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831555B - 移动设备及其控制方法 - Google Patents

移动设备及其控制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9831555B
CN109831555B CN201910080680.5A CN201910080680A CN109831555B CN 109831555 B CN109831555 B CN 109831555B CN 201910080680 A CN201910080680 A CN 201910080680A CN 109831555 B CN109831555 B CN 109831555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user
electrode
distance
mobile device
receiv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0080680.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9831555A (zh
Inventor
杨鑫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Oppo Chongqing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Oppo Chongqing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Oppo Chongqing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Oppo Chongqing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10080680.5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9831555B/zh
Publication of CN10983155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83155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983155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83155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Telephone Function (AREA)
  • Telephone Set Structure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出一种移动设备及其控制方法,其中,移动设备包括:听筒;电极,电极沿听筒四周设置,且电极与听筒间的距离小于第一阈值;及控制电路,控制电路用于根据听筒与用户的距离,调整电极的工作模式。该移动设备基于听筒四周、距听筒一定距离设置电极的结构,实现了根据听筒与用户的距离对电极的工作模式进行调整,利用电极电刺激用户耳朵,不仅缓解了耳部疲劳,而且可以给用户提供不同的触觉刺激感受。

Description

移动设备及其控制方法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移动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移动设备及其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手机越来越普通。用户可以利用手机打电话、娱乐等。在利用手机接听电话时,用户通常是将手机听筒放在耳朵上进行通话。但是,如果通话时间太长会使耳朵产生疲劳感,容易对身体造成伤害。
发明内容
本申请提出一种移动设备及其控制方法,用于解决将听筒放在耳朵上进行通话,通话时间太长使耳朵产生疲劳感的问题。
本申请一方面实施例提出了一种移动设备,包括:听筒;
电极,所述电极沿所述听筒四周设置,且所述电极与所述听筒的距离小于第一阈值;
及,控制电路,所述控制电路用于根据所述听筒与用户的距离,调整所述电极的工作模式。
本申请实施例的移动设备,包括听筒,沿听筒四周设置、且与听筒间的距离小于第一阈值的电极,及用于根据听筒与用户的距离,调整电极的工作模式的控制电路。由此,基于移动设备的听筒四周、距听筒一定距离设置电极的结构,实现了根据听筒与用户的距离对电极的工作模式进行调整,利用电极电刺激用户耳朵,不仅缓解了耳部疲劳,而且可以提供给用户不同的触觉刺激感受。
本申请另一方面实施例提出了一种移动设备控制方法,包括:
获取所述移动设备中听筒与用户的距离;
根据所述听筒与用户的距离,对位于所述听筒四周的电极的工作模式进行调整。
本申请实施例的移动设备控制方法,通过获取移动设备中听筒与用户的距离,根据听筒与用户的距离,对位于听筒四周的电极的工作模式进行调整。由此,实现了根据听筒与用户的距离,对听筒四周的电极的工作模式进行调整,利用电极电刺激用户耳朵,不仅缓解了耳部疲劳,而且可以提供给用户不同的触觉刺激感受。
本申请另一方面实施例提出了一种移动设备控制装置,包括:
第一获取模块,用于获取所述移动设备中听筒与用户的距离;
第一控制模块,用于根据所述听筒与用户的距离,对位于所述听筒四周的电极的工作模式进行控制。
本申请实施例的移动设备控制装置,通过获取移动设备中听筒与用户的距离,根据听筒与用户的距离,对位于听筒四周的电极的工作模式进行调整。由此,实现了根据听筒与用户的距离,对听筒四周的电极的工作模式进行调整,利用电极电刺激用户耳朵,不仅缓解了耳部疲劳,而且可以提供给用户不同的触觉刺激感受。
本申请另一方面实施例提出了一种移动设备,包括处理器和存储器;
其中,所述处理器通过读取所述存储器中存储的可执行程序代码来运行与所述可执行程序代码对应的程序,以用于实现上述另一方面实施例所述的移动设备控制方法。
本申请另一方面实施例提出了一种非临时性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该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上述一方面实施例所述的移动设备控制方法。
本申请附加的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申请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申请上述的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下面结合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移动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皮肤的等效电路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极的设置位置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移动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移动设备控制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移动设备控制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移动设备控制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移动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申请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申请,而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下面参考附图描述本申请实施例的移动设备及其控制方法。
本申请实施例,针对相关技术中,在使用手机通话过程中,如果耳朵与手机听筒接触时间太长,容易使耳朵产生疲劳的问题,提出一种移动设备。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移动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本实施例中,移动设备可以是手机、平板电脑等具有操作***的设备。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皮肤的等效电路图。其中,Gm为神经膜的电导,Cm为电容,Ga为神经内部介质的电导。如图2所示,当有电流通过皮肤表面时,会在皮肤表面产生一个电位分布Ψ(n,t),电位分布Ψ(n,t)沿着神经轴突产生膜电流Im(n,t),进而导致一个膜上的电压Vm(n,t),即神经刺激是通过改变外部膜电位Ψ(n,t)来改变神经膜的电压差Vm(n,t)。当神经膜的电压差Vm(n,t)达到某一特定的阈值即电流足够大时,最终刺激神经末梢中的触觉感受器,进而传入中枢神经***产生电刺激的感觉。
本申请实施例中,利用移动设备听筒四周的电极,直接用电流刺激耳朵皮肤下的感受器或者是神经纤维束,引发神经纤维动作电位,传导到大脑的感觉神经中枢,使操作者产生被接触的意识,从而实现触觉再现,不仅可以缓解耳部疲劳,而且提供给用户触觉刺激感受。
如图1所示,该移动设备包括:听筒110、电极120、控制电路130。
其中,电极120设置在听筒110的四周、且与听筒110的距离小于第一阈值。电极120的数量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多个。在设置电极120时,可以沿听筒110的四周等距离设置多个电极120,也可以不同距离设置电极120,即每个电极120与听筒的距离可以不同。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极的设置位置示意图。如图3所示,在手机显示屏的上端听筒(未示出)附近有一个电极区域,在该电极区域中设置电极。
在实际应用中,电极的输出形式可以是电流,也可以是力,也就是说,电极可以提供给用户电刺激的感觉,也可以通过转动或者滑动,对用户进行按摩,让用户感受到电极的发出的力。那么,电极的工作模式可包括电流刺激模式、按摩模式等。其中,电刺激模式还可根据刺激电流大小分为多种模式,如小电流刺激模式、中等电流刺激模式、大电流刺激模式等等,当然按摩模式也可根据按摩力度分为多种按摩模式。
控制电路130可以根据听筒110与用户的距离,调整电极120的工作模式。可以理解的是,听筒110与用户的距离指听筒与用户的耳朵之间的距离。
例如,若当前电极的工作模式为小电流刺激模式,当听筒与用户的距离减少时,控制电路130可将电极的工作模式调整为中等电流刺激模式。又如,若当前听筒四周设置的5个电极中有3个电极与用户接触,且与用户接触的电极处于小电流刺激模式,而其他2个未与用户接触的电极处于休眠状态,那么当听筒与用户的距离减小,这2个电极也与用户接触,那么可将这2个电极可由休眠状态调整为工作状态,且工作模式为小电流刺激模式。
本申请实施例中,通过根据听筒与用户之间的距离,对电极的工作模式进行切换,实现了用户在使用听筒的过程中,当听筒与用户之间的距离发生变化时,可以对电极的工作模式进行相应的调整,从而利用电极电刺激用户耳朵,不仅缓解了耳部疲劳,而且可以给用户提供不同的触觉刺激感受。
进一步地,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电极120还可相对移动设备本体滑动、转动、同时滑动和转动,从而可以实现通过电极的滑动和/转动对耳朵进行按摩。
控制电路130可根据听筒与用户之间的距离,调整电极120滑动以凸出本体的高度。例如,听筒与用户之间的距离越近,那么可电极120凸出移动设备本体的高度越小。
本实施例中,可以通过机械结构实现电极相对耳机主体滑动或转动。举例来说,通过向与电极连接的马达输入驱动电流,以使马达将电能转化机械能,推动电极滑动或者带动电极转动。需要说明的是,这仅是示例,不能看作是对本申请的限制,可以理解的是,所有能够实现电极转动或滑动的方法都包含在本申请中。
控制电路130控制电极120相对移动设备本体滑动凸出到相应的高度后后,可控制电极120的按照预设的滑动速度在该高度之间来回滑动,以按摩耳部,也可以与用户持续接触,通过驱动信号调整刺激的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电极凸出移动设备的高度小于预设高度,该预设高度可根据需要进行设定,也就是说,电极不能无限地向本体外凸出。
本实施例中,电极120还可沿转动轴转动,转动轴是指电极转动时围绕的中心轴,中心轴与电极固定时的位置重合。基于此,控制电路130在根据听筒与用户的距离,控制电极120滑动凸出到本体的相应高度的同时,还可根据听筒与用户的距离,调整电极120沿转动轴的转动角度。其中,每个电极120沿转动轴的转动角度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
可以理解的是,控制电路130也可根据听筒与用户的距离,调整电极120相对动设备本体滑动凸出本体的高度或者沿转动轴的转动角度。
在具体实现时,可预先建立听筒与用户间的距离与电极沿转动轴的转动角度的对应关系,在确定听筒当前与用户间的距离后,即根据距离与转动角度的关系,确定电极120沿转动轴的转动角度,并控制电极120按照转动角度转动,从而可以实现根据听筒与用户的距离变化,调整电极沿转动轴的转动角度,以给用户不同的按摩感受。
本申请实施例中,通过根据听筒与用户的距离,调整电极滑动凸出移动设备本体的高度和/或沿转动轴的转动角度,可以为用户提供不同的按摩模式,例如,可以仅进行电刺激按摩,也可以电刺激按摩的同时通过电极转动进行机械按摩等,从而满足了用户的多样化需求。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移动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该移动设备还可包括:接近检测电路140。
接近检测电路140可用于检测听筒110与用户之间的距离。在具体实现时,接近检测电路140可以是接近传感器、距离传感器等。
在检测到当前运行的应用类型为通话类应用时,可启动接近检测电路140,以利用接近检测电路140检测听筒110与用户之间的距离。
在实际应用中,通话时间越长,耳朵与听筒的接触时间越长,耳部的疲劳感会随通话时长增加而加重。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控制电路130可根据听筒110与用户的距离保持不变的持续时长,调整电极120的工作模式,并控制电极120以调整后的工作模式运行。
其中,听筒与用户的距离保持不变是指听筒中的电极与用户的接触状态保持不变。
例如,若听筒中当前所有电极都与用户接触,那么听筒与用户的距离保持不变是指所有电极与用户的接触状态保持不变。又如,由于听筒在不同的使用状态下,电极与用户的接触状态可能不同,如听筒有四个电极分别为A、B、C、D,当前电极A和电极B与用户接触,电极C和电极D与用户不接触,那么听筒与用户的距离保持不变的持续时长是指电极A和电极B与用户接触,电极C和电极D与用户不接触,这种接触状态保持不变的持续时长。
具体地,可预先建立持续时长与电极工作模式的对应关系,那么可根据听筒与用户的距离保持不变的持续时长,确定持续时长对应的电极工作模式,例如,可将持续时长分为多个时间段,如持续时长小于10分钟对应A工作模式,10分钟到20分钟对应B工作模式,大于20分钟对应C工作模式等,那么可根据持续时长所处时间段,确定电极120的工作模式。
举例来说,若听筒中的电极通过转动对用户进行按摩,随着听筒与用户的距离保持不变的持续时长增加,耳朵疲累感随之增强,可通过调整电极的驱动电流,增加电极对用户的按摩力度,从而调整电极的工作模式。若听筒中的电极通过来回滑动对用户进行按摩,那么随着听筒与用户的距离保持不变的持续时长增加,可通过增强电极的驱动电流,增强电极与用户接触时的按摩力度,或者增加电极来回滑动的频率。
本实施例中,通过根据听筒与用户的距离保持不变的持续时长,调整电极的工作模式,从而可以起到更好的缓解疲劳的效果。
在实际应用中,由于听筒四周设置的电极不能无限伸出移动设备本体外,因此,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在确定听筒与用户的距离小于第二阈值时,才控制电极对耳朵进行按摩。
具体地,控制电路130在确定听筒110与用户的距离小于第二阈值时,可检测听筒110四周的每个电极120与用户的接触状态。
例如,通过检测电极的负载阻抗值确定电极与用户的接触状态,当负载阻抗值非常大时,可以认为电极处于开路状态,未与用户接触;若负载阻抗值在预设范围内时,可以认为电极与用户接触,其中预设范围可以根据人的平均阻抗值确定。
本实施例中,第二阈值可以是电极120能够凸出移动设备本体最大的距离,也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设定。
在确定每个电极120的接触状态后,控制电路130根据每个电极120与用户的接触状态,将与用户接触的电极120确定为目标电极,在确定目标电极120后,可根据听筒与用户的距离,对目标电极120的工作模式进行调整。而未与用户接触的电极120,可以控制其处于休眠状态。
例如,沿听筒四周设置的电极中电极A和电极B与用户接触,那么电极A与电极B为目标电极,当听筒与用户距离发生变化时,可调整目标电极的工作模式。本实施例中,通过根据电极与用户的接触状态,确定目标电极,从而对目标电极进行控制,大大提高了控制效率和准确度,同时也节省了移动设备的电能。
在本申请的另一个实施例中,若电极120可相对移动设备本体滑动,在电极120不工作时,可将其收容于移动设备本体内。
那么,控制电路130在确定听筒110与用户的距离小于第二阈值时,可先控制听筒110四周的每个电极由收容于移动设备本体内的第一位置,滑动至凸出本体的第二位置,然后确定每个电极120与用户的接触状态,进而根据每个电极120与用户的接触状态,确定目标电极,对目标电极的工作模式进行控制。
其中,收容于移动设备本体内的第一位置,是指使电极末端与移动设备齐平,电极末端是指与用户接触的一端。
本实施例中,第二位置可以是耳机能够滑出移动设备本体最大的位置,也可以是根据需要设定的位置。比如,电极能够露出移动设备本体的最大高度是1cm,那么第二位置可以是露出移动设备本体1cm的位置,也可以是小于1cm的任一位置,可根据实际需要设定第二位置。
本申请实施例中,当听筒四周的电极未工作时,可以收容于移动设备本体,从而不影响移动设备的美观。
为了实现上述实施例,本申请实施例还提出一种移动设备控制方法。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移动设备控制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如图5所示,该移动设备控制方法包括:
步骤201,获取移动设备中听筒与用户的距离。
本实施例中,可通过接触传感器、距离传感器等检测移动设备中听筒与用户之间的距离。
步骤202,根据听筒与用户的距离,对位于听筒四周的电极的工作模式进行调整。
本实施例中,听筒四周与听筒的距离小于第一阈值处设置有电极。电极的数量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多个。在设置电极时,可以沿听筒的四周等距离设置多个电极,也可以不同距离设置电极,即每个电极与听筒的距离可以不同。
用户在接听电话时,可将移动设备的听筒放在耳朵附近或者与耳朵接触,移动设备获取听筒与用户的距离后,可根据听筒与用户间的距离,确定每个电极的工作模式,进而根据每个电极的工作模式对电极进行控制,从而可以根据听筒与用户的距离,调整电极的工作模式,以给用户不同的触觉刺激感受。
例如,可根据听筒与用户之间的距离,确定每个电极是否处于工作状态、提供给处于工作状态的电极的电压等。又如,听筒与用户之间的距离越近,处于工作状态的电极越多,相应的处于休眠状态的电极越少。
可以理解的是,本实施例中,听筒与用户的距离指听筒与用户的耳朵之间的距离。
本申请实施例中,通过听筒与用户的距离,对设置在听筒四周的电极的工作模式进行调整,不仅可以对与电极接触的皮肤进行电刺激,达到对耳部进行按摩,缓解耳部疲劳的目的,还可给用户提供不同的触觉刺激感觉。
进一步地,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听筒四周的电极可以相对于移动设备本体滑动和/或转动,在对电极进行控制时,还可调整电极凸出移动设备本体的高度距离和沿转动轴的转动角度。
例如,听筒与用户之间的距离越近,那么可控制电极凸出本体的高度越小。
在控制电极相对移动设备本体滑动凸出到相应的高度后,可控制电极的按照预设的滑动速度在该高度之间来回滑动,以按摩耳部,也可以与用户持续接触,通过驱动信号调整刺激的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电极凸出移动设备的高度小于预设高度最,该预设高度可根据需要进行设定,也就是说,电极不能无限地向移动设备本体外凸出。
在控制电极滑动的同时还可根据听筒与用户的距离,调整电极沿转动轴的转动角度。其中,转动轴是指电极转动时围绕的中心轴,中心轴与电极固定时的位置重合,每个电极沿转动轴的转动角度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
可以理解的是,控制电路也可根据听筒与用户的距离,调整电极相对动设备本体凸出本体的高度或者沿转动轴的转动角度。
在具体实现时,可预先建立听筒与用户间的距离与电极沿转动轴的转动角度的对应关系,在确定听筒当前与用户间的距离后,即根据距离与转动角度的关系,确定电极的转动角度,并控制电极按照转动角度转动,从而可以根据听筒与用户的距离变化,调整电极沿转动轴的转动角度,给用户不同的按摩感受。
本申请实施例中,通过根据听筒与用户的距离,调整电极滑动凸出移动设备本体的高度和/或沿转动轴的转动角度,可以为用户提供不同的按摩模式,例如,可以仅进行电刺激按摩,也可以电刺激按摩的同时通过电极转动进行机械按摩等,从而满足了用户的多样化需求。
在实际应用中,通话时间越长,耳朵与听筒的接触时间越长,耳部的疲劳感会随通话时长增加而加重。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可根据听筒与用户的距离保持不变的持续时长,调整电极的工作模式,并控制电极以调整后的工作模式运行。
具体地,可预先建立持续时长与电极工作模式的对应关系,那么可根据听筒与用户的距离保持不变的持续时长,确定持续时长对应的电极工作模式,
例如,可将持续时长分为多个时间段,如持续时长小于10分钟对应A工作模式,10分钟到20分钟对应B工作模式,大于20分钟对应C工作模式等,那么可根据持续时长所处时间段,确定电极120的工作模式。
本实施例中,通过根据听筒与用户的距离的持续时长,调整电极的工作模式,从而可以起到更好的缓解疲劳的效果。
在实际应用中,用户将移动设备听筒与耳朵接触时,可能有些电极与耳朵距离较远,未与耳朵接触。基于此,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可根据每个电极与用户的接触状态,确定需要工作的电极,再对电极进行控制。下面结合图6进行说明,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移动设备控制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如图6所示,该移动设备控制方法还包括:
步骤301,获取移动设备中听筒与用户的距离。
本实施例中,可通过接触传感器、距离传感器等检测移动设备中听筒与用户之间的距离。
步骤302,在确定移动设备中听筒与用户的距离小于第二阈值时,控制听筒四周的每个电极由收容于移动设备本体内的第一位置,滑动至凸出本体的第二位置。
本实施例中,听筒四周设置的电极可相对移动设备本体滑动,在电极不工作时,可将其收容于移动设备本体内。
由于电极不能无限凸出移动设备本体,具有一定的高度限制,因此,本实施例中,在听筒与用户的距离小于第二阈值时,控制听筒四周的电极从移动设备本体内滑出,以对用户进行按摩。
在确定听筒当前与用户的距离小于第二阈值时,可先控制听筒四周的每个电极由收容于移动设备本体内的第一位置,滑动至凸出移动设备本体的第二位置。例如,控制听筒四周的所有电极由收容于移动设备本体滑动凸出本体0.5厘米的位置。
其中,收容于移动设备本体内的第一位置,是指使电极末端与移动设备齐平,电极末端是指与用户接触的一端。
本实施例中,第二位置可以是耳机能够滑出移动设备本体最大的位置,也可以是根据需要设定的位置。比如,电极能够露出移动设备本体的最大高度是1cm,那么第二位置可以是露出移动设备本体1cm的位置,也可以是小于1cm的任一位置,可根据实际需要设定第二位置。
本实施例中,第二阈值可以是电极能够凸出移动设备本体最大的距离,也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设定。
步骤303,检测听筒四周的每个电极与用户的接触状态。
由于电极不能无限地向本体外凸出,以及用户使用听筒时持握移动设备的姿态,可能会导致在每个电极都滑动凸出至本体的第二位置时,存在有些电极与用户接触,有些电极未与用户接触的情况,例如,用户接电话时,通常移动终端顶端的与耳朵不完全接触,可能会存在听筒正上方的电极与用户接触,听筒下方的电极未与用户接触。
因此本实施例中,检测听筒四周每个电极与用户的接触状态。
例如,通过检测电极的负载阻抗值确定电极与用户的接触状态,当负载阻抗值非常大时,可以认为电极处于开路状态,未与用户接触;若负载阻抗值在预设范围内时,可以认为电极与用户接触,其中预设范围可以根据人的平均阻抗值确定。
步骤304,根据每个电极与用户的接触状态,确定目标电极。
在确定每个电极的接触状态后,根据每个电极与用户的接触状态,可将与用户接触的电极确定为目标电极。
步骤305,对目标电极的工作模式进行调整。
本实施例中,目标电极为处于工作状态的电极,其他电极处于休眠状态,那么可给目标电极提供驱动电压,以使电极输出电流刺激与电极接触的皮肤,缓解耳部疲劳。或者,在电极输出电流的同时,控制电极滑动或者转动,进一步缓解耳部疲劳。
本申请实施例中,当听筒四周的电极未工作时,可以收容于移动设备本体,在听筒与用户的距离满足距离要求时,控制电极滑出本体,并对与用户接触的电极进行控制,从而既不影响电极工作,也不影响移动设备的美观。
为了避免通话时间较短时,也对电极进行控制,进一步地,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在听筒四周的电极的工作模式进行控制之前,先判断听筒与用户的距离保持不变的持续时长是否大于第三阈值,在大于第三阈值时,在对电极的工作模式进行调整,避免通话时长较短也控制电极工作,节省了移动设备的电能。
或者,移动设备的感受模式包括听筒感受模式和普通感受模式。其中,听筒感受模式是指通话时将听筒靠近耳朵时,通过电极使用户感受到触觉刺激感受;普通感受模式是指听筒四周的电极均处于休眠状态。
用户可通过按键操作或者输入方式,将移动设备设置为听筒感受模式,则在对听筒四周的电极的工作模式进行控制之前,获取到听筒感受模式的启动指令,启动移动设备的听筒感受模式,从而在移动设备启动听筒感受模式后,对听筒四周的电极的工作模式进行控制。
为了实现上述实施例,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移动设备控制装置。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移动设备控制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如图7所示,该移动设备控制装置包括:第一获取模块410、第一控制模块420。
第一获取模块410,用于获取移动设备中听筒与用户的距离;
第一控制模块420,用于根据听筒与用户的距离,对位于听筒四周的电极的工作模式进行调整。
在本申请实施例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上述第一控制模块420具体用于:
对位于听筒四周的电极的滑动距离和/或转动角度进行调整。
在本申请实施例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该装置还包括:
调整模块,用于根据听筒与用户的距离保持不变的持续时长,对电极的工作模式进行调整。
在本申请实施例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该装置还包括:
第二控制模块,用于在确定移动设备中听筒与用户的距离小于第二阈值时,控制听筒四周的每个电极由收容于移动设备本体内的第一位置,滑动至凸出本体的第二位置;
检测模块,用于检测听筒四周的每个电极与用户的接触状态;
第一确定模块,用于根据每个按摩电极与用户的接触状态,确定目标电极;
上述第一控制模块420,还用于对目标电极的工作模式进行控制。
在本申请实施例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该装置还可包括:
第二确定模块,用于确定听筒与用户的距离的持续时长大于第三阈值;
或者,
第二获取模块,用于获取到听筒感受模式启动指令。
需要说明的是,前述对移动设备控制方法实施例的解释说明,也适用于该实施例的移动设备控制装置,故在此不再赘述。
上述移动设备控制装置中各个模块的划分仅用于举例说明,在其他实施例中,可将移动设备控制装置按照需要划分为不同的模块,以完成上述移动设备控制装置的全部或部分功能。
本申请实施例的移动设备控制装置,通过获取移动设备中听筒与用户的距离,根据听筒与用户的距离,对位于听筒四周的电极的工作模式进行调整。由此,实现了根据听筒与用户的距离,对听筒四周的电极的工作模式进行调整,利用电极电刺激用户耳朵,不仅缓解了耳部疲劳,而且可以提供给用户不同的触觉刺激感受。
为了实现上述实施例,本申请实施例还提出一种移动设备。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移动设备的结构示意图。如图8所示,该移动设备包括:处理器510和存储器520。
其中,处理器510通过读取存储器520中存储的可执行程序代码来运行与可执行程序代码对应的程序,以用于实现如上述实施例的移动设备控制方法。
为了实现上述实施例,本申请实施例还提出一种非临时性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该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上述实施例所述的移动设备控制方法。

Claims (12)

1.一种移动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听筒;
电极,所述电极沿所述听筒四周设置,且所述电极与所述听筒的距离小于第一阈值;
及,控制电路,所述控制电路用于根据所述听筒与用户的距离,调整所述电极的工作模式,其中,在确定所述听筒与用户的距离小于第二阈值时,检测所述听筒四周的每个电极与用户的接触状态;根据每个电极与用户的接触状态,确定目标电极;对所述目标电极的工作模式进行调整,其中,所述目标电极调整后的工作模式为电流刺激模式和/或按摩模式。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移动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极可相对所述移动设备本体滑动和/或转动;
所述控制电路,具体用于根据所述听筒与用户的距离,调整所述电极滑动以凸出所述本体的高度;
和/或,
所述控制电路,具体用于根据所述听筒与用户的距离,控制所述电极沿转动轴的转动角度。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移动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设备,还包括:用于检测所述听筒与用户距离的接近检测电路。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移动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电路,还用于,根据所述听筒与用户的距离保持不变的持续时长,对所述电极的工作模式进行调整。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移动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电路,还用于在确定所述听筒当前与用户的距离小于第二阈值时,控制所述听筒四周的每个电极由收容于所述移动设备本体内的第一位置,滑动至凸出所述本体的第二位置。
6.一种移动设备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获取所述移动设备中听筒与用户的距离;
根据所述听筒与用户的距离,对位于所述听筒四周的电极的工作模式进行调整,其中,在确定所述听筒与用户的距离小于第二阈值时,控制所述听筒四周的每个电极由收容于所述移动设备本体内的第一位置,滑动至凸出所述本体的第二位置;检测所述听筒四周的每个电极与用户的接触状态;根据每个电极与用户的接触状态,确定目标电极;对所述目标电极的工作模式进行调整,其中,所述目标电极调整后的工作模式为电流刺激模式和/或按摩模式。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对位于所述听筒四周的电极的工作模式进行调整,包括:
对位于所述听筒四周的电极的滑动距离和/或转动角度进行调整。
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根据所述听筒与用户的距离保持不变的持续时长,对所述电极的工作模式进行调整。
9.如权利要求6-8任一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对位于所述听筒四周的电极的工作模式进行控制之前,还包括:
确定所述听筒与用户的距离保持不变的持续时长大于第三阈值;
或者,
获取到听筒感受模式启动指令。
10.一种移动设备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获取模块,用于获取所述移动设备中听筒与用户的距离;
第一控制模块,用于根据所述听筒与用户的距离,对位于所述听筒四周的电极的工作模式进行控制;
第二控制模块,用于在确定所述听筒与用户的距离小于第二阈值时,控制所述听筒四周的每个电极由收容于所述移动设备本体内的第一位置,滑动至凸出所述本体的第二位置;检测模块,用于检测所述听筒四周的每个电极与用户的接触状态;
第一确定模块,用于根据每个电极与用户的接触状态,确定目标电极;
所述第一控制模块,用于对所述目标电极的工作模式进行调整,其中,所述目标电极调整后的工作模式为电流刺激模式和/或按摩模式。
11.一种移动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处理器和存储器;
其中,所述处理器通过读取所述存储器中存储的可执行程序代码来运行与所述可执行程序代码对应的程序,以用于实现如权利要求6-9中任一所述的移动设备控制方法。
12.一种非临时性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其特征在于,该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权利要求6-9中任一所述的移动设备控制方法。
CN201910080680.5A 2019-01-28 2019-01-28 移动设备及其控制方法 Active CN109831555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080680.5A CN109831555B (zh) 2019-01-28 2019-01-28 移动设备及其控制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080680.5A CN109831555B (zh) 2019-01-28 2019-01-28 移动设备及其控制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831555A CN109831555A (zh) 2019-05-31
CN109831555B true CN109831555B (zh) 2021-05-07

Family

ID=6686269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080680.5A Active CN109831555B (zh) 2019-01-28 2019-01-28 移动设备及其控制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9831555B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997982A (zh) * 2010-11-24 2011-03-30 许富民 一种带电疗按摩功能的手机
US10512783B2 (en) * 2015-03-27 2019-12-24 Equility Llc User interface method and system for ear stimulation
WO2018223252A1 (zh) * 2017-06-05 2018-12-13 深圳市汇顶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接近的检测装置和方法、接近感应传感器、终端设备
CN207135158U (zh) * 2017-08-07 2018-03-23 西藏喜年通讯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心电感测手机及心电感测***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831555A (zh) 2019-05-3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548611B (zh) 点刺激装置
US20170209693A1 (en) Transcutaneous electrical nerve stimulation (tens) apparatus
CN111760191B (zh) 脉冲电流输出控制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KR102143819B1 (ko) 피부 관리 장치 및 그 피부 관리 장치의 제어 방법
KR20050114389A (ko) 휴대단말기에 구비된 저주파자극장치 및 그의 제어방법
CN111759686A (zh) 按摩设备的控制方法、装置、按摩设备及存储介质
KR20170127581A (ko) 근육 전기 자극 장치
CN109982743B (zh) 电治疗仪和治疗***
WO2022001160A1 (zh) 按摩设备的状态提示方法、按摩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1759685A (zh) 按摩设备、按摩设备的控制方法、装置及存储介质
US11826567B2 (en) Electrical treatment device, control method, and treatment system
KR101277465B1 (ko) 스마트폰과 접속되는 저주파 자극기
CN112354082A (zh) 按摩设备、按摩设备的控制方法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CN112057739B (zh) 脉冲输出控制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计算机存储介质
CN111760192A (zh) 档位切换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CN112138279A (zh) 脉冲信号的输出控制方法、装置、按摩设备及存储介质
KR20180124462A (ko) 전기 자극 인가 구조의 기능성 안대
CN109831555B (zh) 移动设备及其控制方法
EP3492138B1 (en) Electrical stimulator apparatus with contactless feedback from a user
EP1923096A1 (en) Low-frequency electric therapy apparatus
CN111491227B (zh) 耳机控制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和存储介质
CN114681794A (zh) 按摩设备的脉冲输出方法、装置、按摩设备及存储介质
CN215231620U (zh) 一种电刺激装置
KR101638238B1 (ko) 단말기와 접속된 자극 및 진단을 위한 장치 및 방법
CN115154900A (zh) 美容仪控制方法及美容仪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