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924924A - 一种手持式清洁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手持式清洁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9924924A
CN109924924A CN201810509029.0A CN201810509029A CN109924924A CN 109924924 A CN109924924 A CN 109924924A CN 201810509029 A CN201810509029 A CN 201810509029A CN 109924924 A CN109924924 A CN 10992492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flow
unit
longitudinal axis
han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0509029.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9924924B (zh
Inventor
王旭宁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ng Kening's (hongkong) Ltd By Share Ltd
Sharkninja Hong Ko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ang Kening's (hongkong) Ltd By Share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ng Kening's (hongkong) Ltd By Share Ltd filed Critical Shang Kening's (hongkong) Ltd By Share Ltd
Priority to CN201810509029.0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9924924B/zh
Publication of CN10992492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92492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992492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92492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Filters For Electric Vacuum Cleaner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手持式清洁装置,属于家用电器领域。该手持式清洁装置包括:吸入单元,具有入风口,至少部分气流从入风口沿第一方向进入;分离装置,分离从吸入单元进入的气流中的物体;气流发生单元,产生气流,所述气流沿所述吸入单元、分离装置和气流发生单元流动;手柄,具有出风口,至少部分所述气流从气流发生单元流入手柄后经手柄出风口沿第二方向排出。所述手持式清洁装置的风道结构具有消音效果,降低风噪;该气流的流道不经过电池,风阻小;该手持式清洁装置的结构紧凑,体积小;分离效率高,过滤耗材利用率高。

Description

一种手持式清洁装置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一种清洁器装置,具体涉及一种手持式清洁装置,属于家用电器领域。
背景技术
真空吸尘器是现代科技发展的产物之一,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方便,在做家务或者是工作的过程中更加轻松。真空吸尘器的吸尘原理为:利用电动机带动叶片高速旋转,在密封的壳体内产生空气负压,吸取尘屑,吸取的尘屑经过分离进入集尘仓内,分离尘屑的空气排出吸尘器。
CN 105615772A公开了一种分离装置,该分离装置包括两级旋风分离单元,该分离装置的风道的结构复杂,风阻较大,在使用的过程中复杂的风道内易积灰尘,清洁困难。
US2012215663A1公开了一种手持式吸尘器,该吸尘器具有空气处理部件、电机前空气过滤器和后置过滤器。该手动吸尘器的空气流道从进气口延伸到清洁空气出口,该手持式吸尘器的空气处理部件和电机前空气过滤器的空气流道垂直,空气垂直于电机前过滤器的纵向轴线进入,电机前过滤器的表面利用率低;该手持式吸尘器的部件的空间分布不紧凑,造成手持式吸尘器的整体的体积偏大;该手持式吸尘器的气流经过电池单元,其风阻大。
发明内容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手持式清洁装置,所述手持式清洁装置的风道结构具有消音效果,噪音低;手持式清洁装置内的气流不经过电池,吸尘器内部的风阻小;该手持式清洁装置的结构紧凑,体积小;手持式清洁装置的第二分离单元内的气流平行于第二过滤器的纵向轴线,气流从各个方向进入第二过滤器,第二过滤器的利用率高,节约了耗材,且分离效率高。
所述手持式清洁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吸入单元,具有入风口,至少部分气流从入风口沿第一方向进入;分离装置,分离从吸入单元进入的气流中的物体;气流发生单元,产生气流,所述气流沿所述吸入单元、分离装置和气流发生器流动;手柄,具有出风口,至少部分所述气流从气流发生器流入手柄后经手柄出风口沿第二方向排出。
可选地,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手柄内气流方向的夹角为20-90°。优选地,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手柄内气流方向的夹角的范围的下限选自:22°、24°、26°、28°、30°、32°、34°、36°、38°、40°、45°、50°或55°,上限选自:40°、45°、50°、55°、60°、65°、70°、75°、80°、82°、84°、86°或88°。所述气流流动的过程中的以钝角的方向弯折降低了风阻。
可选地,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的夹角大于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手柄延伸方向的夹角。
可选地,所述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位于同一平面内,所述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的夹角为10-80°。手持式清洁装置的出风口的方向与所述手柄的末端开口方向可以相同或者不同。优选地,所述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的夹角的范围的下限选自:15°、20°、25°、30°、35°、40°、45°或50°,上限选自45°、50°、55°、60°、65°、70°、75°或80°。所述气流流动的过程中的以钝角的方向弯折降低风阻。
可选地,所述吸入单元的纵向轴线与所述手柄的纵向轴线同平面;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共平面,所述第一方向为水平方向,所述第二方向相对所述第一方向倾斜向下方延伸。
可选地,所述分离装置包括具有纵向轴线的第一分离单元和,具有纵向轴线的第二分离单元。气流从吸入单元进入,依次流经第一分离单元、第二分离单元、气流发生单元和手柄后排出。
作为一种实施方式,所述吸入单元可以为吸入管道,所述吸入管道具有吸入开口;所述气流发生器用于产生沿所述吸入单元流动的气流;所述分离装置用于将空气与废物分离;所述手柄为用户在使用手持式清洁装置时握持的部位;所述第一分离单元分离大颗粒的废物,所述第二分离单元进一步分离空气中夹杂的细微灰尘,并且进一步过滤进入气流发生器的空气,延长气流发生器的使用寿命。
可选地,所述第一分离单元的纵向轴线与所述第二分离单元的纵向轴线大致平行和/或,所述第二分离单元与所述气流发生单元大致同纵向轴线和/或,所述第二分离单元与所述吸入单元大致同纵向轴线。
可选地,第二分离单元、吸入单元和气流发生单元位于第一高度区域,第一分离单元位于第二高度区域,第一高度区域位于第二高度区域上方。
可选地,所述第一分离单元的纵向轴线与所述第二分离单元的纵向轴线大致平行或,所述第一分离单元的纵向轴线与所述第二分离单元的纵向轴线相交且不垂直。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分离单元的纵向轴线与所述第二分离单元的纵向轴线大致平行。所述第一分离单元的纵向轴线与所述第二分离单元的纵向轴线大致平行的实施方式包括:第一分离单元的纵向轴线与所述第二分离单元的纵向轴线绝对平行的实施方式,和第一分离单元的纵向轴线与所述第二分离单元的纵向轴线的夹角为0°~10°的实施方式。更进一步地,所述夹角的下限选自2°、4°、6°、8°或10°;所述夹角的上限选自2°、4°、6°、8°或10°。
可选地,所述第二分离单元与所述气流发生单元大致同纵向轴线或,所述第二分离单元的纵向轴线与所述气流发生单元的纵向轴线平行或,所述第二分离单元的纵向轴线与所述气流发生单元的纵向轴线相交且不垂直。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分离单元与所述气流发生单元大致同纵向轴线。所述第二分离单元与所述气流发生单元大致同纵向轴线的实施方式包括:所述第二分离单元与所述气流发生单元同纵向轴线的实施方式和,所述第二分离单元的纵向轴线与所述气流发生单元的纵向轴线平行但是具有微小的距离的实施方式,和所述第二分离单元的纵向轴向与所述气流发生单元的纵向轴线具有钝角的实施方式。
可选地,所述第二分离单元与所述吸入单元大致同纵向轴线或,所述第二分离单元的纵向轴线与所述吸入单元的纵向轴线平行或,所述第二分离单元的纵向轴线与所述吸入单元的纵向轴线相交且不垂直。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分离单元与所述吸入单元大致同纵向轴线。所述第二分离单元与所述吸入单元大致同纵向轴线的实施方式包括:所述第二分离单元与所述吸入单元同纵向轴线的实施方式和,所述第二分离单元的纵向轴线与所述气流发生单元的纵向轴线平行但是具有微小的距离的实施方式,和所述第二分离单元的纵向轴向与所述气流发生单元的纵向轴线具有钝角的实施方式。
可选地,所述吸入单元的纵向轴线、第二分离单元的纵向轴线和气流发生单元的纵向轴线大致重合。
可选地,所述第一分离单元的纵向轴线与所述第二分离单元的纵向轴线大致平行,所述第二分离单元位于所述第一分离单元的上方。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分离单元位于所述第一分离单元的上方,所述第一分离单元的纵向轴线与所述第二分离单元的纵向轴线平行。
可选地,所述第二分离单元至少部分设置在所述第一分离单元的前端面和后端面的向上延伸所形成的空间内。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分离单元大致设置在所述第一分离单元的前端面和后端面的向上延伸形成的空间内。更进一步地,所述吸入管道、第二分离单元和气流发生单元依次连接,所述第一分离单元的正上方为第二分离单元,所述第一分离单元的前端面与所述吸入管道的管体的后端面基本对齐,所述第一分离单元的后端面与所述第二分离单元的后端面的下部基本对齐。
可选地,所述第一分离单元包括第一分离室和沿第一分离室纵向轴线方向设置的第一过滤器,所述第一分离室的内壁为圆柱形;所述吸入单元与所述第一分离单元通过第一风道连通,所述第一风道的出风口切向进入所述第一分离室,所述气流在所述第一分离室内为旋转气流。所述旋转气流中的大颗粒废物在离心力的作用下靠近第一分离室的内壁旋转前进,携带可通过所述第一过滤器的部分细微灰尘的气流通过第一过滤器流向第二分离单元。
可选地,所述手持式清洁装置还包括集尘室,所述集尘室设置在所述第一分离室的下方,所述第一分离室的底板后端设置排尘口,所述气流中分离的物体通过排尘口进入集尘室。
进一步地,所述排尘口设置在所述第一分离室的底板的旋转气流行进方向的后端。
更进一步地,所述排尘口设置在第一分离室的底部,所述排尘口为长条状。所述排尘口的长度大于所述第一分离室内径的一半,所述排尘口的宽度选自所述第一分离室的长度的0.1-0.5倍。作为一种实施方式,所述排尘口的长度选自所述第一分离室内径的0.6-0.9倍,所述排尘口的宽度选自所述第一分离室的长度的0.2-0.4倍。
可选地,所述第一分离室和所述集尘室的前端设置一体连接的前端盖,所述前端盖具有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所述前端盖在第一位置时,所述第一分离室和所述集尘器为密闭状态,所述前端盖在第二位置时,所述第一分离室和所述集尘器为与外界连通状态。
可选地,所述第一分离单元和所述第二分离单元通过第二风道连通,第二风道的出风口的延伸方向设置至少一个沿所述第二分离单元的纵向轴线延伸的挡风板,所述进入第二分离单元的气流至少部分沿所述第二分离单元的轴向流动。所述挡风板扰流第二风道流出的气流沿着所述第二分离单元的纵向轴线方向流动,由于所述第二过滤器沿所述第二分离单元的纵向轴线设置,即第二分离室内的气流至少部分沿着第二过滤器的表面流动,提高了第二过滤器的表面利用率和过滤效率。
可选地,所述第二风道的纵向轴线垂直于第二分离单元的纵向轴线。进一步地,所述第二风道的纵向轴线垂直于所述第二分离单元的纵向轴线。第二风道与第一、第二分离单元的连接关系的弯折部分有利于空气中夹带的细微灰尘的沉积,且所述第一分离单元和第二分离单元的相对位置关系更加紧凑,空间利用率高。进一步地,所述第二风道不与手持式清洁装置的壳体共用结构,第二风道与手持式清洁装置的结构相互独立可防止第二风道的腔室积攒灰尘、可设置气流的方向,避免了手持式清洁装置壳体的损坏导致漏气的现象。
可选地,所述第二风道的进风口处底板基本在所述第一分离单元的出风口的底板的延伸方向。该第二风道的结构使得从第一分离单元吹出的气流将灰尘直接吹入第二分离单元,不会沉积在第二风道的底部,使得第二风道在底部不会积攒大量的灰尘,难以清理。
可选地,所述第二分离单元包括第二分离室和第二过滤器,第二过滤器设置在所述第二分离室的纵向轴线上,所述第二过滤器包括固定轴和第二过滤件,所述固定轴连通所述第二过滤件和所述气流发生单元,所述固定轴的周向上至少设置一个挡风板,所述挡风板的端部与所述挡风板的延伸方向的第二分离室的内壁有缝隙。
可选地,所述固定轴上的挡风板对称设置,所述挡风板的端部与所述挡板的延伸方向的第二分离室的内壁的距离沿着所述第二风道的出风口的延伸方向逐渐减小。从所述第二风道中流出的气流部分经过最低处挡风板的扰流作用沿第二分离室的纵向轴线方向流动,部分通过所述缝隙继续向上流动,向上流动的气流部分经过比上游的挡风板长出的部分的扰流作用沿第二分离室的纵向轴线的延伸方向流动,部分继续向上流动,直至固定轴的两侧的气流汇聚至固定轴的顶部,然后沿第二分离室的纵向轴线流动,或被挡风板全部扰流至沿第二分离室的轴向流动。气流在所述第二分离室内的流动方式有利于提高分离效率和第二过滤件的利用率,节约耗材。
可选地,所述手柄出风口设有第三分离单元,所述气流经第三分离单元排出手持式清洁装置。第三过滤单元可进一步净化排出吸尘器的空气。
可选地,所述第二过滤件为圆柱状,所述第二过滤件的直径与第二分离室的内腔中的横向轴线和/或纵向轴线的长度大致相等;所述第二过滤件的底面与所述第二分离内壁的底面围成至少一个气流通道,所述气流通道与所述第二风道连通;沿着所述第二风道的延伸方向,所述第二分离室包括至少一处口径由小变大的部分。第二风道进入第二分离室的口径最小,大致为矩形口径,后沿着第二风道的延伸方向第二分离室的口径边大后再变小,即为第二分离室的大致圆柱状腔室结构。第二分离室具有缓冲结构。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分离室为圆柱状,所述第二分离室与所述第一分离室共用第一分离室的顶面。所述气流通道可使从第二风道中流出的气流沿着所述第二过滤器的底部的纵向轴线流动从而进入第二过滤器。第二分离单元的结构设置可使气流通过第二过滤器的各个表面进入第二过滤器,包括第二过滤器的端面。
可选地,所述气流从所述气流发生器流经手柄后从手柄底部排出,所述手柄的纵向轴线与气流发生器的纵向轴线相交。气流从手柄的底部排除,气流通道的延长可进一步分离对人体有害的微小颗粒,同时获得净化空气的效果。
可选地,所述气流在流经手柄后经过第三分离单元后排出手持式清洁装置。第三分离单元可有效防止二次污染和拦截对人体有害的微小颗粒,同时获得净化空气的效果。
可选地,所述气流流出手持式清洁装置的出风口为向前倾斜栅栏结构,所述气流向斜后方排出。倾斜向后排出气流既避免了气流直接吹至地面扬起灰尘,后可避免气流直接向后吹至用户身上,降低用户的体验感。
可选地,所述手持式清洁装置还包括供能单元,所述供能单元可以为充电电池,所述充电电池具有外置于所述手持式清洁装置,所述充电电池与所述手柄相对大致平行设置。
进一步地,所述前端盖与所第一分离室和所述集尘室的前端面的接触部分设置弹性密封件和/或密封挡板。更进一步地,所述弹性密封件设置在固定槽中。所述前端盖处于第一位置时,所述前端面挤压弹性密封件达到良好的密封效果。
更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过滤器的前端面设置弹性材料,所述前端盖在闭合状态时,所述前端盖与所述弹性材料挤压密封连接。进一步地,密封第一分离室的前端盖部分向第一分离室内凹陷,所述凹陷的前端盖的部分与所述第一过滤器的前端面挤压接触。此种实施方式既可以固定所述第一过滤器在第一分离室内不发生相对移动,又避免了在第一过滤器与前端盖之间堵塞废物。
作为一种实施方式,所述第一分离室的长度大于所述集尘器底板的长度,所述密封第一分离室的前端盖部分为斜面。
本申请中,所述的上方、下方、顶、侧和底方位词是指手持式清洁装置水平放置时的空间位置关系。前端和后端方位词是指手握手持式清洁装置手柄时的位置关系。
所述的第二分离单元位于所述第一分离单元的上方是指所述第二分离单元至少部分设置在第一分离单元的向上延伸的空间内。优选地,所述上方是指所述第二分离单元的底板与所述第一分离单元的顶板接触和/或共平面。进一步优选地,上方是指所述第二分离单元的下部底板基本与所述第一分离单元的顶板重合。
本申请的有益效果包括但不限于:
1)本申请所提供的气流经过手柄后排出,增长气流通道长度,具有消音效果,降低噪音;气流从手柄末端排出,远离用户呼吸道,优化了用户的体验感;气流的流出方向不直接吹向用户和地面,且远离用户呼吸道,提高用户的体验感。
2)本申请所提供的手持式清洁装置的电池设置外置进行空气冷却,不需要设置在该手持式清洁装置的流道中冷却,该手持式清洁装置的风阻小,噪音低。
3)本申请所提供的手持式清洁装置的吸入单元、第二分离单元和气流发生单元大致同纵向轴线,第二分离单元设置在第一分离单元的上方,该手持式清洁装置的结构紧凑,手持式清洁装置的体积小,风道短,风阻小,噪音低。
4)本申请所提供的手持式清洁装置的第二分离单元内的气流平行于第二过滤器的纵向轴线从各个方向进入第二过滤器,第二过滤器的利用率高,节约耗材,且分离效率高。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的一种手持式吸尘器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的一种手持式吸尘器的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的一种手持式吸尘器的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的一种手持式吸尘器的气流流动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的一种手持式吸尘器的示意图。
图6a为本申请的一种手持式吸尘器的俯视示意图,该手持式吸尘器去除第二分离室的顶盖和第二过滤器;图6b为第二分离室的顶盖的示意图;图6c为第二分离室的顶盖的仰视示意图。
图7a为本申请的一种手持式吸尘器的第二过滤器的仰视示意图;图7b为本申请的一种手持式吸尘器的第二过滤器的立体示意图。
图8为本申请的一种手持式吸尘器的示意图。
图9为本申请的一种手持式吸尘器的出风部的底盖的仰视示意图。
图10为本申请的一种手持式吸尘器的过滤室的仰视示意图。
图11为本申请的一种手持式吸尘器的示意图。
图12为本申请的一种手持式吸尘器的出风部的顶板的仰视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详述本申请,但本申请并不局限于这些实施例。
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发明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的详细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发明,但是,本发明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他方式来实施,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另外,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具体地,在本发明中,方向“前”可以理解为在实际使用过程中手持式清洁装置位于人体的前侧时的远离人体的方向,其相反方向被定义为“后”,即在实际使用过程中手持式清洁装置位于人体的前侧时的朝向人体的方向。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该特征。在本发明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还可以是通信;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参考图1,吸尘器包括吸入管道2、分离装置4、气流发生单元6、手柄8和电池10,气流依次经过吸入管道2、分离装置4、气流发生单元6和手柄8后排除。在分离装置4后的手柄8出风,延长了风道的长度,具有消音效果。
参考图2,气流发生单元6包括马达,风扇和外部壳体,外部壳体包围马达和风扇,所述气流发生单元6的纵向轴线X1同气流发生单元6的入风口的纵向轴线X1。
分离装置4包括第一分离单元41和第二分离单元42。吸入管道2、第二分离单元42和气流发生单元6依次固定连接构成吸尘器的上部,吸入管道2、第二分离单元42和气流发生单元6大致同纵向轴线X1。第一分离单元41设置在第二分离单元42的下方,第一分离单元41的纵向轴线X2与所述第二分离单元42的纵向轴线X1大致平行。
参考图3,第一分离单元41包括第一分离室414和第一过滤器412,第一过滤器412和第一分离室414同纵向轴线X2,第一分离室414的内壁为圆柱状,第一过滤器412设置在第一分离室414内部。本领域技术人员可知,第一过滤器412可以为金属滤网。
手持式吸尘器还包括集尘室12,集尘室12设置在第一分离室414的下方,与第一分离室414大致平行设置。集尘室12基本为倾斜长方体构型,集尘室12的宽度基本与第一分离室414的直径大致相等,集尘室12的侧壁向上延伸至基本与第一分离室414的外壁相切连接,集尘室12的后端面向前倾斜设置,集尘室12的前端面为弯折面,弯折面包括与后端面平行的斜面和与第一分离室414前端对齐的平面。
参考图4,手柄8设置在气流发生单元6和出风部14之间,手柄8的纵向轴线X3与气流发生单元6的纵向轴线X1的第一夹角β为70-90°,手柄8的尾部开口方向与出风部14的底板的出风口的方向不同。
吸入管道2,具有入风口,气流从入风口沿第一方向A进入,第一方向A沿着纵向轴线X1流经分离装置4、气流发生单元6和手柄8后从出风口沿第二方向B排出,第二方向B沿着轴线X4;第一方向A和所述第二方向B的第二夹角α为5~70°。第一方向A和第二方向B具有矢量性,其角度的测量与数学中的矢量方向的角度测量方法相同。作为一种实施方式,吸入管道2与所述手柄8的纵向轴线同平面,则第一方向A和第二方向B共平面,第一方向A为水平方向,第二方向B为向斜下方延伸的方向。
气流从吸尘器中流出第二方向B与手柄8尾部的开口方向不一致。手柄8的纵向轴线X3与吸入管道的纵向轴线X1的第一夹角β为70-90°之间,在使用吸尘器时的握持角度与吸尘器连接的清洁头的工作角度更舒适和便于操作。手柄8下方的出风部的底盖上设置出风口,第二夹角α小于第一夹角β。吸尘器的出风的方向既不直接吹向地面扬起灰尘,又不会直接吹至用户直接身上,用户使用度良好。
电池10基本固定在吸尘器的重心位置,电池10设置在手柄8的前方,电池10与手柄8基本平行设置,电池10固定在电池固定架101,电池固定架101与第一分离单元41和集尘室12相邻设置。作为一种实施方式,电池设置在与吸尘器的主体连接的电池架101中,电池架101为非封闭式,电池10至少部分暴露在空气中。
参考图5,第一过滤器412固定连接在第一分离室414的后端面。第一分离室414的后端面与第一过滤器412的后端开口对应的位置具有第一出风口,第一出风口为圆形中间设置阻挡支架,阻挡支架为十字形,气流经过第一过滤器412后从第一出风口流出。
吸入管道2通过第一风道连通第一分离室414,第一风道从其入风口向下弯曲延伸至其出风口至第一分离室414,第一风道的出风口切向进入第一分离室414,第一风道的出风口位于第一分离室414的前部。作为一种实施方式,第一风道的入风口与第一风道的出风口的直径大致相同。
第一分离室414的气流为旋转气流,旋转气流中较重大颗粒废物在离心力的作用下从第一分离室414的前端螺旋运动至第一分离室414的后端通过除尘口4141进入集尘室12,携带细微灰尘的气流通过第一过滤器412进入第二分离单元42。
第一分离室414和集尘室12为透明材质,材质可以为刚性塑料,透明材质可以清楚、实时的观察到第一分离室414和集尘室12内的情况。
第一分离室414和集尘室12的前端面为一体成型的前端盖。该前端盖具有打开状态和闭合状态,前端盖的底端铰接至集尘室12的底板;在闭合状态时,前端盖的上端通过键连接固定至第一分离室414的外壁。前端盖与第一分离室414和集尘室12的前端面的接触部分设置弹性密封条,弹性密封条设置在轨道中。前端盖在闭合状态时,前端盖与弹性密封条挤压密封连接。
第一过滤器412包括第一过滤网4121、第一支撑部4122和第一固定部4123,第一过滤网4121由第一支撑部4122支撑,第一固定部4123与第一分离室414的后端面固定连接,第一过滤网4121为圆柱状。第一支撑部4122包括前部、中部和后部,中部为多根支撑条,前部为端部密封的筒,后部为与第一固定部4123连接的筒,前部和后部通过条形支撑条连接,前部和后部为刚性无孔结构。第一过滤网4121分别与前部和后部固定连接,第一过滤网4121设置在支撑条的外周。前部、过滤网4124和后部的长度比例大致为1:1-2:0.5-1,第一过滤器412的结构不易变形,过滤网4124在第一过滤器412中的表面积比和位置既可保证吸尘器的吸力,且风阻小。后部的无孔结构的设置可以在第一分离室414内暂时沉积少量废物而不堵塞第一过滤网4121进入第二分离单元42。
第一过滤器412的前端面为闭合结构,第一过滤器412的前端面即为第一过滤器412的前部的前端面,前端面上设置弹性材料,前端盖闭合时,前端盖与第一过滤器412的前端面处于挤压连接,既可以防止废物挤在缝隙处,并且可以加强第一过滤器412的稳定性。
第一分离室414与电池固定架101之间具有不规则腔室16,第一分离室414的外壁延伸至电池固定支架101后一体成型构成不规则腔室16,不规则腔室16的上部具有开口,不规则腔室16与第一分离室414的材质相同,不规则腔室16的后端面与为集尘器12的后端面的向上延伸一体成型的腔后板,腔后板与电池固定支架固定连接向前倾斜。不规则腔室16内具有两个支柱。第一分离室414的后端面向不规则腔室16内凹陷对称设置两个消音孔,消音孔的尾端与固定在腔后板上的支柱固定连接。
不规则腔室16内部设置独立的第二风道18,第二风道18套设在不规则腔室16内,不规则腔室16为密闭结构。第二风道18的前壁为第一分离室414的后端面,第二风道18的后壁与前壁平行设置,第二风道18的底板为弧面基本与第一过滤器412的出风口的下边缘平齐,第二风道18的对称侧壁垂直于后壁。第二风道18的后壁、对称侧壁的外表面的上部与不规则的腔室16的上部的内表面密封贴合使得不规则腔室16成为密闭结构。第二风道18的后壁与对称侧壁向上延伸至略高或平齐于第一分离室414的最高点。
参考图6a,第二分离室421包括下部的矩形腔室4211,和口径大于矩形腔室4211的包括圆柱形构型的上部。第一分离室414部分顶部和第二风道18的出口镶嵌在矩形腔室4211内,矩形腔室4211与第二风道18一体成型。矩形腔室4211的壁部上边缘基本与第一分离室414的顶点平齐或略高;矩形腔室4211的前壁垂直相交与第一分离室414的顶板;矩形腔室4211的侧壁包括第二风道18的部分侧壁,且部分与第一分离室414的壁部相交;矩形腔室4211的后壁即部分第二风道18的部分后壁。作为一种实施方式,第一分离室414为透明材质,第一过滤412可从顶部看到,所以可现实第一分离室414内的实时监控。
第一分离室414、集尘室12、不规则腔室16、第二风道18和矩形腔室4211固定连接成一体,可与吸尘器的其它部分分离,其材质相同,透明钢化材料制成。
第二分离单元42包括第二分离室421和第二过滤器422,第二过滤器422可拆卸的固定在第二分离室421内,第二过滤器422和第二分离室421大致同纵向轴线,第二分离室421的腔室可容纳圆柱状的第二过滤器422。
参考图6a、图6b和图6c,第二分离室421的顶部为可拆卸的顶盖4216,顶盖4216的前端与吸入管道2的延伸部固定使用***键连接件4212,顶盖的后端与气流发生单元6的壳体键连接件4213。顶盖上设置向下延伸至与第二过滤器的支柱部接触的密封挡板4217,密封挡板4217围绕第二过滤器422设置,与密封挡板配合设置密封条4214,当顶盖合上时,密封挡板4217和密封条4214将第二过滤器422围成密闭结构,密封挡板4217与第二过滤器422的表面接触,顶盖的***连接件4212和键连接件4213的内部结构设置在密闭结构之外。
第二分离室421与第二风道18连通,第二分离室421的下底板为第一分离室414的上顶板,第二分离室421包括矩形腔室4211。
第二分离室421的前端面设置第二过滤器422的支撑件,用于固定支撑第二过滤器422。第二分离室421的后端面包括向后倾斜端面,倾斜端面上设置与气流发生单元6连通的倾斜开口4215。倾斜开口4215的表面设置网格状结构,阻止大颗粒进入气流发生单元6。倾斜开口4215与第二过滤器412的倾斜端面配合连通,连接处设置弹性件达到密封效果。
参考图7a、图7b,第二过滤器422包括第二过滤件4221和固定轴4222,固定轴4222连通过第二过滤件4221和气流发生单元6,固定轴4222的周向上对称设置挡风板4223,挡风板4223包括第一对挡风板42231和第二对挡风板42232,第一对挡风板42231位于第二对挡风板42232的下方,第一对挡风板42231为平面结构,第二对挡风板42232的为向上弯曲的曲面结构。挡风板4223的端部与挡风板4223的延伸方向和第二分离室421的内壁有缝隙。第一对挡风板42231的端部与第二分离室421的内壁的距离大于第二对挡风板42232的端部与第二分离室421的内壁的距离。挡风板4223还具有支撑固定第二过滤器422的作用。固定轴4222的前端面与第二过滤件4221贴合设置,固定轴4222的后端面为斜面。固定轴4222的下端宽度基本与第二风道18的宽度相等。
第二过滤件4221包括一级过滤件42211和二级过滤件,二级过滤件套在一级过滤件42211的外部。二级过滤件为环状过滤棉,一级过滤件42211为与固定轴4222固定连接的织物过滤网。一级过滤件42211的孔径小于二级过滤件的孔径。二级过滤件的外周面基本与第二分离室421的内壁贴合。第二过滤件4221的圆柱形外周面基本与第二分离室421的内壁接触。
第二过滤件4221放置在第二分离室421内时与矩形腔室4211形成两条气流通道。气流从第二风道18可以直接流向该气流通道进入第二过滤件4221。
参考图8,手柄8包括进风口81和出风口82,手柄下方为出风部14。手柄出风口82为向前扩散结构。出风部14包括顶板141和底盖142,顶板141与手柄8固定连接且连通。顶板1421和底盖142之间可有腔室,为图8中所示;顶板141和底盖142之间可以直接连接不形成腔室。
底盖142的后边缘高于前边缘,所述前边缘沿向后向上的方向延伸至后边缘。顶板141的前边缘沿径向收缩至后边缘,手柄8末端固定在所述顶板141的后部。
参考图9,底盖142表面具有向前倾斜的栅栏结构1421的通道1422。
参考图10,出风部14包括顶板141、底盖142和过滤室19。过滤室19设置在出风部内部。过滤室19的上板面191、内部环壁192和底盖142围成密封腔,吸尘器还包括过层状滤棉,过滤棉放置在底盖142的内表面,过滤室19的内部环壁191将手柄8出风口与过滤棉围成密封腔闭结构。过滤室19的上板面191可以不设置,出风部14的顶板141直接作为上板面191。
过滤室19的上板面191可与出风部的顶板141为可拆卸,过滤室19的上板面191与顶板141通过螺纹固定连接,底盖142与过滤室19通过键连接。过滤室19的上板面191与顶板141接触处设置密封条。
参考图11、图12,手柄8下部的外表面设置导电条83,导电条83与手柄8内部的第二导体连接,手柄8内部设置套筒85,套筒85沿手柄8的内表面延伸,套筒85具有向内凸起条851,第二导体的电连接线路设置在凸起条851内。
以上所述,仅是本申请的几个实施例,并非对本申请做任何形式的限制,虽然本申请以较佳实施例揭示如上,然而并非用以限制本申请,任何熟悉本专业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申请技术方案的范围内,利用上述揭示的技术内容做出些许的变动或修饰均等同于等效实施案例,均属于技术方案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手持式清洁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吸入单元,具有入风口,至少部分气流从入风口沿第一方向进入;
分离装置,分离从吸入单元进入的气流中的物体;
气流发生单元,产生气流,所述气流沿所述吸入单元、分离装置和气流发生单元流动;
手柄,具有出风口,至少部分所述气流从气流发生单元流入手柄后经手柄出风口沿第二方向排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手持式清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手柄内气流方向的夹角为20-90°。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手持式清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的夹角大于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手柄延伸方向的夹角。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手持式清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位于同一平面内,所述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的夹角为10-80°。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手持式清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分离装置包括具有纵向轴线的第一分离单元和,具有纵向轴线的第二分离单元;
所述第一分离单元的纵向轴线与所述第二分离单元的纵向轴线大致平行和/或,所述第二分离单元与所述气流发生单元大致同纵向轴线和/或,所述第二分离单元与所述吸入单元大致同纵向轴线。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手持式清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分离单元包括第一分离室和沿第一分离室纵向轴线方向设置的第一过滤器,
所述第一分离室内壁为圆柱形;
所述吸入单元与所述第一分离单元通过第一风道连通,所述第一风道的出风口切向进入所述第一分离室,所述气流在所述第一分离室内为旋转气流。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手持式清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分离单元和所述第二分离单元通过第二风道连通,
所述第二风道的出风口的延伸方向设置至少一个沿所述第二分离单元的纵向轴线延伸的挡风板,
所述挡风板使得进入第二分离单元的气流至少部分沿所述第二分离单元的轴向流动。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手持式清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风道的纵向轴线垂直于第二分离单元的纵向轴线;
优选地,所述第二风道的进风口处底板基本在所述第一分离单元的出风口的底部的延伸方向。
9.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手持式清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分离单元包括第二分离室和第二过滤器,第二过滤器设置在所述第二分离室的纵向轴线上,
所述第二过滤器包括固定轴和第二过滤件,所述固定轴连通所述第二过滤件和所述气流发生单元,
所述固定轴的周向上至少设置一个挡风板,所述挡风板的端部与所述挡风板的延伸方向的第二分离室的内壁有缝隙;
优选地,所述固定轴上的挡风板对称设置,所述挡风板的端部与所述挡板的延伸方向的第二分离室的内壁的距离沿着所述第二风道的出风口的延伸方向减小。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手持式清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手柄出风口设有第三分离单元,所述气流经第三分离单元排出手持式清洁装置。
CN201810509029.0A 2018-05-24 2018-05-24 一种手持式清洁装置 Active CN109924924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0509029.0A CN109924924B (zh) 2018-05-24 2018-05-24 一种手持式清洁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0509029.0A CN109924924B (zh) 2018-05-24 2018-05-24 一种手持式清洁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924924A true CN109924924A (zh) 2019-06-25
CN109924924B CN109924924B (zh) 2021-12-28

Family

ID=6698434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0509029.0A Active CN109924924B (zh) 2018-05-24 2018-05-24 一种手持式清洁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9924924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2037109A1 (zh) * 2020-08-18 2022-02-24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吸尘器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0413134A1 (de) * 1989-08-14 1991-02-20 Vorwerk & Co. Interholding GmbH Elektromotorisch betriebenes Handsauggerät
CN201073280Y (zh) * 2007-04-24 2008-06-18 戴香明 吸尘器的旋风分离装置
CN101678369A (zh) * 2007-06-11 2010-03-24 美卓造纸机械公司 旋风分离器及从气流中分离物质的方法
CN101677727A (zh) * 2006-12-01 2010-03-24 温德罗普有限责任公司 真空抽吸和清洁装置
CN206548438U (zh) * 2016-08-29 2017-10-13 何东军 手持式吸尘器
CN107260059A (zh) * 2017-08-11 2017-10-20 苏州睿梵工业设计有限公司 改进型无线吸尘器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0413134A1 (de) * 1989-08-14 1991-02-20 Vorwerk & Co. Interholding GmbH Elektromotorisch betriebenes Handsauggerät
CN101677727A (zh) * 2006-12-01 2010-03-24 温德罗普有限责任公司 真空抽吸和清洁装置
CN201073280Y (zh) * 2007-04-24 2008-06-18 戴香明 吸尘器的旋风分离装置
CN101678369A (zh) * 2007-06-11 2010-03-24 美卓造纸机械公司 旋风分离器及从气流中分离物质的方法
CN206548438U (zh) * 2016-08-29 2017-10-13 何东军 手持式吸尘器
CN107260059A (zh) * 2017-08-11 2017-10-20 苏州睿梵工业设计有限公司 改进型无线吸尘器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2037109A1 (zh) * 2020-08-18 2022-02-24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吸尘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924924B (zh) 2021-12-2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9404611U (zh) 手持式吸尘器、手持式吸尘器组合件、推杆式吸尘器
AU2012233040B2 (en) A motor, fan and dirt separation means arrangement
AU2012233039B2 (en) Cyclonic separation apparatus for a vacuum cleaner
EP1674019B1 (en) Dust collection unit and vacuum cleaner with the same
KR101250154B1 (ko) 진공 청소기
WO2017075844A1 (zh) 一种三级***尘杯过滤***及包含该***的吸尘器
US20120222252A1 (en) Surface cleaning apparatus
KR20050080916A (ko) 진공청소기의 사이클론 집진장치
JP2004135700A (ja) 電気掃除機
KR20050026219A (ko) 사이클론 분리장치 및 이를 구비한 진공청소기
JP2004344642A (ja) 真空掃除機の二重サイクロン集塵装置
CN209269562U (zh) 吸尘器
CN103284658A (zh) 集尘筒内中央型旋风分离结构
GB2572277A (en) A surface cleaning apparatus
CN109730581A (zh) 手持吸尘器
CN106923748A (zh) 手持旋风式吸尘装置以及相应的除尘***
JP2003180578A (ja) 電気掃除機
CN209153418U (zh) 一种手持式清洁装置
CN209285351U (zh) 一种手持式清洁装置
CN109924924A (zh) 一种手持式清洁装置
CN209360549U (zh) 一种手持式清洁装置
CN205548457U (zh) 手持旋风式吸尘装置
CN208957983U (zh) 导风单元及过滤组件
CN208957982U (zh) 旋风分离器及过滤组件
JP2009504308A (ja) 真空掃除機の排気流路構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