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7255A - 文件传送装置 - Google Patents

文件传送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97255A
CN1097255A CN94103210A CN94103210A CN1097255A CN 1097255 A CN1097255 A CN 1097255A CN 94103210 A CN94103210 A CN 94103210A CN 94103210 A CN94103210 A CN 94103210A CN 1097255 A CN1097255 A CN 109725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ile
placement plate
downstream
conveying apparatus
lev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9410321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丹生亨
亀崎泰
古谷隆志
谷先亨夫
中川正広
原田裕行
迫雅洁
小熊宏道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Kyocera Mita Industrial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Mita Industrial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ta Industrial Co Ltd filed Critical Mita Industrial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9725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7255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60Apparatus which relate to the handling of originals
    • G03G15/602Apparatus which relate to the handling of originals for transporting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60Apparatus which relate to the handling of original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onveyance By Endless Belt Conveyors (AREA)
  • Exposure Or Original Feeding In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 Sheets, Magazines, And Separation Thereof (AREA)
  • Pile Receivers (AREA)

Abstract

一种文件传送装置具有一文件下推/调节机 构。该文件下推/调节机构安置在文件卸载口下游 侧的上部位置处。当文件的后端已基本上从被一对 文件卸载辊夹住的状态下放出来后,该文件下推/调 节机构作用在递送文件的后端,将文件的后端朝着文 件置放板装置上游端位置向下推并为文件置放板装 置而使文件保持一预定的时间。

Description

本发明涉及一种文件传送装置,在该装置中,放置在文件置放板装置上的文件可被引入到文件传送通道,该文件传送通道经过一文件引入通道沿着文件处理机的透明板延伸,而且文件可以从文件传送通道经过一文件递送通道被递送到文件置放板装置上。尤其,本发明涉及到一种文件传送装置,在该装置中一递送到文件置放板装置上的文件可通过文件引入通道再引入文件传送通道。
一种称为循环型的文件传送装置在本申请之前已用于静电复线机、图象阅读机等文件处理机并投入了实际应用。这种文件传送装置包括一位于文件处理机透明板上方的文件置放板装置;一置于文件置放板装置和沿着透明板表面延伸的文件传送通道之间的文件引入通道;一置于文件传送通道和文件置放板装置之间的文件递送通道;一文件引入机构,它连续地把多件以堆积形式放置在文件置放板装置上的文件,从位于最下位置的文件开始经文件引入通道引入文件传送通道;一把文件传送过文件传送通道的文件传送装置和一文件递送机构,该机构将从文件传送通道中传递来的文件通过文件递送通道传送到文件置放板装置上。
一些待复印或读出的文件,被堆积着放置在文件置放板装置的预定位置上。在所堆积的文件中,位于最下位置的文件先通过文件引入通道被引入文件传送通道且被放到文件传送通道的预定位置上。在完成如图象曝光或图象阅读那样的预定处理后,将此文件从传送通道通过文件递送通道递送到文件置放板上。从文件递送通道送来的文件被递送到文件置放板上的最上面的一文件上。当下面位置的文件相继传送时,放在最上的文件往下降、最后达到文件堆积层的最下位置且通过文件引入通道被引入文件传送通道。
在上述型式的文件传送装置中,将递送到文件置放板装置上的文件十分可靠地引到文件置放板装上所需要的适当位置上是很重要的,以便将递送到文件置放板装置上的文件再次通过文件引入通道加以引入。此外,把从文件递送通道递送到文件置放板装置上的文件放在文件的最上位置上而不混入已堆积在文件置放板装置上的已有文件中也是很重要的。如果从文件递送通道递送的文件与文件置放板装置上的堆积文件相混,那么堆积的文件的次序就会被打乱。
当只处理一些预定长度的文件而不改变它们传递方向的长度时,上述要求可通过适当调整设置在文件递送通道下游端的文件卸载口相对于文件放置板装置的表面的在上下方向和传送方向的位置而相当容易地加以满足。但是,实际上文件有各种不同的尺寸,而且在大多数情况下,只处理的正是不同尺寸的文件。在这种情况下,上述要求就不一定容易满足。
根据在日本特许公开专利公开号143,125/1988,202,556/1988和91,768/1991中所揭示的文件传送装置,文件递送通道的下游端以在文件置放板装置的表面延伸的方向延伸或收缩的方式进行设置,即,在文件递送通道的下游端的文件卸载口以在文件置放板装置的表面延伸的方向可以移动的方式加以设置且文件卸载口可沿着文件置放板装置的表面或自动地或手动地移动以符合文件传送方向上的长度,从而满足前述的要求。
根据在日本特许公开实用新型公告号193,336/1985中所揭示的一种文件传送装置,文件递送通道的下游部分向上延伸到超过文件放置板装置的上游部分,在文件传送通道的下游部分的传送方向上以彼此间隔开的方式形成一些文件卸载口,而文件传送控制机构除了最下游侧的文件卸载口外都与每一文件卸载口相关地配置。通过文件递送通道递送到文件放置板装置上的文件通过文件卸载口加以输出时,文件卸载口是根据其传送方向的文件长度加以选择的。
在上述类型的文件传送装置中,文件置放板装置设有一对在宽度方向上可移动的宽度限制部件,在文件置放板装置下面则设有一可以使这一对宽度限制部件以彼此相对接近或远离的方向移动的移动机构。十分重要的是,甚至当这些宽度限制部件很长时,它们也要能以彼此平行的方式稳定地移动。根据在日本特许公开专利公告号202,556/1988中所揭示的文件传送装置,使这一对宽度限制部件移动的机构是由齿条一齿轮机构加以实现的。
但是,在文件卸载口可移动的那类文件传送装置中,使用者必须用手使文件卸载口移动以满足在其传送方向上文件的长度的变化,这种用手来使文件卸载口移动的操作是相当不便的。当文件卸载口要通过自动方式进行移动时,文件传送装置必须采用重量重、尺寸大而且相当复杂和昂贵的机构。结果,使文件传送装置打开和关闭时将有一重的负载作用于绞接部分上,这经常会引起开/闭操作的故障。而当文件卸载口要自动移动时,对暴露在文件传送装置外边的移动机构必须采取安全措施。
另一方面,在多个文件卸载口设置在向上延伸超过文件置放板装置的上游部分的文件递送通道的下游部分的那类文件传送装置中,当在传送方向上的相当长的文件被放在文件置放板装置上时,与文件递送通道的下游部分相关的构成元件必须从文件置放板装置移开,才能使文件置放板装置的下游部分暴露。当文件在传送方向上的长度特别长时,使用者必须进行繁琐的操作。
在使一对宽度限制部件移动的机构是由齿条和齿轮机构加以完成的那类文件传送装置中,当这些文件限制部件很长时,要使宽度限制部件以彼此相对平行方式稳定地移动是很困难的。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提供一种新颖的和改进的文件传送装置,该文件传送装置能够通过相当紧凑而花费不多的构造可靠地确定递送不同尺寸文件的位置且使操作人员摆脱繁琐的操作。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是为了提供一种新颖的和经改进的文件传送装置,此文件传送装置甚至当宽度限制部件是很长时也能够使一对宽度限制部件稳定地和以彼此平行的方式移动。
通常上述技术问题不仅在被递送到文件置放板装置上的文件通过文件引入通道再引入文件传送通道的循环型传送装置中存在,而且在文件仅仅从文件递送通道被递送到文件置放板装置即在文件置放板装置仅仅用作接受所递送文件的平板的那类文件传送装置中也同样存在。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本发明的装置还设有一文件下推/调节机构,该文件下推/调节机构可从上面方向推动已通过文件递送通道被递送到文件置放板装置上的文件的后端,以便把它朝着上游方向引导和使文件仅保持一预定的时间间隔。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本发明中的使一对宽度限制部件移动的机构含有一第一齿条和齿轮机构和一第二齿条和齿轮机构,两个机构在文件传送方向间隔配置并在宽度方向上延伸,以及包括一使第一齿条和齿轮机构和第二齿条和齿轮机构以同步方式联动联(锁)的联动联(锁)机构。这一对宽度限制部件与第一齿条和齿轮机构和与第二齿条和齿轮机构偶合。
根据本发明所构成的文件传送装置在文件卸载口下游侧的上面位置上设有文件下推/调节机构。在基本上从被一对文件卸载辊夹持的状态中释放出后,从文件递送通道的文件卸载口递送的文件的后端被强制地向下推到文件置放板装置的上游端位置。然后,文件的后端对文件置放板装置保持一预定的时间间隔。因此,从文件卸载口递送到文件置放板装置上的文件后端被调整到其递送位置。
文件引导/调节机构从上面方向来推动已通过文件递送通道递送到文件置放板装置上的文件后端。然后这一机构文件向着上游方向引去且保持位置达一预定的时间间隔。结果,从文件卸载口递送到文件置放板装置上的文件后端被调整到和保持在文件置放板装置的上游端。
一对宽度限制部件通过第一齿条和齿轮机构和第二齿条和齿轮机构以同步方式加以移动,这两机构在文件传送方向被隔开布置且在宽度方向延伸。因此,即使一对很长的宽度限制部件也可以彼此平行而稳定地移动。
图1是采用了根据本发明的一最佳实施例所构成的文件传送装置的一静电复印机的透视图;
图2是一图1所示的文件传送装置的截面视图;
图3是一文件前端限制件件及与之有关的构造的侧视图;
图4是表示图3的另一操作状态的一侧视图;
图5是从上游侧方面来观察的文件传送装置的上游端部分的一截面视图;
图6是从上侧来观察的文件传送装置的上游端部分的一示意图;
图7是以局部切断方式示意地表示的、从侧面角度观察的文件传送装置的上游端部分的一示意图;
图8是示意地表示从内侧所观察到的文件传送装置的右端罩盖的一透视图;
图9是文件下推/调节机构中的一联接杠杆的俯视图;
图10是图9的侧视图;
图11是文件推/调节机构中的杠杆件的俯视图;
图12是图11的侧视图;
图13是表示从左侧角度来观察的图11的杠杆件的一端的视图;
图14是拆开后的联接杠杆和杠杆件的透视图;
图15是文件下推/调节机构装在右端罩盖的上壁部分上、从下面方向所观察到的联接杠杆和杠杆件的连接部分的一局部剖视图;
图16是图15拆开后的侧视图;
图17是一载面视图,示出了从上游侧所观察到的、装有另一实施例的文件下推/调节机构的文件传送装置的上游端部分,它主要示出了该文件下推/调节机构;
图18是从局部破断方式示意地表示从上侧所观察到的图17的机构的示意图;
图19是从侧向所观察到的图17的机构的一示意图;
图20是一示意地表示文件引导/调节机构的透视图;
图21是一示意地表示文件传送机构的侧视图;
图22是一文件传送机构的透视图;
图23是一示意地表示宽度限制部件移动机构的透视图;
图24是以局部切断方式示意地表示的、图23的机构的截面视图;
图25以简化方式表示了与图1的文件传送装置中的控制操作有关的结构的示意图;
图26是一流程图,它示出了操作图1的文件传送装置的部分程序;
图27是一流程图,它示出了操作图1的文件传送装置的部分程序;
图28是一流程图,它示出了操作图1的文件传送装置的部分程序;
图29是一流程图,它示出了操作图1的文件传送装置的部分程序;
图30是一流程图,它示出了操作图1的文件传送装置的部分程序;
图31是一流程图,它示出了操作图1的文件传送装置的部分程序。
下面结合附图对根据本发明所构成的循环型文件传送装置的一最佳实施例加以详细说明。
图1和2表示一静电复印机2的上端部和一安装在其上的文件传送装置4。静电复印机2具有一机壳6,而一可以是玻璃板的透明板8(图2)配置在机壳6的上表面。一文件限制部件10安置在透明板8(图2)配置在机壳6的上表面。一文件限制部件10安置在透明板8(在图2的左侧)的一侧,固定式安装部件12和13安装在其另一侧。所述文件限制部件10是可在一由图2的实线所示的升高位置和一由图2中二点一划式点划线所示的下降位置之间自由地绕枢轴转动。在文件限制部件10位于上升位置时,其端部(在图2的右边缘)向上稍突出于透明板8的上表面。当文件限制部件10被降低到下降位置时,其端部下降低于透明板8的上表面。文件阴制部件10设有一电磁线圈SL1,而在电磁线圈SL1被切断电流后文件限制部件得以上升到升高位置,在电磁线圈SL1通以电流后可使文件限制部件下降到下降位置。根据本发明所构成的文件传送装置4安装在静电复印机2外壳6的上表面上,它可绕着沿透明板8的后缘延伸的转轴在图1中实线所示的关闭位置和二点一线式点划线所示的打开位置之间转动。在用于将文件安放在静电复印机2的透明板8上时,先把文件传送装置4提升到打开位置,以使透明板8露出来。接着,将文件放置在透明板8的预定位置上并把文件传送装置引向关闭位置以覆盖住透明板8和放置在其上的文件。在把文件放在透明板8上时,文件的一边与位于作用位置的文件限制部件10的前缘接触,这样,文件就被置在该预定的位置上。在要把文件自动地引入到透明板8上并从透明板8上传送出时,则文件传送装置4被引向到关闭位置。
参阅图1,所示的文件传送装置4包括一前侧罩14和后侧罩16,它们在前后方向上(该方向与图2的表面垂直)保持一定距离。在前侧罩14的前表面上设有一凹部17,在凹部中可以***手指,以便把文件传送装置4打开或关上。前侧罩14和后侧罩16可由适当的合成树脂制成。一后支承板(图中未画出)配置在后侧罩16内并通过一可以是已知结构的安装机构枢轴地安装在静电复印机2机壳6的上表面上。文件传送装置4中的构成部件都是直接和间接地由后支承板加以支承的。一文件置放板装置18配置在前侧罩14和后侧罩16之间。文件置放板装置18由基本上水平延伸的合成树脂固定板20所形成。一左端罩22配置在前侧罩14的左端和后侧罩16的左端之间,而一右端罩24配置在前侧和后侧罩的右侧。左端罩22具有一上壁部分28,此上壁部分和覆盖文件传送装置4左端表面的一左端壁部分26一起延伸在文件置放板装置18的下游部分。右端罩24具有一右端壁部分30和一上壁部分32,其中,右端壁部分30覆盖文件传送装置4的右端表面,而上壁部分32从右端壁部分30的上端朝左延伸。
参阅图1和2,文件置放板装置18的固定板20设有一对可在宽度方向移动的宽度限制部件34。这一对宽度限制部件34通过后面将详细说明的设置在固定板20下面的宽度限制部件移动机构256彼此互相联结在一起,用手可以使它们相互接近或使它们相互分开些。在该一对宽度限制部件34的下游侧,在固定板20上设有一对在宽度方向对齐的开孔(图4未画出),并且有一对枢转地配置的进给辊36能向上伸过开孔。如图2所示,一推动部件38相对于进给辊36安装在固定板20的上方。该推动部件38装有一电磁线圈SL2。在电磁线圈SL2被切断电流后,推动部件38位于由图2和4中实线所示的上升位置,而当该电磁线圈SL2通以电流后,推动部件38以图2的逆时针方向弹性地被推进,从而将放置在固定板20上的文件推进到进给辊36上(参见图2和4中的二点一划式点划线)。
一被传送文件前端限制部件40安置在固定板20的下游端位置、即由左端罩22的上壁部分28所覆盖的上部位置,一文件前端限制部件41安置在固定板20下游端位置的下部位置。参见图3和4,一轴41a枢轴地配置在进给辊36的上游位置与进给辊36相隔开且与之相平行。文件前端限制部件41的一端部固定到轴41a上以便与之一起转动。两杠杆41b和41c的一端部也固定到轴41a上。杠杆41b的另一端经杠杆41d与电磁线圈SL3相连。杠杆41c的另一端通过杠杆41e与止动杠杆41f的一端相连。一止动杠杆41f具有L形形状且在其拐角处经轴41g枢轴地被支承着。这些杠杆都位于文件传送装置4的后部(从操作者角度来观察在后侧且在图1的左上侧。文件前端限制部件41的左侧上的另一端由一对限制部分41h所构成,该限制部份向上延伸在前后方向上(在图3中的前后方向),保持一定距离,并且在固定板20的相应部分上形成一些切口(图中未画出),以允许在限制部分41h突出超过固定板20的上表面的上升位置和限制部分一直退回到固定板20底下的下降位置之间移动。
传送文件前端限制部件40通过一端上所设置的支架41a由轴42a加以支承。通常,是把文件分离装置42中的一根轴用作轴42a的。在传送文件前端限制部件40右侧上的另一轴则是由在前后方向上保持一定距离的向下延伸的三个限制部件40b所构成的。在传送文件前端限制部件40的中间位置底下设有一L形止动板40c。如此构成的传送文件前端限制部件40将由于其自重而在图3中以顺时针方向绕其轴42a转动。不过,如图3所示,止动板40c将与止动杠杆41f的另一端相接触而限制它的转动。
当电磁线圈SL3的电流被切断后(见图3),因为电磁线圈SL3所安装的弹簧(图中未画出)的作用文件前端限制部件41将以顺时针方向被推动,结果把限制部分41h引向超越固定板20的上表面的上升位置(请同时参阅图2中由实线所示的位置)。文件前端限制部件41的限制部分41h限制了放置在固定板20上的文件的前端使之不向下游方向移动。在另一方面,止动杠杆41f的另一端位于最上部位置,因此,传送文件前端限制部件40由止动杠杆41f限制了它的转动,而使限制部分40b被引向在固定板20上方的上升位置(同时参阅图2中实线所示的位置。当电磁线圈SL3通以电流(见图4)之后,文件前端限制部件41通过杠杆41d、41b和轴41a以反时针方向转动。结果,把限制部份41h引到固定件20的下表面以下的下降位置(同时参阅图2中二点一划式点划线所示的位置)。在另一方面,止动杠杆41f通过杠杆41c和41e反时针方向绕轴41g转动。结果,止动杠杆41f的另一端向下移动以和传送文件前端限制部件40的止动板40c分离开。因此,传送文件前端限制部件因其自重而以顺时针方向转动并把限制部分40b的诸下端引到与固定板20的上表面相接触的下降位置(请同时参阅图2中两点式点划线所示的位置)。在这种操作的情况下,文件已放置在固定板20的上表面限制部分40b的下端将与之接触。因此,可使限制部分40b保持与文件的最上表面相接触。
一文件分离装置42安置在进给辊36的下游侧。文件分离装置42由一分离辊44和一分离带机构46所构成,分离辊向上突伸出固定板20上形成的一切口,而分离带机构46配置在正与其相对的分离辊44的上方。分离辊44在图2的反时针方向转动,而分离带机构46借助于单向转动离合器(图中未画出)也在图2中以反时针方向转动。文件分离状置42防止从叠放在文件置放板装置18上的文件堆同时供给两张或两张以上文件而且只许可传送处于最下面的一张文件。
参阅图2,一传送带机构48安置在文件置放板装置18之下。构成传送装置的传送带机构48包括一驱动辊50和一些从动辊52,以及环绕在它们上面的环形输送带,驱动轮和从动轮在输送方向上在图2的左右方向保持一定的间隔。环形输送带54的下运行部分沿着静电复印机2的透明板8延伸,而一文件传送通道56就在环形输送带下部和透明板之间形成。在文件传送通道56和文件置放板装置18之间形成一文件引入通道58。该文件引入通道58形成在一内导板57和两外导板59和61之间。一对引入辊66配置在文件引入通道58中。这一对引入辊66和进给辊36以及文件分离装置42构成了文件引入装置,此装置把文件置放板装置18上的文件经文件引入通道58引入到文件传送通道56上。在图示的实施例中,一文件翻转通道设置在文件引入通道58的左侧以使引入到文件传送通道56上的文件正面翻转到反面。文件翻转通道60形成在翻转辊62,内导板64及外导板68,70,72之间,其中翻转辊62以顺时针方向旋转。文件翻转通道60具有两个辊子62a和62b,它们布置得分别同翻转辊62接触。翻转辊62分别和辊子62a、62b构成一对配合的翻转辊。
文件发送通道74设置在文件传送通道56的右侧上。该文件递送通道74形成在一内导板76和一外导板78之间。在文件递送通道74的下游端上设置一文件卸载口80。在该文件发送通道74的上游侧设有两对递送辊82和84且在靠近文件下游端的文件卸载口80处设有一对文件卸载辊86。所述一对递送辊82、一对递送辊84和一对文件卸载辊86构成了使文件从文件传送通道56经文件递送通道74传送到文件置放板装置18的固定板20上的文件递送装置。
文件下推/调节机构:
根据本发明构成的文件传送装置4装有一文件下推/调节机构90,此下推/调节机构安置在文件卸载口80下游侧的上部位置,在其文件后端基本上已从被一对文件卸载辊86夹住的状态下放出来时,就作用在递送配件后端,强制性地把文件的后端朝着构成文件置放板装置18的固定板20上游端向下推,以便使固定板20仅将文件保持一预定的时间间隔。
参阅图5至8,文件传送装置4右端罩24的上壁部分32位于文件卸载口80的下游侧的位置,在宽度方向上延伸。文件下推/调节机构90包括一沿着上壁部分32在宽度方向延伸的杠杆件92(构成一下推杆装置)和一安装在上壁部分32且与杠杆件92的一端相连的电磁线圈SL4。杠杆92以其一端作为支点枢轴地支承在上壁部分32,以便可在一非作用位置和一作用位置之间移动,其中,在非作用位置上,其另一端位于不干预从文件卸载口80输出的文件的一上部位置上;在作用位置上,其另一端位于固定板20的上表面上。另外,由于在上壁部分32和杆件92之间所设置的拉伸螺旋弹簧96(构成一弹簧装置),杠杆件92始终受到推压,因而始终位于非作用位置。此外,在杆件92受到电磁线圈SL4推动后,使它随着克服拉伸螺旋弹簧96的弹力而转动到作用位置。在杠杆件92被转动到作用位置之后,电磁线圈SL4又在一预定时间间隔内通电。因此,在所递送文件的后端基本上从被一对卸载辊86夹住状态中释放后,杠杆件92的另一端就作用递送中的文件后端并强制地将文件后端朝着固定板20上游端位置的上表面P推下去。杠杆件92只连续作用一预定的时间间隔,因此,使文件不致于在下游方向移动,并且文件的后端可在固定板20的预定位置上得到调整。每当文件从文件卸载口放出时,总是进行这种操作。因此,文件被堆放在固定板的预定位置上,同时,它们的后端得到调节。在图8中,在上壁部分32中所形成的一些肋条32a的端面构成与文件递送通道74的外导板78。另外,在上壁部32之下所设置的辊子86a是构成这一对文件卸载辊86的两个辊子86a和86b之中的一个。
参阅图11至14。在杠杆件92的一端形成有一对在长度方向彼此相对平行地保持一间隔延伸的支脚98。在支脚98的下端上具有一联接销100以把两支脚连在一起。在联接销100轴线方向的中心部位上形成有一小直径部分102。一对支承销104从支脚98的两端部向外突出并配置在同一轴上。该支承销104由上壁部分32枢轴地加以支承。从图15和16可以看出,也就是,在上壁部分32的下表面上形成在宽度方向延伸且向下突出的彼此隔开的诸如强肋106,并且该肋还分别是有在其中形成的凹进部分108。凹进部分108的底部是半圆形的。支承销104枢轴地***相应的凹进部分108中。在这种情况下,加强肋106的下表面由U形板件109加以覆盖,该U形板件可采用拧入加强肋106中所设的螺纹孔的螺钉110而加以固定。一拉伸弹簧96安置在一对支脚98之间,其一端与在上壁部分32上形成的啮合突起部112啮合,其另一端与联接销100的小直径部分102啮合。杠杆件92的另一端弯曲成弧形。如图12所示,一合成橡胶件116装配到杠杆件92的另一端上以形成杠杆件92的另一端。联接销100沿着上壁部分32的下表面延伸且其一端枢轴地连接到连接杠杆114的另一端,该连接杠杆端则与电磁线圈SL4相连。
参阅图9和10。在连接杆114的一端上形成有一孔118,而在其另一端形成有一对侧向保持一定间隔的夹卡部分120。夹卡部分120具有一其下端被截去的弓弧的形状且在弓弧部分与联接销100的另一端啮合以与之作相对转动。参阅图6,在连接杆114的孔118和电磁一圈SL4的输出棒122之间***一销124,因而,连接杆114的一端可以与电磁圈SL4相连。销124被支承得可以沿着上壁部分(见图5)上所设置的支承板126的细长孔128移动。参阅图5,当电磁线圈SL4通电后,连接杆114向右移动,杠杆件92的联接销100也向右移动,借此杠杆件92以支承销104为支点作反时针方向转动且把杠杆件92引向作用位置(见图中的二点一划式点划线)。当电磁线圈SL4电流被切断后,杠杆件92因拉伸螺旋弹簧96的弹性力的作用而以支承销104作为支点作顺时针方向转动并返回到图中用实线所表示的非作用位置。在同杠杆件92的另一端接触的固定板20的上表面P上形成有一凹进部分20a,该凹进部分20a比上表面P要低。因此,在作用位置上,杠杆件92的另一端下降到基本上与固定板20的上表面P一样的高度,但不同上表面P直接接触。
图17至19表示出了在文件下推/调节机构90中的下推杠杆装置由两根杠杆件构成的实施例。两杠杆件以在宽度方向平行延伸并在被递送文件的移动的方向保持一定的间隔的方式加以配置,它们还都由上壁部分32所支承,以它们一侧上的端部作为支点彼此以相对(相反)的方向转动。诸杠杆件在它们一侧的端部与电磁线圈SL4相连,以便基本上同时在非作用位置和作用位置之间移动。两杠杆件由第一杠杆件130和第二杠杆件132组成,在第一杠杆件中,杠杆的一端处于电磁线圈SL4的一侧,在第二杠杆件中,杠杆的一端位于与电磁线圈SL4相对的一侧,在第一杠杆件130的一端下设置一第一联结销134,该销在其一侧向外突出。在第一联结销134两端上方设置一对第一支承销136,这一对第一支承销136从第一联结销134的两端向外突出且布置在同一轴心线上。在第二杠杆件132的一端上方设置一第二联结销138,向着与第一联结销134相反的方向向外突出。在第二联结销138的两端之下设置一对第二支承销140,它们突出于第二联结销138的两端且布置在同一轴心线上。从附图中可以清楚地看到,第一和第二杠杆件130和132的第一联结销134和第二联结销138是以与前述实施例的联结销100的同样的方式构成的。而第一支承销136和第二支承销140是以与前述实施例的支承销104一样的方式构成的。第一和第二支承销136和140由上壁部分32枢轴地加以支承。这个转动支承机构以象前述实施例的支承装置同样的方式构成,而且,凡是相同的部分都由同样的编号加以表示,这里不再另行加以说明。
第一联结销134沿着上壁部分32延伸且在其一端上枢轴地与和电磁线SL4相连的联接杠杆142的中间部分相连。第二联结销138枢轴地与联接杠杆142的另一端相连,该联接杠杆另一端是进一步从中间部分经第一和第二杠杆件130和132之间延伸出的。联接杠杆142分别与第一联结销134和第二联结销138连接的部分是以与前述实施例中联接杠杆114同联结销100连接部分相同的方式构成的。因此,凡是相同的部分都基本上用同样的编号表示,这是不再加以说明。另外,联接杠杆142和电磁线圈SL4结合在一起的部分是用和前述实施例的联接杆和电磁线圈的结合的同样方式构成的,这里也不重复加以描述。下面参阅图17,在第二联结销138小直径部分和在上壁部分32上所设的啮合突起112之间装配着拉伸螺旋弹簧96。此外,从图17可见,在第一和第二杠杆件130和132的另一侧的端部中设有凹槽144,在凹槽144中配置一向下突出的合成橡胶件(构成一橡胶件装置)。当电磁线圈SL4通电以后,联结杠杆142向右移动,使第一和第二杠杆件130和132的联结杆134和138同时向右移动。因此,第一杠杆件130以支承销136作为支点作反时针方向转动,而第二杠杆件132以支承销140作为支点作顺时针方向转动,从而把这些杠杆件同时引到它们的作用位置(见图17的两点一划式点划线)。当电磁线圈SL4切断电流后,由于拉伸螺旋弹簧96的弹性力作用,第一杠杆件130以顺时针方向转动,第二杠杆件132以反时针方向转动,使它们返回到图17中由实线所表示的非作用位置。在文件下推/调节机构90中的杠杆件92、联结杆114、第一和第二杠杆件130和132以及联结杆142可由象聚(缩)醛树脂那样的合成树脂制成。
参阅图5,当被递送文件由杠杆件92向下推时,该文件趋向于朝着固定板20上的宽度方向(图中是向右)移动。但是当被递送文件被以相反方向转动的两杠杆件130和132向下推时(见图17),使文件在宽度方向位移的诸力在相对方向相互作用,因此,诸力就彼此相抵消。结果是文件位于固定板20的预定位置上而不会在宽度方向上发生移动。
文件引导/调节机构:
参阅图5至7和图20,文件传递装置4装有一文件引导/调节装置150,这个将已输送到固定板20上的文件的后端从上侧推过文件递送通道74,进一步将文件朝上游方向向上引导并使文件保持一预定的时间间隔。文件引导/调节装置150包括一在固定板20的上游侧上设置的支承板装置152,一支承在支承板装置152上以往复地在被递送文件移动的方向上移动的移动体装置154和一安装在支承板装置152上且可使移动体装置154往复移动的驱动装置156。支承板装置152包括一基本上具有矩形平面的基座158和一对支承板160,这对支承板160在宽度方向保持一定距离且大体上具有同样的结构。如图5所示,在相对的支承板160的内侧位置设有导槽162(构成导轨装置),该导槽基本上具有同样的构造且在被递送的文件的移动方向上延伸。导槽162具有通道形状它们的相对部分是敞开的。移动体装置154具有在宽度方向保持一定间隔配置的移动体164和一连接移动体164的连接件166。移动体164是直角三角形的,其顶点位于向上游侧,并且它在其宽度方向的外侧上设有突起部168,该匹配的突起部可移动到导槽162。基本上以同样的方式构成的引导杠杆170(构成引导杠杆装置)枢轴地支承在移动体164的外侧(在其宽度方向上)。引导杠杆170在被递送的文件的移动的方向上延伸,在上游侧上,其向上延伸端枢轴地支承在移动体164的顶点。如图20所示,引导杠杆170始终是以其下游端被拉伸螺旋弹簧172(构成弹簧装置)向下转动的方式被推动的。该弹簧设在引导杠杆或移动伸164之间。一矩形的合成橡胶件170a(构成橡胶件装置)装配到各个引导杠杆170的下游端的下表面上以形成其下表面。该引导杠杆170具有一从其一侧向外突出的导销174(构成导销装置)。导销174被拉伸螺旋弹簧172推在支承板160上所设置的并将在后面加以描述的一导向平面装置上,并可以与之一起向前移动。
各个支承板160具有一在引导杠杆170的一外侧上所设且与之平行延伸的导向平面装置。也就是,各个支承板160的导向平面装置具有一处在与固定板20的上表面P平行的下游侧导向平面176,一从下游侧导向平面176连续地形成的上游侧导向平面178和一从上游侧导向平面178向下游方向上升的倾斜导向平面180。各个导向平面装置基本上具有同样的结构,这里仅就它们之一加以说明。在比下游侧导向平面176要高的位置上形成、处于与固定板20的上表面P平行的上游侧导向平面178,而上游侧导向平面178和下游侧导向平面则经倾斜导向平面182而被连接在一起。在支承板160下游侧导向平面176的外侧上形成一在下游侧上具有顶点的直角三角形支承部分184。在支承部分184的顶点上枢轴地支承着一倾斜杠杆件186的下游端部分。该倾导向平面180是由倾斜杠杆件186的上表面所构成的,该上表面成立角地位于下游侧导向平面176上方。因此,倾斜导向平面180以保持一间隔成直角地位于下游侧导向平面176上方。该倾斜杠杆件186始终是其上游端部分通过在它和支承部分184之间所设置的拉伸螺旋弹簧188(构成一弹簧装置)的作用而同上游侧导向平面178接触的方式被推动的。在这里,导向平面装置可以由下游侧导向平面176和倾斜导向平面184构成。在这种情况下,倾斜杠杆件186具有一增长的长度以防止倾斜导向平面180过分地倾斜,而其上游端部分则将同下游侧导向平面176的一上游侧位置接触。
连接移动体164的连接件166设有一导向槽190(构成一导向槽装置),该导向槽在宽度方向直线地延伸且至少在其下部是开口的。在本实施例中,导向槽190由一细长孔构成。驱动装置156包括两个转盘192,它们基本上具有同样的构造且被支承在导向槽190下方的底座158上,一以彼此同步的方式驱动转盘192的电动机194(构成一引导驱动装置)。转盘192各设有向上突出的销件196。允许销件196沿着导向槽190彼此相对移动,因而,将转盘192的回转运动转变成移动体装置154的往复运动。在底座158的一侧部上设有电动机194和一蜗轮198。一蜗杆200装配在电动机194的驱动轴上。蜗轮198与蜗杆200互相啮合,因此它可由电动机194加以驱动。转盘192和蜗轮198设有与它们一起转动的带齿的滑轮202。在带齿的滑轮202周围环绕有一带齿的带。带齿的带的张力可由张紧辊206加以调节。蜗轮198随电动机的转动而转动。蜗轮198的转动经带齿的带以同步方式传动到两转盘192。因此,使转盘192以同样的方向同时转动。在转盘192转动时,移动体装置154因销件196沿导向槽190彼此相对移动而往复运动。转盘192可以只用一只。在往复运动的范围内的下游端位置和上游端位置间形成一移动体装置154的备用位置(静止位置)。在销件196位于图6所示的最下游位置时,移动体装置154被引向下游终端位置。当销件196从图6所示的最下游位置转动180°而达到最上游位置时,该移动体装置被引向上游终端位置。当移动体装置154处于备用位置,即距下游终端位置一预定距离的上游侧的位置时,引导杠杆170的导向销174从下游侧导向平面176的下游终端被引向与上游侧的一导向备用位置接触。这个导向备用位置相应于在图7的下游侧导向平面176上由两点一划式点划线所表示的导向销174的位置。在移动体装置154从备用位置移动到上游终端位置时,由于导向销174的移动而使倾斜杠杆件186的上游端部分克服拉伸螺旋弹簧188的弹性力向上推进。结果,使导向销174能从下游侧导向平面176移动到上游侧导向平面178。
倾斜导向板180的下游端位置和下游侧导向平面176的下游端位置是如此形成的,即在移动体装置154从上游端位置移动到下游端位置时,把在下游方向上从上游侧导向平面178沿着倾斜导向平面180向上移动的导向销174从倾斜导向平面180的下游端、也就是从倾斜杠杆186的下游端被引向下游侧导向平面176的下游端。导向销174的下游端位置如图6和7中的实线所示。当移动体装置154从下游端位置移动到备用位置时,导向销174从下游侧导向平面176移动到上述的导向备用位置。
当移动体装置154移动到下游端位置时,引导杠杆170的下游端部分的下表面下降到从固定板20的上游端突向下游侧的引导起始位置,并被推向固定板20的上表面P上。这种推动作用是由拉伸螺旋弹簧172所产生的。引导杆170的引导起始位置如图6和7中的实线所示。当移动体装置154被引向备用位置时,引导杠杆170的下游端部分被带到保持备用位置,该保持备用位置比之从固定板20的上游端突向下游侧的引导起始位置更位于上游侧些。在引导杠杆170的下游端部分上的保持备用位置如图67中的两点一划式点线所示。
在引导板170的保持备用位置上,引导杆170的下游端部分所在的固定板20的上表面比引导起始位置的上表面P要低。具体地说,在固定板20的部分设有凹进部20b。凹进部20b是为了使递送到固定板20上的文件顺利而可靠通过引导杆170的下游端部分的下表面得以被引导而设置的。固定板20的上游端由一些端壁20c构成,这些端壁从固定板20的上表面P向上延伸。端壁20c设置得足以不会干扰连引导杆170在内的移动体装置154的往复运动,而且把它安置在上面位置,此上面位置邻近位于所述保持备用位置的引导杠杆170的下游端部分。文件引导和调节机构150对被递送文件的保持被控制得连续保持一预定时间间隔,这时间间隔至少包括通过进给辊36把放在固定板20上的文件引入文件引入通道的时间在内。
在把文件从文件卸载口80递送到固定板20上后,从保持备用位置带到下游端位置的引导杠杆170的下游端降落到文件的后端并被置于引导起始位置。因此,文件的后端部通过引导杠杆170下游端上的下表面被推在固定板20上。然后,当引导杠杆170正在被移动到上游方向的保持备用位置时,文件的后端通过在引导杠杆170下游端的下部表面被朝着固定板20的上游方向移动。在已移动到保持备用位置的引导杠杆170中止移动时,文件的后端被同构成固定板20上游端的端壁20c接触且其位置得以调节。每当将文件从文件卸载口80递送到固定板20上的时候,都执行上述操作。因此,在固定板20的上游端位置处于堆积状态下的被递送文件的位置得以被调节。
底座158、一对支承板160、这一对支承板160的倾斜杠杆件186、移动体164、连接移动体164的连接件166、引导杠杆170,在引导杆170上所设的导销174和转盘192可由聚碳酸酯那样的合成树脂制成。
文件输送装置:
在文件传送装置4中设有文件运送机构210。如图2所示,文件运送机构210配置在固定板20之下。参阅图21和22,文件运送机构210具有两突出件212(构成突出装置),它们可在比固定板20的上游端更上游些的收缩位置和一从收缩位置向着下游侧已移动一预定距离的前进位置之间往复移动,突出件还向上突出于固定板20的表面P之上。设置在固定板20下面的文件运送机构210包括一从动轴216和一驱动轴214,它们在传送文件的方向以保持一定间距的方式可转动地加以安装。一带齿的滑轮218被装配到驱动轴214的一端上,同样,一带齿的滑轮220则装配到从动轴216。一齿式输送带(环形输送带)222环绕在这一对带齿的滑轮218和220上。突出件212安装于齿式输送带222的上行部上。突出件212具有一装配到齿式输送带222上的基底部224和两突伸主部226,该突伸主部从基底部224向上突出且在宽度方向彼此相对保持一定间隔。突出件212的突伸主部22b的上游侧(在图21和22的右上表面)上的倾斜表面228以比较适中的角度,例如可是45°左右朝着下游方向向上倾斜是所需要的。最好在突出件212突伸主部226的下游侧上(在图21和22的左侧)上设有基本上垂直的竖立壁面230。另一带齿的滑轮或引带轮232被装配于驱动轴214的另一端。一电动机234(构成一传送驱动)以与驱动轴214相连的方式布置,而一带齿滑轮或引带轮236安装到电动机234的输出轴上。齿式输送带(环形输送带)238环绕在带齿的滑轮或引带轮232和236上。这样,驱动轴214就可传动地与电动机234联接起来。齿式输送带222可借助电动机234适当地使驱动轴214转动而以向前方向和后退方向被驱动,从而使突出件212可在如图21和22中实线所示的收缩拉置和由两点一划式点划线所示的向前方向之间往复移动。
从图1和6可知,在固定板20中设有两条在传送方向延伸并在宽度方向与图2中的面垂直的方向保持一定间隔的狭缝240。在收缩位置,突出件212稍微位于构成固定板20上游端(请同时参见图21)的端壁20°的上游。在突出件212从收缩位置向下游方前进时,突出件212的突伸主部226向上穿过固定板20的狭缝向上突伸且以保持这种向上突伸出状况向前进。于是,突伸主部226的竖直壁表面230作用在已从文件卸载口80中递送出、堆积一起,且文件的后缘处在固定板20上的文件的后缘上。因此,文件堆朝下游方向前进。
当在传送方向相当长的文件以堆积状态放置在固定板20上,位于堆积层的最低位置的一文件从文件传送通道56经文件递送通道74加以递送并卸在固定板20上时,突出件212的突伸主部226就进入同处在堆积状态正待进给的文件的后端接触,或与文件的后端靠近,该递送的文件越过突出件212的突伸主部226,向着文件堆的上部推进。放在固定板20上的文件堆的厚度要小于突出件212突伸主部216的高度,也就是限于小于伸过固定板20的上表面P的突出的高度。因此,从文件卸载口80所输出的文件越过突出件212的突伸主部226并被置于在固定板20上的文件堆的最高位置,从而可靠地防止了输出文件混入文件堆。突出件212突伸主部226的前进位置可事先根据所述的文件的长度适当地加以选取。参阅图5和6,在狭缝240下设有一接受板242。基部224的两端由接受板242加以支承且可沿着其两端的上表面滑动。
使宽度限制部件移动的机构:
参阅图1、23和24,固定板20装有一对在宽度方向可移动的宽度限制部件34。在固定板20之下设有一使宽度限制部件34以彼此可以相接近或相离开的方向移动的机构250。此使宽度限制部件移动的机构250包括一第齿条齿轮机构252和一第二齿条齿轮机构254,这两机构以在传送文件的方向保持一间隔且在宽度的方向延伸的方式布置,以及一以同步方式使第一齿条轮机构252和第二齿条齿轮机构244联动的联动机构256。各宽度限制机构34各自与第一齿条齿轮机构252和第二齿条齿轮机构254连接。第一齿条齿轮机构252设有一对齿条258和260,这对齿条以在传送文件的方向保持一间隔方式布置且在宽度方向延伸。以及一与齿条258和260啮合的齿轮262。第二齿条齿轮机构254设有一对齿条264和266,这对齿条以在传送文件的方向保持一间隔方式布置且在宽度方向延伸,以及一与齿条264和266啮合的齿轮268。因此,当齿轮262和268旋转时,使一对齿条258和260和另一对齿条264以彼此相对的相反方向移动。齿条258沿着沟道状导轨272移动,此沟道状导轨是在基底270(在图23中部分地示出了该基底)的宽度方向上延伸所构成的,基底则设置在齿条258之下。尽管在这里对其它的齿条如260、264和266没有加以说明,但它们都是如此构成的,因而将通过类似的导向机构在宽度方向上被引导。
宽度限制部件34之一连接到齿条258和266一侧的端部并由它们加以支承。另一宽度限制部件34连接到齿条260和264另一侧的端部并由它们加以支承。齿条通过一些联接销274与宽度限制部件34相连。联动机构256由安装到齿轮262和268上与之一起转动的带齿的滑轮或引带轮276和278以及一绕在齿轮276和278上的齿式输送带(环形带)280所构成。由于以上所述的结构,宽度限制部件34可用手在彼此相接近的方向或离开的方向加以移动。即使宽度限制部件34是长的,也可使它们稳定地彼此作平行移动。如图1所示,固定板20具有四狭缝20d(在图中示出三个狭缝)以允许联接销274在宽度方向移动。
上述文件下推/调节机构90、文件引导/调节机构150、文件运送机构210和使宽度限制部件移动的机构250最好在文件传送装置4中是彼此是相关。但是,也可以使它们各自独立地与文件传送装置相联系,另外,由文件下推/调节机构90、文件引导/调节机构150、文件运送机构210和使宽度限制件移动的机构250所产生的作用和效果不仅可在循环型的文件传送装置中加以应用,即不仅可应用于递送到固定板20上的文件经文件引入通道58再被引到文件传送通道56上的循环型文件传送装置中,而且也可以在递送到固定板20上的文件不再经文件引入通道58再引入到文件传送通道56类型的文件传送装置中加以应用,并且固定板20仅仅作为一文件接受板来应用。
操作的程序:
上述文件传送装置4的操作程序现将结合附图2、25以及附图26至31的流程图加以说明。
图26至31示出了当要对多张放置、堆积在固定板20上的文件进行双面复印作业时的操作程序(这样的操作通过重复操作安置在静电复印机2的控制板上的一所需的键加以执行且一指示以上情况的信号就会从静电复印机2的控制机构290发送到文件传送装置4的控制机构290)。在N-1步骤上,多页文件放置、堆积在固定板20上且由一可为反射型光学检测器的检测器S1加以检测。此时,文件堆的前端被引入与位于由图2中实线所示的一上升位置的文件前端限制部件41接触,因而把文件的前端引向预定的位置。在N-2步骤检测,检测放在固定板20上的文件的尺寸。文件的尺寸是以下面所述的方式来检测的。也就是,根据文件的尺寸,将一对宽度限制部件34宽度方向上的位置用手移动到一宽度方向的预定位置,通过多个检测装置(在图中未画出)来测定该预定位置的宽度限制部件的位置,而根据文件是否被暴露在固定板20的表面上的文件检测器S2和S3检测到而测定在传送方向的文件长度。文件检测器S2和S2可以是一种反射型光学检测器。
N-3步骤把一安置在静电复印机2上的复印起动键闭合。在N-4步骤,与文件前端限制部件41和被递送文件前端限制机构40相联系的电磁线圈SL3道电,借此将文件前端限制部件41引向由图2中两点一划式点划线所示的下降位置以允许文件的引入,同时,将被递送文件前端限制部件40由其自重被引到由图2中两点一划式点划线所示的下降位置,因此,其下端位于文件堆的最上面的位置。被递送文件前端限制部件40的作用将在下面加以说明。将如后面加以描述的那样,当复印步骤起动后,文件陆续地从位于文件堆的最下面的位置的一文件起(开始)进行进给,并且把它从文件卸载口80递送到固定板20上。可道过前述实施例的文件传送装置4加以传递的文件的最大尺寸是JIS标准的A3。因此,例如具有大于JIS标准的B5R的文件要加以复制时,被卸载的文件的前端重叠在进给前的文件堆的上表面。因此,有可能在把最上位置的文件馈入时,叠在其上的文件随最上面文件的运动而向下游方向移动并再馈给。特别在文件具有A3尺寸的情况下,在文件传送方向上的放置文件和被递送文件之间只存在一小的相位差,而该被递送的文件位于放置文件上时是在被重叠得最多的状态中。这种倾向在A3尺寸文件的情况下变得特别明显,因为这些文件容易受到拉引。甚至当被递送的文件由前述文件引导/调节机构150的引导杠杆170加以保持时,这个问题也可能产一。为消灭这种问题而提供了被递送文件前端限制部件40。
在N-5步骤,堆进部件38的电磁线圈SL2通电,借此使推进部件38下降以把放在固定板20上的文件推进到进给辊36上(见图2中的二点一划式点划线)。在N-6步骤,一可以是电动机的引入驱动源294(图25)通电且文件分离装置42同进给辊36一起进行作业。放置在固定板20上的文件堆的最下面位置的文件开始被递送到文件引入通道58上。在N-7步骤,将判别检测器S4否已检测了一对输送辊66上游侧的文件。检测器S4可由反射型光学检测器构成。当检测器S4检测到了该文件后,程序进入到N-8步骤,使引入文件的前端与一对处在非作用状态的输送辊66的辊隙部分接触。然后,由于文件的前部弯曲,检测文件的检测器S5探测出文件的弯折并判别该文件S4检测到了该文件后,程序进入到N-8步骤,使引入文件的前端与一对处在非作用状态的输送辊66的辊隙部分接触。然后,由于文件的前部弯曲,检测文件的检测器S5探测出文件的弯折并判别该文件的前端是否与这一对输送辊66的辊隙部分接触得足够和纸张(文件)是否可第二次加以馈给。检测器S5可由透射型光学检测器构成。当检测器S5检测到文件的弯曲后,程序进行到N-9步骤,因此,电磁线圈SL2被切断电流,而使推进部件38返回到由图1中实线所示的上升位置。接着,在N-10步骤,引入驱动源292被断电,而使进给辊36和文件分离装置42返回到非作用状态。
在N-11步骤,一可以是电动机的传送驱动源296(图25)向前转动,传送带机构48以图2中的逆时针方向开始转动。在N-12步骤,一可以是电动机的引入/翻转驱动源298(图25)通电,因而使该对输送辊66转动且也使翻转辊62转动。这样,被引入到该对输送辊66上的文件就进一步向前并被引入到文件传送通道56。N-13步骤将判别检测器S6是否已检测到了在这一对输送辊66的下游侧上的文件。在经过从文件由可以是反射型光学检测器的检测器检测到直到文件的前端到达透明板8为止时所需的一段时间后,程序进行到N-14步骤,在这里,安装在文件限制部件10上的电磁线圈SL1通电,而使文件限制部件10下降到图2中由两点一划式点划线所示的下降位置。实行这一文件限制部件10的下降是为了减少对正在被传送的文件的传送阻力且为使不希望的传送阻力减至最小。
N-15
步骤判别文件的后端是否已越过检测器S6和检测器S6是否不再检测文件。当检测器S6不再检测文件后,程序进行到N-16步骤,在此步骤中,使传送驱动源296在经过文件后端越过文件限制部件10所需的预定时间间隔后转换到倒转驱动,传送机输送带机构48开始以图2中的顺时针方向转动。因而一度引入文件传送通道56的文件就从文件传送通道56返回且被引入文件倒转通道60。
在步骤N-17,当引入到文件倒转通道60上的文件前端被一对倒转辊(倒转辊60和辊62)夹住后,传送驱动源就再转换到向前驱动。在N-18步骤,电磁线圈SL1被切断电流且文件限制部件10返回到上升位置(作用位置)。N-19步骤判别检测器S7是否已检测了正在经文件倒转通道被传送的文件后端,即判别一度检测到的文件是否已不再被检测到。检测器S7可用微动开关构成。当检测器S7检测了文件的后端后,程序进到N-20步骤,使电磁线圈SL1通以电流和使文件限制部件10再下降到下降位置。然后,程序进到N-21步骤,该步骤将判别检测器S6是否已检测到通过文件倒转通道60和前表面被翻转的该文件的后端,也就是判别一度被检测到的文件是否不再被检测到。在检测器检测到了文件的后端后,程序进到N-22步骤,在该步骤中引入/倒转驱动源298断电,而一对引入辊66处在不工作状态下且倒转辊62也处于不工作状态下。N-23步骤使传送驱动电源296在经过文件的后端越过文件限制部件10所需要的一预定时间后断开且使传送机输送带机构48处于非作用状态。于是已被前后翻转的文件位于殖电复印机2透明板8的预定位置上(其一边缘处于与文件限制部件10的顶端接触或靠近0。
N-24步骤将判别引入到文件传送通道56的文件是第一文件还是不是第一文件。当被递送的文件不是第一文件时,程序进到N-30。当被递送的文件是第一文件时,程序进到步骤N-25,判别是否有文件要继续引入到固定板20上。当没有文件要被继续引入时,程序进到N-30。当有文件要被继续引入时,程序进到N-26,该步骤将判别文件的尺寸是否需要突伸部件212移动。当文件的尺寸不需要突伸部件212移动时(在这个实施例中例如一横向放置的JIS标准B5文件,横向放置的和一A3文件),则序程进到N-30。当文件的尺寸需要突伸部件212移动时(在本实施例中JIS标准B5R、A4R和B4的文件),程序进到N-27。在这里,“横向放置一词表示相对于通常位置把文件的通常方向转动90度,使得文件的长度方向处于固定板20的宽度方向。在N-27步骤,文件运送机构210的文件运送驱动源234被向前驱动。因而,在固定板20上游端的背面、位于收缩位置的突伸部件212被伸出。步骤N-28判别突伸部件212是否已由文件运送机构210推进到符合文件尺寸的预定伸出位置。当突伸部件212已推进到预定的伸出位置时,程序进到N-29,在N-29步骤中,运送驱动源234被切断电流且不再被向前驱动。
在N-30步骤中,一复印工序起动信号被传送到静电复印机机2的控制装置290,于是使复印工序开始。步骤N-31判别复印工序是否已在静电复印机工中完成(静电复印机2的控制装置290是否已产生一文件交换信号)。当复印工序已在静电复印机2中完成时,程序进到N-32,在此步骤中,使传送驱动源296反向转动且使传送机输送带机构48以图2中的顺时针方向转动。在N-33中,一引入/倒转驱动源298被通以电流,使一对引入辊66和一倒转辊62转动。因此,使位于透明板8上的文件从文件传送通道56被传送到文件倒转通道60。在N-34步骤中,传送驱动源296在引入文件倒转通道60的文件前端返回后,转换到向前驱动。在N-35步骤中,电磁线圈SL1被断电,而使文件限制部件10返回到上升位置。N-36步骤将判别检测器S7是否已探测在文件倒转通道60中移动的文件后端。当检测器S7探测到文件的后端后,程序进到N-37,在此步骤中电磁线圈SL1被通电且文件限制部件10再降到下降位置。因而,程序进到N-38,在该步骤中,判别检测器6是否检测到通过文件倒转通道60后前后表面已被翻转的文件的后端。当检测器S6检测到了文件的后端后,程序进到N-39,在此步骤中,引入/倒转驱动源298被切断电流,该引入辊对66和倒转辊62处于非作用状态。在N-40步骤中,传送驱动源296在经过预定的时间(文件的后端越过文件限制部件10所需要的时间)间隔后被切断电流,传送机输送带机构48被处在非作用状态下。这样,已被前后表面翻转的文件就位于静电复印机2透明板8的预定位置上。在N-41步骤中,使电磁线圈SL1断电且使文件限制部件10返回到上升位置。
步骤N-42将判别是否有要继续地被引入到固定板20上的文件。当没有文件要接着加以引入时,程序进到N-49。当有文件要继续地加以引入时,程序进到N-43,在此步骤,电磁线圈SL2被通电,推动部件38被降下,把固定板20上的文件推进到进给辊36上。在步骤N-44中,引入驱动源294被通以电流,文件分离装置42与进给辊36一起工作。结果,下一个文件,即位于固定板20上的文件堆积层最下位置的文件开始被带引入文件引入通道58。然后,在步骤N-45将判别检测器S4是否已检测了该文件。如果检测器S4已检测到该文件,程序进到N-46,判别检测器S5是否已检测文件。当检测器S5检测到文件时,程序进到N-47,电磁线圈SL2被断电,而使推动部件38返回到由图2中突线所示的上升位置。接着,在N-48步骤时,引入驱动源294被切断电流,使进给辊36和文件分离装置42返回到非作用状态。然后,程序进到N-49。
在N-49步骤中,将一复印起动信号传送到静电复印机2的控制装置290,静电复印机2开始复印操作。N-50步骤判别复印是否已在静电复印机中完成。在复印操作已在静电复印机2中完成后,程序进到N-51,传送驱动源296向前转动,传送机输送带机构48就以图2中的反时针方向转动。在N-52步骤中,递送驱动源300(图25它可以是一电动机)被通电,一对递送辊84和一对文件卸载辊86同时转动。因而,透明板8上的文件就从文件传送通道56传送到文件递送通道74并开始通过文件递送通道74和文件卸载口80被递送到固定板20上。步骤N-53接着判别文件的后端是否已由位于文件递送通道74上游端部分上的检测器S8探测到。该检测器S8可由微动开关构成。在检测器S8探测到了文件的后端之后,程序进到N-54,传送驱动源296被切断电流,传送机输送带机构48就不再被驱动。然后,步骤N-55判别文件的后端是否已由检测器S9检测到,也就是判别曾经检测到的文件是否再被检测到,此检测器S9位于一对文件递送辊86上游位置的文件递送通道74的下游端部分。当检测器S9(它可是一种反射型光学检测器)检测到文件的后端后,程序进到N-56,在该步骤中,在经过一预定的时间间隔后(即文件的后端越过一对文件卸载辊86的夹住部分所需要的时间,或换句话说,文件的后端基本上对文件卸载辊86夹住的状态中释放出来所需要的时间),使递送驱动源300断电,使一对递送辊82、一对递送辊84和一对文件卸载辊86同时停止转动。
在N-57步骤中,文件下推/调节机构90的电磁线圈SL4被通电。于是使杠杆件92转动到作用位置。在文件的后端基本上从被一对文件卸载辊86夹住的状态中释放出来后,杠杆件92的端部作用在递送文件的后端上,强制地把文件的后端推动到固定板20上游端位置的上表面。杠杆件92的端部是通过固定板20的上表面来制止其转动的(当诸被卸载文件已经处在固定板20上时,杠杆件的端部是通过最上位置的文件上表面来制止其转动的)。在N-58步骤中,在经过一预定的进间间隔后(即在杠杆件92的端部开始向下转动并达到板定板20的上表面且保持作用位置,以防止位于它和固定板20的上表面之间的被递送文件朝着下游方向移动之后),使电磁线圈SL4断电。因而,杠杆件92的端部自固定板20的上表面向上转动,而把杠杆件引到非作用位置。被卸载的文件在其后端被调节的情况下被引向固定板20上的一预定的递送位置。在电磁线圈SL4被切断电流后,程序进到N-59。在使用两个杠杆件130和132而不是只使用杠杆件92的情况下,容易理解,两杠杆件130和132基本上同时起和上述杠杆件92同样的作用。
在N-59步骤时一文件引导/安排机构150的引导驱动源194被转动。同移动体装置154一起移动的引导杠杆170一先从备用位置移动到上游端位置,然后从上游端位置移动到高于上游端位置的下游端位置,接着下降。引导杠杆170的下游端位于引导开始位置,在那位置上,引导杆下游端被下降到被递送文件的后端,该文件是由文件下推/调节机构90强制地加以设置的。被递送文件的后端通过位于引导杠杆170下游端上的下表面而被推动到固定板20上。然后,引导杠杆170朝着在上游方向的保持备用位置移动。在这一移动的过程中,被递送文件的后端通过引导杠杆170下游端的下表面而在固定板20的上游方向上移动。于是,程序进到N-60,在该步骤中,将判别移动体装置154的保持备用位置或引导杠杆170是否已由检测器S10检测到,该检测器是由透射型光学检测装置构成的,它检测转盘192之一的转动位置。在检测到引导杠杆170的保持备用位置之后,程序进到N-61,在那程序中,引导驱动源194被切断电流停止转动。该引导杠杆件170被停于保持备用位置上。被递送文件的后端被引向同固定板20的端壁20C接触,以便调节其位置。
N-62步骤将判别递送到固定板20上的文件是否是第一件文件。当所递送的文件不是第一件文件时,程序进到N-68。当所递送的文件是第一件文件时,在程序N-63中判别是否还有必须连续加以引入到固定板20上的文件。在没有接着要被引入的文件时,程序进到N-68。当有必须连续地加以引入的文件时,程序进到N-64,判别文件的尺寸是否需要突伸部件212移动。当文件的尺寸不需要突伸部件212移动时,程序进到N-68。当文件的尺寸需要突伸部件212移动时,程序进到N-65。在N-65步骤中,文件运送机构210的运送驱动源234以倒转的方式被驱动。结果,位于伸出位置的突伸部件212朝着固定板20的上游缩进。程序N-66将判别检测器S11是否检测到位于由图2中实线所示收缤位置的突伸部件212。当检测器S11(它可以是一种透射型光学检测装置)检测到位于收缩位置的突伸部件212,程序进到N-67,在该步骤中,运送驱动源234被切断电流,而使突出件212停于收缩位置。
步骤N-68判别是否有已在文件引入通道58中作好准备的文件。当有文件在文件引入通道58中准备好时,程序返回到N-11。当没有在文件引入通道58中已准好的文件时,程序进到使电磁线圈SL3断电的步骤N-69。结果是使文件前端限制部件41枢轴转动到由图2中实线所示的上升位置,从而制止文件引入,同时使被递送文件前端限制部件40也枢轴转动到图2中由实线所示的上升位置并使其下端以在固定板20上方保持一定间隔的方式定位。在N-70步骤中,文件运送机构210的运送驱动源234被向前驱动。因此,位于递送到固定板20上的文件后面的突伸部件210就伸出,从而使递送到固定板20上的文件前进。步骤N-71判别文件是否已由文件运送机构210推进到预定的前进位置。当文件已被推进到预定的前进位置时,程序进到以反向方向驱动文件运送机构210的运送驱动源234。因此,位于伸出位置的突伸部件212朝着固定板20的上游缩进。步骤N-73将判别引向图2中由实线所示的收缩位置的突伸部件212是否已由检测器S11检测到。当检测器S11检测到被引到收缩位置的突伸部件212时,程序进到N-74,在该步骤中运送驱动源234被切断电流,突伸部件212就停在收缩位置上。
由于本发明的装置结构紧凑而花费不多,本发明的文件传送装置使使用者摆脱了麻烦的操作,同时使文件传送装置有可能可靠地确定运送具有各种尺寸的文件的位置。本装置从整体来看重量是相当轻的。为文件置放板装置所设置的一对宽度限制部件可以彼此相对平行且稳定地移动,即使这些宽度限制部件是很长的,也是如此。此外,从文件卸载通道递送到文件置放板装置上的文件可放置在文件堆的最上面的位置而不会使它混入文件的堆中。当必须再将文件经文件引入通道引入文件传送通道中时,递送到文件置放板装置上的文件就能可靠地推进到把该文件引到文件置放板装置上时所需要的位置上。
尽管本发明通过实施例的方式在上面作了详细的说明,但应该注意本发明并不限于上述实施例,本发明可以以种种其它方法加以改变和变化但这些改变和变化仍落在本发明的精神实质和范围之内。

Claims (22)

1、一种文件传送装置,它包括一位于文件处理器的一透明板之上的文件置放板装置,一置于该文件置放板装置和一沿着该透明板表面延伸的文件传送通道之间的文件引入通道,一置于该文件传送通道和该文件置板板装置之间的文件递送通道,一依次将多页以堆积形式置于文件置放板装置上的文件通过文件引入通道并从处于最下面位置的一页文件开始引入文件传送通道的文件引入装置,一通过文件传送通道传送该文件的文件传送装置和一将从文件传送通道传送来的文件通过文件递送通道递送到文件置放板装置上的文件递送装置,所述文件递送装置包括一对文件卸载辊,该文件卸载辊置于所述文件递送通道的文件卸载口的附近,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文件传送装置还包括一文件下推/调节机构,该机构置于文件卸载口下游侧的上部位置,作用于基本上在传递中已从被一对文件卸载辊夹住的状态下释放出来后的一文件的后端,把该文件的后端朝着文件置放板装置的上游端向下推,并且为该文件置放板装置而使该文件保持一段预定的时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文件传送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有一文件引导/调节机构,该文件引导/调节机构从上侧推动通过文件向下推动/调节机构而置于所述文件置放板装置上的所述文件的后端,以便进一步将文件向上游方向引导且使它保持一段预定时间。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文件传送装置,其特征在于:配置有一包括突出或突伸装置的文件传送机构,该突出或突伸装置可在位于所述文件置放板装置上游侧收缩位置和从所述收缩位置移动到一预定下游位置的前进位置之间往复移动,所述突出或突伸装置向上突出在所述文件置放板装置的表面之上。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文件传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文件传送装置一侧上的罩的上壁部分位于在宽度方向延伸的所述文件卸载口下游侧的一上部位置;
所述文件下推/调节机构包括一沿着所述上壁部分在宽度方向延伸的下推杠杆装置和一设置在所述上壁部分上且与下推杠杆装置的一端相连的电磁线圈;
所述下推杠杆装置以其一端作为支点枢轴地支承在所述上壁部分上,以便在非作用位置和作用位置之间移动,在非作用位置时,其另一端位于高位以不干扰从所述文件卸载口所递送来的文件,在作用位置时,其另一端位于所述文件置放板装置的上表面,并且下推杠杆装置通过在上壁部分和所述下推装置之间所设的弹簧装置始终受到弹簧的作用而使其位于非作用位置,而在电磁线圈通电以后,使下推杠杆装置克服所述弹簧装置的作用力而再转动到作用位置。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文件传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磁线圈的作用力受到控制以使所述下推杠杆装置向上转到所述作用位置后保持一段预定时间。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文件传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推杠杆装置的另一端是由一橡胶件装置所形成的。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文件传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推杠杆装置由一杠杆件构成。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文件传送装置,其特征在于一对支脚在所述杠杆件的一端以保持一定距离和在长度方向延伸的方式形成,一联结销设置在两所述支脚的下端,一对支承销设置在两所述支脚的上端,所述一对支承销从所述支脚向外突出并配置在同一轴线上,所述支承销由所述上壁部分枢轴地加以支承,所述弹簧装置的一端固定于所述上壁部分,而其另一端固定于所述联结销,所述联结销沿着所述上壁部分延伸且其一端与所述电磁线圈连接的联结杠杆的另一端枢轴地相连。
9、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文件传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推杠杆装置是由两杠杆件所构成的,这两杠杆件以在被传送文件移动的方向上保持一定距离、在宽度方向上平行延伸的方式配置,并且该下推杠杆装置由所述上壁部分加以支承且以它们一侧上的端部作为支点,以使之以彼此相对的相反方向转动,所述杠杆件在其一侧的端部与所述电磁线圈相连,以便可基本上同时在所述非作用位置和所述作用位置之间移动。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文件传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两杠杆件由第一杠杆件和第二杠杆件组成,第一杠杆件一侧的端部位于所述电磁线圈的一侧,而所述第二杠杆件一侧的端部位于与所述电磁线圈相对的一侧;
一第一联结销设置在所述第一杠杆件一端的下部以向外突出,而一对支承销设置在所述第一联结销的两端的上部位置,所述第一支承销从所述两端向外突出并安排在同一轴线上;
一第二联结销设置在所述第二杠杆件一端的上部以在与所述第一联结销相对的方向上向外突出,而一对第二支承销设置在所述第二联结销两端的下部,所述第二支承销向外突出且安排在同轴线上;
所述第一和第二支承销由所述上壁表面枢轴地加以支承,所述第一联结销枢轴地连接到连接杠杆的中间部分,它沿着所述上壁部分延伸并其一端与所述电磁线圈相连,并且所述第二联结销枢轴地连接到连接杠杆的另一端,它还从所述中间部分延伸通过所述第一杠杆件和所述第二杠杆件之间的间隙。
11、一种文件传送装置包括一位于文件处理器的透明板之上的文件置放板装置,一设置在所述文件置放板装置和一沿着透明板表面延伸的文件传送通道之间的文件引入通道,一设置在文件传送通道和文件置放板装置之间文件递送通道,一文件引入装置,它连续地把以堆积形式放置在文件置放板装置上的多件文件自最低下位置的一文件开始、通过文件引入通道引入文件传送通道,一使文件传送过文件传送通道的文件传送装置以及一文件递送装置,它把从文件传送通道传送来的文件通过文件递送通道传送到文件置放板装置,所述文件递送装置包括一对文件卸载辊,它安置在文件递送通道的文件卸载口附近,其特征在于所述文件传送装置还包括一文件引导/调节机构,它从上面方向推动已通过文件递送通道递送到文件置放板装置上的文件的后端以把它引向上游方向并使该文件保持一预定的时间。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文件传送装置,其特征在于设置了一含有一突出装置的文件传送机构,该突出机构可在位于所述文件置放板装置的上游侧的收缩位置和按预定的长度从所述收缩位置向下游移动的前进位置之间往复移动,所述突出装置向上突出于所述文件置放板装置的表面之上。
13、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文件传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文件引导/调节装置包括一支承板装置,该支承板装置处于比所述文件置放板装置更为上游侧的位置,还包括一移动体装置,该移动体装置被支承在所述支承板装置上以便能在被递送文件移动方向上往复运动,以及一用于所述支承板装置的驱动装置以使所述移动体装置往复移动;
所述移动体装置设有一在被传送文件移动方向延伸的引导杠杆装置;
所述支承板装置设有一与其引导杠杆装置平行延伸的导向平面装置,所述导向平面装置具有下游侧导向平面,该导向平面与所述文件置放板装置的上表面平行,一连续地形成于所述下游侧导向平面的上游侧导向平面和一从所述上游侧导向平面的下游端朝着下游方向升起的倾斜导向平面,所述倾斜导向平面由倾斜杠杆件的上表面构成,该倾斜杠杆件枢轴地支承在下游端部分且位于与之相对保持一距离的所述下游侧导向平面之上,而所述倾斜杆件始终受到在它和所述支承板装置之间所安装的弹簧装置的作用,而使它的上游端部分与所述上游侧导向平面接触;
所述引导杠杆装置的上游端由所述移动体装置枢轴地加以支承并始终受到在它和所述移动体装置之间设置的弹簧装置的作用而使其下游端部分向下转动,所述引导杠杆装置设有一向外侧突出的导向销装,地而所导向销装置由所述弹簧的作用力而被推到所棕导向平面装置上且被设置得可与之一起向前移动;
当所述移动体装置被引到往复运动范围内的下游端位置和上游端位置之间的备用位置时,所述引导杠杆装置的导向销装置从所述下游侧导向平面引向与上游侧的导向备用位置接触;
当所述移动体装置从所述备用位置移动到所述上游端位置时,所述倾斜杠杆部件的上游端部分由所述导向销装置克服弹簧装置的作用力的移动被向上推动,从而使所述导向销装置可从下游侧导向平面移动到所述上游侧导向平面;
所述倾斜导向平面的下游端位置和所述下游侧导向平面的下游端位置安排得当所述移动体装置从所述上游端位置移动到所述下游端位置时,使沿着所述倾斜导向平面从所述上游侧导向平面移动到下游方向的上侧的所述导向销装置从所述倾斜导向平面的下游端下降到下游侧导向平面的下游端并被定位;
当所述移动体装置从所述下游端位置移动到所述备用位置时,所述导向销装置从所述下游侧导向平面移向所述导向备用位置且被定位;
当所述移动体装置被移动到所述下游端位置时,所述引导杠杆装置的下游端部分的下部表面下降到一引导起始位置,该位置从所述文件置放板装置的上表面突向所述下游侧且被推向所述文件置放板装置的上表面上;
当所述移动体装置引到与备用位置接触时,所述引导杠杆装置的下游端部分被引向保持备用位置,该保持备用位置位于比从所述文件置放板装置的上游端向下游侧突出的引导起始位置更上游侧的位置。
14、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文件传送装置,其特征在于被递送的文件由所述引导/调节机构保持一预定时间,此预定时间至少包括置于所述文件置放板装置上的文件被所述文件引入装置引送到所述文件引入通道的时间。
15、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文件传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文件置放板装置的上游端是由从所述文件置放板装置的上表面向上延伸的一端壁形成的,所述端壁设置在邻近所述引导杠杆装置的下游端部分的上面位置,该上面位置定位得不致干扰包括该引导杠杆装置在内的位于所述保持备用位置的移动体装置的往复运动。
16、根据权利村注13所述的文件传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引导杠杆装置的所述保持备用位置上,所述引导杠杆装置的下游端位于其上的所述文件置放板装置的上表面被设置成比在所述引导起始位置上的所述上表面要低。
17、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文件传送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引导杠杆装置的下游端部分的下表面由设置在所述下游端部分的一橡胶件装置所构成。
18、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文件传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游侧导向平面形成在高于所述下游侧导向平面的一位置上,所述上游侧导向平面和所述下游侧导向平面通过另一倾斜导向平面连接在一起。
19、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文件传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承板装置由一对支承板构成,这一对支承板以宽度方向保持一定距离配置且基本上具有同样的结构,所述导向平面装置为每一所述支承板所设置且基本上具有同样的结构,所述支承板在它们的相对内部位置上具有结构基本相同的导轨装置且在被递送文件移动的方向上延伸,所述移动体装置在其宽度方向的两外侧上设有导轨装置,导轨装置上与上述导轨装置相匹配,而所述引导杠杆装置由一些引导杠杆构成,引导杠杆则枢轴地支承在宽度方向的所述移动体装置的两外侧上并基本上具有同样的结构。
20、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文件传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体装置设有在宽度方向线性地延伸、且至少具有下部敞开的导槽,所述驱动装置包括至少一安置在导槽装置之下的转盘和一使所述转盘转动的驱动源,所述转盘设有一向上突出的销件,并且所述销件与所述导槽装置啮合以沿着所述导槽装置作相对移动,从而使所述圆盘的旋转转变成为所述移动体装置的往复运动。
21、一种文件传送装置包括一位于文件处理器的一透明板之上的文件置放板装置,一置于该文件置放板装置和一沿着该透明板表面延伸的文件传送通道之间的文件引入通道,一置于该文件传送通道和该文件置放板装置之间的文件递送通道,一依次将多件文件以堆积形式置于文件置放板装置上的文件通过文件引入通道从处于最下面位置的一页文件开始引入文件传送通道的文件引入装置,一通过文件传送通道传送该文件的文件传送装置和一将从文件传送通道传送来的文件通过文件递送通道递送到文件置放板装置上的文件递送装置,所述文件置放板装置设有一对宽度限制部件,该宽度限制部件可在宽度方向移动且在其下部位置处具有一机构可以使所述一对宽度限制部件在彼此相接近和离开的方向移动,其特征在于使所述宽度限制部件移动的所述机构包括在文件传送方向上彼此隔开、在宽度方向延伸的第一齿条和齿轮机构和一第二齿条和齿轮机构,以及一以同步方式使第一齿条和齿轮机构和第二齿条和齿轮机构互联在一起的联动(或联销)装置,所述的一对宽度限制部件分别与第一齿条和齿轮机构和第二齿条和齿轮机构相连。
22、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文件传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和第二齿条齿轮机构各自具有一对在文件的传送方向上分开且在宽度方向延伸的齿条,一与齿条啮合的齿轮,所述齿条对随着齿轮的旋转以彼此相反的方向移动,所述联动装置由带齿滑轮构成,所述带齿滑轮可以和所述齿轮一起转动,以及一环绕在所述带齿滑轮上的带齿的环形带,所述一对宽度限制部件与在第一和第二齿条齿轮机构中以相同方向移动的齿条相连。
CN94103210A 1993-03-24 1994-03-24 文件传送装置 Pending CN1097255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5089316A JP3023635B2 (ja) 1993-03-24 1993-03-24 原稿搬送装置
JP89316/1993 1993-03-24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7255A true CN1097255A (zh) 1995-01-11

Family

ID=1396726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94103210A Pending CN1097255A (zh) 1993-03-24 1994-03-24 文件传送装置

Country Status (7)

Country Link
US (2) US5520379A (zh)
EP (1) EP0617340A3 (zh)
JP (1) JP3023635B2 (zh)
KR (1) KR0134644B1 (zh)
CN (1) CN1097255A (zh)
MY (1) MY110545A (zh)
TW (1) TW248550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0375928C (zh) * 2002-06-24 2008-03-19 尼司卡股份有限公司 自动底稿传送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GB2311985A (en) * 1996-04-13 1997-10-15 Xerox Corp Controlling access to sheets at delivery port.
US6120017A (en) * 1998-03-25 2000-09-19 Kyocera Mita Corporation Automatic document feeder
ATE487441T1 (de) * 2007-06-01 2010-11-15 Allergan Inc Gerät zur erzeugung des zugspannungsinduzierten wachstums von biologischem gewebe
CN103700182B (zh) * 2013-12-24 2016-01-20 广州广电运通金融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纸币收纳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095192A (en) * 1961-03-06 1963-06-25 Universal Match Corp Feeding mechanism for documents or the like
JPS5111452A (en) * 1974-07-19 1976-01-29 Ricoh Kk Teichakusochiniokeru hansokiko
US3980297A (en) * 1975-05-23 1976-09-14 Redicon Corporat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feeding sheets to a treating machine in overlapped relation
US4469319A (en) * 1982-11-22 1984-09-04 Xerox Corporation Large document restacking system
JPS6015338A (ja) * 1983-07-07 1985-01-26 Konishiroku Photo Ind Co Ltd 記録装置の用紙中間集積装置
JPS6056766A (ja) * 1983-09-05 1985-04-02 Canon Inc シ−ト収積装置
JPH0452223Y2 (zh) * 1985-01-18 1992-12-08
JPH0714294Y2 (ja) * 1987-11-19 1995-04-05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自動原稿送り装置
JPH01261161A (ja) * 1988-04-12 1989-10-18 Matsushita Graphic Commun Syst Inc 排出装置
JP2849824B2 (ja) * 1989-05-11 1999-01-27 ニスカ株式会社 シート搬送装置
JP2709967B2 (ja) * 1989-11-28 1998-02-04 三田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原稿搬送装置
JPH0449142U (zh) * 1990-09-03 1992-04-24
US5076558A (en) * 1990-11-23 1991-12-31 Eastman Kodak Company Mechanism for facilitating document sheet settling in an improved recirculating document feeder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0375928C (zh) * 2002-06-24 2008-03-19 尼司卡股份有限公司 自动底稿传送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H06273992A (ja) 1994-09-30
KR0134644B1 (ko) 1998-04-25
MY110545A (en) 1998-07-31
TW248550B (zh) 1995-06-01
US5520379A (en) 1996-05-28
JP3023635B2 (ja) 2000-03-21
EP0617340A3 (en) 1997-07-16
EP0617340A2 (en) 1994-09-28
US5538233A (en) 1996-07-23
KR940022209A (ko) 1994-10-2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6671491B1 (en) Sheet processor mounted within sheet-discharge section of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including the same
CN1093273C (zh) 带一基本上垂直的送纸路径的成像设备
CN1275451C (zh) 图象读取装置以及图象形成装置
CN1097255A (zh) 文件传送装置
JP4731879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US20060067776A1 (en) Paper cutting device, paper post process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system
JP2019131338A (ja) 画像読取装置
JP2687071B2 (ja) 原稿搬送装置
JPH06171815A (ja) シート排出装置
US20210245988A1 (en) Sheet conveying apparatus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CN113263851B (zh) 一种文档装订装置
JP3775113B2 (ja) 原稿給紙装置及び画像読取装置
JPH0585459B2 (zh)
JP2023089718A (ja) 原稿搬送装置
JPH083416Y2 (ja) 用紙仕上げ装置
JP5884355B2 (ja) 給紙装置及びこ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JPH0830912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CN1113207A (zh) 复印装订件送出及引导堆放机构
JPH07206185A (ja) 画像形成装置の給紙装置
JP2001058752A (ja) シートハンドリングシステムのトレイ装置
CN200989988Y (zh) 数码冲印机暴光走纸装置
JP3235508B2 (ja) 原稿給紙装置及び画像読取装置
JPH0269733A (ja) 原稿搬送装置
JPS60236944A (ja) 枚葉紙収納容器昇降装置
JP2007022800A (ja) シート処理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01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patent law 1993)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