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047683B - 键盘 - Google Patents

键盘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047683B
CN110047683B CN201910356248.4A CN201910356248A CN110047683B CN 110047683 B CN110047683 B CN 110047683B CN 201910356248 A CN201910356248 A CN 201910356248A CN 110047683 B CN110047683 B CN 110047683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key
keycap
base plate
upper base
circuit boar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0356248.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0047683A (zh
Inventor
杨宸
谢铭元
江治湘
谢育群
刘家宏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arfon Electronics Suzhou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Darfon Electronics Suzhou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arfon Electronics Suzhou Co Ltd filed Critical Darfon Electronics Suzhou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10356248.4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0047683B/zh
Publication of CN11004768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04768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004768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04768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13/00Switches having rectilinearly-movable operating part or parts adapted for pushing or pulling in one direction only, e.g. push-button switch
    • H01H13/70Switches having rectilinearly-movable operating part or parts adapted for pushing or pulling in one direction only, e.g. push-button switch having a plurality of operating members associated with different sets of contacts, e.g. keyboard
    • H01H13/702Switches having rectilinearly-movable operating part or parts adapted for pushing or pulling in one direction only, e.g. push-button switch having a plurality of operating members associated with different sets of contacts, e.g. keyboard with contacts carried by or formed from layers in a multilayer structure, e.g. membrane switches
    • H01H13/705Switches having rectilinearly-movable operating part or parts adapted for pushing or pulling in one direction only, e.g. push-button switch having a plurality of operating members associated with different sets of contacts, e.g. keyboard with contacts carried by or formed from layers in a multilayer structure, e.g. membrane switches characterised by construction, mounting or arrangement of operating parts, e.g. push-buttons or keys
    • H01H13/7057Switches having rectilinearly-movable operating part or parts adapted for pushing or pulling in one direction only, e.g. push-button switch having a plurality of operating members associated with different sets of contacts, e.g. keyboard with contacts carried by or formed from layers in a multilayer structure, e.g. membrane switches characterised by construction, mounting or arrangement of operating parts, e.g. push-buttons or keys characterised by the arrangement of operating parts in relation to each other, e.g. pre-assembled groups of key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13/00Switches having rectilinearly-movable operating part or parts adapted for pushing or pulling in one direction only, e.g. push-button switch
    • H01H13/70Switches having rectilinearly-movable operating part or parts adapted for pushing or pulling in one direction only, e.g. push-button switch having a plurality of operating members associated with different sets of contacts, e.g. keyboard
    • H01H13/86Switches having rectilinearly-movable operating part or parts adapted for pushing or pulling in one direction only, e.g. push-button switch having a plurality of operating members associated with different sets of contacts, e.g. keyboard characterised by the casing, e.g. sealed casings or casings reducible in siz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2227/00Dimensions; Characteristics
    • H01H2227/036Minimise height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2231/00Applications
    • H01H2231/002Calculator, computer

Landscapes

  • Input From Keyboards Or The Like (AREA)
  • Push-Button Switch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键盘,其包含第一及第二按键、第一及第二电路板、上底板及下底板。第一及第二按键设置于上底板上。下底板可滑动地设置于上底板下且对应第一按键的位置具有卡勾。第一电路板贴附于下底板且具有彼此相对的第一光学接收器及第一光学发射器,第一按键往第一电路板形成有第一遮断板。当下底板滑动至收合位置时,卡勾压迫第一按键至收合高度,第一电路板随着下底板滑动至使第一光学发射器及第一光学接收器与第一遮断板错位的位置,使得第一遮断板于第一按键被按压时不阻断第一光学发射器与第一光学接收器之间的光路传输。通过本发明的设计使用者不慎按压到键帽高度下降的第一按键的情况下,仍然可确实地避免使用者误按压的问题。

Description

键盘
技术领域
本发明关于一种键盘,尤指一种具有使部分按键下降的功能的键盘。
背景技术
就目前个人计算机的使用习惯而言,键盘为不可或缺的输入设备之一,用以输入文字、符号或数字。不仅如此,举凡日常生活所接触的消费性电子产品或是工业界使用的大型加工设备,皆需设有按键结构作为输入设备,以操作上述的电子产品与加工设备。
一般传统键盘采用将剪刀脚支撑装置与弹性件的组装结构设置于键帽与底板之间的按压设计,借此,当键帽被用户按压后,弹性件提供弹性回复力至键帽,以驱动键帽随着剪刀脚支撑装置的机构作动回复至按压前的位置。然而,由于上述剪刀脚支撑装置所采用的剪刀脚支撑件交叉枢接设计会导致按键需要较大的高度空间,故当笔记本电脑的上盖与下壳体收合时,为了避免设置于下壳体上的键帽伤及设置于上盖的显示屏幕,上盖与下壳体的间常保留有余隙以容置键帽,如此即会限制笔记本电脑的外观尺寸设计,而不利于笔记本电脑的薄型化设计。
除此之外,为了符合各种多元的输入应用,键盘上的所有按键通常须按照特定键位分布方式排列并且在未按压时能够维持在同一高度以便使用者进行相关按压输入操作,但随着电竞产业的蓬勃发展,再加上在游戏过程中,使用者往往仅需对某些特定键位功能的按键(如W、S、A、D键)进行频繁且快速的按压操作,因此,如何有效地避免使用者误按压以利于使用者进行高精准度的击键操作为目前键盘在按键设计上的主要课题之一。
发明内容
鉴于现有技术中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键盘以解决上述问题。
因此,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键盘,该键盘包含:
上底板;
至少一个第一按键,其设置于该上底板上,该至少一个第一按键包含:
第一键帽;以及
第一支撑装置,其设置于该上底板以及该第一键帽之间,使得该第一键帽经由该第一支撑装置相对于该上底板上下移动;
至少一个第二按键,其设置于该上底板上,该至少一个第二按键包含:
第二键帽;以及
第二支撑装置,其设置于该上底板以及该第二键帽之间,使得该第二键帽经由该第二支撑装置相对于该上底板上下移动;
下底板,其可滑动地设置于该上底板下以相对于该上底板在未收合位置以及收合位置之间滑动,该下底板对应该第一支撑装置的位置具有至少一个卡勾;
第一电路板,其贴附于该下底板且具有第一光学发射器以及第一光学接收器,该第一光学发射器与该第一光学接收器彼此相对且往该光学接收器发射光线,该第一支撑装置往该第一电路板向下延伸形成有第一遮断板;以及
第二电路板,其贴附于该上底板且具有第二光学发射器以及第二光学接收器,该第二光学发射器与该第二光学接收器彼此相对且往该第二光学接收器发射光线,该第二支撑装置往该第二电路板向下延伸形成有第二遮断板;
其中当该下底板位于该未收合位置时,该第一遮断板于该第一键帽被按压时向下移动阻断该第一光学发射器与该第一光学接收器之间的光路传输以产生第一输入讯号,该第二遮断板于该第二键帽被按压时向下移动阻断该第二光学发射器与该第二光学接收器之间的光路传输以产生第二输入讯号;
当该下底板相对于该上底板从该未收合位置滑动至该收合位置时,该至少一个卡勾压迫该第一支撑装置使得该第一键帽下降至收合高度,该第一电路板随着该下底板滑动至使该第一光学发射器以及该第一光学接收器与该第一遮断板错位的位置,使得该第一遮断板于该第一键帽被按压时不阻断该第一光学发射器与该第一光学接收器之间的光路传输。
较佳的,该第一支撑装置包含第一支撑件以及第二支撑件,该第一支撑件以及该第二支撑件可枢转地连接该第一键帽以及该上底板,以使该第一键帽随着该第一支撑件以及该第二支撑件的枢转相对于该上底板上下移动,当该下底板相对于该上底板从该未收合位置滑动至该收合位置时,该至少一个卡勾压迫该第一支撑件使得该第一键帽下降至该收合高度。
较佳的,该至少一个第一按键还包含:
底座,其设置于该上底板上且穿设于该第一支撑件以及该第二支撑件中;
上盖,其设置于该底座上;
套筒件,其穿过该上盖以连接于该第一键帽;以及
弹性件,其分别抵接该套筒件以及该底座以使该套筒件朝远离该底座方向运动。
较佳的,该第一按键以及该第二按键采用弹性复位设计以用来提供弹性力驱动该第一键帽以及该第二键帽回位。
较佳的,该第一按键为用户在某些特定使用情境下不会频繁使用到的按键而具有键帽收合功能,该第二按键则是在某些特定使用情境下会频繁按压到的按键而不具有键帽收合功能。
本发明另外一种实施例提供键盘,该键盘包含:
上底板;
电路板,其设置于该上底板上;
至少一个第一按键,其设置于该上底板上,该至少一个第一按键包含:
第一键帽;
第一支撑装置,其设置于该上底板以及该第一键帽之间,使得该第一键帽经由该第一支撑装置相对于该上底板上下移动;以及
第一机械轴触发开关,其设置于该电路板上且对应该第一键帽,当该第键帽被按压时,该第一机械轴触发开关被触发以产生第一触发讯号至该电路板;
至少一个第二按键,其设置于该上底板上,该至少一个第二按键包含:
第二键帽;
第二支撑装置,其设置于该上底板以及该第一键帽之间,使得该第一键帽经由该第一支撑装置相对于该上底板上下移动;以及
第二机械轴触发开关,其设置于该电路板上且对应该第二键帽,当该第二键帽被按压时,该第二机械轴触发开关被触发以产生第二触发讯号至该电路板;以及
下底板,其可滑动地设置于该上底板下以相对于该上底板在未收合位置以及收合位置之间滑动,该下底板对应该第一支撑装置的位置具有至少一个卡勾;其中当该下底板相对于该上底板从该未收合位置滑动至该收合位置时,该至少一个卡勾压迫该第一支撑装置使得该第一键帽下降至一收合高度,该电路板关闭该第一机械轴触发开关,使得该至少一个第一按键于该第一键帽被按压时不触发该第一机械轴触发开关。
较佳的,当该下底板相对于上底板从未收合位置滑动至该收合位置时,该第一键帽可下降至该收合高度但该第二键帽仍然维持在该未收合高度。
较佳的,该第一支撑装置包含第一支撑件以及第二支撑件,该第一支撑件以及该第二支撑件可枢转地连接该第一键帽以及该上底板,以使该第一键帽随着该第一支撑件以及该第二支撑件的枢转相对于该上底板上下移动,当该下底板相对于该上底板从该未收合位置滑动至该收合位置时,该至少一个卡勾压迫该第一支撑件使得该第一键帽下降至该收合高度。
较佳的,该第一机械轴触发开关包含:
底座,其设置于该上底板上;
上盖,其设置于该底座上;
套筒件,其具有凸肋且穿过该上盖以连接于该第一键帽;
弹性件,其分别抵接该套筒件以及该底座以使该套筒件朝远离该底座方向运动;
触发弹臂,其设置于该底座内;以及
触发接点,其与该触发弹臂彼此相对,当该第一键帽未被按压时,该凸肋偏压该触发弹臂挠曲变形以使该触发弹臂与该触发接点分离,当该第一键帽被按压时,该凸肋与该触发弹臂错位以使该触发弹臂与该触发接点接触以产生该第一触发讯号。
较佳的,该第一按键为用户在某些特定使用情境下不会频繁使用到的按键而具有键帽收合功能,该第二按键则是会频繁按压到的按键而不具有键帽收合功能。
相比于现有技术,本发明当配置有第一按键以及第二按键的键盘应用于一般具有由上盖与下壳体组成的开合机构的可携式电子装置上(例如笔记本电脑)时,键盘即可驱动下底板随可携式电子装置的上盖相对下壳体闭合而相对于上底板滑动,第一按键可处于键帽高度下降的状态以进一步地缩减整体高度,从而有利于可携式电子装置的薄型化设计并且有效地解决先前技术所提到的键帽伤及显示屏幕的问题。除此之外,在用户仅需要针对第二按键进行频繁快速的按压操作的应用情境下,当下底板相对于上底板从未收合位置滑动至收合位置时,第一键帽可下降至收合高度但第二键帽仍然维持在未收合高度,借以产生按键局部下降功效而协助使用者可精准地对第二按键进行频繁快速的按压操作而不会误按压到键帽高度下降的第一按键,从而大大地提升键盘的操作便利性与按键按压精准度。需注意的是,由于本发明采用第一按键于第一键帽被按压时不会触发的设计,因此,即使是在使用者不慎按压到键帽高度下降的第一按键的情况下,本发明仍然可确实地避免使用者误按压的问题。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详细描述,但不作为对本发明的限定。
附图说明
图1为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所提出的键盘的立体示意图。
图2为图1的第一按键的放大示意图。
图3为图1的第二按键的放大示意图。
图4为图2的第一按键在第一键帽下降至收合高度时于另一视角的放大示意图。
图5为图3的第二按键于另一视角的放大示意图。
图6为图1的第一按键于第一键帽下降至收合高度时沿着剖面线A-A的剖面示意图。
图7为图1的第一按键以及第二按键于第一键帽下降至收合高度时沿着剖面线B-B的剖面示意图。
图8为根据本发明另一实施例所提出的键盘的部分放大示意图。
图9为图8的第一按键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10为图8的第一按键以及第二按键于第一键帽下降至收合高度时的立体示意图。
图11为图10的第一按键沿着剖面线C-C的剖面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对本发明的目的、构造、特征及其功能有进一步的了解,兹配合实施例详细说明如下。
请参阅图1、图2、图3、图4、图5、图6以及图7,图1为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所提出的键盘的立体示意图,图2为图1的第一按键的放大示意图,图3为图1的第二按键的放大示意图,图4为图2的第一按键在第一键帽下降至收合高度时于另一视角的放大示意图,图5为图3的第二按键于另一视角的放大示意图,图6为图1的第一按键16于第一键帽下降至收合高度时沿着剖面线A-A的剖面示意图,图7为图1的第一按键以及第二按键于第一键帽下降至收合高度时沿着剖面线B-B的剖面示意图,其中为了清楚地显示第一按键以及第二按键的内部结构,图2省略第一键帽的绘示且图3省略第二键帽的绘示。键盘10可应用在一般具有由上盖与下壳体组成的开合机构的可携式电子装置上(如笔记本电脑或折叠式键盘装置)以供用户按压而执行用户所欲输入的功能(但不以此为限),于实际应用中,键盘10可采用常见马达驱动连杆的方式驱动下底板14相对于上底板12水平移动的设计(但不受此限,其亦可采用手动推拉下底板14水平移动的设计),举例来说,键盘10可使用马达驱动连杆连动机构以使下底板14随着可携式电子装置的上盖相对下壳体开合而相对水平移动,至于马达与连杆连动机构的结构设计与作动原理,其常见于先前技术中,故于此不再赘述。
如图1至图7所示,键盘10包含上底板12、下底板14、至少一个第一按键16、至少一个第二按键18、第一电路板20,以及第二电路板22,其中第一按键16可视为用户在某些特定使用情境下(例如使用键盘10进行射击游戏的输入操作时)较不会使用到的按键(如Q、E键等)而具有键帽收合功能,第二按键18则是会频繁按压到的按键(如W、S、A、D键等)而不具有键帽收合功能,至于针对第一按键16以及第二按键18的数量与排列的相关配置,其端视键盘10的实际应用而定,并不以图1为限。下底板14可滑动地设置于上底板12下以相对于上底板12滑动且对应第一按键16的第一支撑装置26的位置具有至少一个卡勾15(于图2中显示二个,但不受此限),卡勾15可较佳地自下底板14往第一按键16突出且穿过上底板12弯折形成。为求简化说明,以下针对其中之一具有键帽收合设计的第一按键16以及其中之一第二按键18进行描述,至于其他采用相同设计的第一按键16以及第二按键18的结构设计,其可以此类推。
由图1、图2、图4,以及图7可知,第一按键16设置于上底板12上,第一按键16包含第一键帽24以及第一支撑装置26。第一支撑装置26设置于上底板12以及第一键帽24之间且可较佳地采用常见应用在键盘按键上的剪刀脚支撑机构设计(但不受此限,其亦可采用其他常见按键升降支撑设计,如磁吸按键设计等),在此实施例中,第一支撑装置26可包含第一支撑件28以及第二支撑件30,第一支撑件28以及第二支撑件30可活动地连接第一键帽24以及上底板12且彼此交叉枢接,以使第一键帽24可随着第一支撑件28以及第二支撑件30的交叉枢转相对于上底板12上下移动。在此实施例中,第一支撑件28对应卡勾15的位置可具有抵接面结构29,抵接面结构29可较佳地为斜面结构且以厚度渐减的方式延伸形成(但不以此为限,举例来说,在另一实施例中,本发明可采用抵接面结构为曲面结构的设计),借此,卡勾15可随着下底板14的滑动而沿着抵接面结构29滑动,以驱动第一键帽24在下底板14相对于上底板12滑动的过程中下降至收合高度。
在第二按键18的设计方面,如图1、图3、图5以及图7所示,第二按键18设置于上底板12上,第二按键18包含第二键帽32以及第二支撑装置34,第二支撑装置34设置于上底板12以及第二键帽32之间且较佳地采用剪刀脚支撑设计(其相关描述可参照上述说明类推,于此不再赘述)以可活动地连接第二键帽32以及上底板12,使得第二键帽32可经由第二支撑装置34相对于上底板12上下移动。
需注意的是,在此实施例中,第一按键16以及第二按键18可较佳地采用弹性复位设计以用来提供弹性力驱动第一键帽24以及第二键帽32回位,举例来说,如图2以及图7所示,第一按键16可另包含底座36、上盖38、套筒件40,以及弹性件42,底座36设置于上底板12上且穿设于第一支撑件28以及第二支撑件30中,上盖38设置于底座36上,套筒件40穿过上盖38以连接于第一键帽24,弹性件42(如弹簧,但不以此为限)分别抵接套筒件40以及底座36以使套筒件40朝远离底座36的方向运动。借此,当按压第一键帽24的外力被释放时,弹性件42可经由套筒件40驱动第一键帽24向上移动,从而产生键帽自动回位的功效,以便使用者进行后续按压操作。
至于在第一按键16以及第二按键18的触发设计方面,由图4、图5以及图7可知,第一电路板20贴附于下底板14且具有第一光学发射器44以及第一光学接收器46,第一光学发射器44与第一光学接收器46彼此相对且往第一光学接收器46发射光线,第二支撑件30往第一电路板20向下延伸形成有第一遮断板48。第二电路板22贴附于上底板12且具有第二光学发射器50以及第二光学接收器52,第二光学发射器50与第二光学接收器52彼此相对且往第二光学接收器52发射光线,第二支撑装置34往第二电路板22向下延伸形成有第二遮断板54。在此实施例中,第一光学接收器46以及第二光学接收器52可较佳地为一红外线接收装置且第一光学发射器44以及第二光学发射器50可较佳地为一红外线发射装置,但不以此为限。
通过上述设计,当下底板14位于未收合位置且第一键帽24未被按压时,第一光学发射器44所发射的光线可入射至第一光学接收器46,从而建立第一光学发射器44与第一光学接收器46之间的光路传输。接下来,在第一键帽24被外力按压的过程中,第一支撑件28以及第二支撑件30随着第一键帽24的向下移动而相对向下交叉枢转,使得第一遮断板48可随着第一支撑件28向下移动以阻断上述第一光学发射器44与第一光学接收器46之间的光路传输,借以产生相对应的第一输入讯号传送至第一电路板20,从而使第一按键16可据以执行用户所欲输入的功能。
另一方面,当第二键帽32未被按压时,第二光学发射器50所发射的光线可入射至第二光学接收器52,从而建立第二光学发射器50与第二光学接收器52之间的光路传输。接下来,在第二键帽32被外力按压的过程中,第二遮断板54可随着第二支撑装置34向下移动以阻断上述第二光学发射器50与第二光学接收器52之间的光路传输,借以产生相对应的第二输入讯号传送至第二电路板22,从而使第二按键18可据以执行用户所欲输入的功能。
以下针对键盘10的按键高度调整操作进行详细说明,由图1至图7可知,当第一键帽24未被按压且下底板14相对于上底板12滑动至如图4所示的收合位置时,卡勾15可沿着抵接面结构29滑动(如图6所示)而下压第一支撑件28,以驱动第一键帽24克服弹性件42的弹力且下降至如图7所示的收合高度,在此过程中,由图3以及图7可知,由于下底板14对应第二按键18的位置不具有卡勾15,使得第二按键18不会随着上述下底板14的滑动而被下压,因此,第二键帽32可维持在如图7所示的未收合高度。
通过上述设计,当配置有第一按键16以及第二按键18的键盘10应用于一般具有由上盖与下壳体组成的开合机构的可携式电子装置上(例如笔记本电脑)时,键盘10即可驱动下底板14随可携式电子装置的上盖相对下壳体闭合而相对于上底板12滑动,使得第一键帽24可随之下降至如图7所示的收合高度,借以达到键盘10可随着可携式电子装置的闭合而降低键帽高度的功效,换句话说,当下底板14相对于上底板12滑动以压迫第一按键16的第一支撑装置26时,第一按键16可处于键帽高度下降的状态以进一步地缩减整体高度,从而有利于可携式电子装置的薄型化设计并且有效地解决先前技术所提到的键帽伤及显示屏幕的问题。除此之外,在用户仅需要针对第二按键18进行频繁快速的按压操作的应用情境下,由上述可知,当下底板14相对于上底板12从未收合位置滑动至收合位置时,第一键帽24可下降至收合高度但第二键帽32仍然维持在未收合高度(如图7所示),借以产生按键局部下降功效而协助使用者可精准地对第二按键18进行频繁快速的按压操作而不会误按压到键帽高度下降的第一按键16,从而大大地提升键盘10的操作便利性与按键按压精准度。
需注意的是,由图4以及图7可知,在上述下底板14相对于上底板12滑动至收合位置的过程中,第一电路板20随着下底板14滑动至使第一光学发射器44以及第一光学接收器46与第一遮断板48错位的位置而无法实现上述光学触发功效(也就是说,在此情况下,第一遮断板48于第一键帽24被按压时无法阻断第一光学发射器44与第一光学接收器46之间的光路传输),如此一来,即使在使用者不慎按压到键帽高度下降的第一按键16的情况下,第一按键16仍然不会被触发,从而确实地避免使用者误按压的问题。
值得一提的是,本发明的按键触发设计可不限于上述实施例所提及的光学触发设计,其亦可改采用机械式触发设计,举例来说,请参阅图8、图9、图10,以及图11,图8为根据本发明另一实施例所提出的键盘100的部分放大示意图,图9为图8的第一按键104的内部结构示意图,图10为图8的第一按键104以及第二按键106于第一键帽24下降至收合高度时的立体示意图,图11为图10的第一按键104沿着剖面线C-C的剖面示意图,其中为了清楚地显示第一按键104以及第二按键106的内部结构,第一键帽24以及第二键帽32于图8与图10中以虚线简示且于图9中省略下底板14、第一键帽24、第一支撑装置26、上盖112、弹性件116的绘示,另外,在此实施例中所提及的组件与上述实施例所提及的组件具有相同编号者,代表其具有相似的结构或功能,其相关描述于此不再赘述。如图8至图11所示,键盘100包含上底板12、下底板14、电路板102、第一按键104以及第二按键106,电路板102、第一按键104以及第二按键106设置于上底板12上,其中第一按键104可视为用户在某些特定使用情境下(例如使用键盘100进行射击游戏的输入操作时)较不会使用到的按键(如Q、E键等)而具有键帽收合功能,第二按键106则是会频繁按压到的按键(如W、S、A、D键等)而不具有键帽收合功能,至于针对第一按键104以及第二按键106的数量与排列的相关配置,其端视键盘100的实际应用而定,并不以图8为限。
更详细地说,第一按键104包含第一键帽24、第一支撑装置26,以及第一机械轴触发开关108,第一机械轴触发开关108可采用常见的机械式按键触发设计,举例来说,如图8、图9,以及图11所示,第一机械轴触发开关108可包含底座110、上盖112、套筒件114、弹性件116、触发弹臂118,以及触发接点120,底座110设置于上底板12上,上盖112设置于底座110上,套筒件114具有凸肋122且穿过上盖112以连接于第一键帽24,弹性件116(如弹簧,但不受此限)分别抵接套筒件114以及底座110以使套筒件114朝远离底座110方向运动,触发弹臂118设置于底座110内,触发接点120与触发弹臂118彼此相对,在此实施例中,触发弹臂118与触发接点120可较佳地沿着底座110平面延伸设置(如图9所示,但不受此限),借以进一步地缩减第一按键104的整体结构高度。至于在第二按键106的设计方面,第二按键106包含第二键帽32、第二支撑装置34,以及第二机械轴触发开关124,为简化说明,针对第二机械轴触发开关124的机械式按键触发设计的相关描述可参照上述针对第一机械轴触发开关108的说明类推,于此不再赘述。
通过上述设计,当第一键帽24未被按压时,凸肋122偏压触发弹臂118挠曲变形,使触发弹臂118与触发接点120分离;当第一键帽24被外力按压至如图11所示的位置时,触发弹臂118改移动到与凸肋122错开的位置,在此过程中,触发弹臂118变形量减少,从而使触发弹臂118抵接导通触发接点120而产生相对应的第一输入讯号传送至电路板102,从而使键盘100可据以执行用户所欲输入的功能。另一方面,当上述外力消失时,弹性件116驱动套筒件114向上移动,以使第一键帽24回位且触发弹臂118移动回被凸肋122偏压的位置而与触发接点120分离(如图9所示),进而产生第一键帽24可自动回位以供使用者再次按压的功效。另一方面,相似地,当第二键帽32被外力按压时,第二机械轴触发开关124被触发以产生相对应的第二触发讯号至电路板102,从而使键盘100可据以执行用户所欲输入的功能。
以下针对键盘100的按键高度调整操作进行详细说明,由图8、图10,以及图11可知,当第一键帽24未被按压且下底板14相对于上底板12滑动至如图10所示的收合位置时,卡勾15可沿着抵接面结构29滑动而下压第一支撑件28,以驱动第一键帽24克服弹性件116的弹力且下降至如图10所示的收合高度,在此过程中,由于下底板14对应第二按键106的位置不具有卡勾15,使得第二按键106不会随着上述下底板14的滑动而被下压,因此,第二键帽32可维持在如图10所示的未收合高度。
通过上述设计,当配置有第一按键104以及第二按键106的键盘100应用于一般具有由上盖与下壳体组成的开合机构的可携式电子装置上(例如笔记本电脑)时,键盘100即可驱动下底板14随可携式电子装置的上盖相对下壳体闭合而相对于上底板12滑动,使得第一键帽24可随的下降至如图10所示的收合高度,从而有利于可携式电子装置的薄型化设计并且有效地解决先前技术所提到的键帽伤及显示屏幕的问题。除此之外,在用户仅需要针对第二按键106进行频繁快速的按压操作的应用情境下,由上述可知,当下底板14相对于上底板12从未收合位置滑动至收合位置时,第一键帽24可下降至收合高度但第二键帽32仍然维持在未收合高度(如图10所示),借以产生按键局部下降功效而协助使用者可精准地对第二按键106进行频繁快速的按压操作而不会误按压到键帽高度下降的第一按键104,从而大大地提升键盘100的操作便利性与按键按压精准度。
需注意的是,在此实施例中,当上述下底板14相对于上底板12滑动至收合位置时,电路板102可关闭第一机械轴触发开关108,使得第一按键104于第一键帽24被按压时不触发第一机械轴触发开关108,如此一来,即使在使用者不慎按压到键帽高度下降的第一按键104的情况下,第一按键104仍然不会被触发,从而确实地避免使用者误按压的问题。
综上所述,当配置有第一按键以及第二按键的键盘应用于一般具有由上盖与下壳体组成的开合机构的可携式电子装置上(例如笔记本电脑)时,键盘即可驱动下底板随可携式电子装置的上盖相对下壳体闭合而相对于上底板滑动,第一按键可处于键帽高度下降的状态以进一步地缩减整体高度,从而有利于可携式电子装置的薄型化设计并且有效地解决先前技术所提到的键帽伤及显示屏幕的问题。除此之外,在用户仅需要针对第二按键进行频繁快速的按压操作的应用情境下,当下底板相对于上底板从未收合位置滑动至收合位置时,第一键帽可下降至收合高度但第二键帽仍然维持在未收合高度,借以产生按键局部下降功效而协助使用者可精准地对第二按键进行频繁快速的按压操作而不会误按压到键帽高度下降的第一按键,从而大大地提升键盘的操作便利性与按键按压精准度。需注意的是,由于本发明采用第一按键于第一键帽被按压时不会触发的设计,因此,即使是在使用者不慎按压到键帽高度下降的第一按键的情况下,本发明仍然可确实地避免使用者误按压的问题。
当然,本发明还可有其它多种实施例,在不背离本发明精神及其实质的情况下,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根据本发明作出各种相应的改变和变形,但这些相应的改变和变形都应属于本发明所附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

Claims (10)

1.一种键盘,其特征在于,该键盘包含:
上底板;
至少一个第一按键,其设置于该上底板上,该至少一个第一按键包含:
第一键帽;以及
第一支撑装置,其设置于该上底板以及该第一键帽之间,使得该第一键帽经由该第一支撑装置相对于该上底板上下移动;
至少一个第二按键,其设置于该上底板上,该至少一个第二按键包含:
第二键帽;以及
第二支撑装置,其设置于该上底板以及该第二键帽之间,使得该第二键帽经由该第二支撑装置相对于该上底板上下移动;
下底板,其可滑动地设置于该上底板下以相对于该上底板在未收合位置以及收合位置之间滑动,该下底板对应该第一支撑装置的位置具有至少一个卡勾;
第一电路板,其贴附于该下底板且具有第一光学发射器以及第一光学接收器,该第一光学发射器与该第一光学接收器彼此相对且往该光学接收器发射光线,该第一支撑装置往该第一电路板向下延伸形成有第一遮断板;以及
第二电路板,其贴附于该上底板且具有第二光学发射器以及第二光学接收器,该第二光学发射器与该第二光学接收器彼此相对且往该第二光学接收器发射光线,该第二支撑装置往该第二电路板向下延伸形成有第二遮断板;
其中当该下底板位于该未收合位置时,该第一遮断板于该第一键帽被按压时向下移动阻断该第一光学发射器与该第一光学接收器之间的光路传输以产生第一输入讯号,该第二遮断板于该第二键帽被按压时向下移动阻断该第二光学发射器与该第二光学接收器之间的光路传输以产生第二输入讯号;
当该下底板相对于该上底板从该未收合位置滑动至该收合位置时,该至少一个卡勾压迫该第一支撑装置使得该第一键帽下降至收合高度,该第一电路板随着该下底板滑动至使该第一光学发射器以及该第一光学接收器与该第一遮断板错位的位置,使得该第一遮断板于该第一键帽被按压时不阻断该第一光学发射器与该第一光学接收器之间的光路传输。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键盘,其特征在于,该第一支撑装置包含第一支撑件以及第二支撑件,该第一支撑件以及该第二支撑件可枢转地连接该第一键帽以及该上底板,以使该第一键帽随着该第一支撑件以及该第二支撑件的枢转相对于该上底板上下移动,当该下底板相对于该上底板从该未收合位置滑动至该收合位置时,该至少一个卡勾压迫该第一支撑件使得该第一键帽下降至该收合高度。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键盘,其特征在于,该至少一个第一按键还包含:
底座,其设置于该上底板上且穿设于该第一支撑件以及该第二支撑件中;
上盖,其设置于该底座上;
套筒件,其穿过该上盖以连接于该第一键帽;以及
弹性件,其分别抵接该套筒件以及该底座以使该套筒件朝远离该底座方向运动。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键盘,其特征在于,该第一按键以及该第二按键采用弹性复位设计以用来提供弹性力驱动该第一键帽以及该第二键帽回位。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键盘,其特征在于,该第一按键为用户在特定使用情境下不会频繁使用到的按键而具有键帽收合功能,该第二按键则是在特定使用情境下会频繁按压到的按键而不具有键帽收合功能。
6.一种键盘,其特征在于,该键盘包含:
上底板;
电路板,其设置于该上底板上;
至少一个第一按键,其设置于该上底板上,该至少一个第一按键包含:
第一键帽;
第一支撑装置,其设置于该上底板以及该第一键帽之间,使得该第一键帽经由该第一支撑装置相对于该上底板上下移动;以及
第一机械轴触发开关,其设置于该电路板上且对应该第一键帽,当该第一键帽被按压时,该第一机械轴触发开关被触发以产生第一触发讯号至该电路板;
至少一个第二按键,其设置于该上底板上,该至少一个第二按键包含:
第二键帽;
第二支撑装置,其设置于该上底板以及该第一键帽之间,使得该第一键帽经由该第一支撑装置相对于该上底板上下移动;以及
第二机械轴触发开关,其设置于该电路板上且对应该第二键帽,当该第二键帽被按压时,该第二机械轴触发开关被触发以产生第二触发讯号至该电路板;以及
下底板,其可滑动地设置于该上底板下以相对于该上底板在未收合位置以及收合位置之间滑动,该下底板对应该第一支撑装置的位置具有至少一个卡勾;其中当该下底板相对于该上底板从该未收合位置滑动至该收合位置时,该至少一个卡勾压迫该第一支撑装置使得该第一键帽下降至一收合高度,该电路板关闭该第一机械轴触发开关,使得该至少一个第一按键于该第一键帽被按压时不触发该第一机械轴触发开关。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键盘,其特征在于,当该下底板相对于上底板从未收合位置滑动至该收合位置时,该第一键帽可下降至该收合高度但该第二键帽仍然维持在该未收合高度。
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键盘,其特征在于,该第一支撑装置包含第一支撑件以及第二支撑件,该第一支撑件以及该第二支撑件可枢转地连接该第一键帽以及该上底板,以使该第一键帽随着该第一支撑件以及该第二支撑件的枢转相对于该上底板上下移动,当该下底板相对于该上底板从该未收合位置滑动至该收合位置时,该至少一个卡勾压迫该第一支撑件使得该第一键帽下降至该收合高度。
9.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键盘,其特征在于,该第一机械轴触发开关包含:
底座,其设置于该上底板上;
上盖,其设置于该底座上;
套筒件,其具有凸肋且穿过该上盖以连接于该第一键帽;
弹性件,其分别抵接该套筒件以及该底座以使该套筒件朝远离该底座方向运动;
触发弹臂,其设置于该底座内;以及
触发接点,其与该触发弹臂彼此相对,当该第一键帽未被按压时,该凸肋偏压该触发弹臂挠曲变形以使该触发弹臂与该触发接点分离,当该第一键帽被按压时,该凸肋与该触发弹臂错位以使该触发弹臂与该触发接点接触以产生该第一触发讯号。
10.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键盘,其特征在于,该第一按键为用户在特定使用情境下不会频繁使用到的按键而具有键帽收合功能,该第二按键则是用户在特定使用情境下会频繁按压到的按键而不具有键帽收合功能。
CN201910356248.4A 2019-04-29 2019-04-29 键盘 Active CN110047683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356248.4A CN110047683B (zh) 2019-04-29 2019-04-29 键盘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356248.4A CN110047683B (zh) 2019-04-29 2019-04-29 键盘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047683A CN110047683A (zh) 2019-07-23
CN110047683B true CN110047683B (zh) 2020-10-16

Family

ID=6728027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356248.4A Active CN110047683B (zh) 2019-04-29 2019-04-29 键盘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0047683B (zh)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489426A (zh) * 2014-10-09 2016-04-13 联想(北京)有限公司 用于键盘的按键的升降的机构和具有该机构的电子产品
CN106024467A (zh) * 2016-07-12 2016-10-12 苏州达方电子有限公司 可调整按压手感的按键及其开关
CN106783318A (zh) * 2016-12-06 2017-05-31 苏州达方电子有限公司 按键
US10061396B1 (en) * 2017-08-09 2018-08-28 Lenovo (Singapore) Pte. Ltd. Electronic apparatus
CN208314729U (zh) * 2018-06-04 2019-01-01 常润 一种用于按键的多段光轴触发装置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489426A (zh) * 2014-10-09 2016-04-13 联想(北京)有限公司 用于键盘的按键的升降的机构和具有该机构的电子产品
CN106024467A (zh) * 2016-07-12 2016-10-12 苏州达方电子有限公司 可调整按压手感的按键及其开关
CN106783318A (zh) * 2016-12-06 2017-05-31 苏州达方电子有限公司 按键
US10061396B1 (en) * 2017-08-09 2018-08-28 Lenovo (Singapore) Pte. Ltd. Electronic apparatus
CN208314729U (zh) * 2018-06-04 2019-01-01 常润 一种用于按键的多段光轴触发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047683A (zh) 2019-07-2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669738B (zh) 鍵盤
TWI607474B (zh) 按鍵
CN203910606U (zh) 按键结构及安装有该按键结构的电子输入装置
TWI587337B (zh) 按鍵及其鍵盤
TWI671773B (zh) 鍵盤及其按鍵
TWI663621B (zh) 鍵盤
TWI674607B (zh) 按鍵
TW201735083A (zh) 鍵盤
US9799467B1 (en) Key structure
CN105826114B (zh) 按键及其键盘
US20220050531A1 (en) Low-profile keyboard
TW201839788A (zh) 按鍵結構
CN108305806B (zh) 按键及其按键开关
CN110047683B (zh) 键盘
CN109950082B (zh) 键盘
US9965046B2 (en) Keyboard and notebook computer with same
TWI606477B (zh) 具有按鍵收納功能的鍵盤
CN110085470B (zh) 键盘及其按键
CN107240525B (zh) 键盘
TWI715420B (zh) 電子裝置
TWI700613B (zh) 鍵盤
TWI543025B (zh) 鍵盤
CN109390177B (zh) 具有按压段落感的薄型按键
TWI578355B (zh) 按鍵及其鍵盤
TW202036624A (zh) 鍵盤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