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235464A - 基站装置、终端装置以及其通信方法 - Google Patents

基站装置、终端装置以及其通信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235464A
CN110235464A CN201880009346.4A CN201880009346A CN110235464A CN 110235464 A CN110235464 A CN 110235464A CN 201880009346 A CN201880009346 A CN 201880009346A CN 110235464 A CN110235464 A CN 11023546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uplink
downlink
component carrier
time slot
down link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80009346.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0235464B (zh
Inventor
吉本贵司
后藤淳悟
中村理
浜口泰弘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rp Corp
Original Assignee
FG Innovation Co Ltd
Sharp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Family has litigation
First worldwide family litigation filed litigation Critical https://patents.darts-ip.com/?family=63039659&utm_source=***_patent&utm_medium=platform_link&utm_campaign=public_patent_search&patent=CN110235464(A) "Global patent litigation dataset” by Darts-ip is licensed under a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4.0 International License.
Application filed by FG Innovation Co Ltd, Sharp Corp filed Critical FG Innovation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023546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23546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023546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23546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04L1/18Automatic repetition systems, e.g. Van Duuren systems
    • H04L1/1829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receiver end
    • H04L1/1854Scheduling and prioritising arrangement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91Signaling for the administration of the divided path
    • H04L5/0094Indication of how sub-channels of the path are allocated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04L1/18Automatic repetition systems, e.g. Van Duuren systems
    • H04L1/1867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transmitter end
    • H04L1/1896ARQ related signal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27/00Modulated-carrier systems
    • H04L27/26Systems using multi-frequency codes
    • H04L27/2601Multicarrier modulation systems
    • H04L27/2602Signal structure
    • H04L27/26025Numerology, i.e. varying one or more of symbol duration, subcarrier spacing, Fourier transform size, sampling rate or down-clock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01Arrangements for dividing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03Two-dimensional division
    • H04L5/0005Time-frequency
    • H04L5/0007Time-frequency the frequencies being orthogonal, e.g. OFDM(A), DMT
    • H04L5/001Time-frequency the frequencies being orthogonal, e.g. OFDM(A), DMT the frequencies being arranged in component carrier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53Allocation of signaling, i.e. of overhead other than pilot signals
    • H04L5/0055Physical resource allocation for ACK/NACK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04Wireless resource allocation
    • H04W72/044Wireless resource allocation based on the type of the allocated resource
    • H04W72/0446Resources in time domain, e.g. slots or fram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01Arrangements for dividing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03Two-dimensional division
    • H04L5/0005Time-frequency
    • H04L5/0007Time-frequency the frequencies being orthogonal, e.g. OFDM(A), DMT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具备:接收部,接收映射至第一分量载波的第一下行链路数据和映射至第二分量载波的第二下行链路数据;和发送部,发送表示针对所述第一下行链路数据以及第二下行链路数据的送达确认的信号,发送表示所述送达确认的信号的定时由规定个数的时隙确定,所述时隙的长度基于所述第一分量载波以及所述第二分量载波的子载波间隔设定。

Description

基站装置、终端装置以及其通信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基站装置、终端装置以及其通信方法。
本申请对2017年2月3日在日本提出申请的日本专利申请2017-018540号主张优先权,并将其内容援引于此。
背景技术
在由3GPP(The Third Generation Partnership Project:第三代合作伙伴计划)规范的LTE(Long Term Evolution:长期演进)等移动通信***中,采用以OFDM(Orthogonal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正交频分复用)为基础的无线多址接入(称为正交频分多址OFDMA: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OFDM通过***CP(Cyclic Prefix:循环前缀)能在频率选择性衰落信道中维持信号的周期性。在LTE的OFDMA中,基站装置使用由相同的子载波间隔形成的子载波,与小区内的所有终端装置进行通信,因此子载波间的正交性得以维持。
在3GPP中,还对使用了OFDMA的第五代移动通信***(5G)的多址接入进行了研究。在5G中,正在推进满足以下三个用例的要求条件的无线多址接入的规范:以较高的频率利用效率来进行大容量通信的eMBB(enhanced Mobile Broadband:增强型移动宽带)、容纳许多终端的mMTC(massive Machine Type Communication:大型机器型通信)、实现高可靠的低延迟通信的uRLLC(Ultra-Reliable and Low Latency Communication:超可靠和低延迟通信)(非专利文献1)。因此,在5G的OFDMA中,使用符合各用例的OFDM符号长度、子载波间隔。例如,用于uRLLC的OFDM符号长度比用于eMBB的OFDM符号长度短,由此实现低延迟的通信。此外,在同一用例中,可以根据频率变动、时间变动以及使用频带等设定不同的子载波间隔、OFDM符号长度。OFDM符号长度可以通过改变子载波间隔来进行调整(非专利文献2)。
在移动通信***中,通过使用了混合自动重传请求(HARQ:Hybrid AutomaticRepeat reQuest)的重传控制来控制各用例中的QoS(Quality of Service:接收质量)。例如,当基站装置向终端装置发送下行链路数据时,终端装置在规定的定时将针对该下行链路数据的肯定应答(ACK:positive acknowledgement)/否定应答(NACK:negativeacknowledgement)向该基站装置发送。
现有技术文献
非专利文献
非专利文献1:“3rd Generation Partnership Project;TechnicalSpecification Group Radio Access Network;Study on Scenarios and Requirementsfor Next Generation Access Technologies;(Release 14)”3GPP TR 38.913v14.0.0(2016-10)
非专利文献2:R1-167529,3GPP TSG RAN WG1Meeting#86,Gothenburg,Sweden,22nd-26th August 2016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然而,由于在上行链路与下行链路之间的子载波间隔的不同等,发送下行链路数据的OFDM符号长度与在上行链路发送ACK/NACK的OFDM符号长度产生不同。在这种情况下,需要匹配基站装置与终端装置之间ACK/NACK的发送定时/接收定时。
本发明的一个方案是鉴于上述情况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在基站装置在上行链路与下行链路之间使用不同的符号长度来与终端装置进行通信的通信***中,能适当地对数据和针对该数据的ACK/NACK的发送定时进行适配(调整)的基站装置、终端装置以及通信方法。
技术方案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的一个方案的基站装置、终端装置以及通信方法的构成如下。
(1)本发明的一个方案是一种通过载波聚合,使用第一分量载波和第二分量载波来与基站装置进行通信的终端装置,具备:接收部,接收映射至所述第一分量载波的第一下行链路数据和映射至所述第二分量载波的第二下行链路数据;和发送部,发送表示针对所述第一下行链路数据以及第二下行链路数据的送达确认的信号,发送表示所述送达确认的信号的定时由规定个数的时隙确定,所述时隙的长度基于第一分量载波以及第二分量载波的子载波间隔设定。
(2)此外,本发明的一个方案中,所述发送部使用所述第一分量载波以及所述第二分量载波中的一个分量载波来发送表示所述送达确认的信号,所述时隙的长度基于发送表示所述送达确认的信号的分量载波的子载波间隔来设定。
(3)此外,本发明的一个方案中,所述发送部使用所述第二分量载波来发送表示所述送达确认的信号,所述时隙的长度基于所述第一分量载波的子载波间隔设定。
(4)此外,本发明的一个方案中,所述发送部使用所述第一分量载波以及所述第二分量载波中的一个分量载波来发送表示所述送达确认的信号,所述时隙的长度基于接收所述第一下行链路数据的第一分量载波和接收所述第二下行链路数据的第二分量载波中子载波间隔较大的一方的子载波间隔设定。
(5)此外,本发明的一个方案中,所述发送部使用所述第一分量载波以及所述第二分量载波中的一个分量载波来发送表示所述送达确认的信号,所述时隙的长度基于接收第一下行链路数据的第一分量载波和接收所述第二下行链路数据的第二分量载波中子载波间隔较小的一方的子载波间隔设定。
(6)此外,本发明的一个方案中,所述接收部接收在第一分量载波中表示第二分量载波的子载波间隔的信息。
(7)本发明的一个方案是一种通过载波聚合,使用第一分量载波和第二分量载波来与终端装置进行通信的基站装置,具备:发送部,发送映射至所述第一分量载波的第一下行链路数据和映射至所述第二分量载波的第二下行链路数据;和接收部,接收表示针对所述第一下行链路数据以及第二下行链路数据的送达确认的信号,发送表示所述送达确认的信号的定时由规定个数的时隙确定,所述时隙的长度基于第一分量载波以及第二分量载波的子载波间隔设定。
(8)本发明的一个方案是一种通过载波聚合,使用第一分量载波和第二分量载波来与基站装置进行通信的终端装置的通信方法,具有:接收步骤,接收映射至所述第一分量载波的第一下行链路数据和映射至所述第二分量载波的第二下行链路数据;和发送步骤,发送表示针对所述第一下行链路数据以及第二下行链路数据的送达确认的信号,发送表示所述送达确认的信号的定时由规定个数的时隙确定,所述时隙的长度基于第一分量载波以及第二分量载波的子载波间隔设定。
(9)本发明的一个方案是一种通过载波聚合,使用第一分量载波和第二分量载波来与终端装置进行通信的基站装置的通信方法,具备以下步骤:发送步骤,发送映射至所述第一分量载波的第一下行链路数据和映射至所述第二分量载波的第二下行链路数据;和接收步骤,接收表示针对所述第一下行链路数据以及第二下行链路数据的送达确认的信号,发送表示所述送达确认的信号的定时由规定个数的时隙确定,所述时隙的长度基于第一分量载波以及第二分量载波的子载波间隔设定。
有益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或多个方案,在基站装置和终端装置在上行链路与下行链路之间使用不同的符号长度来进行通信的通信***中,能适当地对数据和针对该数据的ACK/NACK的发送定时进行适配(调整)。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通信***的构成例的图。
图2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通信***的无线帧构成的一个示例的图。
图3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通信***的物理资源的示例的图。
图4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ACK/NACK发送定时的一个示例的图。
图5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ACK/NACK发送定时的另一示例的图。
图6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ACK/NACK发送定时的另一示例的图。
图7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ACK/NACK发送定时的另一示例的图。
图8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ACK/NACK发送定时的另一示例的图。
图9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终端装置的构成的概略框图。
图10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基站装置的构成的概略框图。
图11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通信***的构成例的图。
图12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载波聚合中的ACK/NACK发送定时的一个示例的图。
图13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载波聚合中的ACK/NACK发送定时的另一示例的图。
图14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载波聚合中的ACK/NACK发送定时的另一示例的图。
图15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载波聚合中的ACK/NACK发送定时的另一示例的图。
图16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载波聚合中的ACK/NACK发送定时的另一示例的图。
图17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载波聚合中的ACK/NACK发送定时的另一示例的图。
图18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载波聚合中的ACK/NACK发送定时的另一示例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实施方式的通信***具备基站装置(小区、微小区、服务小区、分量载波、eNodeB、Home eNodeB、gNodeB、接入点)以及终端装置(UE:User Equipment、终端、移动站、移动终端、订户单元)。在该通信***中,在下行链路的情况下,基站装置为发送装置(发送点、发射天线群、发射天线端口群),终端装置为接收装置(接收点、接收终端、接收天线群、接收天线端口群)。在上行链路的情况下,基站装置为接收装置,终端装置为发送装置。所述通信***也能应用于D2D(Device-to-Device:设备对设备)通信。在该情况下,发送装置和接收装置均为终端装置。需要说明的是,基站装置包括RRH(Remote Radio Head:射频拉远头,是一种具有比基站装置小型的室外型无线部的装置,也称为射频拉远单元(RemoteRadio Unit:RRU))。RRH也称为远程天线、分布式天线。RRH也可以说是基站装置的特殊形式。例如,RRH仅具有信号处理部,可以说是通过其他基站装置来进行用于RRH的参数的设定、调度的确定等的基站装置。
所述通信***并不限定于由人类干预的终端装置与基站装置之间的数据通信,也能应用于MTC(Machine Type Communication:机器类通信)、M2M通信(Machine-to-MachineCommunication:机器对机器通信)、IoT(Internet of Things:物联网)用通信、NB-IoT(Narrow Band-IoT:窄带-IoT)等(以下称为MTC)无需人类干预的数据通信的形态。在该情况下,终端装置也称为MTC终端。
在上行链路以及下行链路中,所述通信***的无线多址接入可以使用以OFDM(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正交频分复用)的传输方式为基础的OFDMA(Orthogonal Frequency Multiple Access:正交频分多址)。所述通信***的无线多址接入也可以使用以DFT-S-OFDM(Discrete Fourier Transform-Spread-OFDM:离散傅立叶变换扩频OFDM)、Clustered DFT-S-OFDM的传输方式为基础的SC-FDMA。所述通信***也能使用应用了滤波器的FBMC(Filter Bank Multi Carrier:滤波器组多载波)、f-OFDM(Filtered-OFDM:滤波-OFDM)、UF-OFDM(Universal Filtered-OFDM:通用滤波-OFDM)、W-OFDM(Windowing-OFDM:加窗-OFDM)、使用稀疏码的传输方式(SCMA:Sparse Code MultipleAccess(稀疏码多址接入))等。而且,所述通信***还可以应用DFT预编码,使用信号波形,所述信号波形使用上述滤波器。而且,在所述传输方式中,所述通信***也能实施码扩频、交织、稀疏码等。需要说明的是,在以下实施方式中,以上行链路使用DFT-S-OFDM传输,下行链路使用OFDM传输的情况进行说明,但并不限于此,可以应用其他传输方式。
以下实施方式的基站装置以及终端装置能使用无线运营商从提供服务的国家或地域获得使用许可(批准)的被称为所谓的授权频带(licensed band)的频段和/或无需来自国家或地域的使用许可(批准)的被称为所谓的非授权频带(unlicensed band)的频段进行通信。
在本实施方式中,“X/Y”包括“X或Y”的意思。在本实施方式中,“X/Y”包括“X和Y”的意思。在本实施方式中,“X/Y”包括“X和/或Y”的意思。
(第一实施方式)
图1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通信***的构成例的图。本实施方式的通信***具备基站装置10以及终端装置20。覆盖范围10a是基站装置10能与终端装置20连接的范围(通信区域)(也称为小区)。终端装置20在上行链路r10将上行链路物理信道以及上行链路物理信号发送至基站装置10。基站装置10在下行链路r20将下行链路物理信道以及下行链路物理信号发送至终端装置20。需要说明的是,在覆盖范围10a,基站装置10能容纳多个终端装置20,容纳终端个数并不限于图1。
在图1的通信***中,包括以下的上行链路物理信道。上行链路物理信道用于发送从上层输出的信息。
·物理上行链路控制信道
·物理上行链路共享信道
·物理随机接入信道
物理上行链路控制信道是用于发送上行链路控制信息(UCI:Uplink ControlInformation)的物理信道。
上行链路控制信息包括对下行链路数据(下行链路传输块、DL-SCH:Downlink-Shared Channel(下行链路共享信道))的肯定应答(positive acknowledgement,ACK)/否定应答(negative acknowledgement,NACK)。ACK/NACK也被称为表示送达确认的信号、HARQ-ACK、HARQ反馈。上行链路控制信息还可以包括SR(Scheduling Request:调度请求)。
上行链路控制信息还可以包括下行链路的信道状态信息(CSI:Channel StateInformation)。所述信道状态信息包括:表示优选的空间复用数(层数)的秩指示符(RI:Rank Indicator)、表示优选的预编码器的预编码矩阵指示符(PMI:Precoding MatrixIndicator)、指定优选的传输速率的信道质量指示符(CQI:Channel Quality Indicator)等。所述PMI表示由终端装置确定的码本。该码本与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的预编码关联。所述CQI可以采用规定的频带中的优选的调制方式(例如,BPSK(Binary Phase ShiftKeying:二进制相移键控)、QPSK(quadrature Phase Shift Keying:正交相移键控)、16QAM(quadrature amplitude modulation:正交振幅调制)、64QAM、256QAM等)、编码率(codingrate)。
物理上行链路共享信道是用于发送上行链路数据(上行链路传输块、UL-SCH)的物理信道。物理上行链路共享信道也可以用于发送针对下行链路数据的ACK/NACK和/或信道状态信息。物理上行链路共享信道也可以用于发送上行链路控制信息。物理上行链路共享信道也可以对上行链路数据附加循环冗余校验(CRC:Cyclic Redundancy Check)而生成。也可以使用表示终端装置的标识符(也称为UE ID:User Equipment Identifier(用户设备标识符))的序列来对CRC进行加扰(也称为异或运算、掩码、加密)。作为UE ID,使用C-RNTI(Cell-Radio Network Temporary Identifier:小区无线网络临时标识符)、Temporary C-RNTI(T C-RNTI)、SPS C-RNTI(Semi Persistent Scheduling C-RNTI:半持续调度C-RNTI)等。例如,在终端装置通过小区更新过程接入新的小区时,UE ID通过基站装置分配给该终端装置。基站装置将UE ID通知给各终端装置。UE ID也可以包括在随机接入过程中的消息2(随机接入响应、RAR:Random Access Response)/消息4(Contention Resolution:竞争解决)中。UE ID也可以包括在无线资源控制(RRC:Radio Resource Control)消息中。
物理上行链路共享信道用于发送RRC消息。RRC消息是在无线资源控制层中被处理的信息/信号。RRC消息可以包括终端装置的UE Capability(UE能力)。UE Capability是表示该终端装置所支持的功能的信息。物理上行链路共享信道用于发送MAC CE(ControlElement:控制元素)。MAC CE是在媒体接入控制(MAC:Medium Access Control)层中被处理(发送)的信息/信号。例如,功率余量可以包括在MAC CE中,经由物理上行链路共享信道进行报告。即,MAC CE的字段用于表示功率余量的等级。上行链路数据可以包括RRC消息、MACCE。
物理随机接入信道用于发送用于随机接入的前导。
在上行链路中,将上行链路参考信号(Uplink Reference Signal:UL RS)用作上行链路物理信号。上行链路物理信号不用于发送从上层输出的信息,但被物理层使用。在上行链路参考信号中包括:解调用参考信号(DMRS:Demodulation Reference Signal)、探测参考信号(SRS:Sounding Reference Signal)。
解调用参考信号与物理上行链路共享信道或物理上行链路控制信道的发送关联。例如,基站装置10为了进行对物理上行链路共享信道或物理上行链路控制信道进行解调时的传播路径校正而使用解调用参考信号。解调用参考信号序列与基站装置10的小区ID建立关联地生成。解调用参考信号序列也可以实施循环移位以及OCC(Orthogonal Cover Code:正交覆盖码)而生成。
探测参考信号不与物理上行链路共享信道或物理上行链路控制信道的发送关联。例如,基站装置10为了测量无线资源管理测量(RRM测量:Radio Resource Managementmeasurement)等的上行链路的信道状态(CSI Measurement:CSI测量)而使用探测参考信号。
在图1的通信***中,使用以下的下行链路物理信道。下行链路物理信道用于发送从上层输出的信息。
·物理广播信道
·物理控制格式指示符信道
·物理混合自动重传请求指示符信道
·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道
·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
物理广播信道用于广播在终端装置通用的主信息块(Master InformationBlock:MIB、Broadcast Channel:BCH(广播信道))。MIB是***信息。物理广播信道包括所广播的控制信息。例如,物理广播信道包括下行链路***频带、***帧编号(SFN:SystemFrame Number)、由基站装置使用的发射天线数等信息。
物理控制格式指示符信道用于通知能发送下行链路控制信息的区域。例如,物理控制格式指示符信道指示从各子帧的起点开始确保了几个OFDM符号用于发送下行链路控制信息。
物理混合自动重传请求指示符信道用于发送针对物理上行链路共享信道的ACK/NACK。终端装置能在预先设定的和/或通过RRC/DCI从基站装置向终端装置通知的发送定时发送ACK/NACK。
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道用于发送下行链路控制信息(DCI:Downlink ControlInformation)。下行链路控制信息基于用途、发送模式定义多个格式(也称为DCI格式)。根据用途或发送模式使用各格式。下行链路控制信息包括下行链路数据发送用的控制信息(与下行链路数据发送有关的控制信息)和上行链路数据发送用的控制信息(与上行链路数据发送有关的控制信息)。发送模式根据发射天线端口个数、分集发送(SFBC:Space-Frequency Block Coding(空间频率块编码)、FSTD:Frequency Switched TransmitDiversity(频率切换发送分集)、CDD:Cyclic Division Diversity)波束成形等的传输方法的不同而设定。
下行链路数据发送用的DCI格式用于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的调度。也将下行链路数据发送用的DCI格式称为下行链路授权(DL Grant,下行链路分配)。下行链路数据发送用的DCI格式中包括:与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的资源分配有关的信息、与针对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的MCS(Modulation and Coding Scheme)有关的信息、HARQ进程编号、与下行链路数据的重传有关的信息等下行链路控制信息。下行链路数据发送用的DCI格式可以包括针对物理上行链路信道(例如,物理上行链路控制信道、物理上行链路共享信道)、参考信号(例如,探测参考信号)的发送功率控制(TPC;Transmit Power Control)。
上行链路数据发送用的DCI格式用于将与物理上行链路共享信道的发送有关的控制信息通知给终端装置。也将上行链路数据发送用的DCI格式称为上行链路授权(ULGrant、上行链路分配)。上行链路数据发送用的DCI格式可以包括:与物理上行链路共享信道的资源分配有关的信息、与物理上行链路共享信道的MCS有关的信息、与上行链路数据(物理上行链路共享信道)的重传有关的信息、与针对物理上行链路信道的发送功率控制或解调用参考信号用的循环移位有关的信息、下行链路的信道状态信息(CSI:Channel StateInformation,也称为接收质量信息)请求(CSI request:CSI请求)、HARQ进程编号等上行链路控制信息。需要说明的是,上行链路数据发送用的DCI格式中包括的一个或多个信息也可以包括在下行链路数据发送用的DCI格式中。
对下行链路控制信息附加循环冗余校验(CRC:Cyclic Redundancy Check)来生成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道。在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道中,使用终端装置的标识符(UE ID)来对CRC进行加扰。例如,使用小区无线网络临时标识符(C-RNTI:Cell-Radio NetworkTemporary Identifier)等来对CRC进行加扰。
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用于发送下行链路数据(下行链路传输块、DL-SCH)。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用于发送***信息消息(SIB:System Information Block)。SIB能对小区内的多个终端装置公共(小区特有)地发送。可以使用专用SIB来对某个终端装置发送终端装置特定(用户特有)的信息。需要说明的是,***信息消息的一部分或全部可以包括在RRC消息中。
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用于发送RRC消息。从基站装置发送的RRC消息可以对小区内的多个终端装置通用(小区特有)。小区内的终端装置共用的信息能使用小区特有的RRC消息来发送。从基站装置发送的RRC消息可以是对某个终端装置的专用消息(也称为dedicated signaling:专用信令)。可以使用专用RRC消息来对某个终端装置发送终端装置特定(用户特有)的信息。
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用于发送MAC CE。也将RRC消息和/或MAC CE称为上层信号(higher layer signaling:上层信令)。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用于供基站装置对各终端装置发送信息数据。
附加循环冗余校验(CRC:Cyclic Redundancy Check)生成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使用终端装置的标识符(UE ID)来对CRC进行加扰。终端装置基于使用相同的该UE ID进行加扰的下行链路控制信息对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进行检测(解调、解码等)。
在图1的下行链路中,使用同步信号(SS:Synchronization Signal)、下行链路参考信号(DL RS:Downlink Reference Signal)来作为下行链路物理信号。下行链路物理信号不用于发送从上层输出的信息,但被物理层使用。
同步信号用于供终端装置获取、跟踪下行链路的频域以及时域的同步。例如,使用PSS(Primary Synchronization Signal:主同步信号)和SSS(Secondary SynchronizationSignal:辅同步信号)这两个同步信号。终端装置使用PSS来获取符号同步。终端装置使用SSS来获取帧同步。PSS以及SSS与小区ID建立关联。终端装置能使用PSS以及SSS来获取小区ID。基站装置下行链路参考信号用于供终端装置进行下行链路物理信道的传播路径校正。例如,下行链路参考信号用于解调物理广播信道、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道。下行链路参考信号还能用于供终端装置计算(measurement:测量)出RRM测量等的下行链路的信道状态信息。此外,用于解调各种信道的参考信号和用于测量(measurement)各种信道的参考信号可以不同(例如,用于解调各种信道的参考信号使用LTE的DMRS:Demodulation Reference Signal,而measurement使用CSI-RS。用于解调各种信道的参考信号和用于测量(measurement)的参考信号也可以相同。(例如,CRS:Cell-specificReference Signal(小区特定参考信号))。
也将下行链路物理信道以及下行链路物理信号统称为下行链路信号。此外,也将上行链路物理信道以及上行链路物理信号统称为上行链路信号。此外,也将下行链路物理信道以及上行链路物理信道统称为物理信道。此外,也将下行链路物理信号以及上行链路物理信号统称为物理信号。
BCH、UL-SCH以及DL-SCH为传输信道。将在MAC层中使用的信道称为传输信道。也将在MAC层使用的传输信道的单位称为传输块(TB:Transport Block)或MAC PDU(ProtocolData Unit:协议数据单元)。传输块是MAC层传递(deliver)至物理层的数据单位。在物理层中,传输块被映射至码字,按每个码字进行编码处理等。
在图1中,基站装置10以及终端装置20在上行链路/下行链路支持基于授权的多址接入(也被称为基于授权多址接入、调度多址接入)。在下行链路中,基站装置10使用通过下行链路授权通知给终端装置20的物理资源(通过与资源分配有关的信息进行通知)、MCS来发送下行链路物理信道。在上行链路中,终端装置20使用由基站装置10通过上行链路授权指示的物理资源(通过与资源分配有关的信息通知)、MCS等来发送上行链路物理信道。物理资源是由时域(OFDM符号或SC-FDMA符号)和频域(子载波)定义的资源。
基站装置10以及终端装置20还能在上行链路/下行链路支持免授权多址接入(也被称为无授权多址接入、基于竞争多址接入)。例如,在上行链路的免授权多址接入中,终端装置20无论是否从基站装置10接收上行链路授权(无上行链路授权的接收),都发送上行链路数据(上行物理链路信道等)。基站装置10能使用广播信道(MIB)/RRC消息/***信息(例如,SIB)来将表示支持免授权多址接入的信息通知给终端装置20。终端装置20能将表示支持免授权多址接入的UE Capability(UE能力)通知给基站装置10。
在上行链路免授权多址接入中,终端装置20可以设为随机地选择发送上行链路数据的物理资源。例如,终端装置20从基站装置10通知多个可利用的物理资源的候选作为资源池。通过广播信道/RRC消息/***信息来通知该资源池。终端装置20从所述资源池中随机选择物理资源。
在上行链路免授权多址接入中,所述上行链路多址接入资源由签名资源(MultiAccess Signature Resource:多址接入签名资源)和所述物理资源(Multi AccessPhysical Resource:多址接入物理资源)定义。物理资源和签名资源能用于确定各终端装置所发送的上行链路物理信道。所述签名资源的候选包括在所述资源池中。终端装置20从所述资源池中选择签名资源。签名资源由多个多址接入签名群(也被称为多址接入签名池)中的至少一个多址接入签名构成。多址接入签名是表示区分(识别)各终端装置所发送的上行链路物理信道的特征(标记、指示符)的信息。多址接入签名包括:空间复用模式、扩频码模式(Walsh码、OCC:Orthogonal Cover Code(正交覆盖码)、数据扩频用循环移位、稀疏码等)、交织模式、解调用参考信号模式(参考信号序列、循环移位)、发送功率等。在免授权多址接入中,终端装置使用选择出的一个或多个多址接入签名来发送上行链路数据。
基站装置10使用具有子载波间隔f_scs的OFDM来将下行链路信号发送至终端装置20。终端装置20使用具有子载波间隔f_scs的DFT-s-OFDM来将上行链路信号发送至基站装置10。在图1的通信***中,分别在上行链路以及下行链路中定义多个子载波间隔f_scs。例如,子载波间隔f_scs由n_scs×f_scs_o定义。f_scs_o是作为参考的子载波间隔[Hz]。n_scs是2a或2(-a)(a为自然数)。n_scs可以定义为ab(a是自然数,b是1或-1)。
图2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通信***的无线帧构成的一个示例的图。当子载波间隔变为n倍时,OFDM符号长度为1/n。图2是在f_scs_o=15kHz中,n_scs=1(f_scs=15kHz)以及n_scs=4(f_scs=60kHz)的示例。f_scs_o=15kHz的OFDM符号长度为f_scs=60kHz的1/4。需要说明的是,在使用DFT-s-OFDM的情况下,当子载波间隔变为n倍时,SC-FDMA符号长度为1/n(在图2中,OFDM符号长度置换为SC-FDMA符号长度)。
在下行链路以及上行链路中,一个无线帧由多个子帧构成。图2是一个无线帧由10个子帧构成的示例。无论子载波间隔如何子帧长度都设定为固定。例如,当无线帧长度为10ms的情况下,无论子载波间隔如何,子帧长度都固定为1ms。子帧长度以参考子载波间隔f_scs_o=15kHz的OFDM符号长度为基准进行设定。图2是子帧长度为f_scs_o=15kHz中的14个OFDM符号的区间的示例(图12(A))。在f_scs=60kHz的情况下,一个子帧由56个OFDM符号构成(图12(B))。
一个时隙由基站装置10以及终端装置20在用于发送物理信道的子载波间隔中生成的多个OFDM符号构成。无论子载波间隔如何,构成时隙的OFDM符号数都为固定(各子载波间隔中的时隙长度由OFDM符号数确定)。图2是一个时隙由7个OFDM符号构成的示例。f_scs=15kHz中的时隙长度为f_scs=60kHz的时隙长度的4倍。
一个迷你时隙由基站装置10以及终端装置20在用于发送物理信道的子载波间隔中生成的多个OFDM符号(例如,两个、四个)构成。无论子载波间隔如何,构成迷你时隙的OFDM符号数都为固定(各子载波间隔中的迷你时隙长度由OFDM符号数确定)。构成迷你时隙的OFDM符号数比构成时隙的OFDM符号数少。在各子载波间隔中,迷你时隙长度比时隙长度短。图2是一个迷你时隙由2个OFDM符号构成的示例。f_scs=15kHz中的迷你时隙长度为f_scs=60kHz的迷你时隙长度的4倍。
基站装置10能设定构成时隙/迷你时隙的OFDM符号数。基站装置10能根据各子载波间隔独立地设定构成时隙/迷你时隙的OFDM符号数。在构成时隙/迷你时隙的OFDM符号数中,基站装置10可以按每个子载波间隔来设定不同的OFDM符号数。基站装置10也可以通过信令通知构成时隙/迷你时隙的OFDM符号数,通过RRC消息/***信息/下行链路控制信息通知给终端装置20。
在本实施方式的通信***中,为了映射物理信道,而定义规定资源分配单元。资源分配单元由子载波数以及OFDM符号数(使用DFT-S-OFDM的情况下的SC-FDMA符号数)定义。例如,基站装置10能通过资源分配单元数来通知与上行链路授权以及下行链路授权的资源分配有关的信息。在各子载波间隔中的资源分配单元的子载波数设定为相同的情况下,根据子载波间隔,资源分配单元的频带宽度不同。例如,在资源分配单元中,f_scs=60kHz的频带宽度为f_scs=15kHz的频带宽度的4倍。
资源分配单元的OFDM符号数能根据服务质量QoS(Quality of Service)、TTI(Transmission Time Interval:传输时间间隔)、用途(eMBB、mMTC、uRLLC)而采用不同的设定。资源分配单元能在时域中以子帧单位/时隙单位/迷你时隙单位设定。在以子帧单位来设定资源分配单元的情况下,构成资源分配单元的OFDM符号数为14个。实施方式的通信***可以将时隙作为基站装置10以及终端装置20映射物理信道(例如,物理数据共享信道、物理控制信道)的最小单位。在该情况下,构成资源分配单元的OFDM符号数与构成时隙的OFDM符号数一致。本实施方式的通信***也可以将迷你时隙作为终端装置20映射物理信道(例如,物理数据共享信道、物理控制信道)的最小单位。在该情况下,构成资源分配单元的OFDM符号数与构成迷你时隙的OFDM符号数一致。
基站装置10能按每个***频带设定子载波间隔。基站装置10可以通过针对终端装置20的上行链路以及下行链路物理信道的服务质量QoS、TTI、用途(eMBB、mMTC、uRLLC)来设定用于各***频带的子载波间隔。TTI是调度的最小时间单位。eMBB(enhanced MobileBroadband)的用途是以高频率利用效率进行大容量通信。mMTC(massive Machine TypeCommunication)的用途是容纳许多终端,对各终端传输小数据。uRLLC(Ultra-Reliableand Low Latency Communication)的用途是高可靠且低延迟地进行通信。
本实施方式的通信***还能按每个用于发送物理信道的频段设定子载波间隔。例如,在使用两个频段的情况下,高频段的子载波间隔设定得比低频段的子载波间隔大。基站装置10以及终端装置20使用基于频段的子载波间隔来发送物理信道。
基站装置10能对一个***频带设定多个子载波间隔。图3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通信***的物理资源的示例的图。图3是在一个***频带内对子载波间隔f_scs=15kHz以及30kHz进行频分复用(FDM;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的示例。是分配给***频带的两端的子载波间隔比分配给内侧的子载波间隔小的情况。资源元素是由一个子载波和一个OFDM符号(或SC-FDMA符号)形成的区域。资源分配单元A是在子载波间隔为15kHz的区域映射物理信道的单位。资源分配单元B是在子载波间隔为30kHz的区域映射物理信道的单位。资源分配单元A以及资源分配单元B是以时隙单位(OFDM符号数=7)设定时域的示例。在该情况下,资源分配单元A的时隙长度为资源分配单元B的时隙长度的2倍。在子载波间隔为30kHz的区域,在资源分配单元A的时隙区间能映射两个物理信道。
基站装置10根据Qos、用途调度映射针对终端装置20的上行链路以及下行链路物理信道的资源。例如,在图3中,在终端装置20以eMBB的用途发送上行链路物理信道的情况下,基站装置10将子载波间隔f_scs=15kHz的区域的资源分配单元A分配给终端装置20。在终端装置20以URLLC的用途发送上行链路物理信道的情况下,基站装置10将子载波间隔f_scs=30kHz的区域的资源分配单元B分配给终端装置20。
基站装置10能设定构成***频带的各子载波间隔的带宽。基站装置10使用广播信道/RRC消息/SIB来将各子载波间隔的带宽的设定信息通知给终端装置20。可以将用于通知各子载波间隔的带宽的设定信息的物理信道(子载波间隔格式指示符信道)定义为专用。各子载波间隔的带宽的设定信息能分别在上行链路以及下行链路独立地设定。需要说明的是,在一个***频带内,各子载波间隔的带宽可以在通信***预先设定。
在图1的通信***的上行链路/下行链路中,使用多个子载波间隔。基站装置10使用多个子载波间隔中的任一个来将下行链路信号发送至终端装置20。终端装置20使用多个子载波间隔中的任一个来将上行链路信号发送至基站装置10。
终端装置20将表示支持使用了多个子载波间隔的传输的UE Capability通知给基站装置10。终端装置20能将表示所支持的子载波间隔的信息包括在UE Capability中通知给基站装置10。基站装置10将在上行链路以及下行链路的物理信道使用的子载波间隔通知给终端装置20。使用广播信道/RRC消息/***信息/DCI来通知所述子载波间隔。例如,终端装置20将映射有接收到的同步信号(PSS/SSS)的资源元素的子载波间隔解释为参考子载波间隔。基站装置10使用RRC消息/***信息来对支持使用了多个子载波间隔的传输的终端装置20通知终端装置20能在上行链路/下行链路使用(设定)的多个子载波间隔的候选(子载波间隔集合)(在不支持使用了多个子载波间隔的传输的终端装置中也可以设为不发送该子载波间隔集合)。例如,在终端装置接收到下行链路子载波间隔集合={sc15、sc30、sc60、sc120}的情况下,该子载波间隔集合表示可能会在下行链路使用15kHz、30kHz、60kHz、120kHz这四个子载波间隔来发送下行链路信号。子载波间隔集合也可以说是表示能使用的OFDM符号长度(或SC-FDMA符号长度)的候选。在进行上行链路免授权多址接入的情况下,终端装置20使用从所述子载波间隔集合中选定的一个子载波间隔来发送上行链路信号。
在基于授权多址接入的情况下,基站装置10从所述子载波间隔集合中选定在各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使用的子载波间隔。基站装置10由下行链路控制信息来通知所述选定的一个子载波间隔。终端装置20基于包括与所述子载波间隔有关的信息的下行链路控制信息确定映射了该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的资源的子载波间隔。需要说明的是,基站装置10可以使用***信息来以小区特有的方式发送所述子载波间隔集合。在该情况下,支持使用了多个子载波间隔的传输的终端装置从***信息中读取所述子载波间隔集合(支持使用了多个子载波间隔的传输的终端装置不读取所述子载波间隔集合)。
本实施方式的通信***允许设定在上行链路以及下行链路不同的子载波间隔。例如,用于针对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的ACK/NACK发送的子载波间隔可以设定得与用于所述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的发送的子载波间隔不同。所述子载波间隔集合能采用上行链路以及下行链路通用的设定信息。所述子载波间隔集合也可以采用分别在上行链路以及下行链路独立的设定信息。下行链路控制信息中所包括的与所述载波间隔有关的信息可以采用在上行链路以及下行链路通用的表示载波间隔的控制信息。下行链路控制信息中所包括的与所述载波间隔有关的信息也可以采用分别在上行链路以及下行链路独立地通知的控制信息(在下行链路控制信息中,分别设定表示上行链路的载波间隔的字段和表示下行链路的载波间隔的字段)。
图4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ACK/NACK发送定时的一个示例的图。下行链路时隙是在下行链路中映射物理信道的时隙(资源分配单元的时域)。上行链路时隙是在上行链路中映射物理信道的时隙。上行链路时隙以及下行链路时隙的单位以所述时隙/迷你时隙为基准设定。一个下行链路物理信道(例如,一个传输块)以下行链路的时隙单位映射。一个上行链路物理信道以上行链路的时隙单位映射。图4是将下行链路的子载波间隔设定为15kHz,将上行链路的子载波间隔设定为60kHz的示例。即,下行链路的时隙长度比上行链路的时隙长度长。n_DL是映射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的下行链路时隙。
在图4中,基站装置10以用于下行链路的数据发送的子载波间隔的时隙为基准(单位)设定接收针对该数据的ACK/NACK的延迟时间k。终端装置20以用于下行链路的数据发送的子载波间隔的时隙为基准对发送针对该数据的ACK/NACK的延迟时间k进行计数。n_UL是发送ACK/NACK的上行链路的时隙。需要说明的是,用于下行链路的数据发送的子载波间隔的时隙还能替换成用于下行链路的数据发送的OFDM符号长度。
采用以时隙n_DL发送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网格部分)。在该情况下,针对所述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的ACK/NACK在n_DL+k的时隙的范围内发送。图4是k=3的示例(右上斜线部分)。基站装置10使用RRC消息/DCI来将发送ACK/NACK的延迟时间k(时隙定时k)通知给终端装置20。基站装置能在各子载波间隔中设定所述延迟时间k。基站装置能分别在上行链路以及下行链路设定所述延迟时间k。需要说明的是,图4是在n_DL+3的区间中所包括的起点的上行链路时隙发送ACK/NACK的示例,但也可以使用n_DL+3的区间内的最末尾、其他上行链路时隙。例如,在n_DL+3的区间的哪一个上行链路时隙发送ACK/NACK可以与UE ID、发射天线端口编号、下行链路资源分配位置等建立关联。由此,能对发送ACK/NACK的上行链路时隙进行随机化。此外,即使在下行链路和上行链路使用相同频率的时分复用中,也可以同样地以用于下行链路的数据发送的子载波间隔的时隙为基准对发送针对该数据的ACK/NACK的延迟时间k进行计数。在该情况下,延迟时间k的时隙不一定能在上行链路使用,因此也可以是在能在延迟时间为k以上的最早的定时使用的上行链路的时隙发送ACK/NACK。
图5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ACK/NACK发送定时的另一示例的图。图5是将下行链路的子载波间隔设定为60kHz,将上行链路的子载波间隔设定为15kHz的示例。即,下行链路的时隙长度比上行链路的时隙长度短。在图5中,针对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网格部分)的ACK/NACK的发送定时设定为下行链路时隙n_DL+k的区间。图5是将接收ACK/NACK的延迟时间设定为k=3的示例。下行链路时隙n_DL+3的区间处于与发送了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的时隙n_DL相同的上行链路时隙的区间内(上行链路时隙n_UL的区间内),因此无法在下行链路时隙n_DL+3的区间内发送ACK/NACK。在该情况下,在上行链路时隙n_UL的下一个上行链路时隙n_UL+1发送所述ACK/NACK(右上斜线部分)。因此,在无法在与时隙n_DL+k的区间内对应的上行链路时隙n_UL发送ACK/NACK的情况下,所述ACK/NACK在上行链路时隙n_UL以后的规定的定时发送。需要说明的是,在图5的示例中,在k<4的情况下,所述ACK/NACK同样地在上行链路时隙n_UL+1发送。
另一方面,在发送了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的时隙n_DL不包括在发送ACK/NACK的上行链路时隙n_UL的区间的情况(在图5中,是k>3的情况)下,即,在下行链路时隙n_DL+k的区间处于与发送了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的时隙n_DL不同的上行链路时隙区间内的情况下,所述ACK/NACK在上行链路时隙n_UL发送。需要说明的是,图4以及图5是对针对下行链路数据的ACK/NACK发送的延迟时间进行计数的示例,但对针对上行链路数据的ACK/NACK发送的延迟时间也同样适用。
图6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ACK/NACK发送定时的另一示例的图。图6的(A)是将下行链路的子载波间隔设定为15kHz,将上行链路的子载波间隔设定为60kHz的示例。图6的(B)是将下行链路的子载波间隔设定为60kHz,将上行链路的子载波间隔设定为15kHz的示例。n_DL是发送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的下行链路时隙(网格部分)。n_UL是发送针对所述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的ACK/NACK的上行链路时隙(右上斜线部分)。
在图6中,基站装置10以用于ACK/NACK的发送的子载波间隔的时隙为基准(单位)设定接收所述ACK/NACK的延迟时间k。终端装置20以用于ACK/NACK发送的子载波间隔的时隙基准来对发送所述ACK/NACK的延迟时间k进行计数。需要说明的是,用于ACK/NACK的发送的子载波间隔的时隙还能替换为用于ACK/NACK的发送的OFDM符号长度。
发送针对所述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的ACK/NACK的时隙n_UL是从包括n_DL的端点的上行链路时隙(n_UL-k)起第k个上行链路时隙(第n_UL-k个上行链路时隙区间与下行链路时隙n_DL重叠)。图6是k=3的情况的示例。需要说明的是,图6是对针对下行链路数据的ACK/NACK发送的延迟时间进行计数的示例,但对针对上行链路数据的ACK/NACK发送的延迟时间也同样适用。
图7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ACK/NACK发送定时的另一示例的图。图7的(A)是将下行链路的子载波间隔设定为15kHz,将上行链路的子载波间隔设定为60kHz的示例。图7的(B)是将下行链路的子载波间隔设定为60kHz,将上行链路的子载波间隔设定为15kHz的示例。n_DL是发送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的下行链路时隙(网格部分)。n_UL是发送针对所述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的ACK/NACK的上行链路时隙(右上斜线部分)。
在图7中,基站装置10以上行链路以及下行链路中子载波间隔较大一方(OFDM符号长度小的一方)的时隙为基准(单位)设定接收所述ACK/NACK的延迟时间k。终端装置20以上行链路以及下行链路中子载波间隔较大一方的时隙为基准对发送所述ACK/NACK的延迟时间k进行计数。图7是k=3的示例。
在图7的(A)中,上行链路的子载波间隔比下行链路大。在该情况下,以上行链路的时隙为基准来设定延迟时间k。发送针对所述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的ACK/NACK的时隙n_UL是以与时隙n_DL重叠的上行链路的时隙n_UL-k(在图7的(B)中,k=3)为基准的第k个上行链路时隙。即,发送针对所述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的ACK/NACK的时隙n_UL是以n_DL的端点为基准的第k个上行链路时隙。
在图7的(B)中,下行链路的子载波间隔比上行链路大。在该情况下,以下行链路的时隙为基准设定延迟时间k。在图7的(B)中,与图5同样地,下行链路时隙n_DL+k的区间(k=3)处于与发送了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的时隙n_DL相同的上行链路时隙区间内(上行链路时隙n_UL),因此所述ACK/NACK在上行链路时隙n_UL的下一个上行链路时隙n_UL+1发送(右上斜线部分)。需要说明的是,在发送了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的时隙n_DL不包括在发送ACK/NACK的上行链路时隙n_UL的区间的情况(在图7中,为k>3的情况),所述ACK/NACK在上行链路时隙n_UL发送。需要说明的是,图7是对针对下行链路数据的ACK/NACK发送的延迟时间进行计数的示例,但对针对上行链路数据的ACK/NACK发送的延迟时间也同样适用。
图8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ACK/NACK发送定时的另一示例的图。图8的(A)是将下行链路的子载波间隔设定为15kHz,将上行链路的子载波间隔设定为60kHz的示例。图8的(B)是将下行链路的子载波间隔设定为60kHz,将上行链路的子载波间隔设定为15kHz的示例。n_DL是发送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的下行链路时隙(网格部分)。n_UL是发送针对所述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的ACK/NACK的上行链路时隙(右上斜线部分)。
在图8中,基站装置10以上行链路以及下行链路中子载波间隔较小一方(OFDM符号长度大的一方)的时隙为基准(单位)设定接收所述ACK/NACK的延迟时间k。终端装置20以上行链路以及下行链路中子载波间隔较小一方的时隙为基准对发送所述ACK/NACK的延迟时间k进行计数。图7是k=3的示例。
在图8的(A)中,下行链路的子载波间隔比上行链路小。在该情况下,以下行链路的时隙为基准设定延迟时间k。针对所述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的ACK/NACK在n_DL+k的时隙的范围内发送。图8是在n_DL+3的区间中所包括的起点的上行链路时隙n_UL发送ACK/NACK的示例,但与图4同样地,也可以使用n_DL+3的区间内的最末尾、其他上行链路时隙。
在图8的(B)中,上行链路的子载波间隔比下行链路小。在该情况下,以上行链路的时隙为基准来设定延迟时间k。发送针对所述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的ACK/NACK的时隙n_UL是以与时隙n_DL重叠的上行链路的时隙n_UL-k(在图8的(B)中,k=3)为基准的第k个上行链路时隙。需要说明的是,图8是对针对下行链路数据的ACK/NACK发送的延迟时间进行计数的示例,但对针对上行链路数据的ACK/NACK发送的延迟时间也同样适用。
基站装置10使用RRC消息/***信息/下行链路控制信息来通知用于上行链路以及下行链路的传输的子载波间隔。终端装置20基于所述子载波间隔确定映射了该上行链路以及下行链路的物理信道的资源的子载波间隔。或者终端装置20也可以基于同步信号(Primary Synchronization Signal、Secondary Synchronization Signal、TertiarySynchronization Signal的一部分的组合或者全部)的子载波间隔确定映射了该上行链路以及下行链路的物理信道的资源的子载波间隔。终端装置20能根据所述子载波间隔确定上行链路时隙以及下行链路的时隙的单位。在图4至图8中,终端装置20基于确定了所述子载波间隔的结果对用于ACK/NACK发送的延迟时间k的计数的时隙的基准进行解释。基站装置10通过使用RRC消息/***信息/下行链路控制信息来进行通知的子载波间隔来含蓄地暗示用于ACK/NACK发送的延迟时间k的计数的时隙的基准。
基站装置10还能使用RRC消息/***信息/下行链路控制信息来通知用于上行链路以及下行链路的传输的OFDM符号长度(SC-FDMA符号长度)。终端装置20也可以根据所述OFDM符号长度确定上行链路时隙以及下行链路的时隙的单位。基站装置10还能通过使用RRC消息/***信息/下行链路控制信息来进行通知的OFDM符号长度来含蓄地暗示用于ACK/NACK发送的延迟时间k的计数。需要说明的是,基站装置10还能使用RRC消息/***信息/下行链路控制信息来明确地通知用于ACK/NACK发送的延迟时间k的计数的时隙的基准。
图9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终端装置20的构成的概略框图。终端装置20构成为包括:接收天线202、接收部(接收步骤)204、上层处理部(上层处理步骤)206、控制部(控制步骤)208、发送部(发送步骤)210、发送天线212。接收部204构成为包括:无线接收部(无线接收步骤)2040、解映射部(解复用步骤)2042、解调部(解调步骤)2044以及解码部(解码步骤)2046。发送部210构成为包括:编码部(编码步骤)2100、调制部(调制步骤)2102、DFT部(DFT步骤)2104、扩频部(扩频步骤)2106、映射部(映射步骤)2108、无线发送部(无线发送步骤)2110以及上行链路参考信号生成部(上行链路参考信号生成步骤)2112。
接收部204经由接收天线202接收基站装置10所发送的下行链路信号(下行链路物理信道、下行链路物理信号),并对各下行链路信号进行分离、解调、解码。接收部204将从下行链路信号分离出的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道在进行解调、解码后输出至控制部208。接收部204将下行链路物理信道的解码结果输出至上层处理部206。
无线接收部2040将经由接收天线202接收到的下行链路信号通过下变频转换为基带信号,以去除不需要的频率分量适当地维持信号电平的方式控制放大电平,基于接收到的信号的同相分量以及正交分量进行正交解调(正交检波),将正交解调后的模拟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无线接收部2040从转换后的数字信号去除相当于CP(Cyclic Prefix:循环前缀)的部分,对去除CP后的下行链路信号进行快速傅里叶变换(对OFDM调制的解调处理),提取频域的信号。
解映射部2042对所述提取到的频域的下行链路信号中所包括的下行链路物理信道(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道、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物理广播信道、子载波间隔格式指示符信道等)以及下行链路参考信号、同步信号等进行分离提取。解映射部2042包括使用了下行链路参考信号的信道测量功能(信道测量部)。解映射部2042包括使用了所述信道测量结果的下行链路信号的信道补偿功能(信道补偿部)。解映射部将下行链路物理信道输出至解调部2044。
解调部2044分别对各下行链路物理信道的调制符号使用BPSK、QPSK、16QAM、64QAM、256QAM等预先设定的或通过下行链路授权预先通知的调制方式来进行解调处理。
解码部2046通过预先设定的编码方式的,预先设定的或通过下行链路授权预先通知的编码率来对解调后的各下行链路物理信道的编码位进行解码处理。下行链路物理信道的解码结果输出至上层处理部206以及控制部208。
控制部208从接收部204/上层处理部206获取物理广播信道/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等中所包括的广播信息/***信息/RRC消息等。广播信息/***信息/RRC消息等可以包括:上行链路以及下行链路的子载波间隔集合/各子载波间隔的带宽信息/资源分配单元的时域的单位(时隙、迷你时隙、子帧)的设定信息/延迟时间k/OFDM符号长度等与下行链路发送有关的设定信息以及与上行链路发送有关的设定信息。与下行链路发送有关的设定信息是与由基站装置向终端装置发送的下行链路信号的设定有关的信息。与上行链路发送有关的设定信息是与由终端装置向基站装置发送的上行链路信号的设定有关的信息。子载波间隔集合/各子载波间隔的带宽信息/资源分配单元的时域的单位的设定信息/延迟时间k/OFDM符号长度等可以采用在上行链路以及下行链路独立的设定信息。
控制部208从接收部204获取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道中所包括的下行链路控制信息。下行链路控制信息包括与下行链路发送有关的控制信息和与上行链路发送有关的控制信息。与下行链路发送有关的控制信息是与由基站装置向终端装置发送的下行链路信号的设定有关的信息。与上行链路发送有关的控制信息是与由终端装置向基站装置发送的上行链路信号的设定有关的信息。与下行链路发送有关的控制信息包括:与映射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的资源的子载波间隔有关的信息/映射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的资源分配/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的MCS等。
与上行链路发送有关的控制信息可以包括:与映射上行链路物理信道的资源的子载波间隔有关的信息/映射上行链路物理信道的资源的分配/用于发送上行链路物理信道的MCS/ACK/NACK的延迟时间k等。控制部208使用下行链路控制信息中所包括的与下行链路数据发送有关的控制信息/与下行链路接收有关的设定信息来进行接收部204中所包括的各块的控制。控制部208使用下行链路控制信息中所包括的与上行链路发送有关的控制信息/与上行链路发送有关的设定信息来控制发送部210中所包括的各块。
例如,控制部208通过与由RRC消息获取到的子载波间隔集合以及由下行链路控制信息获取到的子载波间隔有关的信息来获取下行链路的子载波间隔以及上行链路的子载波间隔。接着,控制部208根据图4至图8的基准对所述下行链路以及上行链路的子载波间隔进行比较。控制部208根据比较结果,对发送包括ACK/NACK的物理上行链路控制信道的时隙基准进行解释,输入映射部。
控制部208可以使用下行链路以及上行链路的OFDM符号长度来对发送包括ACK/NACK的物理上行链路控制信道的时隙基准进行解释,输入至映射部。在该情况下,控制部208使用由RRC消息/下行链路控制信息获取到的OFDM符号长度,根据图4至图8的基准对下行链路以及上行链路的OFDM符号长度进行比较。
发送包括所述ACK/NACK的物理上行链路控制信道的时隙基准可以使用由基站装置10指示的图4至图8中的任一个基准。此外,发送包括所述ACK/NACK的物理上行链路控制信道的时隙基准也可以在通信***中预先设定。需要说明的是,在发送部210发送物理上行链路控制信道的情况下,控制部208生成上行链路控制信息(UCI:Uplink Controlinformation)输出至发送部210。需要说明的是,控制部108的功能的一部分能包括在上层处理部206中。
上层处理部206进行媒体接入控制(MAC)层、分组数据汇聚协议(PDCP)层、无线链路控制(RLC)层、无线资源控制(RRC)层的处理。上层处理部206将终端装置自身所支持的与终端装置的功能有关的信息(UE capability)输出至发送部210。例如,上层处理部206在RRC层通过信令通知与所述终端装置的功能有关的信息(UE Capability)。
与所述终端装置的功能有关的信息包括:表示该终端装置是否支持规定功能的信息或表示该终端装置完成对规定功能的导入以及测试的信息。是否支持规定功能包括是否完成对规定功能的导入以及测试。在终端装置支持规定功能的情况下,该终端装置发送表示是否支持该规定功能的信息(参数)。在终端装置不支持规定功能的情况下,该终端装置可以不发送表示是否支持该规定功能的信息(参数)。即,是否支持该规定的功能通过是否发送表示是否支持此规定的功能的信息(参数)来进行通知。需要说明的是,表示是否支持规定功能的信息(参数)可以使用1位的1或0来通知。
例如,与所述终端装置的功能有关的信息包括表示所支持的子载波间隔的信息(包括子载波间隔集合)/与所支持的频段有关的信息。表示所支持的子载波间隔的信息能与关于所支持的频段的信息建立关联。例如,基站装置10能通过与由终端装置20所发送的频段有关的信息来确定所支持的子载波间隔。
上层处理部206进行终端装置本身的各种设定信息的管理。上层处理部206能将所述各种设定信息输入至控制部208/发送部210。上层处理部206将从下行链路物理信道获取到的与上行链路发送有关的设定信息/与下行链路发送有关的设定信息输入至控制部208。上层处理部206使用与上行链路发送有关的设定信息/与下行链路发送有关的设定信息,计算出用于控制接收部204/发送部210的各块的设定参数,输入至控制部208。上层处理部206生成通知给基站装置10的设定信息(UE Capability、BSR、Buffer Status Report、功率余量报告等),并输入至发送部210。
上层处理部206将通过用户的操作等生成的上行链路数据(例如,DL-SCH)输出至发送部210。上层处理部206还能将不经由用户的操作(例如,通过传感器获取的数据)而生成的上行链路数据输出至发送部210。在所述上行链路数据中,可以具有储存UE ID的字段。上层处理部206对所述上行链路数据附加CRC。使用所述上行链路数据来生成所述CRC的奇偶校验位。通过分配给终端装置本身的UE ID对所述CRC的奇偶校验位进行加扰(也称为异或运算、掩码、加密)。
在基于授权多址接入中产生了上行链路数据的情况下,发送部210生成用于对基站装置10请求调度请求(SR;Scheduling Request)、BSR等上行链路资源的分配的信息。发送部210基于下行链路控制信息中所包括的与上行链路的发送有关的控制信息/与上行链路的发送有关的设定信息发送物理上行链路共享信道、物理链路控制信道。在免授权多址接入中产生了上行链路数据的情况下,发送部210以不接收上行链路授权的方式发送物理上行链路共享信道。发送部210根据从控制部208输入的与子载波间隔有关的信息发送所述物理上行链路共享信道。
编码部2100使用预先设定的/控制部208所设定的编码方式来对包括从上层处理部206输入的上行链路数据、ACK/NACK等的上行链路控制信息进行编码(包括重复)。编码方式可以应用卷积编码、Turbo编码、LDPC(Low Density Parity Check:低密度奇偶校验码)编码、Polar编码等。所述编码除了编码率1/3的母码之外,还可以使用编码率低的1/6或1/12等的母码。调制部2102通过BPSK、QPSK、16QAM、64QAM、256QAM等(也可以包括π/2移位BPSK、π/2移位QPSK)的由下行链路控制信息通知的调制方式或按每个信道预先设定的调制方式来对从编码部2100输入的编码位进行调制。
在由控制部208输入了扩频符号序列的设定的情况下,扩频部2106根据此设定,对由调制部2102输出的序列乘以扩频符号序列。例如,在对免授权多址接入中的签名资源设定了扩频符号的情况下,扩频部2106基于此设定,进行扩频处理。在将交织设定为签名资源的情况下,扩频部2106可以置换为交织部。交织部根据由控制部208输入的交织模式的设定对从DFT部输出的序列进行交织处理。即使在应用其他签名资源的情况下,也能同样地进行置换。需要说明的是,扩频处理也可以对DFT处理后的序列进行。
DFT部2104将由扩频处理部2106输出的扩频后的调制符号并列排序后进行离散傅里叶变换(Discrete Fourier Transform:DFT)处理。在此,可以通过将零的符号列附加至所述调制符号并进行DFT,在IFFT后的时间信号中,作为使用零区间代替CP的信号波形。此外,也可以通过将Gold序列或Zadoff-Chu序列等特定序列附加至调制符号并进行DFT,在IFFT后的时间信号中,作为使用特定模式代替CP的信号波形。不过,在将信号波形设为OFDM的情况下,不应用DFT。
上行链路参考信号生成部2112根据从控制部208输入的解调用参考信号的设定信息生成解调用参考信号。解调用参考信号的设定信息包括:用于识别基站装置10的物理小区标识符(被称为PCI:physical cell identity、Cell ID等)、映射上行链路参考信号的子载波数(带宽)、OFDM符号数、循环移位、OCC序列等。从与上行链路发送有关的控制信息/与上行链路发送有关的设定信息中获取解调用参考信号的设定信息。
映射部2108根据与上行链路发送有关的控制信息中所包括的资源分配/与子载波间隔有关的信息/延迟时间k将上行链路物理信道(DFT部2104的输出信号)、上行链路参考信号映射(时分/频分/空间复用)至资源元素。例如,映射部2108基于根据与所述子载波间隔有关的信息解释得到的时隙基准对包括ACK/NACK的物理上行链路控制信道进行针对上行链路时隙n_UL的映射。
无线发送部2110对复用后的信号进行快速傅里叶逆变换(Inverse Fast FourierTransform:IFFT),并进行DFT-s-OFDM方式的调制,生成SC-FDMA符号。无线发送部2110根据子载波间隔的设定进行快速傅里叶逆变换。例如,在子载波间隔f_scs=15kHz中,在IFFT点数使用2048的情况下,无线发送部2110在子载波间隔f_scs=60kHz的情况下,IFFT点数使用512。需要说明的是,通过快速傅里叶逆变换,生成多个子载波间隔的SC-FDMA符号即可,不拘泥于生成方法。
无线发送部2110将CP附加至所述SC-FDMA符号来生成基带的数字信号。而且,无线发送部2110将所述基带的数字信号转换为模拟信号,去除多余的频率分量,通过上变频转换为输送频率,放大功率,经由发射天线212将DFT-S-OFDM信号发送至基站装置10。无线发送部2110根据与上行链路发送有关的控制信息中所包括的终端装置发送功率的设定进行所述功率放大。
图10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基站装置10的构成的概略框图。基站装置10构成为包括:上层处理部(上层处理步骤)102、发送部(发送步骤)104、发送天线106、控制部(控制步骤)108、接收天线110、接收部(接收步骤)112。发送部104构成为包括:编码部(编码步骤)1040、调制部(调制步骤)1042、映射部(映射步骤)1044、下行链路控制信道生成部(下行链路信道信号生成步骤)1046、下行链路参考信号生成部(下行链路参考信号生成步骤)1048以及无线发送部(无线发送步骤)1050。接收部112构成为包括:无线接收部(无线接收步骤)1120、传播路径估计部(传播路径估计步骤)1122、解映射部(解映射步骤)1124、均衡部1126(均衡步骤)、IDFT部1128(IDFT步骤)、解扩部1130(解扩步骤)、解调部1132(解调步骤)以及解码部1134(解码步骤)。
上层处理部102进行媒体接入控制(MAC:Medium Access Control)层、分组数据汇聚协议(PDCP:Packet Data Convergence Protocol)层、无线链路控制(RLC:Radio LinkControl)层、无线资源控制(RRC:Radio Resource Control)层等物理层的上层处理。上层处理部102生成用于进行发送部104以及接收部112的控制所需要的信息并输出至控制部108。上层处理部102将下行链路数据(例如,DL-SCH)、广播信息(例如,BCH)、***信息、RRC消息等输出至发送部104。
上层处理部102从终端装置20(经由接收部112)接收终端装置的功能(UEcapability)等与终端装置有关的信息。终端装置的功能包括表示所支持的子载波间隔的信息等。上层处理部102从终端装置20接收BSR、功率余量报告等上层信号。
上层处理部102生成或从上位节点获取所广播的***信息(MIB、SIB)。上层处理部102将所述广播的***信息输出至发送部104。需要说明的是,SIB的一部分能向终端装置特有地发送。
上层处理部102生成或从上位节点获取映射至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的下行链路数据(传输块)、***信息(SIB)、RRC消息、MAC CE等,输出至发送部104。上层处理部102能在这些上层信号中包括与上行链路发送有关的设定信息/与下行链路发送有关的设定信息的一部分或者全部。上层处理部102将这些设定信息输出至控制部108/发送部104。与上行链路发送有关的设定信息/与下行链路发送有关的设定信息能包括与上行链路以及下行链路的子载波间隔有关的信息/各子载波间隔的分配带宽信息。
上层处理部102确定终端装置20能使用的子载波间隔集合。上层处理部102确定物理信道(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物理上行链路共享信道等)的编码率、调制方式(或者MCS)、子载波间隔、ACK/NACK的上行链路时隙(延迟时间k)以及发送功率等。上层处理部102将所述编码率、调制方式、子载波间隔、ACK/NACK的上行链路时隙、发送功率输出至发送部104/控制部108/接收部112。上层处理部102根据物理信道的用途(eMBB、mMTC、uRLLC)/传播路径的频率变动/时间变动/使用频带设定用于上行链路以及下行链路的发送的子载波间隔以及资源分配单元的时域中的单位(子帧/时隙/迷你时隙)。上层处理部102能将资源分配单元的时域中的单位设定为在上行链路以及下行链路相同。
控制部108基于从上层处理部102输入的各种设定信息进行发送部104以及接收部112的控制。控制部108基于BSR、功率余量报告等调度上行链路数据。控制部108生成发送至终端装置20的上行链路授权的内容(各终端装置用的上行链路数据的资源分配、子载波间隔、ACK/NACK的上行链路时隙、MCS等)。控制部108基于所述上行链路授权的内容进行接收部112的控制。控制部108基于从上层处理部102输入的与下行链路发送有关的设定信息以及与上行链路发送有关的设定信息生成下行链路控制信息,输出至发送部104。下行链路控制信息中能包括与上行链路以及下行链路的子载波间隔有关的控制信息。需要说明的是,控制部108的功能包括在上层处理部102中。
发送部104对从上层处理部102输入的广播信息、下行链路控制信息、下行链路共享信道等进行编码以及调制,生成物理广播信道、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道、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用于终端装置20。编码部1040使用预先设定的/上层处理部102所确定的编码方式,对广播信息、下行链路共享信道进行编码(包括重复)。编码方式可以应用卷积编码、Turbo编码、LDPC(Low Density Parity Check:低密度奇偶校验码)编码、Polar编码等。调制部1042通过BPSK、QPSK、16QAM、64QAM、256QAM等预先设定的/上层处理部102所确定的调制方式对从编码部1040输入的编码位进行调制。
下行链路控制信道生成部1046对从控制部108输入的下行链路控制信息附加CRC。而且,下行链路控制信道生成部1046对所述下行链路控制信息实施编码、调制,生成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道。下行链路参考信号生成部1048生成下行链路参考信号。
映射部1044将调制后的各下行链路物理信道的调制符号、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道以及下行链路参考信号映射至资源元素。映射部1044将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道映射至分配给各终端装置的物理资源。映射部1044基于下行链路的子载波间隔的设定将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道等映射至物理资源。
无线发送部1050对复用后的各下行链路物理信道的调制符号进行快速傅里叶逆变换(Inverse Fast Fourier Transform:IFFT)而生成OFDM符号。无线发送部1050基于用于发送各下行链路物理信道的的子载波间隔进行快速傅里叶逆变换。无线发送部1050对所述OFDM符号附加循环前缀(cyclic prefix:CP)而生成基带的数字信号。而且,无线发送部1050将所述数字信号转换为模拟信号,通过滤波去除多余的频率分量,对输送频率进行上变频,放大功率,输出至发射天线106并发送OFDM信号。
无线接收部1120将经由接收天线110接收到的上行链路的信号通过下变频转换为基带信号,去除不需要的频率分量,以适当地维持信号电平的方式控制放大电平,基于接收到的信号的同相分量以及正交分量进行正交检波,将正交检波后的模拟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无线接收部1120从转换后的数字信号去除相当于CP的部分。无线接收部1120对去除CP后的信号进行快速傅里叶变换(Fast Fourier Transform:FFT),提取频域的信号。无线接收部1120基于映射各上行链路的信号的子载波间隔进行快速傅里叶变换。由控制部108通知映射各上行链路的信号的子载波间隔。
传播路径估计部1122使用解调用参考信号来进行上行链路物理信道的信号检测用的信道估计。传播路径估计部1122使用所述解调用参考信号序列来测量基站装置10与终端装置20之间的信道状态(传播路径状态)。
解映射部1124从由无线接收部1120输入的频域的信号中按每个终端装置提取上行链路物理信道(物理上行链路共享信道、物理上行链路控制信道等)以及上行链路物理信号(同步信号等)。解映射部1124基于从控制部108输入的上行链路调度信息提取每个终端装置的上行链路物理信道。解映射部1124基于ACK/NACK发送用的上行链路时隙的设定(延迟时间k)以及根据子载波间隔解释的ACK/NACK的时隙单位提取包括ACK/NACK的上行链路物理信道。解映射部1124也可以基于ACK/NACK发送用的上行链路时隙的设定(延迟时间k)以及根据OFDM符号长度解释的ACK/NACK的时隙单位提取包括ACK/NACK的上行链路物理信道。以下,均衡部1126、IDFT部1128、解扩部1130、解调部1132、解码部1134按各终端装置的上行链路数据进行处理。
均衡部1126使用从传播路径估计部1122输入的传播路径估计结果对从解映射部1124输入的每个终端装置的信号进行传播路径补偿。例如,均衡部1126对频域的信号乘以基于MMSE规范的均衡权重。
IDFT部1128将均衡后的各终端装置的频域的信号转换为时域的信号。需要说明的是,IDFT部1128与在终端装置20的DFT部2104实施的处理对应。
解扩部1130对IDFT后的各终端装置的时域的信号乘以扩频符号序列(解扩处理)。在终端装置20中,在对DFT后的信号进行了扩频处理的情况下,对IDFT前的信号实施解扩处理。需要说明的是,在终端装置20中,在实施了交织的情况下,进行解交织处理。
在解调部1132中,从控制部108输入预先通知的或预先设定的各终端装置的调制方式的信息。解调部1132基于所述调制方式的信息对解扩后的信号实施解调处理,输出比特序列的LLR(Log Likelihood Ratio:对数似然比)。
在解码部1134中,从控制部108输入预先通知的或预先设定的编码率的信息。解码部1134对从所述解调部1132输出的LLR的序列进行解码处理。
上层处理部102从解码部1134获取各终端装置解码后的上行链路数据(硬判定后的比特序列)。上层处理部102使用分配给各终端的UE ID来对各终端装置解码后的上行链路数据中所包括的CRC进行解扰(异或逻辑运算)。上层处理部102在解扰的错误检测结果为上行链路数据中没有错误的情况下,判断为能正确地完成终端装置的识别,正确地接收从该终端装置发送的上行链路数据。
如上所述,本实施方式的通信***使基站装置和终端装置在上行链路与下行链路之间使用不同的符号长度来进行通信。由此,针对信息数据的ACK/NACK使用与信息数据不同的子载波间隔(即,与信息数据不同的OFDM符号长度)来发送。该ACK/NACK的发送定时(延迟时间k)以基于所述子载波间隔或OFDM符号长度而选择出的时隙单位进行计数。由此,能调整信息数据与针对该信息数据的ACK/NACK的时隙长度的差异。而且,能通过设定多个时隙的基准,根据基站装置以及终端装置的用途等来灵活地调整信息数据与针对该信息数据的ACK/NACK的时隙长度的差异。(第二实施方式)
本实施方式是在载波聚合中,在各小区(分量载波)/上行链路以及下行链路设定不同的子载波间隔的示例。图11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通信***的构成例的图。本实施方式的通信***具备基站装置10、11以及终端装置20。覆盖范围10a、11a分别是基站装置10、11能与终端装置20连接的范围(通信区域)(也称为小区、分量载波)。覆盖范围10a的区域构成Pcell(Primary Cell、第一分量载波)。覆盖范围11a的区域构成Scell(Secondary Cell、第二分量载波)。终端装置20能使用Pcell的上行链路r10以及Scell的上行链路r11通过载波聚合发送上行链路信号。终端装置20能使用Pcell的下行链路r20以及Scell的下行链路r21通过载波聚合发送下行链路信号。需要说明的是,在图11中,Pcell以及Scell由不同的基站装置构成,但一个基站装置也可以构成Pcell以及Scell。图11的基站装置10以及基站装置11具备由图10说明的构成。终端装置20具备在图9说明过的构成。以下,主要对与第一实施方式的不同点/追加点进行说明。需要说明的是,覆盖范围10a、11a可容纳多个终端装置20,容纳终端数不限于图11。进行载波聚合的分量载波数(Scell的个数)不限于图11。
本实施方式的通信***能对各分量载波(Pcell、Scell)设定不同的子载波间隔。构成Pcell的基站装置10按每个终端装置对分量载波进行全面(通用)的子载波间隔集合的设定。在该情况下,在Scell中,设定与在Pcell设定的上行链路以及下行链路的子载波间隔集合相同的子载波间隔集合。终端装置20以及构成Scell的基站装置11还在Scell中使用在Pcell设定的子载波间隔集合。而且,基站装置10能分别对Pcell以及Scell中的上行链路以及下行链路的子载波间隔集合进行全面(通用)的设定。在该情况下,无论分量载波如何,上行链路以及下行链路的各个子载波间隔集合都设定为相同。
基站装置10使用RRC消息等的下行链路物理信道来将与Scell有关的设定信息通知给终端装置20。与Scell有关的设定信息能包括追加的Scell的小区ID/频段/子载波间隔集合。在与Scell有关的设定信息中包括子载波间隔集合的情况下,可以在Pcell以及Scell双方更新子载波间隔集合。需要说明的是,也可以说该子载波间隔集合表示能使用的OFDM符号长度(或SC-FDMA符号长度)的候选的设定、更新。
构成Pcell的基站装置10还能按每个分量载波(Pcell、Scell)对各终端装置进行子载波间隔集合的设定。在该情况下,能按每个分量载波(Pcell、Scell)设定不同的子载波间隔集合。各Scell中的子载波间隔集合通过与Scell有关的设定信息来通知给终端装置。而且,各Scell中的子载波间隔集合也可以在上行链路以及下行链路独立地设定子载波间隔集合。需要说明的是,Scel中的子载波间隔集合可以通过各个分量载波中的下行链路物理信道来通知给终端装置。
终端装置20在Pcell/Scell接收下行链路控制信息。下行链路控制信息包括从所述子载波间隔集合中选择出的与一个子载波间隔有关的信息。终端装置20基于下行链路控制信息中所包括的与子载波间隔有关的信息确定映射下行链路物理信道的接收以及上行链路物理信道的子载波间隔。构成Pcell的基站装置10能将在Scell的上行链路以及下行链路使用的与子载波间隔有关的信息通知给终端装置20。构成Scell的基站装置11能将在pcell的上行链路以及下行链路使用的与子载波间隔有关的信息通知给终端装置20。也可以说下行链路控制信息中所包括的与子载波间隔有关的信息表示映射下行链路物理信道的接收以及上行链路物理信道的OFDM符号长度(SC-FDMA符号长度)。
终端装置20通过物理上行链路控制信道发送在Pcell以及Scell发送的针对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的ACK/NACK。基站装置10通过Pcell以及Scell的物理上行链路控制信道中的一方或双方,使用RRC消息/下行链路控制信息来将是否发送所述ACK/NACK通知给终端装置20。基站装置10能指示为:通过Pcell或Scell中的物理上行链路控制信道一并通知在所述Pcell以及Scell发送的针对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的ACK/NACK。
图12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载波聚合中的ACK/NACK发送定时的一个示例的图。图12是基站装置10将Pcell的下行链路以及上行链路的子载波间隔设定为15kHz,将Scell的下行链路以及上行链路的子载波间隔设定为60kHz的示例。图12的(A)表示Pcell中的下行链路时隙。图12的(B)表示Scell中的下行链路时隙。图12的(C)表示Pcell中的上行链路时隙。需要说明的是,Scell中的上行链路的时隙与图12的(B)相同。
终端装置20通过载波聚合来在Pcell下行链路以及Scell的下行链路接收下行链路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下行链路时隙长度相当于下行链路的资源分配单元的时域。下行链路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例如,下行链路传输块)按每个下行链路时隙分配。图12是通过Pcell的下行链路发送一个下行链路传输块,通过Scell的下行链路发送两个下行链路传输块的示例(网格部分)。终端装置20通过Pcell的物理上行链路控制信道一并发送在Pcell以及Scell接收到的针对所述下行链路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的ACK/NACK(右上斜线部分)。n_DL1是发送Pcell的下行链路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的下行链路时隙。n_UL1是发送Pcell中所述ACK/NACK的上行链路时隙。
在图12中,基站装置10以在发送ACK/NACK的分量载波使用的子载波间隔的时隙为基准(单位)设定接收该ACK/NACK的延迟时间k。终端装置20以在发送ACK/NACK的分量载波使用的子载波间隔的时隙为基准对发送该ACK/NACK的延迟时间k进行计数。图12是k=3的示例。在图12中,ACK/NACK在Pcell发送,因此基站装置10以及终端装置20以Pcell的上行链路的时隙(即,子载波间隔15kHz的OFDM符号长度)为基准解释延迟时间k。n_UL1-k的端点相当于终端装置20在n_UL1完成发送ACK/NACK的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的接收的定时。需要说明的是,也适用于在下行链路和上行链路使用相同的频率的时分复用。例如,在将Pcell的下行链路和上行链路的子载波间隔设为15kHz,将Scell的下行链路和上行链路的子载波间隔设为60kHz的情况下,终端装置以Pcell的子载波间隔的时隙为基准对发送该ACK/NACK的延迟时间k进行计数。
图13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载波聚合中的ACK/NACK发送定时的另一示例的图。图13是基站装置10将Pcell的下行链路以及Scell的上行链路的子载波间隔设定为15kHz,将Scell的下行链路以及Pcell的上行链路的子载波间隔设定为60kHz的示例。图13的(A)表示Pcell中的下行链路时隙。图13的(B)表示Scell中的下行链路时隙。图13的(C)表示Pcell中的上行链路时隙。需要说明的是,Scell中的上行链路的时隙与图13的(A)相同。
终端装置20通过载波聚合来在Pcell的下行链路以及Scell的下行链路接收下行链路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图13是通过Pcell的下行链路发送一个下行链路传输块,通过Scell的下行链路发送4个下行链路传输块的示例(网格部分)。终端装置20通过Pcell的物理上行链路控制信道一并发送在Pcell以及Scell接收到的针对所述下行链路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的ACK/NACK(右上斜线部分)。n_DL1是发送Pcell的下行链路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的下行链路时隙。n_UL1是发送Pcell中所述ACK/NACK的上行链路时隙。
在图13中,基站装置10以在发送ACK/NACK的分量载波使用的子载波间隔的时隙为基准(单位)设定接收该ACK/NACK的延迟时间k。终端装置20以在发送ACK/NACK的分量载波使用的子载波间隔的时隙为基准对发送该ACK/NACK的延迟时间k进行计数。图13是k=3的示例。在图13中,ACK/NACK在Pcell发送,因此基站装置10以及终端装置20以Pcell的上行链路的时隙(即,子载波间隔60kHz的OFDM符号长度)为基准解释延迟时间k。n_UL1-k的端点相当于供终端装置20在n_UL1完成发送ACK/NACK的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的接收的定时。
图14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载波聚合中的ACK/NACK发送定时的另一示例的图。图14是基站装置10将Pcell的下行链路以及Pcell的上行链路的子载波间隔设定为15kHz,将Scell的下行链路以及Scell的上行链路的子载波间隔设定为60kHz的示例。图14的(A)表示Pcell中的下行链路时隙。图14的(B)表示Scell中的下行链路时隙。图14的(C)表示Pcell中的上行链路时隙。图14的(D)表示Scell中的上行链路时隙。
终端装置20通过载波聚合来在Pcell下行链路以及Scell的下行链路接收下行链路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图14是通过Pcell的下行链路发送一个下行链路传输块,通过Scell的下行链路发送4个下行链路传输块的示例(网格部分)。终端装置20通过Scell的物理上行链路控制信道一并发送在Pcell以及Scell接收到的针对所述下行链路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的ACK/NACK(右上斜线部分)。n_DL1是发送Pcell的下行链路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的下行链路时隙。n_UL2是发送Scell中所述ACK/NACK的上行链路时隙。n_UL1是选择了基站装置10在Pcell发送所述ACK/NACK的情况下的上行链路时隙。
在图14中,基站装置10以在Pcell使用的子载波间隔的时隙为基准(单位)设定接收该ACK/NACK的延迟时间k。终端装置20以在Pcell使用的子载波间隔的时隙为基准对发送该ACK/NACK的延迟时间k进行计数。即,无论一并映射ACK/NACK的分量载波如何,都以在Pcell使用的子载波间隔的时隙为基准(单位)设定延迟时间k。图14是k=3的示例。在图14中,Pcell的上行链路的时隙是由子载波间隔15kHz确定的时隙长度。因此,基站装置11以及终端装置20以由子载波间隔15kHz确定的时隙长度为基准解释延迟时间k。终端装置20在所述上行链路时隙n_UL1区间内发送所述ACK/NACK。图14的(D)是将发送ACK/NACK的时隙n_UL2设定为n_UL1区间内的起点的Scell上行链路的时隙的情况。需要说明的是,n_UL1-k的端点相当于终端装置20完成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的接收的定时。图14是在n_UL1区间内的起点的Scell上行链路时隙发送ACK/NACK的示例,但也可以使用n_UL1区间内的末尾或其他上行链路时隙。例如,在n_UL1区间内的哪一个Scell上行链路时隙发送ACK/NACK与UE ID、发射天线端口编号、下行链路资源分配位置等建立关联。由此,可以对发送ACK/NACK的上行链路时隙进行随机化。
图15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载波聚合中的ACK/NACK发送定时的另一示例的图。图15是基站装置10将Pcell的下行链路以及Pcell的上行链路的子载波间隔设定为15kHz,将Scell的下行链路以及Scell的上行链路的子载波间隔设定为60kHz的示例。图15的(A)表示Pcell中的下行链路时隙。图15的(B)表示Scell中的下行链路时隙。图15的(C)表示Pcell中的上行链路时隙。需要说明的是,Scell中的上行链路时隙与图15的(B)相同。
终端装置20通过载波聚合来在Pcell下行链路以及Scell的下行链路接收物理下行链路下行链路共享信道。图15是通过Pcell的下行链路发送一个下行链路传输块,通过Scell的下行链路发送4个下行链路传输块的示例(网格部分)。终端装置20通过Pcell的物理上行链路控制信道一并发送在Pcell以及Scell接收到的针对所述下行链路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的ACK/NACK(右上斜线部分)。n_DL1是发送Pcell的下行链路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的下行链路时隙。n_UL1是发送Pcell中所述ACK/NACK的上行链路时隙。
在图15中,基站装置10以发送了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的分量载波中子载波间隔较小的一方(或OFDM符号长度大的一方)的时隙为基准(单位)设定接收该ACK/NACK的延迟时间k。终端装置20以发送了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的分量载波中子载波间隔较小的一方(或OFDM符号长度大的一方)的时隙为基准(单位)对发送该ACK/NACK的延迟时间k进行计数。图15是k=3的示例。在图15中,Pcell的下行链路的子载波间隔比Scell的下行链路的子载波间隔小(Scell的下行链路的OFDM符号长度比Pcell的下行链路的OFDM符号长度大)。因此,基站装置11以及终端装置20以由Pcell的下行链路子载波间隔15kHz确定的时隙长度为基准解释延迟时间k。需要说明的是,n_UL1-k的端点相当于供终端装置20完成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的接收的定时。
图16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载波聚合中的ACK/NACK发送定时的另一示例的图。图16是基站装置10将Pcell的下行链路以及Pcell的上行链路的子载波间隔设定为15kHz,将Scell的下行链路以及Scell的上行链路的子载波间隔设定为60kHz的示例。图16的(A)表示Pcell中的下行链路时隙。图16的(B)表示Scell中的下行链路时隙。图16的(C)表示Pcell中的上行链路时隙。需要说明的是,Scell中的上行链路时隙与图16的(B)相同。
终端装置20通过载波聚合来在Pcell下行链路以及Scell的下行链路接收物理下行链路下行链路共享信道。图16是通过Pcell的下行链路发送一个下行链路传输块,通过Scell的下行链路发送4个下行链路传输块的示例(网格部分)。终端装置20通过Pcell的物理上行链路控制信道一并发送在Pcell以及Scell接收到的针对所述下行链路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的ACK/NACK(右上斜线部分)。n_DL1是发送Pcell的下行链路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的下行链路时隙。n_DL2是通过载波聚合在Scell发送的下行链路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中最后发送的下行链路时隙(n_DL2的端点与n_DL1的端点一致)。n_UL1是发送Pcell中所述ACK/NACK的上行链路时隙。
在图16中,基站装置10以发送了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的分量载波中子载波间隔较大的一方(或OFDM符号长度小的一方)的时隙为基准(单位)设定接收该ACK/NACK的延迟时间k。终端装置20以发送了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的分量载波中子载波间隔较大的一方(或OFDM符号长度小的一方)的时隙为基准(单位)对发送该ACK/NACK的延迟时间k进行计数。图16是k=3的示例。在图16中,Scell的下行链路的子载波间隔比Pcell的下行链路的子载波间隔大(Scell的下行链路的OFDM符号长度比Pcell的下行链路的OFDM符号长度小)。因此,基站装置11以及终端装置20以由Scell的下行链路子载波间隔60kHz确定的时隙长度(n_DL2的时隙长度)为基准解释延迟时间k。
基站装置10能通过发送了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的Pcell以及Scell的子载波间隔(或OFDM符号长度)来改变ACK/NACK的通知方法。在发送了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的Pcell以及Scell的子载波间隔(或OFDM符号长度)相同的情况下,基站装置10通过Pcell或Scell中的物理上行链路控制信道来一并通知ACK/NACK(ACK/NACK组)。在发送了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的Pcell以及Scell的子载波间隔(或OFDM符号长度)不同的情况下,基站装置10将在Pcell发送的针对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的ACK/NACK与在Scell发送的针对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的ACK/NACK独立地进行发送。(在发送了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的Pcell以及Scell的子载波间隔不同的情况下,禁止一并通知ACK/NACK)。终端装置20能通过联合ACK/NACK或独立的ACK/NACK来改变上行链路控制信息的格式。用于联合ACK/NACK的上行链路控制信息的格式的比特数比独立的ACK/NACK的格式多(或者字段数多)。
图17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载波聚合中的ACK/NACK发送定时的另一示例的图。图17是基站装置10将Pcell以及Scell的下行链路的子载波间隔设定为15kHz且相同的示例。Pcell以及Scell的上行链路的子载波间隔被设定为60kHz。图17的(A)表示Pcell中的下行链路时隙。图17的(B)表示Scell中的下行链路时隙。图17的(C)表示Pcell中的上行链路时隙。需要说明的是,Scell中的上行链路时隙与图16的(C)相同。
在图17中,在Pcell以及Scell使用相同的子载波间隔来设定载波聚合(网格部分)。因此,基站装置10可以选择联合ACK/NACK发送以及独立的ACK/NACK发送中的任一个。图17的(C)通过Pcell的物理上行链路控制信道一并发送在Pcell以及Scell接收到的针对所述下行链路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的ACK/NACK(右上斜线部分)。基站装置10能通过RRC消息/下行链路控制信息将使用了哪一个ACK/NACK发送通知给终端装置。n_DL1是发送Pcell的下行链路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的下行链路时隙。n_DL2是发送Scell的下行链路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的下行链路时隙。n_UL1是发送Pcell中所述ACK/NACK的上行链路时隙。
在图17中,基站装置10以发送了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的分量载波中子载波间隔较小的一方的时隙为基准(单位)设定接收该ACK/NACK的延迟时间k。在该情况下,Pcell以及Scell的子载波间隔相同,因此基站装置以及终端装置以两个分量载波共同的下行链路的时隙为基准解释延迟时间k。终端装置20在Pcell的下行链路的时隙n_DL1+k的区间内发送联合ACK/NACK。图17是k=3的示例。
图18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载波聚合中的ACK/NACK发送定时的另一示例的图。图18是基站装置10的Pcell以及Scell的下行链路的子载波间隔不同的示例。图18的(A)表示Pcell中的下行链路时隙。图18的(B)表示Scell中的下行链路时隙。图18的(C)表示Pcell中的上行链路时隙。图18的(D)表示Pcell中的上行链路时隙。
在图18中,在Pcell以及Scell使用不同的子载波间隔来设定载波聚合(网格部分)。在该情况下,联合ACK/NACK被禁止。在Pcell发送的针对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的ACK/NACK通过Pcell的物理上行链路控制信道发送。在Scell发送的针对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的ACK/NACK通过Scell的物理上行链路控制信道发送。在独立地发送通过各分量载波发送的针对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的ACK/NACK的情况下,基站装置10能以在各分量载波设定的子载波间隔的时隙为基准(单位)设定接收该ACK/NACK的延迟时间k(图18中,k=3)。图18是以Pcell上行链路时隙为基准设定在Pcell发送的ACK/NACK的时隙n_UL1的示例。是以Scell上行链路时隙为基准设定在Scell发送的ACK/NACK的时隙n_UL2的示例。需要说明的是,在独立地发送通过各分量载波发送的针对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的ACK/NACK的情况下,基站装置10能使用在图12至图16中说明的时隙基准来设定接收该ACK/NACK的延迟时间k。
在图12至图18中,终端装置20基于Pcell以及Scell,进而基于确定了上行链路以及下行链路的子载波间隔(或OFDM符号长度)的结果对用于ACK/NACK发送的延迟时间k的计数的时隙的基准进行解释。基站装置10通过使用RRC消息/***信息/下行链路控制信息来进行通知的子载波间隔来含蓄地暗示用于ACK/NACK发送的延迟时间k的计数的时隙的基准。
基站装置10还能使用RRC消息/***信息/下行链路控制信息来通知用于Pcell以及Scell,进而用于上行链路以及下行链路的传输的OFDM符号长度(SC-FDMA符号长度)。终端装置20也可以根据所述OFDM符号长度确定Pcell以及Scell中的上行链路时隙以及下行链路的时隙的单位。基站装置10还能通过使用RRC消息/***信息/下行链路控制信息来进行通知的OFDM符号长度含蓄地暗示用于ACK/NACK发送的延迟时间k的计数。需要说明的是,基站装置10还能使用RRC消息/***信息/下行链路控制信息来明确地通知用于ACK/NACK发送的延迟时间k的计数的时隙的基准。
如上所述,本实施方式的通信***使基站装置和终端装置在进行载波聚合的各分量载波以及在上行链路与下行链路之间使用不同的符号长度来进行通信。由此,针对信息数据的ACK/NACK使用与该信息数据不同的子载波间隔来发送。该ACK/NACK的发送定时(延迟时间k)以基于各分量载波中的所述子载波间隔或OFDM符号长度而选择出的时隙单位进行计数。由此,能调整信息数据与针对该信息数据的ACK/NACK的计数器的差异。而且,能通过设定多个时隙的基准,基于基站装置以及终端装置的用途等灵活地调整信息数据与针对该信息数据的ACK/NACK的时隙长度的差异。
需要说明的是,在使用了多个Scell的载波聚合中,也能应用本实施方式的ACK/NACK发送的时隙单位的设定。此外,在Dual Connectivity(以下,DC)中也可以应用本实施方式的ACK/NACK发送的时隙单位的设定。可以将本实施方式的Pcell以及Scell分别置换为DC中的MCG(Master Cell Group)以及SCG(Secondary Cell Group),应用本实施方式的ACK/NACK发送的时隙单位的设定。也可以将本实施方式的Pcell以及Scell分别置换为DC中的PScell(Primary Scell)以及Scell来应用本实施方式的ACK/NACK发送的时隙单位的设定。
(第三实施方式)
本实施方式是一个终端装置在相同时间使用多个子载波间隔的资源分配单元来接收下行链路信号的示例。例如,在图3中,基站装置10使用资源分配单元A以及资源分配单元B(使用在时域上重叠的资源分配单元)来将下行链路信号发送至终端装置20。终端装置20将ACK/NACK一并发送到映射至资源分配单元A以及资源分配单元B的各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下行链路传输块)。本实施方式的基站装置10具备在图10中说明的构成。终端装置20具备在图9中说明过的构成。以下,主要对与第一实施方式的不同点/追加点进行说明。
在本实施方式的通信***中,可以援用图12至图18中的ACK/NACK的发送定时。例如,在下行链路中,使用图3的物理资源的构成来供基站装置10向终端装置20发送下行链路物理信道。在该情况下,图3中的子载波间隔15kHz的区域可以置换为图12至图18中的Pcell的下行链路。此外,图3中的子载波间隔30kHz的区域可以置换为图12至图18中的Scell的下行链路。图3中的资源分配单元A可以置换为图12至图18中的Pcell的下行链路时隙。图3中的资源分配单元B可以置换为图12至图18中的Scell的下行链路时隙。
而且,在上行链路,使用图3的物理资源的构成来供终端装置20向基站装置10发送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道。该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道包括ACK/NACK。在该情况下,图3中的子载波间隔15kHz的区域可以置换为图12至图18中的Pcell的上行链路。此外,图3中的子载波间隔30kHz的区域可以置换为图12至图18中的Scell的上行链路。图3中的资源分配单元A可以置换为图12至图18中的Pcell的上行链路时隙。图3中的资源分配单元B可以置换为图12至图18中的Scell的上行链路时隙。
在本实施方式中,以应用了图12的ACK/NACK的发送定时的情况进行具体说明。基站装置10通过图3中的资源分配单元A以及资源分配单元B来发送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在该情况下,分配给资源分配单元A的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相当于图12(A)中的Pcell下行链路的网格部分。此外,分配给资源分配单元B的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相当于图12(B)中的Scell下行链路的网格部分。
终端装置20通过图3中的资源分配单元A来发送ACK/NACK。在该情况下,分配给资源分配单元A的ACK/NACK相当于图12(C)中的Pcell上行链路的右上斜线部分。需要说明的是,同样地,本实施方式的基站装置10以及终端装置20可以应用图13至图18的ACK/NACK的发送定时。
如上所述,本实施方式的通信***在相同时间,使基站装置和终端装置使用多个子载波间隔的资源分配单元进行通信。由此,基站装置在相同时间使用不同的子载波间隔来对一个终端装置发送信息数据。针对所述信息数据的ACK/NACK可以使用与该信息数据不同的子载波间隔来发送。该ACK/NACK的发送定时(延迟时间k)以基于各资源分配单元中的所述子载波间隔或OFDM符号长度而选择出的时隙单位进行计数。由此,能调整信息数据与针对该信息数据的ACK/NACK的计数器的差异。而且,能通过设定多个时隙的基准,根据基站装置以及终端装置的用途等来灵活地调整信息数据与针对该信息数据的ACK/NACK的时隙长度的差异。
在本发明的一个方案的装置中工作的程序可以是控制Central Processing Unit(CPU:中央处理单元)等从而实现本发明的一个方案的上述实施方式的功能来使计算机发挥功能的程序。程序或由程序处理的信息在进行处理时暂时被读入Random Access Memory(RAM:随机存取存储器)等易失性存储器或储存于闪存(Flash Memory)等非易失性存储器、Hard Disk Drive(HDD:硬盘驱动器),根据需要由CPU来读出、修改、写入。
需要说明的是,可以通过计算机来实现上述实施方式中的装置的一部分。在此情况下,可以将用于实现实施方式的功能的程序记录于计算机可读记录介质。可以通过将该记录介质中记录的程序读取到计算机***并执行来实现。这里所说的“计算机***”是指内置在装置中的计算机***,包括操作***、外设等硬件的计算机***。此外,“计算机可读记录介质”也可以是半导体记录介质、光记录介质、磁记录介质等中的任一个。
而且,“计算机可读记录介质”可以包括:像经由因特网等网络或电话线路等通信线路来发送程序的情况下的通信线那样,短时间内、动态地保存程序的介质;像该情况下的作为服务器、客户端的计算机***内部的易失性存储器那样,将程序保存固定时间的介质。此外,上述程序可以是用于实现上述功能的一部分的程序,还可以是能通过与已记录在计算机***中的程序进行组合来实现上述功能的程序。
此外,上述实施方式中使用的装置的各功能块或各特征能通过电路,即典型地通过集成电路或多个集成电路来安装或执行。设计为执行本说明书所述的功能的电路可以包括:通用用途处理器、数字信号处理器(DSP)、面向特定用途的集成电路(ASIC)、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PGA)或者其他可编程逻辑元件、离散门或者晶体管逻辑、离散硬件零件或者它们的组合。通用用途处理器可以是微处理器,也可以是以往类型的处理器、控制器、微控制器或者状态机。上述电子电路可以由数字电路构成,也可以由模拟电路构成。此外,在随着半导体技术的进步而出现代替现有的集成电路的集成电路化的技术的情况下,也可以使用基于该技术的集成电路。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的实施方式。在实施方式中,记载了装置的一个示例,但本申请的发明并不限定于此,可以被应用于设置在室内外的固定式或非可动式电子设备,例如AV设备、厨房设备、扫除/洗涤设备、空调设备、办公设备、自动售卖机以及其他生活设备等终端装置或通信装置。
以上,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详细说明,但具体构成并不限于本实施方式,也包括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的设计变更等。此外,本发明的一个方案能在技术方案所示的范围内进行各种变更,将分别在不同的实施方式中公开的技术方案适当地组合而得到的实施方式也包括在本发明的技术范围内。此外,还包括将作为上述各实施方式中记载的要素的起到同样效果的要素彼此替换而得到的构成。
工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发明的一个方案适用于基站装置、终端装置以及通信方法。本发明的一个方案例如能用于通信***、通信设备(例如便携电话装置、基站装置、无线LAN装置或传感器设备)、集成电路(例如通信芯片)或程序等。
符号说明
10、11 基站装置
20 终端装置
10a 基站装置10能与终端装置20连接的范围
11a 基站装置11能与终端装置20连接的范围
102 上层处理部
104 发送部
106 发射天线
108 控制部
110 接收天线
112 接收部
1040 编码部
1042 调制部
1044 映射部
1046 下行链路控制信道生成部
1048 下行链路参考信号生成部
1050 无线发送部
1120 无线接收部
1122 传播路径估计部
1124 解映射部
1126 均衡部
1128 IDFT部
1130 解扩部
1132 解调部
1134 解码部
202 接收天线
204 接收部
206 上层处理部
208 控制部
210 发送部
212 发送天线
2100 编码部
2102 调制部
2104 DFT部
2106 扩频部
2108 映射部
2110 无线发送部
2112 上行链路参考信号生成部
2040 无线接收部
2042 解映射部
2044 解调部
2046 解码部

Claims (9)

1.一种终端装置,通过载波聚合,使用第一分量载波和第二分量载波来与基站装置进行通信,具备:
接收部,接收映射至所述第一分量载波的第一下行链路数据和映射至所述第二分量载波的第二下行链路数据;和
发送部,发送表示针对所述第一下行链路数据以及第二下行链路数据的送达确认的信号,
发送表示所述送达确认的信号的定时由规定个数的时隙确定,
所述时隙的长度基于第一分量载波以及第二分量载波的子载波间隔设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终端装置,其中,
所述发送部使用所述第一分量载波以及所述第二分量载波中的一个分量载波来发送表示所述送达确认的信号,
所述时隙的长度基于发送表示所述送达确认的信号的分量载波的子载波间隔设定。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终端装置,其中,
所述发送部使用所述第二分量载波来发送表示所述送达确认的信号,
所述时隙的长度基于所述第一分量载波的子载波间隔设定。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终端装置,其中,
所述发送部使用所述第一分量载波以及所述第二分量载波中的一个分量载波来发送表示所述送达确认的信号,
所述时隙的长度基于接收所述第一下行链路数据的第一分量载波和接收所述第二下行链路数据的第二分量载波中子载波间隔较大的一方的子载波间隔设定。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终端装置,其中,
所述发送部使用所述第一分量载波以及所述第二分量载波中的一个分量载波来发送表示所述送达确认的信号,
所述时隙的长度基于接收第一下行链路数据的第一分量载波和接收所述第二下行链路数据的第二分量载波中子载波间隔较小的一方的子载波间隔设定。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终端装置,其中,
所述接收部接收在第一分量载波中表示第二分量载波的子载波间隔的信息。
7.一种基站装置,通过载波聚合,使用第一分量载波和第二分量载波来与终端装置进行通信,具备:
发送部,发送映射至所述第一分量载波的第一下行链路数据和映射至所述第二分量载波的第二下行链路数据;和
接收部,接收表示针对所述第一下行链路数据以及第二下行链路数据的送达确认的信号,
发送表示所述送达确认的信号的定时由规定个数的时隙确定,
所述时隙的长度基于第一分量载波以及第二分量载波的子载波间隔设定。
8.一种通信方法,为通过载波聚合,使用第一分量载波和第二分量载波来与基站装置进行通信的终端装置的通信方法,具有:
接收步骤,接收映射至所述第一分量载波的第一下行链路数据和映射至所述第二分量载波的第二下行链路数据;和
发送步骤,发送表示针对所述第一下行链路数据以及第二下行链路数据的送达确认的信号,
发送表示所述送达确认的信号的定时由规定个数的时隙确定,
所述时隙的长度基于第一分量载波以及第二分量载波的子载波间隔设定。
9.一种通信方法,为通过载波聚合,使用第一分量载波和第二分量载波来与终端装置进行通信的基站装置的通信方法,具备:
发送步骤,发送映射至所述第一分量载波的第一下行链路数据和映射至所述第二分量载波的第二下行链路数据;和
接收步骤,接收表示针对所述第一下行链路数据以及第二下行链路数据的送达确认的信号,
发送表示所述送达确认的信号的定时由规定个数的时隙确定,
所述时隙的长度基于第一分量载波以及第二分量载波的子载波间隔设定。
CN201880009346.4A 2017-02-03 2018-01-30 基站装置、终端装置以及其通信方法 Active CN11023546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7-018540 2017-02-03
JP2017018540 2017-02-03
PCT/JP2018/002903 WO2018143174A1 (ja) 2017-02-03 2018-01-30 基地局装置、端末装置およびその通信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235464A true CN110235464A (zh) 2019-09-13
CN110235464B CN110235464B (zh) 2023-04-25

Family

ID=6303965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80009346.4A Active CN110235464B (zh) 2017-02-03 2018-01-30 基站装置、终端装置以及其通信方法

Country Status (9)

Country Link
US (1) US10985893B2 (zh)
EP (1) EP3579612B1 (zh)
JP (1) JP6723388B2 (zh)
CN (1) CN110235464B (zh)
MX (1) MX2019009112A (zh)
PH (1) PH12019501776A1 (zh)
SG (1) SG11201906996TA (zh)
SI (1) SI3579612T1 (zh)
WO (1) WO2018143174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104365A (zh) * 2020-02-17 2022-09-23 株式会社Ntt都科摩 通信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7171396A1 (ko) * 2016-03-29 2017-10-05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기지국과 단말이 데이터 신호를 송수신하는 방법 및 이를 지원하는 장치
US10375719B2 (en) * 2017-03-21 2019-08-06 Motorola Mobility Ll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power headroom reporting procedure for new radio carrier aggregation
US11219023B2 (en) 2017-06-16 2022-01-04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transmitting and receiving radio signals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WO2019028703A1 (zh) * 2017-08-09 2019-02-14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一种反馈应答信息的长度确定方法及相关产品
US11382094B2 (en) * 2017-10-18 2022-07-05 Qualcomm Incorporated Optimized self-contained transmission in NR-SS
JP2019087966A (ja) * 2017-11-10 2019-06-06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端末装置および方法
ES2918205T3 (es) 2018-02-02 2022-07-14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Método y dispositivo de transmisión de información
FI3754876T3 (fi) * 2018-02-17 2024-03-28 Wilus Inst Standards & Tech Inc Menetelmä nousevan siirtotien ohjaustiedon lähettämiseksi langattomassa viestintäjärjestelmässä ja samaa käyttävä laite
US11589305B2 (en) * 2018-03-12 2023-02-21 Apple Inc. Scheduling profile for UE power savings
US11153033B2 (en) * 2018-04-05 2021-10-19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transmitting and receiving a signal on PUSCH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CN110475359A (zh) * 2018-05-10 2019-11-19 北京三星通信技术研究有限公司 传输上行控制信息的方法及设备
CN112106316B (zh) 2018-05-11 2024-06-04 韦勒斯标准与技术协会公司 在无线通信***中多路复用上行链路控制信息的方法和使用该方法的装置
CN117014063A (zh) * 2018-08-10 2023-11-07 瑞典爱立信有限公司 用于上行链路传输定时的***和方法
BR112020022486A2 (pt) * 2018-08-23 2021-02-09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método para transmissão de informações de retroalimentação, aparelho de transmissão de informações de retroalimentação aplicado a um segundo nó, chip, mídia de armazenamento legível por computador, que armazena um programa de computador
WO2020210991A1 (zh) * 2019-04-16 2020-10-22 北京小米移动软件有限公司 控制信息的传输方法、重传方法、装置、终端及存储介质
US11751209B2 (en) * 2020-02-14 2023-09-05 Qualcomm Incorporated Acknowledgement feedback for multi-component carrier scheduling with separate feedback-related control fields
US11937129B2 (en) * 2020-04-08 2024-03-19 Qualcomm Incorporated Out-of-order handling without flow control feedback
WO2023122912A1 (zh) * 2021-12-27 2023-07-06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用于数据传输的方法和通信设备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30346064A1 (en) * 2012-06-21 2013-12-26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 Dynamic Translation Substitution
US20150085788A1 (en) * 2012-05-24 2015-03-26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for transmitting harq ack/nack and wireless device using same
CN104685808A (zh) * 2012-09-26 2015-06-03 Lg电子株式会社 在无线通信***中接收ack/nack的方法和设备
US20150195072A1 (en) * 2012-07-16 2015-07-09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transmitting reception confirmation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CN105850207A (zh) * 2013-12-26 2016-08-10 夏普株式会社 终端装置、基站装置以及通信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8995385B2 (en) * 2011-08-05 2015-03-31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UE-specific demodulation reference signal scrambling
KR20150083902A (ko) 2012-11-07 2015-07-20 클레러티 메디칼 시스템즈 인코포레이티드 실시간 고디옵터 범위 순차 파면 센서를 작동하는 장치 및 방법
JP6619170B2 (ja) 2015-07-15 2019-12-11 株式会社三共 遊技機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50085788A1 (en) * 2012-05-24 2015-03-26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for transmitting harq ack/nack and wireless device using same
US20130346064A1 (en) * 2012-06-21 2013-12-26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 Dynamic Translation Substitution
US20150195072A1 (en) * 2012-07-16 2015-07-09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transmitting reception confirmation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CN104685808A (zh) * 2012-09-26 2015-06-03 Lg电子株式会社 在无线通信***中接收ack/nack的方法和设备
CN105850207A (zh) * 2013-12-26 2016-08-10 夏普株式会社 终端装置、基站装置以及通信方法

Non-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ERICSSON: "R2-1700409 "HARQ Feedback Transmission Schemes for NR"", 《3GPP TSG_RAN\WG2_RL2》 *
HUAWEI等: "R1-1611653 "UL Control channels for CA and DC"", 《3GPP TSG_RAN\WG1_RL1》 *
HUAWEI等: "R2-1700097"RRC Support of Multiple Numerologies"", 《3GPP TSG_RAN\WG2_RL2》 *
KT CORP.: "R1-1700869 "NR HARQ Procedures in Different UL/DL Slot Length"", 《3GPP TSG_RAN\WG1_RL1》 *
LG ELECTRONICS: "R1-1700529 "Discussion on wider bandwidth including CA/DC"", 《3GPP TSG_RAN\WG1_RL1》 *
MCC SUPPORT: ""Final Report of 3GPP TSG RAN WG1 #86bis v1.0.0"", 《3GPP TSG- RAN WG1 MEETING #87》 *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104365A (zh) * 2020-02-17 2022-09-23 株式会社Ntt都科摩 通信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10985893B2 (en) 2021-04-20
EP3579612A4 (en) 2021-01-06
EP3579612A1 (en) 2019-12-11
SG11201906996TA (en) 2019-08-27
US20190394009A1 (en) 2019-12-26
CN110235464B (zh) 2023-04-25
JP6723388B2 (ja) 2020-07-15
EP3579612B1 (en) 2023-03-01
WO2018143174A1 (ja) 2018-08-09
SI3579612T1 (sl) 2023-04-28
MX2019009112A (es) 2019-09-13
PH12019501776A1 (en) 2020-09-14
JPWO2018143174A1 (ja) 2019-12-1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235464A (zh) 基站装置、终端装置以及其通信方法
US11109267B2 (en) Base station apparatus, terminal apparatus, and communication method for these apparatuses
CN111937466B (zh) 终端装置
WO2019208774A1 (ja) 端末装置
WO2019194270A1 (ja) 端末装置
WO2019138912A1 (ja) 基地局装置および端末装置
CN110050503A (zh) 基站装置、终端装置及其通信方法
WO2019150889A1 (ja) 基地局装置および端末装置
KR102550068B1 (ko) 기지국 장치, 단말 장치 및 그 통신 방법
CN109076589A (zh) 基站装置、终端装置及其通信方法
CN110214466A (zh) 基站装置、终端装置、通信方法和集成电路
US11411697B2 (en) Terminal apparatus and base station apparatus
CN110169161A (zh) 终端装置、基站装置以及通信方法
US11202312B2 (en) Communication apparatus
CN107211439A (zh) 终端装置、基站装置、通信方法以及集成电路
CN109952798A (zh) 终端装置、基站装置、通信方法以及集成电路
CN112673700A (zh) 终端装置
WO2022186230A1 (ja) 端末装置および基地局装置
WO2017217391A1 (ja) 端末装置、基地局装置、通信方法、および、集積回路
JP2019033415A (ja) 基地局装置、端末装置およびその通信方法
WO2023026673A1 (ja) 端末装置および基地局装置
WO2022030598A1 (ja) 端末装置および基地局装置
CN112997569B (zh) 终端装置以及无线通信方法
WO2022080390A1 (ja) 端末装置および基地局装置
WO2019194271A1 (ja) 端末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31201

Address after: Japan's Osaka City. Sakai Sakai district town 1 times

Patentee after: Sharp Corp.

Address before: Japan's Osaka City. Sakai Sakai district town 1 times

Patentee before: Sharp Corp.

Patentee before: FG Innovation Co.,Ltd.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