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418372B - 一种无线通信方法及无线通信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无线通信方法及无线通信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418372B
CN110418372B CN201810402941.6A CN201810402941A CN110418372B CN 110418372 B CN110418372 B CN 110418372B CN 201810402941 A CN201810402941 A CN 201810402941A CN 110418372 B CN110418372 B CN 110418372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ireless communication
capability
communication capability
communication device
transmission ra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0402941.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0418372A (zh
Inventor
王刚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filed Critical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810402941.6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0418372B/zh
Priority to EP19792281.8A priority patent/EP3780399B1/en
Priority to PCT/CN2019/084380 priority patent/WO2019206238A1/zh
Publication of CN11041837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418372A/zh
Priority to US17/081,961 priority patent/US11533647B2/en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041837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41837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1/00Details of transmission systems, not covered by a single one of groups H04B3/00 - H04B13/00; Details of transmission systems not characterised by the medium used for transmission
    • H04B1/02Transmitters
    • H04B1/03Constructional details, e.g. casings, housings
    • H04B1/036Cooling arrangement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28/00Network traffic management; Network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28/02Traffic management, e.g. flow control or congestion control
    • H04W28/0215Traffic management, e.g. flow control or congestion control based on user or device properties, e.g. MTC-capable devic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413MIMO system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28/00Network traffic management; Network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28/02Traffic management, e.g. flow control or congestion control
    • H04W28/0215Traffic management, e.g. flow control or congestion control based on user or device properties, e.g. MTC-capable devices
    • H04W28/0221Traffic management, e.g. flow control or congestion control based on user or device properties, e.g. MTC-capable devices power availability or consump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28/00Network traffic management; Network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28/02Traffic management, e.g. flow control or congestion control
    • H04W28/0284Traffic management, e.g. flow control or congestion control detecting congestion or overload during communic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28/00Network traffic management; Network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28/16Central resource management; Negotiation of resources or communication parameters, e.g. negotiating bandwidth or QoS [Quality of Service]
    • H04W28/18Negotiating wireless communication parameters
    • H04W28/22Negotiating communication rat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52/00Power management, e.g. TPC [Transmission Power Control], power saving or power classes
    • H04W52/02Power saving arrangements
    • H04W52/0209Power saving arrangements in terminal devices
    • H04W52/0212Power saving arrangements in terminal devices managed by the network, e.g. network or access point is master and terminal is slav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52/00Power management, e.g. TPC [Transmission Power Control], power saving or power classes
    • H04W52/02Power saving arrangements
    • H04W52/0209Power saving arrangements in terminal devices
    • H04W52/0251Power saving arrangements in terminal devices using monitoring of local events, e.g. events related to user activity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8/00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e.g. terminals, base stations or access point devices
    • H04W88/02Terminal devices
    • H04W88/06Terminal devices adapted for operation in multiple networks or having at least two operational modes, e.g. multi-mode terminal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D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ICT], I.E.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AIMING AT THE REDUCTION OF THEIR OWN ENERGY USE
    • Y02D30/00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Y02D30/70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Quality & Reliability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一种无线通信方法及无线通信装置,方法的实现包括:在第一无线通信装置使用第一无线通信能力与第二无线通信装置进行通信时,第一无线通信装置若确定调整第一无线通信装置的无线通信能力,则向第二无线通信装置发送第一调整信息,并启动第一定时器,第一调整信息用于指示第一无线通信装置的无线通信能力调整为第二无线通信能力;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二无线通信能力为第一无线通信装置具有的多种无线通信能力中除最大无线通信能力和最小无线通信能力以外的任一种无线通信能力,也就是说,在对无线通信能力进行调整时,调整的幅度较小,从而能够有效避免调整幅度较大而导致通信速度不稳定、影响用户体验的技术问题。

Description

一种无线通信方法及无线通信装置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无线通信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无线通信方法及无线通信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无线和有线技术的不断发展,通信带宽不断提升,1000Mbps以上的产品已经开始出现,为更丰富多彩的终端应用创造了条件,但受制于手持终端的尺寸和成本,终端的处理能力、功耗和发热逐渐成为瓶颈。
终端功耗的上升带来的一个直接后果就是设备散热问题,设备正常工作有个合适的温度区间,一旦温度超过范围,***稳定性就会下降,甚至可能引起设备损坏等比较严重的后果。终端的处理能力通常能够应付正常的业务场景,但复杂业务场景常常导致终端超负载运行,一旦***长时间超负载运行对软件***的调度和整个***的稳定性都是个严峻的挑战。
现有技术中,一般根据经验值设计业务模型,在出现极端场景如终端设备的温度较高(过热)、处理器过载、电量过低等,需要进行极端场景保护,如丢包、重启等,避免***不能提供正常服务。其中,丢包是在***资源处理临界状态时,将处理不完的数据直接丢弃;然而,由于丢包时不区分业务,从而导致无法满足不同业务的服务质量(quality ofservice,QoS)要求,而且丢包会导致难以预料的重传,可能会浪费带宽资源。重启是指一旦终端设备长时间处于过热或过载状态,则认为***异常,直接进行重启,这样可以立即将***负载归零;然而,重启本身会损害***的健壮性,导致业务体检不好。
综上,现有技术中在进行极端场景保护时,仍存在一些不足。因此,目前亟需一种通信方法,用于在终端设备与网络设备进行通信的过程中出现极端场景时,能够有效实现极端场景保护。
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无线通信方法及无线通信装置,用于在终端设备与网络设备进行通信的过程中出现极端场景时,能够有效实现极端场景保护。
第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无线通信方法,所述无线通信方法应用于第一无线通信装置,所述第一无线通信装置被配置为具有多种无线通信能力,所述方法包括:
在所述第一无线通信装置使用第一无线通信能力与第二无线通信装置进行通信时,所述第一无线通信装置若确定调整所述第一无线通信装置的无线通信能力,则向所述第二无线通信装置发送第一调整信息,并启动第一定时器,所述第一调整信息用于指示所述第一无线通信装置的无线通信能力调整为第二无线通信能力;
在所述第一定时器的设定时间内,所述第一无线通信装置使用所述第二无线通信能力与所述第二无线通信装置进行通信;
其中,所述第一无线通信能力可以为所述多种无线通信能力中的任一种无线通信能力。
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二无线通信能力为多种无线通信能力中除最大无线通信能力和最小无线通信能力以外的任一种无线通信能力,也就是说,在对无线通信能力进行调整时,调整的幅度较小,从而能够有效避免调整幅度较大而导致通信速度不稳定、影响用户体验的技术问题;进一步地,由于第一无线通信装置被配置有多种无线通信能力,因此,在达到第一定时器的设定时间后,第一无线通信装置可以循环执行上述步骤,从而能够实现对第一无线通信装置的无线通信能力进行逐步调整,用更平滑的方式进行极端场景保护,使得第一无线通信装置在通信过程中能够维持在一个相对平衡的状态,为用户提供较为稳定的服务,提高用户体验。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方法还包括:
在所述第一无线通信装置使用第二无线通信能力与第二无线通信装置进行通信时,所述第一无线通信装置若确定调整所述第一无线通信装置的无线通信能力,则向所述第二无线通信装置发送第二调整信息,并启动第二定时器,所述第二调整信息用于指示所述第一无线通信装置的无线通信能力调整为第三无线通信能力;
在所述第二定时器的设定时间内,所述第一无线通信装置使用所述第三无线通信能力与所述第二无线通信装置进行通信;
其中,所述第一无线通信能力大于所述第二无线通信能力,所述第二无线通信能力小于所述第三无线通信能力;或者,所述第一无线通信能力小于所述第二无线通信能力,所述第二无线通信能力大于所述第三无线通信能力。
如此,通过使用不同的定时器来分别控制升速周期和降速周期,能够有效保证传输速率的及时调整,而无需等待达到第一定时器的设定时间。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方法还包括:
在所述第一无线通信装置使用第二无线通信能力与第二无线通信装置进行通信时,所述第一无线通信装置若确定调整所述第一无线通信装置的无线通信能力,则向所述第二无线通信装置发送第三调整信息,所述第三调整信息用于指示所述第一无线通信装置的无线通信能力调整为第四无线通信能力;
所述第一无线通信装置使用所述第四无线通信能力与所述第二无线通信装置进行通信;
其中,所述第四无线通信能力为所述最大无线通信能力或所述最小无线通信能力。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第一无线通信能力为所述多种无线通信能力中的最大无线通信能力时,第一传输速率与第二传输速率的差值的绝对值为第一数值;所述第一无线通信能力为除所述最大无线通信能力以外的其它无线通信能力时,所述第一传输速率与所述第二传输速率的差值的绝对值为第二数值;所述第一数值大于所述第二数值;
其中,所述第一传输速率为所述第一无线通信装置使用所述第一无线通信能力与所述第二无线通信装置进行通信时,传输速率的上限值;所述第二传输速率为所述第一无线通信装置使用所述第二无线通信能力与所述第二无线通信装置进行通信时,传输速率的上限值。
如此,当在升速过程中将第一无线通信装置的无线通信能力调整为最大无线通信能力,或者在降速过程中将第一无线通信装置的无线通信能力调整为最小无线通信能力时,由于在相应的方向上已无法再进行调整,因此可以不再启动定时器,从而节省处理资源。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第一调整信息中包括以下任一项或任意组合:
第二无线通信能力对应的上行能力等级,用于指示所述第一无线通信装置支持的上行能力等级调整为所述第二无线通信能力对应的上行能力等级;
第二无线通信能力对应的下行能力能级,用于指示所述第一无线通信装置支持的下行能力等级调整为所述第二无线通信能力对应的下行能力等级;
第二无线通信能力对应的上行载波个数,用于指示所述第一无线通信装置支持的上行载波个数调整为所述第二无线通信能力对应的上行载波个数;
第二无线通信能力对应的下行载波个数,用于指示所述第一无线通信装置支持的下行载波个数调整为所述第二无线通信能力对应的下行载波个数;
第二无线通信能力对应的BWP的大小,用于指示所述第一无线通信装置支持的BWP的大小调整为所述第二无线通信能力对应的BWP的大小;
第二无线通信能力对应的多输入多输出MIMO能力,用于指示所述第一无线通信装置支持的MIMO能力调整为所述第二无线通信能力对应的MIMO能力;
第二无线通信能力对应的BSR值,所述第二无线通信能力对应的BSR值是所述第一无线通信装置根据所述第二无线通信能力对应的BSR加权系数得到的。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第一无线通信装置确定调整所述第一无线通信装置的无线通信能力,包括:
所述第一无线通信装置若确定所述第一无线通信装置的温度大于第一温度阈值、或者电池电量小于第一电量阈值、或者处理器负载大于第一负载阈值,则确定降低所述第一无线通信装置的无线通信能力;或者,
所述第一无线通信装置若确定所述第一无线通信装置的温度小于第二温度阈值、所述电池电量大于第二电量阈值、且所述处理器负载小于第二负载阈值,则确定提高所述第一无线通信装置的无线通信能力;又或者,
所述第一无线通信装置若确定所述第一无线通信装置的温度小于第二温度阈值、所述电池处于充电状态、且所述处理器负载小于第二负载阈值,则确定提高所述第一无线通信装置的无线通信能力。
第二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无线通信方法,所述无线通信方法应用于第一无线通信装置,所述第一无线通信装置被配置为具有多种无线通信能力,所述方法包括:
在所述第一无线通信装置使用第一无线通信能力与第二无线通信装置进行通信时,所述第一无线通信装置若确定所述第一无线通信装置的电池电量小于第一电量阈值,则向所述第二无线通信装置发送第一调整信息,所述第一调整信息用于指示所述第一无线通信装置的无线通信能力降低为第二无线通信能力;
所述第一无线通信装置使用所述第二无线通信能力与所述第二无线通信装置进行通信;
其中,所述第一无线通信能力为所述多种无线通信能力中除最小无线通信能力以外的任一种无线通信能力,所述第二无线通信能力为所述多种无线通信能力中的最小无线通信能力。
如此,针对于节电保护,在对第一无线通信装置的无线通信能力进行调整时,可以将无线通信能力由最大无线通信能力调整为最小无线通信能力,从而实现更好地实现节电效果。
第三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无线通信方法,所述无线通信方法应用于第一无线通信装置,所述第一无线通信装置被配置为具有多种无线通信能力,所述方法包括:
在所述第一无线通信装置使用第三无线通信能力与第二无线通信装置进行通信时,所述第一无线通信装置若确定所述第一无线通信装置的电池电量大于第一电量阈值或所述电池处于充电状态,则向所述第二无线通信装置发送第二调整信息,所述第二调整信息用于指示所述第一无线通信装置的无线通信能力提高为第四无线通信能力;
所述第一无线通信装置使用所述第四无线通信能力与所述第二无线通信装置进行通信;
其中,所述第三无线通信能力为所述多种无线通信能力中除最大无线通信能力以外的任一种无线通信能力,所述第四无线通信能力为所述多种无线通信能力中的最大无线通信能力。
如此,确定释放节电保护后,可以直接将无线通信能力由最小无线通信能力调整为最大无线通信能力,从而能够及时为用户提供尽可能好的服务,满足用户体验。
第四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无线通信装置,所述无线通信装置被配置为具有多种无线通信能力,所述无线通信装置包括通信模块、处理模块;
所述处理模块,用于在所述通信模块使用第一无线通信能力与第二无线通信装置进行通信时,若确定调整所述第一无线通信装置的无线通信能力,则通过所述通信模块向所述第二无线通信装置发送第一调整信息,并启动第一定时器,所述第一调整信息用于指示所述第一无线通信装置的无线通信能力调整为第二无线通信能力;
所述通信模块,用于在所述第一定时器的设定时间内,使用所述第二无线通信能力与所述第二无线通信装置进行通信;
其中,所述第一无线通信能力为所述多种无线通信能力中的任一种无线通信能力,所述第二无线通信能力为所述多种无线通信能力中除最大无线通信能力和最小无线通信能力以外的任一种无线通信能力。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处理模块还用于:在所述通信模块使用第二无线通信能力与第二无线通信装置进行通信时,若确定调整所述第一无线通信装置的无线通信能力,则通过所述通信模块向所述第二无线通信装置发送第二调整信息,并启动第二定时器,所述第二调整信息用于指示所述第一无线通信装置的无线通信能力调整为第三无线通信能力;
所述通信模块还用于:在所述第二定时器的设定时间内,使用所述第三无线通信能力与所述第二无线通信装置进行通信;
其中,所述第一无线通信能力大于所述第二无线通信能力,所述第二无线通信能力小于所述第三无线通信能力;或者,所述第一无线通信能力小于所述第二无线通信能力,所述第二无线通信能力大于所述第三无线通信能力。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处理模块还用于:在所述通信模块使用第二无线通信能力与第二无线通信装置进行通信时,若确定调整所述第一无线通信装置的无线通信能力,则通过所述通信模块向所述第二无线通信装置发送第三调整信息,所述第三调整信息用于指示所述第一无线通信装置的无线通信能力调整为第四无线通信能力;
所述通信模块还用于:使用所述第四无线通信能力与所述第二无线通信装置进行通信;
其中,所述第四无线通信能力为所述最大无线通信能力或所述最小无线通信能力。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无线通信装置,所述无线通信装置被配置为具有多种无线通信能力,所述无线通信装置包括:
处理单元和存储单元,其中,
所述存储单元用于存储计算机指令,当所述计算机指令在所述处理单元中运行时,使得所述无线通信装置执行上述任一方面或任一种设计中所提供的无线通信方法。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无线通信装置为半导体芯片,所述半导体芯片被设置在终端设备内。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存储了程序代码,所述程序代码被无线通信装置执行时,使得所述无线通信装置执行上述任一方面或任一种设计中所提供的无线通信方法。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所述计算机程序产品包含的程序代码被无线通信装置执行时,使得所述无线通信装置执行上述任一方面或任一种设计中所提供的无线通信方法。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适用的一种***架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无线通信方法所对应的流程示意图;
图3a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无线通信能力的调整过程示例图;
图3b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无线通信能力的调整过程示例图;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无线通信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无线通信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说明书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进行描述。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适用的一种***架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该***架构中包括网络设备101、一个或多个终端设备,比如图1所示的终端设备1021、终端设备1022、终端设备1023。网络设备101可通过网络向终端设备1021、终端设备1022、终端设备1023传输下行数据,终端设备1021、终端设备1022、终端设备1023可通过网络向网络设备101传输上行数据。
本申请中,网络设备可以为基站设备(base station,BS)。基站设备也可称为基站,是一种部署在无线接入网用以提供无线通信功能的装置。例如在2G网络中提供基站功能的设备包括基地无线收发站(base transceiver station,BTS)和基站控制器(basestation controller,BSC),3G网络中提供基站功能的设备包括节点B(NodeB)和无线网络控制器(radio networkcontroller,RNC),在4G网络中提供基站功能的设备包括演进的节点B(evolved NodeB,eNB),在5G网络中提供基站功能的设备包括新无线节点B(New RadioNodeB,gNB),集中单元(Centralized Unit,CU),分布式单元(Distributed Unit)和新无线控制器。
终端设备是一种具有无线收发功能的设备,可以部署在陆地上,包括室内或室外、手持或车载;也可以部署在水面上(如轮船等);还可以部署在空中(例如飞机、气球和卫星上等)。所述终端设备可以是手机(mobile phone)、平板电脑(Pad)、带无线收发功能的电脑、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VR)终端设备、增强现实(augmented reality,AR)终端设备、工业控制(industrial control)中的无线终端设备、无人驾驶(self driving)中的无线终端设备、远程医疗(remote medical)中的无线终端设备、智能电网(smart grid)中的无线终端设备、运输安全(transportation safety)中的无线终端设备、智慧城市(smartcity)中的无线终端设备、智慧家庭(smart home)中的无线终端设备等。
本申请中主要以图1所示意的***架构为例进行介绍,但并不限于此。
上述***架构适用的通信***包括但不限于:时分双工-长期演进(timedivision duplexing-long term evolution,TDD LTE)、频分双工-长期演进(frequencydivision duplexing-long term evolution,FDD LTE)、长期演进-增强(long termevolution-advanced,LTE-A),以及未来演进的各种无线通信***(例如,5G NR***)。
在图1所示的***架构中,终端设备和网络设备进行通信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终端设备的温度较高、处理器过载、电量过低等极端场景,进而会导致一系列的问题,因此需要对终端设备进行极端场景保护(比如过热保护、过载保护、节电保护等,具体不做限定)。
一种过热保护的实现方式为:终端设备向网络设备上报支持过热保护特性,相应地,网络设备配置使能过热保护检测;终端设备检测到终端设备的温度过高(过热)后,向网络设备上报能力下降目标(比如,上行目标能力等级、下行目标能力等级、上行载波个数、下行载波个数),网络设备可根据终端设备上报的能力下降目标,降低终端设备的相关配置,并减少对终端设备的调度。当终端设备检测到温度恢复正常(不再过热)后,向网络设备上报释放过热保护的能力,相应地,网络设备恢复终端设备的相关配置和调度。
上述方式中终端设备检测到过热后,一次性把终端设备的能力降到足够低(即将终端设备与网络设备之间的传输速率由终端设备支持的最大传输速率降低为终端设备支持的最小传输速率),温度恢复正常后,一次性解除过热保护,即一次性将终端设备的能力由足够低提高到正常。由此可知,上述方式在进行过热保护过程中,终端设备的能力的调整幅度(包括终端设备的能力的降低幅度和终端设备的能力的提高幅度)较大,可能会影响用户体验;且由于终端设备的能力的提高幅度较大,使得在解除过热保护后可能会导致温度快速反弹,又需要再次进行过热保护,从而可能会形成一种颠簸状态,在流量上会有显著的锯齿状,用户能够明显感知到通信速度不稳定,时快时慢。
基于此,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无线通信方法,用于解决进行极端场景保护时由于终端设备的能力的调整幅度较大而导致通信速度不稳定、影响用户体验的技术问题。其中,本申请实施例中的第一无线通信装置可以为图1中所示意的任一个终端设备或者终端设备中的半导体芯片,其中,当所述第一无线通信装置为半导体芯片时,无线通信装置可以为片上***(System-on-a-Chip,SoC)主芯片或者基带调制解调(modem)芯片。所述第二无线通信装置可以为图1中所示意的网络设备或者网络设备中的半导体芯片。
实施例一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无线通信方法所对应的流程示意图。该无线通信方法可以应用于第一无线通信装置,所述第一无线通信装置被配置为具有多种无线通信能力。如图2所示,该方法包括:
步骤201,在所述第一无线通信装置使用第一无线通信能力与第二无线通信装置进行通信时,所述第一无线通信装置若确定调整所述第一无线通信装置的无线通信能力,则向所述第二无线通信装置发送第一调整信息,并启动第一定时器,所述第一调整信息用于指示所述第一无线通信装置的无线通信能力调整为第二无线通信能力;
步骤202,在所述第一定时器的设定时间内,所述第一无线通信装置使用所述第二无线通信能力与所述第二无线通信装置进行通信。
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二无线通信能力为多种无线通信能力中除最大无线通信能力和最小无线通信能力以外的任一种无线通信能力,也就是说,在对无线通信能力进行调整时,调整的幅度较小,从而能够有效避免调整幅度较大而导致通信速度不稳定、影响用户体验的技术问题;进一步地,由于第一无线通信装置被配置有多种无线通信能力,因此,在达到第一定时器的设定时间后,第一无线通信装置可以循环执行上述步骤,从而能够实现对第一无线通信装置的无线通信能力进行逐步调整,用更平滑的方式进行极端场景保护,使得第一无线通信装置在通信过程中能够维持在一个相对平衡的状态,为用户提供较为稳定的服务,提高用户体验。
第一无线通信装置确定调整第一无线通信装置的无线通信能力,具体可以为:第一无线通信装置确定降低第一无线通信装置的无线通信能力,或者,第一无线通信装置确定提高第一无线通信装置的无线通信能力。
具体来说,第一无线通信装置确定降低第一无线通信装置的无线通信能力(此时,所述第一无线通信能力可以为除最小无线通信能力以外的任一种无线通信能力)的情形,可以有多种,相应地,第一无线通信装置确定提高第一无线通信装置的无线通信能力(此时,所述第一无线通信能力可以为除最大无线通信能力以外的任一种无线通信能力)的情形,也可以有多种。
在一个示例中,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方法可以分别单独适用于各种极端场景保护,比如过热保护、过载保护、节电保护。
具体来说,在过热场景保护中,第一无线通信装置若确定第一无线通信装置的温度大于第一温度阈值,则可确定降低第一无线通信装置的无线通信能力;或者,若确定所述第一无线通信装置的温度小于第二温度阈值,则可确定提高第一无线通信装置的无线通信能力。在过载场景保护中,第一无线通信装置若确定处理器负载大于第一负载阈值,则可确定降低第一无线通信装置的无线通信能力;或者,若确定处理器负载小于第二负载阈值,则可确定提高第一无线通信装置的无线通信能力。在节电场景保护中,第一无线通信装置若确定电池电量小于第一电量阈值,则可确定降低第一无线通信装置的无线通信能力;或者,若确定电池电量大于第二电量阈值或者电池处于充电状态,则可确定提高第一无线通信装置的无线通信能力。
在另一个示例中,本申请实施例也可以综合考虑多种极端场景保护,比如综合考虑过热保护、过载保护、节电保护,从而能够更合理有效地实现极端场景保护。
具体来说,第一无线通信装置若确定第一无线通信装置的温度大于第一温度阈值,或者终端设备的电池电量小于第一电量阈值,又或者处理器负载大于第一负载阈值,则可确定降低第一无线通信装置的无线通信能力;或者,若确定第一无线通信装置的温度小于第二温度阈值、电池电量大于第二电量阈值、且处理器负载小于第二负载阈值,则确定提高所述第一无线通信装置的无线通信能力;又或者,若确定所述第一无线通信装置的温度小于第二温度阈值、所述电池处于充电状态、且所述处理器负载小于第二负载阈值,则确定提高所述第一无线通信装置的无线通信能力。
上述所涉及的第一温度阈值、第一电量阈值、第一负载阈值、第二温度阈值、第二电量阈值、第二负载阈值的大小均可以由本领域技术人员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设置,具体不做限定。进一步地,第二温度阈值可以略小于第一温度阈值,第二电量阈值可以略大于第一电量阈值,第二负载阈值可以略小于第一负载阈值。以过热保护为例,第一无线通信装置若确定第一无线通信装置的温度大于第一温度阈值(比如100摄氏度),则可启动过热保护,在温度下降到第二温度阈值(比如80摄氏度)以下时,则可解除过热保护,由于第二温度阈值略小于第一温度阈值,从而能够使得第一无线通信装置的温度可以稳定在80摄氏度至100摄氏度的范围内,避免频繁调整第一无线通信装置的无线通信能力,提供尽可能好的用户体验。
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无线通信装置为终端设备中的半导体芯片时,第一无线通信装置的温度即是指半导体芯片的温度,此时,第一温度阈值可以为半导体芯片对应的温度阈值。第一无线通信装置为终端设备时,第一无线通信装置的温度可以是指终端设备中的一个或多个模块的温度,比如半导体芯片、电池、客户识别模块(subscriber identitymodule,SIM)卡等,相应地,第一温度阈值可以为半导体芯片、电池、SIM卡对应的温度阈值,具体不做限定。
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无线通信装置所具有的多种无线通信能力可以为预先配置的。具体实施中,可以由本领域技术人员通过设置影响第一无线通信装置的无线通信能力的各项参数的大小来配置。其中,影响第一无线通信装置的无线传输能力大小的参数可以有一种或多种。在一个示例中,影响第一无线通信装置的无线传输能力大小的参数包括以下任一项或任意组合:第一无线通信装置支持的上行能力等级;第一无线通信装置支持的下行能力能级;第一无线通信装置支持的上行载波个数;第一无线通信装置支持的下行载波个数;第一无线通信装置支持的BWP的大小;第一无线通信装置支持的多输入多输出(multiple-input multiple-output,MIMO)能力;缓存状态上报(buffer status report,BSR)加权系数。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列举仅为一种示例性说明,在其它可能的实施例中,也可以包括其它的参数,具体不做限定。
在一个示例中,第一无线通信装置为LTE通信***中的终端设备,影响第一无线通信装置的无线传输能力大小的参数包括第一无线通信装置支持的上行能力等级、第一无线通信装置支持的下行能力能级、第一无线通信装置支持的上行载波个数和第一无线通信装置支持的下行载波个数。第一无线通信装置的不同无线通信能力对应的上述参数的大小可能不同。如表1所示,为第一无线通信装置的多种无线通信能力分别对应的参数的大小示例。
表1:多种无线通信能力分别对应的参数的大小示例1
无线通信能力 下行能力等级 上行能力等级 下行载波个数 上行载波个数
无线通信能力1 category19 category13 4 2
无线通信能力2 category12 category13 2 2
无线通信能力3 category12 category5 2 1
无线通信能力4 category6 category5 1 1
在另一个示例中,第一无线通信装置为NR通信***中的终端设备,影响第一无线通信装置的无线传输能力大小的参数包括第一无线通信装置支持的上行载波个数和第一无线通信装置支持的下行载波个数、第一无线通信装置支持的BWP的大小、第一无线通信装置支持的MIMO能力,其中,MIMO能力具体可以包括MIMO的层数、不支持MIMO等。第一无线通信装置的不同无线通信能力对应的上述参数的大小可能不同。如表2所示,为第一无线通信装置的多种无线通信能力分别对应的参数的大小示例。
表2:多种无线通信能力分别对应的参数的大小示例2
无线通信能力 下行载波个数 上行载波个数 BWP的大小 MIMO能力
无线通信能力1 4 2 100MHz 8层
无线通信能力2 2 2 100MHz 8层
无线通信能力3 2 1 100MHz 8层
无线通信能力4 1 1 20MHz 8层
无线通信能力5 1 1 20MHz 2层
无线通信能力6 1 1 20MHz 不支持MIMO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表1和表2仅为一种简单示例,具体实施中,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多种可能的配置,具体不做限定。
根据以上内容可知,第一调整信息中可以包括以下任一项或任意组合:第二无线通信能力对应的上行能力等级,用于指示所述第一无线通信装置支持的上行能力等级调整为所述第二无线通信能力对应的上行能力等级;第二无线通信能力对应的下行能力能级,用于指示所述第一无线通信装置支持的下行能力等级调整为所述第二无线通信能力对应的下行能力等级;第二无线通信能力对应的上行载波个数,用于指示所述第一无线通信装置支持的上行载波个数调整为所述第二无线通信能力对应的上行载波个数;第二无线通信能力对应的下行载波个数,用于指示所述第一无线通信装置支持的下行载波个数调整为所述第二无线通信能力对应的下行载波个数;第二无线通信能力对应的BWP的大小,用于指示所述第一无线通信装置支持的BWP的大小调整为所述第二无线通信能力对应的BWP的大小;第二无线通信能力对应的多输入多输出MIMO能力,用于指示所述第一无线通信装置支持的MIMO能力调整为所述第二无线通信能力对应的MIMO能力;第二无线通信能力对应的BSR值,所述第二无线通信能力对应的BSR值是所述第一无线通信装置根据所述第二无线通信能力对应的BSR加权系数得到的。第二调整信息和第三调整信息中所包括的内容可参照上述第一调整信息中所包括的内容,不再赘述。
本申请实施例中,针对于第一调整信息中可能包括的第二无线通信能力对应的MIMO能力、第二无线通信能力对应的的载波个数(包括上行载波个数和下行载波个数)、第二无线通信能力对应的的能力等级(包括上行能力等级和下行能力等级)等,这些内容可以通过用户辅助信息(UEAssistanceInformation)上报给第二无线通信装置,且可以在上报时启动定时器;进一步地,在升速过程中,若第一无线通信装置恢复至正常能力,则通过UEAssistanceInformation上报上述内容时,Over heating Assistance IE可以不包含相关信息,用于指示网络设备终端设备恢复到正常能力。针对于第一调整信息中可能包括的第二无线通信能力对应的BSR值,则可以不通过UEAssistanceInformation上报,而是在MAC需要上报BSR时,直接将BSR值发送给第二无线通信装置,并且可以在调整BSR加权系数时启动定时器,而并非上报BSR值时启动定时器。
本申请实施例中,由于第一无线通信装置使用不同的无线通信能力与第二无线通信装置进行通信时,传输速率的上限值也不同(即不同的无线通信能力对应不同的传输速率的上限值),因此,降低无线通信能力可以理解为降低第一无线通信装置与第二无线通信装置之间的传输速率的上限值(降速),提高无线通信能力可以理解为提高第一无线通信装置与第二无线通信装置之间的传输速率的上限值(升速)。进一步地,降速周期和升速周期可以仅使用一个定时器(比如第一定时器)来控制,或者,降速周期和升速周期也可以分别使用不同的定时器(比如第一定时器和第二定时器)来控制。
当降速周期和升速周期分别使用不同的定时器来控制时,上述方法还可以包括:在第一无线通信装置使用第二无线通信能力与第二无线通信装置进行通信时,第一无线通信装置若确定调整第一无线通信装置的无线通信能力,则向第二无线通信装置发送第二调整信息,并启动第二定时器,第二调整信息用于指示第一无线通信装置的无线通信能力调整为第三无线通信能力;在第二定时器的设定时间内,第一无线通信装置使用第三无线通信能力与第二无线通信装置进行通信。
其中,若第一无线通信能力大于第二无线通信能力,第二无线通信能力小于第三无线通信能力,则可以理解为:降速周期使用第一定时器来控制,升速周期使用第二定时器来控制,此时,第一无线通信装置若确定提高第一无线通信装置的无线通信能力,则可以忽略正在运行的第一定时器,直接启动第二定时器。若第一无线通信能力小于第二无线通信能力,第二无线通信能力大于第三无线通信能力,则可以理解为:升速周期使用第一定时器来控制,降速周期使用第二定时器来控制,此时,第一无线通信装置若确定降低第一无线通信装置的无线通信能力,则可以忽略正在运行的第一定时器,直接启动第二定时器。如此,通过使用不同的定时器来分别控制升速周期和降速周期,能够有效保证传输速率的及时调整,而无需等待达到第一定时器的设定时间。
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无线通信能力为所述多种无线通信能力中的最大无线通信能力时,第一传输速率与第二传输速率的差值的绝对值为第一数值;所述第一无线通信能力为除所述最大无线通信能力以外的其它无线通信能力时,所述第一传输速率与所述第二传输速率的差值的绝对值为第二数值;所述第一数值大于所述第二数值;其中,所述第一传输速率为所述第一无线通信装置使用所述第一无线通信能力与所述第二无线通信装置进行通信时,传输速率的上限值;所述第二传输速率为所述第一无线通信装置使用所述第二无线通信能力与所述第二无线通信装置进行通信时,传输速率的上限值。也就是说,当第一无线通信装置的无线通信能力为最大无线通信能力时调整的幅度大于其它情形下调整的幅度,从而在将无线通信能力由最大无线通信能力进行降低时,可以降低得快一些,有效避免第一无线通信装置在极端场景下进入异常状态。
本申请实施例中,上述方法还可以包括:在第一无线通信装置使用第二无线通信能力与第二无线通信装置进行通信时,第一无线通信装置若确定调整第一无线通信装置的无线通信能力,则向第二无线通信装置发送第三调整信息,第三调整信息用于指示第一无线通信装置的无线通信能力调整为第四无线通信能力;第一无线通信装置使用第四无线通信能力与第二无线通信装置进行通信;其中,第四无线通信能力为最大无线通信能力或最小无线通信能力。也就是说,当在升速过程中将第一无线通信装置的无线通信能力调整为最大无线通信能力,或者在降速过程中将第一无线通信装置的无线通信能力调整为最小无线通信能力时,由于在相应的方向上已无法再进行调整,因此可以不再启动定时器,从而节省处理资源。
下面以第一无线通信装置为终端设备、第二无线通信装置为网络设备为例,结合图3a和图3b对本申请实施例中调整无线通信能力的可能情形进行说明,其中,图3a和图3b所示例出的仅为终端设备在某一时间段内的调整过程。根据上述的描述可知,终端设备使用的无线通信能力与终端设备和网络设备之间的传输速率的上限值存在对应关系,因此,在图3a和图3b中以传输速率的上限值的调整来示意无线通信能力的调整。
图3a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无线通信能力的调整过程示例图。在图3a的示例中,终端设备至少被配置为具有四种无线通信能力:无线通信能力1对应的传输速率的上限值为传输速率a0,无线通信能力2对应的传输速率的上限值为传输速率a1,无线通信能力3对应的传输速率的上限值为传输速率a2,无线通信能力4对应的传输速率的上限值为传输速率a3。
如图3a所示,阶段①:终端设备与网络设备之间的传输速率的上限值为传输速率a0,其中,传输速率a0为终端设备具有的多种无线通信能力中的最大无线通信能力对应的传输速率的上限值。阶段②:终端设备若确定需要降低所述传输速率的上限值,则首次启动降速,此时传输速率的上限值由传输速率a0降为传输速率a1,降速周期为第一定时器的设定时间。阶段③:当达到第一定时器的设定时间后,终端设备若确定仍需要降低所述传输速率的上限值,则再次启动降速,此时传输速率的上限值由传输速率a1降为传输速率a2,降速周期为第一定时器的设定时间。阶段④:当达到第一定时器的设定时间后,终端设备若确定仍需要降低所述传输速率的上限值,则再次启动降速,此时传输速率的上限值由传输速率a2降为传输速率a3,降速周期为第一定时器的设定时间。需要说明的是,若传输速率a3为终端设备具有的多种无线通信能力中的最小无线通信能力对应的传输速率的上限值,则也可以不再启动第一定时器。阶段⑤:当达到第一定时器的设定时间后,终端设备若确定不再调整所述传输速率(平衡点),则保持当前状态,传输速率的上限值仍为传输速率a3。阶段⑥:终端设备若确定提高所述传输速率的上限值,则启动升速过程,此时传输速率的上限值由传输速率a3升为传输速率a2,升速周期为第一定时器的设定时间。阶段⑦:当达到第一定时器的设定时间后,终端设备若仍确定提高所述传输速率的上限值,则再次启动升速,此时传输速率的上限值由传输速率a2升为传输速率a1,升速周期为第一定时器的设定时间。阶段⑧:当达到第一定时器的设定时间后,终端设备若确定需要降低所述传输速率的上限值,则启动降速,此时传输速率的上限值由传输速率a1降为传输速率a2,降速周期为第一定时器的设定时间。阶段⑨:当达到第一定时器的设定时间后,终端设备若确定需要提高所述传输速率的上限值,则启动升速,此时传输速率的上限值由传输速率a2升为传输速率a1,升速周期为第一定时器的设定时间。阶段⑩:当达到第一定时器的设定时间后,终端设备若确定仍需要提高所述传输速率的上限值,则再次启动升速,此时传输速率的上限值由传输速率a1升为传输速率a0,此时可不再启动第一定时器。后续终端设备若确定不需要调整所述传输速率的上限值(平衡点),则保持当前状态,传输速率的上限值为传输速率a0。上述描述中所涉及的降速过程和升速过程均可通过执行上述步骤201和步骤202来实现。
根据上述描述可知:(1)降速周期和升速周期均通过同一个定时器(比如第一定时器)来控制;(2)a0-a1、a1-a2、a2-a3的值可以相同,或者也可以不同,也就是说,每次对传输速率的上限值进行调整的调整幅度大小可以不做限定,具体由本领域技术人员根据实际需要进行配置;(3)在降速过程中,由传输速率a0依次降低到传输速率a3,在升速过程中,由传输速率a3依次提高到传输速率a0。
图3b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无线通信能力的调整过程示例图。在图3b的示例中,终端设备至少被配置为具有五种无线通信能力:无线通信能力1对应的传输速率的上限值为传输速率b0,无线通信能力2对应的传输速率的上限值为传输速率b1,无线通信能力3对应的传输速率的上限值为传输速率b2,无线通信能力4对应的传输速率的上限值为传输速率b3,无线通信能力5对应的传输速率的上限值为传输速率b4。
如图3a所示,阶段①:终端设备与网络设备之间的传输速率的上限值为传输速率b0,其中,传输速率b0为终端设备具有的多种无线通信能力中的最大无线通信能力对应的传输速率的上限值。阶段②:终端设备若确定需要降低所述传输速率的上限值,则首次启动降速,此时传输速率的上限值由传输速率b0降为传输速率b1,降速周期为第一定时器的设定时间。阶段③:当达到第一定时器的设定时间后,终端设备若确定仍需要降低所述传输速率的上限值,则再次启动降速,此时传输速率的上限值由传输速率b1降为传输速率b2,降速周期为第一定时器的设定时间。阶段④:当达到第一定时器的设定时间后,终端设备若确定仍需要降低所述传输速率的上限值,则再次启动降速,此时传输速率的上限值由传输速率b2降为传输速率b3,降速周期为第一定时器的设定时间。需要说明的是,若传输速率b3为终端设备具有的多种无线通信能力中的最小无线通信能力对应的传输速率的上限值,则也可以不再启动第一定时器。阶段⑤:当达到第一定时器的设定时间后,终端设备若确定不需要调整所述传输速率(平衡点),则保持当前状态,传输速率仍为传输速率b3。阶段⑥:终端设备若确定提高所述传输速率的上限值,则启动升速过程,此时传输速率的上限值由传输速率b3升为传输速率b2,升速周期为第二定时器的设定时间。阶段⑦:当达到第二定时器的设定时间后,终端设备若确定提高所述传输速率的上限值,则再次启动升速,此时传输速率的上限值由传输速率b2升为传输速率b1,升速周期为第二定时器的设定时间。阶段⑧:终端设备若确定需要降低所述传输速率的上限值,则启动降速,此时传输速率的上限值由传输速率b1降为传输速率b2,降速周期为第一定时器的设定时间。阶段⑨:当达到第一定时器的设定时间后,终端设备若确定提高所述传输速率的上限值,则启动升速,此时传输速率的上限值由传输速率b2升为传输速率b1,升速周期为第二定时器的设定时间。阶段⑩:当达到第二定时器的设定时间后,终端设备若确定提高所述传输速率的上限值,则再次启动升速,此时传输速率的上限值由传输速率b1升为传输速率b4,升速周期为第二定时器的设定时间。达到第二定时器的设定时间后,终端设备若确定不需要调整所述传输速率(平衡点),则保持当前状态,传输速率为传输速率b4。上述描述中所涉及的降速过程和升速过程均可通过执行上述步骤201和步骤202来实现。
根据上述描述可知:(1)降速周期通过第一定时器来控制,升速周期通过第二定时器来控制,因此,在升速过程中,若确定需要降低传输速率,则可立即启动降速过程(参见图3b所示意的阶段⑧),避免需要等待达到第二定时器的设定时间后才能启动降速,从而能够实现及时降速,更加有效地实现极端场景保护;同样地,在降速过程中,若确定需要提高传输速率,则也可以立即启动升速过程。在其它实施例中,也可以是降速周期通过第二定时器来控制,升速周期通过第一定时器来控制,具体不做限定。(2)在不同阶段,传输速率的上限值的调整幅度可以不同,比如,首次启动降速时,调整幅度较大,从而能够避免第一无线通信装置在极端场景下进入异常状态。且,由于降速和升速分别使用不同的定时器,因此,具体实施中,可以通过控制第一定时器和第二定时器的时长来实现较快的降速和较慢的升速(即快降慢升)。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实施例二至实施例六)对本申请实施例进行示例性说明。
实施例二
实施例二中,适用的通信***可以为LTE通信***,适用的场景为过热保护,使用一个定时器(比如定时器T345)来控制升速周期和降速周期。
初始状态:终端设备支持下行Category 19和上行Category 13,网络设备按照终端设备支持的最大无线通信能力调度终端设备。
阶段①,终端设备检测到终端设备的芯片温度大于110摄氏度,则确定终端设备的温度过高,向网络设备发送调整信息,并启动定时器T345。调整信息中包括下行2载波和下行Category 12,用于指示终端设备支持的下行载波个数调整为2、终端设备支持的下行能力等级调整为下行Category 12。
阶段②,终端设备确定定时器T345超时后,检测并确定芯片温度仍大于110摄氏度,则再次上报调整信息,并启动定时器T345。调整信息中包括上行1载波和上行Category5,用于指示终端设备支持的上行载波个数调整为1、终端设备支持的上行能力等级调整为上行Category 5。
阶段③,终端设备确定定时器T345超时后,检测并确定芯片温度仍大于110摄氏度,则再次上报调整信息,并启动定时器T345。调整信息中包括下行1载波和下行Category6,用于指示终端设备支持的下行载波个数调整为1、终端设备支持的下行能力等级调整为下行Category 6。
阶段④,终端设备确定定时器T345超时后,检测到芯片温度为108摄氏度,此时芯片的温度仍属于高温区域,但并无风险,终端设备保持当前状态。
阶段⑤,终端设备检测到芯片的温度低于100摄氏度,此时芯片温度恢复正常,可以启动升速过程,终端设备上报调整信息,并启动定时器T345。调整信息中包括下行2载波、下行Category 12、上行1载波和上行Category 5,用于指示终端设备支持的下行载波个数调整为2、终端设备支持的下行能力等级调整为下行Category 12、终端设备支持的上行载波个数调整为1、终端设备支持的上行能力等级调整为上行Category 5。
阶段⑥,终端设备确定定时器T345超时后,检测到芯片温度低于100度,终端设备再次再次上报调整信息,并启动定时器T345。调整信息中包括上行2载波和上行Category13,用于指示终端设备支持的上行载波个数调整为2、终端设备支持的上行能力等级调整为上行Category 13。
阶段⑦,终端设备确定定时器T345超时后,检测到芯片温度低于100度,终端设备再次再次上报调整信息,调整信息中包括下行Category 19,用于指示终端设备支持的下行能力等级调整为下行Category 19。此时,由于已恢复终端设备的正常能力,因此,可不再启动定时器T345,从而便于一旦温度快速上升可以立即降低终端设备的能力;并且Overheating Assistance IE不包含相关信息,用于指示终端设备恢复到正常能力。
实施例三
实施例三与实施例二的差别在于:增设一个定时器,暂表示为T346,作为控制升速周期的定时器,其原理与T345相同,如此,T345只用于控制降速周期。过热保护需要启动降速过程时,需要T345不在运行状态;温度恢复需要启动升速过程时,需要T346不在运行状态。
初始状态:终端设备支持下行Category 19和上行Category 13,网络设备按照终端设备支持的最大无线通信能力调度终端设备。
阶段①,终端设备检测到终端设备的芯片温度大于110摄氏度,则确定终端设备的温度过高,并向网络设备发送调整信息,并启动定时器T345。调整信息中包括下行2载波和下行Category 12,用于指示终端设备支持的下行载波个数调整为2、终端设备支持的下行能力等级调整为下行Category 12。
阶段②,终端设备确定定时器T345超时后,检测并确定芯片温度仍大于110摄氏度,则再次上报调整信息,并启动定时器T345。调整信息中包括上行1载波和上行Category5,用于指示终端设备支持的上行载波个数调整为1、终端设备支持的上行能力等级调整为上行Category 5。
阶段③,终端设备确定定时器T345超时后,检测并确定芯片温度仍大于110摄氏度,则再次上报调整信息,并启动定时器T345。调整信息中包括下行1载波和下行Category6,用于指示终端设备支持的下行载波个数调整为1、终端设备支持的下行能力等级调整为下行Category 6。
阶段④,终端设备确定定时器T345超时后,检测到芯片温度为108摄氏度,此时芯片的温度仍属于高温区域,但并无风险,终端设备保持当前状态。
阶段⑤,终端设备检测到芯片的温度低于100摄氏度,此时芯片温度恢复正常,可以启动升速过程,终端设备上报调整信息,并启动定时器T346。调整信息中包括下行2载波、下行Category 12、上行1载波和上行Category 5,用于指示终端设备支持的下行载波个数调整为2、终端设备支持的下行能力等级调整为下行Category 12、终端设备支持的上行载波个数调整为1、终端设备支持的上行能力等级调整为上行Category 5。
阶段⑥,终端设备确定定时器T346超时后,检测到芯片的温度低于100摄氏度,则再次上报调整信息,并启动定时器T346。调整信息中包括上行Category 13,用于指示终端设备支持的上行能力等级调整为上行Category 13。
阶段⑦,终端设备检测到芯片温度超过110摄氏度,确定过热,需要启动降速过程,此时,虽然T346在运行,但T345不在运行状态,因此,终端设备可以上报调整信息,并启动定时器T345。调整信息中包括上行Category 5,用于指示终端设备支持的上行能力等级调整为上行Category 5。
在随后的过程中,若芯片温度低于100摄氏度,则终端设备可将终端设备的能力提升到下行Category 19和上行Category 13。当终端设备的能力恢复至正常能力时,终端设备上报UEAssistanceInformation,并且Over heating Assistance IE不包含相关信息,用于指示终端设备恢复到正常能力。
实施例四:
实施例四中,适用的通信***可以为NR通信***,适用的场景为过热保护,使用一个定时器(比如定时器T345)来控制升速周期和降速周期。
初始状态:终端设备支持下行4载波和上行两载波,低频支持BWP 100MHz,高频支持BWP 200MHz。网络设备按照终端设备支持的最大无线通信能力调度终端设备。
阶段①,终端设备检测到终端设备的芯片温度大于110摄氏度,则确定终端设备的温度过高,向网络设备发送调整信息,并启动定时器T345。调整信息中包括下行2载波,用于指示终端设备支持的下行载波个数调整为2。
阶段②,终端设备确定定时器T345超时后,检测并确定芯片温度仍大于110摄氏度,则再次上报调整信息,并启动定时器T345。调整信息中包括上行1载波,用于指示终端设备支持的上行载波个数调整为1。
阶段③,终端设备确定定时器T345超时后,检测并确定芯片温度仍大于110摄氏度,则再次上报调整信息,并启动定时器T345。调整信息中包括下行1载波,用于指示终端设备支持的下行载波个数调整为1。
阶段④,终端设备确定定时器T345超时后,检测并确定芯片温度仍大于110摄氏度,则再次上报调整信息,并启动定时器T345。调整信息中包括BWP 20MHz,用于指示终端设备支持的BWP的大小调整为20MHz(低频)。
阶段⑤,终端设备确定定时器T345超时后,检测并确定芯片温度仍大于110摄氏度,但是按协议已经无法再下调终端设备的能力,这时开始调整BSR加权系数HotWeight,并启动定时器T345。
在一个示例中,调整BSR加权系数HotWeight具体实现方式可以为:初始时HotWeight为1,将下降系数HotDown设置为0.5,调整后的HotWeight=HotWeight*HotDown。当终端设备确定媒体访问控制(media access control,MAC)层需要上报缓存状态BSR时,BSR值为按协议规则计算出的BSR*HotWeight。
阶段⑥,终端设备确定定时器T345超时后,检测并确定芯片温度仍大于110摄氏度,可以再次调整BSR加权系数HotWeight,并启动定时器T345。具体调整方式可参见阶段⑤中的示例。
需要说明的是,在芯片温度持续大于110摄氏度的情况下,可以多次调整BSR加权系数HotWeight,上述阶段⑤和阶段⑥仅示意出了两次调整过程。
阶段⑦,终端设备确定定时器T345超时后,检测到芯片温度108度,属于高温区域,但并无风险,UE保持当前能力状态。
阶段⑧,终端设备检测到芯片温度低于100度,芯片温度恢复正常,可以启动升速过程,因为BSR加权系数HotWeight小于1,所以首先调节HotWeight,并启动定时器T345。
在一个示例中,调整BSR加权系数HotWeight具体实现方式可以为:将上升系数HotUp设置为1.03,即调整后的HotWeight=HotWeight*HotUp。当终端设备确定媒体访问控制(media access control,MAC)层需要上报缓存状态BSR时,BSR值为按协议规则计算出的BSR*HotWeight。
需要说明的是,在芯片温度小于100摄氏度的情况下,可以多次调整BSR加权系数HotWeight,直至BSR加权系数HotWeight恢复正常,此处不再赘述。
阶段⑨,终端设备确定定时器T345超时后,检测到芯片温度低于100度,并且HotWeight大于等于1,此时,终端设备开始上调能力,具体地,终端设备上报调整信息,并启动定时器T345。调整信息中包括BWP 100MHz,用于指示终端设备支持的BWP的大小调整为100MHz(低频)。
在随后的过程中,终端设备确定定时器T345超时后,可分多次分别上调下行载波个数和上行载波个数。终端设备的能力恢复至正常能力(即传输速率提升至终端设备支持的最大传输速率)时,终端设备上报UEAssistanceInformation,并且Over heatingAssistance IE不包含相关信息,用于指示终端设备恢复到正常能力。
实施例五
实施例五中,适用的通信***可以为NR通信***,适用的场景为节电保护,使用一个定时器(比如定时器T345)来控制升速周期和降速周期。
初始状态:终端设备上报能力支持下行4载波和上行2载波,低频支持BWP 100MHz,高频支持BWP 200MHz,网络设备按照终端设备支持的最大无线通信能力调度终端设备。终端设备配置电池电量低于30%时,启动节电保护。
阶段①,终端设备检测到电池电量低于30%时,启动节电保护,降低UE能力以节省电量开销,具体来说,终端设备可上报调整信息,并启动定时器T345。调整信息中包括下行1载波和上行1载波,用于指示终端设备支持的下行载波个数调整为1,终端设备支持的上行载波个数调整为1。
阶段②,终端设备确定定时器T345超时后,检测到电池电量大于30%(或者终端设备的电池处于充电状态),则将终端设备的无线通信能力提升到终端设备支持的最大无线通信能力,具体来说,终端设备可上报调整信息,调整信息中包括下行4载波和上行2载波,用于指示终端设备支持的下行载波个数调整为4,终端设备支持的上行载波个数调整为2。此时,可不再启动定时器T345,并且Over heating Assistance IE不包含相关信息,用于指示终端设备恢复到正常能力。
实施例六
实施例六中,适用的通信***可以为NR通信***,适用的场景为过载保护,使用一个定时器(即第一定时器)来控制升速周期和降速周期。
初始状态:终端设备上报能力支持下行4载波和上行2载波,低频支持BWP 100MHz,高频支持BWP 200MHz。处理器过载门限设为5%空闲,处理器恢复门限设为10%空闲。网络设备按照终端设备支持的最大无线通信能力调度终端设备。
阶段①,终端设备检测到处理器负载过大(即处理器余量低于5%),则向网络设备发送调整信息,并启动定时器T345。调整信息中包括下行2载波,用于指示终端设备支持的下行载波个数调整为2。
阶段②,终端设备确定定时器T345超时后,检测并确定处理器负载仍然过大,则再次上报调整信息,并启动定时器T345。调整信息中包括上行1载波,用于指示终端设备支持的上行载波个数调整为1。
需要说明的是,在过载保护过程时,如果配置定时器的时长大于或等于1秒,则可以取1秒作为定时器的时长,从而便于更加合理有效地调整处理器的负载。
阶段③,终端设备确定定时器T345超时后,检测并确定处理器负载仍然过大,则再次上报调整信息,并启动定时器T345。调整信息中包括下行1载波,用于指示终端设备支持的下行载波个数调整为1。
阶段④,终端设备确定定时器T345超时后,检测并确定处理器负载仍然过大,则再次上报调整信息,并启动定时器T345。调整信息中包括BWP 20MHz、MIMO能力(具体为不支持MIMO),用于指示终端设备支持的BWP的大小调整为20MHz(低频),且终端设备不支持MIMO。
阶段⑤,终端设备确定定时器T345超时后,检测并确定处理器负载仍然过大,但是按协议已经无法再下调终端设备的能力,这时开始调整BSR加权系数CpuWeight,并启动定时器T345。
在一个示例中,调整BSR加权系数CpuWeight具体实现方式可以为:初始时CpuWeight为1,可设置下降系数CpuDown为0.9,即调整后的CpuWeight=CpuWeight*CpuDown。当终端设备确定MAC需要上报缓存状态BSR时,BSR值为按协议规则计算出的BSR*CpuWeight。
阶段⑥,终端设备确定定时器T345超时后,检测并确定处理器余量为8%,属于较高区域,但并无风险,终端设备可保持当前能力状态。
阶段⑦,终端设备检测到处理器余量大于10%,处理器负载恢复正常,可以启动升速过程,因为BSR加权系数CpuWeight小于1,所以首先调节CpuWeight,并启动定时器T345。
在一个示例中,调整BSR加权系数CpuWeight具体实现方式可以为:设置上升系数CpuUp为1.03,即调整后的CpuWeight=CpuWeight*CpuUp。
阶段⑧,终端设备确定定时器T345超时后,检测到处理器余量大于10%,并且CpuWeight大于等于1,此时,终端设备开始上调能力,具体地,终端设备上报调整信息,并启动定时器T345。调整信息中包括MIMO能力(4*4),用于指示终端设备支持MIMO 4*4。
在随后的过程中,终端设备确定定时器T345超时后,可分多次分别上调BWP的大小、下行载波个数和上行载波个数。终端设备的能力恢复至正常能力(即传输速率提升至终端设备支持的最大传输速率)时,终端设备上报UEAssistanceInformation,并且Overheating Assistance IE不包含相关信息,用于指示终端设备恢复到正常能力。
根据上述实施例二至实施例六所描述的示例,需要说明的是:
(1)本申请实施例中在降速过程中调整无线通信能力时,影响无线通信能力的各项参数可以具有优先级,在一个示例中,各项参数的优先级从大到小排序依次可以为:终端设备支持的能力等级(包括上行能力等级和下行能力等级)、终端设备支持的载波个数(包括上行载波个数和下行载波个数)、终端设备支持的BWP的大小、终端设备支持的MIMO能力、终端设备的BSR加权系数。升速过程可以理解为降速过程的逆过程,因此,在升速过程中调整无线通信能力时,各项参数的优先级从大到小排序依次可以为:终端设备的BSR加权系数、终端设备支持的MIMO能力、终端设备支持的载波个数(包括上行载波个数和下行载波个数)、终端设备支持的能力等级(包括上行能力等级和下行能力等级)。
应理解,上述仅为一种示例,在其它的实施例中,各项参数中部分参数的优先级也可以相同,比如,终端设备支持的能力等级(包括上行能力等级和下行能力等级)和终端设备支持的载波个数(包括上行载波个数和下行载波个数)的优先级可以相同,具体不做限定。
(2)一方面,在过热保护或过载保护中,对无线通信能力进行调整时,调整幅度较小,且会进行多次反复调整;而在节电保护中,对无线通信能力进行调整时,调整幅度可以较大,比如,降速过程中可以直接将终端设备的无线通信能力由最大无线通信能力降低为最小无线通信能力,相应地,升速过程中可以直接将终端设备的无线通信能力由最小无线通信能力降低为最大无线通信能力。另一方面,在过热保护中,用于控制降速过程和升速过程的定时器的设定时间长度可以较长,比如可以设置为几分钟;在节电保护中,用于控制降速过程和升速过程的定时器的设定时间长度也可以较长,或者,在其它实施例中,节电保护中也可以无需定时器;而在过载保护中,用于控制降速过程和升速过程的定时器的设定时间长度可以较短,比如可以设置为1秒钟。由此可知,本申请实施例中,不同的场景在进行调整时的调整幅度可以不同、定时器的时长也可以不同(具体实施中,可由本领域技术人员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灵活设置调整幅度和定时器的时长),也就是说,不同的场景可以对应不同的调整方式,比如,终端设备若确定是因为过热而导致需要启动调整过程,则可以按照过热保护对应的调整方式进行调整,若确定是因为过载而导致需要启动调整过程,则可以按照过载保护对应的调整方式进行调整,若确定是因为电池电量而导致需要启动调整过程,则可以按照节电保护对应的调整方式进行调整。
结合前面的描述,如图4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无线通信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4所示的无线通信装置400包括:处理模块401,通信模块402,以及存储模块403等。处理模块401主要用于对整个无线通信装置400进行控制,执行软件程序,处理软件程序的数据。通信模块402中用于实现发送功能的模块视为发送模块4021,通信模块402中用于实现接收功能的模块视为接收模块4022,即通信模块402包括发送模块4021以及接收模块4022,接收模块4022也可以称为接收机、输入接口、接收电路等,发送模块4021可以称为发射机、发射器、输出接口或者发射电路等。存储模块403用于存储软件程序和数据。
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处理模块401,用于在所述通信模块402使用第一无线通信能力与第二无线通信装置进行通信时,若确定调整所述第一无线通信装置的无线通信能力,则通过所述通信模块402向所述第二无线通信装置发送第一调整信息,并启动第一定时器,所述第一调整信息用于指示所述第一无线通信装置的无线通信能力调整为第二无线通信能力;
所述通信模块402,用于在所述第一定时器的设定时间内,使用所述第二无线通信能力与所述第二无线通信装置进行通信;其中,所述第一无线通信能力为所述多种无线通信能力中的任一种无线通信能力,所述第二无线通信能力为所述多种无线通信能力中除最大无线通信能力和最小无线通信能力以外的任一种无线通信能力。
在一个可选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处理模块401还用于:在所述通信模块402使用第二无线通信能力与第二无线通信装置进行通信时,若确定调整所述第一无线通信装置的无线通信能力,则通过所述通信模块402向所述第二无线通信装置发送第二调整信息,并启动第二定时器,所述第二调整信息用于指示所述第一无线通信装置的无线通信能力调整为第三无线通信能力;所述通信模块402还用于:在所述第二定时器的设定时间内,使用所述第三无线通信能力与所述第二无线通信装置进行通信;其中,所述第一无线通信能力大于所述第二无线通信能力,所述第二无线通信能力小于所述第三无线通信能力;或者,所述第一无线通信能力小于所述第二无线通信能力,所述第二无线通信能力大于所述第三无线通信能力。
在一个可选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处理模块401还用于:在所述通信模块402使用第二无线通信能力与第二无线通信装置进行通信时,若确定调整所述第一无线通信装置的无线通信能力,则通过所述通信模块402向所述第二无线通信装置发送第三调整信息,所述第三调整信息用于指示所述第一无线通信装置的无线通信能力调整为第四无线通信能力;所述通信模块402还用于:使用所述第四无线通信能力与所述第二无线通信装置进行通信;其中,所述第四无线通信能力为所述最大无线通信能力或所述最小无线通信能力。
上述各个模块可以是通过软件代码实现的功能模块,也可以是硬件电路实现的功能模块,或软硬件结合实现的功能模块,本申请实施例对此并不限定。
图5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无线通信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5所示的无线通信装置可以为图4所示的无线通信装置的一种硬件电路的实现方式。该无线通信装置可适用于图2、图3a或图3b所示出的流程图中,执行上述方法实施例中无线通信装置的功能。为了便于说明,图5仅示出了无线通信装置的主要部件。如图5所示,无线通信装置500包括处理器501、存储器502、收发机503、天线504以及输入输出装置505。处理器501主要用于对通信协议以及通信数据进行处理,以及对整个无线通信装置进行控制,执行软件程序,处理软件程序的数据,例如用于支持无线通信装置执行上述方法实施例中所描述的动作,如,向第一小区发送第一请求消息等。存储器502主要用于存储软件程序和数据。收发机503主要用于基带信号与射频信号的转换以及对射频信号的处理。天线504主要用于收发电磁波形式的射频信号。输入输出装置505,例如触摸屏、显示屏,键盘等主要用于接收用户输入的数据以及对用户输出数据。
当无线通信装置500开机后,处理器501可以读取存储器502中的软件程序,执行以下流程:
在所述收发机503使用第一无线通信能力与第二无线通信装置进行通信时,若确定调整所述第一无线通信装置的无线通信能力,则通过所述收发机503向所述第二无线通信装置发送第一调整信息,并启动第一定时器,所述第一调整信息用于指示所述第一无线通信装置的无线通信能力调整为第二无线通信能力;所述收发机503,用于在所述第一定时器的设定时间内,使用所述第二无线通信能力与所述第二无线通信装置进行通信;其中,所述第一无线通信能力为所述多种无线通信能力中的任一种无线通信能力,所述第二无线通信能力为所述多种无线通信能力中除最大无线通信能力和最小无线通信能力以外的任一种无线通信能力。
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为了便于说明,图5仅示出了一个存储器和一个处理器。在实际的无线通信装置中,可以存在多个处理器和多个存储器。存储器也可以称为存储介质或者存储设备等,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定。
应理解,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的处理器可以是中央处理单元(Central ProcessingUnit,CPU),该处理器还可以是其他通用处理器、数字信号处理器(digital signalprocessor,DSP)、专用集成电路(application 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ASIC)、现成可编程门阵列(field programmable gate array,FPGA)或者其他可编程逻辑器件、分立门或者晶体管逻辑器件、分立硬件组件等。通用处理器可以是微处理器或者该处理器也可以是任何常规的处理器等。
上述实施例,可以全部或部分地通过软件、硬件(如电路)、固件或其他任意组合来实现。当使用软件实现时,上述实施例可以全部或部分地以计算机程序产品的形式实现。所述计算机程序产品包括一个或多个计算机指令或计算机程序。在计算机上加载或执行所述计算机指令或计算机程序时,全部或部分地产生按照本申请实施例所述的流程或功能。所述计算机可以为通用计算机、专用计算机、计算机网络、或者其他可编程装置。所述计算机指令可以存储在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或者从一个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向另一个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传输,例如,所述计算机指令可以从一个网站站点、计算机、服务器或数据中心通过有线(例如红外、无线、微波等)方式向另一个网站站点、计算机、服务器或数据中心进行传输。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可以是计算机能够存取的任何可用介质或者是包含一个或多个可用介质集合的服务器、数据中心等数据存储设备。所述可用介质可以是磁性介质(例如,软盘、硬盘、磁带)、光介质(例如,DVD)、或者半导体介质。半导体介质可以是固态硬盘。
本领域技术人员应明白,本申请的实施例可提供为方法、装置(设备)、或计算机程序产品。因此,本申请可采用完全硬件实施例、完全软件实施例、或结合软件和硬件方面的实施例的形式,这里将它们都统称为“模块”或“***”。而且,本申请可采用在一个或多个其中包含有计算机可用程序代码的计算机可用存储介质(包括但不限于磁盘存储器、CD-ROM、光学存储器等)上实施的计算机程序产品的形式。计算机程序存储/分布在合适的介质中,与其它硬件一起提供或作为硬件的一部分,也可以采用其他分布形式,如通过Internet或其它有线或无线电信***。
本申请是参照本申请实施例的方法、装置(设备)和计算机程序产品的流程图和/或方框图来描述的。应理解可由计算机程序指令实现流程图和/或方框图中的每一流程和/或方框、以及流程图和/或方框图中的流程和/或方框的结合。可提供这些计算机程序指令到通用计算机、专用计算机、嵌入式处理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的处理器以产生一个机器,使得通过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的处理器执行的指令产生用于实现在流程图一个流程或多个流程和/或方框图一个方框或多个方框中指定的功能的装置。
这些计算机程序指令也可存储在能引导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以特定方式工作的计算机可读存储器中,使得存储在该计算机可读存储器中的指令产生包括指令装置的制造品,该指令装置实现在流程图一个流程或多个流程和/或方框图一个方框或多个方框中指定的功能。
这些计算机程序指令也可装载到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上,使得在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设备上执行一系列操作步骤以产生计算机实现的处理,从而在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设备上执行的指令提供用于实现在流程图一个流程或多个流程和/或方框图一个方框或多个方框中指定的功能的步骤。
尽管结合具体特征及其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了描述,显而易见的,在不脱离本申请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可对其进行各种修改和组合。相应地,本说明书和附图仅仅是所附权利要求所界定的本申请的示例性说明,且视为已覆盖本申请范围内的任意和所有修改、变化、组合或等同物。显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本申请进行各种改动和变型而不脱离本申请的精神和范围。这样,倘若本申请的这些修改和变型属于本申请权利要求及其等同技术的范围之内,则本申请也意图包含这些改动和变型在内。

Claims (11)

1.一种无线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无线通信方法应用于第一无线通信装置,所述第一无线通信装置被配置为具有多种无线通信能力,所述方法包括:
在所述第一无线通信装置使用第一无线通信能力与第二无线通信装置进行通信时,所述第一无线通信装置若确定调整所述第一无线通信装置的无线通信能力,则向所述第二无线通信装置发送第一调整信息,并启动第一定时器,所述第一调整信息用于指示所述第一无线通信装置的无线通信能力调整为第二无线通信能力;
在所述第一定时器的设定时间内,所述第一无线通信装置使用所述第二无线通信能力与所述第二无线通信装置进行通信;
其中,所述第一无线通信能力为所述多种无线通信能力中的任一种无线通信能力,所述第二无线通信能力为所述多种无线通信能力中除最大无线通信能力和最小无线通信能力以外的任一种无线通信能力;
所述第一无线通信能力为所述多种无线通信能力中的最大无线通信能力时,第一传输速率与第二传输速率的差值的绝对值为第一数值;所述第一无线通信能力为除所述最大无线通信能力以外的其它无线通信能力时,所述第一传输速率与所述第二传输速率的差值的绝对值为第二数值;所述第一数值大于所述第二数值;
其中,所述第一传输速率为所述第一无线通信装置使用所述第一无线通信能力与所述第二无线通信装置进行通信时,传输速率的上限值;所述第二传输速率为所述第一无线通信装置使用所述第二无线通信能力与所述第二无线通信装置进行通信时,传输速率的上限值。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在所述第一无线通信装置使用第二无线通信能力与第二无线通信装置进行通信时,所述第一无线通信装置若确定调整所述第一无线通信装置的无线通信能力,则向所述第二无线通信装置发送第二调整信息,并启动第二定时器,所述第二调整信息用于指示所述第一无线通信装置的无线通信能力调整为第三无线通信能力;
在所述第二定时器的设定时间内,所述第一无线通信装置使用所述第三无线通信能力与所述第二无线通信装置进行通信;
其中,所述第一无线通信能力大于所述第二无线通信能力,所述第二无线通信能力小于所述第三无线通信能力;或者,所述第一无线通信能力小于所述第二无线通信能力,所述第二无线通信能力大于所述第三无线通信能力。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在所述第一无线通信装置使用第二无线通信能力与第二无线通信装置进行通信时,所述第一无线通信装置若确定调整所述第一无线通信装置的无线通信能力,则向所述第二无线通信装置发送第三调整信息,所述第三调整信息用于指示所述第一无线通信装置的无线通信能力调整为第四无线通信能力;
所述第一无线通信装置使用所述第四无线通信能力与所述第二无线通信装置进行通信;
其中,所述第四无线通信能力为所述最大无线通信能力或所述最小无线通信能力。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调整信息中包括以下任一项或任意组合:
第二无线通信能力对应的上行能力等级,用于指示所述第一无线通信装置支持的上行能力等级调整为所述第二无线通信能力对应的上行能力等级;
第二无线通信能力对应的下行能力能级,用于指示所述第一无线通信装置支持的下行能力等级调整为所述第二无线通信能力对应的下行能力等级;
第二无线通信能力对应的上行载波个数,用于指示所述第一无线通信装置支持的上行载波个数调整为所述第二无线通信能力对应的上行载波个数;
第二无线通信能力对应的下行载波个数,用于指示所述第一无线通信装置支持的下行载波个数调整为所述第二无线通信能力对应的下行载波个数;
第二无线通信能力对应的带宽部分BWP的大小,用于指示所述第一无线通信装置支持的BWP的大小调整为所述第二无线通信能力对应的BWP的大小;
第二无线通信能力对应的多输入多输出MIMO能力,用于指示所述第一无线通信装置支持的MIMO能力调整为所述第二无线通信能力对应的MIMO能力;
第二无线通信能力对应的缓存状态上报BSR值,所述第二无线通信能力对应的BSR值是所述第一无线通信装置根据所述第二无线通信能力对应的BSR加权系数得到的。
5.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无线通信装置确定调整所述第一无线通信装置的无线通信能力,包括:
所述第一无线通信装置若确定所述第一无线通信装置的温度大于第一温度阈值、或者电池电量小于第一电量阈值、或者处理器负载大于第一负载阈值,则确定降低所述第一无线通信装置的无线通信能力;或者,
所述第一无线通信装置若确定所述第一无线通信装置的温度小于第二温度阈值、所述电池电量大于第二电量阈值、且所述处理器负载小于第二负载阈值,则确定提高所述第一无线通信装置的无线通信能力;又或者,
所述第一无线通信装置若确定所述第一无线通信装置的温度小于第二温度阈值、所述电池处于充电状态、且所述处理器负载小于第二负载阈值,则确定提高所述第一无线通信装置的无线通信能力。
6.一种无线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无线通信装置被配置为具有多种无线通信能力,所述无线通信装置包括通信模块、处理模块;
所述处理模块,用于在所述通信模块使用第一无线通信能力与第二无线通信装置进行通信时,若确定调整第一无线通信装置的无线通信能力,则通过所述通信模块向所述第二无线通信装置发送第一调整信息,并启动第一定时器,所述第一调整信息用于指示所述第一无线通信装置的无线通信能力调整为第二无线通信能力;
所述通信模块,用于在所述第一定时器的设定时间内,使用所述第二无线通信能力与所述第二无线通信装置进行通信;
其中,所述第一无线通信能力为所述多种无线通信能力中的任一种无线通信能力,所述第二无线通信能力为所述多种无线通信能力中除最大无线通信能力和最小无线通信能力以外的任一种无线通信能力;
所述第一无线通信能力为所述多种无线通信能力中的最大无线通信能力时,第一传输速率与第二传输速率的差值的绝对值为第一数值;所述第一无线通信能力为除所述最大无线通信能力以外的其它无线通信能力时,所述第一传输速率与所述第二传输速率的差值的绝对值为第二数值;所述第一数值大于所述第二数值;
其中,所述第一传输速率为所述第一无线通信装置使用所述第一无线通信能力与所述第二无线通信装置进行通信时,传输速率的上限值;所述第二传输速率为所述第一无线通信装置使用所述第二无线通信能力与所述第二无线通信装置进行通信时,传输速率的上限值。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无线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模块还用于:在所述通信模块使用第二无线通信能力与第二无线通信装置进行通信时,若确定调整所述第一无线通信装置的无线通信能力,则通过所述通信模块向所述第二无线通信装置发送第二调整信息,并启动第二定时器,所述第二调整信息用于指示所述第一无线通信装置的无线通信能力调整为第三无线通信能力;
所述通信模块还用于:在所述第二定时器的设定时间内,使用所述第三无线通信能力与所述第二无线通信装置进行通信;
其中,所述第一无线通信能力大于所述第二无线通信能力,所述第二无线通信能力小于所述第三无线通信能力;或者,所述第一无线通信能力小于所述第二无线通信能力,所述第二无线通信能力大于所述第三无线通信能力。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无线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模块还用于:在所述通信模块使用第二无线通信能力与第二无线通信装置进行通信时,若确定调整所述第一无线通信装置的无线通信能力,则通过所述通信模块向所述第二无线通信装置发送第三调整信息,所述第三调整信息用于指示所述第一无线通信装置的无线通信能力调整为第四无线通信能力;
所述通信模块还用于:使用所述第四无线通信能力与所述第二无线通信装置进行通信;
其中,所述第四无线通信能力为所述最大无线通信能力或所述最小无线通信能力。
9.一种无线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无线通信装置被配置为具有多种无线通信能力,所述无线通信装置包括:
处理单元和存储单元,其中,
所述存储单元用于存储计算机指令,当所述计算机指令在所述处理单元中运行时,使得所述无线通信装置:
在使用第一无线通信能力与第二无线通信装置进行通信时,若确定调整第一无线通信装置的无线通信能力,则向所述第二无线通信装置发送第一调整信息,并启动第一定时器,所述第一调整信息用于指示所述第一无线通信装置的无线通信能力调整为第二无线通信能力;
在所述第一定时器的设定时间内,使用所述第二无线通信能力与所述第二无线通信装置进行通信;
其中,所述第一无线通信能力为所述多种无线通信能力中的任一种无线通信能力,所述第二无线通信能力为所述多种无线通信能力中除最大无线通信能力和最小无线通信能力以外的任一种无线通信能力;
所述第一无线通信能力为所述多种无线通信能力中的最大无线通信能力时,第一传输速率与第二传输速率的差值的绝对值为第一数值;所述第一无线通信能力为除所述最大无线通信能力以外的其它无线通信能力时,所述第一传输速率与所述第二传输速率的差值的绝对值为第二数值;所述第一数值大于所述第二数值;
其中,所述第一传输速率为所述第一无线通信装置使用所述第一无线通信能力与所述第二无线通信装置进行通信时,传输速率的上限值;所述第二传输速率为所述第一无线通信装置使用所述第二无线通信能力与所述第二无线通信装置进行通信时,传输速率的上限值。
10.根据权利要求6至9中任一所述的无线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无线通信装置为半导体芯片,所述半导体芯片被设置在终端设备内。
11.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存储了程序代码,所述程序代码被无线通信装置执行时,使得所述无线通信装置:
在使用第一无线通信能力与第二无线通信装置进行通信时,若确定调整第一无线通信装置的无线通信能力,则向所述第二无线通信装置发送第一调整信息,并启动第一定时器,所述第一调整信息用于指示所述第一无线通信装置的无线通信能力调整为第二无线通信能力;
在所述第一定时器的设定时间内,使用所述第二无线通信能力与所述第二无线通信装置进行通信;
其中,所述无线通信装置被配置为具有多种无线通信能力,所述第一无线通信能力为所述多种无线通信能力中的任一种无线通信能力,所述第二无线通信能力为所述多种无线通信能力中除最大无线通信能力和最小无线通信能力以外的任一种无线通信能力;
所述第一无线通信能力为所述多种无线通信能力中的最大无线通信能力时,第一传输速率与第二传输速率的差值的绝对值为第一数值;所述第一无线通信能力为除所述最大无线通信能力以外的其它无线通信能力时,所述第一传输速率与所述第二传输速率的差值的绝对值为第二数值;所述第一数值大于所述第二数值;
其中,所述第一传输速率为所述第一无线通信装置使用所述第一无线通信能力与所述第二无线通信装置进行通信时,传输速率的上限值;所述第二传输速率为所述第一无线通信装置使用所述第二无线通信能力与所述第二无线通信装置进行通信时,传输速率的上限值。
CN201810402941.6A 2018-04-28 2018-04-28 一种无线通信方法及无线通信装置 Active CN110418372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0402941.6A CN110418372B (zh) 2018-04-28 2018-04-28 一种无线通信方法及无线通信装置
EP19792281.8A EP3780399B1 (en) 2018-04-28 2019-04-25 Wireless communication method and wireless communication device
PCT/CN2019/084380 WO2019206238A1 (zh) 2018-04-28 2019-04-25 一种无线通信方法及无线通信装置
US17/081,961 US11533647B2 (en) 2018-04-28 2020-10-27 Wireless communication method and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apparatus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0402941.6A CN110418372B (zh) 2018-04-28 2018-04-28 一种无线通信方法及无线通信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418372A CN110418372A (zh) 2019-11-05
CN110418372B true CN110418372B (zh) 2022-02-15

Family

ID=6829479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0402941.6A Active CN110418372B (zh) 2018-04-28 2018-04-28 一种无线通信方法及无线通信装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11533647B2 (zh)
EP (1) EP3780399B1 (zh)
CN (1) CN110418372B (zh)
WO (1) WO2019206238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0925007B2 (en) * 2018-11-02 2021-02-16 Apple Inc. Dynamic power reduction requests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WO2020091489A1 (ko) * 2018-11-02 2020-05-07 삼성전자 주식회사 무선 자원을 제어하기 위한 방법 및 전자 장치
KR102653811B1 (ko) 2019-01-15 2024-04-03 삼성전자 주식회사 차세대 이동통신 시스템에서 단말의 단말 능력 보고 방법 및 장치
KR20200099001A (ko) 2019-02-13 2020-08-21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단말 능력을 보고하기 위한 방법 및 장치
US20230007583A1 (en) * 2019-11-19 2023-01-05 Beijing Xiaomi Mobile Software Co., Ltd. Method for assistance information transmission and apparatus, terminal, access network device and storage medium
WO2023082976A1 (en) * 2021-11-15 2023-05-19 Mediatek Inc. Communication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configuring a transmitter bandwidth and a receiver bandwidth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192838A (zh) * 2006-11-22 2008-06-04 乐金电子(昆山)电脑有限公司 Rf功率控制装置
CN101557644A (zh) * 2008-04-11 2009-10-14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无线信道带宽的调整方法
CN102119490A (zh) * 2008-08-06 2011-07-06 日本电气株式会社 无线通信设备、无线通信方法、无线通信***和记录有无线通信设备控制程序的计算机可读介质
WO2012040510A1 (en) * 2010-09-24 2012-03-29 Qualcomm Incorporated Methods and apparatus for touch temperature management based on power dissipation history
CN102740281A (zh) * 2012-06-20 2012-10-17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数据发送方法、通信设备及通信***

Family Cites Familie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7720469B2 (en) * 2005-12-29 2010-05-18 Nokia Corporation Frequency calibration of wireless telecommunication device
KR20100098832A (ko) * 2009-03-02 2010-09-10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이동통신 시스템에서 알에프 팜 이득 스테이트 조절 장치 및 방법
US9019880B2 (en) * 2011-08-11 2015-04-28 Qualcomm Incorporated Methods and apparatus for overload mitigation using uplink transmit power backoff
US9860773B2 (en) * 2015-12-07 2018-01-02 Intel IP Corporation Systems, methods, and devices to prevent overheating from high performance device configurations in wireless networks
CN107659955B (zh) * 2016-07-26 2021-10-08 财团法人工业技术研究院 基于用户设备反馈控制体验品质的基站、用户设备及方法
CN107809773B (zh) * 2016-09-08 2019-12-06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数据传输设备的控制方法及装置
WO2019022439A1 (en) * 2017-07-26 2019-01-31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FOR MANAGING A PROHIBITION TIMER FOR TRANSMITTING RRC MESSAGE ASSOCIATED WITH USER EQUIPMENT CAPACITY RESTRICTION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AND DEVICE THEREOF
PL3661274T3 (pl) * 2017-08-09 2023-10-30 Beijing Xiaomi Mobile Software Co., Ltd. Sposób i urządzenia do zabezpieczenia przed przegrzaniem urządzenia użytkownika, urządzenie użytkownika i stacja bazowa
SG11202000930RA (en) * 2017-08-10 2020-03-30 Beijing Xiaomi Mobile Software Co Lt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protecting user equipment, user equipment, and base station
CN107493597B (zh) * 2017-09-30 2020-06-02 北京小米移动软件有限公司 降低移动终端功耗的方法、装置及***
DE112017008206T5 (de) * 2017-11-17 2020-08-13 Apple Inc. Vorübergehende Behandlung der Funktionen drahtloser Kommunikationsvorrichtungen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192838A (zh) * 2006-11-22 2008-06-04 乐金电子(昆山)电脑有限公司 Rf功率控制装置
CN101557644A (zh) * 2008-04-11 2009-10-14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无线信道带宽的调整方法
CN102119490A (zh) * 2008-08-06 2011-07-06 日本电气株式会社 无线通信设备、无线通信方法、无线通信***和记录有无线通信设备控制程序的计算机可读介质
WO2012040510A1 (en) * 2010-09-24 2012-03-29 Qualcomm Incorporated Methods and apparatus for touch temperature management based on power dissipation history
CN102740281A (zh) * 2012-06-20 2012-10-17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数据发送方法、通信设备及通信***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UE overheating problem;Qualcomm Incorporated;《3GPP TSG-RAN WG2 Meeting #99:R2-1708978》;20170825;全文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3780399A1 (en) 2021-02-17
US11533647B2 (en) 2022-12-20
EP3780399A4 (en) 2021-05-26
EP3780399B1 (en) 2023-07-26
WO2019206238A1 (zh) 2019-10-31
CN110418372A (zh) 2019-11-05
US20210045005A1 (en) 2021-02-1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418372B (zh) 一种无线通信方法及无线通信装置
US10708832B2 (en) Deactivat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a secondary cell and communications system
US20240129852A1 (en) Method for monitoring physical downlink control channel and communications apparatus
US20220116874A1 (en) Scg state control method and apparatus, ue, mn, sn and medium
CN111418234A (zh) 用于功率分配的设备和方法
CN111726856B (zh) 功率余量报告触发方法及设备
WO2021081838A1 (zh) 一种drx配置方法及装置、终端设备、网络设备
US20210167935A1 (en) Method for Deactivating Carrier or Activating Carrier and Apparatus
US20220030565A1 (en) Method and device for adjusting pdcch monitoring period
CN113872629B (zh) 信息传输方法、装置及存储介质
US12010617B2 (en) Terminal device power saving method and apparatus, device, and storage medium
EP2836020A1 (en) Method, device and system for rejecting auxiliary information about user equipment
WO2023051264A1 (zh) 一种载波聚合***的配置方法、相关设备和装置及***
CN110933737B (zh) 一种无线通信方法和装置
WO2021051368A1 (zh) 功率控制方法、装置及设备
WO2021056469A1 (zh) 一种定时器控制的方法和装置
WO2023065229A1 (zh) 信息传输方法、装置及存储介质
WO2022018834A1 (ja) 無線装置、無線通信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CN115955709A (zh) 射频带宽的确定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6963043A (zh) 辅小区组信息发送方法、接收方法、终端、设备和介质
CN115379440A (zh) 信息传输、获取方法、装置及通信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