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061246A - 核壳结构Te@metal电氧化催化剂的制备方法 - Google Patents

核壳结构Te@metal电氧化催化剂的制备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061246A
CN110061246A CN201910311598.9A CN201910311598A CN110061246A CN 110061246 A CN110061246 A CN 110061246A CN 201910311598 A CN201910311598 A CN 201910311598A CN 110061246 A CN110061246 A CN 11006124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oxidizing
core
shell structure
electro
catalyzing age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0311598.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冯立纲
杨旭东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Yangzhou University
Original Assignee
Yangzhou Universit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Yangzhou University filed Critical Yangzhou University
Priority to CN201910311598.9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0061246A/zh
Publication of CN11006124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061246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82NANOTECHNOLOGY
    • B82YSPECIFIC USES OR APPLICATIONS OF NANOSTRUCTURES; MEASUREMENT OR ANALYSIS OF NANOSTRUCTURES;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NANOSTRUCTURES
    • B82Y40/00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nanostructur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86Inert electrodes with catalytic activity, e.g. for fuel cells
    • H01M4/88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 H01M4/8825Methods for deposition of the catalytic active composition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86Inert electrodes with catalytic activity, e.g. for fuel cells
    • H01M4/90Selection of catalytic material
    • H01M4/92Metals of platinum group
    • H01M4/921Alloys or mixtures with metallic element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86Inert electrodes with catalytic activity, e.g. for fuel cells
    • H01M4/90Selection of catalytic material
    • H01M4/92Metals of platinum group
    • H01M4/925Metals of platinum group supported on carriers, e.g. powder carrier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30Hydrogen technology
    • Y02E60/50Fuel cells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Electrochemistry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Materials Engineering (AREA)
  • Nanotechnology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ondensed Matter Physics & Semiconductor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rystallography & Structural Chemistry (AREA)
  • Inert Electrodes (AREA)
  • Catalys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核壳结构Te@metal电氧化催化剂的制备方法。所述方法以硬模板Te为核,以贵金属Pt、Pd或其合金为壳,并加入聚乙烯吡咯烷酮,采用油浴加热方式制得具有核壳结构的Te@metal电氧化催化剂。本发明的Te@metal电氧化催化剂中贵金属含量较低,具有优异的醇类氧化性能,在液体燃料电池阳极氧化反应中的质量活性远超过商业Pt基催化剂,可以作为高效电催化剂应用在液体燃料电池领域。

Description

核壳结构Te@metal电氧化催化剂的制备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核壳结构Te@metal电氧化催化剂的制备方法,属于电化学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燃料电池作为一种可将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的发电装置,以其潜在的高效率、设计简单、内部燃料直接转换等诸多优点得到燃料电池研究人员的广泛关注。目前,PtRu催化剂被公认为是最有前景的液体燃料电池阳极催化剂,Ru的加入能有效降低甲醇氧化的过电位,并能够大大提升Pt的CO中毒能力,但是Pt和Ru本身存在的性质差异,比如还原电位相差较大,晶格不匹配等问题,使得制备高分散的PtRu合金比较困难。
中国专利申请CN103537280A公开了一种用于甲醇氧化的Pd@Pt核壳型催化剂,该催化剂虽然表现出优异的电催化性能和耐用性,但是在材料制备过程中铂和钯的成本过高,无法实现大规模应用。因此降低Pt的使用量以及提高Pt的利用率成为制备高效催化剂的关键,同时不能以降低燃料电池的性能为代价。文献1以Te为硬模板,使用大量的Pt(Te:Pt原子比高达1:10),虽然有比较可观的电氧化性能,但是单个Pt活性位点的性能并没有得到最大化的利用,制备成本高且不符合大规模生产的理念(ACS Appl.Mater.Interfaces2016,8,16147-16153)。使用非贵金属Cu掺杂PtTe纳米管在合成过程中也面临高含量Pt,合成周期长等问题,并且在物质结构上得到Pt与PtTe2的混合物种,不利于激发出Pt的最佳醇类电氧化性能(Journal of Alloys and Compounds 770(2019)76-81)。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核壳结构Te@metal电氧化催化剂的制备方法。该方法采用致密的贵金属或合金层包覆非贵金属材料形成核壳型电催化剂,仅需要极少的贵金属与非贵金属材料进行组合便可得到超越传统Pt/Pd以及Pt催化剂的性能。
为实现上述发明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核壳结构Te@metal电氧化催化剂的制备方法,具体步骤如下:
按Te、贵金属与聚乙烯吡咯烷酮(K29-32)的质量比为4~16:1:50~300,将Te纳米棒、贵金属盐和聚乙烯吡咯烷酮依次加入到乙二醇中,搅拌至混合均匀,采用油浴加热方式,反应温度为150~180℃,保温时间为3~6h,反应结束后,冷却到室温,水洗,真空干燥得到核壳结构Te@metal催化剂。
本发明中,所述的贵金属选自Pt和Pd中的一种或两种。
本发明中,所述的贵金属盐选自H2PtCl6和PdCl2中的一种或两种。
优选地,Te、贵金属与聚乙烯吡咯烷酮(K29-32)的质量比为8:1:50。
优选地,所述的反应温度为150℃,保温时间为3h。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以下优点:
(1)采用非金属Te为硬模板,通过调控表面活性剂和还原剂的用量来生成各种长宽比的纳米结构(线、棒、片等),接着在还原剂的作用下贵金属纳米颗粒形成致密层,均匀负载在Te的表面,暴露出更多的活性位点,有效地提高了贵金属的利用率;
(2)本发明制备的Te@metal催化剂的结构形貌为核壳结构,贵金属活性位点处于催化剂表面,能够更好地与电解液接触,贵金属与Te之间的相互作用,在充放电过程中使电子传输速率提高,大大提高Te@metal催化剂的催化活性,具有更好的甲醇氧化性能,Te、贵金属与聚乙烯吡咯烷酮(K29-32)的质量比为8:1:50,材料的性能最优,质量活性可以达到2.5A/mg-1,优异的阳极电氧化性能使其可以广泛应用于液体燃料电池。
附图说明
图1为实施例1制得的Te纳米棒的XRD图。
图2为实施例1制得的Te纳米棒的TEM图。
图3为实施例1制得的核壳结构Te@Pt(8:1:50)-150℃-3h电氧化催化剂的XRD图。
图4为实施例1制得的核壳结构Te@Pt(8:1:50)-150℃-3h电氧化催化剂的TEM图。
图5为实施例1制得的核壳结构Te@Pt(8:1:50)-150℃-3h电氧化催化剂的线扫元素分布图。
图6为实施例1制得的核壳结构Te@Pt(8:1:50)-150℃-3h电氧化催化剂在1MKOH和1MCH3OH电解液中的催化性能曲线图。
图7为实施例2制得的核壳结构Te@Pt(8:1:300)-150℃-3h电氧化催化剂的XRD图。
图8为实施例2制得的核壳结构Te@Pt(8:1:300)-150℃-3h电氧化催化剂的TEM图。
图9为实施例2制得的核壳结构Te@Pt(8:1:300)-150℃-3h电氧化催化剂在1MKOH和1MCH3OH电解液中的催化性能曲线图。
图10为实施例3制得的核壳结构Te@Pt(8:1:50)-150℃-6h电氧化催化剂的XRD图。
图11为实施例3制得的核壳结构Te@Pt(8:1:50)-150℃-6h电氧化催化剂的TEM图。
图12为实施例3制得的核壳结构Te@Pt(8:1:50)-150℃-6h电氧化催化剂在1MKOH和1MCH3OH电解液中的催化性能曲线图。
图13为实施例4制得的核壳结构Te@Pt(8:1:50)-180℃-3h电氧化催化剂的XRD图。
图14为实施例4制得的核壳结构Te@Pt(8:1:50)-180℃-3h电氧化催化剂的TEM图。
图15为实施例4制得的核壳结构Te@Pt(8:1:50)-180℃-3h电氧化催化剂在1MKOH和1MCH3OH电解液中的催化性能曲线图。
图16为实施例5制得的核壳结构Te@Pt(4:1:50)-150℃-3h电氧化催化剂的XRD图。
图17为实施例5制得的核壳结构Te@Pt(4:1:50)-150℃-3h电氧化催化剂的TEM图。
图18为实施例5制得的核壳结构Te@Pt(4:1:50)-150℃-3h电氧化催化剂在1MKOH和1MCH3OH电解液中的催化性能曲线图。
图19为实施例6制得的核壳结构Te@Pt(16:1:50)-150℃-3h电氧化催化剂的XRD图。
图20为实施例6制得的核壳结构Te@Pt(16:1:50)-150℃-3h电氧化催化剂的TEM图。
图21为实施例6制得的核壳结构Te@Pt(16:1:50)-150℃-3h电氧化催化剂在1MKOH和1MCH3OH电解液中的性能曲线图。
图22为实施例7制得的核壳结构Te@Pd电氧化催化剂的XRD图。
图23为实施例7制得的核壳结构Te@Pd电氧化催化剂的TEM图。
图24为实施例7制得的核壳结构Te@Pd电氧化催化剂在0.5MH2SO4和0.5MHCOOH电解液中的催化性能曲线图。
图25为实施例8制得的核壳结构Te@PtPd电氧化催化剂的XRD图。
图26为实施例8制得的核壳结构Te@PtPd电氧化催化剂的TEM图。
图27为实施例8制得的核壳结构Te@PtPd电氧化催化剂的线扫元素分布图。
图28为实施例8制得的核壳结构Te@PtPd电氧化催化剂在1MKOH和1MCH3OH电解液中的催化性能曲线图。
图29为对比例1制得的电氧化催化剂的XRD图。
图30为对比例1制得的电氧化催化剂的TEM图。
图31为对比例2制得的电氧化催化剂的XRD图。
图32为对比例2制得的电氧化催化剂的TEM图。
图33为对比例3制得的电氧化催化剂的XRD图。
图34为对比例3制得的电氧化催化剂的TEM图。
图35为对比例4制得的电氧化催化剂的XRD图。
图36为对比例4制得的电氧化催化剂的TEM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和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述。
实施例1
核壳结构Te@Pt(8:1:50)-150℃-3h电氧化催化剂的制备:
第一步,将230mg亚碲酸钠,450mg抗坏血酸,100mg聚乙烯吡咯烷酮依次加入到含有30mL乙二醇的100mL平底烧瓶中,常温搅拌至混合均匀。将上述溶液转移到体积为100mL的聚四氟衬底中,设置烘箱温度为150℃,保温时间为6h。待反应结束并冷却到室温,用去离子水、丙酮、乙醇多次洗涤,抽滤,真空干燥得到银白色光泽物质,经粉末XRD衍射仪测试,样品为Te,并用于下一步实验。
第二步,在室温下,依次16mgTe,66uLH2PtCl6溶液(Pt:30mg/mL)和100mg聚乙烯吡咯烷酮加入到含有100mL乙二醇的250mL平底烧瓶中,搅拌至混合均匀。采用油浴加热方式,将反应温度设置为150℃,保温时间为3h。冷却到室温,经洗涤干燥得到核壳结构Te@Pt(8:1:50)-150℃-3h电氧化催化剂。
图1为实施例1制得的Te纳米棒的XRD图,从图中可以看出Te的特征峰非常明显,位置与标准PDF卡片(36-1425)完全一致,表明Te的结晶性极好。
图2为实施例1制得的Te纳米棒的TEM图,从图中可以看出Te纳米棒形貌非常均匀。
图3为实施例1制得的核壳结构Te@Pt(8:1:50)-150℃-3h电氧化催化剂的XRD图,从图中可以看出,Te的主要特征峰依然存在,但是明显变弱,同时出现了Pt的三个特征峰,在39.7°,46.2°和67.4°处分别对应着Pt的(111)、(200)和(220)晶面,说明Pt的形成,并且Te的特征峰强度明显减弱。
图4为实施例1得到的核壳结构Te@Pt(8:1:50)-150℃-3h电氧化催化剂的TEM图,从图中可以看出,Te纳米棒的形貌在长时间油浴处理后,依然可以保持棒状结构,表面分布着一层致密的Pt层。
图5为实施例1得到的核壳结构Te@Pt(8:1:50)-150℃-3h电氧化催化剂的线扫图,可以更加确定Te纳米棒表面形成了致密的Pt层,表明核壳结构Te@Pt电氧化催化剂的形成。
图6为实施例1得到的核壳结构Te@Pt(8:1:50)-150℃-3h电氧化催化剂在1MKOH和1MCH3OH电解液中的催化性能曲线图。需要注意的是,所有Te@Pt案例所得到样品的电化学实验均在Bio-Logic VSP多通道电化学工作站上进行,采用标准的三电极体系,工作电极为铂碳电极,对电极为铂丝电极,参比电极为饱和甘汞电极,在常温下(25℃)进行,电解液为1MKOH和1MCH3OH的混合液,可以看出该催化剂的甲醇氧化性能远远优于商业PtRu/C以及Pt/C,质量活性可以达到2.3A mg-1
实施例2
核壳结构Te@Pt(8:1:300)-150℃-3h电氧化催化剂的制备:室温下,依次取实施例1制得的Te 16mg,66uLH2PtCl6溶液(Pt:30mg/mL)和600mg聚乙烯吡咯烷酮加入到含有100mL乙二醇的250mL平底烧瓶中,磁力搅拌至混合均匀。采用油浴加热方式,将反应温度调成150℃,保温时间为3h。冷却到室温,经洗涤干燥得到核壳结构Te@Pt(8:1:300)-150℃-3h电氧化催化剂。
图7为实施例2制得的核壳结构Te@Pt(8:1:300)-150℃-3h电氧化催化剂的XRD图,从图中可以看出,Te的主要特征峰依然存在,也有Pt的三个特征峰,在39.7°,46.2°和67.4°处分别对应着Pt的(111)、(200)和(220)晶面,说明Pt的形成。
图8为实施例2得到的核壳结构Te@Pt(8:1:300)-150℃-3h电氧化催化剂的TEM图,从图中可以看出,Te纳米棒的形貌在长时间油浴处理后,棒表面分布着一层致密的Pt层。
图9为实施例2得到的核壳结构Te@Pt(8:1:300)-150℃-3h电氧化催化剂在1MKOH和1MCH3OH电解液中的催化性能曲线图。该催化剂的甲醇氧化性能较好,质量活性可以达到1.3A mg-1
实施例3
核壳结构Te@Pt(8:1:50)-150℃-6h电氧化催化剂的制备:室温下,依次取实施例1第一步制得的Te16mg,66uLH2PtCl6溶液(Pt:30mg/mL)和100mg聚乙烯吡咯烷酮加入到含有100mL乙二醇的250mL平底烧瓶中,磁力搅拌至混合均匀。采用油浴加热方式,将反应温度调成150℃,保温时间为6h。冷却到室温,经洗涤干燥得到核壳结构Te@Pt(8:1:50)-150℃-6h电氧化催化剂。
图10为实施例3制得的核壳结构Te@Pt(8:1:50)-150℃-6h电氧化催化剂的XRD图,从图中可以看出,该催化剂有较为明显的三个Pt特征峰,在39.7°,46.2°和67.4°处分别对应着Pt的(111)、(200)和(260)晶面,说明Pt的形成。
图11为实施例3得到的核壳结构Te@Pt(8:1:50)-150℃-6h电氧化催化剂的TEM图,从图中可以看出,Te纳米棒的形貌在长时间油浴处理后,依然可以保持棒状结构,表面分布的Pt颗粒形成致密层。
图12为实施例3得到的核壳结构Te@Pt(8:1:50)-150℃-6h电氧化催化剂在1MKOH和1MCH3OH电解液中的催化性能曲线图。该催化剂的甲醇氧化性能较好,质量活性可以达到1.1A mg-1
实施例4
核壳结构Te@Pt(8:1:50)-180℃-3h电氧化催化剂的制备:室温下,依次取实施例1第一步制得的Te16mg,66uLH2PtCl6溶液(Pt:30mg/mL)和100mg聚乙烯吡咯烷酮加入到含有100mL乙二醇的250mL平底烧瓶中,磁力搅拌至混合均匀。采用油浴加热方式,将反应温度调成180℃,保温时间为3h。冷却到室温,经洗涤干燥得到核壳结构Te@Pt(8:1:50)-180℃-3h电氧化催化剂。
图13为实施例4制得的核壳结构Te@Pt(8:1:50)-180℃-3h电氧化催化剂的XRD图,从图中可以看出,该催化剂有较为明显的三个Pt特征峰,在39.7°,46.2°和67.4°处分别对应着Pt的(111)、(200)和(220)晶面,说明Pt的形成,而Te的特征峰非常不明显,这是由于温度过高所致。
图14为实施例4得到的核壳结构Te@Pt(8:1:50)-180℃-3h电氧化催化剂的TEM图,从图中可以看出,Te纳米棒的形貌在更长时间油浴处理后,依然可以保持棒状结构,形成的Pt层有序地负载在Te棒表面上。
图15为实施例4得到的核壳结构Te@Pt(8:1:50)-180℃-3h电氧化催化剂在1MKOH和1MCH3OH电解液中的催化性能曲线图,该催化剂的甲醇氧化性能也较好,质量活性可以达到1.4A mg-1
实施例5
核壳结构Te@Pt(4:1:50)-150℃-3h电氧化催化剂的制备:室温下,依次取实施例1第一步制得的Te 8mg,66uLH2PtCl6溶液(Pt:30mg/mL)和100mg聚乙烯吡咯烷酮加入到含有100mL乙二醇的250mL平底烧瓶中,磁力搅拌至混合均匀。采用油浴加热方式,将反应温度调成150℃,保温时间为3h。冷却到室温,经洗涤干燥得到核壳结构Te@Pt(4:1:50)-150℃-3h电氧化催化剂。
图16为实施例5制得的核壳结构Te@Pt(4:1:50)-150℃-3h电氧化催化剂的XRD图,从图中可以看出,该催化剂有较为明显的三个Pt特征峰,在39.7°,46.2°和67.4°处分别对应着Pt的(111)、(200)和(220)晶面,说明Pt的形成。
图17为实施例5得到的核壳结构Te@Pt(4:1:50)-150℃-3h电氧化催化剂的TEM图,从图中可以看出,相对来说,Te用量的减少,使得表面分布的Pt颗粒增多,造成过量负载,但是依然可以看出表面形成了较厚的Pt层。
图18为实施例5得到的核壳结构Te@Pt(4:1:50)-150℃-3h电氧化催化剂在1MKOH和1MCH3OH电解液中的催化性能曲线图,该催化剂的甲醇氧化性能也较好,质量活性可以达到0.9A mg-1
实施例6
核壳结构Te@Pt(16:1:50)-150℃-3h电氧化催化剂的制备:室温下,依次取实施例1第一步制得的Te 32mg,66uLH2PtCl6溶液(Pt:30mg/mL)和100mg聚乙烯吡咯烷酮加入到含有100mL乙二醇的250mL平底烧瓶中,磁力搅拌至混合均匀。采用油浴加热方式,将反应温度调成150℃,保温时间为3h。冷却到室温,经洗涤抽滤干燥得到核壳结构Te@Pt(16:1:50)-150℃-3h电氧化催化剂。
图19为实施例6制得的核壳结构Te@Pt(16:1:50)-150℃-3h电氧化催化剂的XRD图,从图中可以看出,该催化剂明显的Te特征峰,而三个Pt特征峰强度较弱,但在39.7°,46.2°和67.4°处依然可以分别对应着Pt的(111)、(200)和(200)晶面,说明Pt的形成,这是由于Pt的量过低,表面所形成的Pt较薄所致。
图20为实施例6得到的核壳结构Te@Pt(16:1:50)-150℃-3h电氧化催化剂的TEM图,从图中可以看出,Te纳米棒的形貌在长时间油浴处理后,依然可以保持棒状结构,Pt用量的减少使得表面分布的致密Pt层变得更薄。
图21为实施例6得到的核壳结构Te@Pt(16:1:50)-150℃-3h电氧化催化剂在1MKOH和1MCH3OH电解液中的催化性能曲线图,该催化剂的甲醇氧化性能也较好,质量活性可以达到1.3A mg-1
实施例7
核壳结构Te@Pd催化剂的制备:室温下,依次取实施例1第一步制得的Te16mg,66uLPdCl2溶液(Pd:30mg/mL)和100mg聚乙烯吡咯烷酮加入到含有100mL乙二醇的250mL平底烧瓶中,搅拌至混合均匀。采用油浴加热方式,将反应温度设置为150℃,保温时间为3h。冷却到室温,用去离子水洗涤干燥得到核壳结构Te@Pd电氧化催化剂。
图22为实施例7制得的核壳结构Te@Pd电氧化催化剂的XRD图,从图中可以看出,该催化剂明显的Te特征峰,而三个Pd特征峰强度较弱,但在40.1°,46.6°和68.1°处依然可以分别对应着Pd的(111)、(200)和(220)晶面,说明Pd的形成。
图23为实施例7制得的核壳结构Te@Pd催化剂的TEM图。Te纳米棒的形貌在长时间油浴处理后,依然可以保持棒状结构,表面分布着一层致密的Pd层。
图24为实施例7制得的核壳结构Te@Pd电氧化催化剂在0.5MH2SO4和0.5MHCOOH电解液中的催化性能曲线图。需要注意的是,该实施例所得到样品的电化学实验均在Bio-LogicVSP多通道电化学工作站上进行,采用标准的三电极体系,工作电极为铂碳电极,对电极为铂丝电极,参比电极为饱和甘汞电极,在常温下(25℃)进行,电解液为0.5H2SO4和0.5MHCOOH的混合液,可以看出该催化剂的甲酸氧化性能优异,质量活性可以达到1.6Amg-1
实施例8
室温下,取实施例1得到的16mgTe,依次滴加66uLH2PtCl6溶液(Pt:30mg/mL),66uLPdCl2溶液(Pd:30mg/mL)和100mg聚乙烯吡咯烷酮加入到含有100mL乙二醇的250mL平底烧瓶中,磁力搅拌至混合均匀。采用油浴加热方式,将反应温度设置为150℃,保温时间为3h。待冷却到室温,经洗涤干燥得到核壳结构Te@PtPd电氧化催化剂。
图25为实施例8制得的核壳结构Te@PtPd催化剂的XRD图。其中,存在着明显的Pt的特征峰和较弱的Pd特征峰,表明在油浴过程中,在Te纳米棒表面形成了PtPd合金。
图26为实施例8制得的核壳结构Te@PtPd催化剂的TEM图。Te纳米棒的形貌在长时间油浴处理后,依然可以保持棒状结构,表面分布着一层致密的PtPd合金层。
图27为实施例8制得的核壳结构Te@PtPd催化剂的线扫元素分布图。可以更加确定Te纳米棒表面Pt、Pd元素的存在,表明核壳结构Te@PtPd电氧化催化剂的形成。
图28为实施例8制得的核壳结构Te@PtPd催化剂在1MKOH和1MCH3OH电解液中的催化性能曲线图,表明核壳结构Te@PtPd电氧化催化剂比商业的PtPd/C催化剂具有更高的甲醇催化性能。
对比例1
室温下,依次取实施例1第一步制得的Te 4mg,66uLH2PtCl6溶液(Pt:30mg/mL)和100mg聚乙烯吡咯烷酮加入到含有100mL乙二醇的250mL平底烧瓶中,搅拌至混合均匀。采用油浴加热方式,将反应温度调成150℃,保温时间为3h。冷却到室温,经洗涤干燥得到电氧化催化剂。
图29为对比例1制得的电氧化催化剂的XRD图。从图中可以看出,Pt特征峰比较明显,而Te的特征峰几乎没有,这是由于加入时Te的用量过少。
图30为对比例1制得的电氧化催化剂的TEM图。从图中可以看出,Pt颗粒团聚比较明显,而且没有看到Te与Pt之间的明显界面,所以核壳结构在此种条件下并没有得到。
对比例2
室温下,依次取实施例1第一步制得的Te 16mg,66uLH2PtCl6溶液(Pt:30mg/mL)和100mg聚乙烯吡咯烷酮加入到含有100mL乙二醇的250mL平底烧瓶中,搅拌至混合均匀。采用油浴加热方式,将反应温度调成100℃,保温时间为3h。冷却到室温,经洗涤干燥得到电氧化催化剂。
图31为对比例2制得的电氧化催化剂的XRD图。从图中可以看出,Te特征峰比较明显而Pt的特征峰几乎没有,这是由于温度过低导致Pt并没有生成。
图32为对比例2制得的电氧化催化剂的TEM图。从图中可以看出,几乎没有Pt颗粒的生成,只能看到光滑的Te纳米棒。
对比例3
室温下,依次取实施例1第一步制得的Te 16mg,66uLH2PtCl6溶液(Pt:30mg/mL)加入到含有100mL乙二醇的250mL平底烧瓶中,搅拌至混合均匀。采用油浴加热方式,将反应温度调成150℃,保温时间为3h。冷却到室温,经洗涤干燥得到电氧化催化剂。
图33为对比例3制得的电氧化催化剂的XRD图。从图中可以看出,Te特征峰比较明显,Pt的特征峰较弱。
图34为对比例3制得的电氧化催化剂的TEM图。从图中可以看出,有较大Pt颗粒的生成,由于没有加入聚乙烯吡咯烷酮,所以没有明显的核壳结构。
对比例4
室温下,依次取实施例1第一步制得的Te 16mg,66uLH2PtCl6溶液(Pt:30mg/mL)和100mg聚乙烯吡咯烷酮加入到含有100mL乙二醇的250mL平底烧瓶中,磁力搅拌至混合均匀。采用油浴加热方式,将反应温度调成150℃,保温时间为9h。冷却到室温,经洗涤干燥得到电氧化催化剂。
图35为对比例4制得的电氧化催化剂的XRD图。从图中可以看出,Te特征峰比较明显,Pt的特征峰也明显,表明Pt的形成。
图36为对比例4制得的电氧化催化剂的TEM图。从图中可以看出,过长的保温时间,使得Te棒表现出一些缺陷,也没有明显的核壳结构。

Claims (7)

1.核壳结构Te@metal电氧化催化剂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具体步骤如下:
按Te、贵金属与聚乙烯吡咯烷酮(K29-32)的质量比为4~16:1:50~300,将Te纳米棒、贵金属盐和聚乙烯吡咯烷酮依次加入到乙二醇中,搅拌至混合均匀,采用油浴加热方式,反应温度为150~180℃,保温时间为3~6h,反应结束后,冷却到室温,水洗,真空干燥得到核壳结构Te@metal催化剂。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贵金属选自Pt和Pd中的一种或两种。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贵金属盐选自H2PtCl6和PdCl2中的一种或两种。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Te、贵金属与聚乙烯吡咯烷酮(K29-32)的质量比为8:1:50。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反应温度为150℃,保温时间为3h。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任一所述的制备方法制得的核壳结构Te@metal电氧化催化剂。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核壳结构Te@metal电氧化催化剂在液体燃料电池中的应用。
CN201910311598.9A 2019-04-18 2019-04-18 核壳结构Te@metal电氧化催化剂的制备方法 Pending CN110061246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311598.9A CN110061246A (zh) 2019-04-18 2019-04-18 核壳结构Te@metal电氧化催化剂的制备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311598.9A CN110061246A (zh) 2019-04-18 2019-04-18 核壳结构Te@metal电氧化催化剂的制备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061246A true CN110061246A (zh) 2019-07-26

Family

ID=6731930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311598.9A Pending CN110061246A (zh) 2019-04-18 2019-04-18 核壳结构Te@metal电氧化催化剂的制备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0061246A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058660A (zh) * 2021-03-31 2021-07-02 扬州大学 催化剂载体及其制备方法、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14657598A (zh) * 2022-03-21 2022-06-24 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核壳结构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133525A (zh) * 2011-03-04 2011-07-27 北京工业大学 一种新型Pt-Te金属间化合物的制备方法
CN102709575A (zh) * 2012-03-14 2012-10-03 温州大学 一种直接乙醇燃料电池高抗co阳极催化剂及制备与应用
CN102872886A (zh) * 2012-09-21 2013-01-16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一种碲基贵金属合金纳米线催化剂的制备方法及其应用
CN103861584A (zh) * 2012-12-11 2014-06-18 浙江海洋学院 一种高催化活性二元钯铂核壳结构氧还原催化剂的制备方法
CN108705098A (zh) * 2018-04-16 2018-10-26 华侨大学 一种铑铂核壳双金属纳米线的合成方法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133525A (zh) * 2011-03-04 2011-07-27 北京工业大学 一种新型Pt-Te金属间化合物的制备方法
CN102709575A (zh) * 2012-03-14 2012-10-03 温州大学 一种直接乙醇燃料电池高抗co阳极催化剂及制备与应用
CN102872886A (zh) * 2012-09-21 2013-01-16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一种碲基贵金属合金纳米线催化剂的制备方法及其应用
CN103861584A (zh) * 2012-12-11 2014-06-18 浙江海洋学院 一种高催化活性二元钯铂核壳结构氧还原催化剂的制备方法
CN108705098A (zh) * 2018-04-16 2018-10-26 华侨大学 一种铑铂核壳双金属纳米线的合成方法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058660A (zh) * 2021-03-31 2021-07-02 扬州大学 催化剂载体及其制备方法、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13058660B (zh) * 2021-03-31 2023-10-27 扬州大学 催化剂载体及其制备方法、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14657598A (zh) * 2022-03-21 2022-06-24 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核壳结构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14657598B (zh) * 2022-03-21 2024-03-29 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核壳结构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Zhou et al. Available hydrogen from formic acid decomposed by rare earth elements promoted Pd-Au/C catalysts at low temperature
Tan et al. Pd-around-CeO 2− x hybrid nanostructure catalyst: three-phase-transfer synthesis, electrocatalytic properties and dual promoting mechanism
CN109524678A (zh) 一种析氧铁钴合金-铁酸钴/氮掺杂纳米碳管复合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04475126A (zh) 燃料电池用碳载核壳型铂钴-铂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
Hu et al. In-situ synthesis of palladium-base binary metal oxide nanoparticles with enhanced electrocatalytic activity for ethylene glycol and glycerol oxidation
CN105431230A (zh) 在载体上形成贵金属纳米粒子的方法
Liu et al. Oxygen reduction reaction via the 4-electron transfer pathway on transition metal hydroxides
Yi et al. In situ preparation and high electrocatalytic activity of binary Pd-Ni nanocatalysts with low Pd-loadings
Jing et al. Nanoporous carbon supported platinum-copper nanocomposites as anode catalysts for direct borohydride-hydrogen peroxide fuel cell
CN107342427B (zh) 一种直接乙醇燃料电池用Pd/Ag纳米合金催化剂的制备方法
CN109967113A (zh) 一种金属单原子催化剂的制备方法
CN102764648B (zh) 一种钯催化剂的制备方法,由该方法制备的钯催化剂及应用
CN108155392A (zh) 一种还原氧化石墨烯负载Pd-M纳米复合催化剂的制备方法
Afzali et al. Design of PdxIr/g-C3N4 modified FTO to facilitate electricity generation and hydrogen evolution in alkaline media
CN106207205B (zh) 一种燃料电池用PtPd电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
Zhang et al. PtPd nanoparticles supported on sulfonated nitrogen sulfur co-doped graphene for methanol electro-oxidation
CN106784900A (zh) 铂基纳米颗粒包覆二氧化锡覆盖的碳纳米管及其制备方法
CN108588740A (zh) 一种用于水裂解产氧的Au-Ir纳米链电催化剂的制备方法
Sun et al. PtRhCu ternary alloy nanodendrites with enhanced catalytic activity and durability toward methanol electro-oxidation
Wang et al. A phosphatized pseudo-core-shell Fe@ Cu-P/C electrocatalyst for efficient hydrazine oxidation reaction
Ren et al. Defect-rich PtPdCu flower-like nanoframes with enhanced electrocatalytic activity for methanol oxidation
CN110061246A (zh) 核壳结构Te@metal电氧化催化剂的制备方法
Juárez-Marmolejo et al. Electrocatalytic oxidation of formic acid by palladium nanoparticles electrochemically synthesized from a deep eutectic solvent
Habibi et al. Ni@ Pt core-shell nanoparticles as an improved electrocatalyst for ethanol electrooxidation in alkaline media
CN108746659B (zh) 一种花状AgPd纳米合金及制备和使用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90726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