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165749A - 电动汽车、车载充电机电路、电池电路和充放电控制方法 - Google Patents

电动汽车、车载充电机电路、电池电路和充放电控制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165749A
CN110165749A CN201910536000.6A CN201910536000A CN110165749A CN 110165749 A CN110165749 A CN 110165749A CN 201910536000 A CN201910536000 A CN 201910536000A CN 110165749 A CN110165749 A CN 11016574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ircuit
branch
battery pack
side winding
interfa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0536000.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杨建军
吴畏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iways Automobil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Aiways Automobil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iways Automobile Co Ltd filed Critical Aiways Automobil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10536000.6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0165749A/zh
Publication of CN11016574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165749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LPROPULSION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SUPPLYING ELECTRIC POWER FOR AUXILIARY EQUIPMENT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ODYNAMIC BRAKE SYSTEMS FOR VEHICLES IN GENERAL; MAGNETIC SUSPENSION OR LEVITATION FOR VEHICLES; MONITORING OPERATING VARIABLES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IC SAFETY DEVICES FOR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 B60L50/00Electric propulsion with power supplied within the vehicle
    • B60L50/50Electric propulsion with power supplied within the vehicle using propulsion power supplied by batteries or fuel cells
    • B60L50/60Electric propulsion with power supplied within the vehicle using propulsion power supplied by batteries or fuel cells using power supplied by batteri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LPROPULSION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SUPPLYING ELECTRIC POWER FOR AUXILIARY EQUIPMENT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ODYNAMIC BRAKE SYSTEMS FOR VEHICLES IN GENERAL; MAGNETIC SUSPENSION OR LEVITATION FOR VEHICLES; MONITORING OPERATING VARIABLES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IC SAFETY DEVICES FOR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 B60L53/00Methods of charging batteri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ectric vehicles; Charging stations or on-board charging equipment therefor; Exchange of energy storage elements in electric vehicl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16/00Electric or fluid circui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rrangement of elements of electric or fluid circui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16/02Electric or fluid circui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rrangement of elements of electric or fluid circui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lectric constitutive elements
    • B60R16/03Electric or fluid circui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rrangement of elements of electric or fluid circui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lectric constitutive elements for supply of electrical power to vehicle subsystems or for
    • B60R16/033Electric or fluid circui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rrangement of elements of electric or fluid circui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lectric constitutive elements for supply of electrical power to vehicle subsystems or for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electrical cells or batterie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7/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 H02J7/0013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acting upon several batteries simultaneously or sequentially
    • H02J7/022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2207/00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details of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 H02J2207/20Charging or discharging characterised by the power electronics converter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60Other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with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effect
    • Y02T10/70Energy storage systems for electromobility, e.g. batteri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60Other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with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effect
    • Y02T10/7072Electromobility specific charging systems or methods for batteries, ultracapacitors, supercapacitors or double-layer capacitor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80Technologies aiming to reduce greenhouse gasses emissions common to all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 Y02T10/92Energy efficient charging or discharging systems for batteries, ultracapacitors, supercapacitors or double-layer capacito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9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or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T90/10Technologies relating to charging of electric vehicles
    • Y02T90/14Plug-in electric vehicl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REA)
  • Sustainable Energy (AREA)
  • Electric Propulsion And Braking For Vehicles (AREA)
  • Charge And Discharge Circuits For Batteries Or The Lik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电动车技术领域,提供一种电动汽车、车载充电机电路、电池电路和充放电控制方法。车载充电机电路包括:串联的前级AC/DC电路和后级DC/DC电路,后级DC/DC电路包括一对原边绕组和一副边绕组,副边绕组串接第三支路;第一I/O接口,通过第一支路连通后级DC/DC电路,以经原边绕组连通前级AC/DC电路或经副边绕组连通第三支路;第二I/O接口,通过第二支路接于前级AC/DC电路和后级DC/DC电路之间,以经原边绕组连通前级AC/DC电路或第一支路或经副边绕组连通第三支路。通过第二I/O接口接于前后级电路之间,实现一对原边绕组的复用;通过增加副边绕组,实现一原边绕组的复用和副边绕组的集成,使车载充电机电路适用于电池包的充电、高低压驱动和并联驱动,节省成本和体积。

Description

电动汽车、车载充电机电路、电池电路和充放电控制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动汽车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涉及一种电动汽车、车载充电机电路、电池电路和充放电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当前,提高续航里程和节省购置成本,是电动汽车面临的两大主要问题,这两个问题也构成一对矛盾。为增加电动汽车的续航里程,需要增加电池电量。但电池电量提高的同时会带来成本提高,且电动汽车有限的空间内也无法不断增加电池配置。
基于此,现有技术中开发出主包和副包组合使用的方案,主包在电动汽车出厂时原装配置,副包在电动汽车需要提高续航里程时租用。这样既降低了电动汽车的购置成本,又能实现续航里程的提高,兼顾了电动汽车的经济性和动力性。
参照图1所示,为现有技术中主包和副包并联配置的示意图。副包12’通过高压DC/DC模块13’并联接入主包11’,向车上的高压用电器供电。副包12’和主包11’也可通过低压DC/DC模块14’向车上的低压用电器供电,或通过OBC模块15’进行充电。
该方案中各个电子器件相互独立,且需要增加额外的DC/DC模块和冷却回路,导致电池包体积和成本增大,布置电芯的有效体积减少,从而限制了该方案的推广使用。
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背景技术部分申请的信息仅用于加强对本发明的背景的理解,因此可以包括不构成对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已知的现有技术的信息。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提供一种电动汽车、车载充电机电路、电池电路和充放电控制方法,该车载充电机电路能使用于主副电池包的充电、高低压驱动和并联驱动,且节省成本和体积。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一种车载充电机电路,包括:串联的前级AC/DC电路和后级DC/DC电路,所述后级DC/DC电路包括一对原边绕组和一副边绕组,所述副边绕组串接一第三支路;第一I/O接口,通过第一支路连通所述后级DC/DC电路,所述第一I/O接口能经所述原边绕组连通所述前级AC/DC电路、或经所述副边绕组连通所述第三支路;第二I/O接口,通过第二支路接于所述前级AC/DC电路和所述后级DC/DC电路之间,所述第二I/O接口能经所述原边绕组连通所述前级AC/DC电路或所述第一支路、或经所述副边绕组连通所述第三支路。
优选地,上述的车载充电机电路还包括:电源接口,连通所述前级AC/DC电路,所述电源接口能经所述原边绕组连通所述第一I/O接口和/或所述第二I/O接口,或经所述副边绕组连通所述第三支路。
优选地,上述的车载充电机电路中,所述前级AC/DC电路包括:整流电路,连通所述电源接口;以及功率因素校正电路,串接所述整流电路和所述后级DC/DC电路。
优选地,上述的车载充电机电路中,当所述后级DC/DC电路接通,所述副边绕组产生的感应电动势小于所述原边绕组产生的感应电动势。
优选地,上述的车载充电机电路中,各支路设有开关件,所述开关件包括一个或多个开关元件,所述开关元件选自继电器、接触器、电子开关或空气开关。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方面,提供一种电池电路,所述电池电路包括上述的车载充电机电路,以及:第一电池包,接于所述第一I/O接口,所述第一电池包能依次经所述前级AC/DC电路、所述原边绕组和所述第一支路接通其充电通路,或依次经所述第一支路和一输出支路接通其第一驱动通路,或依次经所述第一支路、所述副边绕组和所述第三支路接通其第二驱动通路;第二电池包,接于所述第二I/O接口,所述第二电池包能依次经所述前级AC/DC电路、所述原边绕组和所述第二支路接通其充电通路,或依次经所述第二支路、所述原边绕组、所述第一支路和所述输出支路接通其第一驱动通路,或依次经所述第二支路、所述副边绕组和所述第三支路接通其第二驱动通路。
优选地,上述的电池电路中,所述第一电池包固定,所述第二电池包可拆卸。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方面,提供一种充电控制方法,用于控制上述的电池电路的充电,包括:根据第一充电信号,接通所述第一电池包的充电通路,使所述第一电池包经其充电通路充电;根据第二充电信号,接通所述第二电池包的充电通路,使所述第二电池包经其充电通路充电。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方面,提供一种放电控制方法,用于控制上述的电池电路的放电,包括:根据第一驱动信号,接通所述第一电池包的第一驱动通路,使所述第一电池包经其第一驱动通路驱动第一类负载;和/或接通所述第一电池包的第二驱动通路,使所述第一电池包经其第二驱动通路驱动第二类负载;根据第二驱动信号,接通所述第二电池包的第一驱动通路,使所述第二电池包经其第一驱动通路驱动第一类负载;和/或接通所述第二电池包的第二驱动通路,使所述第二电池包经其第二驱动通路驱动第二类负载;根据并联驱动信号,接通所述第一电池包的第一驱动通路及所述第二电池包的第一驱动通路,使所述第一电池包及所述第二电池包经所述第一支路和所述输出支路并联驱动所述第一类负载。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方面,提供一种电动汽车,所述电动汽车配置有上述的电池电路。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的有益效果在于:
通过第二I/O接口接于前级AC/DC电路和后级DC/DC电路之间,实现一对原边绕组的复用;一对原边绕组所在的DC/DC电路可分别用于转换前级AC/DC电路与第一I/O接口之间、前级AC/DC电路与第二I/O接口之间、以及第二I/O接口与第一支路之间的电压;
通过增加副边绕组,实现一原边绕组的复用和副边绕组的集成;副边绕组和一电源侧原边绕组所在的DC/DC电路可分别用于转换第一I/O接口与第三支路之间、第二I/O接口与第三支路之间、以及电源接口与第三支路之间的电压;
从而,本发明的车载充电机电路能适用于第一电池包和第二电池包通过原边绕组充电或驱动大功率负载,通过副边绕组驱动小功率负载,以及第二电池包通过原边绕组与第一电池包并联驱动大功率负载等多种场景,电路方案灵活,节省成本和体积。
应当理解的是,以上的一般描述和后文的细节描述仅是示例性和解释性的,并不能限制本发明。
附图说明
此处的附图被并入说明书中并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示出了符合本发明的实施例,并与说明书一起用于解释本发明的原理。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示出现有技术中主包和副包并联配置的示意图;
图2和图3示出本发明实施例中两种车载充电机电路的示意图;
图4和图5示出本发明实施例中两种电池电路的示意图;
图6~图11示出本发明实施例中电池电路在各种工作状态下的示意图;
图12示出本发明实施例中一种电池电路的充电控制方法的示意图;
图13示出本发明实施例中一种电池电路的放电控制方法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将参考附图更全面地描述示例实施方式。然而,示例实施方式能够以多种形式实施,且不应被理解为限于在此阐述的实施方式。相反,提供这些实施方式使得本发明将全面和完整,并将示例实施方式的构思全面地传达给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或类似的结构,因而将省略对它们的重复描述。
本发明的车载充电机(On-Board Charger,简称OBC)电路配置于电动汽车。图2和图3分别示出实施例中两种车载充电机电路的示意图,参照图2和图3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本发明的车载充电机电路包括:
串联的前级AC/DC电路2和后级DC/DC电路3,后级DC/DC电路3包括一对原边绕组L1、L2和一副边绕组L3,副边绕组L3串接一第三支路P3。其中,原边绕组L1作为电源侧原边绕组,原边绕组L2作为负载侧原边绕组。原边绕组L1与原边绕组L2能形成一组高压DC/DC电路,适用于电动汽车中大功率的直流电压转换;原边绕组L1与副边绕组L3能形成一组低压DC/DC电路,适用于电动汽车中小功率的直流电压转换。也即,当后级DC/DC电路3接通,副边绕组L3产生的感应电动势小于原边绕组L2产生的感应电动势,使高压DC/DC电路中流通的电压大于低压DC/DC电路中流通的电压,从而高压DC/DC电路用于驱动电动汽车的大功率负载,低压DC/DC电路用于驱动电动汽车的小功率负载。高压DC/DC电路和低压DC/DC电路还包括实现电压转换功能的其他电路元件,图中未详细标示或绘示。
第一I/O接口41,通过第一支路P1连通后级DC/DC电路3,第一I/O接口41能经原边绕组L1和L2连通前级AC/DC电路2、或经副边绕组L3连通第三支路P3。当第一I/O接口41经原边绕组L1和L2连通前级AC/DC电路2时,交流电压经前级AC/DC电路2转换为直流电压后,又经包含原边绕组L1和L2的高压DC/DC电路进一步处理,形成稳定的大功率直流电压,经第一支路P1输送至第一I/O接口41。当第一I/O接口41经副边绕组L3连通第三支路P3时,电压经包含原边绕组L1和副边绕组L3的低压DC/DC电路处理后形成稳定的小功率直流电压,经第三支路P3输送至相连的负载,例如小电瓶,图中未具体示出。
第二I/O接口42,通过第二支路P2接于前级AC/DC电路2和后级DC/DC电路3之间,第二I/O接口42能经原边绕组L1和L2连通前级AC/DC电路2或第一支路P1、或经副边绕组L3连通第三支路P3。当第二I/O接口42经原边绕组L1和L2连通前级AC/DC电路2时,交流电压经前级AC/DC电路2转换为直流电压后,又经包含原边绕组L1和L2的高压DC/DC电路进一步处理,形成稳定的大功率直流电压,经第二支路P2输送至第二I/O接口42。当第二I/O接口42经原边绕组L1和L2连通第一支路P1时,自第二I/O接口42提供的电压可经包含原边绕组L1和L2的高压DC/DC电路处理后,经第一支路P1实现与自第一I/O接口41提供的电压并联,实现大功率电压输出。包含原边绕组L1和L2的高压DC/DC电路对并联的大功率电压起到调节和控制的作用。当第二I/O接口42经副边绕组L3连通第三支路P3时,电压经包含原边绕组L1和副边绕组L3的低压DC/DC电路处理后形成稳定的小功率直流电压,经第三支路P3输送至相连的负载。
上述的车载充电机电路通过第二I/O接口42经第二支路P2接于前级AC/DC电路2和后级DC/DC电路3之间,实现一对原边绕组L1和L2的复用;即通过借用OBC电路的后级DC/DC电路3,实现OBC电路和高压DC/DC电路复用同一电路。原边绕组L1和L2所在的高压DC/DC电路可分别用于转换前级AC/DC电路2与第一I/O接口41之间、前级AC/DC电路2与第二I/O接口42之间、以及第二I/O接口42与第一支路P1之间的电压。通过增加副边绕组L3,实现电源侧原边绕组L1的复用和副边绕组L3的集成,实现低压DC/DC电路和OBC电路的紧密集成。副边绕组L3和电源侧原边绕组L1所在的低压DC/DC电路可分别用于转换第一I/O接口41与第三支路P3之间以及第二I/O接口42与第三支路P3之间的电压。从而,上述的车载充电机电路中,OBC电路、高压DC/DC电路和低压DC/DC电路可以使用同一套热管理***,能适用于连接于第一I/O接口41的第一电池包和连接于第二I/O接口42的第二电池包通过原边绕组L1和L2充电或驱动大功率负载,通过副边绕组L3驱动小功率负载,以及第二电池包通过原边绕组L1和L2与第一电池包并联驱动大功率负载等多种场景,节省DC/DC样件成本和体积占用,使电路方案更加灵活方便、性价比高。
进一步的,上述的车载充电机电路还包括:
电源接口43,连通前级AC/DC电路2,电源接口43能经原边绕组L1和L2连通第一I/O接口41和/或第二I/O接口42,或经副边绕组L3连通第三支路P3。电源接口43用于连接车外的交流(AC)电源,当电源接口43经原边绕组L1和L2连通第一I/O接口41时,交流电自电源接口43输送至车载充电机电路,经前级AC/DC电路2转换为直流电后,又经包含原边绕组L1和L2的高压DC/DC电路进一步处理,形成稳定的大功率直流电,经第一支路P1输送至第一I/O接口41。当电源接口43经原边绕组L1和L2连通第二I/O接口42时,交流电自电源接口43输送至车载充电机电路,经前级AC/DC电路2转换为直流电后,又经包含原边绕组L1和L2的高压DC/DC电路进一步处理,形成稳定的大功率直流电,经第二支路P2输送至第二I/O接口42。当电源接口43经副边绕组L3连通第三支路P3时,交流电自电源接口43输送至车载充电机电路,经前级AC/DC电路2转换为直流电后,又经包含原边绕组L1和副边绕组L3的低压DC/DC电路进一步处理,形成稳定的小功率直流电,经第三支路P3输送至相连的负载。
前级AC/DC电路2包括:整流电路21,连通电源接口43;以及功率因素校正电路22,串接整流电路21和后级DC/DC电路3。整流电路21用于对自电源接口43接入的交流电进行整流形成直流电,功率因素校正电路(Power Factor Correction,简称PFC)22用于校正功率因数。当电源接口43接入的交流电为单相电时,整流电路21可以采用图2所示的单相桥式整流电路;当电源接口43接入的交流电为三相电时,整流电路21可以采用图3所示的三相桥式整流电路,但不以此为限。
进一步的,上述的车载充电机电路中,各支路,如第一支路P1、第二支路P2、第三支路P3均设有开关件(图中未具体示出),开关件包括一个或多个开关元件,开关元件选自继电器、接触器、电子开关、空气开关或其他任何能控制电路通断的开关元件。
下面结合图4~图11说明采用上述任意实施例所述的车载充电机电路的电池电路。参照4和图5所示,电池电路包括:
第一电池包51,接于第一I/O接口41,第一电池包51能依次经前级AC/DC电路2、原边绕组L1和L2和第一支路P1接通其充电通路,或依次经第一支路P1和一输出支路接通其第一驱动通路,或依次经第一支路P1、副边绕组L3和第三支路P3接通其第二驱动通路。
第二电池包52,接于第二I/O接口42,第二电池包52能依次经前级AC/DC电路2、原边绕组L1和L2和第二支路P2接通其充电通路,或依次经第二支路P2、原边绕组L1和L2、第一支路P1和输出支路接通其第一驱动通路,或依次经第二支路P2、副边绕组L3和第三支路P3接通其第二驱动通路。其中,第一电池包51固定于电动汽车,作为电动汽车的原装配置电池包,第二电池包52可拆卸,用于电动汽车提高续航里程时使用。
以图4所示的电池电路为例,第一电池包51的充电通路参照图6中箭头所示,自电源接口43起,流经前级AC/DC电路2的整流电路21和功率因素校正电路22,和后级DC/DC电路3的原边绕组L1和L2形成的高压DC/DC电路,以及第一支路P1和第一I/O接口41,形成自电源接口43至第一电池包51的充电通路。第一电池包51的第一驱动通路参照图7中箭头所示,自第一电池包51起,经第一支路P1和一输出支路(图中未示出),流向大功率负载(图中未示出),形成自第一电池包51至大功率负载的第一驱动通路。第一电池包51的第二驱动通路参照图8中箭头所示,自第一电池包51起,流经第一支路P1和原边绕组L1和副边绕组L3形成的低压DCDC电路,以及第三支路P3,形成自第一电池包51至小功率负载(图中未示出)的第二驱动通路。
第二电池包52的充电通路参照图9中箭头所示,自电源接口43起,流经前级AC/DC电路2的整流电路21和功率因素校正电路22,和后级DC/DC电路3的原边绕组L1和L2形成的高压DC/DC电路,以及第二支路P2和第二I/O接口42,形成自电源接口43至第二电池包52的充电通路。第二电池包52的第一驱动通路参照图10中箭头所示,自第二电池包52起,经第二支路P2和原边绕组L1和L2形成的高压DC/DC电路,以及第一支路P1和输出支路(图中未示出)流向大功率负载,形成自第二电池包52至大功率负载的第一驱动通路。当第一电池包51的第一驱动通路和第二电池包52的第二驱动通路同时接通时,可以结合图7和图10,第二电池包52通过原边绕组L1和L2形成的高压DC/DC电路并联接入第一电池包51的输出支路,实现第二电池包52和第一电池包51并联驱动大功率负载。第二电池包52的第二驱动通路参照图11中箭头所示,自第二电池包52起,流经第二支路P2和原边绕组L1和副边绕组L3形成的低压DCDC电路,以及第三支路P3,形成自第二电池包52至小功率负载(图中未示出)的第二驱动通路。
上述电池电路的充电控制方法参照图12所示,包括:
S30、根据第一充电信号,接通第一电池包的充电通路,使第一电池包经其充电通路充电。结合图6所示,在第一充电信号的驱动下,第一电池包51的充电通路接通,由AC电源供电,通过车载充电机给第一电池包51充电,第一电池包51通过车载充电机的前级AC/DC电路2和后级DC/DC电路3进行大功率直流充电。AC电源经整流电路21后形成直流电,再经PFC电路22校正功率因数;并通过一对原边绕组L1和L2形成的高压DC/DC电路,对第一电池包51进行充电,充电方式可以是恒流充电、恒压充电或恒功率充电。其中,第一充电信号由电动汽车的电池管理***(BMS)发起,具体的充电过程,以及充电过程中第一电池包51的热管理等功能也由BMS实现,本发明对此不做限制。
S40、根据第二充电信号,接通第二电池包的充电通路,使第二电池包经其充电通路充电。结合图9所示,在第二充电信号的驱动下,第二电池包52的充电通路接通,由AC电源供电,通过车载充电机给第二电池包52充电,第二电池包52通过车载充电机的前级AC/DC电路2和后级DC/DC电路3进行大功率直流充电。AC电源经整流电路21后形成直流电,再经PFC电路22校正功率因数;并通过一对原边绕组L1和L2形成的高压DC/DC电路,对第二电池包52进行充电,充电方式可以是恒流充电、恒压充电或恒功率充电。其中,第二充电信号由电动汽车的电池管理***(BMS)发起,具体的充电过程,以及充电过程中第二电池包52的热管理等功能也由BMS实现,本发明对此不做限制。
上述电池电路的放电控制方法参照图13所示,包括:
S60、根据第一驱动信号,接通第一电池包51的第一驱动通路,使第一电池包51经其第一驱动通路驱动第一类负载;和/或接通第一电池包51的第二驱动通路,使第一电池包51经其第二驱动通路驱动第二类负载。此处第一驱动信号进一步可细分为大功率驱动信号和小功率驱动信号,具体由电动汽车的BMS模块实现,本发明对此不做限制。结合图7所示,在第一驱动信号的驱动下,当第一电池包51的第一驱动通路接通,第一电池包51经第一支路P1和输出支路向大功率负载提供驱动电压。大功率负载是电动汽车中的高压用电器,例如电机、控制器、逆变器等等。结合图8所示,在第一驱动信号的驱动下,当第一电池包51的第二驱动通路接通,第一电池包51经第一支路P1和原边绕组L1和副边绕组L3形成的低压DCDC电路,向第三支路P3中的小功率负载提供驱动电压。小功率负载是电动汽车中的低压用电器,如12V小电瓶等。
S70、根据第二驱动信号,接通第二电池包52的第一驱动通路,使第二电池包52经其第一驱动通路驱动第一类负载;和/或接通第二电池包52的第二驱动通路,使第二电池包52经其第二驱动通路驱动第二类负载。此处第二驱动信号进一步可细分为大功率驱动信号和小功率驱动信号,具体由电动汽车的控制模块实现,本发明对此不做限制。结合图10所示,在第二驱动信号的驱动下,当第二电池包52的第一驱动通路接通,第二电池包52经第二支路P2和原边绕组L1和L2形成的高压DC/DC电路,以及第一支路P1和输出支路向大功率负载提供驱动电压。结合图11所示,在第二驱动信号的驱动下,当第二电池包52的第二驱动通路接通,第二电池包52经第二支路P2和原边绕组L1和副边绕组L3形成的低压DCDC电路,向第三支路P3中的小功率负载提供驱动电压。
S80、根据并联驱动信号,接通第一电池包51的第一驱动通路及第二电池包52的第一驱动通路,使第一电池包51及第二电池包52经第一支路P1和输出支路并联驱动第一类负载。根据负载功率大小,可以通过第一驱动信号单独驱动第一电池包51输出功率,也可以通过第二驱动信号单独驱动第二电池包52包输出功率,还可以通过并联驱动信号驱动第一电池包51和第二电池包52联合输出功率,具体由电动汽车的BMS模块实现,本发明对此不做限制。结合图7和图10所示,在并联驱动信号的驱动下,第一电池包51的第一驱动通路和第二电池包52的第一驱动通路同时接通,第二电池包52通过原边绕组L1和L2形成的高压DC/DC电路并联接入第一电池包51的输出支路,与第一电池包51并联驱动大功率负载。第二电池包52通过原边绕组L1和L2形成的高压DC/DC电路并联接入第一电池包51的输出支路,可以实现由原边绕组L1和L2形成的高压DC/DC电路调节第二电池包52的输出,稳定并联电压的效果。
上述的电池电路中,第二电池包52通过第二支路P2接于车载充电机的前级AC/DC电路2和后级DC/DC电路3之间,实现复用后级DC/DC电路3的一对原边绕组L1和L2;通过借用OBC电路的后级DC/DC电路3,实现OBC电路和高压DC/DC电路复用同一电路。原边绕组L1和L2所在的高压DC/DC电路可分别用于当第一电池包51充电时转换前级AC/DC电路2与第一电池包51之间的电压、当第二电池包52充电时转换前级AC/DC电路2与第二电池包52之间的电压、以及当第二电池包52并联至第一电池包51时调控第二电池包52的输出以稳定并联电压。通过在后级DC/DC电路3中增加副边绕组L3,实现电源侧原边绕组L1的复用和副边绕组L3的集成;实现低压DC/DC电路和OBC电路的紧密集成。副边绕组L3和电源侧原边绕组L1所在的低压DC/DC电路可分别用于当交流电直接驱动小功率负载时转换电源接口43与第三支路P3之间的电压、当第一电池包51驱动小功率负载时转换第一电池包51与第三支路P3之间的电压、以及当第二电池包52驱动小功率负载时转换第二电池包52与第三支路P3之间的电压。从而,上述的电池电路中,OBC电路、高压DC/DC电路和低压DC/DC电路可以使用同一套热管理***,能适用于连接于第一电池包51和第二电池包52通过原边绕组L1和L2充电或驱动大功率负载,通过副边绕组L3驱动小功率负载,交流电通过副边绕组L3驱动小功率负载,以及第二电池包52通过原边绕组L1和L2与第一电池包51并联驱动大功率负载等多种场景,节省DC/DC样件成本和体积占用,使电路方案更加灵活方便、性价比高。
本发明还提供配置有上述的电池电路的电动汽车,该电动汽车可采用上述的充电控制方法和放电控制方法进行电池包的充放电。
以上内容是结合具体的优选实施方式对本发明所作的进一步详细说明,不能认定本发明的具体实施只局限于这些说明。对于本发明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简单推演或替换,都应当视为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Claims (10)

1.一种车载充电机电路,包括串联的前级AC/DC电路和后级DC/DC电路,其特征在于:
所述后级DC/DC电路包括一对原边绕组和一副边绕组,所述副边绕组串接一第三支路;
第一I/O接口,通过第一支路连通所述后级DC/DC电路,所述第一I/O接口能经所述原边绕组连通所述前级AC/DC电路、或经所述副边绕组连通所述第三支路;
第二I/O接口,通过第二支路接于所述前级AC/DC电路和所述后级DC/DC电路之间,所述第二I/O接口能经所述原边绕组连通所述前级AC/DC电路或所述第一支路、或经所述副边绕组连通所述第三支路。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载充电机电路,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电源接口,连通所述前级AC/DC电路,所述电源接口能经所述原边绕组连通所述第一I/O接口和/或所述第二I/O接口,或经所述副边绕组连通所述第三支路。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载充电机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前级AC/DC电路包括:
整流电路,连通所述电源接口;以及
功率因素校正电路,串接所述整流电路和所述后级DC/DC电路。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载充电机电路,其特征在于,当所述后级DC/DC电路接通,所述副边绕组产生的感应电动势小于所述原边绕组产生的感应电动势。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载充电机电路,其特征在于,各支路设有开关件,所述开关件包括一个或多个开关元件,所述开关元件选自继电器、接触器、电子开关或空气开关。
6.一种电池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电路包括如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车载充电机电路,以及:
第一电池包,接于所述第一I/O接口,所述第一电池包能依次经所述前级AC/DC电路、所述原边绕组和所述第一支路接通其充电通路,或依次经所述第一支路和一输出支路接通其第一驱动通路,或依次经所述第一支路、所述副边绕组和所述第三支路接通其第二驱动通路;
第二电池包,接于所述第二I/O接口,所述第二电池包能依次经所述前级AC/DC电路、所述原边绕组和所述第二支路接通其充电通路,或依次经所述第二支路、所述原边绕组、所述第一支路和所述输出支路接通其第一驱动通路,或依次经所述第二支路、所述副边绕组和所述第三支路接通其第二驱动通路。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池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池包固定,所述第二电池包可拆卸。
8.一种充电控制方法,用于控制如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电池电路的充电,其特征在于,包括:
根据第一充电信号,接通所述第一电池包的充电通路,使所述第一电池包经其充电通路充电;
根据第二充电信号,接通所述第二电池包的充电通路,使所述第二电池包经其充电通路充电。
9.一种放电控制方法,用于控制如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电池电路的放电,其特征在于,包括:
根据第一驱动信号,接通所述第一电池包的第一驱动通路,使所述第一电池包经其第一驱动通路驱动第一类负载;和/或接通所述第一电池包的第二驱动通路,使所述第一电池包经其第二驱动通路驱动第二类负载;
根据第二驱动信号,接通所述第二电池包的第一驱动通路,使所述第二电池包经其第一驱动通路驱动第一类负载;和/或接通所述第二电池包的第二驱动通路,使所述第二电池包经其第二驱动通路驱动第二类负载;
根据并联驱动信号,接通所述第一电池包的第一驱动通路及所述第二电池包的第一驱动通路,使所述第一电池包及所述第二电池包经所述第一支路和所述输出支路并联驱动所述第一类负载。
10.一种电动汽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动汽车配置有如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电池电路。
CN201910536000.6A 2019-06-20 2019-06-20 电动汽车、车载充电机电路、电池电路和充放电控制方法 Pending CN110165749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536000.6A CN110165749A (zh) 2019-06-20 2019-06-20 电动汽车、车载充电机电路、电池电路和充放电控制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536000.6A CN110165749A (zh) 2019-06-20 2019-06-20 电动汽车、车载充电机电路、电池电路和充放电控制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165749A true CN110165749A (zh) 2019-08-23

Family

ID=6762530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536000.6A Pending CN110165749A (zh) 2019-06-20 2019-06-20 电动汽车、车载充电机电路、电池电路和充放电控制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0165749A (zh)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610932A (zh) * 2007-02-20 2009-12-23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电动车辆、车辆充电装置及车辆充电***
CN102089177A (zh) * 2008-03-17 2011-06-08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电动车辆
WO2017061188A1 (ja) * 2015-10-08 2017-04-13 富士電機株式会社 車載型充電装置
CN107284273A (zh) * 2017-07-11 2017-10-24 深圳市永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集成dc/dc转换器的车载充电机主电路及其控制
CN207368721U (zh) * 2017-10-31 2018-05-15 北京新能源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车载电源***及电动汽车
CN109728624A (zh) * 2018-12-27 2019-05-07 台达电子企业管理(上海)有限公司 车载充放电***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610932A (zh) * 2007-02-20 2009-12-23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电动车辆、车辆充电装置及车辆充电***
CN102089177A (zh) * 2008-03-17 2011-06-08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电动车辆
WO2017061188A1 (ja) * 2015-10-08 2017-04-13 富士電機株式会社 車載型充電装置
CN107284273A (zh) * 2017-07-11 2017-10-24 深圳市永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集成dc/dc转换器的车载充电机主电路及其控制
CN207368721U (zh) * 2017-10-31 2018-05-15 北京新能源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车载电源***及电动汽车
CN109728624A (zh) * 2018-12-27 2019-05-07 台达电子企业管理(上海)有限公司 车载充放电***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1434513B (zh) 一种车辆及其能量转换装置与动力***
CN110678357B (zh) 用于提供不同类型电压的具有分别与转换模块相关联的单体蓄电池组的电池
CN102856948B (zh) 电池单元均衡装置
CN103338968B (zh) 用于为储能器充电的***和用于运行该充电***的方法
CN102472531A (zh) 移动体用热循环***
CN109070761A (zh) 用于车辆的可切换的储存器***
CN102470758A (zh) 电动车辆的冷却***
CN207782658U (zh) 一种多功能集成式控制器电路
CN101992678A (zh) 多种能量存储和管理的***及其制造方法
CN103348553B (zh) 储能器的充电
CN209479442U (zh) 车辆、动力电池充电装置及直流充电保护***
KR20180136028A (ko) 차량용 배터리 충전 제어 시스템 및 방법
JP6944058B2 (ja) Dc/dcコンバータを備える車両充電器
CN115378064B (zh) 动力电池充放电电路、***及其控制方法和控制装置
CN111010038A (zh) 电力转换设备
CN112224060A (zh) 一种车辆及其能量转换装置与动力***
CN109823214A (zh) 双电池包供电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CN107627851A (zh) 车辆电力附件控制***、控制电路及车辆
CN110165749A (zh) 电动汽车、车载充电机电路、电池电路和充放电控制方法
CN114640162B (zh) 动力电池电压调节电路、***及其控制方法
CN112224038B (zh) 一种能量转换装置、动力***及车辆
CN112224051B (zh) 一种车辆及其能量转换装置与动力***
CN208424208U (zh) 一种电动车用复合电源装置
CN103825349B (zh) 集成式功率变换器
CN106740152A (zh) 一种电动汽车采用分接抽头的车载集成式充放电电路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90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