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291733B - 无授权传输方法、用户终端和基站 - Google Patents

无授权传输方法、用户终端和基站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291733B
CN110291733B CN201880011192.2A CN201880011192A CN110291733B CN 110291733 B CN110291733 B CN 110291733B CN 201880011192 A CN201880011192 A CN 201880011192A CN 110291733 B CN110291733 B CN 110291733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ultiple access
user terminal
access mode
index
random acces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80011192.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0291733A (zh
Inventor
叶能
李祥明
陈晓航
侯晓林
赵群
蒋惠玲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TT Docomo Inc
Original Assignee
NTT Docomo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TT Docomo Inc filed Critical NTT Docomo Inc
Publication of CN11029173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29173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029173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29173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4/00Wireless channel access
    • H04W74/002Transmission of channel access control inform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01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 H04L1/0023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characterised by the signalling
    • H04L1/0025Transmission of mode-switching indic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01Arrangements for dividing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14Three-dimensional division
    • H04L5/0016Time-frequency-cod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44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allocation of payload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58Allocation criteria
    • H04L5/0062Avoidance of ingress interference, e.g. ham radio channe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04Wireless resource allocation
    • H04W72/044Wireless resource allocation based on the type of the allocated resource
    • H04W72/0446Resources in time domain, e.g. slots or fram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50Allocation or scheduling criteria for wireless resources
    • H04W72/54Allocation or scheduling criteria for wireless resources based on quality criteria
    • H04W72/541Allocation or scheduling criteria for wireless resources based on quality criteria using the level of interferenc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4/00Wireless channel access
    • H04W74/002Transmission of channel access control information
    • H04W74/004Transmission of channel access control information in the uplink, i.e. towards network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4/00Wireless channel access
    • H04W74/08Non-scheduled access, e.g. ALOHA
    • H04W74/0833Random access procedures, e.g. with 4-step access
    • H04W74/0841Random access procedures, e.g. with 4-step access with collision treatment
    • H04W74/085Random access procedures, e.g. with 4-step access with collision treatment collision avoidanc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4/00Wireless channel access
    • H04W74/002Transmission of channel access control information
    • H04W74/008Transmission of channel access control information with additional processing of random access related information at receiving sid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4/00Wireless channel access
    • H04W74/08Non-scheduled access, e.g. ALOHA
    • H04W74/0833Random access procedures, e.g. with 4-step acces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Quality & Reliability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无授权传输方法、用户终端和基站。其中,用户终端侧的无授权传输方法包括:a.向基站发送本用户终端选择的第一多址接入模式;b.接收基站对本用户终端的干预结果;c.当所述干预结果为采用第一多址接入模式时,确定采用第一多址接入模式进行数据传输;d.当所述干预结果为采用第二多址接入模式时,确定采用第二多址接入模式进行数据传输。根据本发明所涉及的无授权传输方法、用户终端和基站,能够以较少的信令开销避免或减少无授权传输过程中的碰撞。

Description

无授权传输方法、用户终端和基站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无线通信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无授权(GF,Grant-free)传输方法、用户终端和基站。
背景技术
在无线通信***中,用户终端与基站之间的数据传输方式包括基于授权的传输(Grant-based Transmission)和无授权传输(Grant-free Transmission)。
在基于授权的传输中,用户终端在每次上行数据传输之前都需要从基站获得动态的上行链路授权(UL Grant),因此导致较大的信令开销、功耗和延时。
在无授权传输中,用户终端自行选择一个多址接入模式(Multiple AccessSignature)并采用该多址接入模式进行上行数据传输,而不需要从基站获得动态的上行链路授权,因而降低了控制面和用户面的延时以及信令开销。由于具有低延时的优点、且在小数据包传输时能降低信令开销,无授权传输很可能应用在未来第5代移动通信***(5G)的特定场景中。
但是,在无授权传输中,如果用户终端完全随机地选择多址接入模式,那么很可能发生碰撞的问题,即不同用户终端在采用各自选择的多址接入模式进行上行数据传输时相互干扰增大,数据成功传输的概率降低,从而降低数据传输的性能。特别是在用户负载较大的情况下,发生碰撞的可能性更高。
现有的无授权传输方式包括无随机接入的无授权传输(RACH-less GFTransmission)和基于随机接入的无授权传输(RACH-based GF Transmission)。
无随机接入的无授权传输虽然延时更低,但无法获得用户终端与基站之间的同步,当前导码传输发生碰撞时,基站将无法成功检测出数据。
基于随机接入的无授权传输在传输数据之前需要先完成随机接入过程,通过更大的信令开销换取同步的无授权传输,降低基站的接收复杂度,并省去不必要的数据传输。
但是,现有的四步骤的随机接入过程,例如长期演进(LTE,Long TermEvolution)/高级长期演进(LTE-A,LTE-Advanced)随机接入过程和窄带物联网(NB-IoT,Narrow Band Internet of Things)随机接入过程均是针对基于授权的传输而提出的,并不适合用来进行无授权传输。其中一个原因是现有的四步骤的随机接入过程中无法传递关于无授权传输、特别是多址接入模式的信息,因而无法解决碰撞问题。另一个原因是现有的四步骤的随机接入过程具有相对较大的延时和信令开销。
在第三代合作伙伴计划(3GPP,3rd Generation Partnership Project)讨论中新提出的简化的RACH(sRACH,Simplified RACH)通过简化为两步骤的随机接入过程来解决延时和信令开销较大的问题。但是,sRACH也是针对基于授权的传输而提出的,其两步骤的随机接入过程中仍然无法传递关于无授权传输、特别是多址接入模式的信息,因而同样无法解决碰撞问题。
可见,在现有技术中,无论是无随机接入的无授权传输,还是基于随机接入的无授权传输,都存在上述的碰撞问题。为了避免碰撞,可以由基站对各用户终端的多址接入模式进行预分配。但是,为了能够支持数量足够多的多址接入模式,基站需要大量的信令来对用户终端的多址接入模式进行预分配,这将带来无法接受的性能下降。因此,如何能够以较少的信令开销来避免或减少无授权传输过程中的碰撞,成为本领域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无授权传输方法、用户终端和基站,能够以较少的信令开销来避免或减少无授权传输过程中的碰撞。
本发明所涉及的用户终端侧的无授权传输方法包括:
a.向基站发送本用户终端选择的第一多址接入模式;
b.接收基站对本用户终端的干预结果;
c.当所述干预结果为采用第一多址接入模式时,确定采用第一多址接入模式进行数据传输;
d.当所述干预结果为采用第二多址接入模式时,确定采用第二多址接入模式进行数据传输。
本发明所涉及的基站侧的无授权传输方法包括:
A.从各用户终端接收该用户终端选择的第一多址接入模式;
B.对各用户终端在采用各自的第一多址接入模式同时进行数据传输时的相互干扰进行预测,将预测为所述相互干扰高于规定程度的各用户终端确定为待干预用户终端,对于预测为所述相互干扰不高于规定程度的每个用户终端,将采用第一多址接入模式确定为对该用户终端的干预结果;
C.对于每个待干预用户终端,选择能够使所述相互干扰不高于规定程度的多址接入模式作为第二多址接入模式,将采用第二多址接入模式确定为对该用户终端的干预结果;
D.发送对各用户终端的干预结果。
本发明所涉及的用户终端包括:
多址接入模式发送单元,用于向基站发送本用户终端选择的第一多址接入模式;
干预结果接收单元,用于接收基站对本用户终端的干预结果;
多址接入模式确定单元,用于当所述干预结果为采用第一多址接入模式时,确定采用第一多址接入模式进行数据传输,当所述干预结果为采用第二多址接入模式时,确定采用第二多址接入模式进行数据传输。
本发明所涉及的基站包括:
多址接入模式接收单元,用于从各用户终端接收该用户终端选择的第一多址接入模式;
干预结果确定单元,用于对各用户终端在采用各自的第一多址接入模式同时进行数据传输时的相互干扰进行预测,将预测为所述相互干扰高于规定程度的各用户终端确定为待干预用户终端,对于预测为所述相互干扰不高于规定程度的每个用户终端,将采用第一多址接入模式确定为对该用户终端的干预结果,对于每个待干预用户终端,选择能够使所述相互干扰不高于规定程度的多址接入模式作为第二多址接入模式,将采用第二多址接入模式确定为对该用户终端的干预结果;
干预结果发送单元,用于发送对各用户终端的干预结果。
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程序,用于使计算机执行以下操作:
a.向基站发送本用户终端选择的第一多址接入模式;
b.接收基站对本用户终端的干预结果;
c.当所述干预结果为采用第一多址接入模式时,确定采用第一多址接入模式进行数据传输;
d.当所述干预结果为采用第二多址接入模式时,确定采用第二多址接入模式进行数据传输。
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非易失性机器可读存储介质,所述存储介质中存储有机器可读指令,所述机器可读指令可以由处理器执行以完成以下操作:
a.向基站发送本用户终端选择的第一多址接入模式;
b.接收基站对本用户终端的干预结果;
c.当所述干预结果为采用第一多址接入模式时,确定采用第一多址接入模式进行数据传输;
d.当所述干预结果为采用第二多址接入模式时,确定采用第二多址接入模式进行数据传输。
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用户终端,包括:
处理器;
非易失性机器可读存储介质;以及
存储在该非易失性机器可读存储介质中、由该处理器执行的程序模块;
所述程序模块用于:
a.向基站发送本用户终端选择的第一多址接入模式;
b.接收基站对本用户终端的干预结果;
c.当所述干预结果为采用第一多址接入模式时,确定采用第一多址接入模式进行数据传输;
d.当所述干预结果为采用第二多址接入模式时,确定采用第二多址接入模式进行数据传输。
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程序,用于使计算机执行以下操作:
A.从各用户终端接收该用户终端选择的第一多址接入模式;
B.对各用户终端在采用各自的第一多址接入模式同时进行数据传输时的相互干扰进行预测,将预测为所述相互干扰高于规定程度的各用户终端确定为待干预用户终端,对于预测为所述相互干扰不高于规定程度的每个用户终端,将采用第一多址接入模式确定为对该用户终端的干预结果;
C.对于每个待干预用户终端,选择能够使所述相互干扰不高于规定程度的多址接入模式作为第二多址接入模式,将采用第二多址接入模式确定为对该用户终端的干预结果;
D.发送对各用户终端的干预结果。
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非易失性机器可读存储介质,所述存储介质中存储有机器可读指令,所述机器可读指令可以由处理器执行以完成以下操作:
A.从各用户终端接收该用户终端选择的第一多址接入模式;
B.对各用户终端在采用各自的第一多址接入模式同时进行数据传输时的相互干扰进行预测,将预测为所述相互干扰高于规定程度的各用户终端确定为待干预用户终端,对于预测为所述相互干扰不高于规定程度的每个用户终端,将采用第一多址接入模式确定为对该用户终端的干预结果;
C.对于每个待干预用户终端,选择能够使所述相互干扰不高于规定程度的多址接入模式作为第二多址接入模式,将采用第二多址接入模式确定为对该用户终端的干预结果;
D.发送对各用户终端的干预结果。
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基站,包括:
处理器;
非易失性机器可读存储介质;以及
存储在该非易失性机器可读存储介质中、由该处理器执行的程序模块;
所述程序模块用于:
A.从各用户终端接收该用户终端选择的第一多址接入模式;
B.对各用户终端在采用各自的第一多址接入模式同时进行数据传输时的相互干扰进行预测,将预测为所述相互干扰高于规定程度的各用户终端确定为待干预用户终端,对于预测为所述相互干扰不高于规定程度的每个用户终端,将采用第一多址接入模式确定为对该用户终端的干预结果;
C.对于每个待干预用户终端,选择能够使所述相互干扰不高于规定程度的多址接入模式作为第二多址接入模式,将采用第二多址接入模式确定为对该用户终端的干预结果;
D.发送对各用户终端的干预结果。
根据本发明所涉及的无授权传输方法、用户终端和基站,通过用户终端与基站之间两步骤的信令交互,将用户终端自行选择与基站的干预相结合来确定进行数据传输时采用的多址接入模式,从而能够以较少的信令开销避免或减少无授权传输过程中的碰撞。
进一步地,本发明所涉及的无授权传输方法、用户终端和基站可以借助现有的随机接入过程来实现上述两步骤的信令交互,能够最大程度地利用现有设备,从而降低成本。
附图简要说明
图1是本发明实施方式中用户终端侧的无授权传输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实施方式中基站侧的无授权传输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实施方式中各用户终端在采用各自的多址接入模式同时进行数据传输时的相互干扰的示例图。
图4是本发明实施方式中用户终端的组成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实施方式中基站的组成示意图。
图6是示出本发明实施方式中基站和用户终端的硬件结构的一例的图。
实施本发明的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参照附图并举实施例,对本发明进一步详细说明。
图1是本发明实施方式中用户终端侧的无授权传输方法的流程示意图,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01,向基站发送本用户终端选择的第一多址接入模式。
在无授权传输中,除了传输中实际使用的物理资源之外,具体的传输方式主要通过多址接入模式来表征。具体而言,多址接入模式可以包括可用的物理资源(如时频资源)、时频跳变图案(Time-frequency hopping pattern)、随机种子、码字、码本交织、信道编码速率、扩频码、传输功率、参考信号接收功率(RSRP,Reference Signal Receiving Power)、多波束操作中的物理区域、多天线***中的预编码矩阵等中的任意一个或多个的组合。关于多址接入模式的信息,例如数量、索引和具体含义等,可以通过静态或半静态的方式进行配置,以使基站和各用户终端能够共享。
例如,在本步骤中,用户终端可以从预定义的多址接入模式池(MA signaturepool)中选择出一个希望在数据传输中使用的多址接入模式,即第一多址接入模式。具体的选择方式可以采用随机选择,但并不限定于此。
在本步骤中,用户终端可以通过随机接入请求向基站发送所选择出的第一多址接入模式,但并不限定于此。
用户终端可以在随机接入请求中显式地包含第一多址接入模式的索引,例如可以利用sRACH的Msg.1的数据载荷(payload)。显式发送的优点是实现简单。
或者,也可以预定义多址接入模式的索引与随机接入请求的对应关系,用户终端根据该对应关系,通过随机接入请求隐式地发送第一多址接入模式。上述的对应关系可以通过静态或半静态的方式进行配置,以使基站和各用户终端能够共享。隐式发送的优点是可以沿用现有信令如RACH的Msg.1的格式。
例如,用户终端可以根据预定义的多址接入模式的索引与随机接入请求所使用的物理资源以及前导码(preamble)索引和/或用户终端ID的组合之间的对应关系,从与第一多址接入模式的索引对应的一个以上组合中选择出第一组合,在随机接入请求中包含与第一组合中的前导码索引对应的前导码和/或第一组合中的用户终端ID,并使用第一组合中的物理资源,向基站发送随机接入请求。
又或者,当多址接入模式的索引包括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时,可以采用显式与隐式相混合的方式来发送第一多址接入模式。混合方式的优点是便于支持更多数量的多址接入模式。
例如,用户终端可以根据预定义的多址接入模式的索引的第一部分与随机接入请求(例如,sRACH的Msg.1)所使用的物理资源以及前导码索引和/或用户终端ID的组合之间的对应关系,从与第一多址接入模式的索引的第一部分对应的一个以上组合中选择出第一组合,在随机接入请求中包含与第一组合中的前导码索引对应的前导码和/或第一组合中的用户终端ID以及第一多址接入模式的索引的第二部分,并使用第一组合中的物理资源,向基站发送随机接入请求。
当***中多址接入模式的数量较多时,可以将全部多址接入模式分为多个组。此时,多址接入模式的索引可以包括组索引和组内索引,它们可以分别相当于上述的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或者互换。多址接入模式的分组方式并不特别限定,优选根据采用不同的多址接入模式进行数据传输时的相互干扰来进行分组,例如使相互干扰相对较小的多址接入模式属于同一组,而使相互干扰相对较大的多址接入模式属于不同的组。
下面举出混合方式的一个具体示例。假设***中的多址接入模式分为4个组,预定义组索引与sRACH的Msg.1所使用的物理资源以及前导码索引的组合之间的对应关系,如表1所示。当用户终端选择出的第一多址接入模式的索引为组索引“2”+组内索引“3”时,根据表1所示的对应关系,确定出与组索引“2”对应的第一组合为物理资源“R2”以及前导码索引“1”。则用户终端可以在Msg.1中包含与第一组合中的前导码索引“1”对应的前导码且显式地包含组内索引“3”,并使用第一组合中的物理资源“R2”向基站发送Msg.1。
组索引 物理资源 前导码索引
1 R1 1
2 R2 1
3 R1 2
4 R2 2
表1
步骤102,接收基站对本用户终端的干预结果。
当在预设时间段内未接收到基站对本用户终端的干预结果时,优选等待规定的时间后返回执行步骤101,即重新向基站发送第一多址接入模式。上述规定的时间可以为0。当然,用户终端也可以不返回执行步骤101,而是采用其它的随机接入方法进行随机接入继而进行无授权传输,或者直接进行无随机接入的无授权传输。
在本步骤中,用户终端可以通过随机接入响应(例如,RACH或sRACH的Msg.2)来接收基站对本用户终端的干预结果,但并不限定于此。
步骤103,当所述干预结果为采用第一多址接入模式时,确定采用第一多址接入模式进行数据传输。
此时,可以认为采用本用户终端选择的第一多址接入模式进行数据传输所带来的相互干扰在***容许的范围内,即不会发生碰撞或者碰撞程度在***容许的范围内,因此确定采用第一多址接入模式进行数据传输。
步骤104,当所述干预结果为采用第二多址接入模式时,确定采用第二多址接入模式进行数据传输。
此时,可以认为采用本用户终端选择的第一多址接入模式进行数据传输所带来的相互干扰将超出***容许的范围,即碰撞程度将超出***容许的范围,因此确定采用基站分配的第二多址接入模式进行数据传输,以避免或减少无授权传输过程中的碰撞。
在本步骤中,与步骤102相应地,用户终端可以通过随机接入响应(例如,RACH或sRACH的Msg.2)来获知第二多址接入模式,但并不限定于此。
用户终端可以根据接收到的随机接入响应中包含的第二多址接入模式的索引显式地获知第二多址接入模式,也可以根据第一多址接入模式的索引以及接收到的随机接入响应中包含的第二多址接入模式的索引与第一多址接入模式的索引的偏移量,计算出第二多址接入模式的索引,并根据第二多址接入模式的索引显式地获知第二多址接入模式。其中,当***中的多址接入模式分为多组时,上述偏移量可以包括组偏移量和组内偏移量两个部分。显式获知需要在现有的随机接入响应中增加相应的字段。
或者,也可以预定义多址接入模式的索引与随机接入响应的对应关系,用户终端根据该对应关系,通过随机接入响应隐式地获知第二多址接入模式。上述的对应关系可以通过静态或半静态的方式进行配置,以使基站和各用户终端能够共享。隐式获知的优点是可以沿用现有的信令格式。
例如,用户终端可以根据预定义的多址接入模式的索引与随机接入响应所使用的物理资源的对应关系,将与接收到的随机接入响应所使用的物理资源对应的多址接入模式的索引确定为第二多址接入模式的索引,并根据第二多址接入模式的索引获知第二多址接入模式。
又或者,当多址接入模式的索引包括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时,可以采用显式与隐式相混合的方式来获知第二多址接入模式。混合方式的优点是便于支持更多数量的多址接入模式。
例如,用户终端可以根据预定义的多址接入模式的索引的第一部分与随机接入响应所使用的物理资源的对应关系,将与接收到的随机接入响应所使用的物理资源对应的多址接入模式的索引的第一部分确定为第二多址接入模式的索引的第一部分,将第一部分与接收到的随机接入响应中包含的第二多址接入模式的索引的第二部分合并,得到第二多址接入模式的索引,并根据第二多址接入模式的索引获知第二多址接入模式。
又例如,用户终端还可以根据预定义的多址接入模式的索引的第一部分与随机接入响应所使用的物理资源的对应关系,将与接收到的随机接入响应所使用的物理资源对应的多址接入模式的索引的第一部分确定为第二多址接入模式的索引的第一部分,并根据第一多址接入模式的索引以及接收到的随机接入响应中包含的第二多址接入模式的索引的第二部分与第一多址接入模式的索引的第二部分的偏移量,计算出第二多址接入模式的索引的第二部分,将第一部分与第二部分合并,得到第二多址接入模式的索引,并根据第二多址接入模式的索引获知第二多址接入模式。
当基站对本用户终端采用部分干预方式时,也即多址接入模式的索引分为干预部分和非干预部分时,用户终端同样可以采用显式、隐式或混合方式来获知基站分配的第二多址接入模式的索引的干预部分,并自行选择第二多址接入模式的索引的非干预部分,从而获得完整的第二多址接入模式的索引。这种部分干预方式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无授权传输过程中的碰撞,并且提供了实现上的灵活性。
以上对本发明实施方式中用户终端侧的无授权传输方法进行了说明。该方法通过用户终端与基站之间两步骤的信令交互,将用户终端自行选择与基站的干预相结合来确定进行数据传输时采用的多址接入模式,从而能够以较少的信令开销避免或减少无授权传输过程中的碰撞。
图2是本发明实施方式中基站侧的无授权传输方法的流程示意图,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201,从各用户终端接收该用户终端选择的第一多址接入模式。
在本步骤中,基站可以通过各用户终端发送的随机接入请求来接收该用户终端的第一多址接入模式,但并不限定于此。
与步骤101相对应,在本步骤中,基站也可以通过显式、隐式和混合三种方式来获知各用户终端的第一多址接入模式。
例如,基站可以根据用户终端发送的随机接入请求(例如,sRACH的Msg.1)中包含的第一多址接入模式的索引,显式地获知该用户终端的第一多址接入模式。
或者,基站也可以根据预定义的多址接入模式的索引与随机接入请求(例如,RACH或sRACH的Msg.1)所使用的物理资源以及前导码索引和/或用户终端ID的组合之间的对应关系,将与用户终端发送的随机接入请求所使用的物理资源以及所述随机接入请求中包含的前导码的索引和/或所述随机接入请求中包含的用户终端ID的组合对应的多址接入模式的索引确定为该用户终端的第一多址接入模式的索引,并根据该用户终端的第一多址接入模式的索引获知该用户终端的第一多址接入模式。
又或者,基站还可以根据预定义的多址接入模式的索引的第一部分与随机接入请求(例如,sRACH的Msg.1)所使用的物理资源以及前导码索引和/或用户终端ID的组合之间的对应关系,将与用户终端发送的随机接入请求所使用的物理资源以及所述随机接入请求中包含的前导码的索引和/或所述随机接入请求中包含的用户终端ID的组合对应的多址接入模式的索引的第一部分确定为该用户终端的第一多址接入模式的索引的第一部分,将所述第一部分与该用户终端发送的随机接入请求中包含的第一多址接入模式的索引的第二部分合并,得到该用户终端的第一多址接入模式的索引,并根据该用户终端的第一多址接入模式的索引获知该用户终端的第一多址接入模式。
在本步骤中,如果信道状况较差,基站在接收到某个用户终端发送的随机接入请求后,有可能无法检测出该用户终端的第一多址接入模式。此时,在一个示例中,基站可以忽略该用户终端发送的随机接入请求。在另一个示例中,如果已检测出该用户终端发送的随机接入请求中包含的前导码和/或用户终端ID,则可以将该用户终端确定为待干预用户终端,以便在后续的步骤中为其分配适当的多址接入模式;否则,可以忽略该用户终端发送的随机接入请求。
步骤202,对各用户终端在采用各自的第一多址接入模式同时进行数据传输时的相互干扰进行预测,将预测为所述相互干扰高于规定程度的各用户终端确定为待干预用户终端,对于预测为所述相互干扰不高于规定程度的每个用户终端,将采用第一多址接入模式确定为对该用户终端的干预结果。
在本步骤中,各用户终端在采用各自的第一多址接入模式同时进行数据传输时的相互干扰的表示方式并不特别限定。例如,当多址接入模式表示可用的物理资源时,上述的相互干扰可以通过重叠的资源单元数来表示,重叠的资源单元数越多,表示相互干扰程度越高。又例如,当多址接入模式表示可用的扩频码时,上述的相互干扰可以通过扩频码之间的正交程度来表示,当两个扩频码正交或准正交时,可以认为相互干扰程度较低。当多址接入模式以序列形式来表示时,上述的相互干扰可以通过序列间的相关性来表示,两个完全相同的序列具有最大的相关性也即最高程度的相互干扰。
图3是本发明实施方式中各用户终端在采用各自的多址接入模式同时进行数据传输时的相互干扰的示例图。在图3的示例中,假设多址接入模式表示可用的物理资源,且共有9个正交的物理资源单元(Physical Resource Units)用于无授权传输,但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为其它数目。图3中的每一列表示一个多址接入模式。在图3的示例中,假设共有6个多址接入模式,分别对应于索引1~6,但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为其它数目。每一列包括9个单元格,分别对应于9个正交的物理资源单元PRU1~PRU9。每一列中以灰色填充的单元格表示该多址接入模式对应的可用物理资源单元。在图3的示例中,每一列中包括3个以灰色填充的单元格,但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为其它数目。
在图3的示例中,多址接入模式1对应的可用物理资源单元为(PRU1,PRU 4,PRU7),多址接入模式2对应的可用物理资源单元为(PRU 2,PRU 5,PRU 8),多址接入模式3对应的可用物理资源单元为(PRU 3,PRU 6,PRU 9),多址接入模式4对应的可用物理资源单元为(PRU 1,PRU 5,PRU 9),多址接入模式5对应的可用物理资源单元为(PRU 2,PRU 6,PRU 8),多址接入模式6对应的可用物理资源单元为(PRU 3,PRU 4,PRU 7)。
在多址接入模式2和4之间,存在1个重叠的物理资源单元(PRU5),因此可以预测出当各用户终端分别采用多址接入模式2和4同时进行数据传输时,产生的相互干扰=1。
在多址接入模式2和5之间,存在2个重叠的物理资源单元(PRU 2,PRU 8),因此可以预测出当各用户终端分别采用多址接入模式2和5同时进行数据传输时,产生的相互干扰=2。
可以通过预先设定一个阈值IT来表示***容许的相互干扰,当所述相互干扰大于预设阈值时,预测为所述相互干扰高于规定程度;当所述相互干扰小于或等于预设阈值时,预测为所述相互干扰不高于规定程度。阈值的设定依据并不特别限定,可以根据基站的接收方法来设定,例如,高级接收机对应于较高的阈值,低级接收机对应于较低的阈值;也可以根据信道编码速率来设定,例如,低码率对应于较高的阈值,高码率对应于较低的阈值;还可以根据接收方法和信道编码速率两者或者其它适当的准则来设定。
在图3的示例中,如果预先设定阈值IT=0,则表示不容许发生任何碰撞;如果预先设定阈值IT=1,则表示容许较低程度的碰撞,可以通过例如前向纠错(FEC,Forward ErrorCorrection)等手段来减轻相互干扰。
在图3的示例中,假设基站在步骤201中接收到来自3个用户终端的第一多址接入模式,其中用户终端1的第一多址接入模式的索引为1,用户终端2的第一多址接入模式的索引为2,用户终端3的第一多址接入模式的索引为4。在本步骤中,基站预测出I1-2=0、I1-3=I2-3=1。这里的Ii-j表示用户终端i和用户终端j在采用各自的多址接入模式进行数据传输时的相互干扰。
当IT=1时,由于I1-2<IT、I1-3=I2-3=IT,因此基站对于预测为所述相互干扰小于或等于预设阈值的每个用户终端,即用户终端1、2、3,将采用第一多址接入模式确定为对该用户终端的干预结果。
当IT=0时,由于I1-2=IT、I1-3=I2-3>IT,因此基站对于预测为所述相互干扰小于或等于预设阈值的每个用户终端,即用户终端1、2,将采用第一多址接入模式确定为对该用户终端的干预结果。并且,基站将预测为所述相互干扰大于预设阈值的用户终端3确定为待干预用户终端,以便在后续的步骤中为其分配适当的多址接入模式。
步骤203,对于每个待干预用户终端,选择能够使所述相互干扰不高于规定程度的多址接入模式作为第二多址接入模式,将采用第二多址接入模式确定为对该用户终端的干预结果。
仍以步骤202中当IT=0时将用户终端3确定为待干预用户终端的情况为例,在本步骤中,基站可以选择索引为3的多址接入模式作为用户终端3的第二多址接入模式,使得用户终端3在采用第二多址接入模式时,I1-3=I2-3=0=IT,并将采用第二多址接入模式确定为对用户终端3的干预结果。
在本步骤中,如果对于某个待干预用户终端,基站无法选择出能够使所述相互干扰不高于规定程度的多址接入模式,则可以采取多种策略。
例如,基站可以忽略该用户终端,即不生成对该用户终端的干预结果;或者也可以选择能够使所述相互干扰最低的多址接入模式作为第二多址接入模式,将采用第二多址接入模式确定为对该用户终端的干预结果;或者还可以随机选择一个多址接入模式作为第二多址接入模式,将采用第二多址接入模式确定为对该用户终端的干预结果。
又例如,基站可以对该用户终端采用部分干预方式,也即将多址接入模式的索引分为干预部分和非干预部分,基站可以仅确定出第二多址接入模式的索引的干预部分,而将第二多址接入模式的索引的非干预部分留待用户终端自行选择,并将采用第二多址接入模式确定为对该用户终端的干预结果。这种部分干预方式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无授权传输过程中的碰撞,并且提供了实现上的灵活性。基站在确定第二多址接入模式的索引的干预部分时,可以根据预先的配置进行选择,也可以随机选择,还可以根据相互干扰程度进行选择,即选择能够使相互干扰程度相对较低的多址接入模式的索引的干预部分。
作为部分干预方式的一个示例,假设多址接入模式的索引的干预部分为组索引,多址接入模式的索引的非干预部分为组内索引。基站可以预留出一组或几组多址接入模式以在无法选择出能够使所述相互干扰不高于规定程度的多址接入模式时使用。基站从预留的组中选择出一组,例如选择出能够使相互干扰程度相对较低的一组,将该组的组索引确定为第二多址接入模式的索引的干预部分,并将采用第二多址接入模式确定为对该用户终端的干预结果。用户终端可以在收到该组索引后自行选择组内索引,从而合并得到完整的第二多址接入模式的索引。
作为部分干预方式的另一个示例,假设多址接入模式的索引的干预部分表示信道编码速率和传输功率,多址接入模式的索引的非干预部分表示可用的时频资源或多天线***中的预编码矩阵。基站确定出第二多址接入模式的索引的干预部分,也即确定了希望用户终端所使用的信道编码速率和传输功率,而可用的时频资源或多天线***中的预编码矩阵则可以由用户终端自行选择。步骤204,发送对各用户终端的干预结果。
在本步骤中,基站可以通过随机接入响应发送对各用户终端的干预结果,但并不限定于此。
对于干预结果为采用第二多址接入模式的每个用户终端,基站可以在随机接入响应中显式地包含第二多址接入模式的索引,或者计算第二多址接入模式的索引与第一多址接入模式的索引之间的偏移量,并在随机接入响应中显式地包含所述偏移量。显式发送需要在现有的随机接入响应中增加相应的字段。
或者,也可以预定义多址接入模式的索引与随机接入响应所使用的物理资源的对应关系,基站根据该对应关系,通过随机接入响应向干预结果为采用第二多址接入模式的每个用户终端隐式地发送该用户终端的第二多址接入模式。上述的对应关系可以通过静态或半静态的方式进行配置,以使基站和各用户终端能够共享。隐式发送的优点是可以沿用现有的信令格式。
例如,对于干预结果为采用第二多址接入模式的每个用户终端,基站可以使用与第二多址接入模式的索引对应的物理资源向该用户终端发送随机接入响应。
又或者,当多址接入模式的索引包括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时,基站可以采用显式与隐式相混合的方式来向干预结果为采用第二多址接入模式的每个用户终端发送该用户终端的第二多址接入模式。混合方式的优点是便于支持更多数量的多址接入模式。
例如,对于干预结果为采用第二多址接入模式的每个用户终端,基站可以在随机接入响应中包含第二多址接入模式的索引的第二部分,并根据预定义的多址接入模式的索引的第一部分与随机接入响应所使用的物理资源的对应关系,使用与第二多址接入模式的索引的第一部分对应的物理资源向该用户终端发送随机接入响应。
又例如,对于干预结果为采用第二多址接入模式的每个用户终端,基站可以计算第二多址接入模式的索引的第二部分与第一多址接入模式的索引的第二部分之间的偏移量,在随机接入响应中包含所述偏移量,并根据预定义的多址接入模式的索引的第一部分与随机接入响应所使用的物理资源的对应关系,使用与第二多址接入模式的索引的第一部分对应的物理资源向该用户终端发送随机接入响应。
对于在步骤203中采用部分干预方式的每个用户终端,基站同样可以采用显式、隐式或混合方式来发送该用户终端的第二多址接入模式的干预部分。
以上对本发明实施方式中基站侧的无授权传输方法进行了说明。该方法通过用户终端与基站之间两步骤的信令交互,将用户终端自行选择与基站的干预相结合来确定进行数据传输时采用的多址接入模式,从而能够以较少的信令开销避免或减少无授权传输过程中的碰撞。
以下仍以图3为例,详细描述高码率情况和低码率情况下的具体实施例。在以下的描述中,Ii-j表示用户终端i和用户终端j在采用各自的多址接入模式进行数据传输时的相互干扰,IT表示所述相互干扰的阈值。
图3中的多址接入模式1~6可以分为1组或多组。从图3可以看出,在多址接入模式1、2、3之间,没有重叠的物理资源单元,即当各用户终端分别采用多址接入模式1、2、3同时进行数据传输时,不会产生相互干扰。同样,在多址接入模式4、5、6之间,也没有重叠的物理资源单元,即当各用户终端分别采用多址接入模式4、5、6同时进行数据传输时,也不会产生相互干扰。因此,优选将多址接入模式1~6分为2个组,第1组包括多址接入模式1、2、3,第2组包括多址接入模式4、5、6。在这种分组方式下,采用同一组内的各多址接入模式时的相互干扰将小于或等于采用不同组的各多址接入模式时的相互干扰。在以下的描述中,将以这种优选的分组方式为例,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即使采用其它的分组方式,甚至即使仅分为1组,本发明也同样适用。
1.高码率情况
如前所述,在高码率情况下,可以预先设定一个较低的阈值来表示***容许的相互干扰。在此,预设IT=0,表示不容许发生任何碰撞。
(1)实施例1-1
Figure GDA0002161487660000221
表2
如表2所示,用户终端1在步骤101中选择出索引为1的第一多址接入模式并发送给基站,用户终端2在步骤101中选择出索引为2的第一多址接入模式并发送给基站,用户终端3在步骤101中选择出索引为4的第一多址接入模式并发送给基站。
基站在步骤201中接收到来自上述3个用户终端的第一多址接入模式。
在步骤202中,基站根据图3所示的各多址接入模式所表示的可用物理资源的重叠物理资源单元的数目,预测出上述3个用户终端在采用各自的第一多址接入模式进行数据传输时的相互干扰,即I1-2=0、I1-3=I2-3=1。由于I1-2=IT、I1-3=I2-3>IT,因此基站对于预测为所述相互干扰小于或等于预设阈值的每个用户终端,即用户终端1、2,如表2所示,将采用第一多址接入模式确定为对该用户终端的干预结果。
并且,对于预测为所述相互干扰大于预设阈值的用户终端3,如表2所示,基站在步骤203中为其选择索引为3的多址接入模式作为第二多址接入模式,从而使得用户终端3在采用第二多址接入模式时,I1-3=I2-3=0=IT,并将采用第二多址接入模式确定为对用户终端3的干预结果。
基站在步骤204中发送对用户终端1、2、3的干预结果。
用户终端1在步骤102中接收到基站的干预结果,并在步骤103中确定采用第一多址接入模式即索引为1的多址接入模式进行数据传输。
用户终端2在步骤102中接收到基站的干预结果,并在步骤103中确定采用第一多址接入模式即索引为2的多址接入模式进行数据传输。
用户终端3在步骤102中接收到基站的干预结果,并在步骤104中确定采用第二多址接入模式即索引为3的多址接入模式进行数据传输。
在本实施例中,用户终端1、2、3最初分别欲采用多址接入模式1、2、4来进行无授权传输,可能发生碰撞。通过执行本发明的无授权传输方法,用户终端1、2、3最终分别确定采用多址接入模式1、2、3来进行无授权传输,从而避免了无授权传输过程中的碰撞。
(2)实施例1-2
Figure GDA0002161487660000241
表3
如表3所示,用户终端1在步骤101中选择出索引为1的第一多址接入模式并发送给基站,用户终端2在步骤101中选择出索引为2的第一多址接入模式并发送给基站,用户终端3在步骤101中选择出索引为3的第一多址接入模式并发送给基站,用户终端4在步骤101中选择出索引为4的第一多址接入模式并发送给基站。
基站在步骤201中接收到来自上述4个用户终端的第一多址接入模式。
在步骤202中,基站根据图3所示的各多址接入模式所表示的可用物理资源的重叠物理资源单元的数目,预测出上述4个用户终端在采用各自的第一多址接入模式进行数据传输时的相互干扰,即I1-2=I1-3=I2-3=0、I1-4=I2-4=I3-4=1。由于I1-2=I1-3=I2-3=IT、I1-4=I2-4=I3-4>IT,因此基站对于预测为所述相互干扰小于或等于预设阈值的每个用户终端,即用户终端1、2、3,如表3所示,将采用第一多址接入模式确定为对该用户终端的干预结果。
并且,对于预测为所述相互干扰大于预设阈值的用户终端4,由于用户终端1、2、3的第一多址接入模式已经涵盖了全部9个物理资源单元,因此,在步骤203中,基站无论为用户终端4选择哪个多址接入模式都无法使用户终端4与用户终端1、2、3的相互干扰小于或等于预设阈值,因此如表3所示,基站将不生成对用户终端4的干预结果。
基站在步骤204中发送对用户终端1、2、3的干预结果。
用户终端1在步骤102中接收到基站的干预结果,并在步骤103中确定采用第一多址接入模式即索引为1的多址接入模式进行数据传输。
用户终端2在步骤102中接收到基站的干预结果,并在步骤103中确定采用第一多址接入模式即索引为2的多址接入模式进行数据传输。
用户终端3在步骤102中接收到基站的干预结果,并在步骤104中确定采用第二多址接入模式即索引为3的多址接入模式进行数据传输。
用户终端4在步骤102中未接收到基站的干预结果,返回步骤101重新向基站发送第一多址接入模式。
在本实施例中,用户终端1、2、3、4最初分别欲采用多址接入模式1、2、3、4来进行无授权传输,可能发生碰撞。通过执行本发明的无授权传输方法,用户终端1、2、3最终分别确定采用多址接入模式1、2、3来进行无授权传输,而用户终端4暂时不能进行无授权传输,需要重新向基站发送第一多址接入模式,从而避免了无授权传输过程中的碰撞。
(3)实施例1-3
Figure GDA0002161487660000261
表4
如表4所示,用户终端1在步骤101中选择出索引为1的第一多址接入模式并发送给基站,用户终端2在步骤101中选择出索引为2的第一多址接入模式并发送给基站,用户终端3在步骤101中选择出索引为3的第一多址接入模式并发送给基站,用户终端4在步骤101中选择出索引为2的第一多址接入模式并发送给基站。
基站在步骤201中接收到来自上述4个用户终端的第一多址接入模式。
在步骤202中,基站根据图3所示的各多址接入模式所表示的可用物理资源的重叠物理资源单元的数目,预测出上述4个用户终端在采用各自的第一多址接入模式进行数据传输时的相互干扰,即I1-2=I1-3=I1-4=I2-3=I3-4=0、I2-4=3。由于I1-2=I1-3=I2-3=IT、I2-4>IT,因此基站对于预测为所述相互干扰小于或等于预设阈值的每个用户终端,即用户终端1、2、3,如表4所示,将采用第一多址接入模式确定为对该用户终端的干预结果。
并且,对于预测为所述相互干扰大于预设阈值的用户终端4,由于用户终端1、2、3的第一多址接入模式已经涵盖了全部9个物理资源单元,因此,在步骤203中,基站无论为用户终端4选择哪个多址接入模式都无法使用户终端4与用户终端1、2、3的相互干扰小于或等于预设阈值,因此如表4所示,基站将不生成对用户终端4的干预结果。
基站在步骤204中发送对用户终端1、2、3的干预结果。
用户终端1在步骤102中接收到基站的干预结果,并在步骤103中确定采用第一多址接入模式即索引为1的多址接入模式进行数据传输。
用户终端2在步骤102中接收到基站的干预结果,并在步骤103中确定采用第一多址接入模式即索引为2的多址接入模式进行数据传输。
用户终端3在步骤102中接收到基站的干预结果,并在步骤104中确定采用第二多址接入模式即索引为3的多址接入模式进行数据传输。
用户终端4在步骤102中未接收到基站的干预结果,返回步骤101重新向基站发送第一多址接入模式。
在本实施例中,用户终端1、2、3、4最初分别欲采用多址接入模式1、2、3、2来进行无授权传输,可能发生碰撞。通过执行本发明的无授权传输方法,用户终端1、2、3最终分别确定采用多址接入模式1、2、3来进行无授权传输,而用户终端4暂时不能进行无授权传输,需要重新向基站发送第一多址接入模式,从而避免了无授权传输过程中的碰撞。
需要指出,在本实施例中,由于用户终端2和4选择的第一多址接入模式相同,上述的基站对用户终端2和4的干预结果也可以互换,即不生成对用户终端2的干预结果,而将采用第一多址接入模式确定为对用户终端4的干预结果。此时,同样能够避免无授权传输过程中的碰撞。
可见,在高码率情况下,通过执行本发明的无授权传输方法,能够避免无授权传输过程中的碰撞,而且,通过用户终端与基站之间两步骤的信令交互,将用户终端自行选择与基站的干预相结合来确定进行数据传输时采用的多址接入模式,从而能够以较少的信令开销避免无授权传输过程中的碰撞。
2.低码率情况
如前所述,在低码率情况下,可以预先设定一个较高的阈值来表示***容许的相互干扰。在此,预设IT=1,表示容许较低程度的碰撞。
(1)实施例2-1
Figure GDA0002161487660000281
表5
如表5所示,用户终端1在步骤101中选择出索引为1的第一多址接入模式并发送给基站,用户终端2在步骤101中选择出索引为2的第一多址接入模式并发送给基站,用户终端3在步骤101中选择出索引为4的第一多址接入模式并发送给基站。
基站在步骤201中接收到来自上述3个用户终端的第一多址接入模式。
在步骤202中,基站根据图3所示的各多址接入模式所表示的可用物理资源的重叠物理资源单元的数目,预测出上述3个用户终端在采用各自的第一多址接入模式进行数据传输时的相互干扰,即I1-2=0、I1-3=I2-3=1。由于I1-2<IT、I1-3=I2-3=IT,因此基站对于预测为所述相互干扰小于或等于预设阈值的每个用户终端,即用户终端1、2、3,如表5所示,将采用第一多址接入模式确定为对该用户终端的干预结果。
基站在步骤204中发送对用户终端1、2、3的干预结果。
用户终端1在步骤102中接收到基站的干预结果,并在步骤103中确定采用第一多址接入模式即索引为1的多址接入模式进行数据传输。
用户终端2在步骤102中接收到基站的干预结果,并在步骤103中确定采用第一多址接入模式即索引为2的多址接入模式进行数据传输。
用户终端3在步骤102中接收到基站的干预结果,并在步骤103中确定采用第一多址接入模式即索引为4的多址接入模式进行数据传输。
在本实施例中,与实施例1-1同样,用户终端1、2、3最初分别欲采用多址接入模式1、2、4来进行无授权传输,可能发生较低程度的碰撞。但由于本实施例处于低码率情况,***能够容许较低程度的碰撞,因此通过执行本发明的无授权传输方法,用户终端1、2、3最终分别确定仍采用多址接入模式1、2、4来进行无授权传输。
(2)实施例2-2
Figure GDA0002161487660000301
表6
如表6所示,用户终端1在步骤101中选择出索引为1的第一多址接入模式并发送给基站,用户终端2在步骤101中选择出索引为2的第一多址接入模式并发送给基站,用户终端3在步骤101中选择出索引为5的第一多址接入模式并发送给基站。
基站在步骤201中接收到来自上述3个用户终端的第一多址接入模式。
在步骤202中,基站根据图3所示的各多址接入模式所表示的可用物理资源的重叠物理资源单元的数目,预测出上述3个用户终端在采用各自的第一多址接入模式进行数据传输时的相互干扰,即I1-2=I1-3=0、I2-3=2。由于I1-2<IT、I2-3>IT,因此基站对于预测为所述相互干扰小于或等于预设阈值的每个用户终端,即用户终端1、2,如表6所示,将采用第一多址接入模式确定为对该用户终端的干预结果。
在此,虽然I1-3也<IT,但由于用户终端1、2的第一多址接入模式的索引分别为1、2,同属于第1组,用户终端3的第一多址接入模式的索引为5,属于第2组,而采用同一组内的各多址接入模式时的相互干扰将小于或等于采用不同组的各多址接入模式时的相互干扰,因此将用户终端2而非用户终端3预测为所述相互干扰小于或等于预设阈值的用户终端。
并且,对于预测为所述相互干扰大于预设阈值的用户终端3,如表6所示,基站在步骤203中为其选择索引为3的多址接入模式作为第二多址接入模式,从而使得用户终端3在采用第二多址接入模式时,I1-3=I2-3=0<IT,并将采用第二多址接入模式确定为对用户终端3的干预结果。
基站在步骤204中发送对用户终端1、2、3的干预结果。
用户终端1在步骤102中接收到基站的干预结果,并在步骤103中确定采用第一多址接入模式即索引为1的多址接入模式进行数据传输。
用户终端2在步骤102中接收到基站的干预结果,并在步骤103中确定采用第一多址接入模式即索引为2的多址接入模式进行数据传输。
用户终端3在步骤102中接收到基站的干预结果,并在步骤104中确定采用第二多址接入模式即索引为3的多址接入模式进行数据传输。
在本实施例中,用户终端1、2、3最初分别欲采用多址接入模式1、2、5来进行无授权传输,可能发生较高程度的碰撞。通过执行本发明的无授权传输方法,用户终端1、2、3最终分别确定采用多址接入模式1、2、3来进行无授权传输,从而避免了无授权传输过程中的碰撞。
(3)实施例2-3
Figure GDA0002161487660000321
表7
如表7所示,用户终端1在步骤101中选择出索引为1的第一多址接入模式并发送给基站,用户终端2在步骤101中选择出索引为2的第一多址接入模式并发送给基站,用户终端3在步骤101中选择出索引为3的第一多址接入模式并发送给基站,用户终端4在步骤101中选择出索引为4的第一多址接入模式并发送给基站。
基站在步骤201中接收到来自上述4个用户终端的第一多址接入模式。
在步骤202中,基站根据图3所示的各多址接入模式所表示的可用物理资源的重叠物理资源单元的数目,预测出上述4个用户终端在采用各自的第一多址接入模式进行数据传输时的相互干扰,即I1-2=I1-3=I2-3=0、I1-4=I2-4=I3-4=1。由于I1-2=I1-3=I2-3<IT、I1-4=I2-4=I3-4=IT,因此基站对于预测为所述相互干扰小于或等于预设阈值的每个用户终端,即用户终端1、2、3、4,如表7所示,将采用第一多址接入模式确定为对该用户终端的干预结果。
基站在步骤204中发送对用户终端1、2、3、4的干预结果。
用户终端1在步骤102中接收到基站的干预结果,并在步骤103中确定采用第一多址接入模式即索引为1的多址接入模式进行数据传输。
用户终端2在步骤102中接收到基站的干预结果,并在步骤103中确定采用第一多址接入模式即索引为2的多址接入模式进行数据传输。
用户终端3在步骤102中接收到基站的干预结果,并在步骤103中确定采用第一多址接入模式即索引为3的多址接入模式进行数据传输。
用户终端4在步骤102中接收到基站的干预结果,并在步骤103中确定采用第一多址接入模式即索引为4的多址接入模式进行数据传输。
在本实施例中,用户终端1、2、3、4最初分别欲采用多址接入模式1、2、3、4来进行无授权传输,可能发生较低程度的碰撞。但由于本实施例处于低码率情况,***能够容许较低程度的碰撞,因此通过执行本发明的无授权传输方法,用户终端1、2、3、4最终分别确定仍采用多址接入模式1、2、3、4来进行无授权传输。
(4)实施例2-4
Figure GDA0002161487660000331
表8
如表8所示,用户终端1在步骤101中选择出索引为1的第一多址接入模式并发送给基站,用户终端2在步骤101中选择出索引为2的第一多址接入模式并发送给基站,用户终端3在步骤101中选择出索引为3的第一多址接入模式并发送给基站,用户终端4在步骤101中选择出索引为4的第一多址接入模式并发送给基站,用户终端5在步骤101中选择出索引为5的第一多址接入模式并发送给基站。
基站在步骤201中接收到来自上述5个用户终端的第一多址接入模式。
在步骤202中,基站根据图3所示的各多址接入模式所表示的可用物理资源的重叠物理资源单元的数目,预测出上述5个用户终端在采用各自的第一多址接入模式进行数据传输时的相互干扰,即I1-2=I1-3=I2-3=I1-5=I4-5=0、I1-4=I2-4=I3-4=I3-5=1、I2-5=2。由于I1-2=I1-3=I2-3=I1-5=I4-5<IT、I1-4=I2-4=I3-4=I3-5=IT、I2-5>IT,因此基站对于预测为所述相互干扰小于或等于预设阈值的每个用户终端,即用户终端1、2、3、4,如表8所示,将采用第一多址接入模式确定为对该用户终端的干预结果。
在此,由于用户终端2的第一多址接入模式的索引为2,与用户终端1、3的第一多址接入模式(1,3)同属于第1组,用户终端5的第一多址接入模式的索引为5,属于第2组,而采用同一组内的各多址接入模式时的相互干扰将小于或等于采用不同组的各多址接入模式时的相互干扰,因此将用户终端2而非用户终端5预测为所述相互干扰小于或等于预设阈值的用户终端。
并且,对于预测为所述相互干扰大于预设阈值的用户终端5,由于在采用仅剩的多址接入模式6时,I1-6=2>IT,因此基站在步骤203中无法为其选择出使用户终端5与用户终端1、2、3、4的相互干扰小于或等于预设阈值的多址接入模式,因此如表8所示,基站将不生成对用户终端5的干预结果。
基站在步骤204中发送对用户终端1、2、3、4的干预结果。
用户终端1在步骤102中接收到基站的干预结果,并在步骤103中确定采用第一多址接入模式即索引为1的多址接入模式进行数据传输。
用户终端2在步骤102中接收到基站的干预结果,并在步骤103中确定采用第一多址接入模式即索引为2的多址接入模式进行数据传输。
用户终端3在步骤102中接收到基站的干预结果,并在步骤103中确定采用第一多址接入模式即索引为3的多址接入模式进行数据传输。
用户终端4在步骤102中接收到基站的干预结果,并在步骤103中确定采用第一多址接入模式即索引为4的多址接入模式进行数据传输。
在本实施例中,用户终端1、2、3、4、5最初分别欲采用多址接入模式1、2、3、4、5来进行无授权传输,可能发生较高程度的碰撞。通过执行本发明的无授权传输方法,用户终端1、2、3、4最终分别确定仍采用多址接入模式1、2、3、4来进行无授权传输,而用户终端5暂时不能进行无授权传输,需要重新向基站发送第一多址接入模式,从而将可能发生较高程度的碰撞转变为可能发生较低程度的碰撞,即减少了无授权传输过程中的碰撞。
可见,在低码率情况下,通过执行本发明的无授权传输方法,能够避免或减少无授权传输过程中的碰撞,而且,通过用户终端与基站之间两步骤的信令交互,将用户终端自行选择与基站的干预相结合来确定进行数据传输时采用的多址接入模式,从而能够以较少的信令开销避免或减少无授权传输过程中的碰撞。
与上述用户终端侧的无授权传输方法相对应,本发明实施方式还提供了一种用户终端。图4是本发明实施方式中用户终端的组成示意图,该用户终端包括:
多址接入模式发送单元401,用于向基站发送本用户终端选择的第一多址接入模式;
干预结果接收单元402,用于接收基站对本用户终端的干预结果;
多址接入模式确定单元403,用于当所述干预结果为采用第一多址接入模式时,确定采用第一多址接入模式进行数据传输,当所述干预结果为采用第二多址接入模式时,确定采用第二多址接入模式进行数据传输。
所述多址接入模式发送单元401进一步用于通过随机接入请求向基站发送第一多址接入模式。
所述干预结果接收单元402进一步用于当在预设时间段内未接收到基站对本用户终端的干预结果时,通知所述多址接入模式发送单元401重新向基站发送第一多址接入模式。
所述干预结果接收单元402进一步用于通过随机接入响应来接收基站对本用户终端的干预结果,所述多址接入模式确定单元403进一步用于通过随机接入响应来获知第二多址接入模式。
在一个示例中,本发明实施方式中的用户终端可以具备处理器和存储有程序的非易失性机器可读存储介质,上述各单元401~403可以通过由处理器执行非易失性机器可读存储介质中存储的程序来实现。
本发明实施方式中的用户终端的具体操作可以参考图1所示的流程。
与上述基站侧的无授权传输方法相对应,本发明实施方式还提供了一种基站。图5是本发明实施方式中基站的组成示意图,该基站包括:
多址接入模式接收单元501,用于从各用户终端接收该用户终端选择的第一多址接入模式;
干预结果确定单元502,用于对各用户终端在采用各自的第一多址接入模式同时进行数据传输时的相互干扰进行预测,将预测为所述相互干扰高于规定程度的各用户终端确定为待干预用户终端,对于预测为所述相互干扰不高于规定程度的每个用户终端,将采用第一多址接入模式确定为对该用户终端的干预结果,对于每个待干预用户终端,选择能够使所述相互干扰不高于规定程度的多址接入模式作为第二多址接入模式,将采用第二多址接入模式确定为对该用户终端的干预结果;
干预结果发送单元503,用于发送对各用户终端的干预结果。
所述多址接入模式接收单元501进一步用于通过各用户终端发送的随机接入请求来接收该用户终端的第一多址接入模式。
所述多址接入模式接收单元501可以进一步用于当通过某个用户终端发送的随机接入请求无法获知该用户终端的第一多址接入模式时,如果已检测出该用户终端发送的随机接入请求中包含的前导码和/或用户终端ID,则将该用户终端确定为待干预用户终端;否则,忽略该用户终端发送的随机接入请求。
所述多址接入模式接收单元501也可以进一步用于当通过某个用户终端发送的随机接入请求无法获知该用户终端的第一多址接入模式时,忽略该用户终端发送的随机接入请求。
所述干预结果确定单元502可以进一步用于当对于某个待干预用户终端无法选择出能够使所述相互干扰不高于规定程度的多址接入模式时,不生成对该用户终端的干预结果。
所述干预结果确定单元502也可以进一步用于当对于某个待干预用户终端无法选择出能够使所述相互干扰不高于规定程度的多址接入模式时,选择能够使所述相互干扰最低的多址接入模式作为第二多址接入模式,将采用第二多址接入模式确定为对该用户终端的干预结果。
所述干预结果发送单元503进一步用于通过随机接入响应发送对各用户终端的干预结果。
在一个示例中,本发明实施方式中的基站可以具备处理器和存储有程序的非易失性机器可读存储介质,上述各单元501~503可以通过由处理器执行非易失性机器可读存储介质中存储的程序来实现。
本发明实施方式中的基站的具体操作可以参考图2所示的流程。
根据本发明实施方式中的用户终端和基站,通过用户终端与基站之间两步骤的信令交互,将用户终端自行选择与基站的干预相结合来确定进行数据传输时采用的多址接入模式,从而能够以较少的信令开销避免或减少无授权传输过程中的碰撞。
进一步地,本发明实施方式中的用户终端和基站可以借助现有的随机接入过程来实现上述两步骤的信令交互,因此能够最大程度地利用现有设备,从而降低成本。
<硬件结构>
另外,上述实施方式的说明中使用的框图示出了以功能为单位的块。这些功能块(结构单元)通过硬件和/或软件的任意组合来实现。此外,各功能块的实现手段并不特别限定。即,各功能块可以通过在物理上和/或逻辑上相结合的一个装置来实现,也可以将在物理上和/或逻辑上相分离的两个以上装置直接地和/或间接地(例如通过有线和/或无线)连接从而通过上述多个装置来实现。
例如,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中的无线基站、用户终端等可以作为执行本发明的无线通信方法的处理的计算机来发挥功能。图6是示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无线基站和用户终端的硬件结构的一例的图。上述的无线基站10和用户终端20可以作为在物理上包括处理器1001、内存1002、存储器1003、通信装置1004、输入装置1005、输出装置1006、总线1007等的计算机装置来构成。
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装置”这样的文字也可替换为电路、设备、单元等。无线基站10和用户终端20的硬件结构可以包括一个或多个图中所示的各装置,也可以不包括部分装置。
例如,处理器1001仅图示出一个,但也可以为多个处理器。此外,可以通过一个处理器来执行处理,也可以通过一个以上的处理器同时、依次、或采用其它方法来执行处理。另外,处理器1001可以通过一个以上的芯片来安装。
无线基站10和用户终端20中的各功能例如通过如下方式实现:通过将规定的软件(程序)读入到处理器1001、内存1002等硬件上,从而使处理器1001进行运算,对由通信装置1004进行的通信进行控制,并对内存1002和存储器1003中的数据的读出和/或写入进行控制。
处理器1001例如使操作***进行工作从而对计算机整体进行控制。处理器1001可以由包括与周边装置的接口、控制装置、运算装置、寄存器等的中央处理器(CPU,CentralProcessing Unit)构成。此外,处理器1001将程序(程序代码)、软件模块、数据等从存储器1003和/或通信装置1004读出到内存1002,并根据它们执行各种处理。作为程序,可以采用使计算机执行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的动作中的至少一部分的程序。
内存1002是计算机可读取记录介质,例如可以由只读存储器(ROM,Read OnlyMemory)、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PROM,Erasable Programmable ROM)、电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EPROM,Electrically EPROM)、随机存取存储器(RAM,Random Access Memory)、其它适当的存储介质中的至少一个来构成。内存1002也可以称为寄存器、高速缓存、主存储器(主存储装置)等。内存1002可以保存用于实施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无线通信方法的可执行程序(程序代码)、软件模块等。
存储器1003是计算机可读取记录介质,例如可以由软磁盘(flexible disk)、软(注册商标)盘(floppy disk)、磁光盘(例如,只读光盘(CD-ROM(Compact Disc ROM)等)、数字通用光盘、蓝光(Blu-ray,注册商标)光盘)、可移动磁盘、硬盘驱动器、智能卡、闪存设备(例如,卡、棒(stick)、密钥驱动器(key driver))、磁条、数据库、服务器、其它适当的存储介质中的至少一个来构成。存储器1003也可以称为辅助存储装置。
通信装置1004是用于通过有线和/或无线网络进行计算机间的通信的硬件(发送接收设备),例如也称为网络设备、网络控制器、网卡、通信模块等。通信装置1004为了实现例如频分双工(FDD,Frequency Division Duplex)和/或时分双工(TDD,Time DivisionDuplex),可以包括高频开关、双工器、滤波器、频率合成器等。
输入装置1005是接受来自外部的输入的输入设备(例如,键盘、鼠标、麦克风、开关、按钮、传感器等)。输出装置1006是实施向外部的输出的输出设备(例如,显示器、扬声器、发光二极管(LED,Light Emitting Diode)灯等)。另外,输入装置1005和输出装置1006也可以为一体的结构(例如触控面板)。
此外,处理器1001、内存1002等各装置通过用于对信息进行通信的总线1007连接。总线1007可以由单一的总线构成,也可以由装置间不同的总线构成。
此外,无线基站10和用户终端20可以包括微处理器、数字信号处理器(DSP,Digital Signal Processor)、专用集成电路(ASIC,Application Specific IntegratedCircuit)、可编程逻辑器件(PLD,Programmable Logic Device)、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PGA,Field Programmable Gate Array)等硬件,可以通过该硬件来实现各功能块的部分或全部。例如,处理器1001可以通过这些硬件中的至少一个来安装。
(变形例)
另外,关于本说明书中说明的用语和/或对本说明书进行理解所需的用语,可以与具有相同或类似含义的用语进行互换。例如,信道和/或符号也可以为信号(信令)。此外,信号也可以为消息。参考信号也可以简称为RS(Reference Signal),根据所适用的标准,也可以称为导频(Pilot)、导频信号等。此外,分量载波(CC,Component Carrier)也可以称为小区、频率载波、载波频率等。
此外,无线帧在时域中可以由一个或多个期间(帧)构成。构成无线帧的该一个或多个期间(帧)中的每一个也可以称为子帧。进而,子帧在时域中可以由一个或多个时隙构成。子帧可以是不依赖于参数配置(numerology)的固定的时间长度(例如1ms)。
进而,时隙在时域中可以由一个或多个符号(正交频分复用(OFDM,Orthogonal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符号、单载波频分多址(SC-FDMA,Single Carrier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符号等)构成。此外,时隙也可以是基于参数配置的时间单元。此外,时隙还可以包括多个微时隙。各微时隙在时域中可以由一个或多个符号构成。此外,微时隙也可以称为子时隙。
无线帧、子帧、时隙、微时隙以及符号均表示传输信号时的时间单元。无线帧、子帧、时隙、微时隙以及符号也可以使用各自对应的其它名称。例如,一个子帧可以被称为传输时间间隔(TTI,Transmission Time Interval),多个连续的子帧也可以被称为TTI,一个时隙或一个微时隙也可以被称为TTI。也就是说,子帧和/或TTI可以是现有的LTE中的子帧(1ms),也可以是短于1ms的期间(例如1~13个符号),还可以是长于1ms的期间。另外,表示TTI的单元也可以称为时隙、微时隙等而非子帧。
在此,TTI例如是指无线通信中调度的最小时间单元。例如,在LTE***中,无线基站对各用户终端进行以TTI为单位分配无线资源(在各用户终端中能够使用的频带宽度、发射功率等)的调度。另外,TTI的定义不限于此。
TTI可以是经过信道编码的数据包(传输块)、码块、和/或码字的发送时间单元,也可以是调度、链路适配等的处理单元。另外,在给出TTI时,实际上与传输块、码块、和/或码字映射的时间区间(例如符号数)也可以短于该TTI。
另外,一个时隙或一个微时隙被称为TTI时,一个以上的TTI(即一个以上的时隙或一个以上的微时隙)也可以成为调度的最小时间单元。此外,构成该调度的最小时间单元的时隙数(微时隙数)可以受到控制。
具有1ms时间长度的TTI也可以称为常规TTI(LTE Rel.8-12中的TTI)、标准TTI、长TTI、常规子帧、标准子帧、或长子帧等。短于常规TTI的TTI也可以称为压缩TTI、短TTI、部分TTI(partial或fractional TTI)、压缩子帧、短子帧、微时隙、或子时隙等。
另外,长TTI(例如常规TTI、子帧等)也可以用具有超过1ms的时间长度的TTI来替换,短TTI(例如压缩TTI等)也可以用具有比长TTI的TTI长度短且1ms以上的TTI长度的TTI来替换。
资源块(RB,Resource Block)是时域和频域的资源分配单元,在频域中,可以包括一个或多个连续的副载波(子载波(subcarrier))。此外,RB在时域中可以包括一个或多个符号,也可以为一个时隙、一个微时隙、一个子帧或一个TTI的长度。一个TTI、一个子帧可以分别由一个或多个资源块构成。另外,一个或多个RB也可以称为物理资源块(PRB,PhysicalRB)、子载波组(SCG,Sub-Carrier Group)、资源单元组(REG,Resource Element Group)、PRG对、RB对等。
此外,资源块也可以由一个或多个资源单元(RE,Resource Element)构成。例如,一个RE可以是一个子载波和一个符号的无线资源区域。
另外,上述的无线帧、子帧、时隙、微时隙以及符号等的结构仅仅为示例。例如,无线帧中包括的子帧数、每个子帧或无线帧的时隙数、时隙内包括的微时隙数、时隙或微时隙中包括的符号和RB的数目、RB中包括的子载波数、以及TTI内的符号数、符号长度、循环前缀(CP,Cyclic Prefix)长度等的结构可以进行各种各样的变更。
此外,本说明书中说明的信息、参数等可以用绝对值来表示,也可以用与规定值的相对值来表示,还可以用对应的其它信息来表示。例如,无线资源可以通过规定的索引来指示。进一步地,使用这些参数的公式等也可以与本说明书中明确公开的不同。
在本说明书中用于参数等的名称在任何方面都并非限定性的。例如,各种各样的信道(物理上行链路控制信道(PUCCH,Physical Uplink Control Channel)、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道(PDCCH,Physical Downlink Control Channel)等)和信息单元可以通过任何适当的名称来识别,因此为这些各种各样的信道和信息单元所分配的各种各样的名称在任何方面都并非限定性的。
本说明书中说明的信息、信号等可以使用各种各样不同技术中的任意一种来表示。例如,在上述的全部说明中可能提及的数据、命令、指令、信息、信号、比特、符号、芯片等可以通过电压、电流、电磁波、磁场或磁性粒子、光场或光子、或者它们的任意组合来表示。
此外,信息、信号等可以从上层向下层、和/或从下层向上层输出。信息、信号等可以经由多个网络节点进行输入或输出。
输入或输出的信息、信号等可以保存在特定的场所(例如内存),也可以通过管理表进行管理。输入或输出的信息、信号等可以被覆盖、更新或补充。输出的信息、信号等可以被删除。输入的信息、信号等可以被发往其它装置。
信息的通知并不限于本说明书中说明的方式/实施方式,也可以通过其它方法进行。例如,信息的通知可以通过物理层信令(例如,下行链路控制信息(DCI,DownlinkControl Information)、上行链路控制信息(UCI,Uplink Control Information))、上层信令(例如,无线资源控制(RRC,Radio Resource Control)信令、广播信息(主信息块(MIB,Master Information Block)、***信息块(SIB,System Information Block)等)、媒体存取控制(MAC,Medium Access Control)信令)、其它信号或者它们的组合来实施。
另外,物理层信令也可以称为L1/L2(第1层/第2层)控制信息(L1/L2控制信号)、L1控制信息(L1控制信号)等。此外,RRC信令也可以称为RRC消息,例如可以为RRC连接建立(RRC Connection Setup)消息、RRC连接重配置(RRC Connection Reconfiguration)消息等。此外,MAC信令例如可以通过MAC控制单元(MAC CE(Control Element))来通知。
此外,规定信息的通知(例如,“为X”的通知)并不限于显式地进行,也可以隐式地(例如,通过不进行该规定信息的通知,或者通过其它信息的通知)进行。
关于判定,可以通过由1比特表示的值(0或1)来进行,也可以通过由真(true)或假(false)表示的真假值(布尔值)来进行,还可以通过数值的比较(例如与规定值的比较)来进行。
软件无论被称为软件、固件、中间件、微代码、硬件描述语言,还是以其它名称来称呼,都应宽泛地解释为是指命令、命令集、代码、代码段、程序代码、程序、子程序、软件模块、应用程序、软件应用程序、软件包、例程、子例程、对象、可执行文件、执行线程、步骤、功能等。
此外,软件、命令、信息等可以经由传输介质被发送或接收。例如,当使用有线技术(同轴电缆、光缆、双绞线、数字用户线路(DSL,Digital Subscriber Line)等)和/或无线技术(红外线、微波等)从网站、服务器、或其它远程资源发送软件时,这些有线技术和/或无线技术包括在传输介质的定义内。
本说明书中使用的“***”和“网络”这样的用语可以互换使用。
在本说明书中,“基站(BS,Base Station)”、“无线基站”、“eNB”、“gNB”、“小区”、“扇区”、“小区组”、“载波”以及“分量载波”这样的用语可以互换使用。基站有时也以固定台(fixed station)、NodeB、eNodeB(eNB)、接入点(access point)、发送点、接收点、毫微微小区、小小区等用语来称呼。
基站可以容纳一个或多个(例如三个)小区(也称为扇区)。当基站容纳多个小区时,基站的整个覆盖区域可以划分为多个更小的区域,每个更小的区域也可以通过基站子***(例如,室内用小型基站(射频拉远头(RRH,Remote Radio Head)))来提供通信服务。“小区”或“扇区”这样的用语是指在该覆盖中进行通信服务的基站和/或基站子***的覆盖区域的一部分或整体。
在本说明书中,“移动台(MS,Mobile Station)”、“用户终端(user terminal)”、“用户装置(UE,User Equipment)”以及“终端”这样的用语可以互换使用。基站有时也以固定台(fixed station)、NodeB、eNodeB(eNB)、接入点(access point)、发送点、接收点、毫微微小区、小小区等用语来称呼。
移动台有时也被本领域技术人员以用户台、移动单元、用户单元、无线单元、远程单元、移动设备、无线设备、无线通信设备、远程设备、移动用户台、接入终端、移动终端、无线终端、远程终端、手持机、用户代理、移动客户端、客户端或者若干其它适当的用语来称呼。
此外,本说明书中的无线基站也可以用用户终端来替换。例如,对于将无线基站和用户终端间的通信替换为多个用户终端间(D2D,Device-to-Device)的通信的结构,也可以应用本发明的各方式/实施方式。此时,可以将上述的无线基站10所具有的功能当作用户终端20所具有的功能。此外,“上行”和“下行”等文字也可以替换为“侧”。例如,上行信道也可以替换为侧信道。
同样,本说明书中的用户终端也可以用无线基站来替换。此时,可以将上述的用户终端20所具有的功能当作无线基站10所具有的功能。
在本说明书中,设为通过基站进行的特定动作根据情况有时也通过其上级节点(upper node)来进行。显然,在具有基站的由一个或多个网络节点(network nodes)构成的网络中,为了与终端间的通信而进行的各种各样的动作可以通过基站、除基站之外的一个以上的网络节点(可以考虑例如移动管理实体(MME,Mobility Management Entity)、服务网关(S-GW,Serving-Gateway)等,但不限于此)、或者它们的组合来进行。
本说明书中说明的各方式/实施方式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组合使用,还可以在执行过程中进行切换来使用。此外,本说明书中说明的各方式/实施方式的处理步骤、序列、流程图等只要没有矛盾,就可以更换顺序。例如,关于本说明书中说明的方法,以示例性的顺序给出了各种各样的步骤单元,而并不限定于给出的特定顺序。
本说明书中说明的各方式/实施方式可以应用于利用长期演进(LTE,Long TermEvolution)、高级长期演进(LTE-A,LTE-Advanced)、超越长期演进(LTE-B,LTE-Beyond)、超级第3代移动通信***(SUPER 3G)、高级国际移动通信(IMT-Advanced)、第4代移动通信***(4G,4th generation mobile communication system)、第5代移动通信***(5G,5thgeneration mobile communication system)、未来无线接入(FRA,Future RadioAccess)、新无线接入技术(New-RAT,Radio Access Technology)、新无线(NR,New Radio)、新无线接入(NX,New radio access)、新一代无线接入(FX,Future generation radioaccess)、全球移动通信***(GSM(注册商标),Global System for Mobilecommunications)、码分多址接入2000(CDMA2000)、超级移动宽带(UMB,Ultra MobileBroadband)、IEEE 802.11(Wi-Fi(注册商标))、IEEE 802.16(WiMAX(注册商标))、IEEE802.20、超宽带(UWB,Ultra-WideBand)、蓝牙(Bluetooth(注册商标))、其它适当的无线通信方法的***和/或基于它们而扩展的下一代***。
本说明书中使用的“根据”这样的记载,只要未在其它段落中明确记载,则并不意味着“仅根据”。换言之,“根据”这样的记载是指“仅根据”和“至少根据”这两者。
本说明书中使用的对使用“第一”、“第二”等名称的单元的任何参照,均非全面限定这些单元的数量或顺序。这些名称可以作为区别两个以上单元的便利方法而在本说明书中使用。因此,第一单元和第二单元的参照并不意味着仅可采用两个单元或者第一单元必须以若干形式占先于第二单元。
本说明书中使用的“判断(确定)(determining)”这样的用语有时包含多种多样的动作。例如,关于“判断(确定)”,可以将计算(calculating)、推算(computing)、处理(processing)、推导(deriving)、调查(investigating)、搜索(looking up)(例如表、数据库、或其它数据结构中的搜索)、确认(ascertaining)等视为是进行“判断(确定)”。此外,关于“判断(确定)”,也可以将接收(receiving)(例如接收信息)、发送(transmitting)(例如发送信息)、输入(input)、输出(output)、存取(accessing)(例如存取内存中的数据)等视为是进行“判断(确定)”。此外,关于“判断(确定)”,还可以将解决(resolving)、选择(selecting)、选定(choosing)、建立(establishing)、比较(comparing)等视为是进行“判断(确定)”。也就是说,关于“判断(确定)”,可以将若干动作视为是进行“判断(确定)”。
本说明书中使用的“连接的(connected)”、“结合的(coupled)”这样的用语或者它们的任何变形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单元间的直接的或间接的任何连接或结合,可以包括以下情况:在相互“连接”或“结合”的两个单元间,存在一个或一个以上的中间单元。单元间的结合或连接可以是物理上的,也可以是逻辑上的,或者还可以是两者的组合。例如,“连接”也可以替换为“接入”。在本说明书中使用时,可以认为两个单元是通过使用一个或一个以上的电线、线缆、和/或印刷电气连接,以及作为若干非限定性且非穷尽性的示例,通过使用具有射频区域、微波区域、和/或光(可见光及不可见光这两者)区域的波长的电磁能等,被相互“连接”或“结合”。
在本说明书或权利要求书中使用“包括(including)”、“包含(comprising)”、以及它们的变形时,这些用语与用语“具备”同样是开放式的。进一步地,在本说明书或权利要求书中使用的用语“或(or)”并非是异或。
以上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说明,但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然,本发明并非限定于本说明书中说明的实施方式。本发明在不脱离由权利要求书的记载所确定的本发明的宗旨和范围的前提下,可以作为修改和变更方式来实施。因此,本说明书的记载是以示例说明为目的,对本发明而言并非具有任何限制性的意义。

Claims (41)

1.一种无授权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a.向基站发送本用户终端选择的第一多址接入模式;
b.接收基站对本用户终端的干预结果;
c.当所述干预结果为采用第一多址接入模式时,确定采用第一多址接入模式进行数据传输;
d.当所述干预结果为采用第二多址接入模式时,确定采用第二多址接入模式进行数据传输;
其中,步骤a包括:
根据预定义的多址接入模式的索引与随机接入请求所使用的物理资源以及前导码索引和/或用户终端ID的组合之间的对应关系,从与第一多址接入模式的索引对应的一个以上组合中选择出第一组合,在随机接入请求中包含与第一组合中的前导码索引对应的前导码和/或第一组合中的用户终端ID,并使用第一组合中的物理资源,向基站发送所述随机接入请求。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a包括:
通过随机接入请求向基站发送第一多址接入模式。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a包括:
在随机接入请求中包含第一多址接入模式的索引。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a包括:
根据预定义的多址接入模式的索引的第一部分与随机接入请求所使用的物理资源以及前导码索引和/或用户终端ID的组合之间的对应关系,从与第一多址接入模式的索引的第一部分对应的一个以上组合中选择出第一组合,在随机接入请求中包含与第一组合中的前导码索引对应的前导码和/或第一组合中的用户终端ID以及第一多址接入模式的索引的第二部分,并使用第一组合中的物理资源,向基站发送所述随机接入请求。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b包括:
当在预设时间段内未接收到基站对本用户终端的干预结果时,等待规定的时间后返回执行步骤a。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步骤b包括:通过随机接入响应来接收基站对本用户终端的干预结果,
步骤d包括:通过随机接入响应来获知第二多址接入模式。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d包括:
根据预定义的多址接入模式的索引与随机接入响应所使用的物理资源的对应关系,将与接收到的随机接入响应所使用的物理资源对应的多址接入模式的索引确定为第二多址接入模式的索引,并根据第二多址接入模式的索引获知第二多址接入模式。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d包括:
根据第一多址接入模式的索引以及接收到的随机接入响应中包含的第二多址接入模式的索引与第一多址接入模式的索引的偏移量,计算出第二多址接入模式的索引,并根据第二多址接入模式的索引获知第二多址接入模式。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d包括:
根据接收到的随机接入响应中包含的第二多址接入模式的索引获知第二多址接入模式。
10.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d包括:
根据预定义的多址接入模式的索引的第一部分与随机接入响应所使用的物理资源的对应关系,将与接收到的随机接入响应所使用的物理资源对应的多址接入模式的索引的第一部分确定为第二多址接入模式的索引的第一部分,并根据第一多址接入模式的索引以及接收到的随机接入响应中包含的第二多址接入模式的索引的第二部分与第一多址接入模式的索引的第二部分的偏移量,计算出第二多址接入模式的索引的第二部分,将第一部分与第二部分合并,得到第二多址接入模式的索引,并根据第二多址接入模式的索引获知第二多址接入模式。
11.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d包括:
根据预定义的多址接入模式的索引的第一部分与随机接入响应所使用的物理资源的对应关系,将与接收到的随机接入响应所使用的物理资源对应的多址接入模式的索引的第一部分确定为第二多址接入模式的索引的第一部分,将第一部分与接收到的随机接入响应中包含的第二多址接入模式的索引的第二部分合并,得到第二多址接入模式的索引,并根据第二多址接入模式的索引获知第二多址接入模式。
12.一种无授权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A.从各用户终端接收该用户终端选择的第一多址接入模式;
B.对各用户终端在采用各自的第一多址接入模式同时进行数据传输时的相互干扰进行预测,将预测为所述相互干扰高于规定程度的各用户终端确定为待干预用户终端,对于预测为所述相互干扰不高于规定程度的每个用户终端,将采用第一多址接入模式确定为对该用户终端的干预结果;
C.对于每个待干预用户终端,选择能够使所述相互干扰不高于规定程度的多址接入模式作为第二多址接入模式,将采用第二多址接入模式确定为对该用户终端的干预结果;
D.发送对各用户终端的干预结果;
其中,步骤A包括:
对每个用户终端,根据预定义的多址接入模式的索引与随机接入请求所使用的物理资源以及前导码索引和/或用户终端ID的组合之间的对应关系,将与该用户终端发送的随机接入请求所使用的物理资源以及所述随机接入请求中包含的前导码的索引和/或所述随机接入请求中包含的用户终端ID的组合对应的多址接入模式的索引确定为该用户终端的第一多址接入模式的索引,并根据该用户终端的第一多址接入模式的索引获知该用户终端的第一多址接入模式。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A包括:
通过各用户终端发送的随机接入请求来接收该用户终端的第一多址接入模式。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A包括:
当通过某个用户终端发送的随机接入请求无法获知该用户终端的第一多址接入模式时,如果已检测出该用户终端发送的随机接入请求中包含的前导码和/或用户终端ID,则将该用户终端确定为待干预用户终端;否则,忽略该用户终端发送的随机接入请求。
15.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A包括:
当通过某个用户终端发送的随机接入请求无法获知该用户终端的第一多址接入模式时,忽略该用户终端发送的随机接入请求。
16.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A包括:
对每个用户终端,根据该用户终端发送的随机接入请求中包含的第一多址接入模式的索引,获知该用户终端的第一多址接入模式。
17.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A包括:
对每个用户终端,根据预定义的多址接入模式的索引的第一部分与随机接入请求所使用的物理资源以及前导码索引和/或用户终端ID的组合之间的对应关系,将与该用户终端发送的随机接入请求所使用的物理资源以及所述随机接入请求中包含的前导码的索引和/或所述随机接入请求中包含的用户终端ID的组合对应的多址接入模式的索引的第一部分确定为该用户终端的第一多址接入模式的索引的第一部分,将所述第一部分与该用户终端发送的随机接入请求中包含的第一多址接入模式的索引的第二部分合并,得到该用户终端的第一多址接入模式的索引,并根据该用户终端的第一多址接入模式的索引获知该用户终端的第一多址接入模式。
18.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B包括:
当所述相互干扰大于预设阈值时,预测为所述相互干扰高于规定程度;
当所述相互干扰小于或等于预设阈值时,预测为所述相互干扰不高于规定程度。
19.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C包括:
当对于某个待干预用户终端无法选择出能够使所述相互干扰不高于规定程度的多址接入模式时,不生成对该用户终端的干预结果。
20.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C包括:
当对于某个待干预用户终端无法选择出能够使所述相互干扰不高于规定程度的多址接入模式时,选择能够使所述相互干扰最低的多址接入模式作为第二多址接入模式,将采用第二多址接入模式确定为对该用户终端的干预结果。
21.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D包括:
通过随机接入响应发送对各用户终端的干预结果。
22.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D包括:
对于干预结果为采用第二多址接入模式的每个用户终端,根据预定义的多址接入模式的索引与随机接入响应所使用的物理资源的对应关系,使用与第二多址接入模式的索引对应的物理资源向该用户终端发送随机接入响应。
23.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D包括:
对于干预结果为采用第二多址接入模式的每个用户终端,计算第二多址接入模式的索引与第一多址接入模式的索引之间的偏移量,并在随机接入响应中包含所述偏移量。
24.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D包括:
对于干预结果为采用第二多址接入模式的每个用户终端,在随机接入响应中包含第二多址接入模式的索引。
25.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D包括:
对于干预结果为采用第二多址接入模式的每个用户终端,计算第二多址接入模式的索引的第二部分与第一多址接入模式的索引的第二部分之间的偏移量,在随机接入响应中包含所述偏移量,并根据预定义的多址接入模式的索引的第一部分与随机接入响应所使用的物理资源的对应关系,使用与第二多址接入模式的索引的第一部分对应的物理资源向该用户终端发送随机接入响应。
26.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D包括:
对于干预结果为采用第二多址接入模式的每个用户终端,在随机接入响应中包含第二多址接入模式的索引的第二部分,并根据预定义的多址接入模式的索引的第一部分与随机接入响应所使用的物理资源的对应关系,使用与第二多址接入模式的索引的第一部分对应的物理资源向该用户终端发送随机接入响应。
27.一种用户终端,其特征在于,包括:
多址接入模式发送单元,用于向基站发送本用户终端选择的第一多址接入模式;
干预结果接收单元,用于接收基站对本用户终端的干预结果;
多址接入模式确定单元,用于当所述干预结果为采用第一多址接入模式时,确定采用第一多址接入模式进行数据传输,当所述干预结果为采用第二多址接入模式时,确定采用第二多址接入模式进行数据传输;
其中,向基站发送本用户终端选择的第一多址接入模式,包括:
根据预定义的多址接入模式的索引与随机接入请求所使用的物理资源以及前导码索引和/或用户终端ID的组合之间的对应关系,从与第一多址接入模式的索引对应的一个以上组合中选择出第一组合,在随机接入请求中包含与第一组合中的前导码索引对应的前导码和/或第一组合中的用户终端ID,并使用第一组合中的物理资源,向基站发送所述随机接入请求。
28.根据权利要求27所述的用户终端,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址接入模式发送单元进一步用于通过随机接入请求向基站发送第一多址接入模式。
29.根据权利要求27所述的用户终端,其特征在于,
所述干预结果接收单元进一步用于当在预设时间段内未接收到对本用户终端的干预结果时,通知所述多址接入模式发送单元重新向基站发送第一多址接入模式。
30.根据权利要求27所述的用户终端,其特征在于,
所述干预结果接收单元进一步用于通过随机接入响应来接收基站对本用户终端的干预结果,
所述多址接入模式确定单元进一步用于通过随机接入响应来获知第二多址接入模式。
31.一种基站,其特征在于,包括:
多址接入模式接收单元,用于从各用户终端接收该用户终端选择的第一多址接入模式;
干预结果确定单元,用于对各用户终端在采用各自的第一多址接入模式同时进行数据传输时的相互干扰进行预测,将预测为所述相互干扰高于规定程度的各用户终端确定为待干预用户终端,对于预测为所述相互干扰不高于规定程度的每个用户终端,将采用第一多址接入模式确定为对该用户终端的干预结果,对于每个待干预用户终端,选择能够使所述相互干扰不高于规定程度的多址接入模式作为第二多址接入模式,将采用第二多址接入模式确定为对该用户终端的干预结果;
干预结果发送单元,用于发送对各用户终端的干预结果,
其中,从各用户终端接收该用户终端选择的第一多址接入模式,包括:
对每个用户终端,根据预定义的多址接入模式的索引与随机接入请求所使用的物理资源以及前导码索引和/或用户终端ID的组合之间的对应关系,将与该用户终端发送的随机接入请求所使用的物理资源以及所述随机接入请求中包含的前导码的索引和/或所述随机接入请求中包含的用户终端ID的组合对应的多址接入模式的索引确定为该用户终端的第一多址接入模式的索引,并根据该用户终端的第一多址接入模式的索引获知该用户终端的第一多址接入模式。
32.根据权利要求31所述的基站,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址接入模式接收单元进一步用于通过各用户终端发送的随机接入请求来接收该用户终端的第一多址接入模式。
33.根据权利要求32所述的基站,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址接入模式接收单元进一步用于当通过某个用户终端发送的随机接入请求无法获知该用户终端的第一多址接入模式时,如果已检测出该用户终端发送的随机接入请求中包含的前导码和/或用户终端ID,则将该用户终端确定为待干预用户终端;否则,忽略该用户终端发送的随机接入请求。
34.根据权利要求32所述的基站,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址接入模式接收单元进一步用于当通过某个用户终端发送的随机接入请求无法获知该用户终端的第一多址接入模式时,忽略该用户终端发送的随机接入请求。
35.根据权利要求31所述的基站,其特征在于,
所述干预结果确定单元进一步用于当对于某个待干预用户终端无法选择出能够使所述相互干扰不高于规定程度的多址接入模式时,不生成对该用户终端的干预结果。
36.根据权利要求31所述的基站,其特征在于,
所述干预结果确定单元进一步用于当对于某个待干预用户终端无法选择出能够使所述相互干扰不高于规定程度的多址接入模式时,选择能够使所述相互干扰最低的多址接入模式作为第二多址接入模式,将采用第二多址接入模式确定为对该用户终端的干预结果。
37.根据权利要求31所述的基站,其特征在于,
所述干预结果发送单元进一步用于通过随机接入响应发送对各用户终端的干预结果。
38.一种非易失性机器可读存储介质,其特征在于,所述存储介质中存储有机器可读指令,所述机器可读指令可以由处理器执行以完成以下操作:
a.向基站发送本用户终端选择的第一多址接入模式;
b.接收基站对本用户终端的干预结果;
c.当所述干预结果为采用第一多址接入模式时,确定采用第一多址接入模式进行数据传输;
d.当所述干预结果为采用第二多址接入模式时,确定采用第二多址接入模式进行数据传输;
其中,步骤a包括:
根据预定义的多址接入模式的索引与随机接入请求所使用的物理资源以及前导码索引和/或用户终端ID的组合之间的对应关系,从与第一多址接入模式的索引对应的一个以上组合中选择出第一组合,在随机接入请求中包含与第一组合中的前导码索引对应的前导码和/或第一组合中的用户终端ID,并使用第一组合中的物理资源,向基站发送所述随机接入请求。
39.一种用户终端,其特征在于,包括:
处理器;
非易失性机器可读存储介质;以及
存储在该非易失性机器可读存储介质中、由该处理器执行的程序模块;
所述程序模块用于:
a.向基站发送本用户终端选择的第一多址接入模式;
b.接收基站对本用户终端的干预结果;
c.当所述干预结果为采用第一多址接入模式时,确定采用第一多址接入模式进行数据传输;
d.当所述干预结果为采用第二多址接入模式时,确定采用第二多址接入模式进行数据传输;
其中,步骤a包括:
根据预定义的多址接入模式的索引与随机接入请求所使用的物理资源以及前导码索引和/或用户终端ID的组合之间的对应关系,从与第一多址接入模式的索引对应的一个以上组合中选择出第一组合,在随机接入请求中包含与第一组合中的前导码索引对应的前导码和/或第一组合中的用户终端ID,并使用第一组合中的物理资源,向基站发送所述随机接入请求。
40.一种非易失性机器可读存储介质,其特征在于,所述存储介质中存储有机器可读指令,所述机器可读指令可以由处理器执行以完成以下操作:
A.从各用户终端接收该用户终端选择的第一多址接入模式;
B.对各用户终端在采用各自的第一多址接入模式同时进行数据传输时的相互干扰进行预测,将预测为所述相互干扰高于规定程度的各用户终端确定为待干预用户终端,对于预测为所述相互干扰不高于规定程度的每个用户终端,将采用第一多址接入模式确定为对该用户终端的干预结果;
C.对于每个待干预用户终端,选择能够使所述相互干扰不高于规定程度的多址接入模式作为第二多址接入模式,将采用第二多址接入模式确定为对该用户终端的干预结果;
D.发送对各用户终端的干预结果;
其中,操作A包括:
对每个用户终端,根据预定义的多址接入模式的索引与随机接入请求所使用的物理资源以及前导码索引和/或用户终端ID的组合之间的对应关系,将与该用户终端发送的随机接入请求所使用的物理资源以及所述随机接入请求中包含的前导码的索引和/或所述随机接入请求中包含的用户终端ID的组合对应的多址接入模式的索引确定为该用户终端的第一多址接入模式的索引,并根据该用户终端的第一多址接入模式的索引获知该用户终端的第一多址接入模式。
41.一种基站,其特征在于,包括:
处理器;
非易失性机器可读存储介质;以及
存储在该非易失性机器可读存储介质中、由该处理器执行的程序模块;
所述程序模块用于:
A.从各用户终端接收该用户终端选择的第一多址接入模式;
B.对各用户终端在采用各自的第一多址接入模式同时进行数据传输时的相互干扰进行预测,将预测为所述相互干扰高于规定程度的各用户终端确定为待干预用户终端,对于预测为所述相互干扰不高于规定程度的每个用户终端,将采用第一多址接入模式确定为对该用户终端的干预结果;
C.对于每个待干预用户终端,选择能够使所述相互干扰不高于规定程度的多址接入模式作为第二多址接入模式,将采用第二多址接入模式确定为对该用户终端的干预结果;
D.发送对各用户终端的干预结果;
其中,从各用户终端接收该用户终端选择的第一多址接入模式,包括:
对每个用户终端,根据预定义的多址接入模式的索引与随机接入请求所使用的物理资源以及前导码索引和/或用户终端ID的组合之间的对应关系,将与该用户终端发送的随机接入请求所使用的物理资源以及所述随机接入请求中包含的前导码的索引和/或所述随机接入请求中包含的用户终端ID的组合对应的多址接入模式的索引确定为该用户终端的第一多址接入模式的索引,并根据该用户终端的第一多址接入模式的索引获知该用户终端的第一多址接入模式。
CN201880011192.2A 2017-03-20 2018-02-28 无授权传输方法、用户终端和基站 Active CN11029173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101648496 2017-03-20
CN201710164849.6A CN108631907A (zh) 2017-03-20 2017-03-20 无授权传输方法、用户终端和基站
PCT/CN2018/077466 WO2018171394A1 (zh) 2017-03-20 2018-02-28 无授权传输方法、用户终端和基站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291733A CN110291733A (zh) 2019-09-27
CN110291733B true CN110291733B (zh) 2022-05-24

Family

ID=63584952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10164849.6A Pending CN108631907A (zh) 2017-03-20 2017-03-20 无授权传输方法、用户终端和基站
CN201880011192.2A Active CN110291733B (zh) 2017-03-20 2018-02-28 无授权传输方法、用户终端和基站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10164849.6A Pending CN108631907A (zh) 2017-03-20 2017-03-20 无授权传输方法、用户终端和基站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11310839B2 (zh)
CN (2) CN108631907A (zh)
WO (1) WO2018171394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02017206236A1 (de) * 2017-04-11 2018-10-11 Fraunhofer-Gesellschaft zur Förderung der angewandten Forschung e.V. Spezifische hoppingmuster für telegram-splitting
WO2020147133A1 (zh) * 2019-01-18 2020-07-23 株式会社Ntt都科摩 用户设备和基站以及由用户设备、基站执行的方法
WO2020237573A1 (en) * 2019-05-30 2020-12-03 Qualcomm Incorporated Mapping one preamble to multiple physical uplink shared channel resource units for two-step random access procedure
US12004225B2 (en) * 2022-01-07 2024-06-04 Qualcomm Incorporated Initial access random access occasion-caused interference

Family Cites Families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340714B (zh) 2007-07-05 2012-01-11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时分同步码分多址上行增强***的随机接入方法
CN101754242B (zh) * 2009-12-29 2012-03-28 浙江大学 机会式认知多载波链路层协议的接入方法
US20140192767A1 (en) * 2012-12-14 2014-07-10 Futurewei Technologies, Inc. System and Method for Small Traffic Transmissions
CN104620660B (zh) * 2013-08-02 2019-04-12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空闲状态随机接入方法及设备
CN111030791B (zh) * 2015-01-30 2021-10-26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信道质量指示cqi估计方法及装置
EP3286972B1 (en) 2015-04-22 2019-05-15 Intel IP Corporation Low latency contention based scheduling request
US10135562B2 (en) * 2015-05-28 2018-11-20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link adaptation in uplink grant-less random access
US9743423B2 (en) 2015-07-27 2017-08-22 Futurewei Technologies, Inc. Link adaptation in grant-free multiple access systems
CN106507497B (zh) 2015-09-08 2020-09-11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用于上行数据传输的方法、终端设备和网络设备
US10382169B2 (en) * 2016-04-01 2019-08-13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HARQ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grant-free uplink transmissions
CN107466112B (zh) * 2016-06-03 2022-08-12 北京三星通信技术研究有限公司 上行数据传输方法、随机接入方法和相应的终端和基站
JP2020031253A (ja) * 2016-12-27 2020-02-27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基地局装置、端末装置およびその通信方法
JP2020031260A (ja) * 2016-12-28 2020-02-27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基地局装置、端末装置およびその通信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291733A (zh) 2019-09-27
US11310839B2 (en) 2022-04-19
WO2018171394A1 (zh) 2018-09-27
CN108631907A (zh) 2018-10-09
US20200100282A1 (en) 2020-03-2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706633B2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performing wireless communication in unlicensed band
WO2018201784A1 (zh) 资源配置和调度方法、基站以及用户设备
CN111163529B (zh) 在非授权频谱上处理通信的方法及相关通信装置
KR20200143271A (ko) 사이드 링크 통신 방법 및 장치
EP2995147B1 (en) Compact dci for machine type communications
CN110291733B (zh) 无授权传输方法、用户终端和基站
CN111543009B (zh) 一种扩频通信方法、用户设备和基站
CN113796136A (zh) 用户装置及通信方法
US20220167404A1 (en) Method and device for transmitting or receiving data in unlicensed band
US20220360374A1 (en) Terminal and communication method
JP7321284B2 (ja) 端末及び通信方法
CN114270891A (zh) 终端和通信方法
CN111149404B (zh) Sps的激活确定方法以及用户设备
US11979875B2 (en) Method, user equipment unit and base station for transmitting and receiving uplink data
CN115136709A (zh) 终端及通信方法
JP7378466B2 (ja) 端末、通信システム、及び通信方法
US11425742B2 (en) Method for determining an uplink scheduling manner, user equipment and base station
CN115136710A (zh) 终端、通信方法及基站
EP3965516A1 (en) User equipment and base station device
CN114270890A (zh) 终端和通信方法
CN113711675A (zh) 用户装置
CN114930925A (zh) 终端以及发送功率控制方法
CN115136647A (zh) 终端及基站
WO2022153417A1 (ja) 端末、基地局、及び送信方法
WO2022153416A1 (ja) 端末、及び送信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