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324809A - 非同步上行传输方法、终端及网络设备 - Google Patents

非同步上行传输方法、终端及网络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324809A
CN110324809A CN201810297586.0A CN201810297586A CN110324809A CN 110324809 A CN110324809 A CN 110324809A CN 201810297586 A CN201810297586 A CN 201810297586A CN 110324809 A CN110324809 A CN 11032480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ata
lead code
asynchronous
cyclic prefix
termina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0297586.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0324809B (zh
Inventor
孙鹏
刘思綦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Vivo Mobile Communication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Vivo Mobile Communication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Vivo Mobile Communication Co Ltd filed Critical Vivo Mobile Communication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11625111.8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4189839A/zh
Priority to CN201810297586.0A priority patent/CN110324809B/zh
Publication of CN11032480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32480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032480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32480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4/00Ser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Facilities therefor
    • H04W4/70Services for machine-to-machine communication [M2M] or machine type communication [MTC]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27/00Modulated-carrier systems
    • H04L27/26Systems using multi-frequency codes
    • H04L27/2601Multicarrier modulation systems
    • H04L27/2602Signal structure
    • H04L27/2605Symbol extensions, e.g. Zero Tail, Unique Word [UW]
    • H04L27/2607Cyclic extens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27/00Modulated-carrier systems
    • H04L27/26Systems using multi-frequency codes
    • H04L27/2601Multicarrier modulation systems
    • H04L27/2602Signal structure
    • H04L27/261Details of reference signals
    • H04L27/2613Structure of the reference signa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53Allocation of signaling, i.e. of overhead other than pilot signa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4/00Wireless channel access
    • H04W74/002Transmission of channel access control information
    • H04W74/004Transmission of channel access control information in the uplink, i.e. towards network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4/00Wireless channel access
    • H04W74/08Non-scheduled access, e.g. ALOHA
    • H04W74/0833Random access procedures, e.g. with 4-step acces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D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ICT], I.E.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AIMING AT THE REDUCTION OF THEIR OWN ENERGY USE
    • Y02D30/00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Y02D30/70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非同步上行传输方法、终端及网络设备,其方法包括:根据预设数据结构,构建待传输的上行数据;向网络设备发送上行数据。其中,预设数据结构包括:前导循环前缀、前导码、至少一个由数据循环前缀和数据组成的数据部分、以及保护间隔。本发明的实施例通过构建预设数据结构的上行数据,终端在空闲态或非激活态传输小数据包时,通过该预设数据结构直接进行非同步上行传输,可以节省功耗和信令开销,且采用该预设数据结构的上行数据可降低网络设备配置复杂度和终端复杂度。此外还可通过不同上行数据间的保护间隔消除数据间干扰。

Description

非同步上行传输方法、终端及网络设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通信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非同步上行传输方法、终端及网络设备。
背景技术
与以往的移动通信***相比,第五代(5Generation,5G)移动通信***,或称为新空口(New Radio,NR)***,需要适应更加多样化的场景和业务需求。NR的主要场景包括移动宽带增强(enhanced Mobile Broadband,eMBB)通信、大规模物联网(massive MachineType Communications,mMTC)、超高可靠超低时延通信(Ultra-Reliable and Low LatencyCommunications,URLLC),这些场景对***提出了高可靠、低时延、大带宽、广覆盖等要求。
mMTC或eMBB场景下,终端需支持低功耗的运行。在传统的上行传输模式下,终端如果需要发送上行数据,首先要通过随机接入过程获取上行定时同步,即从网络设备端获得上行定时提前(Timing advance,TA)信息。在取得上行同步后,终端可以通过动态调度或半静态调度发送上行数据。
当上行数据包较小时,通过随机接入过程获得上行同步后发送上行数据的方式会造成资源和电量的消耗,因此在mMTC或eMBB省电场景下,引入了终端在非同步的状态下发送上行数据的方式。对MTC、eMBB场景的终端,需要在空闲或非激活状态下发起上行传输,以节省功耗和信令开销。但是若没有合理的控制,非同步上行传输将会导致网络设备配置复杂度及终端实现复杂度高,同时会导致数据之间存在干扰。对于其他通信场景,若需要空闲态或者非激活态下上行传输也存在类似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非同步上行传输方法、终端及网络设备,以解决非同步上行传输网络设备配置复杂度和终端实现复杂度高,以及数据间存在干扰的问题。
第一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非同步上行传输方法,应用于终端侧,包括:
根据预设数据结构,构建待传输的上行数据;其中,预设数据结构包括:前导循环前缀、前导码、至少一个由数据循环前缀和数据组成的数据部分、以及保护间隔;
向网络设备发送上行数据。
第二方面,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终端,包括:
构建模块,用于根据预设数据结构,构建待传输的上行数据;其中,预设数据结构包括:前导循环前缀、前导码、至少一个由数据循环前缀和数据组成的数据部分、以及保护间隔;
发送模块,用于向网络设备发送上行数据。
第三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终端,终端包括处理器、存储器以及存储于存储器上并可在处理器上运行的计算机程序,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上述的非同步上行传输方法的步骤。
第四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非同步上行传输方法,应用于网络设备侧,其特征在于,包括:
从终端侧接收满足预设数据结构的上行数据;其中,预设数据结构包括:前导循环前缀、前导码、至少一个由数据循环前缀和数据组成的数据部分、以及保护间隔。
第五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网络设备,包括:
接收模块,用于从终端侧接收满足预设数据结构的上行数据;其中,预设数据结构包括:前导循环前缀、前导码、至少一个由数据循环前缀和数据组成的数据部分、以及保护间隔。
第六方面,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网络设备,网络设备包括处理器、存储器以及存储于存储器上并可在处理器上运行的计算机程序,处理器执行计算机程序时实现上述的非同步上行传输方法的步骤。
第七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上述的非同步上行传输方法的步骤。
这样,本发明实施例的终端通过构建预设数据结构的上行数据,终端在空闲态或非激活态传输小数据包时,通过该预设数据结构直接进行非同步上行传输,可以节省功耗和信令开销,且采用该预设数据结构的上行数据可降低网络设备配置复杂度和终端复杂度。此外还可通过不同上行数据间的保护间隔消除数据间干扰。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本发明实施例的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表示本发明实施例终端侧的非同步上行传输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2表示本发明实施例中预设数据结构的数据结构示意图;
图3表示用于初始接入的随机接入前导码的数据结构示意图;
图4表示本发明实施例终端的模块结构示意图;
图5表示本发明实施例的终端框图;
图6表示本发明实施例网络设备的非同步上行传输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7表示本发明实施例网络设备的模块结构示意图;
图8表示本发明实施例的网络设备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参照附图更详细地描述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虽然附图中显示了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然而应当理解,可以以各种形式实现本发明而不应被这里阐述的实施例所限制。相反,提供这些实施例是为了能够更透彻地理解本发明,并且能够将本发明的范围完整的传达给本领域的技术人员。
本申请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申请的实施例例如能够以除了在这里图示或描述的那些以外的顺序实施。此外,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他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单元的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不必限于清楚地列出的那些步骤或单元,而是可包括没有清楚地列出的或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它步骤或单元。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非同步上行传输方法,应用于终端侧,如图1所示,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1:根据预设数据结构,构建待传输的上行数据。
预设数据结构包括:前导循环前缀(Cyclic Prefix,CP)、前导码、至少一个由数据循环前缀(数据CP)和数据组成的数据部分、以及保护间隔。具体地,预设数据结构依次包括:前导CP、在前导CP之后的前导码、位于前导码之后的至少一个数据部分、以及位于最后的保护间隔。其中,预设数据结构中数据部分的个数可根据待传输的数据包大小确定,且该预设数据结构中至少一个数据部分中每个数据前均对应一个数据CP。假设该预设数据结构包括n个数据部分,如图2所示,在前导码之后有数据CP1、数据1,...,数据CPn和数据n,以及位于数据n之后的保护间隔。
其中,预设数据结构中的前导CP和前导码用于网络设备对非同步上行传输终端的识别,以降低非同步上行传输场景下,网络设备配置的复杂度以及终端实现的复杂度。其中,该前导码可以是由网络设备分配给终端的,且网络设备分配给不同终端的前导码不同,用于非同步上行传输的前导码可以与非竞争随机接入使用的前导码相同,亦可以与非竞争随机接入使用的前导码不同。
预设数据结构中的至少一个数据部分用于携带待传输的控制信息和数据信息,其设置的个数与待传输的控制信息和数据信息的多少有关。
预设数据结构中的保护间隔用于区分不同终端的上行数据,以避免不同终端的上行数据之间的干扰。
步骤12:向网络设备发送上行数据。
当终端在空闲状态或非激活状态有较小数据需要传输给网络设备时,为节省功耗终端可通过构建预设数据结构的上行数据,并发送给网络设备,以实现终端的非同步上行传输,而无需从网络设备侧再获取TA,节省信令开销。
其中,为了降低网络设备配置复杂度,预设数据结构中前导循环前缀的时间长度、前导码的时间长度、保护间隔的时间长度之间的约束关系,满足用于初始接入定义的随机接入前导码中各部分的时间长度约束关系。具体地,该预设数据结构中,前导循环前缀、前导码和保护间隔分别与第一随机接入前导码的循环前缀、前导码序列和保护间隔的时间长度相同,即该预设数据结构中的前导循环前缀的时间长度与第一随机接入前导码的循环前缀时间长度相同,该预设数据结构中的前导码的时间长度与第一随机接入前导码的前导码序列的时间长度相同,该预设数据结构中的保护间隔的时间长度与第一随机接入前导码的保护间隔的时间长度相同。其中,上述第一随机接入前导码为用于初始接入的第一格式的随机接入前导码。
另外,为了进一步降低网络设备配置复杂度,预设数据结构中包括数据传输在内的从前导循环前缀到保护间隔的整体持续时间长度限制在某固定集合内,该固定集合为用于初始接入的随机前导码所占时域传输符号个数的集合。具体地,预设数据结构的总时间长度与第二随机接入前导码的总时间长度相同;其中,第二随机接入前导码为用于初始接入的第二格式的随机接入前导码,第二随机接入前导码的总时间长度大于第一随机接入前导码的总时间长度。如图3所示,第一随机接入前导码和第二随机接入前导码均包括:循环前缀、前导码序列和保护间隔。
具体地,预设数据结构的总时间长度为N个时域传输符号(或称为ODFM符号),其中,N为预设集合中的一个元素值,预设集合的元素值包括:2、4、6、12、14、28、42和56中的至少一个。其中,该预设集合与用于正常上行接入的符号长度相同:{2个OFDM符号、4个OFDM符号、6个OFDM符号、12个OFDM符号、14个OFDM符号、28个OFDM符号、42个OFDM符号}。或者,该预设集合仅包含上述集合中较长的符号数,如{6个OFDM符号、12个OFDM符号、14个OFDM符号、28个OFDM符号、42个OFDM符号}。又或者,在上述两种集合中增加少数选项,如56个OFDM符号。
较佳地,当数据部分为至少两个时,至少两个数据部分包括至少两个数据分组,其中,至少两个数据分组之间采用独立的信道编码。也就是说,数据部分可以分为2个或多个数据分组进行传输,且各个数据分组之间采用独立的信道编码。
其中,上述至少两个数据分组中的前k个数据分组用于传输控制信息或数据信息,至少两个数据分组中的其他数据分组用于传输数据信息,k为大于或等于1的整数。假设将n个数据部分分为两个数据分组,k=1,其中,数据部分1至数据部分m为第一数据分组,该第一数据分组用于传输控制信息或者其他数据信息;数据部分m+1至数据部分n为第二数据分组(即其他数据分组),该第二数据分组仅用于传输数据信息。值得指出的是,本发明实施例仅以分为两组数据分组为例进行说明,划分为两组以上的数据分组的实施例与上述实施例类似,故不在此赘述。
值得指出的是,其中,不同数据分组的数据循环前缀的时间长度可以不同。具体地,前k个数据分组的数据循环前缀的时间长度大于其他数据分组的数据循环前缀的时间长度。也就是说,上述第一数据分组中各个数据部分的数据循环前缀的时间长度大于第二数据分组中各个数据部分的数据循环前缀的时间长度。
以上介绍了前导循环前缀的时间长度的确定,下面本实施例将进一步介绍预设数据结构中数据循环前缀的长度的确定。其中,数据循环前缀的长度是根据预设参数确定的,上述预设参数包括:前导循环前缀的长度、保护间隔的时间长度、序列零相关配置参数和同步上行传输中循环前缀的长度中的至少一项。例如,数据循环前缀的长度可以是前导循环前缀的长度,或者,数据循环前缀的长度可以是用于初始接入的序列零相关配置(zeroCorrelationConfig)参数确定的长度Ncs,或者,数据循环前缀的长度可以是保护间隔的时间长度,或者是上述三个参数中任意组合确定的长度中的最小值,或者,数据循环前缀的长度是同步上行传输中使用的循环前缀的长度。其中,同步上行传输中使用的循环前缀的长度包括常规循环前缀和扩展循环前缀。
或者,数据循环前缀的时间长度是预定义的。
其中,以数据循环前缀的长度是用于初始接入的序列零相关配置(zeroCorrelationConfig)参数确定的长度Ncs为例进行说明,当子载波间隔为5KHz时,不同格式的前导码的Ncs取值如表1所示:
表1
在一种较佳实施例中,步骤12的步骤之前还可以包括:确定上行数据的传输位置;传输位置包括时域传输位置和频域传输位置中的至少一项。
其中,以时域传输位置为例,确定上行数据的传输位置的步骤包括:将用于初始接入的随机前导码的至少一个可能时域起始位置中的一个,确定为上行数据的时域起始位置。也就是说,上述预设数据结构的起始时间位置包含用于初始接入的前导码发送的可能时域起始位置。例如,上行数据的时域起始位置包括可以包含部分初始接入的前导码发送的可能时域起始位置,如一段连续的可能时域起始位置的前面若干个,这样终端从这部分可能时域起始位置中选择一个作为上行数据的时域起始位置。或者,上行数据的时域起始位置包括可以包含全部初始接入的前导码发送的可能时域起始位置,这样终端从全部的可能时域起始位置中选择一个作为上行数据的时域起始位置。
优选地,终端可按照初始接入的发送时间(如时域起始位置)与随机接入前导码序列格式(Preamble format)的约束关系选择预设数据结构中的前导码。也就是说,上行数据的时域起始位置与前导码的格式满足预设对应关系,预设对应关系为:初始接入时随机接入前导码的可能时域起始位置与前导码序列格式之间的关联关系。
以频域传输位置为例,确定上行数据的传输位置的步骤包括:根据前导码的频域位置,确定上行数据的频域传输位置。其中,前导码的频域位置包括:用于初始接入的随机前导码的至少部分频域传输位置。也就是说,上行数据传输的频域位置由预设数据结构中的前导码部分的频域位置决定。例如,为前导码和数据部传输配置的频域位置至少包含用于初始接入的频域位置。
或者,根据预定义的频域传输位置,确定上行数据的频域传输位置,即上行数据的频域传输位置为预定义的。
以上介绍了如何确定上行数据传输的传输位置,下面将进一步介绍如何确定上行数据的传输带宽。具体地,步骤12之前还包括:确定上行数据的传输带宽。其中,传输带宽为终端根据前导码所占带宽确定,或者,传输带宽为预定义的。也就是说,上行数据的传输带宽可以由前导码部分对应的带宽决定,或者通过预配置方式确定。例如上行数据的传输带宽与前导码部分对应的带宽相同。
优选地,步骤12包括:采用预设子载波间隔,向网络设备发送上行数据。其中,预设子载波间隔为终端根据前导码的子载波间隔确定,或者,预设子载波间隔为预定义的。也就是说,上行数据传输使用的子载波间隔可以是由前导码对应的子载波间隔决定的,或者是通过预配置方式确定的。
以预设子载波间隔为终端根据前导码的子载波间隔确定为例,终端根据前导码的子载波间隔确定所述预设子载波间隔,可以包括:
当前导码的子载波间隔大于或等于第一预设子载波间隔时,预设子载波间隔与前导码的子载波间隔相同。其中,以第一预设子载波间隔为15KHz为例,当使用第一格式传输时,前导码的子载波间隔大于或等于15KHz,其中,第一格式为格式集合{FormatA1、FormatA2、FormatA3、FormatB1、FormatB2、FormatB3、FormatB4、FormatC0、FormatC2}中的任一项。这时,上行数据传输使用的子载波间隔与前导码子载波间隔相同。
当前导码的子载波间隔小于第一预设子载波间隔时,预设子载波间隔与前导码的子载波间隔不同。其中,以第一预设子载波间隔为15KHz为例,当使用第二格式传输时,前导码的子载波间隔小于15KHz,其中,第二格式为格式集合{Format0、Format1、Format2、Format3}中的任一项。这时,上行数据传输使用的子载波间隔与前导码子载波间隔不同。
本发明实施例的非同步上行传输方法中,终端通过构建预设数据结构的上行数据,终端在空闲态或非激活态传输小数据包时,可通过该预设数据结构直接进行非同步上行传输,可以节省功耗和信令开销,且采用该预设数据结构的上行数据可降低网络设备配置复杂度和终端复杂度。此外还可通过不同上行数据间的保护间隔消除数据间干扰。
以上实施例介绍了不同场景下的非同步上行传输方法,下面将结合附图对与其对应的终端做进一步介绍。
如图4所示,本发明实施例的终端400,能实现上述实施例中根据预设数据结构,构建待传输的上行数据;向网络设备发送上行数据方法的细节,并达到相同的效果,其中,预设数据结构包括:前导循环前缀、前导码、至少一个由数据循环前缀和数据组成的数据部分、以及保护间隔。该终端400具体包括以下功能模块:
构建模块410,用于根据预设数据结构,构建待传输的上行数据;其中,预设数据结构包括:前导循环前缀、前导码、至少一个由数据循环前缀和数据组成的数据部分、以及保护间隔;
发送模块420,用于向网络设备发送上行数据。
其中,前导循环前缀、前导码和保护间隔分别与第一随机接入前导码的循环前缀、前导码序列和保护间隔的时间长度相同;其中,第一随机接入前导码为用于初始接入的第一格式的随机接入前导码;
预设数据结构的总时间长度与第二随机接入前导码的总时间长度相同;其中,第二随机接入前导码为用于初始接入的第二格式的随机接入前导码,第二随机接入前导码的总时间长度大于第一随机接入前导码的总时间长度,第一随机接入前导码和第二随机接入前导码均包括:循环前缀、前导码序列和保护间隔。
其中,预设数据结构的总时间长度为N个时域传输符号,其中,N为预设集合中的一个元素值,预设集合的元素值包括:2、4、6、12、14、28、42和56中的至少一个。
其中,当数据部分为至少两个时,至少两个数据部分包括至少两个数据分组,其中,至少两个数据分组之间采用独立的信道编码。
其中,至少两个数据分组中的前k个数据分组用于传输控制信息或数据信息,至少两个数据分组中的其他数据分组用于传输数据信息,k为大于或等于1的整数。
其中,前k个数据分组的数据循环前缀的时间长度大于其他数据分组的数据循环前缀的时间长度。
其中,数据循环前缀的长度是根据预设参数确定的,其中,预设参数包括:前导循环前缀的长度、保护间隔的时间长度、序列零相关配置参数和同步上行传输中循环前缀的长度中的至少一项,或者,数据循环前缀的时间长度是预定义的。
其中发送模块420包括:
第一发送子模块,用于采用预设子载波间隔,向网络设备发送上行数据;其中,预设子载波间隔为终端根据前导码的子载波间隔确定,或者,预设子载波间隔为预定义的。
其中,终端根据前导码的子载波间隔确定预设子载波间隔,包括:
当前导码的子载波间隔大于或等于第一预设子载波间隔时,预设子载波间隔与前导码的子载波间隔相同;
当前导码的子载波间隔小于第一预设子载波间隔时,预设子载波间隔与前导码的子载波间隔不同。
其中,终端400还包括:
第一确定模块,用于确定上行数据的传输位置;传输位置包括时域传输位置和频域传输位置中的至少一项。
其中,第一确定模块包括:
第一确定子模块,用于将用于初始接入的随机前导码的至少一个可能时域起始位置中的一个,确定为上行数据的时域起始位置。
其中,上行数据的时域起始位置与前导码的格式满足预设对应关系,预设对应关系为:初始接入时随机接入前导码的可能时域起始位置与前导码序列格式之间的关联关系。
其中,第一确定模块还包括:
第二确定子模块,用于根据前导码的频域位置,确定上行数据的频域传输位置;其中,前导码的频域位置包括:用于初始接入的随机前导码的至少部分频域传输位置。
其中,上行数据的频域传输位置为预定义的。
其中,终端400还包括:
第二确定模块,用于确定上行数据的传输带宽;传输带宽为终端根据前导码所占带宽确定,或者,传输带宽为预定义的。
值得指出的是,本发明实施例的终端,通过构建预设数据结构的上行数据,终端在空闲态或非激活态传输小数据包时,可通过该预设数据结构直接进行非同步上行传输,可以节省功耗和信令开销,且采用该预设数据结构的上行数据可降低网络设备配置复杂度和终端复杂度。此外还可通过不同上行数据间的保护间隔消除数据间干扰。
为了更好的实现上述目的,进一步地,图5为实现本发明各个实施例的一种终端的硬件结构示意图,该终端50包括但不限于:射频单元51、网络模块52、音频输出单元53、输入单元54、传感器55、显示单元56、用户输入单元57、接口单元58、存储器59、处理器510、以及电源511等部件。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图5中示出的终端结构并不构成对终端的限定,终端可以包括比图示更多或更少的部件,或者组合某些部件,或者不同的部件布置。在本发明实施例中,终端包括但不限于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掌上电脑、车载终端、可穿戴设备、以及计步器等。
其中,处理器510,用于根据预设数据结构,构建待传输的上行数据;其中,预设数据结构包括:前导循环前缀、前导码、至少一个由数据循环前缀和数据组成的数据部分、以及保护间隔。
射频单元51,用于向网络设备发送上行数据。
本发明实施例的终端通过构建预设数据结构的上行数据,终端在空闲态或费激活态传输小数据包时,可通过该预设数据结构直接进行非同步上行传输,可以节省功耗和信令开销,且采用该预设数据结构的上行数据可降低网络设备配置复杂度和终端复杂度。此外还可通过不同上行数据间的保护间隔消除数据间干扰。
应理解的是,本发明实施例中,射频单元51可用于收发信息或通话过程中,信号的接收和发送,具体的,将来自基站的下行数据接收后,给处理器510处理;另外,将上行的数据发送给基站。通常,射频单元51包括但不限于天线、至少一个放大器、收发信机、耦合器、低噪声放大器、双工器等。此外,射频单元51还可以通过无线通信***与网络和其他设备通信。
终端通过网络模块52为用户提供了无线的宽带互联网访问,如帮助用户收发电子邮件、浏览网页和访问流式媒体等。
音频输出单元53可以将射频单元51或网络模块52接收的或者在存储器59中存储的音频数据转换成音频信号并且输出为声音。而且,音频输出单元53还可以提供与终端50执行的特定功能相关的音频输出(例如,呼叫信号接收声音、消息接收声音等等)。音频输出单元53包括扬声器、蜂鸣器以及受话器等。
输入单元54用于接收音频或视频信号。输入单元54可以包括图形处理器(Graphics Processing Unit,GPU)541和麦克风542,图形处理器541对在视频捕获模式或图像捕获模式中由图像捕获装置(如摄像头)获得的静态图片或视频的图像数据进行处理。处理后的图像帧可以显示在显示单元56上。经图形处理器541处理后的图像帧可以存储在存储器59(或其它存储介质)中或者经由射频单元51或网络模块52进行发送。麦克风542可以接收声音,并且能够将这样的声音处理为音频数据。处理后的音频数据可以在电话通话模式的情况下转换为可经由射频单元51发送到移动通信基站的格式输出。
终端50还包括至少一种传感器55,比如光传感器、运动传感器以及其他传感器。具体地,光传感器包括环境光传感器及接近传感器,其中,环境光传感器可根据环境光线的明暗来调节显示面板561的亮度,接近传感器可在终端50移动到耳边时,关闭显示面板561和/或背光。作为运动传感器的一种,加速计传感器可检测各个方向上(一般为三轴)加速度的大小,静止时可检测出重力的大小及方向,可用于识别终端姿态(比如横竖屏切换、相关游戏、磁力计姿态校准)、振动识别相关功能(比如计步器、敲击)等;传感器55还可以包括指纹传感器、压力传感器、虹膜传感器、分子传感器、陀螺仪、气压计、湿度计、温度计、红外线传感器等,在此不再赘述。
显示单元56用于显示由用户输入的信息或提供给用户的信息。显示单元56可包括显示面板561,可以采用液晶显示器(Liquid Crystal Display,LCD)、有机发光二极管(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OLED)等形式来配置显示面板561。
用户输入单元57可用于接收输入的数字或字符信息,以及产生与终端的用户设置以及功能控制有关的键信号输入。具体地,用户输入单元57包括触控面板571以及其他输入设备572。触控面板571,也称为触摸屏,可收集用户在其上或附近的触摸操作(比如用户使用手指、触笔等任何适合的物体或附件在触控面板571上或在触控面板571附近的操作)。触控面板571可包括触摸检测装置和触摸控制器两个部分。其中,触摸检测装置检测用户的触摸方位,并检测触摸操作带来的信号,将信号传送给触摸控制器;触摸控制器从触摸检测装置上接收触摸信息,并将它转换成触点坐标,再送给处理器510,接收处理器510发来的命令并加以执行。此外,可以采用电阻式、电容式、红外线以及表面声波等多种类型实现触控面板571。除了触控面板571,用户输入单元57还可以包括其他输入设备572。具体地,其他输入设备572可以包括但不限于物理键盘、功能键(比如音量控制按键、开关按键等)、轨迹球、鼠标、操作杆,在此不再赘述。
进一步的,触控面板571可覆盖在显示面板561上,当触控面板571检测到在其上或附近的触摸操作后,传送给处理器510以确定触摸事件的类型,随后处理器510根据触摸事件的类型在显示面板561上提供相应的视觉输出。虽然在图5中,触控面板571与显示面板561是作为两个独立的部件来实现终端的输入和输出功能,但是在某些实施例中,可以将触控面板571与显示面板561集成而实现终端的输入和输出功能,具体此处不做限定。
接口单元58为外部装置与终端50连接的接口。例如,外部装置可以包括有线或无线头戴式耳机端口、外部电源(或电池充电器)端口、有线或无线数据端口、存储卡端口、用于连接具有识别模块的装置的端口、音频输入/输出(I/O)端口、视频I/O端口、耳机端口等等。接口单元58可以用于接收来自外部装置的输入(例如,数据信息、电力等等)并且将接收到的输入传输到终端50内的一个或多个元件或者可以用于在终端50和外部装置之间传输数据。
存储器59可用于存储软件程序以及各种数据。存储器59可主要包括存储程序区和存储数据区,其中,存储程序区可存储操作***、至少一个功能所需的应用程序(比如声音播放功能、图像播放功能等)等;存储数据区可存储根据手机的使用所创建的数据(比如音频数据、电话本等)等。此外,存储器59可以包括高速随机存取存储器,还可以包括非易失性存储器,例如至少一个磁盘存储器件、闪存器件、或其他易失性固态存储器件。
处理器510是终端的控制中心,利用各种接口和线路连接整个终端的各个部分,通过运行或执行存储在存储器59内的软件程序和/或模块,以及调用存储在存储器59内的数据,执行终端的各种功能和处理数据,从而对终端进行整体监控。处理器510可包括一个或多个处理单元;优选的,处理器510可集成应用处理器和调制解调处理器,其中,应用处理器主要处理操作***、用户界面和应用程序等,调制解调处理器主要处理无线通信。可以理解的是,上述调制解调处理器也可以不集成到处理器510中。
终端50还可以包括给各个部件供电的电源511(比如电池),优选的,电源511可以通过电源管理***与处理器510逻辑相连,从而通过电源管理***实现管理充电、放电、以及功耗管理等功能。
另外,终端50包括一些未示出的功能模块,在此不再赘述。
优选的,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终端,包括处理器510,存储器59,存储在存储器59上并可在所述处理器510上运行的计算机程序,该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510执行时实现上述非同步上行传输方法实施例的各个过程,且能达到相同的技术效果,为避免重复,这里不再赘述。其中,终端可以是无线终端也可以是有线终端,无线终端可以是指向用户提供语音和/或其他业务数据连通性的设备,具有无线连接功能的手持式设备、或连接到无线调制解调器的其他处理设备。无线终端可以经无线接入网(Radio Access Network,简称RAN)与一个或多个核心网进行通信,无线终端可以是移动终端,如移动电话(或称为“蜂窝”电话)和具有移动终端的计算机,例如,可以是便携式、袖珍式、手持式、计算机内置的或者车载的移动装置,它们与无线接入网交换语言和/或数据。例如,个人通信业务(PersonalCommunication Service,简称PCS)电话、无绳电话、会话发起协议(Session InitiationProtocol,简称SIP)话机、无线本地环路(Wireless Local Loop,简称WLL)站、个人数字助理(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简称PDA)等设备。无线终端也可以称为***、订户单元(Subscriber Unit)、订户站(Subscriber Station),移动站(Mobile Station)、移动台(Mobile)、远程站(Remote Station)、远程终端(Remote Terminal)、接入终端(AccessTerminal)、用户终端(User Terminal)、用户代理(User Agent)、用户设备(User Deviceor User Equipment),在此不作限定。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该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上述非同步上行传输方法实施例的各个过程,且能达到相同的技术效果,为避免重复,这里不再赘述。其中,所述的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如只读存储器(Read-Only Memory,简称ROM)、随机存取存储器(Random AccessMemory,简称RAM)、磁碟或者光盘等。
以上实施例从终端侧介绍了本发明的非同步上行传输方法,下面本实施例将结合附图对网络设备侧的非同步上行传输方法做进一步介绍。
如图6所示,本发明实施例的非同步上行传输方法,应用于网络设备,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61:从终端侧接收满足预设数据结构的上行数据。
其中,预设数据结构包括:前导循环前缀、前导码、至少一个由数据循环前缀和数据组成的数据部分、以及保护间隔。具体地,预设数据结构依次包括:前导CP、在前导CP之后的前导码、位于前导码之后的至少一个数据部分、以及位于最后的保护间隔。其中,预设数据结构中的前导CP和前导码用于网络设备对非同步上行传输终端的识别,以降低非同步上行传输场景下,网络设备配置的复杂度以及终端实现的复杂度。预设数据结构中的至少一个数据部分用于携带待传输的控制信息和数据信息。预设数据结构中的保护间隔用于区分不同终端的上行数据,以避免不同终端的上行数据之间的干扰。
其中,为了降低网络设备配置复杂度,预设数据结构中前导循环前缀的时间长度、前导码的时间长度、保护间隔的时间长度之间的约束关系,满足用于初始接入定义的随机接入前导码中各部分的时间长度约束关系。具体地,前导循环前缀、前导码和保护间隔分别与第一随机接入前导码的循环前缀、前导码序列和保护间隔的时间长度相同;其中,第一随机接入前导码为用于初始接入的第一格式的随机接入前导码。此外,为了进一步降低网络设备配置复杂度,预设数据结构的总时间长度与第二随机接入前导码的总时间长度相同;其中,第二随机接入前导码为用于初始接入的第二格式的随机接入前导码,第二随机接入前导码的总时间长度大于第一随机接入前导码的总时间长度,第一随机接入前导码和第二随机接入前导码均包括:循环前缀、前导码序列和保护间隔。
其中,预设数据结构的总时间长度为N个时域传输符号,其中,N为预设集合中的一个元素值,预设集合的元素值包括:2、4、6、12、14、28、42和56中的至少一个。其中,该预设集合与用于正常上行接入的符号长度相同:{2个OFDM符号、4个OFDM符号、6个OFDM符号、12个OFDM符号、14个OFDM符号、28个OFDM符号、42个OFDM符号}。或者,该预设集合仅包含上述集合中较长的符号数,如{6个OFDM符号、12个OFDM符号、14个OFDM符号、28个OFDM符号、42个OFDM符号}。又或者,在上述两种集合中增加少数选项,如56个OFDM符号。
其中,数据部分可以分为2个或多个数据分组进行传输,且各个数据分组之间采用独立的信道编码。具体地,当数据部分为至少两个时,至少两个数据部分包括至少两个数据分组,其中,至少两个数据分组之间采用独立的信道编码。
其中,至少两个数据分组中的前k个数据分组用于传输控制信息或数据信息,至少两个数据分组中的其他数据分组用于传输数据信息,k为大于或等于1的整数。假设将n个数据部分分为两个数据分组,其中,数据部分1至数据部分k为第一数据分组,该第一数据分组用于传输控制信息或者其他数据信息;数据部分k+1至数据部分n为第二数据分组(即其他数据分组),该第二数据分组仅用于传输数据信息。
其中,前k个数据分组的数据循环前缀的时间长度大于其他数据分组的数据循环前缀的时间长度。即用于传输控制信息或数据信息的数据分组中的数据部分所使用的数据循环前缀的时间长度,大于仅用于传输数据信息的数据分组中的数据部分所使用的数据循环前缀的时间长度。
其中,数据循环前缀的长度是根据预设参数确定的,其中,预设参数包括:前导循环前缀的长度、保护间隔的时间长度、序列零相关配置参数和同步上行传输中循环前缀的长度中的至少一项,或者,数据循环前缀的时间长度是预定义的。例如,数据循环前缀的长度可以是前导循环前缀的长度,或者,数据循环前缀的长度可以是用于初始接入的序列零相关配置(zeroCorrelationConfig)参数确定的长度Ncs,或者,数据循环前缀的长度可以是保护间隔的时间长度,或者是上述三个参数中任意组合确定的长度中的最小值,或者,数据循环前缀的长度是同步上行传输中使用的循环前缀的长度。其中,同步上行传输中使用的循环前缀的长度包括常规循环前缀和扩展循环前缀。
在一种优选实施例中,步骤61包括:接收终端采用预设子载波间隔发送的上行数据;其中,预设子载波间隔是根据前导码的子载波间隔确定的,或者,预设子载波间隔为预定义的。其中,当预设子载波间隔为根据前导码的子载波间隔确定的时,具体包括:当前导码的子载波间隔大于或等于第一预设子载波间隔时,预设子载波间隔与前导码的子载波间隔相同;当前导码的子载波间隔小于第一预设子载波间隔时,预设子载波间隔与前导码的子载波间隔不同。以第一预设子载波间隔为15KHz为例,当使用第一格式传输时,前导码的子载波间隔大于或等于15KHz,其中,第一格式为格式集合{FormatA1、FormatA2、FormatA3、FormatB1、FormatB2、FormatB3、FormatB4、FormatC0、FormatC2}中的任一项。这时,上行数据传输使用的子载波间隔与前导码子载波间隔相同。当使用第二格式传输时,前导码的子载波间隔小于15KHz,其中,第二格式为格式集合{Format0、Format1、Format2、Format3}中的任一项。这时,上行数据传输使用的子载波间隔与前导码子载波间隔不同。
其中,上行数据的时域起始位置为:用于初始接入的随机前导码的至少一个可能时域起始位置中的一个。也就是说,上述预设数据结构的起始时间位置包含用于初始接入的前导码发送的可能时域起始位置。例如,上行数据的时域起始位置包括可以包含部分初始接入的前导码发送的可能时域起始位置,如一段连续的可能时域起始位置的前面若干个,这样终端从这部分可能时域起始位置中选择一个作为上行数据的时域起始位置。或者,上行数据的时域起始位置包括可以包含全部初始接入的前导码发送的可能时域起始位置,这样终端从全部的可能时域起始位置中选择一个作为上行数据的时域起始位置。
其中,终端可按照初始接入的发送时间(如时域起始位置)与随机接入前导码序列格式(Preamble format)的约束关系选择预设数据结构中的前导码。即,上行数据的时域起始位置与前导码的格式满足预设对应关系,预设对应关系为:初始接入时随机接入前导码的可能时域起始位置与前导码序列格式之间的关联关系。
其中,上行数据的频域传输位置是根据前导码的频域位置确定的;其中,前导码的频域位置包括:用于初始接入的随机前导码的至少部分频域传输位置。也就是说,上行数据传输的频域位置由预设数据结构中的前导码部分的频域位置决定。例如,为前导码和数据部传输配置的频域位置至少包含用于初始接入的频域位置。
或者,上行数据的频域传输位置为预定义的。
其中,上行数据的传输带宽是根据前导码所占带宽确定,或者,传输带宽为预定义的。也就是说,上行数据的传输带宽可以由前导码部分对应的带宽决定,或者通过预配置方式确定。例如上行数据的传输带宽与前导码部分对应的带宽相同。
本发明实施例的非同步上行传输方法中,网络设备接收终端在空闲态或非激活态传输小数据包时,发送的满足预设数据结构的上行数据,可以节省功耗和信令开销,且采用该预设数据结构的上行数据可降低网络设备配置复杂度和终端复杂度。此外还可通过不同上行数据间的保护间隔消除数据间干扰。
以上实施例分别详细介绍了不同场景下的非同步上行传输方法,下面本实施例将结合附图对其对应的网络设备做进一步介绍。
如图7所示,本发明实施例的网络设备700,能实现上述实施例中从终端侧接收满足预设数据结构的上行数据方法的细节,并达到相同的效果,其中,所述预设数据结构包括:前导循环前缀、前导码、至少一个由数据循环前缀和数据组成的数据部分、以及保护间隔。该网络设备700具体包括以下功能模块:
接收模块710,用于从终端侧接收满足预设数据结构的上行数据;其中,预设数据结构包括:前导循环前缀、前导码、至少一个由数据循环前缀和数据组成的数据部分、以及保护间隔。
其中,前导循环前缀、前导码和保护间隔分别与第一随机接入前导码的循环前缀、前导码序列和保护间隔的时间长度相同;其中,第一随机接入前导码为用于初始接入的第一格式的随机接入前导码;
预设数据结构的总时间长度与第二随机接入前导码的总时间长度相同;其中,第二随机接入前导码为用于初始接入的第二格式的随机接入前导码,第二随机接入前导码的总时间长度大于第一随机接入前导码的总时间长度,第一随机接入前导码和第二随机接入前导码均包括:循环前缀、前导码序列和保护间隔。
其中,预设数据结构的总时间长度为N个时域传输符号,其中,N为预设集合中的一个元素值,预设集合的元素值包括:2、4、6、12、14、28、42和56中的至少一个。
其中,当数据部分为至少两个时,至少两个数据部分包括至少两个数据分组,其中,至少两个数据分组之间采用独立的信道编码。
其中,至少两个数据分组中的前k个数据分组用于传输控制信息或数据信息,至少两个数据分组中的其他数据分组用于传输数据信息,k为大于或等于1的整数。
其中,前k个数据分组的数据循环前缀的时间长度大于其他数据分组的数据循环前缀的时间长度。
其中,数据循环前缀的长度是根据预设参数确定的,其中,预设参数包括:前导循环前缀的长度、保护间隔的时间长度、序列零相关配置参数和同步上行传输中循环前缀的长度中的至少一项,或者,数据循环前缀的时间长度是预定义的。
其中,接收模块720包括:
第一接收子模块,用于接收终端采用预设子载波间隔发送的上行数据;其中,预设子载波间隔是根据前导码的子载波间隔确定的,或者,预设子载波间隔为预定义的。
其中,预设子载波间隔是根据前导码的子载波间隔确定的,具体地:
当前导码的子载波间隔大于或等于第一预设子载波间隔时,预设子载波间隔与前导码的子载波间隔相同;
当前导码的子载波间隔小于第一预设子载波间隔时,预设子载波间隔与前导码的子载波间隔不同。
其中,上行数据的时域起始位置为:用于初始接入的随机前导码的至少一个可能时域起始位置中的一个。
其中,上行数据的时域起始位置与前导码的格式满足预设对应关系,预设对应关系为:初始接入时随机接入前导码的可能时域起始位置与前导码序列格式之间的关联关系。
其中,上行数据的频域传输位置是根据前导码的频域位置确定的;其中,前导码的频域位置包括:用于初始接入的随机前导码的至少部分频域传输位置。
其中,上行数据的频域传输位置为预定义的。
其中,上行数据的传输带宽是根据前导码所占带宽确定,或者,传输带宽为预定义的。
值得指出的是,本发明实施例的网络设备,接收终端在空闲态或非激活态传输小数据包时,发送的满足预设数据结构的上行数据,可以节省功耗和信令开销,且采用该预设数据结构的上行数据可降低网络设备配置复杂度和终端复杂度。此外还可通过不同上行数据间的保护间隔消除数据间干扰。
需要说明的是,应理解以上网络设备和终端的各个模块的划分仅仅是一种逻辑功能的划分,实际实现时可以全部或部分集成到一个物理实体上,也可以物理上分开。且这些模块可以全部以软件通过处理元件调用的形式实现;也可以全部以硬件的形式实现;还可以部分模块通过处理元件调用软件的形式实现,部分模块通过硬件的形式实现。例如,确定模块可以为单独设立的处理元件,也可以集成在上述装置的某一个芯片中实现,此外,也可以以程序代码的形式存储于上述装置的存储器中,由上述装置的某一个处理元件调用并执行以上确定模块的功能。其它模块的实现与之类似。此外这些模块全部或部分可以集成在一起,也可以独立实现。这里所述的处理元件可以是一种集成电路,具有信号的处理能力。在实现过程中,上述方法的各步骤或以上各个模块可以通过处理器元件中的硬件的集成逻辑电路或者软件形式的指令完成。
例如,以上这些模块可以是被配置成实施以上方法的一个或多个集成电路,例如:一个或多个特定集成电路(Application 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简称ASIC),或,一个或多个微处理器(digital signal processor,简称DSP),或,一个或者多个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ield Programmable Gate Array,简称FPGA)等。再如,当以上某个模块通过处理元件调度程序代码的形式实现时,该处理元件可以是通用处理器,例如中央处理器(Central Processing Unit,简称CPU)或其它可以调用程序代码的处理器。再如,这些模块可以集成在一起,以片上***(system-on-a-chip,简称SOC)的形式实现。
为了更好的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网络设备,该网络设备包括处理器、存储器以及存储于存储器上并可在处理器上运行的计算机程序,处理器执行计算机程序时实现如上所述的非同步上行传输方法中的步骤。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该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上所述的非同步上行传输方法的步骤。
具体地,本发明的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网络设备。如图8所示,该网络设备800包括:天线81、射频装置82、基带装置83。天线81与射频装置82连接。在上行方向上,射频装置82通过天线81接收信息,将接收的信息发送给基带装置83进行处理。在下行方向上,基带装置83对要发送的信息进行处理,并发送给射频装置82,射频装置82对收到的信息进行处理后经过天线81发送出去。
上述频带处理装置可以位于基带装置83中,以上实施例中网络设备执行的方法可以在基带装置83中实现,该基带装置83包括处理器84和存储器85。
基带装置83例如可以包括至少一个基带板,该基带板上设置有多个芯片,如图8所示,其中一个芯片例如为处理器84,与存储器85连接,以调用存储器85中的程序,执行以上方法实施例中所示的网络设备操作。
该基带装置83还可以包括网络接口86,用于与射频装置82交互信息,该接口例如为通用公共无线接口(common public radio interface,简称CPRI)。
这里的处理器可以是一个处理器,也可以是多个处理元件的统称,例如,该处理器可以是CPU,也可以是ASIC,或者是被配置成实施以上网络设备所执行方法的一个或多个集成电路,例如:一个或多个微处理器DSP,或,一个或者多个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PGA等。存储元件可以是一个存储器,也可以是多个存储元件的统称。
存储器85可以是易失性存储器或非易失性存储器,或可包括易失性和非易失性存储器两者。其中,非易失性存储器可以是只读存储器(Read-Only Memory,简称ROM)、可编程只读存储器(Programmable ROM,简称PROM)、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rasable PROM,简称EPROM)、电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lectrically EPROM,简称EEPROM)或闪存。易失性存储器可以是随机存取存储器(Random Access Memory,简称RAM),其用作外部高速缓存。通过示例性但不是限制性说明,许多形式的RAM可用,例如静态随机存取存储器(StaticRAM,简称SRAM)、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Dynamic RAM,简称DRAM)、同步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Synchronous DRAM,简称SDRAM)、双倍数据速率同步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Double DataRate SDRAM,简称DDRSDRAM)、增强型同步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Enhanced SDRAM,简称ESDRAM)、同步连接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Synchlink DRAM,简称SLDRAM)和直接内存总线随机存取存储器(Direct Rambus RAM,简称DRRAM)。本申请描述的存储器85旨在包括但不限于这些和任意其它适合类型的存储器。
具体地,本发明实施例的网络设备还包括:存储在存储器85上并可在处理器84上运行的计算机程序,处理器84调用存储器85中的计算机程序执行图7所示各模块执行的方法。
具体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84调用时可用于执行:从终端侧接收满足预设数据结构的上行数据;其中,预设数据结构包括:前导循环前缀、前导码、至少一个由数据循环前缀和数据组成的数据部分、以及保护间隔。
其中,前导循环前缀、前导码和保护间隔分别与第一随机接入前导码的循环前缀、前导码序列和保护间隔的时间长度相同;其中,第一随机接入前导码为用于初始接入的第一格式的随机接入前导码;
预设数据结构的总时间长度与第二随机接入前导码的总时间长度相同;其中,第二随机接入前导码为用于初始接入的第二格式的随机接入前导码,第二随机接入前导码的总时间长度大于第一随机接入前导码的总时间长度,第一随机接入前导码和第二随机接入前导码均包括:循环前缀、前导码序列和保护间隔。
其中,预设数据结构的总时间长度为N个时域传输符号,其中,N为预设集合中的一个元素值,预设集合的元素值包括:2、4、6、12、14、28、42和56中的至少一个。
其中,当数据部分为至少两个时,至少两个数据部分包括至少两个数据分组,其中,至少两个数据分组之间采用独立的信道编码。
其中,至少两个数据分组中的前k个数据分组用于传输控制信息或数据信息,至少两个数据分组中的其他数据分组用于传输数据信息,k为大于或等于1的整数。
其中,前k个数据分组的数据循环前缀的时间长度大于其他数据分组的数据循环前缀的时间长度。
其中,数据循环前缀的长度是根据预设参数确定的,其中,预设参数包括:前导循环前缀的长度、保护间隔的时间长度、序列零相关配置参数和同步上行传输中循环前缀的长度中的至少一项,或者,数据循环前缀的时间长度是预定义的。
具体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84调用时可用于执行:接收终端采用预设子载波间隔发送的上行数据;其中,预设子载波间隔是根据前导码的子载波间隔确定的,或者,预设子载波间隔为预定义的。
其中,预设子载波间隔是根据前导码的子载波间隔确定的,具体地:
当前导码的子载波间隔大于或等于第一预设子载波间隔时,预设子载波间隔与前导码的子载波间隔相同;
当前导码的子载波间隔小于第一预设子载波间隔时,预设子载波间隔与前导码的子载波间隔不同。
其中,上行数据的时域起始位置为:用于初始接入的随机前导码的至少一个可能时域起始位置中的一个。
其中,上行数据的时域起始位置与前导码的格式满足预设对应关系,预设对应关系为:初始接入时随机接入前导码的可能时域起始位置与前导码序列格式之间的关联关系。
其中,上行数据的频域传输位置是根据前导码的频域位置确定的;其中,前导码的频域位置包括:用于初始接入的随机前导码的至少部分频域传输位置。
其中,上行数据的频域传输位置为预定义的。
其中,上行数据的传输带宽是根据前导码所占带宽确定,或者,传输带宽为预定义的。
其中,网络设备可以是全球移动通讯(Global System of Mobilecommunication,简称GSM)或码分多址(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简称CDMA)中的基站(Base Transceiver Station,简称BTS),也可以是宽带码分多址(Wideband CodeDivision Multiple Access,简称WCDMA)中的基站(NodeB,简称NB),还可以是LTE中的演进型基站(Evolutional Node B,简称eNB或eNodeB),或者中继站或接入点,或者未来5G网络中的基站等,在此并不限定。
本发明实施例中的网络设备,接收终端在空闲态或非激活态传输小数据包时,发送的满足预设数据结构的上行数据,可以节省功耗和信令开销,且采用该预设数据结构的上行数据可降低网络设备配置复杂度和终端复杂度。此外还可通过不同上行数据间的保护间隔消除数据间干扰。
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意识到,结合本文中所公开的实施例描述的各示例的单元及算法步骤,能够以电子硬件、或者计算机软件和电子硬件的结合来实现。这些功能究竟以硬件还是软件方式来执行,取决于技术方案的特定应用和设计约束条件。专业技术人员可以对每个特定的应用来使用不同方法来实现所描述的功能,但是这种实现不应认为超出本发明的范围。
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清楚地了解到,为描述的方便和简洁,上述描述的***、装置和单元的具体工作过程,可以参考前述方法实施例中的对应过程,在此不再赘述。
在本申请所提供的实施例中,应该理解到,所揭露的装置和方法,可以通过其它的方式实现。例如,以上所描述的装置实施例仅仅是示意性的,例如,所述单元的划分,仅仅为一种逻辑功能划分,实际实现时可以有另外的划分方式,例如多个单元或组件可以结合或者可以集成到另一个***,或一些特征可以忽略,或不执行。另一点,所显示或讨论的相互之间的耦合或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通过一些接口,装置或单元的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电性,机械或其它的形式。
所述作为分离部件说明的单元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上分开的,作为单元显示的部件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单元,即可以位于一个地方,或者也可以分布到多个网络单元上。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选择其中的部分或者全部单元来实现本实施例方案的目的。
另外,在本发明各个实施例中的各功能单元可以集成在一个处理单元中,也可以是各个单元单独物理存在,也可以两个或两个以上单元集成在一个单元中。
所述功能如果以软件功能单元的形式实现并作为独立的产品销售或使用时,可以存储在一个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中。基于这样的理解,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本质上或者说对现有技术做出贡献的部分或者该技术方案的部分可以以软件产品的形式体现出来,该计算机软件产品存储在一个存储介质中,包括若干指令用以使得一台计算机设备(可以是个人计算机,服务器,或者网络设备等)执行本发明各个实施例所述方法的全部或部分步骤。而前述的存储介质包括:U盘、移动硬盘、ROM、RAM、磁碟或者光盘等各种可以存储程序代码的介质。
此外,需要指出的是,在本发明的装置和方法中,显然,各部件或各步骤是可以分解和/或重新组合的。这些分解和/或重新组合应视为本发明的等效方案。并且,执行上述系列处理的步骤可以自然地按照说明的顺序按时间顺序执行,但是并不需要一定按照时间顺序执行,某些步骤可以并行或彼此独立地执行。对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能够理解本发明的方法和装置的全部或者任何步骤或者部件,可以在任何计算装置(包括处理器、存储介质等)或者计算装置的网络中,以硬件、固件、软件或者它们的组合加以实现,这是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阅读了本发明的说明的情况下运用他们的基本编程技能就能实现的。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还可以通过在任何计算装置上运行一个程序或者一组程序来实现。所述计算装置可以是公知的通用装置。因此,本发明的目的也可以仅仅通过提供包含实现所述方法或者装置的程序代码的程序产品来实现。也就是说,这样的程序产品也构成本发明,并且存储有这样的程序产品的存储介质也构成本发明。显然,所述存储介质可以是任何公知的存储介质或者将来所开发出来的任何存储介质。还需要指出的是,在本发明的装置和方法中,显然,各部件或各步骤是可以分解和/或重新组合的。这些分解和/或重新组合应视为本发明的等效方案。并且,执行上述系列处理的步骤可以自然地按照说明的顺序按时间顺序执行,但是并不需要一定按照时间顺序执行。某些步骤可以并行或彼此独立地执行。
以上所述的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所述的原理前提下还可以作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

Claims (21)

1.一种非同步上行传输方法,应用于终端侧,其特征在于,包括:
根据预设数据结构,构建待传输的上行数据;其中,所述预设数据结构包括:前导循环前缀、前导码、至少一个由数据循环前缀和数据组成的数据部分、以及保护间隔;
向网络设备发送所述上行数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非同步上行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前导循环前缀、所述前导码和所述保护间隔分别与第一随机接入前导码的循环前缀、前导码序列和保护间隔的时间长度相同;其中,所述第一随机接入前导码为用于初始接入的第一格式的随机接入前导码;
所述预设数据结构的总时间长度与第二随机接入前导码的总时间长度相同;其中,所述第二随机接入前导码为用于初始接入的第二格式的随机接入前导码,所述第二随机接入前导码的总时间长度大于所述第一随机接入前导码的总时间长度,所述第一随机接入前导码和所述第二随机接入前导码均包括:循环前缀、前导码序列和保护间隔。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非同步上行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预设数据结构的总时间长度为N个时域传输符号,其中,N为预设集合中的一个元素值,所述预设集合的元素值包括:2、4、6、12、14、28、42和56中的至少一个。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非同步上行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当所述数据部分为至少两个时,至少两个数据部分包括至少两个数据分组,其中,所述至少两个数据分组之间采用独立的信道编码。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非同步上行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两个数据分组中的前k个数据分组用于传输控制信息或数据信息,所述至少两个数据分组中的其他数据分组用于传输数据信息,k为大于或等于1的整数。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非同步上行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前k个数据分组的数据循环前缀的时间长度大于所述其他数据分组的数据循环前缀的时间长度。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非同步上行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数据循环前缀的长度是根据所述预设参数确定的,其中,所述预设参数包括:前导循环前缀的长度、保护间隔的时间长度、序列零相关配置参数和同步上行传输中循环前缀的长度中的至少一项,或者,所述数据循环前缀的时间长度是预定义的。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非同步上行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向网络设备发送所述上行数据的步骤,包括:
采用预设子载波间隔,向所述网络设备发送所述上行数据;其中,所述预设子载波间隔为所述终端根据所述前导码的子载波间隔确定,或者,所述预设子载波间隔为预定义的。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非同步上行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终端根据所述前导码的子载波间隔确定所述预设子载波间隔,包括:
当所述前导码的子载波间隔大于或等于第一预设子载波间隔时,所述预设子载波间隔与所述前导码的子载波间隔相同;
当所述前导码的子载波间隔小于所述第一预设子载波间隔时,所述预设子载波间隔与所述前导码的子载波间隔不同。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非同步上行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向网络设备发送所述上行数据的步骤之前,还包括:
确定所述上行数据的传输位置;所述传输位置包括时域传输位置和频域传输位置中的至少一项。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非同步上行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确定所述上行数据的传输位置的步骤,包括:
将用于初始接入的随机前导码的至少一个可能时域起始位置中的一个,确定为所述上行数据的时域起始位置。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非同步上行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上行数据的时域起始位置与所述前导码的格式满足预设对应关系,所述预设对应关系为:初始接入时随机接入前导码的可能时域起始位置与前导码序列格式之间的关联关系。
13.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非同步上行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确定所述上行数据的传输位置的步骤,包括:
根据所述前导码的频域位置,确定所述上行数据的频域传输位置;其中,所述前导码的频域位置包括:用于初始接入的随机前导码的至少部分频域传输位置。
14.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非同步上行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上行数据的频域传输位置为预定义的。
1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非同步上行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向网络设备发送所述上行数据的步骤之前,还包括:
确定所述上行数据的传输带宽;所述传输带宽为所述终端根据所述前导码所占带宽确定,或者,所述传输带宽为预定义的。
16.一种终端,其特征在于,包括:
构建模块,用于根据预设数据结构,构建待传输的上行数据;其中,所述预设数据结构包括:前导循环前缀、前导码、至少一个由数据循环前缀和数据组成的数据部分、以及保护间隔;
发送模块,用于向网络设备发送所述上行数据。
17.一种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终端包括处理器、存储器以及存储于所述存储器上并可在所述处理器上运行的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被所述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权利要求1至15中任一项所述的非同步上行传输方法的步骤。
18.一种非同步上行传输方法,应用于网络设备侧,其特征在于,包括:
从终端侧接收满足预设数据结构的上行数据;其中,所述预设数据结构包括:前导循环前缀、前导码、至少一个由数据循环前缀和数据组成的数据部分、以及保护间隔。
19.一种网络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接收模块,用于从终端侧接收满足预设数据结构的上行数据;其中,所述预设数据结构包括:前导循环前缀、前导码、至少一个由数据循环前缀和数据组成的数据部分、以及保护间隔。
20.一种网络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网络设备包括处理器、存储器以及存储于所述存储器上并可在所述处理器上运行的计算机程序,所述处理器执行所述计算机程序时实现如权利要求18所述的非同步上行传输方法的步骤。
21.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权利要求1至15或18中任一项所述的非同步上行传输方法的步骤。
CN201810297586.0A 2018-03-30 2018-03-30 非同步上行传输方法、终端及网络设备 Active CN110324809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1625111.8A CN114189839A (zh) 2018-03-30 2018-03-30 非同步上行传输方法、终端及网络设备
CN201810297586.0A CN110324809B (zh) 2018-03-30 2018-03-30 非同步上行传输方法、终端及网络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0297586.0A CN110324809B (zh) 2018-03-30 2018-03-30 非同步上行传输方法、终端及网络设备

Related Child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1625111.8A Division CN114189839A (zh) 2018-03-30 2018-03-30 非同步上行传输方法、终端及网络设备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324809A true CN110324809A (zh) 2019-10-11
CN110324809B CN110324809B (zh) 2021-11-23

Family

ID=68112489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1625111.8A Pending CN114189839A (zh) 2018-03-30 2018-03-30 非同步上行传输方法、终端及网络设备
CN201810297586.0A Active CN110324809B (zh) 2018-03-30 2018-03-30 非同步上行传输方法、终端及网络设备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1625111.8A Pending CN114189839A (zh) 2018-03-30 2018-03-30 非同步上行传输方法、终端及网络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2) CN114189839A (zh)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1134367A1 (zh) * 2019-12-30 2021-07-08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通信方法及装置
WO2021147029A1 (en) * 2020-01-22 2021-07-29 Nec Corporation Method, device and computer storage medium of communication
WO2021159403A1 (zh) * 2020-02-13 2021-08-19 北京小米移动软件有限公司 数据传输的处理方法、装置及存储介质
WO2022147716A1 (zh) * 2021-01-07 2022-07-14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数据传输方法、装置、通信设备和存储介质
CN115918176A (zh) * 2020-09-28 2023-04-04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数据传输方法、装置、终端设备和存储介质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389123A (zh) * 2007-09-12 2009-03-18 大唐移动通信设备有限公司 发送调度请求的方法、模块及***
CN102055705A (zh) * 2009-11-10 2011-05-11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终端的上行同步方法及***
WO2015061045A1 (en) * 2013-10-25 2015-04-30 Qualcomm Incorporated Scheduling request without random access procedure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389123A (zh) * 2007-09-12 2009-03-18 大唐移动通信设备有限公司 发送调度请求的方法、模块及***
CN102055705A (zh) * 2009-11-10 2011-05-11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终端的上行同步方法及***
WO2015061045A1 (en) * 2013-10-25 2015-04-30 Qualcomm Incorporated Scheduling request without random access procedure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1134367A1 (zh) * 2019-12-30 2021-07-08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通信方法及装置
WO2021147029A1 (en) * 2020-01-22 2021-07-29 Nec Corporation Method, device and computer storage medium of communication
WO2021159403A1 (zh) * 2020-02-13 2021-08-19 北京小米移动软件有限公司 数据传输的处理方法、装置及存储介质
CN113545162A (zh) * 2020-02-13 2021-10-22 北京小米移动软件有限公司 数据传输的处理方法、装置及存储介质
CN115918176A (zh) * 2020-09-28 2023-04-04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数据传输方法、装置、终端设备和存储介质
WO2022147716A1 (zh) * 2021-01-07 2022-07-14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数据传输方法、装置、通信设备和存储介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189839A (zh) 2022-03-15
CN110324809B (zh) 2021-11-2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699084A (zh) 非授权频段下的信息传输方法、终端及网络设备
CN110324809A (zh) 非同步上行传输方法、终端及网络设备
CN109660324A (zh) 解调参考信号传输方法、网络设备及终端
CN110505040A (zh) 信息传输方法、终端及网络设备
CN110299978A (zh) 信息传输方法、终端及网络设备
CN110324069A (zh) 波束失败处理方法、终端及网络设备
JP7072061B2 (ja) 非対称スペクトラムのbwp切り替え方法、端末およびネットワーク機器
CN110351850A (zh) 信道传输方法、终端及网络设备
CN110049539A (zh) 上行功率控制参数配置方法、终端及网络设备
CN110167151A (zh) 信息检测方法、传输方法、终端及网络设备
CN110474744A (zh) 一种传输资源指示方法、网络设备及终端
JP7124204B2 (ja) 決定方法、端末及びネットワーク機器
CN110167128A (zh) 信息检测方法、传输方法、终端及网络设备
CN110474745A (zh) 一种准共址配置方法、终端及网络设备
CN109699078A (zh) 非授权频段下的信息传输方法、网络设备及终端
CN110324890A (zh) 部分带宽激活定时器的控制方法及终端
CN110035556A (zh) 通信业务过程冲突的处理方法及终端
CN109788546A (zh) 一种定时提前信息的传输方法、网络设备及终端
CN110167107A (zh) 信息传输方法、网络设备及终端
CN110278574A (zh) 测量方法、测量配置方法、终端及网络设备
CN110392374A (zh) 波束失败检测方法、信息配置方法、终端及网络设备
CN110300444A (zh) 信息传输方法、终端及网络设备
CN110266626A (zh) 相位跟踪参考信号ptrs的传输方法、终端及网络设备
JP2022527793A (ja) ランダムアクセスプロセスの情報伝送方法及び端末
CN110392427A (zh) 通信流程处理方法及终端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