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048758A - 节点和通信方法 - Google Patents

节点和通信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048758A
CN110048758A CN201810032722.3A CN201810032722A CN110048758A CN 110048758 A CN110048758 A CN 110048758A CN 201810032722 A CN201810032722 A CN 201810032722A CN 110048758 A CN110048758 A CN 11004875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node
message
protocol layer
layer
interfa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0032722.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0048758B (zh
Inventor
朱元萍
戴明增
徐海博
石小丽
王瑞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to CN201810032722.3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0048758B/zh
Application filed by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filed Critical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to KR1020207023116A priority patent/KR102391106B1/ko
Priority to BR112020014188-7A priority patent/BR112020014188A2/pt
Priority to EP19738480.3A priority patent/EP3734858A4/en
Priority to PCT/CN2019/071479 priority patent/WO2019137504A1/zh
Priority to JP2020538834A priority patent/JP7039712B2/ja
Publication of CN11004875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048758A/zh
Priority to US16/927,101 priority patent/US11647561B2/en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004875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04875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14Relay systems
    • H04B7/15Active relay systems
    • H04B7/155Ground-based stations
    • H04B7/15507Relay station based processing for cell extension or control of coverage area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0/00Wireless network protocols or protocol adaptations to wireless operation
    • H04W80/02Data link layer protoco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14Relay systems
    • H04B7/15Active relay systems
    • H04B7/155Ground-based st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24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for communication between two or more posts
    • H04B7/26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for communication between two or more posts at least one of which is mobil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24/00Supervisory, monitoring or testing arrangements
    • H04W24/02Arrangements for optimising operational condi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40/00Communication routing or communication path finding
    • H04W40/02Communication route or path selection, e.g. power-based or shortest path routing
    • H04W40/22Communication route or path selection, e.g. power-based or shortest path routing using selective relaying for reaching a BTS [Base Transceiver Station] or an access point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6/00Connection management
    • H04W76/10Connection setup
    • H04W76/11Allocation or use of connection identifier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6/00Connection management
    • H04W76/10Connection setup
    • H04W76/12Setup of transport tunne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6/00Connection management
    • H04W76/20Manipulation of established connections
    • H04W76/27Transitions between radio resource control [RRC] stat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0/00Wireless network protocols or protocol adaptations to wireless operation
    • H04W80/08Upper layer protocols
    • H04W80/12Application layer protocols, e.g. WAP [Wireless Application Protocol]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8/00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e.g. terminals, base stations or access point devices
    • H04W88/08Access point devices
    • H04W88/085Access point devices with remote component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92/00Interfa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92/16Interfaces between hierarchically similar devices
    • H04W92/20Interfaces between hierarchically similar devices between access point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 Data Exchanges In Wide-Area Network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节点和通信方法,用于解决RN的实现复杂度和成本较高问题。通信方法包括:第一节点在第一协议层上向在第一节点和第二节点之间接口上对等的第一协议层发送第一消息;第二节点在第一协议层上从第二节点和第一节点之间接口上对等的第一协议层接收第一消息。本申请涉及通信技术领域。

Description

节点和通信方法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通信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节点和通信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简称VR)、增强现实(augmented reality,简称AR)以及物联网等技术的发展,未来网络中将会有越来越多的终端,网络数据的使用量也会不断攀升,为了配合越来越多的终端以及市场极速增长的网络数据使用量,目前对第五代(fifth-generation,简称5G)无线通信***的容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热点区域,为满足5G超高容量需求,利用高频小站组网愈发流行。高频载波传播特性较差,受遮挡衰减严重,覆盖范围不广,故而在热点区域需要大量密集部署小站。这些小站可以为中继节点(relaynode,简称RN)。
第10版长期演进(long term evolution,简称LTE)(LTE release 10,简称LTER10)***中引入了中继(relay)技术,终端可以通过RN接入宿主基站,此时,RN几乎需要具备与宿主基站相同的能力,从而使得RN的实现复杂度和成本较高。
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节点和通信方法,用于解决RN的实现复杂度和成本较高问题。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申请实施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第一节点,包括:控制面协议层;控制面协议层包括在第一节点和第二节点之间接口上与第二节点对等的第一协议层;第一节点为RN或宿主基站或宿主基站的集中式单元或宿主基站的分布式单元,第二节点为RN;第一节点中的第一协议层,用于向在第一节点和第二节点之间接口上对等的第一协议层发送第一消息;其中,第一消息中包括第二节点服务的终端的上下文管理信息和/或终端的RRC消息。第一方面提供的方法,由于第一节点可以通过第一消息配置第二节点服务的终端的上下文管理信息和/或通过第二节点向终端发送RRC消息,从而使得原本由第二节点执行的部分功能被第一节点代替,因此,能够降低第二节点的实现复杂度和成本。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第一节点为宿主基站或RN或宿主基站的分布式单元,控制面协议层从上至下包括:在第一节点和第二节点之间接口上与第二节点对等的第一协议层、对等的RLC层,对等的MAC层和对等的PHY层;或者,第一节点为宿主基站的集中式单元,控制面协议层从上至下包括:在第一节点和第二节点之间接口上与第二节点对等的第一协议层、对等的有线连接的链路层和对等的有线连接的物理层。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控制面协议层还包括在第一节点和第二节点之间接口上与第二节点对等的第二协议层;第一节点为宿主基站或RN或宿主基站的分布式单元,第一节点中的第二协议层位于第一节点中的第一协议层和RLC层之间;或者,第一节点为宿主基站的集中式单元,第一节点中的第二协议层位于第一节点中的第一协议层和有线连接的链路层之间。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第一节点中的第二协议层,用于对第一消息执行以下至少一种处理:为第一消息添加路由信息,为第一消息添加数据包类型标识;第一节点中的第二协议层,还用于向在第一节点和第二节点之间接口上对等的第二协议层发送第一节点中的第二协议层处理后的第一消息。其中,第二协议层可以为F1AP消息添加路由信息和数据包类型标识等信息,还可以获取F1AP消息的路由信息和数据包类型标识等信息,从而可以保证数据包的正确传输。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第一节点中的第二协议层,还用于确定发送第一节点中的第二协议层处理后的第一消息的RB或逻辑信道;第一节点中的第二协议层,具体用于在确定的RB或逻辑信道上向在第一节点和第二节点之间接口上对等的第二协议层发送第一节点中的第二协议层处理后的第一消息。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第一节点中的第一协议层,还用于从第一节点和第二节点之间接口上对等的第一协议层接收第二消息,第二消息中包括以下信息中的至少一种:第一连接的管理信息,第二节点服务的终端的上下文管理信息,终端的RRC消息,第一标识,第二标识;第二消息中包括的第二节点服务的终端的上下文管理信息包括第三标识,第三标识为第二节点为终端分配的用户面传输通道标识,第一标识为第一节点为终端分配的第一连接标识,第二标识为第二节点为终端分配的第一连接标识,第一连接为第一节点和第二节点之间接口上基于对等的第一协议层的逻辑连接。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第一节点中的第一协议层,还用于向第一节点和第二节点之间接口上对等的第一协议层发送第三消息,第三消息中包括以下信息中的至少一种:第一连接的管理信息,第一标识,第二标识;第一标识为第一节点为终端分配的第一连接标识,第二标识为第二节点为终端分配的第一连接标识,第一连接为第一节点和第二节点之间接口上基于对等的第一协议层的逻辑连接。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第一消息中包括的第二节点服务的终端的上下文管理信息中包括第四标识,第四标识为第一节点为终端分配的用户面传输通道标识。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第一节点为宿主基站或RN或宿主基站的分布式单元,控制面协议层从上至下包括:在第一节点和第二节点之间接口上与第二节点对等的第一协议层,在第一节点和第三节点之间接口上与第三节点对等的RLC层,对等的MAC层和对等的PHY层;或者,第一节点为宿主基站的集中式单元,控制面协议层从上至下包括:在第一节点和第二节点之间接口上与第二节点对等的第一协议层,在第一节点和第三节点之间接口上与第三节点对等的有线连接的链路层和对等的有线连接的物理层。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控制面协议层还包括在第一节点和第三节点之间接口上与第三节点对等的第二协议层;第一节点为宿主基站或RN或宿主基站的分布式单元,第一节点中的第二协议层位于第一节点中的第一协议层和RLC层之间;或者,第一节点为宿主基站的集中式单元,第一节点中的第二协议层位于第一节点中的第一协议层和有线连接的链路层之间。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第一节点中的第二协议层,用于对第一消息执行以下至少一种处理:为第一消息添加路由信息,为第一消息添加数据包类型标识,为第一消息添加第一接口的承载标识,第一接口为第三节点和第二节点之间的通信接口;第一节点中的第二协议层,还用于向在第一节点和第三节点之间接口上对等的第二协议层发送第一节点中的第二协议层处理后的第一消息。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第一节点中的第二协议层,还用于确定发送第一节点中的第二协议层处理后的第一消息的RB或逻辑信道;第一节点中的第二协议层,具体用于在确定的RB或逻辑信道上向在第一节点和第三节点之间接口上对等的第二协议层发送第一节点中的第二协议层处理后的第一消息。
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第二节点,包括:控制面协议层;控制面协议层包括在第二节点和第一节点之间接口上与第一节点对等的第一协议层;第一节点为RN或宿主基站或宿主基站的集中式单元或宿主基站的分布式单元,第二节点为RN;第二节点中的第一协议层,用于从第二节点和第一节点之间接口上对等的第一协议层接收第一消息;其中,第一消息中包括第二节点服务的终端的上下文管理信息和/或终端的RRC消息。第二方面提供的方法,由于第一节点可以通过第一消息配置第二节点服务的终端的上下文管理信息和/或通过第二节点向终端发送RRC消息,从而使得原本由第二节点执行的部分功能被第一节点代替,因此,能够降低第二节点的实现复杂度和成本。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第一节点为宿主基站或RN或宿主基站的分布式单元,控制面协议层从上至下包括:在第二节点和第一节点之间接口上与第一节点对等的第一协议层、对等的RLC层,对等的MAC层和对等的PHY层;或者,第一节点为宿主基站的集中式单元,控制面协议层从上至下包括:在第二节点和第一节点之间接口上与第一节点对等的第一协议层、对等的有线连接的链路层和对等的有线连接的物理层。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控制面协议层还包括在第二节点和第一节点之间接口上与第一节点对等的第二协议层;第一节点为宿主基站或RN或宿主基站的分布式单元,第二节点中的第二协议层位于第二节点中的第一协议层和RLC层之间;或者,第一节点为宿主基站的集中式单元,第二节点中的第二协议层位于第二节点中的第一协议层和有线连接的链路层之间。其中,第二协议层可以为F1AP消息添加路由信息和数据包类型标识等信息,还可以获取F1AP消息的路由信息和数据包类型标识等信息,从而可以保证数据包的正确传输。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第二节点中的第二协议层,用于从第二节点和第一节点之间接口上对等的第二协议层接收第一节点中的第二协议层处理后的第一消息,第一节点中的第二协议层对第一消息执行以下至少一种处理:为第一消息添加路由信息,为第一消息添加数据包类型标识;第二节点中的第二协议层,还用于获取第一消息的路由信息和第一消息的数据包类型标识中的至少一种;若第二节点中的第二协议层获取到第一消息的路由信息,第二节点中的第二协议层,还用于根据第一消息的路由信息路由第一消息;或者,若第二节点中的第二协议层确定第二节点为第一消息的目的节点、且第二节点中的第二协议层获取到第一消息的数据包类型标识、且第一消息的数据包类型标识指示第一消息为第一协议层消息,第二节点中的第二协议层,还用于将第一消息发送给第二节点中的第一协议层。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第二节点中的第一协议层,还用于向第二节点和第一节点之间接口上对等的第一协议层发送第二消息,第二消息中包括以下信息中的至少一种:第一连接的管理信息,第二节点服务的终端的上下文管理信息,终端的RRC消息,第一标识,第二标识;第二消息中包括的第二节点服务的终端的上下文管理信息包括第三标识,第三标识为第二节点为终端分配的用户面传输通道标识,第一标识为第一节点为终端分配的第一连接标识,第二标识为第二节点为终端分配的第一连接标识,第一连接为第一节点和第二节点之间接口上基于对等的第一协议层的逻辑连接。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第二节点中的第一协议层,还用于从第二节点和第一节点之间接口上对等的第一协议层接收第三消息,第三消息中包括以下信息中的至少一种:第一连接的管理信息,第一标识,第二标识;第一标识为第一节点为终端分配的第一连接标识,第二标识为第二节点为终端分配的第一连接标识,第一连接为第一节点和第二节点之间接口上基于对等的第一协议层的逻辑连接。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第一消息中包括的第二节点服务的终端的上下文管理信息中包括第四标识,第四标识为第一节点为终端分配的用户面传输通道标识。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第一节点为宿主基站或RN或宿主基站的分布式单元或宿主基站的集中式单元,控制面协议层从上至下包括:在第二节点和第一节点之间接口上与第一节点对等的第一协议层,在第二节点和第三节点之间接口上与第三节点对等的RLC层,对等的MAC层和对等的PHY层;或者,第一节点为宿主基站的集中式单元,控制面协议层从上至下包括:在第二节点和第一节点之间接口上与第一节点对等的第一协议层,在第二节点和第三节点之间接口上与第三节点对等的有线连接的链路层和对等的有线连接的物理层。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控制面协议层还包括在第二节点和第三节点之间接口上与第三节点对等的第二协议层;第一节点为宿主基站或RN或宿主基站的分布式单元或宿主基站的集中式单元,第二节点中的第二协议层位于第二节点中的第一协议层和RLC层之间;或者,第一节点为宿主基站的集中式单元,第二节点中的第二协议层位于第二节点中的第一协议层和有线连接的链路层之间。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第二节点中的第二协议层,用于从第二节点和第三节点之间接口上对等的第二协议层接收第三节点中的第二协议层处理后的第一消息,第三节点中的第二协议层对第一消息执行以下至少一种处理:为第一消息添加路由信息,为第一消息添加数据包类型标识;第二节点中的第二协议层,还用于获取第一消息的路由信息和第一消息的数据包类型标识中的至少一种;若第二节点中的第二协议层获取到第一消息的路由信息,第二节点中的第二协议层,还用于根据第一消息的路由信息路由第一消息;或者,若第二节点中的第二协议层确定第二节点为第一消息的目的节点、且第二节点中的第二协议层获取到第一消息的数据包类型标识、且第一消息的数据包类型标识指示第一消息为第一协议层消息,第二节点中的第二协议层,还用于将第一消息发送给第二节点中的第一协议层。
第三方面,提供了一种第三节点,包括:控制面协议层;控制面协议层包括在第三节点和第一节点之间接口上与第一节点对等的第二协议层、对等的RLC层,对等的MAC层和对等的PHY层;控制面协议层还包括在第三节点和第二节点之间接口上与第二节点对等的第二协议层、对等的RLC层,对等的MAC层和对等的PHY层;第三节点中的第二协议层,用于从第三节点和第一节点之间接口上对等的第二协议层接收第一节点中的第二协议层处理后的第一消息,第一节点中的第二协议层对第一消息执行以下至少一种处理:为第一消息添加路由信息,为第一消息添加数据包类型标识,为第一消息添加第一接口的承载标识,第一接口为第三节点和第二节点之间的通信接口;第三节点中的第二协议层,还用于获取第一消息的路由信息、第一消息的第一接口的承载标识和第一消息的数据包类型标识中的至少一种;第三节点中的第二协议层,还用于对第一消息执行以下至少一种处理:为第一消息添加路由信息,为第一消息添加数据包类型标识;第三节点中的第二协议层还用于向第三节点和第二节点之间接口上对等的第二协议层发送第三节点中的第二协议层处理后的第一消息。第三方面提供的方法,由于第一节点可以通过第一消息配置第二节点服务的终端的上下文管理信息和/或通过第二节点向终端发送RRC消息,从而使得原本由第二节点执行的部分功能被第一节点代替,因此,能够降低第二节点的实现复杂度和成本。其中,第二协议层可以为F1AP消息添加路由信息和数据包类型标识等信息,还可以获取F1AP消息的路由信息和数据包类型标识等信息,从而可以保证数据包的正确传输。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第三节点中的第二协议层获取到第一消息的路由信息,第三节点中的第二协议层还用于根据第一消息的路由信息路由第三节点中的第二协议层处理后的第一消息;和/或,第三节点中的第二协议层获取到第一接口的承载标识,第三节点中的第二协议层根据第一接口的承载标识在第一接口对应的承载或逻辑信道上发送第三节点中的第二协议层处理后的第一消息。
其中,上述各个协议层执行的功能可以通过硬件实现,也可以通过硬件执行相应的软件实现。该硬件或软件包括一个或多个与上述功能相对应的单元。上述第一节点、第二节点或第三节点可以以芯片的产品形态存在。
第四方面,提供了一种通信方法,应用于第一节点,第一节点包括控制面协议层,控制面协议层包括在第一节点和第二节点之间接口上与第二节点对等的第一协议层,第一节点为RN或宿主基站或宿主基站的集中式单元或宿主基站的分布式单元,第二节点为RN,该方法包括:第一节点在第一协议层上向在第一节点和第二节点之间接口上对等的第一协议层发送第一消息;其中,第一消息中包括第二节点服务的终端的上下文管理信息和/或终端的RRC消息。第四方面提供的方法,由于第一节点可以通过第一消息配置第二节点服务的终端的上下文管理信息和/或通过第二节点向终端发送RRC消息,从而使得原本由第二节点执行的部分功能被第一节点代替,因此,能够降低第二节点的实现复杂度和成本。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控制面协议层还包括在第一节点和第二节点之间接口上与第二节点对等的第二协议层;第一节点为宿主基站或RN或宿主基站的分布式单元,控制面协议层从上至下包括:在第一节点和第二节点之间接口上与第二节点对等的第一协议层、对等的第二协议层、对等的RLC层,对等的MAC层和对等的PHY层;或者,第一节点为宿主基站的集中式单元,控制面协议层从上至下包括:在第一节点和第二节点之间接口上与第二节点对等的第一协议层、对等的第二协议层、对等的有线连接的链路层和对等的有线连接的物理层,该方法还包括:第一节点在第二协议层上对第一消息执行以下至少一种处理:为第一消息添加路由信息,为第一消息添加数据包类型标识;第一节点在第二协议层上向在第一节点和第二节点之间接口上对等的第二协议层发送第一节点在第二协议层上处理后的第一消息。其中,第二协议层可以为F1AP消息添加路由信息和数据包类型标识等信息,还可以获取F1AP消息的路由信息和数据包类型标识等信息,从而可以保证数据包的正确传输。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在第一节点在第二协议层上向在第一节点和第二节点之间接口上对等的第二协议层发送第一节点在第二协议层上处理后的第一消息之前,该方法还包括:第一节点在第二协议层上确定发送第一节点在第二协议层上处理后的第一消息的RB或逻辑信道;第一节点在第二协议层上向在第一节点和第二节点之间接口上对等的第二协议层发送第一节点在第二协议层上处理后的第一消息,包括:第一节点在第二协议层上在确定的RB或逻辑信道上向在第一节点和第二节点之间接口上对等的第二协议层发送第一节点在第二协议层上处理后的第一消息。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该方法还包括:第一节点在第一协议层上从第一节点和第二节点之间接口上对等的第一协议层接收第二消息,第二消息中包括以下信息中的至少一种:第一连接的管理信息,第二节点服务的终端的上下文管理信息,终端的RRC消息,第一标识,第二标识;第二消息中包括的第二节点服务的终端的上下文管理信息包括第三标识,第三标识为第二节点为终端分配的用户面传输通道标识,第一标识为第一节点为终端分配的第一连接标识,第二标识为第二节点为终端分配的第一连接标识,第一连接为第一节点和第二节点之间接口上基于对等的第一协议层的逻辑连接。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该方法还包括:第一节点在第一协议层上向第一节点和第二节点之间接口上对等的第一协议层发送第三消息,第三消息中包括以下信息中的至少一种:第一连接的管理信息,第一标识,第二标识;第一标识为第一节点为终端分配的第一连接标识,第二标识为第二节点为终端分配的第一连接标识,第一连接为第一节点和第二节点之间接口上基于对等的第一协议层的逻辑连接。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第一消息中包括的第二节点服务的终端的上下文管理信息中包括第四标识,第四标识为第一节点为终端分配的用户面传输通道标识。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控制面协议层还包括在第一节点和第三节点之间接口上与第三节点对等的第二协议层;第一节点为宿主基站或RN或宿主基站的分布式单元,控制面协议层从上至下包括:在第一节点和第二节点之间接口上与第二节点对等的第一协议层,在第一节点和第三节点之间接口上与第三节点对等的第二协议层、对等的RLC层,对等的MAC层和对等的PHY层;或者,第一节点为宿主基站的集中式单元,控制面协议层从上至下包括:在第一节点和第二节点之间接口上与第二节点对等的第一协议层,在第一节点和第三节点之间接口上与第三节点对等的第二协议层、对等的有线连接的链路层和对等的有线连接的物理层,该方法还包括:第一节点在第二协议层上对第一消息执行以下至少一种处理:为第一消息添加路由信息,为第一消息添加数据包类型标识,为第一消息添加第一接口的承载标识,第一接口为第三节点和第二节点之间的通信接口;第一节点在第二协议层上向在第一节点和第三节点之间接口上对等的第二协议层发送第一节点在第二协议层上处理后的第一消息。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在第一节点在第二协议层上向在第一节点和第三节点之间接口上对等的第二协议层发送第一节点在第二协议层上处理后的第一消息之前,该方法还包括:第一节点在第二协议层上确定发送第一节点在第二协议层上处理后的第一消息的RB或逻辑信道;第一节点在第二协议层上向在第一节点和第三节点之间接口上对等的第二协议层发送第一节点在第二协议层上处理后的第一消息,包括:第一节点在第二协议层上在确定的RB或逻辑信道上向在第一节点和第三节点之间接口上对等的第二协议层发送第一节点在第二协议层上处理后的第一消息。
第五方面,提供了一种通信方法,应用于第二节点,第二节点包括控制面协议层,控制面协议层包括在第二节点和第一节点之间接口上与第一节点对等的第一协议层;第一节点为RN或宿主基站或宿主基站的集中式单元或宿主基站的分布式单元,第二节点为RN,该方法包括:第二节点在第一协议层上从第二节点和第一节点之间接口上对等的第一协议层接收第一消息;其中,第一消息中包括第二节点服务的终端的上下文管理信息和/或终端的RRC消息。第五方面提供的方法,由于第一节点可以通过第一消息配置第二节点服务的终端的上下文管理信息和/或通过第二节点向终端发送RRC消息,从而使得原本由第二节点执行的部分功能被第一节点代替,因此,能够降低第二节点的实现复杂度和成本。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控制面协议层还包括在第二节点和第一节点之间接口上与第一节点对等的第二协议层;第一节点为宿主基站或RN或宿主基站的分布式单元,控制面协议层从上至下包括:在第二节点和第一节点之间接口上与第一节点对等的第一协议层、对等的第二协议层、对等的RLC层,对等的MAC层和对等的PHY层;或者,第一节点为宿主基站的集中式单元,控制面协议层从上至下包括:在第二节点和第一节点之间接口上与第一节点对等的第一协议层、对等的第二协议层、对等的有线连接的链路层和对等的有线连接的物理层;该方法还包括:第二节点在第二协议层上从第二节点和第一节点之间接口上对等的第二协议层接收第一节点中的第二协议层处理后的第一消息,第一节点中的第二协议层对第一消息执行以下至少一种处理:为第一消息添加路由信息,为第一消息添加数据包类型标识;第二节点在第二协议层上获取第一消息的路由信息和第一消息的数据包类型标识中的至少一种;若第二节点在第二协议层上获取到第一消息的路由信息,第二节点在第二协议层上根据第一消息的路由信息路由第一消息;或者,若第二节点中的第二协议层确定第二节点为第一消息的目的节点、且第二节点在第二协议层上获取到第一消息的数据包类型标识、且第一消息的数据包类型标识指示第一消息为第一协议层消息,第二节点在第二协议层上将第一消息发送给第二节点中的第一协议层。其中,第二协议层可以为F1AP消息添加路由信息和数据包类型标识等信息,还可以获取F1AP消息的路由信息和数据包类型标识等信息,从而可以保证数据包的正确传输。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该方法还包括:第二节点在第一协议层上向第二节点和第一节点之间接口上对等的第一协议层发送第二消息,第二消息中包括以下信息中的至少一种:第一连接的管理信息,第二节点服务的终端的上下文管理信息,终端的RRC消息,第一标识,第二标识;第二消息中包括的第二节点服务的终端的上下文管理信息包括第三标识,第三标识为第二节点为终端分配的用户面传输通道标识,第一标识为第一节点为终端分配的第一连接标识,第二标识为第二节点为终端分配的第一连接标识,第一连接为第一节点和第二节点之间接口上基于对等的第一协议层的逻辑连接。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该方法还包括:第二节点在第一协议层上从第二节点和第一节点之间接口上对等的第一协议层接收第三消息,第三消息中包括以下信息中的至少一种:第一连接的管理信息,第一标识,第二标识;第一标识为第一节点为终端分配的第一连接标识,第二标识为第二节点为终端分配的第一连接标识,第一连接为第一节点和第二节点之间接口上基于对等的第一协议层的逻辑连接。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第一消息中包括的第二节点服务的终端的上下文管理信息中包括第四标识,第四标识为第一节点为终端分配的用户面传输通道标识。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控制面协议层还包括在第二节点和第三节点之间接口上与第三节点对等的第二协议层;第一节点为宿主基站或RN或宿主基站的分布式单元或宿主基站集中式单元,控制面协议层从上至下包括:在第二节点和第一节点之间接口上与第一节点对等的第一协议层,在第二节点和第三节点之间接口上与第三节点对等的第二协议层、对等的RLC层,对等的MAC层和对等的PHY层;或者,第一节点为宿主基站的集中式单元,控制面协议层从上至下包括:在第二节点和第一节点之间接口上与第一节点对等的第一协议层,在第二节点和第三节点之间接口上与第三节点对等的第二协议层、对等的有线连接的链路层和对等的有线连接的物理层,该方法还包括:第二节点在第二协议层上从第二节点和第三节点之间接口上对等的第二协议层接收第三节点中的第二协议层处理后的第一消息,第三节点中的第二协议层对第一消息执行以下至少一种处理:为第一消息添加路由信息,为第一消息添加数据包类型标识;第二节点在第二协议层上获取第一消息的路由信息和第一消息的数据包类型标识中的至少一种;若第二节点在第二协议层上获取到第一消息的路由信息,第二节点在第二协议层上根据第一消息的路由信息路由第一消息;或者,若第二节点中的第二协议层确定第二节点为第一消息的目的节点、且第二节点在第二协议层上获取到第一消息的数据包类型标识、且第一消息的数据包类型标识指示第一消息为第一协议层消息,第二节点在第二协议层上将第一消息发送给第二节点中的第一协议层。
第六方面,提供了一种通信方法,应用于第三节点,第三节点包括:控制面协议层;控制面协议层包括在第三节点和第一节点之间接口上与第一节点对等的第二协议层、对等的RLC层,对等的MAC层和对等的PHY层;控制面协议层还包括在第三节点和第二节点之间接口上与第二节点对等的第二协议层、对等的RLC层,对等的MAC层和对等的PHY层;该方法包括:第三节点在第二协议层上从第三节点和第一节点之间接口上对等的第二协议层接收第一节点中的第二协议层处理后的第一消息,第一节点中的第二协议层对第一消息执行以下至少一种处理:为第一消息添加路由信息,为第一消息添加数据包类型标识,为第一消息添加第一接口的承载标识,第一接口为第三节点和第二节点之间的通信接口;第三节点在第二协议层上获取第一消息的路由信息、第一消息的第一接口的承载标识和第一消息的数据包类型标识中的至少一种;第三节点在第二协议层上对第一消息执行以下至少一种处理:为第一消息添加路由信息,为第一消息添加数据包类型标识;第三节点在第二协议层上向第三节点和第二节点之间接口上对等的第二协议层发送第三节点中的第二协议层处理后的第一消息。第六方面提供的方法,由于第一节点可以通过第一消息配置第二节点服务的终端的上下文管理信息和/或通过第二节点向终端发送RRC消息,从而使得原本由第二节点执行的部分功能被第一节点代替,因此,能够降低第二节点的实现复杂度和成本。其中,第二协议层可以为F1AP消息添加路由信息和数据包类型标识等信息,还可以获取F1AP消息的路由信息和数据包类型标识等信息,从而可以保证数据包的正确传输。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第三节点在第二协议层上获取到第一消息的路由信息,第三节点在第二协议层上根据第一消息的路由信息路由第三节点在第二协议层上处理后的第一消息;和/或,第三节点在第二协议层上获取到第一接口的承载标识,第三节点在第二协议层上根据第一接口的承载标识在第一接口对应的承载或逻辑信道上发送第三节点在第二协议层上处理后的第一消息。
第七方面,提供了一种第一节点,包括:存储器和处理器;存储器用于存储计算机执行指令,处理器执行存储器存储的计算机执行指令,以使第一节点实现第四方面提供的任意一种方法。
第八方面,提供了一种第二节点,包括:存储器和处理器;存储器用于存储计算机执行指令,处理器执行存储器存储的计算机执行指令,以使第二节点实现第五方面提供的任意一种方法。
第九方面,提供了一种第三节点,包括:存储器和处理器;存储器用于存储计算机执行指令,处理器执行存储器存储的计算机执行指令,以使第三节点实现第六方面提供的任意一种方法。
第十方面,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包括指令,当其在计算机上运行时,使得计算机执行第四方面、第五方面或第六方面提供的任意一种方法。
第十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包含指令的计算机程序产品,当其在计算机上运行时,使得计算机执行第四方面、第五方面或第六方面提供的任意一种方法。
第七方面至第十一方面中的任意一个方面中的任意一种实现方式的有益效果可以参见上述第三方面至第六方面中的相应的实现方式的有益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附图说明
图1和图2分别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RN组网场景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协议层架构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网络节点的硬件结构示意图;
图5-图18分别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协议层架构示意图;
图19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通信方法的流程图;
图20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F1连接建立流程示意图;
图2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UE附着网络的流程示意图;
图2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F1连接建立流程示意图;
图2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UE附着网络的流程示意图;
图2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F1连接建立流程示意图;
图2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UE附着网络的流程示意图;
图2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F1连接建立流程示意图;
图2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UE附着网络的流程示意图;
图28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F1连接建立流程示意图;
图29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UE附着网络的流程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描述。其中,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表示或的意思,例如,A/B可以表示A或B;本文中的“和/或”仅仅是一种描述关联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可以表示:单独存在A,同时存在A和B,单独存在B这三种情况。另外,在本申请的描述中,“多个”是指两个或多于两个。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方法可以应用于无线通信***,例如:全球移动通信(globalsystem of mobile communication,简称GSM)***,码分多址(code division multipleaccess,简称CDMA)***,宽带码分多址(wideband 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wireless,简称WCDMA)***,通用分组无线业务(general packet radio service,简称GPRS)***,通用移动通信***(universal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system,简称UMTS),尤其可以用于LTE***及其演进***、高级长期演进(long term evolution–advanced,简称LTE-A)***及其演进***和5G无线通信***。
LTE R10中引入了中继技术,为了设计灵活便利的接入和回传方案,中继组网场景中的接入链路(access link,简称AL)和回传链路(backhaul link,简称BL)均采用无线传输方案。
面向5G的无线中继组网场景中,多跳无线中继和多连接无线中继都可以支持。
参见图1,多跳无线中继组网场景中,RN和为RN服务的宿主基站有明确的层级关系,每一个RN将为其提供回传服务的节点视为唯一的父节点。例如,RN2的父节点为RN1,RN1的父节点为宿主基站。RN2服务的终端的上行数据包,依次经由RN2和RN1传输至宿主基站后,由宿主基站发送至移动网关设备(例如5G网络中的用户面功能(user plane function,简称UPF)网元)。RN2服务的终端的下行数据包由宿主基站从移动网关设备处接收后,依次经由RN1和RN2发送至终端。
参见图2,多跳和多连接结合的无线中继组网场景中,RN3有两个父节点,分别为RN1和RN2,即RN3的BL有两条。RN2和RN1的父节点均为宿主基站。RN3服务的终端的上行数据包可以通过两条传输路径传输至宿主基站,分别为:终端-RN3-RN1-宿主基站和终端-RN3-RN2-宿主基站。RN3服务的终端的下行数据包也可以通过两条传输路径传输至终端,分别为:宿主基站-RN1-RN3-终端和宿主基站-RN2-RN3-终端。
上述无线中继组网场景仅仅是示例性的,在考虑多跳和多连接结合的无线中继组网场景中,还有更多其他的可能性,例如分别连接两个宿主基站的两个RN组成双连接为终端服务,本申请实施例中不再一一列举。
在LTE***中的中继组网场景中,RN的控制面协议层(也可以称为“控制面协议栈”)架构可参见图3,RN的控制面协议层包括在RN和宿主基站之间的S1-MME(MME为移动性管理网元(mobility management entity))接口上与宿主基站对等的S1应用协议(S1application protocol,简称S1-AP)层、对等的流控制传输协议(stream controltransmission protocol,简称SCTP)层、对等的网络互连协议(internet protocol,简称IP)层、对等的分组数据汇聚协议(packet data convergence protocol,简称PDCP)层、对等的无线链路控制(radio link control,简称RLC)层、对等的媒体接入控制(mediaaccess control,简称MAC)层和对等的物理(physical,简称PHY)层。由此可知,RN几乎需要具备与宿主基站相同的能力。
为了降低RN的实现复杂度和成本,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第一节点和第二节点,第一节点和第二节点的硬件结构示意图可以参见图4,图4示出了一种网络节点40的硬件结构示意图,包括至少一个处理器401,通信总线402,存储器403以及至少一个通信接口404。
处理器401可以是一个通用中央处理器(central processing unit,简称CPU),微处理器,特定应用集成电路(application-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简称ASIC),或一个或多个用于控制本申请方案程序执行的集成电路。
通信总线402可包括一通路,在上述组件之间传送信息。
通信接口404,可以为任何收发器一类的装置,用于与其他设备或通信网络通信,如以太网,无线接入网(radio access network,简称RAN),无线局域网(wireless localarea networks,简称WLAN)等。
存储器403可以是只读存储器(read-only memory,简称ROM)或可存储静态信息和指令的其他类型的静态存储设备,随机存取存储器(random access memory,简称RAM)或者可存储信息和指令的其他类型的动态存储设备,也可以是电可擦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lectrically erasable programmable read-only memory,简称EEPROM)、只读光盘(compact disc read-only memory,简称CD-ROM)或其他光盘存储、光碟存储(包括压缩光碟、激光碟、光碟、数字通用光碟、蓝光光碟等)、磁盘存储介质或者其他磁存储设备、或者能够用于携带或存储具有指令或数据结构形式的期望的程序代码并能够由计算机存取的任何其他介质,但不限于此。存储器可以是独立存在,通过总线与处理器连接。存储器也可以和处理器集成在一起。
其中,存储器403用于存储执行本申请方案的应用程序代码,并由处理器401来控制执行。处理器401用于执行存储器403中存储的应用程序代码,从而实现下文中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方法。
在具体实现中,作为一种实施例,处理器401可以包括一个或多个CPU,例如图4中的CPU0和CPU1。
在具体实现中,作为一种实施例,网络节点40可以包括多个处理器,例如图4中的处理器401和处理器408。这些处理器中的每一个可以是一个单核(single-CPU)处理器,也可以是一个多核(multi-CPU)处理器。这里的处理器可以指一个或多个设备、电路、和/或用于处理数据(例如计算机程序指令)的处理核。
在具体实现中,作为一种实施例,网络节点40还可以包括输出设备405和输入设备406。
首先,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中的终端也还可以称为用户设备(userequipment,简称UE)、接入终端、用户单元、用户站、移动站、移动台、远方站、远程终端、移动设备、用户终端、终端、无线通信设备、用户代理或用户装置。终端还可以是无线局域网(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s,简称WLAN)中的站点(station,简称ST),可以是蜂窝电话、无绳电话、会话启动协议(session initiation protocol,简称SIP)电话、无线本地环路(wireless local loop,简称WLL)站、个人数字处理(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简称PDA)设备、具有无线通信功能的手持设备、计算设备或连接到无线调制解调器的其它处理设备、车载设备、可穿戴设备(也可以称为穿戴式智能设备)。终端还可以为下一代通信***中的终端,例如,5G中的终端或者未来演进的公共陆地移动网络(public land mobilenetwork,简称PLMN)中的终端,新无线(new radio,简称NR)通信***中的终端等。
RN可以是用户驻地设备(customer premises equipment,简称CPE)、家庭网关(residential gateway,简称RG)等设备,此时,RN和其他节点之间可以为有线连接。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方法还可以应用于家庭连接(home access)的场景中。
为了降低RN的实现复杂度和成本,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另外一种第一节点和第二节点,以下分别进行描述。
第一节点包括控制面协议层,该控制面协议层包括在第一节点和第二节点之间接口上与第二节点对等的第一协议层。相应的,第二节点也包括控制面协议层,该控制面协议层包括在第二节点和第一节点之间接口上与第一节点对等的第一协议层。其中,第一节点为RN或宿主基站或宿主基站的集中式单元(centralized unit,简称CU)或宿主基站的分布式单元(distributed unit,简称DU),第二节点为RN。
第一节点中的第一协议层,用于向在第一节点和第二节点之间接口上对等的第一协议层发送第一消息;相应的,第二节点中的第一协议层,用于从第二节点和第一节点之间接口上对等的第一协议层接收第一消息。其中,第一消息中包括第二节点服务的终端的上下文管理信息和/或终端的无线资源控制(radio resource control,简称RRC)消息。
目前,RRC层是定义在基站/RN和终端之间的,终端的RRC消息由基站/RN生成并发送。RRC消息用于基站/RN与UE之间连接的管理和配置。因此,可以理解的是,本申请实施例中的第一协议层与RRC层为不同的功能层。
其中,宿主基站的CU和宿主基站的DU可以分别为独立的设备,也可以为合一的设备,此时,宿主基站的CU和宿主基站的DU组成宿主基站。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一节点和第二节点,由于第一节点可以通过第一消息配置第二节点服务的终端的上下文管理信息和/或通过第二节点向终端发送RRC消息,从而使得原本由第二节点执行的部分功能被第一节点代替,因此,能够降低第二节点的实现复杂度和成本。
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第一节点和第二节点之间不通过其他节点传输数据,该情况下,第一节点和第二节点中的控制面协议层可以为以下情况1-情况4中的任意一种情况:
情况1、
当第一节点为宿主基站或RN或宿主基站的分布式单元时,第一节点中的控制面协议层从上至下包括:在第一节点和第二节点之间接口上与第二节点对等的第一协议层、对等的RLC层,对等的MAC层和对等的PHY层。相应的,第二节点中的控制面协议层从上至下包括:在第二节点和第一节点之间接口上与第一节点对等的第一协议层、对等的RLC层,对等的MAC层和对等的PHY层。该情况下,第一节点和第二节点中包括的控制面协议层可以参见图5。
当第一节点为宿主基站的集中式单元时,第一节点中的控制面协议层从上至下包括:在第一节点和第二节点之间接口上与第二节点对等的第一协议层、对等的有线连接的链路层和对等的有线连接的物理层。相应的,第二节点中的控制面协议层从上至下包括:在第二节点和第一节点之间接口上与第一节点对等的第一协议层、对等的有线连接的链路层和对等的有线连接的物理层。该情况下,第一节点和第二节点中包括的控制面协议层可以参见图6。
情况2、
与情况1相比,第一节点的控制面协议层还包括在第一节点和第二节点之间接口上与第二节点对等的第二协议层;第二节点的控制面协议层还包括在第二节点与第一节点之间接口上与第一节点对等的第二协议层。
此时,当第一节点为宿主基站或RN或宿主基站的分布式单元时,第一节点中的第二协议层位于第一节点中的第一协议层和RLC层之间;相应的,第二节点中的第二协议层位于第二节点中的第一协议层和RLC层之间。该情况下,第一节点和第二节点中包括的控制面协议层可以参见图7。
当第一节点为宿主基站的集中式单元时,第一节点中的第二协议层位于第一节点中的第一协议层和有线连接的链路层之间;相应的,第二节点中的第二协议层位于第二节点中的第一协议层和有线连接的链路层之间。该情况下,第一节点和第二节点中包括的控制面协议层可以参见图8。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申请实施例的附图中,控制面协议层中的“T1”表示“第一协议层”,第一协议层也可以称为F1应用协议(F1application protocol,简称F1-AP)层,“T2”表示“第二协议层”,“L2”表示“有线连接的链路层”,“L1”表示“有线连接的物理层”。
情况3、
与情况2相比,第一节点的控制面协议层还包括在第一节点和第二节点之间接口上与第二节点对等的SCTP层、IP层和PDCP层中的至少一个。第二节点的控制面协议层还包括在第二节点与第一节点之间接口上与第一节点对等的SCTP层、IP层和PDCP层中的至少一个。
此时,若第一节点的控制面协议层还包括在第一节点和第二节点之间接口上与第二节点对等的SCTP层、IP层和PDCP层,第二节点的控制面协议层还包括在第二节点与第一节点之间接口上与第一节点对等的SCTP层、IP层和PDCP层时,当第一节点为宿主基站或RN或宿主基站的分布式单元时,第一节点和第二节点中包括的控制面协议层可以参见图9,当第一节点为宿主基站的集中式单元时,第一节点和第二节点中包括的控制面协议层可以参见图10。、
可以理解的是,在图9和图10所示的控制面协议层中,若第一节点中不包括SCTP层、IP层和PDCP层(与第二节点对等的)中的一个或两个时,将不包括的协议层在图9所示的第一节点的控制面协议层中去掉即可得到第一节点的控制面协议层,第二节点同理。
情况4、
与情况3相比,第一节点的控制面协议层还包括在第一节点和终端之间接口上与终端对等的RRC层和对等的PDCP层中的至少一个。此时,若第一节点的控制面协议层还包括在第一节点和终端之间接口上与终端对等的RRC层和对等的PDCP层时,当第一节点为宿主基站或RN或宿主基站的分布式单元时,第一节点和第二节点中包括的控制面协议层可以参见图9,当第一节点为宿主基站的集中式单元时,第一节点和第二节点中包括的控制面协议层可以参见图10。当第一节点和第二节点中包括的控制面协议层可以参见图10时,第二节点和第一节点之间可以为有线连接。
可以理解的是,在图9和图10所示的控制面协议层中,若第一节点中不包括RRC层和PDCP层(与终端对等的)中的一个时,将不包括的协议层在图9或图10所示的第一节点的控制面协议层中去掉即可得到第一节点的控制面协议层。
若将第一节点中的第一协议层和第二节点中的第一协议层之间传输的消息记为F1AP消息,则为了保障F1AP消息的安全,可以对F1AP消息进行安全保护,具体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实现:
方式(1)、在第一节点和第二节点上配置PDCP层安全功能(例如对F1AP消息进行加密和/或完整性保护)。
方式(2)、基于传输层的安全保护机制(例如,基于IP的网络域安全(networkdomain security for IP based networks,简称NDS/IP)机制),为F1AP消息提供安全传输通道。示例性的,该安全传输通道可以为互联网协议安全性(Internet ProtocolSecurity,简称IPSec)隧道。
方式(3)、通过第二协议层对F1AP消息进行安全保护(例如对F1AP消息进行加密和/或完整性保护)。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认为在发送处理过程中,先对数据包进行处理的协议层在后对数据包进行处理的协议层之上。当然,协议层之间的上下关系也可以采用其他方式定义,例如,若定义在接收处理中,先对数据包进行处理的层在后对数据包进行处理的协议层之上,则上述实施例中的第一节点的控制面协议层中的RLC层位于第一协议层之上。
可选的,第一节点中的第二协议层,用于对第一消息执行以下至少一种处理:为第一消息添加路由信息,为第一消息添加数据包类型标识;第一节点中的第二协议层,还用于向在第一节点和第二节点之间接口上对等的第二协议层发送第一节点中的第二协议层处理后的第一消息。可选的,第一节点中的第二协议层,还用于确定发送第一节点中的第二协议层处理后的第一消息的无线承载(radio bearer,简称RB)或逻辑信道;第一节点中的第二协议层,具体用于在确定的RB或逻辑信道上向在第一节点和第二节点之间接口上对等的第二协议层发送第一节点中的第二协议层处理后的第一消息。
其中,RB可以为信令无线承载(signaling radio bearer,简称SRB)或数据无线承载(data radio bearer,简称DRB)。
相应的,第二节点中的第二协议层,用于从第二节点和第一节点之间接口上对等的第二协议层接收第一节点中的第二协议层处理后的第一消息,第一节点中的第二协议层对第一消息执行以下至少一种处理:为第一消息添加路由信息,为第一消息添加数据包类型标识;第二节点中的第二协议层,还用于获取第一消息的路由信息和第一消息的数据包类型标识中的至少一种;若第二节点中的第二协议层获取到第一消息的路由信息,第二节点中的第二协议层,还用于根据第一消息的路由信息路由第一消息;或者,若第二节点中的第二协议层确定第二节点为第一消息的目的节点、且第二节点中的第二协议层获取到第一消息的数据包类型标识、且第一消息的数据包类型标识指示第一消息为第一协议层消息,第二节点中的第二协议层,还用于将第一消息发送给第二节点中的第一协议层。
可选的,第二节点中的第一协议层,还用于向第二节点和第一节点之间接口上对等的第一协议层发送第二消息。相应的,第一节点中的第一协议层,还用于从第一节点和第二节点之间接口上对等的第一协议层接收第二消息。
其中,第二消息中包括以下信息中的至少一种:第一连接的管理信息,第二节点服务的终端的上下文管理信息,终端的RRC消息,第一标识,第二标识;第二消息中包括的第二节点服务的终端的上下文管理信息包括第三标识,第三标识为第二节点为终端分配的用户面传输通道标识,第一标识为第一节点为终端分配的第一连接标识,第二标识为第二节点为终端分配的第一连接标识,第一连接为第一节点和第二节点之间接口上基于对等的第一协议层的逻辑连接。
可选的,第一节点中的第一协议层,还用于向第一节点和第二节点之间接口上对等的第一协议层发送第三消息。相应的,第二节点中的第一协议层,还用于从第二节点和第一节点之间接口上对等的第一协议层接收第三消息。
其中,第三消息中包括以下信息中的至少一种:第一连接的管理信息,第一标识,第二标识;第一标识为第一节点为终端分配的第一连接标识,第二标识为第二节点为终端分配的第一连接标识,第一连接为第一节点和第二节点之间接口上基于对等的第一协议层的逻辑连接。
可选的,第一消息中包括的第二节点服务的终端的上下文管理信息中包括第四标识,第四标识为第一节点为终端分配的用户面传输通道标识。
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第一节点和第二节点之间通过第三节点传输数据,该情况下,第一节点、第二节点以及第三节点中的控制面协议层可以为以下情况5-情况7中的任意一种情况:
情况5、
当第一节点为宿主基站或RN或宿主基站的分布式单元,第一节点中的控制面协议层从上至下包括:在第一节点和第二节点之间接口上与第二节点对等的第一协议层,在第一节点和第三节点之间接口上与第三节点对等的RLC层,对等的MAC层和对等的PHY层。相应的,第二节点中的控制面协议层从上至下包括:在第二节点和第一节点之间接口上与第一节点对等的第一协议层,在第二节点和第三节点之间接口上与第三节点对等的RLC层,对等的MAC层和对等的PHY层。该情况下,第一节点、第二节点和第三节点中包括的控制面协议层可以参见图11。此时,第三节点可以为RN。
当第一节点为宿主基站的集中式单元,第一节点中的控制面协议层从上至下包括:在第一节点和第二节点之间接口上与第二节点对等的第一协议层,在第一节点和第三节点之间接口上与第三节点对等的有线连接的链路层和对等的有线连接的物理层。相应的,当第二节点和第三节点之间为有线连接时,第二节点中的控制面协议层从上至下包括:在第二节点和第一节点之间接口上与第一节点对等的第一协议层,在第二节点和第三节点之间接口上与第三节点对等的有线连接的链路层和对等的有线连接的物理层;或者,当第二节点和第三节点之间为无线连接时,第二节点中的控制面协议层从上至下包括:在第二节点和第一节点之间接口上与第一节点对等的第一协议层,在第二节点和第三节点之间接口上与第三节点对等的RLC层,对等的MAC层和对等的PHY层。该情况下,第一节点、第二节点和第三节点中包括的控制面协议层可以参见图12。此时,第三节点可以为RN或宿主基站的DU,若第三节点为RN时,RN与第一节点之间为有线连接。
情况6、
与情况5相比,第一节点的控制面协议层还包括在第一节点和第三节点之间接口上与第三节点对等的第二协议层;第二节点中的控制面协议层还包括在第二节点和第三节点之间接口上与第三节点对等的第二协议层。
当第一节点为宿主基站或RN或宿主基站的分布式单元时,第一节点中的第二协议层位于第一节点中的第一协议层和RLC层之间;第二节点中的第二协议层位于第二节点中的第一协议层和RLC层之间。该情况下,第一节点、第二节点和第三节点中包括的控制面协议层可以参见图13。
当第一节点为宿主基站的集中式单元,第一节点中的第二协议层位于第一节点中的第一协议层和有线连接的链路层之间。当第二节点和第三节点之间为有线连接时,第二节点中的第二协议层位于第二节点中的第一协议层和有线连接的链路层之间,或者,当第二节点和第三节点之间为无线连接时,第二节点中的第二协议层也可以位于第二节点中的第一协议层和RLC层之间。该情况下,第一节点、第二节点和第三节点中包括的控制面协议层可以参见图14。
情况7、
与情况6相比,第一节点的控制面协议层还包括在第一节点和第二节点之间接口上与第二节点对等的SCTP层和IP层,在第一节点和第三节点之间接口上与第三节点对等的PDCP层中的至少一个。第二节点的控制面协议层还包括在第二节点与第一节点之间接口上与第一节点对等的SCTP层和IP层,在第二节点和第三节点之间接口上与第三节点对等的PDCP层中的至少一个。
此时,若第一节点的控制面协议层还包括在第一节点和第二节点之间接口上与第二节点对等的SCTP层和IP层以及在第一节点和第三节点之间接口上与第三节点对等的PDCP层,第二节点的控制面协议层还包括在第二节点与第一节点之间接口上与第一节点对等的SCTP层和IP层以及在第二节点和第三节点之间接口上与第三节点对等的PDCP层时,当第一节点为宿主基站或RN或宿主基站的分布式单元时,第一节点和第二节点中包括的控制面协议层可以参见图15。
可以理解的是,在图15所示的控制面协议层中,若第一节点中不包括SCTP层、IP层和PDCP层(与第三节点对等的)中的一个或两个时,将不包括的协议层在图15所示的第一节点的控制面协议层中去掉即可得到第一节点的控制面协议层,第二节点同理。
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第三节点的控制面协议层中的PDCP层也可以不存在,此时,第一节点的控制面协议层中包括在第一节点和第二节点之间接口上与第二节点对等的PDCP层,第二节点的控制面协议层中包括在第二节点与第一节点之间接口上与第一节点对等的PDCP层。
可以理解的是,在第一节点和第二节点之间通过第三节点传输数据时,上述第一消息、第二消息以及第三消息均需要经过第三节点进行传输。
LTE R10的中继网络并不支持多跳中继组网,根据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控制面协议层可知,本申请实施例可以实现多跳中继组网,从而可以拓展网络覆盖,提升网络容量,进一步降低组网成本。
为了保障信息安全,可以对F1AP消息进行安全保护,具体可以通过方式(2)或方式(3)实现,还可以通过在第一节点和第三节点之间的接口上以及第三节点和第二节点之间的接口上配置PDCP层安全功能实现。
可选的,第一节点中的第二协议层,用于对第一消息执行以下至少一种处理:为第一消息添加路由信息,为第一消息添加数据包类型标识,为第一消息添加第一接口的承载标识,第一接口为第三节点和第二节点之间的通信接口;第一节点中的第二协议层,还用于向在第一节点和第三节点之间接口上对等的第二协议层发送第一节点中的第二协议层处理后的第一消息。可选的,第一节点中的第二协议层,还用于确定发送第一节点中的第二协议层处理后的第一消息的RB或逻辑信道;第一节点中的第二协议层,具体用于在确定的RB或逻辑信道上向在第一节点和第三节点之间接口上对等的第二协议层发送第一节点中的第二协议层处理后的第一消息。
可选的,第三节点中的第二协议层,用于从第三节点和第一节点之间接口上对等的第二协议层接收第一节点中的第二协议层处理后的第一消息,第一节点中的第二协议层对第一消息执行以下至少一种处理:为第一消息添加路由信息,为第一消息添加数据包类型标识,为第一消息添加第一接口的承载标识,第一接口为第三节点和第二节点之间的通信接口。
第三节点中的第二协议层,还用于获取第一消息的路由信息、第一消息的第一接口的承载标识和第一消息的数据包类型标识中的至少一种。
第三节点中的第二协议层,还用于对第一消息执行以下至少一种处理:为第一消息添加路由信息,为第一消息添加数据包类型标识。
第三节点中的第二协议层,还用于向第三节点和第二节点之间接口上对等的第二协议层发送第三节点中的第二协议层处理后的第一消息。
第三节点中的第二协议层获取到第一消息的路由信息,第三节点中的第二协议层还用于根据第一消息的路由信息路由第三节点中的第二协议层处理后的第一消息;和/或,第三节点中的第二协议层获取到第一接口的承载标识,第三节点中的第二协议层根据第一接口的承载标识在第一接口对应的承载或逻辑信道上发送第三节点中的第二协议层处理后的第一消息。
可选的,第二节点中的第二协议层,用于从第二节点和第三节点之间接口上对等的第二协议层接收第三节点中的第二协议层处理后的第一消息,第三节点中的第二协议层对第一消息执行以下至少一种处理:为第一消息添加路由信息,为第一消息添加数据包类型标识。
第二节点中的第二协议层,还用于获取第一消息的路由信息和第一消息的数据包类型标识中的至少一种;若第二节点中的第二协议层获取到第一消息的路由信息,第二节点中的第二协议层,还用于根据第一消息的路由信息路由第一消息;或者,若第二节点中的第二协议层确定第二节点为第一消息的目的节点、且第二节点中的第二协议层获取到第一消息的数据包类型标识、且第一消息的数据包类型标识指示第一消息为第一协议层消息,第二节点中的第二协议层,还用于将第一消息发送给第二节点中的第一协议层。
本申请实施例图16-图18还分别示出了一种可能的节点的控制面协议层示意图。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中的节点之间的接口和/或节点和终端之间的接口也可以称为参考点(reference point)。另外,本申请实施例中对T2层和与T2层相邻的PDCP之间的协议层上下关系不作具体限定,即T2层可以位于与其相邻的PDCP层之下,PDCP层的功能也可以融合在T2层中,即T2层可以实现对数据包的加密以及完整性保护等。
在本申请实施例的描述中“N1中的X,用于向在N1和N2之间接口上对等的X发送D”也可以描述为“N1中的X,用于向在N2上对等的X发送D”,“N1中的X,用于从N1和N2之间接口上对等的X接收D”也可以描述为“N1中的X,用于从N2上对等的X接收D”。其中,N1和N2是指节点,例如,N1可以为第一节点,N2可以为第二节点。X是指协议层,例如,X可以为第一协议层。D是指消息或数据包,例如,D可以为第一消息。
上述实施例中与下文相关部分的解释可以参见下文中相关的部分。
在下文中的实施例中,Un表示无线回传接口,例如宿主基站和RN之间的接口,RN和RN之间的接口。第一协议层消息可以记为F1AP消息。第一连接记为F1连接。以下以此种记录方式为例对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方法作示例性说明。但是可以理解的是,此种记录方式仅仅为一种示例,在实际实现时,接口名称和消息名称还可以为其他名称。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通信方法,应用于第一节点和第二节点,第一节点包括控制面协议层,第一节点中的控制面协议层包括在第一节点和第二节点之间接口上与第二节点对等的第一协议层,第二节点中的控制面协议层包括在第二节点和第一节点之间接口上与第一节点对等的第一协议层,第一节点为RN或宿主基站或宿主基站的集中式单元或宿主基站的分布式单元,第二节点为RN。如图19所示,该方法包括:
1901、第一节点在第一协议层上向在第一节点和第二节点之间接口上对等的第一协议层发送第一消息。
1902、第二节点在第一协议层上从第二节点和第一节点之间接口上对等的第一协议层接收第一消息。
其中,第一消息中包括第二节点服务的终端的上下文管理信息和/或终端的RRC消息。可以理解的是,第一消息中包括的第二节点服务的终端的上下文管理信息为第二节点服务的终端的下行上下文管理信息,终端的RRC消息为终端的下行RRC消息。
示例性的,第一消息中包括的第二节点服务的终端的上下文管理信息可以包括以下信息中的至少一种:UE的标识(例如第一节点为UE分配的第一标识、第二节点为UE分配的第二标识等),需建立或修改或释放的UE RB列表(RB可以是SRB和/或DRB),建立/修改失败的UE DRB的列表(包括建立/修改失败的UE DRB ID(identifier,标识),以及建立/修改失败的原因等)。所述需建立或修改或释放的UE RB列表中包含以下信息中的至少一种:UE的SRB ID,UE SRB的配置参数,UE的DRB ID,UE DRB的服务质量(quality of service,简称QoS)参数,演进型通用陆地无线接入网(evolved universal terrestrial radio accessnetwork,简称E-UTRAN)QoS参数(演进的无线接入承载(evolved radio access bearer,简称E-RAB)粒度的QoS参数),需建立的与UE DRB对应的通用分组无线服务隧道协议(generalpacket radio service tunneling protocol,简称GTP)隧道信息(包括例如所述GTP隧道在第一节点处的上行端点标识、第一节点的传输层地址等),UE的QoS flow(流)ID,UE QoSflow的QoS参数,UE的QoS flow到UE DRB的映射关系,UE的RB/QoS flow到第二节点和其父节点之间的RB的映射关系,UE上下文释放指示(可包含释放原因)、UE上下文释放完成指示等。第一消息中包括的终端的RRC消息可以包括以下信息中的至少一种:RRC连接建立消息、RRC重配置消息等。
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DRB/E-RAB的QoS参数,可以包含例如QoS等级标识符(QoSclass identifier,简称QCI)、分配和保留优先级(allocation and retention priority,简称ARP)、最大比特速率(maximum bit rate,简称MBR)、保证比特速率(guaranteed bitrate,简称GBR)等参数,所述QoS flow的QoS参数,可以包含例如5G QoS标识(5G QoSidentifier,简称5QI)、ARP、保证流比特速率(guaranteed flow bit rate,简称GFBR)、最大流比特速率(maximum flow bit rate,简称MFBR)等参数,所述DRB/E-RAB的QoS参数以及所述QoS flow的QoS参数具体包含的参数内容可参考现有技术,本申请实施例中不予限定。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节点向第二节点发送的第一消息可以为经过其他节点向第二节点发送的第一消息,也可以为不经过其他节点向第二节点发送的第一消息。
第一消息为F1AP消息。具体的,发送节点在发送F1AP消息时可以采用SRB或DRB发送。发送节点可以为第一节点,此时,接收节点为第二节点;或者,发送节点可以为第二节点,此时,接收节点可以为第一节点。
若第一节点和第二节点之间通过第三节点传输F1AP消息,由于第二节点作为终端的角色时,有其RRC消息将承载在SRB上发送,第三节点在接收到F1AP消息和第二节点的RRC消息时可以做不同的处理。例如,第三节点在接收到第二节点发送的F1AP消息时,需要根据其中的路由信息将其中的数据包转发至第一节点,第三节点在接收到第二节点发送的RRC消息时,需要将RRC消息封装在第三节点自己的F1AP消息中向第一节点发送。因此,需要使得接收节点能够区分接收到的是RRC消息还是F1AP消息。当F1AP消息采用DRB发送时,同样需要使得接收节点能够区分接收到的是用户面数据包还是F1AP消息。
具体的,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使得接收节点区分接收到的消息。
方式一、
若发送节点采用SRB发送F1AP消息,通过SRB ID来区分,即使得RRC消息和F1AP消息采用不同的SRB发送。
若发送节点采用DRB发送F1AP消息,通过DRB ID来区分,即使得用户面数据和F1AP消息采用不同的DRB发送。
方式二、
为数据包添加数据包类型标识,数据包类型标识用于标识数据包类型,进而使得接收节点确定接收到的是F1AP消息还是RRC消息。
示例性的,数据包类型标识可以在第二协议层或者RLC层中添加,还可以在其他的协议层中添加。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当数据包类型字段的取值为某一特定值时,表明消息类型为F1AP消息。
方式三、
在第一节点和第二节点包含SCTP和IP层时,通过IP地址(包括源IP地址和/或目的IP地址)和/或SCTP端口号(包括源SCTP端口号和/或目的SCTP端口号)进行区分。
需要说明的是,根据前述协议层的介绍可知,第一节点在第一协议层上向在第一节点和第二节点之间接口上对等的第一协议层发送第一消息并不是指直接向对等的协议层发送,在实际发送过程中,还需要经过下层协议层的处理,最终在物理层链路发送出去。同样的,对于第二节点来说,第二节点在第一协议层上从第二节点和第一节点之间接口上对等的第一协议层接收第一消息也不是指直接从对等的协议层接收,而是从物理层接收然后经过下层协议层处理后获取到第一消息。本申请实施例中其他类似描述同理。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方法,由于第一节点可以通过第一消息配置第二节点服务的终端的上下文管理信息和/或通过第二节点向终端发送RRC消息,从而使得原本由第二节点执行的部分功能被第一节点代替,因此,能够降低第二节点的实现复杂度和成本。
可选的,第一节点的控制面协议层还包括在第一节点和第二节点之间接口上与第二节点对等的第二协议层;第一节点为宿主基站或RN或宿主基站的分布式单元,第一节点的控制面协议层从上至下包括:在第一节点和第二节点之间接口上与第二节点对等的第一协议层、对等的第二协议层、对等的RLC层,对等的MAC层和对等的PHY层;或者,第一节点为宿主基站的集中式单元,第一节点的控制面协议层从上至下包括:在第一节点和第二节点之间接口上与第二节点对等的第一协议层、对等的第二协议层、对等的有线连接的链路层和对等的有线连接的物理层。相应的,第二节点的控制面协议层还包括在第二节点和第一节点之间接口上与第一节点对等的第二协议层;第一节点为宿主基站或RN或宿主基站的分布式单元,第二节点的控制面协议层从上至下包括:在第二节点和第一节点之间接口上与第一节点对等的第一协议层、对等的第二协议层、对等的RLC层,对等的MAC层和对等的PHY层;或者,第一节点为宿主基站的集中式单元,第二节点的控制面协议层从上至下包括:在第二节点和第一节点之间接口上与第一节点对等的第一协议层、对等的第二协议层、对等的有线连接的链路层和对等的有线连接的物理层。
上述方法还可以包括:
11)第一节点在第二协议层上对第一消息执行以下至少一种处理:为第一消息添加路由信息,为第一消息添加数据包类型标识。
为了使得节点能够对接收到的F1AP消息进行正确的路由转发,一种可实现的方式,发送F1AP消息的节点需要提供用于路由的信息。用于路由的信息可以包括第一节点和第二节点的标识,还可以包括用于转发该F1AP消息的节点的标识。节点的标识可以是全局唯一的标识,也可以是局部唯一的标识。例如,局部唯一的标识可以由各个节点自己分配,或者由节点通过无线回传链路或多跳无线回传链路连接的宿主基站或宿主基站集中式单元分配。另一种可实现的方式,一个节点可以根据上一跳承载和另一个节点之间的对应关系路由F1AP消息,具体的,若第二节点与承载1对应,则若第一节点从承载1接收到F1AP消息时,第一节点根据该对应关系确定将该F1AP消息发送至第二节点。
数据包类型标识可以用于识别消息类型,该消息类型可以为RRC消息或F1AP消息等。
需要说明的是,在第二协议层上对第一消息执行的处理也可以在其他层上执行,例如,可以在RLC层上执行。
12)第一节点在第二协议层上向在第一节点和第二节点之间接口上对等的第二协议层发送第一节点在第二协议层上处理后的第一消息。
可选的,在步骤12)之前,该方法还可以包括:第一节点在第二协议层上确定发送第一节点在第二协议层上处理后的第一消息的RB或逻辑信道;该情况下,步骤12)包括:第一节点在第二协议层上在确定的RB或逻辑信道上向在第一节点和第二节点之间接口上对等的第二协议层发送第一节点在第二协议层上处理后的第一消息。
其中,RB可以为SRB或DRB。
13)第二节点在第二协议层上从第二节点和第一节点之间接口上对等的第二协议层接收第一节点中的第二协议层处理后的第一消息。
14)第二节点在第二协议层上获取第一消息的路由信息和第一消息的数据包类型标识中的至少一种。
在步骤14)之后,若第二节点在第二协议层上获取到第一消息的路由信息,第二节点在第二协议层上根据第一消息的路由信息路由第一消息;或者,若第二节点中的第二协议层确定第二节点为第一消息的目的节点、且第二节点在第二协议层上获取到第一消息的数据包类型标识、且第一消息的数据包类型标识指示第一消息为第一协议层消息,第二节点在第二协议层上将第一消息发送给第二节点中的第一协议层,第二节点中的第一协议层可以获取到第一消息中包括的信息。
需要说明的是,一个节点若根据一个消息的路由信息确定自身为该消息的目的节点时,则不再转发该消息,若确定自身不为该消息的目的节点时,则根据路由信息中包括的信息路由该消息。其中,一个节点可以根据一个消息的路由信息确定自身是否为一个消息的目的节点,也可以根据其他信息确定。
可选的,该方法还包括:
21)第二节点在第一协议层上向第二节点和第一节点之间接口上对等的第一协议层发送第二消息。
22)第一节点在第一协议层上从第一节点和第二节点之间接口上对等的第一协议层接收第二消息。
其中,第二消息中包括以下信息中的至少一种:第一连接的管理信息,第二节点服务的终端的上下文管理信息,终端的RRC消息,第一标识,第二标识;第二消息中包括的第二节点服务的终端的上下文管理信息包括第三标识,第三标识为第二节点为终端分配的用户面传输通道标识,第一标识为第一节点为终端分配的第一连接标识,第二标识为第二节点为终端分配的第一连接标识,第一连接为第一节点和第二节点之间接口上基于对等的第一协议层的逻辑连接。
可以理解的是,第二消息中包括的各种信息均为上行信息。
具体的,第二消息中的第一连接的管理信息可以包括以下信息中的至少一种:第一连接建立请求(包括例如第二节点标识,第二节点服务的小区信息,第二节点的***信息等)、第一连接重置(包括例如重置原因,需重置的第一连接列表等,所述第一连接列表包括例如第一节点和第二节点接口上的所有第一连接或通过UE的第一标识和/或第二标识指示的UE的第一连接)、第一连接重置确认(包含例如确认重置的第一连接列表)、检测错误指示(包含通过UE的第一标识和/或第二标识指示的UE的第一连接,错误原因等)、第二节点配置更新(包括需增加/修改/删除的小区信息,所述小区信息包含小区标识,小区的配置信息,第二节点的***信息)、第一节点配置更新确认(包括未成功激活小区标识,未成功激活原因等)、第一节点配置更新失败(包括配置失败原因和等待时间等)、第二节点给第一节点的RRC信息等。第二消息中的第二节点服务的终端的上下文管理信息可以包括以下信息中的至少一种:UE的标识(例如第一节点为UE分配的第一标识、第二节点为UE分配的第二标识等),已建立的UE SRB列表(包括已建立的SRB ID),已建立/修改的UE DRB的列表(包括已建立的DRB ID),需建立的与UE DRB对应的GTP隧道信息(包括例如所述GTP隧道的在第二节点处的下行端点标识、第二节点的传输层地址等),建立失败的UE DRB的列表(包括建立失败的UE DRB ID,以及失败的原因等)、建立失败的UE SRB的列表(包括建立失败的UE SRB ID,以及失败的原因等)、UE上下文建立/修改失败指示(可包括失败原因),UE上下文释放请求(可包含释放原因)、UE上下文释放完成指示、UE上下文修改请求(包括例如需修改的DRB列表,所述需修改的DRB列表包含需修改的DRB ID)、需建立的与UE DRB对应的GTP隧道信息(包括例如所述GTP隧道的在第二节点处的下行端点标识、第二节点的传输层地址等),以及需释放的SRB ID,需释放的DRB ID,以及修改原因等、UE的RB/QoS flow到第二节点和其父节点之间的RB的映射关系等。第二消息中的终端的RRC消息可以包括以下信息中的至少一种:RRC连接建立请求、RRC连接建立完成消息、RRC重配置完成消息等。
示例性的,用户面传输通道标识具体可以为隧道端点标识(tunnel endpointidentifier,简称TEID)。
可选的,该方法还可以包括:
31)第一节点在第一协议层上向第一节点和第二节点之间接口上对等的第一协议层发送第三消息。
32)第二节点在第一协议层上从第二节点和第一节点之间接口上对等的第一协议层接收第三消息。
第三消息中包括以下信息中的至少一种:第一连接的管理信息,第一标识,第二标识;第一连接为第一节点和第二节点之间接口上基于对等的第一协议层的逻辑连接。
可以理解的是,第三节点中的信息均为下行信息。
具体的,第三消息中的第一连接的管理信息可以包括以下信息中的至少一种:第一连接建立响应(包含例如第二节点需激活的小区列表,即需激活小区的物理小区标识(physical cell identifier,简称PCI)、新空口小区全局标识(NR cell globalidentifier,简称NCGI)等)、第一连接建立失败(包含例如失败指示、失败原因、等待时间等)、第一连接重置(包含例如重置指示、重置原因,需重置的第一连接列表等,所述第一连接列表包括例如第一节点和第二节点接口上的所有第一连接或通过UE的第一标识和/或第二标识指示的UE的第一连接)、第一连接重置确认(包含例如确认重置的第一连接列表)、检测错误指示(包含例如错误指示,通过UE的第一标识和/或第二标识指示的UE的第一连接,错误原因等)、第二节点配置更新确认(包含例如配置更新确认指示,需激活的小区列表,即需激活小区的PCI和/或NCGI等)、第二节点配置更新失败(包含例如配置更新失败指示、原因、等待时间等)、第一节点配置更新(包含激活/去激活的小区列表,即需激活/去激活小区的物理小区标识PCI和/或全局小区标识NCGI等)、第一节点给第二节点的RRC信息等。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重置指示可以通过消息类型隐性指示。
可选的,第一消息中包括的第二节点服务的终端的上下文管理信息中包括第四标识,第四标识为第一节点为终端分配的用户面传输通道标识。
可选的,控制面协议层还包括在第一节点和第三节点之间接口上与第三节点对等的第二协议层;第一节点为宿主基站或RN或宿主基站的分布式单元,控制面协议层从上至下包括:在第一节点和第二节点之间接口上与第二节点对等的第一协议层,在第一节点和第三节点之间接口上与第三节点对等的第二协议层、对等的RLC层,对等的MAC层和对等的PHY层;或者,第一节点为宿主基站的集中式单元,控制面协议层从上至下包括:在第一节点和第二节点之间接口上与第二节点对等的第一协议层,在第一节点和第三节点之间接口上与第三节点对等的第二协议层、对等的有线连接的链路层和对等的有线连接的物理层。相应的,第二节点的控制面协议层还包括在第二节点和第三节点之间接口上与第三节点对等的第二协议层;第一节点为宿主基站或RN或宿主基站的分布式单元或宿主基站集中式单元,第二节点的控制面协议层从上至下包括:在第二节点和第一节点之间接口上与第一节点对等的第一协议层,在第二节点和第三节点之间接口上与第三节点对等的第二协议层、对等的RLC层,对等的MAC层和对等的PHY层;或者,第一节点为宿主基站的集中式单元,第二节点的控制面协议层从上至下包括:在第二节点和第一节点之间接口上与第一节点对等的第一协议层,在第二节点和第三节点之间接口上与第三节点对等的第二协议层、对等的有线连接的链路层和对等的有线连接的物理层。该情况下,第三节点中的控制面协议层包括在第三节点和第一节点之间接口上与第一节点对等的第二协议层、对等的RLC层,对等的MAC层和对等的PHY层;第三节点中的控制面协议层还包括在第三节点和第二节点之间接口上与第二节点对等的第二协议层、对等的RLC层,对等的MAC层和对等的PHY层。
上述方法还包括:
41)第一节点在第二协议层上对第一消息执行以下至少一种处理:为第一消息添加路由信息,为第一消息添加数据包类型标识,为第一消息添加第一接口的承载标识,第一接口为第三节点和第二节点之间的通信接口。
其中,与路由信息和数据包类型标识相关的解释可以参见上文,在此不再赘述。第一接口的承载标识用于第三节点确定发送第一消息的承载或逻辑信道。
42)第一节点在第二协议层上向在第一节点和第三节点之间接口上对等的第二协议层发送第一节点在第二协议层上处理后的第一消息。
可选的,在步骤42)之前,该方法还可以包括:第一节点在第二协议层上确定发送第一节点在第二协议层上处理后的第一消息的RB或逻辑信道;该情况下,步骤42)可以包括:第一节点在第二协议层上在确定的RB或逻辑信道上向在第一节点和第三节点之间接口上对等的第二协议层发送第一节点在第二协议层上处理后的第一消息。
43)第三节点在第二协议层上从第三节点和第一节点之间接口上对等的第二协议层接收第一节点中的第二协议层处理后的第一消息。
44)第三节点在第二协议层上获取第一消息的路由信息、第一消息的第一接口的承载标识和第一消息的数据包类型标识中的至少一种。
45)第三节点在第二协议层上对第一消息执行以下至少一种处理:为第一消息添加路由信息,为第一消息添加数据包类型标识。
需要说明的是,若第三节点只具备转发F1AP消息的功能时,第三节点在获取到数据包类型标识之后,可以再将其添加到第一消息上。第三节点为第一消息添加的路由信息可以和第一节点为第一消息添加的路由信息相同,也可以不同。示例性的,第一节点可以将第一节点和第二节点的标识添加至第一消息中,第三节点在获取到第一节点为第一消息添加的标识后,可以移除第一节点添加的第一节点和第二节点的标识,再将第三节点和第二节点的标识添加至第一消息中,此时,第一节点和第三节点为第一消息添加的路由信息不同。另一可能的示例中,第一节点可以将第一节点和第二节点的标识添加至第一消息中,第三在获取到第一节点为第一消息添加的标识后,确定需向第二节点发送所述第一消息,第三节点可以仍将第一节点和第二节点的标识添加至第一消息(或者不改变第一节点添加的路由信息),此时,第一节点和第三节点为第一消息添加的路由信息相同。
46)第三节点在第二协议层上向第三节点和第二节点之间接口上对等的第二协议层发送第三节点中的第二协议层处理后的第一消息。
具体的,第三节点中的第二协议层获取到第一消息的路由信息,第三节点在第二协议层上根据第一消息的路由信息路由第三节点中的第二协议层处理后的第一消息;和/或,第三节点中的第二协议层获取到第一接口的承载标识,第三节点中的第二协议层根据第一接口的承载标识在第一接口对应的承载或逻辑信道上发送第三节点中的第二协议层处理后的第一消息。
47)第二节点在第二协议层上从第二节点和第三节点之间接口上对等的第二协议层接收第三节点中的第二协议层处理后的第一消息。
48)第二节点在第二协议层上获取第一消息的路由信息和第一消息的数据包类型标识中的至少一种。
在步骤48)之后,若第二节点在第二协议层上获取到第一消息的路由信息,第二节点在第二协议层上根据第一消息的路由信息路由第一消息。
若第二节点中的第二协议层确定第二节点为第一消息的目的节点、且第二节点在第二协议层上获取到第一消息的数据包类型标识、且第一消息的数据包类型标识指示第一消息为第一协议层消息,第二节点在第二协议层上将第一消息发送给第二节点中的第一协议层,第二节点在第一协议层上可以获取到第一消息中包含的信息。
需要说明的是,一个节点若根据一个消息的路由信息确定自身为该消息的目的节点时,则不再转发该消息,若确定自身不为该消息的目的节点时,则根据路由信息中包括的信息路由该消息。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二节点可以为F1连接的代理节点,即在第二节点和其他节点之间还存在F1连接(例如,附图18中的RN2)。假设第二节点作为第一节点和第四节点之间的代理节点,第二节点还需要执行以下处理:
(1)第二节点为UE分配第一连接标识,记为Node2UE F1AP ID,在转发上行F1AP消息前,在F1AP消息中添加Node2UE F1AP ID,例如,将F1AP消息中的第四节点为UE分配的第一连接标识(记为Node4UE F1AP ID)替换为Node2UE F1AP ID。在转发下行F1AP消息前,在F1AP消息中添加Node2UE F1AP ID,例如,将F1AP消息中的第一节点为UE分配的第一连接标识(记为Node1 UE F1AP ID)替换为Node2UE F1AP ID。
(2)第二节点从第一节点处收到第一节点为UE在F1连接的GTP隧道配置的UL TEID(记为Node1UL TEID)时,可分配一个与之一一对应的第二节点处的UL TEID(记为Node2 ULTEID),第二节点维护Node1UL TEID和Node2UL TEID之间的映射关系,将Node2UL TEID携带在F1AP消息中配置给第四节点。
第二节点从第四节点处收到第四节点为UE在F1连接的GTP隧道配置的DL TEID(记为Node4DL TEID)时,可分配一个与之一一对应的第二节点处的DL TEID(记为Node2DLTEID),第二节点维护Node4DL TEID与Node2DL TEID之间的映射关系,将Node2DL TEID携带在F1AP消息中返回给第一节点。
其中,第二节点分配的Node2UL TEID和Node2DL TEID可以是相同的隧道端点标识,也可以为不同的隧道端点标识。
该情况下,第四节点向第二节点发送UE的上行用户面数据包中,包含的上行隧道端点标识为Node2UL TEID,第二节点在向第一节点发送该UE的上行用户面数据包之前,将其中的上行隧道端点标识Node2UL TEID替换第一节点为UE分配的Node1UL TEID;第一节点向第二节点发送UE的下行用户面数据包中,包含的下行隧道端点标识为Node2DL TEID第二节点在向第四节点发送UE的下行用户面数据包之前,将其中的下行隧道端点标识Node2DLTEID替换为第四节点为UE分配的Node4DL TEID,以便第一节点和第四节点识别数据包对应的终端和/或终端的DRB。
另外,为了保障信息安全,可以对F1AP消息进行安全保护,安全保护的实现方式具体可以参见上文中的相关描述在此不再赘述。
本申请实施例提出的控制面协议层架构需要建立F1连接,并且会改变终端的附着流程,因此,下文中以几种不同的控制面协议层架构为例对F1连接建立、配置和更新以及终端的附着流程做进一步说明。其中,实施例1为F1连接建立、配置和更新的过程,实施例2为终端的附着流程。这些实施例中以终端为UE并且该方法应用在5G网络中为例进行示例性说明。
实施例一
该实施例基于图9所示的控制面协议层架构,其中,第一节点为DgNB,第二节点为RN1。F1连接仅在DgNB和RN1之间建立。
实施例1
如图20所示,该方法可以包括:
2001、RN1获取DgNB的用于建立F1连接的传输地址。
在步骤2001之前,RN1可以作为UE附着到网络。
该传输地址可以为传输层(transport network layer,简称TNL)地址,例如IP地址,还可以为第二协议层可以识别的其他地址,例如,DgNB的全局唯一的节点标识,或者,由DgNB自己分配的局部唯一的标识。
步骤2001在具体实现时可以通过以下方式中的任意一种方式实现:
方式1、从运营、管理和维护实体(operation,administration and maintenance,简称OAM)处获取配置信息,配置信息中包含DgNB的传输地址,该配置信息中还可以包括RN1的传输地址。
方式2、DgNB通过向RN1发送RRC重配置消息向RN1发送DgNB的传输地址。需要说明的是,RN1为了获取DgNB的传输地址,可以在向DgNB发送的消息中携带表明RN1为RN的身份的信息。
2002、RN1根据传输地址向DgNB发送F1连接建立请求。
F1连接建立请求用于请求建立DgNB和RN1之间的F1连接,F1连接建立请求为F1AP消息。
F1连接建立请求中可以包括以下信息中的至少一个:RN1ID,RN1服务的小区信息,RN1服务小区的***信息等。RN1服务的小区信息,包括NCGI、PCI、PLMN标识、NR模式选择等信息,具体可参考NR标准TS38.473中对于DU的小区信息的相关描述,把其中的DU替换为RN1进行理解即可。RN1服务小区的***信息,包括主信息块(master information block,简称MIB)和第一***信息块(system information block,简称SIB)(可以表示为SIB1),具体MIB和SIB1中包含的内容可参考现有技术。
2003、DgNB向RN1发送F1连接建立响应。
F1连接建立响应用于指示F1连接建立是否成功,F1连接建立响应为F1AP消息。
若F1连接建立响应指示F1连接建立成功,F1连接建立响应中可以包括RN1可激活的小区(包括NCGI和/或PCI)的信息。若F1连接建立响应指示F1连接建立失败,F1连接建立响应中可以包括失败原因。
若F1连接建立响应指示F1连接建立成功,该方法还可以包括以下步骤2004-2007。
2004、RN1向DgNB发送RN1配置更新消息。
RN1配置更新消息用于通知DgNB,RN1需要添加、修改或删除的小区的信息(例如包括小区的标识NCGI和/或PCI,PLMN,双工模式,带宽、RN1的***消息等)。
2005、DgNB向RN1发送RN1配置更新响应。
所述RN1配置更新响应用于指示RN1配置更新是否成功,例如若RN1配置更新响应用于指示DgNB处的配置更新成功,则所述RN1配置更新响应消息中包含需激活的RN1的小区的信息(包括NCGI和/或PCI),或者若RN1配置更新响应用于指示DgNB处的配置更新失败,则可包含失败原因以及需等待时间等信息。
2006、DgNB向RN1发送DgNB配置更新消息。
DgNB配置更新消息,用于向RN1指示需要激活的小区的信息(包括例如需激活小区的NCGI和/或PCI)和/或需要去激活的小区的信息(包括例如需去激活小区的NCGI和/或PCI)。
2007、RN1向DgNB发送DgNB配置更新响应。
所述DgNB配置更新响应用于RN1向DgNB指示RN1处的配置更新是否成功。例如若所述DgNB配置更新响应用于指示RN1处的配置更新成功,则所述DgNB配置更新响应消息中可以包含激活失败的RN1的小区的信息(包括NCGI和/或PCI)以及激活失败的原因,或者若RN1配置更新响应用于指示RN1处的配置更新失败,则可包含失败原因以及需等待时间等信息。实施例2
在RN1和DgNB建立F1连接之后,UE可根据接收到的RN1的***信息,向RN1发送前导码(preamble)发起随机接入请求,RN1向UE返回随机接入响应,之后UE再向RN1发送RRC连接请求,下面将分步骤介绍UE和DgNB的RRC连接建立过程以及UE的分组数据单元(packetdata unit,简称PDU)会话建立过程中UE上下文的配置过程。UE需要通过RN1附着到网络中,以下对该过程做具体介绍。
如图21所示,该方法可以包括:
2101、RN1向DgNB发送封装有UE的RRC连接请求的F1AP消息。
其中,UE的RRC连接请求具体可以封装在F1AP消息的RRC消息容器中,封装有UE的RRC连接请求的F1AP消息的类型可以为初始上行RRC传输消息(initial uplink RRCmessage transfer)。
封装有UE的RRC连接请求的F1AP消息中可以包含RN1分配给UE的F1接口标识,示例性的,可以记为RN1UE F1AP ID。DgNB在接收到该信息后,可以将该信息保存下来。
2102、DgNB向RN1发送封装有UE的RRC连接建立消息的F1AP消息。
其中,UE的RRC连接建立消息可以封装在F1AP消息的RRC消息容器中,封装有UE的RRC连接建立消息的F1AP消息的类型可以为下行RRC传输消息(DL RRC messagetransfer)。
封装有UE的RRC连接建立消息的F1AP消息中可以包含DgNB分配给UE的F1接口标识,示例性的,可以记为DgNB UE F1AP ID。
2103、RN1接收到DgNB发送的封装有UE的RRC连接建立消息的F1AP消息后,提取该F1AP消息中的UE的RRC连接建立消息并向UE发送。
另外,RN1还保存该F1AP消息中的DgNB分配给UE的F1接口标识。
在步骤2103之后,RN1和DgNB之间交互的与UE相关的F1AP消息中,都可以包括RN1UE F1AP ID和DgNB UE F1AP ID,以便RN1和DgNB能够识别F1AP消息对应的UE。
2104、UE根据RRC连接建立消息的指示进行相应配置后,向RN1发送RRC连接建立完成消息。
所述RRC连接建立完成消息中可以包含首条上行非接入层(non-access stratum,简称NAS)消息。
2105、RN1将封装有RRC连接建立完成消息的F1AP消息向DgNB发送。
2106、DgNB向核心网网元发送初始UE消息(initial UE message)。
示例性的,核心网网元可以为接入和移动管理功能(core access and mobilitymanagement function,简称AMF)网元。初始UE消息用于请求建立与UE相关的NG连接。
2107、网络和UE之间相互鉴权。
UE可以与例如鉴权服务器功能(authentication server function,简称AUSF)、统一数据管理功能(unified data management,简称UDM)等核心网网元进行鉴权认证完成注册过程,或与数据网络(data network,简称DN)中具有认证鉴权功能的设备(比如认证、授权和计费(authentication、authorization、accounting)服务器)之间进行交互完成鉴权,鉴权过程中会有多条信令交互,鉴权过程参照现有技术,这里不再赘述。
2108、核心网网元向DgNB发送初始UE上下文配置请求(initial UE contextsetup request)。
其中,初始UE上下文配置请求用于通知DgNB建立UE的上下文。
2109、DgNB将封装有UE的上下文的F1AP消息向RN1发送。
所述UE的上下文信息,可以包含如下内容中的至少一项:需建立的UE RB(RB可以是SRB和/或DRB)列表,需建立的RN1的RB(即RN1和DgNB之间的RB,包括SRB和/或DRB)列表,UE QoS flow的标识,UE QoS flow的QoS参数配置,UE的QoS flow到UE RB的映射关系,UE的RB/QoS flow到RN1的RB的映射关系,与UE DRB对应的GTP隧道在DgNB处的端点标识,即所述GTP隧道的上行端点标识。所述需建立的UE RB列表包含以下内容中的至少一项:UE SRBID,UE SRB的参数,UE DRB ID,UE DRB的QoS参数。所述需建立的RN1的RB列表包含以下内容中的至少一项:RN1SRB ID,RN1SRB的参数,RN1DRB ID,RN1DRB的QoS参数。
2110、RN1向DgNB发送F1AP响应消息。
F1AP响应消息用于表明UE的上下文建立完成。所述F1AP响应消息中,还可以包含RN1完成建立的RB的列表,以及与UE DRB对应的GTP隧道在RN1处的端点标识,即所述GTP隧道的下行端点标识。
2111、DgNB将封装有给UE的RRC重配置消息的F1AP消息发送至RN1,所述RRC重配置信息中,可以包含UE的RB的配置信息(包括例如UE DRB ID、DRB QoS参数等)、UE QoS flow相关的信息(包括例如QoS flow标识、QoS flow参数等)等。
另一种可选的方式中,所述UE的RRC重配置消息可以包含在步骤2109中DgNB发送给RN1的封装有UE的上下文的F1AP消息中。
2112、RN1向UE发送所述RRC重配置消息。
2113、UE完成RRC重配置之后,向RN1发送RRC重配置完成消息。
2114、RN1将封装有UE的RRC重配置完成消息的F1AP消息向DgNB发送。
其中,RRC重配置完成消息可以封装在F1AP消息中的RRC容器中。
另一种可选的方式中,所述UE的RRC重配置完成消息可以包含在步骤2110中RN1发送给DgNB的F1AP响应消息中。UE的RRC重配置完成消息还可以包含在步骤2101中发送,该情况下,步骤2112和步骤2113在步骤2009和步骤2110之间。
本申请实施例中,UE的RRC重配置完成消息和UE的上下文建立完成消息可以包含在一个F1AP消息中由RN1发送给DgNB(或CU),UE的RRC重配置消息和UE的上下文可以包含在一个F1AP消息中由DgNB(或CU)发送给RN1。
2115、DgNB向核心网网元发送初始UE上下文建立响应消息。
初始UE上下文建立响应消息用于表明UE的PDU会话和相应上下文在RAN侧的配置已经完成。
该实施例中,基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控制面协议层架构,在RN1和DgNB建立F1连接,RN1处的UE的上下文配置由DgNB生成后生成F1AP消息向RN1发送,UE的下行RRC消息也由DgNB生成后,经F1AP消息携带给RN1后,再由RN1将其中的RRC消息提取出来后发送至UE。
实施例二、
该实施例基于图15所示的控制面协议层架构,其中,第一节点为DgNB,第二节点为RN1,第三节点为RN2。F1连接仅在DgNB和RN1之间建立。RN2不解析F1AP消息,只进行路由转发。
实施例1
该方法可参照实施例一的实施例1所述的方法,参见图22,图22包括步骤2201-2207,2201-2207中的任意一个步骤与2001-2007中对应的步骤的区别在于,RN1和DgNB之间交互的信息均是通过RN2转发的。另外,在RN1接入网络之前,RN2与DgNB建立连接,RN1作为UE附着到网络。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对应的步骤是指在多个步骤中处于相同位置的步骤,例如,步骤2203位于步骤2201-2207中的第三个步骤,步骤2003位于步骤2001-2007中的第三个步骤,则步骤2203和步骤2003为对应的步骤。
实施例2
该方法可参照实施例一的实施例2所述的方法,所不同的是,RN1和DgNB之间交互的信息均是通过RN2转发的。另外,在RN1接入网络之前,RN2与DgNB建立连接,RN1可作为UE附着到网络。
对于RN2,DgNB可以向RN2发送配置信息(例如RRC重配置消息,或发送给RN2的F1AP消息),将部分UE上下文信息发送给RN2。
其中,部分UE上下文信息可包括以下内容中的至少一项:UE的标识、服务UE的RN1的标识、UE数据包的路由规则、UE的RB或QoS flow粒度的QoS要求(可以是与UE的DRB相应的QoS参数,或者与UE的QoS flow相应的QoS参数)、UE数据包在RN2处进行QoS映射的规则等。
其中,UE数据包在RN2处进行QoS映射的规则可以包含如下映射规则中的至少一项:从UE RB/QoS flow映射到RN2和DgNB之间的RB、从UE RB/QoS flow映射到RN1和RN2之间的RB、RN2-RN1接口的RB与RN2-DgNB接口的RB之间的RB的映射关系等。
该配置信息中,还可以包含需建立的承载信息,包括以下信息中的至少一项:需建立的RN2-RN1接口的RB、对应于每个需建立的RN2-RN1接口的RB的QoS参数、需建立的RN2-DgNB接口的RB、对应于每个需建立的RN2-DgNB接口RB的QoS参数。
该情况下,参见图23,在图21的基础上,可选的,可以增加步骤2110a、DgNB向RN2发送配置信息。相应的,在配置完成后,参见步骤2110b、RN2向DgNB发送RRC重配置完成消息。
其中,本申请实施例对步骤2110与步骤2110a和步骤2110b的先后顺序不作限定。
采用该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可以在多跳中继场景利用F1AP消息由DgNB进行RN小区的管理配置、UE上下文的配置以及UE的RRC消息发送,中间的RN无需解析其他RN的F1AP消息,只需进行路由转发即可,故在拓扑发生变化的时候灵活适配,可减少不必要的配置更新。
实施例三
在NR中,gNB可以是CU和DU分离的形态,gNB-CU和gNB-DU之间建立F1连接,可基于建立的F1连接对gNB-DU的小区进行管理和配置,以及UE相关的配置。基于该场景,该实施例基于图16所示的控制面协议层架构,其中,DgNB为CU和DU分离的形态。RN2不解析F1AP消息,只需进行路由转发。该实施例中,DU的角色与实施例二中的RN2类似,也不对DgNB和RN1之间F1接口上的F1AP消息进行解析,只进行路由转发。
实施例1
该实施例中,RN1和DgNB-CU之间的F1连接建立流程可参考实施例一的实施例1,参见图24,图24包括步骤2401-2410。
由于DgNB内部分为DgNB-DU(以下简称为DU)和DgNB-CU(以下简称为CU),该方法可以包括以下步骤:
2401、DU与CU之间建立F1连接。连接建立完成后,DU将被视为除RN2之外的另一个中间转发节点,在RN1和CU之间转发RN1和CU之间的F1AP消息(包括与F1连接建立相关的消息和配置更新消息)。
2402、RN2与DgNB建立连接。
2403、RN1作为UE附着到网络。
2404、与步骤2001的区别在于RN1获取的为CU的传输地址。
步骤2405-2410中的任意一个步骤与步骤2002-2007中的对应的步骤的区别在于,RN1是与CU之间传输消息,并且该消息通过DU和RN2转发。
该实施例中,CU可视为实施例一的实施例1中的DgNB的角色,可进行RN1和CU之间F1连接的建立维护,以及为RN提供配置信息。
实施例2
该实施例中,UE附着的流程与实施例一的实施例2中的过程类似,参见图25,图25包括步骤2501-2519。
实施例二的实施例2中的DgNB,在该实施例中由CU和DU组成,因此,该实施例中的CU可视为实施例二的实施例2中的DgNB的角色,该方法可以包括以下步骤:
2501-2510中的任意一个步骤与步骤2101-2110中的对应的步骤的区别在于RN1和CU之间的消息均由DU和RN2转发。
2511、与2110a相同。
2512、与2110b相同。
CU除了向RN2发送RRC重配置消息外,还需向DU发送F1AP消息,将部分UE上下文信息发送给DU。因此,该方法还可以包括:
2513、CU向DU发送封装有部分UE上下文信息的F1AP消息。
部分UE上下文信息可包括以下内容中的至少一项:UE的标识、服务UE的RN1的标识、UE数据包的路由规则、UE的RB或QoS flow粒度的QoS要求(可以是与UE的DRB相应的QoS参数,或者与UE的QoS flow相应的QoS参数)、UE数据包在DU处进行QoS映射的规则等。UE数据包在DU处进行QoS映射的规则可以包含如下映射规则中的至少一项:从UE RB/QoS flow与RN2和DU之间的RB之间的映射关系。该F1AP消息中,还可以包含:需建立的RN2与DU接口的RB、对应于每个需建立的RN2与DU接口的RB的QoS参数。值得注意的是,这些配置内容也可以分别包含在不同的F1-AP消息中,由CU向DU发送。
2514、DU向CU发送封装有上下文信息配置完成消息的F1AP消息。
其中,本申请实施例中对步骤2511与步骤2513和步骤2514的先后顺序,以及步骤2513与步骤2511和2512的先后顺序不作具体限定。
2515-2519中的任意一个步骤与步骤2111-2115中的对应的步骤的区别在于RN1和CU之间的消息均由DU和RN2转发。
实施例四
该实施例基于图17所示的控制面协议层架构,其中,DgNB为CU和DU分离的形态。RN2不解析F1AP消息,只需进行路由转发。该实施例中,DU被视为CU和RN1之间端到端F1接口/连接的代理角色,可以对RN1和CU之间的F1AP消息进行解析,并在转发前替换F1AP消息中的UE标识。
实施例1
DU作为CU和RN1之间的F1连接的代理节点时,RN1和CU之间的F1连接被分作两段,即RN1与DU之间的第一段,以及DU和CU之间的第二段,因此,如图26所示,该方法可以包括步骤2601-2607。
步骤2601与步骤2001的区别在于RN1获取的传输地址为DU的传输地址,以便建立第一段F1连接,因此,RN1可以通过OAM的配置信息获取CU和/或DU的传输地址;或者,RN1通过CU发送的RRC配置信息获取CU和/或DU的传输地址;或者RN1通过OAM的配置信息获取CU的传输地址,通过CU发送的RRC配置信息获取DU的传输地址。
需要说明的是,在步骤2601之前,DU和CU建立F1连接。
步骤2602与步骤2002的区别在于RN1先将F1连接建立请求发送至DU,再由DU生成F1AP消息将F1连接请求中的部分或全部信息发送至CU。可选的,DU可以不改变其收到的RN1发送给CU的F1AP消息的内容,直接向CU发送,例如DU可以读取其从RN1收到的F1AP消息的内容,根据其中的消息类型(例如为F1连接建立请求、RN1配置更新、CU配置更新确认或失败等与UE无关的消息)确定无需进行消息内容的更改,直接向CU发送所述收到的F1AP消息。
该F1连接请求中包含以下信息中的至少一个:RN1ID,RN1name(名),RN***信息(system information),RN小区信息等。
步骤2603与步骤2003的区别在于CU先将F1连接建立响应发送至DU,再由DU生成F1AP消息发送至RN1。可选的,DU可以不改变其收到的CU发送的F1AP消息的内容,直接向RN1发送,例如DU可以读取其从CU收到的发送给RN1的F1AP消息的内容,根据其中的消息类型信息(例如消息类型信息显示为F1连接建立响应消息、CU配置更新、RN配置更新确认或失败等与UE无关的消息)确定无需进行消息内容的更改,直接向RN1发送所述收到的F1AP消息。
该F1AP消息中包含CU发送的F1连接建立响应消息中的部分或全部信息,比如要激活的RN1服务的小区信息(NCGI和/或PCI)等。
步骤2604-2607中的任意一个步骤与步骤2004-2007中的对应的步骤的区别在于,在RN配置更新和CU配置更新的过程中,DU也将在RN1和CU之间转发相应的F1AP消息。
需要说明的是,在该实施例中,RN1和DU之间的消息通过RN2进行转发。
实施例2
该场景下,UE附着的流程与上述实施例一中的实施例2类似,参见图27,该方法可以包括步骤2701-2716。
2701、RN1向CU传输UE的RRC连接请求,具体可以包括:
(1)、RN1向DU发送封装UE的RRC连接请求的F1AP消息。
其中,UE的RRC连接请求可以封装在F1AP消息的RRC消息容器中,封装UE的RRC连接请求的F1AP消息的类型可以为初始上行RRC传输消息(initial UL RRC messagetransfer),封装UE的RRC连接请求的F1AP消息中携带RN1为UE分配的第一连接标识(即RN1UE F1AP ID)。
(2)、DU接收到RN1发送的封装UE的RRC连接请求的F1AP消息之后,在向CU发送UE的RRC连接请求之前,为UE分配第一连接标识(即DU UE F1AP ID),并将该F1AP消息中的RN1UEF1AP ID替换为DU UE F1AP ID。可选的,DU保存RN1UE F1AP ID与DU UE F1AP ID之间的对应关系。
2702、CU向RN1传输UE的RRC连接建立消息,具体可以包括:
(1)、CU向DU发送封装有RRC连接建立消息的F1AP消息。其中,RRC连接建立消息可封装在F1AP消息的RRC消息容器中,封装有RRC连接建立消息的F1AP消息的类型可以为下行RRC传输消息(downlink RRC message transfer),封装有RRC连接建立消息的F1AP消息中携带CU分配的第一连接标识(即CU UE F1AP ID)。
(2)、DU收到CU发送的封装有RRC连接建立消息的F1AP消息后,在向RN1发送UE的RRC连接建立消息之前,为UE分配第一连接标识(即DU UE F1AP ID),并将该F1AP消息中的CU UE F1AP ID替换为DU UE F1AP ID。可选的,DU保存CU UE F1AP ID与DU UE F1AP ID之间的对应关系。
此后UE在CU和DU之间的F1接口上,将以CU UE F1AP ID和DU UE F1AP ID进行标识,UE在DU和RN1之间的F1接口上,将以DU UE F1AP ID和RN1UE F1AP ID进行标识。
2703-2708中的任意一个步骤可以参考实施例一的实施例2中的2103-2108中的相应步骤进行理解,需注意RN1和CU之间的F1AP消息,将先发送至DU,再由DU发送至目的节点(RN1或CU)。DU可以不更改F1AP消息中除CU UE F1AP ID或RN1UE F1AP ID的内容,可选的,DU还可以更改传输地址。
2709、CU将UE的上下文通过F1AP消息配置给RN1,具体可以包括:
(1)、CU将UE的上下文通过F1AP消息配置给DU,DU先收到CU发送的封装有UE的上下文信息的F1AP消息。
UE上下文信息的内容可参考实施例一的实施例2中的步骤2109的描述进行理解,其中的隧道端点标识,在本申请实施例中为与UE DRB对应的GTP隧道在CU处的端点标识,即所述GTP隧道在CU处的上行端点标识;其中的RN1的RB,在本申请中对应于RN1和RN2之间的无线承载。
(2)、DU为需建立的UE DRB对应的GTP隧道,分配一个与之一一对应的DU处的ULTEID(记为DU UL TEID),DU维护CU UL TEID和DU UL TEID之间的映射关系,将DU UL TEID携带在包含UE上下文配置信息的F1AP消息中发送给RN1。
2710、RN1向CU发送UE上下文建立完成消息,具体可以包括:
(1)RN1向DU发送封装有UE的上下文建立完成信息的F1AP消息,该F1AP消息中,还可以包含RN1完成建立的RB的列表,以及与UE DRB对应的GTP隧道在RN1处的端点标识,记为RN1DL TEID,即per UE DRB GTP隧道的下行端点标识。
(2)DU收到RN1发送的该F1AP消息后,为UE在F1连接的GTP隧道分配与之对应的DU处的DL TEID(记为DU DL TEID),DU维护RN1DL TEID与DU DL TEID之间的映射关系,然后DU将DU DL TEID携带在F1AP消息中返回给CU。2711、CU对RN2进行配置,具体可以包括:CU通过DU向RN2发送配置信息(例如RRC重配置消息,或给RN2的F1AP消息),其中包含UE的上下文信息,以及RN2需建立的承载(即RN2和DU之间的无线承载的标识,以及所述无线承载对应的QoS参数等)信息。若该配置信息为RRC重配置消息,由CU生成给RN2的RRC重配置消息,可以是携带在2709(1)的F1AP消息中由CU发送至DU的,或者,也可以携带在在本步骤中由CU发送至DU的另一条F1AP消息中的。
在步骤2711后,RN2还可以通过DU向CU反馈RRC重配置完成消息。
2712、CU生成UE的RRC重配置消息,封装在类型为下行RRC传输的F1AP消息中经DU向RN1发送。所述RRC重配置消息的内容,可参考步骤2111中的描述进行理解。
2713-2714、可分别参考实施例一的实施例2中的步骤2112和2113进行理解,此处不再赘述。
2715、RN1将封装有UE的RRC重配置完成消息经DU向CU传输。
2716、可参考实施例一的实施例2中的步骤2115进行理解,此处不再赘述。
实施例四的实施例1和实施例2中,DU作为RN1和CU之间的F1连接的代理节点,DU还要执行以下动作:
(1)DU作为F1AP代理的角色,为UE分配第一连接标识,记为DU UE F1AP ID,DU可以读取经其传输的F1AP消息,并根据其中的消息类型信息确定是否修改消息中携带的UE的F1连接标识,例如当消息类型信息显示为与UE上下文建立/修改/释放相关的消息、UE的RRC传输消息、F1连接重置、F1连接重置确认、错误指示等与UE相关的消息时,DU可进行UE的标识替换,所述替换可以为:DU将CU发送给RN1的下行F1AP中的CU UE F1AP ID(CU为UE分配的F1连接标识)替换为RN1UE F1AP ID(RN1为UE分配的F1连接标识),还可以将RN1发送给CU的上行F1AP中的RN1UE F1AP ID替换为CU UE F1AP ID,即在DU和CU之间传输的F1AP消息中携带的UE标识为CU UE F1AP ID和DU UE F1AP ID,在DU和RN1之间传输的F1AP消息中携带的UE标识为DU UE F1AP ID和RN1UE F1AP ID;或者,所述替换还可以为:DU在转发上行F1AP消息之前,若所述消息中携带的UE标识为CU UE F1AP ID和RN1UE F1APID,DU可不做替换或者将收到的上行F1AP消息中的RN1 UE F1AP ID替换为DU UE F1AP ID后再向CU发送,在转发下行F1AP消息前,若所述消息中携带的UE标识为CU UE F1AP ID和RN1UE F1AP ID,DU可不做替换或者将F1AP消息中的CU UE F1AP ID替换为DU UE F1AP ID。
(2)DU从CU处收到CU为UE在F1连接的GTP隧道配置的UL TEID(记为CU UL TEID)时,可分配一个与之一一对应的DU处的UL TEID(记为DU UL TEID),DU维护CU UL TEID和DUUL TEID之间的映射关系,将DU UL TEID携带在F1AP消息中配置给RN1。
DU从RN1处收到RN1为UE在F1连接的GTP隧道配置的DL TEID(记为RN1DL TEID)时,可分配一个与之一一对应的DU处的DL TEID(记为DU DL TEID),DU维护RN1DL TEID与DU DLTEID之间的映射关系,将DU DL TEID携带在F1AP消息中返回给CU。
其中,DU分配的DU UL TEID和DU DL TEID可以是相同的隧道端点标识,也可以为不同的隧道端点标识。
该情况下,DU在向CU发送UE的上行用户面数据包之前,将其中的上行隧道端点标识DU UL TEID替换CU为UE分配的CU UL TEID;DU在向RN1发送UE的下行用户面数据包之前,将其中的下行隧道端点标识DU DL TEID替换为RN1为UE分配的RN1DL TEID。
该实施例中,DU作为F1连接的代理节点,可以避免改变现有技术中DU和CU之间的协议层架构和通信方式,中间的RN无需解析端到端的F1AP消息,只需进行路由转发即可。采用该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易于拓展至单跳场景(把中间节点去掉即可),且在拓扑发生变化的时候灵活适配,可减少不必要的配置更新。
实施例五
该实施例基于图18所示的控制面协议层架构,其中,DgNB和RN1之间的F1连接需要在RN2处进行代理。
实施例1
RN2作为RN1和DgNB之间的F1连接的代理,RN1和DgNB之间的F1连接被分作两段,即RN1与RN2之间的第一段,以及RN2和DgNB之间的第二段,因此,如图28所示,该方法可以包括步骤2801-2807。
步骤2801与步骤2001的区别在于RN1获取的传输地址为RN2的传输地址,以便建立第一段F1连接,因此,RN1可以通过OAM的配置信息获取DgNB和/或RN2的传输地址;或者,RN1通过DgNB发送的RRC配置信息获取DgNB和/或RN2的传输地址;或者RN1通过OAM的配置信息获取DgNB的传输地址,通过DgNB发送的RRC配置信息获取RN2的传输地址。
需要说明的是,在步骤2601之前,RN2和DgNB建立F1连接。
步骤2602与步骤2002的区别在于RN1先将F1连接建立请求发送至RN2,再由RN2生成F1AP消息将F1连接请求中的部分或全部信息发送至DgNB。可选的,RN2可以不改变其收到的RN1发送给DgNB的F1AP消息的内容,直接向DgNB发送,例如RN2可以读取其从RN1收到的F1AP消息的内容,根据其中的消息类型(例如为F1连接建立请求、RN1配置更新、DgNB配置更新确认或失败等与UE无关的消息)确定无需进行消息内容的更改,直接向DgNB发送所述收到的F1AP消息。
该F1连接请求中包含以下信息中的至少一个:RN1ID,RN1name(名),RN1***信息(system information),RN1的小区信息等。
步骤2603与步骤2003的区别在于DgNB先将F1连接建立响应发送至RN2,再由RN2生成F1AP消息发送至RN1。可选的,RN2可以不改变其收到的DgNB发送的F1AP消息的内容,直接向RN1发送,例如RN2可以读取其从DgNB收到的发送给RN1的F1AP消息的内容,根据其中的消息类型信息(例如当消息类型信息显示为F1连接建立响应消息、DgNB配置更新、RN配置更新确认或失败等与UE无关的消息时)确定无需进行消息内容的更改,直接向RN1发送所述收到的F1AP消息。
该F1AP消息中包含DgNB发送的F1连接建立响应消息中的部分或全部信息,比如要激活的RN1服务的小区信息(NCGI和/或PCI)等。
步骤2804-2807中的任意一个步骤与步骤2004-2007中的对应的步骤的区别在于,在RN1配置更新和DgNB配置更新的过程中,RN2也将在RN1和DgNB之间转发相应的F1AP消息。
实施例2
在图18所示的控制面协议层架构下,RN1服务的UE的附着流程可参考实施例一的实施例2的流程。由于本实施例中RN2的作用与图17中的DU的作用类似,因此,RN1服务的UE的附着流程可以参考实施例四的实施例2的流程。如图29所示,即将图27中的RN2网元去掉,DU替换为本实施例中的RN2,CU替换为本实施例中的DgNB,删除步骤2711即可得到本实施例中RN1服务的UE的附着流程,图29中包括步骤2901-2915,其中,步骤2901-2910中的任意一个步骤可以参考步骤2701-2710中的对应步骤进行理解,步骤2911-2915中的任意一个步骤可以参考步骤2712-2716中的对应步骤进行理解,参考理解时将图27对应步骤中的节点依照上述替换方式(即图27中的DU替换为本实施例对应图29中的RN2,图27中的CU替换为本实施例对应图29中的DgNB)进行替换即可。
实施例五的实施例2中,RN2作为RN1和DgNB之间的F1连接的代理节点,还要执行以下动作:
(1)RN2作为F1AP代理的角色,为UE分配第一连接标识,记为RN2UE F1AP ID,RN2可以读取经其传输的F1AP消息,并根据其中的消息类型信息确定是否修改消息中携带的UE的F1连接标识,例如当消息类型信息显示为与UE上下文建立/修改/释放相关的消息、UE的RRC传输消息、F1连接重置、F1连接重置确认、错误指示等与UE相关的消息时,RN2可进行UE的标识替换,所述替换可以为:RN2将DgNB发送给RN1的下行F1AP中的DgNB UE F1AP ID(DgNB为UE分配的F1连接标识)替换为RN1UE F1AP ID(RN1为UE分配的F1连接标识),还可以将RN1发送给DgNB的上行F1AP中的RN1UE F1AP ID替换为DgNB UE F1AP ID,即在RN2和CU之间传输的F1AP消息中携带的UE标识为DgNB UE F1AP ID和RN2UE F1AP ID,在RN2和RN1之间传输的F1AP消息中携带的UE标识为RN2UE F1AP ID和RN1UE F1AP ID;或者,所述替换还可以为:RN2在转发上行F1AP消息之前,若所述消息中携带的UE标识为DgNB UE F1AP ID和RN1UEF1APID,RN2可不做替换或者将收到的上行F1AP消息中的RN1UE F1AP ID替换为RN2UE F1APID后再向DgNB发送,在转发下行F1AP消息前,若所述消息中携带的UE标识为DgNB UE F1APID和RN1UE F1APID,RN2可不做替换将F1AP消息中的DgNB UE F1AP ID替换为RN2UE F1APID。
(2)RN2从DgNB处收到DgNB为UE在F1连接的GTP隧道配置的UL TEID(记为DgNB ULTEID)时,可分配一个与之一一对应的RN2处的UL TEID(记为RN2UL TEID),RN2维护DgNB ULTEID和RN2UL TEID之间的映射关系,将RN2UL TEID携带在F1AP消息中发送给RN1。
RN2从RN1处收到RN1为UE在F1连接的GTP隧道配置的DL TEID(记为RN1DL TEID)时,可分配一个与之一一对应的RN2处的DL TEID(记为RN2DL TEID),RN2维护RN1DL TEID与RN2DL TEID之间的映射关系,将RN2DL TEID携带在F1AP消息中返回给DgNB。
其中,RN2分配的RN2UL TEID和RN2DL TEID可以是相同的隧道端点标识,也可以为不同的隧道端点标识。
该情况下,RN2在向DgNB发送UE的上行用户面数据包之前,将其中的上行隧道端点标识RN2UL TEID替换DgNB为UE分配的DgNB UL TEID;RN2在向RN1发送UE的下行用户面数据包之前,将其中的下行隧道端点标识RN2DL TEID替换为RN1为UE分配的RN1DL TEID,以便DgNB和RN1识别用户面数据包对应的终端。
该实施例中,设计了逐跳的F1连接的多跳RN组网场景,以及RN和DgNB之间建立F1连接的流程和UE通过RN接入网络的流程,可以尽量沿用现有技术在CU-DU中F1接口相关的设计,利用F1-AP消息进行RN小区的管理、UE上下文的配置以及UR RRC消息的发送。本实施例中所涉及的中间的RN节点,作为F1连接代理节点的角色,可以解析F1AP消息,因此中间作为代理节点的RN和/或DU节点,可以直接通过发送至服务UE的RN的F1接口消息获取与UE相关的配置信息,无需额外的配置信息,可以减少信令开销。
若本实施例中的DgNB为CU和DU分离的形态,则其中的DU可以参考实施例四中的DU的功能进行理解,即DU和RN2均可作为F1连接的代理角色,在RN2和CU之间转发F1AP消息,并可以进行UE的F1连接标识的替换。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控制面协议层和方法可以应用于多种制式(例如4G、5G、Wimax、WiFi等制式)的无线中继网络中。此外,本申请实施例中的F1连接指的是第一节点和第二节点,或者说DgNB(DgNB-CU)与RN之间的管理面连接,也可以被称为其他连接或接口。
本申请实施例中的终端也可以称为用户设备(user equipment,简称UE)、接入终端、用户单元、用户站、移动站、移动台、远方站、远程终端、移动设备、用户终端、终端、无线通信设备、用户代理或用户装置。终端还可以是无线局域网(wireless local areanetworks,简称WLAN)中的站点(station,简称ST),可以是蜂窝电话、无绳电话、会话启动协议(session initiation protocol,简称SIP)电话、无线本地环路(wireless local loop,简称WLL)站、个人数字处理(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简称PDA)设备、具有无线通信功能的手持设备、计算设备或连接到无线调制解调器的其它处理设备、车载设备、可穿戴设备(也可以称为穿戴式智能设备)。终端还可以为下一代通信***中的终端,例如,5G中的终端或者未来演进的公共陆地移动网络(public land mobile network,简称PLMN)中的终端,新无线(new radio,简称NR)通信***中的终端等。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方法还可以应用于家庭宽带接入的场景中,RN还可以是用户驻地设备(customer premises equipment,简称CPE)、家庭网关(residential gateway,简称RG)等设备。在本申请实施例中,L2和L1可以为基于以太网/点对点协议(Point to PointProtocol,简称PPP)/基于以太网的点对点(point to point protocol over theetherne,简称PPPoE)/异步转移模式(asynchronous transfer mode,简称ATM)等技术的有线连接或者基于WLAN/蓝牙(Bluetooth)/紫蜂(Zigbee)等技术的链路层和物理层的连接。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控制面协议层和方法可以应用于多种制式(例如4G、5G、全球微波互联接入(worldwide interoperability for microwave access,简称Wimax)、无线保真(wireless-fidelity,简称WiFi)等制式)的无线中继网络中。此外,本申请实施例中的F1连接指的是第一节点和第二节点,或者说DgNB(DgNB-CU)与RN之间的管理面连接,也可以被称为其他连接或接口。
图4示出了一种网络节点,该网络节点所示的结构可以为第一节点或第二节点的组成示意图。
当图4所示的为第一节点的组成示意图时,处理器401用于对第一节点的动作进行控制管理,用于执行上述本申请实施例中由第一节点进行的处理过程。例如,处理器401用于支持第一节点执行图19中的过程1901,和/或本申请实施例中所描述的其他过程中的第一节点执行的动作。
当图4所示的为第二节点的组成示意图时,处理器401用于对第二节点的动作进行控制管理,用于执行上述本申请实施例中由第二节点进行的处理过程。例如,处理器401用于支持第二节点执行图19中的过程1902,和/或本申请实施例中所描述的其他过程中的第二节点执行的动作。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包括指令,当其在计算机上运行时,使得计算机执行上述实施例中描述的任意一种方法。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包含指令的计算机程序产品,当其在计算机上运行时,使得计算机执行上述实施例中描述的任意一种方法。
在上述实施例中,可以全部或部分地通过软件、硬件、固件或者其任意组合来实现。当使用软件程序实现时,可以全部或部分地以计算机程序产品的形式来实现。该计算机程序产品包括一个或多个计算机指令。在计算机上加载和执行计算机程序指令时,全部或部分地产生按照本申请实施例所述的流程或功能。所述计算机可以是通用计算机、专用计算机、计算机网络、或者其他可编程装置。所述计算机指令可以存储在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或者从一个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向另一个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传输,例如,所述计算机指令可以从一个网站站点、计算机、服务器或者数据中心通过有线(例如同轴电缆、光纤、数字用户线(Digital Subscriber Line,简称DSL))或无线(例如红外、无线、微波等)方式向另一个网站站点、计算机、服务器或数据中心进行传输。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可以是计算机能够存取的任何可用介质或者是包含一个或多个可以用介质集成的服务器、数据中心等数据存储设备。所述可用介质可以是磁性介质(例如,软盘、硬盘、磁带),光介质(例如,DVD)、或者半导体介质(例如固态硬盘(Solid State Disk,简称SSD))等。
尽管在此结合各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了描述,然而,在实施所要求保护的本申请过程中,本领域技术人员通过查看所述附图、公开内容、以及所附权利要求书,可理解并实现所述公开实施例的其他变化。在权利要求中,“包括”(comprising)一词不排除其他组成部分或步骤,“一”或“一个”不排除多个的情况。单个处理器或其他单元可以实现权利要求中列举的若干项功能。相互不同的从属权利要求中记载了某些措施,但这并不表示这些措施不能组合起来产生良好的效果。
尽管结合具体特征及其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了描述,显而易见的,在不脱离本申请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可对其进行各种修改和组合。相应地,本说明书和附图仅仅是所附权利要求所界定的本申请的示例性说明,且视为已覆盖本申请范围内的任意和所有修改、变化、组合或等同物。显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本申请进行各种改动和变型而不脱离本申请的精神和范围。这样,倘若本申请的这些修改和变型属于本申请权利要求及其等同技术的范围之内,则本申请也意图包含这些改动和变型在内。

Claims (38)

1.一种第一节点,其特征在于,包括:控制面协议层;
所述控制面协议层包括在所述第一节点和第二节点之间接口上与所述第二节点对等的第一协议层;所述第一节点为中继节点RN或宿主基站或宿主基站的集中式单元或宿主基站的分布式单元,所述第二节点为RN;
所述第一节点中的第一协议层,用于向在所述第一节点和所述第二节点之间接口上对等的第一协议层发送第一消息;其中,所述第一消息中包括所述第二节点服务的终端的上下文管理信息和/或所述终端的无线资源控制RRC消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第一节点,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节点为宿主基站或RN或宿主基站的分布式单元,所述控制面协议层从上至下包括:在所述第一节点和所述第二节点之间接口上与所述第二节点对等的第一协议层、对等的无线链路控制RLC层,对等的媒体接入控制MAC层和对等的物理PHY层;或者,
所述第一节点为宿主基站的集中式单元,所述控制面协议层从上至下包括:在所述第一节点和所述第二节点之间接口上与所述第二节点对等的第一协议层、对等的有线连接的链路层和对等的有线连接的物理层。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第一节点,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面协议层还包括在所述第一节点和所述第二节点之间接口上与所述第二节点对等的第二协议层;
所述第一节点为宿主基站或RN或宿主基站的分布式单元,所述第一节点中的第二协议层位于所述第一节点中的第一协议层和RLC层之间;或者,所述第一节点为宿主基站的集中式单元,所述第一节点中的第二协议层位于所述第一节点中的第一协议层和有线连接的链路层之间。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第一节点,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节点中的第二协议层,用于对所述第一消息执行以下至少一种处理:为所述第一消息添加路由信息,为所述第一消息添加数据包类型标识;
所述第一节点中的第二协议层,还用于向在所述第一节点和所述第二节点之间接口上对等的第二协议层发送所述第一节点中的第二协议层处理后的所述第一消息。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第一节点,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节点中的第二协议层,还用于确定发送所述第一节点中的第二协议层处理后的所述第一消息的无线承载RB或逻辑信道;
所述第一节点中的第二协议层,具体用于在确定的RB或逻辑信道上向在所述第一节点和所述第二节点之间接口上对等的第二协议层发送所述第一节点中的第二协议层处理后的所述第一消息。
6.根据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第一节点,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节点中的第一协议层,还用于从所述第一节点和所述第二节点之间接口上对等的第一协议层接收第二消息,所述第二消息中包括以下信息中的至少一种:第一连接的管理信息,所述第二节点服务的终端的上下文管理信息,所述终端的RRC消息,第一标识,第二标识;所述第二消息中包括的所述第二节点服务的终端的上下文管理信息包括第三标识,所述第三标识为所述第二节点为所述终端分配的用户面传输通道标识,所述第一标识为所述第一节点为所述终端分配的第一连接标识,所述第二标识为所述第二节点为所述终端分配的第一连接标识,所述第一连接为所述第一节点和所述第二节点之间接口上基于对等的第一协议层的逻辑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的第一节点,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节点中的第一协议层,还用于向所述第一节点和所述第二节点之间接口上对等的第一协议层发送第三消息,所述第三消息中包括以下信息中的至少一种:第一连接的管理信息,第一标识,第二标识;所述第一标识为所述第一节点为所述终端分配的第一连接标识,所述第二标识为所述第二节点为所述终端分配的第一连接标识,所述第一连接为所述第一节点和所述第二节点之间接口上基于对等的第一协议层的逻辑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的第一节点,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消息中包括的所述第二节点服务的终端的上下文管理信息中包括第四标识,所述第四标识为所述第一节点为所述终端分配的用户面传输通道标识。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第一节点,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节点为宿主基站或RN或宿主基站的分布式单元,所述控制面协议层从上至下包括:在所述第一节点和所述第二节点之间接口上与所述第二节点对等的第一协议层,在所述第一节点和第三节点之间接口上与所述第三节点对等的RLC层,对等的MAC层和对等的PHY层;或者,
所述第一节点为宿主基站的集中式单元,所述控制面协议层从上至下包括:在所述第一节点和所述第二节点之间接口上与所述第二节点对等的第一协议层,在所述第一节点和第三节点之间接口上与所述第三节点对等的有线连接的链路层和对等的有线连接的物理层。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第一节点,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面协议层还包括在所述第一节点和所述第三节点之间接口上与所述第三节点对等的第二协议层;
所述第一节点为宿主基站或RN或宿主基站的分布式单元,所述第一节点中的第二协议层位于所述第一节点中的第一协议层和RLC层之间;或者,所述第一节点为宿主基站的集中式单元,所述第一节点中的第二协议层位于所述第一节点中的第一协议层和有线连接的链路层之间。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第一节点,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节点中的第二协议层,用于对所述第一消息执行以下至少一种处理:为所述第一消息添加路由信息,为所述第一消息添加数据包类型标识,为所述第一消息添加第一接口的承载标识,所述第一接口为所述第三节点和所述第二节点之间的通信接口;
所述第一节点中的第二协议层,还用于向在所述第一节点和所述第三节点之间接口上对等的第二协议层发送所述第一节点中的第二协议层处理后的所述第一消息。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第一节点,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节点中的第二协议层,还用于确定发送所述第一节点中的第二协议层处理后的所述第一消息的RB或逻辑信道;
所述第一节点中的第二协议层,具体用于在确定的RB或逻辑信道上向在所述第一节点和所述第三节点之间接口上对等的第二协议层发送所述第一节点中的第二协议层处理后的所述第一消息。
13.一种第二节点,其特征在于,包括:控制面协议层;
所述控制面协议层包括在所述第二节点和第一节点之间接口上与所述第一节点对等的第一协议层;所述第一节点为中继节点RN或宿主基站或宿主基站的集中式单元或宿主基站的分布式单元,所述第二节点为RN;
所述第二节点中的第一协议层,用于从所述第二节点和所述第一节点之间接口上对等的第一协议层接收第一消息;其中,所述第一消息中包括所述第二节点服务的终端的上下文管理信息和/或所述终端的无线资源控制RRC消息。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第二节点,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节点为宿主基站或RN或宿主基站的分布式单元,所述控制面协议层从上至下包括:在所述第二节点和所述第一节点之间接口上与所述第一节点对等的第一协议层、对等的无线链路控制RLC层,对等的媒体接入控制MAC层和对等的物理PHY层;或者,
所述第一节点为宿主基站的集中式单元,所述控制面协议层从上至下包括:在所述第二节点和所述第一节点之间接口上与所述第一节点对等的第一协议层、对等的有线连接的链路层和对等的有线连接的物理层。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第二节点,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面协议层还包括在所述第二节点和所述第一节点之间接口上与所述第一节点对等的第二协议层;
所述第一节点为宿主基站或RN或宿主基站的分布式单元,所述第二节点中的第二协议层位于所述第二节点中的第一协议层和RLC层之间;或者,所述第一节点为宿主基站的集中式单元,所述第二节点中的第二协议层位于所述第二节点中的第一协议层和有线连接的链路层之间。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第二节点,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节点中的第二协议层,用于从所述第二节点和所述第一节点之间接口上对等的第二协议层接收所述第一节点中的第二协议层处理后的所述第一消息,所述第一节点中的第二协议层对所述第一消息执行以下至少一种处理:为所述第一消息添加路由信息,为所述第一消息添加数据包类型标识;
所述第二节点中的第二协议层,还用于获取所述第一消息的路由信息和所述第一消息的数据包类型标识中的至少一种;若所述第二节点中的第二协议层获取到所述第一消息的路由信息,所述第二节点中的第二协议层,还用于根据所述第一消息的路由信息路由所述第一消息;或者,若所述第二节点中的第二协议层确定所述第二节点为所述第一消息的目的节点、且所述第二节点中的第二协议层获取到所述第一消息的数据包类型标识、且所述第一消息的数据包类型标识指示所述第一消息为第一协议层消息,所述第二节点中的第二协议层,还用于将所述第一消息发送给所述第二节点中的第一协议层。
17.根据权利要求13-16任一项所述的第二节点,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节点中的第一协议层,还用于向所述第二节点和所述第一节点之间接口上对等的第一协议层发送第二消息,所述第二消息中包括以下信息中的至少一种:第一连接的管理信息,所述第二节点服务的终端的上下文管理信息,所述终端的RRC消息,第一标识,第二标识;所述第二消息中包括的所述第二节点服务的终端的上下文管理信息包括第三标识,所述第三标识为所述第二节点为所述终端分配的用户面传输通道标识,所述第一标识为所述第一节点为所述终端分配的第一连接标识,所述第二标识为所述第二节点为所述终端分配的第一连接标识,所述第一连接为所述第一节点和所述第二节点之间接口上基于对等的第一协议层的逻辑连接。
18.根据权利要求13-17任一项所述的第二节点,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节点中的第一协议层,还用于从所述第二节点和所述第一节点之间接口上对等的第一协议层接收第三消息,所述第三消息中包括以下信息中的至少一种:第一连接的管理信息,第一标识,第二标识;所述第一标识为所述第一节点为所述终端分配的第一连接标识,所述第二标识为所述第二节点为所述终端分配的第一连接标识,所述第一连接为所述第一节点和所述第二节点之间接口上基于对等的第一协议层的逻辑连接。
19.根据权利要求13-18任一项所述的第二节点,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消息中包括的所述第二节点服务的终端的上下文管理信息中包括第四标识,所述第四标识为所述第一节点为所述终端分配的用户面传输通道标识。
20.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第二节点,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节点为宿主基站或RN或宿主基站的分布式单元或宿主基站的集中式单元,所述控制面协议层从上至下包括:在所述第二节点和所述第一节点之间接口上与所述第一节点对等的第一协议层,在所述第二节点和第三节点之间接口上与所述第三节点对等的RLC层,对等的MAC层和对等的PHY层;或者,
所述第一节点为宿主基站的集中式单元,所述控制面协议层从上至下包括:在所述第二节点和所述第一节点之间接口上与所述第一节点对等的第一协议层,在所述第二节点和第三节点之间接口上与所述第三节点对等的有线连接的链路层和对等的有线连接的物理层。
21.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第二节点,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面协议层还包括在所述第二节点和所述第三节点之间接口上与所述第三节点对等的第二协议层;
所述第一节点为宿主基站或RN或宿主基站的分布式单元或宿主基站的集中式单元,所述第二节点中的第二协议层位于所述第二节点中的第一协议层和RLC层之间;或者,所述第一节点为宿主基站的集中式单元,所述第二节点中的第二协议层位于所述第二节点中的第一协议层和有线连接的链路层之间。
22.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第二节点,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节点中的第二协议层,用于从所述第二节点和所述第三节点之间接口上对等的第二协议层接收所述第三节点中的第二协议层处理后的所述第一消息,所述第三节点中的第二协议层对所述第一消息执行以下至少一种处理:为所述第一消息添加路由信息,为所述第一消息添加数据包类型标识;
所述第二节点中的第二协议层,还用于获取所述第一消息的路由信息和所述第一消息的数据包类型标识中的至少一种;若所述第二节点中的第二协议层获取到所述第一消息的路由信息,所述第二节点中的第二协议层,还用于根据所述第一消息的路由信息路由所述第一消息;或者,若所述第二节点中的第二协议层确定所述第二节点为所述第一消息的目的节点、且所述第二节点中的第二协议层获取到所述第一消息的数据包类型标识、且所述第一消息的数据包类型标识指示所述第一消息为第一协议层消息,所述第二节点中的第二协议层,还用于将所述第一消息发送给所述第二节点中的第一协议层。
23.一种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应用于第一节点,所述第一节点包括控制面协议层,所述控制面协议层包括在所述第一节点和第二节点之间接口上与所述第二节点对等的第一协议层,所述第一节点为中继节点RN或宿主基站或宿主基站的集中式单元或宿主基站的分布式单元,所述第二节点为RN,所述方法包括:
所述第一节点在第一协议层上向在所述第一节点和所述第二节点之间接口上对等的第一协议层发送第一消息;其中,所述第一消息中包括所述第二节点服务的终端的上下文管理信息和/或所述终端的无线资源控制RRC消息。
24.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面协议层还包括在所述第一节点和所述第二节点之间接口上与所述第二节点对等的第二协议层;所述第一节点为宿主基站或RN或宿主基站的分布式单元,所述控制面协议层从上至下包括:在所述第一节点和所述第二节点之间接口上与所述第二节点对等的第一协议层、对等的第二协议层、对等的无线链路控制RLC层,对等的媒体接入控制MAC层和对等的物理PHY层;或者,所述第一节点为宿主基站的集中式单元,所述控制面协议层从上至下包括:在所述第一节点和所述第二节点之间接口上与所述第二节点对等的第一协议层、对等的第二协议层、对等的有线连接的链路层和对等的有线连接的物理层,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第一节点在第二协议层上对所述第一消息执行以下至少一种处理:为所述第一消息添加路由信息,为所述第一消息添加数据包类型标识;
所述第一节点在第二协议层上向在所述第一节点和所述第二节点之间接口上对等的第二协议层发送所述第一节点在第二协议层上处理后的所述第一消息。
25.根据权利要求2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节点在第二协议层上向在所述第一节点和所述第二节点之间接口上对等的第二协议层发送所述第一节点在第二协议层上处理后的所述第一消息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第一节点在第二协议层上确定发送所述第一节点在第二协议层上处理后的所述第一消息的无线承载RB或逻辑信道;
所述第一节点在第二协议层上向在所述第一节点和所述第二节点之间接口上对等的第二协议层发送所述第一节点在第二协议层上处理后的所述第一消息,包括:所述第一节点在第二协议层上在确定的RB或逻辑信道上向在所述第一节点和所述第二节点之间接口上对等的第二协议层发送所述第一节点在第二协议层上处理后的所述第一消息。
26.根据权利要求23-25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第一节点在第一协议层上从所述第一节点和所述第二节点之间接口上对等的第一协议层接收第二消息,所述第二消息中包括以下信息中的至少一种:第一连接的管理信息,所述第二节点服务的终端的上下文管理信息,所述终端的RRC消息,第一标识,第二标识;所述第二消息中包括的所述第二节点服务的终端的上下文管理信息包括第三标识,所述第三标识为所述第二节点为所述终端分配的用户面传输通道标识,所述第一标识为所述第一节点为所述终端分配的第一连接标识,所述第二标识为所述第二节点为所述终端分配的第一连接标识,所述第一连接为所述第一节点和所述第二节点之间接口上基于对等的第一协议层的逻辑连接。
27.根据权利要求23-26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第一节点在第一协议层上向所述第一节点和所述第二节点之间接口上对等的第一协议层发送第三消息,所述第三消息中包括以下信息中的至少一种:第一连接的管理信息,第一标识,第二标识;所述第一标识为所述第一节点为所述终端分配的第一连接标识,所述第二标识为所述第二节点为所述终端分配的第一连接标识,所述第一连接为所述第一节点和所述第二节点之间接口上基于对等的第一协议层的逻辑连接。
28.根据权利要求23-27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消息中包括的所述第二节点服务的终端的上下文管理信息中包括第四标识,所述第四标识为所述第一节点为所述终端分配的用户面传输通道标识。
29.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面协议层还包括在所述第一节点和第三节点之间接口上与所述第三节点对等的第二协议层;所述第一节点为宿主基站或RN或宿主基站的分布式单元,所述控制面协议层从上至下包括:在所述第一节点和所述第二节点之间接口上与所述第二节点对等的第一协议层,在所述第一节点和第三节点之间接口上与所述第三节点对等的第二协议层、对等的RLC层,对等的MAC层和对等的PHY层;或者,所述第一节点为宿主基站的集中式单元,所述控制面协议层从上至下包括:在所述第一节点和所述第二节点之间接口上与所述第二节点对等的第一协议层,在所述第一节点和所述第三节点之间接口上与所述第三节点对等的第二协议层、对等的有线连接的链路层和对等的有线连接的物理层,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第一节点在第二协议层上对所述第一消息执行以下至少一种处理:为所述第一消息添加路由信息,为所述第一消息添加数据包类型标识,为所述第一消息添加第一接口的承载标识,所述第一接口为所述第三节点和所述第二节点之间的通信接口;
所述第一节点在第二协议层上向在所述第一节点和所述第三节点之间接口上对等的第二协议层发送所述第一节点在第二协议层上处理后的所述第一消息。
30.根据权利要求29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节点在第二协议层上向在所述第一节点和所述第三节点之间接口上对等的第二协议层发送所述第一节点在第二协议层上处理后的所述第一消息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第一节点在第二协议层上确定发送所述第一节点在第二协议层上处理后的所述第一消息的RB或逻辑信道;
所述第一节点在第二协议层上向在所述第一节点和所述第三节点之间接口上对等的第二协议层发送所述第一节点在第二协议层上处理后的所述第一消息,包括:所述第一节点在第二协议层上在确定的RB或逻辑信道上向在所述第一节点和所述第三节点之间接口上对等的第二协议层发送所述第一节点在第二协议层上处理后的所述第一消息。
31.一种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应用于第二节点,所述第二节点包括控制面协议层,所述控制面协议层包括在所述第二节点和第一节点之间接口上与所述第一节点对等的第一协议层;所述第一节点为中继节点RN或宿主基站或宿主基站的集中式单元或宿主基站的分布式单元,所述第二节点为RN,所述方法包括:
所述第二节点在第一协议层上从所述第二节点和所述第一节点之间接口上对等的第一协议层接收第一消息;其中,所述第一消息中包括所述第二节点服务的终端的上下文管理信息和/或所述终端的无线资源控制RRC消息。
32.根据权利要求3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面协议层还包括在所述第二节点和所述第一节点之间接口上与所述第一节点对等的第二协议层;所述第一节点为宿主基站或RN或宿主基站的分布式单元,所述控制面协议层从上至下包括:在所述第二节点和所述第一节点之间接口上与所述第一节点对等的第一协议层、对等的第二协议层、对等的无线链路控制RLC层,对等的媒体接入控制MAC层和对等的物理PHY层;或者,所述第一节点为宿主基站的集中式单元,所述控制面协议层从上至下包括:在所述第二节点和所述第一节点之间接口上与所述第一节点对等的第一协议层、对等的第二协议层、对等的有线连接的链路层和对等的有线连接的物理层;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第二节点在第二协议层上从所述第二节点和所述第一节点之间接口上对等的第二协议层接收所述第一节点中的第二协议层处理后的所述第一消息,所述第一节点中的第二协议层对所述第一消息执行以下至少一种处理:为所述第一消息添加路由信息,为所述第一消息添加数据包类型标识;
所述第二节点在第二协议层上获取所述第一消息的路由信息和所述第一消息的数据包类型标识中的至少一种;若所述第二节点在第二协议层上获取到所述第一消息的路由信息,所述第二节点在第二协议层上根据所述第一消息的路由信息路由所述第一消息;或者,若所述第二节点中的第二协议层确定所述第二节点为所述第一消息的目的节点、且所述第二节点在第二协议层上获取到所述第一消息的数据包类型标识、且所述第一消息的数据包类型标识指示所述第一消息为第一协议层消息,所述第二节点在第二协议层上将所述第一消息发送给所述第二节点中的第一协议层。
33.根据权利要求31或3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第二节点在第一协议层上向所述第二节点和所述第一节点之间接口上对等的第一协议层发送第二消息,所述第二消息中包括以下信息中的至少一种:第一连接的管理信息,所述第二节点服务的终端的上下文管理信息,所述终端的RRC消息,第一标识,第二标识;所述第二消息中包括的所述第二节点服务的终端的上下文管理信息包括第三标识,所述第三标识为所述第二节点为所述终端分配的用户面传输通道标识,所述第一标识为所述第一节点为所述终端分配的第一连接标识,所述第二标识为所述第二节点为所述终端分配的第一连接标识,所述第一连接为所述第一节点和所述第二节点之间接口上基于对等的第一协议层的逻辑连接。
34.根据权利要求31-33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第二节点在第一协议层上从所述第二节点和所述第一节点之间接口上对等的第一协议层接收第三消息,所述第三消息中包括以下信息中的至少一种:第一连接的管理信息,第一标识,第二标识;所述第一标识为所述第一节点为所述终端分配的第一连接标识,所述第二标识为所述第二节点为所述终端分配的第一连接标识,所述第一连接为所述第一节点和所述第二节点之间接口上基于对等的第一协议层的逻辑连接。
35.根据权利要求31-34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消息中包括的所述第二节点服务的终端的上下文管理信息中包括第四标识,所述第四标识为所述第一节点为所述终端分配的用户面传输通道标识。
36.根据权利要求3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面协议层还包括在所述第二节点和第三节点之间接口上与所述第三节点对等的第二协议层;所述第一节点为宿主基站或RN或宿主基站的分布式单元或宿主基站集中式单元,所述控制面协议层从上至下包括:在所述第二节点和所述第一节点之间接口上与所述第一节点对等的第一协议层,在所述第二节点和第三节点之间接口上与所述第三节点对等的第二协议层、对等的RLC层,对等的MAC层和对等的PHY层;或者,所述第一节点为宿主基站的集中式单元,所述控制面协议层从上至下包括:在所述第二节点和所述第一节点之间接口上与所述第一节点对等的第一协议层,在所述第二节点和所述第三节点之间接口上与所述第三节点对等的第二协议层、对等的有线连接的链路层和对等的有线连接的物理层,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第二节点在第二协议层上从所述第二节点和所述第三节点之间接口上对等的第二协议层接收所述第三节点中的第二协议层处理后的所述第一消息,所述第三节点中的第二协议层对所述第一消息执行以下至少一种处理:为所述第一消息添加路由信息,为所述第一消息添加数据包类型标识;
所述第二节点在第二协议层上获取所述第一消息的路由信息和所述第一消息的数据包类型标识中的至少一种;若所述第二节点在第二协议层上获取到所述第一消息的路由信息,所述第二节点在第二协议层上根据所述第一消息的路由信息路由所述第一消息;或者,若所述第二节点中的第二协议层确定所述第二节点为所述第一消息的目的节点、且所述第二节点在第二协议层上获取到所述第一消息的数据包类型标识、且所述第一消息的数据包类型标识指示所述第一消息为第一协议层消息,所述第二节点在第二协议层上将所述第一消息发送给所述第二节点中的第一协议层。
37.一种第一节点,其特征在于,包括:存储器和处理器;
所述存储器用于存储计算机执行指令,所述处理器执行所述存储器存储的所述计算机执行指令,以使所述第一节点实现如权利要求23-30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方法。
38.一种第二节点,其特征在于,包括:存储器和处理器;
所述存储器用于存储计算机执行指令,所述处理器执行所述存储器存储的所述计算机执行指令,以使所述第二节点实现如权利要求31-36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方法。
CN201810032722.3A 2018-01-13 2018-01-13 节点和通信方法 Active CN110048758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7)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0032722.3A CN110048758B (zh) 2018-01-13 2018-01-13 节点和通信方法
BR112020014188-7A BR112020014188A2 (pt) 2018-01-13 2019-01-11 nó e método de comunicação
EP19738480.3A EP3734858A4 (en) 2018-01-13 2019-01-11 N &X152; UD AND PROC &XC9; D &XC9; COMMUNICATION
PCT/CN2019/071479 WO2019137504A1 (zh) 2018-01-13 2019-01-11 节点和通信方法
KR1020207023116A KR102391106B1 (ko) 2018-01-13 2019-01-11 노드 및 통신 방법
JP2020538834A JP7039712B2 (ja) 2018-01-13 2019-01-11 ノードおよび通信方法
US16/927,101 US11647561B2 (en) 2018-01-13 2020-07-13 Node and communication method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0032722.3A CN110048758B (zh) 2018-01-13 2018-01-13 节点和通信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048758A true CN110048758A (zh) 2019-07-23
CN110048758B CN110048758B (zh) 2020-12-15

Family

ID=6721937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0032722.3A Active CN110048758B (zh) 2018-01-13 2018-01-13 节点和通信方法

Country Status (7)

Country Link
US (1) US11647561B2 (zh)
EP (1) EP3734858A4 (zh)
JP (1) JP7039712B2 (zh)
KR (1) KR102391106B1 (zh)
CN (1) CN110048758B (zh)
BR (1) BR112020014188A2 (zh)
WO (1) WO2019137504A1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1031037A1 (zh) * 2019-08-16 2021-02-25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定时同步方法及装置
WO2021031304A1 (zh) * 2019-08-16 2021-02-25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定时同步方法及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2322381B1 (ko) * 2018-02-14 2021-11-10 주식회사 케이티 릴레이 노드에서 rrc 메시지를 처리하는 방법 및 그 장치
CN110636644B (zh) * 2018-06-21 2023-03-07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信息传输方法及装置
WO2020022849A1 (en) * 2018-07-27 2020-01-30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of wireless node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US11963252B2 (en) * 2019-02-19 2024-04-16 Lg Electronics Inc. Uplink data fast transmission in CU-DU split
CN113940112B (zh) * 2019-03-28 2023-09-12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iab切换的***和方法
WO2021087924A1 (zh) * 2019-11-07 2021-05-14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通信方法及装置
US11425771B2 (en) * 2019-11-27 2022-08-23 At&T Intellectual Property I, L.P. Medium access control interface to coordinate multi-site operation for 5G or other next generation wireless network
US11832277B2 (en) * 2020-07-07 2023-11-28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paging for multicast and broadcast service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686520A (zh) * 2008-09-24 2010-03-31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支持家用基站上下文管理的方法
WO2010088804A1 (zh) * 2009-02-03 2010-08-12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中继传输的方法、中继节点和基站
CN102195704A (zh) * 2010-03-19 2011-09-21 上海贝尔股份有限公司 中继方法及相应的基站和中继设备
CN102959527A (zh) * 2010-06-28 2013-03-06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家庭网关
CN105103636A (zh) * 2014-03-07 2015-11-25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中继节点RN、宿主基站DeNB及一种通信方法
CN105228171A (zh) * 2014-05-30 2016-01-06 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 异构网络中双连接小基站的自配置方法和***
CN106332048A (zh) * 2015-06-30 2017-01-11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无线网络节点和通信***
WO2017132069A1 (en) * 2016-01-29 2017-08-03 Qualcomm Incorporated Configurations associated with segmentation of one or more packets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07053950A1 (en) * 2005-11-12 2007-05-18 Nortel Networks Limited Media access control data plane system and metho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KR20150138401A (ko) * 2008-01-02 2015-12-09 인터디지탈 테크날러지 코포레이션 협력적 무선 통신을 위한 방법 및 장치
US20100260098A1 (en) * 2009-04-10 2010-10-14 Qualcomm Incorporated Header compression for ip relay nodes
CN101877915B (zh) * 2009-04-28 2014-07-02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长期演进***中继站的数据传输方法和***
CN102457444B (zh) * 2010-10-22 2016-09-07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融合固定网络与移动网络的***及方法
CN106162694B (zh) * 2015-04-09 2020-06-19 上海诺基亚贝尔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支持覆盖范围扩展和业务连续性的方法以及装置
US11368362B2 (en) * 2017-11-07 2022-06-21 Apple Inc. Transport network layer associations on the FI interface
US20200382240A1 (en) * 2018-01-09 2020-12-03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PDCP Duplication Configuration Over E1
US11418952B2 (en) * 2018-01-11 2022-08-16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Optimized PDCP handling in integrated access backhaul (IAB) networks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686520A (zh) * 2008-09-24 2010-03-31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支持家用基站上下文管理的方法
WO2010088804A1 (zh) * 2009-02-03 2010-08-12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中继传输的方法、中继节点和基站
CN102195704A (zh) * 2010-03-19 2011-09-21 上海贝尔股份有限公司 中继方法及相应的基站和中继设备
CN102959527A (zh) * 2010-06-28 2013-03-06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家庭网关
CN105103636A (zh) * 2014-03-07 2015-11-25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中继节点RN、宿主基站DeNB及一种通信方法
CN105228171A (zh) * 2014-05-30 2016-01-06 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 异构网络中双连接小基站的自配置方法和***
CN106332048A (zh) * 2015-06-30 2017-01-11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无线网络节点和通信***
WO2017132069A1 (en) * 2016-01-29 2017-08-03 Qualcomm Incorporated Configurations associated with segmentation of one or more packets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ERICSSON, ST-ERICSSON: "TP to internal TR on relay architecture options", 《3GPP TSG-RAN WG2 #67 R2-095306》 *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1031037A1 (zh) * 2019-08-16 2021-02-25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定时同步方法及装置
WO2021031224A1 (zh) * 2019-08-16 2021-02-25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定时同步方法及装置
WO2021031304A1 (zh) * 2019-08-16 2021-02-25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定时同步方法及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048758B (zh) 2020-12-15
EP3734858A1 (en) 2020-11-04
EP3734858A4 (en) 2021-03-24
KR102391106B1 (ko) 2022-04-26
US11647561B2 (en) 2023-05-09
BR112020014188A2 (pt) 2020-12-01
JP7039712B2 (ja) 2022-03-22
WO2019137504A1 (zh) 2019-07-18
KR20200106938A (ko) 2020-09-15
US20200344843A1 (en) 2020-10-29
JP2021510283A (ja) 2021-04-1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048758A (zh) 节点和通信方法
US11510131B2 (en) Configuration method, data transmiss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JP2021523638A (ja) 情報伝送方法および装置
CN104054388B (zh) 一种载波聚合的实现方法和装置及***
CN103053217B (zh) 使用中继节点的移动通信***
CN113556794B (zh) 通信方法、装置及***
JP6567686B2 (ja) データ・オフロードのためのパスを確立する方法及び装置
WO2020164523A1 (zh) 一种无线回传链路的控制方法及装置
JP7483898B2 (ja) 通信方法及び装置
CN112491687B (zh) 一种处理报文的方法及装置
CN103782644B (zh) 回程链路的信息传输方法及***、代理设备、接入设备
WO2019233465A1 (zh) 路径时延信息获取方法及相关设备
CN109429232A (zh) 网络接入和接入控制方法、装置
CN109792639A (zh) 通信***、无线电接入装置、无线电通信终端及其控制方法
JP7482997B2 (ja) データパケット送信方法および装置
WO2020192654A1 (zh) 配置无线链路控制rlc承载的方法和装置
WO2016184150A1 (zh) 一种多跳通信***及其节点
WO2016161761A1 (zh) 数据传输方法及装置
CN105594180B (zh) 节点间通信处理方法及路由确定节点
WO2021087924A1 (zh) 一种通信方法及装置
RU2803196C1 (ru) Способ передачи пакета данных и устройство
RU2806798C1 (ru) Способ и устройство связи
US20230370943A1 (en) Communication method and communication apparatus
WO2019192293A1 (zh) 无线回程节点的承载管理方法、无线回程节点和施主基站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