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684736A - 构件内箍筋模型生成方法、***、装置及可读存储介质 - Google Patents

构件内箍筋模型生成方法、***、装置及可读存储介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9684736A
CN109684736A CN201811603053.7A CN201811603053A CN109684736A CN 109684736 A CN109684736 A CN 109684736A CN 201811603053 A CN201811603053 A CN 201811603053A CN 109684736 A CN109684736 A CN 10968473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tirrup
group
model
target member
reinforcing ba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1603053.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刘现
张友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ina Mingsheng Drawin Technology Invest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hina Mingsheng Drawin Technology Invest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ina Mingsheng Drawin Technology Invest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China Mingsheng Drawin Technology Investment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811603053.7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9684736A/zh
Publication of CN10968473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684736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0Computer-aided design [CAD]
    • G06F30/10Geometric CAD
    • G06F30/13Architectural design, e.g. computer-aided architectural design [CAAD] related to design of buildings, bridges, landscapes, production plants or road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0Computer-aided design [CAD]
    • G06F30/20Design optimisation, verification or simulatio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ometry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Evolutionary Computation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tructural Engineering (AREA)
  • Computational Mathematics (AREA)
  • Civil Engineering (AREA)
  • Mathematical Analysis (AREA)
  • Mathematical Optimization (AREA)
  • Pure & Applied Mathematics (AREA)
  • Architecture (AREA)
  • Reinforcement Elements For Building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构件内箍筋模型生成方法、***、装置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应用于装配式建筑领域,包括:获取构件模型中的受力筋的各项信息,包括受力筋的钢筋落脚点信息、受力筋尺寸信息和铺设方向,利用其中的钢筋落脚点信息,确定主箍筋的周长,再利用受力筋尺寸信息确定铺设长度,利用受力筋的铺设方向确定主箍筋的铺设方向,利用预设的主箍筋布设间距,设定间隔,得到构件内的主箍筋,将主箍筋内的受力筋分为多组箍筋组,利用次箍筋布置规则、多组箍筋组、受力筋尺寸信息和铺设方向,生成构件内的次箍筋,将未分组的受力筋分为拉筋组,利用拉筋布置规则、拉筋组、受力筋尺寸信息和铺设方向,生成构件内的拉筋,实现构件内箍筋的自动生成。

Description

构件内箍筋模型生成方法、***、装置及可读存储介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装配式建筑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构件内箍筋模型生成方法、***、装置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背景技术
装配式构件在生产线制造时,需要将与其对应的钢筋内置到构件中去,然后连同构件一并浇筑,因此设计构件工艺图时,需要将构件内的钢筋一并设置进去,对应不同构件的类型,钢筋有不同的种类,至少为重筋/面筋、水平筋/网片筋、加强筋、主箍筋/拉筋,钢筋在建筑中的使用量很大。
现有设计构件BIM图时,需要人为凭借经验去设置构件中内置的钢筋,由于钢筋的类型不一且数量很多,工作量较大,且容易出错。
因此,需要一种能够高效在构件内生成钢筋的方法。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构件内箍筋模型生成方法、***、装置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提高箍筋生成效率。其具体方案如下:
一种构件内箍筋模型生成方法,其特征在于,应用于装配式建筑领域,包括:
获取目标构件的目标构件模型;
利用所述目标构件模型,从中获取所述目标构件的受力筋的钢筋落脚点信息、受力筋尺寸信息和铺设方向;
利用所述钢筋落脚点信息,得到所述目标构件中钢筋落脚点围成面积最大的主闭合形状;
利用所述主闭合形状的周长,得到主箍筋的周长;
利用主箍筋的周长、预设的主箍筋布设间距、所述受力筋尺寸信息和所述铺设方向,生成所述目标构件模型内的主箍筋模型;
按照与所述目标构件对应的预设的次箍筋布置规则,将所述主箍筋内的受力筋分为多组箍筋组;
利用所述次箍筋布置规则、多组箍筋组、所述受力筋尺寸信息和所述铺设方向,生成所述目标构件模型内的次箍筋模型;
判断所述主箍筋内是否有未分组的受力筋,若是,利用与所述目标构件对应的预设的拉筋布置规则将未分组的受力筋分为拉筋组;
利用所述拉筋布置规则、所述拉筋组、所述受力筋尺寸信息和所述铺设方向,生成所述目标构件模型内的拉筋模型。
可选的,所述按照预设的次箍筋布置规则,将所述主箍筋内的受力筋分为多组箍筋组的过程,包括:
将所述钢筋落脚点信息中,纵向相对的两个钢筋落脚点分为一组钢筋对;
按照预设的次箍筋布置规则,依次将多个钢筋对设置为一组箍筋组,得到多组箍筋组,其中,每组箍筋组包括多个依次相邻的钢筋对。
可选的,所述利用所述次箍筋布置规则、多组箍筋组、所述受力筋尺寸信息和所述铺设方向,生成所述目标构件模型内的次箍筋模型的过程,包括:
利用每组箍筋组的钢筋落脚点,得到每组箍筋组中钢筋落脚点围成面积最大的次闭合形状;
利用每组箍筋组的次闭合形状的周长,得到每组箍筋组的次箍筋的周长;
利用每组箍筋组的次箍筋的周长、预设的次箍筋布设间距、所述受力筋尺寸信息和所述铺设方向,生成所述目标构件模型内的次箍筋模型。
可选的,还包括:
对所述目标构件内的钢筋进行编号、分类和命名,得到所述目标构件的钢筋信息;
将所述钢筋信息保存至所述目标构件的属性信息中。
可选的,还包括:
将所述钢筋信息存储至钢筋信息数据库,以供查询。
可选的,生成所述目标构件模型内的主箍筋模型、次箍筋和拉筋之后,还包括:
利用预先存储的工程设计图,判断所述目标构件是否有相连接的相邻构件;
如果是,则将水平方向的水平构件的水平筋作为垂直方向的垂直构件的箍筋包裹垂直构件的受力筋;
其中,水平构件和垂直构件的相对方向基于安装后相对于水平面的位置,所述目标构件与相邻构件均可分别为水平构件和垂直构件。
本发明还公开了一种构件内箍筋模型生成***,应用于装配式建筑领域,包括:
模型获取模块,用于获取目标构件的目标构件模型;
受力筋信息获取模块,用于利用所述目标构件模型,从中获取所述目标构件的受力筋的钢筋落脚点信息、受力筋尺寸信息和铺设方向;
面积推算模块,用于利用所述钢筋落脚点信息,得到所述目标构件中钢筋落脚点围成面积最大的主闭合形状;
周长计算模块,用于利用所述主闭合形状的周长,得到主箍筋的周长;
箍筋生成模块,用于利用主箍筋的周长、预设的主箍筋布设间距、所述受力筋尺寸信息和所述铺设方向,生成所述目标构件模型内的主箍筋模型;
箍筋分组模块,用于按照与所述目标构件对应的预设的次箍筋布置规则,将所述主箍筋内的受力筋分为多组箍筋组;
次箍筋生成模块,用于利用所述次箍筋布置规则、多组箍筋组、所述受力筋尺寸信息和所述铺设方向,生成所述目标构件模型内的次箍筋模型;
拉筋判断模块,用于判断所述主箍筋内是否有未分组的受力筋,若是,利用与所述目标构件对应的预设的拉筋布置规则将未分组的受力筋分为拉筋组;
拉筋生成模块,用于利用所述拉筋布置规则、所述拉筋组、所述受力筋尺寸信息和所述铺设方向,生成所述目标构件模型内的拉筋模型。
可选的,还包括:
相邻构件判断模块,用于利用预先存储的工程设计图,判断所述目标构件是否有相连接的相邻构件;
钢筋融合模块,用于当所述相邻构件判断模块判定述目标构件有相连接的相邻构件,则将水平方向的水瓶构件的水平筋作为垂直方向的垂直构件的箍筋包裹垂直构件的受力筋;
其中,水平构件和垂直构件的相对方向基于安装后相对于水平面的位置,所述目标构件与相邻构件均可分别为水平构件和垂直构件。
本发明还公开了一种构件内箍筋生成装置,应用于装配式建筑领域,包括:
存储器,用于存储计算机程序;
处理器,用于执行所述计算机程序以实现如前述的构件内箍筋模型生成方法。
本发明还公开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应用于装配式建筑领域,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前述的构件内箍筋模型生成方法。
本发明中,构件内箍筋模型生成方法,应用于装配式建筑领域,包括:获取目标构件的目标构件模型;利用目标构件模型,从中获取目标构件的受力筋的钢筋落脚点信息、受力筋尺寸信息和铺设方向;利用钢筋落脚点信息,得到目标构件中钢筋落脚点围成面积最大的主闭合形状;利用主闭合形状的周长,得到主箍筋的周长;利用主箍筋的周长、预设的主箍筋布设间距、受力筋尺寸信息和铺设方向,生成目标构件模型内的主箍筋模型;按照与目标构件对应的预设的次箍筋布置规则,将主箍筋内的受力筋分为多组箍筋组;利用次箍筋布置规则、多组箍筋组、受力筋尺寸信息和铺设方向,生成目标构件模型内的次箍筋模型;判断主箍筋内是否有未分组的受力筋,若是,利用与目标构件对应的预设的拉筋布置规则将未分组的受力筋分为拉筋组;利用拉筋布置规则、拉筋组、受力筋尺寸信息和铺设方向,生成目标构件模型内的拉筋模型。
本发明获取目标构件模型中的受力筋的各项信息,包括受力筋的钢筋落脚点信息、受力筋尺寸信息和铺设方向,利用其中的钢筋落脚点信息,确定主箍筋的周长,再利用受力筋尺寸信息确定铺设长度,利用受力筋的铺设方向确定主箍筋的铺设方向,利用预设的主箍筋布设间距,设定间隔,得到目标构件模型内的主箍筋模型,利用预设的次箍筋布置规则和拉筋布置规则,分别生成次箍筋模型和拉筋模型,实现构件模型内箍筋模型的自动生成。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提供的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公开的一种构件内箍筋模型生成方法流程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公开的一种主闭合形状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公开的一种主箍筋形状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公开的一种保护层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公开的一种钢筋落脚点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公开的一种水平筋作为主箍筋时的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公开的一种构件内箍筋模型生成***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本发明实施例公开了一种构件内箍筋模型生成方法,参见图1所示,应用于装配式建筑领域,该方法包括:
S11:获取目标构件的目标构件模型。
具体的,预先存储有待生成钢筋的各构件的模型,各构件的模型可以为BIM模型,构件模型中存储有该构件的属性信息,属性信息可以包括构件的名称信息、类型信息和/或尺寸信息等等构件的相关信息,为此,在对目标构件生成钢筋前,获取目标构件的目标构件模型,其中,目标构件的选定可以由用户通过输入设备进行选取。
S12:利用目标构件模型,从中获取目标构件的受力筋的钢筋落脚点信息、受力筋尺寸信息和铺设方向。
具体的,目标构件模型中可以已保存有有生成完毕的受力筋,因此,可以直接从目标构件模型中获取受力筋的钢筋落脚点信息、受力筋尺寸信息和铺设方向,以供生成主箍筋使用。
S13:利用钢筋落脚点信息,得到目标构件中钢筋落脚点围成面积最大的主闭合形状。
具体的,参见图2所示,为将目标构件模型中的受力筋全部用主箍筋固定,因此,获取目标构件中受力筋的钢筋落脚点信息,从而得到受力筋在水平面的分布情况,为将受力筋全部箍住,将各钢筋落脚点1进行连接,形成主闭合形状,从中取面积最大的闭合性状2,面积最大的闭合性状2的所对应的钢筋落脚点1必定是目标构件中最***的受力筋所连接而成,从而确定钢筋落脚点信息中目标构件的最***的钢筋落脚点1。
需要说明的是,面积最大的主闭合形状的边长不一定由钢筋落脚点信息中全部钢筋落脚点构成,但面积最大的主闭合形状一定包括钢筋落脚点信息中全部的钢筋落脚点。
S14:利用主闭合形状的周长,得到主箍筋的周长。
具体的,参见图3所示,主闭合形状2的周长相当于主箍筋3的周长,主箍筋3将沿着闭合性状2的周长包括目标构件中的受力筋4,当然由于主箍筋本身具有厚度,且闭合性状2的周长为两点之间的直线组成,因此,主箍筋3的实际周长将依据闭合性状2的周长,按照预设的钢筋布置标准生成,主箍筋3的实际周长将大于闭合性状2的周长。
S15:利用主箍筋的周长、预设的主箍筋布设间距、受力筋尺寸信息和铺设方向,生成目标构件模型内的主箍筋模型。
具体的,得到主箍筋的周长后,沿目标构件的受力筋的铺设方向每间隔预设的主箍筋布设间距进行布置,直到受力筋尺寸信息中所记载的能够铺设的最远距离,使目标构件内的箍筋生成完毕。
其中,主箍筋自身的尺寸可以预先存储在与目标构件的类型信息对应的主箍筋布置规则中,通过从目标构件模型中获取目标构件的属性信息,再从属性信息中获取目标构件的类型信息,通过类型信息与主箍筋布置规则预先建立的映射关系,查找到相应的主箍筋布置规则,进而得到主箍筋自身的尺寸,如半径。
S16:按照预设的次箍筋布置规则,将主箍筋内的受力筋分为多组箍筋组。
具体的,为进一步的加固受力筋,需要对主箍筋内部的受力筋再次进行箍筋,生成次箍筋;通过从目标构件的目标构件模型中获取目标构件的属性信息,再利用目标构件的属性信息中的类型信息查找相应的目标规则映射关系,利用目标规则映射关系得到与目标构件对应的次箍筋布置规则;次箍筋布置规则中记录了主箍筋内部的受力筋如何划分,划分为多大一组等分组信息,因此,利用次箍筋布置规则可以将主箍筋内的受力筋分为多组箍筋组。
其中,预先建立目标构件的类型信息与次箍筋布置规则的映射关系,得到目标规则映射关系。
S17:利用次箍筋布置规则、多组箍筋组、受力筋尺寸信息和铺设方向,生成目标构件模型内的次箍筋模型。
具体的,分组后,每组箍筋组利用次箍筋布置规则记载的次箍筋布设间距沿目标构件的受力筋的铺设方向每间隔预设的次箍筋布设间距进行布置,直到受力筋尺寸信息中所记载的能够铺设的最远距离,生成目标构件模型内的次箍筋模型。
S18:判断主箍筋内是否有未分组的受力筋,若是,利用预设的拉筋布置规则将未分组的受力筋分为拉筋组。
具体的,按照次箍筋布置规则进行分组时,目标构件内的受力筋数量可能无法被整除,因此,可能会有未被分组的受力筋,未被分组的受力筋应为纵向对称的一对受力筋,将其分为一组拉筋组,以用于设置拉筋,可以理解的是,拉筋为箍筋的一种;当然,若箍筋分组后没有剩余的钢筋对,则无需设置拉筋。
S19:利用拉筋布置规则、拉筋组、受力筋尺寸信息和铺设方向,生成目标构件模型内的拉筋模型。
具体的,利用拉筋布置规则记载的拉筋布设间距沿目标构件的受力筋的铺设方向每间隔预设的拉筋布设间距进行布置,直到受力筋尺寸信息中所记载的能够铺设的最远距离,生成目标构件模型内的拉筋模型。
可见,本发明实施例获取目标构件模型中的受力筋的各项信息,包括受力筋的钢筋落脚点信息、受力筋尺寸信息和铺设方向,利用其中的钢筋落脚点信息,确定主箍筋的周长,再利用受力筋尺寸信息确定铺设长度,利用受力筋的铺设方向确定主箍筋的铺设方向,利用预设的主箍筋布设间距,设定间隔,得到目标构件模型内的主箍筋模型,利用预设的次箍筋布置规则和拉筋布置规则,分别生成次箍筋模型和拉筋模型,实现构件模型内箍筋模型的自动生成。
需要说明的是,若目标构件模型中未生成受力筋,则可以先生成目标构件内的受力筋,再生成目标构件模型内的主箍筋模型,生成目标构件内的受力筋的具体过程可以包括S21至S28;其中,
S21:从预先存储的工程设计图中,获取与目标构件相连的相邻构件的属性信息。
具体的,工程设计图为整个建筑方案的设计图,其中包括整个建筑各构件的信息,如,各构件的属性信息和各构件的连接关系等相关信息,因此,在选定相应的目标构件后,便可自动从预先存储的工程设计图中,获取与目标构件相连的相邻构件的属性信息,以供后续生成钢筋时使用。
S22:利用目标构件模型,从中获取目标构件的属性信息。
S23:利用目标构件的属性信息,得到目标构件的类型信息和尺寸信息;
具体的,从目标构件模型中获取目标构件的属性信息,利用目标构件的属性信息中目标构件的诸如类型信息和尺寸信息等目标构件的相关信息,以供后续生成相应的钢筋。
S24:利用类型信息,确定目标构件的基准面。
具体的,通过目标构件的属性信息,可以得到目标构件的类型信息,利用目标构件的类型信息,可以确定目标构件的基准面,即钢筋起始面,例如,目标构件为墙,其基准面便为其底面平行于水平面,即与底板连接的面,目标构件为楼梯时,楼梯的钢筋需要与建筑的底板和墙体连接,因此,楼梯的基准面为侧面垂直与水平面,即与建筑的墙体和底板连接的面。
S25:利用基准面和钢筋布置标准,得到钢筋铺设方向。
具体的,确定基准面后,根据钢筋布置标准的要求,便可以确定钢筋的铺设方向即钢筋铺设方向,例如,目标构件为墙,所需生成的钢筋类型为受力筋,则根据钢筋布置标准,钢筋铺设方向为垂直与基准面,纵向铺设,当目标构件为楼梯时,受力筋的钢筋铺设方向垂直与基准面,为水平方向铺设,当钢筋变为非受力筋时,目标构件为墙,根据钢筋布置标准,钢筋铺设方向可以为平行于基准面,水平方向铺设。
其中,钢筋布置标准为用户预先生成的钢筋标准,其中记录了不同构件类型使用的钢筋类型和钢筋如何分布等等钢筋布置的规则,因此,利用钢筋布置标准配合,目标构件的相关属性信息便可自动生成目标构件内的钢筋。
S26:利用钢筋布置标准,去除尺寸信息中的目标构件的保护层,得到目标构件的铺设尺寸信息。
具体的,由于钢筋生成在构件内部,不可能暴露在构件外部,因此,在设置钢筋时,都要对每个构件留出保护层,使钢筋在构件的保护层内生成,保护钢筋不会外露于构件外,而在对目标构件生成钢筋时,则需要利用钢筋布置标准去除预设的保护层的尺寸信息,例如,保护层尺寸为2cm厚,以确保在利用得到的目标构件的铺设尺寸信息设置钢筋时钢筋不会外露。
其中,铺设尺寸信息为目标构件的尺寸信息去除预设的保护层的目标构件实际用于铺设钢筋的尺寸,例如,参见图4所示,构件6的尺寸信息包括长50cm,宽20cm,保护层5的尺寸为2cm厚,去除四周的保护层5的尺寸后,则构件6的铺设尺寸信息7为长46cm,宽16cm。
S26:利用基准面、铺设尺寸信息和预设的受力筋设置间距,得到受力筋的钢筋落脚点信息。
具体的,利用钢筋布置标准中与目标构件相应的预设的受力筋设置间距、目标构件的基准面和目标构件的铺设尺寸信息,便可得到受力筋的钢筋落脚点信息,例如,受力筋的钢筋落脚点可以设置在基准面的宽的中线上均匀分布,例如,参见图5所示,构件的基准面的铺设尺寸信息7的长为300cm,宽为50cm,受力筋的钢筋落脚点1可以设置在宽在25cm的中线上,每间隔100cm设置一个钢筋落脚点1,共设置4个钢筋落脚点1,当然根基实际应用需求,钢筋落脚点1可以多排设置,间距和数量等均可自行设定,在此不做限定。
需要说明的是,铺设尺寸信息中包括目标构件的长、宽和高即三维尺寸信息。
S27:利用铺设尺寸信息、钢筋铺设方向和相邻构件的属性信息,得到受力筋的钢筋尺寸信息。
具体的,利用钢筋铺设方向可以确定钢筋若延长出目标构件是否会与相邻构件相连,利用相邻构件的属性信息则可以得知目标构件的钢筋是否需要与相邻构件连接,进而结合目标构件的铺设尺寸信息,得到受力筋的钢筋尺寸信息。
S28:利用钢筋落脚点信息和钢筋尺寸信息,在目标构件内生成相应的钢筋。
具体的,最后利用钢筋落脚点信息和钢筋尺寸信息便可自动生成在目标构件内相应的钢筋。
本发明实施例公开了还一种具体的构件内箍筋模型生成方法,相对于上一实施例,本实施例对技术方案作了进一步的说明和优化。具体的:
具体的,上述S16按照预设的次箍筋布置规则,将主箍筋内的受力筋分为多组箍筋组的过程,可以包括S161和S162;其中,
S161:将钢筋落脚点信息中,纵向相对的两个钢筋落脚点分为一组钢筋对。
具体的,受力筋的落脚点通常成两排多列的形式,将纵向相对的两个钢筋落脚点分为一组钢筋对,以便后续归纳划分。
S162:按照预设的次箍筋布置规则,依次将多个钢筋对设置为一组箍筋组,得到多组箍筋组。
具体的,每组箍筋组可以包括多个依次相邻的钢筋对,依据次箍筋布置规则中所记载的一组箍筋组包括的钢筋对数量进行设置,例如,共有4对钢筋对,包括依次相邻的第一钢筋对、第二钢筋对、第三钢筋对和第四钢筋对,依据次箍筋布置规则可以将依次相邻的两个钢筋对设置为一组箍筋组,各箍筋组之间包括的钢筋对均不相同,则第一箍筋组包括第一钢筋对和第二钢筋对,第二箍筋组包括第三钢筋对和第四钢筋对,不同箍筋组包括的钢筋对可能不同,例如,共有11对钢筋对,依次为第一钢筋对至第十一钢筋对,依据次箍筋布置规则可以设置3组包括3个钢筋对的箍筋组和一组包括两个钢筋对的箍筋组。
具体的,上述S17利用次箍筋布置规则、多组箍筋组、受力筋尺寸信息和铺设方向,生成目标构件模型内的次箍筋模型的过程,可以具体包括S171至S173;其中,
S171:利用每组箍筋组的钢筋落脚点,得到每组箍筋组中钢筋落脚点围成面积最大的次闭合形状;
S172:利用每组箍筋组的次闭合形状的周长,得到每组箍筋组的次箍筋的周长;
S173:利用每组箍筋组的次箍筋的周长、预设的次箍筋布设间距、受力筋尺寸信息和铺设方向,生成目标构件模型内的次箍筋模型。
具体的,在完成分组后,每组箍筋组的箍筋模型生成方法与主箍筋的生成方法类似,利用面积最大的次闭合形状将箍筋组内全部受力筋包裹住,作为次箍筋周长的生成依据,最后分别对每组箍筋组依据次箍筋布置规则记载的次箍筋布设间距沿目标构件的受力筋的铺设方向每间隔预设的次箍筋布设间距进行布置,直到受力筋尺寸信息中所记载的能够铺设的最远距离,生成每组箍筋组的次箍筋,最后得到整个目标构件模型内的次箍筋模型。
具体的,在生成目标构件中的钢筋后,为便于显示给用户钢筋的信息,还可以对目标构件中的钢筋进行编号、分类和命名,得到目标构件的钢筋信息;并将钢筋信息保存至目标构件的属性信息中;以使用户通过目标构件模型便能得知钢筋的具体信息。
进一步的,为便于整体管理,还可以将钢筋信息存储至钢筋信息数据库,以供统一查询,便于用户快速得到整个建筑的全部钢筋信息。
进一步的,上述S5生成目标构件模型内的主箍筋模型之后,还包括可以S31至S32;其中,
S31:利用预先存储的工程设计图,判断目标构件是否有相连接的相邻构件。
具体的,用于构件之间可能存在相连,而相连部分的钢筋也需要进行连接,因此,需要判断目标构件是否有相连接的相邻构件,以进行不同的处理;当然,若未连接则不用再进行后续处理。
S32:如果是,则将水平方向的水平构件的水平筋作为垂直方向的垂直构件的箍筋包裹垂直方向的构件的受力筋。
具体的,参见图4所示,如果两构件的钢筋相互交错,则将垂直构件中交错区域内的与水平构件的水平筋重叠的箍筋全部去除,将水平构件的水平筋进行延长包裹垂直构件的受力筋,代替原垂直构件的箍筋;如果构件的钢筋暂未交错相差一定距离,则延长水平构件的水平筋和/或垂直构件的受力筋和箍筋,使两构件的钢筋相互交错,再将安装后相对于水平面的垂垂直构件中交错区域内的与水平构件的水平筋重叠的箍筋全部去除,将水平方向的水平构件的水平筋进行延长包裹垂直方向的垂直构件的受力筋,代替原垂直方向的垂直构件的箍筋。其中,可以通过判断箍筋的轴线和水平筋的轴线的高度差是否小于箍筋的半径和水平筋的半径之和,来判断水平筋与箍筋是否重叠;如果箍筋的轴线和水平筋的轴线的高度差小于箍筋的半径和水平筋的半径之和,则证明水平筋与箍筋重合,如果不小于,则证明交错不重合,不用去除箍筋,水平筋不用包裹垂直构件的受力筋。
其中,水平构件为基于安装后相对于水平面的位置,同时,目标构件与相邻构件均可分别为水平构件和垂直构件,即,目标构件可以为水平构件也可以为垂直构件,相邻构件同理,水平构件可以为楼板,垂直构件可以为支撑柱。
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实施例中,箍筋自身的尺寸,如半径,已在预设的次箍筋布置规则和拉筋布置规则中设定了。
相应的,本发明实施例还公开了一种构件内箍筋模型生成***,应用于装配式建筑领域,包括:
模型获取模块11,用于获取目标构件的目标构件模型;
受力筋信息获取模块12,用于利用所述目标构件模型,从中获取所述目标构件的受力筋的钢筋落脚点信息、受力筋尺寸信息和铺设方向;
面积推算模块13,用于利用所述钢筋落脚点信息,得到所述目标构件中钢筋落脚点围成面积最大的主闭合形状;
周长计算模块14,用于利用所述主闭合形状的周长,得到主箍筋的周长;
箍筋生成模块15,用于利用主箍筋的周长、预设的主箍筋布设间距、所述受力筋尺寸信息和所述铺设方向,生成所述目标构件模型内的主箍筋模型;
箍筋分组模块16,用于按照与所述目标构件对应的预设的次箍筋布置规则,将所述主箍筋内的受力筋分为多组箍筋组;
次箍筋生成模块17,用于利用所述次箍筋布置规则、多组箍筋组、所述受力筋尺寸信息和所述铺设方向,生成所述目标构件模型内的次箍筋模型;
拉筋判断模块18,用于判断所述主箍筋内是否有未分组的受力筋,若是,利用与所述目标构件对应的预设的拉筋布置规则将未分组的受力筋分为拉筋组;
拉筋生成模块19,用于利用所述拉筋布置规则、所述拉筋组、所述受力筋尺寸信息和所述铺设方向,生成所述目标构件模型内的拉筋模型。
具体的,上述箍筋分组模块16,包括钢筋分组单元和箍筋分组单元;其中,
钢筋分组单元,用于将所述钢筋落脚点信息中,纵向相对的两个钢筋落脚点分为一组钢筋对;
箍筋分组单元,用于按照预设的次箍筋布置规则,依次将多个钢筋对设置为一组箍筋组,得到多组箍筋组,其中,每组箍筋组包括多个依次相邻的钢筋对。
具体的,上述次箍筋生成模块17,包括次面积推算单元、次箍筋周长生成单元和次箍筋生成单元;
次面积推算单元,用于利用每组箍筋组的钢筋落脚点,得到每组箍筋组中钢筋落脚点围成面积最大的次闭合形状;
次箍筋周长生成单元,用于利用每组箍筋组的次闭合形状的周长,得到每组箍筋组的次箍筋的周长;
次箍筋生成单元,用于利用每组箍筋组的次箍筋的周长、预设的次箍筋布设间距、所述受力筋尺寸信息和所述铺设方向,生成所述目标构件模型内的次箍筋模型。
具体的,还可以包括标记模块和属性保存模块;其中,
标记模块,用于对目标构件内的钢筋进行编号、分类和命名,得到目标构件的钢筋信息;
属性保存模块,用于将钢筋信息保存至目标构件的属性信息中。
具体的,还可以包括数据库模块;其中,
数据库模块,用于将钢筋信息存储至钢筋信息数据库,以供查询。
进一步的,还可以包括相邻构件判断模块和钢筋融合模块;其中,
相邻构件判断模块,用于利用预先存储的工程设计图,判断所述目标构件是否有相连接的相邻构件;
钢筋融合模块,用于当所述相邻构件判断模块判定述目标构件有相连接的相邻构件,则将水平方向的水瓶构件的水平筋作为垂直方向的垂直构件的箍筋包裹垂直构件的受力筋;
其中,水平构件和垂直构件的相对方向基于安装后相对于水平面的位置,所述目标构件与相邻构件均可分别为水平构件和垂直构件。
此外,本发明实施例还公开了一种构件内箍筋生成装置,应用于装配式建筑领域,包括:
存储器,用于存储计算机程序;
处理器,用于执行计算机程序以实现如前述的构件内箍筋模型生成方法。
另外,本发明实施例还公开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应用于装配式建筑领域,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前述的构件内箍筋模型生成方法。
最后,还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专业人员还可以进一步意识到,结合本文中所公开的实施例描述的各示例的单元及算法步骤,能够以电子硬件、计算机软件或者二者的结合来实现,为了清楚地说明硬件和软件的可互换性,在上述说明中已经按照功能一般性地描述了各示例的组成及步骤。这些功能究竟以硬件还是软件方式来执行,取决于技术方案的特定应用和设计约束条件。专业技术人员可以对每个特定的应用来使用不同方法来实现所描述的功能,但是这种实现不应认为超出本发明的范围。
以上对本发明所提供的一种构件内箍筋模型生成方法、***、装置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发明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发明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同时,对于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依据本发明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所述,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Claims (10)

1.一种构件内箍筋模型生成方法,其特征在于,应用于装配式建筑领域,包括:
获取目标构件的目标构件模型;
利用所述目标构件模型,从中获取所述目标构件的受力筋的钢筋落脚点信息、受力筋尺寸信息和铺设方向;
利用所述钢筋落脚点信息,得到所述目标构件中钢筋落脚点围成面积最大的主闭合形状;
利用所述主闭合形状的周长,得到主箍筋的周长;
利用主箍筋的周长、预设的主箍筋布设间距、所述受力筋尺寸信息和所述铺设方向,生成所述目标构件模型内的主箍筋模型;
按照与所述目标构件对应的预设的次箍筋布置规则,将所述主箍筋内的受力筋分为多组箍筋组;
利用所述次箍筋布置规则、多组箍筋组、所述受力筋尺寸信息和所述铺设方向,生成所述目标构件模型内的次箍筋模型;
判断所述主箍筋内是否有未分组的受力筋,若是,利用与所述目标构件对应的预设的拉筋布置规则将未分组的受力筋分为拉筋组;
利用所述拉筋布置规则、所述拉筋组、所述受力筋尺寸信息和所述铺设方向,生成所述目标构件模型内的拉筋模型。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箍筋模型生成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按照预设的次箍筋布置规则,将所述主箍筋内的受力筋分为多组箍筋组的过程,包括:
将所述钢筋落脚点信息中,纵向相对的两个钢筋落脚点分为一组钢筋对;
按照预设的次箍筋布置规则,依次将多个钢筋对设置为一组箍筋组,得到多组箍筋组,其中,每组箍筋组包括多个依次相邻的钢筋对。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箍筋模型生成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利用所述次箍筋布置规则、多组箍筋组、所述受力筋尺寸信息和所述铺设方向,生成所述目标构件模型内的次箍筋模型的过程,包括:
利用每组箍筋组的钢筋落脚点,得到每组箍筋组中钢筋落脚点围成面积最大的次闭合形状;
利用每组箍筋组的次闭合形状的周长,得到每组箍筋组的次箍筋的周长;
利用每组箍筋组的次箍筋的周长、预设的次箍筋布设间距、所述受力筋尺寸信息和所述铺设方向,生成所述目标构件模型内的次箍筋模型。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构件内箍筋模型生成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对所述目标构件内的钢筋进行编号、分类和命名,得到所述目标构件的钢筋信息;
将所述钢筋信息保存至所述目标构件的属性信息中。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构件内箍筋模型生成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将所述钢筋信息存储至钢筋信息数据库,以供查询。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任一项所述的构件内箍筋模型生成方法,其特征在于,生成所述目标构件模型内的主箍筋模型、次箍筋和拉筋之后,还包括:
利用预先存储的工程设计图,判断所述目标构件是否有相连接的相邻构件;
如果是,则将水平方向的水平构件的水平筋作为垂直方向的垂直构件的箍筋包裹垂直构件的受力筋;
其中,水平构件和垂直构件的相对方向基于安装后相对于水平面的位置,所述目标构件与相邻构件均可分别为水平构件和垂直构件。
7.一种构件内箍筋模型生成***,其特征在于,应用于装配式建筑领域,包括:
模型获取模块,用于获取目标构件的目标构件模型;
受力筋信息获取模块,用于利用所述目标构件模型,从中获取所述目标构件的受力筋的钢筋落脚点信息、受力筋尺寸信息和铺设方向;
面积推算模块,用于利用所述钢筋落脚点信息,得到所述目标构件中钢筋落脚点围成面积最大的主闭合形状;
周长计算模块,用于利用所述主闭合形状的周长,得到主箍筋的周长;
箍筋生成模块,用于利用主箍筋的周长、预设的主箍筋布设间距、所述受力筋尺寸信息和所述铺设方向,生成所述目标构件模型内的主箍筋模型;
箍筋分组模块,用于按照与所述目标构件对应的预设的次箍筋布置规则,将所述主箍筋内的受力筋分为多组箍筋组;
次箍筋生成模块,用于利用所述次箍筋布置规则、多组箍筋组、所述受力筋尺寸信息和所述铺设方向,生成所述目标构件模型内的次箍筋模型;
拉筋判断模块,用于判断所述主箍筋内是否有未分组的受力筋,若是,利用与所述目标构件对应的预设的拉筋布置规则将未分组的受力筋分为拉筋组;
拉筋生成模块,用于利用所述拉筋布置规则、所述拉筋组、所述受力筋尺寸信息和所述铺设方向,生成所述目标构件模型内的拉筋模型。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构件内箍筋模型生成***,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相邻构件判断模块,用于利用预先存储的工程设计图,判断所述目标构件是否有相连接的相邻构件;
钢筋融合模块,用于当所述相邻构件判断模块判定述目标构件有相连接的相邻构件,则将水平方向的水瓶构件的水平筋作为垂直方向的垂直构件的箍筋包裹垂直构件的受力筋;
其中,水平构件和垂直构件的相对方向基于安装后相对于水平面的位置,所述目标构件与相邻构件均可分别为水平构件和垂直构件。
9.一种构件内箍筋生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应用于装配式建筑领域,包括:
存储器,用于存储计算机程序;
处理器,用于执行所述计算机程序以实现如权利要去1至6任一项所述的构件内箍筋模型生成方法。
10.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特征在于,应用于装配式建筑领域,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权利要求1至6任一项所述的构件内箍筋模型生成方法。
CN201811603053.7A 2018-12-26 2018-12-26 构件内箍筋模型生成方法、***、装置及可读存储介质 Pending CN109684736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1603053.7A CN109684736A (zh) 2018-12-26 2018-12-26 构件内箍筋模型生成方法、***、装置及可读存储介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1603053.7A CN109684736A (zh) 2018-12-26 2018-12-26 构件内箍筋模型生成方法、***、装置及可读存储介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684736A true CN109684736A (zh) 2019-04-26

Family

ID=6618965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1603053.7A Pending CN109684736A (zh) 2018-12-26 2018-12-26 构件内箍筋模型生成方法、***、装置及可读存储介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9684736A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027126A (zh) * 2019-12-27 2020-04-17 三一筑工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确定保温连接件分布信息的方法、装置及计算设备
CN111738145A (zh) * 2020-06-19 2020-10-02 广联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识别箍筋绕法的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及可读存储介质
CN113032890A (zh) * 2021-05-31 2021-06-25 北京盈建科软件股份有限公司 建筑模型的生成方法及装置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937277A (zh) * 2016-06-21 2016-09-14 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L型剪力墙边缘构件的连接构造
CN106326556A (zh) * 2016-08-24 2017-01-11 广州地铁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结构钢筋计算及三维建模方法
CN206174294U (zh) * 2016-11-02 2017-05-17 云南经济管理学院 矩型框架柱附加钢筋抗震钢筋笼
US20180305929A1 (en) * 2016-04-29 2018-10-25 Southeast University Steel-fiber composite material concrete combined column, and post-earthquake repair method thereof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80305929A1 (en) * 2016-04-29 2018-10-25 Southeast University Steel-fiber composite material concrete combined column, and post-earthquake repair method thereof
CN105937277A (zh) * 2016-06-21 2016-09-14 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L型剪力墙边缘构件的连接构造
CN106326556A (zh) * 2016-08-24 2017-01-11 广州地铁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结构钢筋计算及三维建模方法
CN206174294U (zh) * 2016-11-02 2017-05-17 云南经济管理学院 矩型框架柱附加钢筋抗震钢筋笼

Non-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张盛朝等: "剪力墙水平筋代替部分约束箍筋的探讨与应用", 《建筑技术》, vol. 41, no. 9, pages 847 - 848 *
林国铎: "剪力墙水平筋替代边缘构件箍筋要点研究", 《低温建筑技术》 *
林国铎: "剪力墙水平筋替代边缘构件箍筋要点研究", 《低温建筑技术》, vol. 39, no. 1, 28 January 2017 (2017-01-28), pages 58 - 61 *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027126A (zh) * 2019-12-27 2020-04-17 三一筑工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确定保温连接件分布信息的方法、装置及计算设备
CN111027126B (zh) * 2019-12-27 2022-12-23 三一筑工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确定保温连接件分布信息的方法、装置及计算设备
CN111738145A (zh) * 2020-06-19 2020-10-02 广联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识别箍筋绕法的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及可读存储介质
CN113032890A (zh) * 2021-05-31 2021-06-25 北京盈建科软件股份有限公司 建筑模型的生成方法及装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684737A (zh) 构件模型内钢筋模型生成方法、***装置及可读存储介质
CN109684736A (zh) 构件内箍筋模型生成方法、***、装置及可读存储介质
CN109684735A (zh) 构件模型内加强筋模型生成方法、***、装置及存储介质
CN101996242B (zh) 基于三维r树索引扩展结构的三维城市模型自适应方法
CN108427814A (zh) 一种装配式墙体钢筋数据处理方法及装置
US20100228369A1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automatic support generation for an object made by means of a rapid prototype production method
CN104077446B (zh) 从数字化三维模型中提取二维电气施工图的方法及***
CN110263451A (zh) 基于bim的拱肋加工施工方法
CN106476134A (zh) 支撑方法、混凝土预制件制作方法以及自动铺设机
CN113806837A (zh) 一种基于平法图信息自动生成钢筋三维模型的方法
CN107463733A (zh) 一种基于bim的吊顶龙骨的排布方法及***
CN105303359A (zh) 一种确定物料需求计划的方法及装置
CN107784409A (zh) 基于建筑信息模型的项目模板工程管理***
CN109992684A (zh) 预制构件生产线自动投影方法、装置、设备、***及介质
CN111353188B (zh) 人造岩石结构设计和制造的自动化***
CN104331932B (zh) 一种基于自定义单元法的自由曲面建筑网格划分方法
CN109376404A (zh) 建筑外轮廓模型生成方法、***、装置及可读存储介质
CN105426601A (zh) 一种基于bim的多样性设计方案汇报方法及其***
CN114707220A (zh) Revit基于宏程序的隧道BIM智能建模方法
CN109241663A (zh) 外轮廓模型标识变更方法、***、装置及可读存储介质
CN109684739A (zh) 一种基于bim模型的钢筋参数生成方法、装置及设备
CN109697322A (zh) 一种基于bim模型的钢筋参数生成方法、装置及设备
CN109670256A (zh) 构件内非受力钢筋模型生成方法、***、装置及存储介质
CN111652436B (zh) 一种基于等高线的施工便道自动选线方法
CN103745067B (zh) 发电机定子端部参数化自动建模***及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90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