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208168B - 一种原位研究纳米颗粒三维分布结构的透射电镜技术 - Google Patents

一种原位研究纳米颗粒三维分布结构的透射电镜技术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208168B
CN110208168B CN201910571773.8A CN201910571773A CN110208168B CN 110208168 B CN110208168 B CN 110208168B CN 201910571773 A CN201910571773 A CN 201910571773A CN 110208168 B CN110208168 B CN 110208168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lectron microscope
transmission electron
carbon
nano
carbon nanofiber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0571773.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0208168A (zh
Inventor
王宏涛
梁春园
褚雯
张奕志
刘嘉斌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ejiang University ZJU
Original Assignee
Zhejiang University ZJU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ejiang University ZJU filed Critical Zhejiang University ZJU
Priority to CN201910571773.8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0208168B/zh
Publication of CN11020816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20816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020816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20816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N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DETERMINING THEIR CHEMICAL OR PHYSICAL PROPERTIES
    • G01N1/00Sampling; Preparing specimens for investigation
    • G01N1/28Preparing specimens for investigation including physical details of (bio-)chemical methods covered elsewhere, e.g. G01N33/50, C12Q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N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DETERMINING THEIR CHEMICAL OR PHYSICAL PROPERTIES
    • G01N15/00Investigating characteristics of particles; Investigating permeability, pore-volume, or surface-area of porous materials
    • G01N15/10Investigating individual particles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原位研究合金纳米颗粒在烧结过程中的三维分布结构的透射电镜技术,通过静电纺丝技术和热处理,获得碳化处理后的纳米碳纤维;并纳米碳纤维上负载合金的前驱体盐;将金属针尖装入透射电镜的样品杆固定端,纳米碳纤维装载金针平台,金针装于样品杆活动端;装载上金属针尖和金针的样品杆***透射电镜中,调节样品杆活动端金针高度及位置,使金针平台上的纳米碳纤维与金属针尖相接触,并在一定瞬时时间内施加一定电压,使金针平台上的负载在纳米碳纤维的前驱体盐发生瞬时碳热反应形成合金纳米颗粒,观察在电流场作用下合金纳米颗粒的分布变化和烧结情况;拍摄二维投影透射电镜照片通过软件对电镜照片进行对齐、三维重构和可视化处理。

Description

一种原位研究纳米颗粒三维分布结构的透射电镜技术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透射电镜技术,尤其涉及透射电镜下原位研究多组元合金纳米颗粒在电流场作用下的三维分布情况的方法。
技术背景
化石能源一直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支撑着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但众所周知,化石能源属于不可再生能源,随着人类社会对能源的需求越来越大,国际能源形势日益严峻,能源的枯竭和化石能源使用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为解决传统化石能源带来的不可再生性和环境污染的双重问题,人类对新能源的需求日益增加,例如太阳能、核能、风能、潮汐能等可再生、可持续能源得到了能源研究者的关注和研究。其中,燃料电池是一种直接将化学能转换为电能的高效能源转换装置,具有较高的清洁性和环境友好性,并且其燃料的来源广泛、环保、持续,因此燃料电池成为备受瞩目理想替代能源选择。
目前,燃料电池中的催化剂性能成为制约燃料电池发展的关键环节,推动燃料电池发展的核心在于制备出具有高电催化性能、高耐久性和低成本的催化剂。其中,调控催化剂的尺寸和成分是获得具有理想催化性能催化剂的重要手段。不少研究表明,纳米催化剂比传统大尺寸催化剂具有更高的催化潜力,特别是当催化剂尺寸达到纳米级别使,其催化活性得到较大范围的提高。这得益于由于纳米尺度催化剂的大比表面积和量子尺寸效应。相较于传统的单组元金属催化剂,通过适当比例的引入其他合金成分,制备多组元的合金催化剂,能够有效利用不同金属元素之间的协同作用,获得更高催化性能的多组元合金催化剂,并且还能一定程度地降低贵金属的使用量,减低催化剂成本。此外,高质量的载体材料也能够有效地提高催化剂的活性和稳定性,同时能够降低使用成本,增加催化剂的催化效率。目前碳纳米管、碳纳米纤维、介孔碳等先进碳材料凭借其较高的抗腐蚀性能、较高的比表面积、合适的空隙率等成为研究较为广泛的载体材料。
目前制备负载型催化剂的方法主要有浸渍-液相还原法、气相还原法、电化学沉积法、凝胶-溶胶法等,但以上方法都存在金属催化剂颗粒尺寸过大、尺寸大小不易控制、分散性差等缺点。为此,马里兰大学的胡良兵教授团队创新性地提出利用瞬间焦耳热法制备多组元负载于碳纳米纤维的合金纳米催化剂颗粒。该方法能够制备出尺寸在10 nm左右的合金纳米催化剂颗粒,其显著优点是合金纳米催化剂颗粒成分分布均匀,且最多能制备出同时包含八组元的合金颗粒,充分利用金属元素之间的协同作用进一步提高催化性能,突破了传统制备方法最多只能制备三组元合金颗粒催化剂的瓶颈。基于瞬间焦耳热法的基本原理,我们利用原位透射电镜技术,实现原位地观察金属催化剂颗粒的形成过程,研究电流、电压、组元成分等对其形成机理和分布的影响,模拟燃料电池中催化剂所处的电流场环境,原位地研究电流场作用下颗粒的烧结行为及颗粒的三维分布情况,为制备出更高催化性能的合金纳米催化剂颗粒提高理论支持。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透射电镜下原位研究负载于碳纳米纤维的多组元合金纳米颗粒在电流场作用下的烧结现象和颗粒的三维分布情况的方法。
为实现上述发明目的,采用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原位研究负载于碳纳米纤维的多组元合金纳米颗粒在电流场作用下的烧结现象和颗粒的三维分布情况的透射电镜技术,包括以下步骤:
在透射电镜中原位制备依附碳纤维的多组元合金纳米颗粒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通过静电纺丝技术和前期热处理,获得直径范围在100-200 nm碳化处理后的纳米碳纤维;
步骤2:配制金属前驱体盐溶液,将步骤1得到的纳米碳纤维浸泡于前驱体盐溶液中,以获得负载有前驱体盐的纳米碳纤维;
步骤3:取另一直径为0.2~0.25mm的镍铬金属针,通过电化学抛光法制备出金属针尖,将此金属针尖剪成长度为3~5 mm,然后装入样品杆固定端,使金属针尖朝外;
步骤4: 取长宽分别为2 mm和1 mm的负载有前驱体盐的纳米碳纤维,将其用导电银胶粘于被夹平的直径约为0.25 mm的金针平台上,将金针装入样品杆活动端;
步骤5:将装载上金属针尖和金针的样品杆***透射电镜中,调节样品杆活动端金针高度及位置,使金属针尖与金针位于同一高度和相对的位置;
步骤6:通过使金针平台上的纳米碳纤维与金属针尖相接触,并在一定瞬时时间内施加一定电压,使金针平台上的负载在纳米碳纤维的前驱体盐发生瞬时碳热反应形成合金纳米颗粒;
步骤7:在形成合金纳米颗粒之后继续保持金属针尖与纳米碳纤维接触,并施加持续的较小电流,观察在电流场作用下合金纳米颗粒的分布变化和烧结情况;
步骤8:对负载有合金纳米颗粒的纳米碳纤维进行180度旋转,每间隔2度拍摄1张附着合金纳米颗粒的纳米碳纤维的中心明场像,从而获得一系列不同角度下的二维投影透射电镜照片;
步骤9:利用重构软件将步骤8中获得的一系列不同角度下的二维投影透射电镜照片进行对齐、三维重构和可视化处理。
进一步,步骤1由以下方法实现:
步骤1.1:将聚丙烯晴(PAN)与二甲基甲酰胺(DMF)按照一定比例混合后装入注射器中;
步骤1.2:在接受屏放置承载纳米碳纤维的基底,优选使用铜箔或者碳纸作为基底;经验表明由于铜箔强度相对较高,与纳米碳纤维的结合性不高,故容易在纺丝及热处理过程中发生纳米碳纤维剥落或卷曲等现象。
步骤1.3:调整接受屏与喷射器的相对位置,开始纺丝过程;纺丝结束后,基底上将会形成一片PAN纳米纤维;
步骤1.4:将纺丝得到的PAN纳米纤维进行热处理:首先空气环境下将PAN纳米纤维放置于260℃进行5小时的预氧化处理,随后在氩气保护下将其放置于800℃下进行2小时碳化处理,即可得到纳米碳纤维。
进一步,步骤2中,将具有合金成分的前驱体盐混合于乙醇溶液中,得到前驱体乙醇盐溶液;将碳化后得到的纳米碳纤维浸泡于前驱体乙醇盐溶液中使其充分浸湿后取出置于玻璃皿中等待其自然干燥,即可获得负载有前驱体盐的纳米碳纤维。
进一步地,步骤3中通过电化学抛光法制备金属针尖的过程为:
步骤3.1:配置腐蚀液,装入玻璃容器中,在玻璃容器旁放置一塑料支架;
步骤3.2:将两根末端连接铜片的导线与电源两端相连接,并将与负极相连的铜片浸入玻璃容器的腐蚀液中,与正极相连的铜片固定于塑料支架上,置于腐蚀液上方;
步骤3.3:将需要腐蚀的金属圆棒套上两塑料套即上塑料套与下塑料套,圆棒一端与固定在塑料支架上的铜片相连接;上塑料套与下塑料套之间露出0.5~1.0 mm的小缝;上塑料套上端位于液面之上,下塑料套下端位于圆棒下端之下;
步骤3.4:布置完成后,打开电源,调整电压值为5~20 V,腐蚀反应发生;
步骤3.5:两塑料套中间小缝发生断裂,圆棒下端掉落到腐蚀液中后关闭电源,从腐蚀液中取出掉落的圆棒,使用镊子将塑料套从圆棒尾部取出,获得纳米级金属针尖。
进一步,步骤4由以下方法实现:
步骤4.1:用镊子在负载有前驱体盐的纳米碳纤维上撕下长宽分别为2 mm和1 mm的小片,并在撕的过程中使其形成一小尖端,以便容易在透射电镜中实现与样品杆固定端的金属针尖的接触。
步骤4.2:取长度约为3 mm,直径约为0.25 mm的金针,利用金属延展性好的优点,使用平嘴钳将其一段夹平,以获得一厚度约为0.05 mm的小平台,以便能够通过导电银胶将步骤4.1中撕下的纳米碳纤维牢固地固定在平台上,使纳米碳纤维尖端朝外。
步骤4.3:将粘上纳米碳纤维的金针装入样品杆活动端。
进一步,步骤5由以下方法实现:
步骤5.1:将装载上金属针尖和金针的样品杆***电镜中,通过调节电镜Z轴高度,使样品杆固定端处的金属针尖处于正焦状态。
进一步,步骤6中:
步骤6.1:通过调节活动端高度,使需要进行瞬时碳热反应的金针上的纳米碳纤维的局部处于正焦状态,并调节样品杆活动端的前后和左右使处于正焦状态的纳米碳纤维的局部与样品杆固定端的金属针尖接触;
步骤6.2:在一定的瞬时时间内,在固定端和活动端间施加一定的瞬时电压,原位观察金针上与金属针尖接触部分的纳米纤维的碳热反应过程,观察合金纳米颗粒的形成过程;
步骤6.3:移动其他部位的纳米纤维重复步骤5使其与金属针尖接触,通过改变瞬时时间和瞬时电压,观察和研究不同时间和电压对合金纳米颗粒形成的影响。
进一步,步骤7中,当前驱体盐在瞬时碳热作用下形成合金纳米颗粒之后,继续保持纳米碳纤维与金属针尖的接触状态,在样品杆固定端和活动端间施加较小的电流,根据情况改变电流形式及大小,使用脉冲电流或恒定电流等,原位观察在电流场的持续作用下合金纳米颗粒的分布和烧结情况。
进一步,步骤8由以下方法实现:
步骤8.1:为防止在后面的选择过程中由于运动的不稳定造成两端相撞,需要先将样品杆活动端往后运动远离样品杆固定端;
步骤8.2:对已形成合金纳米颗粒的纳米碳纤维进行旋转拍摄前,先通过样品杆的对轴操作将该纳米碳纤维利用位移补偿移至轴线上,使其在旋转过程中不产生较大的漂移,造成偏离视野;
步骤8.3:对轴之后,通过调节电镜高度Z,使该纳米碳纤维处于正焦状态,随后进行180度旋转,每间隔2度拍摄一张附着合金纳米颗粒的纳米碳纤维的中心明场像,从而获得一系列不同角度下的二维投影透射电镜照片。
进一步,步骤9中,选择合适的三维重构软件,将获得的电流场作用前后的同一根纳米碳纤维经过图像预处理、对轴、重构和可视化处理后获得电流场作用前后纳米碳颗粒的真实分布情况。
此外结合步骤7、8和9,可实现合金纳米颗粒在电流场作用前后颗粒分布的三维重构分析,从而获得更详细的电流场对颗粒空间分布的影响结果。
本发明的优点在于:
1、充分了解合金纳米颗粒的形成机理有利于制备出更高性能的合金纳米催化剂,通过该方法可以在透射电镜中原位观察前驱体盐在瞬间焦耳热下形成合金纳米颗粒的过程。
2、通过改变施加在负载前驱体盐的碳纤维上的瞬时电压和瞬间通电时间,可以研究不同电压和通电时间对前驱体盐在形成合金纳米颗粒过程的影响,从而通过选择合适的电压和通电时间获得理想尺寸和形状的合金纳米颗粒。
3、高度真空的电镜环境可以为原位瞬时碳热反应提供一个无氧的真空环境,避免前驱体盐在形成合金纳米颗粒过程中的氧化。
4、原位地研究了在电流场作用下合金纳米颗粒在载体上的烧结情况和合金纳米颗粒在碳纳米纤维上的三维分布情况,更直观地揭示了合金纳米颗粒在载体上的真实位置。
附图说明
1、图1是静电纺丝示意图。
2、图2是金属前驱体盐负载过程示意图。
3、图3是电化学腐蚀法腐蚀金属针尖的示意图。
4、图4是粘上负载前驱体盐的纳米碳纤维的金针示意图
5、图5是原位通电后获得合金纳米颗粒的透射电镜图。
6、图6是不同瞬时电压下获得的合金纳米颗粒的透射电镜图。
7、图7是电场作用前后合金纳米颗粒的透射电镜图。
8、图8是合金纳米颗粒的透射电镜图和三维重构图。
上面各图中:1为计量泵,2为喷射器,3为聚合物溶液,4为喷射口,5为纳米碳纤维,6为接受屏,7为高压电源,8为玻璃器皿,9为塑料支架,10铜片,11为金属圆棒,12为上塑料套,13为下塑料套,14为导线,15为腐蚀液,16玻璃容器,17 为金针平台,18为金针。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在透射电镜下原位研究负载于碳纳米纤维的多组元合金纳米颗粒在电流场作用下的烧结现象和颗粒的三维分布情况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为获得纳米碳纤维,我们采用的是静电纺丝的方法。在按照图1所示的静电纺丝示意图进行纺丝前,先将聚丙烯晴(PAN)与二甲基甲酰胺(DMF)按照一定比例混合形成聚合物溶液后装入喷射器中。随后在喷射口正对面的接受屏上的合适位置放置用于承载纳米碳纤维的基底。选择铜箔或者碳纸作为基底,但根据实验经验表明,由于相较于碳纸,铜箔的强度相对较高,并且与碳纤维的结合性较弱,因此容易在纺丝及后期热处理过程中发生纳米碳纤维的剥落和卷曲,故在本实例中选择碳纸作为基底制备纳米碳纤维。将碳纸固定后,调节接受屏与喷射器的相对位置,设置合适的电压等实验参数后即可开始纺丝,通过计量泵控制喷射器中聚合物溶液的喷射量,通过高压电源施加电压进行纺丝。纺丝结束后,会在碳纸上形成一层白色的PAN纳米纤维。
为获得纳米碳纤维,对静电纺丝获得的PAN纳米纤维进行后期热处理。热处理主要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在空气环境中进行5小时的260℃的预氧化处理。第二部分是在氩气保护下,进行2小时的800℃碳化处理。热处理完成后即获得纳米碳纤维。
2、本实例中需要制备金镍合金纳米颗粒,因此需要按照1:1的比例将AuCl2和NiCl2溶于乙醇溶液,配置得到金镍前驱体乙醇盐溶液。如图2所示,将碳化得到的纳米碳纤维浸泡于配置好的金镍前驱体乙醇盐溶液中,使其充分浸湿后取出置于玻璃器皿中等待其自然干燥,即可获得负载有前驱体盐的纳米碳纤维。
3、布置如图3所示的金属针尖腐蚀装置,取一直径为0.25mm镍铬合金棒进行针尖腐蚀。如图3所示,取一玻璃容器,在玻璃容器中倒入适量的已配好的腐蚀液,并在玻璃容器旁放置一塑料支架;不同的材料采用不同的腐蚀液。针对镍铬合金,采用高氯酸10%与酒精90%的混合液。将两根末端连接铜片的导线与电源两端相连接,并将与负极相连的铜片浸入玻璃容器的腐蚀液中,与正极相连的铜片固定于支架上,置于腐蚀液上方,注意切勿使其与腐蚀液相接触。将镍铬合金金属圆棒套上两个塑料套(分别为上塑料套与下塑料套),金属圆棒一端与固定在支架上的铜片相连接。使上塑料套与下塑料套之间露出约为0.5mm的小缝,同时上塑料套上端位于液面之上,下塑料套下端位于金属圆棒下端之下,如图3所示。利用塑料套将金属圆棒保护起来,使其只有中间小缝处发生电化学腐蚀反应,这样能够获得较长较细的金属针尖。
打开电源,调整到合适的电压值,本实施例中,调整电压值为5~20 V。待两塑料套中间小缝发生断裂,金属圆棒下端掉落到腐蚀液中后关闭电源,从腐蚀液中取出掉落的金属圆棒,使用镊子轻轻将塑料保护套从金属圆棒尾部取出(将金属圆棒断开处称为头部,与金属圆棒断开处相对的一端称为尾部)。通过电化学抛光法将金属圆棒抛光出长度10~100微米的针尖,并且针尖尖端直径为5~500 nm,目的是为了使其能够与透镜样品杆活动端的纳米碳纤维接触通电等操作。
由于金属圆棒的上下部分都被塑料套保护起来了,因此只有中间小缝处与腐蚀液直接接触而发生电化学腐蚀反应;随着反应的进行,中间小缝处的金属被缓慢腐蚀,其半径逐渐变小;在下部分金属圆棒重力作用下,中间小缝处被腐蚀区域受到拉力;当腐蚀区域半径小到一定值,即受到的拉力大于可承受的最大拉力时,中间腐蚀区域会被拉断而形成金属针尖;此外,腐蚀过程中应该时刻关注腐蚀情况,待金属圆棒从中间小缝处断开后,即刻关闭电源,从腐蚀液中取出掉落的金属圆棒。
将腐蚀好的金属圆棒剪成合适长度,本实施例中,将腐蚀好的金属圆棒剪成长度为3~5 mm;金属针尖朝外,另一端塞入透射电镜样品杆活动端,拧紧螺丝,并用镊子轻轻向外拔,确认样品装夹牢固
4、为使在电镜中能够实现部分区域的纳米碳纤维能够与金属针尖接触,需要用镊子轻轻在负载有前驱体盐的纳米碳纤维上撕下长宽分别为2 mm和1 mm的小片,注意在撕的过程中尽量使形成如图4所示的小尖端。
取如图4所示的长度约为3 mm,直径约为0.25 mm的金针,利用金属延展性好的优点,使用平嘴钳将其一段夹平,以获得一厚度约为0.05 mm的金针平台,以便能够通过导电银胶将步骤上面撕下的纳米碳纤维牢固地固定在金针平台上,注意粘连时应使纳米碳纤维尖端朝外。
将粘上纳米碳纤维的金针装入样品杆活动端。
5、将装载了两端的样品杆***电镜中,由于固定端不具有自由度因此需要先通过调节电镜Z轴高度,使固定端处的金属针尖处于正焦状态。
随后在活动端的大片负载前驱体盐的纳米碳纤维中挑选出进行瞬时碳热反应的合适区域。利用活动端的自由度调节活动端的高度使其处于正焦状态,并且调节活动端的前后和左右使其与固定端的金属针尖接触。
在固定端和活动端之间施加一定时间的瞬时电压,可观察到如图5所示的现象,负载在碳纤维上的前驱体盐发生瞬时碳热反应形成大量合金纳米颗粒。
6、在本实例中,可以通过移动活动端使不同区域的负载前驱体盐的纳米碳纤维与金属针尖接触,并在不同瞬时时间下施加不同的电压,可以实现在不同区域进行不同条件下的瞬时碳热反应,观察和研究不同时间和电压对合金纳米颗粒形成的影响,如图6是不同瞬时电压下获得的纳米合金颗粒的透射电镜图。
7、在本实例中,对已经经过原位瞬时碳热反应形成合金纳米颗粒后继续保持接触状态,并在两端施加1000 s 的0.5V脉冲电压,如图7所示,在电流场的作用下,纳米碳纤维上的合金颗粒发生大颗粒的尺寸逐渐变大,小颗粒的尺寸逐渐变小的烧结现象。研究表明,合金纳米催化剂颗粒在长时间工作下会发生烧结现象,该现象的发生与催化剂的稳定性有关,并且会造成催化剂的活性的下降。
8、在本实例中,通过原位瞬时碳热反应在负载有前驱体盐的碳纤维上制备出金镍合金纳米颗粒后,通过驱动样品杆活动端,使其远离样品杆固定端,以防止在后期的旋转过程中由于运动的不稳定造成两端相撞。
通过样品杆的对轴操作,利用位移补偿功能,将需要研究的碳纳米线移至旋转轴线上,使其在旋转过程中不至于产生较大的漂移,造成偏离视野的现象。
对轴后,通过调节调节电镜高度Z,使该碳纳米纤维处于正焦状态。为获得更好的衬度本实例中使用三级物镜光阑套住中心斑,拍摄中心明场像。通过操作旋转操作软件,使该碳纳米纤维在电镜中实现180度旋转,每间隔2度拍摄一张附着合金纳米颗粒的碳纳米纤维的中心明场像,从而获得一系列不同角度下的二维投影透射电镜照片。图8左侧图为某一角度下负载有合金纳米颗粒的碳纤维的透射电镜图。
9、在本实例中,选择IMOD软件对拍摄得到的一系列不同角度下的维投影透射电镜照片进行预处理、对轴和重构。本实例中选用的重构算法为较为基础、普便的加权背投影法。随后,将重构得到的文件用Tomviz软件进行可视化处理,得到如图8右侧图所示的三维重构结构。通过这一结果可以明确合金纳米颗粒在纳米纤维上的真实三维空间分布情况,克服了传统的二维透射电镜投影结果缺乏厚度信息的缺陷。

Claims (10)

1.一种原位研究纳米颗粒三维分布结构的透射电镜技术,其特征在于:所述纳米颗粒为负载于纳米碳纤维的多组元合金纳米颗粒,所述三维分布结构是指在电流场作用下的所述纳米颗粒的烧结过程的三维分布结构,包括步骤如下:
步骤1:通过静电纺丝技术和热处理,获得直径范围在100-200nm碳化处理后的纳米碳纤维;
步骤2:配制金属前驱体盐溶液,将步骤1得到的纳米碳纤维浸泡于前驱体盐溶液中,以获得负载有前驱体盐的纳米碳纤维;
步骤3:取一直径为0.2~0.25mm的镍铬金属针,通过电化学抛光法制备出金属针尖,将金属针尖剪成长度为3~5mm,然后装入所述透射电镜的样品杆固定端,使金属针尖朝外;
步骤4:取长宽分别为2mm和1mm的负载有前驱体盐的纳米碳纤维,将其用导电银胶粘于被夹平的直径约为0.25mm的金针平台上,将金针装入所述透射电镜的样品杆活动端;
步骤5:将装载上金属针尖和金针的样品杆***透射电镜中,调节样品杆活动端金针高度及位置,使金属针尖与金针位于同一高度和相对的位置;
步骤6:通过使金针平台上的纳米碳纤维与金属针尖相接触,并在一定瞬时时间内施加一定电压,使金针平台上的负载在纳米碳纤维的前驱体盐发生瞬时碳热反应形成合金纳米颗粒;
步骤7:在形成合金纳米颗粒之后继续保持金属针尖与纳米碳纤维接触,并施加持续小电流,观察在电流场作用下合金纳米颗粒的分布变化和烧结情况;
步骤8:对负载有合金纳米颗粒的纳米碳纤维进行180度旋转,每间隔2度拍摄1张附着合金纳米颗粒的纳米碳纤维的中心明场像,从而获得一系列不同角度下的二维投影透射电镜照片;
步骤9:利用重构软件将步骤8中获得的一系列不同角度下的二维投影透射电镜照片进行对齐、三维重构和可视化处理。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原位研究纳米颗粒三维分布结构的透射电镜技术,其特征在于,步骤1由以下方法实现:
步骤1.1:将PAN与二甲基甲酰胺(DMF)按照一定比例混合后装入注射器中;
步骤1.2:在接受屏放置承载纳米碳纤维的基底,使用铜箔或者碳纸作为基底;
步骤1.3:调整接受屏与喷射器的相对位置,开始纺丝过程;纺丝结束后,基底上将会形成一片PAN纳米纤维;
步骤1.4:将纺丝得到的PAN纳米纤维进行热处理:首先空气环境下将PAN纳米纤维放置于260℃进行5小时的预氧化处理,随后在氩气保护下将其放置于800℃下进行2小时碳化处理,即可得到纳米碳纤维。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原位研究纳米颗粒三维分布结构的透射电镜技术,其特征在于,步骤2中,将具有合金成分的前驱体盐混合于乙醇溶液中,得到前驱体乙醇盐溶液;将碳化后得到的纳米碳纤维浸泡于前驱体乙醇盐溶液中使其充分浸湿后取出置于玻璃皿中等待其自然干燥,即获得负载有前驱体盐的纳米碳纤维。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原位研究纳米颗粒三维分布结构的透射电镜技术,其特征在于,步骤3中通过电化学抛光法制备金属针尖的过程为:
步骤3.1:配置腐蚀液,装入玻璃容器中,在玻璃容器旁放置一塑料支架;
步骤3.2:将两根末端连接铜片的导线与电源两端相连接,并将与负极相连的铜片浸入玻璃容器的腐蚀液中,与正极相连的铜片固定于塑料支架上,置于腐蚀液上方;
步骤3.3:将需要腐蚀的金属圆棒套上两塑料套即上塑料套与下塑料套,圆棒一端与固定在塑料支架上的铜片相连接;上塑料套与下塑料套之间露出0.5~1.0mm的小缝;上塑料套上端位于液面之上,下塑料套下端位于圆棒下端之下;
步骤3.4:布置完成后,打开电源,调整电压值为5~20V,腐蚀反应发生;
步骤3.5:两塑料套中间小缝发生断裂,圆棒下端掉落到腐蚀液中后关闭电源,从腐蚀液中取出掉落的圆棒,使用镊子将塑料套从圆棒尾部取出,获得纳米级金属针尖。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原位研究纳米颗粒三维分布结构的透射电镜技术,其特征在于,步骤4由以下方法实现:
步骤4.1:用镊子在负载有前驱体盐的纳米碳纤维上撕下长宽分别为2mm和1mm的小片,并在撕的过程中使其形成一小尖端,以便容易在透射电镜中实现与样品杆固定端的金属针尖的接触;
步骤4.2:取长度约为3mm,直径约为0.25mm的金针,利用金属延展性好的优点,使用平嘴钳将其一段夹平,以获得一厚度约为0.05mm的小平台,以便能够通过导电银胶将步骤4.1中撕下的纳米碳纤维牢固地固定在平台上,使纳米碳纤维尖端朝外;
步骤4.3:将粘上纳米碳纤维的金针装入样品杆活动端。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原位研究纳米颗粒三维分布结构的透射电镜技术,其特征在于,步骤5由以下方法实现:
步骤5.1:将装载上金属针尖和金针的样品杆***电镜中,通过调节电镜Z轴高度,使样品杆固定端处的金属针尖处于正焦状态。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原位研究纳米颗粒三维分布结构的透射电镜技术,其特征在于,步骤6由以下方法实现:
步骤6.1:通过调节活动端高度,使需要进行瞬时碳热反应的金针上的纳米碳纤维的局部处于正焦状态,并调节样品杆活动端的前后和左右使处于正焦状态的纳米碳纤维的局部与样品杆固定端的金属针尖接触;
步骤6.2:在一定的瞬时时间内,在固定端和活动端间施加一定的瞬时电压,原位观察金针上与金属针尖接触部分的纳米纤维的碳热反应过程,观察合金纳米颗粒的形成过程;
步骤6.3:移动其他部位的纳米纤维重复步骤5使其与金属针尖接触,通过改变瞬时时间和瞬时电压,观察和研究不同时间和电压对合金纳米颗粒形成的影响。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原位研究纳米颗粒三维分布结构的透射电镜技术,其特征在于,步骤7由以下方法实现:
当前驱体盐在瞬时碳热作用下形成合金纳米颗粒之后,继续保持纳米碳纤维与金属针尖的接触状态,在样品杆固定端和活动端间施加小电流,改变电流形式及大小,使用脉冲电流或恒定电流,原位观察在电流场的持续作用下合金纳米颗粒的分布和烧结情况。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原位研究纳米颗粒三维分布结构的透射电镜技术,其特征在于,步骤8由以下方法实现:
步骤8.1:为防止在后面的选择过程中由于运动的不稳定造成两端相撞,需要先将样品杆活动端往后运动远离样品杆固定端;
步骤8.2:对已形成合金纳米颗粒的纳米碳纤维进行旋转拍摄前,先通过样品杆的对轴操作将该纳米碳纤维利用位移补偿移至轴线上,使其在旋转过程中不产生较大的漂移,造成偏离视野;
步骤8.3:对轴之后,通过调节电镜高度Z,使该纳米碳纤维处于正焦状态,随后进行180度旋转,每间隔2度拍摄一张附着合金纳米颗粒的纳米碳纤维的中心明场像,从而获得一系列不同角度下的二维投影透射电镜照片。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原位研究纳米颗粒三维分布结构的透射电镜技术,其特征在于,步骤9由以下方法实现:
使用三维重构软件,将获得的电流场作用前后的同一根纳米碳纤维经过图像预处理、对轴、重构和可视化处理后获得电流场作用前后纳米碳颗粒的真实分布情况。
CN201910571773.8A 2019-06-28 2019-06-28 一种原位研究纳米颗粒三维分布结构的透射电镜技术 Active CN110208168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571773.8A CN110208168B (zh) 2019-06-28 2019-06-28 一种原位研究纳米颗粒三维分布结构的透射电镜技术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571773.8A CN110208168B (zh) 2019-06-28 2019-06-28 一种原位研究纳米颗粒三维分布结构的透射电镜技术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208168A CN110208168A (zh) 2019-09-06
CN110208168B true CN110208168B (zh) 2020-06-16

Family

ID=6779527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571773.8A Active CN110208168B (zh) 2019-06-28 2019-06-28 一种原位研究纳米颗粒三维分布结构的透射电镜技术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0208168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505030A (zh) * 2020-05-11 2020-08-07 北京工业大学 一种铂铜合金纳米催化剂形貌及三维结构的原位分析方法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868770A (zh) * 2014-02-24 2014-06-18 燕山大学 颗粒状Fe-C化合物透射电镜原位拉伸试样的制备方法
CN103954487A (zh) * 2014-04-28 2014-07-30 浙江大学 用于透射电镜的原位拉伸试样的制备方法
CN105924965A (zh) * 2016-05-13 2016-09-07 江苏大学 一种减摩耐磨聚合物基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
CN107153076A (zh) * 2017-06-28 2017-09-12 南京腾元软磁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360°全视角的非晶态合金微结构三维重构样品的表征方法
CN107941832A (zh) * 2017-10-26 2018-04-20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一种微米级前太阳颗粒透射电镜样品的制备方法
CN108658037A (zh) * 2018-04-27 2018-10-16 国家纳米科学中心 一种石墨烯功能化纳米针尖及其制备方法
CN109839296A (zh) * 2017-11-28 2019-06-04 中国科学院上海微***与信息技术研究所 一种用于原位电学测试的透射电镜样品的制备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200813418A (en) * 2006-09-06 2008-03-16 Inotera Memories Inc Method of fabricating sample membrane for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y analysis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868770A (zh) * 2014-02-24 2014-06-18 燕山大学 颗粒状Fe-C化合物透射电镜原位拉伸试样的制备方法
CN103954487A (zh) * 2014-04-28 2014-07-30 浙江大学 用于透射电镜的原位拉伸试样的制备方法
CN105924965A (zh) * 2016-05-13 2016-09-07 江苏大学 一种减摩耐磨聚合物基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
CN107153076A (zh) * 2017-06-28 2017-09-12 南京腾元软磁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360°全视角的非晶态合金微结构三维重构样品的表征方法
CN107941832A (zh) * 2017-10-26 2018-04-20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一种微米级前太阳颗粒透射电镜样品的制备方法
CN109839296A (zh) * 2017-11-28 2019-06-04 中国科学院上海微***与信息技术研究所 一种用于原位电学测试的透射电镜样品的制备方法
CN108658037A (zh) * 2018-04-27 2018-10-16 国家纳米科学中心 一种石墨烯功能化纳米针尖及其制备方法

Non-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Millisecond Response of Shape Memory Polymer Nanocomposite Aerogel Powered by Stretchable Graphene Framework;Fan Guo 等;《ACS NANO》;20190423;全文 *
PtNi纳米颗粒在氧气中结构变化的原位电镜研究;盛丽萍 等;《电子显微学报》;20181031;全文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208168A (zh) 2019-09-0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ishnamoorthy et al. A first report on the fabrication of vertically aligned anatase TiO 2 nanowires by electrospinning: Preferred architecture for nanostructured solar cells
Agarwal et al. Functional materials by electrospinning of polymers
Archana et al. Improved electron diffusion coefficient in electrospun TiO2 nanowires
Li et al. Fabrication of titania nanofibers by electrospinning
Ramakrishna et 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of electrospun nanofibers for advances in clean energy, water filtration, and regenerative medicine
TWI277376B (en) Methods for assembly and sorting of nanostructure-containing materials and related articles
Krishnamoorthy et al. A facile route to vertically aligned electrospun SnO 2 nanowires on a transparent conducting oxide substrate for dye-sensitized solar cells
TW200902777A (en) Method and device for production of a layer of nanoparticles or a layer of nanofibres from solutions or melts of polymers
CN101370858A (zh) 离子聚合物装置及其制备的方法
CN110208168B (zh) 一种原位研究纳米颗粒三维分布结构的透射电镜技术
Wu et al. Effective utilization of the electrostatic repulsion for improved alignment of electrospun nanofibers
CN105244183A (zh) 一种碳纳米管纱线复合钴酸盐金属氧化物纳米线超级电容器的制备方法
JP2012214342A (ja) カーボンナノチューブナノホーン結合体、カーボンナノチューブナノホーン結合体の製造方法および用途
CN101165213B (zh) 分散后自组装的金纳米棒阵列电极制备方法
Yin et al. Enhanced performance of flexible dye-sensitized solar cells using flexible Ag@ ZrO2/C nanofiber film as low-cost counter electrode
CN110323457B (zh) 一种透射电镜原位制备纳米颗粒的方法
CN107543849A (zh) 两种贵金属一步修饰普通金属纳米复合材料表面的高活性电极制备方法
CN108914253B (zh) 一种基于静电纺丝和高温碳化制备碳纳米纤维及其修饰电极的方法
CN108620602B (zh) 一种纳米枝状Pt、制备方法及在电催化甲醇氧化中的应用
CN101165214B (zh) 一种分散后修饰的纳米棒阵列电极的制备方法
Rased et al. Introduction to solar energy and its conversion into electrical energy by using dye-sensitized solar cells
Han et al. Fabrication of Ag nanowire/polymer composite nanocables via direct electrospinning
WO2020119607A1 (zh) 一种铂纳米锥阵列结构的制备方法及其应用
CN103397217A (zh) 一种具有电氧化催化性能的纳米多孔Pd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10323077A (zh) 一种基于Zr-Cu基非晶合金复合电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