据转发的模式,实现第一节点设备与第二节点设备之间的数据转发,可以将自身的数据转发的模式设置成所述3地址模式,为之后通信阶段的数据转发提供了通信基础。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节点设备可以预先设置合理的等待周期,当第一节点设备向第二节点设备发送第一报文后经过了预置的等待周期时,第一节点设备仍然没有接收到第二节点设备发送的第二报文,则可以不再等待接收来自第二节点设备的第二报文,并设置数据转发的模式为3地址模式。
一种情况下,该预置的等待周期可以是从第一节点设备发送第一报文到第一节点设备接收到来自第二节点设备的第一个数据报文。例如,第一节点设备在接入阶段向第二节点设备发送第一报文后,到进入通信阶段,第二节点设备向第一节点设备发来第一个数据报文为止,第一节点设备接收到来自第二节点设备的所有报文,均没有可以用于表示第二节点设备支持4地址模式的报文,即,可以认为经过了预置的等待周期,第一节点设备仍然没有接收到第二节点设备发送的第二报文。此时,该第一节点设备可以直接设置数据转发的模式为3地址模式。
另一种情况下,该预置的等待周期可以是从第一节点设备发送第一报文到该次接入的接入阶段结束。例如,第一节点设备在接入阶段向第二节点设备发送第一报文后,到接入阶段结束,即接收到第二节点设备发送的Association Response报文为止,第一节点设备接收到来自第二节点设备的所有报文,均没有可以用于表示第二节点设备支持4地址模式的报文,即,可以认为经过了预置的等待周期,第一节点设备仍然没有接收到第二节点设备发送的第二报文。此时,该第一节点设备可以直接设置数据转发的模式为3地址模式。
在另一些实现方式中,第一节点设备可以预设第一时间阈值,当第一节点设备向第二节点设备发送第一报文时,启动计时,当计时时间超过预设第一时间阈值,且第一节点设备还没有接收到第二报文时,第一节点设备确定第二节点设备没有发来第二报文,从而确定第二节点设备不支持4地址模式,此时,第一节点设备设置数据转发的模式为3地址模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一个WIFI网络级联结构中,一旦第一节点设备执行了步骤502,即第一节点设备接收到第二节点设备发送的第二报文,并设置数据转发的模式为4地址模式,就不再执行步骤503;同理,一旦第一节点设备执行了步骤503,即第一节点设备没有接收到第二节点设备发送的第二报文,并设置数据转发的模式为3地址模式,就不再执行步骤502。即,在本实施例中,只执行步骤502和步骤503中的一个步骤,完成第一节点设备对自身数据转发的模式设置。
步骤504,第一节点设备采用已设置的数据转发的模式向第二节点设备发送数据报文。
作为一种示例,当第二节点设备支持4地址模式时,执行步骤502,第一节点设备已设置的数据转发的模式为4地址模式,那么,在此后的数据转发中,第一节点设备采用4地址模式向第二设备发送数据报文;作为回应,第二节点设备在接收到第一节点设备发送的数据报文后,也按照自身已设置的数据转发的模式——4地址模式,向第一节点设备反馈报文,实现第一节点设备和第二节点设备之间正常的通信。
作为另一种示例,当第二节点设备不支持4地址模式时,执行步骤503,第一节点设备已设置的数据转发的模式为3地址模式,那么,在此后的数据转发中,第一节点设备采用3地址模式向第二设备发送数据报文;作为回应,第二节点设备在接收到第一节点设备发送的数据报文后,也按照自身已设置的数据转发的模式——3地址模式,向第一节点设备反馈报文,实现第一节点设备和第二节点设备之间正常的通信。
具体实现时,作为一种示例,第一节点设备可以是第二节点设备的上级节点。例如,第一节点设备为根节点设备A,第二节点设备为从节点设备B,且A和B均支持4地址模式,那么,进行数据转发的过程为:A发送第一报文给B,B接收到第一报文后,设置数据转发的模式为4地址模式,并向A发送第二报文;A接收到第二报文后,设置数据转发模式为4地址模式;A采用4地址模式向B发送数据报文,B同样采用4地址模式向A回应报文。
作为另一种示例,第一节点设备可以是第二节点设备的下级节点。例如,第一节点设备为从节点设备C,第二节点设备为根节点设备A,且C支持4地址模式,A不支持4地址模式,那么,进行数据转发的过程为:C发送第一报文给A,A接收到第一报文后,设置数据转发的模式为3地址模式,但A不会生成第二报文;C接收不到第二报文,故,设置数据转发模式为3地址模式;C采用3地址模式向A发送数据报文,A同样采用3地址模式向C回应报文。
通过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数据转发方法,如果在相邻的参与数据转发的第一节点设备和第二节点设备中,已知第一节点设备支持4地址模式,那么,该第一节点设备可以通过与第二节点设备传递报文的方式进行协商,根据第一节点设备是否可以接收到第二节点设备发送的第二报文,确定第二节点设备所支持的数据转发模式,第一节点设备根据第二节点设备所支持的数据转发模式,设置自身数据转发的模式,并在后续的通信过程中,采用已设置的数据转发模式进行数据转发。可见,本申请提供的数据转发方法,不仅在两个节点设备均支持4地址模式时,采用4地址模式进行数据转发,提高了整个网络的可接入用户数量;而且,当两个节点设备不是全部支持4地址模式时,采用3地址模式进行数据转发,实现对网络中仅支持3地址模式的节点设备的兼容。
在介绍了图5所示的数据转发方法后,为了更加清楚的阐述本实施例中的内容,下面针对上述实施例中的部分实现方式进行说明。
在一种可能的情况中,第一节点设备和第二节点设备可以在接入阶段进行协商。
一些实现方式中,当第一节点设备为第二节点设备的上级设备时,一种情况下,第一报文可以是接入阶段第一节点设备向第二节点设备发送的报文中,携带有4地址模式的标识的Beacon(信标)报文,此时,第二报文可以是第二节点设备向第一节点设备发送的携带有4地址模式的标识的Probe Request(探测请求)报文;另一种情况下,第一报文可以是接入阶段第一节点设备向第二节点设备发送的报文中,携带有4地址模式的标识的Beacon报文,此时,第二报文可以是第二节点设备向第一节点设备发送的携带有4地址模式的标识的Association Request(连接请求)报文;再一种情况下,第一报文可以是接入阶段第一节点设备向第二节点设备发送的报文中,携带有4地址模式的标识的Probe Response(探测响应)报文,此时,第二报文可以是第二节点设备向第一节点设备发送的携带有4地址模式的标识的Association Request报文。
如图6所示,在一个示例中,第一节点设备向第二节点设备发送携带有4地址模式标识的Beacon报文作为第一报文;第二节点设备在接收到第一报文后,向第一节点设备发送携带有4地址模式标识的Association Request报文作为第二报文;第一节点接收到第二报文后,设置数据转发模式为4地址模式;作为对Association Request报文的回应,向第二节点设备反馈Association Response(连接响应)报文,其中可以携带4地址模式标识,也可以不携带4地址模式标识;之后,第一节点设备和第二节点设备进入通信阶段,第一节点设备可以采用4地址模式向第二节点设备发送数据报文。
如图7所示,在另一个示例中,第一节点设备向第二节点设备发送携带有4地址模式标识的Beacon报文作为第一报文;第二节点设备在接收到第一报文后,向第一节点设备发送携带有4地址模式标识的Probe Request报文作为第二报文;第一节点接收到第二报文后,设置数据转发模式为4地址模式;作为对Probe Request报文的回应,向第二节点设备反馈Probe Response报文,其后,第二节点设备向第一节点设备发送Association Request报文,第一节点设备回应第二节点设备Association Response报文。其中,Probe Response报文、Association Request报文以及Association Response报文中可以携带4地址模式标识,也可以不携带4地址模式标识;之后,第一节点设备和第二节点设备进入通信阶段,第一节点设备可以采用4地址模式向第二节点设备发送数据报文。
如图8所示,在又一个示例中,第一节点设备向第二节点设备发送携带有4地址模式标识的Probe Response报文作为第一报文;第二节点设备在接收到第一报文后,向第一节点设备发送携带有4地址模式标识的Association Request报文作为第二报文;第一节点接收到第二报文后,设置数据转发模式为4地址模式;作为对Association Request报文的回应,向第二节点设备反馈Association Response报文,其中,Association Response报文中可以携带4地址模式标识,也可以不携带4地址模式标识;之后,第一节点设备和第二节点设备进入通信阶段,第一节点设备可以采用4地址模式向第二节点设备发送数据报文。
通过在接入阶段,上级节点设备主动发送携带4地址模式标识的第一报文,向下级节点设备说明:该上级节点设备支持4地址模式,当上级节点设备接收到下级节点设备反馈的携带4地址模式标识的第二报文时,完成该次协商,上级节点设备设置数据转发模式为4地址模式,并在进入通信阶段后,以4地址模式与下级节点设备之间进行数据转发。可见,通过上级节点设备在接入阶段主动发起对数据转发模式的协商,可以在通信之前确定并设置好数据转发模式,提高通信质量。
另一些实现方式中,当第一节点设备为第二节点设备的下级设备时,一种情况下,第一报文可以是接入阶段第一节点设备向第二节点设备发送的报文中,携带有4地址模式的标识的Probe Request报文,此时,第二报文可以是第二节点设备向第一节点设备发送的携带有4地址模式的标识的Probe Response报文;另一种情况下,第一报文可以是接入阶段第一节点设备向第二节点设备发送的报文中,携带有4地址模式的标识的Probe Request报文,此时,第二报文可以是第二节点设备向第一节点设备发送的携带有4地址模式的标识的Association Response报文;再一种情况下,第一报文可以是接入阶段第一节点设备向第二节点设备发送的报文中,携带有4地址模式的标识的Association Request报文,此时,第二报文可以是第二节点设备向第一节点设备发送的携带有4地址模式的标识的Association Response报文。
如图9所示,在一个示例中,第一节点设备向第二节点设备发送携带有4地址模式标识的Probe Request报文作为第一报文;第二节点设备在接收到第一报文后,向第一节点设备发送携带有4地址模式标识的Probe Response报文作为第二报文;第一节点接收到第二报文后,设置数据转发模式为4地址模式;其后,第一节点设备向第二节点设备发送Association Request报文,第二节点设备回应第一节点设备Association Response报文,其中Association Request报文和Association Response报文可以携带4地址模式标识,也可以不携带4地址模式标识;之后,第一节点设备和第二节点设备进入通信阶段,第一节点设备可以采用4地址模式向第二节点设备发送数据报文。
如图10所示,在另一个示例中,第一节点设备向第二节点设备发送携带有4地址模式标识的Probe Request报文作为第一报文;之后,第二节点设备向第一节点设备发送Probe Response报文,第一节点设备向第二节点设备发送Association Request报文;第二节点设备向第一节点设备发送携带有4地址模式标识的Association Response报文作为第二报文。其中,Probe Response报文和Association Request报文可以携带4地址模式标识,也可以不携带4地址模式标识;之后,第一节点设备和第二节点设备进入通信阶段,第一节点设备可以采用4地址模式向第二节点设备发送数据报文。
如图11所示,在另一个示例中,第一节点设备向第二节点设备发送携带有4地址模式标识的Association Request报文作为第一报文;第二节点设备在接收到第一报文后,向第一节点设备发送携带有4地址模式标识的Association Response报文作为第二报文;第一节点接收到第二报文后,设置数据转发模式为4地址模式。之后,第一节点设备和第二节点设备进入通信阶段,第一节点设备可以采用4地址模式向第二节点设备发送数据报文。
可以理解的是,第一报文的4地址模式的标识可以在第一报文的Vendor Specific字段中携带;同理,第二报文的4地址模式的标识也可以在第二报文的Vendor Specific字段中携带。
通过在接入阶段,下级节点设备主动发送携带4地址模式标识的第一报文,向上级节点设备说明:该下级节点设备支持4地址模式,当下级节点设备接收到上级节点设备反馈的携带4地址模式标识的第二报文时,完成该次协商,下级节点设备设置数据转发模式为4地址模式,并在进入通信阶段后,以4地址模式与上级节点设备之间进行数据转发。可见,通过下级节点设备在接入阶段主动发起对数据转发模式的协商,可以在通信之前确定并设置好数据转发模式,提高通信质量。
在另一种可能的情况中,第一节点设备和第二节点设备可以在接入阶段和通信阶段进行协商,具体可以是,第一节点设备发送的第一报文属于接入阶段的报文,而第一节点设备接收到的第二报文,则属于通信阶段的数据报文。
一些实现方式中,当第一节点设备为第二节点设备的上级设备时,第一报文可以是接入阶段第一节点设备向第二节点设备发送的报文中的Beacon报文,Probe Response报文,或者,Association Response报文;并且,在Beacon报文,Probe Response报文,或者,Association Response报文中携带有4地址模式的标识。由于第二节点设备知晓自身支持4地址模式,故,第二节点设备在接收到第一报文后,可以直接采用4地址模式向第一节点设备发送数据报文。
如图12所示,在一个示例中,第一节点设备向第二节点设备发送携带有4地址模式标识的Beacon报文作为第一报文;第二节点设备在接收到第一报文后,向第一节点设备发送Association Request报文,以及,第一节点设备向第二节点设备发送AssociationResponse报文,用于完成接入,其中,Association Request报文和Association Response报文可以携带4地址模式标识,也可以不携带4地址模式标识;接着,第二节点设备采用4地址模式向第一节点设备发送数据报文作为第二报文;第二节点设备接收到第二报文后,设置数据转发模式为4地址模式;之后,第一节点设备可以采用4地址模式向第二节点设备发送数据报文。
如图13所示,在另一个示例中,第一节点设备向第二节点设备发送携带有4地址模式标识的Probe Response报文作为第一报文;第二节点设备在接收到第一报文后,向第一节点设备发送Association Request报文以及Association Response报文,用于完成接入,其中,Association Request报文和Association Response报文可以携带4地址模式标识,也可以不携带4地址模式标识;接着,第二节点设备采用4地址模式向第一节点设备发送数据报文作为第二报文;第二节点设备接收到第二报文后,设置数据转发模式为4地址模式;之后,第一节点设备可以采用4地址模式向第二节点设备发送数据报文。
如图14所示,在又一个示例中,第一节点设备向第二节点设备发送携带有4地址模式标识的Association Response报文作为第一报文;第二节点设备在接收到第一报文后,采用4地址模式向第一节点设备发送数据报文作为第二报文;第二节点设备接收到第二报文后,设置数据转发模式为4地址模式;之后,第一节点设备可以采用4地址模式向第二节点设备发送数据报文。
通过在接入阶段,上级节点设备主动发送携带4地址模式标识的第一报文,向下级节点设备说明:该上级节点设备支持4地址模式,当下级节点设备也支持4地址模式时,该下级节点设备将会在通信阶段,向上级节点设备发送携带4地址模式标识的数据报文,作为第二报文,完成该次协商,那么,上级节点设备在接收到数据报文中携带4地址模式标识后,设置数据转发模式为4地址模式,并在之后的通信过程中,以4地址模式与下级节点设备之间进行数据转发。可见,通过上级节点设备在接入阶段主动发起对数据转发模式的协商,并根据通信阶段接收到的携带4地址模式标识的数据报文,该上级节点设备可以在通信过程中确定并设置好数据转发模式,没有影响正常的数据转发,使协商更加高效。
另一些实现方式中,当第一节点设备为第二节点设备的下级设备时,第一报文可以是接入阶段第一节点设备向第二节点设备发送的报文中的Probe Request报文,或者,Association Request报文;并且,在Probe Request报文,或者,Association Request报文中携带有4地址模式的标识。由于第二节点设备知晓自身支持4地址模式,故,第二节点设备在接收到第一报文后,可以直接采用4地址模式向第一节点设备发送数据报文。
如图15所示,在一个示例中,第一节点设备向第二节点设备发送携带有4地址模式标识的Probe Request报文作为第一报文;第二节点设备在接收到第一报文后,向第一节点设备发送Probe Response报文,第一节点设备向第二节点设备发送Association Request报文,以及第二节点设备向第一节点设备反馈Association Response报文,用于完成接入,其中,Probe Response报文,Association Request报文和Association Response报文可以携带4地址模式标识,也可以不携带4地址模式标识;接着,第二节点设备采用4地址模式向第一节点设备发送数据报文作为第二报文;第二节点设备接收到第二报文后,设置数据转发模式为4地址模式;之后,第一节点设备可以采用4地址模式向第二节点设备发送数据报文。
如图16所示,在另一个示例中,第一节点设备向第二节点设备发送携带有4地址模式标识的Association Request报文作为第一报文;第二节点设备在接收到第一报文后,作为回应,向第一节点设备发送Association Response报文,用于完成接入,其中,Association Response报文可以携带4地址模式标识,也可以不携带4地址模式标识;接着,第二节点设备采用4地址模式向第一节点设备发送数据报文作为第二报文;第二节点设备接收到第二报文后,设置数据转发模式为4地址模式;之后,第一节点设备可以采用4地址模式向第二节点设备发送数据报文。
可以理解的是,第一报文的4地址模式的标识可以在第一报文的Vendor Specific字段中携带;而作为第二报文的数据报文,由于采用的4地址模式,故,第一节点设备可以根据接收到的第二报文,确定出该第二节点设备支持4地址模式的数据转发。
通过在接入阶段,下级节点设备主动发送携带4地址模式标识的第一报文,向上级节点设备说明:该下级节点设备支持4地址模式,当上级节点设备也支持4地址模式时,该上级节点设备将会在通信阶段,向下级节点设备发送携带4地址模式标识的数据报文,作为第二报文,完成该次协商。可见,通过下级节点设备在接入阶段主动发起对数据转发模式的协商,并根据通信阶段接收到的携带4地址模式标识的数据报文,该下级节点设备可以在通信过程中确定并设置好数据转发模式,并没有影响正常的数据转发,使协商更加高效。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通过在报文中携带4地址标识进行协商的方式中,只利用了接入阶段的Beacon报文,Probe Request报文,Probe Response报文,Association Request报文以及Association Response报文,但是,本申请实施例中还可以利用接入阶段中的Authentication Request(身份认证请求)报文,Authentication Response(身份认证响应)报文,Action报文等,通过携带4地址标识进行协商,具体实现方式可参见上述示例中的描述,这里不再赘述。
在又一种可能的情况中,第一节点设备和第二节点设备可以在通信阶段进行协商。
一些实现方式中,如图17所示,第一节点设备和第二节点设备之间通过传递具有查询数据转发模式的报文,进行数据转发模式的协商。具体实现时,第一节点设备向第二节点设备发送查询请求作为第一报文,该查询请求用于查询第二节点设备是否支持所述4地址模式;第二节点设备在接收到第一报文后,作为回应,向第一节点设备发送查询结果作为第二报文,该查询结果用于告知第一节点设备第二节点设备支持4地址模式;第一节点设备在接收到查询结果后,设置数据转发模式为4地址模式;之后,第一节点设备可以直接采用4地址模式向第二节点设备发送数据报文。
通过在通信阶段,上级节点设备和下级节点设备之间传递查询请求和查询结果的报文,进行协商并确定两个节点设备均支持的数据转发模式,将该数据转发模式设置为后续数据转发时,固定的数据转发模式。可见,通过在通信阶段的查询报文,进行协商并设置数据转发模式,避免了在接入阶段报文中或者通信阶段报文中特意携带4地址模式标识进行协商,简化了协商并确定数据转发模式的过程,进一步提高了协商的效率,从而确保数据可以正确的实现转发。
另一些实现方式中,如图18所示,第一节点设备和第二节点设备之间通过传递4地址模式的数据报文进行试错,以试错的方式进行数据转发模式的协商。具体实现时,第一节点设备采用4地址模式向第二节点设备发送数据报文,作为第一报文;第二节点设备在接收到第一节点设备发送的第一报文后,如果自身也支持4地址模式,那么,将向第一节点设备反馈数据报文,作为第二报文;如果自身不支持4地址模式,那么,将不对接收到的第一报文进行回应。故,该第二报文,用于告知第一节点设备:第二节点设备也支持4地址模式。第一节点设备在接收到第二报文后,设置数据转发模式为4地址模式;之后,第一节点设备可以在后续的数据转发中,直接采用4地址模式向第二节点设备发送数据报文。
通过在通信阶段,已知支持4地址模式的节点设备,采用4地址模式向另一节点设备发送数据报文,进行试探另一节点设备是否支持4地址模式,并将作为回应第一报文的数据报文作为试探结果,一旦发起试探的节点设备接收到数据报文,就确定另一节点设备也支持4地址模式,该已知支持4地址模式的节点设备就设置数据转发模式为4地址模式,无需在接入阶段报文中或者通信阶段报文中特意携带4地址模式标识进行协商,也无需通过查询请求对支持的数据转发模式进行查询,简化了协商并确定数据转发模式的过程,进一步提高了协商的效率,从而确保数据可以正确的实现转发。
上述实施例提供的数据转发方法,是由已知支持4地址模式的节点设备主动向另一节点设备发起协商,并通过协商结果设置数据转发模式,根据设置的数据转发模式进行后续数据转发的技术方案。可以理解的是,一致支持4地址模式的节点设备,也可以等待接收另一节点设备发送的报文,通过判断是否接收到另一节点设备发送的报文,确定另一节点设备是否支持4地址模式,进行设置自身的数据转发模式。
图19为本申请实施例中一种数据转发方法的流程图。参见图18,本实施例是以已知第二节点设备支持4地址模式数据转为发前提进行说明的。
本实施例提供的数据转发方法,具体可以包括:
步骤1901,若第二节点设备接收到第一节点设备发送的第一报文,所述第二节点设备将数据转发的模式设置成4地址模式并向所述第一节点设备发送第二报文,其中,第一报文用于表示所述第一节点设备支持所述4地址模式,所述第二报文用于表示所述第二节点设备支持所述4地址模式。
可以理解的是,第一节点设备和第二节点设备中,已知第二节点设备在数据转发时支持4地址模式,但是不知道与其相邻的第一节点设备是否支持4地址模式。当第一节点设备也支持4地址模式时,可以主动向第二节点设备发送第一报文。该第一报文用于表示第一节点设备支持4地址模式,具体实现时,第一节点设备可以通过在第一报文中携带4地址模式的标识,如:在第一报文的Vendor Specific字段中携带有4地址模式的标识,以告知第二节点设备第一节点设备支持4地址模式。
第二节点设备在接收到第一报文后,确定第一节点设备也支持4地址模式,此时,由于两个节点设备都支持4地址模式,所以第二节点设备将自身的数据转发模式设置为4地址模式;并且,作为对第一报文的回应,第二节点设备向第一节点设备发送第二报文。该第二报文,用于告知第一节点设备:第二节点设备也支持4地址模式,具体实现时,第二节点设备可以通过在第二报文中携带4地址模式的标识,如:在第二报文的Vendor Specific字段中携带有4地址模式的标识,以告知第一节点设备第二节点设备支持4地址模式。
步骤1902,若所述第二节点设备接收不到所述第一节点设备发送的所述第一报文,所述第二节点设备将数据转发的模式设置成3地址模式。
当第一节点设备不支持4地址模式,只支持3地址模式时,第一节点设备将不会向第二节点设备发送第一报文。当第二节点设备没能够接收到第一节点设备发送的第一报文,说明第一节点设备并不支持4地址模式,此时,第二节点设备为了兼容第一节点设备所支持的数据转发的模式,实现第一节点设备与第二节点设备之间的数据转发,可以将自身的数据转发的模式设置成所述3地址模式,为之后通信阶段的数据转发提供了通信基础。
在一些实现方式中,第二节点设备可以预设第二时间阈值,当超过预设第二时间阈值时,第二节点设备还没有接收到第一报文,那么,第二节点设备确定第一节点设备没有发来第一报文,从而确定第一节点设备不支持4地址模式,此时,第二节点设备设置数据转发的模式为3地址模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一个WIFI网络级联结构中,一旦第二节点设备执行了步骤1901,即第二节点设备接收到第一节点设备发送的第一报文,并设置数据转发的模式为4地址模式,就不再执行步骤1902;同理,一旦第二节点设备执行了步骤1902,即第二节点设备没有接收到第一节点设备发送的第一报文,并设置数据转发的模式为3地址模式,就不再执行步骤1901。即,在本实施例中,只执行步骤1901和步骤1902中的一个步骤,完成第二节点设备对自身数据转发的模式设置。
步骤1903,所述第二节点设备采用已设置的数据转发的模式向所述第一节点设备发送数据报文。
其中,所述第一节点设备为所述第二节点设备的上级节点,或,所述第一节点设备为所述第二节点设备的下级节点。
具体实现时,与步骤504的实现方式类似。作为一种示例,当第一节点设备支持4地址模式时,执行步骤1901,第二节点设备已设置的数据转发的模式为4地址模式,那么,在此后的数据转发中,第二节点设备采用4地址模式向第一设备发送数据报文;作为回应,第一节点设备在接收到第二节点设备发送的数据报文后,也按照自身已设置的数据转发的模式——4地址模式,向第二节点设备反馈报文,实现第一节点设备和第二节点设备之间正常的通信。
作为另一种示例,当第一节点设备不支持4地址模式时,执行步骤1902,第二节点设备已设置的数据转发的模式为3地址模式,那么,在此后的数据转发中,第二节点设备采用3地址模式向第一设备发送数据报文;作为回应,第一节点设备在接收到第二节点设备发送的数据报文后,也按照自身已设置的数据转发的模式——3地址模式,向第二节点设备反馈报文,实现第一节点设备和第二节点设备之间正常的通信。
通过本实施例提供的数据转发方法,如果在相邻的参与数据转发的第一节点设备和第二节点设备中,已知第二节点设备支持4地址模式,那么,该第二节点设备可以通过等待接收第一节点设备第一报文的方式,与第一节点设备协商数据转发模式,根据第一节点设备是否向第二节点设备发送的第一报文,确定第一节点设备所支持的数据转发模式,第二节点设备根据第一节点设备所支持的数据转发模式,设置自身数据转发的模式,并在后续的通信过程中,采用已设置的数据转发模式进行数据转发。可见,本申请提供的数据转发方法,不仅在两个节点设备均支持4地址模式时,采用4地址模式进行数据转发,提高了整个网络的可接入用户数量;而且,当两个节点设备不是全部支持4地址模式时,采用3地址模式进行数据转发,实现对网络中仅支持3地址模式的节点设备的兼容。
在本实施例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作为一种示例,当第一节点设备为所述第二节点设备的上级设备时,一种情况下,第一报文可以是接入阶段第一节点设备向第二节点设备发送的报文中,携带有4地址模式的标识的Beacon报文,此时,第二报文可以是第二节点设备向第一节点设备发送的携带有4地址模式的标识的Probe Request报文;另一种情况下,第一报文可以是接入阶段第一节点设备向第二节点设备发送的报文中,携带有4地址模式的标识的Beacon报文,此时,第二报文可以是第二节点设备向第一节点设备发送的携带有4地址模式的标识的Association Request报文;再一种情况下,第一报文可以是接入阶段第一节点设备向第二节点设备发送的报文中,携带有4地址模式的标识的ProbeResponse报文,此时,第二报文可以是第二节点设备向第一节点设备发送的携带有4地址模式的标识的Association Request报文。
作为另一种示例,第一节点设备为所述第二节点设备的下级设备;一种情况下,第一报文可以是接入阶段第一节点设备向第二节点设备发送的报文中,携带有4地址模式的标识的Probe Request报文,此时,第二报文可以是第二节点设备向第一节点设备发送的携带有4地址模式的标识的Probe Response报文;另一种情况下,第一报文可以是接入阶段第一节点设备向第二节点设备发送的报文中,携带有4地址模式的标识的Probe Request报文,此时,第二报文可以是第二节点设备向第一节点设备发送的携带有4地址模式的标识的Association Response报文;再一种情况下,第一报文可以是接入阶段第一节点设备向第二节点设备发送的报文中,携带有4地址模式的标识的Association Request报文,此时,第二报文可以是第二节点设备向第一节点设备发送的携带有4地址模式的标识的Association Response报文。
可以理解的是,在该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在所述第一报文的Vendor Specific字段中携带有所述4地址模式的标识;在所述第二报文的Vendor Specific字段中携带有所述4地址模式的标识。
在本实施例的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作为一种示例,所述第一节点设备为所述第二节点设备的上级设备;所述第一报文为Beacon报文、Probe Response报文或Association Response报文,所述第一报文中携带有所述4地址模式的标识;所述第二报文为采用所述4地址模式发送的数据报文。
作为另一种示例,所述第一节点设备为所述第二节点设备的下级设备;
所述第一报文为Probe Request报文或Association Request报文,所述第一报文中携带有所述4地址模式的标识;所述第二报文为采用所述4地址模式发送的数据报文。
可以理解的是,在该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在所述第一报文的Vendor Specific字段中携带有所述4地址模式的标识。
在本实施例的又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报文为用于查询所述第二节点设备是否支持所述4地址模式的查询请求,所述第二报文为用于表示所述第二节点设备支持所述4地址模式的查询结果。
在本实施例的再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报文为所述第一节点设备采用所述4地址模式发送的数据报文;所述第二报文为所述第二节点设备在接收到所述第一报文之后采用所述4地址模式发送的数据报文。
本实施例的上述可能的实现方式,与上述图6-图18对应的实现方式相同,故,上述实施例的具体实现方式以及达到的技术效果,可以参考上述图6-图18对应实施例的描述,这里不再赘述。
此外,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数据转发的装置,如图20所示,为该装置的结构示意图,该装置包括:
第一发送单元2001,用于第一节点设备向第二节点设备发送第一报文,所述第一报文用于表示所述第一节点设备支持4地址模式;
第一设置单元2002,用于若接收到所述第二节点设备发送的第二报文,所述第一节点设备将数据转发的模式设置成所述4地址模式,所述第二报文用于表示所述第二节点设备支持所述4地址模式;
第二设置单元2003,用于若接收不到所述第二节点设备发送的所述第二报文,所述第一节点设备将数据转发的模式设置成3地址模式;
第二发送单元2004,用于所述第一节点设备采用已设置的数据转发的模式向所述第二节点设备发送数据报文;
其中,所述第一节点设备为所述第二节点设备的上级节点,或,所述第一节点设备为所述第二节点设备的下级节点。
作为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所述第一节点设备为所述第二节点设备的上级设备;所述第一报文中携带有所述4地址模式的标识,所述第二报文中携带有所述4地址模式的标识;
所述第一报文为Beacon报文且所述第二报文为Probe Request报文,或,所述第一报文为Beacon报文且所述第二报文为Association Request报文,或,所述第一报文为Probe Response报文且所述第二报文为Association Request报文。
作为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所述第一节点设备为所述第二节点设备的下级设备;所述第一报文中携带有所述4地址模式的标识,所述第二报文中携带有所述4地址模式的标识;
所述第一报文为Probe Request报文且所述第二报文为Probe Response报文,或,所述第一报文为Probe Request报文且所述第二报文为Association Response报文,或,所述第一报文为Association Request报文且所述第二报文为Association Response报文。
可以理解的是,在所述第一报文的Vendor Specific字段中携带有所述4地址模式的标识;
在所述第二报文的Vendor Specific字段中携带有所述4地址模式的标识。
作为再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所述第一节点设备为所述第二节点设备的上级设备;
所述第一报文为Beacon报文、Probe Response报文或Association Response报文,所述第一报文中携带有所述4地址模式的标识;
所述第二报文为采用所述4地址模式发送的数据报文。
作为又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所述第一节点设备为所述第二节点设备的下级设备;
所述第一报文为Probe Request报文或Association Request报文,所述第一报文中携带有所述4地址模式的标识;
所述第二报文为采用所述4地址模式发送的数据报文。
可以理解的是,在所述第一报文的Vendor Specific字段中携带有所述4地址模式的标识。
作为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所述第一报文为用于查询所述第二节点设备是否支持所述4地址模式的查询请求,所述第二报文为用于表示所述第二节点设备支持所述4地址模式的查询结果。
作为又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所述第一报文为所述第一节点设备采用所述4地址模式发送的数据报文;
所述第二报文为所述第二节点设备在接收到所述第一报文之后采用所述4地址模式发送的数据报文。
以上是对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数据转发的装置的介绍,具体实现方式可以参见图5对应的上文所示方法实施例中的描述,达到的效果与上述方法实施例一致,这里不再赘述。
另外,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数据转发的装置,如图21所示,为该装置的结构示意图,该装置包括:
第三设置单元2101,用于若第二节点设备接收到第一节点设备发送的第一报文,所述第二节点设备将数据转发的模式设置成4地址模式并向所述第一节点设备发送第二报文,其中,第一报文用于表示所述第一节点设备支持所述4地址模式,所述第二报文用于表示所述第二节点设备支持所述4地址模式;
第四设置单元2102,用于若所述第二节点设备接收不到所述第一节点设备发送的所述第一报文,所述第二节点设备将数据转发的模式设置成3地址模式;
第三发送单元2103,用于所述第二节点设备采用已设置的数据转发的模式向所述第一节点设备发送数据报文;
其中,所述第一节点设备为所述第二节点设备的上级节点,或,所述第一节点设备为所述第二节点设备的下级节点。
作为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所述第一节点设备为所述第二节点设备的上级设备;所述第一报文中携带有所述4地址模式的标识,所述第二报文中携带有所述4地址模式的标识;
所述第一报文为Beacon报文且所述第二报文为Probe Request报文,或,所述第一报文为Beacon报文且所述第二报文为Association Request报文,或,所述第一报文为Probe Response报文且所述第二报文为Association Request报文。
作为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所述第一节点设备为所述第二节点设备的下级设备;所述第一报文中携带有所述4地址模式的标识,所述第二报文中携带有所述4地址模式的标识;
所述第一报文为Probe Request报文且所述第二报文为Probe Response报文,或,所述第一报文为Probe Request报文且所述第二报文为Association Response报文,或,所述第一报文为Association Request报文且所述第二报文为Association Response报文。
可以理解的是,在所述第一报文的Vendor Specific字段中携带有所述4地址模式的标识;
在所述第二报文的Vendor Specific字段中携带有所述4地址模式的标识。
作为再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所述第一节点设备为所述第二节点设备的上级设备;
所述第一报文为Beacon报文、Probe Response报文或Association Response报文,所述第一报文中携带有所述4地址模式的标识;
所述第二报文为采用所述4地址模式发送的数据报文。
作为又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所述第一节点设备为所述第二节点设备的下级设备;
所述第一报文为Probe Request报文或Association Request报文,所述第一报文中携带有所述4地址模式的标识;
所述第二报文为采用所述4地址模式发送的数据报文。
可以理解的是,在所述第一报文的Vendor Specific字段中携带有所述4地址模式的标识。
作为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所述第一报文为用于查询所述第二节点设备是否支持所述4地址模式的查询请求,所述第二报文为用于表示所述第二节点设备支持所述4地址模式的查询结果。
作为又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所述第一报文为所述第一节点设备采用所述4地址模式发送的数据报文;
所述第二报文为所述第二节点设备在接收到所述第一报文之后采用所述4地址模式发送的数据报文。
以上是对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数据转发的装置的介绍,具体实现方式可以参见图19对应的上文所示方法实施例中的描述,达到的效果与上述方法实施例一致,这里不再赘述。
参见图22,示出了为本申请实施例中一种数据转发设备的结构示意图,所述数据转发设备2200包括存储器2201、处理器2202和总线2203;所述处理器2202和存储器2201通过所述总线2203相互的通信;所述存储器2201用于存储一组程序指令,所述处理器2202用于调用所述存储器2201存储的程序指令执行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数据转发方法对应的操作。
一方面,所述处理器2202可以用于调用所述存储器2201存储的程序指令执行如下操作:
第一节点设备向第二节点设备发送第一报文,所述第一报文用于表示所述第一节点设备支持4地址模式;
若接收到所述第二节点设备发送的第二报文,所述第一节点设备将数据转发的模式设置成所述4地址模式,所述第二报文用于表示所述第二节点设备支持所述4地址模式;
若接收不到所述第二节点设备发送的所述第二报文,所述第一节点设备将数据转发的模式设置成3地址模式;
所述第一节点设备采用已设置的数据转发的模式向所述第二节点设备发送数据报文;
其中,所述第一节点设备为所述第二节点设备的上级节点,或,所述第一节点设备为所述第二节点设备的下级节点。
作为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所述第一节点设备为所述第二节点设备的上级设备;所述第一报文中携带有所述4地址模式的标识,所述第二报文中携带有所述4地址模式的标识;
所述第一报文为Beacon报文且所述第二报文为Probe Request报文,或,所述第一报文为Beacon报文且所述第二报文为Association Request报文,或,所述第一报文为Probe Response报文且所述第二报文为Association Request报文。
作为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所述第一节点设备为所述第二节点设备的下级设备;所述第一报文中携带有所述4地址模式的标识,所述第二报文中携带有所述4地址模式的标识;
所述第一报文为Probe Request报文且所述第二报文为Probe Response报文,或,所述第一报文为Probe Request报文且所述第二报文为Association Response报文,或,所述第一报文为Association Request报文且所述第二报文为Association Response报文。
可以理解的是,在所述第一报文的Vendor Specific字段中携带有所述4地址模式的标识;
在所述第二报文的Vendor Specific字段中携带有所述4地址模式的标识。
作为再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所述第一节点设备为所述第二节点设备的上级设备;
所述第一报文为Beacon报文、Probe Response报文或Association Response报文,所述第一报文中携带有所述4地址模式的标识;
所述第二报文为采用所述4地址模式发送的数据报文。
作为又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所述第一节点设备为所述第二节点设备的下级设备;
所述第一报文为Probe Request报文或Association Request报文,所述第一报文中携带有所述4地址模式的标识;
所述第二报文为采用所述4地址模式发送的数据报文。
可以理解的是,在所述第一报文的Vendor Specific字段中携带有所述4地址模式的标识。
作为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所述第一报文为用于查询所述第二节点设备是否支持所述4地址模式的查询请求,所述第二报文为用于表示所述第二节点设备支持所述4地址模式的查询结果。
作为又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所述第一报文为所述第一节点设备采用所述4地址模式发送的数据报文;
所述第二报文为所述第二节点设备在接收到所述第一报文之后采用所述4地址模式发送的数据报文。
或者,另一方面,所述处理器2202可以用于调用所述存储器2201存储的程序指令执行如下操作:
若第二节点设备接收到第一节点设备发送的第一报文,所述第二节点设备将数据转发的模式设置成4地址模式并向所述第一节点设备发送第二报文,其中,第一报文用于表示所述第一节点设备支持所述4地址模式,所述第二报文用于表示所述第二节点设备支持所述4地址模式;
若所述第二节点设备接收不到所述第一节点设备发送的所述第一报文,所述第二节点设备将数据转发的模式设置成3地址模式;
所述第二节点设备采用已设置的数据转发的模式向所述第一节点设备发送数据报文;
其中,所述第一节点设备为所述第二节点设备的上级节点,或,所述第一节点设备为所述第二节点设备的下级节点。
作为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所述第一节点设备为所述第二节点设备的上级设备;所述第一报文中携带有所述4地址模式的标识,所述第二报文中携带有所述4地址模式的标识;
所述第一报文为Beacon报文且所述第二报文为Probe Request报文,或,所述第一报文为Beacon报文且所述第二报文为Association Request报文,或,所述第一报文为Probe Response报文且所述第二报文为Association Request报文。
作为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所述第一节点设备为所述第二节点设备的下级设备;所述第一报文中携带有所述4地址模式的标识,所述第二报文中携带有所述4地址模式的标识;
所述第一报文为Probe Request报文且所述第二报文为Probe Response报文,或,所述第一报文为Probe Request报文且所述第二报文为Association Response报文,或,所述第一报文为Association Request报文且所述第二报文为Association Response报文。
可以理解的是,在所述第一报文的Vendor Specific字段中携带有所述4地址模式的标识;
在所述第二报文的Vendor Specific字段中携带有所述4地址模式的标识。
作为再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所述第一节点设备为所述第二节点设备的上级设备;
所述第一报文为Beacon报文、Probe Response报文或Association Response报文,所述第一报文中携带有所述4地址模式的标识;
所述第二报文为采用所述4地址模式发送的数据报文。
作为又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所述第一节点设备为所述第二节点设备的下级设备;
所述第一报文为Probe Request报文或Association Request报文,所述第一报文中携带有所述4地址模式的标识;
所述第二报文为采用所述4地址模式发送的数据报文。
可以理解的是,在所述第一报文的Vendor Specific字段中携带有所述4地址模式的标识。
作为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所述第一报文为用于查询所述第二节点设备是否支持所述4地址模式的查询请求,所述第二报文为用于表示所述第二节点设备支持所述4地址模式的查询结果。
作为又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所述第一报文为所述第一节点设备采用所述4地址模式发送的数据报文;
所述第二报文为所述第二节点设备在接收到所述第一报文之后采用所述4地址模式发送的数据报文。
以上是对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数据转发的设备的介绍,具体实现方式可以参见图5,或者,图19对应的上文所示方法实施例中的描述,达到的效果与上述方法实施例一致,这里不再赘述。
此外,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该介质存储有程序,该程序执行时包括上述数据转发设备执行上述数据转发的方法中的部分或者全部步骤。
另外,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所述计算机程序产品包括一个或多个计算机指令。在计算机上加载和执行所述计算机程序指令时,全部或部分地产生按照本申请实施例所述的流程或功能。所述计算机可以是通用计算机、专用计算机、计算机网络、或者其他可编程装置。所述计算机指令可以存储在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或者从一个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向另一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传输,例如,所述计算机指令可以从一个网站站点、计算机、服务器或数据中心通过有线(例如同轴电缆、光纤、数字用户线(DSL))或无线(例如红外、无线、微波等)方式向另一个网站站点、计算机、服务器或数据中心进行传输。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可以是计算机能够存储的任何可用介质或者是包含一个或多个可用介质集成的服务器、数据中心等数据存储设备。所述可用介质可以是磁性介质,(例如,软盘、硬盘、磁带)、光介质(例如,DVD)、或者半导体介质(例如固态硬盘Solid StateDisk(SSD))等。
在上述实施例中,对各个实施例的描述都各有侧重,某个实施例中没有详述的部分,可以参见其他实施例的相关描述。
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清楚地了解到,为描述的方便和简洁,上述描述的装置和设备的具体工作过程,可以参考前述方法实施例中的对应过程,在此不再赘述。
在本申请所提供的几个实施例中,应该理解到,所揭露的装置和方法,可以通过其它的方式实现。例如,以上所描述的装置实施例仅仅是示意性的,例如,所述模块的划分,仅仅为一种逻辑功能划分,实际实现时可以有另外的划分方式,例如多个模块或组件可以结合或者可以集成到另一个***,或一些特征可以忽略,或不执行。另一点,所显示或讨论的相互之间的耦合或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通过一些接口,装置的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电性,机械或其它的形式。
所述作为分离部件说明的模块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上分开的,作为模块显示的部件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模块,即可以位于一个地方,或者也可以分布到多个网络模块上。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选择其中的部分或者全部模块来实现本实施例方案的目的。本申请实施例中提到的“第一报文”、“第一节点设备”等名称中的“第一”只是用来做名字标识,并不代表顺序上的第一。该规则同样适用于“第二”等。
通过以上的实施方式的描述可知,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清楚地了解到上述实施例方法中的全部或部分步骤可借助软件加通用硬件平台的方式来实现。基于这样的理解,本申请的技术方案可以以软件产品的形式体现出来,该计算机软件产品可以存储在存储介质中,如只读存储器(英文:read-only memory,ROM)/RAM、磁碟、光盘等,包括若干指令用以使得一台计算机设备(可以是个人计算机,服务器,或者诸如路由器等网络通信设备)执行本申请各个实施例或者实施例的某些部分所述的方法。
本说明书中的各个实施例均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的部分互相参见即可,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尤其,对于装置实施例和设备实施例而言,由于其基本相似于方法实施例,所以描述得比较简单,相关之处参见方法实施例的部分说明即可。以上所描述的方法及装置实施例仅仅是示意性的,其中作为分离部件说明的模块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上分开的,作为模块显示的部件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模块,即可以位于一个地方,或者也可以分布到多个网络单元上。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选择其中的部分或者全部模块来实现本实施例方案的目的。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情况下,即可以理解并实施。
以上所述仅是本申请示例性的实施方式,并非用于限定本申请的保护范围。

Claims (20)

1.一种数据转发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节点设备向第二节点设备发送第一报文,所述第一报文用于表示所述第一节点设备支持4地址模式;
若接收到所述第二节点设备发送的第二报文,所述第一节点设备将数据转发的模式设置成所述4地址模式,所述第二报文用于表示所述第二节点设备支持所述4地址模式;
若接收不到所述第二节点设备发送的所述第二报文,所述第一节点设备将数据转发的模式设置成3地址模式;
所述第一节点设备采用已设置的数据转发的模式向所述第二节点设备发送数据报文;
其中,所述第一节点设备为所述第二节点设备的上级节点,或,所述第一节点设备为所述第二节点设备的下级节点。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节点设备为所述第二节点设备的上级设备;所述第一报文中携带有所述4地址模式的标识,所述第二报文中携带有所述4地址模式的标识;
所述第一报文为Beacon报文且所述第二报文为Probe Request报文,或,所述第一报文为Beacon报文且所述第二报文为Association Request报文,或,所述第一报文为ProbeResponse报文且所述第二报文为Association Request报文。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节点设备为所述第二节点设备的下级设备;所述第一报文中携带有所述4地址模式的标识,所述第二报文中携带有所述4地址模式的标识;
所述第一报文为Probe Request报文且所述第二报文为Probe Response报文,或,所述第一报文为Probe Request报文且所述第二报文为Association Response报文,或,所述第一报文为Association Request报文且所述第二报文为Association Response报文。
4.根据权利要求2至3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报文的VendorSpecific字段中携带有所述4地址模式的标识;
在所述第二报文的Vendor Specific字段中携带有所述4地址模式的标识。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节点设备为所述第二节点设备的上级设备;
所述第一报文为Beacon报文、Probe Response报文或Association Response报文,所述第一报文中携带有所述4地址模式的标识;
所述第二报文为采用所述4地址模式发送的数据报文。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节点设备为所述第二节点设备的下级设备;
所述第一报文为Probe Request报文或Association Request报文,所述第一报文中携带有所述4地址模式的标识;
所述第二报文为采用所述4地址模式发送的数据报文。
7.根据权利要求5至6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报文的VendorSpecific字段中携带有所述4地址模式的标识。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报文为用于查询所述第二节点设备是否支持所述4地址模式的查询请求,所述第二报文为用于表示所述第二节点设备支持所述4地址模式的查询结果。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报文为所述第一节点设备采用所述4地址模式发送的数据报文;
所述第二报文为所述第二节点设备在接收到所述第一报文之后采用所述4地址模式发送的数据报文。
10.一种数据转发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若第二节点设备接收到第一节点设备发送的第一报文,所述第二节点设备将数据转发的模式设置成4地址模式并向所述第一节点设备发送第二报文,其中,第一报文用于表示所述第一节点设备支持所述4地址模式,所述第二报文用于表示所述第二节点设备支持所述4地址模式;
若所述第二节点设备接收不到所述第一节点设备发送的所述第一报文,所述第二节点设备将数据转发的模式设置成3地址模式;
所述第二节点设备采用已设置的数据转发的模式向所述第一节点设备发送数据报文;
其中,所述第一节点设备为所述第二节点设备的上级节点,或,所述第一节点设备为所述第二节点设备的下级节点。
11.一种数据转发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发送单元,用于第一节点设备向第二节点设备发送第一报文,所述第一报文用于表示所述第一节点设备支持4地址模式;
第一设置单元,用于若接收到所述第二节点设备发送的第二报文,所述第一节点设备将数据转发的模式设置成所述4地址模式,所述第二报文用于表示所述第二节点设备支持所述4地址模式;
第二设置单元,用于若接收不到所述第二节点设备发送的所述第二报文,所述第一节点设备将数据转发的模式设置成3地址模式;
第二发送单元,用于所述第一节点设备采用已设置的数据转发的模式向所述第二节点设备发送数据报文;
其中,所述第一节点设备为所述第二节点设备的上级节点,或,所述第一节点设备为所述第二节点设备的下级节点。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节点设备为所述第二节点设备的上级设备;所述第一报文中携带有所述4地址模式的标识,所述第二报文中携带有所述4地址模式的标识;
所述第一报文为Beacon报文且所述第二报文为Probe Request报文,或,所述第一报文为Beacon报文且所述第二报文为Association Request报文,或,所述第一报文为ProbeResponse报文且所述第二报文为Association Request报文。
13.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节点设备为所述第二节点设备的下级设备;所述第一报文中携带有所述4地址模式的标识,所述第二报文中携带有所述4地址模式的标识;
所述第一报文为Probe Request报文且所述第二报文为Probe Response报文,或,所述第一报文为Probe Request报文且所述第二报文为Association Response报文,或,所述第一报文为Association Request报文且所述第二报文为Association Response报文。
14.根据权利要求12至13中任意一项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报文的Vendor Specific字段中携带有所述4地址模式的标识;
在所述第二报文的Vendor Specific字段中携带有所述4地址模式的标识。
15.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节点设备为所述第二节点设备的上级设备;
所述第一报文为Beacon报文、Probe Response报文或Association Response报文,所述第一报文中携带有所述4地址模式的标识;
所述第二报文为采用所述4地址模式发送的数据报文。
16.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节点设备为所述第二节点设备的下级设备;
所述第一报文为Probe Request报文或Association Request报文,所述第一报文中携带有所述4地址模式的标识;
所述第二报文为采用所述4地址模式发送的数据报文。
17.根据权利要求15至16中任意一项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报文的Vendor Specific字段中携带有所述4地址模式的标识。
18.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报文为用于查询所述第二节点设备是否支持所述4地址模式的查询请求,所述第二报文为用于表示所述第二节点设备支持所述4地址模式的查询结果。
19.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报文为所述第一节点设备采用所述4地址模式发送的数据报文;
所述第二报文为所述第二节点设备在接收到所述第一报文之后采用所述4地址模式发送的数据报文。
20.一种数据转发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三设置单元,用于若第二节点设备接收到第一节点设备发送的第一报文,所述第二节点设备将数据转发的模式设置成4地址模式并向所述第一节点设备发送第二报文,其中,第一报文用于表示所述第一节点设备支持所述4地址模式,所述第二报文用于表示所述第二节点设备支持所述4地址模式;
第四设置单元,用于若所述第二节点设备接收不到所述第一节点设备发送的所述第一报文,所述第二节点设备将数据转发的模式设置成3地址模式;
第三发送单元,用于所述第二节点设备采用已设置的数据转发的模式向所述第一节点设备发送数据报文;
其中,所述第一节点设备为所述第二节点设备的上级节点,或,所述第一节点设备为所述第二节点设备的下级节点。
CN201810404751.8A 2018-04-28 2018-04-28 一种数据转发的方法和装置 Pending CN110418381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0404751.8A CN110418381A (zh) 2018-04-28 2018-04-28 一种数据转发的方法和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0404751.8A CN110418381A (zh) 2018-04-28 2018-04-28 一种数据转发的方法和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418381A true CN110418381A (zh) 2019-11-05

Family

ID=6835740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0404751.8A Pending CN110418381A (zh) 2018-04-28 2018-04-28 一种数据转发的方法和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0418381A (zh)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338496A (zh) * 2013-05-29 2013-10-02 深圳市普联技术有限公司 探测无线桥接的无线数据帧地址格式的方法及无线设备
CN107787025A (zh) * 2017-10-30 2018-03-09 欧普照明股份有限公司 设备接入网络的方法、控制终端及***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338496A (zh) * 2013-05-29 2013-10-02 深圳市普联技术有限公司 探测无线桥接的无线数据帧地址格式的方法及无线设备
CN107787025A (zh) * 2017-10-30 2018-03-09 欧普照明股份有限公司 设备接入网络的方法、控制终端及***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540090B (zh) 一种基于低功耗蓝牙的组网互连方法及***
US9407507B2 (en) Topology discovery in a hybrid network
EP3005822B1 (en) Mac layer transport for wi-fi direct services application service platform without internet protocol
CN105122893B (zh) 用于实现多频段服务发现的***和方法
CN106233700A (zh) 用于将蓝牙设备集成到邻居感知网络中的方法和装置
CN108667638A (zh) 一种网络业务配置方法及网络管理设备
KR20100103639A (ko) 다중 무선 네트워크에 동시 액세스하기 위한 장치 및 방법
CN102204209B (zh) 跨媒介网络中的QoS协商方法和***及网络设备
EP3654673A1 (en) Multicast method and device
CN102812744A (zh) 用于移动回程网络的efm-oam和cfm-oam的互配
CN107820262A (zh) 参数配置方法、装置及***
US20230370899A1 (en) Packet forwarding method, packet processing method, and device
WO2022143395A1 (zh) 一种冗余路径创建方法、装置及***
CN107623752A (zh) 基于链路层的网络管理方法和装置
CN104205729A (zh) 网络中的设备配置方法、设备和***
CN103368847A (zh) 宽带融合通信的方法及路由器
CN204539193U (zh) 商用无线路由器
CN101119322B (zh) Mesh网络中的报文处理方法和节点设备
CN112468755B (zh)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以及网络终端设备
CN110418381A (zh) 一种数据转发的方法和装置
CN105052207B (zh) 一种信息查询方法、设备及***
CN100361465C (zh) 宽带数字用户接入集中器级联组网的自动拓扑发现的方法
TWI679870B (zh) 一種資訊處理方法及裝置
CN109768905A (zh) 一种PPPoE报文传输的方法、***、设备及存储介质
US20200178042A1 (en) Multicast method and apparatus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91105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