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653375A - 分离整体式叠合混凝土结构体系 - Google Patents

分离整体式叠合混凝土结构体系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9653375A
CN109653375A CN201910067417.2A CN201910067417A CN109653375A CN 109653375 A CN109653375 A CN 109653375A CN 201910067417 A CN201910067417 A CN 201910067417A CN 109653375 A CN109653375 A CN 10965337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crete
plate
straight
heat preservation
interio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Withdrawn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0067417.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延年
汪青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yang Jianzhu University
Original Assignee
Shenyang Jianzhu Universit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yang Jianzhu University filed Critical Shenyang Jianzhu University
Priority to CN201910067417.2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9653375A/zh
Publication of CN10965337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653375A/zh
Withdrawn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4BUILDING
    • E04BGENERAL BUILDING CONSTRUCTIONS; WALLS, e.g. PARTITIONS; ROOFS; FLOORS; CEILINGS; INSULATION OR OTHER PROTECTION OF BUILDINGS
    • E04B1/00Constructions in general; Structures which are not restricted either to walls, e.g. partitions, or floors or ceilings or roofs
    • E04B1/343Structures characterised by movable, separable, or collapsible parts, e.g. for transport
    • E04B1/34315Structures characterised by movable, separable, or collapsible parts, e.g. for transport characterised by separable parts
    • E04B1/34321Structures characterised by movable, separable, or collapsible parts, e.g. for transport characterised by separable parts mainly constituted by panel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4BUILDING
    • E04BGENERAL BUILDING CONSTRUCTIONS; WALLS, e.g. PARTITIONS; ROOFS; FLOORS; CEILINGS; INSULATION OR OTHER PROTECTION OF BUILDINGS
    • E04B5/00Floors; Floor construction with regard to insulation; Connections specially adapted therefor
    • E04B5/02Load-carrying floor structures formed substantially of prefabricated units
    • E04B5/023Separate connecting devices for prefabricated floor-slab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4BUILDING
    • E04CSTRUCTURAL ELEMENTS; BUILDING MATERIALS
    • E04C2/00Building elements of relatively thin form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parts of buildings, e.g. sheet materials, slabs, or panels
    • E04C2/02Building elements of relatively thin form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parts of buildings, e.g. sheet materials, slabs, or panels characterised by specified materials
    • E04C2/26Building elements of relatively thin form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parts of buildings, e.g. sheet materials, slabs, or panels characterised by specified materials composed of materials covered by two or more of groups E04C2/04, E04C2/08, E04C2/10 or of materials covered by one of these groups with a material not specified in one of the groups
    • E04C2/284Building elements of relatively thin form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parts of buildings, e.g. sheet materials, slabs, or panels characterised by specified materials composed of materials covered by two or more of groups E04C2/04, E04C2/08, E04C2/10 or of materials covered by one of these groups with a material not specified in one of the groups at least one of the materials being insulating
    • E04C2/288Building elements of relatively thin form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parts of buildings, e.g. sheet materials, slabs, or panels characterised by specified materials composed of materials covered by two or more of groups E04C2/04, E04C2/08, E04C2/10 or of materials covered by one of these groups with a material not specified in one of the groups at least one of the materials being insulating composed of insulating material and concrete, stone or stone-like material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4BUILDING
    • E04CSTRUCTURAL ELEMENTS; BUILDING MATERIALS
    • E04C2/00Building elements of relatively thin form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parts of buildings, e.g. sheet materials, slabs, or panels
    • E04C2/30Building elements of relatively thin form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parts of buildings, e.g. sheet materials, slabs, or panels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or structur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rchitecture (AREA)
  • Civil Engineering (AREA)
  • Structural Engineer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Panels For Use In Building Construction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分离整体式叠合混凝土结构体系,属于建筑技术领域。采用分离式叠层构件,现场整体组装后进行浇筑混凝土,所有部分均采用叠合浇筑的施工方法,且楼板和屋面板均采用双向受力板。本发明的效果和优点是混凝土保温叠合墙预制板采用分离式生产,现场整体式组装,生产工艺简单,有利于机械化、自动化、智能化生产。运输方便、成本低。由于叠合墙预制板集成了保温板,且采用立体式空间的齿槽***,不仅具有良好的保温效果、而且具有优越的受力性能。并且现场施工方便、工期短、经济效果好,避免了施工过程中的复杂操作,大幅降低造价。

Description

分离整体式叠合混凝土结构体系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建筑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分离整体式叠合混凝土结构体系。
背景技术
在装配式混凝土结构的实践中,以心预制件为主体系存在诸多问题及难点,如预制构件侧面出筋导致的生产自动化程度低,现场钢筋连接导致的质量管控困难,构件自重大运输不便、塔吊型号现场吊装困难,后浇段连接导致的模板及钢筋作业量大,人工需求增加等。
混凝土叠合墙板是预制和现浇混凝土相结合的一种较好结构形式。预制预应力薄板与现浇混凝土层结合成为一个整体,共同工作。混凝土叠合墙板具有现浇楼板的整体性、刚度大、抗裂性好、不增加钢筋消耗、节约模板等优点。由于不需支模,从而可提前***装修工程,缩短整个工程的工期。
混凝土叠合墙板的模板在生产过程中工序相对复杂,同时考虑两侧混凝土板,也要处理好混凝土板与保温板的关系,更要处理各种不同形式的钢筋。尤其两侧的混凝土板以及钢筋网架的整体加工更加复杂,很难实现机械化、自动化与智能化的生产。因此急需解决这些技术问题。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分离整体式叠合混凝土结构体系,以充分体现预制混凝土装配建筑的优势。
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分离整体式叠合混凝土结构体系,分离整体式叠合混凝土结构体系的外墙采用直保温组装叠合外墙(1a),外墙角部采用L形保温组装叠合外墙(1b),外墙与内墙交接的T形节点处采用T形保温组装叠合外墙(1c),内墙采用直组装叠合内墙(1d),内墙十字形节点采用十字形组装叠合内墙(1e);直保温组装叠合外墙(1a)的外部叠合预制层采用齿槽混凝土直板(1-1a)和齿槽保温直板(1-2a)整体预制,环形连接件(1-5)分别穿过齿槽保温直板(1-2a)并伸入到齿槽混凝土直板(1-1a)内;内部叠合预制层采用内预制层混凝土板(1-3a)、空间钢筋网架(1-4a),空间钢筋网架(1-4a)的板内水平钢筋(1-4-1)和其中一排竖直钢筋(1-4-4)位于内预制层混凝土板(1-3a)内部;板外水平钢筋(1-4-2)和另一排竖直钢筋(1-4-4)位于内预制层混凝土板(1-3a)外部;且板内水平钢筋(1-4-1)和竖直钢筋(1-4-4)的正交的交叉节点与板外水平钢筋(1-4-2)和竖直钢筋(1-4-4) 的正交的交叉节点一一对应,并采用横向连接筋(1-4-3)逐一连接;L形保温组装叠合外墙(1b)外部叠合预制层采用齿槽混凝土L形板(1-1b)、齿槽保温L形板(1-2b),齿槽混凝土L形板(1-1b)和齿槽保温L形板(1-2b)整体预制;L形保温组装叠合外墙(1b)内部叠合预制层采用内预制层混凝土L形板(1-3b)和L形空间钢筋网架(1-4b);T形保温组装叠合外墙(1c)外部叠合预制层采用齿槽混凝土直板(1-1a)和齿槽保温直板(1-2a)整体现浇;T形保温组装叠合外墙(1c)内部叠合预制层采用两块内预制层混凝土L形板(1-3b),组装成T形节点;直组装叠合内墙(1d)的两侧叠合预制层均采用内预制层混凝土板(1-3a)和单竖筋钢筋网架(1-4d)拼装组成;十字形组装叠合内墙(1e)采用4块内预制层混凝土L形板(1-3b)和1个十字形直空间钢筋网架(1-4e)拼装组成十字形节点;直保温组装叠合外墙(1a)、L形保温组装叠合外墙(1b)、T形保温组装叠合外墙(1c)、直组装叠合内墙(1d)、十字形组装叠合内墙(1e)墙体进行横向连接时,采用节点专用连接钢架(5),节点专用连接钢架(5)的多排连接环(5-1)逐排***两边后浇的叠层空腔内;形成墙板横向连接节点(4a);在直保温组装叠合外墙(1a)、L形保温组装叠合外墙(1b)、T形保温组装叠合外墙(1c)、直组装叠合内墙(1d)、十字形组装叠合内墙(1e)的空腔内浇筑混凝土,浇筑混凝土的顶面与内预制层混凝土板(1-3a)、内预制层混凝土L形板(1-3b)的顶面齐平;将钢架混凝土叠合楼板(2)的纵向两端根据实际位置分别搭接在直保温组装叠合外墙(1a)、L形保温组装叠合外墙(1b)、T形保温组装叠合外墙(1c)、直组装叠合内墙(1d)、十字形组装叠合内墙(1e)的内预制层混凝土板(1-3a)、内预制层混凝土L形板(1-3b)的顶部;在直保温组装叠合外墙(1a)、L形保温组装叠合外墙(1b)、T形保温组装叠合外墙(1c)、直组装叠合内墙(1d)、十字形组装叠合内墙(1e)和钢架混凝土叠合楼板(2)的顶部浇筑混凝土,浇筑混凝土的顶面与齿槽混凝土直板(1-1a)、齿槽混凝土L形板(1-1b)、齿槽保温直板(1-2a)、齿槽保温L形板(1-2b)、内预制层混凝土板(1-3a)、内预制层混凝土L形板(1-3b)的顶面齐平;直保温组装叠合外墙(1a)、L形保温组装叠合外墙(1b)、T形保温组装叠合外墙(1c)、直组装叠合内墙(1d)、十字形组装叠合内墙(1e)进行层间连接时,采用节点专用连接钢架(5),节点专用连接钢架(5)的多排连接环(5-1)逐排***相邻下层和上层后浇的叠层空腔内;形成墙板竖向连接节点(4b);在顶层直保温组装叠合外墙(1a)、L形保温组装叠合外墙(1b)、T形保温组装叠合外墙(1c)、直组装叠合内墙(1d)、十字形组装叠合内墙(1e)浇筑完成后,将钢架混凝土叠合保温屋面板(3)的纵向两端根据实际位置分别搭接在直保温组装叠合外墙(1a)、L形保温组装叠合外墙(1b)、T形保温组装叠合外墙(1c)、直组装叠合内墙(1d)、十字形组装叠合内墙(1e)的内预制层混凝土板(1-3a)、内预制层混凝土L形板(1-3b)的顶部;在直保温组装叠合外墙(1a)、L形保温组装叠合外墙(1b)、T形保温组装叠合外墙(1c)、直组装叠合内墙(1d)、十字形组装叠合内墙(1e)和钢架混凝土叠合保温屋面板(3)的顶部浇筑混凝土,浇筑混凝土的顶面与齿槽混凝土直板(1-1a)、齿槽混凝土L形板(1-1b)、齿槽保温直板(1-2a)、齿槽保温L形板(1-2b)、内预制层混凝土板(1-3a)、内预制层混凝土L形板(1-3b)的顶面齐平。
进一步地,所述直保温组装叠合外墙(1a)的齿槽混凝土直板(1-1a)和内预制层混凝土板(1-3a)分别位于直保温组装叠合外墙(1a)的两侧;内部齿槽混凝土直板(1-1a)与齿槽保温直板(1-2a)一体成型,且齿槽保温直板(1-2a)与内预制层混凝土板(1-3a)相对应;齿槽保温直板(1-2a)与齿槽混凝土直板(1-1a)高度相等,内预制层混凝土板(1-3a)比齿槽保温直板(1-2a)低100~250mm;环形连接件(1-5)横纵成排,除顶排外均与横向连接筋(1-4-3)一一对应;顶排的环形连接件(1-5)位于内预制层混凝土板(1-2a)比齿槽保温直板(1-3a)高出部分的中线;环形连接件(1-5)的最外侧端部***到直空间钢筋网架(1-4a)内部,距离内预制层混凝土板(1-3a)10~30mm;直空间钢筋网架(1-4a)的最外端距离齿槽保温直板(1-2a)最外端平面10~30mm;每排环形连接件(1-5)均置于相同排横向连接筋(1-4-3)上方,底排、顶排以及水平两端各一排的环形连接件(1-5)均绑扎在板外水平钢筋(1-4-2)、横向连接筋(1-4-3)、竖直钢筋(1-4-4)的节点上;所述齿槽混凝土直板(1-1a)整体浇筑在齿槽保温直板(1-2a)上,齿槽混凝土直板(1-1a)的混凝土燕尾榫(1-1-3)、混凝土燕尾槽(1-1-4)与齿槽保温直板(1-2a)的保温板燕尾槽(1-2-3)、保温板燕尾榫(1-2-4)相互咬合;设置若干横纵成排的环形连接件(1-5),环形连接件(1-5)为矩形环状;环形连接件(1-5)所在平面竖直,长边水平,短边竖直;环形连接件(1-5)的竖排与混凝土燕尾榫(1-1-3)的中间相对应,环形连接件(1-5)的一端伸入到直混凝土板体(1-1-1)中间平面,环形连接件(1-5)的另一端伸出保温板燕尾榫(1-2-4);齿槽保温直板(1-2a)的保温板直角梯形榫(1-2-5)与齿槽混凝土直板(1-1a)相邻的一端,保温板直角梯形榫(1-2-5)和保温板等腰梯形榫(1-2-7)均与齿槽混凝土直板(1-1a)的侧端齐平;齿槽保温直板(1-2a)的保温板直角梯形榫(1-2-5)位于远离齿槽混凝土直板(1-1a)的一端,保温板等腰梯形槽(1-2-6)和保温板保温板直角梯形槽(1-2-8)均与齿槽混凝土直板(1-1a)的侧端齐平;所述内预制层混凝土板(1-3a)整体为矩形混凝土板,直空间钢筋网架(1-4a)的竖向均匀排列的板内水平钢筋(1-4-1)与其中一排水平均匀分布的竖直钢筋(1-4-4)垂直交叉,二者构成的网架位于内预制层混凝土板(1-3a)的中间平面;直空间钢筋网架(1-4a)的竖向均匀排列的板外水平钢筋(1-4-2)与另一排水平均匀分布的竖直钢筋(1-4-4)垂直交叉,二者构成的网架竖直位于内预制层混凝土板(1-3a)的外部;板内水平钢筋(1-4-1)和竖直钢筋(1-4-4)构成的网架与板外水平钢筋(1-4-2)和竖直钢筋(1-4-4)构成的网架的间距均分别对应相等,且交叉点也一一对应,在对应的交叉点设置横向连接筋(1-4-3);板内水平钢筋(1-4-1)与内预制层混凝土板(1-3a)的长度相等,板外水平钢筋(1-4-2)的两端均伸出内预制层混凝土板(1-3a);所述齿槽混凝土直板(1-1a)由直混凝土板体(1-1-1)、混凝土燕尾榫(1-1-3)、混凝土燕尾槽(1-1-4)组成;直混凝土板体(1-1-1)整体为矩形板,在外面一侧为平直表面,在内侧设置竖向的均匀且相互交替的混凝土燕尾榫(1-1-3)和混凝土燕尾槽(1-1-4),混凝土燕尾榫(1-1-3)的水平横截面为等腰梯形,端部比根部宽;混凝土燕尾槽(1-1-4)为等腰梯形,端部开口比根部凹槽窄;所述齿槽保温直板(1-2a)由直保温板体(1-2-1)、保温板燕尾槽(1-2-3)、保温板燕尾榫(1-2-4)、保温板直角梯形榫(1-2-5)、保温板等腰梯形槽(1-2-6)、保温板等腰梯形榫(1-2-7)、保温板保温板直角梯形槽(1-2-8)组成;直保温板体(1-2-1)整体为矩形,在直保温板体(1-2-1)的内外两侧均分别设置竖向的均匀且相互交替的保温板燕尾槽(1-2-3)、保温板燕尾榫(1-2-4),保温板燕尾榫(1-2-4)的水平横截面为等腰梯形,端部比根部宽;保温板燕尾槽(1-2-3)为等腰梯形,端部开口比根部凹槽窄;其中一侧的保温板燕尾槽(1-2-3)均与另一侧的保温板燕尾榫(1-2-4)一一对应;在直保温板体(1-2-1)的其中一个水平端由内向外分别依次设置保温板直角梯形榫(1-2-5)、保温板等腰梯形槽(1-2-6)、保温板等腰梯形榫(1-2-7)、保温板保温板直角梯形槽(1-2-8),另一个水平端由外向内分别依次保温板直角梯形榫(1-2-5)、保温板等腰梯形槽(1-2-6)、保温板等腰梯形榫(1-2-7)、保温板保温板直角梯形槽(1-2-8);保温板直角梯形榫(1-2-5)、保温板等腰梯形槽(1-2-6)、保温板等腰梯形榫(1-2-7)、保温板保温板直角梯形槽(1-2-8)的水平横截面构成一个矩形,矩形的长度为从一侧保温板燕尾槽(1-2-3)槽底到另一侧的保温板燕尾榫(1-2-4)顶端的距离,矩形的宽度为保温板直角梯形榫(1-2-5)根部到端部的距离;保温板直角梯形榫(1-2-5)和保温板保温板直角梯形槽(1-2-8)位于短边的两端,呈直角梯形;保温板等腰梯形槽(1-2-6)、保温板等腰梯形榫(1-2-7)位于中间,呈等腰梯形;其中一侧的保温板直角梯形榫(1-2-5)、保温板等腰梯形槽(1-2-6)、保温板等腰梯形榫(1-2-7)、保温板保温板直角梯形槽(1-2-8)与另一侧的保温板保温板直角梯形槽(1-2-8) 、保温板等腰梯形榫(1-2-7)、保温板等腰梯形槽(1-2-6) 、保温板直角梯形榫(1-2-5)均分别一一对应;所述内预制层混凝土板(1-3a)由预制直混凝土板体(1-3-1)、外侧平面(1-3-3)、内层麻面(1-3-4)、混凝土直角梯形榫(1-3-5)、混凝土等腰梯形槽(1-3-6)、混凝土等腰梯形榫(1-3-7)、混凝土直角梯形槽(1-3-8)组成;预制直混凝土板体(1-3-1)的内侧表面为内层麻面(1-3-4),外侧表面为外侧平面(1-3-3);在预制直混凝土板体(1-3-1)的其中一个水平端由内向外分别依次设置混凝土直角梯形榫(1-3-5)、混凝土等腰梯形槽(1-3-6)、混凝土等腰梯形榫(1-3-7)、混凝土直角梯形槽(1-3-8),另一个水平端由外向内分别依次混凝土直角梯形榫(1-3-5)、混凝土等腰梯形槽(1-3-6)、混凝土等腰梯形榫(1-3-7)、混凝土直角梯形槽(1-3-8);混凝土直角梯形榫(1-3-5)、混凝土等腰梯形槽(1-3-6)、混凝土等腰梯形榫(1-3-7)、混凝土直角梯形槽(1-3-8)的水平横截面构成一个矩形,矩形的长度为预制直混凝土板体(1-3-1)的厚度,矩形的宽度为混凝土直角梯形榫(1-3-5)根部到端部的距离;混凝土直角梯形榫(1-3-5)和混凝土直角梯形槽(1-3-8)位于短边的两端,呈直角梯形;混凝土等腰梯形槽(1-3-6)、混凝土等腰梯形榫(1-3-7)位于中间,呈等腰梯形;其中一端的混凝土直角梯形榫(1-3-5)、混凝土等腰梯形槽(1-3-6)、混凝土等腰梯形榫(1-3-7)、混凝土直角梯形槽(1-3-8)与另一端的混凝土直角梯形槽(1-3-8) 、混凝土等腰梯形榫(1-3-7) 、混凝土等腰梯形槽(1-3-6)、混凝土直角梯形榫(1-3-5)均分别一一对应;所述直空间钢筋网架(1-4a)由板内水平钢筋(1-4-1)、板外水平钢筋(1-4-2)、横向连接筋(1-4-3)、竖直钢筋(1-4-4)组成;两排均匀分布的竖直钢筋(1-4-4)均一一对应,且高度相等;在其中一侧的竖直钢筋(1-4-4)外部设置均匀分布的板内水平钢筋(1-4-1),二者垂直交叉;在另一侧的竖直钢筋(1-4-4)外部设置均匀分布的板外水平钢筋(1-4-2),二者垂直交叉;板内水平钢筋(1-4-1)与竖直钢筋(1-4-4)的交叉点与板外水平钢筋(1-4-2)与竖直钢筋(1-4-4)的交叉点一一对应,并在对应的交叉点之间设置横向连接筋(1-4-3),并分别在交叉点处进行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L形保温组装叠合外墙(1b)与直保温组装叠合外墙(1a)的区别在于由齿槽混凝土L形板(1-1b)、齿槽保温L形板(1-2b)、内预制层混凝土L形板(1-3b)和L形空间钢筋网架(1-4b)分别替换齿槽混凝土直板(1-1a)、齿槽保温直板(1-2a)、内预制层混凝土板(1-3a)和空间钢筋网架(1-4a);齿槽混凝土L形板(1-1b)、齿槽保温L形板(1-2b)、内预制层混凝土L形板(1-3b)均为L形,整体形状均为90°弯折,两个直角边均相等;L形空间钢筋网架(1-4b)由板内水平钢筋(1-4-1)、板外水平钢筋(1-4-2)、横向连接筋(1-4-3)、竖直钢筋(1-4-4)组成;整体为L形,每边两排均匀分布的竖直钢筋(1-4-4)均一一对应,且高度相等;在其中一侧的竖直钢筋(1-4-4)外部设置均匀分布的板内水平钢筋(1-4-1),二者垂直交叉;在另一侧的竖直钢筋(1-4-4)外部设置均匀分布的板外水平钢筋(1-4-2),二者垂直交叉;板内水平钢筋(1-4-1)与竖直钢筋(1-4-4)的交叉点与板外水平钢筋(1-4-2)与竖直钢筋(1-4-4)的交叉点一一对应,并在对应的交叉点之间设置横向连接筋(1-4-3),并分别在交叉点处进行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T形保温组装叠合外墙(1c)与直保温组装叠合外墙(1a)的区别在于采用两块内预制层混凝土L形板(1-3b)代替一块内预制层混凝土板(1-3a),并采用T形直空间钢筋网架(1-4c)代替空间钢筋网架(1-4a);齿槽保温板(1-2a)一侧与T形直空间钢筋网架(1-4c)一侧竖直相对;齿槽混凝土直板(1-1a)和内预制层混凝土L形板(1-3b)均分别位于最外侧;内部齿槽混凝土直板(1-1a)与齿槽保温板(1-2a)一体成型,且齿槽保温板(1-2a)与内预制层混凝土L形板(1-3b)相对应;环形连接件(1-5)横纵成排,且两端竖排的环形连接件(1-5)与横向连接筋(1-4-3)一一对应;环形连接件(1-5)的最外侧端部***到T形直空间钢筋网架(1-4c)内部,距离内预制层混凝土L形板(1-3b) 10~30mm;T形直空间钢筋网架(1-4c)的最外端距离齿槽保温板(1-2a)最外端平面10~30mm;两端竖排的环形连接件(1-5)的底部与横向连接筋(1-4-3)齐平,底排、顶排以及水平两端各一排的环形连接件(1-5)均绑扎在板外水平钢筋(1-4-2)、横向连接筋(1-4-3)、竖直钢筋(1-4-4)的节点上;内预制层混凝土L形板(1-3b)整体为L形混凝土板,两块内预制层混凝土L形板(1-3b)的短边相对,两个短边对齐,两个长边排成直线,两块内预制层混凝土L形板(1-3b)之间的间距为内墙的厚度;T形直空间钢筋网架(1-4c)的竖向均匀排列的板内水平钢筋(1-4-1),其中一端均伸入到一块内预制层混凝土L形板(1-3b)的长边,另一端均伸入到另一块内预制层混凝土L形板(1-3b)的长边;在两个内预制层混凝土L形板(1-3b)内设置一排竖直的竖直钢筋(1-4-4);板内水平钢筋(1-4-1)与竖直钢筋(1-4-4)垂直交叉,二者构成的网架位于两块内预制层混凝土L形板(1-3b)的中间平面;T形直空间钢筋网架(1-4c)的竖向均匀排列的板外水平钢筋(1-4-2)与另一排竖直钢筋(1-4-4)垂直交叉,二者构成的网架位于两块内预制层混凝土L形板(1-3b)的外部;板内水平钢筋(1-4-1)和竖直钢筋(1-4-4)构成的网架与板外水平钢筋(1-4-2)和竖直钢筋(1-4-4)构成的网架的间距均分别对应相等,且交叉点也一一对应,在对应的交叉点设置横向连接筋(1-4-3);T形直空间钢筋网架(1-4c)的中间两竖排横向连接筋(1-4-3)与内预制层混凝土L形板(1-3b)内长边与短边交汇处的竖直钢筋(1-4-4)均连接,并伸入到内预制层混凝土L形板(1-3b)的短边;所述T形直空间钢筋网架(1-4c)由板内水平钢筋(1-4-1)、板外水平钢筋(1-4-2)、横向连接筋(1-4-3)、竖直钢筋(1-4-4)组成;两排竖直钢筋(1-4-4)均一一对应,且高度相等;每排竖直钢筋(1-4-4)的数量为偶数;在其中一侧的竖直钢筋(1-4-4)外部设置竖直均匀分布的板内水平钢筋(1-4-1),二者垂直交叉;在另一侧的竖直钢筋(1-4-4)外部设置竖直均匀分布的板外水平钢筋(1-4-2),二者垂直交叉;板内水平钢筋(1-4-1)与竖直钢筋(1-4-4)的交叉点与板外水平钢筋(1-4-2)与竖直钢筋(1-4-4)的交叉点一一对应,并在对应的交叉点之间设置横向连接钢筋(1-4-3),并分别在交叉点处进行连接;中间两竖排的横向连接钢筋(1-4-3)在板内水平钢筋(1-4-1)一侧向外伸出,且伸出长度相等;所述内预制层混凝土L形板(1-3b)由L形混凝土板体(1-3-2)、外侧平面(1-3-3)、内层麻面(1-3-4)、混凝土直角梯形榫(1-3-5)、混凝土等腰梯形槽(1-3-6)、混凝土等腰梯形榫(1-3-7)、混凝土直角梯形槽(1-3-8)组成;L形混凝土板体(1-3-2)整体为L形,L形的内直角一侧为L形混凝土板体(1-3-2)整体的外侧,L形的外直角一侧为L形混凝土板体(1-3-2)整体的内侧,L形混凝土板体(1-3-2)整体的内侧表面为内层麻面(1-3-4),L形混凝土板体(1-3-2)整体的外侧表面为外侧平面(1-3-3);在L形混凝土板体(1-3-2)的其中一个水平端由内向外分别依次设置混凝土直角梯形榫(1-3-5)、混凝土等腰梯形槽(1-3-6)、混凝土等腰梯形榫(1-3-7)、混凝土直角梯形槽(1-3-8),另一个水平端由外向内分别依次混凝土直角梯形榫(1-3-5)、混凝土等腰梯形槽(1-3-6)、混凝土等腰梯形榫(1-3-7)、混凝土直角梯形槽(1-3-8);混凝土直角梯形榫(1-3-5)、混凝土等腰梯形槽(1-3-6)、混凝土等腰梯形榫(1-3-7)、混凝土直角梯形槽(1-3-8)的水平横截面构成一个矩形,矩形的长度为L形混凝土板体(1-3-2)的厚度,矩形的宽度为混凝土直角梯形榫(1-3-5)根部到端部的距离;混凝土直角梯形榫(1-3-5)和混凝土直角梯形槽(1-3-8)位于短边的两端,呈直角梯形;混凝土等腰梯形槽(1-3-6)、混凝土等腰梯形榫(1-3-7)位于中间,呈等腰梯形;其中一端的混凝土直角梯形榫(1-3-5)、混凝土等腰梯形槽(1-3-6)、混凝土等腰梯形榫(1-3-7)、混凝土直角梯形槽(1-3-8)与另一端的混凝土直角梯形槽(1-3-8) 、混凝土等腰梯形榫(1-3-7) 、混凝土等腰梯形槽(1-3-6)、混凝土直角梯形榫(1-3-5)均分别一一对应。
进一步地,所述直组装叠合内墙(1d)的内预制层混凝土板(1-3a)整体为矩形板;内预制层混凝土板(1-3a)的内侧表面为内层麻面(1-3-4),外侧表面为外侧平面(1-3-3);在内预制层混凝土板(1-3a)的其中一个水平端由内向外分别依次设置混凝土直角梯形榫(1-3-5)、混凝土等腰梯形槽(1-3-6)、混凝土等腰梯形榫(1-3-7)、混凝土直角梯形槽(1-3-8),另一个水平端由外向内分别依次混凝土直角梯形榫(1-3-5)、混凝土等腰梯形槽(1-3-6)、混凝土等腰梯形榫(1-3-7)、混凝土直角梯形槽(1-3-8);混凝土直角梯形榫(1-3-5)、混凝土等腰梯形槽(1-3-6)、混凝土等腰梯形榫(1-3-7)、混凝土直角梯形槽(1-3-8)的水平横截面构成一个矩形,矩形的长度为内预制层混凝土板(1-3a)的厚度,矩形的宽度为混凝土直角梯形榫(1-3-5)根部到端部的距离;混凝土直角梯形榫(1-3-5)和混凝土直角梯形槽(1-3-8)位于短边的两端,呈直角梯形;混凝土等腰梯形槽(1-3-6)、混凝土等腰梯形榫(1-3-7)位于中间,呈等腰梯形;其中一端的混凝土直角梯形榫(1-3-5)、混凝土等腰梯形槽(1-3-6)、混凝土等腰梯形榫(1-3-7)、混凝土直角梯形槽(1-3-8)与另一端的混凝土直角梯形槽(1-3-8) 、混凝土等腰梯形榫(1-3-7) 、混凝土等腰梯形槽(1-3-6)、混凝土直角梯形榫(1-3-5)均分别一一对应;单竖筋钢筋网架(1-4d)的若干根板内水平钢筋(1-4-1)竖直均匀分布在内预制层混凝土板(1-3a)内,若干根竖直钢筋(1-4-4)水平均匀分布在内预制层混凝土板(1-3a)内;在板内水平钢筋(1-4-1)和竖直钢筋(1-4-4)相交叉处,设置水平的横向连接筋(1-4-3)。
进一步地,所述十字形组装叠合内墙(1e)的内预制层混凝土L形板(1-3b)整体为L形混凝土板,四块内预制层混凝土L形板(1-3b)两两分组,其中第一组两块内预制层混凝土L形板(1-3b)的短边相对,两个短边对齐,两个长边排成直线,两块内预制层混凝土L形板(1-3b)之间的间距为内墙的厚度;第一组两块内预制层混凝土L形板(1-3b)和第二组的两块内预制层混凝土L形板(1-3b)在没有短边的一侧相对,第一组两块内预制层混凝土L形板(1-3b)和第二组的两块内预制层混凝土L形板(1-3b)之间的间距为内墙的厚度;两组两块内预制层混凝土L形板(1-3b)均两两对称,中间形成的空腔为十字形,十字形外面的四个内预制层混凝土L形板(1-3b)形成整体十字形板;十字形板的两个短边沿中轴线对称,两个长边沿中轴线对称,长边为短边的4~10倍,短边的长度为100~200mm;十字形直空间钢筋网架(1-4e)的两排竖直均匀分布的板内水平钢筋(1-4-1)两端分别伸入L形混凝土板体(1-3-2)的长边;板内水平钢筋(1-4-1)的中间段外露在中间的空腔内,十字形直空间钢筋网架(1-4e)的两排竖直均匀分布的短板内水平钢筋(1-4-5)两端分别伸入L形混凝土板体(1-3-2)的短边;短板内水平钢筋(1-4-5)的中间段外露在中间的空腔内;板内水平钢筋(1-4-1)、短板内水平钢筋(1-4-5)均相交在L形混凝土板体(1-3-2)的转角处,相同层的板内水平钢筋(1-4-1)、短板内水平钢筋(1-4-5)的交叉点为正方形的四个顶点,在所述正方形的四个内角设置竖立的竖直钢筋(1-4-4);在两排短板内水平钢筋(1-4-5)外侧的板内水平钢筋(1-4-1)各分别设置1~5排竖直均匀分布横向连接钢筋(1-4-3),板内水平钢筋(1-4-1)和横向连接钢筋(1-4-3)的内角设置竖直钢筋(1-4-4);两排最外端的横向连接钢筋(1-4-3)的外侧,内预制层混凝土L形板(1-3b)的L形混凝土板体(1-3-2)的长边伸出横向连接钢筋(1-4-3)的长度为100~200mm;所述十字形直空间钢筋网架(1-4e)由板内水平钢筋(1-4-1)、短板内水平钢筋(1-4-5)、横向连接钢筋(1-4-3)、竖直钢筋(1-4-4)、短板内水平钢筋(1-4-5)组成;两排竖向均匀分布的板内水平钢筋(1-4-1)和两排竖向均匀分布的短板内水平钢筋(1-4-5)相互交错,中间形成方形封闭环,竖向投影整体为十字形;在两排竖向均匀分布的短板内水平钢筋(1-4-5)的外侧的板内水平钢筋(1-4-1)均分别由与短板内水平钢筋(1-4-5)平行的横向连接钢筋(1-4-3)逐层连接;两排竖直钢筋(1-4-4)均一一对应,且高度相等;每排竖直钢筋(1-4-4)的数量为偶数;竖直钢筋(1-4-4)分别位于板内水平钢筋(1-4-1)和短板内水平钢筋(1-4-5)交叉的内角以及板内水平钢筋(1-4-1)和横向连接钢筋(1-4-3)交叉的内角。
进一步地,所述钢架混凝土叠合楼板(2)的预制混凝土底层(2-1)的纵向两端分别搭接在下部条形混凝土构件(2-12)顶部,搭接长度为5~20mm;纵向对接的预制层板底横向板内钢筋(2-6)位于下部条形混凝土构件(2-12)上部,相对的预制层板底横向板内钢筋(2-6)相互一一搭接;预制混凝土底层(2-1)横向一一并拢靠紧,两侧的横向阶梯连接口(2-3)并排,其中预制层板底横向外伸连接钢筋(2-7)外伸的一侧均分别与预制层板底横向外伸连接钢筋(2-7)不外伸的一侧并拢,外伸的预制层板底横向外伸连接钢筋(2-7)置于相邻预制层板底横向外伸连接钢筋(2-7)未外伸的横向阶梯连接口(2-3)上,且预制层板底横向外伸连接钢筋(2-7)跨过相邻的两根预制层板底纵向钢筋(2-5);现浇叠合层(2-2)浇筑前,架设现浇层板顶纵向钢筋(2-10),现浇层板顶纵向钢筋(2-10)均匀分布,纵向对接的现浇层板顶纵向钢筋(2-10)相互搭接;架设现浇层板顶横向钢筋(2-11),现浇层板顶横向钢筋(2-11)均匀分布在横向相邻的现浇层板顶纵向钢筋(2-10)的顶部,横向钢筋(2-11)相互搭接;拼装完成后浇筑现浇叠合层(2-2);预制混凝土底层(2-1)整体为矩形;预制混凝土底层(2-1)的横向两端均设置横向阶梯连接口(2-3)和斜口(2-4),斜口(2-4)位于两端最外侧的钢筋桁架(2-8)的外侧,为预制混凝土底层(2-1)的顶面斜向下的斜面,斜口(2-4)的底部与横向阶梯连接口(2-3)连接,横向阶梯连接口(2-3)水平至横向两端面;在预制混凝土底层(2-1)内部的最下层为均匀交替分布的预制层板底横向板内钢筋(2-6)、预制层板底横向外伸连接钢筋(2-7),在横向其中一端预制层板底横向板内钢筋(2-6)、预制层板底横向外伸连接钢筋(2-7)均不伸出预制混凝土底层(2-1);在另一端预制层板底横向外伸连接钢筋(2-7)越过最外排钢筋桁架(2-8)后,斜向上弯折,然后水平弯折,在斜口(2-4)的中间高度处伸出,并一直水平伸出预制混凝土底层(2-1),伸出的长度为横向阶梯连接口(2-3)的宽度;且均向同一垂直方向放置,至三分之二到一倍的预制层板底横向板内钢筋(2-6)和预制层板底横向外伸连接钢筋(2-7)的间距时向横向阶梯连接口(2-3)内弯折回,直至横向阶梯连接口(2-3)和斜口(2-4)的交界线;在预制层板底横向板内钢筋(2-6)和预制层板底横向外伸连接钢筋(2-7)的上方,设置均匀分布的预制层板底纵向钢筋(2-5),预制层板底纵向钢筋(2-5)两端均伸出预制混凝土底层(2-1)的长边两端;预制混凝土底层(2-1)的上部为现浇叠合层(2-2),在现浇叠合层(2-2)内顶层为均匀分布的现浇层板顶横向钢筋(2-11),现浇层板顶横向钢筋(2-11)下部为与之垂直交叉且均匀分布的现浇层板顶纵向钢筋(2-10);在预制混凝土底层(2-1)内设置钢筋桁架(2-8),钢筋桁架(2-8)的底部为两根预制层板底纵向钢筋(2-5),顶部为一根现浇层板顶纵向钢筋(2-10),现浇层板顶纵向钢筋(2-10)的水平投影位于两根预制层板底纵向钢筋(2-5)的中间;采用斜钢筋将现浇层板顶纵向钢筋(2-10)分别与两侧的预制层板底纵向钢筋(2-5)连接;钢筋桁架(2-8)的下一半位于预制混凝土底层(2-1)内,上一半位于现浇叠合层(2-2)内;在预制混凝土底层(2-1)内埋设4个预埋吊装钢筋(2-9);所述下部条形混凝土构件(2-12)为三类不同构件,第一类为建筑基础顶部;第二类为剪力墙顶部;第三类为叠合梁顶部;所述预制层板底横向外伸连接钢筋(2-7)底部为一段预埋段钢筋(2-7-1),在其中的一端,斜向上30°~60°弯折,形成上翘段钢筋(2-7-2),并再水平向外弯折延伸,形成外伸段钢筋(2-7-3),外伸段钢筋(2-7-3)分为三个部分,向外水平伸出的平直段钢筋段(2-7-3-1),之后是向其中一侧90°弯折的纵向弯折段钢筋段(2-7-3-2),最后一端为再向回90°弯折的回弯段钢筋段(2-7-3-3),回弯段钢筋段(2-7-3-3)一直伸至外伸段钢筋(2-7-3)起点外的30~50mm处。
进一步地,所述钢架混凝土叠合保温屋面板(3)的两块叠合混凝土双向受力保温屋面齿槽式预制底层的两个长边并拢,在叠合混凝土双向受力保温屋面齿槽式预制底层的相邻区域的两侧均为横向连接口(3-2),在横向连接口(3-2)处设置纵向均匀分布的底层横向连接钢筋环(3-11),底层横向连接钢筋环(3-11)为矩形环,底层横向连接钢筋环(3-11)水平放置,且长边横向,短边纵向;底层横向连接钢筋环(3-11)的两端伸至横向连接口(3-2)与叠合混凝土齿槽式预制底层(3-1)顶部的混凝土齿(3-1-2)相邻的区域;在两块叠合混凝土双向受力保温屋面齿槽式预制底层相邻的横向连接口(3-2)处浇筑底部双向受力现浇层(3-10),底部双向受力现浇层(3-10)的顶面与叠合混凝土齿槽式预制底层(3-1)顶部的混凝土齿(3-1-2)的顶面齐平;在底部双向受力现浇层(3-10)上部设置后置保温板(3-12),后置保温板(3-12)与两侧的叠合混凝土双向受力保温屋面齿槽式预制底层的双面齿槽保温板(3-3)衔接;在钢筋桁架(3-4)之间设置横向均匀分布的现浇层纵向钢筋(3-7),现浇层纵向钢筋(3-7)与钢筋桁架(3-4)的顶部纵筋(3-4-2)齐平;在现浇层纵向钢筋(3-7)和钢筋桁架(3-4)的顶部设置沿纵向均匀分布的现浇层横向钢筋(3-8),其中一半至全部数量的现浇层横向钢筋(3-8)跨过两块叠合混凝土双向受力保温屋面齿槽式预制底层的横向连接口(3-2);在叠合混凝土双向受力保温屋面齿槽式预制底层的顶部浇筑现浇叠合层(3-9);钢架混凝土叠合保温屋面板(3)的底部为叠合混凝土齿槽式预制底层(3-1),上部为双面齿槽保温板(3-3),叠合混凝土齿槽式预制底层(3-1)顶部的混凝土齿(3-1-2)、咬合槽(3-1-3)与双面齿槽保温板(3-3)下部的底部槽(3-3-5)和底部齿(3-3-4)均分别一一契合;双面齿槽保温板(3-3)横向两侧均伸至叠合混凝土齿槽式预制底层(3-1)的最外侧的混凝土齿(3-1-2),而叠合混凝土齿槽式预制底层(3-1)最外端的端部连接凹口(3-1-4)上部不设置双面齿槽保温板(3-3),叠合混凝土齿槽式预制底层(3-1)两端形成的缺口为横向连接口(3-2);双面齿槽保温板(3-3)顶部的顶部齿(3-3-2)、顶部槽(3-3-3)相互交替,顶部齿(3-3-2)的宽度为顶部槽(3-3-3)宽度的1.5~2倍,多排纵向均匀分布的钢筋桁架(3-4)的后弯U形筋(3-4-3)分别从双面齿槽保温板(3-3)顶部的顶部槽(3-3-3)竖直穿过双面齿槽保温板(3-3),并在叠合混凝土齿槽式预制底层(3-1)的中间层弯折,在底部的弯折处为底层纵筋(3-4-1),在顶部的两个内角为顶部纵筋(3-4-2);钢筋桁架(3-4)横向均匀部分;在钢筋桁架(3-4)之间,以及钢筋桁架(3-4)外侧的叠合混凝土齿槽式预制底层(3-1)内,分别设置若干预制层板底纵向钢筋(3-5),预制层板底纵向钢筋(3-5)以及钢筋桁架(3-4)的底层纵筋(3-4-1)同标高且横向均匀分布;在预制层板底纵向钢筋(3-5)和底层纵筋(3-4-1)的底部设置与二者均垂直的纵向均匀分布的预制层板底横向钢筋(3-6);所述叠合混凝土齿槽式预制底层(3-1)的预制层板体(3-1-1)整体为矩形混凝土板,在预制层板体(3-1-1)的顶部设置横向均匀分布的纵向相互交替的混凝土齿(3-1-2)、咬合槽(3-1-3);咬合槽(3-1-3)宽度为混凝土齿(3-1-2)宽度的1.5~2倍;在两个最外端的混凝土齿(3-1-2)的外侧分别为端部连接凹口(3-1-4),端部连接凹口(3-1-4)的宽度为混凝土齿(3-1-2)宽度的1.8~3倍;所述双面齿槽保温板(3-3)的保温板体(3-3-1)整体为矩形,在保温板体(3-3-1)的上部分别为横向均匀分布且相互交替的纵向顶部齿(3-3-2)、顶部槽(3-3-3);在保温板体(3-3-1)的下部分别为横向均匀分布且相互交替的纵向底部齿(3-3-4)、底部槽(3-3-5);顶部齿(3-3-2)与底部齿(3-3-4)相同,顶部槽(3-3-3)与底部槽(3-3-5)相同,顶部齿(3-3-2)宽度为顶部槽(3-3-3)宽度的1.5~2倍;顶部齿(3-3-2)和底部槽(3-3-5)的横向竖直中线重合,顶部槽(3-3-3)和底部齿(3-3-4)的横向竖直中线重合;所述钢筋桁架(3-4)的后弯U形筋(3-4-3)整体为U形,在穿过双面齿槽保温板(3-3)之后两端向内弯折;后弯U形筋(3-4-3)均匀竖直分布,顶部纵筋(3-4-2)纵向穿过所有的后弯U形筋(3-4-3)顶部的两个内角;底层纵筋(3-4-1)纵向穿过所有的后弯U形筋(3-4-3)底部的两个弯折的内角。
进一步地,所述墙板横向连接节点(4a)采用节点专用连接钢架(5)将两块直保温组装叠合外墙(1a)连接,墙板横向连接节点(4a)采用节点专用连接钢架(5)将直保温组装叠合外墙(1a)和L形保温组装叠合外墙(1b)连接,墙板横向连接节点(4a)采用节点专用连接钢架(5)将直保温组装叠合外墙(1a)和T形保温组装叠合外墙(1c)连接;所述节点专用连接钢架(5)由多排连接环(5-1)、整体加强环(5-2)组成,多排连接环(5-1)为水平的矩形环,竖向均匀分布,两个相同的竖直整体加强环(5-2)将所有的多排连接环(5-1)套住;节点专用连接钢架(5)的多排连接环(5-1)逐层分别***到两侧的空间钢筋网架(1-4a)、L形空间钢筋网架(1-4b)、T形直空间钢筋网架(1-4c)、单竖筋钢筋网架(1-4d)、十字形直空间钢筋网架(1-4e)各自的横向连接筋(1-4-3)之间。
进一步地,所述墙板竖向连接节点(4b)为采用节点专用连接钢架(5)的多排连接环(5-1)的两端分别***上层的直保温组装叠合外墙(1a)和下层的直保温组装叠合外墙(1a)中间的空腔内,将上层的直保温组装叠合外墙(1a)和下层的直保温组装叠合外墙(1a)连接起来。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本发明的效果和优点是混凝土保温叠合墙预制板采用分离式生产,现场整体式组装,生产工艺简单,有利于机械化、自动化、智能化生产。运输方便、成本低。由于叠合墙预制板集成了保温板,且采用立体式空间的齿槽***,不仅具有良好的保温效果、而且具有优越的受力性能。并且现场施工方便、工期短、经济效果好,避免了施工过程中的复杂操作,大幅降低造价。
附图说明
图1a为分离整体式叠合混凝土结构体系的标准层平面示意图;
图1b为分离整体式叠合混凝土结构体系的竖直剖面示意图;
图2a为直保温组装叠合外墙分解的平面示意图;
图2b为直保温组装叠合外墙分解的立面示意图;
图2c为直保温组装叠合外墙组装的平面示意图;
图3为L形保温组装叠合外墙分解的平面示意图;
图4为T形保温组装叠合外墙的分解平面示意图;
图5为直组装叠合内墙的分解平面示意图;
图6为十字形组装叠合内墙的分解平面示意图;
图7a为钢架混凝土叠合楼板的立面示意图;
图7b为钢架混凝土叠合楼板的转配平面示意图;
图7c为单块的钢架混凝土叠合楼板的平面示意图;
图7d为单块的钢架混凝土叠合楼板的横向端面示意图;
图7e为单块的钢架混凝土叠合楼板的纵向端面示意图;
图7f为预制层板底横向外伸连接钢筋的正视示意图;
图7g为预制层板底横向外伸连接钢筋的俯视示意图;
图8a为钢架混凝土叠合保温屋面板的横向连接端面示意图;
图8b为单块的钢架混凝土叠合保温屋面板的横向端面示意图;
图8c为单块的钢架混凝土叠合保温屋面板的纵向端面示意图;
图8d为叠合混凝土齿槽式预制底层的横向端面示意图;
图8e为双面齿槽保温板的横向端面示意图;
图8f为钢筋桁架的端面示意图;
图8g为钢筋桁架的正视示意图;
图9a为墙板横向连接节点的俯视示意图;
图9b为节点专用连接钢架的端面示意图;
图9c为节点专用连接钢架的正视示意图;
图10为墙板竖向连接节点的竖直横断面示意图。
图中,1a为直保温组装叠合外墙;1b为L形保温组装叠合外墙;1c为T形保温组装叠合外墙;1d为直组装叠合内墙;1e为十字形组装叠合内墙;2为钢架混凝土叠合楼板;3为钢架混凝土叠合保温屋面板;4a为墙板横向连接节点;4b为墙板竖向连接节点;5为节点专用连接钢架;
1-1a为齿槽混凝土直板;1-1b为齿槽混凝土L形板;
1-2a为齿槽保温直板;1-2b为齿槽保温L形板;
1-3a为内预制层混凝土板;1-3b为内预制层混凝土L形板;
1-4a为直空间钢筋网架;1-4b为L形直空间钢筋网架;1-4c为T形直空间钢筋网架;1-4d为单竖筋钢筋网架;1-4e为十字形直空间钢筋网架;
1-5为环形连接件;
1-1-1为直混凝土板体;1-1-2为L形混凝土板体;1-1-3为混凝土燕尾榫;1-1-4为混凝土燕尾槽;
1-2-1为直保温板体;1-2-2为L形保温板体;1-2-3为保温板燕尾槽;1-2-4为保温板燕尾榫;1-2-5为保温板直角梯形榫;1-2-6为保温板等腰梯形槽;1-2-7为保温板等腰梯形榫;1-2-8为保温板直角梯形槽;
1-3-1为预制直混凝土板体;1-3-2为预制L形混凝土板体;1-3-3为外侧平面;1-3-4为内层麻面;1-3-5为混凝土直角梯形榫;1-3-6为混凝土等腰梯形槽;1-3-7为混凝土等腰梯形榫;1-3-8为混凝土直角梯形槽;
1-4-1为板内水平钢筋,1-4-2为板外水平钢筋;1-4-3为横向连接筋;1-4-4为竖直钢筋;1-4-5为短板内水平钢筋;
2-1为预制混凝土底层;2-2为现浇叠合层;2-3为横向阶梯连接口;2-4为斜口;2-5为预制层板底纵向钢筋;2-6为预制层板底横向板内钢筋;2-7为预制层板底横向外伸连接钢筋;2-8为钢筋桁架;2-9为预埋吊装钢筋;2-10为现浇层板顶纵向钢筋;2-11为现浇层板顶横向钢筋;2-12为下部条形混凝土构件; 2-7-1为预埋段钢筋;2-7-2为上翘段钢筋;2-7-3为外伸段钢筋;2-7-3-1为平直段钢筋段;2-7-3-2为纵向弯折段钢筋;2-7-3-3为回弯段钢筋;
3-1为叠合混凝土齿槽式预制底层;3-2为横向连接口;3-3为双面齿槽保温板;3-4为钢筋桁架;3-5为预制层板底纵向钢筋;3-6为预制层板底横向钢筋;3-7为现浇层纵向钢筋;3-8为现浇层横向钢筋;3-9为现浇叠合层;3-10为底部双向受力现浇层;3-11为底层横向连接钢筋环;3-12为后置保温板;3-1-1为预制层板体;3-1-2为混凝土齿;3-1-3为咬合槽;3-1-4为端部连接凹口;3-3-1为保温板体;3-3-2为顶部齿;3-3-3为顶部槽;3-3-4为底部齿;3-3-5为底部槽;3-4-1为底层纵筋;3-4-2为顶部纵筋;3-4-3为后弯U形筋;
5-1为多排连接环;5-2为整体加强环。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进一步说明本发明,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详细地描述,但不能将它们理解为对本发明保护范围的限定。
实施例:如图1a-10所示,分离整体式叠合混凝土结构体系的外墙采用直保温组装叠合外墙1a,外墙角部采用L形保温组装叠合外墙1b,外墙与内墙交接的T形节点处采用T形保温组装叠合外墙1c,内墙采用直组装叠合内墙1d,内墙十字形节点采用十字形组装叠合内墙1e;
直保温组装叠合外墙1a的外部叠合预制层采用齿槽混凝土直板1-1a和齿槽保温直板1-2a整体预制,环形连接件1-5分别穿过齿槽保温直板1-2a并伸入到齿槽混凝土直板1-1a内;内部叠合预制层采用内预制层混凝土板1-3a、空间钢筋网架1-4a,空间钢筋网架1-4a的板内水平钢筋1-4-1和其中一排竖直钢筋1-4-4位于内预制层混凝土板1-3a内部;板外水平钢筋1-4-2和另一排竖直钢筋1-4-4位于内预制层混凝土板1-3a外部;且板内水平钢筋1-4-1和竖直钢筋1-4-4的正交的交叉节点与板外水平钢筋1-4-2和竖直钢筋1-4-4 的正交的交叉节点一一对应,并采用横向连接筋1-4-3逐一连接;
L形保温组装叠合外墙1b外部叠合预制层采用齿槽混凝土L形板1-1b、齿槽保温L形板1-2b,齿槽混凝土L形板1-1b和齿槽保温L形板1-2b整体预制;L形保温组装叠合外墙1b内部叠合预制层采用内预制层混凝土L形板1-3b和L形空间钢筋网架1-4b;
T形保温组装叠合外墙1c外部叠合预制层采用齿槽混凝土直板1-1a和齿槽保温直板1-2a整体现浇;T形保温组装叠合外墙1c内部叠合预制层采用两块内预制层混凝土L形板1-3b,组装成T形节点;
直组装叠合内墙1d的两侧叠合预制层均采用内预制层混凝土板1-3a和单竖筋钢筋网架(1-4d)拼装组成;
十字形组装叠合内墙1e采用4块内预制层混凝土L形板1-3b和1个十字形直空间钢筋网架(1-4e)拼装组成十字形节点;
直保温组装叠合外墙1a、L形保温组装叠合外墙1b、T形保温组装叠合外墙1c、直组装叠合内墙1d、十字形组装叠合内墙1e墙体进行横向连接时,采用节点专用连接钢架5,节点专用连接钢架5的多排连接环5-1逐排***两边后浇的叠层空腔内;形成墙板横向连接节点4a;
在直保温组装叠合外墙1a、L形保温组装叠合外墙1b、T形保温组装叠合外墙1c、直组装叠合内墙1d、十字形组装叠合内墙1e的空腔内浇筑混凝土,浇筑混凝土的顶面与内预制层混凝土板1-3a、内预制层混凝土L形板1-3b的顶面齐平;
将钢架混凝土叠合楼板2的纵向两端根据实际位置分别搭接在直保温组装叠合外墙1a、L形保温组装叠合外墙1b、T形保温组装叠合外墙1c、直组装叠合内墙1d、十字形组装叠合内墙1e的内预制层混凝土板1-3a、内预制层混凝土L形板1-3b的顶部;
在直保温组装叠合外墙1a、L形保温组装叠合外墙1b、T形保温组装叠合外墙1c、直组装叠合内墙1d、十字形组装叠合内墙1e和钢架混凝土叠合楼板2的顶部浇筑混凝土,浇筑混凝土的顶面与齿槽混凝土直板1-1a、齿槽混凝土L形板1-1b、齿槽保温直板1-2a、齿槽保温L形板1-2b、内预制层混凝土板1-3a、内预制层混凝土L形板1-3b的顶面齐平;
直保温组装叠合外墙1a、L形保温组装叠合外墙1b、T形保温组装叠合外墙1c、直组装叠合内墙1d、十字形组装叠合内墙1e进行层间连接时,采用节点专用连接钢架5,节点专用连接钢架5的多排连接环5-1逐排***相邻下层和上层后浇的叠层空腔内;形成墙板竖向连接节点4b;
在顶层直保温组装叠合外墙1a、L形保温组装叠合外墙1b、T形保温组装叠合外墙1c、直组装叠合内墙1d、十字形组装叠合内墙1e浇筑完成后,将钢架混凝土叠合保温屋面板3的纵向两端根据实际位置分别搭接在直保温组装叠合外墙1a、L形保温组装叠合外墙1b、T形保温组装叠合外墙1c、直组装叠合内墙1d、十字形组装叠合内墙1e的内预制层混凝土板1-3a、内预制层混凝土L形板1-3b的顶部;
在直保温组装叠合外墙1a、L形保温组装叠合外墙1b、T形保温组装叠合外墙1c、直组装叠合内墙1d、十字形组装叠合内墙1e和钢架混凝土叠合保温屋面板3的顶部浇筑混凝土,浇筑混凝土的顶面与齿槽混凝土直板1-1a、齿槽混凝土L形板1-1b、齿槽保温直板1-2a、齿槽保温L形板1-2b、内预制层混凝土板1-3a、内预制层混凝土L形板1-3b的顶面齐平。
进一步地,所述直保温组装叠合外墙1a的齿槽混凝土直板1-1a和内预制层混凝土板1-3a分别位于直保温组装叠合外墙1a的两侧;内部齿槽混凝土直板1-1a与齿槽保温直板1-2a一体成型,且齿槽保温直板1-2a与内预制层混凝土板1-3a相对应;齿槽保温直板1-2a与齿槽混凝土直板1-1a高度相等,内预制层混凝土板1-3a比齿槽保温直板1-2a低100~250mm;环形连接件1-5横纵成排,除顶排外均与横向连接筋1-4-3一一对应;顶排的环形连接件1-5位于内预制层混凝土板1-2a比齿槽保温直板1-3a高出部分的中线;环形连接件1-5的最外侧端部***到直空间钢筋网架1-4a内部,距离内预制层混凝土板1-3a10~30mm;直空间钢筋网架1-4a的最外端距离齿槽保温直板1-2a最外端平面10~30mm;每排环形连接件1-5均置于相同排横向连接筋1-4-3上方,底排、顶排以及水平两端各一排的环形连接件1-5均绑扎在板外水平钢筋1-4-2、横向连接筋1-4-3、竖直钢筋1-4-4的节点上;
所述齿槽混凝土直板1-1a整体浇筑在齿槽保温直板1-2a上,齿槽混凝土直板1-1a的混凝土燕尾榫1-1-3、混凝土燕尾槽1-1-4与齿槽保温直板1-2a的保温板燕尾槽1-2-3、保温板燕尾榫1-2-4相互咬合;设置若干横纵成排的环形连接件1-5,环形连接件1-5为矩形环状;环形连接件1-5所在平面竖直,长边水平,短边竖直;环形连接件1-5的竖排与混凝土燕尾榫1-1-3的中间相对应,环形连接件1-5的一端伸入到直混凝土板体1-1-1中间平面,环形连接件1-5的另一端伸出保温板燕尾榫1-2-4;齿槽保温直板1-2a的保温板直角梯形榫1-2-5与齿槽混凝土直板1-1a相邻的一端,保温板直角梯形榫1-2-5和保温板等腰梯形榫1-2-7均与齿槽混凝土直板1-1a的侧端齐平;齿槽保温直板1-2a的保温板直角梯形榫1-2-5位于远离齿槽混凝土直板1-1a的一端,保温板等腰梯形槽1-2-6和保温板直角梯形槽1-2-8均与齿槽混凝土直板1-1a的侧端齐平;所述内预制层混凝土板1-3a整体为矩形混凝土板,直空间钢筋网架1-4a的竖向均匀排列的板内水平钢筋1-4-1与其中一排水平均匀分布的竖直钢筋1-4-4垂直交叉,二者构成的网架位于内预制层混凝土板1-3a的中间平面;直空间钢筋网架1-4a的竖向均匀排列的板外水平钢筋1-4-2与另一排水平均匀分布的竖直钢筋1-4-4垂直交叉,二者构成的网架竖直位于内预制层混凝土板1-3a的外部;板内水平钢筋1-4-1和竖直钢筋1-4-4构成的网架与板外水平钢筋1-4-2和竖直钢筋1-4-4构成的网架的间距均分别对应相等,且交叉点也一一对应,在对应的交叉点设置横向连接筋1-4-3;板内水平钢筋1-4-1与内预制层混凝土板1-3a的长度相等,板外水平钢筋1-4-2的两端均伸出内预制层混凝土板1-3a;
所述齿槽混凝土直板1-1a由直混凝土板体1-1-1、混凝土燕尾榫1-1-3、混凝土燕尾槽1-1-4组成;直混凝土板体1-1-1整体为矩形板,在外面一侧为平直表面,在内侧设置竖向的均匀且相互交替的混凝土燕尾榫1-1-3和混凝土燕尾槽1-1-4,混凝土燕尾榫1-1-3的水平横截面为等腰梯形,端部比根部宽;混凝土燕尾槽1-1-4为等腰梯形,端部开口比根部凹槽窄;
所述齿槽保温直板1-2a由直保温板体1-2-1、保温板燕尾槽1-2-3、保温板燕尾榫1-2-4、保温板直角梯形榫1-2-5、保温板等腰梯形槽1-2-6、保温板等腰梯形榫1-2-7、保温板直角梯形槽1-2-8组成;直保温板体1-2-1整体为矩形,在直保温板体1-2-1的内外两侧均分别设置竖向的均匀且相互交替的保温板燕尾槽1-2-3、保温板燕尾榫1-2-4,保温板燕尾榫1-2-4的水平横截面为等腰梯形,端部比根部宽;保温板燕尾槽1-2-3为等腰梯形,端部开口比根部凹槽窄;其中一侧的保温板燕尾槽1-2-3均与另一侧的保温板燕尾榫1-2-4一一对应;在直保温板体1-2-1的其中一个水平端由内向外分别依次设置保温板直角梯形榫1-2-5、保温板等腰梯形槽1-2-6、保温板等腰梯形榫1-2-7、保温板直角梯形槽1-2-8,另一个水平端由外向内分别依次保温板直角梯形榫1-2-5、保温板等腰梯形槽1-2-6、保温板等腰梯形榫1-2-7、保温板直角梯形槽1-2-8;保温板直角梯形榫1-2-5、保温板等腰梯形槽1-2-6、保温板等腰梯形榫1-2-7、保温板直角梯形槽1-2-8的水平横截面构成一个矩形,矩形的长度为从一侧保温板燕尾槽1-2-3槽底到另一侧的保温板燕尾榫1-2-4顶端的距离,矩形的宽度为保温板直角梯形榫1-2-5根部到端部的距离;保温板直角梯形榫1-2-5和保温板直角梯形槽1-2-8位于短边的两端,呈直角梯形;保温板等腰梯形槽1-2-6、保温板等腰梯形榫1-2-7位于中间,呈等腰梯形;其中一侧的保温板直角梯形榫1-2-5、保温板等腰梯形槽1-2-6、保温板等腰梯形榫1-2-7、保温板直角梯形槽1-2-8与另一侧的保温板直角梯形槽1-2-8 、保温板等腰梯形榫1-2-7 、保温板等腰梯形槽1-2-6 、保温板直角梯形榫1-2-5均分别一一对应;
所述内预制层混凝土板1-3a由预制直混凝土板体1-3-1、外侧平面1-3-3、内层麻面1-3-4、混凝土直角梯形榫1-3-5、混凝土等腰梯形槽1-3-6、混凝土等腰梯形榫1-3-7、混凝土直角梯形槽1-3-8组成;预制直混凝土板体1-3-1的内侧表面为内层麻面1-3-4,外侧表面为外侧平面1-3-3;在预制直混凝土板体1-3-1的其中一个水平端由内向外分别依次设置混凝土直角梯形榫1-3-5、混凝土等腰梯形槽1-3-6、混凝土等腰梯形榫1-3-7、混凝土直角梯形槽1-3-8,另一个水平端由外向内分别依次混凝土直角梯形榫1-3-5、混凝土等腰梯形槽1-3-6、混凝土等腰梯形榫1-3-7、混凝土直角梯形槽1-3-8;混凝土直角梯形榫1-3-5、混凝土等腰梯形槽1-3-6、混凝土等腰梯形榫1-3-7、混凝土直角梯形槽1-3-8的水平横截面构成一个矩形,矩形的长度为预制直混凝土板体1-3-1的厚度,矩形的宽度为混凝土直角梯形榫1-3-5根部到端部的距离;混凝土直角梯形榫1-3-5和混凝土直角梯形槽1-3-8位于短边的两端,呈直角梯形;混凝土等腰梯形槽1-3-6、混凝土等腰梯形榫1-3-7位于中间,呈等腰梯形;其中一端的混凝土直角梯形榫1-3-5、混凝土等腰梯形槽1-3-6、混凝土等腰梯形榫1-3-7、混凝土直角梯形槽1-3-8与另一端的混凝土直角梯形槽1-3-8 、混凝土等腰梯形榫1-3-7 、混凝土等腰梯形槽1-3-6、混凝土直角梯形榫1-3-5均分别一一对应;
所述直空间钢筋网架1-4a由板内水平钢筋1-4-1、板外水平钢筋1-4-2、横向连接筋1-4-3、竖直钢筋1-4-4组成;两排均匀分布的竖直钢筋1-4-4均一一对应,且高度相等;在其中一侧的竖直钢筋1-4-4外部设置均匀分布的板内水平钢筋1-4-1,二者垂直交叉;在另一侧的竖直钢筋1-4-4外部设置均匀分布的板外水平钢筋1-4-2,二者垂直交叉;板内水平钢筋1-4-1与竖直钢筋1-4-4的交叉点与板外水平钢筋1-4-2与竖直钢筋1-4-4的交叉点一一对应,并在对应的交叉点之间设置横向连接筋1-4-3,并分别在交叉点处进行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L形保温组装叠合外墙1b与直保温组装叠合外墙1a的区别在于由齿槽混凝土L形板1-1b、齿槽保温L形板1-2b、内预制层混凝土L形板1-3b和L形空间钢筋网架1-4b分别替换齿槽混凝土直板1-1a、齿槽保温直板1-2a、内预制层混凝土板1-3a和空间钢筋网架1-4a;
齿槽混凝土L形板1-1b、齿槽保温L形板1-2b、内预制层混凝土L形板1-3b均为L形,整体形状均为90°弯折,两个直角边均相等;
齿槽混凝土L形板1-1b整体浇筑在齿槽保温L形板1-2b上,齿槽混凝土L形板1-1b的混凝土燕尾榫1-1-3、混凝土燕尾槽1-1-4与齿槽保温L形板1-2b的保温板燕尾槽1-2-3、保温板燕尾榫1-2-4相互咬合;保温组合叠合预制角形板1的两个直角边上均分别设置若干横纵成排的环形连接件1-5,环形连接件1-5为矩形环状;环形连接件1-5所在平面竖直,长边水平,短边竖直;环形连接件1-5的竖排与混凝土燕尾榫1-1-3的中间相对应,环形连接件1-5的一端伸入到L形混凝土板体1-1-2所在直角边的中间平面,环形连接件1-5的另一端伸出保温板燕尾榫1-2-4;齿槽保温L形板1-2b的保温板直角梯形榫1-2-5与齿槽混凝土L形板1-1b相邻的一端,保温板直角梯形榫1-2-5和保温板等腰梯形榫1-2-7均与齿槽混凝土L形板1-1b的侧端齐平;齿槽保温L形板1-2b的保温板直角梯形榫1-2-5位于远离齿槽混凝土L形板1-1b的一端,保温板等腰梯形槽1-2-6和保温板直角梯形槽1-2-8均与齿槽混凝土L形板1-1b的侧端齐平;
L形空间钢筋网架1-4b的竖向均匀排列的板内水平钢筋1-4-1与其中一排水平均匀分布的竖直钢筋1-4-4垂直交叉,二者构成的网架位于内预制层混凝土L形板1-3b的中间平面,L形空间钢筋网架1-4b的竖向均匀排列的板内水平钢筋1-4-2与另一排水平均匀分布的竖直钢筋1-4-4垂直交叉,二者构成的网架竖直位于内预制层混凝土L形板1-3b的外部;板内水平钢筋1-4-1和竖直钢筋1-4-4构成的网架与板内水平钢筋1-4-2和竖直钢筋1-4-4构成的网架的间距均分别对应相等,且交叉点也一一对应,在对应的交叉点设置横向连接筋1-4-3;板内水平钢筋1-4-1与内预制层混凝土L形板1-3b的长度相等,板内水平钢筋1-4-2的两端均伸出内预制层混凝土L形板1-3b;
所述齿槽混凝土L形板1-1b包括L形混凝土板体1-1-2、混凝土燕尾榫1-1-3、混凝土燕尾槽1-1-4;L形混凝土板体1-1-2整体为直角形,在墙外表面一侧为平直表面,在叠层内侧表面设置竖向的均匀且相互交替的混凝土燕尾榫1-1-3和混凝土燕尾槽1-1-4,混凝土燕尾榫1-1-3的水平横截面为等腰梯形,端部比根部宽;混凝土燕尾槽1-1-4为等腰梯形,端部开口比根部凹槽窄;
所述齿槽保温L形板1-2b包括L形保温板体1-2-2、保温板燕尾槽1-2-3、保温板燕尾榫1-2-4、保温板直角梯形榫1-2-5、保温板等腰梯形槽1-2-6、保温板等腰梯形榫1-2-7、保温板直角梯形槽1-2-8;L形保温板体1-2-2整体为直角形,在L形保温板体1-2-2的内外两侧均分别设置竖向的均匀且相互交替的保温板燕尾槽1-2-3、保温板燕尾榫1-2-4,保温板燕尾榫1-2-4的水平横截面为等腰梯形,端部比根部宽;保温板燕尾槽1-2-3为等腰梯形,端部开口比根部凹槽窄;其中一侧的保温板燕尾槽1-2-3均与另一侧的保温板燕尾榫1-2-4一一对应;在L形保温板体1-2-2的其中一个水平端由内向外分别依次设置保温板直角梯形榫1-2-5、保温板等腰梯形槽1-2-6、保温板等腰梯形榫1-2-7、保温板直角梯形槽1-2-8,另一个水平端由外向内分别依次保温板直角梯形榫1-2-5、保温板等腰梯形槽1-2-6、保温板等腰梯形榫1-2-7、保温板直角梯形槽1-2-8;保温板直角梯形榫1-2-5、保温板等腰梯形槽1-2-6、保温板等腰梯形榫1-2-7、保温板直角梯形槽1-2-8的水平横截面构成一个矩形,矩形的长度为从一侧保温板燕尾槽1-2-3槽底到另一侧的保温板燕尾榫1-2-4顶端的距离,矩形的宽度为保温板直角梯形榫1-2-5根部到端部的距离;保温板直角梯形榫1-2-5和保温板直角梯形槽1-2-8位于短边的两端,呈直角梯形;保温板等腰梯形槽1-2-6、保温板等腰梯形榫1-2-7位于中间,呈等腰梯形;其中一侧的保温板直角梯形榫1-2-5、保温板等腰梯形槽1-2-6、保温板等腰梯形榫1-2-7、保温板直角梯形槽1-2-8与另一侧的保温板直角梯形槽1-2-8、保温板等腰梯形榫1-2-7、保温板等腰梯形槽1-2-6、保温板直角梯形榫1-2-5均分别一一对应;
所述内预制层混凝土L形板1-3b包括内预制层混凝土L形板1-3b-1、外侧平面1-3-3、内层麻面1-3-4、混凝土直角梯形榫1-3-5、混凝土等腰梯形槽1-3-6、混凝土等腰梯形榫1-3-7、混凝土直角梯形槽1-3-8;内预制层混凝土L形板1-3b整体为直角形;内预制层混凝土L形板1-3b-1的墙体叠层的内侧表面为内层麻面1-3-4,墙体外侧表面为外侧平面1-3-3;在内预制层混凝土L形板1-3b-1的其中一个水平端由内向外分别依次设置混凝土直角梯形榫1-3-5、混凝土等腰梯形槽1-3-6、混凝土等腰梯形榫1-3-7、混凝土直角梯形槽1-3-8,另一个水平端由外向内分别依次混凝土直角梯形榫1-3-5、混凝土等腰梯形槽1-3-6、混凝土等腰梯形榫1-3-7、混凝土直角梯形槽1-3-8;混凝土直角梯形榫1-3-5、混凝土等腰梯形槽1-3-6、混凝土等腰梯形榫1-3-7、混凝土直角梯形槽1-3-8的水平横截面构成一个矩形,矩形的长度为内预制层混凝土L形板1-3b-1的厚度,矩形的宽度为混凝土直角梯形榫1-3-5根部到端部的距离;混凝土直角梯形榫1-3-5和混凝土直角梯形槽1-3-8位于短边的两端,呈直角梯形;混凝土等腰梯形槽1-3-6、混凝土等腰梯形榫1-3-7位于中间,呈等腰梯形;其中一端的混凝土直角梯形榫1-3-5、混凝土等腰梯形槽1-3-6、混凝土等腰梯形榫1-3-7、混凝土直角梯形槽1-3-8与另一端的混凝土直角梯形槽1-3-8、混凝土等腰梯形榫1-3-7、混凝土等腰梯形槽1-3-6、混凝土直角梯形榫1-3-5均分别一一对应;
L形空间钢筋网架1-4b包括板内水平钢筋1-4-1、板外水平钢筋1-4-2、横向连接筋1-4-3、竖直钢筋1-4-4;整体为L形,每边两排均匀分布的竖直钢筋1-4-4均一一对应,且高度相等;在其中一侧的竖直钢筋1-4-4外部设置均匀分布的板内水平钢筋1-4-1,二者垂直交叉;在另一侧的竖直钢筋1-4-4外部设置均匀分布的板外水平钢筋1-4-2,二者垂直交叉;板内水平钢筋1-4-1与竖直钢筋1-4-4的交叉点与板外水平钢筋1-4-2与竖直钢筋1-4-4的交叉点一一对应,并在对应的交叉点之间设置横向连接筋1-4-3,并分别在交叉点处进行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T形保温组装叠合外墙1c与直保温组装叠合外墙1a的区别在于采用两块内预制层混凝土L形板1-3b代替一块内预制层混凝土板1-3a,并采用T形直空间钢筋网架1-4c代替空间钢筋网架1-4a;
齿槽保温板1-2a一侧与T形直空间钢筋网架1-4c一侧竖直相对;齿槽混凝土直板1-1a和内预制层混凝土L形板1-3b均分别位于最外侧;内部齿槽混凝土直板1-1a与齿槽保温板1-2a一体成型,且齿槽保温板1-2a与内预制层混凝土L形板1-3b相对应;环形连接件1-5横纵成排,且两端竖排的环形连接件1-5与横向连接筋1-4-3一一对应;环形连接件1-5的最外侧端部***到T形直空间钢筋网架1-4c内部,距离内预制层混凝土L形板1-3b 10~30mm;T形直空间钢筋网架1-4c的最外端距离齿槽保温板1-2a最外端平面10~30mm;两端竖排的环形连接件1-5的底部与横向连接筋1-4-3齐平,底排、顶排以及水平两端各一排的环形连接件1-5均绑扎在板外水平钢筋1-4-2、横向连接筋1-4-3、竖直钢筋1-4-4的节点上;
内预制层混凝土L形板1-3b整体为L形混凝土板,两块内预制层混凝土L形板1-3b的短边相对,两个短边对齐,两个长边排成直线,两块内预制层混凝土L形板1-3b之间的间距为内墙的厚度;T形直空间钢筋网架1-4c的竖向均匀排列的板内水平钢筋1-4-1,其中一端均伸入到一块内预制层混凝土L形板1-3b的长边,另一端均伸入到另一块内预制层混凝土L形板1-3b的长边;在两个内预制层混凝土L形板1-3b内设置一排竖直的竖直钢筋1-4-4;板内水平钢筋1-4-1与竖直钢筋1-4-4垂直交叉,二者构成的网架位于两块内预制层混凝土L形板1-3b的中间平面;T形直空间钢筋网架1-4c的竖向均匀排列的板外水平钢筋1-4-2与另一排竖直钢筋1-4-4垂直交叉,二者构成的网架位于两块内预制层混凝土L形板1-3b的外部;板内水平钢筋1-4-1和竖直钢筋1-4-4构成的网架与板外水平钢筋1-4-2和竖直钢筋1-4-4构成的网架的间距均分别对应相等,且交叉点也一一对应,在对应的交叉点设置横向连接筋1-4-3;T形直空间钢筋网架1-4c的中间两竖排横向连接筋1-4-3与内预制层混凝土L形板1-3b内长边与短边交汇处的竖直钢筋1-4-4均连接,并伸入到内预制层混凝土L形板1-3b的短边;
所述T形直空间钢筋网架1-4c由板内水平钢筋1-4-1、板外水平钢筋1-4-2、横向连接筋1-4-3、竖直钢筋1-4-4组成;两排竖直钢筋1-4-4均一一对应,且高度相等;每排竖直钢筋1-4-4的数量为偶数;在其中一侧的竖直钢筋1-4-4外部设置竖直均匀分布的板内水平钢筋1-4-1,二者垂直交叉;在另一侧的竖直钢筋1-4-4外部设置竖直均匀分布的板外水平钢筋1-4-2,二者垂直交叉;板内水平钢筋1-4-1与竖直钢筋1-4-4的交叉点与板外水平钢筋1-4-2与竖直钢筋1-4-4的交叉点一一对应,并在对应的交叉点之间设置横向连接钢筋1-4-3,并分别在交叉点处进行连接;中间两竖排的横向连接钢筋1-4-3在板内水平钢筋1-4-1一侧向外伸出,且伸出长度相等;
所述内预制层混凝土L形板1-3b由L形混凝土板体1-3-2、外侧平面1-3-3、内层麻面1-3-4、混凝土直角梯形榫1-3-5、混凝土等腰梯形槽1-3-6、混凝土等腰梯形榫1-3-7、混凝土直角梯形槽1-3-8组成;L形混凝土板体1-3-2整体为L形,L形的内直角一侧为L形混凝土板体1-3-2整体的外侧,L形的外直角一侧为L形混凝土板体1-3-2整体的内侧,L形混凝土板体1-3-2整体的内侧表面为内层麻面1-3-4,L形混凝土板体1-3-2整体的外侧表面为外侧平面1-3-3;在L形混凝土板体1-3-2的其中一个水平端由内向外分别依次设置混凝土直角梯形榫1-3-5、混凝土等腰梯形槽1-3-6、混凝土等腰梯形榫1-3-7、混凝土直角梯形槽1-3-8,另一个水平端由外向内分别依次混凝土直角梯形榫1-3-5、混凝土等腰梯形槽1-3-6、混凝土等腰梯形榫1-3-7、混凝土直角梯形槽1-3-8;混凝土直角梯形榫1-3-5、混凝土等腰梯形槽1-3-6、混凝土等腰梯形榫1-3-7、混凝土直角梯形槽1-3-8的水平横截面构成一个矩形,矩形的长度为L形混凝土板体1-3-2的厚度,矩形的宽度为混凝土直角梯形榫1-3-5根部到端部的距离;混凝土直角梯形榫1-3-5和混凝土直角梯形槽1-3-8位于短边的两端,呈直角梯形;混凝土等腰梯形槽1-3-6、混凝土等腰梯形榫1-3-7位于中间,呈等腰梯形;其中一端的混凝土直角梯形榫1-3-5、混凝土等腰梯形槽1-3-6、混凝土等腰梯形榫1-3-7、混凝土直角梯形槽1-3-8与另一端的混凝土直角梯形槽1-3-8 、混凝土等腰梯形榫1-3-7 、混凝土等腰梯形槽1-3-6、混凝土直角梯形榫1-3-5均分别一一对应。
进一步地,所述直组装叠合内墙1d的内预制层混凝土板1-3a整体为矩形板;内预制层混凝土板1-3a的内侧表面为内层麻面1-3-4,外侧表面为外侧平面1-3-3;在内预制层混凝土板1-3a的其中一个水平端由内向外分别依次设置混凝土直角梯形榫1-3-5、混凝土等腰梯形槽1-3-6、混凝土等腰梯形榫1-3-7、混凝土直角梯形槽1-3-8,另一个水平端由外向内分别依次混凝土直角梯形榫1-3-5、混凝土等腰梯形槽1-3-6、混凝土等腰梯形榫1-3-7、混凝土直角梯形槽1-3-8;混凝土直角梯形榫1-3-5、混凝土等腰梯形槽1-3-6、混凝土等腰梯形榫1-3-7、混凝土直角梯形槽1-3-8的水平横截面构成一个矩形,矩形的长度为内预制层混凝土板1-3a的厚度,矩形的宽度为混凝土直角梯形榫1-3-5根部到端部的距离;混凝土直角梯形榫1-3-5和混凝土直角梯形槽1-3-8位于短边的两端,呈直角梯形;混凝土等腰梯形槽1-3-6、混凝土等腰梯形榫1-3-7位于中间,呈等腰梯形;其中一端的混凝土直角梯形榫1-3-5、混凝土等腰梯形槽1-3-6、混凝土等腰梯形榫1-3-7、混凝土直角梯形槽1-3-8与另一端的混凝土直角梯形槽1-3-8 、混凝土等腰梯形榫1-3-7 、混凝土等腰梯形槽1-3-6、混凝土直角梯形榫1-3-5均分别一一对应;
单竖筋钢筋网架1-4d的若干根板内水平钢筋1-4-1竖直均匀分布在内预制层混凝土板1-3a内,若干根竖直钢筋1-4-4水平均匀分布在内预制层混凝土板1-3a内;在板内水平钢筋1-4-1和竖直钢筋1-4-4相交叉处,设置水平的横向连接筋1-4-3。
进一步地,所述十字形组装叠合内墙1e的内预制层混凝土L形板1-3b整体为L形混凝土板,四块内预制层混凝土L形板1-3b两两分组,其中第一组两块内预制层混凝土L形板1-3b的短边相对,两个短边对齐,两个长边排成直线,两块内预制层混凝土L形板1-3b之间的间距为内墙的厚度;第一组两块内预制层混凝土L形板1-3b和第二组的两块内预制层混凝土L形板1-3b在没有短边的一侧相对,第一组两块内预制层混凝土L形板1-3b和第二组的两块内预制层混凝土L形板1-3b之间的间距为内墙的厚度;两组两块内预制层混凝土L形板1-3b均两两对称,中间形成的空腔为十字形,十字形外面的四个内预制层混凝土L形板1-3b形成整体十字形板;十字形板的两个短边沿中轴线对称,两个长边沿中轴线对称,长边为短边的4~10倍,短边的长度为100~200mm;
十字形直空间钢筋网架1-4e的两排竖直均匀分布的板内水平钢筋1-4-1两端分别伸入L形混凝土板体1-3-2的长边;板内水平钢筋1-4-1的中间段外露在中间的空腔内,十字形直空间钢筋网架1-4e的两排竖直均匀分布的短板内水平钢筋1-4-5两端分别伸入L形混凝土板体1-3-2的短边;短板内水平钢筋1-4-5的中间段外露在中间的空腔内;板内水平钢筋1-4-1、短板内水平钢筋1-4-5均相交在L形混凝土板体1-3-2的转角处,相同层的板内水平钢筋1-4-1、短板内水平钢筋1-4-5的交叉点为正方形的四个顶点,在所述正方形的四个内角设置竖立的竖直钢筋1-4-4;在两排短板内水平钢筋1-4-5外侧的板内水平钢筋1-4-1各分别设置1~5排竖直均匀分布横向连接钢筋1-4-3,板内水平钢筋1-4-1和横向连接钢筋1-4-3的内角设置竖直钢筋1-4-4;两排最外端的横向连接钢筋1-4-3的外侧,内预制层混凝土L形板1-3b的L形混凝土板体1-3-2的长边伸出横向连接钢筋1-4-3的长度为100~200mm;
所述十字形直空间钢筋网架1-4e由板内水平钢筋1-4-1、短板内水平钢筋1-4-5、横向连接钢筋1-4-3、竖直钢筋1-4-4、短板内水平钢筋1-4-5组成;两排竖向均匀分布的板内水平钢筋1-4-1和两排竖向均匀分布的短板内水平钢筋1-4-5相互交错,中间形成方形封闭环,竖向投影整体为十字形;在两排竖向均匀分布的短板内水平钢筋1-4-5的外侧的板内水平钢筋1-4-1均分别由与短板内水平钢筋1-4-5平行的横向连接钢筋1-4-3逐层连接;两排竖直钢筋1-4-4均一一对应,且高度相等;每排竖直钢筋1-4-4的数量为偶数;竖直钢筋1-4-4分别位于板内水平钢筋1-4-1和短板内水平钢筋1-4-5交叉的内角以及板内水平钢筋1-4-1和横向连接钢筋1-4-3交叉的内角。
进一步地,所述钢架混凝土叠合楼板2的预制混凝土底层2-1的纵向两端分别搭接在下部条形混凝土构件2-12顶部,搭接长度为5~20mm;纵向对接的预制层板底横向板内钢筋2-6位于下部条形混凝土构件2-12上部,相对的预制层板底横向板内钢筋2-6相互一一搭接;预制混凝土底层2-1横向一一并拢靠紧,两侧的横向阶梯连接口2-3并排,其中预制层板底横向外伸连接钢筋2-7外伸的一侧均分别与预制层板底横向外伸连接钢筋2-7不外伸的一侧并拢,外伸的预制层板底横向外伸连接钢筋2-7置于相邻预制层板底横向外伸连接钢筋2-7未外伸的横向阶梯连接口2-3上,且预制层板底横向外伸连接钢筋2-7跨过相邻的两根预制层板底纵向钢筋2-5;现浇叠合层2-2浇筑前,架设现浇层板顶纵向钢筋2-10,现浇层板顶纵向钢筋2-10均匀分布,纵向对接的现浇层板顶纵向钢筋2-10相互搭接;架设现浇层板顶横向钢筋2-11,现浇层板顶横向钢筋2-11均匀分布在横向相邻的现浇层板顶纵向钢筋2-10的顶部,横向钢筋2-11相互搭接;拼装完成后浇筑现浇叠合层2-2;
预制混凝土底层2-1整体为矩形;预制混凝土底层2-1的横向两端均设置横向阶梯连接口2-3和斜口2-4,斜口2-4位于两端最外侧的钢筋桁架2-8的外侧,为预制混凝土底层2-1的顶面斜向下的斜面,斜口2-4的底部与横向阶梯连接口2-3连接,横向阶梯连接口2-3水平至横向两端面;在预制混凝土底层2-1内部的最下层为均匀交替分布的预制层板底横向板内钢筋2-6、预制层板底横向外伸连接钢筋2-7,在横向其中一端预制层板底横向板内钢筋2-6、预制层板底横向外伸连接钢筋2-7均不伸出预制混凝土底层2-1;在另一端预制层板底横向外伸连接钢筋2-7越过最外排钢筋桁架2-8后,斜向上弯折,然后水平弯折,在斜口2-4的中间高度处伸出,并一直水平伸出预制混凝土底层2-1,伸出的长度为横向阶梯连接口2-3的宽度;且均向同一垂直方向放置,至三分之二到一倍的预制层板底横向板内钢筋2-6和预制层板底横向外伸连接钢筋2-7的间距时向横向阶梯连接口2-3内弯折回,直至横向阶梯连接口2-3和斜口2-4的交界线;在预制层板底横向板内钢筋2-6和预制层板底横向外伸连接钢筋2-7的上方,设置均匀分布的预制层板底纵向钢筋2-5,预制层板底纵向钢筋2-5两端均伸出预制混凝土底层2-1的长边两端;预制混凝土底层2-1的上部为现浇叠合层2-2,在现浇叠合层2-2内顶层为均匀分布的现浇层板顶横向钢筋2-11,现浇层板顶横向钢筋2-11下部为与之垂直交叉且均匀分布的现浇层板顶纵向钢筋2-10;在预制混凝土底层2-1内设置钢筋桁架2-8,钢筋桁架2-8的底部为两根预制层板底纵向钢筋2-5,顶部为一根现浇层板顶纵向钢筋2-10,现浇层板顶纵向钢筋2-10的水平投影位于两根预制层板底纵向钢筋2-5的中间;采用斜钢筋将现浇层板顶纵向钢筋2-10分别与两侧的预制层板底纵向钢筋2-5连接;钢筋桁架2-8的下一半位于预制混凝土底层2-1内,上一半位于现浇叠合层2-2内;在预制混凝土底层2-1内埋设4个预埋吊装钢筋2-9;
所述下部条形混凝土构件2-12为三类不同构件,第一类为建筑基础顶部;第二类为剪力墙顶部;第三类为叠合梁顶部;
所述预制层板底横向外伸连接钢筋2-7底部为一段预埋段钢筋2-7-1,在其中的一端,斜向上30°~60°弯折,形成上翘段钢筋2-7-2,并再水平向外弯折延伸,形成外伸段钢筋2-7-3,外伸段钢筋2-7-3分为三个部分,向外水平伸出的平直段钢筋段2-7-3-1,之后是向其中一侧90°弯折的纵向弯折段钢筋段2-7-3-2,最后一端为再向回90°弯折的回弯段钢筋段2-7-3-3,回弯段钢筋段2-7-3-3一直伸至外伸段钢筋2-7-3起点外的30~50mm处。
进一步地,所述钢架混凝土叠合保温屋面板3的两块叠合混凝土双向受力保温屋面齿槽式预制底层的两个长边并拢,在叠合混凝土双向受力保温屋面齿槽式预制底层的相邻区域的两侧均为横向连接口3-2,在横向连接口3-2处设置纵向均匀分布的底层横向连接钢筋环3-11,底层横向连接钢筋环3-11为矩形环,底层横向连接钢筋环3-11水平放置,且长边横向,短边纵向;底层横向连接钢筋环3-11的两端伸至横向连接口3-2与叠合混凝土齿槽式预制底层3-1顶部的混凝土齿3-1-2相邻的区域;在两块叠合混凝土双向受力保温屋面齿槽式预制底层相邻的横向连接口3-2处浇筑底部双向受力现浇层3-10,底部双向受力现浇层3-10的顶面与叠合混凝土齿槽式预制底层3-1顶部的混凝土齿3-1-2的顶面齐平;在底部双向受力现浇层3-10上部设置后置保温板3-12,后置保温板3-12与两侧的叠合混凝土双向受力保温屋面齿槽式预制底层的双面齿槽保温板3-3衔接;在钢筋桁架3-4之间设置横向均匀分布的现浇层纵向钢筋3-7,现浇层纵向钢筋3-7与钢筋桁架3-4的顶部纵筋3-4-2齐平;在现浇层纵向钢筋3-7和钢筋桁架3-4的顶部设置沿纵向均匀分布的现浇层横向钢筋3-8,其中一半至全部数量的现浇层横向钢筋3-8跨过两块叠合混凝土双向受力保温屋面齿槽式预制底层的横向连接口3-2;在叠合混凝土双向受力保温屋面齿槽式预制底层的顶部浇筑现浇叠合层3-9;
钢架混凝土叠合保温屋面板3的底部为叠合混凝土齿槽式预制底层3-1,上部为双面齿槽保温板3-3,叠合混凝土齿槽式预制底层3-1顶部的混凝土齿3-1-2、咬合槽3-1-3与双面齿槽保温板3-3下部的底部槽3-3-5和底部齿3-3-4均分别一一契合;双面齿槽保温板3-3横向两侧均伸至叠合混凝土齿槽式预制底层3-1的最外侧的混凝土齿3-1-2,而叠合混凝土齿槽式预制底层3-1最外端的端部连接凹口3-1-4上部不设置双面齿槽保温板3-3,叠合混凝土齿槽式预制底层3-1两端形成的缺口为横向连接口3-2;双面齿槽保温板3-3顶部的顶部齿3-3-2、顶部槽3-3-3相互交替,顶部齿3-3-2的宽度为顶部槽3-3-3宽度的1.5~2倍,多排纵向均匀分布的钢筋桁架3-4的后弯U形筋3-4-3分别从双面齿槽保温板3-3顶部的顶部槽3-3-3竖直穿过双面齿槽保温板3-3,并在叠合混凝土齿槽式预制底层3-1的中间层弯折,在底部的弯折处为底层纵筋3-4-1,在顶部的两个内角为顶部纵筋3-4-2;钢筋桁架3-4横向均匀部分;在钢筋桁架3-4之间,以及钢筋桁架3-4外侧的叠合混凝土齿槽式预制底层3-1内,分别设置若干预制层板底纵向钢筋3-5,预制层板底纵向钢筋3-5以及钢筋桁架3-4的底层纵筋3-4-1同标高且横向均匀分布;在预制层板底纵向钢筋3-5和底层纵筋3-4-1的底部设置与二者均垂直的纵向均匀分布的预制层板底横向钢筋3-6;
所述叠合混凝土齿槽式预制底层3-1的预制层板体3-1-1整体为矩形混凝土板,在预制层板体3-1-1的顶部设置横向均匀分布的纵向相互交替的混凝土齿3-1-2、咬合槽3-1-3;咬合槽3-1-3宽度为混凝土齿3-1-2宽度的1.5~2倍;在两个最外端的混凝土齿3-1-2的外侧分别为端部连接凹口3-1-4,端部连接凹口3-1-4的宽度为混凝土齿3-1-2宽度的1.8~3倍;
所述双面齿槽保温板3-3的保温板体3-3-1整体为矩形,在保温板体3-3-1的上部分别为横向均匀分布且相互交替的纵向顶部齿3-3-2、顶部槽3-3-3;在保温板体3-3-1的下部分别为横向均匀分布且相互交替的纵向底部齿3-3-4、底部槽3-3-5;顶部齿3-3-2与底部齿3-3-4相同,顶部槽3-3-3与底部槽3-3-5相同,顶部齿3-3-2宽度为顶部槽3-3-3宽度的1.5~2倍;顶部齿3-3-2和底部槽3-3-5的横向竖直中线重合,顶部槽3-3-3和底部齿3-3-4的横向竖直中线重合;
所述钢筋桁架3-4的后弯U形筋3-4-3整体为U形,在穿过双面齿槽保温板3-3之后两端向内弯折;后弯U形筋3-4-3均匀竖直分布,顶部纵筋3-4-2纵向穿过所有的后弯U形筋3-4-3顶部的两个内角;底层纵筋3-4-1纵向穿过所有的后弯U形筋3-4-3底部的两个弯折的内角。
进一步地,所述墙板横向连接节点4a为采用节点专用连接钢架5将齿槽混凝土直板1-1a、齿槽保温直板1-2a、内预制层混凝土板1-3a、空间钢筋网架1-4a构成的直保温组装叠合外墙1a,齿槽混凝土L形板1-1b、齿槽保温L形板1-2b、内预制层混凝土L形板1-3b、L形空间钢筋网架1-4b构成的L形保温组装叠合外墙1b,齿槽混凝土直板1-1a、齿槽保温直板1-2a、内预制层混凝土L形板1-3b、T形直空间钢筋网架1-4c构成的T形保温组装叠合外墙1c,内预制层混凝土板1-3a、单竖筋钢筋网架1-4d构成的直组装叠合内墙1d,以及内预制层混凝土L形板1-3b、十字形直空间钢筋网架1-4e构成的十字形组装叠合内墙1e连接;所述节点专用连接钢架5由多排连接环5-1、整体加强环5-2组成,多排连接环5-1为水平的矩形环,竖向均匀分布,两个相同的竖直整体加强环5-2将所有的多排连接环5-1套住;节点专用连接钢架5的多排连接环5-1逐层分别***到两侧的空间钢筋网架1-4a、L形空间钢筋网架1-4b、T形直空间钢筋网架1-4c、单竖筋钢筋网架1-4d、十字形直空间钢筋网架1-4e各自的横向连接筋1-4-3之间。
进一步地,所述墙板竖向连接节点4b为采用节点专用连接钢架5的多排连接环5-1的两端分别***上层的直保温组装叠合外墙1a和下层的直保温组装叠合外墙1a中间的空腔内,将上层的直保温组装叠合外墙1a和下层的直保温组装叠合外墙1a连接起来。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Claims (10)

1.分离整体式叠合混凝土结构体系,其特征在于:
分离整体式叠合混凝土结构体系的外墙采用直保温组装叠合外墙(1a),外墙角部采用L形保温组装叠合外墙(1b),外墙与内墙交接的T形节点处采用T形保温组装叠合外墙(1c),内墙采用直组装叠合内墙(1d),内墙十字形节点采用十字形组装叠合内墙(1e);
直保温组装叠合外墙(1a)的外部叠合预制层采用齿槽混凝土直板(1-1a)和齿槽保温直板(1-2a)整体预制,环形连接件(1-5)分别穿过齿槽保温直板(1-2a)并伸入到齿槽混凝土直板(1-1a)内;内部叠合预制层采用内预制层混凝土板(1-3a)、空间钢筋网架(1-4a),空间钢筋网架(1-4a)的板内水平钢筋(1-4-1)和其中一排竖直钢筋(1-4-4)位于内预制层混凝土板(1-3a)内部;板外水平钢筋(1-4-2)和另一排竖直钢筋(1-4-4)位于内预制层混凝土板(1-3a)外部;且板内水平钢筋(1-4-1)和竖直钢筋(1-4-4)的正交的交叉节点与板外水平钢筋(1-4-2)和竖直钢筋(1-4-4) 的正交的交叉节点一一对应,并采用横向连接筋(1-4-3)逐一连接;
L形保温组装叠合外墙(1b)外部叠合预制层采用齿槽混凝土L形板(1-1b)、齿槽保温L形板(1-2b),齿槽混凝土L形板(1-1b)和齿槽保温L形板(1-2b)整体预制;L形保温组装叠合外墙(1b)内部叠合预制层采用内预制层混凝土L形板(1-3b)和L形空间钢筋网架(1-4b);
T形保温组装叠合外墙(1c)外部叠合预制层采用齿槽混凝土直板(1-1a)和齿槽保温直板(1-2a)整体现浇;T形保温组装叠合外墙(1c)内部叠合预制层采用两块内预制层混凝土L形板(1-3b),组装成T形节点;
直组装叠合内墙(1d)的两侧叠合预制层均采用内预制层混凝土板(1-3a)和单竖筋钢筋网架(1-4d)拼装组成;
十字形组装叠合内墙(1e)采用4块内预制层混凝土L形板(1-3b)和1个十字形直空间钢筋网架(1-4e)拼装组成十字形节点;
直保温组装叠合外墙(1a)、L形保温组装叠合外墙(1b)、T形保温组装叠合外墙(1c)、直组装叠合内墙(1d)、十字形组装叠合内墙(1e)墙体进行横向连接时,采用节点专用连接钢架(5),节点专用连接钢架(5)的多排连接环(5-1)逐排***两边后浇的叠层空腔内;形成墙板横向连接节点(4a);
在直保温组装叠合外墙(1a)、L形保温组装叠合外墙(1b)、T形保温组装叠合外墙(1c)、直组装叠合内墙(1d)、十字形组装叠合内墙(1e)的空腔内浇筑混凝土,浇筑混凝土的顶面与内预制层混凝土板(1-3a)、内预制层混凝土L形板(1-3b)的顶面齐平;
将钢架混凝土叠合楼板(2)的纵向两端根据实际位置分别搭接在直保温组装叠合外墙(1a)、L形保温组装叠合外墙(1b)、T形保温组装叠合外墙(1c)、直组装叠合内墙(1d)、十字形组装叠合内墙(1e)的内预制层混凝土板(1-3a)、内预制层混凝土L形板(1-3b)的顶部;
在直保温组装叠合外墙(1a)、L形保温组装叠合外墙(1b)、T形保温组装叠合外墙(1c)、直组装叠合内墙(1d)、十字形组装叠合内墙(1e)和钢架混凝土叠合楼板(2)的顶部浇筑混凝土,浇筑混凝土的顶面与齿槽混凝土直板(1-1a)、齿槽混凝土L形板(1-1b)、齿槽保温直板(1-2a)、齿槽保温L形板(1-2b)、内预制层混凝土板(1-3a)、内预制层混凝土L形板(1-3b)的顶面齐平;
直保温组装叠合外墙(1a)、L形保温组装叠合外墙(1b)、T形保温组装叠合外墙(1c)、直组装叠合内墙(1d)、十字形组装叠合内墙(1e)进行层间连接时,采用节点专用连接钢架(5),节点专用连接钢架(5)的多排连接环(5-1)逐排***相邻下层和上层后浇的叠层空腔内;形成墙板竖向连接节点(4b);
在顶层直保温组装叠合外墙(1a)、L形保温组装叠合外墙(1b)、T形保温组装叠合外墙(1c)、直组装叠合内墙(1d)、十字形组装叠合内墙(1e)浇筑完成后,将钢架混凝土叠合保温屋面板(3)的纵向两端根据实际位置分别搭接在直保温组装叠合外墙(1a)、L形保温组装叠合外墙(1b)、T形保温组装叠合外墙(1c)、直组装叠合内墙(1d)、十字形组装叠合内墙(1e)的内预制层混凝土板(1-3a)、内预制层混凝土L形板(1-3b)的顶部;
在直保温组装叠合外墙(1a)、L形保温组装叠合外墙(1b)、T形保温组装叠合外墙(1c)、直组装叠合内墙(1d)、十字形组装叠合内墙(1e)和钢架混凝土叠合保温屋面板(3)的顶部浇筑混凝土,浇筑混凝土的顶面与齿槽混凝土直板(1-1a)、齿槽混凝土L形板(1-1b)、齿槽保温直板(1-2a)、齿槽保温L形板(1-2b)、内预制层混凝土板(1-3a)、内预制层混凝土L形板(1-3b)的顶面齐平。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分离整体式叠合混凝土结构体系,其特征在于:所述直保温组装叠合外墙(1a)的齿槽混凝土直板(1-1a)和内预制层混凝土板(1-3a)分别位于直保温组装叠合外墙(1a)的两侧;内部齿槽混凝土直板(1-1a)与齿槽保温直板(1-2a)一体成型,且齿槽保温直板(1-2a)与内预制层混凝土板(1-3a)相对应;齿槽保温直板(1-2a)与齿槽混凝土直板(1-1a)高度相等,内预制层混凝土板(1-3a)比齿槽保温直板(1-2a)低100~250mm;环形连接件(1-5)横纵成排,除顶排外均与横向连接筋(1-4-3)一一对应;顶排的环形连接件(1-5)位于内预制层混凝土板(1-2a)比齿槽保温直板(1-3a)高出部分的中线;环形连接件(1-5)的最外侧端部***到直空间钢筋网架(1-4a)内部,距离内预制层混凝土板(1-3a)10~30mm;直空间钢筋网架(1-4a)的最外端距离齿槽保温直板(1-2a)最外端平面10~30mm;每排环形连接件(1-5)均置于相同排横向连接筋(1-4-3)上方,底排、顶排以及水平两端各一排的环形连接件(1-5)均绑扎在板外水平钢筋(1-4-2)、横向连接筋(1-4-3)、竖直钢筋(1-4-4)的节点上;
所述齿槽混凝土直板(1-1a)整体浇筑在齿槽保温直板(1-2a)上,齿槽混凝土直板(1-1a)的混凝土燕尾榫(1-1-3)、混凝土燕尾槽(1-1-4)与齿槽保温直板(1-2a)的保温板燕尾槽(1-2-3)、保温板燕尾榫(1-2-4)相互咬合;设置若干横纵成排的环形连接件(1-5),环形连接件(1-5)为矩形环状;环形连接件(1-5)所在平面竖直,长边水平,短边竖直;环形连接件(1-5)的竖排与混凝土燕尾榫(1-1-3)的中间相对应,环形连接件(1-5)的一端伸入到直混凝土板体(1-1-1)中间平面,环形连接件(1-5)的另一端伸出保温板燕尾榫(1-2-4);齿槽保温直板(1-2a)的保温板直角梯形榫(1-2-5)与齿槽混凝土直板(1-1a)相邻的一端,保温板直角梯形榫(1-2-5)和保温板等腰梯形榫(1-2-7)均与齿槽混凝土直板(1-1a)的侧端齐平;齿槽保温直板(1-2a)的保温板直角梯形榫(1-2-5)位于远离齿槽混凝土直板(1-1a)的一端,保温板等腰梯形槽(1-2-6)和保温板保温板直角梯形槽(1-2-8)均与齿槽混凝土直板(1-1a)的侧端齐平;所述内预制层混凝土板(1-3a)整体为矩形混凝土板,直空间钢筋网架(1-4a)的竖向均匀排列的板内水平钢筋(1-4-1)与其中一排水平均匀分布的竖直钢筋(1-4-4)垂直交叉,二者构成的网架位于内预制层混凝土板(1-3a)的中间平面;直空间钢筋网架(1-4a)的竖向均匀排列的板外水平钢筋(1-4-2)与另一排水平均匀分布的竖直钢筋(1-4-4)垂直交叉,二者构成的网架竖直位于内预制层混凝土板(1-3a)的外部;板内水平钢筋(1-4-1)和竖直钢筋(1-4-4)构成的网架与板外水平钢筋(1-4-2)和竖直钢筋(1-4-4)构成的网架的间距均分别对应相等,且交叉点也一一对应,在对应的交叉点设置横向连接筋(1-4-3);板内水平钢筋(1-4-1)与内预制层混凝土板(1-3a)的长度相等,板外水平钢筋(1-4-2)的两端均伸出内预制层混凝土板(1-3a);
所述齿槽混凝土直板(1-1a)由直混凝土板体(1-1-1)、混凝土燕尾榫(1-1-3)、混凝土燕尾槽(1-1-4)组成;直混凝土板体(1-1-1)整体为矩形板,在外面一侧为平直表面,在内侧设置竖向的均匀且相互交替的混凝土燕尾榫(1-1-3)和混凝土燕尾槽(1-1-4),混凝土燕尾榫(1-1-3)的水平横截面为等腰梯形,端部比根部宽;混凝土燕尾槽(1-1-4)为等腰梯形,端部开口比根部凹槽窄;
所述齿槽保温直板(1-2a)由直保温板体(1-2-1)、保温板燕尾槽(1-2-3)、保温板燕尾榫(1-2-4)、保温板直角梯形榫(1-2-5)、保温板等腰梯形槽(1-2-6)、保温板等腰梯形榫(1-2-7)、保温板保温板直角梯形槽(1-2-8)组成;直保温板体(1-2-1)整体为矩形,在直保温板体(1-2-1)的内外两侧均分别设置竖向的均匀且相互交替的保温板燕尾槽(1-2-3)、保温板燕尾榫(1-2-4),保温板燕尾榫(1-2-4)的水平横截面为等腰梯形,端部比根部宽;保温板燕尾槽(1-2-3)为等腰梯形,端部开口比根部凹槽窄;其中一侧的保温板燕尾槽(1-2-3)均与另一侧的保温板燕尾榫(1-2-4)一一对应;在直保温板体(1-2-1)的其中一个水平端由内向外分别依次设置保温板直角梯形榫(1-2-5)、保温板等腰梯形槽(1-2-6)、保温板等腰梯形榫(1-2-7)、保温板保温板直角梯形槽(1-2-8),另一个水平端由外向内分别依次保温板直角梯形榫(1-2-5)、保温板等腰梯形槽(1-2-6)、保温板等腰梯形榫(1-2-7)、保温板保温板直角梯形槽(1-2-8);保温板直角梯形榫(1-2-5)、保温板等腰梯形槽(1-2-6)、保温板等腰梯形榫(1-2-7)、保温板保温板直角梯形槽(1-2-8)的水平横截面构成一个矩形,矩形的长度为从一侧保温板燕尾槽(1-2-3)槽底到另一侧的保温板燕尾榫(1-2-4)顶端的距离,矩形的宽度为保温板直角梯形榫(1-2-5)根部到端部的距离;保温板直角梯形榫(1-2-5)和保温板保温板直角梯形槽(1-2-8)位于短边的两端,呈直角梯形;保温板等腰梯形槽(1-2-6)、保温板等腰梯形榫(1-2-7)位于中间,呈等腰梯形;其中一侧的保温板直角梯形榫(1-2-5)、保温板等腰梯形槽(1-2-6)、保温板等腰梯形榫(1-2-7)、保温板保温板直角梯形槽(1-2-8)与另一侧的保温板保温板直角梯形槽(1-2-8) 、保温板等腰梯形榫(1-2-7) 、保温板等腰梯形槽(1-2-6) 、保温板直角梯形榫(1-2-5)均分别一一对应;
所述内预制层混凝土板(1-3a)由预制直混凝土板体(1-3-1)、外侧平面(1-3-3)、内层麻面(1-3-4)、混凝土直角梯形榫(1-3-5)、混凝土等腰梯形槽(1-3-6)、混凝土等腰梯形榫(1-3-7)、混凝土直角梯形槽(1-3-8)组成;预制直混凝土板体(1-3-1)的内侧表面为内层麻面(1-3-4),外侧表面为外侧平面(1-3-3);在预制直混凝土板体(1-3-1)的其中一个水平端由内向外分别依次设置混凝土直角梯形榫(1-3-5)、混凝土等腰梯形槽(1-3-6)、混凝土等腰梯形榫(1-3-7)、混凝土直角梯形槽(1-3-8),另一个水平端由外向内分别依次混凝土直角梯形榫(1-3-5)、混凝土等腰梯形槽(1-3-6)、混凝土等腰梯形榫(1-3-7)、混凝土直角梯形槽(1-3-8);混凝土直角梯形榫(1-3-5)、混凝土等腰梯形槽(1-3-6)、混凝土等腰梯形榫(1-3-7)、混凝土直角梯形槽(1-3-8)的水平横截面构成一个矩形,矩形的长度为预制直混凝土板体(1-3-1)的厚度,矩形的宽度为混凝土直角梯形榫(1-3-5)根部到端部的距离;混凝土直角梯形榫(1-3-5)和混凝土直角梯形槽(1-3-8)位于短边的两端,呈直角梯形;混凝土等腰梯形槽(1-3-6)、混凝土等腰梯形榫(1-3-7)位于中间,呈等腰梯形;其中一端的混凝土直角梯形榫(1-3-5)、混凝土等腰梯形槽(1-3-6)、混凝土等腰梯形榫(1-3-7)、混凝土直角梯形槽(1-3-8)与另一端的混凝土直角梯形槽(1-3-8) 、混凝土等腰梯形榫(1-3-7) 、混凝土等腰梯形槽(1-3-6)、混凝土直角梯形榫(1-3-5)均分别一一对应;
所述直空间钢筋网架(1-4a)由板内水平钢筋(1-4-1)、板外水平钢筋(1-4-2)、横向连接筋(1-4-3)、竖直钢筋(1-4-4)组成;两排均匀分布的竖直钢筋(1-4-4)均一一对应,且高度相等;在其中一侧的竖直钢筋(1-4-4)外部设置均匀分布的板内水平钢筋(1-4-1),二者垂直交叉;在另一侧的竖直钢筋(1-4-4)外部设置均匀分布的板外水平钢筋(1-4-2),二者垂直交叉;板内水平钢筋(1-4-1)与竖直钢筋(1-4-4)的交叉点与板外水平钢筋(1-4-2)与竖直钢筋(1-4-4)的交叉点一一对应,并在对应的交叉点之间设置横向连接筋(1-4-3),并分别在交叉点处进行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分离整体式叠合混凝土结构体系,其特征在于:所述L形保温组装叠合外墙(1b)与直保温组装叠合外墙(1a)的区别在于由齿槽混凝土L形板(1-1b)、齿槽保温L形板(1-2b)、内预制层混凝土L形板(1-3b)和L形空间钢筋网架(1-4b)分别替换齿槽混凝土直板(1-1a)、齿槽保温直板(1-2a)、内预制层混凝土板(1-3a)和空间钢筋网架(1-4a);
齿槽混凝土L形板(1-1b)、齿槽保温L形板(1-2b)、内预制层混凝土L形板(1-3b)均为L形,整体形状均为90°弯折,两个直角边均相等;
L形空间钢筋网架(1-4b)由板内水平钢筋(1-4-1)、板外水平钢筋(1-4-2)、横向连接筋(1-4-3)、竖直钢筋(1-4-4)组成;整体为L形,每边两排均匀分布的竖直钢筋(1-4-4)均一一对应,且高度相等;在其中一侧的竖直钢筋(1-4-4)外部设置均匀分布的板内水平钢筋(1-4-1),二者垂直交叉;在另一侧的竖直钢筋(1-4-4)外部设置均匀分布的板外水平钢筋(1-4-2),二者垂直交叉;板内水平钢筋(1-4-1)与竖直钢筋(1-4-4)的交叉点与板外水平钢筋(1-4-2)与竖直钢筋(1-4-4)的交叉点一一对应,并在对应的交叉点之间设置横向连接筋(1-4-3),并分别在交叉点处进行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分离整体式叠合混凝土结构体系,其特征在于:所述T形保温组装叠合外墙(1c)与直保温组装叠合外墙(1a)的区别在于采用两块内预制层混凝土L形板(1-3b)代替一块内预制层混凝土板(1-3a),并采用T形直空间钢筋网架(1-4c)代替空间钢筋网架(1-4a);
齿槽保温板(1-2a)一侧与T形直空间钢筋网架(1-4c)一侧竖直相对;齿槽混凝土直板(1-1a)和内预制层混凝土L形板(1-3b)均分别位于最外侧;内部齿槽混凝土直板(1-1a)与齿槽保温板(1-2a)一体成型,且齿槽保温板(1-2a)与内预制层混凝土L形板(1-3b)相对应;环形连接件(1-5)横纵成排,且两端竖排的环形连接件(1-5)与横向连接筋(1-4-3)一一对应;环形连接件(1-5)的最外侧端部***到T形直空间钢筋网架(1-4c)内部,距离内预制层混凝土L形板(1-3b) 10~30mm;T形直空间钢筋网架(1-4c)的最外端距离齿槽保温板(1-2a)最外端平面10~30mm;两端竖排的环形连接件(1-5)的底部与横向连接筋(1-4-3)齐平,底排、顶排以及水平两端各一排的环形连接件(1-5)均绑扎在板外水平钢筋(1-4-2)、横向连接筋(1-4-3)、竖直钢筋(1-4-4)的节点上;
内预制层混凝土L形板(1-3b)整体为L形混凝土板,两块内预制层混凝土L形板(1-3b)的短边相对,两个短边对齐,两个长边排成直线,两块内预制层混凝土L形板(1-3b)之间的间距为内墙的厚度;T形直空间钢筋网架(1-4c)的竖向均匀排列的板内水平钢筋(1-4-1),其中一端均伸入到一块内预制层混凝土L形板(1-3b)的长边,另一端均伸入到另一块内预制层混凝土L形板(1-3b)的长边;在两个内预制层混凝土L形板(1-3b)内设置一排竖直的竖直钢筋(1-4-4);板内水平钢筋(1-4-1)与竖直钢筋(1-4-4)垂直交叉,二者构成的网架位于两块内预制层混凝土L形板(1-3b)的中间平面;T形直空间钢筋网架(1-4c)的竖向均匀排列的板外水平钢筋(1-4-2)与另一排竖直钢筋(1-4-4)垂直交叉,二者构成的网架位于两块内预制层混凝土L形板(1-3b)的外部;板内水平钢筋(1-4-1)和竖直钢筋(1-4-4)构成的网架与板外水平钢筋(1-4-2)和竖直钢筋(1-4-4)构成的网架的间距均分别对应相等,且交叉点也一一对应,在对应的交叉点设置横向连接筋(1-4-3);T形直空间钢筋网架(1-4c)的中间两竖排横向连接筋(1-4-3)与内预制层混凝土L形板(1-3b)内长边与短边交汇处的竖直钢筋(1-4-4)均连接,并伸入到内预制层混凝土L形板(1-3b)的短边;
所述T形直空间钢筋网架(1-4c)由板内水平钢筋(1-4-1)、板外水平钢筋(1-4-2)、横向连接筋(1-4-3)、竖直钢筋(1-4-4)组成;两排竖直钢筋(1-4-4)均一一对应,且高度相等;每排竖直钢筋(1-4-4)的数量为偶数;在其中一侧的竖直钢筋(1-4-4)外部设置竖直均匀分布的板内水平钢筋(1-4-1),二者垂直交叉;在另一侧的竖直钢筋(1-4-4)外部设置竖直均匀分布的板外水平钢筋(1-4-2),二者垂直交叉;板内水平钢筋(1-4-1)与竖直钢筋(1-4-4)的交叉点与板外水平钢筋(1-4-2)与竖直钢筋(1-4-4)的交叉点一一对应,并在对应的交叉点之间设置横向连接钢筋(1-4-3),并分别在交叉点处进行连接;中间两竖排的横向连接钢筋(1-4-3)在板内水平钢筋(1-4-1)一侧向外伸出,且伸出长度相等;
所述内预制层混凝土L形板(1-3b)由L形混凝土板体(1-3-2)、外侧平面(1-3-3)、内层麻面(1-3-4)、混凝土直角梯形榫(1-3-5)、混凝土等腰梯形槽(1-3-6)、混凝土等腰梯形榫(1-3-7)、混凝土直角梯形槽(1-3-8)组成;L形混凝土板体(1-3-2)整体为L形,L形的内直角一侧为L形混凝土板体(1-3-2)整体的外侧,L形的外直角一侧为L形混凝土板体(1-3-2)整体的内侧,L形混凝土板体(1-3-2)整体的内侧表面为内层麻面(1-3-4),L形混凝土板体(1-3-2)整体的外侧表面为外侧平面(1-3-3);在L形混凝土板体(1-3-2)的其中一个水平端由内向外分别依次设置混凝土直角梯形榫(1-3-5)、混凝土等腰梯形槽(1-3-6)、混凝土等腰梯形榫(1-3-7)、混凝土直角梯形槽(1-3-8),另一个水平端由外向内分别依次混凝土直角梯形榫(1-3-5)、混凝土等腰梯形槽(1-3-6)、混凝土等腰梯形榫(1-3-7)、混凝土直角梯形槽(1-3-8);混凝土直角梯形榫(1-3-5)、混凝土等腰梯形槽(1-3-6)、混凝土等腰梯形榫(1-3-7)、混凝土直角梯形槽(1-3-8)的水平横截面构成一个矩形,矩形的长度为L形混凝土板体(1-3-2)的厚度,矩形的宽度为混凝土直角梯形榫(1-3-5)根部到端部的距离;混凝土直角梯形榫(1-3-5)和混凝土直角梯形槽(1-3-8)位于短边的两端,呈直角梯形;混凝土等腰梯形槽(1-3-6)、混凝土等腰梯形榫(1-3-7)位于中间,呈等腰梯形;其中一端的混凝土直角梯形榫(1-3-5)、混凝土等腰梯形槽(1-3-6)、混凝土等腰梯形榫(1-3-7)、混凝土直角梯形槽(1-3-8)与另一端的混凝土直角梯形槽(1-3-8) 、混凝土等腰梯形榫(1-3-7) 、混凝土等腰梯形槽(1-3-6)、混凝土直角梯形榫(1-3-5)均分别一一对应。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分离整体式叠合混凝土结构体系,其特征在于:所述直组装叠合内墙(1d)的内预制层混凝土板(1-3a)整体为矩形板;内预制层混凝土板(1-3a)的内侧表面为内层麻面(1-3-4),外侧表面为外侧平面(1-3-3);在内预制层混凝土板(1-3a)的其中一个水平端由内向外分别依次设置混凝土直角梯形榫(1-3-5)、混凝土等腰梯形槽(1-3-6)、混凝土等腰梯形榫(1-3-7)、混凝土直角梯形槽(1-3-8),另一个水平端由外向内分别依次混凝土直角梯形榫(1-3-5)、混凝土等腰梯形槽(1-3-6)、混凝土等腰梯形榫(1-3-7)、混凝土直角梯形槽(1-3-8);混凝土直角梯形榫(1-3-5)、混凝土等腰梯形槽(1-3-6)、混凝土等腰梯形榫(1-3-7)、混凝土直角梯形槽(1-3-8)的水平横截面构成一个矩形,矩形的长度为内预制层混凝土板(1-3a)的厚度,矩形的宽度为混凝土直角梯形榫(1-3-5)根部到端部的距离;混凝土直角梯形榫(1-3-5)和混凝土直角梯形槽(1-3-8)位于短边的两端,呈直角梯形;混凝土等腰梯形槽(1-3-6)、混凝土等腰梯形榫(1-3-7)位于中间,呈等腰梯形;其中一端的混凝土直角梯形榫(1-3-5)、混凝土等腰梯形槽(1-3-6)、混凝土等腰梯形榫(1-3-7)、混凝土直角梯形槽(1-3-8)与另一端的混凝土直角梯形槽(1-3-8) 、混凝土等腰梯形榫(1-3-7) 、混凝土等腰梯形槽(1-3-6)、混凝土直角梯形榫(1-3-5)均分别一一对应;
单竖筋钢筋网架(1-4d)的若干根板内水平钢筋(1-4-1)竖直均匀分布在内预制层混凝土板(1-3a)内,若干根竖直钢筋(1-4-4)水平均匀分布在内预制层混凝土板(1-3a)内;在板内水平钢筋(1-4-1)和竖直钢筋(1-4-4)相交叉处,设置水平的横向连接筋(1-4-3)。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分离整体式叠合混凝土结构体系,其特征在于:所述十字形组装叠合内墙(1e)的内预制层混凝土L形板(1-3b)整体为L形混凝土板,四块内预制层混凝土L形板(1-3b)两两分组,其中第一组两块内预制层混凝土L形板(1-3b)的短边相对,两个短边对齐,两个长边排成直线,两块内预制层混凝土L形板(1-3b)之间的间距为内墙的厚度;第一组两块内预制层混凝土L形板(1-3b)和第二组的两块内预制层混凝土L形板(1-3b)在没有短边的一侧相对,第一组两块内预制层混凝土L形板(1-3b)和第二组的两块内预制层混凝土L形板(1-3b)之间的间距为内墙的厚度;两组两块内预制层混凝土L形板(1-3b)均两两对称,中间形成的空腔为十字形,十字形外面的四个内预制层混凝土L形板(1-3b)形成整体十字形板;十字形板的两个短边沿中轴线对称,两个长边沿中轴线对称,长边为短边的4~10倍,短边的长度为100~200mm;
十字形直空间钢筋网架(1-4e)的两排竖直均匀分布的板内水平钢筋(1-4-1)两端分别伸入L形混凝土板体(1-3-2)的长边;板内水平钢筋(1-4-1)的中间段外露在中间的空腔内,十字形直空间钢筋网架(1-4e)的两排竖直均匀分布的短板内水平钢筋(1-4-5)两端分别伸入L形混凝土板体(1-3-2)的短边;短板内水平钢筋(1-4-5)的中间段外露在中间的空腔内;板内水平钢筋(1-4-1)、短板内水平钢筋(1-4-5)均相交在L形混凝土板体(1-3-2)的转角处,相同层的板内水平钢筋(1-4-1)、短板内水平钢筋(1-4-5)的交叉点为正方形的四个顶点,在所述正方形的四个内角设置竖立的竖直钢筋(1-4-4);在两排短板内水平钢筋(1-4-5)外侧的板内水平钢筋(1-4-1)各分别设置1~5排竖直均匀分布横向连接钢筋(1-4-3),板内水平钢筋(1-4-1)和横向连接钢筋(1-4-3)的内角设置竖直钢筋(1-4-4);两排最外端的横向连接钢筋(1-4-3)的外侧,内预制层混凝土L形板(1-3b)的L形混凝土板体(1-3-2)的长边伸出横向连接钢筋(1-4-3)的长度为100~200mm;
所述十字形直空间钢筋网架(1-4e)由板内水平钢筋(1-4-1)、短板内水平钢筋(1-4-5)、横向连接钢筋(1-4-3)、竖直钢筋(1-4-4)、短板内水平钢筋(1-4-5)组成;两排竖向均匀分布的板内水平钢筋(1-4-1)和两排竖向均匀分布的短板内水平钢筋(1-4-5)相互交错,中间形成方形封闭环,竖向投影整体为十字形;在两排竖向均匀分布的短板内水平钢筋(1-4-5)的外侧的板内水平钢筋(1-4-1)均分别由与短板内水平钢筋(1-4-5)平行的横向连接钢筋(1-4-3)逐层连接;两排竖直钢筋(1-4-4)均一一对应,且高度相等;每排竖直钢筋(1-4-4)的数量为偶数;竖直钢筋(1-4-4)分别位于板内水平钢筋(1-4-1)和短板内水平钢筋(1-4-5)交叉的内角以及板内水平钢筋(1-4-1)和横向连接钢筋(1-4-3)交叉的内角。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分离整体式叠合混凝土结构体系,其特征在于:所述钢架混凝土叠合楼板(2)的预制混凝土底层(2-1)的纵向两端分别搭接在下部条形混凝土构件(2-12)顶部,搭接长度为5~20mm;纵向对接的预制层板底横向板内钢筋(2-6)位于下部条形混凝土构件(2-12)上部,相对的预制层板底横向板内钢筋(2-6)相互一一搭接;预制混凝土底层(2-1)横向一一并拢靠紧,两侧的横向阶梯连接口(2-3)并排,其中预制层板底横向外伸连接钢筋(2-7)外伸的一侧均分别与预制层板底横向外伸连接钢筋(2-7)不外伸的一侧并拢,外伸的预制层板底横向外伸连接钢筋(2-7)置于相邻预制层板底横向外伸连接钢筋(2-7)未外伸的横向阶梯连接口(2-3)上,且预制层板底横向外伸连接钢筋(2-7)跨过相邻的两根预制层板底纵向钢筋(2-5);现浇叠合层(2-2)浇筑前,架设现浇层板顶纵向钢筋(2-10),现浇层板顶纵向钢筋(2-10)均匀分布,纵向对接的现浇层板顶纵向钢筋(2-10)相互搭接;架设现浇层板顶横向钢筋(2-11),现浇层板顶横向钢筋(2-11)均匀分布在横向相邻的现浇层板顶纵向钢筋(2-10)的顶部,横向钢筋(2-11)相互搭接;拼装完成后浇筑现浇叠合层(2-2);
预制混凝土底层(2-1)整体为矩形;预制混凝土底层(2-1)的横向两端均设置横向阶梯连接口(2-3)和斜口(2-4),斜口(2-4)位于两端最外侧的钢筋桁架(2-8)的外侧,为预制混凝土底层(2-1)的顶面斜向下的斜面,斜口(2-4)的底部与横向阶梯连接口(2-3)连接,横向阶梯连接口(2-3)水平至横向两端面;在预制混凝土底层(2-1)内部的最下层为均匀交替分布的预制层板底横向板内钢筋(2-6)、预制层板底横向外伸连接钢筋(2-7),在横向其中一端预制层板底横向板内钢筋(2-6)、预制层板底横向外伸连接钢筋(2-7)均不伸出预制混凝土底层(2-1);在另一端预制层板底横向外伸连接钢筋(2-7)越过最外排钢筋桁架(2-8)后,斜向上弯折,然后水平弯折,在斜口(2-4)的中间高度处伸出,并一直水平伸出预制混凝土底层(2-1),伸出的长度为横向阶梯连接口(2-3)的宽度;且均向同一垂直方向放置,至三分之二到一倍的预制层板底横向板内钢筋(2-6)和预制层板底横向外伸连接钢筋(2-7)的间距时向横向阶梯连接口(2-3)内弯折回,直至横向阶梯连接口(2-3)和斜口(2-4)的交界线;在预制层板底横向板内钢筋(2-6)和预制层板底横向外伸连接钢筋(2-7)的上方,设置均匀分布的预制层板底纵向钢筋(2-5),预制层板底纵向钢筋(2-5)两端均伸出预制混凝土底层(2-1)的长边两端;预制混凝土底层(2-1)的上部为现浇叠合层(2-2),在现浇叠合层(2-2)内顶层为均匀分布的现浇层板顶横向钢筋(2-11),现浇层板顶横向钢筋(2-11)下部为与之垂直交叉且均匀分布的现浇层板顶纵向钢筋(2-10);在预制混凝土底层(2-1)内设置钢筋桁架(2-8),钢筋桁架(2-8)的底部为两根预制层板底纵向钢筋(2-5),顶部为一根现浇层板顶纵向钢筋(2-10),现浇层板顶纵向钢筋(2-10)的水平投影位于两根预制层板底纵向钢筋(2-5)的中间;采用斜钢筋将现浇层板顶纵向钢筋(2-10)分别与两侧的预制层板底纵向钢筋(2-5)连接;钢筋桁架(2-8)的下一半位于预制混凝土底层(2-1)内,上一半位于现浇叠合层(2-2)内;在预制混凝土底层(2-1)内埋设4个预埋吊装钢筋(2-9);
所述下部条形混凝土构件(2-12)为三类不同构件,第一类为建筑基础顶部;第二类为剪力墙顶部;第三类为叠合梁顶部;
所述预制层板底横向外伸连接钢筋(2-7)底部为一段预埋段钢筋(2-7-1),在其中的一端,斜向上30°~60°弯折,形成上翘段钢筋(2-7-2),并再水平向外弯折延伸,形成外伸段钢筋(2-7-3),外伸段钢筋(2-7-3)分为三个部分,向外水平伸出的平直段钢筋段(2-7-3-1),之后是向其中一侧90°弯折的纵向弯折段钢筋段(2-7-3-2),最后一端为再向回90°弯折的回弯段钢筋段(2-7-3-3),回弯段钢筋段(2-7-3-3)一直伸至外伸段钢筋(2-7-3)起点外的30~50mm处。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分离整体式叠合混凝土结构体系,其特征在于:所述钢架混凝土叠合保温屋面板(3)的两块叠合混凝土双向受力保温屋面齿槽式预制底层的两个长边并拢,在叠合混凝土双向受力保温屋面齿槽式预制底层的相邻区域的两侧均为横向连接口(3-2),在横向连接口(3-2)处设置纵向均匀分布的底层横向连接钢筋环(3-11),底层横向连接钢筋环(3-11)为矩形环,底层横向连接钢筋环(3-11)水平放置,且长边横向,短边纵向;底层横向连接钢筋环(3-11)的两端伸至横向连接口(3-2)与叠合混凝土齿槽式预制底层(3-1)顶部的混凝土齿(3-1-2)相邻的区域;在两块叠合混凝土双向受力保温屋面齿槽式预制底层相邻的横向连接口(3-2)处浇筑底部双向受力现浇层(3-10),底部双向受力现浇层(3-10)的顶面与叠合混凝土齿槽式预制底层(3-1)顶部的混凝土齿(3-1-2)的顶面齐平;在底部双向受力现浇层(3-10)上部设置后置保温板(3-12),后置保温板(3-12)与两侧的叠合混凝土双向受力保温屋面齿槽式预制底层的双面齿槽保温板(3-3)衔接;在钢筋桁架(3-4)之间设置横向均匀分布的现浇层纵向钢筋(3-7),现浇层纵向钢筋(3-7)与钢筋桁架(3-4)的顶部纵筋(3-4-2)齐平;在现浇层纵向钢筋(3-7)和钢筋桁架(3-4)的顶部设置沿纵向均匀分布的现浇层横向钢筋(3-8),其中一半至全部数量的现浇层横向钢筋(3-8)跨过两块叠合混凝土双向受力保温屋面齿槽式预制底层的横向连接口(3-2);在叠合混凝土双向受力保温屋面齿槽式预制底层的顶部浇筑现浇叠合层(3-9);
钢架混凝土叠合保温屋面板(3)的底部为叠合混凝土齿槽式预制底层(3-1),上部为双面齿槽保温板(3-3),叠合混凝土齿槽式预制底层(3-1)顶部的混凝土齿(3-1-2)、咬合槽(3-1-3)与双面齿槽保温板(3-3)下部的底部槽(3-3-5)和底部齿(3-3-4)均分别一一契合;双面齿槽保温板(3-3)横向两侧均伸至叠合混凝土齿槽式预制底层(3-1)的最外侧的混凝土齿(3-1-2),而叠合混凝土齿槽式预制底层(3-1)最外端的端部连接凹口(3-1-4)上部不设置双面齿槽保温板(3-3),叠合混凝土齿槽式预制底层(3-1)两端形成的缺口为横向连接口(3-2);双面齿槽保温板(3-3)顶部的顶部齿(3-3-2)、顶部槽(3-3-3)相互交替,顶部齿(3-3-2)的宽度为顶部槽(3-3-3)宽度的1.5~2倍,多排纵向均匀分布的钢筋桁架(3-4)的后弯U形筋(3-4-3)分别从双面齿槽保温板(3-3)顶部的顶部槽(3-3-3)竖直穿过双面齿槽保温板(3-3),并在叠合混凝土齿槽式预制底层(3-1)的中间层弯折,在底部的弯折处为底层纵筋(3-4-1),在顶部的两个内角为顶部纵筋(3-4-2);钢筋桁架(3-4)横向均匀部分;在钢筋桁架(3-4)之间,以及钢筋桁架(3-4)外侧的叠合混凝土齿槽式预制底层(3-1)内,分别设置若干预制层板底纵向钢筋(3-5),预制层板底纵向钢筋(3-5)以及钢筋桁架(3-4)的底层纵筋(3-4-1)同标高且横向均匀分布;在预制层板底纵向钢筋(3-5)和底层纵筋(3-4-1)的底部设置与二者均垂直的纵向均匀分布的预制层板底横向钢筋(3-6);
所述叠合混凝土齿槽式预制底层(3-1)的预制层板体(3-1-1)整体为矩形混凝土板,在预制层板体(3-1-1)的顶部设置横向均匀分布的纵向相互交替的混凝土齿(3-1-2)、咬合槽(3-1-3);咬合槽(3-1-3)宽度为混凝土齿(3-1-2)宽度的1.5~2倍;在两个最外端的混凝土齿(3-1-2)的外侧分别为端部连接凹口(3-1-4),端部连接凹口(3-1-4)的宽度为混凝土齿(3-1-2)宽度的1.8~3倍;
所述双面齿槽保温板(3-3)的保温板体(3-3-1)整体为矩形,在保温板体(3-3-1)的上部分别为横向均匀分布且相互交替的纵向顶部齿(3-3-2)、顶部槽(3-3-3);在保温板体(3-3-1)的下部分别为横向均匀分布且相互交替的纵向底部齿(3-3-4)、底部槽(3-3-5);顶部齿(3-3-2)与底部齿(3-3-4)相同,顶部槽(3-3-3)与底部槽(3-3-5)相同,顶部齿(3-3-2)宽度为顶部槽(3-3-3)宽度的1.5~2倍;顶部齿(3-3-2)和底部槽(3-3-5)的横向竖直中线重合,顶部槽(3-3-3)和底部齿(3-3-4)的横向竖直中线重合;
所述钢筋桁架(3-4)的后弯U形筋(3-4-3)整体为U形,在穿过双面齿槽保温板(3-3)之后两端向内弯折;后弯U形筋(3-4-3)均匀竖直分布,顶部纵筋(3-4-2)纵向穿过所有的后弯U形筋(3-4-3)顶部的两个内角;底层纵筋(3-4-1)纵向穿过所有的后弯U形筋(3-4-3)底部的两个弯折的内角。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分离整体式叠合混凝土结构体系,其特征在于:所述墙板横向连接节点(4a)采用节点专用连接钢架(5)将两块直保温组装叠合外墙(1a)连接,墙板横向连接节点(4a)采用节点专用连接钢架(5)将直保温组装叠合外墙(1a)和L形保温组装叠合外墙(1b)连接,墙板横向连接节点(4a)采用节点专用连接钢架(5)将直保温组装叠合外墙(1a)和T形保温组装叠合外墙(1c)连接;
所述节点专用连接钢架(5)由多排连接环(5-1)、整体加强环(5-2)组成,多排连接环(5-1)为水平的矩形环,竖向均匀分布,两个相同的竖直整体加强环(5-2)将所有的多排连接环(5-1)套住;节点专用连接钢架(5)的多排连接环(5-1)逐层分别***到两侧的空间钢筋网架(1-4a)、L形空间钢筋网架(1-4b)、T形直空间钢筋网架(1-4c)、单竖筋钢筋网架(1-4d)、十字形直空间钢筋网架(1-4e)各自的横向连接筋(1-4-3)之间。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分离整体式叠合混凝土结构体系,其特征在于:所述墙板竖向连接节点(4b)为采用节点专用连接钢架(5)的多排连接环(5-1)的两端分别***上层的直保温组装叠合外墙(1a)和下层的直保温组装叠合外墙(1a)中间的空腔内,将上层的直保温组装叠合外墙(1a)和下层的直保温组装叠合外墙(1a)连接起来。
CN201910067417.2A 2019-01-24 2019-01-24 分离整体式叠合混凝土结构体系 Withdrawn CN109653375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067417.2A CN109653375A (zh) 2019-01-24 2019-01-24 分离整体式叠合混凝土结构体系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067417.2A CN109653375A (zh) 2019-01-24 2019-01-24 分离整体式叠合混凝土结构体系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653375A true CN109653375A (zh) 2019-04-19

Family

ID=6612152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067417.2A Withdrawn CN109653375A (zh) 2019-01-24 2019-01-24 分离整体式叠合混凝土结构体系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9653375A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374224A (zh) * 2019-06-04 2019-10-25 黑龙江省牧川装配式建筑有限公司 一种由装配式混凝土墙板与现浇保温浆料构成的墙体***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374224A (zh) * 2019-06-04 2019-10-25 黑龙江省牧川装配式建筑有限公司 一种由装配式混凝土墙板与现浇保温浆料构成的墙体***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060067A (zh) 一种叠合式预制钢筋混凝土结构体系及其施工方法
CN109184070A (zh) 一种预制板以及预制板与预制板、梁的连接方式
CN105839836B (zh) 一种预制混凝土剪力墙构件及其施工方法
CN208965867U (zh) 一种预制板以及预制板与预制板、梁连接的连接结构
KR101610189B1 (ko) 이중벽체구조 및 이를 이용한 벽체 연결방법
CN105113717B (zh) 内桁架式钢管混凝土l形柱及其施工方法
CN110469001A (zh) 叠合剪力墙及其建造方法
CN110080287A (zh) 一种装配式平顶有柱地下结构的明挖施工方法
CN110080294A (zh) 一种装配式拱顶大跨无柱地下结构的盖挖半逆作施工方法
CN106930557A (zh) 连体结构建筑
CN109184029B (zh) 一种便于安装的装配式剪力墙叠合结构体系及安装方法
CN107724524A (zh) 一种板柱结构装配体系和楼板预制构件及施工方法
CN109653375A (zh) 分离整体式叠合混凝土结构体系
CN207032466U (zh) 一种叠合式预制钢筋混凝土结构体系
CN106088328A (zh) 一种组合框架
CN109024699A (zh) 整体式止水***及其制作方法
CN105649259B (zh) 一种预制混凝土墙板及其构建的带暗框架的墙板结构体系
CN110670721A (zh) 大跨度预应力混凝土装配式建筑框架结构的实施方法
CN108842910A (zh) 一种装配式多肢钢柱-简支砼板住宅结构体系及其施工方法
JP2001207410A (ja) 橋脚構造物及びその構築方法
CN109184033B (zh) 一种便于施工的装配式剪力墙叠合结构体系及安装方法
CN105804095B (zh) 一种采用预制网格梁支护边坡的方法
CN206916935U (zh) 装配式农村住宅框架
CN210562997U (zh) 一种预制柱组件
EA200500749A1 (ru) Сборно-монолитный железобетонный каркас многоэтажного здания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WW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90419

WW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