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100420A - 通信*** - Google Patents

通信***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100420A
CN110100420A CN201780077442.8A CN201780077442A CN110100420A CN 110100420 A CN110100420 A CN 110100420A CN 201780077442 A CN201780077442 A CN 201780077442A CN 110100420 A CN110100420 A CN 11010042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ase station
communication
channel
ifft
mobile termina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80077442.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0100420B (zh
Inventor
铃木邦之
中泽正幸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Original Assignee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filed Critical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010042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10042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010042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10042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27/00Modulated-carrier systems
    • H04L27/26Systems using multi-frequency codes
    • H04L27/2601Multicarrier modulation systems
    • H04L27/2626Arrangements specific to the transmitter only
    • H04L27/2646Arrangements specific to the transmitter only using feedback from receiver for adjusting OFDM transmission parameters, e.g. transmission timing or guard interval length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27/00Modulated-carrier systems
    • H04L27/26Systems using multi-frequency cod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27/00Modulated-carrier systems
    • H04L27/26Systems using multi-frequency codes
    • H04L27/2601Multicarrier modulation systems
    • H04L27/2602Signal structure
    • H04L27/26025Numerology, i.e. varying one or more of symbol duration, subcarrier spacing, Fourier transform size, sampling rate or down-clock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27/00Modulated-carrier systems
    • H04L27/26Systems using multi-frequency codes
    • H04L27/2601Multicarrier modulation systems
    • H04L27/2602Signal structure
    • H04L27/2605Symbol extensions, e.g. Zero Tail, Unique Word [UW]
    • H04L27/2607Cyclic extens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27/00Modulated-carrier systems
    • H04L27/26Systems using multi-frequency codes
    • H04L27/2601Multicarrier modulation systems
    • H04L27/2626Arrangements specific to the transmitter only
    • H04L27/2627Modulators
    • H04L27/2634Inverse fast Fourier transform [IFFT] or inverse discrete Fourier transform [IDFT] modulators in combination with other circuits for modul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27/00Modulated-carrier systems
    • H04L27/26Systems using multi-frequency codes
    • H04L27/2601Multicarrier modulation systems
    • H04L27/2647Arrangements specific to the receiver only
    • H04L27/2655Synchronisation arrangements
    • H04L27/2662Symbol synchronisation
    • H04L27/2665Fine synchronisation, e.g. by positioning the FFT window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01Arrangements for dividing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03Two-dimensional division
    • H04L5/0005Time-frequency
    • H04L5/0007Time-frequency the frequencies being orthogonal, e.g. OFDM(A), DMT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01Arrangements for dividing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03Two-dimensional division
    • H04L5/0005Time-frequency
    • H04L5/0007Time-frequency the frequencies being orthogonal, e.g. OFDM(A), DMT
    • H04L5/001Time-frequency the frequencies being orthogonal, e.g. OFDM(A), DMT the frequencies being arranged in component carrier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48Allocation of pilot signals, i.e. of signals known to the receiver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14Two-way operation using the same type of signal, i.e. duplex
    • H04L5/1469Two-way operation using the same type of signal, i.e. duplex using time-shar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04Wireless resource alloc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20Control channels or signalling for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23Control channels or signalling for resource management in the downlink direction of a wireless link, i.e. towards a terminal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27/00Modulated-carrier systems
    • H04L27/26Systems using multi-frequency codes
    • H04L27/2601Multicarrier modulation systems
    • H04L27/2602Signal structure
    • H04L27/261Details of reference signals
    • H04L27/2613Structure of the reference signa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27/00Modulated-carrier systems
    • H04L27/26Systems using multi-frequency codes
    • H04L27/2601Multicarrier modulation systems
    • H04L27/2647Arrangements specific to the receiver only
    • H04L27/2655Synchronisation arrangements
    • H04L27/2689Link with other circuits, i.e. special connections between synchronisation arrangements and other circuits for achieving synchronisation
    • H04L27/2695Link with other circuits, i.e. special connections between synchronisation arrangements and other circuits for achieving synchronisation with channel estimation, e.g. determination of delay spread, derivative or peak tracking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Discrete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即使不设置相位校正等追加功能也能确保通信质量的技术。作为发送侧装置动作时的基站装置及通信终端装置通过使IFFT(Inverse Fast Fourier Transform:快速傅立叶逆变换)输出旋转,并将旋转后的IFFT输出的最终部分复制于旋转后的IFFT输出的起始部分来作为CP(Cyclic Prefix:循环前缀),从而生成发送信号以使其成为在接收侧装置中所设定的解调接收窗口的起始部分没有相位旋转的状态。

Description

通信***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在移动终端装置等通信终端装置与基站装置之间进行无线通信的通信***。
背景技术
在移动体通信***的标准化组织即3GPP(3rd Generation PartnershipProject:第三代合作伙伴项目)中,研究了在无线区间方面被称为长期演进(Long TermEvolution:LTE)、在包含核心网络以及无线接入网(以下也统称为网络)的***整体结构方面被称为***架构演进(System Architecture Evolution:SAE)的通信方式(例如,非专利文献1~4)。该通信方式也被称为3.9G(3.9Generation:3.9代)***。
作为LTE的接入方式,下行链路方向使用OFDM(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Multiplexing:正交频分复用),上行链路方向使用SC-FDMA(Single Carrier FrequencyDivision Multiple Access:单载波频分多址)。另外,与W-CDMA(Wideband Code DivisionMultiple Access:宽带码分多址)不同,LTE不包含线路交换,仅为分组通信方式。
使用图1来说明非专利文献1(第5章)所记载的3GPP中的与LTE***的帧结构有关的决定事项。图1是示出LTE方式的通信***中所使用的无线帧的结构的说明图。图1中,一个无线帧(Radio frame)为10ms。无线帧被分割为10个大小相等的子帧(Subframe)。子帧被分割为2个大小相等的时隙(slot)。每个无线帧的第一个子帧和第六个子帧中包含下行链路同步信号(Downlink Synchronization Signal)。同步信号中有第一同步信号(PrimarySynchronization Signal(主同步信号):P-SS)和第二同步信号(SecondarySynchronization Signal(辅同步信号):S-SS)。
非专利文献1(第五章)中记载有3GPP中与LTE***中的信道结构有关的决定事项。假设CSG(Closed Subscriber Group:封闭用户组)小区中也使用与non-CSG小区相同的信道结构。
物理广播信道(Physical Broadcast Channel:PBCH)是从基站装置(以下有时简称为“基站”)到移动终端装置(以下有时简称为“移动终端”)等通信终端装置(以下有时简称为“通信终端”)的下行链路发送用信道。BCH传输块(transport block)被映射到40ms间隔中的四个子帧。不存在40ms定时的清楚的信令。
物理控制格式指示信道(Physical Control Format Indicator Channel:PCFICH)是从基站到通信终端的下行链路发送用信道。PCFICH从基站向通信终端通知用于PDCCHs的OFDM(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码元的数量。PCFICH按每个子帧进行发送。
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道(Physical Downlink Control Channel:PDCCH)是从基站到通信终端的下行链路发送用信道。PDCCH对作为后述的传输信道之一的下行链路共享信道(Downlink Shared Channel:DL-SCH)的资源分配(allocation)信息、作为后述的传输信道之一的寻呼信道(Paging Channel:PCH)的资源分配(allocation)信息、以及与DL-SCH有关的HARQ(Hybrid Automatic Repeat reQuest:混合自动重复请求)信息进行通知。PDCCH传送上行链路调度许可(Uplink Scheduling Grant)。PDCCH传送针对上行链路发送的响应信号即Ack(Acknowledgement:确认)/Nack(Negative Acknowledgement:不予确认)。PDCCH也被称为L1/L2控制信号。
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Physical Downlink Shared Channel:PDSCH)是从基站到通信终端的下行链路发送用信道。PDSCH映射有作为传输信道的下行链路共享信道(DL-SCH)以及作为传输信道的PCH。
物理多播信道(Physical Multicast Channel:PMCH)是从基站到通信终端的下行链路发送用信道。PMCH中映射有作为传输信道的多播信道(Multicast Channel:MCH)。
物理上行链路控制信道(Physical Uplink Control Channel:PUCCH)是从通信终端到基站的上行链路发送用信道。PUCCH传送针对下行链路发送的响应信号(responsesignal)即Ack/Nack。PUCCH传送CQI(Channel Quality Indicator:信道质量指示符)报告。CQI是表示所接收到的数据的质量、或者表示通信线路质量的质量信息。并且PUCCH还传送调度请求(Scheduling Request:SR)。
物理上行链路共享信道(Physical Uplink Shared Channel:PUSCH)是从通信终端到基站的上行链路发送用信道。PUSCH中映射有作为传输信道之一的上行链路共享信道(Uplink Shared Channel:UL-SCH)。
物理HARQ指示符信道(Physical Hybrid ARQ Indicator Channel:PHICH)是从基站到通信终端的下行链路发送用信道。PHICH传送针对上行链路发送的响应信号即Ack/Nack。物理随机接入信道(Physical Random Access Channel:PRACH)是从通信终端到基站的上行链路发送用信道。PRACH传送随机接入前导(random access preamble)。
下行链路参照信号(参考信号(Reference Signal):RS)是作为LTE方式的通信***而已知的码元。定义有以下5种下行链路参照信号。小区固有参照信号(Cell-specificReference Signal:CRS)、MBSFN参照信号(MBSFN reference signal)、移动终端固有参照信号(UE-specific Reference signal)即数据解调用参照信号(Demodulation ReferenceSignal:DM-RS)、定位参照信号(Positioning Reference Signal:PRS)、信道状态信息参照信号(Channel-State Information Reference Signal:CSI-RS)。作为通信终端的物理层的测定,存在参考信号的接收功率(Reference Signal Received Power:RSRP)测定。
对非专利文献1(第5章)所记载的传输信道(Transport channel)进行说明。下行链路传输信道中的广播信道(Broadcast channel:BCH)被广播到其基站(小区)的整个覆盖范围。BCH被映射到物理广播信道(PBCH)。
对下行链路共享信道(Downlink Shared Channel:DL-SCH)应用基于HARQ(HybridARQ:混合ARQ)的重传控制。DL-SCH能够对基站(小区)的整个覆盖范围进行广播。DL-SCH对动态或准静态(Semi-static)的资源分配进行支持。准静态的资源分配也被称为持久调度(Persistent Scheduling)。DL-SCH为了降低通信终端的功耗而对通信终端的非连续接收(Discontinuous reception:DRX)进行支持。DL-SCH被映射到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PDSCH)。
寻呼信道(Paging Channel:PCH)为了能降低通信终端的功耗而对通信终端的DRX进行支持。PCH被要求对基站(小区)的整个覆盖范围进行广播。PCH被映射到能动态地利用于话务(traffic)的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PDSCH)那样的物理资源。
多播信道(Multicast Channel:MCH)用于向基站(小区)的整个覆盖范围进行广播。MCH支持多小区发送中的MBMS(Multimedia Broadcast Multicast Service:多媒体广播多播服务)服务(MTCH和MCCH)的SFN合成。MCH对准静态的资源分配进行支持。MCH被映射到PMCH。
将基于HARQ(Hybrid ARQ)的重传控制应用于上行链路传输信道中的上行链路共享信道(Uplink Shared Channel:UL-SCH)。UL-SCH对动态或准静态(Semi-static)的资源分配进行支持。UL-SCH被映射到物理上行链路共享信道(PUSCH)。
随机接入信道(Random Access Channel:RACH)被限制为控制信息。RACH存在冲突的风险。RACH被映射到物理随机接入信道(PRACH)。
对HARQ进行说明。HARQ是通过组合自动重传请求(Automatic Repeat reQuest:ARQ)和纠错(Forward Error Correction:前向纠错)来提高传输线路的通信质量的技术。HARQ具有如下优点:即使对于通信质量发生变化的传输线路,也能利用重传使纠错有效地发挥作用。特别是在进行重传时,通过将初次发送的接收结果和重传的接收结果进行合成,也能进一步提高质量。
对重传方法的一个示例进行说明。在接收侧不能对接收数据正确地进行解码时,换言之,在发生了CRC(Cyclic Redundancy Check:循环冗余校验)错误时(CRC=NG),从接收侧向发送侧发送“Nack”。接收到“Nack”的发送侧对数据进行重传。在接收侧能够对接收数据正确地进行解码时,换言之,在未产生CRC错误时(CRC=OK),从接收侧向发送侧发送“Ack”。接收到“Ack”的发送侧对下一数据进行发送。
对非专利文献1(第6章)所记载的逻辑信道(Logical channel)进行说明。广播控制信道(Broadcast Control Channel:BCCH)是用于广播***控制信息的下行链路信道。作为逻辑信道的BCCH被映射到作为传输信道的广播信道(BCH)、或者下行链路共享信道(DL-SCH)。
寻呼控制信道(Paging Control Channel:PCCH)是用于发送寻呼信息(PagingInformation)以及***信息(System Information)的变更的下行链路信道。PCCH用于网络不知晓通信终端的小区位置的情况。作为逻辑信道的PCCH被映射到作为传输信道的寻呼信道(PCH)。
共享控制信道(Common Control Channel:CCCH)是用于通信终端与基站之间的发送控制信息的信道。CCCH用于通信终端与网络之间不具有RRC连接(connection)的情况。在下行链路方向,CCCH被映射到作为传输信道的下行链路共享信道(DL-SCH)。在上行链路方向,CCCH被映射到作为传输信道的上行链路共享信道(UL-SCH)。
多播控制信道(Multicast Control Channel:MCCH)是用于单点对多点的发送的下行链路信道。MCCH用于从网络向通信终端发送一个或若干个MTCH用的MBMS控制信息。MCCH仅用于MBMS接收过程中的通信终端。MCCH被映射到作为传输信道的多播信道(MCH)。
专用控制信道(Dedicated Control Channel:DCCH)是用于以点对点方式发送通信终端与网络之间的专用控制信息的信道。DCCH用于通信终端为RRC连接(connection)的情况。DCCH在上行链路中被映射到上行链路共享信道(UL-SCH),在下行链路中被映射到下行链路共享信道(DL-SCH)。
专用话务信道(Dedicated Traffic Channel:DTCH)是用于向专用通信终端发送用户信息的点对点通信的信道。DTCH在上行链路和下行链路中都存在。DTCH在上行链路中被映射到上行链路共享信道(UL-SCH),在下行链路中被映射到下行链路共享信道(DL-SCH)。
多播话务信道(Multicast Traffic channel:MTCH)是用于从网络向通信终端发送话务数据的下行链路信道。MTCH是仅用于MBMS接收过程中的通信终端的信道。MTCH被映射到多播信道(MCH)。
CGI指小区全球标识(Cell Global Identifier)。ECGI指E-UTRAN小区全球标识(E-UTRAN Cell Global Identifier)。在LTE、后述的LTE-A(Long Term EvolutionAdvanced:长期演进)以及UMTS(Universal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 System:通用移动通信***)中,导入了CSG(Closed Subscriber Group:封闭用户组)小区。
CSG(Closed Subscriber Group)小区是由操作人员确定有使用权的加入者的小区(以下有时称为“特定加入者用小区”)。所确定的加入者被许可接入PLMN(Public LandMobile Network:公共陆地移动网络)的一个以上的小区。将允许特定用户访问的一个以上的小区称为“CSG小区(CSGcell(s)”。然而,PLMN存在接入限制。
CSG小区是对固有的CSG标识(CSG identity:CSG ID)进行广播,并利用CSG指示(CSG Indication)对“真”(TRUE)进行广播的PLMN的一部分。预先进行了使用登录并被许可的加入者组的成员利用接入许可信息中的CSG ID来接入CSG小区。
CSG ID由CSG小区或小区来广播。LTE方式的通信***中存在多个CSG ID。并且,为了使与CSG关联的成员的接入较为容易,由移动终端(UE)来使用CSG ID。
通信终端的位置追踪以由一个以上的小区构成的区域为单位来进行。位置追踪是为了即使在待机状态下也能追踪通信终端的位置,从而呼叫通信终端,换言之,是为了能呼叫通信终端而进行的。将用于该通信终端的位置追踪的区域称为追踪区域。
在3GPP中,研究了被称为Home-NodeB(Home-NB;HNB)、Home-eNodeB(Home-eNB;HeNB)的基站。UTRAN中的HNB、以及E-UTRAN中的HeNB例如是面向家庭、法人、商业用的接入服务的基站。非专利文献2中公开了对HeNB以及HNB进行接入的三种不同的模式。具体而言,公开了开放接入模式(Open access mode)、封闭接入模式(Closed access mode)、以及混合接入模式(Hybrid access mode)。
此外,3GPP中,作为版本10,长期演进(Long Term Evolution Advanced:LTE-A)的标准制订正不断推进(参照非专利文献3、非专利文献4)。LTE-A以LTE的无线区间通信方式为基础,通过向其中增加一些新技术来构成。
在LTE-A***中,为了支持高达100MHz的更宽的频带宽度(transmissionbandwidths),研究了对两个以上的分量载波(Component Carrier:CC)进行汇集(也称为“聚合”(aggregation))的载波聚合(Carrier Aggregation:CA)。关于CA,在非专利文献1中有记载。
在构成CA的情况下,移动终端具有与网络(Network:NW)唯一的RRC连接(RRCconnection)。在RRC连接中,一个服务小区提供NAS移动信息和安全性输入。将该小区称为主小区(Primary Cell:PCell)。在下行链路中,与PCell对应的载波是下行链路主分量载波(Downlink Primary Component Carrier:DL PCC)。在上行链路中,与PCell对应的载波是上行链路主分量载波(Uplink Primary Component Carrier:UL PCC)。
根据移动终端的能力(能力(capability)),构成辅服务小区(Secondary Cell:SCell),用以形成Pcell与服务小区的组。在下行链路中,与SCell对应的载波是下行链路辅分量载波(Downlink Secondary Component Carrier:DL SCC)。在上行链路中,与SCell对应的载波是上行链路辅分量载波(Uplink Secondary Component Carrier:ULSCC)。
针对一个UE,构成由一个PCell及一个以上的SCell构成的服务小区的组。
此外,作为LTE-A的新技术,存在支持更宽频带的技术(Wider bandwidthextension:带宽扩展)、以及多地点协调收发(Coordinated Multiple Pointtransmission and reception:CoMP)技术等。关于为了在3GPP中实现LTE-A而研究的CoMP,在非专利文献1中有所记载。
移动网络的话务量有增加的趋势,通信速度也不断向高速化发展。若正式开始运用LTE及LTE-A,则可以预见到通信速度将进一步加快。
此外,3GPP中,为了应对将来庞大的话务量,正在研究使用构成小蜂窝小区的小eNB(以下,有时称为“小规模基站装置”)的情况。例如,正在研究如下技术等,即:通过设置多个小eNB,并构成多个小蜂窝小区来提高频率利用效率,实现通信容量的增大。具体而言,存在由移动终端与两个eNB相连接来进行通信的双连接(Dual Connectivity;简称:DC)等。关于DC,在非专利文献1中有所记载。
有时将进行双连接(DC)的eNB中的一个称为“主eNB”(简称:MeNB),将另一个称为“辅eNB”(简称:SeNB)。
此外,以对更新换代的移动体通信在2020年以后开始服务为目标的第五代(以下有时记为“5G”)无线接入***正在研究中。例如,在欧洲,正由METIS这一组织来总结5G的要求事项(参照非专利文献5)。
在5G无线接入***中,对于LTE***,设***容量为1000倍,数据传输速度为100倍,数据处理延迟为10分之1(1/10),通信终端的同时连接数为100倍,可列举出实现进一步低功耗化及装置的低成本化的情况作为必要条件。
为了满足上述要求,探讨了在宽频带下使用频率来增加数据的传输容量的情况、以及提高频率利用效率来提升数据的传输速度的情况。为了实现这些,探讨了使用可进行空间复用的多元件天线的MIMO(Multiple Input Multiple Output:多输入多输出)及波束形成等技术。
此外,LTE-A中对MIMO的探讨也在继续进行,作为MIMO的扩张,根据版本13探讨了使用二维天线阵列的FD(Full Dimension:全维)-MIMO。关于FD-MIMO,在非专利文献6中有所记载。
5G无线接入***从2020年起开始预定的服务的最初就讨论了与LTE混合配置的情况。考虑构成为通过将LTE基站与5G基站由DC结构连接,将LTE基站设为MeNB,将5G基站设为SeNB,从而由小区范围较大的LTE基站处理控制层面(C-plane)数据,由LTE基站与5G基站进行用户层面(U-plane)处理。
现有技术文献
非专利文献
非专利文献1:3GPP TS36.300 V13.0.0
非专利文献2:3GPP S1-083461
非专利文献3:3GPP TR36.814 V9.0.0
非专利文献4:3GPP TR36.912 V10.0.0
非专利文献5:“Scenarios,requirements and KPIs for 5G mobile and wirelesssystem”、[online]、平成25(2013)年4月30日、ICT-317669-METIS/D1.1、[平成28年1月25日检索]、网络https://www.metis2020.com/documents/deliverables/
非专利文献6:3GPP TS36.897 V13.0.0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研究了5G***的导入,但由于以大容量通信为必要条件,因此研究了以OFDM通信为基础,且至今为止进一步增大频带宽度(CC的尺寸),并增大调制多值数的内容。并且也需要低延迟的通信进而研究了OFDM子载波间隔的扩大(OFDM码元15kHz→60kHz×n、或75kHz×n)。由此,相位误差的要求精度提高。
另一方面,现有的OFDM通信中,公知有如下技术:将IFFT输出的最终部分复制于IFFT之后的OFDM码元的起始部分以作为循环前缀(以下,有时也称为CP)。由此,即使从CP+OFDM码元的某个部分中提取相当1个码元时间的信号,也可进行FFT(Fast FourierTransform:快速傅立叶变换),换言之进行解调。通常在接收机中考虑控制误差而将CP长的正当中附近设定为解调开始定时(换言之,接收窗口起始部分)。
现有技术由上述方式进行是没有问题的,但若相位误差的要求精度变高则会产生如下问题。即,若接收窗口起始部分偏离IFFT后的OFDM码元的起始部分,则产生相位旋转,其相位旋转量依赖于频率。因此,每个频率的相位旋转量的差会使通信质量下降。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即使不设置相位校正等追加功能也能确保通信质量的技术。
解决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
本发明的通信***包含基站装置、与所述基站装置进行无线通信的通行终端装置。作为发送侧装置动作时的所述基站装置及所述通信终端装置通过使IFFT(InverseFast Fourier Transform:快速傅立叶逆变换)输出旋转,并将旋转后的IFFT输出的最终部分作为CP(Cyclic Prefix:循环前缀)复制于所述旋转后的IFFT输出的起始部分,从而生成发送信号从而成为在接收侧装置中所设定的解调接收窗口的起始部分没有相位旋转的状态。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通信***,即使不设置相位校正等追加功能也能确保通信质量。
本发明的目的、特征、局面以及优点通过以下详细的说明和附图将变得更为明了。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LTE方式的通信***所使用的无线帧的结构的说明图。
图2是表示3GPP中所讨论的LTE方式的通信***200的整体结构的框图。
图3是表示本发明所涉及的通信终端即图2所示的移动终端202的结构的框图。
图4是表示本发明所涉及的基站即图2所示的基站203的结构的框图。
图5是表示本发明所涉及的MME的结构的框图。
图6是表示LTE方式的通信***中移动终端(UE)进行的从小区搜索到待机动作为止的概要的流程图。
图7是对于OFDM说明在解调接收窗口的起始部分产生相位旋转的情况的图。
图8是对于实施方式1,说明通过使IFFT输出旋转从而在解调接收窗口的起始部分每个频率的相位一致的情况的图。
图9是对于实施方式1,说明利用RRC信息来控制IFFT输出的旋转量的示例的序列图。
图10是对于实施方式1,说明利用PDCCH等信息所附带的控制信号来控制IFFT输出的旋转量的示例的序列图。
图11是对于实施方式1,说明在多路径的状况下、考虑多路径扩散而控制解调接收窗口的情况的图。
图12是对于实施方式1,说明在多路径的状况下、考虑加权延迟扩散来控制解调接收窗口的情况的图。
图13是对于实施方式1,说明在多路径的状况下、考虑最大路径的延迟时间而控制解调接收窗口的图。
图14是对于实施方式2,说明将最短CP长的1/2附近设定为解调接收窗口的起始部分的情况的图。
图15是对于实施方式2,说明在{最短CP长CPmin}>{对应小区半径}/{电波速度}/2的情况下的解调接收窗口的起始部分的设定的图。
图16是对于实施方式2,说明在{最短CP长Cpmin}<{对应小区半径}/{电波速度}/2的情况下的解调接收窗口的起始部分的设定的图。
图17是对于实施方式2,说明用于设定解调接收窗口的起始部分的步骤的序列图。
图18是对于实施方式2,说明所有的移动终端的解调接收窗口的起始部分位置一致的情况的图。
图19是对于实施方式2,说明用于DMRS等参照信号、PUCCH等控制信息而使解调接收窗口的起始部分位置一致的情况的图。
图20是对于实施方式2,说明在SR/无SG下移动终端进行通信的示例的序列图。
图21是对于实施方式3,说明考虑配置于CC的中心的信道来设定停止下行链路发送的位置的情况的图。
图22是对于实施方式3,说明在图21中的无发送期间发送SRS的示例的图。
图23是对于实施方式3,说明将SRS设定为配置于CC的中心频率的OFDM码元长的1/2的示例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方式1.
图2是表示3GPP中所探讨的LTE方式的通信***200的整体结构的框图。对图2进行说明。将无线接入网称为E-UTRAN(Evolved Universal Terrestrial Radio AccessNetwork:演进通用陆地无线接入网)201。通信终端装置即移动终端装置(以下称为“移动终端(User Equipment:UE)”)202能与基站装置(以下称为“基站(E-UTRAN NodeB:eNB)”)203进行无线通信,利用无线通信进行信号的收发。
此处,“通信终端装置”不仅指可移动的移动电话终端装置等移动终端装置,还包含传感器等不移动的设备。以下的说明中,有时将“通信终端装置”简称为“通信终端”。
若针对移动终端202的控制协议例如RRC(Radio Resource Management:无线资源管理)、以及用户层面例如PDCP(Packet Data Convergence Protocol:分组数据分集协议)、RLC(Radio Link Control:无线链路控制)、MAC(Medium Access Control:介质接入控制)、PHY(Physical layer:物理层)在基站203终止,则E-UTRAN由一个或多个基站203构成。
移动终端202与基站203之间的控制协议RRC(Radio Resource Control)进行广播(Broadcast)、寻呼(paging)、RRC连接管理(RRC connection management)等。RRC中的基站203与移动终端202的状态有RRC_IDLE和RRC_CONNECTED。
在RRC_IDLE时进行PLMN(Public Land Mobile Network:公共陆地移动网络)选择、***信息(System Information:SI)的广播、寻呼(paging)、小区重选(cell re-selection)、移动性等。在RRC_CONNECTED时,移动终端具有RRC连接(connection),能与网络进行数据的收发。此外,在RRC_CONNECTED时,还进行切换(Handover:HO)、相邻小区(Neighbour cell)的测定(测量(measurement))等。
基站203被分类成eNB207和Home-eNB206。通信***200具备包含有多个eNB207的eNB组203-1、以及包含有多个Home-eNB206的Home-eNB组203-2。并且,将由作为核心网络的EPC(Evolved Packet Core:演进分组核心)和作为无线接入网的E-UTRAN201构成的***称为EPS(Evolved Packet System:演进分组***)。有时将作为核心网络的EPC和作为无线接入网的E-UTRAN201统称为“网络”。
eNB207通过S1接口与移动管理实体(Mobility Management Entity:MME)、或S-GW(Serving Gateway:服务网关)、或包含MME和S-GW在内的MME/S-GW部(以下有时称为“MME部”)204相连接,并在eNB207与MME部204之间进行控制信息的通信。对于一个eNB207,可以连接有多个MME部204。eNB207之间通过X2接口相连接,在eNB207之间进行控制信息的通信。
Home-eNB206通过S1接口与MME部204相连接,并在Home-eNB206和MME部204之间进行控制信息的通信。一个MME部204与多个Home-eNB206相连接。或者,Home-eNB206经由HeNBGW(Home-eNB GateWay:Home-eNB网关)205与MME部204相连接。Home-eNB206和HeNBGW205通过S1接口相连接,HeNBGW205和MME部204经由S1接口相连接。
一个或多个Home-eNB206与一个HeNBGW205相连接,通过S1接口进行信息的通信。HeNBGW205与一个或多个MME部204相连接,通过S1接口进行信息的通信。
MME部204及HeNBGW205为上位装置,具体而言是上位节点,控制作为基站的eNB207及Home-eNB206与移动终端(UE)202之间的连接。MME部204构成作为核心网络的EPC。基站203和HeNBGW205构成E-UTRAN201。
并且,在3GPP中对以下所示的结构进行了研究。支持Home-eNB206之间的X2接口。即,Home-eNB206之间通过X2接口相连接,在Home-eNB206之间进行控制信息的通信。从MME部204来看,HeNBGW205可视为Home-eNB206。从Home-eNB206来看,HeNBGW205可视为MME部204。
无论是Home-eNB206经由HeNBGW205与MME部204相连接的情况,还是直接与MME部204相连接的情况,Home-eNB206与MME部204之间的接口均同样为S1接口。
基站203可以构成一个小区,也可以构成多个小区。各小区具有预定的范围来作为能与移动终端202进行通信的范围即覆盖范围,并在覆盖范围内与移动终端202进行无线通信。在一个基站203构成多个小区的情况下,各个小区构成为能与移动终端202进行通信。
图3是表示本发明所涉及的通信终端即图2所示的移动终端202的结构的框图。对图3所示的移动终端202的发送处理进行说明。首先,来自协议处理部301的控制数据、以及来自应用部302的用户数据被保存到发送数据缓冲部303。发送数据缓冲部303中所保存的数据被传送给编码器部304,来实施纠错等编码处理。也可以不实施编码处理而存在直接从发送数据缓冲部303输出至调制部305的数据。由编码部304实施编码处理后的数据在调制部305中进行调制处理。调制后的数据被转换为基带信号,然后输出至频率转换部306,被转换为无线发送频率。之后,发送信号从天线307被发送至基站203。
此外,如下所示那样执行移动终端202的接收处理。由天线307接收来自基站203的无线信号。接收信号通过频率转换部306从无线接收频率转换为基带信号,并在解调部308中进行解调处理。解调后的数据被传送至解码部309,来进行纠错等解码处理。解码后的数据中,控制数据被传送到协议处理部301,用户数据被传送到应用部302。
移动终端202的一系列处理由控制部310来控制。由此,虽然在图3中进行了省略,但控制部310与各部301~309相连接。
图4是示出本发明所涉及的基站即图2所示的基站203的结构的框图。对图4所示的基站203的发送处理进行说明。EPC通信部401进行基站203与EPC(MME部204等)、HeNBGW205等之间的数据收发。其它基站通信部402进行与其它基站之间的数据收发。EPC通信部401及其它基站通信部402分别与协议处理部403进行信息的交换。来自协议处理部403的控制数据、以及来自EPC通信部401和其它基站通信部402的用户数据和控制数据被保存到发送数据缓冲部404。
发送数据缓冲部404中所保存的数据被传送给编码器部405,来实施纠错等编码处理。也可以不实施编码处理而存在直接从发送数据缓冲部404输出至调制部406的数据。编码后的数据在调制部406中进行调制处理。调制后的数据被转换为基带信号,然后输出至频率转换部407,被转换为无线发送频率。之后,利用天线408,将发送信号发送至一个或者多个移动终端202。
此外,如下所示那样执行基站203的接收处理。由天线408接收来自一个或多个移动终端202的无线信号。接收信号通过频率转换部407从无线接收频率转换为基带信号,并在解调部409中进行解调处理。解调后的数据被传送至解码部410,来进行纠错等解码处理。解码后的数据中,控制数据被传送到协议处理部403、或者EPC通信部401、其它基站通信部402,用户数据被传送到EPC通信部401和其它基站通信部402。
基站203的一系列处理由控制部411来控制。由此,虽然在图4中进行了省略,但控制部411与各部401~410相连接。
图5是示出本发明所涉及的MME的结构的框图。图5中,示出上述图2所示的MME部204中所包含的MME204a的结构。PDN GW通信部501进行MME204a和PDN GW之间的数据收发。基站通信部502在MME204a与基站203之间经由S1接口进行数据收发。在从PDN GW接收到的数据是用户数据的情况下,用户数据从PDN GW通信部501经由用户层面通信部503被传送到基站通信部502,并被发送至一个或者多个基站203。在从基站203接收到的数据是用户数据的情况下,用户数据从基站通信部502经由用户层面通信部503被传送到PDN GW通信部501,并被发送至PDN GW。
在从PDN GW接收到的数据是控制数据的情况下,控制数据从PDN GW通信部501被传送到控制层面控制部505。在从基站203接收到的数据是控制数据的情况下,控制数据从基站通信部502被传送到控制层面控制部505。
在存在HeNBGW205的情况下设置HeNBGW通信部504,根据信息种类在MME204a与HeNBGW205之间经由接口(IF)进行数据收发。从HeNBGW通信部504接收到的控制数据从HeNBGW通信部504被传送到控制层面控制部505。控制层面控制部505的处理结果经由PDNGW通信部501被发送到PDN GW。此外,经控制层面控制部505处理后的结果经由基站通信部502并通过S1接口被发送到一个或多个基站203,或经由HeNBGW通信部504被发送到一个或多个HeNBGW205。
控制层面控制部505中包含有NAS***505-1、SAE承载控制部505-2、空闲状态(Idle State)移动管理部505-3等,并进行针对控制层面的所有处理。NAS***505-1进行NAS(Non-Access Stratum:非接入阶层)消息的安全性等。SAE承载控制部505-2进行SAE(System Architecture Evolution:***架构演进)的承载的管理等。空闲状态移动管理部505-3进行待机状态(空闲状态(Idle State);LTE-IDLE状态、或仅称为空闲)的移动管理、待机状态时的寻呼信号的生成及控制、覆盖范围下的一个或者多个移动终端202的跟踪区域的追加、删除、更新、检索、跟踪区域列表管理等。
MME204a对一个或多个基站203进行寻呼信号的分配。此外,MME204a进行待机状态(Idle State)的移动控制(Mobility control)。MME204a在移动终端处于待机状态时及处于活动状态(Active State)时进行跟踪区域(Tracking Area)列表的管理。MME204a通过向属于UE所登记(registered:注册)的跟踪区域(Tracking Area)的小区发送寻呼消息,从而开始进行寻呼协议。与MME204a相连的Home-eNB206的CSG的管理、CSG-ID的管理、以及白名单管理可以由空闲状态移动管理部505-3来进行。
接着,示出通信***中的小区搜索方法的一个示例。图6是示出LTE方式的通信***中通信终端(UE)进行的从小区搜索到待机动作为止的概要的流程图。若通信终端开始小区搜索,则在步骤ST601中,利用从周边的基站发送的第一同步信号(P-SS)和第二同步信号(S-SS),来取得时隙定时、帧定时的同步。
将P-SS和S-SS统称为同步信号(Synchronization Signal:SS)。同步信号(SS)中分配有与分配给每个小区的PCI一一对应的同步码。探讨了将PCI的数量设为504个。利用该504个PCI来取得同步,并对取得了同步的小区的PCI进行检测(确定)。
接着在步骤ST602中,对取得了同步的小区检测从基站发送给每个小区的参照信号(参考信号:RS)即小区固有参照信号(Cell-specific Reference Signal:CRS),并对RS的接收功率(Reference Signal Received Power:RSRP)进行测定。参照信号(RS)使用与PCI一一对应的编码。能利用该编码取得相关性从而与其它小区分离。通过根据步骤ST601中确定出的PCI导出该小区的RS用编码,从而能检测RS,并测定RS的接收功率。
接着在步骤ST603中,从直到步骤ST602为止检测出的一个以上的小区中选择RS的接收质量最好的小区,例如选择RS的接收功率最高的小区、即最佳小区。
接着在步骤ST604中,接收最佳小区的PBCH,获得广播信息即BCCH。PBCH上的BCCH中映射有包含小区结构信息的MIB(Master Information Block:主信息块)。因此,通过接收PBCH并获得BCCH,从而能获得MIB。作为MIB的信息,例如有DL(下行链路)***带宽(也称为发送带宽设定(transmission bandwidth configuration:dl-bandwidth))、发送天线数、SFN(System Frame Number:***帧号)等。
接着在步骤ST605中,基于MIB的小区结构信息接收该小区的DL-SCH,并获取广播信息BCCH中的SIB(System Information Block:***信息块)1。SIB1中包含与接入该小区有关的信息、与小区选择有关的信息、其它SIB(SIBk;k≥2的整数)的调度信息。此外,SIB1中还包含跟踪区域码(Tracking Area Code:TAC)。
接着在步骤ST606中,通信终端将步骤ST605中接收到的SIB1的TAC与通信终端已保有的跟踪区域列表内的跟踪区域标识(Tracking Area Identity:TAI)的TAC部分进行比较。跟踪区域列表也被称为TAI列表(TAI list)。TAI是用于识别跟踪区域的识别信息,由MCC(Mobile Country Code:移动国家码)、MNC(Mobile Network Code:移动网络码)、以及TAC(Tracking Area Code:跟踪区域码)构成。MCC是国家码。MNC是网络码。TAC是跟踪区域的码编号。
若步骤S606中比较得到的结果是步骤ST605中接收到的TAC与跟踪区域列表内所包含的TAC相同,则通信终端在该小区进入待机动作。进行比较,若步骤ST605中接收到的TAC未包含在跟踪区域列表内,则通信终端通过该小区,并向包含有MME等的核心网络(CoreNetwork,EPC)请求变更跟踪区域,以进行TAU(Tracking Area Update:跟踪区域更新)。
构成核心网络的装置(以下有时称为“核心网络侧装置”)基于TAU请求信号和从通信终端发送来的该通信终端的识别编号(UE-ID等),进行跟踪区域列表的更新。核心网络侧装置将更新后的跟踪区域列表发送给通信终端。通信终端基于接收到的跟踪区域列表来重写(更新)通信终端所保有的TAC列表。此后,通信终端在该小区进入待机动作。
以下,对与通信状况相对应的OFDM传输方式、例如接收窗口的起始位置的控制进行说明。
在编码器部304中进行了纠错处理、与用于对无线帧进行数据数匹配的速率匹配处理的信号,通过在解调部中进行64QAM、256QAM等解调处理、与IFFT(Inverse FastFourier Transform:快速傅立叶逆变换),从而成为OFDM(Orthogonal FrequencyDivision Multiplexing:正交频分复用)码元。如图7所示,公知有如下技术:将IFFT输出的最终部分作为循环前缀(以下,有时也称为CP)复制于IFFT之后的OFDM码元的起始部分。由此,即使从CP+OFDM码元的某个部分中提取相当1个码元时间的信号,也可进行FFT(FastFourier Transform:快速傅立叶变换),换言之进行解调。由此,使接收侧的调制器的定时控制的误差、因移动终端和基站之间的距离而产生的接收到达时间的误差、及产生多路径时由多路径的延迟扩散而产生的码元间干扰不产生,就能够进行通信。通常在接收机中,为了避免上述的定时误差及码元间干扰,将CP长的正当中附近设定为解调开始定时(换言之,接收窗口起始部分),从而进行TA(Timing advance:定时提前)控制。
此处,从相同的IFFT功能部所输出的IFFT之后的信号在数据的起始部分每个频率的相位相一致,但若接收窗口起始部分偏离数据的起始部分则会产生相位旋转。尤其是,频率越高,则在相同时间的相位旋转量变得越大。鉴于这一点,在5G中研究了为实现低延迟通信(数据处理延迟1/10以下)而增大OFDM码元速率的情况。
然而,将由频率及时间所规定的块(LTE/LTE-A中的资源块(RB))的数据尺寸设为相同的情况下,资源块的频率带宽变大,导致在资源块内的频率偏差也变大。例如,若OFDM码元速率为15kHz至240kHz,则产生240/15=16倍的相位差。并且,用于大容量通信而公知有如下技术:在使用调制度比QPSK高的64QAM及256QAM的情况下可允许的相位误差变小。
如上所述,接受侧中,若不设置用于高精度地校正频率偏差的追加功能,则将产生通信质量下降的问题。
并且,若为了实现低延迟通信(数据处理延迟1/10以下)而增大OFDM码元速率,则将产生CP的开销对吞吐量造成相对大的影响的问题。
<1-1>
而且,实施方式1中提供用于解决上述问题的技术。具体而言,提供下述技术:预先使OFDM码元(换言之,IFFT输出)旋转,并设为在接收机侧的接收窗口起始部分没有相位旋转的状态,由此即使不设置相位校正等追加功能也能确保通信质量。
参照图8进行说明。解调部对在编码器部进行了纠错处理、及用于使数据数与无线帧匹配的速率匹配处理的信号,进行64QAM、256QAM等解调处理与IFFT。
而且,调制部通过下述的第一或第二方法来使IFFT输出旋转。在第一方法中,使在某一时间发送的IFFT输出中起始部分侧的确定量旋转至末尾侧。更具体而言,在某一时间发送的IFFT输出为IFFT(0)~IFFT(2047)的2048点的情况下,重复进行所需次数的IFFT(0)→IFFT(2047)→IFFT(2046)→…→IFFT(1)→IFFT(0)这样的旋转。第二方法中,将exp(2πt/2048)与IFFT的输入信号相乘。此处,t与第一方法中的上述的重复次数相同。换言之,使在接收侧从接收窗口起始部分开始进行FFT时的频率分量的相位旋转。
通过第一或第二方法来进行旋转之后,与现有技术同样地复制OFDM码元的最终部分来设置CP。根据上述的旋转,当在接收侧进行了FFT解调时,解调接收窗口的起始部分中的每个频率的相位相一致。
下面,对IFFT输出的旋转进行更具体的示例的说明。
(1)旋转IFFT输出的量(换言之,重复次数)决定为如下。
(1a)预先将IFFT输出的旋转量作为***参数存储于基站的非易失性存储器,***启动时从该非易失性存储器中读取旋转量,并基于读取出的旋转量使IFFT输出旋转。
该情况下,若基站根据广播信息将IFFT输出的旋转量作为***参数通知给移动终端,则能够在需要更有效地变更基站的对应小区半径等时变更参数。移动终端调整从基站得到的旋转量的部分及接收窗口的位置来进行解调。
并且,在移动终端面向基站进行发送的情况下,移动终端以从基站得到的上述旋转量来使IFFT输出旋转从而进行发送。另外,来自基站的发送时的旋转量与来自移动终端的发送时的旋转量可以相同。
(1b)在上述(1a)中表示了将IFFT输出的旋转量作为***参数存储于基站的非易失性存储器的示例,但还可以根据来自维护管理(OAM)服务器等基站的上位装置的消息来指定旋转量。由此,在变更参数的情况下,变更在维护管理服务器中进行集中管理的参数即可。即,对于所有的基站无需单独进行参数变更即可。
(1c)在上述(1b)中表示了由维护管理服务器设定IFFT输出的旋转量的示例,但也可有效利用RRC(Radio Resource Control)消息来设定IFFT输出的旋转量。此处,RRC消息例如相当于与来自MME的承载设置请求(Bearer Setup request)相对应地从基站向移动终端发送的RRC连接再设定(RRC Connection Reconfig),或相当于在切换时发送切换命令的RRC连接再设定。通过利用RRC消息,从而能够针对每个移动终端细致地设定IFFT输出的旋转量。
参照图9进行更详细地说明。在步骤ST901中若移动终端进行随机接入,则接收到该随机接入的基站在步骤ST902中针对每个移动终端决定IFFT输出的旋转量。具体而言,在TA控制中将解调接收起始部分设定在与基准定时偏离A[ns]的位置的情况下,将旋转量决定为相当于{应用IFFT输出旋转量的无线格式的CP长}-{A[ns]}的量。
基站在步骤ST903中将旋转量的决定结果通知给移动终端。接收到该结果通知的移动终端在步骤ST904中将相当于RRC连接再设定完成(RRC Connection ReconfigComplete)的信号发送给基站。基站若确认从移动终端接收到相当于RRC连接再设定完成的信号的情况,则通过那之后的通信将IFFT输出的旋转量通知给移动终端。
此处,若移动终端和基站对于IFFT输出的旋转量的识别产生偏差,则通信质量将降低。然而,在即使是上述那种降低了的通信质量也能够确保通信的情况下,可以从步骤ST903起利用IFFT输出的旋转量。
由上述可知,可以指定“TA控制中的解调接收起始部分和基准定时的差”以代替指定“IFFT输出的旋转量”,从而能够得到相同的效果。因此,若将“IFFT输出的旋转量”或“TA控制中的解调接收起始部分和基准定时的差的目标量”附带地通知给TA控制,则能够同时处理TA控制和旋转IFFT输出的控制,当变更各自的控制量时使处理变得容易。
(1d)在上述(1c)中表示了根据RRC消息来设定IFFT输出的旋转量的示例,但也可有效利用如PDCCH(Physical Downlink Control Channel: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道)及PUCCH(Physical Uplink Control Channel:物理上行链路控制信道)那样的消息所附带的L1的控制信号来设定。由此,能够针对子帧及时隙这样的每组、换言之能够针对发送PDCCH及PUCCH的数据的每组来变更IFFT输出的旋转量,因此可以进行更细致的控制。
图10中表示以低速进行TA控制、并将由TA控制而设定的解调接收窗口实际上从移动终端发送的示例。在解调接收窗口偏离发送数据的CP的起始部分的情况下,若在步骤ST911中移动终端发送已知序列、例如与PUSCH一起发送的DMRS(Demodulation ReferenceSignal:解调用参考信号),则基站在步骤ST912中检测从该已知序列至到达时间的偏差。而且,基站在步骤ST913中通过PDCCH将IFFT输出的旋转量的校正信息通知给移动终端。在步骤ST913中,可以将针对每次的IFFT输出的旋转量通知给移动终端。或者,可以通知与在TA控制时设定了的旋转量(即{应用IFFT输出旋转量的无线格式的CP长}-{A[ns]})的偏差量(旋转量+△、或-△)。由此能够降低信息位(bit)。移动终端根据步骤ST913的PDCCH来进行PDSCH的解调。
<1-2>
以下,提供用于解决上述问题的其它技术。具体而言,提供下述技术:预先使OFDM码元(换言之,IFFT输出)旋转,并设成在接收机侧的接收窗口起始部分没有相位旋转的状态,由此即使不设置相位校正等追加功能也能确保通信质量。并且,根据基站和移动终端之间的无线传输线路的状态,或根据基站即时处理的移动终端的组合,来使CP长动态地变化,由此,提供一种不仅在接收窗口起始部分没有相位旋转,还能降低开销来使吞吐量提高的技术。
(2)对不是管理及控制IFFT输出的旋转量而管理及控制CP长的方式进行说明。若将IFFT输出的旋转量设为CP长的1/2,则移动终端与基站不管接近还是远离均能够确保接收窗口的冗余相同。因此,表示以基准定时和解调接收窗口之差是CP长的1/2为前提的管理及控制的示例。在如下行链路信号那样不进行TA的情况下尤其有效。
(2a)CP长使用存储于基站的非易失性存储器的值来作为***参数。其中,CP长可以由维护管理服务器进行指示,或通过RRC消息(例如,相当于RRC连接再设定的信号)进行指示。基站在发送处理时以相当CP长的1/2的时间旋转IFFT输出。
该情况下,基站可更有效地根据广播信息将CP长作为***参数通知给移动终端。移动终端以从基站得到的相当于CP长的1/2的时间调整接收窗口的位置,从而进行解调。
并且,在移动终端向基站进行发送的情况下,移动终端以从基站得到的上述CP长的1/2的时间使IFFT输出旋转来进行发送。另外,来自基站的发送时的旋转量与来自移动终端的发信时的旋转量可以为相同。
(2b)上述(2a)中表示了直接指示CP长的示例,但可以通过能与因OFDM码元速率等不同而导致的各种无线格式相对应关联的指标值(指示器)来指示CP长。由于在各种无线格式中CP长被单独规定,因此无论基站还是移动终端中均设定上述指标值以能导出相同的CP长。以根据指标值而得到的CP长的1/2的时间使IFFT输出旋转。
上述中将IFFT输出的旋转量设定为CP长的1/2,但该设定主要是鉴于如下情况而完成的:即,因移动终端是向接近的方向还是远离的方向移动不明确而导致的数据发送定时的变化冗余的情况。由此,IFFT输出的旋转量无需正好是CP长的1/2,即使由正好是CP长的1/2的前后值也能得到相同的效果。即,IFFT输出的旋转量可以是包含了正好是CP长的1/2的容许范围内的值、换言之与CP长的1/2实质相同的值。
(2c)上述(2a)中表示了利用RRC消息来设定CP长的示例,但也可有效地利用如PDCCH及PUCCH那样的消息所附带的L1的控制信号来设定。由此,能针对发送的数据的每组来变更CP长,因此可以进行更细致的控制。
例如,若当向同一移动终端连续发送时缩短CP长本身,当不连续发送时延长CP长本身,则能够降低开销。即使是该示例也可以使IFFT输出根据CP长的变化来旋转。
(3)上述(2)中表示了将IFFT输出的旋转量设为CP长的1/2的示例,但若考虑移动终端和基站的距离来调整CP长并将IFFT输出的旋转量设定成调整后的CP长的1/2,则更为有效。该情况下的序列与已说明的图9及图10基本上相同,因此参照图9及图10进行说明。
基站若从移动终端接收信号,则利用该接收信号中的已知序列来对接收信号的延迟时间进行计算,并根据所得到的延迟时间来对移动终端和基站的距离进行计算(步骤ST902、ST912)。此处已知序列例如是在步骤ST901中从移动终端所发送的随机接入的前导码、或在步骤ST911中与PUSCH一起从移动终端所发送的DMRS。那之后,基站若在步骤ST904、ST914中确认来自移动终端的响应,则应用IFFT输出的旋转量。另外,在后述的(4)~(6)中也应用相同的序列。
(3a)移动终端与基站的距离例如以下述事项为参照来考虑。即,
{静止时接收窗口起始部分}+{移动终端和基站的距离}/{电波速度}={设定CP长}。
此处,静止时接收窗口起始部分与上述(2)相同,例如是CP长的1/2左右。若移动终端离开基站则移动终端和基站的距离变长,因此接收窗口起始部分大于CP长的1/2。由此,即使来自移动终端的到达信号延迟,在解调接收窗口的起始部分中的每个频率的相位也一致。
(3b)移动终端与基站的距离可以利用GPS(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全球定位***)来测定。该情况下,IFFT输出的旋转量也可设定为与上述(3a)相同。
(4)上述(2)中表示了将IFFT输出的旋转量设为CP长的1/2的示例,但若考虑移动终端的移动速度及移动方向来调整CP长并将IFFT输出的旋转量设定成调整后的CP长的1/2,则更为有效。
(4a)与移动终端的移动速度及移动方向例如以下述事项为参照来考虑。即,
{静止时接收窗口起始部分}+{RRC/L1等可控制周期}×{移动终端离开基站的速度}/{电波速度}={设定CP长}。
此处,静止时接收窗口起始部分与上述(2)相同,例如是CP长的1/2左右。并且,可控制周期是在由RRC来控制IFFT输出的旋转量的情况下RRC消息传输所需要的平均时间左右,大致是100ms左右的命令。通过L1控制来对IFFT输出的旋转量进行控制的情况下依赖于无线格式,但可控制周期是对L1进行最快控制的HARQ的重传所需要的平均时间,大概是1~10ms左右的命令。
移动终端离开基站的速度公知有例如根据接收载波的频率、及已知的信号的相位旋转速度来计算(多普勒频率)的情况。具体而言,根据下式能计算移动终端离开基站的速度。
2π×{单位时间的相位旋转量}×{电波速度}/{接收载波的频率}。
根据该(4a),接收窗口起始部分大于CP长的1/2。因此,即使移动终端离开基站且来自移动终端的到达信号延迟,在解调接收窗口的前端中的每个频率的相位也一致。
若该(4a)与上述(3)一起应用,则更为有效。
(4b)可以利用GPS来测定移动终端的移动速度及移动方向。该情况下,IFFT输出的旋转量也可设定为与上述(4a)相同。
(5)上述(2)~(4)中表示了将解调接收窗口的起始部分位置设为CP长的1/2左右的示例,但还可以考虑因多路径而导致的延迟分散来决定解调接收窗口。此处,对在移动终端的接收进行说明。
(5a)基站与移动终端之间存在障碍物或反射体的情况与在自由空间中仅有1个路径的通信不同,基站和移动终端的通信为由多个路径(即多路径)来进行的通信。图11中表示多路径的状况。
由于多路径是有效的信号,因此早到达的信号到晚到达的信号的所有信号的到达时刻收敛在CP长的范围内,则SN比(Signal-to-Noise-Ratio:信噪比)将得到改善。因此,若在正方向从CP长的1/2以相当多路径扩散的1/2的量偏离解调接收窗口的起始部分,则是有效的。该情况下,IFFT输出的旋转量增多相当于多路径扩散的1/2。由此,在解调接收窗口的起始部分中的每个频率的相位相一致。
(5b)在上述中表示了将解调接收窗口在正方向控制相当于多路径扩散的1/2的量的示例。对此,在正方向从CP长的1/2以由延迟分散或接收等级而加权得到的延迟扩散的量偏离调制接收窗口的起始部分,并根据该偏离量而较多地使IFFT输出旋转的方法也是有效的(参照图12)。根据该方法,在路径扩散较大的环境中,在解调接收窗口的起始部分中的每个频率的相位平均地一致。表1中表示用于说明加权而得到的延迟扩散的示例。
[表1]
根据表1的示例,加权延迟扩散计算如下。
0×0+200×0.813+800×0.324+1200×0.158+2300×0.166+3700×0.004
=409ns
(5c)在上述中表示了在正方向对解调接收窗口控制相当于多路径扩散的1/2的量的示例。对此,在以可见环境为主的区域进行通信且在最大路径的功率比其它路径的功率大的情况下,控制解调接收窗口以使得最大路径的延迟时间变成CP长的1/2的位置的方法也是有效的(参照图13)。换言之,在正方向从CP长的1/2以最大路径的延迟时间的量偏移解调接收窗口的起始部分。该情况下,也可根据解调接收窗口的起始部分和CP长的1/2的位置的差分,来较多地使IFFT输出旋转。此处,上述的可见环境是指基站和移动终端之间没有障碍物而直接可见的环境,通常称为LOS(Line of sight:视距)。并且,作为以可见环境为主的区域,例如列举了如乡下那种大楼较少的环境。
(6)以下中,对考虑在相对装置(即接收侧装置)中的接收窗口起始部分位置的可变宽度来决定IFFT输出的旋转量的技术进行说明。该情况下,可以考虑相对装置可对应的接收窗口起始部分位置的可变宽度来决定IFFT输出的旋转量。
具体而言,在{由上述(2a)至(2c)的方法所能导出的CP长}<{相对装置的接收窗口起始部分位置的可变宽度}的情况下,使相当于CP长的1/2的量的IFFT输出旋转。对此,在{由上述(2a)至(2c)的方法所能导出的CP长}>{相对装置的接收窗口起始部分位置的可变宽度}的情况下,使相当于{相对装置的接收窗口起始部分位置的可变宽度}/2的量的IFFT输出旋转。
作为接收窗口起始部分位置的可变宽度的值,可以利用作为移动终端能力(capability)或基站能力而由RRC消息进行通知的信息。此处,RRC消息例如相当于与来自MME的承载设置请求相对应地从基站向移动终端发送的RRC连接再设定,或相当于在切换时发送切换命令的RRC连接再设定。
<1-3>
如上所述,根据实施方式1提供一种通信***,该通信***例如包含基站装置、与基站装置进行无线通信的通信终端装置,作为发送侧装置动作时的基站装置及通信终端装置通过使IFFT(Inverse Fast Fourier Transform:快速傅立叶逆变换)输出旋转,并将旋转后的IFFT输出的最终部分作为CP(Cyclic Prefix:循环前缀)复制于所述旋转后的IFFT输出的起始部分,由此生成发送信号从而成为在接收侧装置中所设定的解调接收窗口的起始部分没有相位旋转的状态。
并且,例如提供有IFFT输出的旋转量可以与作为CP的长度的CP长、针对CP的解调接收窗口的起始位置、解调接收窗口的起始位置的可变宽度中的至少一个进行联动。
实施方式2.
实施方式2中对多个移动终端的OFDM传输方式、例如接收窗口的起始部分位置的控制进行说明。
基站与多个移动终端同时进行通信,因此若能整合功能部则能降低装置规模。例如,若能针对所有的移动终端将进行OFDM解调(换言之FFT)的功能部共用化,则能实现低成本的结构。
然而,在针对每个移动终端进行FFT的起始部分为分散的情况下,需要单独的定时控制,装置结构变为复杂。尤其是在OFDM解调部设置于与进行信道编码/解码的功能部不同的基板的情况下,需要进行跨越多个基板的控制,控制变为复杂。例如,需要进行将经由的IC(Integrated Circuit:集成电路)、因布线变长而产生的控制延迟、基于基板插拔的上升步骤及例外处置、多基板的同步处理等考虑在内的控制。
<2-1>
而且,实施方式2中提供用于解决上述问题的技术。具体而言,在针对每个移动终端用不同的CP长分割OFDM子载波来使用的结构中,所有的OFDM码元中也使解调接收窗口不一致的情况下,对IFFT输出的旋转量与CP长中的至少一方进行控制,由此以子帧或时隙这种数据为组单位来使在解调接收窗口的起始部分中的每个频率的相位一致。以下示出控制例。
基站根据(a)对应的无线格式的组、或(b)对应小区半径、或(c)基站本身所对应的最大通信功率,针对每个CC(Component Carrier:分量载波)来决定将哪个定时设为解调接收窗口的起始部分。上述(a)~(c)的***参数存储于基站的非易失性存储器,但也可以根据维护管理服务器来进行指示。或者,可以根据***参数直接对(d)解调接收窗口的起始部分值本身进行指示。
接着,对起始部分位置的决定方法进行说明。在所对应的无线格式包含了各种各样的CP长的情况下,可以将最短的CP长的1/2附近设定为解调接收窗口的起始部分(参照图14)。与实施方式1同样,可以考虑基站和移动终端的距离、移动终端的移动速度及移动方向、延迟分散等传输路线状况、装置能力等来控制解调接收窗口的起始部分。
当进一步考虑对应小区半径时,若决定如下述那样则是有效的(参照图15及图16)。根据由{对应小区半径}/{电波速度}/2而得到的计算值,求出传输电波为小区半径的两倍的距离则将产生多少延迟。换言之,基站发送信号、移动终端响应基站的该发送信号并发送响应信号、移动终端的该响应信号到达基站所需要的延迟由上式来求出。
若将最短的CP长设为CPmin,则在
CPmin>{对应小区半径}/{电波速度}/2
的情况下,可以将解调接收窗口设定为{对应小区半径}/{电波速度}/2的量的1/2附近(参照图15)。对此,在
CPmin<{对应小区半径}/{电波速度}/2
的情况下,可以将解调接收窗口设定为CPmin的1/2附近(参照图16)。
移动终端根据接下来的PUSCH使IFFT输出旋转,从而以在接收窗口所指示的起始部分位置每个频率的相位相一致。参照图17对用于设定上述的起始部分位置的步骤进行说明。
如图17所示,在利用L1的控制信号即PUCCH(或者PUSCH)来设定接收窗口的起始部分位置的情况下,通过将测定多路径的传播环境的变化的功能、测定移动终端与基站的距离的变化的功能等设置于基站,从而可针对这些变化作出迅速应对。
若产生发送给基站的数据,则移动终端在步骤ST921中发送包含SR(SchedulingRequset:调度请求)在内的PUCCH。在步骤ST922中,基站考虑使本次PUSCH发送的所有的移动终端的无线格式等,生成指定接收窗口的起始部分位置的信息(以下,也有时称为起始部分位置指定信息),从而使本次的PUSCH的接收窗口的起始部分位置相一致。此处,可以考虑基站和各移动终端之间的距离、基站和各移动终端之间的传输路线状况、各移动终端的移动速度及移动方向、或各移动终端的能力来代替上述所有的移动终端的无线格式,从而生成起始部分位置指定信息。
另外,可以针对发送的移动终端的每个组,使接收窗口的起始部分位置不同。并且,在仅与离基站较近的移动终端进行通信的情况下,缩短CP长即可。
接着,在步骤ST923中,基站将通知数据发送许可的SG(Scheduling Grant:调度许可)信号发送给移动终端。此时,SG信号中可以附加接收窗口的起始部分位置指定信息。
由此,所有的移动终端的接收窗口的起始部分位置相一致。尤其是以子帧或时隙这种数据为组单位使所有的移动终端的接收窗口的起始部分位置相一致。因此,在数据的组的起始部分配置有DMRS等参照信号、PUCCH等控制信息的情况下,能够无需存储多个码元而从起始部分开始进行处理,因此是有效的。参照图18。
并且,若在SG中也发送CP长,则在仅与基站较近的移动终端进行通信的情况下,也能缩短CP长。因此,能有效地减低开销。即,即使是不使IFFT输出旋转、且不发送接收窗口的起始部分位置指定信息的情况,仅发送CP长也可有效地使接收窗口的起始部分位置一致。
另一方面,在子帧或时隙这种数据的组的起始部分以外配置有DMRS等参照信号、PUCCH等控制信息的情况下,如图19所示,可以使用于这些信号的接收窗口的起始部分位置一致。
即使是可允许的相位误差较大且无需IFFT输出旋转的***,只要使CP之后的OFDM码元的起始部分一致,则接收窗口的起始部分位置相一致,处理变得简单。
此处,移动终端发送的SR本身(参照步骤ST921),例如可以通过共用其它的移动终端的SR等和时隙,从而可以预先设为能使接收窗口的位置相同的组。由于SR在与基站进行调整之前进行发送(参照步骤ST921),因此例如仅使IFFT输出旋转相当于相同的CP长或CP长的1/2等固定值。
<2-2>
以下中,参照图20对移动终端在SR/无SG下进行通信的示例进行说明。
在步骤ST932中,基站根据覆盖范围内的移动终端的通信状况、或者离基站的距离或位置等,以每个小区或每个射束或每个CC所需要的定时进行分组,并决定CP长及IFFT输出旋转量。而且在步骤ST933中,基站通过广播信息(RRC消息)、或通过每组的PDCCH,将在步骤ST922中决定了的信息通知给移动终端。移动终端在步骤ST933中,按照由基站所通知的信息,使IFFT输出旋转并进行发送从而在基站的接收窗口的起始部分位置每个频率的相位相一致。在步骤ST935中,基站监视与各移动终端的通信状况,对是否进行组的变更、或每组的CP长及IFFT输出旋转量的变更进行判断。在判断为需要变更的情况下,基站执行上述步骤ST932。
以下,对分组的示例进行说明。
第一示例中,将下行链路组根据来自基站的传输延迟时间来区分。即使是在组内共用IFFT输出的旋转的情况下,也能对CP长分配传播延迟时间为两倍以上的长时间。由此,在离基站较近的移动终端中与通常情况相比能够缩短CP长,因此吞吐量得到提高。
第二的示例中,根据是否连续发送来分组。在连续地发送数据的情况下,一并广播(i)第一次发送的CP长、或接收窗口的起始部分位置指定信息、与(ii)第二次以后发送的CP长、或接受窗的起始部分位置指定信息来使组不同的情况也是有效的。第二次以后发送的CP长根据第一次的接收结果控制成仅相当于传输路线有可能变动的量的CP长,并能够与此相对应地控制IFFT输出的旋转量。由此能降低开销。
第三示例中,由HARQ中的初次发送和重传来分组。重传时的CP长根据初次发送的接收结果控制成仅相当于传输路线有可能变动的CP长,并能够与此相对应地控制IFFT输出的旋转量。由此能降低开销。
第四示例中,根据移动终端和基站的距离的变化速度来分组。鉴于CP长及IFFT输出旋转量增减的情况,仅对于由{RRC/L1等可控制周期}×{移动终端离开基站的速度}/{电波速度}所得到的值的量,通过分成几个组来缩短低速移动的终端的CP长。由此,能减低开销,并能提高吞吐量。
第五示例中,根据离上一次发送的经过时间、或与其经过时间相对应的状态来分组。经过时间较短的情况(active-state:有效状态)的CP长与经过时间较长的情况(inactive-state:无效状态)的CP长相比,仅能控制成为传输路线有可能变动的量的CP长,因此能够与此相对应地控制IFFT输出的旋转量。由此能降低开销。
上述的第二~第五的示例的分组也能应用于上行链路。在上行链路的情况下,若考虑TA控制,则更为有效。即,若考虑TA控制周期及TA的精度,则能够防止具有生成过度大的CP长及IFFT输出旋转量的组。
<2-3>
如上所述,根据实施方式2提供一种通信***,该通信***例如包含基站装置、与基站装置进行无线通信的通信终端装置,作为发送侧装置动作时的基站装置及通信终端装置通过使IFFT(Inverse Fast Fourier Transform:快速傅立叶逆变换)输出旋转,并将旋转后的IFFT输出的最终部分作为CP(Cyclic Prefix:循环前缀)复制于所述旋转后的IFFT输出的起始部分,从而生成发送信号从而成为在接收侧装置中所设定的解调接收窗口的起始部分没有相位旋转的状态。尤其是,在基站装置与多个通信终端装置进行无线通信的情况下,基站装置决定IFFT输出的旋转量与CP的长度即CP长中的至少一个,以使得各通信终端装置用的解调接收窗口的起始部分以与发送数据相关的规定数据组为单元进行聚集。
并且,例如提供有基站装置将多个通信终端装置按照预定的基准分组,并可以针对每组来决定IFFT输出的旋转量和CP长中的至少一个。
实施方式3.
实施方式3中对基于多个移动终端的OFDM传输方式、例如SRS(Sounding ReferenceSignal:探测参考信号)的利用进行说明。
5G***中,研究了通过利用filtered-OFDM(滤波-OFDM),从而将一个CC(Component Carrier:分量载波)分割并使用于多个移动终端或多个通信信道的情况。该情况下,由于用各种各样的码元速率进行收发,因此当动态地变更上行链路/下行链路的码元数时分段不一致。因此,例如,当发送上行链路SRS(Sounding Reference Signal:探测参考信号)时若发送侧和接收侧位于极近距离,则可产生SRS发送时间和数据接收时间为同时的状况。该情况下,存在在接收侧LNA(Low Noise Amplifier:低噪声放大器)等因输入过度而被破坏的情况。
实施方式3中,对即使在有上述问题的情况下也能设定filtered-OFDM在应用时的上行链路/下行链路的切换位置的方法、及SRS发送方法进行说明。
<3-1>
以下,对第一示例进行说明。第一示例中,将停止下行链路的位置指定为在下行链路CC中码元长为最长的信道(换言之,OFDM子载波间隔为最小的信道)中的码元位置。如上那样的停止位置的信息由RRC消息进行通知。此处,RRC消息例如是广播信息,或相当于与来自MME的承载设置请求相对应地从基站向移动终端发送的RRC连接再设定,或相当于在切换时发送切换命令的RRC连接再设定。SRS的信号中,与当前的3GPP同样地,进行以小区ID等为键的随机化从而能识别针对哪个小区而发送的信号。并且,哪个移动终端进行发送的信息、发送定时的信息、及发送频率(子载波的位置)的信息通过与上述RRC相乘,或通过探测参照信号开始用的RRC连接再设定来指定。
对于码元长为最长的信道(换言之,OFDM子载波间隔为最小信道)以外的信道,可以对具有与码元长为最长的信道重叠的部分的所***元利用SRS。并且,在具有与码元长为最长的信道重叠的部分的码元中,对于与码元长为最长的信道不重叠的部分,可以适用不进行发送的状态、换言之空值(null)的状态。由此,能够防止向其他移动终端的输入过度。
并且,此时,可以存在在一个码元的中途停止发送的情况。
并且,没有上下链路发送的GI区间可以变得比OFDM码元长。可增加SRS的能量,进行高精度的推测。
<3-2>
上述中,对将停止下行链路发送的位置指定为在下行链路CC中码元长为最长的信道(换言之,OFDM子载波间隔为最小的信道)中的码元位置的示例进行了说明,但将停止下行链路的位置指定为配置于CC的中心的信道、或同步用信道、或广播信道的码元位置的情况也是有效的。
以上述那样的指定方法作为第二示例参照图21进行说明。Filtered-OFDM中,码元速率不同的OFDM信号由相同的CC进行收发。该情况下,相对于配置于CC的中心的信道的信号能通过LPF(Low Pass Filter:低通滤波器)进行分离,其它信道的信号需要通过BPF(Band Pass Filter:带通滤波器)进行分离。即,CC中心的信道能容易地进行分离。因此,CC中心的信道适于即使在不是数据通信中的状态下(空闲(idle)或非有效)也进行定期监视的情况。因此,若以CC中心的码元长为基准来决定停止下行链路的位置,则可进行高精度的控制。
图21中,信道1配置于CC的中心频率。基站根据覆盖范围内的移动终端的数量、通信状态(例如上行链路平均数据吞吐量)等,来决定不发送的周期及定时。图21示出将在信道1中第6个及第7个OFDM码元(参照用粗线包围的码元)决定为发送停止时间的示例。并且,对于其它的信道2、3,停止与信道1的该第6个及第7个OFDM码元在时间上重叠的所有的OFDM码元(参照用粗线包围的码元)的发送。
另一方面,覆盖范围内的移动终端中,在哪个定时及周期可进行发送的信息由RRC消息、例如广播信息来进行通知。可以利用相当于与来自MME的承载设置请求相对应地从基站向移动终端发送的RRC连接再设定的信号,或相当于在切换时发送切换命令的RRC连接再设定的信号,以代替广播信道。
或者,对于在哪个定时及周期可进行发送这一点,预先通知几个候补,并可以之后通知使用哪个候补。具体而言,基站对上述候补进行列表,对其候补的信息由上述的RRC消息预先通知。那之后,基站通过配置于OFDM码元的起始部分(起始部分中若有DMRS则可以是第二个)的PDCCH等L1控制信息信号,来通知每次使用哪个候补的格式。
图22示出在图21中的无发送期间移动终端发送SRS(Sounding ReferenceSignal)的示例。可以将SRS的期间设定为OFDM码元长的整数倍,将剩余的期间设定为作为GI(Gap Interval:间隙间隔)而不收发的期间。
<3-3>
如上所示,SRS未必一定要是一个码元长。因此,由在下行链路CC中码元长为最长的信道(换言之,OFDM子载波间隔为最小的信道)中的码元位置、或配置于CC的中心的信道的码元位置,使用发送SRS的最小单位的时间的倍数而不停止下行链路信号,来指定停止下行链路的位置也是有效的。尤其是,可以由{上下行链路切换时间}+{上行链路发送的最小单位时间}×n(n为整数)指定下行链路发送的停止位置。
该示例中,上行链路的数据量较少,在要增大下行链路的吞吐量的情况下,是有效的。
上行链路的最小单位时间由通过控制的柔软性而得到的吞吐量改善、与因控制信息量的增加而导致的控制的复杂度之间的权衡来决定。例如图23示出能与配置于CC的中心频率的OFDM码元长的1/2相对应的示例,由此能改善吞吐量。
下行链路发送的停止位置可以与上述同样地利用RRC来指定。
<3-4>
如上所述,根据实施方式3提供一个通信***,该通信***例如包含基站装置、及与基站装置进行无线通信的多个通信终端装置,基站装置将一个CC(Component Carrier:分量载波)分割并使用于多个移动终端或多个通信信道,使下行链路发送在下行链路CC中码元长为最长的信道、在CC的中心所配置的信道、同步用信道及通知信道中的至少一个的码元位置停止。
并且,例如提供有通信终端装置可在下行链路通信的停止中发送SRS(SoundingReference Signal:探测参考信号)。
变形例.
上述各实施方式及其变形例仅是本发明的例示,在本发明的范围内,能将各实施方式及其变形例自由组合。此外,能适当变更或省略各实施方式及其变形例的任意构成要素。
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但上述说明仅是所有方面中的示例,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此。未举例示出的无数变形例可解释为是在不脱离本发明的范围内可设想到的。
标号说明
200 通信***、
202 通信终端装置、
203 基站装置。

Claims (6)

1.一种通信***,其特征在于,包括:
基站装置;以及
通信终端装置,该通信终端装置与所述基站装置进行无线通信,
作为发送侧装置动作时的所述基站装置及所述通信终端装置通过使IFFT输出旋转,并将旋转后的IFFT输出的最终部分作为CP复制于所述旋转后的IFFT输出的起始部分,由此生成发送信号从而成为在接收侧装置中所设定的解调接收窗口的起始部分没有相位旋转的状态。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信***,其特征在于,
所述IFFT输出的旋转量与作为所述CP长度的CP长、针对所述CP的所述解调接收窗口的起始部分位置、及所述解调接收窗口的所述起始部分位置的可变宽度中的至少一个联动。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信***,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基站装置与多个通信终端装置进行无线通信的情况下,所述基站装置决定所述IFFT输出的旋转量与作为所述CP长度的CP长中的至少一个,以使得各通信终端装置用的所述解调接收窗口的起始部分以与发送数据相关的规定的数据组为单元进行聚集。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通信***,其特征在于,
将多个所述通信终端装置按照预定的基准分组,所述基站装置针对每组来决定所述IFFT输出的所述旋转量与所述CP量中的至少一个。
5.一种通信***,其特征在于,包括:
基站装置;以及
多个通信终端装置,该多个通信终端装置与所述基站装置进行无线通信,
所述基站装置将一个CC分割并使用于所述多个移动终端或多个通信信道,使下行链路发送在下行链路CC中码元长为最长的信道、配置于CC的中心的信道、同步用信道及广播信道中的至少一个的码元位置停止。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通信***,其特征在于,
所述通信终端装置在所述下行链路通信的停止中发送SRS。
CN201780077442.8A 2016-12-21 2017-12-21 通信*** Active CN11010042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6247576 2016-12-21
JP2016-247576 2016-12-21
PCT/JP2017/045842 WO2018117200A1 (ja) 2016-12-21 2017-12-21 通信システム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100420A true CN110100420A (zh) 2019-08-06
CN110100420B CN110100420B (zh) 2022-07-22

Family

ID=6262656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80077442.8A Active CN110100420B (zh) 2016-12-21 2017-12-21 通信***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2) US11201703B2 (zh)
EP (1) EP3562112A4 (zh)
JP (2) JP7382717B2 (zh)
CN (1) CN110100420B (zh)
WO (1) WO2018117200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382230B2 (ja) * 2014-01-22 2018-08-29 パナソニック インテレクチュアル プロパティ コーポレーション オブ アメリカ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Corporation of America 端末、基地局、送信方法及び受信方法
US10581654B2 (en) * 2017-07-20 2020-03-03 Cable Television Laboratories, Inc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asymmetrical cyclic prefixes in RFoG transmissions
JP7005360B2 (ja) * 2018-01-25 2022-01-21 株式会社東芝 通信中継装置、制御方法、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JP7433950B2 (ja) * 2020-02-07 2024-02-20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通信装置、アプリケーションプログラム、通信装置の制御方法、提供方法、およびサーバ
US11632281B1 (en) * 2020-12-07 2023-04-18 University Of South Florida System and method for joint radar-sensing and communication waveform utilizing unique word OFDM (UW-OFDM)

Citation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70189406A1 (en) * 2006-02-16 2007-08-16 Pantech&Curitel Communications,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transmitting and receiving pilot symbols in orthogonal frequency-division multiplexing based communication systems
CN101060511A (zh) * 2006-06-22 2007-10-24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正交频分复用***的干扰检测方法及***
CN101267289A (zh) * 2007-03-15 2008-09-17 电子科技大学 一种多载波数据传输方法
US20090000497A1 (en) * 2007-06-14 2009-01-01 Komori Corporation Liquid transfer member pressing force adjusting method and apparatus of rotary stencil printing plate liquid coating machine
CN101569121A (zh) * 2007-01-10 2009-10-28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基站装置以及无线通信装置
US20110038249A1 (en) * 2008-03-31 2011-02-17 Satoshi Tamaki Timing adjustment method, receiving station, and transmitting station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and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EP2385733A1 (en) * 2009-01-05 2011-11-09 Fujitsu Limited Communication device, mobile station, and communication control method
US20120287770A1 (en) * 2010-01-14 2012-11-15 Panasonic Corporatio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terminal apparatus, wireless communication base station apparatus and wireless communication method
CN102835033A (zh) * 2010-04-30 2012-12-19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无线通信装置及发送功率控制方法
CN104285462A (zh) * 2012-04-27 2015-01-14 株式会社Ntt都科摩 无线通信***、基站装置、用户终端以及无线通信方法
US20150289275A1 (en) * 2012-09-07 2015-10-08 Sharp Kabushiki Kaisha Mobile station device and communication method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022854B1 (ja) 1998-10-23 2000-03-21 株式会社次世代デジタルテレビジョン放送システム研究所 遅延プロファイル解析装置及びシンボル同期方法
JP2005260705A (ja) 2004-03-12 2005-09-22 Murata Mfg Co Ltd Ofdm変復調装置
EP1968223A4 (en) * 2005-12-27 2011-12-14 Fujitsu Ltd RADIO COMMUNICATION METHOD, TRANSMITTER, AND RECEIVER
JP4916846B2 (ja) 2006-11-20 2012-04-18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Ofdm復調装置及びofdm復調方法
KR100950642B1 (ko) 2007-07-31 2010-04-01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직교 주파수 분할 다중 접속 시스템에서 채널 추정을 위한수신기 및 수신 방법
US8199739B2 (en) 2008-03-29 2012-06-12 Qualcomm Incorporated Return link time adjustments in FDD OFDMA or SC-FDM systems
KR101802756B1 (ko) 2010-04-05 2017-11-29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제어 정보의 전송 방법 및 장치
CN110062456A (zh) 2011-07-29 2019-07-26 日本电气株式会社 无线通信***中的无线站、无线终端和同步定时器控制方法

Patent Citation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70189406A1 (en) * 2006-02-16 2007-08-16 Pantech&Curitel Communications,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transmitting and receiving pilot symbols in orthogonal frequency-division multiplexing based communication systems
CN101060511A (zh) * 2006-06-22 2007-10-24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正交频分复用***的干扰检测方法及***
CN101569121A (zh) * 2007-01-10 2009-10-28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基站装置以及无线通信装置
CN101267289A (zh) * 2007-03-15 2008-09-17 电子科技大学 一种多载波数据传输方法
US20090000497A1 (en) * 2007-06-14 2009-01-01 Komori Corporation Liquid transfer member pressing force adjusting method and apparatus of rotary stencil printing plate liquid coating machine
US20110038249A1 (en) * 2008-03-31 2011-02-17 Satoshi Tamaki Timing adjustment method, receiving station, and transmitting station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and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EP2385733A1 (en) * 2009-01-05 2011-11-09 Fujitsu Limited Communication device, mobile station, and communication control method
US20120287770A1 (en) * 2010-01-14 2012-11-15 Panasonic Corporatio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terminal apparatus, wireless communication base station apparatus and wireless communication method
EP2525516A1 (en) * 2010-01-14 2012-11-21 Panasonic Corporatio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terminal apparatus, wireless communication base station apparatus and wireless communication method
CN102835033A (zh) * 2010-04-30 2012-12-19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无线通信装置及发送功率控制方法
CN104285462A (zh) * 2012-04-27 2015-01-14 株式会社Ntt都科摩 无线通信***、基站装置、用户终端以及无线通信方法
US20150289275A1 (en) * 2012-09-07 2015-10-08 Sharp Kabushiki Kaisha Mobile station device and communication method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李栋等: ""π旋转LDPC码在MB-OFDM超宽带***中的性能分析"", 《兵工自动化》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7382717B2 (ja) 2023-11-17
CN110100420B (zh) 2022-07-22
EP3562112A4 (en) 2020-10-21
JP7475419B2 (ja) 2024-04-26
JP2023025086A (ja) 2023-02-21
US11201703B2 (en) 2021-12-14
EP3562112A1 (en) 2019-10-30
US20220103313A1 (en) 2022-03-31
WO2018117200A1 (ja) 2018-06-28
JPWO2018117200A1 (ja) 2019-10-31
US20200083995A1 (en) 2020-03-1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128389B2 (en) Communication system, base station device and communication terminal device
CN103906250B (zh) 移动体通信***
CN108476481A (zh) 终端装置以及方法
EP3829249A1 (en) Communication system, base st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rminal
CN108370546A (zh) 终端装置以及通信***
CN108605325A (zh) 通信***
CN107615828A (zh) 终端装置、基站装置以及方法
CN107925493A (zh) 终端装置以及方法
CN110100420A (zh) 通信***
CN110100470A (zh) 通信***
CN109155649A (zh) 通信***
CN109565812A (zh) 通信***
MX2013007617A (es) Aparato de estacion base de radio, aparato de terminal movil y metodo de comunicacion de radio.
CN110419187A (zh) 用于多载波操作的参数集组合组
WO2018173646A1 (ja) 通信システム
EP3926999A1 (en) Communication system, communication terminal, and base station
CN107852258A (zh) 无线通信***、基站以及无线通信方法
CN107926054A (zh) 用户终端、无线基站、无线通信方法以及无线通信***
EP3830998A1 (en) Nr peak rate and transport block size
CN113748700A (zh) 用于传统网络和下一代网络之间动态频谱共享的方法、装置和***
US20230354425A1 (en) Channel Occupancy Time Sharing Between Sidelink
CN110447256A (zh) 通信***
US20240063867A1 (en) Relay selection for multi-relay communications
EP4231691A1 (en) Communication system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