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063010B - 电力变换装置以及使用该电力变换装置的空调装置 - Google Patents

电力变换装置以及使用该电力变换装置的空调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063010B
CN110063010B CN201680090618.9A CN201680090618A CN110063010B CN 110063010 B CN110063010 B CN 110063010B CN 201680090618 A CN201680090618 A CN 201680090618A CN 110063010 B CN110063010 B CN 110063010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ubstrate
power conversion
conversion device
terminal block
smoothing capacito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80090618.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0063010A (zh
Inventor
汤浅健太
谷口喜浩
野月善一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Original Assignee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filed Critical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006301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06301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006301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06301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31/00Compressor arrangements
    • F25B31/02Compressor arrangements of motor-compressor unit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M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BETWEEN AC AND AC, BETWEEN AC AND DC, OR BETWEEN DC AND DC, AND FOR USE WITH MAINS OR SIMILAR POWER SUPPLY SYSTEMS; CONVERSION OF DC OR AC INPUT POWER INTO SURGE OUTPUT POWER; CONTROL OR REGULATION THEREOF
    • H02M7/00Conversion of a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ac power output
    • H02M7/003Constructional details, e.g. physical layout, assembly, wiring or busbar connec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M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BETWEEN AC AND AC, BETWEEN AC AND DC, OR BETWEEN DC AND DC, AND FOR USE WITH MAINS OR SIMILAR POWER SUPPLY SYSTEMS; CONVERSION OF DC OR AC INPUT POWER INTO SURGE OUTPUT POWER; CONTROL OR REGULATION THEREOF
    • H02M7/00Conversion of a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ac power output
    • H02M7/42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ac power output without possibility of reversal
    • H02M7/44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ac power output without possibility of reversal by static converters
    • H02M7/48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ac power output without possibility of reversal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M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BETWEEN AC AND AC, BETWEEN AC AND DC, OR BETWEEN DC AND DC, AND FOR USE WITH MAINS OR SIMILAR POWER SUPPLY SYSTEMS; CONVERSION OF DC OR AC INPUT POWER INTO SURGE OUTPUT POWER; CONTROL OR REGULATION THEREOF
    • H02M7/00Conversion of a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ac power output
    • H02M7/42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ac power output without possibility of reversal
    • H02M7/44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ac power output without possibility of reversal by static converters
    • H02M7/48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ac power output without possibility of reversal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 H02M7/53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ac power output without possibility of reversal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using devices of a triode or transistor type requiring continuous application of a control signal
    • H02M7/537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ac power output without possibility of reversal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using devices of a triode or transistor type requiring continuous application of a control signal using semiconductor devices only, e.g. single switched pulse inverters
    • H02M7/5387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ac power output without possibility of reversal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using devices of a triode or transistor type requiring continuous application of a control signal using semiconductor devices only, e.g. single switched pulse inverters in a bridge configuration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7/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common to different types of electric apparatus
    • H05K7/14Mounting supporting structure in casing or on frame or rack
    • H05K7/1422Printed circuit boards receptacles, e.g. stacked structures, electronic circuit modules or box like frames
    • H05K7/1427Housings
    • H05K7/1432Hous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ower drive units or power converters
    • H05K7/14322Hous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ower drive units or power converters wherein the control and power circuits of a power converter are arranged within the same casing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50Fixed connections
    • H01R12/51Fixed connections for rigid printed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 H01R12/52Fixed connections for rigid printed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connecting to other rigid printed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50Fixed connections
    • H01R12/51Fixed connections for rigid printed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 H01R12/55Fixed connections for rigid printed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characterised by the terminal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4/00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between two or more conductive members in direct contact, i.e. touching one another; Means for effecting or maintaining such contact; 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having two or more spaced connecting locations for conductors and using contact members penetrating insulation
    • H01R4/28Clamped connections, spring connections
    • H01R4/30Clamped connections, spring connections utilising a screw or nut clamping member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PCONTROL OR REGULATION OF ELECTRIC MOTORS, ELECTRIC GENERATORS OR DYNAMO-ELECTRIC CONVERTERS; CONTROLLING TRANSFORMERS, REACTORS OR CHOKE COILS
    • H02P2201/00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controlling arrang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converter used
    • H02P2201/03AC-DC converter stage controlled to provide a defined DC link voltage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PCONTROL OR REGULATION OF ELECTRIC MOTORS, ELECTRIC GENERATORS OR DYNAMO-ELECTRIC CONVERTERS; CONTROLLING TRANSFORMERS, REACTORS OR CHOKE COILS
    • H02P27/00Arrangements or methods for the control of AC motors characterised by the kind of supply voltage
    • H02P27/04Arrangements or methods for the control of AC motors characterised by the kind of supply voltage using variable-frequency supply voltage, e.g. inverter or converter supply voltage
    • H02P27/06Arrangements or methods for the control of AC motors characterised by the kind of supply voltage using variable-frequency supply voltage, e.g. inverter or converter supply voltage using dc to ac converters or inverte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Inverter Devices (AREA)

Abstract

电力变换装置具有:第一基板,其安装有包含开关元件的模块;第二基板,其安装有平滑电容器;以及端子台,其连接对置配置的第一基板以及第二基板,且具备供从模块向平滑电容器流动的电流以及从平滑电容器向模块流动的电流中的至少一方的电流进行流动的电流路径。

Description

电力变换装置以及使用该电力变换装置的空调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具有开关元件的电力变换装置以及使用该电力变换装置的空调装置。
背景技术
制冷空调装置具有驱动压缩机以及风扇等的马达的大容量的变换器装置。设置于变换器装置的三相全波整流方式的转换器具备:对三相交流电压进行整流的三相整流器、对三相整流器的输出电压进行平滑的电抗器以及平滑电容器、以及将平滑电容器的电压变换为交流电压来驱动马达的变换器电路。该三相全波整流方式的转换器中存在以改善电源功率因数以及电源电流高次谐波为目的而具有通过斩波将三相整流器的输出电压升压的升压转换器、和对升压转换器的开关元件进行控制的开关控制单元的设备。
由于变换器装置的功能多样化,且安装部件增加,从而存在无法在一张基板安装变换器装置的全部的部件的情况。作为其对策的一个例子,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有将安装部件分配于两张基板,利用布线将基板间连接起来的结构。另外,作为另外的一个例子,在专利文献2中公开有利用连接器将两张基板的信号路径连接起来的结构。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0-187504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5-150161号公报
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的变换器装置中,两张基板排列配置于同一平面,因此安装有平滑电容器的基板与安装有模块的基板的距离变远,布线变长。由于布线变长因此由L(di/dt)引起而产生的冲击电压变大。另外,也存在由于供变换器装置设置的装置的空间的制约而无法将两张基板排列配置于同一平面的情况。
在专利文献2中公开的印刷布线板连接构造中,将连接器用于在基板间流动的电信号的路径的连接,但这样的连接器无法用于变换器电路以及升压转换器电路那样的供大电流流动的电路。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上述这样的课题而完成的,提供能够减小由阻抗引起的冲击电压并且能够使大电流在基板间流动的电力变换装置以及使用该电力变换装置的空调装置。
本发明所涉及的电力变换装置具有:第一基板,其安装有包含开关元件的模块;第二基板,其安装有平滑电容器;端子台,其连接对置配置的上述第一基板和上述第二基板,具备供从上述模块向上述平滑电容器流动的电流以及从上述平滑电容器向上述模块流动的电流中的至少一方的电流进行流动的电流路径,所述端子台与所述第一基板焊接,并且与所述第二基板螺钉止动。
并且,可以构成为:所述端子台是板状的导体被折弯的形状。
并且,本发明的电力变换装置可以构成为具有:第一基板,其安装有包含开关元件的模块;第二基板,其安装有平滑电容器;以及端子台,其连接对置配置的所述第一基板和所述第二基板,且具备供从所述模块向所述平滑电容器流动的电流以及从所述平滑电容器向所述模块流动的电流中的至少一方的电流进行流动的电流路径,所述端子台是板状的导体被折弯的形状。
并且,本发明的电力变换装置可以构成为具有:第一基板,其安装有包含开关元件的模块;第二基板,其安装有平滑电容器;以及多个端子台,它们连接对置配置的所述第一基板和所述第二基板,且具备供从所述模块向所述平滑电容器流动的电流以及从所述平滑电容器向所述模块流动的电流中的至少一方的电流进行流动的电流路径,所述多个端子台具有:第一端子台,所述第一端子台的第一方向的支承力大于与该第一方向不同的第二方向的支承力;以及第二端子台,所述第二端子台的所述第二方向的支承力大于所述第一方向的支承力。
并且,本发明的电力变换装置可以构成为具有:第一基板,其安装有包含开关元件的模块;第二基板,其安装有平滑电容器;以及多个端子台,它们连接对置配置的所述第一基板和所述第二基板,且具备供从所述模块向所述平滑电容器流动的电流以及从所述平滑电容器向所述模块流动的电流中的至少一方的电流进行流动的电流路径,所述多个端子台以第一方向的支承力大于与该第一方向不同的方向的支承力的朝向配置于所述第一基板。
并且,可以构成为:所述第一方向是重力方向。
并且,可以构成为:在所述第二基板设置有贯通该第二基板的孔。
并且,可以构成为:所述开关元件形成于宽带隙半导体。
本发明所涉及的空调装置具有:上述的电力变换装置;由所述电力变换装置供给电力的压缩机;以及经由制冷剂配管将所述压缩机、冷凝器、膨胀装置以及蒸发器连接而成的制冷剂回路。
并且,可以构成为:空调装置还具有包含所述电力变换装置的控制箱,以使所述第一基板的基板面与重力方向平行的方式将该第一基板安装于所述控制箱。
对于本发明而言,对置配置的第一基板与第二基板通过端子台连接,从而能够使大电流在基板间流动,且基板间的电流路径变短,基板间的阻抗降低,从而能够减小由阻抗引起而产生的冲击电压。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电力变换装置的一个结构例的外观立体图。
图2是表示图1所示的电力变换装置的一个结构例的电路图。
图3A是表示图1所示的端子台的一个结构例的外观立体图。
图3B是图3A所示的端子台的侧视图。
图3C是从其他的方向观察图3A所示的端子台的侧视图。
图3D是图3A所示的端子台的俯视图。
图4A是表示图1所示的电力变换装置安装于控制箱的情况下的一个结构例的图。
图4B是图4A所示的第一基板的俯视图。
图5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电力变换装置1的变形例1的第二基板的俯视图。
图6A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电力变换装置的变形例2的结构的图。
图6B是图6A所示的第一基板的俯视图。
图7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制冷循环装置的一个结构例的制冷剂回路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方式1.
参照附图对本实施方式1的电力变换装置的结构进行说明。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电力变换装置的一个结构例的外观立体图。图2是表示图1所示的电力变换装置的一个结构例的电路图。
如图1所示,电力变换装置1具有:第一基板11,其安装有模块2;第二基板12,其安装有平滑电容器3;以及端子台13,其连接第一基板11和第二基板12。第一基板11以及第二基板12以各自的基板面平行的方式对置配置。端子台13发挥将两个基板物理连接以及电连接的作用。在图1所示的第一基板11以及第二基板12中,省略在图中显示设置于各基板的布线图案。另外,在图1中,除平滑电容器3以外,省略在图中显示电路元件。
图1所示的电力变换装置1例如与空调装置的压缩机或者送风机的马达等负载连接。电力变换装置1对负载供给规定的频率的交流电流。图2表示与电力变换装置1连接的负载是马达9的情况。
如图2所示,电力变换装置1具有整流器4、电抗器5、平滑电容器3、以及变换器6。整流器4、电抗器5以及变换器6配置于第一基板11。在图1所示的模块2例如设置有变换器6。
整流器4是对由电源8供给的三相交流电压(例如,AC200V)进行整流的AC-DC转换器。整流器4例如是桥接有6个二极管的三相全波整流器。整流器4将整流过的电压输出。
电抗器5与整流器4的输出端连接。在电抗器5的后段连接有平滑电容器3。平滑电容器3例如是电解电容器。
变换器6将被平滑电容器3平滑且被平滑电容器3充电的直流电力变换为交流电力。变换器6由多个开关元件构成。变换器6例如对马达9供给规定的频率的交流电流。此外,变换器6的动作由未图示的变换器控制单元控制。
变换器6以及整流器4中的任一方或者双方例如由与硅(Si)元件相比带隙较大的炭化硅(SiC)元件、氮化镓(GaN)以及金刚石元件等形成于宽带隙半导体的元件构成。
此外,变换器6以及整流器4并不限定于形成于宽带隙半导体的元件。变换器6以及整流器4例如也可以使用MOSFET(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IGBT(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等半导体元件构成。另外,作为设置于整流器4的二极管,也可以使用如快速恢复二极管那样的元件。另外,在电力变换装置1具有通过斩波将整流器4的输出电压升压的升压转换器的情况下,升压转换器的开关元件也可以设置于模块2。
接下来,对图1所示的端子台13的结构进行说明。图3A是表示图1所示的端子台的一个结构例的外观立体图。图3B是图3A所示的端子台的侧视图。图3C是从其他的方向观察图3A所示的端子台的侧视图。图3D是图3A所示的端子台的俯视图。
如图3A所示,端子台13具有接触部32和支承部31a、31b。端子台13是长方形的板状的导体在弯曲部33a、33b处被折弯的结构。支承部31a以及支承部31b平行地对置。如图3A以及图3D所示,在接触部32设置有开口部34。在开口部34的内周壁形成有用于螺钉止动的未图示的内螺纹的槽。
在接触部32与设置于图1所示的第二基板12的基板面的布线图案接触的状态下,在设置于第二基板12的孔使螺钉穿过,并从第二基板12之上使螺钉止动于开口部34。将第二基板12螺钉止动于端子台13,从而接触部32与第二基板12的布线图案电连接。第二基板12与端子台13物理连接,从而经由端子台13被第一基板11支承。
图3B以及图3C所示的支承部31a、31b与图1所示的第一基板11接触的部位与设置于第一基板11的未图示的布线图案电连接以及物理连接。支承部31a、31b例如与第一基板11的布线图案焊接。
如图3B所示,若端子台13的高度为L1,接触部32的X轴箭头方向的长度为L2,则是L1>L2的关系。图3C是与图3B错开90度的方向观察端子台13时的侧视图。若接触部32的Z轴箭头方向的长度为L3,则L1>L3。可以是长度L2与长度L3不同,也可以是L2=L3。另外,第一基板11与第二基板12离开端子台13的长度L1的距离,传递给端子台13的热容易向空中扩散,因此能够提高散热性能。其结果是,能够使设置于第一基板11以及第二基板12的布线的温度降低。
如图3C所示,支承部31a、31b以与Z轴箭头方向平行的方式与图1所示的第一基板11连接。对于图3C所示的支承部31a、31b而言,其针对沿Z轴箭头方向作用于第二基板12的力的刚性高于针对沿X轴箭头方向作用于第二基板12的力的刚性。L3越长,则针对Z轴箭头方向的负载以及振动的耐力越高。另外,L3越长,则在端子台13流动的电流路径的宽度越大,从而能够增大在端子台13流动的电流。
此外,参照图3A~图3D对端子台13的结构进行了说明,但端子台13的结构并不限定于图3A~图3D所示的结构。
像参照图3A~图3D而说明过的那样,端子台13的支承部31a、31b与设置于第一基板11的布线图案电连接。另外,端子台13的接触部32与设置于第二基板12的布线图案电连接。通过这样的结构,平滑电容器3经由端子台13与设置于第一基板11的电抗器5、整流器4以及变换器6电连接。因此,端子台13是具备供从模块2向平滑电容器3流动的电流以及从平滑电容器3向模块2流动的电流中的一方或者双方的电流进行流动的电流路径的构造。第一基板11与第二基板12通过由导体构成的端子台13电连接,因此能够使较大的电流(例如,数10A)在基板间流动。
另外,第一基板11以及第二基板12之间的电流路径的距离相当于端子台13的高度,比上述基板排列配置于同一平面的情况下的基板间的电流路径短。因此,基板间的阻抗降低,从而能够减小由阻抗引起而产生的L(di/dt)的冲击电压。
接下来,对本实施方式1的电力变换装置1例如安装于空调装置的控制箱的情况下的结构进行说明。图4A是表示图1所示的电力变换装置安装于控制箱的情况下的一个结构例的图。图4B是图4A所示的第一基板的俯视图。
如图4A所示,电力变换装置1通过将第一基板11安装于控制箱45的侧面,从而安装于控制箱45。第一基板11在控制箱45的侧面例如通过未图示的螺钉而被止动。如图4A所示,第二基板以及平滑电容器3的重力引起的负载沿重力方向(Z轴箭头的相反方向)作用于端子台13。
在图4B所示的第一基板11示出端子台13的支承部31a、31b与第一基板11的基板面接触的部位。如图4B所示,各端子台13的支承部31a、31b的与第一基板11接触的部位与重力方向平行。因此,像参照图3C而说明过的那样,针对沿重力方向作用的力的刚性较高。其结果是,对于图4B所示的端子台13的配置方向而言,重力方向的支承力大于针对其他方向的支承力,针对重力负载的耐力较高。
另外,如图4A所示,电力变换装置1以第一基板11以及第二基板12各自的基板面与重力方向平行的方式安装于控制箱45,从而能够使产生于上述基板的热向上方(Z轴箭头方向)散逸。其结果是,能够抑制各基板的温度上升。例如,在电力变换装置以两张基板的基板面相对于地面平行的方式安装于控制箱的情况下,在下侧的基板产生的热容易经由空气向上侧的基板传导,而使上侧的基板的温度变得更高。相对于此,若是图4A所示的结构,则能够抑制热经由空气从第一基板11向第二基板12传导。
并且,如图4A所示,由于电力变换装置1以第一基板11以及第二基板12各自的基板面相对于地面垂直的方式安装于控制箱45,因此各基板的面积给电力变换装置1的设置面积带来的影响较小。因此,能够实现控制箱45内的电力变换装置1的设置面积的空间节省化。
(变形例1)
接下来,对本实施方式1的电力变换装置1的变形例1进行说明。图5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电力变换装置1的变形例1的第二基板的俯视图。
在图1所示的电力变换装置1中,在相对于第一基板11的基板面的垂直方向配置第二基板12。因此在已经将第二基板12安装于端子台13的状态下,在作业者将第一基板11螺钉止动于控制箱45或拆下螺钉等时,会难以接近第一基板11的基板面。在变形例1中,如图5所示,在第二基板12设置有贯通第二基板12的孔21。在图5所示的结构例中,在平滑电容器3之间共计设置有四个孔21。在将第一基板11螺钉止动而固定于控制箱45的情况下,孔21优选有两个以上。
在第一基板11的与图5所示的孔21对置的位置设置有未图示的螺孔。作业者能够保持第一基板11与第二基板12已经通过端子台13连接的状态,使螺丝刀通过孔21,将第一基板11通过螺钉止动于控制箱45或拆下螺钉而将第一基板11从控制箱45拆下。
孔21像图5所示的结构例那样,在第二基板12的基板面,相对于设置于平滑电容器3的外侧,设置于平滑电容器3的内侧的位置更加便利。这是由于作业者能够从第一基板11与第二基板12的缝隙接触第一基板11的相当于平滑电容器3的外侧的区域,但难以从两个基板的缝隙接触相当于平滑电容器3的内侧的区域。另外,设置孔21的位置若参照图1进行说明,则优选是相对于第二基板12的基板面而比端子台13靠内侧的位置。这是由于若作业者欲接触第一基板11的比端子台13靠内侧的区域,则端子台13成为妨碍。
此外,在图5中,在第二基板12设置有四个孔21,但孔21的个数并不限定于四个。设置于第二基板12的孔21的个数也可以是一个。另外,在第二基板12中,设置孔21的位置也并不限定于图5所示位置。而且,孔21也可以用于将模块2通过螺钉安装于第一基板11或用于将该螺钉拆下。
另外,作业者经由图5所示的孔21而接近第一基板11的基板面的目的并不局限于将螺钉止动或拆下。孔21的利用目的例如也可以是对设置于第一基板11的电路元件的输出进行调整。
(变形例2)
接下来,对本实施方式1的电力变换装置1的变形例2进行说明。图6A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电力变换装置的变形例2的结构的图。
图6B是图6A所示的第一基板的俯视图。此外,在图6A中,省略在图中显示图1所示的电力变换装置1中的除第一基板11以及端子台13以外的结构。另外,对电力变换装置1安装于控制箱45的侧面的情况而进行说明。
在变形例2的电力变换装置1中,作为端子台13而具有第一端子台13a和第二端子台13b。如图6A以及图6B所示,第一端子台13a与图4B所示的端子台13相同,以支承部31a、31b与第一方向(Z轴箭头方向)平行的方式配置。像参照图3C说明过的那样,第一端子台13a的第一方向的支承力大于与第一基板11的基板面平行且与第一方向垂直的第二方向(X轴箭头方向)的支承力。另一方面,第二端子台13b以支承部31a、31b与第二方向平行的方式配置。因此,第二端子台13b的第二方向的支承力大于第一方向的支承力。
在变形例2中,作为安装于第一基板11的多个端子台13而设置有发挥支撑第二基板12的作用的第一端子台13a和发挥使对第二方向的振动的耐力提高的作用的第二端子台13b。电力变换装置1不仅借助第一端子台13a来加强针对垂直于地面的方向的振动的耐力,而且通过设置至少一个第二端子台13b来加强针对与地面平行的水平方向的振动的耐力。
此外,在变形例2中,第一端子台13a的个数优选多于第二端子台13b的个数。这是由于,如图6A所示,在电力变换装置1安装于控制箱45的侧面的情况下,包含平滑电容器3的第二基板12的重力负载始终沿重力方向作用于第一端子台13a以及第二端子台13b。在图6B中示出第一端子台13a是四个而第二端子台13b是两个的情况,但只要第一端子台13a的个数多于第二端子台13b的个数即可,上述端子台的个数并不局限于图6B所示的情况。
另外,在变形例2中,对第一方向与第二方向所成的角是90度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并不局限于它们所成的角是90度的情况。只要以第二端子台13b的支承部31a、31b与振动的产生方向平行的方式将第二端子台13b配置于第一基板11即可。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1中,对电力变换装置1以第一基板11以及第二基板12的基板面与重力方向平行的方式安装于控制箱45的侧面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也可以是以上述两张基板的基板面相对于地面平行的方式安装。在该情况下,在相对于地面平行的面中,针对横向(X轴箭头方向)以及纵向(Y轴箭头方向)的振动的耐力提高。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1中,就端子台13是多个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端子台13也可以是一个。只要将连接器使用于流动电流较小的电流路径即可。若端子台13的个数是两个,则第一基板11与第二基板12的物理连接较稳定,若端子台13的个数是三个以上则该连接更稳定。
本实施方式1的电力变换装置1具有:第一基板11,其安装有包含开关元件的模块2;第二基板12,其安装有平滑电容器3;以及端子台13,其以使第一基板11与第二基板12对置的方式将基板彼此连接,且具备供从模块2向平滑电容器3流动的电流以及从平滑电容器3向模块2流动的电流中的至少一方的电流进行流动的电流路径。
根据本实施方式1,与第一基板11对置地配置有第二基板12,且基板彼此通过端子台13连接,因此不仅能够使大电流经由端子台13在基板间流动,而且能够使基板间的电流路径变短。因此,基板间的阻抗降低,从而能够减小由阻抗引起而产生的L(di/dt)的冲击电压。
像本实施方式1那样,在基板间设置相当于端子台13的高度的缝隙,从而从各基板的布线图案传递至端子台13的热向空中扩散,因此能够使散热性能提高。其结果是,能够降低各基板的布线图案的温度。另外,能够使耐热应力弱的平滑电容器3远离成为发热体的模块2,因此平滑电容器3的寿命提高。即,作为设置于第一基板11的电路元件能够使用形成于对高温也有耐力的SiC那样的宽带隙半导体的元件,从而能够延长平滑电容器3的寿命并且实现低损失。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1中,作为端子台13也可以具有第一方向的支承力大于第二方向的支承力的第一端子台13a、和第二方向的支承力大于第一方向的支承力的第二端子台13b。借助第一端子台13a来加强针对第一方向的振动的耐力,通过设置至少一个第二端子台13b来加强针对第二方向的振动的耐力。只要第一方向与第二方向所成的角是90度,即能够针对相对于上下左右的方向的振动等干扰而加固电力变换装置1的构造。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1中,多个端子台13也可以沿使第一方向的支承力大于其他方向的支承力的方向配置于第一基板11。即便第二基板12主要在第一方向承受力,其针对作用于第一方向的力的耐久性也提高。在第一方向是重力方向的情况下,端子台13的针对第二基板12的重力负载的支承力的耐久性提高。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1中,也可以在第二基板12设置贯通基板的孔21。作业者能够保持第一基板11与第二基板12已经通过端子台13连接的状态,从孔21将第一基板11螺钉止动于固定物、或将该螺钉取下。其结果是,作业性提高,且对顾客的服务性提高。
实施方式2.
对本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制冷循环装置40进行说明。图7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制冷循环装置的一个结构例的制冷剂回路图。本实施方式2的制冷循环装置40具有实施方式1的电力变换装置1。在本实施方式2中,对与实施方式1相同的结构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其详细的说明,以与实施方式1的不同点为中心进行说明。
制冷循环装置40例如是空调装置。如图7所示,制冷循环装置40具有电力变换装置1、制冷剂回路50、以及控制箱45。控制箱45具有电力变换装置1和控制部47。制冷剂回路50是通过电力变换装置1供给电力的压缩机51、四通阀52、热源侧热交换器53、膨胀装置54以及负载侧热交换器55借助制冷剂配管而连接为环状的回路,供制冷剂流通。其中,电力变换装置1、压缩机51、四通阀52、热源侧热交换器53以及膨胀装置54设置于室外机61的内部。另外,负载侧热交换器55设置于室内机62的内部。
控制部47例如是微型计算机。控制部47与运转状态相应地对电力变换装置1、四通阀52以及膨胀装置54进行控制。此外控制部47也可以除上述控制对象以外还控制未图示的风扇。
压缩机51具有压缩制冷剂的压缩配件51a和使压缩配件51a动作的马达9。马达9与电力变换装置1连接。马达9通过由电力变换装置1供给的交流电压进行驱动。四通阀52对制冷剂回路50中的制冷剂的流通方向进行切换。通过四通阀52对制冷剂的流路进行切换,从而能够在制冷循环装置40中实施制冷运转以及制热运转中的任一者。热源侧热交换器53例如在室外空气与制冷剂之间进行热交换。膨胀装置54对制冷剂进行膨胀以及减压。负载侧热交换器55例如在室内空气与制冷剂之间进行热交换。
接下来,对制冷循环装置40的动作进行说明。首先,对制冷运转进行说明。压缩机51若吸入制冷剂,则对制冷剂进行压缩,并将其以高温高压的气体的状态排出。从压缩机51排出的制冷剂通过四通阀52而流入热源侧热交换器53。热源侧热交换器53在流入的制冷剂与室外空气之间进行热交换,将制冷剂冷凝。冷凝了的制冷剂流入膨胀装置54。膨胀装置54对冷凝了的制冷剂进行膨胀以及减压。然后,减压而成为气液二相的制冷剂流入负载侧热交换器55。负载侧热交换器55在流入的制冷剂与室内空气之间进行热交换,使制冷剂蒸发。此时,室内空气被冷却,室内被制冷。然后,通过蒸发而成为低温低压的气体的状态的制冷剂通过四通阀52而被压缩机51吸入。在运转状态是制冷运转的情况下,热源侧热交换器53作为冷凝器而发挥功能,负载侧热交换器55作为蒸发器而发挥功能。
接下来,对制热运转进行说明。压缩机51若吸入制冷剂,则对制冷剂进行压缩,并将其以高温高压的气体的状态排出。从压缩机51排出的制冷剂通过四通阀52而流入负载侧热交换器55。负载侧热交换器55在流入的制冷剂与室内空气之间进行热交换,将制冷剂冷凝。此时,室内空气被加热,室内被制热。冷凝了的制冷剂流入膨胀装置54。膨胀装置54对冷凝了的制冷剂进行膨胀以及减压。然后,减压而成为气液二相的制冷剂流入热源侧热交换器53。热源侧热交换器53在流入的制冷剂与室外空气之间进行热交换,使制冷剂蒸发。而且,通过蒸发而成为低温低压的气体的状态的制冷剂通过四通阀52而被压缩机51吸入。在运转状态是制冷运转的情况下,热源侧热交换器53作为蒸发器而发挥功能,负载侧热交换器55作为冷凝器而发挥功能。
在本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制冷循环装置40中,压缩机51的马达9通过由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电力变换装置1供给的交流电压进行驱动。因此,起到与实施方式1相同的效果。
例如,如图4A所示,在将电力变换装置1安装于控制箱45的侧面的情况下,与实施方式1相同,能够使针对第二基板12以及平滑电容器3的重力负载的耐力提高。另外,能够使产生于第一基板11的热从基板间的缝隙向上方散逸。另外,在像图6A所示的第一端子台13a以及第二端子台13b那样,以支承力较大的方向不同的方式将多个端子台13配置于第一基板11的情况下,能够维持针对重力方向的耐力,并且使针对相对于地面的水平方向的振动的耐力提高。
此外,在图7中,作为制冷循环装置40,将在空调装置的压缩机51的马达9连接有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电力变换装置1的结构作为一个例子进行示出,但电力变换装置1也可以与热泵装置、制冷装置等制冷循环装置40的马达9等连接。
附图标记说明
1…电力变换装置;2…模块;3…平滑电容器;4…整流器;5…电抗器;6…变换器;8…电源;9…马达;11…第一基板;12…第二基板;13…端子台;13a…第一端子台;13b…第二端子台;21…孔;31a、31b…支承部;32…接触部;33a、33b…弯曲部;34…开口部;40…制冷循环装置;45…控制箱;47…控制部;50…制冷剂回路;51…压缩机;51a…压缩配件;52…四通阀;53…热源侧热交换器;54…膨胀装置;55…负载侧热交换器;61…室外机;62…室内机。

Claims (7)

1.一种电力变换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
第一基板,其安装有包含开关元件的模块;
第二基板,其安装有平滑电容器;以及
多个端子台,它们连接对置配置的所述第一基板和所述第二基板,且具备供从所述模块向所述平滑电容器流动的电流以及从所述平滑电容器向所述模块流动的电流中的至少一方的电流进行流动的电流路径,
所述多个端子台具有:
第一端子台,所述第一端子台的第一方向的支承力大于第二方向的支承力,所述第二方向与所述第一方向不同,且与振动的产生方向平行;以及
第二端子台,所述第二端子台的所述第二方向的支承力大于所述第一方向的支承力。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力变换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端子台以所述第一方向的支承力大于与该第一方向不同的方向即所述第二方向的支承力的朝向配置于所述第一基板。
3.根据权利要求1或者2所述的电力变换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方向是重力方向。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力变换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二基板设置有贯通该第二基板的孔。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力变换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开关元件形成于宽带隙半导体。
6.一种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
权利要求1~5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电力变换装置;
由所述电力变换装置供给电力的压缩机;以及
经由制冷剂配管将所述压缩机、冷凝器、膨胀装置以及蒸发器连接而成的制冷剂回路。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
还具有包含所述电力变换装置的控制箱,
以使所述第一基板的基板面与重力方向平行的方式将该第一基板安装于所述控制箱。
CN201680090618.9A 2016-11-11 2016-11-11 电力变换装置以及使用该电力变换装置的空调装置 Active CN11006301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JP2016/083587 WO2018087893A1 (ja) 2016-11-11 2016-11-11 電力変換装置及びこれを用いた空気調和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063010A CN110063010A (zh) 2019-07-26
CN110063010B true CN110063010B (zh) 2021-06-11

Family

ID=6210916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80090618.9A Active CN110063010B (zh) 2016-11-11 2016-11-11 电力变换装置以及使用该电力变换装置的空调装置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11486613B2 (zh)
EP (1) EP3540932B1 (zh)
JP (1) JP6685424B2 (zh)
CN (1) CN110063010B (zh)
WO (1) WO2018087893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21158867A (ja) * 2020-03-30 2021-10-07 株式会社ミツバ 駆動装置
DE102022200622B4 (de) * 2022-01-20 2023-09-07 Magna powertrain gmbh & co kg Leistungselektronik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1174992A2 (en) * 2000-07-21 2002-01-23 Hitachi, Ltd. Semiconductor apparatus, power converter and automobile
EP2496060A1 (en) * 2009-10-29 2012-09-05 Daikin Industries, Ltd. Wiring board unit
CN103312191A (zh) * 2012-03-15 2013-09-18 株式会社丰田自动织机 电力变换设备
JP2013239512A (ja) * 2012-05-14 2013-11-28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半導体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203956B2 (ja) 2003-02-07 2009-01-07 富士通株式会社 電源供給端子
JP2005150161A (ja) 2003-11-11 2005-06-09 Canon Inc プリント配線板接続構造
JP2007037211A (ja) * 2005-07-22 2007-02-08 Sumitomo Electric Ind Ltd 配電部品および電気装置
EP1909326A4 (en) * 2005-07-26 2009-05-06 Panasonic Corp SEMICONDUCTOR ELEMENT AND ELECTRICAL DEVICE
JP4859443B2 (ja) * 2005-11-17 2012-01-25 日立オートモティブシステムズ株式会社 電力変換装置
US20090091892A1 (en) 2007-09-26 2009-04-09 Rohm Co., Ltd. Semiconductor Device
US7798833B2 (en) 2009-01-13 2010-09-21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Inc. Low inductance busbar assembly
JP2010187504A (ja) 2009-02-13 2010-08-26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インバータ装置
JP5634202B2 (ja) * 2010-10-05 2014-12-03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電動圧縮機及びその制御装置
KR101222831B1 (ko) * 2011-09-16 2013-01-15 삼성전기주식회사 전력 모듈 패키지
JP5796257B2 (ja) * 2012-05-31 2015-10-21 アイシン・エィ・ダブリュ株式会社 インバータ装置
JP5708583B2 (ja) * 2012-07-12 2015-04-30 株式会社豊田自動織機 インバータ装置
JP5994462B2 (ja) * 2012-08-02 2016-09-21 株式会社豊田自動織機 インバータ装置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1174992A2 (en) * 2000-07-21 2002-01-23 Hitachi, Ltd. Semiconductor apparatus, power converter and automobile
EP2496060A1 (en) * 2009-10-29 2012-09-05 Daikin Industries, Ltd. Wiring board unit
CN103312191A (zh) * 2012-03-15 2013-09-18 株式会社丰田自动织机 电力变换设备
JP2013239512A (ja) * 2012-05-14 2013-11-28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半導体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6685424B2 (ja) 2020-04-22
EP3540932A4 (en) 2019-11-20
US11486613B2 (en) 2022-11-01
EP3540932B1 (en) 2020-10-07
US20200083820A1 (en) 2020-03-12
WO2018087893A1 (ja) 2018-05-17
EP3540932A1 (en) 2019-09-18
JPWO2018087893A1 (ja) 2019-06-24
CN110063010A (zh) 2019-07-2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495327B2 (en) Inverter apparatus
KR101564727B1 (ko) 공기조화기
KR101677826B1 (ko) 냉동 장치
US9693490B2 (en) Refrigeration device
US20140319673A1 (en) Semiconductor device
JP2014114982A (ja) 圧縮機ユニット及び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US10749414B2 (en) Motor driving device and air conditioner
CN110063010B (zh) 电力变换装置以及使用该电力变换装置的空调装置
WO2019106792A1 (ja) 電力変換装置及び空気調和装置
US10594204B2 (en) Circuit board, active filter device, and air conditioner
US12013171B2 (en) Electrical component module
JP2018112371A (ja) 空気調和装置
KR20090052167A (ko) 공기조화기
WO2020255249A1 (ja) 電力変換装置、冷凍サイクル装置および空気調和装置
CN111342686A (zh) 功率变换装置及具备该功率变换装置的冷冻循环装置
CN111936793A (zh) 制冷循环装置
JP6000000B2 (ja) 冷凍装置
US20210033291A1 (en) Electrical component module
JP2015233375A (ja) 力率改善モジュール及びこれを用いた電力変換装置
CN117663428A (zh) 控制器、空调室外机及空调器
KR20100053333A (ko) 공기조화기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