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921891A - 无线通信方法、***、基站以及用户设备 - Google Patents

无线通信方法、***、基站以及用户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9921891A
CN109921891A CN201910146590.1A CN201910146590A CN109921891A CN 109921891 A CN109921891 A CN 109921891A CN 201910146590 A CN201910146590 A CN 201910146590A CN 109921891 A CN109921891 A CN 10992189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requency range
frequency
base station
user equipment
signa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Withdrawn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0146590.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宏平
曾清海
张健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filed Critical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10146590.1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9921891A/zh
Publication of CN10992189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921891A/zh
Withdrawn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22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using time-division multiplexing
    • H04L5/26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using time-division multiplexing combined with the use of different frequenci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20Control channels or signalling for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23Control channels or signalling for resource management in the downlink direction of a wireless link, i.e. towards a terminal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17/00Monitoring; Testing
    • H04B17/30Monitoring; Testing of propagation channels
    • H04B17/309Measuring or estimating channel quality parameters
    • H04B17/318Received signal strength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408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beams, i.e. beam diversity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6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 H04B7/0613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 H04B7/0615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of weighted versions of same signal
    • H04B7/0617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of weighted versions of same signal for beam form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91Signaling for the administration of the divided path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16/00Network planning, e.g. coverage or traffic planning tools; Network deployment, e.g. resource partitioning or cells structures
    • H04W16/24Cell structures
    • H04W16/28Cell structures using beam steer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04Wireless resource allocation
    • H04W72/044Wireless resource allocation based on the type of the allocated resource
    • H04W72/0453Resources in frequency domain, e.g. a carrier in FDMA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Quality & Reliability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无线通信方法和***,包括:通过第一频段向用户设备传输下行控制信令;采用波束赋形技术通过第二频段向用户设备传输下行用户数据,其中,第一频段和第二频段属于同一个小区且是同步的,第一频段的频率低于第二频段的频率,且带宽小于第二频段。通过以上公开内容,本发明可以提升***的性能。

Description

无线通信方法、***、基站以及用户设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通信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无线通信方法、***、基站以及用户设备。
背景技术
现有的移动蜂窝***,如果是TDD(Time Division Duplex,时分复用)***,则一个小区使用1个频段,该频段通过时分来提供上行和下行服务,也就是,在前一小段时间内频率资源用于下行传输,紧接着的一小段时间可能用于上行传输。比如LTE(Long TermEvolution,长期演进)***,在时域上将资源分为帧和子帧,1个帧长度为10ms,1个帧包含10个子帧。对于TDD LTE***,在10个子帧里,有些子帧用于下行传输,有些用于上行传输。如果是FDD(Frequency Division Duplex,频分复用)***,则一个小区使用2个频段,一个频段用于提供下行服务,另一个频段用于提供上行服务,也就是可以在同一个时间点在两个频段上分别提供上下行服务。上行频段的所有子帧都用于上行传输,下行频段的所有子帧都用于下行传输。这两个频段的中心频点相隔较近,比如,上行在1920MHz–1980MHz范围,下行在2110MHz–2170MHz范围。
现有移动蜂窝通信技术,一般利用2GHz左右或更低的频段。现有技术还没有将6GHz甚至更高频段用于移动蜂窝通信。随着数据业务和智能终端的迅速发展,高速、大数据量业务对频谱的需求不断增加。超高频(Super high frequency,SHF)是指波长为1~10厘米,频率范围为3GHz到30GHz的无线电波,也称之为厘米波,极高频(Extremely highfrequency,SHF)是指波长为1~10毫米,频率范围为30GHz~300GHz的频谱,也称之为毫米波。厘米波和毫米波具有大量的可利用带宽,将成为第5代通信和3GPP未来发展潜在的目标频谱。这些频段用于移动蜂窝通信的主要挑战在于该波段存在较大的自由空间衰减,另外空气吸收、雨、雾、建筑物或其他物体的吸收和散射等因素引起的衰减和非常严重,这将导致小区的覆盖范围很小。波束赋形(beamforming)技术能被用来改善高频段小区的覆盖范围较小的问题,其原理是将能量集中发往一个较小方向,从而提高覆盖半径。然而,由于波束赋形每次只能发向一个较小的方向,如果需要向小区内的所有UE(User Equipment,用户设备)进行广播,即发向小区所有的方向,波束赋形技术有些力不从心,需要周期性地向各个方向发送广播信息,效率低下,实现复杂。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无线通信方法、***、基站以及用户设备,提升***的性能。
第一方面提供一种基站,包括:信令传输模块,用于通过第一频段向用户设备传输下行控制信令;数据传输模块,与信令传输模块连接,用于采用波束赋形技术通过第二频段向用户设备传输下行用户数据,其中,第一频段和第二频段属于同一个小区且是同步的,第一频段的频率低于第二频段的频率,且带宽小于第二频段。
结合第一方面的实现方式,在第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下行控制信令包括以下至少一种:***信息、寻呼、随机接入、RRC信令、层二信令、物理层信令、测量参考信号、同步信号。
结合第一方面的实现方式,在第二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基站还包括接收模块,与数据传输模块连接,用于在第一频段上接收用户设备发送的上行控制信令、初始接入、随机接入中的至少一种。
结合第一方面的第三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三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接收模块接收用户设备在第一频段上发起的初始接入或随机接入并获取用户设备的信号发射方向;数据传输模块根据信号发射方向采用波束赋形技术在第二频段上向用户设备传输下行用户数据。
结合第一方面的实现方式,在第四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接收模块在第三频段上接收用户设备发送的上行控制信令,初始接入,随机接入中的至少一种;其中,第三频段与第一频段属于同一个小区且是同步的,第三频段的频率低于第二频段,且带宽小于第二频段。
结合第一方面的第四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五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接收模块接收用户设备在第三频段上发起的初始接入或随机接入并获取用户设备的信号发射方向;数据传输模块根据信号发射方向采用波束赋形技术在第二频段上向用户设备传输下行用户数据。
结合第一方面的实现方式,在第六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基站还包括判断模块,与信令传输模块连接,信令传输模块在第一频段上广播一个信号强度门限;判断模块根据信号强度门限和用户设备上报的第一频段的实际信号强度决定用户设备是否进入小区的覆盖范围。
结合第一方面的第六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七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信号强度门限等于或相近于小区或第二频段的覆盖边缘处第一频段的信号强度。
结合第一方面的第六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八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判断模块还根据用户设备测量的第一频段的实际信号强度和信号强度门限评估第二频段的信道状况。
第二方面提供一种无线通信方法,包括:基站通过第一频段向用户设备传输下行控制信令;基站采用波束赋形技术通过第二频段向用户设备传输下行用户数据,其中,第一频段和第二频段属于同一个小区且是同步的,第一频段的频率低于第二频段的频率,且带宽小于第二频段。
结合第二方面的实现方式,在第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下行控制信令包括以下至少一种:***信息、寻呼、随机接入、RRC信令、层二信令、物理层信令、测量参考信号、同步信号。
结合第二方面的实现方式,在第二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方法还包括:基站在第一频段上接收用户设备发送的上行控制信令、初始接入、随机接入中的至少一种。
结合第二方面的第二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三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基站采用波束赋形技术通过第二频段向用户设备传输下行用户数据包括:基站接收用户设备在第一频段上发起的初始接入或随机接入并获取用户设备的信号发射方向;基站根据信号发射方向采用波束赋形技术在第二频段上向用户设备传输下行用户数据。
结合第二方面的实现方式,在第四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方法还包括:基站在第三频段上接收用户设备发送的上行控制信令,初始接入,随机接入中的至少一种;其中,第三频段与第一频段属于同一个小区且是同步的,第三频段的频率低于第二频段,且带宽小于第二频段。
结合第二方面的第四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五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基站采用波束赋形技术通过第二频段向用户设备传输下行用户数据包括:基站接收用户设备在第三频段上发起的初始接入或随机接入并获取用户设备的信号发射方向;基站根据信号发射方向采用波束赋形技术在第二频段上向用户设备传输下行用户数据。
结合第二方面的实现方式,在第六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方法还包括:基站在第一频段上广播一个信号强度门限;基站根据信号强度门限和用户设备上报的第一频段的实际信号强度决定用户设备是否进入小区的覆盖范围。
结合第二方面的第六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七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信号强度门限等于或相近于小区或第二频段的覆盖边缘处第一频段的信号强度。
结合第二方面的第六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八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方法还包括:基站根据用户设备测量的第一频段的实际信号强度和信号强度门限评估第二频段的信道状况。
第三方面提供一种用户设备,包括:信令接收模块,用于接收基站通过第一频段传输的下行控制信令;数据接收模块,与信令接收模块连接,用于接收基站通过第二频段传输的下行用户数据,其中,第一频段和第二频段属于同一个小区且是同步的,第一频段的频率低于第二频段的频率,且带宽小于第二频段。
结合第三方面的实现方式,在第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下行控制信令包括以下至少一种:***信息、寻呼、随机接入、RRC信令、层二信令、物理层信令、测量参考信号、同步信号。
结合第三方面的实现方式,在第二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用户设备还包括发送模块,用于在第一频段上向基站发送上行控制信令、初始接入、随机接入中的至少一种。
结合第三方面的第二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三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发送模块在第一频段上向基站发起初始接入或随机接入以使基站获取用户设备的信号发射方向并根据信号发射方向采用波束赋形技术在第二频段上向用户设备传输下行用户数据。
结合第三方面的实现方式,在第四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发送模块用于在第三频段上向基站发送上行控制信令、初始接入、随机接入中的至少一种;其中,第三频段与第一频段属于同一个小区且是同步的,第三频段的频率低于第二频段,且带宽小于第二频段。
结合第三方面的第四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五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发送模块在第三频段上向基站发起初始接入或随机接入以使基站获取用户设备的信号发射方向并根据信号发射方向采用波束赋形技术在第二频段上向用户设备传输下行用户数据。
结合第三方面的第三种可能的,或第五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六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基站还包括传输模块,与信令接收模块连接,信令接收模块接收基站发送的信号发射方向;传输模块根据信号发射方向向基站传输上行用户数据。
结合第三方面的第二种可能的,或第四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七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用户设备还包括测量模块,与信令接收模块连接,用户设备如果处于空闲状态,则测量模块在第一频段或第三频段上测量第一频段的信号强度。
结合第三方面的实现方式,在第八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用户设备还包括判断模块,与信令接收模块连接,信令接收模块接收基站在第一频段上广播的信号强度门限;判断模块根据测量的第一频段的实际信号强度和信号强度门限决定是否进入小区的覆盖范围。
结合第三方面的第八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九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信号强度门限等于或相近于小区或第二频段的覆盖边缘处第一频段的信号强度。
第四方面提供一种无线通信方法,包括:用户设备接收基站通过第一频段传输的下行控制信令;用户设备接收基站采用波束赋形技术通过第二频段传输的下行用户数据,其中,第一频段和第二频段属于同一个小区且是同步的,第一频段的频率低于第二频段的频率,且带宽小于第二频段。
结合第四方面的实现方式,在第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下行控制信令包括以下至少一种:***信息、寻呼、随机接入、RRC信令、层二信令、物理层信令、测量参考信号、同步信号。
结合第四方面的实现方式,在第二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方法还包括:用户设备在第一频段上向基站发送上行控制信令、初始接入、随机接入中的至少一种。
结合第四方面的第二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三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方法还包括:用户设备在第一频段上向基站发起初始接入或随机接入以使基站获取用户设备的信号发射方向并根据信号发射方向采用波束赋形技术在第二频段上向用户设备传输下行用户数据。
结合第四方面的实现方式,在第四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方法还包括:用户设备在第三频段上向基站发送上行控制信令、初始接入、随机接入中的至少一种;其中,第三频段与第一频段属于同一个小区且是同步的,第三频段的频率低于第二频段,且带宽小于第二频段。
结合第四方面的第四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五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方法还包括:用户设备在第三频段上向基站发起初始接入或随机接入以使基站获取用户设备的信号发射方向并根据信号发射方向采用波束赋形技术在第二频段上向用户设备传输下行用户数据。
结合第四方面的第三种可能的,或第五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六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方法还包括:用户设备接收基站发送的信号发射方向;用户设备根据信号发射方向向基站传输上行用户数据。
结合第四方面的第二种可能的,或第四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七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方法还包括:用户设备如果处于空闲状态,则在第一频段或第三频段上测量第一频段的信号强度。
结合第四方面的实现方式,在第八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方法还包括:用户设备接收基站在第一频段上广播的信号强度门限;用户设备根据测量的第一频段的实际信号强度和信号强度门限决定是否进入小区的覆盖范围。
结合第四方面的第八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九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信号强度门限等于或相近于小区或第二频段的覆盖边缘处第一频段的信号强度。
第五方面提供一种无线通信***,包括第一方面的,第一方面的第一种可能的,第二种可能的,第三种可能的,第四种可能的,第五种可能的,第六种可能的,第七种可能的,第八种可能的基站和第三方面的,第三方面的第一种可能的,第二种可能的,第三种可能的,第四种可能的,第五种可能的,第六种可能的,第七种可能的,第八种可能的,第九种可能的用户设备。
本发明用两个频段传输下行数据,基站通过第一频段向用户设备传输下行控制信令,通过第二频段向用户设备传输下行用户数据,其中,第一频段和第二频段属于同一个小区且是同步的,第一频段的频率低于第二频段的频率,且带宽小于第二频段,第一频段使用相对于第二频段更低的频谱资源,能够有效提高小区的覆盖范围,并且第一频段只传输下行控制信令,带宽可能很窄,可以节省宝贵的频谱资源,提高信令的可靠性以及频谱效率,第二频段使用极高频或超高频的频谱资源,带宽很宽,用于提供高速的用户数据传输,提升***的性能。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无线通信***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无线通信***中判断覆盖范围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无线通信***中确定信号发射方向的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基站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基站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基站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用户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用户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用户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无线通信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11是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无线通信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图1是本发明第一实施例中的无线通信***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无线通信***10包括基站11和用户设备12。基站11通过第一频段向用户设备12传输下行控制信令。基站11采用波束赋形技术通过第二频段向用户设备12传输下行用户数据。其中,第一频段和第二频段属于同一个小区且是同步的,第一频段的频率低于第二频段的频率,且带宽小于第二频段。其中同步是指从基站11侧看,第一频段和第二频段传输的数据帧或控制帧的帧号与帧边界是一致的。下行控制信令包括以下至少一种:***信息、寻呼、随机接入、RRC信令、层二信令、物理层信令、测量参考信号、同步信号。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也可以是第一频段只传输控制信令,而第二频段只传输用户数据。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一个小区有两个频段传输下行数据,其中第一频段传输下行控制信令,第二频段传输下行用户数据。第二频段使用极高频或超高频的频谱资源,带宽很宽,比如几十GHz的带宽。第二频段用于提供高速的用户数据传输,使用beamforming(波束赋形)技术来提高该频段的发射半径。第一频段使用相对于第二频段更低的频谱资源,其频谱很可能比第二频段低很多,如3GHz以内的频谱;或者使用超高频的较低频率部分的频谱资源,如10GHz的频谱资源。第一频段可以采用普通的发射技术,使得信号能覆盖整个小区,有效提高小区的覆盖范围,提高信令的可靠性。当然在本发明的其他实施例中第一频段也可以使用beamforming技术来进行下行控制信令的传输。由于第一频段只传输下行控制信令,带宽可能很窄,比如几MHz,甚至不到1MHz,可以节省宝贵的频谱资源,能提高频谱效率,从而提升整个***的性能。
在更具体的实施例中,对于上行控制信令的传输,基站11可以在第一频段上接收用户设备12发送的上行控制信令、初始接入、随机接入中的至少一种。即与下行控制信令采用TDD模式,其中部分子帧用于下行控制信令传输,另一部分子帧则用于上行控制信令传输,如此控制信令的传输只需要一个频段,能够提高频谱效率。或者基站11在第三频段上接收用户设备12发送的上行控制信令,初始接入,随机接入中的至少一种;其中,第三频段与第一频段属于同一个小区且是同步的,第三频段的频率低于第二频段,且带宽小于第二频段。即与下行控制信令采用FDD模式,如此数据调度等机制简单。其中,第三频段与第一频段属于同一个小区且是同步的,第三频段的频率低于第二频段,且带宽小于第二频段。第三频段与第一频段频率相近,带宽相近或相等,以保证上行数据的覆盖半径。在本发明实施例中,用户设备12如果处于空闲状态,则在第一频段或第三频段上测量第一频段的信号强度。用户设备12或基站11根据第一频段的信号强度决定小区选择。在该用户设备12需要进入连接发起业务时,则在第一频段或第三频段发起初始接入。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第一频段的频率低于第二频段且相差很大,而在相同的发射功率条件下,频率越高,衰减越快,覆盖范围越小,因此即使第二频段采用了beamforming技术,其覆盖范围也很可能远小于第一频段。为了确保用户设备12进入了小区的覆盖范围或是服务范围,即能够进行数据传输,可以是第一频段和第二频段使用不同的发射功率,即第一频段使用相对较小的发射功率,第二频段使用更大的发射功率,使两者的覆盖半径相同。但是该方法需要建立一个第一频段的发射功率与第二频段发射功率的映射表,操作困难。也可以通过判断用户设备12是否进入了小区的覆盖范围,决定是否将该小区作为小区选择或小区重选的目标小区。判断的方法如图2所示:
在步骤1中,基站11在第一频段上广播一个信号强度门限。其中,信号强度门限等于或相近于小区或第二频段的覆盖边缘处第一频段的信号强度。
在步骤2中,根据信号强度门限和用户设备12上报的第一频段的实际信号强度决定用户设备12是否进入小区的覆盖范围。
详细地,用户设备12根据信号强度门限和测量的该小区的实际信号强度,决定是否将该小区作为小区选择或小区重选的目标小区。或者基站11根据信号强度门限和用户设备12上报的该小区的实际信号强度评估是否将该小区作为切换的目标小区等。如果用户设备12测量出来的第一频段的实际信号强度高于信号强度门限,则说明用户设备12进入了该小区的覆盖范围,将该小区作为切换的目标小区。基站11还根据用户设备12测量的第一频段的实际信号强度和信号强度门限评估第二频段的信道状况。当第一频段的实际信号强度远大于信号强度门限时,说明第二频段的信号很好,如果第一频段的实际信号强度在信号强度门限时,说明用户设备12在第二频段的覆盖边缘,第二频段的信号较差。根据获取的第二频段的信道状况,可以决定资源调度或确定传输使用的调制编码方式。
第二频段采用的beamforming技术的信号只发向一个很小的角度,因此基站11在发送下行用户数据前,需要知道用户设备12的方向,即需要确定beamforming的发射方向,用户设备12才能接收到下行用户数据。在本发明实施例中,根据上行控制信令的不同传输方法,用户设备12在第一频段上发起的初始接入或随机接入,基站11通过第一频段的天线获取到用户设备12的信号发射方向;或者用户设备12在第三频段上发起的初始接入或随机接入,基站11通过第一频段的天线获取到用户设备12的信号发射方向。基站11根据信号发射方向采用波束赋形技术在第二频段上向用户设备12传输下行用户数据。基站11也可以将信号发射方向通知给用户设备12,用户设备12可以使用这个信号发射方向向基站11发送上行用户数据。具体地获取到信号发射方向的方法如图3所示:
在步骤1中,用户设备12在上行信令频段上发起随机接入。其中上行信令频段包括第一频段或第三频段。
在步骤2中,基站11获取信号发射方向。
在步骤3中,用户设备12响应随机接入。具体地,基站11将信号发射方向通知用户设备12。
在步骤4中,用户设备12使用信号发射方向向基站11发送上行用户数据,或基站11使用信号发射方向向用户设备12发送下行用户数据。
由于用户设备12在通信过程中可能发生移动,使得一段时间后发射方向不再准确,此时如果用户设备12需要发送上行用户数据,则用户设备12在第一频段或第三频段的上行信令频段上发起随机接入过程来重新获取到信号发射方向。基站11可以根据用户设备12的上行用户数据发送获取到发射方向的偏移,并将这个偏移通知给用户设备12,以不断调整发射方向,从而避免用户设备12进入上行失败状态。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基站11通过第一频段向用户设备12传输下行控制信令,基站11采用波束赋形技术通过第二频段向用户设备12传输下行用户数据。其中,第一频段和第二频段属于同一个小区且是同步的,第一频段的频率低于第二频段的频率,且带宽小于第二频段,能够有效提高小区的覆盖范围,提高信令的可靠性以及频谱效率,提升***的性能。
图4是本发明第一实施例中的基站的结构示意图。如图4所示,基站11包括信令传输模块110和数据传输模块111。信令传输模块110用于通过第一频段向用户设备传输下行控制信令。数据传输模块111与信令传输模块110连接,用于采用波束赋形技术通过第二频段向用户设备传输下行用户数据。其中,第一频段和第二频段属于同一个小区且是同步的,第一频段的频率低于第二频段的频率,且带宽小于第二频段。其中同步是指第一频段和第二频段传输的数据帧或控制帧的帧号与帧边界是一致的。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一个小区有两个频段传输下行数据,其中第一频段传输下行控制信令,第二频段传输下行用户数据。第二频段使用极高频或超高频的频谱资源,带宽很宽,比如几十GHz的带宽。第二频段用于提供高速的用户数据传输,使用beamforming(波束赋形)技术来提高该频段的发射半径。第一频段使用相对于第二频段更低的频谱资源,其频谱很可能比第二频段低很多,如3GHz以内的频谱;或者使用超高频的较低频率部分的频谱资源,如10GHz的频谱资源。第一频段可以采用普通的发射技术,使得信号能覆盖整个小区,有效提高小区的覆盖范围,提高信令的可靠性。当然在本发明的其他实施例中第一频段也可以使用beamforming技术来进行下行控制信令的传输。由于第一频段只传输下行控制信令,带宽可能很窄,比如几MHz,甚至不到1MHz,可以节省宝贵的频谱资源,能提高频谱效率,从而提升整个***的性能。
在更具体的实施例中,信令传输模块110通过第一频段向用户设备传输的下行控制信令包括以下至少一种:***信息、寻呼、随机接入、RRC信令、层二信令、物理层信令、测量参考信号、同步信号。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也可以是第一频段只传输控制信令,而第二频段只传输用户数据。
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基站11还包括接收模块112和判断模块113。接收模块112与数据传输模块111连接,判断模块113与信令传输模块110连接。对于上行控制信令的传输,可以有两种方法:第一种方法是接收模块112在第一频段上接收用户设备发送的上行控制信令、初始接入、随机接入中的至少一种。即与下行控制信令采用TDD模式,其中部分子帧用于下行控制信令传输,另一部分子帧则用于上行控制信令传输,如此控制信令的传输只需要一个频段,能够提高频谱效率。第二种方法是接收模块112在第三频段上接收用户设备发送的上行控制信令,初始接入,随机接入中的至少一种。即与下行控制信令采用FDD模式,如此数据调度等机制简单。其中,第三频段与第一频段属于同一个小区且是同步的,第三频段的频率低于第二频段,且带宽小于第二频段。其中同步是指从基站11看,第一频段和第二频段传输的数据帧或控制帧的帧号与帧边界是一致的。第三频段与第一频段频率相近,带宽相近或相等,以保证上行数据的覆盖半径。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为了确保用户设备进入了小区的覆盖范围或是服务范围,即能够进行数据传输,需要判断用户设备是否进入了小区的覆盖范围。判断的方法是信令传输模块110在第一频段上广播一个信号强度门限,判断模块113根据信号强度门限和用户设备上报的第一频段的实际信号强度决定用户设备是否进入小区的覆盖范围。其中,信号强度门限等于或相近于小区或第二频段的覆盖边缘处第一频段的信号强度。如果用户设备测量出来的第一频段的实际信号强度高于信号强度门限,则说明用户设备进入了该小区的覆盖范围,将该小区作为切换的目标小区。在本发明实施例中,判断模块113还根据用户设备测量的第一频段的实际信号强度和信号强度门限评估第二频段的信道状况。当第一频段的实际信号强度远大于信号强度门限时,说明第二频段的信号很好,如果第一频段的实际信号强度在信号强度门限时,说明用户设备在第二频段的覆盖边缘,第二频段的信号较差。基站11可以根据获取的第二频段的信道状况,决定用户设备的资源调度或确定传输使用的调制编码方式。
第二频段采用的beamforming技术的信号只发向一个很小的角度,因此基站11在发送下行用户数据前,需要知道用户设备的方向,即需要确定beamforming的发射方向,用户设备才能接收到下行用户数据。在本发明实施例中,根据上行控制信令的不同传输方法,接收模块112可以接收用户设备在第一频段上发起的初始接入或随机接入并获取用户设备的信号发射方向;或者接收模块112接收用户设备在第三频段上发起的初始接入或随机接入并获取用户设备的信号发射方向;数据传输模块111根据信号发射方向采用波束赋形技术在第二频段上向用户设备传输下行用户数据。基站11也可以将信号发射方向通知给用户设备以用于向基站11发送上行用户数据。
图6是本发明第三实施例中的基站的结构示意图。如图6所示,基站21包括:接收器211、处理器212、发送器213、存储器214以及数据总线215。接收器211、处理器212、发送器213、存储器214通过数据总线215相连,以进行相互通信。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一个小区有两个频段传输下行数据,发送器213通过第一频段向用户设备传输下行控制信令,采用波束赋形技术通过第二频段向用户设备传输下行用户数据。其中,第一频段和第二频段属于同一个小区且是同步的,第一频段的频率低于第二频段的频率,且带宽小于第二频段。其中同步是指第一频段和第二频段传输的数据帧或控制帧的帧号与帧边界是一致的。第二频段使用极高频或超高频的频谱资源,带宽很宽,比如几十GHz的带宽。第二频段用于提供高速的用户数据传输,使用beamforming(波束赋形)技术来提高该频段的发射半径。第一频段使用相对于第二频段更低的频谱资源,其频谱很可能比第二频段低很多,如3GHz以内的频谱;或者使用超高频的较低频率部分的频谱资源,如10GHz的频谱资源。第一频段可以采用普通的发射技术,使得信号能覆盖整个小区,有效提高小区的覆盖范围,提高信令的可靠性。当然在本发明的其他实施例中第一频段也可以使用beamforming技术来进行下行控制信令的传输。由于第一频段只传输下行控制信令,带宽可能很窄,比如几MHz,甚至不到1MHz,可以节省宝贵的频谱资源,能提高频谱效率,从而提升整个***的性能。存储器214用于存储需要传输的下行控制信令和下行用户数据。发送器213通过第一频段向用户设备传输的下行控制信令包括以下至少一种:***信息、寻呼、随机接入、RRC信令、层二信令、物理层信令、测量参考信号、同步信号。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也可以是第一频段只传输控制信令,而第二频段只传输用户数据。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对于上行控制信令的传输,可以有两种方法:第一种方法是接收器211在第一频段上接收用户设备发送的上行控制信令、初始接入、随机接入中的至少一种。即与下行控制信令采用TDD模式,其中部分子帧用于下行控制信令传输,另一部分子帧则用于上行控制信令传输,如此控制信令的传输只需要一个频段,能够提高频谱效率。第二种方法是接收器211在第三频段上接收用户设备发送的上行控制信令,初始接入,随机接入中的至少一种。即与下行控制信令采用FDD模式,如此数据调度等机制简单。其中,第三频段与第一频段属于同一个小区且是同步的,第三频段的频率低于第二频段,且带宽小于第二频段。其中同步是指从基站21看,第一频段和第二频段传输的数据帧或控制帧的帧号与帧边界是一致的。第三频段与第一频段频率相近,带宽相近或相等,以保证上行数据的覆盖半径。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为了确保用户设备进入了小区的覆盖范围或是服务范围,即能够进行数据传输,需要判断用户设备是否进入了小区的覆盖范围。判断的方法是发送器213在第一频段上广播一个信号强度门限,处理器212根据信号强度门限和用户设备上报的第一频段的实际信号强度决定用户设备是否进入小区的覆盖范围。其中,信号强度门限等于或相近于小区或第二频段的覆盖边缘处第一频段的信号强度。如果用户设备测量出来的第一频段的实际信号强度高于信号强度门限,则说明用户设备进入了该小区的覆盖范围,将该小区作为切换的目标小区。在本发明实施例中,处理器212还根据用户设备测量的第一频段的实际信号强度和信号强度门限评估第二频段的信道状况。当第一频段的实际信号强度远大于信号强度门限时,说明第二频段的信号很好,如果第一频段的实际信号强度在信号强度门限时,说明用户设备在第二频段的覆盖边缘,第二频段的信号较差。基站21可以根据获取的第二频段的信道状况,决定用户设备的资源调度或确定传输使用的调制编码方式。
第二频段采用的beamforming技术的信号只发向一个很小的角度,因此基站21在发送下行用户数据前,需要知道用户设备的方向,即需要确定beamforming的发射方向,用户设备才能接收到下行用户数据。在本发明实施例中,根据上行控制信令的不同传输方法,接收器211可以接收用户设备在第一频段上发起的初始接入或随机接入并获取用户设备的信号发射方向;或者接收器211接收用户设备在第三频段上发起的初始接入或随机接入并获取用户设备的信号发射方向;发送器213根据信号发射方向采用波束赋形技术在第二频段上向用户设备传输下行用户数据。基站21也可以将信号发射方向通知给用户设备以用于向基站21发送上行用户数据。
图7是本发明第一实施例中的用户设备的结构示意图。如图7所示,用户设备12包括:信令接收模块120和数据接收模块121。信令接收模块120用于接收基站通过第一频段传输的下行控制信令。数据接收模块121与信令接收模块120连接,用于接收基站通过第二频段传输的下行用户数据。其中,第一频段和第二频段属于同一个小区且是同步的,第一频段的频率低于第二频段的频率,且带宽小于第二频段。其中同步是指从基站侧看,第一频段和第二频段传输的数据帧或控制帧的帧号与帧边界是一致的。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一个小区有两个频段传输下行数据,其中第一频段传输下行控制信令,第二频段传输下行用户数据。第二频段使用极高频或超高频的频谱资源,带宽很宽,比如几十GHz的带宽。第二频段用于提供高速的用户数据传输,使用beamforming技术来提高该频段的发射半径。第一频段使用相对于第二频段更低的频谱资源,其频谱很可能比第二频段低很多,如3GHz以内的频谱;或者使用超高频的较低频率部分的频谱资源,如10GHz的频谱资源。第一频段可以采用普通的发射技术,使得信号能覆盖整个小区,有效提高小区的覆盖范围,提高信令的可靠性。当然在本发明的其他实施例中第一频段也可以使用beamforming技术来进行下行控制信令的传输。由于第一频段只传输下行控制信令,带宽可能很窄,比如几MHz,甚至不到1MHz,可以节省宝贵的频谱资源,能提高频谱效率,从而提升整个***的性能。
在更具体的实施例中,信令接收模块120接收的下行控制信令包括以下至少一种:***信息、寻呼、随机接入、RRC信令、层二信令、物理层信令、测量参考信号、同步信号。在本发明的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是第一频段只传输控制信令,而第二频段只传输用户数据。
如图8所示,用户设备12还包括发送模块122、传输模块123、测量模块124以及判断模块125。传输模块123与数据接收模块121连接,测量模块124与信令接收模块120连接,判断模块125与信令接收模块120连接。
对于上行控制信令的传输,发送模块122可以在第一频段上向基站发送上行控制信令、初始接入、随机接入中的至少一种。即与下行控制信令采用TDD模式,其中部分子帧用于下行控制信令传输,另一部分子帧则用于上行控制信令传输,如此控制信令的传输只需要一个频段,能够提高频谱效率。或者发送模块122在第三频段上向基站发送上行控制信令、初始接入、随机接入中的至少一种。即与下行控制信令采用FDD模式,如此数据调度等机制简单。其中,第三频段与第一频段属于同一个小区且是同步的,第三频段的频率低于第二频段,且带宽小于第二频段。第三频段与第一频段频率相近,带宽相近或相等,以保证上行数据的覆盖半径。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用户设备12如果处于空闲状态,则测量模块124在第一频段或第三频段上测量第一频段的信号强度,并根据第一频段的信号强度决定小区选择。在该用户设备12需要进入连接发起业务时,则在第一频段或第三频段发起初始接入。信令接收模块120还接收基站在第一频段上广播的信号强度门限,判断模块125根据测量的第一频段的实际信号强度和信号强度门限决定是否进入小区的覆盖范围。其中,信号强度门限等于或相近于小区或第二频段的覆盖边缘处第一频段的信号强度。如果测量模块124测量出来的第一频段的实际信号强度高于信号强度门限,则说明用户设备12进入了该小区的覆盖范围,将该小区作为切换的目标小区。在本发明实施例中,判断模块125还根据测量模块124测量的第一频段的实际信号强度和信号强度门限评估第二频段的信道状况。当第一频段的实际信号强度远大于信号强度门限时,说明第二频段的信号很好,如果第一频段的实际信号强度在信号强度门限时,说明用户设备12在第二频段的覆盖边缘,第二频段的信号较差。用户设备12可以根据获取的第二频段的信道状况,决定资源调度或确定传输使用的调制编码方式。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根据上行控制信令的不同传输方法,发送模块122可以在第一频段上向基站发起初始接入或随机接入以使基站获取用户设备12的信号发射方向并根据信号发射方向采用波束赋形技术在第二频段上向用户设备12传输下行用户数据。或者发送模块122可以在第三频段上向基站发起初始接入或随机接入以使基站获取用户设备12的信号发射方向并根据信号发射方向采用波束赋形技术在第二频段上向用户设备12传输下行用户数据。信令接收模块120可以接收基站发送的信号发射方向,传输模块123根据信号发射方向向基站传输上行用户数据。
图9是本发明第三实施例中的用户设备的结构示意图。如图9所示,用户设备22包括:接收器221、处理器222、发送器223、存储器224以及数据总线225。接收器221、处理器222、发送器223、存储器224通过数据总线225相连,以进行相互通信。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一个小区有两个频段传输下行数据。接收器221用于接收基站通过第一频段传输的下行控制信令,并接收基站通过第二频段传输的下行用户数据。其中,第一频段和第二频段属于同一个小区且是同步的,第一频段的频率低于第二频段的频率,且带宽小于第二频段。其中同步是指从基站侧看,第一频段和第二频段传输的数据帧或控制帧的帧号与帧边界是一致的。第二频段使用极高频或超高频的频谱资源,带宽很宽,比如几十GHz的带宽。第二频段用于提供高速的用户数据传输,使用beamforming技术来提高该频段的发射半径。第一频段使用相对于第二频段更低的频谱资源,其频谱很可能比第二频段低很多,如3GHz以内的频谱;或者使用超高频的较低频率部分的频谱资源,如10GHz的频谱资源。第一频段可以采用普通的发射技术,使得信号能覆盖整个小区,有效提高小区的覆盖范围,提高信令的可靠性。当然在本发明的其他实施例中第一频段也可以使用beamforming技术来进行下行控制信令的传输。由于第一频段只传输下行控制信令,带宽可能很窄,比如几MHz,甚至不到1MHz,可以节省宝贵的频谱资源,能提高频谱效率,从而提升整个***的性能。接收器221接收的下行控制信令包括以下至少一种:***信息、寻呼、随机接入、RRC信令、层二信令、物理层信令、测量参考信号、同步信号。在本发明的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是第一频段只传输控制信令,而第二频段只传输用户数据。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对于上行控制信令的传输,发送器223可以在第一频段上向基站发送上行控制信令、初始接入、随机接入中的至少一种。即与下行控制信令采用TDD模式,其中部分子帧用于下行控制信令传输,另一部分子帧则用于上行控制信令传输,如此控制信令的传输只需要一个频段,能够提高频谱效率。或者发送器223在第三频段上向基站发送上行控制信令、初始接入、随机接入中的至少一种。即与下行控制信令采用FDD模式,如此数据调度等机制简单。其中,第三频段与第一频段属于同一个小区且是同步的,第三频段的频率低于第二频段,且带宽小于第二频段。第三频段与第一频段频率相近,带宽相近或相等,以保证上行数据的覆盖半径。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用户设备22如果处于空闲状态,则处理器222在第一频段或第三频段上测量第一频段的信号强度,并根据第一频段的信号强度决定小区选择。在该用户设备22需要进入连接发起业务时,则在第一频段或第三频段发起初始接入。接收器221还接收基站在第一频段上广播的信号强度门限,处理器222根据测量的第一频段的实际信号强度和信号强度门限决定是否进入小区的覆盖范围。其中,信号强度门限等于或相近于小区或第二频段的覆盖边缘处第一频段的信号强度。如果处理器222测量出来的第一频段的实际信号强度高于信号强度门限,则说明用户设备22进入了该小区的覆盖范围,将该小区作为切换的目标小区。在本发明实施例中,处理器222还根据测量的第一频段的实际信号强度和信号强度门限评估第二频段的信道状况。当第一频段的实际信号强度远大于信号强度门限时,说明第二频段的信号很好,如果第一频段的实际信号强度在信号强度门限时,说明用户设备22在第二频段的覆盖边缘,第二频段的信号较差。用户设备22可以根据获取的第二频段的信道状况,决定资源调度或确定传输使用的调制编码方式。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根据上行控制信令的不同传输方法,发送器223可以在第一频段上向基站发起初始接入或随机接入以使基站获取用户设备22的信号发射方向并根据信号发射方向采用波束赋形技术在第二频段上向用户设备22传输下行用户数据。或者发送器223可以在第三频段上向基站发起初始接入或随机接入以使基站获取用户设备22的信号发射方向并根据信号发射方向采用波束赋形技术在第二频段上向用户设备22传输下行用户数据。接收器221可以接收基站发送的信号发射方向,发送器223根据信号发射方向向基站传输上行用户数据。
图10是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无线通信方法的流程示意图。如图10所示,无线通信方法包括:
S10:基站通过第一频段向用户设备传输下行控制信令。
其中,同步是指第一频段和第二频段传输的数据帧或控制帧的帧号与帧边界是一致的。下行控制信令包括以下至少一种:***信息、寻呼、随机接入、RRC信令、层二信令、物理层信令、测量参考信号、同步信号。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对于上行控制信令的传输,基站可以在第一频段上接收用户设备发送的上行控制信令、初始接入、随机接入中的至少一种。即与下行控制信令采用TDD模式,其中部分子帧用于下行控制信令传输,另一部分子帧则用于上行控制信令传输,如此控制信令的传输只需要一个频段,能够提高频谱效率。或者基站在第三频段上接收用户设备发送的上行控制信令,初始接入,随机接入中的至少一种。即与下行控制信令采用FDD模式,如此数据调度等机制简单。其中,第三频段与第一频段属于同一个小区且是同步的,第三频段的频率低于第二频段,且带宽小于第二频段。第三频段与第一频段频率相近,带宽相近或相等,以保证上行数据的覆盖半径。
在S10中,基站还在第一频段上广播一个信号强度门限,并根据信号强度门限和用户设备上报的第一频段的实际信号强度决定用户设备是否进入小区的覆盖范围。其中,信号强度门限等于或相近于小区或第二频段的覆盖边缘处第一频段的信号强度。如果用户设备测量出来的第一频段的实际信号强度高于信号强度门限,则说明用户设备进入了该小区的覆盖范围,将该小区作为切换的目标小区。基站还根据用户设备测量的第一频段的实际信号强度和信号强度门限评估第二频段的信道状况。当第一频段的实际信号强度远大于信号强度门限时,说明第二频段的信号很好,如果第一频段的实际信号强度在信号强度门限时,说明用户设备在第二频段的覆盖边缘,第二频段的信号较差。基站可以根据获取的第二频段的信道状况,决定用户设备的资源调度或确定传输使用的调制编码方式。
S11:基站采用波束赋形技术通过第二频段向用户设备传输下行用户数据,其中,第一频段和第二频段属于同一个小区且是同步的,第一频段的频率低于第二频段的频率,且带宽小于第二频段。
在S11之前,需要知道用户设备的方向,以确定beamforming的发射方向,使用户设备能够接收到下行用户数据。具体地,根据上行控制信令的不同传输方法,基站可以接收用户设备在第一频段上发起的初始接入或随机接入并获取用户设备的信号发射方向;或者基站接收用户设备在第三频段上发起的初始接入或随机接入并获取用户设备的信号发射方向。基站可以将获取的信号发射方向通知用户设备,以使用户设备根据该信号发射方向向基站发送上行用户数据。在S11中,基站根据信号发射方向采用波束赋形技术在第二频段上向用户设备传输下行用户数据。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一个小区用两个频段传输下行数据,第一频段传输下行控制信令,第二频段传输下行用户数据。第二频段使用极高频或超高频的频谱资源,带宽很宽,比如几十GHz的带宽。第二频段用于提供高速的用户数据传输,使用beamforming(波束赋形)技术来提高该频段的发射半径。第一频段使用相对于第二频段更低的频谱资源,其频谱很可能比第二频段低很多,如3GHz以内的频谱;或者使用超高频的较低频率部分的频谱资源,如10GHz的频谱资源。第一频段可以采用普通的发射技术,使得信号能覆盖整个小区,有效提高小区的覆盖范围,提高信令的可靠性。当然在本发明的其他实施例中第一频段也可以使用beamforming技术来进行下行控制信令的传输。由于第一频段只传输下行控制信令,带宽可能很窄,比如几MHz,甚至不到1MHz,可以节省宝贵的频谱资源,能提高频谱效率,从而提升整个***的性能。
图11是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无线通信方法的流程示意图。如图11所示,无线通信方法包括:
S20:用户设备接收基站通过第一频段传输的下行控制信令。
其中,同步是指从基站看,第一频段和第二频段传输的数据帧或控制帧的帧号与帧边界是一致的。下行控制信令包括以下至少一种:***信息、寻呼、随机接入、RRC信令、层二信令、物理层信令、测量参考信号、同步信号。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对于上行控制信令的传输,用户设备可以在第一频段上向基站发送上行控制信令、初始接入、随机接入中的至少一种。即与下行控制信令采用TDD模式,其中部分子帧用于下行控制信令传输,另一部分子帧则用于上行控制信令传输,如此控制信令的传输只需要一个频段,能够提高频谱效率。或者用户设备在第三频段上向基站发送上行控制信令、初始接入、随机接入中的至少一种。即与下行控制信令采用FDD模式,如此数据调度等机制简单。其中,第三频段与第一频段属于同一个小区且是同步的,第三频段的频率低于第二频段,且带宽小于第二频段。第三频段与第一频段频率相近,带宽相近或相等,以保证上行数据的覆盖半径。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用户设备如果处于空闲状态,则在第一频段或第三频段上测量第一频段的信号强度,并根据第一频段的信号强度决定小区选择。在该用户设备需要进入连接发起业务时,则在第一频段或第三频段发起初始接入。在S20中,用户设备还接收基站在第一频段上广播的信号强度门限,判断模块根据测量的第一频段的实际信号强度和信号强度门限决定是否进入小区的覆盖范围。其中,信号强度门限等于或相近于小区或第二频段的覆盖边缘处第一频段的信号强度。如果用户设备测量出来的第一频段的实际信号强度高于信号强度门限,则说明用户设备进入了该小区的覆盖范围,将该小区作为切换的目标小区。在本发明实施例中,用户设备还根据测量模块测量的第一频段的实际信号强度和信号强度门限评估第二频段的信道状况。当第一频段的实际信号强度远大于信号强度门限时,说明第二频段的信号很好,如果第一频段的实际信号强度在信号强度门限时,说明用户设备在第二频段的覆盖边缘,第二频段的信号较差。用户设备可以根据获取的第二频段的信道状况,决定资源调度或确定传输使用的调制编码方式。
S21:用户设备接收基站采用波束赋形技术通过第二频段传输的下行用户数据,其中,第一频段和第二频段属于同一个小区且是同步的,第一频段的频率低于第二频段的频率,且带宽小于第二频段。
在S11之前,需要知道用户设备的方向,以确定beamforming的发射方向,使用户设备能够接收到下行用户数据。具体地,根据上行控制信令的不同传输方法,用户设备在第一频段上向基站发起初始接入或随机接入以使基站获取用户设备的信号发射方向并根据信号发射方向采用波束赋形技术在第二频段上向用户设备传输下行用户数据;或者用户设备在第三频段上向基站发起初始接入或随机接入以使基站获取用户设备的信号发射方向并根据信号发射方向采用波束赋形技术在第二频段上向用户设备传输下行用户数据。用户设备还接收基站发送的信号发射方向,并根据信号发射方向向基站传输上行用户数据。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一个小区用两个频段传输下行数据,第一频段传输下行控制信令,第二频段传输下行用户数据。第二频段使用极高频或超高频的频谱资源,带宽很宽。第二频段用于提供高速的用户数据传输,使用beamforming技术来提高该频段的发射半径。第一频段使用相对于第二频段更低的频谱资源,其频谱很可能比第二频段低很多;或者使用超高频的较低频率部分的频谱资源。第一频段可以采用普通的发射技术,使得信号能覆盖整个小区,有效提高小区的覆盖范围,提高信令的可靠性。当然在本发明的其他实施例中第一频段也可以使用beamforming技术来进行下行控制信令的传输。由于第一频段只传输下行控制信令,带宽可能很窄,比如几MHz,甚至不到1MHz,可以节省宝贵的频谱资源,能提高频谱效率,从而提升整个***的性能。
综上所述,本发明用两个频段传输下行数据,基站通过第一频段向用户设备传输下行控制信令,通过第二频段向用户设备传输下行用户数据,其中,第一频段和第二频段属于同一个小区且是同步的,第一频段的频率低于第二频段的频率,且带宽小于第二频段,能够有效提高小区的覆盖范围,提高信令的可靠性以及频谱效率,提升***的性能。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发明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发明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发明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22)

1.一种无线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通过第一频段向用户设备传输下行控制信令;
采用波束赋形技术通过第二频段向所述用户设备传输下行用户数据,其中,所述第一频段和所述第二频段属于同一个小区且是同步的,所述第一频段的频率低于所述第二频段的频率,且所述第一频段的带宽小于所述第二频段的带宽。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下行控制信令包括以下至少一种:***信息、寻呼、随机接入、RRC信令、层二信令、物理层信令、测量参考信号、同步信号。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在所述第一频段上接收所述用户设备发送的上行控制信令、初始接入、随机接入中的至少一种。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采用波束赋形技术通过第二频段向所述用户设备传输下行用户数据包括:
接收所述用户设备在所述第一频段上发起的初始接入或随机接入并获取所述用户设备的信号发射方向;
根据所述信号发射方向采用波束赋形技术在所述第二频段上向所述用户设备传输下行用户数据。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在第三频段上接收所述用户设备发送的上行控制信令,初始接入,随机接入中的至少一种;其中,所述第三频段与所述第一频段属于同一个小区且是同步的,所述第三频段的频率低于所述第二频段,且所述第三频段的带宽小于所述第二频段的带宽。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采用波束赋形技术通过第二频段向所述用户设备传输下行用户数据包括:
接收所述用户设备在所述第三频段上发起的初始接入或随机接入并获取所述用户设备的信号发射方向;
根据所述信号发射方向采用波束赋形技术在所述第二频段上向所述用户设备传输下行用户数据。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在所述第一频段上广播一个信号强度门限;
根据所述信号强度门限和所述用户设备上报的所述第一频段的实际信号强度决定所述用户设备是否进入所述小区的覆盖范围。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信号强度门限等于或相近于所述小区或所述第二频段的覆盖边缘处所述第一频段的信号强度。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根据所述用户设备测量的所述第一频段的实际信号强度和所述信号强度门限评估所述第二频段的信道状况。
10.一种无线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接收基站通过第一频段传输的下行控制信令;
所述用户设备接收所述基站采用波束赋形技术通过第二频段传输的下行用户数据,其中,所述第一频段和所述第二频段属于同一个小区且是同步的,所述第一频段的频率低于所述第二频段的频率,且带宽小于所述第二频段。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下行控制信令包括以下至少一种:***信息、寻呼、随机接入、RRC信令、层二信令、物理层信令、测量参考信号、同步信号。
12.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在所述第一频段上向所述基站发送上行控制信令、初始接入、随机接入中的至少一种。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在所述第一频段上向所述基站发起初始接入或随机接入以使所述基站获取所述用户设备的信号发射方向并根据所述信号发射方向采用波束赋形技术在所述第二频段上向所述用户设备传输下行用户数据。
14.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在所述第三频段上向所述基站发送上行控制信令、初始接入、随机接入中的至少一种;其中,所述第三频段与所述第一频段属于同一个小区且是同步的,所述第三频段的频率低于所述第二频段,且所述第三频段的带宽小于所述第二频段的带宽。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在所述第三频段上向所述基站发起初始接入或随机接入以使所述基站获取所述用户设备的信号发射方向并根据所述信号发射方向采用波束赋形技术在所述第二频段上向所述用户设备传输下行用户数据。
16.根据权利要求13或1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接收所述基站发送的所述信号发射方向;
根据所述信号发射方向向所述基站传输上行用户数据。
17.根据权利要求12或1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用户设备如果处于空闲状态,则在所述第一频段或所述第三频段上测量所述第一频段的信号强度。
18.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接收所述基站在所述第一频段上广播的信号强度门限;
根据测量的所述第一频段的实际信号强度和所述信号强度门限决定是否进入所述小区的覆盖范围。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信号强度门限等于或相近于所述小区或所述第二频段的覆盖边缘处所述第一频段的信号强度。
20.一种装置,其特征在于用于实现如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21.一种装置,其特征在于,用于实现如权利要求10-19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22.一种无线通信***,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20所述的装置和如权利要求21所述的装置。
CN201910146590.1A 2014-10-27 2014-10-27 无线通信方法、***、基站以及用户设备 Withdrawn CN109921891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146590.1A CN109921891A (zh) 2014-10-27 2014-10-27 无线通信方法、***、基站以及用户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80033978.6A CN105745860B (zh) 2014-10-27 2014-10-27 无线通信方法、***、基站以及用户设备
CN201910146590.1A CN109921891A (zh) 2014-10-27 2014-10-27 无线通信方法、***、基站以及用户设备
PCT/CN2014/089567 WO2016065506A1 (zh) 2014-10-27 2014-10-27 无线通信方法、***、基站以及用户设备

Related Parent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80033978.6A Division CN105745860B (zh) 2014-10-27 2014-10-27 无线通信方法、***、基站以及用户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921891A true CN109921891A (zh) 2019-06-21

Family

ID=55856331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146590.1A Withdrawn CN109921891A (zh) 2014-10-27 2014-10-27 无线通信方法、***、基站以及用户设备
CN201480033978.6A Active CN105745860B (zh) 2014-10-27 2014-10-27 无线通信方法、***、基站以及用户设备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80033978.6A Active CN105745860B (zh) 2014-10-27 2014-10-27 无线通信方法、***、基站以及用户设备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10813084B2 (zh)
EP (1) EP3200383B1 (zh)
CN (2) CN109921891A (zh)
WO (1) WO2016065506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9992775B2 (en) * 2015-01-30 2018-06-05 Qualcomm Incorporated Band preference in wireless networks
US20170325207A1 (en) * 2016-05-06 2017-11-09 Qualcomm Incorporated Uplink Allocation Echoing
CN115664609A (zh) * 2017-02-06 2023-01-31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上行控制的接收、发送方法、装置、基站及用户设备
CN109150436B (zh) * 2017-06-16 2022-06-21 上海诺基亚贝尔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下行链路控制的方法和设备
CN109150459B (zh) * 2017-06-16 2021-11-30 上海诺基亚贝尔股份有限公司 Uci的发送和接收方法、设备以及计算机可读介质
CN110139238B (zh) * 2018-02-09 2020-12-22 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信息发送方法及终端
CN111385812B (zh) * 2018-12-29 2022-02-11 成都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波束管理方法及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2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SG80071A1 (en) * 1999-09-24 2001-04-17 Univ Singapore Downlink beamforming method
CN100362893C (zh) * 2004-08-14 2008-01-16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信道资源分配方法
JP2006287755A (ja) * 2005-04-01 2006-10-19 Ntt Docomo Inc 上りリンクチャネル用の受信装置、受信方法、送信装置及び送信方法
CN100512093C (zh) * 2005-07-04 2009-07-08 上海原动力通信科技有限公司 多载波通信***tso时隙资源分配方法及分组数据传输方法
CN101843154B (zh) * 2007-10-30 2014-05-14 皇家飞利浦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数据和控制信息的传输参数的协调变化
US7929970B1 (en) * 2007-12-21 2011-04-19 Sprint Spectrum L.P. Methods and systems for temporarily modifying a macro-network neighbor list to enable a mobile station to hand off from a macro network to a femto cell
KR101273610B1 (ko) * 2008-08-08 2013-06-11 노키아 지멘스 네트웍스 오와이 파인-그레인 및 역-순응 자원 할당
CN101772176B (zh) * 2008-12-30 2012-05-02 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 干扰协调方法及接入网设备
US8588698B2 (en) * 2010-08-26 2013-11-19 At&T Mobility Ii Llc Bluetooth-enabled femto pilot gating
CN103023543B (zh) * 2011-09-21 2015-07-01 ***通信集团设计院有限公司 一种波束赋形方法、装置及基站设备
TWI595762B (zh) * 2011-12-08 2017-08-11 內數位專利控股公司 毫米波通訊系統方法及裝置
US9699811B2 (en) * 2012-07-12 2017-07-04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random access with multiple antennas in a wireless network
US9692459B2 (en) * 2012-11-28 2017-06-27 Intel Corporation Using multiple frequency bands with beamforming assistance in a wireless network
EP2974494B1 (en) * 2013-03-15 2020-11-18 Interdigital Patent Holdings, Inc. Multi-band operation for wireless lan systems
TW201507524A (zh) * 2013-04-15 2015-02-16 Interdigital Patent Holdings 毫米波長(mmw)雙連接性不連續接收(drx)方案
US20150092676A1 (en) * 2013-09-30 2015-04-02 Blackberry Limited Macrocell Enabled MM-Wave Superspot for Mobility
EP3095267A1 (en) * 2014-01-13 2016-11-23 IDAC Holdings, Inc. High frequency radio environmental mapping and system procedures
KR102171561B1 (ko) * 2014-04-07 2020-10-29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빔포밍 기반 셀룰러 시스템의 상향링크 빔 추적 방법 및 장치
CN111818651A (zh) * 2014-04-09 2020-10-23 Idac控股公司 由wtru执行的控制信令的方法及wtru
US9871568B2 (en) * 2014-08-11 2018-01-16 Intel Corporation System detection in a high frequency band radio access technology architectur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3200383A1 (en) 2017-08-02
CN105745860B (zh) 2019-03-08
US10813084B2 (en) 2020-10-20
EP3200383B1 (en) 2020-03-04
EP3200383A4 (en) 2017-09-27
WO2016065506A1 (zh) 2016-05-06
US20170230950A1 (en) 2017-08-10
CN105745860A (zh) 2016-07-0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745860B (zh) 无线通信方法、***、基站以及用户设备
US10728864B2 (en)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performing a random access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CN111480301B (zh) 毫米波***中的照射量检测
CN109565320B (zh) 有效波束和候选波束的波束细化
CN110178318B (zh) 同步信号波束与参考信号波束之间的关联
CN105830483B (zh) 波束配置方法、基站及用户设备
US9717040B2 (en) Method and system for enhanced cell acquisition in communication system
KR102204372B1 (ko) 밀리미터파 이동 광대역 통신 시스템에서 네트워크 진입을 위한 장치 및 방법
CN109076573B (zh) 非连续接收时段后的调度请求收集
CN111541527B (zh) 一种下行同步的方法、装置及***
CN114600397B (zh) 基于测量周期频率的同步信号块(ssb)测量
CN111052630A (zh) 毫米波***中的波束选择
CN110313211A (zh) 多波束操作中的受限集合指示
KR20160121441A (ko) 단말간 직접 통신 방법 및 장치
CN113196684A (zh) 无线通信中的与波束切换相关的信息反馈
US11750454B2 (en) RIS acquisition procedure based on sidelink discovery
WO2019095310A1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uplink transmission in multi-carrier systems
EP2566253A1 (en) Mobile communication system, base station, mobile station, and wireless communication method
US11930488B2 (en) Techniques for signaling uplink transmission configuration indicator states
CN115053483A (zh) 跨毫米波频带的波束相关性的信令
KR20200029671A (ko) 비면허 대역의 차세대 무선망에서 지향성 lbt 설정 방법 및 장치
CN115462112A (zh) 使用射频进行环境感测
WO2020106732A1 (en) Initial network access for licensed supplemental downlink paired with unlicensed primary component carrier
CN110192356A (zh) 多个参考信号下的事件触发和报告
CN114902579A (zh) 毫米波多波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WW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90621

WW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