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319547A - 空调器及其控制方法、运行控制装置及存储介质 - Google Patents

空调器及其控制方法、运行控制装置及存储介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319547A
CN110319547A CN201910733645.9A CN201910733645A CN110319547A CN 110319547 A CN110319547 A CN 110319547A CN 201910733645 A CN201910733645 A CN 201910733645A CN 110319547 A CN110319547 A CN 11031954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air conditioner
mode
calm sense
relieve hea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0733645.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0319547B (zh
Inventor
何健
刘奇伟
翟富兴
易正清
袁紫琪
郭绍胜
姬安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dea Group Co Ltd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Midea Group Co Ltd
Guangdong Midea Refrigeration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dea Group Co Ltd, Guangdong Midea Refrigeration Equi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Midea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10733645.9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0319547B/zh
Publication of CN11031954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31954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031954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31954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007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 F24F1/0011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characterised by air outle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62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type of control or by internal processing, e.g. using fuzzy logic, adaptive control or estimation of values
    • F24F11/63Electronic processing
    • F24F11/64Electronic processing using pre-stored data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62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type of control or by internal processing, e.g. using fuzzy logic, adaptive control or estimation of values
    • F24F11/63Electronic processing
    • F24F11/65Electronic processing for selecting an operating mod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70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 F24F11/72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for controlling the supply of treated air, e.g. its pressure
    • F24F11/79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for controlling the supply of treated air, e.g. its pressure for controlling the direction of the supplied air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0Details common to, or for 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or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8Air-flow control members, e.g. louvres, grilles, flaps or guide plates
    • F24F13/10Air-flow control members, e.g. louvres, grilles, flaps or guide plates movable, e.g. dampers
    • F24F13/14Air-flow control members, e.g. louvres, grilles, flaps or guide plates movable, e.g. dampers built up of tilting members, e.g. louvre
    • F24F13/1426Air-flow control members, e.g. louvres, grilles, flaps or guide plates movable, e.g. dampers built up of tilting members, e.g. louvre characterised by actuating mea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2110/00Control inputs relating to air properties
    • F24F2110/10Temperature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B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BUILDINGS, e.g. HOUSING, HOUSE APPLIANCES OR RELATED END-USER APPLICATIONS
    • Y02B30/00Energy efficient heating, ventilation or air conditioning [HVAC]
    • Y02B30/70Efficient control or regulation technologies, e.g. for control of refrigerant flow, motor or heating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Fuzzy Systems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Air Conditioning Control Devic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空调器及其控制方法、运行控制装置及存储介质,空调器包括:运行控制装置;温度检测装置,其与运行控制装置电连接,温度检测装置配置为检测工况温度参数,并将检测的工况温度参数反馈给运行控制装置,触发运行控制装置根据获取到的工况温度参数确定由当前的制冷或制热模式切换至无风感模式,或者维持当前的制冷或制热模式。本方案提供的空调器,设置温度检测装置检测工况温度参数,并根据工况温度参数的变化及时调整空调器的运行模式,同时,空调器的模式转换是经运行控制装置根据检测的工况温度参数控制实现,较用户手动控制而言,实现自动化控制,控制更加方便,模式转换控制的精准度更高。

Description

空调器及其控制方法、运行控制装置及存储介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空调器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空调器、一种空调器的控制方法、一种运行控制装置及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背景技术
现有空调等空调器具有多种出风模式,例如制冷模式、制热模式或无风感模式,但多种出风模式的转换往往需要用户手动调节,控制较为不便,产品使用体验较差。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至少之一,本发明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空调器。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空调器的控制方法。
本发明的再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运行控制装置。
本发明的再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空调器,包括:运行控制装置;温度检测装置,其与所述运行控制装置电连接,所述温度检测装置配置为检测工况温度参数,并将检测的所述工况温度参数反馈给所述运行控制装置,触发所述运行控制装置根据获取到的所述工况温度参数确定由当前的制冷或制热模式切换至无风感模式,或者维持当前的所述制冷或制热模式。
本发明上述实施例提供的空调器,设置温度检测装置实时检测工况温度参数,工况温度参数可以理解为环境温度,可以通过检测空调回风口处的温度获取,使得空调器可以获取到实时的环境温度,并根据工况温度参数的变化及时调整空调器的运行模式,同时,空调器的模式转换是经运行控制装置根据检测的工况温度参数控制实现,较用户手动控制而言,实现自动化控制,控制更加方便,模式转换控制的精准度更高。
另外,本发明提供的上述实施例中的空调器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技术特征: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空调器包括:机壳,其上设有空调出风口;导风板,设置在所述机壳上,并在遮挡所述空调出风口的位置与打开所述空调出风口的位置之间可运动;所述运行控制装置与所述导风板电连接,并配置为驱动所述导风板打开,且控制所述导风板的打开角度调节至第一目标角度或第二目标角度。
在本方案中,设置导风板在机壳上并在遮挡空调出风口的位置与打开空调出风口的位置之间可运动,首先,导风板在遮挡空调出风口的位置时,有效遮挡空调出风口,防止灰尘进入机壳内,保证产品的清洁性以及提高产品的美观度,其次,导风板运动的位置不同,其导风的角度不同,这样,除了可以实现导风作用和控制出风口开闭的作用以外,可以实现更加宽泛的导风角度,还可实现根据不同的工况调节导风角度,以及拓展出更加丰富的出风模式,提升产品的使用舒适度,提升产品使用体验,且运行控制装置与导风板电连接并控制导风板的打开角度,导风板的整个运动行程控制可以更加精确,从而保证导风板的导风精确性。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空调器包括:散风组件,设置在所述机壳上,并能相对于所述机壳运动,所述散风组件上设有散风结构,所述散风结构配置为供气流穿过,并适于使穿过的气流扩散流动;所述运行控制装置与所述散风组件电连接,且配置为:驱动所述散风组件至第一目标位置,使得所述散风组件与导风板搭靠,并拼合限定出位于所述空调出风口的外侧且与所述空调出风口连通的腔体;或驱动所述散风组件至第二目标位置,使得所述散风组件与所述导风板相对并间隔地布置以合围限定出与所述空调出风口连通且一端具有排风口的引流通道。
在本方案中,设置散风组件能相对于机壳运动,首先,利用散风结构可使得经由散风结构吹出的风呈扩散的流动方式,可以理解的是,风经由散风结构后改变原来的流动方向可以朝不同的方向流动,从而实现风的扩散流动,实现无风感出风,其次,运行控制装置与散风组件电连接并控制散风组件的运动,散风组件的整个运动行程控制可以更加精确,从而保证散风组件的位置精确性,且运行控制装置同时控制散风组件及导风板的运动,进一步提高散风组件及导风板的协调性。
运行控制装置驱动散风组件与导风板搭靠拼合限定腔体,腔***于出风口的外侧使之对出风口形成遮挡,并使腔体与出风口之间连通,这样,出风口排出的气流进入腔体内,随后经散风结构排出到环境中,实现无风感出风,且腔体相比于传统的挡板可提供更多的出风结构设置位置,从而提供更大的出风面积,避免冷量不足的问题,且腔体作为立体部件相比于挡板而言可以提供更多的出风角度,这样可以更加灵活地对出风结构进行设计,从而实现冷量需求和无风感需求的兼顾,例如,在避开用户的出风角度,可以适当放宽对出风结构的无风感要求限制,从而相应减少该部分出风结构的冷量制约影响,实现在不降低无风感体验的前提下,提升空调器的冷量供给能效,解决了冷量不足的问题,提升了产品的使用体验。
运行控制装置驱动散风组件与导风板相对并间隔地布置以合围限定出与空调出风口连通且一端具有排风口的引流通道,实现无风感出风的同时,通过引流通道增加出风量,以解决无风感模式下风量不足的问题,且气流在空调出风口外被引流通道再次导流以改变出风方向,出风效果更好,可更好地避免正面出风吹人,进一步提升无风感出风效果,提升了产品的使用体验。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散风组件在所述第一目标位置与所述导风板搭靠,且两者在搭靠处形成拼合线,所述散风组件与所述导风板的相对表面合围出通槽,所述通槽沿所述拼合线延伸并且形成为沿延伸方向两端贯穿的结构,使得所述腔体在所述延伸方向的两端分别形成有侧开口。
在本方案中,设置散风组件与导风板的相对表面合围出通槽,这样,利用通槽两端的侧开口可以将风导向导风板和散风组件长度方向的两侧,避免正面出风吹人,从而实现无风感,且由于侧开口的设计利用的是出风角度避人来实现无风感,使得侧开口的结构和尺寸限制可以释放放宽,从而使得侧开口可实现大风量出风,更能满足冷量需求,总体来讲,实现了无风感和冷量需求的兼顾性保障。
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散风组件包括散风板,所述散风结构包括形成在所述散风板上的多个导风圈以及与所述导风圈一一相对设置的多个旋叶。
在本方案中,通过旋叶旋转可以对气流进行更均匀地打散,以提高无风感的效果,通过导风圈可以降低散风组件上的过风阻力,利于散风组件降噪,且通过对散风结构处吹出的气流进行疏导,使得出风更柔和,无风感的效果更好。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散风结构包括驱动装置,所述驱动装置与所述运行控制装置电连接,所述运行控制装置控制所述驱动装置,使得所述驱动装置驱动所述旋叶转动。
在本方案中,设置驱动装置驱动旋叶转动,可以进一步提升散风结构对气流的打散和切割效果,进一步提升无风感体验,且运行控制装置同时控制驱动装置及控制散风组件的运动,避免散风组件还未运动到目标位置时旋叶就开始旋转,或散风组件已运动到目标位置而旋叶旋转,旋叶的旋转与散风组件的运动协调性更好。
上述技术方案中,多个所述旋叶之间传动连接,使得多个所述旋叶之间联动,其中,所述驱动装置与多个所述旋叶中的至少一个相连,并对与之连接的所述旋叶进行驱动。
在本方案中,由于多个旋叶之间传动连接,因而驱动装置驱动与之连接的旋叶转动,即可联动多个旋叶转动,这样,通过一个驱动装置即可同时驱动多个旋叶旋转运动,显著减少了驱动装置的数量,使得产品结构更简单,减少了产品零部件,且组装更方便,有利于降低产品的成本。此外,多个旋叶同时被同一驱动装置驱动,多个旋叶之间的协同性更好,可以对气流进行更均匀地打散,以提高无风感的效果,且由于驱动装置数量的减少,便于对空调器的其他结构进行更合理的布局,进而优化产品的布局。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散风组件形成有多个散风组,每个所述散风组包括一个或多个所述旋叶,其中,所述驱动装置分别与多个所述散风组相连,并对多个所述散风组的所述旋叶进行分别驱动,使得所述运行控制装置对不同所述散风组的所述旋叶的转速及转动方向分别控制。
在本方案中,运行控制装置对不同散风组的旋叶的转速及转动方向分别控制,这样,不同散风组的旋叶排出的气流可以相互冲撞,进而进一步提高对气流的打散能力,进一步提高无风感的效果。
本发明第二方面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空调器的控制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根据获取到的工况温度参数确定由当前的制冷或制热模式切换至无风感模式,或者维持当前的所述制冷或制热模式。
本发明上述实施例提供的空调器的控制方法,根据获取到的工况温度参数确定由当前的制冷或制热模式切换至无风感模式,或者维持当前的制冷或制热模式,工况温度参数可以理解为环境温度,可以通过检测空调回风口处的温度获取,使得空调器可以获取到实时的环境温度,并根据工况温度参数的变化及时调整空调器的运行模式,空调器的模式转换的控制逻辑简单,可保证***运行高效性,提升控制响应精度,并且使得空调器的模式转换的精准度更高。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根据获取到的工况温度参数确定由当前的制冷或制热模式切换至无风感模式,或者维持当前的所述制冷或制热模式的步骤,具体包括:所述空调器运行于制冷模式,确定所述工况温度参数与第一预设温度阈值的大小关系,若所述工况温度参数小于所述第一预设温度阈值,确定由当前的所述制冷模式切换至所述无风感模式,若所述工况温度参数大于等于所述第一预设温度阈值,确定维持当前的所述制冷模式;和/或所述空调器运行于制热模式,确定所述工况温度参数与第二预设温度阈值的大小关系,若所述工况温度参数大于所述第二预设温度阈值,确定由当前的制热模式切换至所述无风感模式,若所述工况温度参数小于等于所述第二预设温度阈值,确定维持当前的所述制热模式。
在本方案中,在初期制冷模式下,由于需要对环境迅速的降温,所以控制空调器以最大的功率运转对环境输出冷量,同时实时检测工况温度参数,当检测到工况温度参数低于第一预设温度阈值时,表明此时环境中的温度已经可以满度用户的要求,只需要维持目前的环境温度即可,而无需再对环境输入更多的冷量以降低环境温度,导致环境温度过低而造成人体不适,且也会造成能源的浪费。同理,在初期制热模式下,由于需要对环境迅速的升温,所以控制空调器以最大的功率运转对环境输出热量,同时实时检测工况温度参数,当检测到工况温度参数高于第二预设温度阈值时,表明此时环境中的温度已经可以满度用户的要求,只需要维持目前的环境温度即可,而无需再对环境输入更多的热量以降低环境温度,导致环境温度过高而造成人体不适,且也会造成能源的浪费。总而言之,根据工况温度参数及时调整空调器的出风模式,使得环境温度保持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提高产品的使用舒适度,且有利于减少产品的能耗,降低产品的使用成本,使产品更具市场竞争力。
其中,值得说明的是,第一预设温度阈值及第二预设温度阈值的具体数据并非为特定值,其可以为生产者根据实验测算、统计经验数据等方式获得的符合人体舒适度的温度阈值,也可以为用户根据自身的实际需求设定的温度阈值,再此不对第一预设温度阈值及第二预设温度阈值的具体范围做限定。
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若由当前的所述制冷或制热模式切换至所述无风感模式,还包括:在所述无风感模式中,根据获取到的所述工况温度参数确定由当前的所述无风感模式切换至所述制冷或制热模式,或者维持当前的所述无风感模式。
在本方案中,根据获取到的工况温度参数确定由当前的无风感模式切换至制冷或制热模式,或者维持当前的无风感模式,也即,空调器在运行时,反复进行检测-反馈-调节的运行过程,以根据工况温度参数及时调整空调器的运行模式,使得空调器能更好的适应环境温度的变化,提高产品的使用舒适度。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根据获取到的所述工况温度参数确定由当前的所述无风感模式切换至所述制冷或制热模式,或者维持当前的所述无风感模式的步骤,具体包括:所述空调器运行于所述无风感模式,确定所述工况温度参数与第一预设温度阈值的大小关系,若所述工况温度参数小于所述第一预设温度阈值,确定维持当前的所述无风感模式,若所述工况温度参数大于等于所述第一预设温度阈值,确定由当前的所述无风感模式切换至所述制冷模式;和/或所述空调器运行于所述无风感模式,确定所述工况温度参数与第二预设温度阈值的大小关系,若所述工况温度参数大于所述第二预设温度阈值,确定维持当前的所述无风感模式,若所述工况温度参数小于等于所述第二预设温度阈值,确定由当前的所述无风感模式切换至所述制热模式。
在本方案中,在无风感模式运行一段时间后,检测环境温度是否相对与第一预设温度阈值有所上升,以便及时由无风感模式转换至制冷模式从而向环境补充冷量,降低环境的温度,同理,在无风感模式运行一段时间后,检测环境温度是否相对与第二预设温度阈值有所下降,以便及时由无风感模式转换至制热模式从而向环境补充热量,升高环境的温度,这样,根据工况温度参数及时调整空调器的出风模式,使得环境温度保持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提高产品的使用舒适度,且有利于减少产品的能耗,降低产品的使用成本,使产品更具市场竞争力。且根据工况温度参数的变化及时调整空调器的运行模式,空调器的模式转换的控制逻辑简单,可保证***运行高效性,提升控制响应精度,并且使得空调器的模式转换的精准度更高。
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由当前的所述制冷或制热模式切换至无风感模式的步骤,具体包括:确定由当前的制冷模式切换至无风感模式,控制散风组件至第一目标位置,使得所述散风组件与导风板搭靠,并拼合限定出位于所述空调出风口的外侧且与所述空调出风口连通的腔体;确定由当前的制热模式切换至无风感模式,控制所述散风组件至第二目标位置,使得所述散风组件与所述导风板相对并间隔地布置以合围限定出一端具有排风口的引流通道。
在本方案中,由当前的制冷模式切换至无风感模式,控制散风组件与导风板搭靠拼合限定腔体,腔***于出风口的外侧使之对出风口形成遮挡,并使腔体与出风口之间连通,这样,出风口排出的气流进入腔体内,随后经散风结构排出到环境中,实现无风感出风,且腔体相比于传统的挡板可提供更多的出风结构设置位置,从而提供更大的出风面积,避免冷量不足的问题,且腔体作为立体部件相比于挡板而言可以提供更多的出风角度,这样可以更加灵活地对出风结构进行设计,从而实现冷量需求和无风感需求的兼顾,而在制热模式切换至无风感模式时,控制散风组件与导风板相对并间隔地布置以合围限定出与空调出风口连通且一端具有排风口的引流通道,通过散风组件与导风板配合在空调出风口外形成引流通道,出风口排出的气流一部分经散风组件吹出,以实现无风感出风,一部分气流经引流通道排出到环境中,增加热气流的排量,避免热量不足的问题,总而言之,本方案在实现无风感出冷(热)风的同时,增加冷(热)风的排量,解决无风感空调的冷(热)量不足的问题。
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由当前的所述制冷或制热模式切换至无风感模式的步骤,还包括:控制散风组件的旋叶转动。
在本方案中,通过控制散风组件的旋叶转动,可以进一步提升旋叶对气流的打散和切割效果,进一步提升无风感体验。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控制散风组件的旋叶转动的步骤,具体包括:确定所述无风感模式为第一无风感模式,控制所述旋叶单向转动;确定所述无风感模式为第二无风感模式,控制所述旋叶进行正反转运动。
在本方案中,第一无风感模式下旋叶单向转动,这样,对旋叶转动的控制更简单,简化控制逻辑,有利于保证***运行高效性,第二无风感模式下旋叶进行正反转运动,旋叶在正转(例如顺时针转动)与反转(例如逆时针转动)的出风方向不同,丰富空调器的出风形式,进一步提高产品的使用体验。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控制所述旋叶单向转动的步骤,具体包括:确定所述第一无风感模式为第一子模式,控制所述散风组件的多个所述旋叶均沿第一方向单向转动或均沿与所述第一方向相反的第二方向单向转动,其中,所述旋叶之间的转速相同或者不同;
确定所述第一无风感模式为第二子模式,控制所述散风组件的多个所述旋叶中的一部分沿所述第一方向单向转动,另一部分沿与所述第一方向相反的第二方向单向转动,其中,所述旋叶之间的转速相同或者不同。
在本方案中,第一子模式下散风组件的多个旋叶均沿同一方向单向转动,对旋叶转动的控制更简单,且产生相同角度的旋流风,风感较高,第二子模式下散风组件的多个旋叶中的一部分沿第一方向单向转动,另一部分沿与第一方向相反的第二方向单向转动,两部分的旋叶产生的旋流风方向相对或相背,以向空调器的中部导风或向空调器的两侧导风,从而实现空调器的中部风感较高且空调器的两侧的无风感能力较高,或者实现空调器的中部无风感能力较高且空调器的两侧的风感较高。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控制所述旋叶进行正反转运动的步骤,具体包括:确定所述第二无风感模式为第三子模式,控制所述散风组件的多个所述旋叶分别进行正反转运动,且多个所述旋叶的旋转方向相同,其中,所述旋叶之间的转速相同或者不同;
确定所述第二无风感模式为第四子模式,控制所述散风组件的多个所述旋叶分别进行正反转运动,且多个所述旋叶中的一部分的旋转方向与另一部分的旋转方向相反,其中,所述旋叶之间的转速相同或者不同。
在本方案中,第三子模式下散风组件的多个旋叶分别进行正反转运动,且多个旋叶的旋转方向相同,可以理解的,多个旋叶的旋转方向的变化周期相同,对旋叶转动的控制更简单,且产生的旋流风方向变化相同,第二子模式下散风组件的多个旋叶中的一部分沿第一方向单向转动,另一部分沿与第一方向相反的第二方向单向转动,两部分的旋叶产生的旋流风方向相对或相背,以向空调器的中部导风或向空调器的两侧导风,从而实现空调器的中部风感较高且空调器的两侧的无风感能力较高,或者实现空调器的中部无风感能力较高且空调器的两侧的风感较高。
上述技术方案中,在所述无风感模式中,所述旋叶的转动速度与所述空调器的风机的转速成正相关关系。
在本方案中,旋叶的转动速度与空调器的风机的转速成正相关关系,这样,风机的转速增大,经风机排至散风组件处的风量增加,控制旋叶的转速随风机也增大,提高散风组件的打散气流的效率,进而提高无风感效果,风机的转速减小,经风机排至散风组件处的风量也减少,控制旋叶的转速随风机减小,在实现无风感出风的同时,降低产品的能耗及噪音。
优选地,在所述无风感模式中,所述旋叶的转动速度与所述空调器的风机的转速成正比例关系。
上述技术方案中,在制冷模式中,控制导风板打开且调节所述导风板的打开角度至与所述制冷模式相对应的第一目标角度;在制热模式中,控制导风板打开且调节所述导风板的打开角度至与所述制热模式相对应的第二目标角度。
在本方案中,不同的工作模式对应控制导风板打开不同的角度,以实现在不同的工作模式下的出风角度不同,提高每个工作模式下的舒适度,提高产品的使用体验。
优选地,所述第二目标角度大于所述第一目标角度。
在本方案中,第二目标角度大于第一目标角度,在制热模式下,利用导风板导流改变出风角度,使得出风气流相比于制冷模式略朝下倾斜,热气可以输送得更远,且热气输出过程中,利用热气上升作用促进房间温度均匀,提升制热均匀性,在制冷模式下,利用导风板导流改变出风角度,使得出风气流相比于制热模式略朝上倾斜,冷气可以输送得更远,且冷气输出过程中,利用冷气重力下沉作用促进房间温度均匀,提升制冷均匀性。
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工况温度参数包括进风温度。
在本方案中,设置工况温度参数包括进风温度,可以理解的,空调器的回风口引入环境中的空气至换热器处换热,进风温度可以更好的反映出当前环境温度,使得运行控制装置可以根据进风温度控制空调器工作模式的转换,提高运行控制装置的控制精准度。
本发明第三方面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运行控制装置,适用于空调器,包括:处理器,所述处理器执行计算机程序时能够实现如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的空调器的控制方法限定的步骤。
本发明上述技术方案中提供的运行控制装置,通过处理器执行计算机程序时能够实现如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的空调器的控制方法限定的步骤,从而具有以上全部有益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本发明第四方面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空调器,包括如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的运行控制装置。
本发明上述技术方案中提供的空调器,通过设置有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的运行控制装置,从而具有以上全部有益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本发明第五方面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被执行时,实现如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的空调器的控制方法所限定的步骤。
本发明上述技术方案中提供的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通过计算机程序被执行时,实现如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的空调器的控制方法所限定的步骤,从而具有以上全部有益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本发明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部分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发明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发明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本发明一个实施例所述空调器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一个实施例所述空调器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一个实施例所述空调器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一个实施例所述空调器的部分结构的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一个实施例所述空调器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一个实施例所述空调器的制冷模式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发明一个实施例所述空调器的制热模式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发明一个实施例所述空调器的第一状态无风感模式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发明一个实施例所述空调器的第二状态无风感模式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本发明一个实施例所述空调器的控制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11是本发明一个实施例所述空调器的制冷模式与无风感模式转换的流程示意图;
图12是本发明一个实施例所述空调器的制热模式与无风感模式转换的流程示意图;
图13是本发明一个实施例所述运行控制装置的示意框图;
图14是本发明一个实施例所述空调器的示意框图;
图15是本发明一个实施例所述电机1至电机4的角度变化曲线图;
图16是本发明一个实施例所述电机5至电机8的角度变化曲线图。
其中,图1至图16中附图标记与部件名称之间的对应关系为:
10空调器,11机壳,111空调出风口,112回风口,12导风板,13散风组件,131散风结构,1311导风圈,1312旋叶,132散风板,140a1第一齿轮;140a2第一齿条,140a3第一驱动件,140b1第二齿轮;140b2第二齿条,140b3第二驱动件,15腔体,151侧开口,16引流通道,161排风口,17风机,18换热器,101运行控制装置,1011处理器。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发明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的详细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发明,但是,本发明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他方式来实施,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下面参照图1至图16描述根据本发明一些实施例所述空调器10。
本发明第一方面的实施例提供的空调器10,如图1和图2所示,包括运行控制装置101及温度检测装置。
具体地,温度检测装置与运行控制装置101电连接,温度检测装置配置为检测工况温度参数,并将检测的工况温度参数反馈给运行控制装置101,触发运行控制装置101根据获取到的工况温度参数确定由当前的制冷或制热模式切换至无风感模式,或者维持当前的制冷或制热模式。
本发明上述实施例提供的空调器10,设置温度检测装置实时检测工况温度参数,工况温度参数可以理解为环境温度,可以通过检测空调回风口112处的温度获取,使得空调器10可以获取到实时的环境温度,并根据工况温度参数的变化及时调整空调器10的运行模式,同时,空调器10的模式转换是经运行控制装置101根据检测的工况温度参数控制实现,较用户手动控制而言,实现自动化控制,控制更加方便,模式转换控制的精准度更高。
实施例1:
如图3所示,除了上述实施例的特征以外,还进一步限定了:空调器10包括机壳11及导风板12,机壳11上设有空调出风口111,导风板12设置在机壳11上,并在遮挡空调出风口111的位置与打开空调出风口111的位置之间可运动,运行控制装置101与导风板12电连接,并配置为驱动导风板12打开,且控制导风板12的打开角度调节至第一目标角度或第二目标角度。导风板12转动的角度不同,其导风的角度不同,这样,除了可以实现导风作用和控制出风口开闭的作用以外,可以实现更加宽泛的导风角度,还可实现根据不同的工况调节导风角度,以及拓展出更加丰富的出风模式,提升产品的使用舒适度,提升产品使用体验,且运行控制装置101与导风板12电连接并控制导风板12的打开角度,导风板12的整个运动行程控制可以更加精确,从而保证导风板12的导风精确性。
举例而言,如图3、图4和图5所示,导风板12设有第一齿条140a2,机壳11内设有第一驱动件140a3(如电机)及受第一驱动件140a3驱动旋转的第一齿轮140a1,第一齿轮140a1与第一齿条140a2啮合以带动导风板12运动,运行控制装置101与导风板12电连接,其中,如图5所示,第一驱动件140a3的转动方向为x1,导风板12的运动方向为x2,例如,运行控制装置101与第一驱动件140a3电连接并控制第一驱动件140a3的工作,当然,也可设计导风板12滑动设置,其中,如图3所示,空调器10的不工作时,运行控制装置101控制第一驱动件140a3驱动导风板12遮挡空调器10出风口,以防止灰尘进入机壳11内,保证产品的清洁性以及提高产品的美观度,如图5所示,空调器10启动工作时,运行控制装置101控制导风板12转动以让出空调器10出风口,使得经换热器18换热后的冷(热)风经导风板12导流排至环境中。
在空调器10开机运行时,若空调器10处于制冷模式中,控制导风板12打开且调节导风板12的打开角度至与制冷模式相对应的第一目标角度,若空调器10处于制热模式中,控制导风板12打开且调节导风板12的打开角度至与制热模式相对应的第二目标角度,其中,第二目标角度大于第一目标角度。
在制冷模式中,导风板12打开并转动第一目标角度,出风角度较小,气流沿导风板12吹出,利用导风板12导流改变出风角度,使得出风气流相比于制热模式略朝上倾斜,冷气可以输送得更远,且冷气输出过程中,利用冷气重力下沉作用促进房间温度均匀,提升制冷均匀性。在制热模式中,导风板12打开并转动第二目标角度,出风角度较大,空气沿导风板12吹出,利用导风板12导流改变出风角度,使得出风气流朝下倾斜,起到暖足的效果。
实施例2:
如图3所示,除了上述任一实施例的特征以外,还进一步限定了:空调器10包括散风组件13,散风组件13设置在机壳11上,并能相对于机壳11运动,散风组件13上设有散风结构131,散风结构131配置为供气流穿过,并适于使穿过的气流扩散流动,首先,利用散风结构131可使得经由散风结构131吹出的风呈扩散的流动方式,可以理解的是,风经由散风结构131后改变原来的流动方向可以朝不同的方向流动,从而实现风的扩散流动,实现无风感出风。其次,运行控制装置101与散风组件13电连接并控制散风组件13的运动,散风组件13的整个运动行程控制可以更加精确,从而保证散风组件13的位置精确性,且运行控制装置101同时控制散风组件13及导风板12的运动,进一步提高散风组件13及导风板12的协调性。
举例而言,如图3、图4和图5所示,散风组件13与机壳11滑动连接,具体地,散风组件13设有第二齿条140b2,机壳11内设有第二驱动件140b3(如电机)及受第二驱动件140b3驱动旋转的第二齿轮140b1,第二齿轮140b1与第二齿条140b2啮合以带动散风组件13运动,运行控制装置101与散风组件13电连接,其中,如图5所示,第二驱动件140b3的转动方向为y1,散风组件13的运动方向为y2,例如,运行控制装置101与第二驱动件140b3电连接并控制第二驱动件140b3的工作,当然,也可设计散风组件13转动设置,其中,在空调器10不工作时(如图3所示)或在制冷(热)模式时(如图6和图7所示),散风组件13被隐藏于机壳11内部,以避免散风组件13遮挡空调器10出风口,实现最大出风量,使得环境可以迅速的降温(升温),并避免散风组件13长期暴露在环境中落灰,提高散风组件13的清洁性。在需要开始无风感模式时(如图8和图9所示),运行控制装置101控制第二驱动件140b3驱动散风组件13全部或部分伸出空调器10出风口,经换热器18换热后的冷(热)风经散风结构131扩散后排至环境中,实现出风无风感。
如图8所示,运行控制装置101驱动散风组件13至第一目标位置,使得散风组件13与导风板12搭靠,并拼合限定出位于空调出风口111的外侧且与空调出风口111连通的腔体15。这样,出风口排出的气流进入腔体15内,随后经散风结构131排出到环境中,实现无风感出风,且腔体15相比于传统的挡板可提供更多的出风结构设置位置,从而提供更大的出风面积,避免冷量不足的问题,且腔体15作为立体部件相比于挡板而言可以提供更多的出风角度,这样可以更加灵活地对出风结构进行设计,从而实现冷量需求和无风感需求的兼顾,例如,在避开用户的出风角度,可以适当放宽对出风结构的无风感要求限制,从而相应减少该部分出风结构的冷量制约影响,实现在不降低无风感体验的前提下,提升空调器10的冷量供给能效,解决了冷量不足的问题,提升了产品的使用体验。
详细地,在空调器10以制冷模式运行一端时间后,控制空调器10由制冷模式转换至无风感模式,运行控制装置101控制第二驱动件140b3驱动散风组件13运动至第一目标位置,并控制第一驱动件140a3驱动导风板12转动,且使得导风板12以导风板12与机壳11的铰接点为旋转中心旋转第一目标角度,其中,散风组件13远离机壳11的一端与导风板12远离机壳11的一端搭靠在一起,使得散风组件13和导风板12拼合出截面呈V形的腔体15。此时空调器10处于第一状态无风感模式。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对导风板12和散风组件13进行形状和拼合位置的设计,使得导风板12和散风组件13拼合形成截面呈Y形、U形、凹形等形状的腔体15。
进一步地,如图8所示,散风组件13与导风板12搭靠且两者在搭靠处形成拼合线,散风组件13与导风板12的相对表面合围出通槽,通槽沿拼合线延伸并且形成为沿延伸方向两端贯穿的结构,使得腔体15在延伸方向的两端分别形成有侧开口151。这样,利用通槽两端的侧开口151可以将风导向导风板12和散风组件13长度方向的两侧,避免正面出风吹人,从而实现无风感,且由于侧开口151的设计利用的是出风角度避人来实现无风感,使得侧开口151的结构和尺寸限制可以释放放宽,从而使得侧开口151可实现大风量出风,更能满足冷量需求,总体来讲,实现了无风感和冷量需求的兼顾性保障。
如图9所示,运行控制装置101驱动散风组件13至第二目标位置,使得散风组件13与导风板12相对并间隔地布置以合围限定出与空调出风口111连通且一端具有排风口161的引流通道16。通过引流通道16增加出风量,以解决无风感模式下风量不足的问题,且气流在空调出风口111外被引流通道16再次导流以改变出风方向,出风效果更好,可更好地避免正面出风吹人,进一步提升无风感出风效果,提升了产品的使用体验。
详细地,举例而言,在空调器10以制冷模式运行一端时间后,控制空调器10由制冷模式转换至无风感模式,运行控制装置101控制第二驱动件140b3驱动散风组件13运动至第二目标位置,并控制第一驱动件140a3驱动导风板12转动,且使得导风板12以导风板12与机壳11的铰接点为旋转中心旋转第二目标角度,其中,散风组件13与导风板12相对并间隔的布置,且散风组件13远离机壳11的一端与导风板12远离机壳11的一端分离构成排风口161。此时空调器10处于第二状态无风感模式,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对导风板12和散风组件13进行形状和位置的设计,以改变散风组件13与导风板12合围出的引流通道16的形状及排风口161的大小。
当然,运动控制装置也可以控制空调器10由制冷模式转换至第二状态无风感模式,或控制空调器10由制热模式转换至第一状态无风感模式。
可选地,在无风感出风模式下,导风板12的打开角度可以介于第一目标角度与第二目标角度之间,也可为第一目标角度或为第二目标角度,甚至,也可以小于第一目标角度或大于第二目标角度。
实施例3:
如图3所示,除了上述任一实施例的特征以外,还进一步限定了:散风组件13包括散风板132,散风结构131包括形成在散风板132上的多个导风圈1311以及与导风圈1311一一相对设置的多个旋叶1312。通过旋叶1312旋转可以对气流进行更均匀地打散,以提高无风感的效果,通过导风圈1311可以降低散风组件13上的过风阻力,利于散风组件13降噪,且通过对散风结构131处吹出的气流进行疏导,使得出风更柔和,无风感的效果更好。
举例而言,散风板132包括上盖与下盖,上盖和下盖盖合构成散风板132,多个旋叶1312位于上盖与下盖之间,上盖和下盖作为散风组件13的安装载体,并对旋叶1312形成防护,同时上盖上形成有多个导风圈1311,保证旋叶1312能够将气流打散后输出,且导风圈1311对旋叶1312吹出的气流再次疏导,使得出风更柔和,无风感的效果更好。
进一步地,散风结构131包括驱动装置,驱动装置与运行控制装置101电连接,运行控制装置101控制驱动装置,使得驱动装置驱动旋叶1312转动。例如,驱动装置包括多个电机,多个电机与多个旋叶1312一一对应连接,每个电机驱动与之连接的旋叶1312转动,这样,可以进一步提升散风结构131对气流的打散和切割效果,进一步提升无风感体验,且运行控制装置101同时控制驱动装置及控制散风组件13的运动,避免散风组件13还未运动到目标位置时旋叶1312就开始旋转,或散风组件13已运动到目标位置而旋叶1312旋转,旋叶1312的旋转与散风组件13的运动协调性更好。
更进一步地,多个旋叶1312之间传动连接,使得多个旋叶1312之间联动,其中,驱动装置与多个旋叶1312中的至少一个相连,并对与之连接的旋叶1312进行驱动。例如,设置多个旋叶1312之间通过齿轮机构、链轮机构或连杆机构传动连接,以实现多个旋叶1312之间的联动,驱动装置包括一个电机,电机与一个旋叶1312连接并驱动与之连接的旋叶1312旋转,从而联动多个旋叶1312旋转。由于多个旋叶1312之间传动连接,因而驱动装置驱动与之连接的旋叶1312转动,即可联动多个旋叶1312转动,这样,通过一个驱动装置即可同时驱动多个旋叶1312旋转运动,显著减少了驱动装置的数量,使得产品结构更简单,减少了产品零部件,且组装更方便,有利于降低产品的成本。此外,多个旋叶1312同时被同一驱动装置驱动,多个旋叶1312之间的协同性更好,可以对气流进行更均匀地打散,以提高无风感的效果,且由于驱动装置数量的减少,便于对空调器10的其他结构进行更合理的布局,进而优化产品的布局。
较佳地,散风组件13形成有多个散风组,每个散风组包括一个或多个旋叶1312,其中,驱动装置分别与多个散风组相连,并对多个散风组的旋叶1312进行分别驱动,使得运行控制装置101对不同散风组的旋叶1312的转速及转动方向分别控制。这样,不同散风组的旋叶1312排出的气流可以相互冲撞,进而进一步提高对气流的打散能力,进一步提高无风感的效果。
更佳地,多个散风组沿散风板132横向排列设置。结构简单且较为规整,有利于简化空调器10的结构,并与传统空调器10的出风口的形状匹配,有利于产品的市场推广。
当然,本领域技术人员也可以设计旋叶1312为静旋叶1312,利用气流驱动旋叶1312旋转,以降低空调器10的能耗。
本发明第二方面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空调器10的控制方法,如图10所示,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02:根据获取到的工况温度参数确定由当前的制冷或制热模式切换至无风感模式,或者维持当前的制冷或制热模式。
本发明上述实施例提供的空调器10的控制方法,根据获取到的工况温度参数确定由当前的制冷或制热模式切换至无风感模式,或者维持当前的制冷或制热模式,工况温度参数可以理解为环境温度,可以通过检测空调回风口112处的温度获取,使得空调器10可以获取到实时的环境温度,并根据工况温度参数的变化及时调整空调器10的运行模式,空调器10的模式转换的控制逻辑简单,可保证***运行高效性,提升控制响应精度,并且使得空调器10的模式转换的精准度更高。
实施例4:
本实施例是针对空调器10在制冷模式与无风感模式之间转换的过程做具体的说明。
根据获取到的工况温度参数确定由当前的制冷模式切换至无风感模式,或者维持当前的制冷模式的步骤,具体包括:
空调器10运行于制冷模式,确定工况温度参数与第一预设温度阈值的大小关系,若工况温度参数小于第一预设温度阈值,确定由当前的制冷模式切换至无风感模式,若工况温度参数大于等于第一预设温度阈值,确定维持当前的制冷模式。在初期制冷模式下,由于需要对环境迅速的降温,所以控制空调器10以最大的功率运转对环境输出冷量,同时实时检测工况温度参数,当检测到工况温度参数低于第一预设温度阈值时,表明此时环境中的温度已经可以满度用户的要求,只需要维持目前的环境温度即可,而无需再对环境输入更多的冷量以降低环境温度,导致环境温度过低而造成人体不适,且也会造成能源的浪费。
进一步地,若由当前的制冷模式切换至无风感模式后,还包括:在无风感模式中,根据获取到的工况温度参数确定由当前的无风感模式切换至制冷模式,或者维持当前的无风感模式。
详细的,根据获取到的工况温度参数确定由当前的无风感模式切换至制冷模式,或者维持当前的无风感模式的步骤,具体包括:
空调器10运行于无风感模式,确定工况温度参数与第一预设温度阈值的大小关系,若工况温度参数小于第一预设温度阈值,确定维持当前的无风感模式,若工况温度参数大于等于第一预设温度阈值,确定由当前的无风感模式切换至制冷模式。在无风感模式运行一段时间后,检测环境温度是否相对与第一预设温度阈值有所上升,以便及时由无风感模式转换至制冷模式从而向环境补充冷量,降低环境的温度。
较佳地,由当前的制冷切换至无风感模式的步骤,具体包括:确定由当前的制冷模式切换至无风感模式,控制散风组件13至第一目标位置,使得散风组件13与导风板12搭靠,并拼合限定出位于空调出风口111的外侧且与空调出风口111连通的腔体15,腔体15位于出风口的外侧使之对出风口形成遮挡,并使腔体15与出风口之间连通,通过腔体15实现冷量需求和无风感需求的兼顾。
实施例5:
本实施例是针对空调器10在制热模式与无风感模式之间转换的过程做具体的说明。
根据获取到的工况温度参数确定由当前的制热模式切换至无风感模式,或者维持当前的制热模式的步骤,具体包括:
空调器10运行于制热模式,确定工况温度参数与第二预设温度阈值的大小关系,若工况温度参数大于第二预设温度阈值,确定由当前的制热模式切换至无风感模式,若工况温度参数小于等于第二预设温度阈值,确定维持当前的制热模式。在初期制热模式下,由于需要对环境迅速的升温,所以控制空调器10以最大的功率运转对环境输出热量,同时实时检测工况温度参数,当检测到工况温度参数高于第二预设温度阈值时,表明此时环境中的温度已经可以满度用户的要求,只需要维持目前的环境温度即可,而无需再对环境输入更多的热量以降低环境温度,导致环境温度过高而造成人体不适,且也会造成能源的浪费。
进一步地,若由当前的制热模式切换至无风感模式,还包括:在无风感模式中,根据获取到的工况温度参数确定由当前的无风感模式切换至制热模式,或者维持当前的无风感模式。
详细地,根据获取到的工况温度参数确定由当前的无风感模式切换至制热模式,或者维持当前的无风感模式的步骤,具体包括:
空调器10运行于无风感模式,确定工况温度参数与第二预设温度阈值的大小关系,若工况温度参数大于第二预设温度阈值,确定维持当前的无风感模式,若工况温度参数小于等于第二预设温度阈值,确定由当前的无风感模式切换至制热模式。在无风感模式运行一段时间后,检测环境温度是否相对与第二预设温度阈值有所下降,以便及时由无风感模式转换至制热模式从而向环境补充热量,升高环境的温度。
较佳地,由当前的制热切换至无风感模式的步骤,具体包括:确定由当前的制热模式切换至无风感模式,控制所述散风组件13至第二目标位置,使得所述散风组件13与所述导风板12相对并间隔地布置以合围限定出一端具有排风口161的引流通道16。通过引流通道16实现热量需求和无风感需求的兼顾。
其中,值得说明的是,第一预设温度阈值及第二预设温度阈值的具体数据并非为特定值,其可以为生产者根据实验测算、统计经验数据等方式获得的符合人体舒适度的温度阈值,也可以为用户根据自身的实际需求设定的温度阈值,再此不对第一预设温度阈值及第二预设温度阈值的具体范围做限定。
上述任一实施例中,可选地,由当前的制冷或制热模式切换至无风感模式的步骤,还包括:控制散风组件13的旋叶1312转动。这样可以进一步提升旋叶1312对气流的打散和切割效果,进一步提升无风感体验。
进一步地,控制散风组件13的旋叶1312转动的步骤,具体包括:确定无风感模式为第一无风感模式,控制旋叶1312单向转动。
可选地,确定第一无风感模式为第一子模式,控制散风组件13的多个旋叶1312均沿第一方向单向转动或均沿与第一方向相反的第二方向单向转动,其中,旋叶1312之间的转速相同或者不同。举例而言,控制多个旋叶1312同时顺时针转动,或控制多个旋叶1312同时逆时针转动。
可选地,确定第一无风感模式为第二子模式,控制散风组件13的多个旋叶1312中的一部分沿第一方向单向转动,另一部分沿与第一方向相反的第二方向单向转动,其中,旋叶1312之间的转速相同或者不同。举例而言,控制多个旋叶1312中的一部分同时顺时针转动,或控制多个旋叶1312中的另一部分同时逆时针转动。
进一步地,确定无风感模式为第二无风感模式,控制旋叶1312进行正反转运动。
可选地,确定第二无风感模式为第三子模式,控制散风组件13的多个旋叶1312分别进行正反转运动,且多个旋叶1312的旋转方向相同,其中,旋叶1312之间的转速相同或者不同,举例而言,控制多个旋叶1312同时以正弦变化规律正反转运动,控制多个旋叶1312同时以余弦变化规律正反转运动。
可选地,确定所述第二无风感模式为第四子模式,控制所述散风组件13的多个所述旋叶1312分别进行正反转运动,且多个所述旋叶1312中的一部分的旋转方向与另一部分的旋转方向相反,其中,所述旋叶1312之间的转速相同或者不同。举例而言,控制多个旋叶1312中的一部分同时以正弦变化规律正反转运动,控制多个旋叶1312另一部分同时以余弦变化规律正反转运动。
上述任一实施例中,可选地,在无风感模式中,旋叶1312的转动速度与空调器10的风机17的转速成正相关关系。这样,风机17的转速增大,经风机17排至散风组件13处的风量增加,控制旋叶1312的转速随风机17也增大,提高散风组件13的打散气流的效率,进而提高无风感效果,风机17的转速减小,经风机17排至散风组件13处的风量也减少,控制旋叶1312的转速随风机17减小,在实现无风感出风的同时,降低产品的能耗及噪音。
较佳地,在无风感模式中,旋叶1312的转动速度与空调器10的风机17的转速成正比例关系。
上述任一实施例中,可选地,在制冷模式中,控制导风板12打开且调节导风板12的打开角度至与制冷模式相对应的第一目标角度;在制热模式中,控制导风板12打开且调节导风板12的打开角度至与制热模式相对应的第二目标角度。
优选地,第二目标角度大于第一目标角度。在制热模式下,利用导风板12导流改变出风角度,使得出风气流相比于制冷模式略朝下倾斜,热气可以输送得更远,且热气输出过程中,利用热气上升作用促进房间温度均匀,提升制热均匀性,在制冷模式下,利用导风板12导流改变出风角度,使得出风气流相比于制热模式略朝上倾斜,冷气可以输送得更远,且冷气输出过程中,利用冷气重力下沉作用促进房间温度均匀,提升制冷均匀性。
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可选地,工况温度参数包括进风温度。可以理解的,空调器10的回风口112引入环境中的空气至换热器18处换热,进风温度可以更好的反映出当前环境温度,使得运行控制装置101可以根据进风温度控制空调器10工作模式的转换,提高运行控制装置101的控制精准度。
本发明第三方面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运行控制装置101,如图13所示,适用于空调器10,包括:处理器1011,处理器1011执行计算机程序时能够实现如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的空调器10的控制方法限定的步骤。
本发明上述技术方案中提供的运行控制装置101,通过处理器1011执行计算机程序时能够实现如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的空调器10的控制方法限定的步骤,从而具有以上全部有益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本发明第四方面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空调器10,如图14所示,包括如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的运行控制装置101。
本发明上述技术方案中提供的空调器10,通过设置有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的运行控制装置101,从而具有以上全部有益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本发明第五方面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计算机程序被执行时,实现如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的空调器10的控制方法所限定的步骤。
本发明上述技术方案中提供的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通过计算机程序被执行时,实现如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的空调器10的控制方法所限定的步骤,从而具有以上全部有益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具体实施例:
如图1至图14所示,
本实施例提供的空调器10,包括机壳11、导风板12、散风组件13、温度检测装置及运行控制装置101。
机壳11上设有空调出风口111及回风口112,导风板12与机壳11转动连接,如图3、图4和图5所示,导风板12设有第一齿条140a2,机壳11内设有第一驱动件140a3(如电机)及受第一驱动件140a3驱动旋转的第一齿轮140a1,第一齿轮140a1与第一齿条140a2啮合以带动导风板12运动,运行控制装置101与导风板12电连接,散风组件13与机壳11滑动连接,散风组件13设有第二齿条140b2,机壳11内设有第二驱动件140b3(如电机)及受第二驱动件140b3驱动旋转的第二齿轮140b1,第二齿轮140b1与第二齿条140b2啮合以带动散风组件13运动,运行控制装置101与散风组件13电连接,温度检测装置(例如温度传感器)检测工况温度参数,运行控制装置101与温度检测装置电连接,温度检测装置将检测的工况温度参数反馈给运行控制装置101,触发运行控制装置101根据获取到的工况温度参数控制导风板12在遮挡空调出风口111的位置与打开空调出风口111的位置之间运动,以及控制散风组件13相对于机壳11运动。
本实施例的空调器10具有多种工作模式,具体包括:制冷模式,制热模式及无风感模式,无风感模式包括第一状态无风感模式及第二状态无风感模式,多种工作模式之间可相互转换。
详细地,如图2所示,散风组件13具有8个旋叶1312,从左至右依次编号为旋叶1至旋叶8,每个旋叶1312上设有电机以驱动旋叶1312旋转,每个电机也根据与之相连的旋叶1312编号为电机1至电机8。
在空调器10接收到制冷指令后,第一驱动件140a3、第二驱动件140b3及电机1至电机8的转动角度如表1所示,详细地,在制冷模式下,第一驱动件140a3转动角度为40°,从而带动导风板12转动第一目标角度而第二驱动件140b3没有启动,散风组件13位于机壳11内,电机1至电机8没有启动,旋叶1至旋叶8不转动。表2为在制冷模式中,风机17与旋叶1至旋叶8转速的关系。
表1
注:0°~40°表示从0°转到40°保持不变,下同。
表2
导风组件编号 风机 旋叶1 旋叶2 旋叶3 旋叶4 旋叶5 旋叶6 旋叶7 旋叶8
风速 N 0 0 0 0 0 0 0 0
其中,N为正常运转时主贯流风机转速值,下同。
在空调器10接收到制热指令后,第一驱动件140a3、第二驱动件140b3及电机1至电机8的转动角度如表3所示,详细地,在制热模式下,第一驱动件140a3转动角度为70°,从而带动导风板12转动第二目标角度而第二驱动件140b3没有启动,散风组件13位于机壳11内,电机1至电机8没有启动,旋叶1至旋叶8不转动。表2为在制热模式中,风机17与旋叶1至旋叶8转速的关系。
表3
注:0°~70°表示从0°转到70°保持不变,下同。
表4
导风组件编号 风机 旋叶1 旋叶2 旋叶3 旋叶4 旋叶5 旋叶6 旋叶7 旋叶8
风速 N 0 0 0 0 0 0 0 0
在空调器10接收到第一状态无风感模式指令后,第一驱动件140a3、第二驱动件140b3及电机1至电机8的转动角度如表5所示,详细地,在第一状态无风感模式下,第一驱动件140a3转动角度为40°,从而带动导风板12转动第一目标角度而第二驱动件140b3转动角度为320°,从而带动散风组件13转动第一目标位置,电机1至电机8启动,旋叶1至旋叶8旋转。表6为在第一状态无风感模式中,风机17与旋叶1至旋叶8转速的关系。
表5
注:0°~320°表示从0°转到320°保持不变,0°-360°表示360°周期性旋转,下同。
表6
导风组件编号 风机 旋叶1 旋叶2 旋叶3 旋叶4 旋叶5 旋叶6 旋叶7 旋叶8
风速 N*2/3 0.006N 0.006N 0.006N 0.006N 0.006N 0.006N 0.006N 0.006N
在空调器10接收到第二状态无风感模式指令后,第一驱动件140a3、第二驱动件140b3及电机1至电机8的转动角度如表7所示,详细地,在第二状态无风感模式下,第一驱动件140a3转动角度为70°,从而带动导风板12转动第二目标角度而第二驱动件140b3转动角度为320°,从而带动散风组件13转动第二目标位置,电机1至电机8启动,旋叶1至旋叶8旋转。表8为在第二状态无风感模式中,风机17与旋叶1至旋叶8转速的关系。
表7
表8
导风组件编号 风机 旋叶1 旋叶2 旋叶3 旋叶4 旋叶5 旋叶6 旋叶7 旋叶8
风速 N*2/3 0.008N 0.008N 0.008N 0.008N 0.008N 0.008N 0.008N 0.008N
较佳地,本实施例中空调器10可以控制电机以不同的转速驱动旋叶旋转,从而实现更丰富的无风感出风模式。
无风感模式第一实施例:如表9及表10所示,左边旋叶1至旋叶4和右边旋叶5至旋叶8变化周期角度相反,产生不同的角度的旋流风。
表9
注:0°-180°表示180°周期性旋转,下同。
表10
导风组件编号 风机 旋叶1 旋叶2 旋叶3 旋叶4 旋叶5 旋叶6 旋叶7 旋叶8
风速 N*2/3 0.006N 0.006N 0.006N 0.006N 0.006N 0.006N 0.006N 0.006N
无风感模式第二实施例:如表11及表12所示,左边旋叶1至旋叶4和右边旋叶5至旋叶8变化周期角度相反,并且转速也不同,产生不同的角度的旋流风,风的转速和角度都不同,可以将空调的风导向房间的两侧或者集中在房间中间。
表11
表12
导风组件编号 风机 旋叶1 旋叶2 旋叶3 旋叶4 旋叶5 旋叶6 旋叶7 旋叶8
风速 N*2/3 0.003N 0.003N 0.003N 0.003N 0.006N 0.006N 0.006N 0.006N
无风感模式第三实施例:如表13及表14所示。
表13
表14
导风组件编号 风机 旋叶1 旋叶2 旋叶3 旋叶4 旋叶5 旋叶6 旋叶7 旋叶8
风速 N*2/3 / / / / / / / /
其中,电机1至电机4的角度和转速变化规律可依照图15所示的正弦变化规律,电机5至电机8的角度和转速变化规律可依照图16所示的余弦变化规律,当然,本领域技术人员也可以根据实际的需求设计电机按照其他的变化规律改变转速及转动角度,在此不再一一列举。
其中,本实施例中的控制装置通过其实现如下空调器10所述的控制逻辑:
空调器10在制冷模式与无风感模式之间的转换过程具体如图11所示,
步骤202:空调器10运行于制冷模式;
步骤204:控制导风板12打开且调节导风板12的打开角度至与制冷模式相对应的第一目标角度;
步骤206:获取工况温度参数;
步骤208:判断工况温度参数是否小于第一预设温度阈值,若是,则进入步骤2102,若否,则执行步骤2101:维持当前的制冷模式;
步骤2102:确定由当前的制冷模式切换至无风感模式;
步骤212:控制散风组件13至第一目标位置,使得散风组件13与导风板12搭靠,并拼合限定出位于空调出风口111的外侧且与空调出风口111连通的腔体15;
步骤216:判断工况温度参数是否小于第一预设温度阈值,若是,则执行步骤2181:维持当前的无风感模式,否则执行步骤2182:由当前的无风感模式切换至制冷或制热模式。
其中,在步骤2102中可具体选择执行步骤2141:确定无风感模式为第一无风感模式,或执行步骤2142:确定无风感模式为第二无风感模式,以选择不同的旋叶1312旋转方式,通过改变旋叶1312自身的变化规律,旋叶1312变化周期角度不同,并且转速也不同,产生不同的角度的旋流风,风的转速和角度都不同,可以将空调的风导向房间的两侧或者集中在房间中间,实现不同模式的无风感和分区无风感,给不同的人带来不同的需求。
空调器10在制热模式与无风感模式之间的转换过程具体如图12所示,
步骤302:空调器10运行于制热模式;
步骤304:控制导风板12打开且调节导风板12的打开角度至与制热模式相对应的第二目标角度;
步骤306:获取工况温度参数;
步骤308:判断工况温度参数是否大于第二预设温度阈值,若是,则进入步骤3102,若否,则执行步骤3101:维持当前的制热模式;
步骤3102:确定由当前的制热模式切换至无风感模式;
步骤312:控制散风组件13至第二目标位置,使得散风组件13与导风板12相对并间隔地布置以合围限定出一端具有排风口161的引流通道16;
步骤316:判断工况温度参数是否大于第二预设温度阈值,若是,则执行步骤2181:维持当前的无风感模式,否则执行步骤2182:由当前的无风感模式切换至制热或制热模式。
其中,在步骤3102中可具体选择执行步骤3141:确定无风感模式为第一无风感模式,或执行步骤3142:确定无风感模式为第二无风感模式,以选择不同的旋叶1312旋转方式,通过改变旋叶1312自身的变化规律,旋叶1312变化周期角度不同,并且转速也不同,产生不同的角度的旋流风,风的转速和角度都不同,可以将空调的风导向房间的两侧或者集中在房间中间,实现不同模式的无风感和分区无风感,给不同的人带来不同的需求。
本领域内的技术人员应明白,本发明的实施例可提供为方法、设备(***)或计算机程序产品。因此,本发明可采用完全硬件实施例、完全软件实施例、或结合软件和硬件方面的实施例的形式。而且,本发明可采用在一个或多个其中包含有计算机可用程序代码的计算机可用存储介质(包括但不限于磁盘存储器、CD-ROM、光学存储器等)上实施的计算机程序产品的形式。
本发明是参照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方法、设备(***)、和计算机程序产品的流程图和/或方框图来描述的。应理解可由计算机程序指令实现流程图和/或方框图中的每一流程和/或方框、以及流程图和/或方框图中的流程和/或方框的结合。可提供这些计算机程序指令到通用计算机、专用计算机、嵌入式处理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的处理器以产生一个机器,使得通过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的处理器执行的指令产生用于实现在流程图一个流程或多个流程和/或方框图一个方框或多个方框中指定的功能的装置。
这些计算机程序指令也可存储在能引导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以特定方式工作的计算机可读存储器中,使得存储在该计算机可读存储器中的指令产生包括指令装置的制造品,该指令装置实现在流程图一个流程或多个流程和/或方框图一个方框或多个方框中指定的功能。
这些计算机程序指令也可装载到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上,使得在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设备上执行一系列操作步骤以产生计算机实现的处理,从而在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设备上执行的指令提供用于实现在流程图一个流程或多个流程和/或方框图一个方框或多个方框中指定的功能的步骤。
应当注意的是,在权利要求中,不应将位于括号之间的任何参考符号构造成对权利要求的限制。单词“包含”不排除存在未列在权利要求中的部件或步骤。位于部件之前的单词“一”或“一个”不排除存在多个这样的部件。本发明可以借助于包括有若干不同部件的硬件以及借助于适当编程的计算机来实现。在列举了若干装置的单元权利要求中,这些装置中的若干个可以是通过同一个硬件项来具体体现。单词第一、第二等的使用不表示任何顺序。可将这些单词解释为名称。
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左”、“右”、“前”、“后”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单元必须具有特定的方向、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具体实施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包含于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实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发明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24)

1.一种空调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运行控制装置;
温度检测装置,其与所述运行控制装置电连接,所述温度检测装置配置为检测工况温度参数,并将检测的所述工况温度参数反馈给所述运行控制装置,触发所述运行控制装置根据获取到的所述工况温度参数确定由当前的制冷或制热模式切换至无风感模式,或者维持当前的所述制冷或制热模式。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空调器包括:
机壳,其上设有空调出风口;
导风板,设置在所述机壳上,并在遮挡所述空调出风口的位置与打开所述空调出风口的位置之间可运动;
所述运行控制装置与所述导风板电连接,并配置为驱动所述导风板打开,且控制所述导风板的打开角度调节至第一目标角度或第二目标角度。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空调器包括:
散风组件,设置在所述机壳上,并能相对于所述机壳运动,所述散风组件上设有散风结构,所述散风结构配置为供气流穿过,并适于使穿过的气流扩散流动;
所述运行控制装置与所述散风组件电连接,且配置为:
驱动所述散风组件至第一目标位置,使得所述散风组件与导风板搭靠,并拼合限定出位于所述空调出风口的外侧且与所述空调出风口连通的腔体;或
驱动所述散风组件至第二目标位置,使得所述散风组件与所述导风板相对并间隔地布置以合围限定出与所述空调出风口连通且一端具有排风口的引流通道。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散风组件在所述第一目标位置与所述导风板搭靠,且两者在搭靠处形成拼合线,所述散风组件与所述导风板的相对表面合围出通槽,所述通槽沿所述拼合线延伸并且形成为沿延伸方向两端贯穿的结构,使得所述腔体在所述延伸方向的两端分别形成有侧开口。
5.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散风组件包括散风板,所述散风结构包括形成在所述散风板上的多个导风圈以及与所述导风圈一一相对设置的多个旋叶。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散风结构包括驱动装置,所述驱动装置与所述运行控制装置电连接,所述运行控制装置控制所述驱动装置,使得所述驱动装置驱动所述旋叶转动。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
多个所述旋叶之间传动连接,使得多个所述旋叶之间联动,其中,所述驱动装置与多个所述旋叶中的至少一个相连,并对与之连接的所述旋叶进行驱动;或
所述散风组件形成有多个散风组,每个所述散风组包括一个或多个所述旋叶,其中,所述驱动装置分别与多个所述散风组相连,并对多个所述散风组的所述旋叶进行分别驱动,使得所述运行控制装置对不同所述散风组的所述旋叶的转速及转动方向分别控制。
8.一种空调器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根据获取到的工况温度参数确定由当前的制冷或制热模式切换至无风感模式,或者维持当前的所述制冷或制热模式。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空调器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获取到的工况温度参数确定由当前的制冷或制热模式切换至无风感模式,或者维持当前的所述制冷或制热模式的步骤,具体包括:
所述空调器运行于制冷模式,确定所述工况温度参数与第一预设温度阈值的大小关系,若所述工况温度参数小于所述第一预设温度阈值,确定由当前的所述制冷模式切换至所述无风感模式,若所述工况温度参数大于等于所述第一预设温度阈值,确定维持当前的所述制冷模式;和/或
所述空调器运行于制热模式,确定所述工况温度参数与第二预设温度阈值的大小关系,若所述工况温度参数大于所述第二预设温度阈值,确定由当前的制热模式切换至所述无风感模式,若所述工况温度参数小于等于所述第二预设温度阈值,确定维持当前的所述制热模式。
10.根据权利要求8或9所述的空调器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若由当前的所述制冷或制热模式切换至所述无风感模式,还包括:
在所述无风感模式中,根据获取到的所述工况温度参数确定由当前的所述无风感模式切换至所述制冷或制热模式,或者维持当前的所述无风感模式。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空调器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获取到的所述工况温度参数确定由当前的所述无风感模式切换至所述制冷或制热模式,或者维持当前的所述无风感模式的步骤,具体包括:
所述空调器运行于所述无风感模式,确定所述工况温度参数与第一预设温度阈值的大小关系,若所述工况温度参数小于所述第一预设温度阈值,确定维持当前的所述无风感模式,若所述工况温度参数大于等于所述第一预设温度阈值,确定由当前的所述无风感模式切换至所述制冷模式;和/或
所述空调器运行于所述无风感模式,确定所述工况温度参数与第二预设温度阈值的大小关系,若所述工况温度参数大于所述第二预设温度阈值,确定维持当前的所述无风感模式,若所述工况温度参数小于等于所述第二预设温度阈值,确定由当前的所述无风感模式切换至所述制热模式。
12.根据权利要求8或9所述的空调器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由当前的所述制冷或制热模式切换至无风感模式的步骤,具体包括:
确定由当前的制冷模式切换至无风感模式,控制散风组件至第一目标位置,使得所述散风组件与导风板搭靠,并拼合限定出位于所述空调出风口的外侧且与所述空调出风口连通的腔体;
确定由当前的制热模式切换至无风感模式,控制所述散风组件至第二目标位置,使得所述散风组件与所述导风板相对并间隔地布置以合围限定出一端具有排风口的引流通道。
13.根据权利要求8或9所述的空调器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由当前的所述制冷或制热模式切换至无风感模式的步骤,还包括:
控制散风组件的旋叶转动。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空调器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散风组件的旋叶转动的步骤,具体包括:
确定所述无风感模式为第一无风感模式,控制所述旋叶单向转动;
确定所述无风感模式为第二无风感模式,控制所述旋叶进行正反转运动。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空调器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所述旋叶单向转动的步骤,具体包括:
确定所述第一无风感模式为第一子模式,控制所述散风组件的多个所述旋叶均沿第一方向单向转动或均沿与所述第一方向相反的第二方向单向转动,其中,所述旋叶之间的转速相同或者不同;
确定所述第一无风感模式为第二子模式,控制所述散风组件的多个所述旋叶中的一部分沿所述第一方向单向转动,另一部分沿与所述第一方向相反的第二方向单向转动,其中,所述旋叶之间的转速相同或者不同。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空调器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所述旋叶进行正反转运动的步骤,具体包括:
确定所述第二无风感模式为第三子模式,控制所述散风组件的多个所述旋叶分别进行正反转运动,且多个所述旋叶的旋转方向相同,其中,所述旋叶之间的转速相同或者不同;
确定所述第二无风感模式为第四子模式,控制所述散风组件的多个所述旋叶分别进行正反转运动,且多个所述旋叶中的一部分的旋转方向与另一部分的旋转方向相反,其中,所述旋叶之间的转速相同或者不同。
17.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空调器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无风感模式中,所述旋叶的转动速度与所述空调器的风机的转速成正相关关系。
18.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空调器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无风感模式中,所述旋叶的转动速度与所述空调器的风机的转速成正比例关系。
19.根据权利要求8或9所述的空调器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制冷模式中,控制导风板打开且调节所述导风板的打开角度至与所述制冷模式相对应的第一目标角度;
在制热模式中,控制导风板打开且调节所述导风板的打开角度至与所述制热模式相对应的第二目标角度。
2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空调器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目标角度大于所述第一目标角度。
21.根据权利要求8或9所述的空调器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工况温度参数包括进风温度。
22.一种运行控制装置,适用于空调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处理器,所述处理器执行计算机程序时能够实现如权利要求8至21中任一项所述的空调器的控制方法限定的步骤。
23.一种空调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22所述的运行控制装置。
24.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机程序被执行时,实现如权利要求8至21中任一项所述的空调器的控制方法所限定的步骤。
CN201910733645.9A 2019-08-09 2019-08-09 空调器及其控制方法、运行控制装置及存储介质 Active CN110319547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733645.9A CN110319547B (zh) 2019-08-09 2019-08-09 空调器及其控制方法、运行控制装置及存储介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733645.9A CN110319547B (zh) 2019-08-09 2019-08-09 空调器及其控制方法、运行控制装置及存储介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319547A true CN110319547A (zh) 2019-10-11
CN110319547B CN110319547B (zh) 2023-05-26

Family

ID=6812581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733645.9A Active CN110319547B (zh) 2019-08-09 2019-08-09 空调器及其控制方法、运行控制装置及存储介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0319547B (zh)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780228A (zh) * 2020-06-08 2020-10-16 海信(山东)空调有限公司 一种单出风口的空调器
WO2021168985A1 (zh) * 2020-02-26 2021-09-02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空调器、空调器的控制方法和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WO2021168984A1 (zh) * 2020-02-26 2021-09-02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空调器、空调器的控制方法和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CN114274739A (zh) * 2021-12-03 2022-04-05 华人运通(江苏)技术有限公司 车载空调的出风调节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4623585A (zh) * 2020-12-09 2022-06-14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空调器控制方法、空调器及可读存储介质
CN114623584A (zh) * 2020-12-09 2022-06-14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空调器控制方法、空调器及可读存储介质

Citations (1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7163097A (ja) * 2005-12-16 2007-06-28 Toshitaka Tanaka 気流拡散装置(拡散扇)及び空気調和機
CN105135519A (zh) * 2015-08-07 2015-12-09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室内出风控制方法
CN105180269A (zh) * 2015-08-07 2015-12-23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室内出风控制方法
CN105258307A (zh) * 2015-10-21 2016-01-20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室内出风控制方法
CN106247565A (zh) * 2016-09-05 2016-12-21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空调的送风方法、装置和***
CN106678979A (zh) * 2017-01-20 2017-05-17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空调器
WO2017101671A1 (zh) * 2015-12-18 2017-06-22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用于空调器的导风板组件及空调器
WO2017101673A1 (zh) * 2015-12-18 2017-06-22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用于空调器的导风板组件及空调器
CN107655188A (zh) * 2017-10-02 2018-02-02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空调室内机
CN207146644U (zh) * 2017-09-12 2018-03-27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空调器室内机和空调器
CN207146640U (zh) * 2017-09-12 2018-03-27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空调器室内机及空调器
CN207146852U (zh) * 2017-08-21 2018-03-27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挡风板、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CN207501268U (zh) * 2017-11-30 2018-06-15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壁挂式空调室内机和空调机
CN108592320A (zh) * 2018-03-09 2018-09-28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空调器控制方法、空调器以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CN108759002A (zh) * 2018-04-27 2018-11-06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空调器的控制方法、空调器和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CN109945446A (zh) * 2019-03-11 2019-06-28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空调器的控制方法
CN110057077A (zh) * 2019-05-31 2019-07-26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壳体及壁挂式空调器
CN110057072A (zh) * 2019-05-31 2019-07-26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导风结构及空调器

Patent Citations (1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7163097A (ja) * 2005-12-16 2007-06-28 Toshitaka Tanaka 気流拡散装置(拡散扇)及び空気調和機
CN105135519A (zh) * 2015-08-07 2015-12-09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室内出风控制方法
CN105180269A (zh) * 2015-08-07 2015-12-23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室内出风控制方法
CN105258307A (zh) * 2015-10-21 2016-01-20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室内出风控制方法
WO2017101671A1 (zh) * 2015-12-18 2017-06-22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用于空调器的导风板组件及空调器
WO2017101673A1 (zh) * 2015-12-18 2017-06-22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用于空调器的导风板组件及空调器
CN106247565A (zh) * 2016-09-05 2016-12-21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空调的送风方法、装置和***
CN106678979A (zh) * 2017-01-20 2017-05-17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空调器
CN207146852U (zh) * 2017-08-21 2018-03-27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挡风板、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CN207146644U (zh) * 2017-09-12 2018-03-27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空调器室内机和空调器
CN207146640U (zh) * 2017-09-12 2018-03-27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空调器室内机及空调器
CN107655188A (zh) * 2017-10-02 2018-02-02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空调室内机
CN207501268U (zh) * 2017-11-30 2018-06-15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壁挂式空调室内机和空调机
CN108592320A (zh) * 2018-03-09 2018-09-28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空调器控制方法、空调器以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CN108759002A (zh) * 2018-04-27 2018-11-06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空调器的控制方法、空调器和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CN109945446A (zh) * 2019-03-11 2019-06-28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空调器的控制方法
CN110057077A (zh) * 2019-05-31 2019-07-26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壳体及壁挂式空调器
CN110057072A (zh) * 2019-05-31 2019-07-26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导风结构及空调器

Cited By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1168985A1 (zh) * 2020-02-26 2021-09-02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空调器、空调器的控制方法和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WO2021168984A1 (zh) * 2020-02-26 2021-09-02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空调器、空调器的控制方法和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CN111780228A (zh) * 2020-06-08 2020-10-16 海信(山东)空调有限公司 一种单出风口的空调器
CN111780228B (zh) * 2020-06-08 2023-02-10 海信空调有限公司 一种单出风口的空调器
CN114623585A (zh) * 2020-12-09 2022-06-14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空调器控制方法、空调器及可读存储介质
CN114623584A (zh) * 2020-12-09 2022-06-14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空调器控制方法、空调器及可读存储介质
CN114623584B (zh) * 2020-12-09 2024-02-20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空调器控制方法、空调器及可读存储介质
CN114274739A (zh) * 2021-12-03 2022-04-05 华人运通(江苏)技术有限公司 车载空调的出风调节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4274739B (zh) * 2021-12-03 2023-07-14 华人运通(江苏)技术有限公司 车载空调的出风调节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319547B (zh) 2023-05-2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319547A (zh) 空调器及其控制方法、运行控制装置及存储介质
CN111473489B (zh) 空调器的控制方法及空调器
CN104024756B (zh) 空调室内机
CN104884871B (zh) 空调设备及控制回路
CN105371367B (zh) 空调室内机
CN206669886U (zh) 立式空调室内机
CN112113277B (zh) 壁挂式空调室内机
CN106482230A (zh) 一种混流空调
CN105371365B (zh) 空调室内机
CN106958866A (zh) 空调器室内机
KR100907604B1 (ko) 천장형 공기조화기 및 에너지 절감형 공조시스템
JPWO2017026013A1 (ja) 空気調和機の室内機
CN109882932A (zh) 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WO2005052463A1 (ja) 空気調和機
CN207279809U (zh) 空调室内机
CN214249820U (zh) 空调室内机
CN108426301A (zh) 空调柜机及其控制方法
CN218295968U (zh) 立式空调室内机
CN105180287A (zh) 贯流风管式空调机组及送风方法
CN205119242U (zh) 贯流风管式空调机组
CN115143524A (zh) 立式空调室内机
CN205403096U (zh) 空调设备出风结构及空调设备
CN209325932U (zh) 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CN113483400A (zh) 空调器室内机
CN109405069B (zh) 室内机及空调机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